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制造行业现状范文

医药制造行业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制造行业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药制造行业现状

第1篇:医药制造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医药制造行业 税收管理 重要领域

随着参与国际化竞争的不断深入,中国医药产业蛋糕越做越大,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也采取各项措施,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加大对制药业的扶持,促使医药制造业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拉动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点。对税务机关而言,在新时期,特别是在国家税务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定和措施后,如何加强对医药制造行业税源的监管,实行税源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成为各界人士争相讨论的焦点话题。

一、医药制造行业的现状

当前,我国医药市场竞争激烈。部分药品生产企业为求生存,恶性降低生产成本,采取各种手法,其中不乏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导致药品安全隐患突出,药害频发,群众频频因药罹患。为了吸引下级经销商进货,维系经销商的忠诚度,很多医药企业都会给经销商或商在一定市场、一定时间范围内达到指定的销售额的基础上给予多少个百分点的奖励等,医药企业往往也都会将返利点数计入产品成本或销售成本,而销售返利是企业销售政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企业销售利润的一部分。医药企业经常出现利用销售结算方式的隐瞒收入转移利润,虚增收入以粉饰财务状况。一些医药企业存货丢失损耗严重,账实不符,采购无控制、销售无监督。

为了推进医药制造企业生产现代化和保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认真研究和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药品生产企业的税收政策,例如:药品生产企业向农业生产个人收购初级农产品时使用,向农业生产单位、小规模纳税人购买农产品进行再加工,可凭企业自己为农业生产者开具的农产品收购发票抵扣税款,作为抵扣进项税额的优惠政策。由于农产品物流量大、范围广,其自然分布的区域性广泛,且基本都是现金交易,同时也正是由于存在这些优惠政策,给少数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偷逃国家税款。

二、医药制造行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1.企业设置账外账

当前有不少医药制造企业往往以接受纪念收藏品、广告促销品、生产企业生产的药品或现金返利、实物返利和折扣返利等形式收取销售返利。这些企业对接受现金返利、实物返利和折扣返利的使用,均走“账外账”,造成相应的进项税额未转出,或盈亏相抵后作进项税额转出,导致了帐目库存商品虚高,实际库存商品与库存商品帐实严重不符,经营情况失真。虽然可以从企业出现税负异常变化、长时间零税负和负税负申报、纳税信用等级低下、日常管理和税务检查中发现较多问题,但“账外账”行为比较隐蔽,多与现金交易,事后税务稽查取证界定难,企业偷税难以定论。

2.假发票太多,导致财务开支混乱

当前,由于有些发票管理部门发票管理意识不强、纳税人发票开具不规范,甚至开具发票混乱,为某些医药企业少计收入、多列成本,提供了可趁之机。另一个就是利用假发票、不规范发票、虚增人员冲抵销售返利,有些医药生产企业要铤而走险去大量购买假发票,来平衡企业为支付返利、返点、促销费、进店费、管理费等支出所发生的费用,这导致税务稽查人员辨别发现某些制药企业支出票据的真实性无法保证,虚假发票入账现象仍然存在。

3.不按规定设置账簿,少记收入

有些医药生产企业收入入账金额不正确,漏记、虚增其他业务收入,有的医药生产企业由于申报经营收入不实、未开具发票,收入不入帐及成本核算混乱等原因,造成企业未按规定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致使涉税检查工作难度较大。

三、对策及措施

1.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打造税收宣传品牌,提高医药制造行业纳税意识。一是开展广泛宣传,通过张贴公告、社区宣传、上门走访、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途径和形式进行宣传,进一步提高制药企业、经营者的纳税意识,更好的配合税务部门做好税收征管工作;二是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行为。从贯彻“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宗旨,优化纳税服务,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通过税收公益广告、税收题材专题片、新闻片以及电视剧、综合文艺节目等,申明国税部门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和执法监督,坚决打击税收违法行为的决心,从而警示纳税人规范纳税行为,增强纳税人认真履行纳税义务。

2.联合有关部门,加大税收控管力度。加强对医药制造行业发票使用的管理。组织开展对医药制造行业发票使用及管理的宣传教育、辅导和学习培训,严格执行发票管理制度,加强检查监督,实施以票控税。

3.建立联动协调制度,促进医药涉税信息共享。建立与卫生、社保、银行等医药监管部门间的协调沟通机制,部门联席会议要形成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上各部门提出的好的想法与建议要尽快予以落实,减少信息重复采集、政策矛盾和监管漏洞情况的出现,并互通信息,避免了重复检查,共创了齐抓共管的局面。

四、结束语

总之,针对目前医药制造企业税收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必须解放思想,对医药制造企业有深入的了解,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全过程控制来带动税收管理,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靳东升.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与完善要实现税收公平.《税务与研究》,2009;6

第2篇:医药制造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医药制造;运营管理;思考;实践

运营管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体量和成熟度以后的必要管理手段。企业的运营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运营管理是指生产运营管理,致力于生产管理的精细化、系统化、专业化。广义的运营管理指企业各个系统的统筹、协调、指导、监督,实现对上支持决策、对下考核跟踪的目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一是推动公司层的决策落地,避免决策被曲解和逐层弱化,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过程跟踪和评估。二是为公司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支撑,通过对外部与内部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对各类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使公司领导能够科学、快速地做出决策。因此,运营管理的两大核心作用是对领导层决策的推动与支撑。

一、目前医药制造型企业运营管理的现状

目前医药制造型企业(特别是总部定位为投资管理型的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两个极端:一是没有运营管理意识,企业仍处于拍脑袋决策、拍桌子管理的业务导向型管理模式;二是具备运营管理意识,但运营管理部成了行政部、总经办、信息部的杂交体,运营管理部名不符实。

二、对医药制造型企业总部层面运营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一)医药制造型企业的两个属性

医药制造型企业主要包括两个属性:首先是制造业属性,核心是围绕效益与效率的过程管理,关键信息应包括产品质量、生产成本、产品毛利、产销平衡、现金流等。其次是医药行业属性,其中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医药行业属于政策敏感性行业,医药企业必须时刻关注政策环境的变化和对企业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二是药品生产经营具有较高的认证门槛,必须严格遵守GMP和GSP管理规范,特殊管制类药品还要遵守更为严格的管制要求;三是制药企业(特别是制剂企业)一般生产品种较多,必须关注品种结构组合的影响;四是制药行业为对科技创新要求较高的行业,对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管理也是企业关注的重点。

(二)对医药制造型企业总部层面运营管理的思考和实践

第3篇:医药制造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医药;人力资本;现状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097-01

1 前言

医药制造业是我国一项重要制造业,它是高新技术产业之一,既可以代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科技实力,它的良好发展也对我国居民的健康事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药研发生产是促进医药行业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人力资本是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人力资本的规模、结构、技术水平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与走向。比较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制药水平,集中体现在新药研发水平差距较大,这也和我国医药研发人才培养水平有限有最直接的关系。“十一五”期间,医药工业总产值对比2005年,年均增长23%,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快于GDP增速和全国工业平均增速。实现利润1407亿元,年均增长31.9%。技术创新成果也很显著,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到医药创新领域,一批创新药物获得批准。2011年间我国医药制药业的总产值同批增长达到29.02%,虽然我国医药行业发展一直趋势良好,但实际上人力资本仍旧是医药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人力资本的规模、结构的瓶颈都会对医药行业的发展产生制约影响。具体现状分析如下:

2 医药行业人才总量在不断增长,但不能满足现状

单从医药制造业来看,2011年总从业人员数约为179万人,相较2010年,增加比例约为3%。相较2000年的998万从业人数,十年间增长约为79%。同时由于国家不断加强医药行业的准入政策,规模较小或资质不足的企业不断被淘汰,得以生存的企业一般都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的竞争能力,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更强。从另一方面来看,医药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医学类毕业生2010年较2009年就有13.8%的增长。医药从业人员还包括药学、生物、化学等专业。2011年包括生物制药等医药相关毕业生更是达到579204人。可是即使如此,随着医药行业的高速发展,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医药行业的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但因为医药行业人才培养方式滞后且规模较小,带来了巨大的医药人才缺口。根据英才网联旗下医药英才网数据显示,医药行业2012年人才需求与2011年相比增长41.4%,其中一线城市增长幅度较大,北京人才招聘需求同比增长35.2%,广东同比增长36.9%,上海同比增长49%。其中根据多份招聘网站的医药行业人才供需分析,专业营销人才和研发人才是目前最为紧缺人才。

3 医药行业人才基本素质要求较高,重点领域医药人才培养不充分

医药行业对于员工的学历、技能和工作经验都有较高的要求,根据前程无忧2011年的调查报告,生物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约94.1%拥有大专及以上的学历,其中55.8%拥有本科学历。员工整体专业水平和学历水平都在所有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医药学类学制通常是5+3+3制,即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整个培养过程将长于其他专业。我们再按照技术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行政人员来区分医药行业的人员构成。其中除生产人员和少数销售人员学历为医药类专科大专生外,技术人员和主要销售人员绝大多数是本科及以上学历,而研发工作则主要由硕士、博士,甚至有海外留学经验的人员承担。根据IMS在2012年4月的消息,越来越多跨国企业将医药研发中心向中国移动,医药研发人才对于研发市场的有力支撑,明确表示了“医药研发人员将持续性保持活跃”。根据2006年的数据显示,我国60家大型医药企业研发人员仅占大中型医药研发人员总数33.8%,对比美国39家PhRMA会员企业的研发人会员就占美国全产业研发人员总量72.8%。

4 医药行业人才地区性非均衡

人才分布的区域不均衡,大量高学历、丰富经验的医药人才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区域和大城市,而西部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软件人才数量较少。根据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11年数据(图1),超过一半的医药类人才都集中在东部区域,西部共12个省份却仅占17%。吸引这些人才的原因不仅仅是东部地区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更主要的是这些建立了良好的医药产业集群。目前已批准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的省市已达到21个,主要分布在环渤海与长三角地区。比如上海地区现已成为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机构最集中、新药创新成果最突出的基地;江苏地区现已形成苏州、泰州、连云港、南京一线的生物医药研发基地;天津地区聚集了500多家从事生产研发的相关机构,中药现代化水平全国领先。这些都是大量吸引医药人才的根本原因。

5 医药人才的薪资水平存在差距,人才流动率较高

虽然医药人才的薪资水平其实总体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是医药领域仍存在不同工种间、不公细分行业间的差距。比如从事研发和销售人员的工资明显要高于从事生产员工。随着跨国医药公司的抢滩和本土研发机构的快速崛起,中国本来就不甚充足的研发人才供应更显得捉襟见肘。不可避免的,研发人才的供不应求直接导致了研发人才的薪酬水涨船高。不过以我国目前医药行业发展侧重来看,医药销售人员仍然被医药公司认为是最紧缺的人才。同样,也是因为研发人员学历水平最高,前期的人才培养投入最高,而生产人员的前期教育投入有限,不可避免的使得生产人员工资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两类。

从行业细分来看,生物医药行业一般薪资水平高于流通、化学药、中医药等其他行业。比如2012年上半年,生物医药行业维持了仍然11.4%左右的增长速度。因为其中一方面因素就是生物药是我国“十二五”大力支持的医药产业,这也使得它将是未来五年内比较看好的领域。而由于新医改的作用,整个医药流通业受到影响,但仍然保持11.2%的增长。化学医药行业则受到影响最大,由近13%的薪资增长下降到9.5%。此外,中医药行业只有8.6%的增速。

根据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在2012年介绍,国内生物医药行业流动率基本在20%-25%之间,高管流动率在7%-10%,就连应届毕业生的流动率也非常高。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很多医药企业对销售人才过度倾斜,薪资水平不均衡,使得很多充实生产人员转投销售岗位。而研发人员作为稀缺的资源,如果在企业中不能获得足够的重视,也必然导致其流失。

6 总结

随着“十一五”、“十二五”等政府政策相继出台,中国的医药产业形势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市场需求存在扩容空间。从产业自身的角度看,整顿与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对促进市场有序公平的积极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医药行业不可避免的要面对整个医药产业链出现动荡,甚至引起“洗牌”,因此企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以由此预见,高端研发人才、复合型营销人才将成为未来医药企业重点引进的人才。在医药产业布局方面,也将更加合理,除了继续保持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地位,集中研发要素向北京上海聚集外,将引导生产制造向山东、江苏等地发展,山西太原、甘肃兰州、福建厦门等地也将依托其原材料的天然优势,带动周边产业集群的简历与壮大。这也会合理疏导医药人才的分布。同时国家也更加重视医药人才的培养,卫生部2011年印发了《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更是从国家层面上提高了对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推进,人才的进步也需要良好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引导,医药行业和医药人才的发展将会是共同促进,协同进步!

参考文献

第4篇:医药制造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医药制造 运营管理 思考 实践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062-01

运营管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体量和成熟度以后的必要管理手段。企业的运营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运营管理是指生产运营管理,致力于生产管理的精细化、系统化、专业化。广义的运营管理指企业各个系统的统筹、协调、指导、监督,实现对上支持决策、对下考核跟踪的目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一是推动公司层的决策落地,避免决策被曲解和逐层弱化,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过程跟踪和评估。二是为公司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支撑,通过对外部与内部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对各类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使公司领导能够科学、快速地做出决策。因此,运营管理的两大核心作用是对领导层决策的推动与支撑。

一、目前医药制造型企业运营管理的现状

目前医药制造型企业(特别是总部定位为投资管理型的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两个极端:一是没有运营管理意识,企业仍处于拍脑袋决策、拍桌子管理的业务导向型管理模式;二是具备运营管理意识,但运营管理部成了行政部、总经办、信息部的杂交体,运营管理部名不符实。

二、对医药制造型企业总部层面运营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一)医药制造型企业的两个属性

医药制造型企业主要包括两个属性:首先是制造业属性,核心是围绕效益与效率的过程管理,关键信息应包括产品质量、生产成本、产品毛利、产销平衡、现金流等。其次是医药行业属性,其中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医药行业属于政策敏感性行业,医药企业必须时刻关注政策环境的变化和对企业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二是药品生产经营具有较高的认证门槛,必须严格遵守GMP和GSP管理规范,特殊管制类药品还要遵守更为严格的管制要求;三是制药企业(特别是制剂企业)一般生产品种较多,必须关注品种结构组合的影响;四是制药行业为对科技创新要求较高的行业,对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管理也是企业关注的重点。

(二)对医药制造型企业总部层面运营管理的思考和实践

结合上述医药制造型企业的属性特征,为了切实能够充分发挥运营管理在医药制造型企业总部层面的作用,避免使管理流于形式,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1.准确定位。根据运营管理的作用和各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总部层面运营管理定位于信息整合、计划跟踪与决策参谋。信息整合,就是要立足于公司层面,关注动态过程,打破信息孤岛,统筹、整合、分析公司层面与经营管理相关的各个方面的信息。计划跟踪,就是要依据战略规划、年度经营计划和决策层布置的阶段工作,动态跟踪、评估落地情况。决策参谋,就是要随时关注外部与内部环境变化,对外关注行业的新趋势、先进企业的经营模式、竞争对手的新动态,对内关注企业的战略方向、结构问题、效益问题和效率问题等。

2.构建体系。构建一个标准化的企业运营管理体系,是使运营管理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杜绝管理真空区的重要保障。

(1)构建基于关键指标群的报表体系和报告体系。按照时间节点划分,可以设立月度、季度和年度三个层次;按照分析维度划分,可以设立运营效益、运营效率、运营结构、运营风险、其他重要事项五个维度,在每个维度中建立关键指标群。本文对月度报告关键指标群进行列示如下:

通过对以上关键指标的预算与实际对比、同比、环比、与行业和对标企业对比等分析,评价企业当前的运营状况,找出存在的运营问题,并分析问题的外部与内部原因。

(2)构建与所属全资及控股企业、总部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体系。与所属全资及控股企业之间建立起公司运营管理的组织架构,规模较大的或较为重要的所属企业应设立运营管理部门,其他所属企业应设置运营管理岗位。参照前述报表体系和报告体系,设计符合所属企业的报表和报告模板,同时组织召开月度运营分析会,针对运营问题发函沟通。

由于运营管理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只有掌握充分的企业各方面管理信息,才能做出全面、正确的决策。因此,总部运营管理部除与所属企业建立沟通机制以外,也必须与总部其他职能部门(包括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科研部、质量部、总经办、安全环保部等)之间建立起快速、有效的互动沟通机制。具体可以通过运营例会、运营信息报告、ERP等形式建立沟通。

3.提升能力。通过上述所知,运营管理部是掌握企业综合信息融合与应用的重要平台和枢纽,为充分发挥其职能,运营管理部门的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主要有以下几项:执行能力,能够对公司决策进行快速、有效跟踪,不拖不推;沟通能力,能够与各专业部门、各企业进行高频率顺畅沟通,不卑不亢;专业能力,能够熟悉公司运行状况和生态环境,具备必要的行业、工业制造、财务、管理学等知识;分析能力,能够在大量数据信息中筛选关键信息并从中找到关联或规律,并能够准确确定调研分析课题;敏感度,能够及时感知外部及内部环境的变化,提早应对;忠诚度,对所掌握的公司内部各类信息要进行高度保密。

参考文献:

[1] 刘平文.经营分析与企业诊断[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

[2] F.罗伯特・雅各布斯,理查德B・蔡斯.任建标译.运营管理(原书第14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第5篇:医药制造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老字号;新媒体;营销;广州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033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02

广州老字号企业给人的感觉总是与“传统”“不新潮”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但同时也会有“可信赖”“口碑好”等标签,老字号的品牌正是其品质的保证。为了立足于当今网络化的时代,广州老字号企业必须跟上潮流,进行不同方位的创新。新媒体平台正是老字号与消费者沟通交流的好方式,也是一次创新的尝试。

1 广州老字号企业简介及行业分布

通过数据收集,笔者整理出2013-2015年的广东老字号名录(广州、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汕头)共有74家,其中广州老字号46家,足足占据了“半壁江山”。广州老字号上榜名录中,分别分布在以下14个行业:餐饮业、医药制造业、住宿业、服装制造业、钟表业、珠宝业、体育用品业、厨房用具业、婚庆行业、照明业、印刷业、电器业、物业与塑料制品业,如图1所示。

其中餐饮业企业23家,占据了一半席位,包括知名的广州酒家、皇上皇、莲香楼、鹰金钱、泮塘食品与致美斋等;占据数量第二多的老字号行业分布在医药制造业共有11家,包括知名品牌潘高寿、陈李济、何济公牌、敬修堂、星群与奇星等。除此之外的其他行业各有一家老字号做得较为出色,具体列表见表1。

从上述资料数据不难看出,广州老字号大部分分布在餐饮业,其次为医药制造业。正所谓“食在广州”,餐饮业老字号的数量明显比其他行业高出不少,可看出食在广州的历史来源离不开这些餐饮业老字号的努力。老字号的第二大组成部分――医药制造业,其中很大一部分企业隶属于广药集团。广药集团作为大型国有企业,拥有更多的资源和科研能力,在中成药及植物药、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物医药制剂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以及制造与业务经营方面都拥有成熟的体系。又因广药集团成立时间较早(1951年),因此在广州地区打下坚实的基础。余下的老字号都可以说是该行业中的佼佼者、开拓者,在该行业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和知名度。

2 广州老字号新媒体平台应用现状

通过对广州老字号企业新媒体平台应用状况的调研,发现有极少数老字号企业未涉及新媒体营销平台,如广州市沧州肉食制品厂、广州市南方大厦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银记肠粉店等,在网络等平台上几乎看不到以上企业的踪影和动态;而其余的老字号企业基本上都有涉及新媒体平台媒介中的至少一种。新媒体潮流的出现对于老字号企业是一种机遇也是挑战,不难看出,老字号企业在涉及新媒体平台广度上是有所呈现,但一半以上的老字号企业对新媒体平台的使用仅仅是点到为止,有点有线却没有面,表现在只注册了账号却没有推送任何消息,或信息推送滞后、更新速度慢。只有承载物而没有内容的补充,这样的新媒体营销可以说是浅层,没有深度的。

整理数据发现,广州老字号企业所使用的新媒体营销平台最广泛的是以下三种:微博、微信和网站。

2.1 微博平台应用现状

微博特指的是新浪微博,在微信出现以前,微博作为国内较大的社交平台,积累了不少用户,大部分老字号企业也纷纷在微博上注册了账号,这是大部分老字号企业进入新媒体营销的第一步。微博相对于微信来说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其粉丝数量、微博数量、关联的关注者关系都能看到,但是由于微博的推送是按时间顺序,推送的消息微博很容易被忽略,而微信推送会有数字标记,更容易被看到。再加上微信的出现,大部分老字号退出了微博,不再利用微博这个平台进行新媒体营销,很多企业停止更新在2012、2013年或者更久的年份。仅有部分企业,如潘高寿、广州酒家、皇上皇,较为重视不同平台的使用群体,仍然频繁在其官方微博进行更新及与粉丝的交流互动。总体来说,在微博上运营得较好的老字号企业只有少数,运营微博的老字号呈现出来的状况两极分化,即运营得好的与放弃运营的。

2.2 微信平台应用现状

微信出现以后,微博的活跃度大幅度下降,原因是越来越多的用户从微博转到微信进行社交,由于微信的功能及其便利性,也吸引了大部分中老年人使用。很多老字号企业也看到微信作为新媒体营销平台的优势所在,纷纷进驻微信并开设企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另外,微信还有自身的销售平台――微店。调研发现,小部分老字号企业在公众平台运营状况良好的前提下,再利用平台中菜单功能键链接到微店,实现线上线下O2O结合。使用微店的通常是餐饮类老字号企业,如皇上皇在微店方面就做得非常不错。

但资料显示,大部分老字号企业虽然开设了公众平台,对于运营却并未用心。一些老字号仅仅开设平台号,却并未任何历史消息;一些老字号的信息推送停留在一两年前,没有进行更新。可以看出,老字号企业在微信平台上的推广应用并不够深入。

2.3 第三方网站平台应用现状

第三种平台是网站,大致分布于淘宝、天猫、京东、大众点评与美团等大型网站。部分老字号企业开设了自己的购物销售网站,例如:广州酒家、广药健民。进驻第三方网站平台进行自身品牌的推广,利用该网站本身的影响力作为平台和基础进行推广以及销售,是一种较低启动成本的选择。而对于广药集团,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利用企业自身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建立网站进行销售,减少中间环节,直接与消费者对接,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信赖和认可,也是不错的选择。

3 广州老字号新媒体平台应用存在的问题

3.1 新媒体平台使用程度较浅

大部分广州老字号企业在新媒体上的应用情况仅是有所涉猎,并未深入使用各种平台功能,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消息常常只是“消息”,没有与消费者进行相应的互动交流,信息的传播效果会大打折扣。部分老字号虽使用面较广,涉及了上述三个平台,但对于每个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深度不足,没有起到明显的宣传推广效果。新媒体平台运用成熟的老字号企业寥寥可数。

3.2 传播力度弱

老字号企业对新媒体平台不够重视,没有进行积极的推广和传播,活跃程度不足。很多老字号只依靠口碑带来的被动宣传和推广,未能根据市场发展和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主动的营销推广。

3.3 销售渠道较窄

大部分老字号企业尤其是餐饮老字号仍然依靠线下实体店销售作为主要渠道,单一的销售渠道固定了商圈也固定了顾客群体,未能从新媒体平台的使用群体中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

3.4 创新力不足

老字号企业在产品、销售方式和推广等方面的创新力度不足,与其他新创企业的活力相比显得较为落后。依靠仅有的几种产品为主要特色,不善于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和开发,无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推广和销售方式也显得太单一。

4 广州老字号新媒体营销实施对策

首先从老字号企业的共性问题提出对策,再为占大比重的餐饮业和医药制造业提出对策措施。

4.1 老字号企业内部应形成新媒体营销共识,获得高层的政策支持

老字号企业的新媒体平台的推广除了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和消费者支持以外,更需要的是企业内部的政策支持。企业内部可在营销部门内分设小组专门负责新媒体平台的运营和推广,并且需要与其他部门进行信息对接,形成线上线下(O2O)的重要连接。企业内部机构形成后,便可根据企业的动态进行营销推广,策划针对不同新媒体平台的营销活动。

4.2 分配专门运营人员管理新媒体平台,与消费者互动

要将新媒体平台活跃起来,注意信息的频率和质量。信息的必须及时,最好的做法是每天都有更新,遇上一些热点新闻和相关联的节假日更加需要有热点的触感进行事件营销,根据不同的热点推广不同的产品。

当新媒体平台积累一定关注者以后,就不能仅仅将平台用于信息,而是需要与受众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在平台的架构上可以增加“菜单”栏,将基本信息和受众较为关注的信息设置自动回复,方便企业和受众及时交流。不定时策划不同的文案,或优惠活动或热点讨论,提高受众的兴趣,吸引他们与企业进行互动交流。

4.3 加强产品创新、新媒体销售推广的创新

创新是老字号企业的活力源泉,老字号的创新能让消费者感受到新鲜感,更重要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产品创新上注重消费者的反馈,可推出使用别样工艺、可用于不同用途的新品。在销售推广中,可整合利用多个新媒体平台,拓展销售渠道,与消费者进行更直接方便的销售和推广。

4.4 针对餐饮老字号企业的策略建议

餐饮老字号企业可以运用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独特产品留住消费者。线上可采取进驻不同的APP平台,营造事件营销并提供优惠活动。为了增加受众面和不同层次消费者,可与不同平台上有影响力的账户合作,也就是平常俗称的“大V”、自媒体人、美食达人以及本地玩乐公众号等进行硬广告或软广告的宣传,同时推出优惠活动配合推广,吸引人流让利消费者。还有一种比较吸引消费者的推广方式是跨界营销,与自己行业不太相关的行业领导者进行合作,一方面寻求开发更多的战略合作可能性,另一方面能在消费者中引起话题擦出火花。

4.5 针对医药老字号企业的策略建议

在医药老字号中,企业多数为拥有较丰厚财力的国企,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推广方式来扩大市场份额和市场占有率。除了广告和日常的推广活动以外,可以通过赞助高校相关活动渗透到学生群体中,例如:营销策划大赛等专业实践活动。另外,在各新媒体平台上提供应届生应聘绿色通道,快速便捷的招聘渠道能够提高双方沟通效率。医药行业线上平台的运营最终是为了线下的销售,因此可利用优惠活动将销售终端药房和新媒体平台链接起来,线下药房的信息也可用各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推广,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杨珩.广州老字号餐饮品牌营销传播探索[J].今传媒,2012(6).

[2]吴笛.新媒体时代的餐饮业营销[J].旅游纵览,2013(12).

[3]黄玉良.用新媒体擦亮中华老字号餐饮业品牌[J].新闻爱好者,2010(12).

第6篇:医药制造行业现状范文

从投入产出角度对我国现阶段高新技术产业R&D效率进行分析,投入选取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R&D经费内部支出指标,产出主要采取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指标进行分析。

(一)R&D投入分析

1.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分析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五大行业中,只有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近年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9.18%。其次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年均增长率为29.69%,年均增长率最低的为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只有10%左右。最近几年,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这两大行业竞争日益加剧,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大型企业为了保持有力的竞争地位,逐渐加大对新产品开发经费的投资力度。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属于国家垄断性的大型企业,企业缺乏足够的研发动力去进行新产品的开发投资,导致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所出现的效率低下的局面。在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所有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为64%,年均增长29.69%。由此可以看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无论是现有研发经费发展规模还是增长潜力方面都占很大优势,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及发展空间的行业。同时也应注意到新产品开发规模和发展速度是否可持续的问题,要想提高R&D产出效率仅靠增加投入是不够的,还应该多考虑产出方面的问题。其次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虽然它所占比重还不到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1/3,但是因为有着较高的年均增长率,所以其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所具有的规模与增长优势仍是不可忽视的。至于其他三个行业,所占有的比重几乎相差不大,只有医药制造业所占比重偏低,然而其年均增长率却胜于其他两个行业,总体来说这三个行业在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方面还存在不足。

2.R&D经费内部支出

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占比最高达到了64%,其次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为17%,最低的是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仅占到2%,而且近年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R&D经费内部支出方面保持着迅猛的发展趋势。对于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占全部R&D内部经费支出的比重很低,年均增长率只有17%左右,远远落后于其他几个行业。这可能是由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研发投入风险大,回报率低,对于大部分大型企业来说,远不如技术引进和研发外包来得迅速,所以才会出现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研发投入经费增长缓慢、占比低下的现状。

(二)R&D产出分析

1. 新产品销售收入

新产品销售收入是一个重要的R&D产出指标。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得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最高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其次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投入高的行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也比较快,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于R&D效率来说,投入高、产出大,也就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上达到了高效。

2007年比重分析也可以看出来,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最高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最大的也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最低的是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最少的也是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这说明,产出和投入呈一定的比例关系,投入多的产出高;反之,则产出低。

2.专利申请数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专利申请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最高的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达到50%左右,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仅次于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但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基数大,虽然年均增长率低于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可是在数量上仍远远高于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这是由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起步早,发展速度相对来说也比较快。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发展很快,可是起步较晚,较高的研发投入也产生了较高的研发产出,使近年来专利申请数迅速增加。增长率排在第3位的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专利申请数也取得了迅猛增长。最低的是医药制造业,由于其基数较大,可能是由于医药制造业前期发展较为迅速,当发展达到一定速度,即使增加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数也增长缓慢。再者,医药制造业近年来出现的无序的市场秩序,自主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大量模仿复制的出现,使大型企业没有动力从事研发活动,这可能是医药制造业专利申请数增长率较为缓慢的原因。增长较为明显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其余4个行业增长速度大致相同。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所有专利申请数中,占比最大的也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达到了80%以上;其次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但是远远低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占比不到10%;其余3个行业的总和仅相当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因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在2007年专利申请数的占比,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都占据着绝对优势,是一个发展潜力很大的行业。

二、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第7篇:医药制造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珠江经济圈;区域配置系数;区域专业化;倾向系数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5.005

1支柱性产业内涵与指标体系

所谓的支柱产业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构成一国产业体系的主体,产业的增加值在GDP中占有较大比重,产业关联度强,带动系数大,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支撑作用的关键产业部门。

一个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选择具备优势的行业,从而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本文借助工业的区域配置系数(S1)和专业化系数(S2)来分析珠江三角洲的比较优势产业,即根据S1和S2的值分析出支柱产业。

工业的区域配置系数主要用于考察某行业在本区域所有行业中的比重,预测其是否能成为本区域的支柱产业。一般来说,该比值越大,说明该行业的规模越大,在本区域的作用力越强,越有可能是本区域的支柱产业。这一系数一般用S1表示,S1位于0到1之间。即:

S1=(本区域某行业产值/区域所有行业总产值)*100%

区域专业化系数主要用于分析某一行业是否具有专业化的倾向,该指标一般用S2表示,该指标可大于1,可小于1。大于1表示某行业在大区域内具有专业化的倾向,小于1则不具有专业化的倾向。即:

S2=(本区域某行业产值/区域所有行业总产值)/(大区域某行业的总产值/大区域所有行业大的总产值)

2珠江三角区支柱产业的定量选择

结合各具体行业的情况我们在第二、三产业中选出了以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行业为代表的29个行业作为备选,工业的区域配置系数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广州市的汽车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在所有行业排名前三,所占比重分别为2152%、14.75%和14.37%。这与实际相符合,这三个行业在广州市的发展较好,其有极大的可能成为广州市支柱产业的候补产业;深圳市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占比为87.69%,占有了深圳市的所有产业总值的大半壁江山,接着是金融业与建筑业;珠海市占比前三的行业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建筑业。肇庆市各行业产值排名前三的为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他城市依此类推。

总体上,珠三角经济圈各市的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和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为制造业产值占比较大,几乎所有区域产值排名靠前的都是这几个制造业,第三产业的各个行业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以旅游业和批发零售业为代表。因此,这些产业也有可能成为珠江三角区的支柱产业的候选产业。

3备选产业的S2指标的计算

区域专业化系数(S2)是用于分析某一行业是否具有专业化的倾向,若其值大于1,说明经济圈内这座城市的某一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否则专业化程度比较低,表2是珠江三角区内各市所有备选产业的S2的值。

从表2中可以看出,广州市有12个行业的S2大于1,其中值最大的是汽车制造业,为2.48,说明广州市的汽车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深圳大部分行业的专业化程度都不高,仅有8个行业的S2大于1,前两名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金融业分别为1.87和1.8,表明深圳市的这两个行业的发展现状较好;珠海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的S2的值分为3.33、2.69和22,表明珠海市的这几个行业的发展情景较好,其他城市依此类推。

整体上,可以看出珠三角经济圈内的各市第三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以中山市和佛山市为代表的几个城市的第三产业的所有指标值均小于1。广州和深圳情况相对好些,但是也不容乐观,说明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向合理化的“三、二、一”靠拢。

4备选产业评价

综合S1和S2两个指标的值,可以在备选的29个行业中找出珠三角区各市的优势产业,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5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考虑全国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科技发展趋势,结合珠江三角区产业基础、区位、人术信息等资源特征和优势,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在珠三角经济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中,优选选择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金融业和房地产等作为珠三角经济圈的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这是珠三角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这一趋势符合珠江三角区经济圈的发展现状,政府应该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其发展。比如采取一定的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进一步实现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发展,这也符合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状况。

(2)由于珠三角是由9个发展程度不同的城市组成的经济圈,因此,各个城市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具体的选择自己的支柱产业。比如中山市可以考虑将医药制造业作为首要的支柱产业,因为医药制造业在中山市的专业化程度十分的高,S2的值已经超过了10。在追随大趋势的同时也不能脱离自己的现有的发展定位,根据现有的优势自然和技术等资源,积极的发展符合自身的行业才是促进区域发展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张谋贵.安徽省主导产业选择及扶持政策建议[J].理论建设,2014,(03):511.

第8篇:医药制造行业现状范文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起国内外学术界对供应链管理已形成成熟的理论定义,在包括制造业、教育产业等组织的管理与实践中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我国教育界学者也将相关概念引入教育领域,逐步形成了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供应链及其管理的理念,马永红、刘恋[1]提出将供应链理念应用于高等教育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并对其形成的多链结构和特殊性进行了阐述和研究;纪旭、刘一宁[2]对如何构建教育供应链提出了较为详实的步骤;郭跃、陶晶[3]创新性地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的“无缝对接”培养模式;吴会江[4]分析了以高校为核心的人才供应链结构图,提出高校人才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高等教育的供需关系和生产制造企业相似,因此高等教育供应链是天然存在的。与一般企业供应链的相关节点和流程相比,高等教育供应链在宏观形式上与之也有相似之处,但具体包含的内容各有不同(见图4)。

2高等教育供应链管理视角下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类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1药学类高等教育供应链前端和终端的运行机制不同

与高等教育供应链相似,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类专业教育供应链也主要是由招生、培养、就业3大节点构成,这3大节点在当前体制下有截然不同的运行机制。招生节点是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主体,从国家政策、经济发展趋势、医药行业发展以及医药用人单位的整体需求出发,提前向教育主管部门申报招生人数,即确定采购指标及数量。培养节点主要是由学校统领,药学院结合药学类专业特点,拟定培养方案,承担各专业的主要教学培养任务。培养方案在新生入校前提前制定,是决定产品生产质量的环节。就业节点作为高等教育供应链终端,是将培养的药学类大学生推荐给用人单位,以满足人才需求,即将产品销售给客户,此环节主要是以医药行业发展以及医药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药学类专业大学生和就业市场需求进行双向选择。对比以上3个节点的运行机制可以看出:供应链前端的招生环节以指令性的计划经济形式为主导,而终端的双向选择模式则明显以灵活的市场经济为主导。当前端出现偏差时,后果却由终端的大学毕业生和就业市场共同承担。显而易见,前后两端不同的运行机制使其无法协调,也难以兼顾,从而使得供应链管理的难度明显加大。

2.2药学类专业高等教育供应链主要是“推动式供应链”

推动式供应链指的是供应链的运行方式主要是由产品供给方推动进行,而不是需求方拉动的。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产品供不应求时生产制造企业自然选择以产品为中心进行管理运营。而当产品供大于求时,由于推动式供应链无法把握市场需求而导致产销脱节,进而导致库存增加,部分产品滞销。在高等教育供应链中,药学类大学生的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即产量和产品结构)是由江苏省教育厅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学生进入生产环节前提前预估的,由于学生培养教育周期过长(4年),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调整频率客观存在滞后于医药市场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化速度的情况。最终,医药行业用人单位被动接受顺应供应链教育培养的药学类专业大学生。尽管毕业生源数量众多,但和医药行业用人单位的需求不能完全契合,出现供求矛盾。这种单纯前端指向后端的推动式的供应链会给用人单位带来些许无奈,招聘的人员不能完全符合单位需要“拿来就用”,还需增加额外人力、财力进行再培训(二次加工),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部分单位甚至抱着宁缺毋滥的心态对待供应量较大的毕业生源,从而造成因“人才与岗位的不匹配”而出现“人才的相对过剩”。

2.3传统中医药高等教育供应链各节点之间缺乏合作协调机制

高等教育供应链主要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及高等院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等主体。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高等院校在对供应链的整体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作用巨大。然而分析现状,目前还没有完全建立以高等中医药院校为核心、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供应链各节点完美合作的协调机制。在招生节点上,学校虽然也会参考近几年药学类专业就业率做毕业生就业分析,但是缺少对未来医药行业的发展及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预判,未能沿着供应链向上游较为精确地推断出合理的招生规模和专业培养模式,以尽量减少人才库存,缩小人才需求结构性偏差。例如,2003年、2004年恰逢高校扩招迅猛增长期,曾经出现每年药学类招生超过1000人的情况,而当这些大学生面临毕业时本就压力巨大,又恰逢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医药行业也受到巨大影响和冲击,药学类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双重压力。在培养节点上,各专业培养方案必须在学生入学前制定完成,学生入学后即实施,客观地存在相对滞后于市场需求的情况,医药人才“生产”周期明显长于其他普通产品,一届学生培养质量的好坏往往以最终的就业率定高低。产品质量信息反馈不够及时迅速,沟通渠道较少,不够畅通连贯。另外,学生家庭及个人往往因为缺乏与高校、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在选择接受何种教育、获得何种教育经历方面盲目片面,无法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特长以契合市场需求,适应培养模式。例如,药学专业对学生理科基础要求较高,尤其是化学相关学科,而有些理科生擅长物理,化学成绩一般,在专业学习上就会由于对专业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甚至对学好本专业失去信心,最终导致学业成绩一般甚至较差,在就业环节被市场淘汰。目前,高校逐步开展针对高中生进行的招生咨询、针对入学后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针对临毕业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及面试技巧培训等,但如果不加强供应链各主体之间灵活机动的统筹协作,仅立足于学生这一节点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3结论

第9篇:医药制造行业现状范文

一、自变量相关性分析

本文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先要对模型中所涉及到的自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以确定这些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根据历史经验,Pearson相关系数以0.8为界限,当系数小于0.8时可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当系数大于0.8时很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大于0.9时必然存在多重共线性。而通过回归我们发现各变量相关性均较小,只有公司规模同流动负债比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关度较高,分别达到‐0.370、0.341,但也未超过0.8,因此可以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二、资本结构对财务绩效影响分析

基于以上研究思路,本文运用Stata计量软件对生物医药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本文的样本数据为面板数据,一般应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或是随机效应模型,而经过豪斯曼检验以后,发现样本拒绝固定效应模型,接受随机效应模型。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代入模型中进行检验,样本总体R2的值为0.1794,即样本的可决系数为0.1794,说明资本结构能够对公司财务绩效做出17.94%的解析,模型拟合优度一般,还有未纳入模型的其他解释变量存在;模型中卡方值chi2为41.68,且其伴随概率P值为0.0000,说明模型总体显著性水平较高,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存在线性相关关系。此外,从回归模型分析中还可得到,资产负债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都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分别为‐0.147和0.222,说明财务绩效ROE同资产负债率负相关,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正相关,且相关关系稳定;流动负债比重的回归系数为0.0399,但它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公司规模的回归系数为4.468,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常数项的值为‐88.32,其显著性概率为0.001,同样在1%的水平上显著。下面我们将就回归结果进行具体原因分析:1、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同财务绩效显著负相关,这与前文的假设一相符。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一是医药制造行业同其他行业相比经营状况良好,可以很容易实现增发配股的目的,并且股权融资的资金不用偿还,所以我国经营绩效好公司在进行融资时会首先考虑股票融资。另一种原因是受传统经营理念影响,认为负债率过高会给外部传递公司经营不好,资金周转不灵的信息,给公司造成不好的影响。2、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短期负债率同企业财务绩效呈正相关,但显著性不强,这与假设二不符。这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短期债务相对于长期债务而言在降低成本方面具有更积极的作用:它降低了企业管理层可支配的现金流,使企业面临着还本付息的压力,因而企业管理层不会盲目冒进投资,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治理效应和经营绩效。3、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同企业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这与假设三相符。这主要是因为股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同公司的利益一致性也就越高,从而降低了大股东为自己谋利而损害公司利益的风险。

三、对策建议

根据前文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来优化医药制造业资本结构,提高企业财务绩效:

(一)提高内源融资和股权融资能力

本文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资本结构中的资产负债率与公司财务绩效是负相关关系,为此,医药制造公司应该加强关注并严格控制负债比例以及量化其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建立全面预算制度以合理预测企业资金的需求并据此安排融资计划,积极寻找其他融资方式以取代债务融资。按照有序融资理论,内源融资为第一顺位选择,是以上市公司必须加强管理,改进内部治理结构,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内部成本控制,以不断提高企业盈利能力,进而提高公司内源融资能力;此外上市公司还应当利用资本市场优势,通过增发配股以降低了融资成本,优化了融资结构,拓展公司的融资渠道。

(二)适当增加股权集中度

实证告诉我们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同公司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股权分散化在医药制造行业不是改善和优化股权结构的选择,因为股权过于分散,容易使公司对市场变化反应灵敏度降低,从而错失发展的机会,降低工作效率。所以在当前,合理的增加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是提高我国医药制造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有效途径。当然这里我们有必要强调一下“合理增加”的含义:它意味着在保证有相对控股股东的同时,也要存在其他大股东与之相互制衡,以便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公司产权的多元化。

(三)适当降低流动负债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