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核算信息质量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回顾我国会计改革的历程人们不难发现,1992年版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老准则》)后,我国于2000年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1997年开始陆续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条例》的突出特征是重新界定了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而上述16项具体会计准则中部分准则所规范的确认和计量方法也逾越了《老准则》的约束,这样就使得在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中位于承上启下环节的属于部门规章的《老准则》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为了从根本上理顺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体系的层次关系,在我国2006年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对《老准则》进行了相应的修订,并形成了2006年版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现行准则》)。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在《现行准则》的行文当中不再存在《老准则》中“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取而代之的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间是否仅仅是称谓上的简单变化呢?认真研读《现行准则》后人们会发现,《现行准则》中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仅仅有8项,而《老准则》中的“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有12项(不含“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那么两者之间的4项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呢?由此可见,准确理解《现行准则》中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老准则》中的“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之间的衔接关系,对于更加充分地发挥《现行准则》对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具体准则尚未规范的新问题的指导作用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拟对如何准确理解《现行准则》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加以具体辨析。
一、为什么在《现行准则》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不再含有“权责发生制”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中指出:“在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权责发生制是作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加以规范的。经过修订后,基本准则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列入总则中而不是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规定,其原因是权责发生制是相对于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贯穿于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总过程,属于财务会计的基本问题,层次较高,统驭作用较强。”
笔者认为,除了上述解释可供读者参考、研读外,似乎还有如下的原因。在《老准则》中“权责发生制”被作为牢不可破的“一般原则”加以不折不扣地贯彻。在此原则的统驭之下,《老准则》下的收入确认通常规定了两条标准,其一是“产品已经发出或劳务已经提供”,其二是“已经收到了货款或者取得了收到货款的权利。简言之,只要产品已经发出或者劳务已经提供并签署了协议,企业就有权确认收入,此时根本不用考虑货款回收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显然,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而“量身定做”的收入确认标准着实极富“冒进”之嫌,我国资本市场上曾出现个别上市公司一次性计提超过30亿元坏账准备的惊人之举,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老准则》中“过于冒进”的收入确认标准实在难辞其咎。而纵观《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对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所规定的确认条件,其实质上“崇尚”的是“权责发生制”与“实质重于形式”同等重要,甚至是“实质重于形式”更趋主导作用。由此似乎不难得出结论,如果继续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那么收入的确认条件仍需维持原来的两条标准,否则就会引起概念框架上的混乱,或者被个别上市公司加以恶意滥用。
二、为什么在《现行准则》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不再含有“历史成本”
在《现行准则》中,“历史成本”是在“会计计量属性”中加以阐述的,而不属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范畴,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之所以不再将“历史成本”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构成要素,追根溯源则在于资产要素的重新定义,新资产定义的要义在于资产要素的计量是面向未来看问题,既不强调回顾历史也不强调着眼现在。事实上,在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变革进程中,伴随资产减值计提范围的逐步扩大,历史成本原则在资产的后续计量中也在不断地遭到否定。反言之,如果在《现行准则》中继续将“历史成本”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构成要素,那么在与资产要素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中就不应(不能)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但必须指出的是,在资产、负债的初始计量过程中仍然要按照“历史成本”来加以确定。换句话来说,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历史成本”的理念仍需在资产、负债的初始计量中加以应用。
三、为什么在《现行准则》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不再含有“配比原则”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不再有“配比原则”的踪影,人们难免要问“配比原则”真的过时了吗?实务中人们是否可以不再按照“配比原则”来处理收入与费用的关系了?企业如果在会计实务中违背配比原则来处理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关系,受托注册会计师是否可以发表“干净意见”?
笔者认为,在“配比原则”的统驭之下,会计实务中,首先是确认“营业收入”的金额,其次按照直接配比原则来确认“营业成本”的金额,再次是按照期间配比原则来确认三项期间费用的金额。换句话来说,在“配比原则”的统驭下,利润是收入和费用配比后“水到渠成”的最终结果。基于“资产负债观”,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将“公允价值”纳入了“会计计量属性”之中,与之相关联,新的利润表中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纳入“营业利润”的构成要素,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体现的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持有利得或损失,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依据的并非是“配比原则”。由此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基于“资产负债观”,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的“营业利润”并非全部源于“配比原则”,如果继续将“配比原则”纳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体系之中,就不能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换言之,为了避免发生概念框架层面的混乱现象,就不宜继续将“配比原则”纳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体系。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只是为了避免发生概念框架层面的混乱现象,而将“配比原则”剔除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体系之外,但这绝对不意味着“配比原则”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不再适用,“配比原则”灵魂依旧在,而是体现在了相关具体会计准则的确认与计量过程中。企业在具体运用新企业会计准则过程中,不按“配比原则”的要求来确认“营业成本”和各项期间费用的做法,显然是不被准许的。实际上,不按期间配比原则来处理各项期间费用,在技术层面也是行不通的,受托注册会计师对于企业在会计实务中出现的违背“配比原则”的行为仍然要“说不”。
四、为什么在《现行准则》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不再含有“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与“配比原则”相类似,“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也“难寻踪迹”,这又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资本性支出”的要义在于:资本性支出被资产化后,在其后续计量过程中应以“系统而合理”的方式加以费用化。需要指出的是,基于“资产负债观”和资产要素的新定义,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准许后续计量过程中对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这样就使得被资本化的各项长期资产在其费用化过程中难以维系其系统性及合理性。换言之,准许对资本化的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就打破了资本性支出在费用化过程中的系统化、合理化。因此,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剔除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外,实际上就顺应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对资本化的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规定,同时在客观上也实现了有效规避概念框架层面发生混乱的效果。
同样需要强调的是: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剔除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外,并非意味着在企业初始确认过程中可以不再遵循该原则。实际上,对各项长期资产的初始确认就是在贯彻“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也就是说,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老准则》中的“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在资产要素的初始计量中被实质性加以贯彻与应用。
五、如何理解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可比性”与“实质重于形式”
在《老准则》的“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中,“可比性”和“一致性”是平行存在的两项原则,其中前者强调的是不同企业发生相同交易或事项时所采用会计政策的横向可比性;后者强调的是同一企业所发生的相同交易或事项在不同时期所采用会计政策的纵向可比性。而在《现行准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可比性”中既包括横向可比性也包括纵向可比性,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需要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由此不难看出,《现行准则》中的“可比性”实质上是将《老准则》的“可比性”和“一致性”进行了有机合并,此举更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理解与把握,更有助于报表使用者获取有用的决策信息。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我国2000年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新引入的“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通常被业内称为“第十三项原则”,《现行准则》将“实质重于形式”纳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不过是“填平补齐”而已。但需要提请读者注意的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被广泛加以强调和运用,例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确认、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关联方关系的确定、合并财务报表编制主体的确定、售后租回及售后回购业务的处理等。
总之,尽可能准确理解《老准则》的“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与《现行准则》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间的衔接关系,弄清楚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的“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配比原则”及“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具体存在方式及发挥作用的形式,对于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现行准则》,进而加深对各项具体会计准则的理解以及更加充分地发挥其对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具体准则尚未规范的新问题的指导作用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增值税 会计核算 问题 措施
增值税是指对在我国境内提供或者销售货物和服务的单位及个人,根据其实现的增值额收缴的税种。增值税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而也是企业缴纳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制是在1993年税制改革基础上,于2008年修订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新的增值税税制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增值税由原来的生产型消费税正式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变。消费型增值税极大地减轻了企业的成本,尤其是固定资产所占比重大的企业。然而,这一新的增值税制在会计核算方法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有待解决和改进的问题。
一、现行增值税会计核算方法概况
当前,我国增值税为价外税,采用的是税款抵扣的办法,即增值税销项税额减去增值税进项税额。其中,进项税是企业购买原材料或机器设备时所支付的增值税款。销项税是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根据销售价格乘以固定税率计算出的税款,也是包含在商品价格中由企业代为向消费者征收的税款。此外,我国还根据企业经营规模以及会计核算体系是否健全,将纳税人分成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者增值税税率存在较大差别,前者17%的标准税率远高于后者的3%。
二、增值税会计核算方法存在的问题
分析我国当前实行的增值税制,不难发现,新的增值税制改革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生产。这点主要体现为企业购置生产型固定资产时所支付的增值税款可以作为进项税额加以抵扣,从而极大地减轻了企业税负。诚然,新的增值税制还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增值税的会计核算方法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有要求原则,即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明晰性、重要性、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以及及时性。当前增值税会计核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其中的可比性、明晰性和及时性原则,具体如下:
首先,对于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由于企业纳税主体性质的差异可能使得企业之间缺乏可比性。具体而言,一般纳税人只有进项税额不可抵扣时,才将其纳入成本;而小规模纳税人的进项税额则全部纳入成本。
其次,增值税会计科目设置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会计信息不便于理解,从而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明晰性原则。这点主要体现为期末应交增值税科目余额难以用现实来解释。
第三,由于进项税额的扣税存在一定的条件,即“付款扣税”和“货到扣税”,然而,自获得商品发票到满足扣税条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时间差,从而导致这些企业的会计核算通常难以满足及时性这一原则。
(二)有悖于权责发生制这一会计基础
会计核算要求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现行增值税的会计核算并未完全满足这一要求。其中,销项税的核算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对于用以抵扣的进项税则存在两种不同情形。商业企业以“付款扣税”为扣税条件,实质上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而工业企业以“货到扣税”为扣税条件时则不符合任何一种机制。此外,鉴于进项税的核算不是基于权责发生制,则每期销项税抵扣掉的进项税可能并不是当期实际支付的进项税,从而导致会计信息无法真实、正确反应企业当期所缴纳增值税的情况。
(三)难以真实反应企业经营状况
增值税作为价外税实质上通过流通过程最终转嫁给了消费者,而对企业的费用、收入以及利润不存在任何影响。然而,增值税在核算过程中首先违背了历史价格的原则。并且会计科目的设置也导致应交增值税余额实质上是一种资产或者负债,但不应在实务中作为相关负债或资产的抵减项目,而应当在企业期末资产负债表中列出来以真实反应其经营状况。
三、增值税会计核算方法的改进
鉴于增值税会计核算方法存在上述问题,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改进。首先,应当完善会计科目。建议根据所得税会计核算的模式,增设增值税这一二级科目作为费用科目,并将其余额转入当年利润。增值税借方余额表示本期增值税费用的增加,如可抵进项税的转出;贷方余额则表示本期增值税费用的减少,如出口退税。此外,针对进项税必须达到一定条件才能加以抵扣这一问题,建议增设待扣增值税进项税额这一二级科目用以核算当期税法规定的进项税与实际上可抵扣进项税之间的差额。其中,借方表示当期已经取得发票的进项税额,贷方表示依据税法支付的进项税额,贷方余额则代表待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其次,应当从增值税会计核算的整体角度出发,进一步统一、细化增值税会计准则,不断完善会计制度和体系。第一,应当加强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管理,明确要求对增值税的缴纳和抵扣情况进行详细说明,并真实反应到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中以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性原则。第二,对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进项税额的抵扣条件应当统一为付款扣税。第三,应当加强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企业的会计核算能力,确保紧跟国家增值税法的改革步伐,准确核算增值税相关税额。
参考文献:
[1]赵正强. 增值税会计核算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
[2]吴松卿. 浅谈增值税税制改革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师. 2010(8)
本文试就国际酒店管理公司会计核算体系中所存在的一些漏洞进行探讨,旨在从比较中吸取经验教训,逐步完善酒店业的会计核算体系。
一、国际酒店管理公司中会计凭证的缺陷
1.原始凭证
客账日报表是酒店对客房收入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国际酒店管理公司的客账日报表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见表1:
这份收入日报表不是会计日报表,而是各项营业收入的统计报表,因为它只是反映了“社会经济现象”,统计了酒店营业额的当日数、当月(年)累计数、去年同期数,并没有反映收、发、存的变化情况,即没有体现应收账款的发生数、收回数和结存数,反映不出经济业务的完成情况,所以这些前台日报表只能说是统计报表,而不是会计报表,是难以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的。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遵循这一原则,酒店的客账日报表应当既要反映当天的客房收入,又要按照收、发、存的规则,反映当天应收账款增加减少的情况。国际酒店管理公司的酒店,使用Opera等进口财务软件自动生成的收入日报表,就其实质来说,属于营业收入统计报表。这类统计表没有体现权责发生制原则,没有直观地反映当天应收账款的变动情况。这种误将统计报表当作会计报表的现象,应当改变。
根据实际操作的情况来看,客账日报表应当总括反映住店客人的房费及其他消费金额的发生数和收回数,以及本日的余额数。客账日报表至少要反映以下三个内容:
(1)四个金额要素。
A.上日余额;B.本日发生;C.本日收回;D.本日余额。
这四个金额要素的计算公式为:本日余额=上日余额+本日发生—本日收回。
(2)结账方式。
具体反映当天现金、支票等各种结算方式收到的款项,其合计数与本日收回数必须相等。
(3)店外转账。
与各旅行社、委托单位结算的账目清单。店外转账清单金额的合计数必须与转外客账的金额相等。其表式见表2:
2.记账凭证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是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
国际酒店管理公司运用Opera进口财务软件编制的记账凭证,将多项不同的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罗列在几大张的A4纸上(这仅是一张记账凭证,因A4纸长度不够才用几大张),不按原始凭证的自然张数计算,没有会计人员的签名盖章。这样的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缺乏对应关系,不符合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影响了会计核算质量,是无法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的。这些问题,反映了外方管理酒店的记账凭证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严重地违反了我国的会计法规:
(1)内容和类别不同的原始凭证混合填制在一张记账凭证上;
(2)原始凭证张数没有按照自然张数计算;
(3)经济业务借贷关系不清晰;
(4)无法正确审核;
(5)没有签名盖章。
我国的会计法规对记账凭证的有关规定:不得将不同内容和类别的原始凭证汇总填制在一张记账凭证上,这样有利于通过一张记账凭证集中反映某一项经济业务的全貌和来龙去脉;原始凭证张数的计算均以自然张数为准;应借应贷的账户必须保持清晰的对应关系,便于审核,这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对于机制记账凭证,在审核无误后,相关人员必须加盖印章或签字。
复式记账法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清晰地了解每一笔经济业务引起的资金运动,国际酒店管理公司管理的酒店的记账凭证,虽然也是采用借贷记账法,但是其对应关系非常模糊,不清晰,是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的。
二、国际酒店管理公司中账务勾稽关系的缺陷
在国际酒店管理公司管理的大酒店,由于会计核算方法的缺陷(不是会计人员的粗心)而造成的账账不符、无法对账等现象,并不少见。
1.总账与明细账金额不符
A酒店是国际知名品牌的酒店管理公司所管理的大酒店,使用opera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A酒店的会计核算的勾稽关系不明确,对应关系不清晰。例如:A酒店某月发生燃料费22万元,其中厨房耗用2万元,公共区域耗用20万元。A酒店的账务处理是这样的:利润表体现20万元燃料费,工程部20万元燃料费,厨房2万元的燃料费。结果是燃料费的总账是20万元,明细账是22万元。据悉,很多国际知名品牌的酒店管理公司所管理的酒店的账务处理都是这样的。笔者认为,这样的账务处理是不妥当的。因为:
关键词:核算 质量 确认 计量 记录 新会计准则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原则,会计的核算要求:1、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2、企业提供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预测。3、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以反映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会计核算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贯穿于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全过程,为保证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选择适宜的会计核算方法至关重要。首先,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反映,是通过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来实现的。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与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方法直接相关,会计所选择和运用的确认和计量方法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是以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为基础的,这样会使会计反映的当期利润与当期实际现金净流量可能不一致,会计利润缺乏实际货币保证。其次,对相同的会计事项,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虽然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但由于客观环境的要求和当事人对其合理性的判断,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对会计事项能否“如实反映”受到质疑,也模糊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处理过程中也包含了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参数(如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预计残值、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需要估计和预计,这种预计带有很大的主观性,预计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一、会计确认的核算方法与会计信息质量
企业财务会计的确认,主要是解决某项交易或事项“是什么,是否应当在财务会计上反映”的问题,判断某项交易或事项及哪些数据能够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其选择、确认的标准有:①符合某一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时首先要明确某一项目如何形成会计要素和怎样形成会计要素,如形成的是资产还是费用,是收入、负债还是所有者权益等。②具有可计量性。可计量性是进行会计要素计量的前提条件,是指某一项目可以用货币表示其量的大小,只有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业务产生的数据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它是会计信息得以量化的基础。③具有相关性。这一标准要求确认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项目,排除不相关项目,压缩信息的多余度,增进会计信息对决策的有用性。④具有可靠性。这一标准要求在入账前以客观的态度审核业务内容及其数据是否真实,辨别有关数据是否可验证,以防止扭曲会计信息。确认是会计核算的首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涉及如下问题:一是时间的确认,指企业发生交易或事项,在什么时候记录并登记入账。现代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及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作为确认依据的,如果确认依据选择不当,将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二是“身份”的认定,即确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记入哪种会计要素。如果“身份”的认定不正确,就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1林场会计核算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国有林场会计的核算体系只对林业会计核算中最为主要的部分做了规定,但是从细微的角度来说也给林场的会计人员留下了很多的问题,特别是会计核算的基本框架结构。而笔者分析认为这部分恰恰是林业这个特殊行业会计核算的最为核心内容,从长远来看它会制约林业企业贯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另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的一些国有林业部门虽然实施了林木资产和林价的会计核算,但在会计遇到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后,也都纷纷退出了核算,执行的却是比较传统的核算方式,久而久之会给林场的会计核算带来技术的滞后和经济财产的损失,如果长期使用这种较落后的核算方式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核算生产方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2 林场会计核算的最基本原则及流程
2.1原则方面。经过近年来的工作体会,笔者逐步理清了林场会计核算的最基本原则。这个最基本原则是会计核算上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笔者分析,可把这个原则分为三大类:一大类是衡量会计质量的;二大类是确认和计量的;三大类是起修正作用的。这三个原则是互为互补的。
而它的特征性具体表现在客观性上和相关性上。客观性表现在它的经济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方面,我们一般要切实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笔者认为它是对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
而它的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方面具体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2.2流程方面。说到林场会计核算的流程,笔者以图为例具体呈现如图1所示。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要把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再通过记账凭证和记账汇总的方式分门别类,最后总账,再到会计报表。
3林场会计核算的具体措施
下面笔者将对林场会计核算的措施做一阐述论证。
3.1要健全会计核算的内容。
一般来说,林场会计核算的内容包含林木资产、林区野生动植物资产等的核算。其中对林木资产的核算,应从核算新造林开始,逐步将林木资产纳人会计核算体系。除此之外,还要对森林资源的经营收入和支出核算。经营收入的核算要在“主营业务收入”科目下增加“环境收益”二级会计科目,核算育林收入、环保奖励和环保损害补偿收入等。而支出得核算,我们要在“主营业务成本”科目下增加“环境成本”二级会计科目,核算环境支出成本、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环境破坏成本等。
3.2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我们从图所2示中,可以看到由资金投入到货币资金,再到储备资金等,最后汇总到资金分配与退出。这是我们会计在核算中要遵循的核算前提条件。
3.3国有资产评估的核算。这是对那些改为事业单位后的林场来说的,要对它的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按照事业单位相关规定办法进行管理。各单位要对现有资产进行清理、登记、评估、核资,在此基础上分类管理。对非经营性资产,严格按照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定管理。
3.4做好外部监督检查。这主要是采用专项检查或财务收支审计等方式进行监督检查。我们要对林场新发生的业务作为重点检查对象。同时还要对会计报表、财务收支等进行检查,被检查林场应积极配合,对发现的错误和不足,及时进行整改。
3.5确定核算模式。现在一般采取的是收付实现制,有的也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适度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体现业务活动运营效果,实现计划、预算、控制和报告的一体化。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这样可以兼顾国家拨付事业费的管理仍采用事业单位财务准则进行核算。
一、单项选择题
1.【题干】会计计量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发挥作用的前提是( )。
【选项】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答案】B
【解析】有了持续经营这一前提,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才能得到满足,会计计量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才能发挥作用。
【考点】绪论——财务会计目标、假设和基础
2.【题干】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这种会计计量属性称为( )。
【选项】
A.重置成本
B.历史成本
C.可变现净值
D.公允价值
【答案】A
【解析】在重置成本剂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考点】绪论——财务会计要素及其确认和计量
3.【题干】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所反映的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 )。
【选项】
A.重要性
B.恰当性
C.及时性
D.谨慎性
【答案】C
【解析】及时性是指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考点】绪论——企业财务会计核算规范
4.【题干】预付货款不多的企业,可以不设“预付账款”科目,而将预付的货款直接记入( )。
【选项】
A.“应收票据”科目
B.“应收账款”科目
C.“应付账款”科目
D.“其他应收款”科目
【答案】C
【解析】预付账款不多的企业,也可不设“预付账款”科目,而将预付账款业务在“应付账款”科目核算。
【考点】货币资金和应收款项——其他应收款项的核算
5.【题干】下列选项中,不通过“其他货币资金”科目核算的是( )。
【选项】
A.备用金
B.存出投资款
C.信用证保证金存款
D.银行本票存款
【答案】A
论文摘要:《基础会计学》既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又是其核心课程,但现行《基础会计学》教材大多内容单一,体系僵化,难以圆满完成它所承担的教学任务。长期的会计教学实践和会计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在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本位,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指导下,对《基础会计学》的内容体系进行大胆改革,不断增强其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满足会计教学工作之需要。
《基础会计学》既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又是其核心课程,它不仅要教给学生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基本技能,还要让学生明确会计本质,加强对会计岗位认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从而达到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职业能力又品质优良的会计专业人才之目的。然而,现行《基础会计学》教材内容单一,体系僵化,难以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必须结合教学实践和会计工作实际不断予以改革,使之更具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
一、现行《基础会计学》教材存在的缺陷
(一)体系架构缺陷
现在使用的《基础会计学》教材,其体系虽然千差万别,但其核心内容大同小异,一般皆包含总论、会计要素、会计恒等式、复式记账、设置账户、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内容。此章节体系看似内容丰富,也近乎科学合理,但实则内容单一,结构僵化,无法满足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会计工作者的要求。近年来,虽然许多《基础会计学》教材在内容体系的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但结果是收效甚微。如有的教材增加了会计电算化内容,有的细化了制造业成本计算的内容,还有的在财产清查中增加了企业内控制度内容等不一而举。但这不过是因编者的“创新冲动”之需而做的一点内容上的充实而已,并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另有个别《基础会计学》教材以改革其内容体系为名,把原本比较成熟的内容体系搞得支离破碎。如有的教材人为地删除了会计前提、会计核算质量要求等重要内容;有的教材把制造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从复式记账后面调到会计账簿后面讲述;更有甚者把会计核算组织程序调到财务会计报告前面讲述。上述做法割裂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既不符合会计核算工作程序,也背离了学生认知规律,授课教师无奈,只得打乱教材内容体系来讲授,弄得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二)教材内容缺陷
《基础会计学》既然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又是其核心课程,它所肩负的任务就不只是让学生学会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还要让学生掌握会计结算、纳税申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还应当把相关会计法规、会计职业道德等基本要求教给学生,并使之融会贯通,要他们从心灵深处领会会计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工作。会计工作者必须坚决地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并对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必须让学生实现角色的完全转换,从学习《基础会计学》开始,就把自己当做一名合格的会计工作者来要求,热爱本职工作,遵守国家法纪,忠诚岗位职责,杜绝职务欺诈和职务犯罪。然而,当下使用的《基础会计学》教材大多对上述内容阐述不够完整,要么只言片语,要么只字不提,似乎《基础会计学》的任务就只是会计核算方法的教学,诸如转账结算、纳税申报、会计法规及会计职业道德的养成等方面的知识无需掌握,似乎具有崇高职业道德的会计工作者是自然而成,不需学校教育即可达成。须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更应懂得“教不严,师之惰”,今天不在课堂上进行职业道德、会计法规的教育、引导,只能待明日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摸索,这恐怕要付出几倍的努力,即使如此,个别同学的未来走向何处也无法预知。
(三)实践教学缺陷
企业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要求首要的是实践能力、创造能力。那么,作为学校就应当以学生为本位,以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来设计教学过程。然而,目前大多数的院校其教学手段仍然停留在“教师+粉笔+黑板”的“原始”状态,放在教学首位的依然是理论的灌输。有些院校虽进行了大胆改革,积极投入,但也不过是建几个多媒体教室,增加会计模拟实训室而已。更何况个别院校不是从改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工作出发点,而是为各种名目繁多的达标检查所驱动。据不完全调查,有相当多的会计院校毕业生从未走进过会计模拟实训室,更有甚者,有些同学在毕业离校前从未进行过会计实务的操作过程,更谈不上到开户银行进行转账结算,去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了。如此这般,何谈实践性教学?何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会计专业人才?
显然,要实现《基础会计学》的教学目标,培养并造就出大批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操守的会计专门人才,就必须对《基础会计学》的内容体系进行重构,变单一的理论教学、会计核算方法教学为全方位的会计基础能力培养教学,真正为同学们学好各门会计专业课程,塑造大批德才兼备的会计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基础会计学》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让学生知道会计专业的相关法规、制度、准则,将其塑造成为遵纪守法的典范;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忠诚于会计主体、忠诚于岗位职责的经济卫士,做到“常在河边站,永远不湿鞋”;让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会计基本理论(特别是复式记账原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等内容,具备娴熟的会计核算和监督能力;熟识转账结算、纳税申报等基础知识,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础会计学》内容体系改革的措施
长期的会计教学实践和会计工作经验告诉我们,要圆满完成《基础会计学》的教学任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专门人才的需求,就必须对《基础会计学》的内容体系进行模块化改造,并大力培养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从而形成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本位,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会计专门人才培养之格局。
(一)构建《基础会计学》模块体系
模块一:职业认知与职业道德培养模块。现行《基础会计学》教材虽然对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有所介绍,但在教材体系中所占比重太低,且内容单一、生硬,缺乏应有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案例,对学生起不到多大的教育作用。对此,该模块要进行极大地丰富,适当增加会计岗位特性;会计岗位法规要求;会计岗位职业道德;会计岗位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认知教育,使之真正领悟会计是一种怎样的职业?如何从事该职业?怎样把自己造就成为该职业中的佼佼者?就是要让同学们全面理解和认识会计岗位职责的特殊性;熟悉对工作技能的一般要求;懂得会计岗位的社会价值、地位、待遇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让每一位同学从接触《基础会计学》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从业者,将该职业的社会价值与责任融于学习过程的始终。让学生懂得要想在未来的岗位上更好地体现出自身价值,就必须从现在起丰富知识、提高技能、强化实践、勇于承担;就必须潜心学习研究财经法规,做遵纪守法、敬业爱岗的典范;就必须强化道德修养,捍卫会计职业的尊严。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才的方向、灵魂,是才发展之内部动因,是做人立事之根本。
欲达上述效果,应加强该模块的案例教学,用大量的典型案例教育、引导学生,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鼓励学生到社会实践中进行调查研究,在实践中体会会计的职业特性、社会价值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源头上开始预防和杜绝职业欺诈和职务犯罪,从而实现会计职务控制关键点的进一步前移(自学校专业教育开始)之目的,为培养政治过硬,业务精良,品质高尚,知行合一的优秀会计专业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模块二:会计基础理论模块。该模块内容在现行《基础会计学》教材中叙述较全面,编排较合理。但有个别教材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核算的质量要求原则等内容删掉了,有的将该部分内容编入了《企业财务会计》教材中。笔者认为,这些内容还是应当保留在《基础会计学》教材中较为恰当,因为它不仅是会计工作的前提和质量要求,更是初学者进入会计知识王国,把握并发展会计理论的基本前提和一般遵循。
这一模块应主要包括会计概念及特点、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会计目标、会计前提与会计质量要求原则、会计确认与计量原则、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原理等内容。其中重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是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内在关系和复式记账原理两部分内容。而要同学们系统地把握《基础会计学》的理论体系,就必须首先突破这些难点问题。
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应从生产、生活的实例谈起,从会计对象谈起,弄清楚何为资金?资金从哪里来(资金的筹集)?资金到哪里去(资金运用)?进而逐步解决会计要素及其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最终解决复式记账原理这一难点问题。具体论述时,应当厘清三条线:基本线:会计前提会计核算质量要求原则会计确认与计量原则,借以解决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与会计核算质量评价的一般标准问题;企业会计对象线:会计对象(资金运动过程及结果)会计对象基本分类(会计要素)会计对象的具体分类(会计科目)会计账户设置,借以解决会计核算的载体问题;会计要素间相互关系线:资产与权益的相互关系资产=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基本等式、静态平衡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动态平衡公式)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法会计分录(记账公式),借以解决会计核算的方法问题。
模块三: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模块(主体模块)。通过模块一,让同学们建立起职业责任意识,提高其法律法规的执行力、鉴别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通过模块二,让同学们熟练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特别是要真正理解会计恒等式原理,因为它是复式记账、设置账户、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而模块三,则是为系统地解决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问题,是《基础会计学》的核心内容,它可以让会计循环概念深入到每一个同学的脑海之中,为贯彻《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圆满完成会计目标奠定扎实的基础。
该模块的路径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结合制造业主要经济业务进行讲述,并简要介绍转账结算的内容,否则,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将无法顺利进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成本计算(穿插在经济业务中从简讲述)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核算程序。在会计循环过程中,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为其起点,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写则是其终点,也是财务会计工作的目标所在。这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让同学们理解、掌握并熟练运用之。
在教学过程中,该模块应分两步走:第一步,从会计目标出发,运用启发式教学逐步展开:作为企业投资人、债权人及其管理当局最关注企业的哪些信息?会计部门如何向他们提供这些信息?导入财务会计报告(特别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基本内容;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资料从哪里取得?导入会计账簿;会计账簿的资料从哪里来?导入会计凭证。显然,这一步骤的教学过程与会计核算的一般流程是逆向进行的,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从会计核算的最终结果出发,运用探究性等现代教学方法,摸清实现会计目标的基本路径,提高同学们研究《基础会计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简要介绍会计核算的一般流程,让同学们对会计循环问题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第二步,从会计核算的起点——凭证的取得与审核开始,运用实践性教学手段,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内容逐一展开。该步骤的教学活动应始终贯彻能力本位原则,密切联系企业会计工作实际,边讲边练,其教学过程就是会计工作流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会计岗位的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地缩短教学与实践的距离。
在该模块的学习过程中,让同学们重点掌握的内容主要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审核与传递;记账凭证的结构、内容、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分类、登记与核对;记账错误的查找与更正;财产清查的组织、方法与结果的处理;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分类与编制,特别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会计核算程序。
模块四:实践教学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如下实践环节:转账结算流程;会计核算工作流程;纳税申报流程等,上述实践教学活动的流程一定要和会计岗位工作的实际流程相一致,不可孤立地单独进行。实践教学是《基础会计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整个会计教学工作的成败,关系到让学生成人成才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更关系到未来经济社会能否健康运行。它检验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更维系着学生的就业质量及未来发展。因而,《基础会计学》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模块的内容,千方百计地改善实践教学手段,从而真正实现会计教学目标。
(二)强化《基础会计学》的实践教学,全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我们习惯上一提会计实践教学,马上想到的便是会计模拟实训室的建设,一提师资的“双师型”队伍建设,马上想到的便是会计资格证或者会计职业技术资格证的考取,至于其他相关实践活动则考虑的较少。会计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在学习《基础会计学》课程以前,带领学生到经济法庭旁听经济案件的审判过程,特别是相关会计职务欺诈与会计职业犯罪的经济案件的审判过程,让学生直接感知会计职业的严肃性;带领学生深入厂矿企业调查会计人员在企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激发学生的职业自豪感,为今后学好用好《基础会计学》提供可靠的源动力。
2.改善会计模拟实训室的建设,健全实训室内工作岗位:出纳、记账、主管岗位;银行结算岗位;税务申报岗位等。让同学们按实际工作流程体验会计实际工作,如采购、报销、结算、纳税申报、记账、对账、结账、报表等工作,培养其岗位认知能力。
3.创造条件建设校内会计师事务所或会计有限公司,借以密切学校与企业单位的联系。同时,在事务所里实施导师制,让同学们在会计师的指导下,对企业会计实务进行会计核算。
4.鼓励会计教师建立会计工作室,有偿聘用会计专业的学生成为会计室的会计工作人员,使之在会计工作中体会其社会价值与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培养其会计工作热情,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
5.建立校外会计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企业会计专门人才担任会计实践指导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会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进一步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通过校内校外两个渠道全面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综上所述,《基础会计学》的内容体系尚需不断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更需进一步加强。这些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相信,只要付出长期的艰辛劳作,一部真正具有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的《基础会计学》教材定能呈现于广大师生面前。
参考文献:
1.葛军.会计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程淮中.基础会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罗其安.基础会计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4.王莉华,李士涛.基础会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思考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1
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庞大,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中小企业经营形式灵活,经营范围广阔,成为我国 市场 国有经济的重要补充。但中小企业也存在经营信息不公开,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蕴含了较高的经营风险。2011年10月,财政部出台了《小企业会计准则》,通过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来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本文结合《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具体规定,对应该加强的几个事项进行了思考,以期共同商榷。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存在的缺陷
1.与税法的差异没有充分协调。小企业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税务部门进行规范征税的重要依据。因此,《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就是要明确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水平,进而为依法足额纳税提供会计信息保障。但在具体核算要求中,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税法和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增加了会计人员进行纳税申报的难度。比如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净残值等问题的选择上,和税法就存在明显的差异。而小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过于繁杂的纳税申报可能导致出现非主观偷税漏税行为的发生。因此,《小企业会计制度》在修订过程中,应尽量向税法的相关规定上靠拢,与税法实现进一步协调。
2.未作出衔接规定。小企业会计准则第九十条规定,本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财政部2004年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4〕2号同时废止)。但是,小企业会计准则没有说明,《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0〕25号)、《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等行业企业会计制度也应该同时废止。自从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以及行业会计制度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就成了诸侯混战的时代,企业,尤其是小企业不少会计人员不知道使用什么会计标准,除了知道小企业不使用企业会计准则外,大部分会计人员对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以及行业会计制度的使用不明白、不清楚。3.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
《小企业会计准则》信息质量方面的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一是《小企业会计准则》注重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对会计信息的谨慎性考虑不全,规定不再计提减值准备,有悖于会计准则中不应高估资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方面就显得比较差。二是《小企业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是从方便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角度出发的,因此,对如何满足银行和税务等其他利益相关人考虑不周,忽视了其他信息相关者的利益。
二、对如何全面落实《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对策思考
1.完善相关会计制度。结合《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具体规定要求,重新修订《会计工作规范》或者制定专门的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在规范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中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在要求,对具体的会计岗位、会计交接、会计信息披露、违反会计制度规定的处理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定,保了《小企业会计准则》全面得以落实。同时,要全面落实会计和税法的趋同工作,在两者之前再次权衡,争取做到“最大程度和税法保持一致,但是又保持会计工作的独立性”这个理想状态,让《小企业会计准则》更好的发挥会计核算工作,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再次,合理进行会计减值准备的计提,如果为了会计真实性信息要求而忽视了会计谨慎性要求,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是无法有效保障的。因此,应合理进行减值准备的计提,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等资产界定一个范围,对超出此范围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而未超过该范围的不予计提。对特殊行业或特殊资产,比如一些采矿业、钢铁行业等小企业会发生较多的存货跌价准备;对酒店等餐饮行业来说,食材也存在着用不完或者过期的风险,存货跌价准备也是必须的。因此,应进行具体的制度细化,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做法,确保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
2.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首先,要加强会计系统控制。依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或制度,制定本企业会计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要进行会计岗位责任制度建立,不断的优化会计工作的流程,确保会计控制制度的落实,进而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同时,要加强对单位的财务管理的重视,通过优化单位财务管理行为,为企业提供更为完善的财务保障,进而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为真实全面的经营信息。其次,要加强授权控制,要求单位的每笔经济业务的发生必须经具有审批权人的审批,防止员工随意处理、盗窃财产物资或歪曲记录。对日常的经济业务或行为可以按照规定的权限范围和有关职责自行办理或执行各项业务。再次,要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如何需要通过审计的形式来进行反映。审计部门直接向领导定期报告工作,以增强审计部门工作的主动性,防止受过多因素干扰而影响其工作效能。对于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由于不具备建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因此,可以通过外聘审计人员的形式,来定期对企业的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发挥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随着《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也日趋复杂,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确保会计准则的全面有效执行,必须要不断的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新准则培训工作,结合制度规定和企业实际,来不断的提高会计人员驾驭新准则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奖惩力度,对违反会计准则的会计人员,根据性质和问题严重程度,给予必要的处罚,通过规范的政策和制度引导,来不断的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人员执行
会计准则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以强化工作的指导性和针对性,更好的发挥全体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李萍.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几点建议[J].商业经济,2010(07).
1.时展迅速。目前我国公立医院仍执行1999年1月1日实施的《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这两项制度是我国多年以来的经验总结,并根据当时的市场经济情况,制定的符合当时时代要求的有效制度。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原有的会计核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医院发展的要求,很多问题是现行的会计制度很难解决的,因此,实行企业会计准则模式势在必行。
2.会计科目存在问题。在资产价值核算的过程中,对资产的核算一般都是按照最初的成本价值计算,没有考虑到由于时间问题,导致的一些材料变现价值已经很难达到原有价值,造成核算结果并不真实的问题。大部分医院在提取坏账方面只为应收两方面内容,即在院患者及医疗款。在提取过程中也没有注意提取比例,出现的坏账必须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后才可以冲销,因此出现了很多长期挂账的情况。
3.专用基金提取问题。修购基金是对于固定资产使用中,产生的设备更新、维修等活动的资金补充,固定资产长期使用,修购基金就会不断被提取,长此以往,修购基金的重复性加大,会造成资金的超支、挪用,使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无法得到保障,医院医疗水平降低。医院设有职工福利基金,但是在提取时的比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难以进行实施,也会在提取员工福利基金时,因为利益作用,提高职工福利基金的提取比例,或是将专用基金随意串用,增加职工福利基金的使用,减少修购基金的使用。
二、医院会计核算实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分析
1.会计科目内容过渡。设置财务费用的具体科目。现行的医院会计核算将借款的利息费用归到管理费用中,而将利息的收入归到其它收入中,明显没有遵循会计的可比性原则。医院需要设置专门的财务费用科目,对借款所产生的利息、汇兑损益等进行科学的核算,充分反映出借贷双方之间的财务关系。设置一个专门由于折旧账户累计的备抵账户。医院中的固定资产数量庞大,通常是经过外购的方式获得,在会计财务核算的过程中,这些固定资产呈现出的是固定基金及资金的增加,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损耗是通过提取相关专用基金来填补。这种方式会使医院的固定资产出现虚增的现象,对医院的资产管理有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取消固定资产提取修购基金,实行计提折旧的办法,从而将固定资产价值真实地反映出来。
2.科学的进行账户设置。医院收入和支出的合理分类、只能够资产科目的科学设置,直接影响着医院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医院的会计科目设置数量较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需要划分的总账和二级以下明细账十分繁琐,工作量比较大,很容易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失误,导致账户数目出现错误。企业的会计核算账户设置相对较少,将医院的账户设置按照企业标准来执行,只设置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两个总账,会计核算工作就会变得一目了然,容易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改变员工薪酬分配标准。根据企业的管理办法进行薪酬分配,按照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量和服务质量进行薪酬核算,以免职工福利基金的不合理提取造成医院资金的使用混乱。设置应付员工薪酬账户,将员工的工作情况、服务态度、科研成果等充分地在账户中反映出来,展现员工的劳动价值,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对医院的归属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4.严格遵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执行。引导医院向企业化的方向发展,采用企业会计准则来进行资产等会计业务的核算,并对医院原有的会计制度进行研究创新,将两种制度融合到一起,创造出医院独有的会计核算准则。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质量要求对医院资产进行计价,将医院的实际经营情况真实的反映出来,使管理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策略,为医院的未来发展保驾护航。现阶段各地医院的医疗纠纷出现频率大,各医院的经营带来很大的风险,原有的会计核算准则没有相应的防范措施,当医院发生风险时,损失的资金只能在其他支出中体现。而企业的会计准则中对于这类风险有相关措施,可以按照医疗风险比例计提风险准备金,有效的应对风险带来的不利因素,给医院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