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范文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范文

【关键词】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综合成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落实国家保护耕地,尤其是对优质耕地实行特殊保护政策的具体措施,对切实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阜新市积极响应《阜新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目标,目前已圆满完成“十二五”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本文选取了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帽子镇东红帽子等三个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做为特色案例进行分析,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在土地整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价。

一、项目区情况介绍

该项目是阜新市国土资源局批准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建设规模为515.6852公顷,预算总投资762.43万元。

项目区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帽子镇东红帽子村、红帽子村和道力板村3个行政村,其土地大部分为三村集体所有,只有红帽子村境内有小部分农用地权属为国有,总面积为812.9751hm2。项目区所在地理位置为:北纬41°3′45′′―42°6′41′′,东经121°16′17′′―121°18′10′′。

项目区东至东红帽子村东部山脚下,南至东红帽子村南部林地,西至红帽子村中部村屯北侧,北至道力板村与好四家子村交界处。

项目区所在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图幅号为:K51G044024、K51G045024、K51G045025、K51G046024。

本项目区内荒草地基本是天然沟壑,是暴雨洪水形成坡面径流的沟道,不适宜开发成新增耕地,其他土地中的滩涂土地零星分散,开发困难较大,不能集中连片,不适宜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故本项目无新增耕地。

项目区总面积为812.9751hm2,除去不动工的果园9.1989hm2、有林地84.8824hm2、其他林地34.3426hm2、其他草地19.7309hm2、河流水面67.4023hm2、坑塘水面1.1696hm2、嚷教餐4.3218hm2、 村庄61.8781hm2以及红帽子村和东红帽子村内三处有条件建设区所占用的耕地面积14.3633hm2,项目建设规模为515.6852hm2。建设规模占项目区总面积的63.43%。

二、项目区实施前基础设施条件

项目区对外交通十分便利,项目区距南部6.0km处有东西向101线通过,红帽子乡―大五家子镇乡级公路由东北向西南斜贯红帽子乡全境,并与101线相连,长约21.0km,是项目区对外交通的主要干线。

项目区内现状:项目区内由田间道及生产路纵横交织成路网,覆盖了几乎所有区内地块,有效地解决了项目区交通运输和生产运输的问题,其道路通达率可达98%,可以满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交通要求。区内有主要田间道9条,为素土道路,道路坑洼不平,雨季泥泞难行的不便现象发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标准,使道路平整,路面硬化,以满足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的交通运输需求。项目区中部村屯北侧有一天然河道,属承泄天然降雨洪水的季节性河流,平时无水流。在河道临近村屯位置,由于多年冲刷,产生了弧形弯道,夏季上游大面积降雨径流汇集该河道,短时间内大量洪水集结而下,对河岸弯道处造成了严重冲刷,并威胁着岸上耕地和临近村庄的安全。根据当地政府及群众的强烈愿望和专家现场踏勘的意见,在此河道处修筑挡水石笼坝。另外,由水利部门设计的机电井灌溉工程正在实施,设计灌溉面积213.33hm2(3200亩),打沉圈井64眼,但经红帽子镇说明其设计除目前已打井地块1886亩外,剩余耕地中不再打井,故其余面积计入本次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目前已打井20眼,暂解项目区局部地块干旱问题的燃眉之急,对于项目区大量的旱地地块的灌溉,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项目区主要工程建设情况

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和其他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水源井158眼,配备潜水泵及配套设备158套,柴油发电机组及配套设备158套,维塑软管28440米,橡胶软管2370米;修建过水路面7处,总长300米。

田间道路工程主要包括:修整4米宽田间道7349米(砂石路面),4米宽田间道1487米(水泥路面),3米宽田间道1863米(砂石路面),3米宽田间道900米(水泥路面)。

农田防护工程主要包括:修筑石笼坝270米。

其它工程主要包括:新建标志牌1座。

四、项目取得的成效

第2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范文

摘 要:“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建设4亿亩高标准农田,大力建设农业现代化国家。为此,笔者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以具体的案例,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关键词:高标准农田 建设 分析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145-01高标准基本农田即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人地矛盾十分突出。2001年以来,全国统筹推进田、水、路、林等综合整治,建成了2亿多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整治后的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2个等级,平均亩产提高10%~20%,生产成本普遍降低10%~15%。因此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于建设农业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辽阳县建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为例,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进行分析。1 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及成效(1)基本情况。辽阳县于1995年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2009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县。2009年至201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共投资917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7万亩。(2)主要做法。一是科学规划,规模开发。选取资源潜力大、有一定生产基础、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块作为项目区;从现场勘测入手,对水、田、林、路、桥、涵、闸、站等工程建设内容进行反复论证,发挥工程的最大效益;根据区域农业发展的需要,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科学谋划项目和工程布局。二是严格规范,公开招标。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及“择优、诚实、信用”的原则,抓好土地建工程招投标,选出一流的施工单位承建项目。三是科学组织,保证进度。为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了项目工程指挥部,确保项目建设做到“三个到位”和“四个确保”,即组织到位、宣传到位、谋划到位;确保项目如期完成任务、确保项目实施期间不出现问题、确保群众真正受益、确保做成一流的项目工程。四是完善制度,形成合力。按照全面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项目工程在规划设计、建设阶段就明确管护主体,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引导项目区群众管好、用好工程。同时,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的思路,搞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加强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形成打造高标准农田的工作合力。(3)取得的成效。一是完善了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渠道的杂草没了,田间运输修了作业路,又有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从根本上解决了项目区灌溉和洪涝问题。二是从经济效益上看,增加了农民收入。以该县2009年小北河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例:高标准农田1万亩已经建成,通过示范项目开发,水稻每亩增产50 kg(开发前亩产600 kg、开发后650 kg),以2.8元/kg计,1万亩增加收入140万元;每亩节电30元(开发前每亩电费120元,开发后每亩90元),1万亩共节省电费30万元;同时,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扶植农户购买农机,项目区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每年可以节约资金70万。以上三项共增加农民纯收入240万元。2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1)存在的问题。一是费用上涨。人工费上涨,2009年至2012年,3年内两项定额费用均未上涨,实际费用却分别上涨80.07元和144.98元。机车费用上涨,以挖掘机为例:2009为每小时200元,2012年上涨到260元,涨幅为30%。材料费上涨,钢材上涨18%。水泥上涨52%。燃油2009年每吨7700元。2012年每吨9800元,上涨28%。综合费用上涨40%以上。二是投资标准低。高标准农田财政补助标准为每亩1200元。比2009年中低产田改造多投入500元。但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增多,建设标准提高,扣除人工材料上涨因素的影响,实际投入与2009年改造中低产田基本持平。所有的农业开发项目设计,均是根据资金来安排工程。去掉管理费、科技费、管护费、监理费、招标费以及改良土壤、农机作业补贴等费用,真正用于工程建设资金约占财政资金的83%左右。而且设计费没有列支。加之,项目区现有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因此,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资金则非常有限。三是农民投入意识淡薄。农业开发资金的农民自筹部分不到位,导致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设计缩水,影响建设标准。四是重建轻管,建管失调。竣工工程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破损的开发工程陷入了小病不治,大病治不起的恶性循环状态,农业综合开发的长基效应得不到发挥。(2)改进建议。一是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建设标准。据测算,按目前现有的农田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的投入标准是:旱田应为每亩1300~1400元,水田应为每亩1600~1800元。二是合理确定开发规模。项目规模的确定应实事求是,有多少面积便一次性治理到位,以保证一个排灌体系的完整。三是浮动投入标准。由于现有田间基础设施差异性较大,需要建设的内容也相差甚远。因此需要在不打破一个地区每亩投入标准的前提下,对项目建设的投入进行适当浮动,按照建设内容来确定资金补助标准。四是提高管护费提取比例。建议上级开发部门加大管护资金的提取比例。同时,积极引导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加大对工程管护的投入力度。五是压缩农民自筹,才能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程预算更切合实际。六是强化对项目区领导干部的考核。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以提高领导干部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近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明确到2020年,完成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相信通过全社会上下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和改进不足之处,创新建设方式方法,这一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

第3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范文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对策;四川南江

中图分类号 S28;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228-02

南江县位于四川东北边缘,毗邻陕西省汉中市和广元市旺苍县,距成都463 km、西安432 km、重庆520 km。全县辖48个乡镇、522个村、86个社区,幅员面积3 383 km2,总人口70.36万人,现有耕地2.82万hm2,其中水田1.7万hm2,旱地1.12万hm2。全县耕地分为水稻土、紫色土、冲积土、黄壤、黄棕壤和石灰(岩)土等6个土类,大部分土壤富钾、缺磷、氮不足。面积最大的土类是水稻土,占46.38%,其次是紫色土类,占27.9%。近几年来,南江县以“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用于粮食基础生产能力建设”、“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等项目为契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总体目标,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性、示范性和引导性,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丰富和谐新农村内涵,为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了新路子[1-2]。

1 南江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

1.1 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用于粮食基础生产能力建设

中央财政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集中用于粮食基础生产能力项目建设有特色。2010年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930.67 hm2,在长赤镇和红光乡9个村具体实施。新建、整治田间灌排渠系62.542 km、排湿渠1.65 km,新建配套建筑物2 235处,小型抗旱水源工程:整治山坪塘20座、新建蓄水池40口,小型灌排泵站2处;田(土)型调整:田型调整415.4 hm2,修筑田(地)埂3 750 m,培肥地力303.07 hm2。

1.2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

南江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成效明显。2008―2012年在南江县下两、八庙、正直、大河等18个乡镇实施,建设基本口粮田3 240 hm2,其中坡改梯733.33 hm2,改土培肥753.33 hm2,改造中低产田1 753.33 hm2。新建和维修蓄水池162座,新建沉沙池或山粪池867口,新建小型提灌站2座,新建和整治排灌沟渠87.85 km,整治山坪塘111口,新建田间作业道26.93 km,整治机耕道18.86 km。通过项目建设,实现了能排、能灌,扩大防涝面积,增加保灌面积,提高有效灌溉面积,实现旱、涝保收;同时,通过实施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推广项目、稻田保护性耕作等技术,促进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培肥地力,不断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实现由“藏粮于仓”向“藏粮于地”的战略性转变。

1.3 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质量高。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2010―2013年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在长赤镇的建华村、清泉村和元潭乡的字库、九泉、石寨村等19个村实施,建设高标准粮田1 333.33 hm2,新建及整治田间灌渠系24 km,新建蓄水池20口,新建提灌站2座,田间耕作道3.75 km,整治机耕道5 km,土地平整166.67 hm2,地力建设1 000 hm2。按时、按质、按量高标准的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据统计,南江县2007―2013年在长赤镇、南江镇、沙河镇、正直镇、东榆镇、红光乡、红四乡等逾20个乡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共建设高标准农田5 573.33 hm2,其中坡改梯1 506.67 hm2,改土培肥10 240 hm2,改造中低产田5 186.67 hm2。新建蓄水池530口,开挖、疏浚渠道852.4 km,新建、整治排灌渠系2 028.15 km,整治山坪塘133口,新建田间耕作路110.2 km,整治机耕道113.86 km。建设内容为小型蓄水工程、灌排渠系建设、田(土)型调整、梯田埂建设、农田耕作道、机耕道的整治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及农耕农艺等配套设施建设。通过项目实施,使项目区灌溉保证率达到95%,将原来的旱田、“望天田”变为能排能灌的高产稳产农田,大大提高粮食基础能力,促进了农业发展。该项目可使项目区农户中低产田土比例由80.95%降为18.6%。项目区年粮食基础能力由现在的10.5 t/hm2提高至12.225 t/hm2,年平均增产1 725 kg/hm2,年新增粮食基础生产能力6 605.4 t。

2 抓好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具体措施

2.1 强化“三大保障”,高规格推进建设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措施落实。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工作,将其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会议精神、为农民办实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惠农措施来抓。政府要成立以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县农业局局长、财政局局长为副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狠抓任务、资金、人员、技术“四落实”。县农业局成立了技术专家组、外业下乡督查组等工作机构,土肥站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及日常工作,从而做到领导、技术、人员、后勤保障“四到位”;各项目乡镇也要建立相应机构,做到项目实施党政重视、部门齐抓共管,确保项目实施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二是资金保障。坚持“政府补助、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和“性质不变、渠道不乱、配套使用、各交各的账,各记各的功”的原则,按照各资金来源部门对项目实施的具体要求,加强项目资金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三是科技保障。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农业局要抽调专业人员分片蹲点作业,加强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开展与农科院校合作,集成应用耕地保育技术、耕地污染防治技术和配方施肥技术,挖掘增产潜力[3]。

2.2 坚持“三大原则”,高起点编制规划

一是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的原则。实施项目中,要严格实行项目业主制、工程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加强对工程质量、进度的监管。把建设示范片,建好精品工程,突出规模效益,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作为规划设计工程着眼点,坚持“高起点规划设计、高质量施工、高规格利用、高效益运行”的原则,坚持集中成片、规模开发、整体推进的改造开发策略,切实搞好项目规划设计。二是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的原则。要深入到项目乡镇实地踏勘,对项目规划设计进行现场初验,做到规划设计标准一致、项目实施程序一致。采用同一个标准进行工程建设,无论是丘陵盆周山区还是平地,无论是改田还是改土,工程标准设计要高、质量要好;田型调整要规范,农田排灌渠系布局科学合理,经济实用,排灌渠平直、牢固、美观,按沟渠的功能深度达标[4];修建的桥、涵、闸、池、农田制口和道路等配套设施,做到数量足、质量高、设置合理;改土工程做到地埂牢固,台位清晰,坡面水系健全,沟、池、凼、路布局合理,配套齐全,达到改土“平、厚、壤、固、肥”技术标准。三是重点突出、产业优先的原则。按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要求实施,结合项目重点抓好建设村的银花、茶叶等南江特色产业发展。

2.3 突出“三大重点”,高标准组织实施

一是明确工程任务,加快项目实施。县农业局、财政局领导要随时督查工程质量和进度。实施严格的工程管理制度,做到任务明确,分解到人,实行外业下乡人员包片负责,随时进行项目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加强技术指导。做好每个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等工作。各项目乡镇、村社积极配合,按照下达的项目计划,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分工序检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按时完成工程。二是加强项目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坚持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各施工企业、监理单位和项目业主要明确职责,加强项目监管,严格按照省农业厅制定的《建设1 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规划纲要(2011―2015年)》和《四川省粮田建设标准》等相关技术标准进行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始终要求把质量放在首位,严格基本建设程序。项目业主对施工企业的质量和进度要进行定期督查;监理单位要随时监督施工企业的施工质量;对各项目乡镇的项目实施进展情况进行督查,对进度慢、建设质量不合格有关责任单位和个人实行公开曝光;实行“倒计时”制度,对项目实施单位实行一月一汇报,确保按期按质完成项目实施计划。三是加强资金管理,确保后勤保障。在资金管理使用上,要严格按照财政部、农业部《项目试点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实行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并建立和落实工作责任制,加强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确保项目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 存在的问题

一是南江县中低产田土面积大,人均占有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项目投入力度不大,导致中低产田土比重大,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一遇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较大威胁。二是部分乡镇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组织领导措施不够得力;争取项目时积极主动,建设项目时消极应付。三是按照产业化的思路来规划和组织实施项目的力度不够,产业结构调整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综合效益的发挥。四是项目建设与质量标准还有一定差距,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重工程建设、轻工程管护的现象较为普遍。五是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砂石、水泥、肥料等物资价格上涨,项目实施单位造价增高,资金严重不足,导致项目实施达不到预期的质量和效果[5-6]。

4 实施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对策

一是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任务重,尤其是在盆周山区县,交通极为不便,环境较差,地方财力相当紧张,工作经费支出相对较大,在项目概算中,参照当地、当时材料价格适当调高单价,同时增加工作经费比例,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二是继续加大国家、省市农业主管部门对盆周山区县农业立项,特别是在基本口粮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更多、更大的支持。按照统筹规划,捆绑资金、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集中资金、有序实施,确保建设质量,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推动土地改造、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工程建后管护。要创新机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管护办法和措施,把建后管护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定期对建后工程追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此外,建立奖惩机制,将工程管护工作纳入考核目标,确保建后管护工作落实[7]。

5 结语

总之,南江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作在省、市农业主管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高,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在盆周山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应当按照省、市主管部门的要求,加大力度,拓展思路,创新机制,探索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路子,从而加快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以适应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粮食生产安全,为实现盆周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6 参考文献

[1] 董艳玮.东港市椅圈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247,249.

[2] 吴行一,陈军,曹承富,等.建设高标准农田任重道远――旱灾之后的思考与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9(22):452-455.

[3] 齐西文,许芳艳,季志云,等.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促进团场经济和生态建设快速发展[J].新疆农垦科技,2013(1):63-64.

[4] 田栋.甘谷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探讨[J].甘肃科技纵横,2013(10):83,138-139.

[5] 赵琦,陈曙光,叶新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与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5):18-21.

第4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范文

年初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省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新进展和新成效,为全面推进吉林省新一轮振兴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调整种植业结构,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532.4万亩,比2015年减少126.17万亩,继续位居全国第9位;粮食总产743.44亿斤,同比增长1.92%,继续位居全国第4位;单产986.99斤/亩,同比增长3.07%,继续保持全国第1位,比全国平均高出260.04斤/亩。一是备春耕物资准备充足,注重发挥农业机械效率高、质量好的优势,实现了一次播种拿全苗。二是调整了种植业结构,调减籽粒玉米面积,调增水稻面积、大豆面积、杂粮杂豆面积和经济饲料作物面积。三是推广应用绿色增产增效技术。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面积2600万亩,实现粮食主产区全覆盖,手机测土施肥实现全省全覆盖;开展生物防治玉米螟3530万亩,实施农田统一灭鼠1927万亩;建立水稻、玉米控药控水控肥试验区各6个,开展绿色植保和节肥节水技术措施集成试验示范;创建绿色高产高效县11个,示范片214个,面积240万亩,辐射带动580万亩。四是注重防灾减灾。增打抗旱井1847眼,玉米抗旱坐水种1660万亩,人工增雨作业增加降水13.7亿立方米;重点加强土蝗、玉米螟、玉米大斑病、水稻二化螟、水稻潜叶蝇、水稻稻瘟病等防治工作,遏制大面积病虫害发生。

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2016年以来,全省围绕实施总体规划,重点抓好组织推动、综合协调和督导落实。一是抓规划落地。制订2016年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施意见,督导14个县制定本地《规划》和5年任务清单,打造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点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二是抓督导落实。组织14个重点县与省政府签订2016年率先工作责任状,制定下发《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督查指导工作方案》《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14个县(市、区)考核办法》等政策文件,督促各地抓好落实。三是抓高标准农田建设。本着“渠道不变、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将涉农资金33亿元,全部拨付到位,集中投向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10月31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工建设98.61万亩,占全年任务量的47.1%,年底前完成立项规定工作量。将高标准农田纳入永久性基本农田、县级政府重点目标责任和绩效考核,建管责任一抓到底。加强田网、渠网、路网、林网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排灌、土壤培肥和农机作业能力。

园艺特产业加快发展。突出棚膜经济、人参、食用菌、林蛙等重点工程项目,加强指导服务,狠抓政策措施落实,园艺特产业预计实现总产值160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蔬菜总产量1250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一是优化种植结构。新增花生等油料作物52万亩、瓜菜10万亩;新棚室2.1万亩、改造棚室3万亩;全省棚膜蔬菜总产量460万吨。二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落实棚膜蔬菜产业专项资金3500万元,重点扶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和蔬菜生产大县建设棚膜蔬菜园区,支持传统农区围绕省内主要交通沿线推进棚膜蔬菜集中连片开发;安排食用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90万元,重点扶持珲春神怡菌业等4户企业开展菌棒工厂化生产,全年食用菌产量120万吨,同比增长9%;落实特产之乡扶持资金100万元,对榆树泗河圆葱、洮南黑水西瓜等5个特产之乡建设项目给予资金扶持。新认定九台上河湾金红苹果、珲春板石富硒苹

第5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范文

子长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北部,全县面积2405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人口2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7万人。全县退耕还林面积93万亩。退耕后农业人均基本农田只有1.4亩。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比较突出。

建设基本农田,是子长县长期坚持的战略措施。但过去主要以坡改梯为重点,经过多年治理,绝大多数缓坡耕地已基本平整利用,而大量的沟道、水毁淤地坝却未得到修复改造,长期不能发挥效益,群众呼声很高。特别是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后,剩余坡耕地大多分布在高山远山,治理难度大,耕作不方便,群众无积极性。2008年国家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障粮食安全,启动实施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子长县委、县政府根据全县的实际,经过充分调查论证,立足县情,因地制宜,提出“以沟道为重点,加大投入,综合施治,改造和新建并举,林草与道路配套,整流域推进,连片区开发,着力打造精品口粮田”的建设思路。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由山地坡地转向邻近村庄的沟道。在统一规划前提下,按照不同地块分类施治:对水毁淤地坝在加固恢复坝体同时,一次回填坝内冲沟,实现全部坝地当年利用;对闲置支毛沟一次整平,适当拓宽,扩大新增面积;对盐碱坝地、滩地通过垫土、打井、开挖排洪渠降低水位,达到改良利用

2009年子长县在马家砭镇西沟村试点治沟造地285亩, 2010年扩大规模,在马家砭镇景家河小流域治沟造地1795亩。陕西省基本口粮田建设现场会在子长县召开,推广子长县经验。同年11月时任陕西省副省长的姚引良同志在视察了马家砭镇景家河小流域治沟造地工程后,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陕北粮食增产的潜力在沟道”。随后在延安召开的座谈会上正式启动了延安市治沟造地工程项目。2011年子长县已经完成治沟造地1.4万亩,2012年计划完成治沟造地1.8万亩。今年春季已开工建设五个示范点,规划治沟造地2800亩,规划投资2000万元。

第6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范文

一、主要成绩

(一)稳步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今年土地更新调查工作,对上一轮规划实施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对市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现状、土地供给与需求、区域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关系进行了调查分析。目前已制定工作计划、确定编制单位,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

(二)有序开发土地后备资源,耕地资源得到严格保护。今年土地整理项目新立项12只,规划整理面积15704.85亩,可新增耕地2455.05亩,可建成标准农田11093.25亩;上半年通过验收土地整理项目58只,新增耕地10407.61亩,整治面积80471.49亩,建成标准农田24178.8亩;土地开发垦造耕地已开工面积8341.95亩,完成6736.05亩。

(三)高度重视建设用地复垦和宅基地整治,充分争取折抵指标。新立项建设用地复垦和宅基地整治项目6只,规划整治面积158.55亩,可新增耕地147.3亩;已通过验收项目59只,整治面积4116.06亩,新增耕地3775.04亩,争取折抵指标3775.04亩。

(四)全力以赴争取重点“戴帽”指标,努力保障经济发展需求。全年列入第一批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的项目19只,总面积7300.5亩,其中耕地5521.65亩;列入第二批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的项目37只,总面积9414.78亩,其中耕地7890.29亩,使用计划指标项目14只2323.8亩。

二、主要做法

(一)认真学习、分解落实、明确责任。今年初,市政府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主要指标和任务下达到各部门后,局领导班子首先学习领会通知精神,并把有关国土工作的任务发到全局各部门。在局中层干部会议上,把任务逐条分解落实到部门,逐项分解落实到责任人,在每月的局务会议上汇报进展,并进行考核。如我们把规划修编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及时与相关部门衔接,确定了由市各部门业务专家组成的规划修编工作联络员班子,成立了局规划修编工作组,集中力量,集中精力确保修编工作按时完成。

(二)联系实际,开拓创新、务求实效。以落实政府重点工作为起点、为契机,工作目标没有止境,高标准要求没有止境,在更高水平、更高起点、更高力度上推进国土工作发展。千方百计加大规划操作的力度,把全市土地利用现状搞清搞实,建立信息库,为规划编制提供翔实的数据和科学的依据,对新规划做到超前预测,充分论证,科学编制。千方百计加大开源的力度,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潜力,进一步调动各地积极性,加快推进造田造地进度,真正做到“先补后占”,并实行台帐管理,使新增耕地数量与质量经得起历史检验。千方百计加大保障的力度,充分认识保护耕地、依法集约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在政策上充分用好重点工程指标“戴帽”下达的优惠举措,在用地上做好依法、集约、保障三位一体,坚定不移地树立只有向上争取、向内挖潜,才能保障发展用地的观念。千方百计加大盘活的力度,推行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工作,实现建设用地复垦和宅基地整治双丰收。

(三)深入实际、严格考核、服务社会。深入了解每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对重点项目进展做到了如指掌。考核严肃认真,对外加强对工程项目实施的考核,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讲求速度,争取每个项目都成为优良项目;对内加强对职能部门执行工作的考核,树立主人翁的负责态度,用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抓好每项工作。抓好征地安置补偿等工作,在推进建设项目实施的同时,依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三、存在问题

(一)部分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在基本农田代保问题上,国办文件规定:“不得进行跨市、县的基本农田易地代保”省里目前也无明确政策意见,而我市市情要求我们必须在全市市域内统筹布局基本农田,实行跨县(市)代保。在待置换用地问题上,国土部至今未认可,可能产生的变数亦会对我市规划空间产生重大影响。

(二)标准农田建设有待进一步抓紧。上半年标准农田建设仅完成全年任务的20%,究其原因,有宏观政策影响、后备资源减少、建设成本提高等客观因素;但主要还是受主观影响,基层把主要精力投入村两委换届,延缓了土地整理工作进展,部分县(市)片面理解用地总量控制政策,控制和减缓了土地整治步伐等。目前市区几无后备资源,委托各县(市)代建标准农田势在必行,加快推进建设步伐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三)用地意识转变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党和国家高度提倡节约资源,要求建设节约型社会。我们在发展用地上同样要强调“减量化、再利用”。目前我市部分企业和部门对此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不足,需要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大力宣传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观念,采取措施把我市土地资源劣势变为集聚经济发展的优势。

(四)争“重点”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要加快第一、二批省重点建设项目的报批工作,包括预审、省指标的核拨、农转用材料报批,在继续争取方面下功夫,特别是杭甬运河绍兴市区段,要加大向省发改委争取的力度,争取早日列入省重点项目。

四、下步打算

(一)抓好规划修编。按照已制订的工作方案,有序、分步实施下阶段各项工作,保持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十一.五”规划的稳定衔接与配套。争取在年底前拿出成果,报市、省审批后实施,为依法规范用地提供进一步依据。

第7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范文

【关键词】耕地;永久性基本农田;合肥市;空间布局

【Abstract】As we know, farmland is the guarantee of food and economic security, and the prime land is the main objective of protection.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make scientific reasonable planning and protection of prime land considering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Regarding Hefei city as the study area, we probe into the planning of permanent basic farmland conservation based on the fruits of the previous efforts supported by GIS technology. This paper provides not only basic farmlands in quantity, quality and layout, but also new thoughts and experience for other similar jobs.

【Key words】Arable Land; Permanent Basic Farmland; Hefei City; Spacial Layout

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实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实行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并重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别强调要求严格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引导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格局[1]。永久性基本农田,虽然只在基本农田前加了“永久”二字,但是彰显了其权威性、刚性、约束性和不可变更性[2-6]。

在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指导帮助下,合肥市切实贯彻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8号)要求,在继续稳步推进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的同时,按照中央新精神新要求,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中,“由大到小、由近到远”推进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工作。

1 合肥市基本情况

1.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基本农田保护情况

依据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期内,合肥市确保704.55万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其中:瑶海区2.78万亩、庐阳区1.05万亩、蜀山区9000亩、包河区2.55万亩,长丰县154.01万亩、肥东县165.69万亩、肥西县157.76万亩、庐江县131.08万亩、巢湖市88.74万亩。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2011年和2012年,我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均为704.55万亩,均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1.2 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中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情况

按照省厅印发的《安徽省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施方案》(皖国土资〔2011〕417号)要求,合肥市稳步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数据库建设工作。目前,经内业划定、外业核实、建立数据库、自验初验,市辖四区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已基本完成,经市级初验,划定、建库基本农田面积7.44万亩;四县一市也已形成划定、建库初步成果。市区各行政区的基本农田划定面积(万亩)和和规划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亩)情况是:瑶海区(2.80;2.78)、庐阳区(1.06;1.05)、蜀山区(0.92;0.90)、包河区(2.66;2.55)。

2 合肥市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方面的举措

2.1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签订

2011年和2012年,我市市、县、乡、村四级之间应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数量分别为9份、67份、1373份,全部签订到位。2013年,我市应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数量分别为11份、67份、1373份。自今年3月份省厅部署此项工作以来,目前市县级目标责任书已全部签订,达到了要求的序时进度。

2.2 耕地保护制度建设和措施落实

2010年起,我市建立了耕地保护“三落实”工作机制。

一是,空间落实在图纸上。要求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全部划定到位,并做到数据库、图件与实地一致,实时更新。改变了过去基本农田位置不清、面积不准的状况。

二是,标识落实在边界上。已经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451个、界桩3283个。同时,要求按照“间距不断缩小,数量不断增加”的原则,每年加密,不断更新。

三是,责任落实在存折上。全国首创“基本农田五不准”印制在农户社保银行存折上的做法以来,已印制存折168万份,做到了市域全覆盖。耕地保护“三落实”工作机制的建立,在耕地保护工作上走出了一条“新路”。

2014年3月28日,市政府印发《合肥市加强土地管理进一步做好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意见》(合政〔2014〕31号,以下简称“31号文件”),也将耕地保护作为“第一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要求,耕地保护情况,应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考核及离任审计。乡镇分类考核评价中应加大耕地保护工作权重。各县(市)、区、乡镇政府存在耕地保护政策执行不力和工作不到位、违反耕地保护政策的,应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责任追究。

2.3 耕地占补平衡及补充耕地质量

为了确保耕地“占补平衡”,31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土地整治。提高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新增耕地市级补助标准,经市土地整治重大项目领导小组批准的项目市级补助标准提高至8万元/亩。同时要求,积极发挥市新农村建设投资公司在土地整治融资方面的作用。创新土地整治资金筹措制度,在“拆旧”和“建新”地块外,引入“第三地块”,用其土地出让金先行周转拆迁补偿和安置房建设资金。“建新”地块出让金优先偿还周转资金。

为了提高耕地质量,提出积极培养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专业队伍。制定新增耕地质量评定标准和验收办法。土地整治及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应建立原耕作层剥离、收集、再利用机制,注重使用提高耕地质量工程措施,切实提高土地肥力[7]。

2.4 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及管理情况

2.4.1 项目实施

“十二五”以来,我市共续建、新建各级各类土地整治项目1137个,总规模85.2万亩,做到土地整治“大项目顶天立地,中小项目铺天盖地”。其中国家级项目9个,省级项目23个,市级项目46个,县级项目1059个。其中2012年启动的三个总面积约35万亩的“碧水蓝天、万顷良田”土地整治大项目,分别位于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水源保护地区域、新桥国际机场区域、庐江汤池温泉旅游区区域,正在稳步推进,部分区域已经初见成效。另外,总规模10.97万亩的10个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中,10.81万亩农地整治均已完成,村庄整治规划的14个新村,建筑总面积123.7万平方米,3个已竣工,9个主体施工,2个正在规划设计。

2.4.2 项目管理

一是,强化了组织领导。市、县两级均成立了高规格的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市、县两级指挥部领导的调度、督查对项目顺利实施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建立了责任机制。各县(市)、区和市财政、农委、水务等职能部门也按照指挥部确定的职责分工,配合推进土地整治工作[8]。比如:长丰县将土地整治和招商引资作为党委、政府的两件头等大事,实行县领导挂帅、战役式推进、曝光式摄像,明确对乡镇进行三类年度考核,一类乡镇土地整治考核占比20%,二类乡镇占比50%,三类乡镇占比70%。

三是,健全了制度体系。严格执行了国家和省出台的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行业标准。市政府2013年以市长令形式印发的《合肥市国土资源管理规定》,市政府办公厅2013年印发的《关于推进土地整治建设美好乡村的实施意见》和2014年《合肥市农村村庄和农田整治绿化导则》,都对项目管理做出了具体规定。

2.4.3 项目成效

“十二五”以来,我市共维修、新建灌、排渠(管)道约2068公里,维修、新建泵站79座,维修、新建田间道路约1477公里,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防涝面积约27万亩。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实现了“小田变大田,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推动了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改变了农民住房破旧、布局分散、生态环境恶劣以及公共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约12万群众从中受益。

2013年,根据省厅要求,我市选取了肥西县官亭镇王集村、丰乐镇双枣村2个示范项目220个农户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调查显示,大多数群众在项目实施后将土地流转给了农业产业化公司,通过为企业打工和收取租金,增加了收入,群众对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支持度较高,愿意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的农户比例达到98%,群众总体满意度较高。

3 合肥周边优质耕地调整划定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存在的问题及举措

3.1 技术层面

一是,加强规划管控,强化节约集约用地,依法依规审批用地,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高等级耕地。切实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管制边界和管制区域,认真执行各项空间管制规则,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城乡建设用地管制边界;经批准确需调整的,要尽可能避让高等级耕地。十二五”期间,合肥以建设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为目标,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为核心,坚持“生态优先、中心提升、组团拓展、区域协同、特色彰显”的思路,统筹空间资源配置利用,构筑“1331”(“1”即优化提升主城区;“3”即特色发展巢湖、庐城、水湖等三个副城区;“3”即着力培育新桥临空产业基地、庐南重化工基地、巢北产业基地等三个产业增长点;“1”即创新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市域空间发展新格局,以前瞻性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和发展。

二是,严格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审批,建设项目选址(线)要现场踏勘、充分论证,通过方案比选,做到不占或少占耕地;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占用等级较低的耕地。

三是,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规定。全面实行“先补后占”政策,积极探索“以补定占”机制,实现补充耕地与占用耕地数量和产能双平衡。要针对当地实际,合理调整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提高建设占用耕地成本,加大补充耕地项目投入力度,提升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调整划入的基本农田等级等于或高于建设占用的基本农田质量等级。

3.2 政策层面

3.2.1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随着“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和“133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巢湖、庐江以及原肥西小庙、高刘的区划调整,加上环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建设,合肥的发展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亟需合理调整,需要省厅审查并上报国土部。

3.2.2 减轻“保红线”压力,试行基本农田生态补偿机制

“保红线”压力过大,是空间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市规划耕地保护率高达86%,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为此,下一步我市将适时向上级申请开展新一轮规划滚动修编,拟建议省政府在逐级下达规划调控指标时进一步缓解我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压力,充分发挥我市的资金优势和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资源潜力,在保护好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前提下,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大的综合价值,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3.2.3 试行耕地保有量考核“量随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走”

从人均耕地看,全国人均耕地1.5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安徽省人均耕地1.28亩,而合肥市人均耕地1.11亩,远远低于全国及全省人均水平。我市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耕地保护压力巨大。与此同时,省内其它一些城市耕地面积大但缺少有效保护的资金和手段。如能实现我市的资金和省内其它城市土地资源优势互补,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资源调控机制,实施耕地易地补充、易地开发,即利用我市的资金在欠发达地区开展土地整治,用欠发达地区的新增耕地调剂我市的占补指标,将更加有力地保护耕地资源,促进生态建设。而目前,省政府每年考核各市耕地保有量时,均以各市市域范围内的实际耕地保有量为考核数,这就导致通过省土地交易平台购买等方式取得的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不能作为我市耕地保有量纳入考核。为此,试点耕地保有量考核“量随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走”迫在眉睫,即以我市每年从其他市购买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数为标准核减我市当年的耕地保有量,将相应的耕地保有量指标增加至出售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市。

4 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的问题及举措

4.1 设施农用地管理方面

近年来,我市严格按照部、省要求,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支持设施农业发展。除了设施农业附属的管理和生活用房等永久性建筑物的用地,须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按照建设用地管理外,凡未使用建筑材料硬化地面、或虽使用建筑材料但未破坏土地并易于复垦的畜禽舍、温室大棚和附属绿化隔离等用地,以及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均可作为设施农用地办理用地手续。由经营者提出申请,乡(镇)政府申报,县级政府审核同意的程序和相关要求办理用地申请和审核报批,不纳入农用地转用范围,不占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但涉及占用耕地的要落实补充任务[9]。

31号文件明确要求,设施农业项目的配套设施用地,尽可能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和非耕地,不得占用基本农田。

4.2 耕作层保护方面

因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对基本农田保护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小田变大田,必然对耕地进行平整,可能破坏耕作层[10];不进行平整,直接种植树木、果林,也可能破坏耕作层;搞设施化工厂种植,对耕地进行硬化,必然破坏耕作层。我市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政府投资土地整治项目,要加强耕作层剥离和保护,防止出现破坏耕作层现象;二是,严格设施农用地审批管理;三是,加强日常督查,防止在基本农田上栽树等破坏耕地的行为。

4.3 后续保护责任方面

土地整治项目竣工验收时选择有测绘资质的单位开展成果图测绘,通过验收后进行信息报备,纳入年度地籍变更调查。土地整治项目工程验收合格后,及时与乡镇(村)、农业流转企业等签订工程管护合同,落实工程管护责任。

5 结语

通过分析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农田保护情况、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情况,从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签订、耕地保护制度建设和措施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及补充耕地质量等方面探讨合肥市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方面的举措;利用技术层面和政策层面探讨合肥周边优质耕地调整划定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存在的问题及举措;结合设施农用地管理、耕作层保护、后续保护责任落实举措深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的问题及举措的合理性,争取实现划定的基本农田在满足数量要求的同时在质量、布局都有较高的水平,为其他地区永久性基本的划定提供方法思路和经验。

【参考文献】

[1]丁喜莲,许庆福,魏鲁,许梦.市域高标准基本农田重点区域划定方法探讨――以山东省日照市为例[J].山东国土资源,2014:96-8.

[2]何建立.浅析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与保护――以慈溪市为例[J].浙江国土资源,2015:22-4.

[3]何钊,罗志端,邓丽玲.广西县级基本农田划定方法综述[J].北京农业,2015:149.

[4]关喻洪,李巧云,孔祥斌.生态型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研究――以唐山市滦县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4:74-7.

[5]刘一铭.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化告别“摊大饼”[J].协商论坛,2014:46-8.

[6]华于东,胡全一.基于GIS技术的县域基本农田划定研究[J].江西建材,2015:214-5.

[7]周怀龙.永久基本农田怎么“划”?――就106个重点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下达访国土资源部耕保司负责人[J].国土资源,2015:32-3.

[8]杨叶,杨武年.隆昌县基本农田划定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5:1-3.

第8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范文

【关键词】农田保护;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一、科学编制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

为切实保护好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自2009年开始,我县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以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为依托,把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作为规划修编的基本原则,全县基期耕地面积53411公顷,重新规划和补充划定基本农田共计39001公顷,并将基本农田定位到更新后的土地利用现状电子图上,从每个图斑生成各类基本农田数据,实现了图、数、地块的统一。将每一块基本农田的位置、界线、地类、面积、权属、地块编号、保护责任人等进行重新登记,更新基本农田保护登记台账,重新绘制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分布图,并及时将相关信息录入计算机,建立了基本农田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使信息系统具有丰富的查询、统计、更新、监测功能,实现了基本农田数字化动态管理和动态监测,形成“一乡一图、一村一档、一户一书、一地一牌”的管理模式。全县共划定保护区块938块,设置保护标识129个,其中擎天柱1个,横碑21个,双立柱107个,实现了永久性保护和以图管地。基本农田档案管理规范有序,我县基本农田保护“墙上有图、地上有碑、柜中有档”并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工业项目上山、设施农业靠边、整合分散庄点、盘活存量资源”的新路子。

二、层层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

为将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落到实处,市政府与县政府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明确落实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同时县政府与乡政府、乡政府与村委会、村委会与农田承包户层层签订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全县共签订50000余份,把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责任落实到各级政府、村干部和每一个农户,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紧落实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

三、健全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在基本农田保护中,我县坚持抓制度建设和抓落实并重,把基本农田保护作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抓实抓好。结合我县实际,建立起了《基本农田用途管制制度》、《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基本农田审批和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制度》、《基本农田动态巡查制度》以及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等十余项制度和措施,以确保我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通过狠抓相关制度的建设和落实,从而确保了全县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

四、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

全县按照“控制、开发、挖潜、保护”的方针,在“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保护耕地、优化结构”上下功夫。各项建设项目用地能利用荒地、未利用地的不用耕地;能利用劣地的,不用好地;能用闲置、存量土地的,不批准新增建设用地。通过这些手段,减少了对耕地的占用,有效地保护了耕地。依照国家法律规定,除国家重点交通、水利工程、能源外,其他新增建设用地项目一律不得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切实做到了补划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基本农田,并通过检查验收。杜绝了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布局更优化。

五、不断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

我县石空镇基本农田保护区被批准为自治区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示范区面积1.43万亩。示范区建设共投入资金700多万元,投入劳动力5万人次,建设时间为1年,通过对示范区基本农田进行标准化建设,并把土地整理与农业综合开发有机结合、与农田水利建设有机结合,与发展现代农业有机结合,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不断拓展保护的内涵,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抓手,通过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的耕地面积,提高耕地的质量,建成大面积、连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从而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土肥沃、水畅流、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农田,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村容村貌。

六、加大基本农田动态巡查力度

第9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范文

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目的是分析当前农田水利发展形势,安排部署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刚才,镇分别作了交流发言,同志传达了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议精神,并就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作了具体安排,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十一五”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奋力加快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时期,水利不仅是农业发展的命脉,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保障。因此,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解决农民吃饭问题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就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一)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切实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我县自然灾害频繁,极端灾害天气逐年增多,部分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形成诸多严重威胁。一是工程老化。许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土法上马,标准不高,损坏严重。二是效益下滑。随着农村“两工”(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的取消,一些地方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引导有所弱化,组织建设热情不高,管护不力,很多渠塘堰坝和水库已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防洪、排涝、灌溉等功能。从近年来各地旱情来看,凡是农田水利建设好的地方灾害造成的损失就小,生产恢复就快,而农田水利建设较差的地方灾害造成的损失就重,生产恢复缓慢,且成为县乡两级防汛工作的重大隐患。因此,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是切实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确保粮食生产稳定的迫切需要。我县于*年实现了人均一亩基本农田的目标,由于近年来水毁、村民建房、城镇开发、工业项目征用、基础设施建设占用等原因,全县基本农田逐年减少,基本农田水利化程度降低,每遇旱灾,均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只有坚持不懈的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巩固人均一亩基本农田建设成果,才能确保粮食生产稳定,解决农民吃饭问题。

(三)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迫切需要。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土地的水肥条件、水利化程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适应这一形势,满足农业生产对农田供水、灌溉保证率、养分供应等方面的新要求,就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粮食生产稳定了,才能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供耕地和粮食保障。

(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迫切需要。*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32万亩,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必须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提高现有耕地的水利化程度,提高单产产量,发展后续产业,实现丰产丰收,才能确保“退的下,稳得住,不反弹”,真正建立生态环境改善与人的生存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五)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保障饮水安全是人的基本生存的需要,也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基础。截止20*年底,全县尚有12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够安全,严重威胁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这就要求我们以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农村供水设施建设,尽快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尽早让农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结合新农村建设,每年从以工代赈、扶贫开发、水利建设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中调整2亿元,五年筹集10亿元用于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止目前,全县已投资700万元实施农村安全供水项目25处,解决了1.8万人的饮水困难。今冬明春全县计划投资763万元解决2万人的饮水困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因此,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利用今冬明春有利时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迅速掀起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热潮。

二、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冬春季节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黄金季节,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紧扣“实施五大工程、深化一项改革”的思路,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狠抓工作落实,不断改善我县农田水利设施条件。

(一)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年以来,全县通过实施“甘露工程”、“氟砷改水”、“人饮解困”工程,解决了10万人的饮水困难,但与群众和上级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去年省政府制定出台的《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快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困难的意见》,明确了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资金投入、工作措施和工程管理。各乡镇和水利部门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把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冬春农田水利建设的首要任务,认真做好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工作,按照《县安全供水发展规划》要求,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全面动员,以优先解决群众饮水困难为重点,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推进,全面实施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设,逐步从根本上解决我县农村饮水难问题。

(二)大力开展高产农田建设,为全县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一要稳定和增加基本农田数量。抓住中省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工代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实施机遇,撬动群众投资投劳热情,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今冬明春全县要完成基本农田建设任务8000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500亩。同时,要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已实现人均一亩基本农田的地方,要在巩固数量的基础上,加快配套水利设施建设,努力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今年确定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乡镇要积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尽快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抓好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小工程、大群体”水利建设。水利设施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有比较稳定的水源条件的川道地区,要坚持以渠、井为主,狠抓挖潜配套,努力扩大水田面积;有水源潜力的浅丘山区,要以库塘工程建设为重点,实施旱改水,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对没有稳定水源条件的中高山区,要以集雨水窖建设为重点,扩大节水灌溉面积,重点解决人畜饮水和高效作物缺水问题。

(四)切实抓好水毁农田水利工程修复。我县连年遭受暴雨洪灾,农田水利设施损毁严重,水毁修复任务十分繁重,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把水毁工程作为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一项重要任务,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按照轻重缓急,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水毁修复工程,尤其是对直接影响群众生活的饮水工程,要优先安排,对直接影响农业用水的库、塘、渠、窖、井、拦河坝等水毁工程要力争早日修复。水毁工程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实现思路的整合,与水保项目、土地复垦项目、口粮田建设、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综合治理,集中修复。各类防洪工程和病险库塘除险工程,要在明年汛前完成,确保安全渡汛。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修复水毁工程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建设,要利用修复重建的机会,在工程的规划、设计中贯彻和体现人水相亲,人水和谐的新理念。

(五)启动实施好*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总投资8868万元的*库区及上游县水土保持工程项目,从今年开始进入项目实施阶段。省水保局计划今年下达我县治理任务26平方公里,国投资金360万元。我县已计划在平梁镇沐浴河流域和城关镇黑沟两条流域率先启动治理工程。相关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抓住机遇,精心组织,扎实完成好项目建设任务。会后,由县水利局牵头组织,有关乡镇和有关部门配合,迅速进驻现场开展工作。在工程建设中,做到一条流域一个特点,一条流域一个品牌,实现治理一条流域,改善一片环境,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群众的目标。

(六)进一步深化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近年来,我县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明晰工程所有权,落实使用权和经营权,加强工程管理,效益明显,较好地调动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城关镇在规范清水沟水库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供水有偿运行机制,拓宽了水利设施自我发展的新路子。随着农村饮水、节水灌溉、水保治理等工程建设规模和速度的加快,深化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工作已势在必行。各乡镇和水利部门要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租赁、拍卖、承包等方式以及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形式,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今后,对于新建的农村水利工程,要建立“业主”提前到位制度,在工程建设前就明确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归属,逐步实现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明晰化、投入多元化和经营企业化,形成政府扶持、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农村水利建设新格局。

三、加强组织领导,迅速掀起冬春水利基本建设热潮

(一)加强领导,强化宣传。各乡镇和水利部门要把此项工作作为冬春时节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组织协调,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实行领导包乡、包村、包工程,深入施工一线,及时了解情况,督促指导工作,对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要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水利部门要组成巡回检查组,定期开展检查评比,并将评比结果与项目安排和资金扶持挂钩。计划、财政、农业、国土、扶贫、宣传广视等部门要各尽其责,密切配合,打好农田水利建设总体战,确保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目标顺利实现。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站等各种有效形势和途径,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宣传力度。要建立健全县乡农建信息传递网络,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典型宣传和信息上报,努力营造冬春农田水利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精心部署,夯实任务。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县《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要求和县上确定的农田水利建设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因地制宜地确定各自今冬明春水利建设方案,把县上下达的冬春水利建设计划层层分解落到实处。要抓紧动员部署,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广泛深入发动群众积极投身到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主战场,迅速掀起农田水利建设。

(三)完善机制,增加投入。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实实在在地增加投入,是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的关键。一要把国家投入的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足额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要坚持“政府统筹、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目标管理、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水利为平台,统筹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土地复垦、扶贫重点村等项目,整合资金,集中投放使用,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要完善村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教育引导农民主动投工投劳,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四要加快小工程产权改革步伐,积极推广股份制民办水利工程,促进水利建设良性循环和发展。

(四)注重质量,讲求效益。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严把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关,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水窖和塘坝要以能否蓄水为标准,决不允许搞面子工程和应付工程。建设较大的工程要采取专业队伍施工和群众会战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建一处,成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