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伤感短文章范文

伤感短文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伤感短文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伤感短文章

第1篇:伤感短文章范文

1995年底,赴台参加先父逝世40周年学术研讨会时,表姐林海音听说我会后要去屏东一行,就建议顺便参访高雄美浓的钟理和纪念馆,并亲自打电话给钟铁民,告之我将去访问。铁民表示欢迎,还在电话里向我说明行走路线和同他联系办法。

12月16日,我从屏东乘公车到美浓,转乘计程车到达铁民家。首先拜见当年84岁的钟台妹老夫人,老夫人25岁时冲破“同姓不能婚”恶俗约束,与钟理和联袂北上,到东北沈阳喜结良缘。家母当年则因抗拒包办婚姻,与家父私奔南下到台湾成亲。两位长辈的婚事经历和他们的勇气、性格,何其相似!所以见到钟老夫人,就有一种见到亲人的感觉。

当日,由铁民及其夫人郭明群女士陪同,参观了钟理和纪念馆,观看美浓镇东门楼旧址,参访铁民好友朱邦雄先生家中的陶瓷车间和陶瓷艺术作品陈列室,然后同去饭店参加镇文化中心举办的聚餐会。当晚在铁民家叙谈并留宿。因我在台北另有约会,次日晨铁民夫妇驾车送我到旗山镇,话别后我乘计程车到高雄机场,飞返台北。

在与铁民交谈中,曾邀请他同老夫人,在适当时到他的出生地沈阳和居住过5年的北京南池子缎库后巷的钟家故居旧地重游。我的想法是:铁民、海音和我及我们的父母,都是居住过北京的台湾人,都会有京、台两地同为故乡的思念,如同海音创作《城南旧事》故事中蕴含着的那种情结。2010年,铁民撰写《北平回忆》一文(刊登在北京市的会刊《乡音》上),证实了我的想法。文中写道:“每次有人提到沈阳或是看到这个城市的风景照片,我心里还是会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好像是面对怀乡,存有淡淡地亲切和喜悦。”文中对北京的蛋饼烤馒头、涮羊肉火锅和串街卖玩具的挑担以及那时许多生活细节,都还记忆犹新。

当时,铁民对我重返“故乡”的邀请,除表示感谢外,说老母年迈已不宜远行;他在高雄旗美高中任教,只有暑假才有机会出行,对1996年暑期能否应邀来京,说届时才能决定。从此,我一直期待他的到来。但年复一年,这一期待始终未能实现。

16年前的那次访问,铁民向我提起《钟理和日记》中,曾对家父发表的《台湾人的国家观念》一文,把台湾青年列入“无国家观念者”表示不满,由此在“台湾省旅平同乡会”召开的大会上还引起过波澜。现在,这篇文章已被找到,文中是这么说的:由于日本对台湾实施“同化政策”达50年之久,致使“二三十岁以下的青年大半,认为自己是日本的臣民”;但这些台湾青年身上有“民族血液”,“唤醒他们的民族意识并非难事”(原文见拙著《老北京台湾人的故事》)。这些观点今天来看,都是符合事实的。我希望能乘铁民来京之机,进行交流和澄清,以消除多年来误读、误解、误传所造成的影响。

第2篇:伤感短文章范文

【关键词】命题解读 评分依据 特点类型 备考建议

一、作文命题解读

2012年湖北高考作文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展现了一个讨论问题的过程,以老师的感慨开始,以学生的扩展终止,由个别到一般,话语的中心是“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从材料的整体出发,抓住关键词“改变”,从“改变”的利弊、大小、快慢、隐显、因果等方面,选取一点,阐释什么是改变,为什么要改变(或者为什么不能改变),怎样推动(或者如何防止这种改变)等,符合题意。

“改变”会有一个过程,记叙、描写这一过程,展示改变的特征及意蕴,符合题意。围绕“改变”,抒发感情,也符合题意。

从材料中五个讨论者老师、生甲、生乙、生丙、生丁中选取一个或者几个人的见解为话题,紧密联系现实,分析问题,记叙经历,抒感,也是符合题意的。

考生如果以“书信的价值”或者“改变”为话题来写作,也符合题意。

二、扣分及评分依据

今年作文均分44.20分,切入分45分,满分作文比去年少。

今年高考作文题没有明确指定写作范围及内容,加之材料形式灵活,导致相当多的考生失分严重,现将主要的失分现象及原因归纳如下:

1.偏离题意 很多考生读不懂材料涵义和命题者意图,匆忙下笔。如写“换个角度看问题”、“月是故乡明”、“人与人的距离”、“勿忘历史”等,导致失分严重,这类作文被判在及格分(36分)以下。阅卷组专家要求评卷教师在内容和表达上都判三类以下。

2.观点不明 众多考生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认识不清,文章的各部分之间对“改变”的看法不统一,甚至自相矛盾。如前一、二自然段承认社会有“改变”,三、四段否认社会“改变”;前半部分赞同社会变化,中间反对,结尾模棱两可。以上作文很难达到切入分(45分)。原因是考生本身对社会了解甚少,没有基本观点。

3.表达不清 考生表达不明除书写潦草和卷面混杂外,更体现在思路和语言上。如有的考生意图是赞同“改变”,却连续举出“改变”带来了“毒胶囊”、“温州动车组事故”、“物价疯涨”等负面事件。有的考生理不清事物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笼统的谈形变情不变等。失分原因是考生平时写作随意,逻辑混乱。

4.内容空洞 将近20%的考生扩写材料、复述谈话内容,粗略地列举一些社会变化现象,即人在变、社会在变、国家在变等,结尾贴上“一切都在变的标签”,或者在开篇和结尾处突然写道“不管社会怎样变,人的心不会变”,而文章主体部分没有具体的阐释和论证。这类作文被判40—44分之间。

5.抄袭短文 一部分考生投机取巧,大段抄袭试卷中的小阅读和散文,阅卷组对这类试卷给予了惩罚性的判分,认为其文品和人品低下,最高不超过10分。原因是平时阅卷不严,让这类考生屡屡得手,高考时“以身试法”。

以上是这次评卷扣分最严重的作文。

三、优秀作文的特点及类型

今年高考作文命题强调思辨,考查学生生活体验是否深刻丰富细腻,众多考生以真情打动阅卷老师,得到了高分甚至满分。以下是优秀作文的特点及类型。

1.痛斥爱情观的扭曲 众多考生心仪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倡导朴实淳厚的爱情,对电视娱乐节目如“非诚勿扰”中女生裸的物质贪欲进行批判,痛斥价值观的扭曲,最后感慨“年轻人啊,请尊重真情,莫让一枚钻戒代替了所有的真爱,别让一条项链缠住了幸福的脚步”,呼唤人性的回归,阅卷老师无不为之动容。

2.感恩新时代新变化的美好 有的考生着眼于平常事物,以身边的真人真事为切入点来透视社会变化所带来的美好生活。有位考生以“我家的水牛”为题,先叙述这头水牛是我家温饱和农业生产力的象征,接着讲述水牛被村里的耕田机淘汰,不再耕田,再到险些被杀或被卖,最后村里办起了休闲农庄,城里的人与我家的水牛一起演绎农家乐。以点带面、平中见奇,反映了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变化给农民带来了幸福祥和的生活。

3.痛心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很多考生思想睿智,清醒看到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带来了人情的冷漠、言语的粗俗、行为的功利,让社会处在烦躁和惶恐之中,如有位考生写道:饮食变成了快餐,写作变成了复制,结婚变成了闪婚,离婚变成了闪离……中国啊,请放慢你的脚步,等一等你的国民。

4.积淀怀旧与悲悯的情怀 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很多考生留恋已逝的时光,扼守传统的底线,流露了深厚的伤感情怀。如有位考生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如果李清照等的不是大雁传书,而是电子邮件,她还能写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样浪漫的词句吗?……而便捷的代价是过滤掉其中的款款深情,用同一的字体,像机器人一般,呈现文字。而字里行间的情意,便在光缆传输中不翼而飞……”

四、备考建议

2012年高考的销烟已散去,2013年高考备考悄然而至,鉴于今年评卷的实际情况,对考生提出以下建议。

高考作文评卷与平时有较大差别,主要体现在区分度上。总体原则是让优秀的作文分数高起来,让平庸的作文分数低下去。如何在考场用55分钟写出高分作文呢?

1.心热 考场作文关键在积累,作文的积累贵在平时,积累的重点在情感。对社会及身边的人与事要有一颗炽热的心,要学会关怀、学会关注,做一个有激情、有血性、有良知的人。要想感动阅卷老师,请先感动自己。你认识杭州最美司机吴斌吗?你了解黄岩岛的历史及现状吗?你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令人感动?你最大的幸福是什么?同学们,每天都要问一问自己是否动情过,摸一摸自己的心有多热。

2.眼亮 思想内容肤浅实际上是没认清社会人生。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你要追踪他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细心观察他们的行为、表情和动机等,这样你的文章才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文章是以“气”取胜的,如豪气、底气、大气、生活气等。请擦亮双眼,捕捉生活和时代的万象气息。如优秀作文《不变的海峡情》先以台湾歌星邓丽君的歌声飘扬在海峡两岸引入,然后叙述前年央视春晚“小虎队”的演唱点燃海峡两岸同胞期盼虎年的激情,再写最近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博物院联合展出旷世奇作《富春山居图》。阐释了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海峡情永不改变。

3.手勤 平时写作文切忌敷衍了事。首先要学会提炼,提炼生活的功夫集中体现在拟题,拟好题目其实是选择角度,找准切入点,如优秀作文题“写封家书报平安”、“科技带来美好生活”、“如果这就是改变”、“正确对待改变”等;其次要学会生动细腻的描写,学会聚焦,找到情感的载体和依托,将饱满真挚的情感倾注在具体的描写之中;再次要学会概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概括最能突显文章主旨;最后要拼搏到底,超越自己,挑战极限。请坚信天道酬勤,勤能补拙,熟能生巧。

第3篇:伤感短文章范文

一、整体诵读法

西方格式塔心理学有句名言:作品的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句子的意义大于词语意义总和,篇章的意义大于句子意义的总和。文学作品虽由很多部分构成,但整部作品的内涵绝对超过各部分的总和。这是文学作品所特有的艺术魅力。采用整体诵读法,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言文内容,符合“格式塔心理学”所阐发的整体性解读、欣赏文本的特点。

整体诵读把握文言文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常用的五步法:一读准字音,二读清句读,三读懂文意,四读出情感,五读出疑惑。还有一种是采用缩读法来整体把握文章。如教学《阿房宫赋》时,一教师就采用这样的方法完成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该教师在上这篇课文时,先和学生反复诵读全文,然后让学生质疑,质疑结束后,教师通过投影显示了一段文字: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 )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 )矣。其亡亦可谓( )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 )矣!

教师接着大声诵读:“阿房之宫,其形可谓某矣,其制可谓某矣,宫中之女可谓某矣,宫中之宝可谓某矣,其费可谓某矣,其奢可谓某矣。其亡亦可谓某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某矣!”抑扬顿挫的朗读声引发学生的大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兴趣。教师紧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对课文的了解,在括号内填一个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别填上了雄、大、众、多、靡、极、速、悲。填完后,老师将缩写的《阿房宫赋》大声地朗读了一遍,再请全体学生朗读一遍:阿房之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读完之后,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教师巧妙处理文章,将洋洋千言的《阿房宫赋》高度浓缩为几十个字,尤其是最后的齐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全文留下了一个整体印象,感知理解了文章的关键内容。

二、想象诵读法

诵读文言文时,可以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走进作品,揣摩文字,体会作者或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诵读《荆轲刺秦王》中的“易水送别”是最为经典的一幕。作者惜字如金,只用六句话描绘天寒水冷,白衣送壮士,壮士不成不还的场面。如能引导学生想象,还原当时的情景,一定能拨动学生心底最细的那根弦,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之情。想象之后再让学生诵读,悲怆之情就能自然地表达出来。请看一位学生在诵读之后,写下的片段:

冰天,冷水,寒风,残阳似血,马嘶声咽。

太子、宾客、士人皆服白衣而坐。雪白的一片,对映着深邃的易水。

易水岸边,啼哭一片,和着“呜呜”的北风声。太子黯然,泪水默默而下,缓缓起身,茫然走到荆轲前,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愿你除掉嬴政,以解燕国之困,重振燕国之雄风!”荆轲眼里闪过一道寒光,斩钉截铁地答道:“是!”回头西望咸阳,凄怆悲凉。太子默然坐下。

好友高渐离击筑,为荆轲送行,筑声哀婉凄怆,刺客倚歌而和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宾客、士人皆与轲道别,知道轲此行担负着国家存亡的重任,用生命换取燕国的安定,此去成功便罢,不然将葬身于异国他乡。荆轲的旧友,嚎啕大哭。白衣群动,哭声悲人。

荆轲端起酒杯,对众人说:“成败在此一举,壮士去矣。”举杯一干而尽,抱拳对众人,飞地上马,驾马西奔。

马嘶声裂,刺客远去。不能回首,不能退缩。北风再大,又能如何?视死如归,真男人也!背负使命,必须成功!众人远望西方,车儿愈去愈远,最后消失在瑟瑟的寒风中。悲伤、担忧、企盼交织在一起,离别的伤痛永叙不尽。正是:

易水边,北风寒,

国家如累卵,夹缝求解难。

荆轲携人首,前赴豺狼地,

人间悲伤填胸臆,众人怎禁受得起?

作者结合作品展开想象联想,太子“泪水默默流下,缓缓起身”,荆轲“眼里闪过一道寒光”,“飞地上马”等细节描写写活了人物,传神地表现出太子的懦弱无能,荆轲的视死如归。细腻的环境描写有力地渲染了送别时伤感的氛围。最后的小诗更是将情感推向了。学生能写出这样的短文,应该说对作品有了充分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诵读此段,学生自然能披情入文。

三、提纲诵读法

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认为: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面对大量的识记内容,指导学生能将归纳较多内容的板书和背诵提纲结合起来,形成背纲,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地诵读,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提纲诵读法。

如一教师在教学《劝学》时设计了这样的背诵提纲:

一、中心论点

二、学习的作用

提高自己:青——蓝;冰——水

改变自己:直木——轮;木——直;金——利

弥补不足:跂而望——不如登高;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

三、学习的方法、态度

积累:水、土、跬步、小流

坚持:骐骥、驽马、朽木、金石

专心 :蚯蚓、螃蟹

这些文字既概括了内容、划分了层次,又可以作为背诵的提纲,成为串起这篇文章的“线索”,通过其中的一字或一词就能带动出对一句或数句的回忆。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对文章有了遗忘,但想到这些字词,又能很快地唤起对曾学过的文句的记忆。

四、借评诵读法

借前人的点评诵读古诗文也是一种不错的诵读法。前人的批注,点在关键处,说到要害处,为学生个性化解读提供了思路,同样也为引导式的诵读提供了路径。

一教师执教《滕王阁序》就采用借古人对《滕》的点评来指导学生诵读。教师在学生齐读全文后,展示了一段文字: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然后说道:这是一位评论家巧借都督阎公态度的变化来赞誉《滕王阁序》,请同学们找出阎公的态度变化,一学生指出阎公由大怒到不屑一顾,再到“沉吟不言,陷入思考”,最后“矍然而起”,深深地被文章折服。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阎公为何对“南昌故郡,洪都新府”不屑一顾,对“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却又“沉吟不言”,学生细读第一段后体会到开头八个字仅讲了地点,后八个字却有一种宏阔气象。写地上时,连用六个动词:分、接、襟、带、控、引,充分地拟人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一种恢弘气势。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阎公从“沉吟不语”到“矍然而起”,究竟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变的?学生再次品读,指出从“披秀闼,俯雕甍”开始,推开小门,由室内到室外,景物由静到动、由暗到明、由远到近、由散到满,胸襟由局促到开阔,如果说坐在室内看风景是一种欣赏,打开门窗,则是一种震撼。 “骇”——使眼睛受惊,“穷”——有力量,“惊”——雁群发出如人般的呼唤,三处细节写出了一种壮美。教师又引导学生注意第二段先是四句长句,非常舒缓;再用四个短句,非常急促;再用四六句,抑扬顿挫;而推开窗之后,短促的三字句,错落有致的四字句,节奏在变化中有稳定,感情开阔而飘逸,难怪阎公“矍然而起”。谈到这里,教师要学生齐读第1-3段,学生读来时快时慢,语调时高时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缓缓读过,“唱”、“穷”、“惊”、“断”四字格外强调,完全融入到文章意境之中,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育家洛克指出:“教师的重大作用和技巧就在尽力使一切事情变容易,尤其是在学习文字方面,最不应该使儿童感到窘迫。” 巧妙的诵读方法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教师不断对文言文诵读法进行创新,相信学生有一天会说:文言文,爱上你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