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授课技巧范文

初中历史授课技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授课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授课技巧

第1篇:初中历史授课技巧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对策

历史是一门基础的人文类学科,其拥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将原本有趣的历史课程讲得呆板无趣,根本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课堂氛围变得死气沉沉。因此,在新课程下如何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生气勃勃且充满活力,是每个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深挖教材内容,让课堂氛围和谐轻松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材有了较大的改版,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注重趣味性和实践性。新教材中,加入了很多具有相关历史背景的小故事和讨论话题,同时也有很多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历史图片。对于好奇心和探究心较强的初中生而言,这些都是极其丰富的教学素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素材,让课堂教学变得兴趣盎然。例如,教师在进行《秦始皇》这一章节内容教学的时候,可以首先让学生对秦始皇的肖像图片进行仔细观察,让学生穿越千年的历史感受其不凡的气度,并对其心狠手辣的一面加以了解。这些对于后续课程的教学能够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行学习,课堂气氛自然能够变得活跃。而在进行历史战争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地理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自行观看战争地形图,并在自己心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让学生的知识构建变得完整,避免学习过程中的东拼西凑。

二、巧用各种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的难度要比之前提升了不少,有很多需要经过缜密思考才能得出的知识建构极其容易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因此,要想让课堂教学变得有活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是非常必要的。多媒体教学能将原本零散杂乱的历史知识进行一个统一的构建,让学生在一个完备的知识体系中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串联,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同时,多媒体教学能将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通过丰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历史知识通过多媒体的加工制作变得有血有肉,学生学习起来也变得更加简单容易。此外,多媒体教学方式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手脑并用,课堂气氛自然会变得非常活跃。例如,教师在进行“九一八”这个历史事件的讲解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残酷掠夺,那些流离失所的人们,不幸惨死的幼童,这些惨烈的图片让学生深感同受,进而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原本定格在书本上的内容仿佛也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自然也提升了很多。

三、授课过程中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提升课堂的活力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教学是需要方方面面进行支持的。同样,要想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活力,也需要很多值得注意的细节。其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内容。教师的语言看似作用不大,其实根据笔者的调查,很多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语言非常在意,扎实、幽默且具有专业性的语言表达是一个成功教师的必要条件。

由于初中很多学生对于历史这门学科不是很重视,因此对于其投入的精力就很少。要想扭转这一局面,教师应该注意授课的语言技巧,在准确专业表达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加入更多诙谐和幽默的成分。因为这些内容的加入能让学生紧张心绪得以放松,同时让学生觉得教师是可以亲近的,历史课堂教学是有趣且生动的。很显然,这些都是活力课堂的必备要素。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在语言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觉得历史是有温度的,可以触摸的。在激昂处,教师可以用语言表达情绪中的愤慨之情;在悲伤处,教师可以用语言表达情绪中的失落之意。这些语言技巧的掌握让学生觉得历史学习就是一种享受,跟着教师生动的语言,学生的情绪和感情被全面激发出来,课堂环境自然变得非常活跃。同时,教师丰富生动的语言形式还能让学生重燃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而不再将历史学习作为一种负担,而是将历史学习作为一种享受。

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是一个需要历史教师不断探求摸索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过程。要想提升历史教学的课堂活力,教师必须采取一些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也具有活力的历史课堂也才能降低知识难度,构建历史体系,让学生之间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进而达到历史教学的相应目的。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中历史授课技巧范文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更新

历史教学原则的内容有多方面的联系性特点,主要包含:从古代到现代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横向联系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孩子们的眼界,让他们更好地识别并判断历史。为顺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要求,发展孩子们现代化的思维模式,使多方面的历史教学任务得以完成,历史教学原则就一定要更新,要采取多元教学法,也就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启发孩子们的思维,并以注重发展和增强孩子们分析、判断、理解和概括的能力为指导思想,使初中历史教学肩负着发展孩子们创新、分析和操作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思想要更新

思想是行为的主宰,是创新的先觉,教学思想对教学起着领导作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还没有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还没有完全转变为素质教育,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强调历史教学要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历史素养及个人文化素质。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快地转变教学思想,实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时刻关注孩子们在课堂活动中的情感因素,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为前提,提倡自觉、主动的学习,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旧的教学思想过于重视老师“教”的作用,而不重视孩子们“学”的方法,这已不顺应新时代的要求与发展。初中历史老师要尽快转变旧的教学思想,改变旧的“以老师为核心”的教学思想,逐步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思想。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不重视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一上课就“满堂灌”,要求孩子们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而不传授解题技巧和方法。这不仅扼杀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还助长了他们的懒惰心理,稍有些难度或者没有背过的题目,要么向老师寻求答案,要么就放弃。所以,老师应当以发展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为目的。

三、历史教学方法要更新

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要内容。历史教学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的。当前的初中历史课本与内容和以前相比,都做了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初中历史老师在教学方法上施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们主动探究,也就是说老师要大胆地放开学生,让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孩子们在探究新知识的路途中,自然而然地就锻炼了创新能力。孩子们要对历史做出的科学正确的判断,需要扩散性和创造性的思考方式,尤其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探索,更需要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思考。孩子们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锻炼和发展他们创造性思考的过程。所以,初中历史老师所采取的历史教学方法一定要发散孩子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扩散性和创造性思考能力。

课堂教学活动不仅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更需要凭借先进的网络技术或其他媒体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老师在授课前要做精心的准备,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材包括熟读教材,深挖教材资源,还要对所教学生的情况做详细的了解,也就是备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利用网络技术搜索和查找资料获得信息,以此增加孩子们的知识,发展孩子们对历史资料的进一步探索和研发的能力,以完成历史教学创新的任务。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第3篇:初中历史授课技巧范文

关键词: 历史课堂 教学效率 课堂语言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通过充分地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从中习得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都能有一定升华,也就是让学生学得又好又快。在初中历史课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合理利用45分钟

研究发现人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不可能专注很久,学生更是不能专注一整堂课。所以在历史课堂中,老师讲解内容的时间最好要控制好,不能超过学生的一般注意时间,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有保证。这一点需要老师对课堂时间有很好的把握,即要合理安排好教学时间。老师讲课的时间不能超过18分钟,其中一次讲课的时间不能超过6分钟,而学生活动的时间不能少于26分钟,学生每次活动时间不要超过8分钟,时间控制好,课堂效果会有所提高。

二、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内在创造力,也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个人的思维才能得到最大化发展。教育心理学通过研究发现人只有在一种自由轻松的环境中才能有灵感,才会产生丰富想象,才会有所创新。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老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有疑质疑,才能敢说敢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得到最大化发展,学习兴趣才会越来越浓厚。

三、要以学生为主体

初中历史内容相比高中而言更容易一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及与同学讨论交流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以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通过课堂相互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如在讲解关于“西晋短暂的统一”、“三国鼎立”这些历史知识时,其中的故事情节较复杂,层次较多,如果历史老师只是对着课本读,则学生难以掌握,有点理不清。这个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其中的历史材料和图表等独立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答案。老师可以及时给予提示和帮助,引导学生将历史事实理出来,这样比单纯讲课效果要好。

四、要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很重要,为了让学生有效率地学习历史,一定要将历史发展脉络理清更顺,同时要抓好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有掌握好基础知识,才能正确理解历史内涵,对历史的事件和人物现象及历史线索才能更好地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才能得到提高。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因为科学的方法能让人从复杂的历史事实中挖掘出正确的认识,所以历史老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观察和记忆,然后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概括,得出自己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学科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历史科目的一个重要特点,要学会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在的问题。所以历史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在现有的教材知识上,多关注当前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使历史学习更实际化、更生活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用语要优美精简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虽然是历史老师,但是对讲课的语言有很高要求。因为语言表达的效果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率,所以历史老师要将语言艺术化,充分运用优美的语言讲授课堂内容,使课堂具有其外在美和内在美,实现形式与内涵的统一。如教师可以使用精简的板书、抑扬顿挫的语调及有张有弛的教学节奏等启发学生。教学内容要体现科学美。只有使这二者和谐发展,课堂效率才会提高。

六、课堂上要多关注学困生

每个班都有一定的学困生,他们常常被老师忽视,因为他们的成绩较差,课堂内容他们很难都接受。因此,老师要多关注学困生,课堂上可以就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问他们,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后,老师还要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根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情况进行辅导。考试前,可以提前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以增强学习信心。尽力帮助这些学困生,让他们体会到成功与进步,只有这样教学才算是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效率才可能真正提高。

七、挖掘历史知识,增强趣味性

一堂课需要有学生的参与,需要有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激发学习兴趣,那么历史老师可以充分挖掘历史知识,使这些知识更具趣味性。比如可以用民谣和对联的形式归纳近代前期中国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用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刻画,意义深刻,入木三分。还可以借用口诀和谐音的形式,以使学生更好地记忆历史事实。例如,对八国联军国名的记忆“俄美日奥意德英法”,用谐音“我每日要一朵樱花”记忆;记忆“”1898年,用谐音“要发就发”记;爆发于1894年,用它的谐音:“一把揪死”,就非常容易记住。

总的来说,初中历史课堂效率的提高有多种方法和技巧,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尝试与经验总结。但是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作为一线历史老师,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让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水平都更上一个台阶,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昌伦.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教师,2010(01).

[2]杨荣敦.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12(40).

第4篇:初中历史授课技巧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手段

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都是通过教学形式展现出来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将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统一起来,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1 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学生对教学若感到枯燥无味,必然“厌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其次,寻找兴奋点,促使学生学习兴趣化。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与视角,寻找“兴奋点”。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如广泛搜集教学用的各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如生动的文学、历史、科学故事,各种有趣的问题,发人深省的警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学生“愿学”“乐学”。在历史教学中经常用时事热点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如在讲的时候,就联系了2009年2月26日,圆明园被盗文物鼠首、兔首铜像以2800万欧元在法国被高价拍卖。也联系了当前流落在海外的国宝的情况。通过讲述,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了解对中国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也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 、突出。

2 历史教学要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⑴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⑵一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⑶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 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再如讲《明治维新》,可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3 历史课教学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总结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但学生对具体交战国的参战性质并不能一一区分。我就这样提问:“塞尔维亚参战是否也属于非正义性质呢.”大家讨论后统一了认识:塞尔维亚的参战带有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性质,是正义的,但从交战范围、参战人数来说,影响小,不改变整个战争性质。经过比较,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4 以练带讲,以讲促练,使讲和练融为一体

第5篇:初中历史授课技巧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多媒体

新课程标准施行以来,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感到顾此失彼,不知所措。在课程改革和评价改革的新形势下,很多学生也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特别是推行开卷考试以后,认为只要考试时抄抄就行,平时不用看书、不用记忆。那么新课改后,老师到底该怎么教,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呆板,填鸭式的教学中老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枯燥、乏味的说教,让学生失去了对历史课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则是点燃学习兴趣的火炬。”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一般上课有激情、有亲和力、善于鼓励学生、知识面广、对学生严中有爱的老师更能博得学生的喜爱,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喜欢你,就愿意听你的课。其次,上课的环节中导入新课很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课可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兴趣。再次,讲课时要有一些小技巧,如适当设置一些学习障碍干扰学生,使其处于真假难辨的情景之中,以此来激起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有了疑问,就会积极思考,并去解决问题,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如:翻开每本中国历史教科书,无一例外都明确写着:成吉思汗是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成吉思汗到底属于中国还是蒙古国?设置这个疑问,学生就会去思考,有了寻找答案的兴趣。第四,授课过程中,可适时创设情境,利用录像、歌曲等形式产生一般语言难以达到的效果。总之,要激起学生兴趣,方法是多样的。

二、注意与其它学科相互渗透

为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各个学科的相互渗透。比如在讲历史人物屈原时可联系语文课本中的古诗《离骚》,讲于谦时可结合语文中的《石灰吟》,还可结合思品中的爱国主义思想等。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有主体意识,才能根据自己的需求、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我是这么做的:先列出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和查资料,自己找答案。鼓励他们自我归纳和总结,老师只是参与其中,适时点拨,引导。最后和同学一起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当然这其中预习和复习不能少。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6篇:初中历史授课技巧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2-0063-01

无疑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满足这种学习的需要,在这种学习方式中,能够把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以及社会化参与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它能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应该把这种教学方式带进历史课堂,指导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时代需要。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班级授课形式的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为重要教学手段,并通过对小组成员进行指导,展开合作,发挥其小组群体的积极性,同时提高每个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从而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什么才是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呢?它是指学生在尽可能小的小组中展开学习活动,即使在没有老师师的直接的、即时的管理情况下,小组成员能够相互合作、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负责地学习,从而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学习。

二、目前初中历史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使得课堂学习充满了生机、活力,改变了课堂“一潭死水”的状况。但是反思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和实施,又存在着摆空架子没有实效性等问题。老师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误区,使得小组合作表演化、形式化,往往就是老师提出问题宣布讨论,于是学生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热闹非凡。仔细一看,根本就没有组织,不是科学的讨论。其中优秀者滔滔不绝,差生甚至整一节课一言不发,只充当听众,即使提出不同一件也不会受到重视。长期如此就会造成优生更优,差生更差的状况。而且合作学部分还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效率低下,已经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主体意识,独立思考和自己在学习中探索,并能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结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才有必要小组讨论,而很多老师违背了这一原则:老师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小组讨论,而且学生热热闹闹讨论后又给出固定的答案。达不到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到秦始皇这一位君王时,如果教师只是让大家去讨论秦始皇有什么功过,这样就太过表面化,因为这种问题书上已经给了很多答案,学生在讨论时,只是读了书上的东西,并没有学到什么其他的知识。但是,如果教师让学生去讨论,在秦始皇的统治下,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的朝廷之所以短暂的原因又是什么,就能够很好地让学生形成小组学习形式。再如,在讨论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时,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启发学生对闭关锁国的结果。这种结果要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三、怎样合理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制定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得所需知识(图书馆、教科书、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等);能够通过与小组其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叉综合(对历史知识的时机、分析、评价、诠释和应用)。

能力目标:在小组中的组织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历史创新思维的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历史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间互相关爱的情怀,形成学生正确的人际关系。

表达目标: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2.创建科学学习方法。

明确老师的作用:确定课程目标,在课前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告诉教学任务及目标结构。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并时时提供帮助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小组合作的技巧。

指定教学目标:在课前,老师要明确两类教学目标。专业目标必须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水平而定,并且与教学任务和教学水平相符;社会目标主要是社会技巧,要求老师适当讲解需要加强锻炼的人际交往技巧。

具体做法:将全班每5人分成一个学习小组,每小组安排成绩较好和不好、语言表达能力强和不强的学生个一名。另外,三名中等学生,让各小组间情况均衡。对小组学习的内容,老师应改对课本进行研究,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编选带有一定思想和辩证的问题。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能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和有激情地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平等成功的机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这种教学模式还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常常会有不同、各种差异便形成了宝贵的资源。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在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第7篇:初中历史授课技巧范文

一、备课环节的现状分析

有研究表明,教师授课前精心备课、课前认真计划和组织教学,学生在课堂中更能注意课堂教学的内容,从而节省教师在课堂组织和管理上的时间,大大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率。相反,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过程中受干扰越多,组织教学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时间也越多,学生就越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关注教师的教学内容。而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更多老师课前备课却不够“用心”。

我还是用实例来说话。我们曾经就“大变革的时代”这一课进行过同课异构教学研讨。

第一位老师先介绍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生产力的重大变革。随后指出,除了铁农具和牛耕之外,生产力发展的另一个重大表现就是兴修水利――都江堰。讲授第三子目时教师是这样过渡的: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大发展,大量农田被开垦出来,私田开始出现,而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也使得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商鞅变法就是对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这样的讲授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时间上的错误认识,即铁农具、牛耕以及都江堰的修建都是在商鞅变法之前,三者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这基础上,生产关系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发展了的生产力。

然而历史却并非如此。公元前361年商鞅开始变法,秦国开始强大,强大后的秦国于公元前316年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李冰修建都江堰是在秦灭蜀后的公元前256年。

另一位老师就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她在教学设计中把都江堰的内容放在了商鞅变法之后,整个课堂教学的线索就变成了: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商鞅变法对生产关系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生产关系的发展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秦灭蜀后修建了都江堰。这样的设计不仅线索清晰,学生不会产生概念或时间上的错误认识,而且对于7年级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有很大的帮助。然而遗憾的是,能够这样精心处理教材的老师太少了。

从目前岳麓区初中历史教师的备课情况来看,历史老师备课的内容基本上是对教材内容的机械复述,没有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需要出发很好地挖掘教材,从而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分析

从教学实践活动的本质上来看,教学实践活动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所有学生而不是某几个学生)在特殊情境中的一种自主探究,也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活动。这种交往应该具有互动性和互惠性,是师生间、生生间一种动态的交流,并通过这种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从而达成共识,获得共同提高和进步,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同等重要,失去任何一方的教学都失去了教学的本义。

我在调研中发现,60%的老师一堂课讲授时间占去30分钟左右(一节课45分钟),学生活动时间仍然限于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或者是课后做练习,课堂的讨论基本上也是流于形式。

三、教学形式的现状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学资源。”为了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进行了重大变革,设计了很多教学环节和学生活动,如历史剧表演、辩论、讨论、模拟记者招待会等应有尽有,然而这些活动的有效性却让人担忧。

记得有位老师在上“伐无道,诛暴秦”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要求学生分组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每组高呼一次,最后全班高呼一次。高呼完后,学生分组讨论高呼后有什么感想。这样的教学似乎是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然而具有戏剧性的是,讨论快结束的时候,有位同学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什么意思啊?”大多数同学面面相觑,没有几个人能正确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无论是讨论、辩论、历史剧还是课堂问题探究,任何一项学生活动,我认为都应该建立在学生对所要谈论、辩论、表演和探究的事件、人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前段时间,媒体在讨论陆毅等人是否能演好三国人物时,就提出一个观点:他们对三国这一段历史太不熟悉,无法把握好人物性格特征。演员如此,学生何尝不是这样呢?而纵观当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师在学生刚刚触及到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马上就会安排来一个讨论、辩论或历史剧表演或者来一个探究。没有深厚的历史知识作为支撑,这样的讨论也好,辩论也罢,流于形式难道不是情理之中的事么?

四、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

1997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针对我国现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的实施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0%的教师和同事谈论最多的是基础知识传授和思维能力的培养,30%的教师与同事谈论最多的是解题技巧,只有10%的教师与同事谈论学生个性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与养成。10年过去了,现在情况怎样?我想,如果再进行一次这样的调查,情况应该不会好太多。

如我们讲授科技史部分时,常常还是停留在罗列我国哪一历史时期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这些成就早于世界多少年等,而对科学家的奋斗事迹介绍甚少。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奠宙所指出的,我们“不能仅限于祖冲之计算圆周率比西方早多少年,不必在古代科学成就的‘早迟’上下工夫,主要介绍中国科学技术的长处和短处。”是啊,我们有张衡的地动仪,有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有祖冲之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有《本草纲目》,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地震仪并不在中国,最先进的医学也不在中国,最优秀的数学家也不在中国,甚至,中国还没有获得哪怕是一项诺贝尔奖!科技史教学没有使学生从我国古代优秀的发明家身上吸取科学创新的精神,没有激发学生树立奋发图强、复兴中华文明昔日繁荣的意识,光知道躺在昔日荣光上沾沾自喜。难道我们不该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缺了灵魂?

第8篇:初中历史授课技巧范文

关键词:历史学科;学习方法;提问与思考;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6-0073-01

历史是一门古老而又有生命力的学科。“读史使人明智”。千百年来,人们都很重视历史对人的培养和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中学历史课本内容极其丰富,需要记忆、理解的史实太多,因此,学生往往感觉历史很难学。其实历史学习也有自身的规律,要学好初中历史就应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在这里我想说,“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体会,那就是:求学时所学的书本知识有很多一辈子也用不上。所以,作为学生应该认真地对待每一门学科,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作为教育者家庭、社会、学校应该有正确的树人观念,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真正的全面发展。只有在思想上想通了,我们再来谈如何学好历史,才有其意义。

一 努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环节:记忆、理解和运用。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1.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

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情景的记忆。例如,初中历史中提到:“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对这句话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设问:一是何时我国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了北方?二是自五代起,我国南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三是我国经济重心是在何时南移的?这样就不仅可以掌握历史史实,而且可以举一反三,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2.要正确理解和运用各种历史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借助讲故事,借助诗歌,借助一些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故事能引人入胜,所以穿插故事就显得很有必要。当讲到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时,我提到了清朝有个官员叫,当他初与的军队作战时屡战屡败,但如果这样上报朝廷,皇上会降罪的。于是,他的部下建议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更能表现出自己虽败,但斗志尚存的决心,结果得到了朝廷的嘉奖。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当讲到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时,我就提到《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这样,学生便轻松地了解了民族团结的方针。还有象可以唱《七子之歌》,发展大生产运动可以唱《南泥湾》等。

二 注重提问与思考

授课中,我创造机会多设计问题由学生作答,使他们时时参与课堂活动,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多把机会让给那些腼腆或成绩较差的同学,对其作答要及时予以肯定,一方面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可锻炼其语感。无论是书本上的思考题或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要留有一定时间思考,让学生轮流回答或进行讨论,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尽量肯定,一方面无须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中心意思明确即可。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却不愿花时间来吃透问题,那只能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所以我们应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课堂的口头交流也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会使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也会使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 加强讲授与巩固

在重视学生因素的同时,并非就可以忽略教师的因素。不管怎样,教师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分析问题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述仍然贯穿全过程。如果把学生比喻成针,那么教师就是线,脱离了线,针还是织不出美妙的图案。

巩固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道程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回忆新课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等,这是“承上”;教师很自然地启发下一课的学习要点,布置下一轮预习任务,即“启下”。巩固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对知识的积累,课堂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我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积累,既可巩固已学的知识还可以产生很多知识的轮廓,如果在学习中遇上了,相信学生一定有兴趣再深入的了解,这对他们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四 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第9篇:初中历史授课技巧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特点;历史;学习兴趣

一、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心理特点

笔者对我校256名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特点进行过调查发现,60%以上的学生表示喜欢上历史课;90%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和他们交朋友,在他们答错题时多进行鼓励,而不是讽刺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89%的学生要求多上历史活动课和多媒体课;85%以上的学生希望教师上历史课能给他们多讲讲课外的知识,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观点;90%以上的学生表示喜欢有风度、知识渊博、授课水平高、热情和蔼、关心学生的成长、平等对待学生的教师。通过以上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抱着积极的态度;由于正处于青春期,他们自尊心较强;他们个性不断成熟,独立性增强,有自我学习的要求,有展示自我的意愿;他们民主意识不断增长,要求教师能平等地对待他们,而且比较关注教师的修养和人格魅力;他们喜欢活动性的、生动有趣的教学;他们有学习上的竞争意识,表现出较强的好胜心。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充分关注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这些心理特点,尝试采取多种有效策略来激发他们历史学习兴趣。

二、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学生对历史学习是抱着积极的态度的,如何使其积极的态度变为积极的学习行为呢?有效的做法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学生和其他青少年一样,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好奇是思维的先导,能使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引发和激励。笔者在教学中就比较注意给学生创设悬念,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这样学生上课注意力就会格外集中,求知欲比较旺盛。比如,不少学生爱看一些历史方面的电视连续剧,我在上相关课程时就告诉他们,你们上好这节课就会发现,电视剧里面讲的一些内容和历史事实是有出入的,这样学生上课就格外认真,回家后还会和他们父母讲电视剧的那些情节是虚构的。

2.针对学生独立性不断增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随着独立性的增强,初中学生的认知活动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对学习有了更多自己的见解。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并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比如一次我在上初三复习课评讲练习时,就有学生提出改错题只要前后通顺就可以了,主语、时间等应该都可以动的观点,我觉得学生言之成理,就接受了他的观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事实上这位学生的意见与中考的新精神不谋而合,而学生的意见得到教师的肯定,学习兴趣自然大增。随着学生独立性增强,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为此,笔者在课堂上把教材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难题等,有意识让他们争论,这样既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又强化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竞争意识增强也是学生独立性提高的表现,笔者就注意在教学中增加竞争的环节,如在历史活动课的教学中让不同小组的同学进行竞赛等,让学生在竞争中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达到明理求知的效果。

3.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这一点在现时的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针对学生喜欢活动课和多媒体课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动身实践、动手制作。笔者会布置学生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如调查我家姓氏的来源、调查我父母的知青生活 、调查我家的文物等。学生很喜欢上多媒体课,而且也通过电脑课掌握了一些基本技巧,笔者就让学生设计一些课的幻灯片,结果从中还发现了不少好作品。这些做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奇妙的效果。

4.穿插引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教育的先知孔子早已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他强调教学要做到使学生“好之”、“乐之”,也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能动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进行“穿插引进”,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所谓“穿插”,就是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或靠近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学习内容及片段。所谓“引进”,就是配合教学内容有机地“加”进一些知识内容。总的来讲,一并称为“穿插引进”。课堂上的“穿插引进”可以是作品的背景材料、故事、寓言、笑话、诗歌朗诵、角色扮演、抢答等。“穿插引进”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

5.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古往今来,人们好不吝啬的肯定历史的作用,如:“欲知大道,必先治史”“读史使人明智”等。这些绝非溢美之词,这样一门智慧的学科理应受到学生的欢迎,但现实却不容乐观。在中学,历史一直被作为副科对待,加之中考开卷考试,所以大多数乡镇中学急功近利,历史课常有主课教师兼任而成为自习课,学生的历史知识几乎为空白,甚至连朝代顺序都搞不清楚,当然学生也不爱学历史课,理由五花八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历史“易学”,他们认为历史就是简单的记忆,记住的就学好了,因此上课不用心听讲、平时不花时间、考前背一背、考试抄一抄就行了。另一种认为历史难学,因为历史对他们而言仅仅意味着大量的背诵和记忆,而他们恰恰讨厌背诵。那么在教学一线工作的中学历史教师面对如此窘境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加强自身素质、激活历史课。与其怨天尤人做无用之功,不如从自身坐起,改善教学方法把历史课上活,展现历史课程的魅力,从而让学生感兴趣、喜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