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在一个公司的重要性范文

财务在一个公司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在一个公司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在一个公司的重要性

第1篇:财务在一个公司的重要性范文

摘要:上市公司在我国的经济中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沪港通”的开启,我国的证券市场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机遇。但是我国的上市公司业绩却差别很大,一些企业在上市后业绩出现大幅度的下滑,导致投资者遭受严重的损失。基于这一问题,笔者通过构建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来分析上市公司的业绩发展情况。

关键词 :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

一、引言

一些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中充斥着漂亮的数据,但是成功上市后,他们的业绩马上“变脸”。统计显示,截至2014 年7 月22 日,A 股今年以来新上市公司58 家,其中有13 家业绩下滑幅度超过30%,甚至有4 家新上市的公司更是出现严重亏损。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给投资者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对于上市公司业绩如何评价,是目前投资者比较迷惑的事项。为了充分评价上市公司的业绩情况,需要构建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

二、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较多,对其财务风险评估必须需要全面的考虑各种可能的风险,在设置业绩评价指标时,应当可能把所有重要的因素考虑进去,做到重点突出同时兼顾一般。反映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指标较多,如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每一个财务指标都用来反映财务风险的不同方面,因此,在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风险评价时,需要全面的进行研究,不同的风险用不同的指标进行体现,体现全面性的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要运用相应的财务理论、经济学理论、数量模型等,从而全面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构建科学性的财务评价指标,通过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保证指标的选择的科学性。此外,选择业绩评价指标时应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特点,按照财务风险相关理论设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使设计的指标与上市公司的实际运行情况相一致,并且能够对PE 的财务状况做出合理的描述,从而系统、科学地反映上市公司的实际运营状况,有重点的选择并加以应用。

(三)有效性原则

首先,指标的选择必须能够较容易被使用者理解,这样的业绩评价指标设置才是有效的。其次,业绩评价指标在可理解的基础上,使用者应当能够接受,业绩评价指标最终的作用是为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息,只有能被使用者接受,才能体现这一指标的有效性。

(四)重要性原则

业绩评价指标虽然要考虑全面性,但是也要突出其重要性。重要性原则是指在对指标选择时全面性原则基础上,选取重要的几个指标为核心来展开。需要重视选取指标的信度和效度,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如网站的数据库信息、财务报表等,结合上市公司自身的情况,选择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指标,才能够综合反映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状况。此外,还要多关注经济与管理、财务等方面的理论变化,选取更加合理、准确的指标对重点部分进行量化分析。

(五)可操作性原则

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可操作性原则是指选取的指标应有相应的数据支持,并且数据应当比较容易取得。此外,目前对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主要的数据来源还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也需要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不能脱离实际情况。

三、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构建

(一)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指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也可定义为上市公司资金或资本的增值能力,是上市公司受益量和收益水平的主要体现,盈利能力和利润率直接相关,随着利润率的增加而增大。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的分析中可以挖掘出基金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盈利能力指标通常包括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等指标。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与盈利能力呈现反比关系,即随着盈利能力的增加财务风险逐渐降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越高,面临的财务风险就越小,财务就越稳健。

(二)成长能力

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是指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速度,例如上市公司规模的增长,利润的增加等。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从企业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等可以预测出上市公司的发展趋势,主要的评价指标有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等。资产增长率是上市公司成长能力最为关键的指标,通过对基金的净值增长可以直观的看出该企业的成长能力。一家上市公司的业绩除了看现有的业务以外,公司的成长能力决定了未来的发展情况,一家成长能力良好的企业是未来业绩的保证,因此,在考虑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时,成长能力是其必不可少的部分。

(三)偿债能力

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是指上市公司用其自身的资产偿还债务的能力,以及偿还到期债务的承受能力或者保证程度,包括偿还基金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的能力。从静态方面来看,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就是用上市公司所管理的资产清偿债务的能力;从动态的方面来讲,就是用上市公司通过使用资产创造的收益来偿还债务的能力。因此,上市公司的现金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尤其是现金支付能力,直接关系到基金的短期财务风险。上市公司偿债能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

(四)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是指上市公司在特定会计期间按照现金收付实现制,在一定经济活动,主要是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变化情况。简单来说就是上市公司一定时期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的数量。上市公司现金流量中的现金,是指上市公司的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同时还要包括现金等价物和其他货币资金,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的评价指标主要是投资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一家经营比较好的上市公司,应对具备较为充裕的现金流,如果现金流紧张,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出现问题,甚至一些公司因资金链断裂而出现破产的风险,因此,在对上市公司业绩进行评价时,查看公司的现金流量情况是业绩评价中的必要环节。

总之,在我国市场不断发展的趋势下,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规模将越来越大,为我国的经济将作出更大的贡献,但是上市公司中业绩千差万别,需要良好的业绩评价指标,对于上市的业绩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降低投资者的风险。尤其是在我国证券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是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林家林,傅妮妮.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4,(14).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第2篇:财务在一个公司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公司治理 会计信息质量 公司治理结构

一、概述

公司是一个系统,所谓的公司治理指的是:通过一套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内部以及外部的机制或制度来对公司进行协调,保证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以及确保公司最终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最终达到对公司的利益起到维护的作用。

作为“当今公司治理结构的语言”,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体现了公司治理的效果和机制,能够为信息决策者提供可靠的、科学的相关会计信息是它的目标,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决策者最终获取的信息的高低,公司的治理行为也决定的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

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双向互动的。

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制度体系”,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市场的公司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要求决定了企业应提供的信息科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财务会计信息、审计信息以及最后的非财务会计信息。

在世界各国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重要信息中,财务会计信息被列为重点,因为公司的获利能力、经营状况、未来的经营前景等重要相关因素都被财务会计信息决定着,会计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可以利用财务会计信息来解决,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对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起到了直接的决定性作用。

世界第一份公司治理研究报告《公司治理财务方面的报告》的出现,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披露在其中起着直接的关联作用,在这份报告中指出,为了实现公司的有效治理,真实的会计信息在其中起着必不可少的地位和影响。

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能够有效运行,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密不可分,为了实现公司的有效治理,保证公司的有效进行,维护投资者对资本市场以及对公司的信心,公司因此对会计信息的质量高低十分重视,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也有助于资本市场对公司进行监控,因此,保证信息质量的高低是公司进行合理治理的有效前提。

三、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和运行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对应的是,和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也有助于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形成和发展、完善。

前面已经说过,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就是公司的经营者和所有者对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进行监督和掌控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在这一系列的制度和机制中,财务会计的角色是信息的提供者和制度进行的监督者,作为公司的经营者和所用者对公司进行管理运营的主要工具,他们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这一方面来说,财务会计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是系统和环境的关系,系统和环境要相互适应、和谐发展,最终才能促进公司的进步和目标的实现。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制度环境的影响。

所以,为了实现会计信息质量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和谐统一,经营者和决策者在进行公司治理的过程中要坚持和秉承“透明性”的治理原则。“透明性”是进行公司治理的重要原则。其中“透明性”的三个特点是:公开性、会计标准以及遵守规则情况报告。

公开性、会计标准以及遵守规则情况报告这三个特点都是针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因为财务和会计在公司运营的某一阶段和过程中拥有和控制公司的各项资产,这就决定会计和财务身上承受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会计对自己的言行也会做出各种承诺,与此同时,把主体法人的财产和财务收支、个人财产和财务收支区分计算清楚也是会计和财务的工作。

四、如何实现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相互融合

业界认为,未来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必然选择,是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相互融合。但是如何促进和实现这种融合却是让业界也头痛的问题。为了公司的有效治理,达到公司经营利益的最大化,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法能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相互融合:

首先,是从公司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说,完成公司治理结构的构造和完善,是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和可靠性融合的有效手段。所谓的公司利益相关者,也就是包括董事、经理、大小部门的相关管理人员,以及公司各部门员工等。公司的经营好坏与否是和他们的自身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在他们共同的努力下,对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完善,才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最终使公司的经营取得有效的成果;

其次,奖罚分明,制定激励和约束相容的报酬制度。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奖罚分明制度是必须存在在公司治理的机制当中的,现代社会讲究的是劳动获得报酬,付出的越多获得的也就越多,付出的少得到的报酬相应的也会减少,当然,在工作中发生错误也是会依据犯下错误的性质和错误的轻重来决定惩罚的轻重,这是在激励员工上进工作的同时,对某些懒于工作的员工也是一个警告;

第3篇:财务在一个公司的重要性范文

合并财务报表是基于控制为基础、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报表,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损益表、合并利润分配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及有关附表、附注等。《企业财务报告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需要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企业集团,母公司除编制个别会计报表之外,还应当编制企业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类似规定还见之于《企业会计制度》和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之中,在《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表报的列报》中也指出,对于以控制为基础的企业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重要性大于母公司单独会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之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一、企业集团、合并财务报表作用概述

企业集团是界于市场与单个企业之间的一种企业联合体,根据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企业集团扩张到集团内企业之间组织协调总成本等于节省的市场交易成本为止,因此基于诸如战略、原材料市场、销售市场、人力资源、组织资源、财务资源、研发资源等企业核心竞争资源结合或者联合在一起的企业集团,其目的无外乎获取竞争优势、分散风险并降低交易成本。在实践中,按照组成集团之企业的向心力度,企业集团一般以母体企业为中心,可以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母体公司对集团核心层和紧密层一般采用直接或者间接持股达到绝对控制(此为法律与会计意义上之企业集团部分,一般应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而对松散层企业往往采用相对控股或者战略联盟的形式实施重大影响。

从法律形式上看,组成企业集团的企业除了一部分是分公司的非法人组织形式之外,其他企业基本上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分别以自己的法人财产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并且分别承担信息披露的义务。但在企业集团内的各个企业之间,由于控制或者关联关系的存在,企业之间资源的转移和信息的交换往往并不像市场上单个独立主体之间那样,以一种为了各自利益而充分博弈的公允方式和条件进行。在面向外界的信息披露中,将企业集团的总体信息以一种整体的方式进行披露,必将为企业集团的相关利益各方提供按任一成员企业单独披露而不具有的重要增量信息。

从现行的信息披露规制来看,在企业集团中,凡是集团母体公司通过以控股为基础的各种方式能够实施有效控制的企业,母体公司在编制自身的报表之外,还必须将所有这些企业合并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进行披露。亦即会计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于不能实施控制但能实施重大影响的企业必须作为关联方按照关联关系的相关规则进行信息披露。

以母子公司为一体的合并财务报表,系在统一母子公司会计政策前提下,总计母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损益及分配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各相应项目基础上,抵消合并范围内公司之间所有在企业集团这一会计主体来看的内部交易和往来对三张表各项目的影响之后而成。通过抵销而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基本消除了直接将合并范围内公司的报表项目相加而成的汇总报表对集团资产、收益、负债、资本和现金流量的虚估,真实地反映集团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从而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能够为集团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所需的增量信息。

二、合并财务报表的决策价值

(一)区别对待――多数与少数股权

1. 最大受益者――母公司股东

从合并财务报表这一会计主体看,合并财务报表有两类股东,一类为多数股权,即母公司股东,另一类为少数股权,对于母公司股东或合并财务报表多数股权而言,母公司本身的报表是其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这一点无须置疑,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在母公司资产负债表中以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反映,在损益表中以投资收益项目反映,这样的报表项目列示方式对于母公司投资者决策,其信息含量可能是不够的,甚至造成误导。如果母子公司是产业型、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企业集团,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海尔等集团,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以及各分公司之间关联交易频繁,关联交易业务量较大,则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会造成母公司资产、收益以及资本之高估;如果母子公司是投资型集团,即母公司专门从事投资型业务,本身很少从事实业活动,典型的如遍布全国的、政府国资委授权经营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以及少数从事产业整合的企业集团如已经崩盘的德隆集团等,如果集团庞大的业务群最终在母公司资产负债表上只表现为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和损益表上的投资收益项目,显然无法让母公司股东判断集团的资产分布结构与业务收益结构,也即母公司单独报表信息透明度不高。特别是在财政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要求母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对子公司的投资,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会明显被低估。因此,集团合并财务报表必然比母公司单独报表能够为母公司股东提供更多决策有用的增量信息。

多数股权,不论是用手投票者还是用脚投票者,都要分析投资的收益与风险,集团合并财务报表剔除了交易与事项的虚估,与基于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分部报告一起,为集团多数股权分析真实的整体会计收益、各分部的会计收益及其成长性、稳定性,或者说为分析自身投资的价值提供了可靠的分析资料。其作用是母公司单个会计报表无法替代的,至于分析方法与股东一般的通用分析方法并无多少不同。

2.少数股权――决策无用吗

对于合并财务报表中之少数股权,由于实质只是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的非控制性股权,因此其投资决策的主要信息来源应该是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是集团内以控制为纽带的所有公司报表的结合体,因此似乎与少数股权的决策无关。其实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从集团的控制目的来看,控制本身就是为了实现母子公司战略或者战术层面上的协同作战,子公司层面上的投、融资、或者收益分配等重大决策,无不受到集团总体战略的全面影响,这种通过集团行政管理而实施的控制(有时也借产权管理手段进行),往往穿透了母子公司是独立法人因而有独立的权利和义务这层法律上的面纱,从而广泛地影响子公司的各项营运决策。现实中的很多集团实施的筹资决策,重大投资决策以及现金流量的管理往往并非根据子公司的财务状况而做出,而是集中于一级法人根据集团的情况通盘考虑,即使对于子公司的收益分配,也往往并非根据子公司本身的收益状况而定,还要考虑集团整体的现金流量状况并结合新投资项目需要而定。因此,作为集团子公司的少数股权,做出投资决策时充分考虑集团的财务状况和各项营运政策还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少数股权为了“搭便车”(可以享受规模经济的诸多好处)出让控制权所必须付出的决策成本之一,这种考虑在我国目前对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规制环境还不够健全的情况下是值得重点关注的。

具体说来,集团公司的少数股权,财务分析的关注域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少数股权如果属于战略投资者,除了分析自身投资的安全性与增值性之外,还应该关注整个集团的股权结构、经营战略、财务战略与自身参股的战略目的是否匹配,以便适时调整自身的投资策略。其二,如果少数股权属于用脚投票者,其主要关注域是投资的获利性与流动性;由于其在集团中的地位既非控制性、也不能施加重要影响,在法律环境以及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健全有效的情况下,其收益权容易被控股股东侵害,因此还应重点关注多数股权在本公司拥有的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的差异大小并评估其可能造成的影响。

(二)债权人,是成员公司的,还是“集团的”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句话问得有些缺乏基本常识,从《公司法》的角度看来,公司有限责任规定,任何公司都是以法人财产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这相当于在公司投资者个人财产与其投入公司的资产之间设立了一道止损的防火墙。因此,有人据此认为,合并财务报表对于债权人没有多少决策价值,因为不同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不同,母子公司各自的债权人分别只能就各自公司的总资产实现债权的求偿权,合并后的三大表扭曲了各自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令债权人无法判断各自公司的偿债能力,因此既无助于判断子公司的偿债能力,也无助于母公司债权人判断母公司的偿债能力。当然,从静止和孤立的观点来看,这种看法不无道理。

从法律角度来看,子公司以其全部净资产作为对本公司全部债权的直接担保。但是,从动态和相互联系的观点来看,组成集团的各个公司之间有相互约束的纽带随时在发挥有形和无形的作用,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的控制能力和意愿越强,子公司的企业属性就越弱,母公司常常可以突破法律上的种种规制,从日常经营往来,项目营运以及资本配置等各个方面影响子公司的资源流动和配置状况,这种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不公允的转移价格影响子公司净资产的增减变动;二是影响净资产的分布结构(即将非流动资产转化为流动资产、偿债能力强的资产转化为偿债能力弱的资产等),这两种交易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集团内单个公司的偿债能力。此时对于子公司的债权投资者而言往往需要更多关于集团内部结构及营运的信息来判断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干预所造成的对子公司偿债能力的影响,以及判断这种影响是否超越了现行法律关于维护子公司独立法人人格的种种最低要求,并且在自身权益遭受侵害时是否援用“刺破面纱”的原则子公司的控股股东。

判断一个公司的偿债能力,除了从本公司三张表上财务数据计算的比率获得基本判断依据之外,还受其他定性和隐形因素影响,其中每一个公司的表外融资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诸如银行的贷款承诺、良好通畅的融资平台、渠道和关系、来自其他单位、公司甚至于政府的信用担保等等。这些因素如果运作得好,至少从短期内可以大大提高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特别是多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由于成员企业众多,形成规模大小不一的内部资本市场,资金腾挪的空间更大,通过成员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以及关联担保,可以迅速地改变单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获利能力从而改变其偿债能力。因此,集团公司中的各类债权人,判断自己债权投资的风险时,不仅仅着眼于单个公司的偿债能力,合并财务报表提供的表内和表外信息无论对于母公司的债权人还是子公司的债权人都有重要的决策价值。例如,当母公司资产负债率高于集团资产负债率时,财务状况不佳的母公司可能会从财务状况较好的子公司获得财务支撑,通过不对等的交易损害子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不允许上市公司为大股东及其关联公司贷款担保,但执行状况不容乐观,非上市公司则不受此约束),这是子公司的债权人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反之,当子公司财务状况不佳甚至濒临破产边缘时,只要该公司对于母公司还具有战略或者战术上的支持价值时,则母公司会给予子公司以财务上的支撑(直接输血或者提供担保等等),此时单凭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判断其偿债能力也是欠准确的。近来资本市场上各种“德隆”、“鸿仪”、“朝华”等“系”族企业的债权、债务纠葛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集团内各个独立法人的债权人除了运用相关的常规分析手段分析本公司的偿债能力及其变动之外,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事项。其一,在做出是否给予目标公司信用的决策时,关注整个集团相互担保可能造成的债权担保落空的情况,这需要分析合并财务报表提供的集团整体净资产对集团整体债权提供的担保能力以及合并报表附注、单个报表附注提供的关联担保信息;其二,持续关注集团内部交易可能形成的资源不公允转移对目标公司偿债能力造成的影响,从而做出调整信贷政策的各种决策;其三,在可能的情况下,关注集团运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表外负债隐瞒债务,美化集团偿债能力的情况,如将高负债率的子公司通过相应的股权设计转移到合并报表之外(通过第三方代为持股等手段使符合合并条件的企业变为不符合合并条件从而不纳入合并)等。

显然,这里并不单独强调合并财务报表在债权人决策中的作用,其重要性反而体现在合并财务报表与子公司单独财务报表比较分析的基础之上,对于上市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的信息能够为子公司少数股权所获取,而对于非上市企业集团,少数股权获取合并报表信息的渠道会受到很大限制。

一般说来,对于母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由于子公司处于受控制地位,因此子公司的资源往往会由于这种不对等的地位受到母公司超越法律规定的不公平的运用,因此子公司的债权人以及中小股东利益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无论是少数股东还是子公司的债权人进行投资决策分析时不应该局限于子公司的个别报表,还应该从母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与本公司报表对比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且应该高度重视整个集团公司的股权结构、经营战略及其营运政策的变动对子公司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使自身的投资决策建立在更多信息的基础之上。

(三)合并报表分析――管理者应该注意什么

组成企业集团的各个企业虽然具有各自的法人主体地位,但规范运作的企业集团是以产权为纽带,控制为手段紧密结合在一起,追求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的社会组织,集团的管理者配置资源是以追求集团总体资源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而采取各种方式进行的,因此以合并财务报表为基础进行的财务分析是管理者分析资源运用效率的一个重要工具,也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般企业管理者对财务报表信息如何利用,即进行怎样的分析,不同的分析者可能会有所不同,一般可能是与对管理者的考核结合进行的,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和预算控制的企业,可能是与预算目标达成情况的考核结合在一起的,考核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需要利用的财务报表的信息是各不相同的。利用合并报表及其对应的分部报告的信息,企业的管理者可以进行通用的管理者财务比率分析,如资产营运能力分析,包括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分析、存货与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包括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分析,总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盈利质量分析,主要分析营运指数分析。其分析方法与通常单个报表分析大同小异,要提高分析结论的有用性,需要关注合并财务报表自身的特点。

首先必须明确合并报表分析的结构性特征。即既要分析基于整个合并报表为基础的资产营运能力、获利能力、盈利质量,以获得对管理者经营集团总体资产的能力的客观评价,又要通过分部分析(或者称为结构分析)以深入挖掘引起企业集团总体经营能力指标变化的原因所在。从而针对性地找出集团经营的弱点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可以评价企业资源配置战略的变迁及其成果。

其次,应该注意寻找财务分析的可比对象。财务分析特别是财务评价因比较而存在,在横向比较时,评价集团公司管理者的经营业绩与效率必须寻找可比性的企业集团。由于企业集团往往从事多元化经营,影响可比性的因素主要应该是资源分布的行业组合方面的相似性,资产规模的可比较性等;也可以将每一个分部与市场上专业化经营的类似企业进行比较。前一种比较可以评判整个企业的总体经营能力与市场上相似企业集团的差别,后一种比较可以提供同一业务纳入集团化经营与市场专业化经营的效率差异,找出未能发挥规模与范围经济的原因所在,从而为高层管理者提供对资源组合进行重新配置的决策信息。当然,企业集团也可以以本企业的历史业绩或预算标准为标杆进行对比分析。

最后,在对比以合并报表为基础的分析数据和母公司报表为基础的分析数据时必须充分注意合并报表编制理论与方法对所计算的财务比率中的各个指标的影响。因为合并报表的数据大部分都是合并范围内母子公司个别报表数据经过合并抵消而成的,以尽可能消除内部交易和事项对集团整体经营成果核算的影响。不同集团的抵消项目有所不同,不同项目的抵消量不同,根据合并数据计算的财务比率有的比基于个别报表指标计算的比率有用,有的比率不及根据个别报表指标计算的比率有用,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取决于分析者的分析目的。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做展开分析。

三、小结――合并财务报表分析的缺陷及弥补

合并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无论对于母公司的股东或少数股权,还是对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债权人,以及对集团的管理者,都具有重要的决策价值,尤其是对母公司股东,集团管理者决策价值最大(由于文章篇幅关系,本文未能深入展开分析)。但是,由于合并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是集团全面的综合信息,任何投资收益和风险的判断,不仅需要关于投资对象总体的信息,还需要与之有关的具体的明细结构及变动的信息。因此还需要辅助以其他投资决策所需的更加详细的信息。

第4篇:财务在一个公司的重要性范文

通过思考,我认为,不管哪一个岗位,不管从事哪一项工作,都是公司整体组织结构中的一部分,都是为了公司的总体目标而努力。对前台工作,应该是“公司的形象、服务的起点”。

因为对客户来说,前台是他们接触公司的第一步,是对公司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所以前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司的形象。同时,公司对客户的服务,从前台迎客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促使我进一步思考如何做好本职工作。

二、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前台的主要工作是迎客,为客户答疑。因此,做好此项工作,心得体会最重要的是服务态度和服务效率。

三、加强礼仪知识学习。要做好服务工作,光有良好的意识还不够,还必须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避免好心办坏事。如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礼仪知识,公共关系学。了解在待人接物中必须要遵守的礼仪常识,包括坐姿、站姿、说话口气、眼神、化妆、服饰搭配,以及回答客户提问技巧等等。

第5篇:财务在一个公司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母子公司财务控制全面预算管理流程重组

随着集团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和集团产业日益呈现多元化,导致整个组织结构更加复杂化,进而使得整个集团企业内部形成了一种以资本为核心的多级委托关系,因此出现了以财务管理多元化为主导的产权关系复杂化、决策关系多极化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存在,很容易导致管理主体缺位以及行为失控。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通过对业务管理过程细节的分析,针对母子公司财务控制中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全新的预算流程管理思路。

一、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管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财务管控工作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进行全方位分析和考量,主要的考虑因素包括企业外部因素、母公司内部因素、子公司内部因素这三个层面。

(一)外部环境因素

基于从复杂性和稳定性两个方面对于企业的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企业所处的行业、区域以及供应商、客户等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通过研究发现,当外部环境趋于不稳定时,整个环境的动态性因素也就越强,而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也就越高。在这种开放的系统之下,为了应对复杂环境的基本需求,企业一般会采用适当开放的管理模式,通过对子公司加大分权力度,保证集团整体管理工作的高效性。而当外部环境相对稳定时,集团企业一般会通过适当的集权来提升管理效益。

(二)母公司内部因素

母公司层面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其包括的内容也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母公司的集团类型。资本型企业与生产型企业的运行模式存在较大区别,资本型经营企业一般较为关注子公司的财务情况,而相对放松对生产控制环节的控制,而生产型企业则正好相反。其次,受到集团的整体发展战略影响,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指导性思想,企业的战略选择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再次,是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随着技术的发展,先进的管理模式成为母子公司之间高效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高效的财务管理工作,企业能够有效降低母子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提升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和控制工作。因此,母公司会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对财务控制工作做出适当的调整。最后,管理层的领导作用具有导向性,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财务控制工作的效益有着千差万别的影响。

(三)子公司内部因素

对于子公司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子公司的战略选择。由于一般的战略选择分为防御型和创新型两种,采用防御型战略的子公司相对而言市场稳定,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方式也较为集中;而创新型战略的子公司,由于其面临的市场较为复杂,故而母公司对其管理相对较为松散。其次是子公司具备的风险管理能力。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工作的目标,是降低子公司财务管理的风险。如果子公司具有较高的财务管理能力,能够有效规避风险,则母公司的管控相对轻松,子公司会拥有较大的经营自;反之,如果子公司财务运营的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则母公司会通过加强财务控制工作,实现降低子公司财务风险系数的目标。再次,子公司的布局特点因素。一般而言,如果子公司的地域分布较为分散,则这种分散式布局会对母公司的集权化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多数领导者选择分权式的财务控制模式。最后,子公司的地位重要性因素。如果某个子公司拥有其他子公司所需要的优势资源,则其对整个集团的影响就越大,相对而言母公司对其财务管控的集权程度也会越高。

二、母子公司财务控制流程的优化程序

为达到集团企业财务管控中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准确落地和有效实施的目的,首先应对母子公司已运行的各项业务流程的关键环节进行深入分析,且充分借鉴业务流程重组环节的实施步骤,采用流程图形式展现集团业务构成及其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形成财务控制流程优化工作的规划方案。

(一)总体规划阶段

总体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得到管理层的支持和授权;其次,确定项目组成员、项目目标及工作范围;最后,制订出具体的项目实施计划。

(二)现有流程环节的梳理

首先,应该对母公司现有职能部门、所有子公司的各业务单元及核算流程进行归纳、梳理,收集相关文件、资料和数据;其次,立足于业财融合的角度与目标,总结出各管理层级、各业务环节及具体核算流程的关键控制点,并用流程图方式描述和展示出来,保证其直观性和适用性。

(三)现有流程环节的诊断

对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梳理完成后,应基于现行业务管理流程单元和环节的关键节点进行判断,针对具体业务流程和财务预算管控环节逐项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诊断原因。在流程环节诊断过程中,应该具体分析母子公司的财务控制现状,结合流程管理工作的特点,分析出母子公司在流程管理过程中的差异性,为确定流程重组的重点环节和财务控制点奠定基础。

(四)新流程的设计环节

通过对现有流程的梳理诊断,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预算管理流程优化思路和初步方案,并形成完善的文件格式,以供讨论和向管理层汇报,经反复修改后,最终确定新流程方案。

(五)新流程的评估环节

主要是通过各种评价指标,对新流程优化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即对优化后的财务与预算管理流程进行分析和比对工作,发现其中的优点和不足,能够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善,进而推动集团企业财务预算管控流程的持续改进。

三、母子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程序控制缺失

在我国一些集团企业中,母子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通病主要集中在未做好业务与预算的全流程融合管控,即业务管理与预算管控之间缝隙较大,在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以及事后分析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短板与疏漏,这就导致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工作无法达到理想目标。一些集团企业现阶段实施的母子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年终考核而进行的,且多数以子公司年度利润为考核指标。因为业财融合的基础和相关流程匹配度不够,母子公司间财务预算管理的程序控制环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子公司对于母公司的财务预算管理要求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解,进而对于集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重要性明显缺乏必要的意识和重视度,直接影响了其对母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往往使得子公司的财务行为超越了母公司的财务控制范围,无法实现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预期目标。

(二)组织规划缺失

在目前一些集团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中,由于母子公司财务控制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分权情况,使得子公司很容易形成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预算管理模式。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过分关注局部利益的考量工作,而对整体利益考虑不周。在集团融资方面,因母子公司间缺乏有效沟通,有可能导致母公司财务资源分配出现不合理性,使得成本支出扩大,造成母公司在预算方面出现分析失误,加大了集团公司的整体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因此,如果集团公司缺乏一致性的财务管理模式,很多时候会因为母子公司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各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不够,使得企业的资金管理环节出现漏洞,将导致企业缺乏必要的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对母公司的综合能力产生削弱和消极影响。

(三)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足

在整个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设计过程中,要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分析和调研工作。虽然,在现阶段的流程设计工作中,针对流程的设计已经相当完善,但是对于各流程细节的结构,却缺乏必要的论证。此外,由于很多时候缺乏对子公司实际情况的考虑,忽略了时间、公司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使得整个流程的设计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偏差的情况。总的来说,由于设计人员责任意识的不足,导致整个流程设计过程出现误区,从而使得母公司的财务控制工作缺乏必要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四)工作人员对管理流程的重视程度不足

全面预算管理流程的建设工作一般都是针对财务管理水平不足的子公司而开展的,致使整个预算管理流程设计工作的难度高于一般的企业设计内容,因此,各母公司才会对其投入大量资金。整个子公司的高效管理能力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密切相关的,因此,集团公司对其优化方案会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基于流程设计方案优化和对比工作的重要性,使其成为了整个设计环节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由于对流程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不足,使得设计人员很容易出现为了应付相关企业标准,而未能进行必要的论证,这也使得整个流程设计方案难以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母公司的财务控制能力。

四、全新预算管理流程的设计方案

(一)构建完善的改良目标

经过认真的对全新预算管理流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已经被整理和调整,全新的流程设计已经初具雏形。作为应对现有流程问题的解决措施,流程再造工作必须结合企业财务控制管理模式的相关要点进行设计,以便于新型管理流程更加合理、更加行之有效。在设计新型管理流程的过程中,应该明确流程改进的方向,把握整个流程设计优化的主要方向,明晰流程管理的指导思想。针对流程执行过程中的完整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的不足,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改良计划进行设计。

1.规范程序的控制和管理工作企业在制定预算时,应该选择分权和集权相结合的模式,以便于强化各部门在预算编订过程中的作用,细化全面预算流程编订的细节,最终保证流程的科学化和有序化。在流程编订中,通过对流程管理的明文规定,明确相关部门各自的权限和各自的责任。

2.加强人员教育工作通过优化流程细节和明确界定设计部门的权限,制订出相对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流程操作方法。这不仅是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细节、操作规范的必然需求,而且也是保证企业的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能够具备和岗位职能高度匹配的工作能力和素养的必然要求,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整个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能力。

(二)优化流程设计环节

根据现阶段流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行的改进方案,由项目优化小组提出一系列的流程优化和改革方案。预算编制工作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涉及到子公司内部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部门。只有执行人充分参与到预算的编订工作之中,才能保证他们能够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预算编订的重要性,才能保证整个预算编订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1.构筑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

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预算管理委员会会根据董事会的相关战略规划,在每年的11月下发次年度的预算目标,预算会计则会根据总规划进行预算细化和分解。各子公司以及具体职能部门递交各自的预算申请,再通过层层上报工作,实现对整个预算内容的整合。在经过预算管理委员会的讨论之后,经由董事会批准,在12月中旬正式下发执行。在预算调整的内容方面,由于全面预算管理中的母子公司的总体战略呈现一致性,因此,当编制预算的内容如果涉及到企业总体战略规划、资源配置以及重大战略决策等内容时,一般不会也不能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做出调整。因此,需要对预算的调整工作制定出严格的权限,加强对预算调整的控制。另外,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制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是强化财务预算的严肃性、严谨性、约束性的有效方式。

2.明确母子公司的预算管理权限

现阶段,在我国的全面预算流程管理中,虽然制定了完善的财务处理流程,但是依然存在着信息失真、信息滞后等问题。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首先应该明确母子公司各自的管理权限,母公司有权制定和改变预算的内容和规模,且对子公司的预算管理有监督权。而子公司具体负责公司内部的预算管理工作,并定期将财务报表上报中部,受母公司的监督和管理。

3.加强母公司预算管控的力度

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母公司能够通过专业财务管理系统或软件对子公司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同时也加强了对子公司的预算情况追踪。如遇突况造成预算超支的情况,计算机系统会自动进行报警工作,因此,子公司必须通过正规的申请环节才能执行新预算。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授权控制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限定经济业务方面的审批权限而得以实现的。与此同时,要加强对预算外支出的执行控制力度,进而从源头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减少虚假会计信息的比重,以确保对预算管理工作的控制能力。

(三)优化组织设计环节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作为一个涉猎较广、参与部门繁多的流程,必须对流程设计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保证新流程的顺利执行。因此,在确定新流程方案的基础之上,项目组应该制订出具体的组织结构调整方案,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专业的预算咨询委员会,在董事会的授权之下设立,负责向董事会提出企业全面预算改革工作的具体建议。预算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包括:企业财务负责人、财务部门负责人及预算管理人员、分管企业发展和运营的部门负责人,可以视企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增加审计、技术方面的专业人士。一般情况下,会议每年召开一次,提前15天通知相关人员参会的具体内容,同时需递交子公司初步拟定的预算方案。该会议必须对各子公司的预算管理提出系统化的建议,由财务部门负责汇总委员意见,形成财务预算草案,经由企业经理层审核同意之后提交董事会。子公司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对子公司的董事会负责,监督本级预算管理工作,并定期向母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汇报工作,接受上级预算管理委员会的监督和管理。

五、结束语

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的影响非常大,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减少财务风险和危机损失是做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这就在客观上对企业预算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流于形式和浮于表面,而应付诸具体应用实践。针对全面预算的处理,首先母子公司均需在思想上树立预算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其次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应借助专门的技术和手段,确保整个集团预算管理工作的科学完整性和顺畅高效性。

参考文献:

[1]胡四修.跨国企业集团内部财务控制博弈研究[J].学术探索,2013,(1):72-76.

[2]孙国爱.煤炭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的财务控制[J].会计之友,2013,(15):48-49.

[3]徐习兵,王永海,曹广堂等.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环境与控制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3,(10):169-171,181.

[4]赵丽,裴富才.加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1,(3):44-45.

[5]万彦.我国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探讨[J].中国商贸,2011,(33):91-92.

[6]刘剑民.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动态模式的组织、位置与发展路径[J].管理世界,2012,(12):181-182.

[7]廖亮亮.公司治理与财务控制的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9):89-95.

[8]刘文锦.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创新[J].财经科学,2012,(10):117-124.

第6篇:财务在一个公司的重要性范文

【关 键 词】财务指标体系/“双高”企业/传统企业/投资价值

【 正 文】

如何利用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对其进行财务评价,从而发现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是股票投资者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已有一千多家上市公司,其中,既有大量的传统企业,但也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双高”企业。对于传统企业,财务评价已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但对于“双高”企业,如何对其进行恰当的财务评价,并据此评估其投资价值,则是一个有待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将主要从投资者的角度,探讨目前我国A 股上市公司中“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差异。我们将首先通过对现有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以及对股票投资者所做的问卷调查与分析,得出恰当评价“双高”企业和传统企业的不尽相同的两套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再利用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数据进行实证性分析,验证两类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差异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说明“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价值来源的差异性。

一、财务评价与企业价值

一般而言,财务评价就是通过收集和选取与决策相关的各项财务信息,并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进行信息加工,借以评估企业的经营业绩与财务状况。不同的财务报告使用者,亦即不同财务评价主体,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评价的目的往往不尽相同。这些主体包括: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含潜在的投资者,下同)、债权人、与上市公司有业务联系的公司、有收购或兼并意向的公司、中介机构(注册会计师、咨询人员等)、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和税务部门、上市公司的员工和工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本文主要从投资者角度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评价问题。

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评价,其目的一般包括:(1 )了解公司的经营成果、资本结构、资本保值增值、利润分配及现金流转的详情,以便做出增加投资、保持原有的投资规模、放弃投资、转让股份等投资决策;(2)了解公司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盈利能力、 资本结构等所有方面,对自己的投资风险和投资回报进行判断和估计;(3 )分析公司的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对公司利润的形成和分配带来的影响,以及可能对公司股票价格带来的影响;(4)判断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发展潜力,评估这个公司整体的真实价值,并将其与公司的市场价值进行比较,寻找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进行投资以获取最大的收益。

企业价值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获利能力和竞争优势持续时间的综合表现,它不但度量了企业已有资产的获利能力,还体现了企业对经营环境的战略适应能力。企业估价,就是对持续经营中的企业的经济价值所进行的估量。它实际上是一个综合了企业能力、宏观经济形势以及人的主观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之后,对企业持续发展潜质的认识和评价过程。

投资者无论投资于“双高”企业还是传统企业,其目的都只有一个:在可接受风险程度下获取最大的收益。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的内在特质不同,价值体现的方面不同,价值增值方式不同,对它们进行价值评估的方法和手段也就应该有所差别。传统企业要合理的配置、利用自然资源,依赖大量的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的投入来扩大再生产达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以获取最大的利润。与传统企业相比较,“双高”企业具有如下特征:(1)“双高”企业主要是知识、智力的投入,在美国,有许多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总资产的60%。(2 )知识已代替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是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并已经成为使投资获得高额回报和员工获得高额收入的基础。(3 )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研究开发上投入大量资金,以获取技术上的优势,期望获得高额回报。(4 )企业投资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双高”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技术风险,即在产品研制和开发过程中由于技术失败而引致的损失;二是市场风险,即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能否取得必要的市场占有量;三是财务风险,即对技术创新的前期投资能否按期收回并获得令人满意的利润。(5)企业成长快。 “双高”企业往往是开始规模很小,管理上很不成熟,但凭借其研究成果可以迅速发展成为组织和管理上日臻成熟的大公司。

传统企业多为基础性产业,由于技术、设备、工艺、生产相对成熟,企业大都处于成熟期,因而市场较稳定,风险较小。企业的历史业绩相对稳定,人们对其未来收益预期也相对稳定,波动空间相对狭窄,对投资者的激励作用不大。传统企业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将来收益的稳定与可预计性和低风险性上。“双高”企业则是新生事物,制度创新乃至企业、产品的创新都是有创新利润的存在(创新的边际利润大于创新的边际成本),预期的高额利润,对投资者激励作用大。一般而言,股票的价格取决于预期股利收益与市场利率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预期股利收益不断增大,则股价不断提高,企业的价值也不断提高。“双高”企业大都处于生命周期的成长期,由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费用高,企业面临的风险大,其利润波动预期也较大。“双高”企业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将来收益的高增长与高风险性上。

公司价值本质上是由其未来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决定的。对于传统企业,企业未来业绩与历史及当前业绩表现之间的关系密切,企业财务评价更注重企业“目前”价值的评估;而对于“双高”企业,企业未来业绩与历史和现在业绩表现之间没有联系或是联系不大,企业财务评价就应该更注重企业“未来”可能价值的评估。业绩评价和企业估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资本市场有效率的条件下,企业价值成为评价的核心,即评价体系的指标最终是与价值相关的。价值相关反映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当前盈利性(用货币指标计量);二是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健康性指标);三是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价值驱动因素等)。因为两类企业的价值体现不同,所以对它们进行财务评价所使用的财务指标体系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财务评价体系差异性:理论及调查分析

传统企业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股东利益比率、盈利能力比率、短期偿债比率、长期偿债比率和资产运营能力比率等五大类指标。其中,反映股东利益的比率主要有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市盈率和股利支付率等;反映盈利能力的比率主要有经营利润率、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净利率等;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比率主要有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比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和有形净值债务率等;反映资产运营效率的比率主要有存货周转率、应收款项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

与传统企业相比较,“双高”企业财务特征的最明显之处就在于其高成长性。关于描述企业成长性和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人们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例如:

1.1999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中涉及的“发展能力状况”指标,包括了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和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等六个比率指标。其中:

3.张俊瑞和邓崇云(2000)认为,从选择投资对象和基于长期投资的目标出发,投资人应当认真地分析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及利润构成(张俊瑞和邓崇云,2000)。其中:

(1 )净利润增长率=(本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100%

(2)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比=(营业利润÷利润总额)×100%

4.黄磊(1999)认为,根据企业成长期的特点,可以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同前)、净利润增长率(同前)、主营业务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等来评价上市公司的成长性(黄磊,1999)。其中:

(1 )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2)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报告期末股东权益)×100%

尽管人们对评价“双高”企业成长性和发展能力的指标选择存在认识上的一定分歧,但还是可以归纳出以下两个共同认识:

1.增长率指标是最能体现“双高”企业特征的财务指标;

2.成长性既反映为经营成果(盈利能力)的增长,如销售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等,又反映为财务状况(资本扩张能力)的增长,如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每股净资产增长率和持续可能成长率等。

为了更好等说明“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差异性,我们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具有一般财务知识的国内股票市场普通投资者。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分别从评价传统企业和“双高”企业的目的出发,判断各财务评价指标的重要性——重要性程度最高为7分,然后依次递减,最低为1分。 此次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30%。调查结果详见表1。表1中的“平均分”为被调查者对各项财务指标重要性程度打分的平均值。由表1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投资者认为传统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主要应该有(按重要性程度由高到低取前18项):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市盈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经营利润率、销售净利率、股利支付率、净资产增长率、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产净利率、应收款项周转率、有形净值债务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2.投资者认为“双高”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主要应该有(按重要性程度由高到低取前18项):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市盈率、每股收益、经营利润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应收款项周转率、每股净资产、总资产周转率和持续可能成长率。

3.两类企业财务评价共同的比率指标有: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市盈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经营利润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产净利率、应收款项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和每股净资产;评价传统企业特有的财务比率指标是:股利支付率、存货周转率和有形净值债务率;评价“双高”企业特有的财务比率指标是:总资产增长率、持续可能成长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4.无论对于传统企业还是“双高”企业,投资者最重视的都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股东利益这两类指标。其中,反映企业总体获利能力的比率主要是销售净利率、经营利润率、资产净利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及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等;反映股东利益的比率主要是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市盈率及净资产增长率等。

5.投资者评价传统企业时,更注重的是其经营稳定性和股利支付的连续性。传统企业的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的比重较大,存货周转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采购、生产和销售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所以存货周转率也是评价传统企业特有的财务指标。有形净值债务率更为谨慎地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有形净值债务率高,是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有形净值债务率低,是低风险、低报酬的财务结构。有形净值债务率成为评价传统企业特有的财务指标,说明投资者对传统企业财务(负债)风险的特别关注。

表1 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财务指标重要性程度比较

按重要性程度

传统企业

“双高”企业

由高到低排序

财务指标

重要性程度

财务指标

重要性程度

平均分

平均分

1

每股收益

5.817

销售收入增长率

5.967

2

净利润增长率

5.467

净利润增长率

5.817

3

净资产收益率

5.350

净资产增长率

5.583

4

每股净资产

5.233

总资产增长率

5.550

5

市盈率

5.217

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5.383

6

资产负债率

5.200

市盈率

4.850

7

速动比率

4.983

每股收益

4.700

8

流动比率

4.933

经营利润率

4.650

9

经营利润率

4.850

销售净利率

4.633

10

销售净利率

4.833

资产净利率

4.533

11

股利支付率

4.633

净资产收益率

4.483

12

净资产增长率

4.617

流动比率

4.367

13

存货周转率

4.583

资产负债率

4.317

14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4.567

速动比率

4.300

15

资产净利率

4.550

应收帐款周转率

4.283

16

应收帐款周转率

4.517

每股净资产

4.283

17

有形净值债务率

4.333

总资产周转率

4.267

18

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4.233

持续可能成长率

4.217

19

总资产周转率

4.167

存货周转率

3.867

20

已获利息倍数

4.150

已获利息倍数

3.750

21

持续可能成长率

3.750

股利支付率

3.700

22

总资产增长率

3.617

有形净值债务率

3.550

6.投资者评价“双高”企业,并不看重其当前的盈利性和股利支付水平,而是希望公司将主要收益用于扩大再生产以便将来获取更大的收益,即投资者更看重公司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和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从“双高”企业特有的财务评价指标来看,总资产增长率表示公司资产的增长情况,资产是公司生产经营获取利润、增加股东财富的物质基础,这个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持续可能成长率是衡量公司凭借自身财力支持成长能力的重要尺度;总资产周转率反映全部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越快,说明销售能力越强。

三、“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财务特征差异性:上市公司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沪深两地上市公司1997至2000年共四个年度的报表数据进行分析。从传统企业中随机选取30家公司,其中15家选自上海30指数股,另15家选自深圳成分指数股。从“双高”企业中随机选取30家公司,其中沪市15家,深市15家,入选的条件是1997年~2000年三年净利润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0%以上,2000年每股收益达到0.20元以上。这30家“双高”企业中,大部分公司主营业务属于高科技领域,也有少数几家主营业务不属于高科技行业,但正进军高科技产业领域,拟以高科技产品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研究发现,两类上市公司的财务特征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有关财务指标平均值与均方差比较

计算值

传统企业

“双高”企业

财务指标

平均值

均方差

平均值

均方差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三年平均增长率(%)

7.58

14.04

48.24

38.63

净利润三年平均增长率(%)

-3.66

32.58

56.30

24.19

总资产三年平均增长率(%)

13.64

13.52

53.76

23.79

净资产三年平均增长率(%)

14.42

13.25

58.32

33.13

主营业务利润率(%)三年平均值

24.47

13.27

32.29

11.24

净资产收益率(%)三年平均值

8.85

5.51

16.80

5.06

2000年度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比(%)

71.58

64.85

84.19

16.19

2000年度每股收益(元/股)

0.26

0.20

0.52

0.17

市盈率(2001年4月30)

56.13

34.82

52.30

24.25

由表2数据可以看到, 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的财务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归纳如下:

1.“双高”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三年平均增长率是传统企业的6.36倍;“双高”企业的净利润三年平均增长率超过50%,而传统企业的净利润三年平均减少3.66%;“双高”企业的总资产三年平均增长率是传统企业的3.94倍;“双高”企业的净资产三年平均增长率是传统企业的4.04倍。可见,“双高”企业的发展速度非常显著地快于传统企业。

2.“双高”企业的净利润增长率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表明“双高”企业产品获利能力在不断提高,企业正高速成长,未来获利将会增加。

3.“双高”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平均值高出传统企业7.82个百分点,表明“双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获利空间大,因此发展后劲比传统企业强。

4.“双高”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三年平均值几乎是传统企业的两倍,说明“双高”企业在同样的资金投入下为股东创造的效益更多。

5.“双高”企业2000年度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比高于传统企业12.61个百分点,说明“双高”企业的主营业务更突出。

6.“双高”企业2000年每股收益是传统企业的两倍。说明“双高”企业的获利能力明显高于传统企业。

7.“双高”企业的市盈率(2001年4月30日)略低于传统企业, 其主要原因是传统企业的每股收益偏低。

总的来看,上述实证分析结论验证了前文得出的“双高”企业和传统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差异存在的合理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的不同特征决定了它们的价值来源不尽相同。传统企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为股东创造当前财富的能力、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和低风险性;“双高”企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为股东创造增值财富的能力、获取未来收益的能力和高风险性。因此,投资者对这两类企业进行财务评价所关注的焦点就必然地出现了差异。这就意味着,上市公司财务评价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指标体系,而应为不同类型的企业设计不尽相同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2000.财务成本管理.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戴维.F.霍金斯著.2000.财务报告与分析:教程与案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杰弗里.C.胡克著:.1999.《华尔街证券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张俊瑞、邓崇云著.2000.上市公司分析北京: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庆昌著.1999.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 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黄磊著.1999.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解读技巧.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林文俏著.2000.高速成长88家上市公司.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

周首华、陆正飞、汤谷良主编.2000.财务理论前沿专题.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7篇:财务在一个公司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物业公司 财务内控 财务风险 防范 措施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物业公司财务内部控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物业公司对财务内部控制方式进行了改善并且取得了可观的成绩。而财务内部控制作为财务管理有效的一种手段,不仅可以合理利用物业公司的资金,而且还促进物业公司可持续发展。然而在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时,由于一系列的原因,财务风险在无形之中影响着物业公司资金的安全,从而导致其无法正常运行。因此,加强物业公司财务内部控制,是有效防止财务风险的前提。

一、物业公司财务内控现状

对于任何一个物业公司而言,财务内部控制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问题,这不仅是由于管理人员的失误,还与公司的体制、员工的素养等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了解物业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的现状,以更好发现物业公司内部控制不当而引发的财务风险。

(一)物业公司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物业公司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是物业公司收支控制上。物业公司的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相关的业务活动所涉及的金额也不算大, 但是相关的业务量却非常的大, 例如收取采暖费、水电费、物业服务费等等工作。其中的水电费支出往往金额较大,且易受管线漏耗、计量总仪表等因素影响,在支出环节应建立总表用量查验,复核审批制度, 以便及时发现漏点, 将支出控制在合理平稳状态。加上有的业主有时候还不配合,重复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相当一部分物业公司的领导也轻视了这些业务活动的复杂性, 所以对实际工作人员的工作也不够重视, 没有设置专业的内部控制部门和机构。另外,再加上物业公司的费用管理不严,成本管理不到位等不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极易造成财务风险。

(二)物业公司缺乏财务内部控制意识

物业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缺乏对财务内部控制的管理,这就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只注重提高自己的业绩,而忽视了会计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在缺少了财务内部控制思想的前提下,工作人员就会误解财务内部控制的目的,从而导致内部控制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使得财务风险有机可乘。

(三)物业公司没有建立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是保障物业公司财务管理安全运行的有效举措。由于物业公司没有建立监督机制,对于的工作人员而言,他们在没有监督机制下,会隐瞒很多信息从而使得信息模糊,导致错误的信息被使用,因而在公示企业信息时,有的信息疑点会让工作人员觉得不满,这就使得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使得公司的信息缺乏透明性和威信力,影响物业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的效率,从而引发财务风险的发生。

(四)物业公司财务内部控制手段单一

物业公司财务内部控制手段是影响财务内部控制效率的重要因素,因为它关系到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所以单一的财务内部控制手段并不能够满足物业公司的发展需要。而物业公司财务内部控制单一的手段却是常见的影响财务内部控制效率低的原因,比如说有的工作人员在对财务进行内部控制和管理时,还是沿用旧有的控制管理模式,不能根据不同的财务内部控制问题而想出相对应的控制手段,因此单一性的财务内部控制手段大大降低了物业公司财务运行的效率,不能有效的解决财务风险。

二、提高物业公司财务内部控制对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性

财务内部控制运用的恰当是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前提,防范财务风险是促进财务内部控制进行的保障,因此财务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是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的。如果财务内部控制不当,存在的漏洞势必就会在日积月累下形成财务风险,而财务风险一旦发生,财务内部控制就会遇到更多棘手的事,从而影响物业公司的资金,因此,要加强财务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风险,促进物业公司经济的发展。

首先,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利益的驱使,会做许多违背公司条例的行为,比如说非法获取公司的钱财,隐瞒公司的信息等,加强物业公司财务内控管理,有利于提高财务内控信息质量,从而防范财务风险;其次,公司的竞争力是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特别是在对外开放以后,公司发展面临更大的威胁,这种威胁不仅来源于国内物业公司间的竞争,还来自国外物业公司对国内物业公司的打击。物业公司的财务内控是发展的核心,因为它关系到物业公司财务的发展方向,因此提高物业公司财务内部控制,有利于增强竞争力,抵抗来自不同物业公司的威胁和打击,防止恶意竞争而带来的财务风险。

三、完善物业公司财务内控,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

针对以上所提及到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物业公司财务内控隐藏的威胁已经阻碍了物业公司发展的道路,因此提高物业公司财务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风险已迫在眉睫,它不仅有利于加强物业公司财务内控的工作效率,而且还为发展物业公司资金作保障。

(一)建立健全物业公司财务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物业公司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理清管理层次以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工作,从而促使公司财务管理有条不紊。要建立健全物业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就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物业公司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管理体系。物业公司应该合理地设置各个岗位和部门, 建立岗位和部门责任制, 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其次,物业公司要建立会计评价和考核机制, 建立科学完整的执行和决策监督机制。然后,物业公司要结合自身经营特点, 制定规范的财务活动规则。制定收费人员工作细则, 对日常收、交费工作进行指导与约束。积极推行收费信息化, 将计费、收费、统计报表、上交总部财务等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镶嵌于收费软件中, 合理分配操作权限, 并定期不定期对小区收费工作进行检查,实现有效二级财务控制。在这样的条件下,有利于更好的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从而提高物业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的效率,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二)加强工作人员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风险防范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避免不必要风险的发生,因此我们要懂得防患于未然。财务内控工作人员是财务内部控制的核心,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加强工作人员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有利于工作人员认真对待财务工作,及时防范财务风险。首先,要加强工作人员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公司不仅可以定期地对财务内控工作人员进行财务风险防范知识的培训,而且可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模拟财务风险的防范过程,以使财务内控工作人员灵活运用知识;其次,要加强财务内控工作人员对工作的责任以及对工作积极的态度,这样就能使他们意识到财务内控的重要性,从而防范财务风险。

(三)加强物业公司资金运行和筹措管理

物业公司的物业管理收人都是向使用者或业主收取的管理费用,所以公司资金的筹措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此外,物业公司的资金要合理、有计划的使用, 把资金用在有必要的管理项目上, 使资金使用情况更加透明、公开。同时,物业公司还要进行科学的投资, 积极防范财务风险,注重科学投资模式的选择,尽可能地进行中短期投资,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加强对投资项目的控制和管理, 做好监督工作, 实现物业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四)对物业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的效率进行评价

物业公司财务内部控制效率的好坏影响公司财务发展进程,评价公司财务内部控制效率,可以发现内部控制的问题。首先,对公司财务内部控制效率进行评价之前,要定期上交财务内部控制效率的报告;其次,对财务内部控制效率报告进行分析,然后发现导致财务内部控制效率的影响因素,并评价这些因素;因此在进行以后的财务内部控制时可以吸取教训。通过对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的效率进行评价,有利于保持财务内部控制的积极性和科学性,并保证公司信息的畅通,从而防范财务风险。

四、结束语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物业公司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财务内部控制是物业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而防范财务风险,需要提高物业公司管理人员对风险的预见性以及财务工作人员对工作的精细化程度。

参考文献:

第8篇:财务在一个公司的重要性范文

集团组织形式的建立,改变了传统单一企业组织的内部结构关系。由于企业集团是通过资本纽带形成的,这使得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集团管理中的地位更显突出。从单一经营到企业集团的规模经营,其财务管理职能也将发生巨大转变。企业集团必须在集团内部建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模式。一般而言,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体制有三种模式:

1.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将子公司的业务看作是母公司(集团公司)业务的扩大,母公司对于整个集团采取严格控制和统一管理。其特点是大部分财务管理决策权集中于母公司,子公司只享有很少部分的决策权,其人财物及产供销统一由母公司控制,子公司的资本筹集、投资、收益分配、资产重组、财务人员人任免等重大事项都由母公司统一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子公司只相当于母公司的一个直属分厂或公司,投资功能完全集中于母公司。

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它能统一指挥和安排财务政策,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有利于母公司发挥财务调控功能,完全统一集团财务目标;能发挥母公司财务专家的作用,降低资公司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有利于统一调剂集团资金,降低资金成本。但它也存在明显的缺陷:财务管理权限高度集中于母公司容易挫伤子公司经营者的积极性,抑制子公司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高度集权使决策压力集中于母公司,一旦决策失误,企业集团将产生巨大损失。

2.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是指子公司拥有充分的财务管理决策权,而母公司对子公司以间接管理方式为主的财务体制。子公司在资本融入及投出和运用、财务收支、财务人员选聘和解聘、职工工资福利及奖金等方面均有充分的决策权,并根据市场环境和公司自身情况作出重大的财务决策。

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子公司决策快捷,易于捕捉商机,增加创利机会;减轻了母公司的决策压力,减少了母公司直接干预的负面效应。其缺陷表现为:难以统一指挥和协调集团整体,子公司各自为战,容易因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公司整体利益;不便于发挥母公司财务调控功能,以及时发现子公司的风险和重大。

3.集权和分权结合型财务管理模式

极端的集权,子公司没有主动灵活性,集团财务及经营机制必然僵化;相反,过度的分权,也会导致子公司一味追求个体利益,而忽视集团整体利益。集权和分权结合型财务管理模式强调恰当的集权与分权,这样既能发挥集团母公司财务调控职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控制经营者及子公司风险。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过分分权或集权的缺陷,融合了集权与分权的优势。

二、确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因素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关键在于财务决策权的集中与分散。然而,集权与分权是相对的,需根据集团的实际情况综合而定。企业集团确立财务管理模式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战略。为了贯彻实施集团的战略目标,母公司(集团公司)通常要对那些与集团核心能力、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子公司的经营活动实施高度的统一管理与控制;对于那些与核心能力、核心业务关系一般甚至没有影响的成员企业,往往实行分权管理。企业集团是以运输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其核心产品应该是客货运输。因此,凡是与客货运输具有紧密联系的资产和业务对企业集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往往成为集团公司集权控制的对象。一般来看,集团总部对核心企业和控股层企业的控制要明显严于参股层、协作层企业。

2.股权结构。一般情况下,控股公司财务决策权的集中度与其对子公司的控制程度成正向关系。如果子公司是独资经营,那么控股公司在财务集权管理与分权管理的选择上就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而由于集权更有利于控股公司的全盘财务调度,故通常选择相对集中的财务管理;相反,如果控股公司的子公司是合资经营,根据合资人的利益与要求,其财务管理权限会相对分散。

3.企业文化。控股公司财务管理的集权与分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公司传统的影响。我国企业因其传统上的行政管理色彩造就了特殊的企业文化,在实践中还积累了一些富有特色的财务管理和经验,这些都将影响未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确立。

4.竞争环境。市场竞争的加剧,子公司对当地市场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已成为企业集团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这要求子公司拥有更多的经营自,包括更多的财务管理决策权。而随着经济的国际化发展,集中财务管理决策的利益也很明显。因此,企业集团还要根据市场竞争情况,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理念和股权结构等情况,合理划分母子公司的财务管理权限。

三、动态集分权结合财务管理模式

合理而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对集团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并没有一个固定模式。集团公司的财权配置方式是动态的,而不是僵化不变的。随着母公司、子公司的发展,以及各种环境的改变,应及时调整财权配置政策与方式,使之保持最佳状态,发挥其最大效能。

1.财务管理权限在集团内部不同成员企业的动态配置

企业集团的构成包括了核心层、控股层、参股层以及协作层等不同疏密关系程度的企业。而这些成员企业无论是产品构成、人员素质、地理位置、行业分布以及在集团中的重要性,还是面临的市场环境都不尽相同。对于不同的成员企业,集团公司可以采用不同的财权分配政策。即使同是全资子公司,也可能由于其具体情况不同,采用不同的财权配置。

2.财务管理权限在集团不同发展阶段的动态配置

第9篇:财务在一个公司的重要性范文

1.1公司财务预算的现状

1.1.1对财务预算工作重视不够

思想直接决定着行动的执行。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深度改革的不断刺激下,以前旧的财务预算理念已经落伍,跟不上公司的快速发展。在一些网络通信公司中,无处不在的传统财务预算理念时刻禁锢着相关财务人员的思想,他们思想落伍,缺少先进的财务预算意识与经验,对财务预算的认识不够甚至有的太过偏激。如此一来,公司的财务预算制度形同虚设,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1.1.2财务预算体制不完善

财务预算体制的不完善对一个公司的长期发展是相当不利的。不完善的财务预算体制不仅对公司的发展起不到一个引领的作用,而且很可能阻碍公司的顺利发展。完整的财务预算体制绝对不是简单的条条框框,它必须要包括从公司内部牵制等一些最基本的管理条例到财务清查等一系列很关键的预算制度。然而,大部分的网络通信公司并没有完整的财务预算体制,更谈不上对预算制度具体的实施。还有一部分网络通信公司虽然具备完整、成熟的财务预算体制,但是它的存在也只是流于形式,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根本没有得到有效合理的执行。这些对于网络通信公司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也给相关公司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某些人员的贪赃枉法行为。

1.1.3财务人员预算水平有限

在通信产业的不断快速发展下,越来越需要更加专业的财务预算人员。财务预算人员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他们的财务素质是公司财务预算水准的直接体现,对公司的财务预算工作的顺利进行是相当重要的。但是,现在很多财务预算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相当不足,他们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很是一般,思维比较狭隘,相关技术的应用不熟练。他们没有跟上新时期的网络通信公司对财务预算人员的新要求,不仅没有相关证书,而且还不具备相关的财务预算素养。更有甚者,很多财务预算人员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预算工作来,没有做到从本质上对财务预算的宏观把控。

2网络通信公司财务预算手段与措施

2.1增强财务预算意识,构建财务预算体系

有关财务工作人员的财务预算意识低下是网络通信公司出现财务预算不准确的最直接原因。因此,相关网络通信公司有必要花费一定的财力与精力对财务预算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他们逐步建立起对公司财务预算的认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财务问题的应变能力。通过财务预算体系的构建,利用公司运营过程中一些有效的财务预算指标,对公司预算工作中有可能会面临的危机做出正确及时的预报,这样就一定可以把财务预算工作落到实处。

2.2加强通信公司的财务预算,提升财务预算水平

在网络通信公司的财务预算过程中,只是对公司中的财务预算有一定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可以准确地得知该预算的财务实况,做出预算所需的标书,根据这些情况制定出合理而且可行的方案,对公司的财务进行全面的预算处理,使所有的资金都能够得到最合理的支配。这样,企业自身的财务预算工作不仅得到了强有力的巩固,也为公司的顺利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3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体制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不断深化与飞速发展,以前旧的财务预算体制已经落伍,早已不能顺应现代网络通信公司新的要求。有关网络通信公司要想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按照市场的需要,再结合自身财务的特征,制定出一个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财务预算体系。而一个完整的财务预算制度,不仅要有对财务规划的方案,还必须要能够对财务做出把控。在网络通信公司运营的过程中,通过健全的财务预算制度,并且掌握及时、准确的财务预算信息,对公司内部时刻存在的财务预算问题有良好的预防和解除作用。同时,企业的相关领导者一定要加强对预算工作的管理力度,相互督促,力争做到对财务预算制度进行严格的执行。这样可以起到改良财务预算风气的作用,也有助于公司财务预算工作的顺利进展。

2.4做好公司的预算审核,增加公司经济效益

如果对公司预算内部的审核工作不加以重视,那么财务预算制度的存在就是形同虚设。因此,要想确保公司更加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在做好财务预算工作的同时完成好公司对预算审核的工作。通过公司预算审核工作的有效执行,可以使公司中不良的预算现象得到改善,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使公司有更好的经济效益。要使公司的预算审核工作得到重视,可以安置预算内审人员,让他们参加企业的预算审核培训,更好地服务于公司的预算审核工作。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