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课程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质量管理;质量工程;课程群;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13-03
产品质量已经成为世界各大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构成了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然而,提升产品的质量不仅需要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指导,更需要质量工程技术的支持[1]。如何培养优秀的质量专业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和各大企业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为了适应世界级各大企业对质量管理与质量技术人员日益严格的要求,欧美等世界著名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也纷纷推出了有关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计划。例如,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商学院结合企业的需要与自身的优势,在MBA课程体系中融入了六西格玛黑带的培训课程,获得商业界与工业界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赞誉。
2009年,中国质量协会对全国通用设备制造业以及食品行业为主的企业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先进质量管理工具与方法的作用虽然已得到企业的普遍认可,但是我国企业缺乏高素质的质量专业人才,其应用能力普遍较弱。例如,由麦肯锡公司对167家世界主要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日本企业应用FMEA(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DOE(试验设计)、FTA(故障树分析)的比例高达100%。而与之相对应,由中国质量协会对我国通用设备类企业的调查表明:经常应用上述三种方法的比例仅为22.3%、20.8%和16.0%,而且做到有效运用的竟未达到50%。当前,国内一些著名的高等院校开始关注和重视如何培养高层次的质量专业人才,以满足现代企业的迫切需要。例如,2011年11月,三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了工业工程领域质量管理方向的工程硕士培养协议,以培养质量管理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然而,我国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特点,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对高素质的质量专业人才日益严格的要求。
针对现代企业对各类质量专业人才的要求,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的教学团队借鉴国内外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培养质量专业人才的经验,结合当前经济管理学院所开设的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从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团队建设等多个角度对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构建立体式的教学体系以整合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为建设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的特色专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设定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当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企业对质量专业人才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例如,创新型的高科技企业希望利用试验设计、质量功能展开等质量工具进行技术革新。服务型的企业可能更关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卓越绩效模式等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生产制造类的企业通常关注产品的过程能力分析、统计过程控制等质量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因此,应考虑现代企业对质量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归纳总结出各类质量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管理学院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教学团队的特色和优势,针对不同层次(本科、硕士、博士)的学生,设定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的多元化教学目标,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和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二、构建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根据多元化教学目标对课程体系的要求,梳理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突出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强化工程实践的应用能力,构建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立体化课程体系。针对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目前所开设的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管理统计、多元统计学、高等数理统计、质量管理学、六西格玛管理、卓越绩效模式、统计过程控制、试验设计、可靠性工程、Minitab软件应用等),将整个课程群归纳“专业基础课”、“质量管理核心课”、“质量工程核心课”、“软件工具课”四大课程体系,形成较为系统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其具体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群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鉴于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类课程均要求较高的数理统计知识基础,因此将面向本科生的“管理统计”和面向研究生的“多元统计学”和“高等数理统计”纳入到专业基础课程。面向本科生的“质量管理学”和面向研究生的“六西格玛管理”、“卓越绩效模式”均注重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指导,因此将上述三门课程纳入“质量管理的核心课”。目前,“统计过程控制”、“试验设计”以及“可靠性工程”主要是以选修课的形式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上述三门课程均强调工程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注重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MINITAB软件或JMP软件是目前质量管理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软件之一。将MINITAB软件或JMP软件融入课堂教授、课程设计以及实验教学等所有的教学环节之中,增强学生应用MINITAB软件或JMP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整个课程群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
党的十八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因此,在构建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中,还应该进一步地强化“试验设计”等选修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让更多学生了解和掌握提高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诚然,将上述具有内在逻辑的基础课程放在一起仅仅是粗浅的第一步,只有注重课程内容的渗透、融合与衔接,尽量避免出现重复的内容,才能够提高整个课程群的整合化程度,完善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优化与完善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的教学内容
课程群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表现为对不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调整和融合。立足于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大课程群的建设,以培养面向企业需求的质量专业人才为终极目标,对原有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重组,重新设计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删减不同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更新过时、陈旧的课程内容。课程群的教学内容要结合教学团队的优势和特色,运用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多样化的教学课程,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类课程的热情。以“质量管理学”、“六西格玛管理”、“卓越绩效模式”所构成的质量管理核心课程群为例,目前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设的“质量管理学”课程也部分涉及六西格玛管理和卓越绩效模式的部分内容。因此,需要对原有课程的知识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融合,特别是需要结合教学团队成员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最新成果,及时地更新质量管理方面的新观点、新思想。例如,在新编的《质量管理学》中更新了人们对质量概念的认识,将人们对质量概念的认识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即客观质量、主观质量、动态质量以及全面质量。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在新编教材中加入一些新的课程内容,如非正态分布的过程能力分析、过程能力分析与组织文化的关系、小批量控制图等比较新颖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不仅能够丰富和完善质量管理学的知识体系,而且能够更好地开设多样化的教学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四、优化与创新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的教学方法
以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为实践对象,教学团队成员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学生的特点,不断地优化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目前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立体化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方法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得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案例教学就是尝试寻找这种联系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因此,教学团队成员以企业所开展的六西格玛项目为案例进行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所遇到的质量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些教学案例均来自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在质量管理领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的积极性。此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还曾尝试结合教学团队成员所提出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分时段教学法、案例组合法)进行案例教学[2],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性教学方法
1998年,美国博耶本科教育委员会在《重振本科教学: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的报告中指出:“本科教学应依照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特点,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师生互动模式进行教学。”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的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因此,研究性教学方法正是顺应新时代要求所提出的,反映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3]。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是一门融软科学与硬科学于一体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学团队成员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将学习过程与研究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例如,在讲授试验设计课程过程中,教学团队成员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引入一些经典的工业案例进行教学,取得非常积极的学习效果。在讲授部分因子试验设计时,以“如何改进热处理工艺提高钢板断裂强度问题”为中心,提出了“如何节约试验成本合理地设计试验、如何科学地获得试验数据、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数学模型、如何对所获得的模型进行分析和评价、如何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性分析”等一系列研究问题。试验设计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对工商管理类的学生而言理解和掌握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教师创建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激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五、打造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教师是承载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认识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群建设的效果和成效。因此,构建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应该着力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首先,坚持以教学研究为重点,建设教学团队良性发展的组织架构。当前,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教学团队以教学为中心,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展教学研究和支撑教学研究的科学研究工作。近年来,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教学团队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取得一系列积极的成果。例如,质量管理学是南京理工大学的精品课程、《质量工程学》是江苏省的精品教材。教学团队成员结合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成果,出版了相关的教材和专著五部。近五年来,教学团队成员承担了三项教学改革类的项目、指导的3名本科生荣获省级优秀本科生论文二等奖。此外,教学团队成员主持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国际交流项目。目前,必须以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为核心,进一步地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大体包括1名首席责任教授、2―3名责任教授、4―6名主讲教师。
其次,教学团队成员之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课程群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要求教学团队成员熟悉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打破不同课程之间的壁垒,增强不同课程间的互补和协调,实现整个课程群的高效融合。因此,教学团队成员之间应该要经常定期开展各类教学研讨活动,如集体备课、专题教研会议、相互听课等,提高整个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教学团队成员还应该通过师资培训、继续教育、自我研修等形式逐步丰富知识面,优化和提高教师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
此外,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的改革要强调实践教学,教学团队成员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学。因此,应该鼓励教学团队成员通过多种形式参与企业或公司的质量管理活动,如以团队成员身份参与六西格玛项目,获取现场的工作经验[4]。
参考文献:
[1]马义中.实施连续质量改进的途径[J].工业工程,1999,
(2).
[2]宋华明.管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组合法[J].高等工程教
育,2005,(3).
[3]管清波,冯书兴.研究性教学方法在运筹学课程教学中
的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08,(13).
【论文关键词】理论学科;学位课程网络管理平台;电子校务;过程管理
我国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和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以来,研究生事业不断发展,学科建设T作也取得了长足进展。理论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5年新增设的一级学科。该学科几年间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学科的整体教学科研实力不断增强,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的具有坚定政治信仰、掌握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新增的理论学科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建立一个涵盖全面的学位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最基本的、最核心的话题。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铺垫,学位课程是硕士研究生课程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基本、最稳定的内容。这些课程代表研究生所学专业的特定内涵。理论学位课程管理在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价值,它决定着理论学科研究生基础知识的获取、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在现阶段如何加强学位课程管理、建立学位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巩固理论学科地位,对于理论学位课程管理的各方主体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
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理论学科学位课程教学管理保障体系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学位课程教学基本使用的是传统的面授模式;研究生学位课程管理缺乏双向的互动和立体式的教学管理保障体系;研究生学位课程管理的内容仅是教学任务的查询、课程成绩的管理、培养计划的修订等一些单向的静态的管理信息,缺少关于学位课程管理的动态的双向的互动管理。
随着高校研究生扩招和研究生就业压力增大,如何整合学科资源、加强学位课程建设、建立一个理论学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学科研究生规模和质量的同步提升,使学位课程管理在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对于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来说是一个新的重大的现实命题。
二现状分析
1.学位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理论一级学科是2005年新增设的一级学科,该学科目前下设六个二级学科,在全国高校理论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理论学科学位点目前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42个,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点大约300个。但调研显示,理论学科学位课程体系建设却严重滞后首先,课程教学缺乏严格的执行标准与制度约束,使得教学管理无章可循;其次教学实施缺乏完善的执行体系与监控体系;再次教学质量结果缺乏纠错和反馈环节。对于整个学校来说,学校各职能管理部门、研究生主管部门、二级学院和各学科之间信息不对称,缺乏统一联系的循环系统。
2.理论学科研究生群体特点分析
与理丁科研究生相比,理论学科研究生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以陕西省某地方高校理论专业研究生为调查对象,我们发现以下特点:从年龄结构看,年龄差距较大,以80后为主体,但70后甚至60后同样占有一定的比重;从学生来源看,有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和其他人员考生;其中应届毕业生只占调查对象的44%;以培养方式看,有围家计划内、自筹经费、委培定向这几种方式,其中定向委培生占到调查对象的22%;从专业背景看,专业来源广泛,法学、工学、理学、管理学等l2个学科门类几乎全部涉及;从学习方式看,公共课程少,专业课程多,集中学习少,分散学习多;从生活状况看,居住地分散,相互交流少,凝聚力不强。
针对理论学科研究生群体的差异性,如果继续延用传统的粗放式的教学和管理模式,研究生学位课程管理的预期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研究生培养目标就难以实现,如何建立一个自主学习体系来保障学位课程质量迫在眉睫。
3.理论学科的学科特色分析
从学科特点看,理论一级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研究方向由各高校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特色自主设置。以陕西省高校为例,我们选取具备理论一级硕士点的2l1高校和地方高校进行分析,陕西省某211高校理论学科下设17个研究方向,9门学位课程,某地方高校该学科下设11个研究方向,17门学位课程,不同院校的理论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学位课程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同一院校理论学科和其它工学学科相比,理论专业二级学科涉及领域较广、学位课程门数较多且课程差异性较大。从学习方式看,理论学科学位课程实践大多仅限于课程讨论的形式,缺少社会实践和实验环节。但随着研究生扩招速度的加快和一些地方高校向着高水平科研型大学目标迈进,各专业研究生人数普遍增多的现象给研究生实践环节增加更大的难度。因此,如何针对理论学科特点建立一个教学管理交互系统,促进学位教学管理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4.理论研究生管理特色分析
理论学科属于法学门类人文社会科学范畴,学科内容更新速度快,现实感强,课程教学实施会受到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影响,课程管理标准很难简单划一,尤其对于理工类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监督与管理很难延用丁科的标准去执行。而由于现阶段高校考核体系对于研究生教学的激励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研究生课程改革缺乏动力,许多高校都有针对本科生的教学督导团队,而对于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管理和监督监控却处于真空状态。在这些体制及因素的影响下,高校研究生学位课程的管理缺乏动力,很多高校仍沿用传统的粗放的研究生课程管理模式,这就造成了研究生对于学位课程的学习热情不高,教师对于课程教学精力的投入不足,教学效果却无从考量。
因此,现阶段如何加强学位课程教学监控体系建设,以保证研究生学位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能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三建议与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与现状,我们建立一个整体协调、涵盖整体的理论学科学位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位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的基本原理是戴明循环(PDCA)理论,是由目标和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改进(Act)构成的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质量保障循环,见网1。
质量保障体系由标准系统、执行系统、检查系统和反馈系统四部分组成。标准系统是由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总体规范下的二级学院制定的文件制度与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组成;执行系统是由学习体系、互动体系和保障体系三部分构成,主要负责自主学习体系、课程互动教学模式和教学监控体系的建立,此环节由教学管理的各主体完成;检查环节是由学科负责将执行环节的信息进行搜集记录、统计分析;反馈系统是指学科根据执行是否达到标准来进行推广改进和调整控制,并将结果反馈至学院后,形成闭环系统。
1.标准系统
本系统功能在于明确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中明确教学质量目标和标准,在教学基本文件和制度中明确和规范教学要求和程序,并以此作为检查评价和监控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从而有效保障了教学实施的统一协调。
2.执行系统
本系统由自主管理体系、教学互动体系和监控体系三部分组成。
自主管理体系就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参与、自我约束来实现教学的自主化管理。其中可设置班级管理模块和意见反馈模块两部分,自主管理体系可以减少由于研究生群体差异所带来的交互障碍,加强研究生群体的沟通与交流,扩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学互动双向体系包括学位课程资源模块和学位课程教学互动模块两部分,是通过资源共享和互动学习来实现的,互动体系的作用是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通过有关该学位课程的相关资料的展示、信息的传递、热点的追踪评述来加深学生对于该门学位课程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监控体系内设有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和学生评教,通过监控体系的完善保证教学实施过程的完整准确,获得来自专家和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整体意见,以此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
3.检查系统
本系统的功能是通过数据整理、发放调查问卷和意见反馈等形式对执行体系内的各系统运行情况进行信息的跟踪记录和结果的统计分析,确定是否达到预期标准,对于未达到的环节要形成分析报告并及时地上报给反馈系统。
关键词:行政管理;双语教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2-0003-02
收稿日期:2013-07-30
作者简介:刘丽伟(196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 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社会保障及双语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体制改革与课程建设研究”(JG2012010494);黑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XM-YJS-2012010);黑龙江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C37)
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社会科学学科学生培养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作为一门实际性、创新性较强的前沿学科, 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外语能力,运用中英双语授课对于学生掌握前沿知识,并使学生所学的体系和理论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的变化而不断丰富与完善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下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还处于实验阶段,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当务之急是要在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客观条件下,找好双语课的开设时机,并使其与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有效融合。同时,如何高效率、短时间地利用课堂教学来使学生掌握专业英语知识、形成专业英语思维是在行政管理专业中实行中英双语教学并取得突破的核心,同时,改进教学方法以及课程体系的建设亦是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条件。
一、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在黑龙江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中,我们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分门别类地就双语教学和专业外语开设的问题作了细致的研究,包括课时安排、学分设置、是否分班授课、班级容量大小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以提升学生的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为根本目的,全面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
通过调查可知行政管理专业绝大多数学生希望从行政管理专业双语课堂上提升外语水平并获得较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开拓国际视野以及学习国外前沿研究成果方面也符合一部分学生的认可和需求。在外文和中文授课比例方面,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持英文和中文授课比例应各50%的人数比例略高,而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要求外文授课占70%中文授课占30%的学生的比例占41%。由此可见,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体系设计应该以提升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为目的,以全面培养兴趣和与国际接轨为需求设计双语课程。因此,黑龙江大学的中英双语教学的立足点更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水平,细致构建专业体系。
(二)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合理确定开设双语教学的时机
根据调查问卷表1可知,大部分学生都达到了接受双语授课的水平,在行政管理双语教学中能够获得所学,能够达到听得懂、学得会。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赞成开设专业双语课的,但在专业外语和双语课的选择和分配上,学生更倾向于二者皆有,可见课程的多样化、种类的多样性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十分重要。在对于学生兴趣的分析中亦可看出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比较浓厚。在选择开设的年级问题上,较之大一和大二学年,大三和大四学年的学生更希望早点开设,高年级的学生则更能深切体会到双语教学的深远意义,需求也更加迫切。因此,恰当地选好开设中英双语课程的时机显得尤为重要。
(三)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教材的运用
采用恰当的教材是搞好行政管理专业中英双语教学的重要条件与保证。“最新的外文原版教材是搞好双语教学的基本参照系,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这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充分得到了证实:在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方面,主张采用原版引进教材与中文注释相结合的学生中,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占58%,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占59%,这一结果大大高于其他教材形式――全外文原版引进教材、国内编写外文教材或讲义以及采用中文教材。当然,在教材的选择上还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设施和授课学习环境等。针对引进的外文原版教材要客观分析,反对一成不变、教条、死板化。发达国家的先进教材体系本身就是一直在不断更新和完善的,因此,我们也要关注并跟上原版教材的信息体系的不断更新。
(四)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中英双语教师除了要具有良好的教学素质与条件,履行教书育人的天赋职责之外,更应注重提高课堂效率和恰当的课程设置,以及选择合适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的外文水平和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坚持分层授课、小班授课。据表2可知分层授课的最佳班级人数是40人左右。同时在课时安排上,中文课程仍占据着主导地位,行政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对于学生的认知仍然处于教学辅助的状态。
表2 行政管理专业中英双语课程教学体系需求分析
二、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
难点与对策
(一)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难点
当前黑龙江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中英双语教学主要面临的困境有三方面。首先是教师队伍的问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外语的水平、表达和写作能力对于课程体系建设十分重要,必须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才能清楚地表达课程主旨,达到教学目标和效果。但目前,多数教师很难做到同时具备课程专业知识和突出的外语水平,这会导致双语教师难以很好地诠释教学内容,进而导致课堂效果不是很理想。其次在于学生外语水平的差异性。在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不一致,所以如何在行政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因材施教成为双语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最后,授课模式是影响行政管理专业中英双语教学体系建设的具体因素。教师在提高自身外语水平与专业水平的同时,更应注重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灵活生动地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但现有的授课班额往往限制了上述目标的实现。根据调查问卷我们可以看到,实现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小班授课是更多学生的要求与期盼,小班授课能够使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互动性很强,课上的时间能被高效利用。但究竟如何进行分层授课,具体层面应该如何操作仍然是个难题。
(二)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专业中英双语教学课程体系,首先要做的是加强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鉴于我们所作的调查,学生希望教师增加英语授课的比例的人数的逐年增加,这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搞好专业双语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熟练地在母语和外语之间进行必要的切换,严谨准确地表达专业概念、术语和知识,科学解析专业词汇,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2]。师资队伍建设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让懂专业的教师快速提升英语能力,因此,应多为双语教师提供国内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尤其是去发达的英语系国家学习。
另一方面要做的是创造良好的中英双语学习环境。作为英语并非母语的国家,我国没有天然的外语学习氛围和环境,由于沟通和实践对英语的需求也不是很迫切,英语的学习更是举步维艰。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没有感受到学好英语的收获,更不了解通过良好的原汁原味的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掌握学科前沿的乐趣。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到学习与互动之中,不断交流、沟通,学校要不断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创造更好学习氛围,使之置身于英语的大环境之中,学生间互帮互学、教学相长,鼓励学生直接阅读英语类学科前沿知识,使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最后,要加强行政管理专业中英双语授课的课程规划。行政管理双语教学体系的建设不能僵化、死板、搞一刀切。在课程的设计与规划中,要切实与我国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相吻合。不断完善教学对于教学设计、教学大纲的要求,改善授课模式,通过灵活而生动的教学实践,实现教学目标,构建良好的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氛围,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奠定基础,实现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F.Vijver & K.Leung.Methods and Data Analysis
for Cross-cultural Research[M].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1997,203.
[2]S.Reynolds & D.Valentine.Guide to Cross-Cultural
关键词:工程管理 集成模式 平台 中心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25-02
大型工程兴建项目络绎不绝,我国在投资热潮的背景下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未来存在形势做出判断,这类人才的需求量势必扩张。无论是在工程类还是管理类专业中,工程管理学科始终是作为本科而存在,它主要是凭借技术、经济等知识为基础平台,由于这些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能力不足,并且各自存在着独立性,因此传统教学模式和体系不能切实保证学生对相关知识实现整体把握和消化,这是现下我国大学生出现职业素质不足和适应周期较长缺陷的主要原因。所以,对内部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体系实现创新改革已经在所不免,争取完善人才质量,使他们能够尽快适应社会和专业岗位的要求,为工程技术改革和经济建设贡献一定的力量。
1 关于工程管理专业传统教学体系的研究
1.1 工程管理传统教学体系的基础框架
利用工程基础项目中的技术规律和活动项目进行综合研究,对从业者的投资需要、职业规划、工程材料和施工交流等内容进行纠正,配合经济管理专业和信息技术完成领域中心模式改进。在整个专业结构框架中,涉及到传统支点的理论和技术信息显得格外重要,为完成集成模式和教学体系的创新提供必要的线索。在该类专业中,四个支点内容包括技术、管理经验、经济运营模式和法律支撑等都具备科学的存在价值,例如技术结构是整个管理工作的核心基础,它时常督促工作人员完成细节调整任务,包括材料补充和施工顺序搭配等;而管理活动中则是对阶段目标实现总结,并在一定周期作用下完成目标的分解,将人员和配置资源进行高度组织,维持该类参与主体之间的协调性,将过程化控制和平台组织工作完善;经济运行模式则是对技术应用方案做出选择,尽量收获合理的经济收入,这种建立在预定目标下的经济预算标准并未达到适应现代化工程需要,有待提高的层面比比皆是;参与主体完成各项计划都需要科学的施工经验和依据作为指导,在明确管理行业的特点和参与主体的多方存在地位之后,包括社会、政策和信用等安全隐患问题应该凭借法律武器做出适当的保护,为完成向集成模式的过渡提供更多的支持。
1.2 不同结构体系之间的关联
在学科综合化改革的社会流行趋势作用下,涉及以上四个支点之间的交互渗透效应开始直接呈现,其相互依存的融合模型已经固定。在完成技术因素和经济成果的搭配工作中,这两个基本条件共同构成的环境比较复杂,内部信息的相互依赖和制约效果日渐明显。经济是完成技术转折的必要工具,同时提供合理的发展要求信息。
技术提供管理改革需要的资料,在管理领域中,要真正落实好技术的支撑,就必须对组织和计划进行协调,为后期的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提供全面的经济支持功能。而经济与管理体现出相辅相成的职能效用,从而稳定项目经济的稳定存在意义。
法律支持对以上三种支点结构并提供保障,包括正当竞争活动机制的拓展和行业规范的校正,这对于克制手段滥用行为做出基本的支撑贡献。我国项目工程开始完成复杂化、巨型化的转变,关于不同支点之间融合关系的创新调整和延伸也势在必行。
1.3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工程管理在不同复杂学科交叉化影响下,专业教学和课程体系之间模式不断转变,为提供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类工程管理专业仍旧存在条块分割隐患,知识融合度调整明显不足,距离紧密结合的模式尚有一段距离。关于这类弊端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3.1 课程内容存在形式比较单一,并且设置分散
平台个体的各自为政现象屡见不鲜,专业课程内部联系效果低下,整体融合度水准不够,基本无法完成系统专业化知识体系的过渡调整,在这种孤立平台支点模式现状下,集聚效应也就被全面压制。课程教学中的教师普遍缺乏知识融合的概念,而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教学团队的搭建、课程体系和资源的整合等构成了集成改革危机,加上就任教师专业知识贯通本领低下,整合能力不足,因此,教学理念缺陷仍旧不断扩散。
1.3.2 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限制
理论和实践工作不能完成有机结合,这就无形中给社会实践造成限制,面对实践动力在现代工程项目的活跃力度,要求对不同平台体系之间的教学模式和实践机制做出全面优化。一直以来,传统工程项目由于专业人才培养经验和教学思路存在严重的滞后特征,因此,有关模式和理论系统的集成化调整已经严重缺失,目前紧急任务就是做好这类工作的改革,保证资源和人才的有力调整。
2 工程管理专业化集成模式的创新改革
这种理念模式重点强调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能力,并能独立完成聚合、质变效应的转换,令项目内部催化效能得到提升和拓展,进一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飞跃。面对传统教学机制的缺陷,经过创新主体的不断探索和改进,坚持深度改革的核心力量,将课程体系持续优化并创建专业化平台集成教学体系。工业原料选用和物理搅拌、化学反应的机理效应要做到完整掌握,这就要完成教学资料的选用,强化学生实际掌握能力;通过先导型和融合型课程的增设,积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将过去的分散式状态祛除。在过程化学习和设计文化背景作用下,学生的综合管理经验和专业控制能力都有所提升,包括化学反应分析水平等等都有所完善。
2.1 强化知识融合背景下先进管理人才的培养水平
专业知识的融合改革需要具体注重学科知识的融合机制效应,进而全面提高学生对专业技术的控制能力,全面保证企业综合竞争优势的稳固。在这种渐进式综合教学模式背景作用下,引申的课程优化和建设资料基础功能凸显,必要的实践工作开始进行优化。在综合实习和设计文化控制支持下,学生的综合培养力量和资源归类能力逐步落实。
工程管理专业中的人员应该对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经验和控制功能做出完整阐述,并且具备调整经济、技术和法律因素的综合能力。在过往的管理经验中总结,主要依靠建设程序的主线力量,包括相关课程的设置、设计和教材的集成化编写等,完成不同内容向有机整体的结合,建立知识型、能力型人才优化机制,保证综合教学内容的优化效用。
2.2 创立独特的实验教学体系
建立与优质工程企业的合作,同时根据优秀导师成功案例的解析,完成行业难点的总结,企业应该提供合理的实习岗位,并赋予必要的职权,尽量拓宽学生适应能力,为创新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示范的模型。借鉴其他学院理工科的实践控制方案,创建实验教学体系。在单门课程中,利用综合型实验项目的对象进行延展,保证集成能力的实验结构,完成现实项目的模拟演练,达到集成化系统的搭建标准。我国在这类复杂系统的创建活动上还停留在摸索阶段,基于教学体系在高校内的推广和评价条件,对周围工程项目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为了全面完善管理团队素质的优化,提高人才质量的搭建能力,需要经过不断的经验积累,进而完善不同支点结构的联系,完成整体性集成教学体系的创新改革。
3 结语
在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的文化模式作用下,整体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开始迅猛拓展,目前的学科优化和框架基础比较完备。为了尽量拓展专业化的教学思维、方式和技巧,满足适应时展的要求,就必须全面摆脱传统教学思维和模式的限制,将工作重点演变为集成化实践流程,达到新型管理专业教学观的搭建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文安.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6):47-49.
[2] 赫桂梅,赫桂丹.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教育体系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7):32-34.
[3] 叶飞帆.本科工程教育的能力与课程关系模型及其应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009(1):80-82.
关键词: 高校工程管理专业 《工程经济学》 课程考核 改革原则 体系设计
一、现行课程考核体系及其缺陷
每门课程都具备特定的功能,课程考核理应与功能相匹配。《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工程技术与经济互相交叉的应用性课程,着重培养懂经济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制定各种工程技术方案,而且能分析方案的经济效果;不仅扎实掌握相关理论和方法,而且灵活应用于实践。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经济平台课程,其教学与考核体系必须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相适应。目前,虽然也有一些关于《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但均就课程论课程,忽略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宏观指导。实际上,每门课程都是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一颗“螺丝钉”,都应该在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相当多的课程教学与考核就书本论书本,课程功能弱化,课程考核与课程功能严重不匹配。
(一)现行课程考核体系。
根据对同行的相关调查,目前《工程经济学》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及权重体系如表一。
出勤情况主要看学生迟到、早退和旷课情况,通常靠点名完成。点名次数因教师不同而有差异,48个学时通常会有5—10此点名;课堂表现包括课堂讨论、课堂笔记等;平时作业主要是课本章后作业;期末书面考试通常是闭卷,主要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计算题等。《工程经济学》课程现行考核存在诸多缺陷,具体表现为:课程考核方式、考核权重结构、成绩评定标准等不合理。
(二)现行考核体系的缺陷。
1.课程考核方式没有产生应有的激励和引导功能。激励和引导是课程考核的重要功能之一。当前的课程考核体系存在诸多漏洞,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助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期末书面考试重点考查工程经济分析等基本理论知识,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通过这门应用性课程,学生应懂得运用工程经济分析方法进行实践是应具备的重要专业素养,但显然无法通过期末的一次书面考试来实现。除了专业素质外,一门课程还应该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方面有所裨益,但在当前的教学与考核中往往不能很好体现,表现为:计算机和外语知识只通过计算机和外语课程获取,没有和《工程经济学》课程有效结合;诚信、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是职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但是,不少学生对待平时作业却敷衍了事、相互抄袭,出勤不出力,学习态度较差,因而通过本课程所能够培养的协作和学习能力便无从谈起。
2.课程考核的科学性不够,表现为考核权重结构不合理、平时成绩考核随意性大。期末书面考试一般占到总成绩的70%—80%,重点考查工程经济分析等基本理论知识点,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不同考核方式所占权重目前和其功能不配比。表现为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考核,往往只能关注到课堂表现较好的学生及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不能覆盖绝大多数学生;而对学生作业、笔记质量的考核,只能以作业、笔记完成时的状态为准,对其形成过程不能实施有益监督,或存在互相抄袭现象,致使评价结果产生偏差。平时作业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不仅如此,由于缺乏客观标准,打分主观性强,平时成绩反倒成了降低不及格率的重要手段。
二、《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课程考核应当与课程功能定位相适应。
每一门课程在整个培养方案中都要承担一定的功能。并且课程的合理功能与目标还应该是多元的,是一个系列,相辅相成。要较好地实现其系列功能,除了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外,课程考核自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要求课程的每一个功能都有一种或多种考核方式与其相互对应。另外,除了考核方式外,还需根据课程各个功能的重要性,合理确定不同考核方式占总成绩的比重,即考核方式权重依据其所能承担的功能来确定,这样会比较科学。把课程考核方式、考核权重与课程功能定位相适应,有助于增强课程考核的引导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最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注意课程考核的客观性、过程性、反馈性。
客观性要求课程考核时尽量减少主观随意性。《工程经济学》试卷考试一般能够做到相对客观,但平时成绩如课程论文、课程设计、课堂表现等主观性往往强,需要注意。否则,平时考核可能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或者成为调节学生成绩的手段。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靠期末一次考试简单确定。从管理学原理看,加强过程控制是重要的,而且平时多次考核与及时反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三、《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体系设计
(一)课程功能合理定位与目标设计。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影响和决定着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内容与目标进一步影响和决定着课程的考核方式。
财务管理是财经类各本专科教育的主要课程,是学生在修完财务会计等有关专业课程基础上开设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财务管理内容涉及到企业财务活动的各个方面,具有内容复杂、计算公式多、理论知识点多的特点。学好这门课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财理论水平的需要,更重要是为了增强学生未来就业竞争能力的需要。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自由贸易、投资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在理论上、创新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强化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如何搞好新形势下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教学,如何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业务素质财务管理人才,是现阶段财务管理教学工作者应重点思考的问题。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提出本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
二、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模式定位不准确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本科教育已经完成从精英到大众的转变,大学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一般专业人才,而不是精英人才。但多数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定位为:“培养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很显然,这种定位不够准确,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上的“越位”,尤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更为突出。虽然部分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也开始偏重“应知”、“应会”,要求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进行灵活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又严重不足,在教学中增加了实训内容和实训环节,但大都又流于形式。
(二)专业课程体系不确定,教学内容滞后 纵观现有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都是围绕学科体系进行课程设置,整个教学体系还是围绕教育部的教学任务来进行设计,对于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融合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且实践的可操作性以及实施效果都有待进行改善。
未形成统一、系统的规范体系。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和金融知识,但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向都不尽相同,有的侧重财务会计,有的侧重投资金融,到目前为止,未能形成统一、相对独立、系统的体系。我校2011届财务管理专业虽然设有投融资和理财两个方面,但是在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基本相同。
教材内容偏重上市公司,企业价值评价方式单一。现行财务管理教材中的许多理论和决策方法主要针对上市公司,对非上市公司并不适用。首先,在我国市场经济中,中小企业已经逐步占据企业总产值的相当大的部分,而财务管理中的许多决策理论方法根本无法得到应用。其次,对学生而言,毕业后能进入上市公司工作的也是凤毛麟角。最后,现行的财务管理教材上基本都是采用西方理论,而西方与我国企业理财环境差异较大,导致财务管理教学内容与现实工作内容的差距。因此,许多学生在工作之后,会感觉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脱离较大,不能学以致用。
现行财务管理教材中,在进行公司价值评价时,决策的唯一标准是价值,根本不考虑非价值类指标的存在。但在实际生活中,公司在实现企业价值同时,还给社会带来其他问题,如引发环境污染、员工的社会保障不到位、质量下降带来的产品不安全、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为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企业不仅应承担社会责任,也应履行其社会价值,这是财务管理决策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另外,财务管理决策大多依赖量化因素,也未能考虑公司文化制度等难以量化的因素。
(三)专业课程间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突出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均设置会计课程,恰恰财务管理与某些会计课程如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从内容到方法体系存在着边界交叉和内容重复现象。这种局面不利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优化,导致资源浪费,给实际教学带来很多困难。同时部分高校压缩课时,减少了学生自学与实践时间,降低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学生倦怠情绪的出现。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虽然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但始终没有很好地和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教学模式依旧过于呆板统一。例如,在教学方法上,占主导地位的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方法,图解式、启发式、情境式教学在教学方法中比重不大;在教学管理上,学分制仍是学时制的复制,没有将规定性与选择性很好结合;在教学手段上,虽然也采用计算机等多媒体,但其结果又是将多媒体作为媒体播放器,实际教学过程中又产生人和机、教学内容和方法不相融合的诸多矛盾。
(五)教学评价方式、环节单一 目前财务管理课程考核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而期末考试又主要是对相关概念、相关公式等基础性内容的考查,学生平时放松学习,考试前临阵磨枪考前突击复习,最终也能及格。考试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兴趣,造成学生综合素质低,核心能力差。这种教学评价模式严重脱离了人才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牢固理解和掌握。
三、财务管理教学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借鉴国际经验,创新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 人才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财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等综合业务素质,使其能够从事相关工作。根据学生特点及需求,树立把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结合起来、在满足社会需要前提下促进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观”,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探索分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注意转变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突破传统的“学校评价”人才质量标准,树立现代的“社会评价”人才质量标准,围绕实际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至少具有基本业务能力、资金管理能力、财务分析能力、沟通和协调能力等基本职业能力,来突出职业基本技能和良好的综合业务素质。
(二)根据社会实践,完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 结合企业实际问题更新教学内容。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时间的积累,财务管理教学内容偏离实际的问题在短期内很难改变,但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方法来缓解这一问题。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实践观念,在教学内容中导入企业的实际问题,将企业实际工作中一些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方法引入教学中,增加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如在企业信用体系的评价中,在介绍教材中的5C原则、9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历史上著名的晋商、徽商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构建具有特色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的评价体系等等。其次,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应紧跟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及时增加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新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改进教学内容设计。首先,利用资金管理构建教学流程。在市场经济里,所有的上市与非上市企业都要通过市场来完成采购和销售的业务。因此,企业需要解决何时、何地筹资、筹集多少资金,如何使用和分配资金,来完成资金运转。企业通过市场筹集其所需资金,根据投资决策的项目,将筹集资金投放在资产中。然后,通过人工,将材料加工成产品,产品的销售为企业带来货币资金的流入,最后进行分配收益。具体流转如图1。
其次,利用社会责任体系来完善公司价值评价。企业价值,不仅应包括现有资产的市场价值,还应包括企业未来和潜在资产的市场价值,更应该包括社会价值。这就要求企业核算对象由狭义的“经济责任”延伸为广义的“社会责任”的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应将理财环境、组织构架、物流流程、人力资源、企业信用等级分析和财务评价(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分析)等纳入评估体系,特别还应该包括企业的社会价值。企业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更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三)优化专业间课程教学体系,合理分配教学内容 针对财务管理课程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课程存在内容重复交叉现象,需要在教学大纲和授课课时之间进行重新划分。首先,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时,必须明确不同课程的教学重点,将重复的内容进行重新分配,如项目投资的内容应全部列在财务管理课程中,而管理会计中这部分内容一笔带过。其次,根据教学内容的调整,同步调整教学课时,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的优化资源,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探索教学模式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其一,教学方法中板书教学要占有一定比重。在资金时间价值、资金成本和资金结构的部分教学内容里,笔者认为用板书教学效果更好。因为,在教师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学生会随着推导步骤对知识进行不断的理解和消化。这时,只要学生课堂上注意听讲,课外稍加复习,就能基本上掌握所学内容。但如果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一笔一画推导公式的过程不在了,学生只能看到结果,传递出来的信息量虽然大了,但教学效果大相径庭,所以板书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有。
其二,增加案例教学比重,完善实践教材体系。通过对企业实例的讨论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引用的案例大都是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的大公司案例,但这样的案例会让学生感觉距离遥远,不能学以致用。所以,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偏重小案例,从学生身边入手。如在讲盈亏保本点计算的时候,以学校食堂的豆浆店为例,分析它的房租、材料、水电、人工,哪些是固定成本,哪些是变动成本,它一月、一天要卖多少杯才能保本。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成功企业的经验,吸取失败企业的教训,这样能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保证学生学到的东西有用、会用和能用。运用案例教学其过程可以概括为:案例导入——情境创设——讨论案例——诠释总结,具体过程如图2。
其三,增加多媒体教学比重,但注重把握好课堂信息量。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引入“骨架纲要”教学法,注意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掌握好“教”与“悟”的度,“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一些“悟”的时间。教师课前用树形图形式给出教材中的章、节的内容,这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及学生笔记内容。这样,教师在授课时就有充足时间把重点、难点讲透,学生也可专心听讲,不必再忙着做笔记,有效地解决了听课与记笔记的矛盾。另外,借助一些视频资料,郎咸平、叶檀等专家学者都走进了课堂,把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带给学生。笔者认为不能一个课件4、5年都不变,而应该跟踪学科领域的技术发展态势,更新资料来丰富完善教学课件。
其四,加大图解式教学的比重,增强学生数学模型的应用。财务管理课程需要学生掌握财务活动中常用的各种财务工具和模型的应用。因而,在教学中通过图表形式授课,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化,能帮助学生理解讲课中较难理解和较抽象的、多维空间的内容。例如在讲解最佳现金持有量的存货模式时,利用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与成本的线性关系构成的成本曲线图,利用数学方法求极值,解出最小相关总成本和最佳现金持有量。又例如在资金时间价值的部分教学内容时借助资金时间图表,可以很清楚地看现值、终值的区别,进而看出复利现值终值和不同年金的现值终值的区别。还有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也可使用数学图表方法来讲解。
其五,利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财务管理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成为“当局者”,身临其境。同时,再引入相关概念和原理,学生不会再感觉是知识的灌输。比如在讲解财务报表分析时,可列出多家实训公司的财务报表,让学生通过计算各类财务指标,结合行业指标的参考值,来评价公司的财务状况;对财务状况不佳的公司提出改善意见。在讲解股利分配方案时,通过网络等途径列出某一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案,分析所采用的股利分配方法,将采用的原因和学过的现金流、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等内容结合起来分析。这样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角色的身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相互沟通、协作的业务素质。
其六,完善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毕业学生要具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实训课程来实现。首先,学校应重视财务管理的实践性教学并加大投入,其实践性教学的方式可以采用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校内实训包括生产性实训和非生产性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包括ERP实训、手工实训、电脑模拟实训、工作情景模拟实训等。实训形式可以采用课程实训、阶段性实训和综合模拟实训等形式,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校外实训包括岗位实训和单位实习。采用订单实习、顶岗实习、自主实习、创业实习等多种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实习工作。其次,开展综合职业技能达标训练,按照工作流程、项目任务、岗位角色确定职业核心技能,将职业技能达标与实训课程结合,强化综合业务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最后,为弥补多数高校实践性师资力量的缺乏,可以定期邀请企业的财务主管,将其自身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实际经验,用专题报告的形式与学生分享,改善学生对实训工作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图3所示。
(五)全面考核,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在对学生培养的环节中,期末考试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标准和依据之一的教学评价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可以适当地降低难度,并减少考试得分在最终成绩中的比例,引导学生在实践、应用环节多投入精力。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丰富考核方式,平时以口试的形式检测学生,或要求学生定期提交一些实践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或对工作情景模拟实训的完成结果进行阶段考核。针对财务管理课程中研究的热点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可以论文形式进行,这样不仅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积累一定素材,也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避免了学生期末考试失误,而整门课程得分很低的情况,给学生一个公平、合理的评价。
总之,只有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评方式等教学体系的不断创新,才能真正提高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渐形成包括创建财务机制、解释财务信息、善于财务运作、进行财务分析、规避财务风险等应用能力,来提高学生财务管理综合业务素质。
摘 要:对设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分析“体验式教学模式” 以提高学生素质和加强学生创造能力为实现方向,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取知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的教学方法,将其运用于设计管理学课程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设计沟通的能力。这是设计管理培养既有深厚的设计专业素养和又有组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新尝试。
关键词:设计管理学;体验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5-0078-01
目前设计管理培养在设计艺术教育中还比较匮乏,甚至还有些还是设计教育的盲区,这种情况亟待解决,因为随着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的趋势是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群化的发展态势,产业链的延长带来了复杂的分工体系,势必对产业集群整合提出更高的要求,势必将有一批复合型设计管理人才参与到产业的发展中,并取得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必须运用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并以体验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1、设计管理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设计管理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知识架框的显性特征,打破了简单意义上的设计和管理的知识结构,设计管理是以管理学为理论依据,结合设计的特性所形成的新型的交叉学科,由于设计和管理是相互需要,相互融合,相互借鉴,才能在管理组织运行中出现管理和设计的结合,逐步形成新的设计管理理论的研究领域。为达到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和业务,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拓广设计管理的重要职责和途径,摸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把学生的感受、体验为基础,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内化和强化,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设计管理知识并提高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即体验式教学模式。
2、设计管理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2.1、在整个设计管理体验式教学中遵循,学习过程成为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的循环渐进的教学流程。以学生主动性为原则、直观性的感受、情景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方式,在此体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诸多因素加以思考、判断、组织实施才能得到较为合理的管理理念和设计创新,这个过程单靠教师理论灌输难以实现的对学生的设计教育目标,他需要经过体验式的积累,了解设计管理理论的整体建立和系统化设计任务管理。
2.2、设计管理体验式教学增强教学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是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设计的视觉化实现又是纷繁复杂的多环节发生关系的演进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必须考虑到市场、艺术、技术、营销等因素相互作用、彼此互动才能有效地完成设计目标,只有这样设计才能最终实现其设计管理价值,体验式互动学习将有助于学生提升学习主体的提高,以便发挥学生能动思维,通过主动积极参与、分析、实践的探究,与教学目标的高效融合。因此“设计管理学”体验式互动模式是设计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必不或缺的重要环节。
2.3、设计管理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提升课程的系统性目标。在信息时代的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成功的设计源于创新的管理过程,这一理念得到广泛重视和认可,并指导着设计的方向,就必须对设计系统进行良好的管理。让学生情景体验设计组织的管理,还包括设计协调与沟通之间的关系,因此,体验式系统教学强调设计管理不同的层次特征、注重系统目的性的设计管理、注重实效的设计管理、注重过程的设计管理、注重控管性的设计管理。
3、设计管理学体验式教学的课程模式的应用
3.1、目标准备阶段
这个体验阶段主要是针对课程设计准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程内容
的性质,教师需要收集大量的关于设计战略管理、设计目标管理、设计程序管理、设计系统管理、设计质量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设计管理资料。以此作为设计管理的设计体验情境和学生需要完成的目标。
3.2、时效性原则阶段
设计管理引导学生将设计创意的构想采用多维的管理创新完成组织设计目标。设计管理的时效性有助于拓展设计策略和管理计划的实施,是艺术符号与科学技术的协调统一的载体。以社会需求设计为主体,正确调整设计创意与管理资源内在联系,创造出越来越具体化的可实施设计管理形式,从而逐渐形成设计思想与管理理念的高度统一。
3.3、情景模式阶段
要实现体验式教学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获得预期的、良好的效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生能否把设计与管理知识的有效整合。基于此共识,在情境体验环节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保持一种让学生对所要从事的设计创意上产生某种激情和愿望,教师就需要设计一种情景。创建一种情景氛围,去感知,去体验,去思考,进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内化效果。
3.4、过程实践阶段
设计管理体验式过程是让学生感受在设计实施的过程中以有效的计划、规划、设计流程、对设计目标的体验过程进行体验式的管理规范,有计划、有步骤、有节奏的实施目标分阶段地进行,以达到预期目标,注重体验过程的设计管理教学模式强调将设计创意或计划转化成具有创造性详细的管理流程,具体实施方案和计划的思维改造过程。
3.5、拓展训练阶段
通过创设情景,开展具有富有目的性、创新性和时效性为一体的设计管理教学活动,通过细致调查研究的方式展开,积极培养学生设计创意定位和团队协调精神,这也正是现代设计教育较为倡导和推广的学习训练方式。通过有针对性地设计管理情景,使学生产生学习主动性的情感,运用设计管理理论去体会、去解决设计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4、建立设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完整教学评估
教学评价是检验实践教学效果,得到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体验式教学作为设计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评价中必须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改变以往评价方式中以分数作为评价手段、体现不出来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评价方式。
结论 设计管理学在体验式教学将在设计教育层面扮演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将在高等教育中变更加普及。我们不仅要建立一套具有设计管理特色的专业学科,同时也要建立一个能够把设计管理提升到教育管理高度的管理机制,让设计管理成为设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以保证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创新能力。高校的设计管理目前在国内还是刚刚起步,作为设计管理课程能够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在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环节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仇新忠“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09,(1).
[2]、陈 圻.设计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1).
关键词:管理会计学企业核心能力作业链价值链
管理会计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并随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者的实践而不断充实和完善。但是基于管理实践而产生和发展的管理会计学一直存在许多重大而未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管理会计学的理论体系、内容体系及课程体系应如何架构等一直妨碍着对管理会计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管理会计学之所以引起人们的争议,主要在于其管理对象和目标的不明确。不同学者针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内容体系。
目前在理论界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型课程体系;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以竞争优势的获得为核心,以价值最大增值为目的,站在战略角度架构管理会计体系。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型管理会计课程体系
作为企业会计两大分支之一的管理会计在当代会计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管理会计学纳入到高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成为必然,如何设计和构建他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管理会计的内涵并能够学以致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工作者从学生学习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了管理会计课程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大军老师、牛彦秀等老师编著的《管理会计》。
(一)背景资资料
管理会计的产生是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标准成本系统是成本会计向管理会计过度的分界点,成本性态分析则是管理会计的起点,因此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余绪婴)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成本控制在企业管理中更为重要,作为对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学对成本的分析应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内容体系
全书以现代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阐明以企业为主体,密切联系现代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评价等职能,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实用操作技术。本书第一部分交待了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传统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讨论了管理会计各项职能在实践中的应用程序与具体操作方法。最后集中介绍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
(三)我认为本教材从中国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现代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在内容的组织、体系的安排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需要,真正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而且本书相对于传统的管理会计教材新增加了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站在前沿的角度介绍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应该说是传统教学型管理会计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二、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
会计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对企业组织的结构或体制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具有依附性。胡玉明老师编著的《高级管理会计》从环境入手,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了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
(一)背景资料
当我们步入21世纪,我们面对一个崭新的经济环境,21世纪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宏观上看具有国际化、金融化和知识化的特点;从微观上看,人类社会将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有三种力量,它们或者独立或者合在一起,正在驱使今天的企业越来越深的陷入令多数大董事和经理惊恐的陌生境地。”(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1998)。这三种力量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C,即顾客化(Customers)、竞争化(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面对这样的宏微观环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比市场分额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比竞争优势更具有深远影响的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即企业面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
(二)内容体系
胡玉明老师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估、培植和提升,构架了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在第一部分阐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本管理会计的新发展,讨论了21世纪成本管理会计会计主题的转变,构造了21世纪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构架,并以当前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依托分析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企业管理上的重大开拓性;第二部分对质量成本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人力资本管理会计、企业激励机制与经理人激励报酬设计等进行了探讨;最后展示了中国企业成本管理会计制度的变迁及特色。
(三)这种课程体系应该说以环境作为论述的起点,突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全面阐述了管理会计如何为企业核心能力的诊断、分析、培植和提升服务的方法,即采用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综合业绩评价制度并从财务维度、顾客维度、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企业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介绍。有助于促进企业竭尽全力,鼓足干劲,沿着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塑造企业核心能力,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对于21世纪的高级管理会计来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为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角度架构管理会计体系
自由贸易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使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要求企业进行顾客化生产,采取差异化战略。孙茂竹老师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的角度构架了管理会计体系。
(一)背景资料
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的概念,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并将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分解为若干战略性相关的价值活动。每一种价值活动都会对相对成本地位产生影响,并成为企业采取差异化战略的基础,供应商通过向企业出售一定产品对企业的价值链产生影响而企业通过向顾客销售产品又影响买方价值链,基于此我们将此概念推广并根据经营活动的有机联系,将价值链分为纵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
纵向价值链就是把供应商和顾客分别视为一个整体,它们之间通过彼此出售和购买产品的各种联系,构成的一种链条关系,这一关系可以向上延伸至最初原材料的最初生产者(或供应商)也可以向下延伸到最终产品的最终用户。这一概念将最终产品看做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企业是作业链中的一环或几环。这样企业可以从最基本原材料的取得到最终产品使用后废弃这一整体价值链的层次上分析产品的成本和收益,从合理分享利润的角度进行战略规划。
横向价值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所有在一组相互平行的纵向价值链中处于同等地位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具有潜在关系的链条。:
企业内部价值链是纵向价值链分析和横向价值链分析的交叉点。它是提供给顾客的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与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一致。对该价值链形成的认识使企业的管理深入到作业这一层次,使企业能够在所有环节上对资源的耗费进行控制,提高价值增值水平,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目标。
(二)内容体系
首先将管理会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把管理会计分为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企业管理会计和只对特殊情况适用的的高级管理会计。第二层是按价值链结构把企业管理会计分为战略管理会计和战术管理会计两部分,其中将企业纵向和横向价值链分析作为战略管理会计内容,内部价值链分析作为战术管理会计内容。第三层是战术管理会计部分将内容和方法结合起来并体现不同企业的特点和要求。
在章节上可以分成理论部分包括理论框架和价值链分析原理、价值链分析包括横向价值链和纵向价值链、决策分析包括品种决策分析、生产组织的决策分析、营销管理决策分析、服务管理决策分析、人力资本的决策分析。预算的编制和控制、管理会计报告和业绩评价。
(三)作者发展了波特的价值链概念,把企业内部价值链看做是提供给顾客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与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一致,进一步发展了纵向价值链观点,认为纵向价值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并提出了横向价值链,认为这种横向联系实际构成了产业的内部联系。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以竞争优势的获得为核心,以价值最大增值为目的,站在战略角度架构了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对于我们学习和应用管理会计学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上述不同管理会计学课程体系得分析,我们觉得在不同情况下,基于不同的考虑出现的管理会计学的课程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站在战略的角度构架我国管理会计学的课程体系。我个人认为在目前管理会计学学科体系不规范,很多教材实际是管理会计方法和内容的混杂体,没有一个清晰的主线把其内容串起来,体系残缺的事实面前,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角度重新构架的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吴大军、牛彦秀、王满编著《管理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胡玉明著《高级管理会计》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5月28日至29日,国家高端海归人才培训计划精益领导力训练专家、丰田全球模范工厂本土唯一高中基层精益领导力训练专家常亮老师为我们讲授了一场生动的“卓越管理者的角色与关系管理”课程。课后,我颇受感动和启发。此课填补了我多年来在领导和管理知识方面的不足和空白,切实提高了我对管理知识的再了解,再提升。
角色定位及工作思路的转变
回顾自己以前的工作,我发现自己还存在不少的认识误区,如对问题处理只是专注个别事件,缺乏系统思维模式。在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时,只注重内部的处理方式,没有通过协同其他领导共同解决问题。
作为一名管理者,角色定位尤为重要,角色定位是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中实现的,其本质不仅在于知,更注重于行,要不断扩大自己的能力边界。通过常老师的讲解,我对自己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管理者在上级面前注重使命,在下级面前注重形象,在同级面前注重沟通协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老师讲解“卓越管理者角色胜任之基石、卓越管理者的角色管理,共同愿景与经理人的自我修炼”的这些知识,让我进一步开拓了视野,更新了管理理念。今后工作中,我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站位,以更高的管理技能和水平带领干部员工共同进步,确保完成上级组织的绩效工作指标与目标。
团结协作,实现角色管理效益最大化
通过学习角色管理,我深刻认识到,作为管理者必须从专才向通才转变,从依靠个人努力向依靠团队、依靠系统做事的转变;从善于具体业务向做管理、领导工作转变。说实话,此次学习,我认识到管理者的业绩不单单是靠自己来体现的,而是通过下属的工作来体现的,管理者在绩效管理中的角色不是事必躬亲,也是不是信马由缰、任其发展,更多的是作为员工的管理者、领导者、变革者、绩效伙伴,知道帮助员工设立绩效目标并实现。只有管理者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绩效管理的角色并不断实践,企业的资源管理才会良性不断突破,才会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而高效完成组织的绩效目标。
制定可行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目标产生信心、勇气和胆量;学习使人完善,不断进步。信心、勇气和胆量均来自于“知己知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