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考历史解析范文

高考历史解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历史解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考历史解析

第1篇:高考历史解析范文

1.文献型 文献型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概括、(综合)分析能力等,以及对历史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材料多为对联、诗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史籍文书等。对策:考生要全面阅读史料,找准史料反映的时间、空间和人物(主体对象)三要素,然后联系教材上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回答。回答时要注意以下问题:切忌只看前两句,后面不看,以为全懂了,按习惯去做,结果文不对题;按要求回答,切忌不管几问,在第一问中把答案全写完,第二、三问便无话可说;前后答案不能相互矛盾;原则上一句话一分。

2.图画型 图画型解析题是以直观的图画代替文字描述反映历史现象,图画可以是人物、文物等。1.人物类。对策:做题时,要把题目信息、人物图片与教材知识结合起来,对一些古代人物的绘画图,还要能从其服饰、发式、容貌等进行全方位的判定。考生在做题时要注意:要注重重大问题,不要太注重细枝末节;要跟学过的知识挂钩,特别是考纲范围内的知识,不要考虑没学过的内容;要跟历史知识挂钩,不要考虑非历史知识。2.文物类。对策:历史文物是记录历史的重要载体,正确理解历史文物,寻找有效信息,建立其与题目之间的联系,是高考考查考生能力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解答此类试题,一要明确题目的设问要求;二要从设问角度出发解读图片,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尤其要注意题中标注的时间和出处;三是要结合设问要求对信息进行判断,正确解答。

3.图表型 图表型解析题的材料是以图表形式出现的,主要考查考生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数据变化的轨迹看出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看出影响数据变化的历史背景。图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曲线图表、饼状图表、二维表格表、柱状图表等。

二、材料解析题的解答

第2篇:高考历史解析范文

一、了解福建省近几年高考历史试卷的特点和2014年历史《考试说明》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具体要求。

从2009年福建省高考实行自主命题以来,历史高考命题呈现平稳推进、稳中有新的发展趋势。试题特点:第一,反映历史思维的特征,即对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进行具有时代意义的认识和思考。第二,以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体系为依托,以考核能力要求为指导,以试题提供的材料为情境组织考试的内容。从试题选材来看,试卷遵守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总原则,按照以史为鉴的角度从时政热点、地方特色、重大历史事件等方面选择历史素材。第三,试题设计符合史学特点,既尊重历史事实的确定性,又注重历史认识的多元性。第四,试卷材料呈现形式以文字陈述为主,辅之图、表和其他方式对历史概念和主干知识进行考查。近几年来,福建历史高考不断呈现出注重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对历史理性的认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发展趋势。

福建省2014年历史《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历史高考命题要实现对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历史高考命题将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不拘泥于历史教科书的具体表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重视“新材料”的运用与“新情境”的创设。在试卷创设的新情境中,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历史学科素养。

二、依据福建省2014年历史《考试说明》对考生历史素养的考查要求,对历史复习策略进行调整,提高历史复习效率。

结合福建省2014年历史《考试说明》从“史实、史观、史识、史述”四个角度对考生历史素养的具体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调整复习策略。

1.史实。也就是《考试说明》中提出的历史高考的考试范围及要求。历史的主干知识包括史实性知识和结论性知识。史实性知识是历史现象的记录,结论性知识包括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评价。考生系统掌握历史主干知识是体现历史学科素养的基础。针对历史主干知识的复习策略对历史主干基础知识进行“清点联网”式复习。“清点”就是对重要主干知识点、重要历史概念内涵的把握。以课标和《考试说明》为依据梳理考点,全面把握教材主干知识,特别注意理解教材结论和历史概念。“联网”,就是按照一定逻辑线索从不同角度构建历史知识网络。近年来福建高考非选择题都是在一个鲜明主题下整合古今中外史实的综合性题目。因此,考生要按通史的形式整合所学知识,做到“贯通古今、关联中外”。《考试说明》按古代、近代和现代的顺序编排历史知识范围,这就要求我们按通史体例整合教材,重新构建知识体系,把握阶段特征,形成历史知识结构体系。这里,尤其强调的是虽然在复习过程中,注重按照通史体例构建知识网络,但在实践教学中还要组织选择具体的小专题内容进行复习。通过小专题复习方式把握历史概念之间的联系。

2.史观。即观察、分析历史事物基本理论和新观念。福建省2014年历史《考试说明》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的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来在史学界广泛流行的文明史观、近代史观、整体史观、生态史观等新观念在福建历史高考试题中都有反映。总之,注重历史基本理论在认识历史问题过程中作用的考查,已成为福建高考历史试卷命题的基本走向。针对福建省2014年历史《考试说明》对历史史学观念的考查,我们的复习策略是首先培养学生的史观意识,关注史学研究新动势,对不同史观的概念内涵进行准确理解;其次,运用新史观整合历史主干知识。近几年福建历史高考试卷大多以文明史范式指导历史试题的设计和命制。在复习过程中,我们以文明史范式重构历史知识。以文明的纵向发展历程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及文明的横向组成部分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的视角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理解历史概念,理清历史线索。最后,注重对考生运用不同史观的概念内涵解析历史概念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如要求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学会以多种史观认识的伟大意义:(1)从革命史观看,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从现代化史观看,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近代一次政治民主化革命。(3)从文明史观看,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引进西方工业文明,促使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明发展。(4)从社会史观看,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5)从整体史观看,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在这一复习实践中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优化,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3.史识。就是运用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结合历史史实分析、阐释历史事物获得的历史认识。《考试说明》通过考核目标与要求的分析形式阐述了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体现是史论结合的方法、史论结合的思考模式、史论结合的表达方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学习、表述历史的根本方法与途径。依据学生史识素养的培养目标调整历史复习策略,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从历史认识论角度教会考生历史学科的基本方法,如历史分析法、计量史学法、人物事件评价法、观点材料论证法等。其次,福建省2014年历史《考试说明》的示例选择题表明,2015年高考选择题将突出考查材料的阅读与理解、历史学习与研究方法等学科素养,同时凸显人文素养的历史学科价值,将以新材料、新情景出现,试题设计将会在以往基础上有所创新。这就要求我们依据考试说明的新动向选择经典、形式多样和能力全面的材料解析题进行针对性训练。最后,引导考生及时反思,对试题题型种类的反思和对自身答题过程思维的反思。考生通过揣摩体会材料与设问的关系,自己答案与评分标准之间的差距,找出适合自身水平的历史学科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

第3篇:高考历史解析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8(A)―0060―02

离子方程式的概念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还能表示同一类型的所有离子反应。

例如,离子方程式H++OH-=H2O可表示强酸和强碱反应并生成可溶性盐的同一类型的反应。

如:2KOH + H2SO4 = K2SO4 + 2H2O

KOH + HCl = KCl + H2O

Ba(OH)2 + 2HNO3 = Ba(NO3)2 + 2H2O

注意:离子方程式只能用来表示电解质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不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一般不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例如,实验室制氨气的反应:2NH4Cl+Ca(OH)2■CaCl2+2NH3+2H2O就不能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只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以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为例。

1. 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CaCO3 + 2HCl = CaCl2 + CO2 + H2O

2. 改:把在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其余的全部用化学式表示。

CaCO3 + 2H+ + 2Cl- = Ca2+ + 2Cl- + CO2 + H2O

3. 删:删去方程式两边相同的离子。

CaCO3 + 2H+ = Ca2+ + CO2 + H2O

4. 查:检查方程式两边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注意:(1)强酸、强碱和易溶于水的盐改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易挥发物质、单质、氧化物、非电解质等均写化学式(原子或分子形式)。

(2)微溶物作为反应物,若是澄清溶液改写为离子,若是悬浊液则写为化学式;微溶物作为生成物,一般要求写成化学式(标)。

(3)氨水作反应物写化学式NH3・H2O;作为生成物时,若为稀溶液且不加热写化学式NH3・H2O,若有加热条件或为浓溶液时写为NH3+H2O。

(4)固体与固体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浓H2SO4、浓H3PO4与固体的反应一般不能写离子方程式。但浓HCl的浓度一般为36%,浓HNO3的浓度一般为69%,它们在溶液中的溶质几乎完全以离子形式存在,所以在离子方程式中,浓HCl和浓HNO3都应写成离子形式。

(5)多元弱酸酸式酸根离子,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写,多元强酸酸式酸根离子则必须拆写。

(6)一些特殊的反应,如有酸式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离子被一种物质氧化或还原的反应、Ba(OH)2和KAl(SO4)2按不同比例发生的反应等要考虑并满足反应物之间物质的量的比值。

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

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的试题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要准确得出结论,需从以下几方面来判断。

1. 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造反应。

如:2Fe+6H+=2Fe3++3H2不符合客观事实,产物应为Fe2+。若为Fe3+,则产物中一定没有氢气放出,且酸应该是强氧化性酸,产生气体为非金属氧化物。

2. 看“=”、“?葑”、“”、“”等的使用是否正确。

如:Fe3++3H2O(沸水)=Fe(OH)3(胶体)+3H+的反应中不能使用“”

3. 看表示各物质的化学式的改写是否正确。

如:FeS+2HCl=FeCl2+H2S的离子方程式为S2-+2H+=H2S,其中FeS为难溶物不能拆写为离子,出现了改写错误。

4. 看是否漏掉离子的反应。

如:Ba(OH)2+CuSO4=BaSO4+Cu(OH)2的离子方程式为Ba2++SO42-=BaSO4,此方程式就漏掉了Cu2+和OH-的反应。

5. 看电荷是否守恒。

如:Fe3++Cu=Fe2++Cu2+反应前后电荷不守恒。

6. 看反应物或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

如:稀H2SO4和Ba(OH)2溶液的反应不能写为H++OH-+SO42-+Ba2+=H2O+BaSO4,应为2H++2OH-+Ba2++SO42-=2H2O+BaSO4

7. 看是否符合题设条件及要求。主要应注意“过量”、“少量”、“等物质的量”、“适量”、“任意量”、“滴加顺序”等词语的使用。

如:在Na2CO3溶液中滴加少量的盐酸,CO32-只能转化为HCO32-,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应为CO32-+H+=HCO3-,而不是CO32-+2H+=CO2+H2O。

易错例题解析

例1.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向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Al3+ + 4OH- = AlO2- + 2H2O

B. 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CO2 + H2O + 2C6H5O- 2C6H5OH + CO32-

C. 向小苏打溶液中加入醋酸溶液

HCO3- + H+= CO2 + H2O

D. 向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过量的氯气

Fe2+ + 2Br- + 2Cl2 = Fe3+ + Br2 + 4Cl-

解析:B项因电离能力H2CO3>C6H5OH>HCO3-,所以只能生成HCO3-;C项中的醋酸为弱酸应写化学式;D项中氯气过量FeBr2应完全反应,离子方程式是2Fe2++4Br-+3Cl2= 2Fe3++6Cl-+2Br2。所以该题的正确选项为A。

例2.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硫气体

SO2 + OH- = HSO3-

B. 碳酸氢钠溶液与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混合

HCO3- + Ba2+ + OH- = BaCO3 + H2O

C. 盐酸滴入氨水中

H+ + OH- = H2O

D. 碳酸钙溶于稀硝酸中

CO32- + 2H+ = CO2 + H2O

解析:A项SO2少量则产物应为SO32-;C项氨水为弱酸应写为NH3・H2O;D项CaCO3为难溶物不能拆写。所以该题选项为B。

例3.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硫酸铝溶液和小苏打溶液混合

Al3+ + 3HCO3- = Al(OH)3 + 3CO2

B. 向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硫气体

Ca2+ +2ClO- + SO2 + H2O= CaSO3 + 2HClO

C. 三氯化铁溶液与硫化钠溶液混合

2Fe3+ + 3S2- + 6H2O= 2Fe(OH)3 + 3H2S

D.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Fe3+ + 3OH- = Fe(OH)3

解析:B项中产物HClO具有强氧化性,所以另一产物应为CaSO4,而不是CaSO3;C项中Fe3+和S2-应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是双水解反应;D项Fe(OH)3胶体应用Fe3+加热水解制备,选项则用Fe3+与强碱的反应来制备。所以该题正确选项为A。

第4篇:高考历史解析范文

7.碳酸亚乙烯酯是锂离子电池低温电解液的重要添加剂,其结构式为。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C3H2O3

B.分子中含6个σ键

C.分子中只有极性键

D.8.6g该物质完全燃烧得到6.72LCO2

解析:根据其键线式特点,可以得出分子式为C3H2O3,分子中含有8个a键,其中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选项A正确,选项B、C错误;选项D中,求算气体体积时忽视了外界条件,如“标准状况下”,所以选项D错误。

答案:A

点评:本题选取锂离子电池中所用的添加剂碳酸亚乙烯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考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题涉及通过键线式推断分子式、判断微粒结构中的化学键类型,及简单的化学计算。从能力层面上,考查了考生能否准确从提供的分子结构中提取实质性信息,并熟练运刚其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和判断,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8.下列有关实验的选项正确的是()。

解析:氢氧化钠应该先在烧杯中溶解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不应该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所以选项A错误。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是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下层液体从下端流出,含碘的苯溶液是浮在水面上,应该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所以选项C错误。滴定管的读数是从上到下越来越大,所以选项D的正确读数为11.80mL,选项D错误。

答案:B

点评:本题通过中学化学常见的真实的经典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考查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洗气方法与原理、分液的基本操作、酸碱中和滴定及其基本操作等。能力层面上,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给的实验装置及其基本原理,运用相关知识,结合自己学习过程中(主要是自己是否实际参与了化学实验的过程)的实际情况,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得出相关结论。该试题注重倡导基于实验事实,重在实际参与化学实验,而不是知识记忆的问题解决方式。

9.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Na2CO3、NaHCO3固体都能发生分解

B.Fe(OH)3胶体无色、透明,能发生丁达尔现象

C.H2、SO2、CO2三种气体都可用浓硫酸干燥

D.SiO2既能和NaOH溶液反应又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

解析:Na2C03固体在酒精灯上受热不易分解,所以选项A错误。Fe(OH)3胶体显红褐色,所以选项B错误。Si02和氢氟酸反应,产物中没有生成盐,所以选项D错误。

答案:C

点评:本题重在测试元素化合物相关知识,主要知识点有纯碱、小苏打的热稳定性比较,氢氧化铁胶体的状态与性质,常见气体干燥时干燥剂的选择,两性氧化物的性质等。能力层面上,要求考生能根据物质的性质及其相关的重要实验操作或实验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和正确的判断。

10.下列有关NaClO和NaCI混合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

B.该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

C.向该溶液中滴入少量FeSO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D.向该溶液中加入浓盐酸,每产生1 mol Cl2,转移电子约为6.02×l023个

解析:NaCIO与H+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选项A错误。Ag+与CI-不能共存、NaCIO会氧化乙醛分子,二者不能大量共存,选项B错误。因为NaCIO溶液显碱性,而提供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酸性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所以选项C错误。

答案:D

点评:本题以考生较为熟悉的“84”消毒液为情境,考查内容涉及微粒的共存问题、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正确书写问题及简单的化学计算问题。能力层面上,要求考生能够熟练运用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判断微粒在同一分散系中能否大量共存,能够熟练、正确书写相关的离子方程式,能够熟练应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守恒进行计算等。

11.汽车尾气中,产生NO的反应为:。一定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N2(g)和02(g)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图1中的曲线a表示该反应在温度丁下N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b表示该反应在某一起始条件改变时N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温度T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B.温度T下,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密度减小

C.曲线b对应的条件改变可能是加入了催化剂

D.若曲线b对应的条件改变是温度,可判断该反应的H

解析: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书写规则,借助图像中数据特点,可以得出选项A正确。根据反应前后气体的质量守恒,而容器的体积又保持不变,可知整个反应过程中,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选项B错误。因为催化剂仅仅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反应限度,达到平衡后a、b线段应该重合,所以选项C错误。若曲线b对应的条件改变是温度,但试题中没有告知是升高温度还是降低温度,所以无法判断H的正负,所以选项D错误。

答案:A

点评:本题以汽车尾气中产生NO的可逆反应为载体,主要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书写及计算、化学平衡移动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及反应热的判断等中学化学主干知识点。能力层面上考查考生对题给图像的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能够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实际存在的化学问题的能力。

12.某同学将光亮的镁条放人盛有NH4CI溶液的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为探究该反应原理,该同学做了以下实验并观察到相关现象,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合理的是()。

解析:氨气的检验方法一般是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或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靠近待检验的气体,若试纸变蓝或有白烟现象,说明有NH3产生,所以选项A正确。根据气体具有可燃性,可以得出有H2产生,选项B正确。原氯化铵溶液显酸性,反应后显碱性,说明在碱性溶液中,镁也可以被氧化,所以选项C正确。反应过程中,溶液中OH-并没有发生化合价的改变,所以不能说溶液中OH-氧化了Mg,所以选项D错误。

答案:D

点评:该试题以镁与NH4CI溶液反应产生的独特实验现象及相关实验探究问题为载体,综合考查了镁与氯化铵溶液反应原理、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综合应用等。能力层面上,检测了考生能否针对实验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和正确的判断,能否科学合理地评价实验、理解实验原理的能力。

13.25℃时,在10mL浓度均为0.1mol・L-1的NaOH和NH3・H20混合溶液中,滴加0.1mol・L-1的盐酸,下列有关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未加盐酸时:

B.加入10mL盐酸时

C.加入盐酸至溶液pH=7时:

D.加入20mL盐酸时:

解析:未加入盐酸时,因为NH3・H20部分电离,所以混合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大小关系为c(OH-),所以选项A错误。加入lOmL盐酸时,盐酸恰好与氢氧化钠反应,此时,根据电荷守恒,可以得出,所以选项B正确。加入盐酸至溶液pH=7时,根据电荷守恒,可以得出,所以选项C错误。加入20mL盐酸时,生成物为氯化钠与氯化铵的混合溶液,溶液显酸性,所以根据电荷守恒,可以推理得,选项D错误。

答案:B

点评:本题以酸碱中和反应、微粒浓度比较为情景,考查了弱电解质的电离,酸与强碱、弱碱反应的先后顺序,溶液中电荷守恒规律等中学化学重点知识。能力层面上考查考生对电解质溶液中电离、水解及其相关微粒的守恒问题能否综合分析、灵活应用,从侧面上也能够较好地考查考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25.C、N、O、AI、Si、Cu是常见的六种元素。

(I)Si位于元素周期表第_____周期第_____族。

(2)N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Cu的基态原子最外层有_____个电子。

(3)用“>”或“

(4)常温下,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Al、Cu片插入浓HNO。中组成原电池(图2),测得原电池的电流(I)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3所示,反应过程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O~t1时,原电池的负极是Al片,此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溶液中的H+向______极移动,t1时,原电池中电子流动方向发生改变,其原因是________。

解析:(1)(2)为化学基础知识,注重测试原子结构与周期表的简单知识,Si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ⅣA族;N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Cu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显然第四层(最外层)有1个电子。(3)注重元素周期律相关知识点的考查。(4)正极反应应该得到电子,根据试题提供的信息,反应过程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所以电极反应式为;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但是随着反应进行,铝在浓硝酸中容易形成氧化膜,阻止反应继续进行,接着,铜片又会作为负极,继续失去电子,这样就造成了电子流动方向发生了改变。

答案:(l)三 ⅣA

(2)1

(3)

(4) 正铝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氧化膜阻止了铝的进一步反应

点评:本题选择了C、N、0、AI、Si、Cu常见的人种元素为载体,考查了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电负性,熔点、沸点比较,原电池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微粒的移动等知识。试题涉及知识点较多,考查面较广,能力层面上考查考生能够具有综合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化学相关问题的能力。

26.四苯基乙烯(TPE)及其衍生物具有诱导发光特性,在光电材料等领域应用前景广泛。以下是TPE的两条合成路线(部分试剂及反应条件省略):

(I)A的名称是______,试剂Y为______。

(2)B―C的反应类型为_____,B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D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

(3)EF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4)W是D的同分异构体,具有下列结构特征:①属于萘的一元取代物;②存在羟甲基(-CH9 0H)。写出W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______。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

a.B的酸性比苯酚强

b.D不能发生还原反应

c.E含有3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d.TPE既属于芳香烃也属于烯烃

解析:根据合成路线图,可以得出:A为甲苯,在酸性高锰酸钾的作用下,转化为苯甲酸。根据官能团的变化特点,可以得出,BC为取代反应,B分子中含有官能团为羧基,D分子中含有官能团为羰基。同样,根据官能团变化特点,EF的转化应该为卤代烃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即:问题(4)是附加条件下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根据条件,可以得出其可能的结构简式为:;同样,根据官能团决定性质,可以得出选项a、d正确。

答案:(l)甲苯 酸性KMn04溶液 (2)取代反应 羧基 羰基

点评:本题以合成一种新型的材料为载体,考查考生能否根据合成路线图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特点,辨认出有机物的官能团、有机反应类型、有机物的名称,以及规范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书写限定条件下同分异构体、判断官能团决定的相关性质等。能力层面上考查考生在陌生情景中能否熟练应用化学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能否顺利将课本所学知识与新情景有机结合,能否快速借助流程图接受新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27.硼氢化钠(NaBH4)在化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某研究小组采用偏硼酸钠NaB02为主要原料制备NaBH4,其流程如下:

已知:NaBH4常温下能与水反应,可溶于异丙胺(沸点:33℃)。

(1)在第①步反应加料之前,需要将反应器加热至100℃以上并通人氩气,该操作的目的是_____,原料中的金属钠通常保存在____中,实验室取用少量金属钠需要用到的实验用品有_____、_____、玻璃片和小刀等。

(2)请配平第①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第②步分离采用的方法是____;第③步分出NaBH4并回收溶剂,采用的方法是____。

(4)反应生成NaB02(s)和H2(g),在25℃、101KPa下,已知每消耗3.8gNaBH4(s)放热21.6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解析:金属钠易与空气中水、氧气等反应,在反应器中通人氩气,可以排除空气中水、氧气等杂质的干扰;金属钠因为较活泼,一般存放在煤油中;取出煤油中金属钠时,一般要用镊子夹取,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第②步操作中,得到溶液和固体,所以基本操作为过滤;NaBH4溶于异丙胺,异丙胺的沸点为33℃,所以分离(NaBH4)并回收溶剂时,可以采用加热、蒸馏的方法。3.8gNaBH4的物质的量为0.1mol,所以1mol NaBH4与水反应放出的热为216kJ,其对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aBH4(s)+

答案:(l)除去反应器中的水蒸气和空气 煤油镊子 滤纸

(2)1

2 4 2

1

2

(3)过滤 蒸馏 (4)

点评:本题以制备NaBH4为情景,重点考查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能力层面上考查了考生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接受、吸收、整合框图中信息的基本能力。

28.某研究小组将纯净的SO2气体通入0.1 mol・L-1的Ba(NO3)2溶液中,得到了BaSO4沉淀。为探究上述溶液中何种微粒能氧化通入的S02,该小组提出了如下假设:

假设一:溶液中的NO-3。

假设二:溶液中溶解的02。

(l)验证假设一。

该小组设计实验验证了假设一,请在下表空白处填写相关实验现象。

(2)为深入研究该反应,该小组还测得上述两个实验中溶液的pH随通入S02体积的变化曲线如图4。

实验1中溶液pH变小的原因是____;V1时,实验2中溶液pH小于实验1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

(3)验证假设

请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二,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1)若假设二成立.请预测: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足量的02和KN03氧化相同的H2S03溶液(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充分反应后两溶液的pH前者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后者,理由是_______。

解析:因为亚硫酸的酸性小于盐酸,所以S02气体通入BaCI2溶液,不会出现弱酸制强酸反应,所以没有明显现象,若通人Ba(N03)2溶液,酸性条件下,N03会氧化S02气体或H2SO3生成S02-4,相关的离子反应为,生成的与结合,所以会产生白色沉淀。

答案:(l)无明显现象有白色沉淀

(2)S02溶于水生成H2SO3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实验1作为参照实验

实验3:将纯净的SO2气体缓慢通入未经脱02处理的25mL O.1 mol・L-1BaCI2溶液中,若有白色沉淀,表明假设二成立,否则不成立。

(4)小于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表明,足量的02和分别氧化相同的H2S03,生成H的物质的量前者多于后者

(该试题部分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均可)

第5篇:高考历史解析范文

一、对近几年高考物理实验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分析

1.注重基本仪器使用和原理的考查。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最近六年都在高考试卷中出现,在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10年、2012年就有十多套高考试卷考查了这个知识点。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更是年年考。在历年高考实验题中,实验仪器的使用和选择占有的比重最大,其难点是电学仪器的选择。可见,长度测量、电路测量的仪器使用是考查的重点。因此,复习时对于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一定要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会正确读数,该估读的一定要估读,这些知识一学就懂,但由于学了而长期不用,高考前必须进行复习并练习使用。对于电流表、电压表、多用表,要学会连接、选取量程、读数以及构造原理等。除此之外,对《考试大纲》中所列的13件仪器的使用,要逐一排查,都应该达到能熟练使用的程度。其他的像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滑动变阻器的两种接线方式等,也都应该一一掌握。

2.重视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的考查。验证性实验和大多数间接测量的测量性实验是依据某个物理原理设计的,从相关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中找出需测量的物理量并明确如何测这些物理量,从而确认实验方法和步骤。

例如,2006年重庆卷第22题(2)问考查了使用打点计时器让纸带随重锤做自由落体运动,从而 “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同年高考的四川卷第22题(1)问则是对“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原理的考查,此题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提供参考示例(题目另提供了上文提到的重庆卷的范例,并提示此法不能再用)再设计一个实验来粗测重力加速度g。物理基础较扎实的学生,如能创设出物块沿斜面下滑的物理情境便能解答此题。这个题充分体现了高考实验“出活题,考能力”的思想。

3.重视对实验操作和实验步骤的考查。常规命题有实验步骤排序、补漏、删除、改错、叙述。每年高考均有电学实验步骤的考查,结合实验电路设计、电路实物连接、电路待求量的计算的题型。此外,2004年考查过“绘金属条AB间电场中的等势线”的实验步骤;2005年两套高考试卷都考查了“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的仪器排列顺序和实验步骤;2006年的全国卷Ⅱ第22问(2)题要求陈述“测玻璃砖折射率”的实验步骤。

4.重视实验数据处理。近几年高考多是考查学生用作图法处理数据的能力。学生可根据图线找函数关系,确定图线方程,平滑曲线还具有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效果,有时可根据图线发现测量错误。这一考查点在2009年的高考试卷中尤为突显。2009年有七套高考试卷要求用作图法处理数据,其中三套涉及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三套是“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电学实验。高考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论的能力要求由此可见一斑。

从近年来的高考考查情况看,一些热点实验已基本形成,如基本仪器中的长度测量;力学中的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两个实验;电学中的测金属的电阻率(含伏安法测电阻)、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把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用多用表探索黑箱内的电学元件(重点:欧姆表的使用)五个实验;光学中的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用双缝干涉测定光的波长两个实验,都要更侧重地进行复习。值得注意的是,“一电一力”或“一电一光”或“一电一其他”的结构模式已比较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在把电学实验放在重点位置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其他部分的实验。

二、对高考物理实验复习的几点建议

1.重视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原理是实验的核心,实验方法、实验步骤、仪器的选择乃至误差的分析等一切与实验有关的问题都是从实验原理中引申派生出来的。紧紧抓住了实验原理,也就容易明白并记住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一些规定、要求和注意事项。例如,高考中的设计性实验,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比较高,但是它所用器材、原理、方法都渗透在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或课本知识中,在设计、操作实验时,只是要求学生将它们创造性地结合,这虽然不是课本上的实验,但用到的全是已学过的知识和使用过的器材,如果学生能深刻理解类似实验的原理、设计方法,能把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是不难解决的。因此,我们在实验复习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强化对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理解,才能使学生在实验思路上触类旁通,适应高考对考生实验能力考查的要求。

2.以实验原理为核心逐一落实每个实验环节。对于十九个学生实验,复习时尽力确保每个实验环节都能得到逐一落实,具体环节如下:

①实验目的;

②实验原理(电学实验包括电路的设计);

③实验仪器的使用与读数(包括仪器的选择);

④操作步骤(特别是容易遗漏和出错的重要步骤);

⑤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包括平均值法、图像法、函数关系法等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也包括对实验结果是否合理进行分析);

⑥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误差分析;

⑦实验后的思考、体会乃至迁移等。

3.重视实际的操作训练。物理实验的首要特点就在于它的实践性。《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学生实验是学习实验知识的载体,是形成实验能力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命题的材料来源。实验题虽是“纸上谈兵”,但是高考在命题时总希望把“做过实验的”和“没有做过实验的”有所区分,同时,不亲自做一做,也很难发现问题,很难达到对问题的真正理解。纸上谈兵数十遍,不如亲自操作一遍。我们在每年的高考前一个多月,学校实验室全面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到实验室自己做实验。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时应该做到:对每一个实验都清楚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操作。不仅要懂得每一步的操作,而且要理解为什么要进行这一步操作,哪些操作可以代替,哪些顺序可以颠倒。必要时,再结合实验录像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行为。

4.重视对基本仪器使用的复习。

5.设置实验专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专题复习的优越性在于能够很好地总结、归类,进一步突出放大实验思想原理以及方法,同时也为自然的迁移创造条件。例如,同一物理仪器在不同实验中的应用,设置专题“打点计时器的应用”,由打点计时器记录位置、时间的应用出发,进而测定v、a、F、Ep、Ek等,来完成力学中的一系列实验;再比如,同一实验可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可设置专题“测电阻的方法”,可以用欧姆表法,可以用伏安法,可以用替代法,还可以用半偏法等;也可设置专题“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法”,可以用伏安法,可以用伏箱法,也可以用安箱法,还可以用两伏法测电动势等等;这样进行归纳式的专题复习,有助于学生在整体上审视高中物理清晰的思想,才能更有效地为设计实验做好准备。

6.扎实做好实验练习题,加强巩固。高考是笔试,由做实验到书面解答实验题,有一个由感性认识经思考达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为实现这个飞跃,做训练题是必不可少的。对实物连线题,有的考生连滑动变阻器的接线柱在何处都不知道,出现这些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没有动手做实验,除学习态度马虎、答题草率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通过实验练习题来加强巩固和提高。因为我们并不经常反复做每一个实验,做过之后为避免遗忘,应通过习题复习来加强巩固;卷面上画出的仪器图形、仪器的刻度大小与实物还有一定的差异,要正确认识它们,把实际操作能力转化为解题能力并在试卷上准确表述出来,也要经过习题训练;另外,学实验不能就事论事,对实验知识还要加深理解,作深层的思考,设计实验和处理数据的方法等还要扩展应用范围,而培养灵活应用的能力更要经过习题训练才行,因此每复习一个实验,都要让学生完成适量的练习。

第6篇:高考历史解析范文

关键词:电视节目;暴力内容;提高收视率;消极影响;应对办法

1.暴力内容在电视节目中的现状

1.1电视暴力的内涵

近些年来,随着电视的发展,电视节目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开拓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带来了各种积极的影响。但同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发现,暴力正在以不明显的方式满满地进入电视节目中,给人们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媒体研究领域还没有专门对电视暴力进行过明确的定义。在本文中,我们对电视暴力进行一个简单的定义,即电视节目中所出现的言语方面或行为方面的暴力。

1.2暴力内容在电视节目中的表现

第一,从暴力内容出现的频率来看,可以得出,暴力在电视节目中是普遍存在的。毫不夸张地说,平均每个小时,电视节目中至少会出现两次及以上的暴力内容。第二,谋┝δ谌莩鱿值姆绞嚼纯矗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中都会出现暴力内容。我们平时所观看的电视剧、综艺节目、电影等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在这些之中,以军事、历史等题材为主的电视剧,直接以战争、打架等方式呈现了出来,还有一些节目以言语谩骂等方式来表现出来;甚至在儿童所观看的动画片中,例如我们大家所经常观看的的《喜洋洋与灰太狼》,也出现了暴力内容,从而对儿童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电视节目依靠暴力内容提高收视率现象对大众的消极影响

2.1给大众带来了消极的情绪体验

在电视节目中,大量的暴力内容不断频繁出现,这就必然会对观看电视节目的人们的情绪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一方面表现在,在暴力内容反复出现的情况下,一部分人可能会担心暴力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从而引发担忧、恐惧等消极的情绪。

2.2使大众偏离了现实的认知模式

我们都知道,电视节目的题材大部分以现实的生活为模板。基于此认知,人们一般比较容易相信电视节目是接近于我们的现实生活的,从而产生了“节目即生活”的看法。因此,毫无疑问,人们也便相信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这就必然导致人们对社会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社会是一个充满危险性和恐惧性的世界,对周围的事物持一种怀疑态度,不愿意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从而形成了偏离现实的认知模式。

2.3为大众提供了错误的行为榜样

在我们能够随时能观看到电视节目的今天,暴力内容的不断出现,必然会加强人们对暴力的认知。长此以往,人们很可能会混淆虚拟的电视节目与真实的现实生活的区别,把电视节目的虚假世界当成真实世界,渐渐对暴力产生兴趣,进而产生了模仿暴力的想法,认为暴力是我们的生活所倡导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且往往会行之有效,所以,我们可以依据节目所呈现的用暴力行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处理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内容就自然而然地被运用到了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提供了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的行为榜样,形成了不健全的人格。

3.应对电视节目依靠暴力内容提高收视率现象的具体办法

3.1国家应加大对电视节目的审核力度,为大众营造健康的电视节目环境

目前,国家在电视节目依靠暴力内容提高收视率现象这方面的监管力度极其缺乏。笔者认为,国家可以通过立法来加强审核的力度。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使之能够对媒体的工作者起到引导与警示的作用。在立法的基础上,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依照法律对电视节目进行审核,多多播放积极阳光的电视节目,取消具有严重的暴力倾向的电视节目的播放并进行惩罚,从而为大众营造出健康的电视节目环境。

3.2媒体应加大优秀电视作品的创作力度,为大众树立正面的榜样

正面榜样的树立对于大众来说,是有积极的意义的。因此,媒体的工作者应当把正确的职业观与社会责任观结合起来,并将作为自己的工作思想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将社会所倡导的积极正面形象的融入到电视作品中,减少暴力内容的渗入,创作出优秀的电视作品,从而为大众树立正面的榜样。这样,在电视作品的正面作用下,人们受到电视作品中正面形象的鼓舞,深刻地意识到这种行为值得学习,便开始推崇积极阳光的事物,反对暴力血腥的负面事物,进而能够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逐渐使人们塑造积极的世界观,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

3.3大众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选择观看健康安全的电视节目

对于成人来说,应当不断地接受学习教育,提高自身水平,使自身具备辨别节目信息优劣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人们应当主动选择健康安全的电视节目,学习积极向上的东西,陶冶自己的情操,形成非暴力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对于青少年来说,一方面,家庭要积极引导青少年选择健康安全的电视节目。很显然,青少年正处于三观、心理等不成熟的时期,这就需要家长帮助青少年选择健康有益的电视节目,尽量减少观看与暴力相关的节目,控制观看电视节目的时间,能够逐渐分辨出电视与现实的差异,对现实具有正确的认知模式。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充分发挥正面的教育作用。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积极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电视节目,推荐学生观看有益的电视节目,从而使青少年尽量不接触暴力内容,使学生的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4.结束语

在电视节目对人们的生活发挥重要作用的今天,依然不可忽视它的消极影响。通过本文研究电视节目依靠暴力内容提高收视率现象的现状、负面影响以及应对办法,能够对人们起到引导与警示的作用,很好地引导人们去选择健康有益的电视节目,避免观看过多与暴力相关的节目,从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唐小华,周连香.电视暴力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及其家庭干预[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

第7篇:高考历史解析范文

文言文分析综合题的考点涉及三项:(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简而言之,此题的要求是考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正确推断作者的观点态度,以达到深层解读整篇文言文的目的。这道题常常以指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和识别该题型干扰项设置陷阱的主要方式,探究命题人错项陷阱设置的技巧,对考生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是大有帮助的。

一、错位嫁接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中用于指甲人、甲事物、甲现象的叙述, 在选项中用于乙人、乙事物、乙现象,从而形成陷阱。正所谓“非其人、非其时、非其事、非其地、非其言、非其行、非其因、非其果”。

如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卷Ⅱ第6题选项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比照原文“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乃遇害。”可以知道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已经被宇文化及抓起来,不存在选项中所说的大怒而没有设法保护。此选项正是“非其因、非其果”的错误。阅读时注意从不同的时段去切分层次,迅速找准有效的阅读区间,把不属于该阶段的项排除掉,从而快速准确地解题。

二、以偏概全

这类陷阱是用部分代替整体的意思来设置错误点。答题时要特别关注表示范围的词语或概念,对文段所述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核对,看事物的范围在转述的过程中是否被放大或缩小。

如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卷Ⅰ第6题选项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比照原文“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可以知道孙傅秘密地谋划着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到了像宦官的两个人杀了他们,并杀了几十个死囚,带着他们的首级送给了金人。其中,“状类宦者”并不是宦官。

三、无中生有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选项中出现原文中没有提供的信息。即本无此物,硬f有此物;本无此事,硬说有此事;本无此意,硬说有此意。

如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卷Ⅱ第6题选项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比照原文: “武宗即位, 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可以知道,武宗继位后,因费用不足,韩文请求先启用承运库,皇帝下诏不允许,并不是选项中的不顾非议。因此在弄清人物关系的基础上,最好把主要人物的行事按顺序标明序号,纵向审视、比照。

又如2014年高考语文辽宁卷第6题选项B:赵立为人正直,治军严明。在孤守楚州期间,虽然被金军重重围困,粮草、野菜全部吃光,但他和部下宁愿吃磨碎的榆树皮,也不扰民。

比照原文:“始受围,菽麦野生,泽有凫茨可采,后皆尽,至屑榆皮食之。”可以知道被金军重重围困之后,赵立部队粮草用尽,以至于将树皮磨成屑来吃,但并未说是否扰民。这种选项的错误设置即是无中生有。

四、曲解文意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利用文中有些词句较难理解的特点,在分析概括转述的过程中故意曲解文意。

如2015年广东卷第8题选项D:侯弘文追随卢象N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N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比照原文:“侯弘文,散家财,募滇军随象N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N上疏救,不得。”可以知道巡抚王梦尹以骚扰驿站为名上报朝廷奏请处罚侯弘文,得此消息,象N上疏救援,没有成功,不同于原文中的赶去救援。所以,阅读时要精心阅读,洞悉雷区,识破干扰。

第8篇:高考历史解析范文

近几年,为保障考试的公平和公正,手机信号屏蔽仪和金属探测器在各类大型考试中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高考自然也不例外。大多数人都认为:手机屏蔽仪结合金属探测器,无疑给考试环境的安全提供了双保险。然而,在今年高考监考工作中的一次意外经历,却让笔者感到:科学合理地使用屏蔽仪和探测器,才是考试安全的重要前提,否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1意外经历重现

这次意外经历是出现在对考生进行违禁物品检查环节,笔者的搭档负责使用金属探测器对考生进行违禁物品检查。然而,正当她打开探测器电源开关准备对考生进行检查时,探测器却在根本没靠近任何金属物品的情况下一直处于报警状态。我们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探测器是坏的,失灵了。而更意外的是,通过场外监考人员了解到:出现这种情况的不是一两个考场,几乎所有考场的金属探测器都出现了失灵的现象。眼看就要到考生入场时间了,这种意想不到的情况着实让当时每个监考及考务人员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在短暂的紧张之后,笔者通过分析屏蔽仪和金属探测仪的工作原理,很快找到了探测仪失灵的原因,从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入场检查工作。

2手机信号屏蔽仪和金属探测仪的工作原理及相互影响

2.1手机的工作原理

要说清手机信号屏蔽仪的原理,应先介绍手机的工作原理: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手机和基站通过无线电波联接起来,以一定的波特率和调制方式完成数据和声音的传输。而手机信号屏蔽仪则针对手机的通讯原理,在屏蔽仪工作过程中以一定的速度从手机信道的低端频率向高端频率扫描。该扫描速度可以在手机接收报文信号中形成乱码干扰,使手机不能检测出从基站发出的正常数据。手机表现为搜索网络、无信号、无服务系统等现象。通俗理解就是:通过屏蔽仪的干扰,可以使手机与周围的基站失去联系,从而达到屏蔽手机信号的作用。

2.2金属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而金属探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利用有交流电通过的线圈,产生迅速变化的磁场。这个磁场能在金属物体内部感生涡电流。涡电流又会产生磁场,倒过来影响原来的磁场,引发探测器发出鸣声。本质上讲:金属探测器的报警声是由外界特定的电磁波激发的。

2.3金属探测器异常的原因分析

了解了手机的工作原理及金属探测器的工作原理,考场上出现意外的原因也就不攻自破了。原来是由于我们进考场前,后勤工作人员就已经将手机信号屏蔽仪的电源开关打开了,屏蔽仪是一直处于工作状态的。而屏蔽仪工作时会不断在其周围空间发射频率范围很广的电磁干扰信号,当金属探测仪开机后,面对那么高密度的干扰信号,自然会不断地发出警报声。想到这,笔者果断地与场外工作人员沟通,让广播室播音员通知大家先将屏蔽仪关闭,待使用完金属探测仪后,再将其开机。果然,将屏蔽仪关闭以后,金属探测仪立马恢复正常了。

3结束语

笔者通过对考试秩序册的学习及网上搜索发现:秩序册上及网上对手机信号屏蔽仪和金属探测器使用流程似乎没有细节上的描述。

第9篇:高考历史解析范文

【关键词】广东省高职考,例说解析几何大题的命题方式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探讨

一、对近几年广东省高职考考试大纲的考试要求的浅析

考试大纲有四个层次。(1)掌握的内容有:掌握求曲线交点的方法、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2)理解的内容有: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直线的方向向量和直线的点向式方程、直线的法向量和直线的点法向式方程、直线的斜率和点斜式、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两条直线的交点和夹角的求法、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椭圆的标准方程和性质。(3)了解的内容有: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圆的参数方程、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性质。(4)能的内容有:能根据条件求出直线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三、解析几何大题命题方式的基本规律

从近几年命题方式来看,大题命题主要有以下的基本规律:

(1)涉及的主要内容是三角形的周长、直线、圆、椭圆、抛物线,大题的内容几乎不涉及双曲线;

(2)常以椭圆为中心来设计问题;近年解析几何的大题常考的内容主线是直线――圆――椭圆。

(3)命题设计的方式一般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问题近年通常是由给定的条件,求椭圆 的方程。设计思路大致是:由 条件,确定椭圆的方程类型 由 条件,求出 、 的值 将 、 的值代入可得所求椭圆 的方程。而条件的设计就围绕着先给出以坐标原点为中心,接着设计怎样求出椭圆的长半轴 和短半轴 (常要用到半焦距 、长半轴 、短半轴 三个常数间的关系 ),进而可以求出椭圆的标准方程,这个问题是基础的问题,学生只要记住一些简单的知识、能基本的计算就能解决这类问题,难度一般。

第二个问题是综合性问题,常是圆与直线、椭圆与直线、椭圆与圆、椭圆与抛物线等的综合问题。设计思路大致是:通常以第一问题的结论为条件,设计它与直线、或它与圆等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如:求交点、距离或距离的最值、周长、面积等等) 由条件逐一求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终得出结论。从上面问题的设计方式来看,大题的第二问难度显然提高了许多。以2015年的大题来看,首先,如果第一个问题解不出来或解决错误,显然就会导致第二个问题无法解或解错,另外,第二问又把直线、三角形的周长与椭圆的定义、长半轴、短半轴、比较数的大小、圆与椭圆的是否有交点的判断方法(若 时,则圆与椭圆有交点;若 或 时,则圆与椭圆没有交点),由于涉及知识点较多,要理解、要变形、要算,综合性较大,学生在理解题意上时已经是比较困难了,再加上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变形、运算能力普遍偏低,因此,学生解第二问题难度较大,这就是许多学生见大题就无从下手,望而生畏的主要原因。

四、大题命题趋势分析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