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公车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根据县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自查核查的紧急通知》(达公车治办〔2011〕10号)精神,蚕桑局迅速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进行学习,并开展了自查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蚕桑局现有公务用车1台,专职司机1名。
二、自查情况
(一)提高认识,加强教育
加强公务用车管理,规范领导干部用车行为,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的需要,也是维护党和政府形象和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迫切要求。我局严格按照县委办、县政府办《关于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达委办【2011】69号)要求,在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和有关廉洁自律要求的基础上,对照通知有关规定,逐一排查在公车管理、执行公务用车规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要求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加强公车管理、执行公务用车规定的重要性,在切实抓好公车管理的同时,要求领导干部带头执行好公务用车的有关规定,为干部职工做好榜样。
(二)加强管理,严肃纪律
严格按照《通知》规定的治理6项工作内容,不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用公款擅自购买公务用车。不向企业调换、借用车辆或摊派资金购买车辆,对公务用车不搞豪华装修,特别是不搞高于原车配置设计进行装修,增改与汽车行驶无关的设备。在公务用车管理方面,制订 车辆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公车定点停放、定点加油、定点维修三定管理,健全完善专人负责、统一派车、明确线路以及用车与缴费分离等制度。严格执行车辆派遣、驾驶、检查等规定,坚决杜绝公车私用参与旅游、婚丧嫁娶、接送学生和学开车等与公务无关事宜。认真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加强驾驶员的职业操守教育,不允许酒后开车,不准违章驾驶,不带故障行车,不准以车谋私。在车辆维修方面,履行节约,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降低消耗,节省车辆费用开支。
关键词 车辆管理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车辆是每个单位都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工具以及平时的交通工具,是单位是否能够开展好工作的必要保证,一个单位车辆管理水平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单位的工作效率。在单位的日常管理中,为切实配合好单位其他部门开展工作,服务好领导,做好车辆的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应该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站在全局角度上,统领工作,对车辆的使用合理分配,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车辆管理工作经验,分析了当前企业中车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就如何解决问题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二、企业在日常的车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表现
(一)车辆的管理人员不能严格按照车辆管理的规章制度在日常管理车辆
一个企业的发展,单位内部的事务逐步增多,车辆的使用频率以及车辆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对于单位公车的使用,单位制定出了相当严格的使用程序和规范,比如制定了严格的车辆使用程序、制定了严格的派车程序。虽然单位制定除了相关的程序,但是在日常车辆的使用和管理中,单位内部仍然存在着一些不严格按照规定使用车辆的事件发生,这就使得一些单位的车辆管理很混乱,一些员工甚至在没有经过单位领导同意的情况下就违规使用公车,将车辆开回家中,公车私用,对单位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造成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车辆管理人员碍于情面,因为大家都是熟人,所以就对员工用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私自同意员工用车,这种情形不但影响了公司的日常运转,还严重影响了公司对外的形象。
(二)公车的管理人员缺乏较好的服务意识
车辆的管理人员属于单位后勤管理部门负责管理,虽然是编制内的工作人员,但是大部分人员属于体制内的工勤人员,非干部,这就造成了在薪酬待遇上与单位的干部相差很大,再加上因为与干部的差别较大,因此他们在公车的使用中存在很多错误的做法,比如他们中就经常存在公车私用,对公车的管理不到位,管理人员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经常在工作中掉以轻心。他们中甚至有些人存在“权大优先”的思想,他们优先为领导安排用车,不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有事因为为领导安排甚至耽误了重要的工作。
(三)缺乏主动维护和保养车辆的主动性
部分车辆管理人员缺乏主动保养和S护车辆的主动意识,具体存在以下两种表现:第一,在车辆的维修和保养上,管理人员听从驾驶员的意见,自己不对公司的车辆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解,按照驾驶员的意见维修,有时候就造成了车辆维修的成本过高,造成严重的浪费;第二,车辆管理员普遍没有对车辆的主动维护和保养的意识,这就造成了一些车辆中存在安全隐患没有被及时的发现,有可能会酿成安全事故。
三、如何提升车辆的管理水平
(一)建立完善的车辆管理规章制度及严格的车辆日常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一个单位能否正常运转,对员工是否严格要求的重要标志,车辆的管理同样需要有一套完整规章制度,为有效节约单位的成本,提升车辆的使用效率 ,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建立一整套的车辆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车辆的安全运行。建立健全车辆管理的制度首先要与单位的实际工作要求相结合,以服务单位为主要目的,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对车辆实施精细化管理,确保车辆安全、高效的运行。
(二)优化车辆的日常使用方案
单位的车辆管理人员需要围绕单位的日常工作为中心,以单位的任务需要为安排为要求,在安排车辆时进行统筹的安排,尽量提高车辆的利用率,出勤率,每天保证有80%的车辆在岗;在统筹规划的同时也要遵守单位的车辆管理制度;为实现对单位车辆的制度化管理,首先需要完善单位的车辆管理制度及车辆的日常维护和使用制度。在车辆的使用中一定要注意杜绝车辆的公车私用情况。在平时由公车管理中心统一设立一个专门的停放车辆的停车场,特别是节假日和夜间车辆一定要放在停车场,小长假时一定要将车辆封存。在假期及夜间时确需使用车辆的一定要经过单位领导批准才能使用车辆。
(三)切实增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对于单位内车辆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差的情况,后勤管理部门一定要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载体,将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彻底的贯穿的车辆的日常管理中去,更好地为单位员工及单位服务。对于单位的监测部门用车,因为监测部门用车有其特殊性,可能随时随地用车,因此要培养管理人员的忠于职守的意识,通过让管理人员参加各种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车辆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合理的优化和分配车辆,这样可以实现用最小的代价使车辆的使用最大化,但是所有的工作目标还是依赖于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因此必须开展对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培养,提升业务人员的专业技能。还要及时地对车辆管理人员开展廉政教育,确保管理人员自己对工作有一颗敬畏之心,让大家都终于自己的工作,确保工作不出任何差错,确保安全。
(四)主动对车辆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车辆安全运行
对于车辆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车管人员需要主动提前知晓,车管人员需要熟悉车辆的基本情况,按照规定严格的对车辆的状况进行排查,尽早介入有助于发现车辆存在的潜在问题,这就可以让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第二要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和审查车辆的查验程序,在单位的指定维修点维修车辆,若出现指定维修点无法维修的情形,驾驶员应该及时的上报情况,在单位领导同意的情况下将车辆送到其他维修厂家维修。
(五)对能耗等加强管理,减少车辆的损耗
企业单位和机关事业单位不同,企业单位自负盈亏,因此应平时就注意节能减排,树立节约意识,从源头上减少车辆的损耗,彻底降低成本,在对车辆进行修理时,坚持按照《维修清单》上条目审核维修的车辆的维修费用,不得随意增加项目。并且要为每一辆车建立档案,准确的了解车辆的基本情况,在派车时可以根据车辆的基本情况选派优秀的车辆完成任务。
四、结语
车辆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而且严谨有序,它是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科学的管理规定,强化人员的培训,可以提升车辆的利用效率,只有正确面对车辆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科学完善的制度,加强对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车辆管理工作的水平,为公司的发展作出贡献,切实服务好大家的工作。
论文提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公务用车制度存在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如何改革和完善公车制度已经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
公务用车是国家行政机关用公款购买、用于公务活动的车辆,目的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确保行政机关高效运行。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其弊端日益明显。公务用车改革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公务用车改革是职务消费改革的重要环节,其效果直接关系职务消费改革的成败,关系政府的行政效率、效能,与政府自身改革建设密切相关。
一、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践及其困境
目前,我国公车制度中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公务用车费用高,财政负担沉重;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轿车问题屡禁不止。以上问题其实是通过两种途径最后聚焦于一点:公车私用和超标超编配置导致公车浪费严重。
公车改革从1994年开始,截至目前已经16年了,其中在全国掀起了两次车改。原来只在个别地方实行的公车改革,目前很多地方和单位都在积极推行,第三次车改浪潮正在全国掀起。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相继开展了公务用车改革的试点。纵观历次公车改革运动,改革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加强内部公车资源和使用资源的配置,通过集中统一管理、严格规章制度,提高公车运行的效率和降低公车运行的成本;二是实行货币化,把原来的公车费用通过货币化的形式转移到使用人的工资中(工资化),与个人的利益直接挂钩,减少浪费、降低支出;三是公车社会化(市场化),把公车资源和公车使用需求资源参与社会市场配置,公车经费不与使用人的工资结合,而是直接购买社会服务。从公车改革的现状看,目前采用前两种形式较多,但后一种形式从理论到实践正在处于积极探索的过程中。
不少地方采取加强公车资源的统一管理,通过严格车辆点边管理,统一公车定编标准,实行归口管理。通过实行经费定额管理,实行国库统一支付,对车辆配备、更新、加油、维修、保险等环节实行全程统一管理。通过实行加油定点定量管理,实行一车一卡,凭卡对号,确保在定点的基础上实行定量管理,按不同型号车辆和维修等级选择不同资质或类别的维修企业,实行在定点维修基础上的优质低价的最佳组合。通过统一调度、统一派车管理,合理调节用车需求,大大提高现有公车的效率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以上做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跳出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从本质上说公车还是单位所有、单位管理、单位使用、单位处置,公车资源仍是单位配置而不是市场配置,因此传统的公车存在的弊病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由市场配置,可大大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克服计划经济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因此,公车集中、统一管理只是公车管理体制改良,不是公车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公车改革须坚持的几个原则
公务用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评价公务用车改革模式优劣、选择和构建最优公务用车改革模式的标准。笔者认为,我国公务用车改革至少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一是公务用车改革要有利于规范职务消费。我国公务用车改革的最初动因就是规范职务消费行为,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从源头上治理公车腐败。因此,公务用车改革模式的设计、选择以及实施都必须坚持这一初衷,力求实现这一目标。
二是公务用车改革必须保证正常公务活动用车需要。公务用车改革不能影响党政机关各项工作的开展,应该避免由于车辆不到位而降低工作效率现象的发生。
三是公务用车改革应遵循节约原则。改革要有利于控制车辆支出,同时在公务用车改革模式设计中充分考虑运作的经济性,在车辆购置、使用、处置等环节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改革除了要算“经济账”、“财政账”之外还要算“政治账”,要统筹考虑政治和社会效益,历史地长远地看待改革的成效与影响。
四是公务用车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财政与社会承受力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制定制度时不能一概而论,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保证制度的可操作性。公务用车改革模式的设计、改革方案的制定、出台,要建立在大量的实地调研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不能凭热情、拍脑袋做决策,更不能搞形式主义。例如,有些地区曾提出3年内不许购置公务用车的要求,但是结果却适得其反,3年的禁期一过,出现了集中突击购车的现象。其实车辆的购置、更换应实事求是,如果车辆发生正常报废,更换新车也无可厚非。
三、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模式创新
公务用车改革最终要实现三个“减少”,即减少财政支出、减少改革成本、减少社会动荡,实现共赢和多赢,这就要求地方政府结合各地情况创新改革思路,优化改革路径。目前,如何克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管理和制度创新,研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模式,是决定车改成败的关键。
首先,公车改革的思路不能局限于简单的货币化,应当采取渐进的方式,逐步过渡和完善。公车货币化改革是在原有的公车使用管理制度本身处于“锁定状态”而进行的一项新的探索。随着公车改革的深入,首先要在深化制度改革上下功夫。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和现阶段的国情,我国更适合采用积极的对接办法——公务用车管理规范化,加强公务用车监督和管理,完善现有的公务用车制度,为下一步公务用车改革做好准备,等条件成熟时再循序渐进,代之以货币化改革模式;或者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改革模式。
其次,需要统筹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因地制宜,权衡政治、经济、财政的利弊得失。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对于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实行取消公务用车和货币化相对容易一些;但对于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地区来说,实行货币化改革的条件尚不成熟,应该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靖华.政府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公务用车;改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1
随着企业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的弊端日益突显,公车私用现象严重,继而引发企业办事效率低、车辆运行费用高,成为企业财政支出的包袱。也因公务用车已经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影响了企业的和谐发展。
国务院批转发改委文件中提出,2012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一些地方政府也在公车改革中采取了几种模式,有货币化补贴、公车租用以及加强管理型等多种模式。为响应国家的号召,集团公司按要求对所属各单位的公务用车进行了统计,就我们单位而言,仅留两辆公务用车,其余车辆按公司要求全部拍卖。这一政策运行近两年了,在财政支出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改革后的公务用车制度仍然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本文就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以下粗浅的分析。
一、货币化分配不合理,影响了办事效率
集团公司在公务用车改革开始,基本的做法:一是公务用车分配货币化。取消公务用车,公务人员彻底取消公务用车待遇,按级别、岗位发放交通补贴。企业处级人员均采用此法。二是公务用车分配半货币化。一半货币发给用车人员,便于预约不到公车时出外办事自行解决交通问题;一半货币留作统筹,用于保留的少量公务用车的费用。处级以外其他公务人员采用此法。
就这一分配方案,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它的不合理性表现在:其一,处级人员均购普通型轿车,然而就我们单位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需要到山区工地下现场办公,这种情况下只有越野车才能到达工作点,按照单位规定,处级人员不允许使用公务车辆,这样处级人员只能自驾车去工地,在无法到达工作点的情况下只能步行。在“时间就是效率”的当今社会,这无异于“蜗牛赛跑”的道理。如果要求处级人员为了便于工作购买越野车,就目前的经济状况,是买得起养不起。其二,因仅有的两台公务用车派出办理更紧急的任务,有些部门人员由于业务往来需要去距离本单位10公里的相关部门办事,为了节省时间租车出行,这样下来,来回三趟就把补贴的费用消耗了。若不租车坐公交,出外办事需要半天甚至一天,不仅时间全耗在路上,其它事只能推迟。这种货币分配的交通补贴造成了工作的迟延。
二、公务用车减少,私有车辆增多带来交通事故、空气污染的严重
在单位取消处级领导的公务用车后,没有了专车接送,没有驾照的领导碍于“面子”,放不下架子去学习驾驶证,就从不正当的渠道获得驾驶证。在没有支付雇佣司机能力的情况下,只能自己驾驶,这样拿着买来的驾照冒着生命危险开车上路,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多发性。同时,公路上的车辆突增,车辆的尾气排放给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污染。
在现实情况中,公务需要和私人需要往往无法有绝对的标准来进行有效判定,下班后使用公车并不一定是为了私事的需要,上班时的派车也并不一定就是为了公务,两者往往存在着一定的交叉现象。尽管车改制止了一些干部长期公车私用的腐败现象,杜绝了超标购车的奢靡之风。但对于公务用车改革至今出现的这些问题仍需我们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有益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我们也探讨了以下这些做法:
1.取消货币化补贴,将现有公务用车全部收回,成立第三方运营公司统一对车辆管理。司机由车辆运营单位集中管理,提供专业化服务,可以有效的防范公车私用和降低公车的维修、保养成本。运营公司下设若干车队,每个车队固定负责若干个单位的公务出车。将所有享受公务用车人员的车补费用转换为“公车使用代金券”,按照职务级别、岗位不同,结合公务需要的繁忙程度发放不同额度的代金券。有公车使用需求时持代金券用车,不再发放其他补贴。代金券一人一券进行相应编码,只能限定本人使用,不能代替现金。
使用方法:每月发放一次,月末结余作废,不累计;本月不足,由分管领导审批后增加领取次数。每次出车的代金券分正副券,公务用车人员用车时,将正券交出车司机,由司机记录出车路线、行驶里程,报车队管理员统计费用;副券由对应的业务单位人员签写办公事由,用车人员办事后交本单位交安委。每月初,交安委与运营车队将上月出车情况对账,进行结算。
2.加强管理,监督是基础。建立健全车辆使用管理数据库,根据每月统计的车辆使用数据进行分析,动态调整和分配代金券定额。建立统计报告制度,定期通报或公示公务出车管理情况。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通报或曝光,并进行处罚,畅通监督渠道,开设举报箱,发挥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
这样既减少了企业的财政开支,又添补了一般公务人员办事因费用不够而延误的漏洞,运营公司也可以根据办公路线调整车型,解决了领导下现场的困难。
公车管理这个普遍难题,其难度就在既要保证公车能满足公务的需要,又要限制公车私用,也就是说既要保证效率也要保证发展。因此,建立公务用车管理的长效机制,是企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当逐步完善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改革。
参考文献:
[1]杭州公车改革再探索[J].商周刊,2010-1-5.
一、基本情况
(一)机构设置情况
县工信局、中小企业局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挂靠县非公有制经济办公室1个科级单位、县职工教育办公室1个科级事业单位,工信局内设党政办公室、经济运行股、规划投资股、财务股、行政审批股、安全生产监督股、信息化股、中小企业股等8个股室。
(二)核定编制和实有人员情况
1、核定编制情况:工信局行政编制6名(其中行政编制5名、机关工勤编制1名),中小企业局行政编制6名(其中行政编制5名、机关工勤编制1名),职工教育办公室事业编制5名。
2、实有人员情况:共有全额财政拨款人员25名,行政编制人员19名,事业编制人员6名。
(三)财政供养情况
工信局共有在职人员25名,财政供养人员25名。在财政供养人员中,其中行政编制19名,事业编制6名,截至目前实有上班财政供养人员25名。经过认真自查,不存在长期在编不在岗、伪造人员编制及长期在册不在岗骗取财政资金、退休和死亡不注销及其他形式的“吃空饷”问题。
二、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县人社局《关于开展机关事业单位防治“吃空饷”问题专项督查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局及时召开会议,组织机关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文件精神,积极宣传动员,成立了由党组书记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班子其他成员和党政办公室主任为组员的防治“吃空饷”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参与、支持、配合专项治理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全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建立防治“吃空饷”长效机制总体情况
根据《关于建立机关事业单位防治“吃空饷”问题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局党组及时将预防、治理“吃空饷”问题纳入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范畴。
(二)严格人员日常管理情况
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考勤制度、财务制度、公车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县人社局关于干部日常管理的相关规定,对脱岗、旷工、值班及请销假方面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和相应的惩治办法,严格干部日常管理。印制《县工信局干部职工请销假审批(备案)表》,做好审批登记备案手续并留档,经过年度考核汇总,截至目前,严格执行婚假、产假、年休假等法定假期时限,不存在超期享受婚假、产假、丧假、年休假的情况。
(三)严格工资发放管理情况
按照通知要求,我局对工资管理发放情况进行了全面自查。重点对长期不在工作单位工作或从事其他工作,仍在原单位领取工资补贴的;退休人员仍领取在编在职工资的;调离人员仍在原单位领取工资或在调入、调出单位重复领取工资的,已故人员延期领取工资,离退休费以及遗属补助对象死亡仍领取遗属补助或不符合条件的遗属领取遗属补助的等情况逐人逐项进行了清查。经过自查,我局未发现职工违反上述规定领取工资补贴的情况。
(四)严格离岗人员管理情况
针对“吃空饷”七种情形,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排查、核实、统计“吃空饷”和不在岗人员情况,经认真自查,我局不存在违规借调人员、进修培训、挂职锻炼、离岗创业等问题。
(五)严格监督管理情况
进一步明确干部日常监督工作任务,强化执行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政纪律情况的监督,强化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的监督,强化遵守党内政治生活规定情况的监督,强化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的监督。进一步完善干部日常监督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及时发现问题和提醒纠正机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和重要事项管理制度,健全完善问责追究制度。按照通知要求,局党政办公室配合局纪检组对全体职工的迟到、早退、旷工等现象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监督。
各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省人民政府同意省劳动局《关于贯彻执行〈矿山企业实行农民轮换工制度试行条例〉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执行中有什么问题,望及时报告省劳动局。
省劳动局关于贯彻执行《矿山企业实行农民轮换工制度试行条例》的意见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务院的《矿山企业实行农民轮换工制度试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现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意见:
一、矿山企业使用农民轮换工的比例:炮采工作面、人工推装车、掘进队和基本建设的掘砌工,一般可为百分之七十;普采工作面、高档工作面及自营基建掘砌一般可为百分之五十五;综采、综掘工作面一般可为百分之四十。
二、《条例》第七条规定:农民轮换工熟练期满后的工资待遇,应高于固定工;农民轮换工年出勤超过二百五十个工日的,每满一年由企业加发一个月本人原标准工资。对此,结合我省情况,按如下办法执行:中央直属企业、省营企业的农民轮换工按三种类别加发工资,年出勤二百五十天以上的加发一百五十元;二百六十四天以上的加发二百二十元;二百八十八天以上的加发三百元。加发工资分两次支付:合同期内,每年年终发给百分之六十;其余的合同期满离矿时一次发给。因轮换工本人原因,合同期未满离矿的,不予加发。地、市营和县营企业,可根据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状况,参照上述精神办理。
三、企业招用农民轮换工,应同县劳动服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县劳动服务公司要与乡镇和轮换工本人签订相应的劳动合同。农民到外地企业当轮换工,县劳动服务公司要派正式职工驻矿带队、一般五十至一百名的派一人,一百至二百名的派二人。驻矿带队人员的任务是:配合企业做好轮换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安全教育、补充更换、工伤事故善后处理等项工作。如企业在当地或邻县不需带队的,县劳动服务公司要确定专人定期到企业了解轮换工的思想、生产、生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和企业协商解决。
驻矿带队人员在企业工作期间,受企业劳动人事部门领导,工资福利仍由县劳动服务公司负责,企业给予适当补助,一般每月补助五十元左右,工作表现好、成绩突出的,可适当提高。驻矿带队人员联系工作的差旅费,由派出县的劳动服务公司支付,办公用品由企业提供。
各县要建立健全劳动服务机构。人员不足的,可增加企业编制,所增人员的费用,从收取的管理费中开支。
为了做好劳动鉴定工作,企业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劳动鉴定委员会。
四、企业按月向签订合同的县劳动服务公司交纳管理费的比例按三种类别执行:农民轮换工一百人以下的为当月标准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五;一百至二百人的为百分之四;二百人以上和不派驻矿带队人员的为百分之三。管理费由企业每季度末直接汇给县劳动服务公司。
县劳动服务公司收取的管理费,主要用于支付轮换工管理工作的有关费用、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费、差旅费等,任何部门不得随意平调和挪作它用。
五、农民轮换工因工死亡,由企业负责安葬,县劳动服务公司协助做好工作。企业发给轮换工的抚恤费、护理费等,统一与签订合同的县劳动服务公司结算,由县劳动服务公司按月(或季)拨给乡镇或直接发给因工致残的轮换工和死亡者的遗属。
六、农民轮换工在企业工作期间由粮食部门按同工种固定工的标准供给加价粮、油。加价粮、油与平价粮、油的差价部分由企业补给。
深化完善法律顾问制度。“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是推进法治邹平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实现社会依法治理,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有效途径。在巩固法律顾问全覆盖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按照“专业化、团队化、有偿化”的总体思路,继续完善法律顾问全覆盖长效发展机制。采取政府购买和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律师承担公益性法律服务的经费保障机制。在政府引领下,不断提高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购买法律顾问服务的比例,推动法律顾问法律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巩固和完善农村法律顾问工作,在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保障困难村民合法权益中发挥积极作用。推进多区域专业化法律服务团队建设,搭建多形式法律服务平台,积极发挥各类专业化法律服务团队服务作用。发挥律师管理职能作用,推荐多领域律师专家担任各级政府和企业法律顾问。积极探索推进律师参与涉法涉诉工作机制。
深入推进法律援助工作。积极落实《法律援助条例》进一步健全完善便民服务长效机制,畅通法律援助渠道,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法律援助工作格局。努力实现应援尽援,全力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加强法律援助经费财政保障机制建设。深入推进法律顾问全覆盖工程。
二、以规范执业行为和提升服务质量为核心,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法律服务行业诚信和职业道德建设,建立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工作者信用档案,逐步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制度体系和信用公示平台。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结合争创“零错证、零投诉、零上访”公证员活动,开展公证质量事故“零容忍”活动,提升公证公信力。在稳定现有证源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公证业务新领域,扩大公证覆盖面,积极介入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征地拆迁和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实现办证数量、收费数量双突破。加强司法鉴定质量监管,进一步优化我县司法鉴定专业布局、提高司法鉴定质量,树立司法鉴定权威。开展“司法鉴定质量提升年”活动,健全完善法律服务行业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实现鉴定质量检查常态化机制,加大执业监管力度,不断提升司法鉴定公信力。推进人民监督员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建立人民监督员选任、培训、管理工作机制。
三、以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为重点,完善依法调解纠纷机制
健全人民调解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人民调解员准入制度。完善全县858个行政村村级调解组织网络建设,充分发挥村级调解组织的作用。积极推进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并逐步将人民调解工作向物业、环保、城建、经贸、劳资、消费、保险等矛盾纠纷多发频发领域延伸,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大调解”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行人民调解“网格化”管理,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应急处置、联动联调和考核奖惩等长效机制,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效能。
四、以规范执法和强化保障为目标,扎实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深入开展“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升年”活动,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执行和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工作水平,确保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加大社区矫正执法队伍建设和信息化监管力度。加强社区矫正基础保障建设和社区矫正场所设施建设,年内完善监管指挥中心建设和建设一处社区矫正劳动教育基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认真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决策部署和全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教育改造与安置帮教一体化工程,在推进社区矫正人员培训安置上下功夫。完善衔接管理制度,抓好重点帮教对象必接必控。加快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
五、以两个“争创”为载体,继续推进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建设
深入开展争创“全国模范司法所”和“明星司法所”活动,力争年内90%以上的基层司法所达到省级规范化司法所标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打造2-3个“明星司法所”。继续推进司法行政“四个中心”建设,年内力争建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四个中心”。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能力水平,促进工作方式转变,为司法行政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和保障。
六、深化教育,着力加强班子队伍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践行宗旨、服务于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讨论实践活动,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增强司法行政队伍的政治定力。健全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必备业务知识和能力的培训,适时组织开展与司法行政工作紧密切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不断提升队伍整体素养。
今天召开全区安全工作紧急会,主要内容是通报“5.4”爆炸事故情况,对当前安全稳定工作进行再部署。利用这个机会,我讲以下几点意见:
一、认真汲取事故教训,切实增强做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各地安全事故不断发生。4月23日上午,北培区水土镇发生一起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造成26人死亡。5月4日,云南省临沧市祥临公路云县长坡岭段发生一起货车碾压路外群众的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造成14人死亡、45人受伤。昨天晚上23时左右,原区交通局家属楼(渝航路5号)二单元2-1号房屋内突然发生爆炸,造成1死4伤。这些事故的发生,危害十分巨大,教训十分深刻。
当前,正值“五一”长假,是安全工作的高度敏感期,做好安全工作,确保全区安全稳定的良好环境,十分重要。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吸取事故教训,引以为戒,举一反三,严格按照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加强五一期间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把确保安全稳定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各地各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部署,亲自到一线检查指导督促落实,领导班子成员要按分工职责抓好分管范围的安全工作。要立即组织足够的力量深入基层和现场,针对薄弱环节强化安全防范措施,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预防安全事故发生,有效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二、突出工作重点,认真落实重点领域的安全保障措施
各系统、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4月27日安全工作会的部署,进一步开展好安全大检查,全面排查和整治安全隐患。要按照隐患管理的要求,对排查出的隐患和问题,落实整改责任和整改时限,责任到人,限期整改,并按照“谁检查、谁负责”的原则,追踪到底,确保安全隐患和问题得到及时整改或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一)进一步抓好易燃易爆物品的安全检查和监管。第一,切实加强民爆物品安全检查和监管。由区商委牵头,区公安分局、安监局和有关镇街、园区(风景区)参加。重点是经营单位和使用单位的储存条件、安全管理制度、领用管理制度的落实。要重点整顿各储存点领用管理秩序,坚决防止民用爆破物品丢失、无证领用或非法转让等行为。要加强爆破人员的监督管理,严禁违章操作、无证操作。第二,切实加强烟花爆竹安全检查和监管。由区安监局牵头,区公安分局、供销社和有关镇街、园区(风景区)参加。重点要规范烟花爆竹的经营行为和燃放管理,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防止事故发生。
(二)进一步抓好水陆交通安全检查和监管。第一,切实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检查和监管。由区交安办牵头,交警12支队、交警16支队、区安监局、区交通局、区水利农机局参加。公安交警部门要落实24小时勤务,加强巡逻值勤和路检路查,强化路面监控,重点打击超速超载、违章驾驶、非法营运等违法行为;要加强客运单位、危化品专业运输单位运输车辆的源头管理;对危化品运输车、货车、摩托车、出租车、单位自备车、家用车等要严加检查,对农用车、报废车、摩托车等从事非法营运的要坚决从重处罚。各镇街要加强对4级以下道路的监管,严禁10座以上客车通行,危桥险路要落实专人值守。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节日期间的公车管理,各单位9座以上的车辆必须统一封存,不得以单位名义组织任何形式的旅游观光活动。第二,切实加强水上安全检查和监管。由区水安办牵头,区农业局、区水利农机局和有关镇街参加。以码头、渡口和水上客船、货船、渔船、渡船(水库渡船)等为重点,加强水上安全检查和监督管理。海事部门要加强江面监控,严禁船舶超载航行、违章挤占航道和严禁“三危品”上船等;要严防渔船、农用船非法载客,一旦发现,从重处罚。凡有船舶的镇街,要认真落实客渡船签字发航制度,加强客渡船的日常安全管理。
(三)进一步抓好煤矿和非煤矿山安全检查和监管。分别由区中小企业局和安监局牵头,相关部门和镇街参加。要按要求坚决落实节日期间煤矿企业停产检修制度,严防违规生产。区中小企业局和公安、国土、工商等部门以及有关镇街要围绕“一通三防”、顶板管理、瓦斯监控,抓好煤矿重大隐患的排查整改。有关镇街要按照专项整治的要求,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监管,严格按照爆破规程和开采规范要求进行生产,杜绝违章作业。
(四)进一步抓好建筑施工安全检查和监管。由区建委牵头,区安监局、房管局等部门配合。一是严格落实节日期间停工的要求。二是要严格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制度,落实项目业主为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单位,明确由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责。三是要推进建筑市场专项治理和安全执法监察。严格规范施工建设程序、施工设计、施工队伍的资质审查和安全认证制度,杜绝建筑施工非法设计和层层转包的现象,严禁越级设计和施工,严格规范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四是要严把工程质量关。杜绝将不合格工程交付使用,对病害工程要限期整改,若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要坚决予以拆除,彻底消除事故隐患。
(五)进一步抓好人口密集场所安全检查和监管。分别由区旅游局、区公安消防支队、区卫生局牵头,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抓好旅游、消防、食品卫生等涉及公众聚集场所安全的监督检查。要进一步加强对旅游景点、公园、游乐场所等旅游设施设备、食品卫生的安全检查和监管,确保节日旅游安全。重点对商场、影剧院、宾馆、歌舞厅、车站、景区景点、网吧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进行检查,安全条件不完善的要立即采取措施认真整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必须停业整顿。卫生、商委、工商等部门要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防止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对节日期间举办的公众聚集活动,要严格按照“谁主办、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安全保障措施。
(六)进一步抓好粪便处理设施安全检查和监管。据统计,全区有一定规模的化粪池2000多口。进入夏季,天气越来越热,为有效防范化粪池在炎热天气发生安全事故,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做好炎热天气化粪池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工作。全区无业主单位的化粪池由市政委牵头,有关街道配合,及时采取整治措施,确保安全;有业主单位的由区房管局牵头,有关单位配合,深入到各个社区、单位进行巡查,督促各个单位对本单位的化粪池进行安全整治,努力消除安全事故隐患。
同时,其他行业和领域也要按照安全工作的要求,认真搞好监督检查,防范事故发生。
三、切实做好企业干的息访工作,确保全区社会稳定
最近,全市部分企业干部正在串联,准备大规模到市委、市政府上访。区委、区政府已于5月3日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各有关部门、有关镇街要认真落实专题会议要求,切实履行好职责,组织专门工作组,按照“一帮一”的办法耐心细致地做深入思想工作;要通过各种渠道准确掌握情况动态,及时将收集到的情况报告区稳定办,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坚决防止我区群众参与到市集访活动。
四、加强领导,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一)坚持领导带队检查安全。各地各部门要迅速研究部署,在今天之内组织机关、村(居)干部开对辖区安全开展拉网式大检查。主要领导要亲自带队,确保对排查出的重点部位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对一时整改不了的落实现场检测监控,并派驻现场组实施“一盯一”防范,严密监视事态发展,确保不出事。
关键词: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思考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它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现在是从传统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时期,因而最近几代人的努力是成功的关键。必须从现在做起,坚定不移地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下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较高增长速度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生态和人居环境趋于恶化。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受到这种发展的影响,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如医院卫生资源利用与医疗服务效率低下,过度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滥用抗生素致使耐药性产生等。在当前医疗资源浪费严重的情况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提上议事日程。
1明确卫生部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与现实意义
卫生部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一种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模式,其核心是对卫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以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现实意义。
(1)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卫生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前基本实现卫生事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结合当前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发展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医疗卫生。
(2)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卫生事业的良好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与社会生活、社会经济的科学、健康、和谐发展,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环境友好型医疗卫生服务建设。
(3)是提高卫生事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增强卫生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能合理配置、有效提高我国卫生资源利用率,解决卫生资源相对匮乏,缓解资源瓶颈制约,降低办医成本,增加就诊人数,可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卫生单位的竞争力得到增强。
(4)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卫生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污染物,从源头上治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
(5)是人类健康的需要。卫生事业应以积极促进人民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药物治疗,尤其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为行业特点。
2采取措施稳步推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完善医疗单位服务功能,实现卫生资源的重新整合,创建“绿色医院”、“绿色机关”,打造资源节约型单位,全面提升医疗卫生单位的整体综合实力。立足实际落实“绿色医院”、“绿色机关”标准,围绕“环境、技术、质量、服务”指导方针,按“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要求,加快创建步伐,增加绿化面积,增加花草树木品种等,确保单位环境整洁优美。切实提高对建设节约型单位重要性的认识,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耗管理模式,增强全员勤俭节约意识和绿色环保观念,坚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加大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加强节能降耗,减少材料消耗,加强废弃物回用,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进行科学规划、环保建设、垃圾分类回收、生物、医药垃圾安全处置、采取节水措施、太阳能利用等;加大对医院服务流程再造,对一些布局不太合理的就医程序,重新设计,改善诊疗环境。对新建的门急诊大楼、数字化医院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雅、快捷舒适,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质优价廉的服务。认真组织落实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及时掌握动态,密切协调配合,切实把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抓出成效,努力打造现代化环保型医疗卫生单位。
严格控制行政成本,采取有效措施节约水、电、气、油等资源,减少办公经费、差旅费等开支。切实做到“五个一”。即:节约每一度电,办公室场所尽量采用自然光,杜绝长明灯,倡导绿色照明,空调不低于26。C,适当减少电梯运行;推广使用太阳能供热水、供电设施,控制使用电话,降低耗能;节约每一滴水,避免长流水现象,提倡水的重复利用,养成人走关水的良好习惯;节约每一张纸,提倡使用电子政务,办公用品重复使用,鼓励回收报废办公用品;减少行政报刊的订阅任务,推广网上查看,按需订阅,减少浪费。节约每一滴油,加强公车管理,合理安排公务用车,科学核定单车油耗定额;节约每一分钱,精简会议,从简接待,减少“白色污染”和一次性制品使用;尽量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充分发挥卫生行政职能,加大对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督查工作。要以营造和谐的生产环境为重点,加强对厂矿企业的卫生行政监督检查,同时加强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医疗消毒、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等监管。
监督和指导餐饮业、宾招业限制并逐步禁止使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筷子、不可降解餐盒、塑料购物袋,严格消毒杀菌标准,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树立环保意识,减少白色污染。加强对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的处理和监管工作,落实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科学处置和改进完善医疗废水废物处理流程,做到全程监控,特别要重视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疗废物、废水的处置。加强对药品容器的回收利用。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监管力度,高度关注药物与人体平衡的问题,建立临床药师和处方点评制度,倡导合理用药,杜绝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提倡使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3积极构建和实施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环境保护观念的拓展和创新,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主要从组织领导、制度保障、技术支撑和道德文化建设等方面予以保障,要正确把握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加强对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快研究制定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可持续发展知识培训,大力宣传循环经济卫生科普宣传活动,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实现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级卫生系统要切实转变观念,注重思路创新、规划衔接和推进落实,明确“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发展主线、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组织开展专题调研。结合实际,围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卫生信息化建设等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热点、难点和重大发展战略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和办法
(2)加强制度建设。要以国家法律为指导,以国家政策为依据,依法推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制定卫生部门可持续发展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二在政策层面上,要建立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三是建立适应各单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内容涉及财务管理、后勤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方面,使单位员工在开展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
4科学研究和确立节约型卫生单位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评价指标体系
百元卫生材料效益、百元低值易耗品效益。资源消耗:万元产值水耗、万元产值电耗、万元产值电信费用。办公消耗:职工人均办公费、百元办公费效益、职工人均差旅费、百元差旅费效益。拟采用RSR法、Ridit法、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效能评价。同时,在医院开展临床抗生素药物合理性应用研究,控制药物比例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为群众提供一个“安全、便利、适宜”的就医环境。主要利用数字化信息平台,动态对临床抗生素应用进行监测,高度关注药物与机体平衡的问题,合理应用抗生素,杜绝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发生;加强对临床应用抗生素控制,有效降低药物比例;控制运营成本。目前初步建立了抗生素药物使用、临床合理使用、医院感染率、药控指标等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