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诚信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十以来中央政府提出规范化工作的改革发展方向,指出规范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成为与战略、规划、政策同样重要的国家治理手段。曾对规范化治国明确提出,规范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涉及经济、技术、科学等管理范畴。
科研项目管理是从近几十年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世界各国、各行业所采用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各有差异,但其基本原则和管理的基本要素是一致的。中国科研管理水平与国际同行相比,差距很大。国家科研经费项目涉及的经费是由国民生产收入重新再分配而来,具有严肃性,因此如何管理在科研领域里的国家经费,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立规矩,就是建制度,是防范风险发生的重要手段。规矩立好了,才有路可走,才能越行越远。
一、规范化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的必然性
科研项目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包括项目的研究范围、组织、进度、成本、质量和后勤保障等,科研项目管理活动贯穿于项目整个科研周期并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效果评估等手段达到科研项目目标。
科研项目管理也是一个风险管理、信用管理。规范化科研项目管理是通过一系列规范体系,贯穿从科研项目管理的原则方针、组织要求、科研全过程,从而控制技术、进度、经费等方面的风险,这些准确而可操作的全面的规定,有利于刚性地管理国家经费科研项目,不仅仅要达到科研项目目标,而且还要做到目标的具象化、真实性、可追溯性和科研经费的明晰化、责任化、可审计化、成果化。这需要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和实施规范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它不是简单的部门行为,而是多个部门综合行为,是经济社会发展、市场化、商业化和国际交流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传统国家经费科研项目管理风险简述
传统的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存在许多方面没有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重复立项、立的项目需求性不强、经费使用管理存在真空区、项目评审专家评审能力参差不齐、专家立场不中性、项目验收完成后科研设备长久闲置,最终只会报废处置,造成无效用的经费投入,致国家经费损失巨大。
第一,申报项目:项目负责人制定科研项目目标、计划、预算等;其风险是:项目负责人主观上存在风险,重复立项、立的项目需求性不强。第二,专家评审,筛选立项,其风险是:专家权威风险,无法保证立场的中性。第三,项目执行:科研项目管理包括财务管理、人员管理、设备使用管理、中期形式报表,其风险是:经费使用风险。经费管理存在真空区。第四,项目验收:其风险是:验收专家评估风险。立场如何确保其中立性。项目完成后没有技术成果转化的机制,致使研制出的设备长久闲置,成为垃圾,无人问津,多年后报废处置,造成国家经费无效使用。
第二,传统的国家经费科研项目管理方法的弊端是:个人主观因素过多,管理松散,工作衔接不严谨,科研人员与风险管理人员没有明确的组织分工,往往是对立的态度,两者因为关注的领域不同,沟通不畅,造成管理真空区,从而形成风险累积。没有明确的风险管理部门,更没有风险管理者事前、事后参与到科研管理中的可操作的机制,做不到事前、事后管理,而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中结算管理。缺失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
三、规范国家经费科研项目风险管理探讨
(一)在申报项目阶段
加入科研计划部门深入的市场调研与分析工作报告。科技人员协助风险管理者做出经济和科技的两个方面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规范的科研立项工作是立项时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统计经济数据,做出调研分析报告。科研计划部门要参与进来,科研技术人员协助风险管理者一同搜集相关数据,做出经济需求和技术需要分析报告,以往只是科研项目负责人做科研技术可行性报告。现代国家经费项目更加重视对国家的、民生的需求分析。为了杜绝盲目、非经济立项,需要科技战略部门和科研信息部门提出经济上的搜集要素,如:外界政治经济环境因素、技术的改变因素、新技术的产生因素、经费的变化因素,做好经济和科技两方面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要对各种相互有抵触的需要加以权衡。从而帮助决策者充分理解科研目标的需求,准确把握经费投放的靶位。
(二)评审立项阶段
在专家评审立项阶段,建立专家科研个人诚信机制,包括建立科研专家诚信机构、制度、推出守则及惩戒办法、建立科研诚信档案、专家诚信评级、投诉管理等制度。
(三)在项目科研阶段
第一,建立科研项目负责人个人科研诚信管理模式,同样包括:建立科研人员诚信机构、制度、推出守则、惩戒办法、建立项目负责人的科研诚信档案、科研人员的信用评级、投诉管理等制度。
第二,经费统筹部门是事中参与到科研管理中的风险管理部门。国家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科研项目人提供需求清单,由统筹部门按清单去市场询价,统筹部门统筹直付,统筹部门做出采购分析评估报告,以备事后审计。
第三,项目负责人的项目管理工作是相对独立的,包括:立项申请、制定合同与计划及费用核算、质量控制、参加人员选择、外部内部沟通等有关项目科研风险控制等综合进行有效的、全面的管理。保证科研技术可描述性文件归档,科研技术的可控性管理,科研成果可追溯性。
第四,网络管理部门是简便并严谨的风险管理工具。还需要建立规范化管理电子网络,划定责任界限,协调相互间接口。在网络的每一级明确控制、评估和证明质量合格的目标。科研项目组织标准化:标准要形式化具有可操作性,明确参与者的职责、相互关系、权限等,协调参与者与现有组织结构间的关系。加强规范化全过程管理。总体上,规范化的国家经费科研项目管理包括风险管理,细分可分为:规范化的财务风险管理、规范化的人员风险管理、规范化的设备使用风险管理、规范化信息/文件管理。
第五,财务部门是记录成本和进度的风险管理部门:不仅仅是为保证人力、设施、材料和资金的最佳使用,提示科研项目负责人项目的可行性,及同类科研项目的可比较性。规范化成本管理,科学化、定量化。在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成本模型并严格成本控制,目前采用粗放型的成本估算,缺乏定量控制办法,科研项目缺乏预算定价依据。因此,加强成本管理和经济精算分析,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型,当务之急。
(四)项目验收阶段
项目验收阶段,同样需要建立验收评审专家诚信管理机制。保证专家中立性。确保公正评审。
(五)项目验收后,建立技术成果转化机制,通过市场验证,跟踪评估。
技术成果转化部门是事后参与科研成果价值评估风险管理部门,长期跟踪技术成果,做出技术成果转化情况分析报告,以此也可把它作为以后评估立项目时或验收时对评估专家的诚信评级加分还是减分的诚信数据采集的参数、同时也作为对项目负责人的诚信评级时的诚信数据采集的参数。
三、结束语
本文意在提出未来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涉及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模块包括:信息采集及管理系统、市场调查与分析、财务管理、诚信管理体系、信用和市场风险管理、征信数据库应用开发、诚信评估与客户关系管理等诸多方面,以此框架建立严谨的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制度。只有当风险管理部门介入到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的管理里来,才能在事前、事中、事后对项目的风险做出测量并准确预警,同时提示决策层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与国家经费损失风险,让国家经费高效使用。
参考文献:
[1] David Apgar R isk intelligence: learning to manage what we don’t know[J].Journal of R isk & Insurance, 2008, 75(04):1082- 1085.
关键词: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9)01-0104-05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与信用销售相配套的制度体系,是市场竞争的产物。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信用销售逐步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相应的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却严重滞后,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为评估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缺失状况,分析制度缺失的原因,笔者设计了《企业信用管理调查问卷》,向1200户企业发放,回收有效问卷995份,其中有信用销售业务的企业838户。
一、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缺失的状况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样本企业已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信用销售,但信用销售仍存在以下问题:
1 信用销售比例偏低,影响企业竞争能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对外开放力度加大,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本次问卷设计的“您认为贵公司所处行业的竞争程度如何?”的调查结果表明,已有78.3%的企业感知到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信用销售是市场竞争的产物。信用销售对于买方来说,具有降低交易成本、获得短期融资、增强产品质量保障等诸多好处,受到买方欢迎。在买方市场中,卖方企业不得不采取信用销售方式,以稳定长期合作客户,争取新的销售客户。为验证信用销售与市场竞争的关系,构造了样本企业市场竞争度指数与信用销售指数,用SPSS13.0软件计算的Pearson相关系数达到0.307,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相关性检验,表明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越有可能采取信用销售方式。
信用销售不同于现款交易,需要企业具备对信用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否则将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识别和控制信用风险能力较强,90%以上的交易额采用信用销售。此次的调查结果表明,995户样本企业中,有信用销售业务的企业占84%,绝大部分企业已接受了信用销售方式,但信用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重只有28.87%。
为估计信用销售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问卷设计了“您认为赊销对提高贵公司市场竞争力的作用?”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已有72.1%的样本企业已感受到信用销售对竞争力的影响。
2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滞后,不适应信用销售发展。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基本功能是控制信用风险,建立信用管理专职部门,对客户资信、客户授信和应收账款进行科学管理,有利于控制信用风险,扩大销售规模,提升竞争能力。从调查情况看,尽管有少数企业已开始探索加强信用管理的路子,但总体来说,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缺失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
(1)缺乏专职的信用管理部门与人员,难以在扩大销售与控制风险之间保持平衡。信用销售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扩大销售规模,但同时带来了风险,企业必须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设置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信用管理经理,承担和协调整个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是一个有效的管理方式。一般来说,员工人数在200人以上的信用销售企业都应该设立专职的信用管理部门,200人以下的企业可不设置专职部门但应配备信用管理经理-3]。按此标准,838家信用销售样本企业中,员工人数在200人以上企业289家,设有信用管理专职部门或指定了信用管理职能部门的企业只有128家,只占44.3%;200人以下的信用销售企业549家,设有信用管理专职人员的企业193家,只占35.2%。
(2)缺乏客户资信管理制度,难以准确识别客户信用风险。科学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准确识别客户信用风险,是有效控制信用风险的第一道关口。根据企业客户资信管理的基本流程,本问卷设计了是否要求填写申请表格、是否要求提供身份和资质证明、是否要求提供财务报表、是否要求提供其他反映信誉的资料、是否会设法了解其商业信誉、是否会委托专业机构了解其信用、是否会派人进行实地考察、是否建立信用评分制度、是否建立信用评级制度、是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赊销客户信用档案、对客户信用档案是否经常动态更新等问题,调查结果见表1。
(3)客户授信制度不完善,不利于防范信用风险。根据客户信用状况,合理确定对客户的信用政策是控制信用风险的第二道关口。客户授信管理制度应包括确定企业赊销战略、确定信用政策、确定现金折扣、确定债权保障措施、确定信用审批程序、赊销合同审查。根据客户授信制度的基本环节,问卷设计了公司对年度赊销总额度是否有明确的计划控制指标、对客户符不符合赊销的条件是否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公司对客户赊销额度是否有明确的审批权限规定、对风险较大的赊销客户是否会要求其提供抵押或担保、对现款购货的客户是否有一定的折扣、对赊销合同是否会有专业的法律人员进行审查、应收账款是否办理过保理或信用保险等7个问题(结果见表1)。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样本企业客户授信制度很不完善。
(4)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缺失,不利于化解信用风险。当企业对客户进行授信,将产品提供给客户之后货款收回之前,企业在会计账务上就形成了应收账款。在货款全部收回之前,应收账款将存在逾期和坏账的风险。因此,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是控制信用风险的第三道关口。根据发达国家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基本经验[5],本问卷共设计了公司是否定期进行应收款的账龄分析、公司是否设有专职的应收款催收人员、公司对应收款是否有规定催收程序、公司是否委托过专业收账机构收账4个问题,调查结果见表1。
3 应收账款质量较差,企业信用销售风险大。目前,许多企业迫于竞争的需求,被动地采用信用销售,忽视信用管理制度建设。企业风险控制不科学、不规范,信用风险大。主要表现在:应收账款逾期比例高,838户信用销售企业,50%以上的企业应收账款逾期率超过5%;应收账款逾期时间长,对838户信用销售企业应收账款平均逾期天数的估计,应收账款平均逾期控制在15天以下的企业只占19.9%,而平均逾期超过一个月的企业占50.2%;应收账款坏账率高,838户信用销售企业应收账款坏账率(含逾期三年以上应收账款)超过1%的占40%,超过3%的占20%以上。
二、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缺失的原因分析
我国企业普遍接受并采用了信用销售方式,但相应的制度建设滞后。其原因何在?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的“生产”与产品生产一样,既有其收益,
也需付出成本。企业在对信用管理制度认知的基础上,依据自身客观条件以及外部制度环境,对制度收益与制度成本作出预期和权衡。当制度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则是其理性选择;反之,如果制度收益预期小于成本预期,则企业缺乏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动力。
信用管理制度的收益在于扩大销售规模,增加销售收入,其成本则体现在制度设计、制度嵌入和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成本主要包括制度设计成本、制度嵌入成本与制度实施成本。制度实施成本又可分为信息采集成本、债权保障成本、风险损失成本。制度设计成本和制度嵌入成本属于固定成本,制度实施成本属可变成本。
影响制度收益和成本的因素非常复杂,有企业内部因素,也有企业外部因素。从企业内部看,如客户群分散程度、客户群与企业距离远近、客户群的类型、客户群的信用特性等都可能影响到信用管理成本。这些企业内部因素跟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特性密切相连。从企业外部环境看,信用知识供给环境、信用信息采集环境、信用风险转移环境、社会诚实守信环境、应收账款再融资环境等对信用管理成本具有很大影响。
当前,我国企业外部信用环境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用管理制度建设。主要表现在:
1 信用管理知识供给环境差,制度设计与制度嵌入成本高。信用管理制度设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如客户信用档案的设计、信用评价模型的开发、授信模型开发、信用管理计算机辅助系统开发等,都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靠企业自身逐步积累,不仅难度大、时间长,而且成本很高,这就需要良好的外部信用管理知识供给环境。
信用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方法是在上世纪70年代,由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近年才开始引入我国。我国信用管理的专业研究、人才培养和咨询服务都刚刚起步,企业普遍缺乏信用管理知识,995户问卷调查中,有62%的企业表示需要外部提供信用管理咨询服务。
2 失信惩戒机制不完善,信用销售风险损失成本高。信用风险不能完全消除,只能进行合理控制,即使在信用管理制度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企业应收账款坏账率也有0.25%~0.5%,这是企业信用销售必须承担的风险成本。信用风险成本与企业外部的诚信环境密切相关。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反映到企业信用销售领域就是过高的应收账款逾期和坏账率,主要原因在失信惩戒机制缺失。博弈论的研究表明,在一次性信用交易博弈中,受信方失信是其理性选择。只有在无限重复的交易博弈中,受信者才有通过守信行为建立信誉的动机。企业在信用销售过程中,不可避免将面临许多一次性的信用交易,对受信者的失信行为,信用销售企业很难对其进行惩戒。企业唯有的办法就是请求法院支持,而法律诉讼不仅费时、费力、成本高,而且执行难。这就需要社会建立起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建立健全征信体系,将受信者的失信行为记录在案并广为传播,使受信者对信用销售企业的一次易行为,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多次重复交易博弈行为,促使其自觉守信,重视自身信誉。目前我国征信体系不完善,企业信用销售信息尚未进入征信系统,难以发挥对商业失信行为惩戒作用。995户企业问卷中,89%的样本企业认为“非常必要”或“有必要”将信用销售信息,特别是对方拖欠债务的信息记录在对方的信用报告之中。
3 信用风险转移机制不健全,信用销售企业债权保障成本高。信用销售形成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坏账的发生是随机事件。信用风险损失的大小与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密切相关,但信用管理的有效性是在大数定律意义上的。只有当随机事件重复次数足够多时,其概率才可能稳定在一个可预期的水平上。当信用销售客户数量达不到大数定律的要求时,尽管信用管理制度很完善,也可能百密一疏,给企业带来灾难性后果。为此,发达国家建立了完善的风险转移机制,如信用担保、信用保险、保理等,信用销售企业将风险转移给此类机构,以保障债权的实现,当然也需付出成本,费用计算的基准是社会平均坏账率加服务费用。
债权保障服务在我国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行业。一是机构体系不健全。目前,信用担保机构相对较多,但过于分散,资本金实力不足,运作不规范,社会公信力较差。信用保险机构、保理机构则很少。二是业务范围狭窄。信用担保业务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担保,商业履约担保业务刚刚起步。信用保险业务集中在出口信用保险,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基本上还未起步。保理业务也主要集中在国际保理,国内保理业务尚在探索之中。三是运作机制不。当前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坏账率高,债权保障服务面临两难:如果以高费率承接业务,维持机构运作,则客户很难接受其过高的费率;如果以低费率吸引业务,则自身难以赢利。
4 征信体系不完善,信用销售企业信息搜集成本高。信用销售企业风险识别需要大量信息作支撑,以区分“好”客户和“坏”客户。这些信息来源非常分散,涉及诸多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客户的众多商业往来对象。当前我国政府信息不公开,企业信息搜集的难度非常大、成本非常高,这是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实施的巨大成本。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实行政府信息强制公开制度,减少信息采集的难度,同时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利用信息产品可重复使用的特点,大幅度降低企业信息搜集成本。
近年来,我国中央银行大力推进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已建成全国联网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并在银行系统广泛使用,但目前尚不能解决信用销售企业的信息服务需求。主要表现为查得率不高,大量与银行没有信贷关系的企业和个人尚未建立信用档案;信用信息不全,缺少商业交易信息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所掌握的信息;企业财务信息不真实,企业为了借贷、避税等不同目的,随意调整财务数据;信息产品单一,目前征信系统只能对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进行简单记录和汇总,提供单一格式的信用报告,缺乏对企业和个人信用能力的整体评价和预测,难以满足信用销售企业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尚未对信用销售企业提供服务。问卷调查中,85%的样本企业希望征信系统能向其提供信息服务。
5 应收账款再融资难,企业信用销售规模难以扩大。企业信用销售货款未回笼之前,形成资金占用。信用销售规模越大,占用资金越多。在企业不能获得外部资金融入的情况下,信用销售规模必将受到内部资金的强约束。在发达国家,信用销售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应收账款进行再融资,将其转化为企业可使用的资金。根据货币乘数原理,如果应收账款能按一定比例再融资,则企业信用销售规模可以成倍数扩张。
应收账款再融资的渠道主要有:票据转让、票据贴现、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保理融资等。由于应收账款再融资的风险主要来自应付方,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风险识别难度很大,目前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再融资渠道严重不畅。商业票据发展缓慢,商业票据
转让、贴现困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保理融资等业务尚处于探索阶段。995户企业问卷中,52.8%的企业感到资金“非常紧张”或“比较紧张”。受自有资金的约束,企业信用销售规模受到限制,信用管理制度规模效益难以发挥,信用管理制度固定成本很高且难以分摊,企业缺乏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的动力。
四、推进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有利于扩大信用销售规模,促进商业融资发展;有利于防范信用风险,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然而,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具有很强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特征,国家不能强制其作出制度安排,只能从改善企业外部环境人手,大幅降低制度成本,使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诱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制度。
1 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研发和推广机制,改善知识供给环境,降低企业制度建设固定成本。引导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开展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研究,开发符合我国企业实际的信用管理技术,研究制定信用管理制度标准和规范,开发适用的信用管理辅助系统。大力培育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壮大信用管理师资队伍。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开展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试点,并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大力扶持信用管理咨询业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组建企业信用管理协会,开展信用管理研究、培训、推广和服务。
2 推进征信体系建设,改善信息搜集环境,降低一企业信息成本。按照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快征信立法,创造良好征信环境。由于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在当前社会征信机构短期难以建立大型数据库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依托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建立国家统一征信基础数据库,整合信贷信息、信用销售信息,以及政府部门相关信息,为每个有经济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建立相对完善的信用档案,在向金融机构开放的同时,向信用销售企业提供服务,大幅降低信用销售企业信息搜集成本。
3 健全失信惩戒机制,改善社会诚信环境,降低信用销售的风险损失成本。加快信用立法,强化对债权人的保护,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法律惩戒;建立信用销售信息征信机制,将债权、债务的形成和消除记录到相关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报告之中,强化对债务人的信用约束和失信惩戒;大力培育诚实守信的道德文化,加大对失信行为的舆论监督和道德谴责,强化债务人的诚信自律和他律。
关键词: 工科研究生学术道德状况调查对策
工科学生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前沿,是综合国力提升和科技进步的巨大推动力,笔者以工科研究生为数据采集对象,对其学术道德认知、学术诚信状况、自我评价、评价他人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提出了建议对策,旨在对提高攻克研究生的学术自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术道德总体状况良好
本文中的“学术”特指学术研究活动。数据采集的基本情况的:发出问卷共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4份。其中:博士生42份,博士一年级6份,二年级24份,三年级12份;硕士生142份,硕士生一年级50份,二年级68份,三年级24份。
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显示,所选择对象的总体学术状况良好。体现在以下命题和选项:撰写论文时,79.8%能够做到遵守论文的写作规范;从未请人论文或代人写论文占到89.8%;从未有过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用金钱购买他人学术产品占到92.4%;从未把别人的论文拼凑、包装成为自己的论文占83%;95.3%从未在答辩过程中,以不正当行为影响评委;94.1%从未有过个人学术情况填写不属实的情况;94.1%在投稿时,从未有过影响编辑的行为;88.2%从未有过一稿多投现象;85.9%从未有过论文署名“搭便车”现象;85.9%的人从未有过在自己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等等。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信用缺失环境影响学术诚信行为选择。
在问及“你认为造成研究生违反学术规范的原因”时,32.6%的人选择“社会风气不良”,排在第一位。学术道德问题应该首先从社会大环境说起,它是社会风气和道德状况在学术领域的延伸和表现。目前整个社会的信用危机,如不良信贷、产品造假、政府失信、官员腐败、司法不公等直接危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必然影响了研究生对学术信用的认同。
在问及“你认为导师在你的学术活动中的表率作用”时,选择“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占63.2%,选择“一般”和“很难说”占37.8%。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导师的学术行为对学生起了正面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但占37.8%的“一般”和“很难说”的比例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据。俗话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导师不仅要“授业”,而且要“传道、解惑”,应该是既解学业之惑又解思想之惑,导师在学术信用方面失范所引起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当问及“你身边的同学是否存在学术剽窃和伪造等学术越轨行为”时,11.6%的人选择“普遍”,其他人选择“少有”“没有”和“不知道”。从中可以得出结论,学术诚信目前得到了普遍的重视。随着良性的社会诚信环境的逐步建立,良好的导师示范作用正在发挥作用,普遍性的学术越轨行为也在逐渐降低,但还未达到完全杜绝。
2.对科学道德的认知取向影响学术诚信行为选择。
在“你选择攻读研究生的目的”中,53%的人选择了“在就业时增强竞争力”,而只有16%的人选择“从事科学研究”。说明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献身科学的思想,也没有心甘情愿坐科学的冷板凳的准备,因此也就不可能拥有科学精神,当受利益驱动时,行为就会产生偏差。
在“剽窃是否涉及道德问题”及“抄袭、剽窃与偷窃哪个在道德上更应该受到谴责”等选项中,有21.8%的人认为不涉及道德问题,43.7%的人认为偷窃更应受到道德谴责,还有个别人提出学术剽窃与偷窃是不同的概念,不存在可比性。这充分说明对于学术诚信伦理价值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区。
3.学术诚信教育力度不够。
在“你对研究生学术行为的关注程度”的问题调查中,“很重视”只占13.8%,而“一般”和“无所谓”占到86.2%,表明行为人对学术诚信行为的重视不够。
对于“你对于引用别人成果的法律规范的了解程度”,“不太了解”和“根本不了解”的回答占66.3%。在“您认为引用其它著作自述超过多少字属于剽窃”的回答中,58.5%的人选择300字以上,表明行为人对学术诚信内容了解不够。
关于“你认为造成研究生违反学术规范的原因”的问题中,“学校的学术规范教育缺失”占28.2%,而81.8%的学生选择“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学术规范教育”,表明对行为人的教育缺失。
4.人才培养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相对于本科生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经验而言,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还显得很薄弱,导师数量不足,思想教育力度不够,科研任务重等问题普遍存在。“你认为造成研究生违反学术规范的原因”,“科研压力过重”占29.3%;“假设您摘抄别人的论文可能会想”,“自己不会写,没办法”占30.3%,因为有49.4%的人选择不做假设,因此这个比例是比较高的。
5.评价机制尚需完善,监察力度不够。
现行的研究生评价体系对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的重视远远甚于对研究生道德素质的重视,过分偏重量化的指标体系。加之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越来越多,监管不利等因素的存在,许多开题、答辩、盲审等环节流于形式。而且学校对研究生的失范行为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和及时的惩罚,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部分研究生的侥幸心理、漠然态度和失范行为。“当发现有学术作假、学术抄袭等现象时,您是否会制止或举报”,其中“不会”和“视情况而定”的比例占87.5%。
三、对策与建议
学术失范现象的出现,并不单纯是个人德行伦理的缺失问题。它不但涉及“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涉及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学术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1.加强管理规范,发挥他律的外因作用。
学术规范是学术发展和学术进步的保障机制。“现代管理学理论”研究表明,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博弈规则,反映的是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制度的合理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民众的道德意识和道德选择。“你认为学术道德规范应该是程序性的规范还是具体内容的规范”,内容规范占69.3%,远远高于占30.7%程序性规范,说明人们在内容规范问题上的认同度是比较高的。
(1)建立完善的学术审查和惩诫制度
按照经济学的“经济人”的假设,人都有投机取巧,自利的机会主义倾向。要保证学术法律制度能够起到规范、导引人们的行为,还必须有完善的监察制度和惩罚制度。完善的学术监察制度,可以使学生中的失范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的识别,从而起到遏止他们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动机的作用;完善的惩罚制度可以使违规者得到应有的惩罚,这就可以使那些精于算计的理性人感到违约成本太高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在监察制度的设计方面,应做到依靠教授专家,实行民主管理,指导教师应肩负主要责任。在惩罚制度方面,应重视学术法律制度的建设,运用法律武器来规约人的行为。如在防剽窃方面,在美国不只是一种学术上的违规行为,而且是一种法律上的违法行为,剽窃和学术不端行为是可以导致教授被学校除名的重罪之一。由于我国相关法规和制度不健全,特别在知识产权法的普及方面尚有欠缺,此外,大多数教师、研究生对论文署名、文献引用规范仍不够清晰,经常会导致学术不端的发生。这次的数据抽样结果表明在研究生的入学教育时,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建立完善的学术评价标准
学术评价要采用科学有效和同行专家评估的方法,不能采取行政决断的方法。比如,在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方面,如果仅仅根据的数量进行评定,将极容易导致研究生向低水平,甚至垃圾杂志投稿,从而产生大量的学术泡沫。在这方面,同行专家的评价就极为重要。同行评议制度是指学术评价制度中的评价主体应是同行专家。当今学术发展日益分化,通晓诸多领域的百科全书式的专家是不存在的。因而,要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评价主体只能是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其次,建立同行评价的制度方面,应注重制度的设计,功能不健全的专家评审制度,不仅会给滥竽充数和投机取巧者以可乘之机,造成不当得利的后果,而且会使原本符合评审标准的单位和个人,因担心评审不公正而无可奈何地加入“走后门”的队伍,从而使学术腐败演变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3)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
首先要把学术诚信纳入个人信用体系之中。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还没有完全建设起来,但高校可以首先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将学术诚信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学生的个人信用档案将在就业、职务升迁、银行信贷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要明确学术道德评价指标。如果一项制度存在模糊性,可能会诱使更多的作弊行为发生。不仅要制定诚信手册和荣誉守则,明确学术不诚信行为的定义、表现形式、处罚规则、申辩程序等,而且要及时应对新情况。
2.加强道德规范,发挥自律的内因作用。
要使学术诚信管理制度运行顺畅,还必须建立共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因为法律法规在制定的过程中总是有不可能究尽的领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调查中“你认为当前的学术规范能够约束学术行为吗”,“能”占15.9%,“不能”占59.1%,“不知道”占25%。因此必须依靠道德自律的形成,促使道德主体出于道德自觉而规避学术失范行为。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有利于加强道德规范,发挥自律的内因作用。认识是行为的先导,在学习之初,就要有明确的什么是“学问”,什么是“研究”,什么才是“做学问”,科学精神的精髓是什么。要创造学术精品需要埋头工作,长期奋斗,做学问最忌讳的是急功近利。所谓“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就是科学的探寻精神的写照。
要在研究生层面开设学术规范教育课程。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教育思想、观念、宗旨转化为具体教育实践的中介。加强科学精神、诚信意识、道德自律的教育,应传授学术规范的相关基本知识,包括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文献检索的技术和方法,引用文献资源时应遵循的规范等,进而达到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的目的。83.7%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针对学术规范进行专门教育。但“如果学校开设了学术规范的选修课程,您会?”的问题中,“很愿意选修”占30.7%,“没事就去听听”占60.2%,“肯定不去”占9.1%。因此,如果开设了相应的课程,还要有效地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要加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力度。明确研究生院、学院、导师三级管理职责,并把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和实施效果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研究生院应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制订政策,更好地解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性的问题。院级管理部门要增强责任心,设立专职人员,明确工作职责。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应以导师负责制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科团队的作用,同一导师梯队中,导师起“传”的作用,优秀的高年级研究生、博士生起“帮、带”的作用。
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和大学社会功能作用的发挥,也加剧了社会风气的败坏。因此,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解决研究生的学术诚信问题应摆在研究生教育的首位。
参考文献:
[1]朱月晨.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的博奕分析.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王林.研究生学术教范教育的调查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3]陈朝氽.加强高校研究生科学道德教育的探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2).
[4]谢维营,刘晓雪.对我国学术失范现象的制度伦理分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4).
转制后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粮食购销企业如何进行改造并培育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应对现有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市场营销策略、运行机制等进行一次全面的大盘点,借鉴成功优秀企业的文化、管理和运作模式等,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弄清现有文化、管理等的优劣势,找准需要改造和改进的地方,然后重新组合企业的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对症下药,进行科学改造,逐步培育和建设适应粮食流通体制且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等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粮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途径有:
一、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企业知名度
粮食企业是计划经济的“宠儿”,其产品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而随着粮食购销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和需求结构呈多元化趋势,谁的产品质量好,谁就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品牌是企业的灵魂,是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因此,必须以质量立品牌,以宣传塑品牌,使自己的产品成为社会上叫得响的名牌产品,进入千家万户。
产品往往与产业相连,在创立品牌时需要选准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一个好产业远胜于选择一个好产品。有技术、资金优势的粮食企业,可以择机进行跨行业运作,打造粮食“航母”,但不要认为粮食行业就没有发展空间。只要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树立大粮食经济观念,在做大、做强、做优米面油老三样的同时,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就大有可为。
二、实施与时俱进的市场经营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食购销主体多元化,购销行为市场化,使粮食企业受政府的保护而垄断粮食市场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因此,必须树立在市场上打拼的思想。在经营理念上,要树立企业围着产品转,产品围着市场转的经营理念,特别注意消费者的期望值,全面提高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服务价值、形象价值,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并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以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在经营方式上,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船小好掉头”的“小而杂”的经营观念,向“大而专”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发展。在获取经营信息上,要建立健全粮油信息网络,拓宽粮食销售渠道,充分利用全国联网的粮油信息网络,科学分析,捕捉市场信息,切实改善经营管理,调整经营方向,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在具体经营策略上,要树立“他无我有,他有我优,他优我廉”的经营策略。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实施成本领先战略。产品的竞争在形式上往往最终表现为价格的竞争,因此要依靠规模经济、专有技术和优惠的原材料,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以此获得较高的利润空间和较大的市场份额。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经济”可以确保企业获得稳定优惠的原材料。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实施差异化战略,拓展消费者需求空间,研究高文化附加值的产品,使它具有一种或多种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特质,激起消费者新的购买欲,以此来提高市场占有率。在营销形式上,实施联盟战略。一个成功的企业,在同行业拥有一种或多种比较优势和技术优势,但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且随着市场体系的充分发育和完善,市场竞争的范围正在从单个企业之间竞争扩展到一个价值链与另一个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因此,转制后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粮食企业可以通过技术、资金、管理、市场等资源的重新组合,实现资源互补,降低投资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形成强大的协同优势,进而打造立足国内、瞄准国际大市场的企业“航母”。
三、推行科学管理,提升企业运转效益
粮食企业必须彻底抛弃计划经济那种“先花钱后算账,亏了就挂账”的思想观念,树立向管理要效益的新观念。强化企业管理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法人治理机构,形成层层负责的高效务实领导集体;二是严格按照企业的生产流程设计企业的组织架构,达到人岗相适、运转协调统一,努力提高对市场变化迅速反应的能力;三是建立能上能下、灵活开放的用人机制,本着“引进、配置、激活、培养”的原则,做好“盘活现有存量,引进高管人才”这篇文章,注意克服引进人才“水土不服”问题;四是建立新的分配机制,引入激励机制,把员工、管理人员的工资与工作岗位的职责,对企业贡献的大小紧密结合起来,推行计件制、年薪制,真正实现贡献大报酬高的分配格局;五是实行工业化管理,引入“早课”制度和“五Y”质量报告制度,上班前利用15-30分钟进行“早课”,既可以对昨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又可以部署安排今天的工作,更可以宣讲企业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新的科技知识,在生产中如果发现产品有质量问题,全面实施“五Y”报告制度,多问几个为什么,直到找到产生质量问题的根源,制订可行措施予以解决;六是建立经常性的业务技能培训机制,全面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管理层的管理水平,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因此,选好企业领头羊至关重要,要通过培训和引进等形式,把企业的领头羊培养成廉洁勤政、开拓创新,既懂经营善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新型人才;七是强化制度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高效协调运转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保证,要根据企业的特点、生产流程、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并大力开展执行能力培训,让每一位员工做到心中有杆秤,在自己岗位上自觉遵守统一的规章制度,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为企业生产出最好的产品。
四、推行诚信管理,营造诚信环境
如果说质量是企业的第一生命线,那么诚信就是企业的第二生命线,因此必须在经营细微处不断强化诚信理念,使之成为人人自觉遵守的基本准则。对内要善待每一位员工,尊重员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对外要奉行“用户至上”,忠实履行“民以食为天”的社会使命。粮食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全面推行诚信管理,尤其是在粮食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更要信守承诺,全面履行合同义务。在产前要帮助基地农户选好优质粮种,履行供种、提供预付款义务;在产中要履行提供育秧、栽培、施肥及田间管理等技术服务义务;在产后,不管市场行情如何变化,要履行按合同进行收购的义务;在实行“二次结算”时,要诚实地把返利如数支付给农户,不能见利忘义。在企业内部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充分发挥组织工作的导向、监督作用。要让那些诚实守信、业绩突出、为企业赢得声誉的员工既有为又有位;对那些弄虚作假,给企业形象抹黑的员工,要坚决采取组织措施予以惩处。
五、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升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就很难在市场上立足。创新需要人才,一靠培训,二靠引进,关键在于培训。首先要着力打造一个不断进取的学习型企业,不仅要学习基本业务知识,更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使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升华,成为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其次要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努力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企业科研队伍,为企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支撑。
六、实施文化建设战略,培育企业持续发展新引擎
培育和建设独具粮食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是改造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随着粮食流通体制的纵深推进,粮食购销主体多元化格局已形成,不同主体围绕掌握粮源、抢占销售市场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竞争初期,以物质资本、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本这些传统资本为企业的竞争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但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市场体系的健全、市场主体的充分竞争,这些硬竞争力就彰显出脆弱性,文化资本则决定着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转制后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粮食购销企业要从战略的高度来培育和建立独具粮食行业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以此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建设团结拼搏、快捷高效的团队文化。要牢靠树立“以粮为本,艰苦奋斗,团结拼搏,勤奋进取”的企业宗旨观念,把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去。企业每年可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意识的以团队形式组织大规模的集体性竞技项目。为增强团队整体意识,可以统一着装、统一行动,让员工在激烈的集体对抗中,亲自体验个人智慧与集体创造能力的和谐统一。团队精神的养成能使“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使企业在困难面前保持昂扬的斗志,在机遇面前先人一着、快人一步。
2.建设诚实守信、质量第一的经营文化。粮食企业是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相统一的特殊行业,必须始终奉行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利并重”的观念,在粮食丰收时,要认真执行最低价收购政策,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保护农民的种粮利益。在粮食欠收的年景,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限价销售政策,承担社会责任,不能见利忘义。
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金融全球化使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国内信用缺失现象非常严重,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我国加入WTO后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问题。
一、我国信用缺失现状及危害
目前我国信用缺失现象严重,大量企业任意逃废银行债务,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三角债”,证券市场各种违规现象层出不穷,消费领域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信用缺失对市场经济和整个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危害。
第一,信用缺失增加了社会交易成本,降低了效率,造成资源极大浪费。由于整个社会信用环境的恶化,信用缺失现象的普遍存在,信用作为支付手段的功能受到了很大限制,甚至一些企业为防范风险,宁愿放弃大量订单和客户,也不愿采用信用结算方式。
第二,信用缺失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信用缺失导致的信用风险在金融体系中不断积累,特别是向国有银行集中,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信用缺失还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投资风险,提高了投资预期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的投资和银行的贷款趋于谨慎和收缩,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第三,信用缺失阻碍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近2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一直在稳健地推行,但一些企业借改制、破产之名大肆逃废银行债务,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三角债,极大地影响了企业改革、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造假更是触目惊心,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了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
第四,信用缺失导致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下降。由于信用缺失现象的普遍存在,我国企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成本将加大,参与国际市场的难度将增加,将不得不在价格等多方面做出较大牺牲。信用缺失还会引起外国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担心,加大我们吸引外资的成本。
二、我国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一)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信用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与助推器,是支撑现代市场经济高效运转的基础和必要的安全装置。社会信用秩序混乱则会阻碍和破坏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经济总量的扩大,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行各业将广泛运用信用手段促进经济增长。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才能保证以信用交易为主要交易手段的成熟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三)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的要求。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将逐步连通为一体,如何更有力地参与国际竞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在国际贸易中讲信用、注意自身信誉是国际惯例的首要信条。守信用的企业将会得到长远的利益,不守信用的企业将会被淘汰。完备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将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新经济顺利发展的要求。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必须以社会成员之间高度的信用依赖和信用确信为基础,网上各项业务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支持和保障。在社会大规模的信用规范未建立的背景下,无法谈什么电子商务,网络再安全也难以得到真正发展。
三、建设我国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一)建立系统、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
我国现有的《刑法》、《民法通则》、《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商业银行法》、《企业破产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等法规和行政管理规定对部分信用问题作了规范,但这些法规的目的、管理内容以及约束的问题并非专门针对信用,对社会上各信用主体的信用行为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准则与约束体系。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加快信用立法步伐,制定信用方面的专门法律。立法条件尚未成熟时,应出台相关的法规或部门规章,同时尽快完善上述与之相关的现有法律。
立法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1.信用公告制度与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矛盾;2.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对失信行为进行法律界定,并制定处罚措施;3.立法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凸显部门利益,避免引起部门间的利益争夺,否则不利于整个行业的管理和发展。
(二)明确政府监管部门,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与信用管理有关的政府各部门如人民银行、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大多从本部门的工作职能需要出发,制定相关管理规定,管理相应的信用活动,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管理全国信用活动的综合管理部门。因此,当务之急是明确政府各部门在整个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信用管理的目标与内容,并明确一个部门作为主管部门,承担综合管理和监管职责。
政府在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过程中应发挥积极作用。从西方国家的实践看,在推进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初期,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与配合。第一,应加强各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联通,实现资源共享,打破目前各自为政的状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二,政府应主持制定一些基础性、关键性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以规范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信用管理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对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率、规避系统建设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第三,政府部门不直接经营信用中介机构,也不直接干预信用中介机构的日常经营活动,否则就失去了信用管理的中立、公正性质。政府应扶持和监督信用行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公平的环境,让信用中介机构按照市场的原则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从欧美和亚洲地区著名的信用中介机构来看,绝大多数公司一直都采取民营方式。因为民营公司是中性的,无偏见的,是市场经济中除客户和政府之外的第三方,它们为客户提供信用报告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它们在市场上的生存问题。第四,积极培育信用产品的市场需求。信用市场的需求是推动信用管理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市场需求不足将严重制约整个行业的发展。美国政府很注重为信用产品的应用创造市场需求,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市场交易者进行信用评级或者利用信用评级。目前,我国的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普遍缺乏使用信用信息的意识,信用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因此,政府应从多方面、多渠道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使用信用信息产品,增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需求。第五,政府应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治力度,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另外,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地方政府在建设信用管理体系中也应发挥积极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对于自己在建设信用管理体系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没有深刻的认识,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出现了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的情况,这是对有限的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发展信用中介机构。
近十余年来,我国的信用管理行业逐步发展。我国现有征信机构人体可以分为3类:一是民营征信机构,如新华信公司、华夏国际和上海中商等;二是外资、合资征信机构,如邓白氏公司等;三是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推动建立的有关中介机构。客观上,我国的征信公司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化程度和社会影响也不尽理想,其作用与功效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应该积极培育独立的征信机构,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管理企业或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
目前,我国的专业资信评估机构有几十家,但资信评估市场规模小,可供评估品种少,市场供需严重失衡,资信评估机构权威性与专业化程度一直没有得到社会公认。我们应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奉行“超脱、公正、独立”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扶持、培育专业的资信评估机构;完善信用评估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估准则、方法和管理办法。
规范的信用管理服务是整个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在西方国家,系统的、深层次的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信用管理服务,是信用经营机构的后勤保障。目前我国信用管理服务行业发展很不平衡,商账追收行业基本上是空白,信用保险和国际保理等行业刚刚起步,国家应该鼓励发展这些机构与有关业务,进一步发展和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四)建设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我国现有的信用经营机构主要是金融机构,其中主要是商业银行,信用活动也主要是信贷。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企业也是非常重要的信用经营机构。美国的企业,特别是一些比较大的企业,内部往往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控制企业的信用风险情况。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淡薄,企业内部缺乏一些最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而加入WTO后,我国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企业直接面临国际市场和本土市场的竞争,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企业必须尽快建立信用管理体系。企业可以考虑从两方面加强信用管理:一是完善企业自身信用风险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的自我信用控制能力,建立财务核算制度、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和应付账款管理制度,防止自身发生失信行为;二是完善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制度,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包括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管理规章,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
(五)加强信用宣传,开展信用管理教育和科研活动。
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固然需要法律体系的支持,但信用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会的信任和诚信的道德理念来维系。我们要把强化信用意识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建设的重要内容,让“诚实守信”深人人心,增强全民信用观念。
当前,应该加强信用管理教育,在中小学直至大学开设信用管理课程,培养人们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培养专业化的信用管理人才。同时还要加强信用管理科研活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毅峰,吴春妹。美国信用管理体系简介[J].中国金融,2003,(5)。
[2]陈文玲。美国信用体系的总体构架[N]中国经济时报,2002-09-09.
2013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四川省航务海事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抢抓机遇、统筹兼顾、乘势而上,内河水运发展取得新突破,为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了行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局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2013年,全省完成水运建设投资50.05亿元,同比增长4.9%,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4.3%,再创历史新高。全省七级(含)以上航道4026公里,其中四级(含)以上航道首次突破千公里大关,达到1001公里。港口17个,其中规模以上港口6个;泊位2082个,其中千吨级泊位54个;港口集装箱建成和在建规模达到233万标箱,吞吐能力突破193万标箱。
——水运规划体系日趋完善。坚持规划引领发展,全面完成全省水路交通“十二五”规划和海事系统建设“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会同编制完成交通建设“”工程之一的《2013~2017年农村渡口改桥建设方案》。
——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长江航道等级提升研究、水富至宜宾“五升三”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前期工作取得关键性进展。广元港张家坝作业区一期工程等完成项目预可研究。宜宾港志城作业区重大件泊位、散货泊位完成规划调整,项目工可加快推进。开展涪江遂宁至合川段复航研究,并积极与重庆对接。
——航道港口建设进一步加快。航道:嘉陵江渠化工程有序推进,亭子口枢纽实现一期蓄水,升船机建设加快推进;苍溪枢纽全面建成。渠江丹溪口至四九滩航道整治工程完成航道疏浚、拆坝、炸礁。广安港、南充港、广元港正在进行港区附属设施施工。
——公益性渡口和渡改人行桥等民生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坚持把惠民便民作为水上交通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十二五”渡口改造规划》和《2013~2017年农村渡口改桥建设方案》为纲,加快实施公益性渡口和渡改人行桥建设项目,进一步改善了渡口落后面貌。
——工程建设管理更加规范。以重点水运工程建设质量年和工地标准化活动为抓手,严格在建项目建设管理,对各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造价和廉政“五大管理”进行全面监控,全省水运重点建设项目标准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初步建设,建立了覆盖水运建设行业的诚信评价体系及信息公开机制。
(二)水路交通运输蓬勃发展
2013年,全省完成水路货运量7247万吨、货物周转量124.27亿吨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8195万吨、客运量3228万人、旅客周转量2.69亿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2%、19.9%、6.4%、-1.5%、-1.3%,水路运输市场环境和秩序进一步改善,服务沿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水路集装箱运输实现高位突破。充分用好集装箱车辆通行费优惠政策,加大港口宣传推介力度,积极拓展适箱货源渠道。继续实施集装箱快班轮申报制度。
——企业和运力等水运结构要素加快壮大。扶持壮大港航企业,推动个体船舶公司化经营。实施重点港航企业联系制度,初步建立起港航企业帮扶长效机制。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已核准拆解船舶206艘、9.59万载重吨,核准补贴资金4662万元。
——水路运输市场监管进一步到位。实施水运市场分析季报制度,开展长江等主要江河水路货运主要航线、货种和运价情况调查,加强水运市场运行状况分析研判。
——水路运输服务保障全面强化。圆满完成春运、黄金周等重点时段水路旅客运输任务。有序推进向家坝断航经济补偿、农村水路客运燃油补贴等工作。广元局积极推动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嘉陵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加强大件运输组织协调, 2013年全省共完成大件运输173批次、3.48万吨,同比增长1.8%、-13.8%。完成三峡北线船闸检修期通航保障工作,共申报19艘重点急运物资船舶和77艘集装箱快班轮优先过闸。
(三)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2013年,通过各级航务海事机构特别是一线航务海事人员的不懈努力,全省水上交通安全继续保持平稳态势,共发生考核范围内运输船舶水上交通安全事故4起、死亡8人、经济损失16万元,分别占年控指标的1.81%、6.78%和0.72%,同比分别下降42.8%、11.1%和88.3%,连续5年将死亡人数控制在个位数,连续7年没有发生重特大水上交通安全事故,这一成绩的取得尤其来之不易。
(四)综合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加强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按照中央、省委和厅党组的统一部署,围绕“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局领导带头示范,坚持边学边查边改,高标准,严把关,不断拧紧螺丝、上紧发条,保证活动不走过场。
——科技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申报厅科技项目3项,完成《钢质与纤维增强塑料复合船体工艺研究》和《渠江千吨级船闸布置及结构研究》等科研项目。厅交通设计院科研项目《岷江江图测量》获国家测绘科学技术银奖。组织研发90客位和60客位机动船、12客位非机动船三种公益性渡船船型。开展海事趸船标准化工作。加大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积极开展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建设。试运行水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推广应用港口管理信息系统。
——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深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做到廉洁自律。
把握机遇 为加快形成综合交通枢纽提供有力支撑
2014年,是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和形成“四江六港”水运建设格局至关重要的一年,加快全省水运发展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要牢牢抓住国家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重大发展机遇以及各级高度重视水上交通安全、推进“四个交通”和海事“三化”建设的难得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全面加快“四江六港”重点水运项目和渡改人行桥、公益性渡口等水运民生工程建设,积极发展现代水路交通运输,进一步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着力提升水运行业管理和航务海事队伍服务水平,为构建畅通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提供有力支撑。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水运项目建设,提升水运基础设施综合服务水平
2014年,全省水运建设投资完成30亿元,全省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到299公里,港口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到218万标箱。
——加快重点项目前期和项目储备工作。按照省政府要求,积极协调推进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加快推进长江川境段等级提升、渠江风洞子枢纽、渠江达州至广安航运配套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推动有关部门研究金沙江下游航运发展问题。做好沱江自贡至泸州段航道建设、广元港张家坝作业区一期工程前期工作和涪江复航项目研究,为“十三五”水运建设作好项目储备。启动“十三五”规划研究准备工作。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航道建设方面,开工建设嘉陵江航运配套工程,加快亭子口枢纽建设,实现川境段亭子口以下初步全线通航。配合推进重庆利泽枢纽建设。完成渠江丹溪口至四九滩航道整治工程和富流滩船闸改扩建土建工程建设,丹溪口至四九滩71公里航道达到三级标准。加快推进金沙江向家坝升船机及附属建筑土建工程建设。港口建设方面,建成广元港红岩作业区一期工程前沿框架及部分附属设施,安装港机设备,年底实现开港试运行。进一步完善宜宾港的使用功能,建成广安港新东门作业区一期工程、南充港都京作业区一期工程。启动金沙江库区港口项目建设。
——加快水运民生工程建设。2014年是完成《“十二五”渡口改造规划》和实施《2013~2017年农村渡口改桥建设方案》的攻坚之年,全省计划建设公益性渡口项目200个,渡改人行桥项目100个。
——狠抓工程建设“五大”管理。要狠抓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造价管理和廉政管理。
(二)积极培育水运市场,大力发展四川省现代水路运输
2014年,全省水路货物运输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确保完成30万标箱,力争完成35万标箱。全省长江干线过闸运输船舶标准化率达78%。
——优化水运发展环境。深入贯彻落实《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和省政府《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利用水运发展专项资金,制定四川省补贴港口集装箱运输、扶持水运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泸州港、宜宾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
——扶持骨干港航企业。进一步落实重点港航企业联系制度,扶持壮大骨干港航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抗风险能力。按部要求提高内河运输经营者最低运力规模标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指导港航企业积极申报省重点物流项目,帮助企业用好、用活、用足政策。落实国家取消的行政许可项目和部分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推进多式联运和新型运输方式发展。重点发展水路集装箱运输,鼓励发展汽车滚装、重大件等专业化运输,积极发展大型水库库区航运和向家坝水电站等枢纽翻坝运输,探索长江、金沙江开展滚装船运输。加强四川港口与上海港等长江中下游港口的对接合作,支持泸州港、宜宾港引进大型船公司新(增)开内支线班轮,增加班轮密度,发展江海联运,提升港口对腹地经济的辐射能力。推动成都-泸州、成都-宜宾、泸州-昆明公水/铁水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支持开通泸州-攀枝花等地铁水联运班列。加大和龙泉汽车城、资阳南骏等省汽车生产基地关于商品车滚装运输的合作力度。
——优化运输船舶结构。充分运用中央财政关于老旧运输船舶提前报废更新的补助政策,落实地方配套补贴资金,引导四川省老旧运输船舶加快淘汰和更新改造步伐。继续严控新增长江干线客运和危险品运输经营主体及船舶,引导长江干线普货船运力有序投放。按照《十二五期推进全国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加快推进长江、岷江、嘉陵江船型标准化,开发先进示范船型,并争取纳入部补贴范围。
——强化市场监管与服务。落实船舶运输经营人经营资质动态检查制度、预警制度、诚信管理制度和国内集装箱班轮运输备案制度。加强信息引导服务,健全市场监测分析机制。
(三)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持续提升安全保障水平
牢固树立安全底线红线思维,把保障人民群众出行安全放在首位,务必把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落实到一线管理层面,确保全年不发生重大及以上运输船舶水上交通安全事故,不突破省交通运输厅下达的水上交通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全省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强化责任落实。一是要落实县乡党委政府责任。推动形成水上交通安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二是要落实涉水部门责任。通过安委会、安全联席会等平台,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协同监察、安监、公安、水利、旅游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执勤,协调解决辖区重大水上安全问题。三是要落实企业责任。全面推进水路运输资质类、港口营运资质类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按时完成相应建设任务,筑牢企业安全主体责任链。
——加强一线监管。一是要落实近年来积累的监管长效经验。严格执行“六不发航”、停航封渡、汛情传递、“救生衣行动”等长效管理制度,坚持暗访督查、分片联系,突出重点时段、船舶、区域和环节安全监管,把经过实践检验的安全长效措施落实到一线。二是要落实产生积极效果的专项整治举措。持续开展“打非治违”、客(车)渡船、涉砂船、加油船、船舶超载、非法夜航、船舶配员与船员证书专项检查等专项活动,强化水上重大安全隐患滚动式排查、整改、跟踪机制,加大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力度,努力创建“平安交通”。三是要落实监管新举措。对辖区“四类重点船舶”尽快开展摸底清查,做到底数清晰、责任到位。推广应用水上交通安全风险评估系统,准确研判辖区水上形势,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全面实施《四川省海事巡航工作规范(暂行)》,开展全省主要江河跨区域巡航工作。推广应用船舶动态管理系统开展船舶签证工作。
——注重源头管理。一是要强化船舶检验。全面调整各级船检机构业务权限。规范船舶设计图纸审查、现场检验等工作程序,提高检验质量,加强船舶建造实施的全过程监督,严把船舶“生产关”。认真开展船舶吨位丈量统一管理。二是要提升船员安全素质。三是要加强生产、作业环节源头管理。加大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监管力度,规范通航安全评估、审查及验收。建立危险品码头作业常态化管理机制,加大集装箱开箱检查力度。
——完善应急体系。一是要加大安全监管装备投入。继续加快海事巡逻艇、海事应急抢险救助艇、海事工作船码头等海事执法装备和应急设施建设,逐步提高辖区水上巡航救助一体化装备水平。二是要加强科技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大码头和船载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力度,推进视频值守规范化、标准化。配合部局推进AIS建设。整合AIS、视频监控等资源,强化动态监管。三是要加强应急管理。全面运行自救互救机制建设成果,完善水上搜救应急预案。不定期开展水上应急搜救演练,增加海巡艇联合演练频次。按照“就近救援,快速反应”的原则,增设巡航与救助一体化站点。加强相邻海事机构、相关涉水单位的联动联防。加强应急待命和值班制度。
(四)加强综合保障体系建设,提升航务海事队伍整体实力
——深入推进海事“三化”建设。全省各级航务海事机构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按照部党组的统一部署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制定海事“三化”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水上安全监管、海事公共服务、海事创新驱动、行政管理执法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六大体系,不断提升海事队伍的有效履职能力、科学执法能力和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系统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要把加强“三化”建设的要求和理念贯穿融入于日常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加强“三化”建设的理念、落实加强“三化”建设的要求、丰富加强“三化”建设的内容,力争“三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切实巩固省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坚决杜绝“过关”和“松口气”的思想,以“钉钉子”的精神进一步抓好查找问题的整改和建章立制等工作,推动党风、政风、行风的持续好转。
——加强法制工作。抓紧做好《四川省航道管理条例》、《四川省港口管理办法(修订)》立法相关工作,组织开展《四川省船舶船员安全管理规定》的立法调研起草工作。研究制定《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四川省渡口管理办法》等新法规贯彻实施的配套制度。
——加强人事教育工作。坚持“五好干部”标准,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完善局机关公务员平时考核制度。
关键词:自主创新;本土企业;政府支持
一、自主创新的科学界定
创新理论最早于1912年提出,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这一书中提出:“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组合,包括开发一种新的产品,使用一种新的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或者控制原料或者半成品一种新的来源,以及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①。
而自主创新是指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后,通过自主的消化吸收并加以改造从而实现新产品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可分为三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的主体是我国资本控制下的本土企业群体,并且强化本土企业自己积极主动寻求创新的作用,在创新过程中,要想保持企业持续长久的竞争力,本土企业必须积极主动探索。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是促进国力提升的关键,也是企业存续发展的根本。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取得一定成就,但在技术创新方面仍有待提高,我们的产出很大部分还是靠加工制造取得,真正的核心技术很多还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企业如果缺乏核心竞争力,不具备自主品牌,存续期往往不会很长。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要实现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据数据显示,我国发明专利授权中大部分为外国人所有。在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行业,我国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量仅占20%~40%。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面对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和市场竞争,核心技术知识成为企业、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企业目前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等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对自主创新重视度不够,技术和经费投入少。纵观经济发达国家,自主创新都是企业长久不衰的必备要素之一;相反,凡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经济往往也缺乏活力。因此,为了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盈利能力,我们需要注意研究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制约因素。只有不断强化自主创新意识,并积极地运用到解决这些问题和消除制约因素的实践中,才能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要实现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立足自主创新
一般来说,创新型企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会达到70%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在30%以下。而当前我国企业经济发展仅有30%左右来自科技创新,这与发达国家企业发展水平差距还很大。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大多来自粗放型生产方式,如重复投资、扩充非规模项目和密集劳动项目等,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抵抗市场高风险能力较弱,难以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企业必须立足自主创新,通过自主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例如,阿根廷被经济学界认为将是第一个迈进发达国家行列的发展中国家。但由于太过于固守发达的传统农业,导致产业结构单一,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中,传统优势被取代,最终导致国家经济的丧失。
三、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且未充分利用
2000年中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仅为65亿美元,在世界上排名是第9位,到2005年已增至204亿美元,2011年达到1018亿美元,在世界上仅低于美国和日本,居第3位。虽然企业研发经费总额有大幅增长,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经费投入差距还很大,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比较薄弱,远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国家统计局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将研发经费的大部分用于现有产品和技术的完善,仅三分之一用于属于创新范畴的新产品开发和基础研究。而且,企业在研发新产品的过程中不愿把经费过多用于对长期性的、有市场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往往更愿意研发短期性的、见效快的项目。
(二)自主创新人才严重缺乏
据统计,我国每年毕业的博士研究生有近4万人,但是仍有一部分高级科技人员密集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存在严重的人才短缺,甚至有些技术中心没有一名博士。而同时,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大量具有专业科技技术的人才流失。有的国企单位在人才流失的同时,很多核心技术与商业秘密也被员工带走,给原企业造成很大损失。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难以引进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并且引进后还留不住,人才频繁更换流失。
(三)企业总体技术水平不高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企业技术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纵观世界水平,企业和产业整体的技术水平还比较低下,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和创新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处在世界企业价值链尾端,劳动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工业增加值率都还比较低。比如,在钢铁业企业中,连轧技术和连铸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企业的技术水平,但是在中国,在申请的连轧技术和连铸专利中,外国企业分别占到了48%和43%。在软件业企业中,支撑软件和系统软件可以代表该企业的技术水平,而我国软件只占到了其中的74.2%。
(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从我国企业的创新的投入强度可以看出,企业还没能完全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大中型企业销售收入中创新产品所占比例非常少,后来逐年得到提高,在2002年达到了16.07%,但到了2003年又降到了14.61%。但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在现今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低的情况下,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实现紧密结合产学研,这对推动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政府是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技经费的主要源头,企业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这说明我国的产学研还未充分相结合。2009年,在我国支出的研究与开发机构研发经费中,大约4/5是来自于政府,来自于企业的经费只占到1/5,高等学校从企业获得的资金只占35.92%。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产学研体系还有待加强。
本文主要以四川省成都市为具体事例,通过结合成都市的地理、人文环境,成都市本土企业的特色,探讨提升成都市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
成都,作为西部最具代表性城市,有“天府之国”之称,是中国财富第四城,综合实力是西部第一。浓厚的人文环境、怡人的气候环境、丰富的资源以及便利的交通运输吸引了众多企业来此招商引资,为成都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其中,成都市本土企业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为成都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
在本土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持续发展,对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也至关重要。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引导下,在《财富》论坛第四站花落成都,成都成为中国财富第四城,越来越多的投资资本流向成都的环境下,成都市必须紧紧抓住历史机遇,鼓励更多本土企业实行自主创新,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增长。
四、成都市本土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政府的大力支持助推本土企业自主创新
近年来,成都市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行为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只要企业肯于创新,肯于求发展,政府都会予以适度资金支持,消除企业后顾之忧。2010年,国家发改委及科技部同时提出将成都列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成都市随后出台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2010-2015)》,计划用5年时间,将成都打造成西部国家创新型城市。在这一背景下,成都市出台了《成都市创新创业种子资金管理办法》,设立创新创业种子资金。成都市范围内的企业,在创业起步初期将可获得来自种子资金最高300万元的资金支持。同时,对于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优异成果或者表现出巨大发展潜力的企业,政府还将予以表彰并给予资金支持,对创新创业型人才也将予以奖励。
(二)《财富》全球论坛的举行有利于成都市本土企业走出去
2013年6月6日-8日,《财富》全球论坛在成都举行,这对成都本土企业将有积极正面的意义。通过此次论坛,全世界的视线将聚焦成都,更多的跨国公司高层能亲自感受成都的创新精神,体会成都的产业方略,了解成都的经济发展,各行各业都能够通过这个窗口更进一步地了解成都,有利于成都本土企业走出去跟世界顶级企业寻求合作发展的机会,这对成都本土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机遇。
这些政策措施都有力证明了在下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继续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背景下,成都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只要本土企业抓住机遇,奋发向上,力争上游,将是大有可为的。
五、提升成都市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企业要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关键,自主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优势。要想紧紧抓住机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升水平,增强总体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加强政府投入的监管力度
科研经费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过程中的资金支持,所以政府要采取有效管理,从资金的投入、使用到评价每一个环节,确保科研经费用到实处。首先,要确保投入的领域、方向、对象科学合理,有效保障资金使用效益;其次,对投入后的使用实施严格监管,建立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监管机制;最后,可以把财政科技投入的效率和相关科技管理领导者和工作人员的业绩联系起来,建立一个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督促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实现科技投入效率最大化。这对成都市本土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2.改善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
在整个西南地区,综合实力排名第一的城市成都有着不同于其它城市的优势来吸引外部投资。地方政府可以制定有吸引力的优惠税收政策,吸引外部投资,进而为企业实现自主创新提供支持。例如,为鼓励企业投入更多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可提高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并且适当降低对企业自主创新所得的税率,并允许企业从营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技术开发准备金。
3.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首先,鼓励银行给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多贷款。很多企业在创业初期时,由于规模太小,达不到银行给予贷款的条件;有些企业的自主创新项目由于具有风险,银行不敢贷款支持这些风险项目,这些情况都是目前存在于成都市本土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银行的拒贷很可能就扼杀了一个企业的成长力。针对这些情况,政府要敦促银行机构,适当放松对自主创新型企业的贷款条件,并对企业市级以上重大自主创新项目给予优惠贷款,市政府对优惠贷款给予贴息。其次,鼓励创新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政府部门需要构建足以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风险投资机构在成都创办风险投资基金和股份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设立创业风险基金,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4.培养和吸引各类人才
科技人才是企业创新的主体,是实现企业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把科技人才培养作为企业重点目标之一,并且要提供有竞争力的条件吸引各类人才来川。要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入手,探索灵活的薪酬制度,如年薪制、项目收益分配制,对留川的高校毕业生政府提供适当的住房补贴等,这样可以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同时,督促企业给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兼职机会,学生获得工作经验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人才发掘的机会;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技人员进入市场创业,政府给予创业指导与政策优惠。成都市本土企业可多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建立人才直接输送机制,这样不仅能在当今就业难形势下留住人才,并且能形成长期互动机制,长期互惠。
5.大力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民营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中有着重要作用,也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化为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来的民营企业也随之在市场上异军突起,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与独立性,而创新成为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理念。海尔、吉利、中兴等民营企业通过自主创新,不仅在国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也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尊重与重视。据统计,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98%以上,提供了85%的就业岗位,工业总产值占GDP的60%,我国65%的发明专利由中小企业获得。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的就业、创新及经济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目前还受到市场准入限制、融资渠道狭小、融资困难等问题的困扰,使其强烈的创新意识与想法不能付诸行动,因此,为民营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政府的重要责任。
6.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为解决具有公共属性的技术创新成果的产权问题,保护创新者的创新收益。只有建立明确的产权保护制度,才能避免“搭便车”问题,才能激发技术创新者的创新热情,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可以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从全国中小学开始普及教育,在高等院校开设知识产权相关课程,政府组织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活动,督促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认真履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社会责任,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文化氛围。还可以鼓励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中介组织。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管理、信用评价以及失信处罚的诚信管理制度,对知识产权申请、处理纠纷提供完善的指导与服务。
7.鼓励并大力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去
充分有效的利用我国对外开放的优越条件,把多种形式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渗透到各行各业或各个领域。加强国内外的科技沟通与交流,并建立合作机制。鼓励并大力支持国内的企业“走出去”,并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和产品研究研发机构。把我国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更多的出口到国外。
成都市本土企业可以借力《财富》论坛的召开,在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聚焦成都的时候,积极向外推销自己的高新技术及特色产品。在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入驻成都的同时,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2] 姜卉,《大力提升大连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连干部学刊,2012(2).
[3] 齐丽梅,《关于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特区经济,2010(5).
[4] 蒋洋,《四川省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评价》,软科学,2011(2).
[5] 马刚,《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2).
[6] 魏彦博,《重庆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