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范文

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无形资产管理

第1篇: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2-0183-02

1 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的内涵与特点

高校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高校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以及其他财产权利。高校属于人才、知识密集型的场所,它的无形资产也相对集中,是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无形资产发挥的作用超过了有形资产。其特点有:一是无形资产利益主体分散。从无形资产分布状况看,高校无形资产的持有权和使用权既统一又分离。虽然从理论上讲无形资产产权归学校所有,但其运用特点是学校、二级单位、个人分别使用各自的原本学校拥有产权的无形资产,它们都是无形资产的载体。二是无形资产容易流失。从无形资产取得形成的角度讲,高校无形资产主要是自身开发的原创性无形资产,其增值的潜力、价值不可限量,在使用、转让和科技产业投入中权益维护难度较大,容易流失。三是无形资产价值难以计量。高校因其著名教授、学术声誉、人才辈出而著名,高等学校的“校誉”具有重复使用性,其价值不会削弱,具有报酬递增的特性。相对于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则难以计量,它的取得、运营和退出与有形资产有着完全不同的形态。

2 目前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现状

(1)在校誉监管上失控。代表学校特色和实力的校誉,是学校历代师生员工辛勤工作的结晶,是学校的无价之宝,然而有些人却不知珍惜,为饱私欲,竟随意滥用。假借某一高校校名,自称是该高校的办学附属机构,或直接租赁高校办学场所,同时进行虚假的招生广告宣传,严重的败坏了学校的声誉。

(2)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无形资产的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大多数学校科研成果由科研处管;研究生成果由研究生处(院)管;科研成果的转让或产业化,有的属科研处管,有的属产业办(处)管,甚至有的学校院、系、所、个人都能对外签订技术合同;有的学校虽有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处),实际上只管有形资产,不管无形资产。这样容易造成多头管理、权力分散、各自为政、互相推诿、保护不力的被动局面,导致无形资产流失。

(3)学校缺乏统一的可实际操作的无形资产保护条例及相应的实施细则,以致在实际工作中,无据可依,无章可循,难以掌握标准,容易出现各种可能造成学校无形资产流失的漏洞。

(4)人才流动、人事调动及科技人员跳槽等,带走学校的科技成果,造成学校无形资产的流失。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学、科研基地,在校大学生尤其是硕士、博士研究生是学校科研的生力军,他们参与一些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实验工作,了解项目的设计,掌握部分项目的研究资料,甚至掌握着项目的关键技术,有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离开学校后,把在学校完成的职务成果带到了新单位,造成学校无形资产的流失。

(5)学校的某些传统管理制度不利于学校无形资产的保护。如在科研成果转让或产业化过程中,传统的管理制度往往忽视科研人员的个人利益,以至于有的科研人员为了一己私利,私下直接把职务成果泄露或交易出去,造成流失。

3 高校无形资产的保护措施

(1)学校要加强对校誉的管理。对于所有利用学校声誉所办的培训班、强化辅导班、补习班及各类公司等应进行集中管理,严格审批,对于一些有损于学校声誉,或不正当的辅导班、公司等应坚决予以取缔。而对一些合规、合法的培训班、辅导班应予以支持和引导,同时还应加强对此类班办学层次和办学效果的测评与监督,对于这些各类班、公司所占用学校的资产实行有偿占用制,这样做,既可以为学校创收,又可以提高学校知名度。同时高校应根据现有条件,不断挖掘潜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创出自己的牌子,不断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和科研技术水平,提高社会的认可度。

(2)建立健全统一的无形资产管理体制。针对无形资产管理多头、权力分散、各自为政、管理不严的状况,应逐步建立起一个权力相对集中、组织严密、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学校所有无形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有关保护条例、管理制度的制定,科研成果的转让及技术合作、咨询、贸易等各类合同的签订,科研成果归档与管理,研究生、博士生及博士后流动人员研究课题归档管理,专利申请,办理科技产品商标登记,版权登记,以及对在发展科技产业中利用学校无形资产如校名使用权的管理等,做到职能、职责明确,管理严密有序。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推进依法管理。依据现有法律法规,学校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无形资产保护条例及实施细则,明确无形资产的产权主体和产权界限,使学校无形资产的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真正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堵塞在人才流动、人事调动、人员跳槽、兼职、技术贸易、后勤社会化、校办企业改制、与外单位合资、合作开办企业等过程中可能造成学校无形资产流失的种种漏洞。

(4)开展无形资产评估,建立无形资产账册。管理部门应对学校现有无形资产的开展评估工作,明确现有无形资产的种类和价值,建立无形资产的账册和档案资料,使学校无形资产的价值得到真实反映,这既是正确进行经济核算和学校投资、转让以及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也是保护无形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权益的需要。同时,无形资产的评估必须做到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无形资产加以保护与管理。

(5)加快学校的科技成果的转化,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设立专门的专利支持费用。设立专门的专利支持费用,用于奖励发明创造和专利的申报维护费用,改变专利费用由发明人或课题组承担、专利的申请与放弃由发明人决定的局面。积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是对知识产权的最好保护,也是知识产权管理的最终目标。

第二,实施有效的激励手段,调动科技研究人员的积极性。根据我国已经颁布的相关法规,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办法,从制度上保证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的权益,并在职称评定、科研设岗、经费提成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只有科研人员的利益得到保证,学校的利益才能够实现。

第三,鼓励教师创办科技型企业。学校应推出相应的政策,应允许学科组(或课题组)以技术和现金入股,组建有限责任股份公司,从而真正把项目研究的产业化同自身利益联系在一起。同时,建立风险化解机制,如保留原教师或研究职位等措施。

第2篇: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无形资产;管理;含义;分类;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议高校图书馆无形资产及管理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11日

随着21世纪世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有形资产的比拼,而是图书馆无形资产间的竞争,即:高素质的职工团队、高瞻远瞩的管理班子、优秀的馆文化建设、独一无二的特藏文献、核心的管理技术和创新的服务理念等的较量。竞争焦点把握如何,决定着一个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水平,进而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和生存大计。

一、高校图书馆无形资产

(一)无形资产定义。无形资产在世界其他国家被定义为:专利权、版权、秘密制作法和配方、商誉、专营权以及其他类似的财产(第一种定义),或者被定义为:无形资产等同于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顾客资本(第二种定义);在我国较有影响并被经常引用的无形资产定义是蒋琰的无形资产定义:无形资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无形资产是指现行会计体系内的无形资产,具有可辨认、可分离、可控制和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特征。广义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使用价值确定,能为企业使用并带来长期收益的一切经济资源的集合,包括知识产权型资产、人力资产、市场关系型资产、结构型资产、声誉型资产等。

(二)高校图书馆无形资产。高校图书馆无形资产是上述无形资产概念在具体实践运用中产生的,隶属于广义无形资产。我们可把它定义为:高校图书馆无形资产是高校图书馆一种特殊资本,是以智力形态存在的重要生产要素,它可为高校、图书馆、读者、馆员提供某种特权或优势并为其创造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具有增值升值功能。图书馆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图书馆特许经营权、网络使用权、知识产权、馆誉、技术秘密、软件开发水平、共建共享网络资源、高素质人才、图书馆文化、馆员与读者良好的关系等。

(三)高校图书馆无形资产类型

1、特许权利类无形资产。特许权,又称经营特许权、专营权。高校图书馆特许权是指行政部门特别许可高校图书馆能够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也包括高校图书馆与其他图书馆、供货商签订合同得到的优惠权利。例如,高校图书馆由于具有公益性主体性质而享有合理使用版权的权利;高校图书馆享有收藏、服务文献的优势权利;高校图书馆享有公益性事业投资倾斜权;以及其他享有税收减免项目的特权等。

2、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就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通常是国家赋予创造者对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时期内享有的专有权或独占权(exclusive right)。主要包括著作权(也称为版权、文学产权)和工业产权(也称为产业产权,又分为专利权与商标权)。这些知识产权是通过高校图书馆努力挖掘自身潜力、科学钻研而得的,或是基于本高校现有条件和夙愿与网络公司、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的智力成果。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主要是版权,如应用软件、多媒体、书目数据库、音像制品等,其中以纸质载体存在的二、三次文献等著作权最多。此外,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还包括图书馆工作个人的私人版权。无论是图书馆集体,还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个人的版权愈多,档次愈高,则愈表明该图书馆无形资产积累丰富,知识创新水平愈强,该高校图书馆愈有竞争力。

3、人力资源类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类无形资产是指高校图书馆工作中服务读者的全体馆员,这些馆员通过他们所拥有的知识积淀、实践经验、专业技能、个人魅力、团队意识等能为图书馆事业带来恒久性效益,使高校图书馆增值升值。人是社会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毫不例外,具有活跃性和主动性等特征。高校图书馆按照协调统一、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这些人力资源进行有效投入,形成特定技术结构和人力资源存量,即形成了该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类无形资产。对这些具有不同学历、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身体条件、不同特长的图书馆员,根据本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目标、方向,进行合理调配,并要求其定制能够得以实现的个人工作奋斗目标,同时图书馆辅以各种保障措施,力促图书馆目标和个人奋斗目标同时实现。在公与私的目标实现的同时,也实现了人力资源类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另外,高校图书馆内外人际关系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类无形资产,譬如与广大师生建立的和谐读者关系、与兄弟院校图书馆建立的友好馆际关系、与信息资源供应商建立的诚信购销关系等等。

4、综合类无形资产。综合类无形资产,我们也可称它叫整体性无形资产,是指促使高校图书馆整体发挥作用的内在动力。这种无形资产不是与单个的馆员素质有关,而是与该校图书馆管理水准和管理绩效有关,与该校图书馆文化底蕴有关。包括馆誉和图书馆组织文化。馆誉是指各种提高图书馆声誉的优势或资源的总称。包括:重要的地理位置、久远的建馆历史、良好的馆际关系、特有的馆藏资源等。这些优势或资源是本高校图书馆有别于其他高校图书馆的优势所在,是一种图书馆特有的无形资产。图书馆组织文化是图书馆在长期的实践中积淀、凝练与升华而逐渐形成的各种规范、价值与理念、习俗、礼仪、经验,是图书馆价值、文明、保障措施的总和。

二、高校图书馆无形资产现状与辨析

(一)认知程度不够。截至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领导不重视图书馆的发展,在图书馆人员安排上大多安排一些照顾对象,这些照顾对象大多数学历低、事业心不强,加上高校图书馆无形资产的特殊性,最终导致相当部分的图书馆员不知道什么叫无形资产,什么叫图书馆无形资产,什么是本馆无形资产,甚至连某些图书馆领导者还不具备无形资产基本知识。对高校图书馆无形资产认知程度的不够或严重不足,从而出现无人管理或疏于管理等现状,更有甚者认为管理高校无形资产是虚无缥缈的事,难以及时反映到个人业绩上,而把图书馆的馆舍、藏书、设备等硬件建设看得非常重。殊不知拥有再好的馆舍、高端的设备、海量的藏书,如果没有或者不去培育自己的无形资产并加以利用,就无法提升核心竞争力。只有培育、优化、利用、保护好图书馆的无形资产,促使无形资产高效运营,存量增加,积累深厚,方能提升本馆竞争力。

(二)缺乏统一科学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高校图书馆无形资产是相对于有形固定资产而言的一种广义的无形资产,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等特性,依附于图书馆馆舍、图书、设备等整体有形资产上,这就决定了无形资产管理的特殊性、困难性。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图书馆没有科学的图书馆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或管理规定,个别高校虽有但不系统或流于形式,因此出现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失效、监督缺失、机制落后等现象。从而导致高校图书馆在无形资产的确认、培育、转让计价、法律保护、使用等环节均无相应的制度约束,进而容易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高校无形资产流失现象在近几年来时有发生。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有了《民法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来保护知识产权,但是具体到高校图书馆无形资产保护方面,仍是一片空白,没有针对性的条文加以规定,保护无从谈起,维权噤若寒蝉。

(三)缺失人本关怀导致无形资产流失。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完善和世界交流的频繁,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生产者——人更加活跃,特别是那些高素质人才经常穿梭于各个经济个体,各个经济个体优厚的条件和待遇吸引着那些高素质人才。高校图书馆学术上具有高水平的人才也毫不例外地被吸引着,人才外流时有发生。原因主要在于当下某些学校领导不重视、无广阔的科研环境等原因造成的,高学历人才辞职出走或被挖走现象的同时,还带走有关的科研成果、技术秘密、软件程序等,造成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本的流失,从而使图书馆馆誉和综合实力水平急剧下降。因此,研究新形势下如何提高人本关怀、如何留住人才,是加强图书馆无形资产管理面临的最新课题。

(四)重购置轻自建现象严重。从高校图书馆无形资产取得方式来看,高校图书馆无形资产包括“自建无形资产”和“外购无形资产”两种类型。自建无形资产是指图书馆在实践中依靠自己的力量形成和积累的无形资产,比如自己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自主开发建设的特色文献数据库、馆风、馆文化等。外购无形资产是指从图书馆外部购入的无形资产,比如图书馆购买的软件和数据库等。是否能够成熟利用图书馆自建的无形资产并把它开发成为具有交换价值的商品是检验一个图书馆是否成熟的标志。与价值相对固定的有形资产相比,许多无形资产如果被充分开发之后会使其价值增加、利益放大,同时更能提高图书馆的竞争力。自建无形资产的形成、积累需要调动、挖掘图书馆员的激情,发挥他们的智慧。同时,图书馆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来促进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这些也常常被图书馆管理层所忽视。

三、加强高校图书馆无形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无形资产意识。高校图书馆无形资产具有整体性、隐蔽性等特点,不容易被学校领导重视其存在,更难以让普通职工确信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与那些馆舍、图书、设备一同被确认为图书馆的资产。为此,高校图书馆应站在战略高度上,提高思想认识。在平时馆员的职业教育中要全面加强市场经济培训,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掌握财务管理有关知识,融会贯通资产管理内涵。要使每位职工在头脑中形成图书馆资产不仅包括有形的馆舍、图书、设备,还包括无形的知识产权、人力资源、馆文化、馆誉等。在提高无形资产思想认识的同时,要不断增强无形资产保护意识,只有保护好、利用好该校图书馆无形资产,方能不断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二)建章立制,架构科学完善的资产管理体系。制度是纲,纲举目张。只有建立科学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无形资产管理体系,才能保障高校图书馆无形资产管理的有序进行,才能将图书馆无形资产变成图书馆和学校实实在在的可计量的财产。因此,首先要制定和完善图书馆无形资产管理的各项制度、规定和有关文件;其次是要在平时图书馆无形资产的日常管理中注重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相结合,努力做到工作有人干,制度有落实,资产有记录,档案有登记。特别是对那些科研成果的转让以及技术合作、科研成果、专利申请、版权登记等,要有详细的档案记载。通过建章立制,逐步架构科学完善的高校图书馆资产管理体系。

(三)营造人本关怀氛围,激发馆员的创新能动性。图书馆职工拥有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水平、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均是高校图书馆无形资产。高校图书馆要不断深入地营造人本关怀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为其不断搭建创新学术平台,逐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学术自由的良性环境。只有通过种种人文关怀措施,才能不断激发馆员的创新能动性,从而为图书馆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价值,为学校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加强高校图书馆综合性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高校图书馆综合性建设关系到该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包括馆誉建设和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馆誉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到图书馆参与竞争的筹码,好的馆誉建设能够获得社会上的广泛支持,进而不但吸引高级人才的流入,而且激发图书馆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性,给图书馆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和财富;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同样影响着图书馆无形资产的创造,好的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能够增强图书馆职工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能够充分展示一个图书馆的精神风貌,是创造该图书馆无形资产不竭源泉。所以,要注重和加强高校图书馆综合性建设,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引领图书馆事业朝气蓬勃、欣欣向荣地向前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华.人力资源在图书馆无形资产开发中的作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5.

第3篇: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职务发明;专利;科技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3-0017-02

一、概述

高校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高校提供某种经济利益或特权的资产。

长期以来,高校无形资产因其不具备实物形态,在全部资产中所占比重较小,在管理上一直不被重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形资产在高校资产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对高校的作用也日益增强,已成为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这并没有引起各方对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广泛重视,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仍存在较多问题,产生无形资产流失严重、转化率低等后果,这与高校的高科技领导地位不相符,大大浪费了社会资源。

二、我国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无形资产的权属管理不到位

大部分高校对无形资产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缺乏深刻的认识,对无形资产产权占有意识淡薄,一些科研项目完成后,很多高校不能够将科研项目纳入学校管理,而是由发明人负责专利申请与保护,甚至无形资产的转化也以发明人为主完成。这样产生的后果是,一方面,学校对无形资产的权属得不到保障,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另一方面,由于发明人精力有限,对市场的运营和了解有限,加之谈判经验和谈判能力不足,无法占据主动地位,因而容易产生转化价格被低估或者转化不及时等后果,如果不能及时转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技术类无形资产必将因技术相对落后而贬值,部分专有权将随着专用年限的缩短而贬值,这是对无形资产的巨大浪费。

(二)对无形资产的僵化管理比较严重

部分高校仅仅根据《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判定研究人员的职务发明,确定学校对无形资产的所有权,不能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产权管理办法和激励政策,因而在实践中,由于智力劳动的复杂性、研究人员的流动性以及职务成果与非职务成果界限的模糊性,使得发明人与其所在单位,在职务与非职务、本职与兼职发明成果的归类问题上,存在着认识和理解上的分歧,从而为无形资产的权属确认增加了难度,导致出现产权不明晰、产权纠纷、发明人的权利被忽视和发明人没有参与转化的积极性等问题。这样僵化管理的后果是,无形资产往往被束之高阁,不仅不能给高校带来任何经济效益,而且还增加了无形资产的管理成本,造成了高校国有无形资产的贬值和使用价值的隐性流失。

三、我国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

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在现有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法律基础上尽快建立涵盖各种类型无形资产的法律保障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另一方面高校应当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制定和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为加强专利管理,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鼓励发明创造,应制定和完善专利管理办法;为严格划分职务和非职务成果,明确专利权发明人、学校、协作或委托单位之间的产权关系,确保无形资产的权利归属法制化,应制定无形资产产权确认制度;为防止人员流动造成科研成果泄露,实现无形资产的有偿使用,应制定和完善科学研究的保密制度;为加强对无形资产的量化管理,推动成果转化,应制定无形资产的评估评价、合作转让以及开发利用制度。通过建立起完善的无形资产制度体系,使无形资产管理尽快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有利于维护高校的合法权益,有效杜绝无形资产的流失,实现无形资产的良性管理。

(二)放宽对职务发明的利益分配政策

高校可以参照美国佐治亚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分配办法(表1),适当放宽对职务发明的利益分配,以直接分配或者支持相关科研人员持有一定比例的个人股份等多种形式确认科研人员在无形资产转化中的贡献。具体比例上适当向发明人倾斜,本着项目越大、学校参与的部门越多、学校占有的比例越大,项目越小、发明人和学院做出贡献越大的、学校占有比例越小的原则,建立符合科研人员利益的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研发热情和内在动力,不断创造出更新更高的技术成果。

(三)建立健全高校无形资产管理机构

各高校应成立专门的机构和配备专业人员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和推广,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方式成立校一级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统一归口对学校的无形资产进行保护和管理。针对各无形资产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从而实施专业化的管理。可以设立专利申请基金,帮助科研人员申请专利;可以组织成立专家组,集体讨论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界定。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建立无形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将无形资产变动信息录入到管理信息系统中去,把无形资产的立项、鉴定、评估、转让等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以便全面、动态地掌握无形资产占有、使用情况。在专门机构的领导下,各院系的无形资产管理工作紧密配合、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无形资产高效管理。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无形资产的价值,已经成为高校增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确保国有无形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只要各方面齐心协力,加强管理,一定能使高校无形资产既能实现保值增值,又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为高校自身的发展、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桑秀英.高校无形资产有效转化研究[J].会计之友,2011,(18).

第4篇: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 国有资产; 生物性资产; 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1-0127-03

生物性资产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实物资产,在我国高校校园内普遍存在,尤其是植物,包括不少名花、名树等,有的树木已达数十年甚至百年之久,价值名贵。然而,在目前高校资产管理过程中,生物性资产的管理几乎是一片空白。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建立健全高校生物性资产管理相关制度并加以有效执行,保证国有资产的全面、真实、准确和完整,是高校资产管理的现实问题。

一、生物性资产的概念

在我国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 1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2 ]以及其他相关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及《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3 ]中,既未将生物性资产单独列出进行定义,也未将其纳入资产管理和核算范围。作为国有全额核算的事I单位,高校持有生物性资产的目的,既非出售或收获农产品,也非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主要还是基于美化校园环境、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社会公益性目的。

因此,根据高校的社会公益属性以及持有生物性资产的目的和特点,结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本文将高校生物性资产定义为:由高校占有并使用,以美化环境、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为主要目的,具有生命属性,并具有一定价值的动物和植物的总称。基于高校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公益属性以及校园内生物性资产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属性,校园内的生物性资产理属国有资产,理应将其纳入国有资产管理范围。

二、高校生物性资产的分类

高校生物性资产因其生命属性特征的不同,可分为动物性资产和植物性资产两大类。

(一)动物性资产

高校拥有的动物性资产,主要是指为提升环境质量而购进并饲养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观赏性动物,比如观赏用的珍贵鸟类,以及具有功能性的动物,比如用于校园安全防护而饲养的警犬等;不包括高校因为科学实验或教学实验而购买或饲养的动物性资产,比如试验用的小白鼠、兔子、青蛙以及其他的实验性动物。

动物生命周期通常具有可预见性,其经济价值通常会随动物的出售而得到体现,也会因生命周期的终结而消失,同时也会因下一代的出生而得到延续甚至增加。

(二)植物性资产

高校拥有的植物性资产通常是指校园内种植的树木类资产,尤其是一些名贵的树木,还有不少艺术盆景等。植物性资产的特点是生命持续时间长,生命形式固定,其当期价值可通过市场公允价值确定,而远期价值通常具有不可估量的特性。这类生物性资产的价值会随其生命期间的不断增长而增加。

根据高校生物性资产生命周期和价值的不同,其管理模式和会计核算也有差异。

三、高校生物性资产管理现状

(一)管理上缺乏相应的制度和规定

2006年7月1日实施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表现形式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这一规定表明,该办法没有明确将事业单位拥有的生物性资产纳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范围,其资产表现形式中也未将生物性资产单独列出;财政部令第35号《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中同样明确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表现形式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生物性资产同样未能在资产表现形式中单独列示。这样直接导致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定缺失,这不能不说是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一个疏漏之处。

(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缺乏对这部分资产核算的规定和要求

最新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三章第十九条规定,事业单位的资产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该准则也没将高校校园内大量客观存在的生物性资产单独纳入相应的管理和核算范围,这直接导致相应的财务会计记录和反映缺乏必要的准则和制度的支撑。

(三)实际账务处理过程缺乏相应的反映和记录

在当前高校的财务账务处理中,对与新建建筑工程一并郁闭的生物性资产而发生的费用,通常并入在建工程成本中,完成验收后再一并转入固定资产;对后续发生的园林补栽及园林绿化维护支出,比如择伐、间伐或抚育更新性质采伐而补植所发生的后续支出,通常直接作为费用计入支出。这样的账务处理模式混淆了固定资产与生物性资产的不同本质属性,无法为生物性资产价值的后续管理提供相应的反映和记录。

(四)实物管理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也缺乏相应的主管部门和人员

目前高校生物性资产的后续管理通常由后勤管理处(或物管处)统一负责组织并实施,实施的对象主要是植物性资产,其措施主要是进行必要的施肥、喷农药、修剪等日常维护。植物性资产未单独予以列示并实施管理,缺乏相应的核算和记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责任未能得到具体落实,也没有具体的经办及责任人员,相关生物性资产的种类、年龄、数量、树高、树干直径、树冠阴影面积等属性缺乏相应的记录,实际上处于一种无人监管和负责的状态。

(五)每年国有资产的清查也未将这部分资产纳入清查范围之中

从2006年开始的每年一次的国有资产清查,资产清查指导办法、清查类别、要求及相关明细报表,都没有生物性资产的相关内容。2016年财政部颁发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核实管理办法》(财资〔2016〕1号)[ 4 ]以及《2016年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方案》(财资〔2016〕2号)[ 5 ]同样没将高校的生物性资产纳入清查范围。这样的资产清查制度实际上是不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也是不相符的,是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一个不可忽略的疏漏和缺陷,这样的状态无疑会为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埋下隐患。

四、高校生物性资产管理的完善措施

(一)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及规定

1.将事业单位生物性资产单独列示并纳入国有资产管理范畴

高校属于国有全额核算事业单位,其资产的管理必须以我国相关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和规定为准绳。因此,为了实事求是全面反映和规范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首先需在国家相关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中补充并完善相应的生物性资产管理制度,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将生物性资产在国有资产表现形式中单独列示同时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生物性资产等”,从国家层面将生物性资产单列并纳入国有资产管理范围。

2.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科学有效分工,落实责任

高校生物性资产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生物性资产的增加、配置、维护、处置、评估、产权界定、产权登记、产权纠纷调查和处理、资产清查、资产统计报告和监督检查等制度。目前在高校生物性资产管理实践过程中,通常只有后勤部门负责植物性资产的日常施肥、除虫、浇水、修剪等工作。为切实加强校园内生物性资产的管理,高校可以设置“后勤处―资产管理处―财务处”三部门联合分工管理的机制。

其中后勤处主要负责生物性资产的日常维护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日常施肥、除虫、浇水、修剪等,并负责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科学合理地进行生物性资产的新增、处置、产权变动以及所需经费额度等相关事项的申请,同时提供相关材料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领导审批,落实具体管理和经办人员的责任。

资产管理处主要负责按国家相关规定对后勤处提出的申请事项予以审批,组织并实施生物性资产的实物验收、登记和管理等工作。包括:单独制定生物性资产的相关管理制度并建立相应的账卡;负责组织并实施生物性资产实物配置事项的审批、采购、验收和记录等工作;负责组织并实施生物性资产的评估、统计、清查、登记、报告、监督检查、处置等工作;负责及时向相关主管部门和人员报告本校生物性资产管理情况,并自觉接受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以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财务部门主要根据资产管理处送交的合法有效的凭据资料,负责完成生物性资产的账务处理工作,并从财务层面制定本单位生物性资产管理和对账制度,以加强对生物性资产的价值记录、监督和管理。同时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协同学校相关部门对生物性资产管理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积O参与生物性资产的清查、记录和上报等工作。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三个部门应定期对学校生物性资产进行实地清查盘点,做到记录清楚,账、卡、实相符,并按国家相关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对生物性资产的转移、转让、出售、报废、报损、核销等提出意见和建议,按规定审批权限报相关部门审批。

3.完善事业单位生物性资产价值评估制度,定期对生物性资产价值进行评估

高校生物性资产的来源有三部分:一部分为建校时自然具有或接收捐赠获得;一部分为学校后续新增建筑物时随同建筑物新增种植获得,这部分资产价值已随房屋建筑物的竣工验收而并入固定资产原始账面价值;还有一部分为后续环境绿化以及选育等目的而新增种植,这部分通常作为费用直接计入支出。这三部分目前都没能在账面上进行单独反映,也缺乏有效的价值记录和有效的原始价格凭证。因此,这三部分生物性资产(植物)的价值价格应重新评估、确认和记录,以确保生物性资产账面价值与当期实际公允价值相吻合,保证国有资产的真实、全面和有效。

4.建立健全生物性资产档案登记及信息统计报告制度

植物类生物性资产通常生命周期长,其价值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渐进性增值。因此,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生物性资产的档案登记,并通过建立和完善生物性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生物性资产实行网络动态化管理和统计报告,并定期通过信息系统对生物性资产的属性及属性变化进行记录和图片展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提升对生物性资产的管理绩效。

5.建立生物性资产的定期监督检查制度

由于生物性资产特有的生命属性和价值属性,为减少直至消除在相关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消除舞弊的机会,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要求,积极建立健全生物性资产的维护、监督、检查和相应的绩效评估机制,定期对生物性资产进行监管和评价,确保生物性资产生命的持续健康和价值的持续有效。

(二)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建立健全生物性资产会计核算管理制度

1.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增设相应会计科目

2011年6月,国内学者李军等人在《浅析高校生物资产的核算》[ 6 ]中对高校生物资产的会计核算进行了探讨,但是由于相关会计准则缺乏指导性的规定,导致其会计核算工作无法真正实施。实际工作中,高校的生物性资产作为一类特殊资产,会计上应该予以单独分类、记录、反映和监督。因此,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三章第二十一条中,应将“事业单位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改为“事业单位的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生物性资产等”,通过准则的形式将事业单位的生物性资产单列并进行定义,为高校生物性资产的财务管理和核算提供准则上的支撑。

在相关财务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上,首先需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增设“生物性资产”一级科目,同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该科目下设立二级明细科目,包括但不限于“生物性资产――动物资产”、“生物性资产――植物资产”等科目,然后再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三级明细科目,比如“生物性资产――植物资产――公益性植物资产”等。本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学校期末公益性生物资产的价值。

同时,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中也需增设“生物性资产”栏目进行单独列示,并单列生物性资产分类明细汇总表。

2.建立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

为进一步促进生物性资产会计核算的落实,《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应增加生物性资产核算的相关内容,同时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7 ]中将生物性资产的会计核算单独作为一节进行指导和说明。高校生物性资产会计核算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生物性资产的初始计量

高校生物性资产来源主要包括天然起源、接收捐赠、外购、自行栽培、自行营造、自行繁殖或养殖、投资者投入、因择(间)伐或抚育更新性质采伐而补植等类别。这一类会计业务在账务处理过程中增加“生物性资产”账面价值的同时,增加记录“非流动资产基金――生物性资产”账面价值。

(2)生物性资产的后续计量

生物性资产不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过程,其价值通常会因生命时间延长而增加,期间所发生的部分维护费用也会因此而得到补偿,所以对生物性资产不需计提折旧。郁闭前发生的维护费计入“生物性资产”账面价值,郁闭后发生的维护费直接计入当期支出。郁闭后,高校定期聘请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对生物性资产进行价值测试,并对其当期公允价值进行相应的记录和反映,确保资产价值管理的延续性和相关性。

(3)终止计量

生物性资产的终止记录主要包括对外出售、无偿调出、对外捐赠、自然死亡、损毁、失窃等类别。终止计量需要通过“待处理财产损益――生物性资产损益”进行过渡处理,并同时减少“生物性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基金――生物性资产”的账面价值。

(三)完善国有资产清查制度,将生物性资产纳入国家资产清查范围

将生物性资产纳入每年一次的资产清查范围,是全面完善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因此,在国有资产清查制度、要求和指导办法里面,应该增加生物性资产清查的内容,并在清查报表相应栏目予以反映和记录,同时新增生物性资产清查明细表。只有这样,高校国有资产清查的内容和形式才完整有效。

生物性资产在高校客观存在并具有较大价值,国家也为此投入了不少资金。只有建立健全生物性资产相关管理制度和规定,尽快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落实责任,加强监管和记录,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才会全面、真实、有效。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Z].2006-

07-01.

[2] 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Z].2006-

07-01.

[3] 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Z].2013-01-01.

[4]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核实管理办法[Z].财资〔2016〕1号,2016-01-20.

[5] 财政部.2016年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方案[Z].财资〔2016〕2号,2016-01-20.

第5篇: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是高校的必备资源,它不仅能为高校创造价值。而且能为高校直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无形资产管理理应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然而,当前不少高校对于无形资产管理极为忽视,致使这类特殊资产不能得到合理利用,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笔者结合自己所在学校无形资产管理的经验和实践,来谈谈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无形资产的定义

对于高校来讲,无形资产主要是指学校所拥有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学校或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以及其它财产权利等。主要包括:

(1)专利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规定,界定学校为专利权人的,在法定期限内为学校所占有或专有的各种发明创造(职务发明)。

(2)商标权:以学校名义申请注册的,一定期限内在指定的物品上使用特定的名称、图案、标记的权利。

(3)著作权亦即版权:由学校主持,代表学校意志,并由学校承担责任的文学艺术创作、科学著作、音像制品、图纸、模型、计算机软件等,依法界定学校为著作权人,学校享有出版、发行等方面的专有权利。

(4)土地使用权:学校依法、有偿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视为学校的无形资产。国家土地管理部门无偿划拨的,专门用于与教育事业活动有关的土地使用权,一般不作为无形资产。

(5)非专利技术:是指学校作为发明人,由学校独有的、不公开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先进技术、科研成果、资料、技能、知识等。

(6)商誉:是指学校具有的社会信誉,或在某些方面的优势,使得学校的冠名权具有为使用者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

二、无形资产的管理

高校的无形资产作为学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

国有资产管理处作为学校资产管理主管部门,应该对无形资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其主要职责:根据国家法律和上级有关规定,制定学校无形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会同资产管理相关部门办理无形资产的产权确认手续;登记无形资产明细分类账;组织对无形资产的清查、登记、汇总及监督检查;参与学校利用无形资产进行投资的可行性论证;其他相关工作。

学校无形资产管理的相关部门,负责具体业务管理。其主要职责:根据学校无形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制订具体的业务管理规范、标准及有关实施办法;根据使用部门提出的鉴定申请,组织无形资产技术鉴定;登记无形资产明细账;组织无形资产的清查、统计等工作;办理无形资产的增加、调剂、处置等审批手续;检查、指导具体使用部门做好无形资产管理工作;主持学校利用无形资产进行投资的可行性论证。

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无形资产使用部门负责对其使用的无形资产实施日常管理,其主要职责:根据学校无形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并组织实施具体的管理细则;建立并登记无形资产明细账;提报无形资产处置申请;检查并报告无形资产的日常使用情况。

三、无形资产界定和计价

无形资产应满足下列条件:具有使学校获取效益的功能,并且发挥其功能的能力能够被证实;取得该资产的成本能够计量。学校外购和自创形成的无形资产,通过接受捐赠、调拨等形式取得的无形资产,以及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或者依法由合同约定应界定为学校所有的无形资产,其所有权均属学校。

学校无形资产按下列规定计价:外购的无形资产按取得时发生的总支出计价。总支出包括所付的价款、聘请律师的费用及其他有关的支出;以出让方式单独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的计价,应根据土地出让合同约定支付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和相关支出确定;作为整批资产中的一部分取得且独立发挥作用的无形资产的计价,应根据所取得各项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将总支出按比例分配确定;学校自创并依法取得的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计价,应根据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以及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支出确定;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的计价应根据其公允价值确定;盘盈的无形资产,按现行价值计价;其他形式形成的无形资产按有关规定计价。无形资产一般在发生自行开发、购置、受让、转让、对外投资等行为并经过法定机构评估后,才能计价。

参考文献:

[1]李奇勇.高校无形资产保值增值的途径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l0(4)

[2]张建华,卢范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研究[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

[3]程彩君.高校无形资产构成及管理现状分析[J]. 会计之友,2012.13

第6篇: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 of university intangible assets management, by analyzing the status of management of intangible assets in colleges, intangible assets business problems are summarized and operation and use methods of university intangible assets are proposed.

关键词:高校;无形资产;经营;策略

Key words: college; intangible assets; manage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121-01

1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现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逐渐地认识到无形资产的价值及其对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从高校资产管理的历史过程来看,与涉及资产管理范畴的其他内容比较,无形资产管理的工作起步晚,管理滞后或是缺乏有效的管理,许多人对无形资产管理意识差,致使我国高校现有的无形资产的流失,使得高等院校的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害。

因此,正确认识、深入研究高校无形资产及其使用,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杜绝高校无形资产的流失,维护高校的合法权益,无论是对于高校自身的存在与发展,还是对于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都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1.2 存在问题高等学校的无形资产管理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声誉重视意识不强。声誉作为高校的一种特殊类型无形资产,是高校综合实力和整体的反映,对高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声誉渗透或包含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但由于其不可确指性,高校在对声誉的管理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名目繁多的创收活动、名不符实的科技开发、日益减少的基础学科研究使得大学教育质量有所下滑,影响高校的声誉。其次,当声誉受到损害时,很多高等学校缺乏保护意识。②经营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目前,高校经营性人力资本存量与增量都不足,经营人才是制约高校无形资产绩效的关键因素。无形资产经营管理工作大多是教师兼职,或从教学岗位调过来的教师。高校的无形资产经营总体上缺少经营、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高校应该立足校情,加大高校无形资产经营管理性人力资本的存量与增量。③无形资产经营目标不够明确。我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公办学校的产权为国家与人民所共有,即公办学校是公共性的,而不是某个具体个人所拥有的。但正是这种以公共性为特征的,貌似清晰的产权却导致了经营主体的模糊性,也就是说,学校的产权主体产生了泛化而没有指向具体的经营主体。作为高校公共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无形资产在经营过程中也因此受到负面影响,从而带来无形资产生成与运用费用昂贵,造成教育成本严重超支。无形资产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代高等学校发展水平、教育教学水平、科研和高校管理水平。高校要有明确的经营目标,才能有效地促进无形资产经营。

2高校无形资产经营及运用方法

2.1 高校无形资产运用的本质高校无形资产运用即高校将所有的无形资产作为高校发展的主要要素,投入到整个高校的经营过程中,使无形资产最终转化为高校的价值和高校的教育与经济效益。它包括无形资产在高校发展过程中的直接使用和对已培育成功的无形资产进行转让、投资等内容。把无形资产运用到高校发展过程中,将有利于高校形成核心竞争力,确保高校的竞争优势,并创造出巨大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高校对无形资产的运用是实现“知识增值”和“资本增值”的双重目标,既要达到育人的目的,又要赢得适当的“利润”,这才是无形资产运用的本质所在。

无形资产的运用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我国的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是非营利性质的,且高校对无形资产的经营不能以营利为根本目的。对无形资产运用的理解主要应把握它是无形资产转化为高校教育效益与经济价值的运作过程这一要点。所以,一所高校仅仅拥有其创造的无形资产并不是其目的,其主要目的是将无形资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教育效益与社会效益,即达到无形资产的运用。

2.2 高校无形资产运用的方式①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运用。高校在使用无形资产过程中,经常把专利、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直接运用到校办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并通过产品销售获得经济效益。或者通过无形资产的组合运用,培育校办企业的技术专长,形成技术优势,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运用专利、技术秘密等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提高高校的效益。②高校品牌的运用。高校品牌的运用,能使大学品牌的价值与效应发挥到极致,对于大学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通过品牌经营,大学可以向受教育者和社会公众展示、传达其核心价值、核心定位、核心特色和种种承诺,使公众识别特定的标志,对品牌与某种形象产生自然的联想,提高他们对高校服务产品的认同感、信任度。品牌形象越好,高校的社会声誉也就越好,就越能增强公众信心,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接受该校的教育服务。③高校形象的运用。高校形象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运用,并不是直接增加了高校的价值,而是通过作用于高校有形资产或其他无形资产,对高校价值的增值发挥间接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综合的、潜在的,体现在高校的整个教育管理活动中。但良好的高校形象却实实在在地能够帮助高校吸收优质资源,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有助于高校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有助于高校组织赢得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的信赖、支持和帮助,能够给高校带来更快的发展。因此,高校形象的运用,贵在保持或提升“良好”功能的独特性,完整性和持久性。

第7篇: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范文

1.缺乏资源共享机制

国有资产使用率低且购置、验收、入库手续不健全。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教学仪器设备和专用设备等资源统一协调配置的共享机制,重复、盲目地购进投资是高校国有资产使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高校的很多教学单位拥有一定的经费支配权利,资产的购置无需经过资产管理部门的审批,往往没有完善的验收和入库手续,资产不能按时登记入账。

(1)后期的国有资产管理因为账实不符而无法进行。

(2)产权没有得到严格界定为国有资产的流失埋下隐患。

2.重复购置、利用效率低下

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固定资产重置与闲置的现象,有的相当严重,不容忽视。如一些高校在已经有了体育训练中心及多个学生运动场的情况下,又建设健身房、文娱活动中心等场馆;在加强硬件建设的理由下,高校各个院系也相互攀比搞建设。院系各自为政各用各的,结果是大量的计算机等设备处于不能充分使用状态,学校缺乏对国有资产的统一规划与管理。

3.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制度不严格

有些高校尽管招生人数和学校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却不能同步完善,有些高校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具体表现:

(1)新购置的资产、接受捐赠的资产以及已竣工的基建工程不及时入账。

(2)有些已报废的资产不及时办理财务核销手续。

(3)长期不能彻底清查的固定资产,使账实不符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即使发现了问题又不能及时处理,使问题越积越多。

(4)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没有定期核对账务,导致账账不符的情况出现。

(5)同时许多高校对资产缺乏动态管理,不能掌握资产的变动情况和现时状况,给国有资产完整性造成严重威胁。

4.加强无形资产管理

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职务发明所有权的归属问题,明确科研成果的保密责任;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制约措施;加强对教职工特别是科研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强化教职工对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同时,无形资产管理部门要做好无形资产的档案整理工作,避免人才流动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财务部门要增加对无形资产的价值核算,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对无形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审计、监察部门要监督无形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过程,防止利用无形资产牟取私利等行为的产生。

5.经营性资产缺乏有效管理

在高校经济实体的创办过程中,经营性资产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充分显露。应该说,高校经济实体的创办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拓宽了高校生存的价值空间,促进了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但在改革初期高校为加快这一进程,因为事先并没有严格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就将归属于国有资产的场地、房屋、仪器设备、资金、人员、专利技术等有形和无形资产长期无偿地提供给校办企业或社会化的后勤部门使用,在进行最终成本收益核算时,收益往往被个人占有,而亏损则由国家承担。这样,非但高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经营目标无法实现,还造成大量高校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

6.资产权属改变导致资产流失严重

伴随着高校及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设备淘汰及更新的速度也不断增加,造成国有资产的权属改变及资产的流失,主要表现如下:

(1)“非转经”过程中非经营性资产本身的流失,特别是高校在扶持校办产业时将国有资产无偿地划拨校办企业使用,导致国有资产隐性流失。

(2)“非转经”产生收益的流失。大部分高校将国有闲置资产对外投资(如出租等)的收益都放入经营收入,视为单位集体所有,作为学校职工福利或在学校内部分配使用,而且校办企业利用学校无偿投入的国有资产产生的利润大部分留在校办企业,学校只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并计入经营收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二、改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1.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全过程的动态透明管理

利用校园网构建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及各使用部门的对接。使各级资产管理部门可以随时了解每个部门固定资产资产的使用、变动情况,实现资产管理的透明化、信息化,使整个学校的资产置于网络化管理之下,同时各高校可将一些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渗透在网络化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对网络化管理各个环节不同权限设置来实现各级管理者的职能,通过网络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来实现资产管理全程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所有的业务流程通过网络化管理平台来实现,包括资产购置、管理使用、报废处置等,通过网络化管理平台,使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财务核算部门、归口管理部门、使用者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提高管理质量,为学校高层管理者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加强预算管理,实现资产的优化购置

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互为前提和基础。预算资金是资产形成的主要渠道,高校资产的购置、日常运转和价值补偿主要依靠预算安排来实现。预算安排不合理,将导致资产配置的不公平,导致资产的闲置浪费,降低资产使用效率。因此,应在建立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各部门资产存量情况,结合各部门履行职能的需要核定部门资产购置、使用、处置预算。并通过严格执行预算、及时分析预算差异和进行预算执行考核等手段,加强资产的预算管理,确保预算编制、执行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达到从源头上控制资产重复购置的目的,从而实现优化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目标。

3.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一方面,要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专业性人才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进行招聘,为国有资产部门配备资产管理专业人才,或者聘请专家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国有资产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将国有资产的管理划分成若干个环节,将这些职能分配到国有资产管理有关部门,明确他们的责任和权利并公开考核指标,定期进行考核并实行激励或惩罚。具体来说,应将管理绩效考核同经济收入和职务升迁挂钩,并对失职、渎职等违规或违法现象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的经济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形成自我履行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制。转.强化无形资产管理观念

注重无形资产的产出和管理。高校是人才聚集地,拥有科研所需的优越物质技术条件,能创造出更多的发明成果及专利。对属于学校的智力成果,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要认识到这些无形资产已经成为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加强管理无形资产的意识。根据无形资产较难评价、使用和处置且遭受侵权的可能性也较大的特点,高校在进行出租和转让无形资产时可以委托资产评估机构依法进行评定和估算,对无形资产的价格做出公正的评定。另外,在具体的日常管理中要建立一种有效管理机制,促进科研和技术成果的实施、鉴定、推广,为无形资产的商品化创造条件,并做好无形资产的使用、保密、专利申请及着作出版等工作,在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使无形资产不受侵犯。

5.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的管理

随着高校办学自的逐步扩大,联合办学、对外投资、兴办校办产业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等多种形式改革,高校利用自身占用的国有资产,在保证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有关政策从事生产经营和获取收益的活动越来越普遍,使高校原来一部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为了明确产权,分清责任,在非经营性资产转入经营性资产时学校要进行充分的论证,研究和评估工作,按规定的程序报请政府国有资产有关部门批准后,才能办理资产移交手续。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要建立有偿使用制度,收取资产占用费,上交学校财务,集中统一管理。在管理经营性国有资产时,要确保其保值、增值,以维护其权益性。

6.定期开展清产核资

部分固定资产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现行高校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对资产的核算采用历史成本法,不能真实反映资产当前的价值。因此,应在资产核算中部分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对固定资产按使用年限计提折旧,以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消耗;对无形资产应定期进行市场价值评估,如价值下降应计提减值准备;对外投资如发生投资亏损,也应计提投资减值准备。唯其如此,才能真实地反映高校的资产状况,有利于高校摸清家底,加强对资产的管理。

7.尝试管理新方法,推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改革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国有资产管理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一部分,因而国有资产的管理方法具有应用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可能性。

(1)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为使学校国家资产管理科学化、制度化、程序化,高校应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和法律法规不断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研究制定一套完整的适合本校情况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具体实施的细则。做到有规可依,违规必究。

(2)尝试高校资产市场化管理,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资产管理。目前中国高校的发展正处于转型期,高校应自觉地把自身的发展纳入市场经济轨道,接受市场的考验。具体来说,可以尝试将高校教育资金和资产投放到更多地区,消除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和教育资金在各阶层的不合理分配,解决和扶植弱势群体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运行效益。另外,根据现代产权理论,高等教育的增长方式要实现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实行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是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探索非经营性资产由无偿使用向有偿使用转变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参考文献:新晨

[1]刘志敏、李会霞、郑广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应予以重视[J].经济论坛,2003(19).

[2]胡嫄:高校国有资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3(11).

[3]廖明会: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5(17).

[5]刘敢:高校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体制转型的产权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4).

[6]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第8篇: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范文

高校资产是高校教育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的发展。它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快速扩张,高校资产的数量有了迅速的增长,用好、管好资产成为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管理工作。

一、近阶段高校资产的特点

(一)资产规模快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资产规模也在快速增长。

从有关统计资料来看,我国许多高校的资产已超过百亿元,其中吉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资产已达二三百个亿。

(二)资产来源渠道增多

高校资产的来源呈现多元化格局。

1.传统收入形成的资产

传统的收入有政府财政补贴、上级部门补贴、专项资金收入、学生学费收入、学校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捐赠收入等。上世纪90年代前,传统收入为高校资产的主要来源。但这些收入由于政府的财力制约,增幅常常受到一定的限制,其他收入、捐赠收入等也往往带有不确定性。

2.高校兼并、重组形成的资产

20世纪50年代,为兼顾高校地域分布上的平衡,将当时为数不多的高等院校实行“裂变”;20世纪90年代,以共建、合作、合并、划转、协作为主要精神,以合并、划转为实质内容,将有关高等院校实行“聚合”,尤以1992年5月合并6所省属院校而成立了扬州大学拉开了序幕。21世纪初,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提出之后,在教育强省、教育兴市浪潮的推动下,一个以高等院校为纽带,辐射周边地区,集教学功能、产业功能、生活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大学城(园区)迅速崛起。由于不断地兼并重组,航母式高校相继出现,高校资产飞速增长。

3.负债形成的资产

高校扩招以来,由于政府教育投入和高校扩张相比差距太大,政府投入远远不能满足高校的需求,学生缴费空间已经不大,高校自身积累只能维持再教育,贷款办学逐渐成为高校抢抓机遇、迅速扩张、形成规模效益的主要方式。伴随着高校债务的增长,一些大学城平地而起,负债形成的资产在高校资产中所占的比率迅速扩大。

(三)资产管理工作滞后

高校资产管理工作并没有随资产的增多而提高,相反管理工作滞后,资产浪费现象仍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主要有:

1.管理观念滞后,防范风险意识差

长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领导和有关人员资产管理意识淡漠。具体表现在学校工作中存在“重教学科研、轻资产管理”的片面认识,在资产管理中存在“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

2.管理手段落后,专职人员偏少、素质偏低

高校资产多头管理,相互脱节,造成资产流失。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为后勤服务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基层教学单位等多头分管,缺乏统―归口的强有力的管理协调机构,使资产管理工作交叉重复,相互制约。各部门之间遇上难办的问题就相互扯皮。从近几年江苏高校年度审计结果看,许多学校资产账实不符,管理不到位,已是高校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在人员配置上,专职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偏少,学历职称层次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这与快速发展的校区规模和迅速增长的资产水平不相适应。加之其忙于应付日常的事务性工作,无法“充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材料管理不重视,账实不符,浪费现象普遍

材料在高校主要包括实验材料和类似工具、管理用具等不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低值易耗品等,其主要来源是教育事业费(实验费)和科研经费购置。二级学院拥有对实验耗材等材料的采购权、使用权和管理权。这种管理模式方便了教学单位,调动了二级学院理财的积极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此类资产在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没有登记反映,使用单位直接购入,资产管理部门不再过问,财务部门直接作支出处理,不设明细账反映该类资产的存放、使用和剩余情况,缺乏相应的会计监督。部分二级学院对财务管理和实物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相应的规章制度,造成实际工作中的盲目购置、重复购置、保管不善等浪费现象。

(2)学校历年结余的库存材料由资产部门直接划给使用单位,资产部门不再管理。有些材料如实验用试剂、药品等或早已报废,或被领用而未及时办理出库手续。此类情况,有的经财务部门上报主管部门(一般数额较大),进行核销处理;有的没有上报,一直挂账,造成了材料类资产账实不符。

(3)采购环节不够规范。实验用药品、试剂等材料的采购是学校二级学院根据需要随时购买、随时消耗,请购与审批、询价与确定供应商、采购合同的订立与审批、采购与验收等可能都由同一人员承担,从请购到付款的工作程序不严格,在采购和领用等管理环节上存在一定漏洞。况且此类资产的采购小规模高校达到几十万元,大规模学校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二级单位使用教师采购既分散了他们的精力,也增加了采购成本。

4.不良资产处理不及时,负面效应大

不良资产成因一方面为高校兴办校办产业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负面效应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在高校的合并、重组过程中形成的不良资产。这些资产有的长期挂往来款,有的手续不完备却转作长期投资,已成为高校的包袱。如不及时处理,将造成财务账面资产不实,不利于管理,最终会造成越来越大的资产损失。

5.无形资产管理重视不够,流失现象普遍存在

高等学校是我国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的重要科研基地,这里不仅汇集了大批高科技人才,而且具有学科综合、基础研究领先等科研优势,很多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许多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都是高校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在长期教学、科研开发积累中形成的。但由于过去高校财务制度对无形资产没有明确规定,同时大部分学校缺乏对无形资产价值的认识,对无形资产缺乏核查和管理,对属于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的无形资产未予以认真保护和充分利用,造成高校在技术转让、产权、著作权等方面存在着较普遍的无形资产流失现象。

另外,管理制度不健全,协作共用意识淡薄,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产权不清,国有资产及投资效益流失等,也是高校资产管理滞后的种种表现。

二、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的措施

针对上述特点,高校资产管理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增强资产管理意识,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式

高校资产是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事业发展的必要物资保障。高校要加强对资产的占用和使用管理,就必须增强资产的管理意识,树立依法治校的观念。从校领导到广大教职工,都要有资产管理意识,要保证高校资产的安全、完整,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加强对资产管理政策、法规的宣传、培训和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学校各单位和教职工都具有资产管理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只有这样,高校资产管理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应针对高校经济行为的日趋多元化和联合办学后出现的新情况,制定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制约机制。1.要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为依据,结合高校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具有约束力和规范作用的管理规章制度。同时,按照分级管理和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程序进行合理分工,建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2.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论证资产设备的购置计划,严格程序,落到实处,做好资产的使用、管理和建档工作。3.要按照教育和惩治相结合、责权利相统一、实事求是与客观公正的原则,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规范重大决策责任的追究程序和办法,使申购、管理和使用部门真正负起责任。

(二)重视资产管理队伍的业务培训和学习,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敬业精神

资产管理和使用部门必须重视专职资产管理人员的进修和业务学习,有计划地组织这方面的培训和轮训,组织技术讲座和学术交流,举办国有资产管理与实验分析技术培训班。如,定期邀请专家、教授讲解先进的实验技术、新仪器的技术情况、新实验的测试方法、先进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技能等,促进分析技术的进步和业务水平的共同提高,使更多的人员掌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的知识和技术,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从而整体提高资产管理队伍的业务能力,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帮助学生进行设计性的实验。为了充分调动资产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高校有必要提高专职实验室与资产管理人员的岗位待遇,并在课题申报、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鼓励和支持,以便留住这个岗位的人才,强化人才的爱岗敬业精神,把工作落到实处,增强资产管理队伍。

(三)加强材料类资产管理,及时处理不良资产

材料类资产的管理应在思想上引起高度的重视,不宜图省事而忽视管理。特别是在业务费包干的情况下,学校切不可对材料类资产放任不管,应当帮助二级学院完善该类资产管理制度。在可能的情况下,可对大批量该类资产集中招标或竞争性谈判采购,以降低成本。

不良资产的清理是资产管理工作的难点,高校要发展,必须及时处理、解决高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这些问题,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校办产业的不良资产,应追究破产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责任;以货币资金的投入应尽快清欠;以长期投资形式投入的,作为非经营资产转经营资产必须进行效益追踪,实行目标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虚假的长期投资不必再留下去,解决得越早损失越小,承担的风险也越少。

(四)加强资产审计监督,做好效益分析,提高投资效益

高校在广开财源、筹措办学资金的同时,更要管好、用好资产,提高教学投资的使用效益。

要优化资源组合,对学校通用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验中心、资料室等进行整体资源专管共享,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做到物尽其用。

要进行资产使用效益分析,建立国有资产使用效益量化指标,考核、评价资产使用效益,为学校从宏观上调控、分配资产提供科学依据。

审计部门在积极配合资产管理部门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要严格地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计职责。特别是对大型仪器设备实施效益审计,设备的采购及各类基建项目要实行公开招标,降低采购(建设)成本,及时发现和处理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规范资产管理工作,使高校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五)切实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的管理,确保资产的使用效益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进,将会有相当一部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对要转为经营性的资产进行充分的论证及可行性研究,并应经学校最高决策层集体研究决定,避免由于少数领导和少数人的决策失误而造成国有资产难以挽回的损失。对已转为经营性的资产,其产权仍属国家所有,学校应加强管理,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不得漏评估和不评估。对经营性资产要进行严格的考核,根据考核下达保值增值的任务或签订目标合同,以确保经营性资产能为学校带来经济效益。

(六)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无形资产的管理

高校无形资产流失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的有关领导、科技人员对无形资产产权的保护意识薄弱,无形资产管理体制和机构的不健全。因此,防止高校无形资产流失,一方面要提高人们对无形资产的认识,增加无形资产产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高校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科研部门应对本校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转让以及收益分配进行严格的检查监督。当学校无形资产发生转让时,应委托专业资产评估机构对其进行科学评估,严防无形资产被低估,以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

第9篇: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资产管理

高校国有资产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高校办学规模和体现学校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的高校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财政拨款的公有办学体制和投入机制,使人们形成了不重视成本和效益的观念,同时,当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还存在管理意识淡薄、家底不清、盲目和重复购置、闲置浪费大、流失严重等问题,个别部门甚至缺乏对国有资产管理职责意识,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办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给国家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因此,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促进资产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对提高办学水平,保证教学、科研以及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国有资产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不健全

高校国有资产采购决策、管理、使用和处置往往属于不同的部门,形成多头管理,责权利不对等的不利局面。管理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国有资产管理者对使用者实施监督比较困难。一方面学校的资产数量、种类众多,现有管理体制之下,高校资产管理部门人力有限,无法对高校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另一方面高校的部分资产科技含量高,非专业人员很难进行管理。近年来,高校关于教学、科研的评估较多,为了应付评估对学校硬件的要求,学校都会斥巨资甚至举债购买用于教学、科研的高水平设备。大量投入资金添置的设备,一旦配置到校内各部门,几乎不会再对使用者进行调整,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由于缺乏对国有资产进行统一的再调度和分配,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低下。并且一个学校同时大批量购买设备,一方面增加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大批量设备在同一个时间段进行折旧和报废也会增加国有资产管理的管理难度。

(二)管理制度有待加强,管理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现有的高校管理体制决定了各高校把教学、科研作为办学的首要任务,对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重视不足。部分高校虽然对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有所加强,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机构。但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对专业管理人才的选择和培训并不重视,许多高校还存在认为什么人都可以从事国有资产管理的陈旧观念,部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往往成为学校安置闲散人员的场所。管理制度的滞后,导致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对自身定位不准、职能界定不清、资产控制权混乱。而缺乏专业管理人才或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则导致无法有效利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国有资产的配置,直接影响到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管理,进而影响其使用效率和效益。

(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不严格

资产的内部控制主要指采购、日常管理、报废处理等环节。仪器是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部分,特别是一些以科研为主的高校,用于购买仪器设备的金额和数量都比较大,并且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由于受管理水平和资金来源多样性的制约,难以充分掌握全校的固定资产的具体使用情况,对于闲置设备或利用率不高的设备情况不能及时了解,无法实现各部门设备的资源共享。另外,仪器的购置科学论证存在不足,学校各部门在采购过程各自为政,造成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不高,甚至闲置,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比较突出。并且,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由于受现有管理体制的影响,往往把重点放在设备采购环节,而对设备的日常管理,设备的使用情况管理缺失。例如,对设备的报废缺乏有针对性的标准,一些已经报废淘汰的资产未按正常程序进行报废处理,一些已经竣工使用的基建工程未能及时办理竣工结算和验收,导致资产确认不及时,计量不准确,记录不完整,管理随意性较大等。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存在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的情况。

(四)产权意识淡薄,经营性资产管理混乱

高校国有资产来源广、种类多、数量大,高校各部门一旦配置资产,就基本拥有终身使用权。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机构对资产进行调度和分配,降低了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随着高校传统功能和内部管理机制的变化,高校的国有资产种类及分布多元化的特点越来越突出,高校国有资产分布于学校的各个部门,由于产权不明确,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个别部门在使用这些国有资产的过程中,利用一些社会稀缺的资产来进行经营活动,如将学校的房屋进行门面出租或转为经营性用房,甚至学校利用体育场、馆所对外营业以谋求利益,营业所得往往成为所在部门的“小金库”,使学校投入的资产得不到合理的回报,利益流入部门或个人的腰包,实际上形成了大量的国有资产的隐形流失,而且严重违反了高校财务管理制定。

(五)对知识产权不重视,忽视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

高校的科研活动,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这些无形资产形态存在的科研成果是学校国有资产的一部分,部分高校对这些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及所能产生的收益认识不足,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无形资产管理观念的滞后和管理的缺位导致国有无形资产流失严重。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对策

(一)强化管理意识,理顺管理体制

针对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要强化学校内部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学校领导要充分重视,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全校师生员工要大力支持。目前比较有效的管理手段是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各级管理部门各负其责,各部门责任到人的三级管理体制。学校党委成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如国有资产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国有资产的统一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在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对全校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财务处在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领导下除进行日常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外,重点对国有资产的产权变化及残值的处理进行管理。学校国有资产使用部门在国资处、计财处的指导下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减少因管理不当造成的国有资产损毁及流失。

(二)健全管理制度,实施国有资产的全过程管理

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的管理过程,明确各部门的权责是对国有资产管理有效管理的保证。一方面高校要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要求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各高校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科学、严谨的有利于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使高校国有资产始终处于良性运转的状态,实现国有资产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特别是要不断完善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的职能,对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从资产构建、使用、处置、报告等环节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论证,建立申请、批准、复核制度,规范办理程序。实现国有资产从购置、验收到保管、使用、报废等全过程的监控,使国有资产的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管理科技水平

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重视国有资产管理人才的培养。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素质高、业务熟练的工作人员才能做好这项工作。首先,高校要从源头把关,选择优秀人员从事此项工作,同时要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加强现有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和水平。其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加快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创新,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引进先进的国有资产管理软件,实现国有资产管理与学校其他管理的有效对接,保障与学校其他的部门信息的及时沟通,并通过网络技术及时了解国有资产的变动及使用情况,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高效化、信息化、透明化、简单化。

(四)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兼顾效益

高校国有资产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学校教学、科研活动以及学校其他活动的正常运行。首先,高校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对账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通过核查,实施动态管理,掌握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及使用效率情况。加强预算管理,避免国有资产的重复购置,从源头上对国有资产进行控制。其次,在保证学校教学科研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可以优化资源的配置情况,通过国有资产共享机制的建立,解决资源闲置浪费的问题。这种共享机制除了在高校内各部门间资源共享,还可以以有偿或无偿的形式延伸到高校外,实现高校与高校、高校与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的资源共享,打破现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分割管理和封闭使用的状态。

(五)重视无形资产管理,保障学校合法权益

高校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这项科研成果的形成花费了学校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学校的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的合理利用能更好更快的推动学校的发展。因此,高校要重视学校无形资产的管理,首先,成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负责对学校科研成果的申请、研究、建档、管理等工作,使学校对本校的无形资产情况能够准确掌握。其次,建立一套无形资产价值判断、成果鉴定、专利申请、著作出版及使用、保密等工作的有效管理制度。再次,要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广使用,加强与社会各有关部门、研究机构、企业的合作,使高校应用型的科研成果的适时转化为生产力,应用于生产实践,实现科研成果的社会化、商品化。最后,对于违反国家相关法律、制度,侵犯高校知识产权的行为,无形资产管理部门要代表学校制止当事人的侵权行为,并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管理对于学校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国有资产管理的好坏,决定高校是否能够良性发展。所以要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和手段,在高校不断扩张及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树立管好资产、用好资产、用活资产的的新观念,保障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仲云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0(2).

2、郭建宏.高校国有资产咖喱存在的问题集对策[J].社科纵横,2010(2).

3、曾凡.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及其纾解刍议[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6).

4、孟凡红.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事业财会,2007(6).

5、杨凯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探索[J].河北企业,20010(4).

6、时海东.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