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习地理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是一个偏理的学科,对很多人来说都很头疼,是个难啃的硬骨头,知识点复杂,答题没有思路,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是通读教材,包括小字部分,然后分段略读、精读,对教材重点内容如概念、定义等,要求做到读、划(在下面用色笔画线)并行,以加深印象,为运用地理语言解答问题打下基础。对其中优美的文字,如地理景观描述,亦可领读、朗读。课本中精美的插图照片,可当作美术作品欣赏,要充分利用美学的感染力,来引起学生自学地理教材的兴趣。最后分析和总结出段落大意,动手列出章节知识结构。与读、划教材同步进行的,则是配合课文内容,进行“思维描图”的练习,以树立学生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和具体的地理轮廓形象,为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增强地理记忆能力,学好地理课打下基础。(动手)结合起来的方法。这样,手脑结合,地理知识和绘图技能结合,而达到地理概念清楚,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明确,并起到增强记忆的作用。
具体做法是:每学一课(章、节)就让学生把课本有关地图描绘下来(应描地图教师事先选好),描图纸要用单页薄纸,并作为课堂作业,检查评分。描图要求轮廓清楚,位置正确,书写规范。所描项目须经教师选定,描图过程(包括描图前和描图后)要引导学生对所描地图进行反复思考,要思维其地理位置特征、轮廓形象、方位距离、面积大小、地形分布、生产布局等等;也可以联系不同的大洲、大洋、国家地区进行对比思维,还可以把课本中有关文字论述和听描绘的地图本身结合思维,把部分专题地图如山河分布图、气候类型图、交通城市图等归纳成综合性地图来思维,也就是把所描地图,同整个教材串连起来,形象具体,顺理成章,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思维描图”的关键是思维(包括想象),而不是“依样画葫芦”的描图。如果学生不思维,而单纯描图,则单调乏味。只有边想(思维)边描,使想像中的地理事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与联系同地图结合,则兴趣盎然。“思维描图”需教师培养引导,为增强说服力,可在同一学生身上搞些数据,对比“思维描图”与“单一描图”的不同效果。
“思维描图”具有紧扣教材,简单易行的优点,不论教学设备的好坏,师资水平的高低,学生成绩的优劣,皆可推广应用。“思维描图”不仅使地理概念清楚,地图知识牢固,还能避免“地名搬家”的现象发生。
第二步是填、写结合——“地理事物镶嵌法”。
学生在读、划教材,思维描图的基础上,已初步掌握了教材内容和地图知识,这样,可以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空间以及有规律分布这一特点,填、写结合,采用“地理事物镶嵌教学”。所谓地理事物镶嵌法,就是配合教材内容,取空白地图一张(学生自绘),就像幼儿的“积木盘”一样,把有关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气候类型、自然带、交通城市等,让学生像摆积木似的,按位置、比例分别“镶嵌”到空白地图上,填(图例)写(注记)结合,把众多的地理事物,综合归纳为一图,形象具体,印象深刻。
用此法还可以把不同的教材(自然地理、区域地理、人文地理)、不同的章节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密切结合,启发学生按步思维,找出不同地理事物的各自规律、特征,理解其形成原因,掌握其相互关系,进一步把中学三个层次(中国地理、世界地理、高中地理)六册地理教材综合在一起,达到学生对地理课本越学越薄,越读越少,概念清楚,内容熟悉的目的。
第三步,练、测并重——“对比强化记忆法”。
通过读(课文)、描(思维描图)、划(概念、定义)、写(知识结构、地名)、填(地图)等一系列的自学活动,动手动脑,自学能力大大提高,已初步掌握了地理的“双基”内容。下一步就应通过练习,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各地理要素规律,以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如虽处同一纬度,由于海陆、洋流、地形的不同,气候类型产生差异,气候、土壤、生物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复杂关系,地理环境(主要指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类与环境之对立统一关系,等等,使学生具备审答地理问题,评价地理事物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怎么提高文综成绩1.政治
文综政治要熟悉课本,不用背,只要大概有印象就可以了,知道原理什么的大概在什么位置就好。在熟悉课本的基础上做到以下几点:1、自己先做一部分题,不要怕和答案相差大,没关系,都会有这样一个过程。通过错题,好好领会一下自己欠缺在什么地方,学会思考。2、通过错题再次熟悉政治课本,归纳课本知识,尤其是自己不熟悉的地方。3、再来做题,这次做题应该会有很大的进步,但是还难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这个时候要把答案抄下来,背过,积累的多了,自然会不知不觉得提高了。
2.历史
高三文综历史复习中,最好把每个时期总结成一棵树的样子,主干就是大标题,枝干就是小标题,叶子就是内用的关键词,这样每一节就是一棵树了。到最后的时候,把这些书当成枝叶再串成一棵大树,你一本书的框架就出来了,这样就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3.地理
地理分为自然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三部分,其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都是建立在自然地理基础上的。所以学好自然地理是最重要的。在自然地理中重要的部分是地球运动和气候,它们是很难理解透彻的但是又关系到所有地理知识的。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方法区域地理在高考中,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分布、特征、成因、规律及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和验证。因此,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树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一定不要只机械地重复一遍初中地理课本,而应重视对旧知识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建立知识框架与体系,并巩固在图像或图表上,并以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为指导,结合高考训练要求进行复习整理。鄙人结合自己的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区域地理复习的简单方法与思路,供同仁们参考,便于学生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第一、推出区域地理复习模式,便于全体学生复习归纳总结。
一、自然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是: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土壤特征和矿产资源。需要说明的是在复习世界区域地理时,对土壤特征一般不作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区域的位置和地形,往往决定这个区域的气候特征,而区域气候和地形又往往决定区域的水文和植被,水文和植被往往决定区域土壤的形成)
二、人文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依次是:农业特点、工业特点、人口与城市特点。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看似简单,但复习时掌握复习方法,理清复习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加强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联系。
例如,用南亚季风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南亚西南季风进退对南亚农业的影响。在复习东南亚地理位置时,一定要结合板块知识,巩固东南亚多火山、地震、滑坡、海啸多发的原因。用风带、气压带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南部分布广泛的原因等等。又如东亚季风气候显著,要注意知识的联系与高考要求的连接----⑴季风气候的特点,⑵为什么东亚地区季风气候显著,⑶东亚季风气候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完成这一点,在提前布置的情况下,班内的优秀学生,能完成这一点,并在班内介绍、推广。
第三、每个区域考纲要求重点不一样,操作时应有侧重。
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注意每个区域往往有一两个重点。如东亚日本气候及风性及海洋性特点。东南亚位置,特别是板块中的位置,和东南亚地形特点及其成因是重点。又如非洲的气候在赤道南北两侧对称分布及其成因等是重点。欧洲海洋性气候及其成因等都是区域地理重点。完成这一点,应由教师主导操作。另外,在以主要国家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区域地理中,区域的概述复习为辅,国家地理知识重点。例如东亚概述部分:第一,对东亚每个国家做一两句介绍。蒙古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朝鲜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第二、季风气候显著。但日本是东亚地理复习的重点。
第四、在区域地理总结时,注意区域地理知识的类比和综合。
例如,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有好几个区域都有三地形区,北美自西向东纵列分布着三大地形区,南美和它相似。澳大利亚也有三大地形区,也是自西向东纵列分布着三大地形区,只是山地在东面。其实,俄罗斯也存在着三大地形区,印度存在着三大地形区。又如,东亚的季风和南亚的季风成因也可以进行类比等。通过类比和对比,便于学生巩固掌握。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往往能揭示许多地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例如自然地理要素的总和,人文地理知识和自然地理的综合等等。
日本为大纲规定的八个专节之一,我们用前面介绍的复习思路与方法指导日本地理特征的复习。
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关键词:初中地理 区域地理 学习方法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它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显著的特点。区域地理更能鲜明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初中区域地理覆盖整个初中地理教学,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它是初中地理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区域地理课型的研究,对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重要意义。从知识内容来看,区域地理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也包括人口、交通、工农业等人文地理知识,是地理要素在某个区域的综合表现,每一部分知识既有独立的组成部分,又与其它部分的知识联系,体现了区域地理知识内容结构有较强的整体性。自然地理要素的区域性和整体性,人文要素的区位因素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区域地理学习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教学,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中学习技巧:
1、采用地图教学,牢记地理事实
①识记我国的主要地形区;②利用中国水系图识记我国的主要河流、湖泊及其空间分布;③识记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省会名称及其空间分布;④识记长江和黄河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地形区、上中下游分段点等;⑤识记我国的主要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名称及其分布;⑥识记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的名称及其分布;⑦识记我国的商业中心的名称及其分布;⑧识记我国的主要邻国及其分布、我国疆界的四至点;⑨识记我国十大风景名胜的名称及其空间分布;⑩识记我国的主要界线。
2、学会分析地图
培养学生分析地图,从地图中获取深层次的信息,也就是找出图中已读取的大量的表层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图多思,帮助学生对地图的认识走向深入。一图多思是指对图提出“是什么”、“在哪里”、直至“为什么”的问题,并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地图进行观察分析。例如,前面学业考试中正确率不高的日本工业分布,在教学中就应该指导学生通过一图多思来全面深入地分析地图。读日本工业分布图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读出图中日本的主要工业城市是哪些,在这些主要工业城市间出现的大片的绿色图例是什么?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工业城市、工业地带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岛的哪些方向?他们的位置分布有什么规律?为什么在日本工业都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而不是在日本海沿岸?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分析地图,使学生对区域地理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
3、学会分析社会经济特征
1)分析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有区域性。主要是在不同的区域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地形条件,光热条件,水源土壤条件,社会需求,交通运输,科学技术等条件的不同。位于美国中部的大平原上谷物农业具有优越的区域条件,如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条件,充足的水源,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等。
2)分析工业生产
工业生产要根据区域中的资源、人口、交通、科技、市场等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来发挥优势,协调解决其不良的条件,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如日本周边临海,有优良的港湾和广阔的水域条件,交通运输便利,科技发达,但自然资源短缺,因此发展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使日本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
3)分析交通运输区位条件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交通运输的建设又要受到社会、经济、技术和自然条件的制约。为此,在交通运输的建设中要考虑区位条件,社会经济的需要,技术条件的支撑,自然条件的限制。其布局一般在人口稠密,经济技术条件较好的区域,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建立交通运输的点、线。
4、运用分析归纳
对于任何学科,最重要的就是教给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指的就是本学科的框架和组成;知识的逻辑关系;形成学科的方法和手段。在地理教学中,不仅要讲清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这些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良好的认知结构的构建,有利于把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比较和变式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在初中区域地理的日常教学中通过分析归纳,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化、条理化。
5、学会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就是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挖掘学生自身学习潜能,形成较强学习能力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达到增知、长智、练能的目的。由于初中学生不同于高中学生。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自我意识,具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很少依赖于他人;初中学生仍处于少年期,虽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对他人的依赖性仍然很强,学习的兴趣、方法以及学习能力都与教师的教学联系密切。因此,在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运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6、开展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营造了一种相对比较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通过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合作,来探究知识同时提高学习和思维的能力。课堂讨论可以是全班围绕教师设定的一个教学内容或一个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是预先在班级里组织不同的讨论小组开展讨论。课堂讨论的组织过程分为四步:教师提出议题,自由讨论,交流讨论结果,师生共同评议。在运用课堂讨论进行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讨论的内容要有所选择,应选择一些与教材结合同时学生又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合理的组织、监控和评价,帮助每位学生在讨论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做好组内分工。
参考文献:
[1]卢敏燕.学好区域地理,掌握方法最重要[J]. 基础教育参考, 2010,(02) .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对于实践知识的学习来说,教师可采用辨识目标、编码图文、匹配策略、选择媒体、主题活动、检测效果的组件教学设计法。在组件教学设计中,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设计出匹配学生学习需要的各种活动,有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相关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实践知识;教学设计;组件教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一学科特性更要求地理课堂与自然社会紧密相连,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获得的能力与情感应用到自然社会的田野实践中。针对这一学科特性,教师就要思考与选择:什么是实践知识?不同的实践知识所要达到的学习水平是什么?教师在地理实践知识教学中如何来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及创新能力等?组件教学是解决这类知识学习的方法之一,因为组件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来分析教学问题,确定合适的教与学的起点和终点,运用设计的方法将教与学中的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和地理观点培养等诸要素有序、优化地组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本文中,笔者结合实践,对地理实践学习的组件教学设计方法作一分析。
一、实践知识
实践是人们在自然与社会活动中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知识是人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果。实践知识是在实践中完成认知任务的知识。安德森(L.W.Anderson)认为:“完成认知任务的知识是与课题或任务有关的知识,它需要人们了解在不同的情境或条件下,如何运用策略解决实践问题的知识。它主要包括自我知识和情境知识。”[1]其中,自我知识主要包括知道自己完成某项任务所具备的能力、对某一任务兴趣的知识、完成某一任务的知识以及对某一任务实用价值判断的知识。情境知识主要包括何时、何情境、为什么和如何运用不同策略的知识。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判断性,即根据不同的任务情境或条件来选择用何种知识与策略去解决问题;二是综合性,即它是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综合运用;三是反省性,即要不断地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状况,以便于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修正自己的思维与学习行为。鉴于实践学习的内涵与特点,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地理实践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地理综合学习的内容,即运用实验、调查、观测、考察、灾害应急等方法完成自然社会田野实践任务的学习。其主要包括以地球运动等地理概念与地理原理规则为基础的地理实验、以人口等地理概念为基础的地理调查、以大气运动等地理概念为基础的地理观测、以水循环等地理概念为基础的地理考察、以地壳运动等地理概念为基础的灾害应急等。
二、地理实践学习的设计方法
地理实践学习的设计方法包括辨识目标、编码图文、匹配策略、选择媒体、主题活动、检测效果。下面,笔者就以粤教版初中地理“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以广州南越国历史文化遗址为例”学习为例,介绍地理实践学习的具体设计步骤。
(一)辨识目标
地理实践学习的辨识目标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了解学习任务,即本节课要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什么。首先,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明确本节课学生的任务是学习“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其次,分析“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中所涉及的地理概念主要包括地域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最后,厘清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二,分析学习需求,即根据《课标》要求来分析学生的能力起点,找出学生学习与《课标》要求的差距,确定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最近发展区。首先,教师要了解《课标》的要求,即教师分析《课标》中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学习的达标要求是“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能力起点,即教师收集学生在学习“人口的变化”“语言与宗教”“聚落与环境”时的检测效果的数据,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关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现状。最后,教师要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标》之间的差距,找出学生学习完成本任务的最近发展区。由于初一学生在学习“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时对地域自然、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知识储备不足,综合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要制订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课堂教学目标。第三,确定学习目标,即将适合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学习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部分进行系列分组,同时在组内形成一个个组件学习目标。首先,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部分将本节的学习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保护人类宝贵文化遗产”、过程与方法目标——“选择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其次,将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细化为若干个组。最后,确定每个组要达到的学习水平和与此相应的行为。
(二)编码图文
编码图文,可采用分类、选择、策略、线索的方法,其具体操作如下。第一,分类实践学习的图文材料,即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部分的学习目标,将实践学习的图文材料分成三个类别。属于知识类别的实践图文材料主要是广州南越时期的地理位置、文化、社会经济;广州南越时期南越王墓、秦汉造船台、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国水关等遗址和出土的大量珍贵历史文物。属于过程与方法类别的实践图文材料主要是保护广州南越国历史文化遗址的问卷;比较我国秦汉时期汉代墓葬的文物特色与历史文化价值、古代沿海商港造船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秦汉时期宫殿建筑遗址的建筑特色与历史文化价值;分析广州南越时期的城市轮廓,测算南越四大遗址旅游环境容量,设计南越历史文化遗址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问卷,提出南越四大遗址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建议。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类别的实践图文材料主要是南越四大遗址及出土文物。第二,选择实践学习的具体图文内容,即根据文字、图片、练习三个部分,选择实践学习的图文内容。在文字材料方面,实践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广州南越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资料。在实物与图片材料方面,实践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广州南越时期四大遗址、广州南越时期四大遗址出土的文物等。在活动与练习材料方面,实践学习检测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分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观点。第三,确定实践图文学习的策略,即根据学生的能力起点和学习目标,采取适合实践图文学习的呈现策略。根据“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以广州南越国历史文化遗址为例”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本节选用的呈现实践图文学习的策略主要是叙事法、表格法、调查法、观测法。例如,用表格法从墓主地位、印章的出土文物与价值、汉代彩绘的出土文物与价值、殉葬的出土文物与价值等方面来比较秦汉时期南越王墓葬、长沙马王堆汉墓葬的特色与历史文化价值;用观测法可了解南越遗址旅游环境容量和分时段旅游密度;用调查法可了解南越历史文化遗址旅游者目的、结构、源地、组织形式等资料。第四,寻找图文中的线索,即找出图文中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学生在阅读“广州古城图”和“广州位置图”时,首先要读图名和图中的注记,明确读图的目的和图中反映的地理事实,从而了解广州的地理位置、南越四大遗址的位置和广州城范围的时空变化。其次是从南越王宫署的显性信息来分析广州城中轴线的变化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发展等隐性信息,从南越开始至现代广州城界线的空间变化、地形和河流来分析广州城市化的发展状况等隐性信息,从广州秦汉造船遗址和广州地理位置、气候来分析广州航海史、科技的发展和商业贸易及岭南的建筑文化、商业文化等隐性信息。最后是从广州的地理位置、城市范围的变化等显性信息和政治、科技、文化、经济的发展等隐性信息来分析广州地理位置、城市范围的空间变化与广州政治、科技、文化、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岭南文化的形成与广州地理位置的关系。
(三)匹配策略
由于“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以广州南越国历史文化遗址为例”属实践性学习的内容,笔者选择的学习策略包括课题、表征、内容、策略、分工、进度与评价,其具体操作如下。第一,确定课题:根据教材中关于“丽江古城”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反映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等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生活所在地广州的文化遗址,选择要学习的课题是“南越国遗址”。第二,表征课题:分析课题“南越国遗址”要探究的内容,以一句简短的话语概括内容,并将课题的名称表述为“广州南越国遗址的岭南文化考察”。第三,了解内容:根据南越国的南越王墓、秦汉造船台、南越国宫署、南越国水关等遗址,了解学习内容主要为“南越王墓的历史文化价值”“秦汉造船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等。第四,选择策略:根据“广州南越国遗址的岭南文化考察”过程中所涉及的学习内容,选择学习的策略主要是文献查阅、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人流观测、对比分析等。选择策略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在何情境、何时要用何种知识、何种方法去解决问题。第五,分工合作: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特长,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各小组成员要明确应该如何合作来共同完成所承担的学习任务。第六,监控进度:教师要求学生制订一张学习任务完成时间表或任务计划,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进度,这也便于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并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进行帮助与指导。第七,评价结果:教师要评价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与水平,特别要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运用能力及其感悟。
(四)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环节包括主题、意图、情境、行动、操作几个层面,其具体操作如下。第一,确定主题,即根据对《课标》、“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起点的分析,将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定为“广州南越国遗址的岭南文化考察”。第二,明晰意图,即明晰主题活动的动机与目标。开展本主题活动的动机是充分发挥初中生爱动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解与尊重不同文化差异”的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应用“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知识与地理实践方法,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第三,创设情境,即活动开展的情境。为了让学生对本主题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结合教材内容,学校为学生提供到“广州南越国遗址”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广州南越国遗址”,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好奇心和欲望。第四,设计行动方式,即将总活动分解为若干个部件,设计完成这些部件学习需要的材料、媒体、行为。根据学习目标,本主题活动可以分解为“南越王墓的历史文化价值”“秦汉造船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南越国水关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岭南文化与广州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如何保护南越国遗址”6个学习部件,并针对每个部件的学习内容来确定完成学习的材料、媒体和行为。第五,进行行动操作,即在部件学习中,学生获得知识、能力、情感,并将其运用在新问题的解决中。
(五)检测效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兴趣;学习技巧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是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存在规律可循的。地理学拥有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它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能够观察到许多的地理现象,可以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因此,我们还能运用所学的地理学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地理学研究的正是地理环境的差异、分布规律及其成因。以下笔者从地理教学学习经验出发,对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浅谈下个人观点和做法。
一、注重培养学习兴趣
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可以引导我们更清晰地认清这个世界。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身边事物,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是离不开地理的;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趣味横生且实用性很强;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和关注发展,就能培养起对地理的兴趣,喜欢地理,学习地理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就一定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地理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形式,才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学习地理,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因此,为了培养兴趣,建议大家坚持“图不离手”这样随着时间推移,地图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深深刻入我们脑海里。
二、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区时计算、太阳高度角、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算得上文科中的物理,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过程中,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应用为主,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多增加些知识训练,多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多思考,多做比较,从而有利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多加强记忆。学习过程中要重视教材。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要多加思考,善于总结,拥有独立的见解,有利于答题思路与逻辑的形成。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评价优劣利弊,找到相应对策办法。
三、善于运用图文结合方法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利用地图,识图、用图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的地理教材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各类型的插图,通过与文字间配合,从而让教材内容呈现出更直观、形象和生动。在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和掌握图的学习和运用,以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有效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好记易懂,轻轻松松学地理。我通过多年教学经验得出对地图和地理图像的学习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图形分类分析法:将各种地理图像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图所反映的地理信息和特征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各种图形的读图方法和技能。(2)知识复习和记忆图形化:填图和绘图是记忆地图和图形的最好方法,在填绘图时,可以利用与图像相关的知识点标注在图上或图旁边,达到图文紧密结合的效果。(3)图文间相互转换和图形变式训练:教材中用文字叙述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和发展、演变过程,许多都可以通过图形表现出来。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图文进行转换和进行图形变式训练,有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利于提高同学们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当中,有必要适当复习下初中地理的知识。首先,学生可以抽点空余时间复习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巩固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其次,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要善于运用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和融会贯通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要想学习好地理这门学科,提倡同学们多阅读一些课外知识,有利于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路,从而达到更高更理想的境界。
总之,学习高中地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何学好高中地理这门学科呢?必须要善于观察和思考,敢于大胆探究,在生活中多注意对地理现象的观察,把握地理现象发展的规律,才能不断积累有关的地理知识。只有留心身边地理环境的变化,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从身边的地理现象中去发现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一、运用地图,学会空间定位
区域空间定位的一般方法如下:1.从形状轮廓特点进行直觉推测;比如:云南省的轮廓象孔雀开屏,黑龙江省似展翅欲飞的天鹅,陕西省则象一个屈腿而跪的兵马俑等。2.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加以准确定位;例如拿到澳大利亚地图可重点掌握10°S,40°S及120°E、150°E所经过的地区;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西临日本海。所以日本的季风气候海洋性比较强。3.利用地理事物(地形、河流、地名及资源分布等)加以辅助判断和验证。
二、运用综合法分析区域特征
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故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方面来认识。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如,青藏高原区域特征从其“高寒”入手: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冻土广泛分布;光照强烈、热量很不足;是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及水源涵养地;东南部森林植被较好,向西北方向高寒荒漠;土壤发育程度差,比较贫瘠;人类活动集中于比较温暖的河谷地带;发展高原畜牧业和河谷农业;工业有一定发展但还比较落后;交通线较少,公路运输地位重要。
三、运用比较的方法,把握区域差异
在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时,必须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是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出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运用比较的方法,首先,要考虑比较标准的确认――根据比较“主题”的需要选定合适的比较要素。其次,选择比较的方法――“横比”或“纵比”,横向比较大多适用于比较区域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点;纵向比较多用于同一地理区域不同阶段的变化分析。
四、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区域人类活动
关键词:新课程;兴趣;习惯;能力;乐趣
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地理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地理知识,学习由过去注重知识传授向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又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即从传统的“要我学”变为“我爱学”,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地理知识呢?在这里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等名言无一例外地说明: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探寻,深入研究。兴趣以需要为基础,兴趣基于精神需要。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有需要,他就会热心观察接触这件事物,并注意探索其奥秘。稳定的兴趣能使人观察得更加细心,想象力更加丰富,记忆更加深刻,意志进一步加强,人智力活动的效率大幅度提高。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科学家爱因斯坦从5岁起就对罗盘非常感兴趣,终究成为物理学界的泰斗;生物学家达尔文从幼年时就对动物充满好奇心,引导他跨入生物学研究的殿堂,创立了不朽的进化论理论。
吸引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一次难忘的野外观察,可以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可以是一个设计精美的课件,可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甚至是任课老师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幽默风趣的讲解等等,都可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老师要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创新教学艺术,积极尝试各种方法,以便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养成积极学习地理的良好习惯
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努力做到“习惯成自然”。为了使他们做到既能在课堂上积极学习知识,也能在课外主动完成作业巩固旧知,还能在生活中注意观察收集地理知识,养成及时“消化”知识的好习惯,我对七年级的九位学习成绩相当的学生做了个实验,进行了研究。让九位学生分成三组,每组三人,让三组学生在不同的时期记忆同一节课的重点知识。第一组三位同学当堂记忆,花10分钟时间就能记住这节课的重点知识。第二组的三位同学在第三天用了15分钟记住了这些内容,第五天最后一组的三位同学用了19分钟才掌握了这些知识,实验结果一出,学生笑了,我趁机问学生:“这三组中谁花的时间最少?谁的效率最高?”这个结论不言而喻,我趁热打铁告诉他们,要想花少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一要注重课堂知识的把握,提高课堂效率;二要及时复习巩固,防止遗忘。这样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记住主要点并能完成作业,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养成了积极学习地理知识的好习惯。
三、注重读图能力的培养和运用
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的“眼睛”。很多地理知识都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地图而获得。甚至有人说:“学地理就是学地图。”地理地图教W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十几年的地理教学经验告诉我,地理学习中老师为学生创造合适的空间,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和使用地图,养成读图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指导学生阅读不同的地图呢?首先要知道中学地理学习中常用的地图,有政区图、地形图、植被类型分布图和气候类型分布图等,对于地图主要是掌握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位置。阅读地图的时候,应先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这幅地图的名称,接着阅读地图上的图例符号,再根据图例符号在地图上找地理事物的位置,最后根据地理事物的不同特点和分布规律记忆需要掌握的地理事物分布情况。我们在地图上可以分析、归纳、总结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地形、气候、物产、交通等一系列问题。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训练,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图形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使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形下,学生也能自己从图形中获取很多信息。
四、注重学习能力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地理学科的学习也不例外。最重要的不是获得多少知识,而是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能力,包括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等。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因为这种积极学习的能力,才是老师孜孜以求的,也是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
综上所述,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任重而道远,等待我们不断地求索向前。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主要分为自然、人文、区域三大块,众所周知,人文地理离日常生活近,相对简单好理解,但是知识点零碎,且相似相近知识点多不易区分,学生答题往往找不到要点。针对日常学生上课存在的问题和一些有效措施现总结如下:
一、学习人文地理存在问题
1、课本干条知识记忆不牢
人文地理条框的知识特别多,如旅游资源的分类,一共两大种9小类;比如旅游业对区域的影响有经济、社会文化、地理环境三大方面分消极、积极影响一共17条。学生在课下背诵时不是背少了就是背混了,在做大题时得不到满分。这在自然灾害与防治和环境保护中此类现象都比较普遍,学生对干条的知识点记不全,很影响大题基础知识的得分。
2、图文知识转化困难
在讲旅游地理第三节中国的世界遗产时,中国35处世界遗产是常出的考试点。学生辛辛苦苦费了很大力气,能记住大部分甚至全部时,结果遇到考旅游资源分布地区时一个都答不上。如中国著名三窟分布在哪个省份,往往张冠李戴;更难一点的如,例举北京的世界遗产,例举出距上海500千米的世界遗产有哪些?学生还不知道上海附近的省都有哪些,更别提能例举出来了往往都瞎写一通。图文不能做到随时转换。
3、原理性知识不会迁移运用到具体案例
在讲到旅游地理第二章第三节旅游自然的评价时,课本上从旅游自然本身、旅游资源的环境、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三大方面九小点进行评价,由于内容少好理解,学生背诵情况较好。但是当遇到如对泰山、对我们熟悉的壶口瀑布进行评价时,部分学生无从入手,部分学生写不全,甚至部分学生九点全部都评论一遍,以致前后矛盾。
4、课堂死气沉沉,时效性不强
人文地理容易理解但知识琐碎、要点不明晰,所以课堂上学生提不起兴趣,死气沉沉。有的学习特别认真的女生课下反映,上课认真听了、理解了也认真记了,可是考试时得不到高分,觉得自己写的对但是根本就答不到得分点上。有些学生上课恹恹欲睡、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人文地理学习时,学生提不起精神很影响学习的效果。
二、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课堂中的实践,对人文地理的学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拼图游戏法记忆――以中国34省区为例
学生对图文转化不敏感,主要原因是记不住中国的省份、分区。我偶然在网上发现一个关于34个省区的拼图游戏,游戏中把34个省份按照轮廓形状分成34份,只需按照位置一一回归原位。在给班里同学播放时,学生特别感兴趣,都争着抢着上台做游戏。在接下来调查发现,只要拼过一两次游戏的同学,很多都能记住34个省份的位置。为了更有效的提高省区轮廓的记忆效果,我把省区轮廓想象成现实中的类似事物,如陕西像兵马俑,宁夏像箭,贵州像哈巴狗,青海像兔子,内蒙古像狐狸,广东像象鼻,山东像老鹰,吉林像雾凇,四川像兔皮,台湾像萝卜、海南像菠萝,湖北想警察帽子,湖南像男人头,河南像三叉戟。我又把几种动物之间的联系起来,如狐狸(内蒙古)吃兔子(青海)吐出骨头(甘肃)剩下兔皮(四川);戴帽子(湖北)的男人(湖南)与女人(江西)照顾老人(福建)和小洋人(浙江)。这样相邻的省份既能记住位置又能记住轮廓,大大提高了学生记忆省区的速度和效度。这对学习整个人文地理都有很大帮助,同时在学习世界地理国家定位时我们也可以应用此类方法。
2、统计法记忆――以35处世界遗产为例
学生在记35处世界遗产时,好不容易记住了名称,结果一对应省区就迷糊了。所以结合本节知识的考点,我按照常考题型用统计法让学生记忆。如按省份划分六处世界遗产的有北京、五处的有四川、三处的有云南等。再比如我又按照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分类,如北京、山西、广东、甘肃、、辽宁等只有文化遗产;这样分类之后,学生不仅能记住常考的几个省区的世界遗产,也能做区域定位的题目了。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世界农业分布、工业分布、气候分布等内容的学习。
3、实例法验证原理性知识――以旅游资源评价为例
用实例分析印证原理知识。如,我在课堂中先讲了旅游资源评价的原理,然后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评价壶口瀑布。等学生纷纷发言后,我们开始总结做题规律,又让学生对如熟悉的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进行评价,之后又让学生对不熟悉的安徽九华山进行评价。经过实例反复印证理论知识,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都知道如何入手了。这对于学习人文地理中原理性比较强,应用范围比较广的题目都有一个很好的指导方法。
4、死记硬背、默写加强干条知识记忆
学生在记忆旅游资源特点、旅游资源分类等干条内容较多的知识时比较困。针对此问题,开始我让大家死记硬背,先记住一共几条,再分别给每一条填内容,这样就不会少哪条了。后来又让大家课前上台默写,再让同学上台点评,这样反复写反复评,学生互相争强好胜,记忆效果比以前好很多。这对于人文地理中干条知识比较多的内容时,比较好用。
5、组队法加强零碎时间的利用
人文地理中零碎知识很多,但是难度较低,失分主要是课下不记,零碎时间利用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根据月考所带班部分得分不高、失分主要是课本基础知识的同学进行分组,如把只考了50多分的张萌乐、张雪纳、杨倩、陈立、吕鑫、袁云六位同学组成一组,张萌乐任组长,每天组长早上规定背诵内容,晚上晚点之前两两一组互相提问背诵情况。这样零碎时间既得到有效利用,学生成绩也有很大提高。如张萌乐同学在期中考试时获得地理单科第一的好成绩。
课堂教学风格受课堂教学内容和时代要求的制约。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风格,就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地理教学内容与地理教学形式有机统一的课堂教学风格。
课堂教学风格总是通过课堂教学形式的特点呈现出来的。人们对课堂教学风格的认识,首先是从课堂教学的形式、特点感受到的。新时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风格,以素质教育为准绳,以多样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及适当的教学用具为依托,恰如其分地表现中学地理的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好学、会学、学会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正确的地理观,适应时代的要求。其教学形式的特点,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如下四点:
一、有一个诱人的新课导言
生动诱人,精练点题,设有悬念,可探讨性强。中学生,受思想认识水平、课程时间安排、高考、中招考试导向等诸因素影响,通常情况下,不重视地理课,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但是,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又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一方面他们要对问题追根问底,知道其所学知识的用途,另一方面,他们又急于要显示自己的才能,个个跃跃欲试。这就为设计好新课导言,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和思想基础。而经过挖掘加工后的生动、诱人、带有悬念的新课导言,一上课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上来。兴趣和好奇,促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直到把悬念化解,问题解决,找到答案为止。至于兴趣点和好奇点的选择,可以放在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地理热点问题、最新事件、乡土内容、奥秘探讨及新式教具等上面。
二、浓郁突出的“地理味”
图文并茂,以图释文,形象逼真,直观性强。人地关系,空间概念和地图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体现“地理味”的三个突出表现。其中,地图教学是关键。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包括区位概念和区域概念),使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地图,正确分析和说明地理问题,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独特风格和特色所在。
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用一幅或几幅地图,包括地理示意图表、地理漫画及素描图、人地关系相关图、地理模型图等,便能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并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恰当的地图教学,首先从识图开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的结构,然后再逐项逐条紧扣教学内容启发设问,让学生通过位置以及相关事象的分析,读出图中的地理内容和地理特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作地理成因分析和地理规律分析。对多种要素叠加的图,则采用分要素化繁为简,分解教学,最后再叠加恢复地图原貌的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地图的展示,可通过挂图、板图、幻灯、投影、微机等多种手段进行。
通过识图、拼图、填图、绘图、联想分析图的反复训练,学生的手、口、脑并用,其观察力、记忆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都可以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进而,把知识落实在图上,达到会学、学会、会用的目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胆识和心理素质。
三、感染力极强的教学语言
条理清晰,生动艺术,言简意赅,启发性和鼓动性强。教师灵活并恰当地运用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和板书语言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师或绘声绘色,或幽默诙谐,或启发诱导,或慷慨陈词,或点头赞许,或热情鼓励……
适时适度使用语言修辞手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勇于提问,大胆发言,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同时,配以新颖、美观、快速、精练的板书、板图和板画,醒目易记,就能强烈地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使其如醉如痴,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受到陶冶,得到锻炼,学会知识,掌握方法。
四、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
一、中学地理的学科特点
通过高一年和高二年地理学习,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其原因之一是对地理学科特点缺乏了解,由此对地理科学习产生了一些误解。
误解之一: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背记的学科,只需考试前的突击背书即可考得高分,这点已被考试证明是行不通的,
误解之二: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文科学科,不少同学用学习语文、历史、政治学科的方法来学习地理,结果表明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因此,要想学好地理,首先要对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在记忆的基础上的理解和应用。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高考意义尤其重大。
二、高中地理复习方法的指导
1.学习重点内容的指导
(1)地理基本概念方面:地理基本概念有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有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如气候类型、陆地水类型、自然资源类型、农业地域类型等。有些地理基本概念容易混淆,指导时应说明概念的差异,特别是要注意这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比如太阳辐射强度与气温,太阳辐射强度是地面获太阳辐射能的多少,它与太阳高度有关,与大气削弱有关;而近地面气温与地面获太阳辐射有关外,还受下垫面性质地影响,受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又如自然资源与能源,它们的外延相交但内涵不同,用两个圆圈分别表示自然资源和能源,它们相交而不重合,这样采用图示的方法加以指导,简单有效。
(2)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应用方面:“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运用所学地理及相关学科知识和观点,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与原理。”是地理高考十大能力要求之一,而这一类能力要求的试题在自然地理中体现最多。这一部份知识较难,但规律性较强,多采用理科的方法复习。
(3)地理基本技能方面: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图解法等等,都可以依据一的思维思维进行指导。
(4)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方面:“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达。”这是高考十大能力要求的两个方面,而这种能力要求在考试中难度最高。这种能力要求,如果采用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变化这程;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以及地理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首先引导学生从题目中获得给定的信息和最终结果要求,再利用信息与要求之间建立某种逻辑联系,或者用反推的方法,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比如:诺曼底登陆为什么选择在六月?不妨这样分析:有利渡海作战风浪小风力小温差小北半球夏季南北温差小。这样从大气运动到风浪,从地表受热不均匀到大气运动进行反推,建立逻辑推理的链条,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2.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知识框架:
整理知识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加工的过程,即是采用分类、排列、比较、推理等方法,对知识进行处理,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系统化、体系化的过程。老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都需要整理知识,才能达到教与学的目的。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也需要整理知识,需要开展积极的思维,对知识进行加工,才能学到活的知识。比如第二单元《大气》的整理: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运动 天气 自然和人文现象
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环流 气候
等温线 等压线(面) 等降水量线
经纬网
3.学习过程的指导
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谈谈怎样进行学习的指导。
(1)怎样预习
对于人文地理应怎样预习呢?首先要确定预习的几个主要环节。
第一,将教材浏览一遍,抓住基本概念重点理解。本部分教材的基本概念主要有:区位、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等三个。先看教材的经典解释,再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重述,试着延伸其外延。如区位,教材上说“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我们是否可以这样问自己:“该事物的位置”是指什么位置?是自然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地理位置?还是兼而有之?设想,农业的发展能离开自然地理条件或是经济条件吗?显然,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合的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收获的农产品要实现其商品的价值必需通过市场来进行,而实现的程度(即能卖多少钱)又显然受到运输条件、价格、税收政策等的影响,因此,这里讲的位置决不仅是经纬度位置,而应包括自然、经济因素在内的位置。于是,我们可以认为区位,实际上是指某事物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位置。农业有区位,工业有吗?城市有吗?学校有吗?显然都有。这就是对区位这个概念外延的拓展理解。这样,将来学习工业、交通、城市等章节时,区位这个概念就不再需要重点去学习了。
第二,抓住重点的基本原理去思考、理解。本部分教材中需要思考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农业区位因素中哪些是自然因素、哪些是社会经济因素?哪个具体区位因素决定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必要性?哪些区位因素则决定了这种区位选择的可能性?哪些区位因素是动态可变的?这种可变性是否是有条件的?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尽可能的在教材和配套的地图册中寻找答案。然后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自己提出一些问题问自己。如蔬菜基地的区位选择在交通发达的国家与交通不发达的国家是否有不同?为什么?如果这些问题中有些不能找到答案,就把问题带到课堂上去听讲。
第三,尝试做课后练习,把在练习中遇到的难题带到课堂上去解决。这样做,似乎很费时间,但只要你坚持做一段时间,你的听课效率将惊人地提高,你的课后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将比你原先预计的要少得多,你的学习就会在探索中进行,学习就会变得有意思,兴趣就会越来越大,逐渐地学生预习的时间将逐渐缩短,复习效果也就更好,这将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2)怎样听课
经过充分的预习,你进入课堂是带着许多困惑和问题来听课的,一节课45分钟中,你只需要集中精力听教师讲解你所带来的问题,参与同学讨论你所困惑的问题,听课效率必然大大提高。上课做笔记,关键是记下教师讲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时与你预习时的思考中不一致的东西,或是你感觉没有预习到的东西;记下教师或同学提出的你认为对你有价值的东西。要注意记下教师为了说明某个问题而设计的板画和思路。
(3)怎样阅读教材
除了按上述预习方法阅读教材外,还应注意阅读教材中的各种插图和配套地图册中的各种图表,因为许多地理概念、原理是用地图语言来表达的。例如,地图册P6中的《主要农作物生理活动的基本温度范围》将使我们加深自然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上海郊区农业分布与市场的关系》将加深我们对各种农业部门的区位选择的理解,这些图表既直观又具体,千万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