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平面设计考核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借助Blackboard平台,构建良好的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
混合式学习的有力保证是达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有效创建,因为数字化的混合式学习可以最大程度上增加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机会、途径和方法,充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多种问题和困难,同时数字化的混合式学习环境在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改进、自我提高方面,具有其他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功能,其实现了学生正确设定和进行学习规划,使规划内容和学习的交流更加顺畅、便捷和有效,具有强大的学习支持服务作用[3]。此外,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任务和考核标准制定多样化的教学虚拟情境、实验和实践任务,让所有参与教学任务的教师与学生在最快、最便捷的环境中进行各种交流与互动。
1.学生应用Blackboard平台。由于Blackboard平台具有强大的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共享功能,因此学生可以在这里查找和浏览任何有关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相关信息,达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目的。同时,学生可以借助blackboard这个平台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等进行整理和规划,并作出详细的计划,从而在这些计划和任务的合理安排下进行课程的预习、学习、掌握、反馈、总结。另外,学生还可以快速地在Blackboard平台与教师或者学习伙伴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稳步提升学习效果[4]。
2.教师应用Blackboard平台。教师在实际的多媒体平面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应用Blackboard平台进行课程规划、课程设置、课程管理和课程反馈、总结等活动。诸如,在Blackboard平台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学要求和课程计划上传精心制作的各种教学内容、文档、音频视频等资料,规划与学生和教学任务相关的信息。教师在Blackboard这个平台上与学生进行有关课程知识和技能的交流和互动,充分实现网络教室方便快捷、有效的教学目的和创设初衷。此外,在这个平台中教师还可以更加有效地、便捷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状况和运用能力进行追踪跟进,从而进一步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由此可知,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有效、科学和完善地达到师生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的交流与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成果,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和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
(二)根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设计合理的学习方式
多媒体平面设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技能、使其具备评赏多媒体画面的技能、熟练掌握图像处理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5]。多媒体平面设计课程根据教学大纲和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科学和完善的规划来实现上述教育目的,即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平面设计基础知识和技能、Photoshop的学习与运用、多媒体平面设计基本理实际应用的艺术规律和创作设计的创意思想等。多媒体平面设计教学课程包括专业应用、基础应用两部分。 多媒体平面设计教学课程总共划分为九大模块,其中不同的模块对应不同的学习方法,该模块体现出学生的阶梯式知识结构。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行为导向等教学方式,向学生讲解知识,设置学习讨论和问题解答活动,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做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6]。除教师讲解和解答外,学生还拥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通过网络协作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网络平台中询问相关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模式,并进行自主学习。在最后课程审核环节中,应设置络学习经历、期末考试、上机实践及平时成绩等考核内容,合理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
二、结语
关键词:高职高专;课程内容;VI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164-01
高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推广项目化教学模式,已成为职业教育者着重推广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许多高职已将项目化课改纳入所有课程体系中。在项目化改革中,本人尝试将VI系统设计课程在授课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取得一定成效。
现在职业高校一般都会开设VI系统设计课程这门课,该课程作为是计算机专业平面设计方向的核心必修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五学期,是一门综合技能应用的课程。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大环境下,无论从教材还是实际授课来看,原来的VI课程都不适用我们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我们在VI系统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着重注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课程讲解中将实际工作中VI系统设计的企业操作知识点以容易掌握和灵活生动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并能在实际应用时将相关知识贯穿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工作之中,是从事VI系统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和岗位能力要求,本文将探讨将企业实际工作引入课堂,通过课程内容整合,帮助学生在VI系统设计课程学习中,在解决学生在传统技能操作基础上,进一步树立“设计师”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调研、操作等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创新意识,是我们的主要思路。
1 课程内容优化整合的主要渠道
VI系统设计是计算机专业平面设计方向的综合能力运用课程,前期学生已经掌握、融合了标志设计、字体设计、图形设计、色彩设计、包装设计、平面综合设计等先修课程的知识点,该课程本人通过自己的企业了解与自身的教学实践,发现存在着一些应该引起教学者重视与思考的问题。企业在进行VI系统设计时,基本不用网上的VI模板,而在现实教学中,大部分院校的教师还是局限在网上模板套用,与实际应用脱钩。结合企业实践,本人将课程高校VI课程内容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优化整合。
2 将《VI系统设计》课程自身优化整合
1)根据岗位面向、服务面相的需求合理选择学生的研究方向与专业核心、专业方向课程,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机整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由市场需求决定设计风格。加强校企合作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应用等,将企业专家评价引入课堂,强化学生在前期VI系统设计方面的企业基本应用的原创、表达、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培养。
2)根据考核表现形式建立行之有效的形成性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案,应用到实际的学生教学工作之中,提升教学效果,建立有效地评价系统。
3)增加课外实训基地,营造实践学习的机会。
好的课程内容设计能帮助学生在职业化教学过程中体会真正的职业环境、了解真实职业工作岗位要求、专业技术在工作中的作用,能引导学生不断自主学习,实现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本课程在教学中尝试每一个子项目中都会结合校内工作室,让学生学习企业的实际操作要求。例如企业邀请函的输出打印,抽奖箱的设计等,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
3 《VI系统设计》课程与包装设计课程优化整合
现代的VI设计更要准确地把握消费群体的脉搏。现代企业的包装设计已经由单纯通过新材料、新工艺来唤起人们的购买欲,提升到企业形象的多层次、多方位渗入。消费层次的多样性及商品使用场合的多样性,确定了企业包装的多样性,这些同样是VI系统设计中理念识别系统所需要最先考虑,并做出策划对其做出支撑的。在教学中应加强VI系统设计对包装设计特性的指导作用。
4 《VI系统设计》课程与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整合
VI系统设计与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整合对平面广告设计内容的定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平面广告设计是企业形象设计及推广的一部分,广告设计具备了文化产业中综合性特点,内容丰富,专业跨度大、影响范围广,和VI系统设计课程整合后对学生专业学习理论联系实践很有帮助。
最终,当专业知识树再次呈现在学生面前,VI系统设计课程则是全面的从企业的经营理念到行为规范到产品的视觉识 (下转第167页)
(上接第164页)
别有个全面的理解让学生懂得了设计元素组合的意义,是学生从原来单纯的VI操作技能知识,请入学生对消费者心理的把握、对宣传公司的效益,对市场的把握有了更高的认识,这些课程的安排有机的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弛.CI-企业形象塑造[M].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5.
[2] 齐强.经营谋略[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学体制;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1-0117-01
中等职业学校的为各专业设置相关学科的专业课程是为了学生在就业时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为例,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图像的基本处理方法,图形设计与美工,广告的制作与创作,装饰装潢设计等知识与实践操作,并培养在平面设计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各种岗位上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 专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专业课程对应环境不完善
针对专业设置,职业学校配备软硬件教学条件不够充分完善,缺少对应专业配套的教学设备和实践设施以及专业实习基地。
1.2 人才培养定位方向不明确
专业课的教学主线主要是系统的教学知识,主要形式采取的是课堂教学模式。真正的教学改革是在此基础上改变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应的教学计划,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课程的体系结构。致使走向岗位的学生没有足够的竞争力,中职学校也不能在众多的学校中占有优势,对未来的发展也产生了局限。
1.3 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
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得动手能力和经验最直接的方式,针对专业实施的技能训练,培养就业岗位能力,正确的职业态度的重要途径。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不断提高实践课程时数,但学生岗位能力的提高并没有随着实践课程时数的增加而成正比。
1.4 校企合作办学方式不成熟
由于或受地域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限制,校企合作办学只停留在表面层次,没有和企业真正形成深入的合作办学机制。主要原因是缺少大中小型企业,给予学校强力的支持的不够,以及对专职人才特定的需求和联合办学的体系不够持续稳定。
1.5 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管理系统不完善
考核评价管理系统是检测实践教学的标准,没有完善系统的考核评价管理系统就不能确保实践教学的计划是否合理,不同专业的实践计划围绕课程体系和大纲安排实际的教学内容,很多专业没有完整的实践计划,以及实施方案,无法真正将教学实践化,完成及考核的度量尺度不统一,学生不能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准确评价,导致到了实际岗位上不能得心应手。
2 如何改变专业课教学现状
2.1 改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制定适合各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改变学校传统的培养方式,与企业制定适合企业的专业人才。首先,企业将工作在一线的职工下到学校中,到学生中间去实际进行企业技能讲解,直接对学生采取岗位培训,其次,通过实践的学生可以来到企业,在实际的岗位中实习,然后,优秀的学生,企业可以优先录用为该企业的职工。这样,学校就能随时掌握就业环境以及就业需求和行业发展变化,随时调整人才的培养方案,根据市场改变教学计划。
2.2 改变课堂实践教学模式
1)以工作室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工作室形式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组成一个个团队,形成自己的工作室,共同完成某一项目或课题。以动漫专业为例,主要从事动漫制作、影视后期等工作,该行业的特殊性,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作品。所以,在该专业的动漫相关课程中就应该让学生分模块制作作品,严格按照动漫与影视制作的流程执行,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团体意识,以适合就业岗位。
2)“基于项目的探究式自主学习”模式
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采取学生独自完成项目、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见解、自主学习以及相互启发的机会。
以案例、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岗位实际的工作需求制定教学内容。
2.3 以行业的岗位标准为导向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适合发展的社会,就要了解每个行业的变化方向,以就业岗位为唯一方向,该专业设计的项目教学应随着行业的发展动态进行调整,以达到规范化、市场 (下转第126页)
(上接第117页)
化,在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自主学习,学会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2.4 考核方式改革,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
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教学要求,课程以岗位需求为考考核标准,确定岗位实际操作为技能考核的实质内容。将原来的结果考核方式改为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更注重过程考核,实践教学采用工作室的模式,充分掌握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的表现,最终综合列入课程考核中.制作考核的多样化,调整每个阶段考核的比例,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以及整体表现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等。
3 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创作与设计等方面的技能都有明显的提升。通过改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体会实际的企业工作环境,各专业的学生对毕业后的岗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过程更加努力自信,能清楚认清自己能力中不足的地方,进而学习时有了侧重点。课程改革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企业岗位的要求,将使我专业培养出的学生更加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于旭州. 职高生思想品德现状的个案分析及对策探讨[J]. 新课程(教研), 2011(6).
[2] 姜振安.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 职教通讯, 2003(7).
一、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简介及教学现状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大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在大学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1],其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基本操作技能;掌握主流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和网络应用的技能;具有较强的信息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机制并掌握基本的病毒防御方法,为深入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般安排36~72学时的教学任务,至少有50%的学时为实验学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Windows XP概述和应用、Microsoft Office 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和Internet应用、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信息安全等。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在过去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信息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各地教育环境的差别,使得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计算机教育和应用水平参差不齐[2]。由于国内部分省市的中小学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加上现在大多数家庭拥有个人计算机,使得很多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造成高校新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差异比较明显。
(二)不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学内容没有差别。当前,几乎所有的大学都为新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但是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别却很小,其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等几乎完全相同。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强调实用性,即学以致用,但是目前开设的课程中有些内容对某些专业的学生学习没有帮助,应以“服务专业,实用为主”的原则开设课程。例如,建筑专业或机械专业的学生学习建筑设计或制图软件,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软件等,但学校在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并没有考虑各个专业的不同需求。
三、教学改革方案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工作获得的实践经验和心得,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改进教学。
(一)针对学生的起点不同,实现分层次教学[3]。大学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不是零起点教育,而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教育和应用水平参差不一,因而要求高校计算机教育能够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深度和难度的计算机教育。方法之一就是对不同起点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
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入学后进行水平测试,考试内容可以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全部内容,也可以是侧重于部分内容;考试的难度可以按照期末考试或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难度来设置,然后对不同分数段的学生进行等级划分,对高等级的学生可免修或以较少学时学习,直接或经考核合格后学习后续的程序设计课程或选修其他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
(二)针对学生的专业需求不同,实现分模块教学。不同专业的学生除了应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开设一些对本专业有用的计算机相关理论和应用软件。例如,可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多媒体基本知识、网络基本知识等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块,要求各个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
在此基础上,应增设若干个可选模块,例如,平面设计软件、三维设计软件和网页制作软件等以适应不同专业的需求。这些可选模块的设置可由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部门与其他专业教师共同讨论确定。
(三)考核方式改革
1、 基于分层次教学和分模块教学的思想,将分别进行分层次和分模块考核。
首先进行分层次考核,高层次的学生可以免修或用较少学时修完课程,但各个层次的学生最后的考核标准应统一。
然后进行分模块考核,对于必选模块,所有专业学生应统一考核。对于可选模块,则可以课程设计或其他灵活的形式考核,但在本专业范围内,其考核标准应是统一的。必选模块和可选模块的考核成绩在课程的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大致控制在3:2左右。
2、 基于实用性原则,将分别进行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理论考核主要是通过试卷的形式进行,实践考核主要是通过上机的形式进行,它们在期末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是1:1。
3、 基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原则,将采取全面考核的机制,即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考核方式具体分为:出勤(5%)作业和笔记(10%)课堂参与(5%)平时测验(5%)期中考试(25%)和期末考试(50%)6个部分。在全面考核机制里,出勤是基础,作业和笔记是强化记忆,课堂参与提高学生积极性,其余3个部分重点是扩大实际操作比例,突出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体现教与学相结合的思想。
四、结束语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有了更高要求,学好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必然。然而,由于当代大学生入学时的起点不同、所学专业不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文章给出的关于教学改革的方案还存在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探索合理有效、更适合于学生特点和就业需求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精品课程
作者简介:侯志杰(1969-),男,山东省青州市人。潍坊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室内与景观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厅2011年省级精品课程“《3dsmax环境艺术设计》建设”成果之一(编号:2011GT187),主持人:侯志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0-0052-02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现有省级精品(特色)课程19门,教育部教指委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19门,数量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我系精品课程建设在全省同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较为突出。艺术设计系现有艺术设计类省级精品课程5门,教育部教指委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2门。2011年山东省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院校评估中我系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四。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学院系部领导重视专业与课程建设,加强实践实训教学改革,专业课程团队勇于探索创新,专业教师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是密不可分的。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科学的课程改革成果项目工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助推精品课程建设
学院重视办学品牌的打造,注重内涵发展,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科学定位,多次进行专业的调整与整合,学期初结合社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密切职业教育与企业的联系,重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学院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生产管理型、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以工程和管理为主,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三区建设,服务于山东和潍坊地区区域经济建设。
我系专业建设首先以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为突破口,多次修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进行系统的规划,通过市场调研,了解社会用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理顺教学关系,使各门课程前后衔接有序。制定系统完整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逐步完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首先要进行人才需求岗位分析。在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宏观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又与当地设计企业、公司协会共同研讨细化了岗位群职责分项,特别是共同分析这些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融岗位于课程,形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化课程体系。《3dsmax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由山东潍坊万泰装饰公司、济南世纪宏达青州公司、青州王府井装饰工程公司等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建设,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根据企业需要共同进行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课程内容的设置紧密联系企业行业工程实际,以高技能人才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化开发课程,打造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真正做到了“零距离”就业。
对艺术设计专业典型工作岗位进行分解剖析,确定室内景观、平面设计两大不同专业方向,确定室内装修设计、广告策划设计工作岗位的具体的工作步骤、工作任务、工作内容、职业行动能力。然后根据不同的典型工作岗位确定核心课程,设计岗位—核心岗位活动—核心职业能力—最终确定室内设计与平面设计核心课程。根据毕业生返校实习信息反馈删减增加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方向教学,将艺术设计专业分为平面和室内二个方向,使学生就业岗位更加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由传统绘画型向艺术设计型转变。
二、实践教学改革促进精品课程建设
实践教学环节是整个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设计具有仿真性、直观性、趣味性的实训教学项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构建了理论、实践、精品网络课程等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围绕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来设计制定实践实训教学方案,统筹安排,并用教学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
通过校内外设计实践教学,以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专业设计综合应用的能力,检验学生独立分析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与本专业紧密结合的全面的实际工作锻炼。
(一)实践教学设计分两大部分。一是校内实践教学设计,二是校外市场考察与顶岗实习,这些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特色教育的重要体现。在实践教学上坚持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形式多元化,坚持工学结合,按照“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岗位能力”组织实践教学。
(二)校内实践教学设计实训分二部分。单项实训项目,穿插在课堂教学中间,主要增强学生岗位能力的模块化训练;综合实训项目,模拟和真实任务相结合,在课程教学后期进行,在于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岗位能力。在具体的操作上实践教学采取“三结合”,即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模拟实训与真实项目实训相结合。以期达到最佳的匹配效果。
(三)校外市场考察与岗位认识。通过到一些设计公司或企业参观、调研、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实地研究一些优秀的设计项目工程,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了解企业发展的新趋势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运用,接触真实设计任务,为今后的设计提供帮助。
艺术设计专业的历史并不久远,可以说是一个新兴的复合性专业。它有机地融合了建筑、人文、艺术等多门学科,并结合科技的进步、时尚的发展加以创新、美化,而形成一门独立的、系统的、极具应用性的学科。也正是基于此,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特殊性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课程内容复杂多样:艺术设计是一门复合性专业,为了满足市场环境、设计需要等前提,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建筑学、力学、材料学、人体工程学、光学、文学、美学、心理学等多专业的部分知识;同时又会与社会时事、流行时尚、科技进步等诸多因素产生一定的联系。可见其课程内容的复杂多样性。
2.学习形式较为松散:艺术设计是以艺术为前提的课程,在授课形式上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艺术设计课程讲求艺术的偶发性、灵感的培养与捕捉、多角度审美标准等。所以在讲授过程中,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课堂气氛也相对活跃,甚至是松散,学生相对自主独立。
3.考核标准无绝对值:艺术设计作品成绩的考核,并不像数学、物理这类课程那样,能够给定一个标准答案,它的评判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件艺术设计作品,有可能会给出截然不同的评判,而这两个评判的答案在其他人看来,可能都是对了,也可能都是错的。
4.注重动手训练,表现形式多样:艺术设计的作品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手绘、电脑、雕刻、粘贴等。而仅以手绘而言又包括素描、色彩、效果图、设计稿等多种形式。而电脑设计也包括平面、三维、动态等多种形式,这其中的每一种形式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训练,可见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教育者对教授学生所掌握知识的量与质的追求,既希望学生能够尽量多的完成课堂训练,掌握专业知识,也希望学生能够对所做的题目、课堂内容清晰明了、掌握透彻,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亦不例外,很多教师在讲授课堂知识、布置课后练习上讲求以多取胜,力求以数量求质量,希望能够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的质量。
然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具有其特殊性,很多具体课程并不是一味的求多,就能提高知识质量的。艺术设计是一门复合性很强的专业,既包含有理性的理科知识,也包含有感性的文科知识。单纯的数量增加,针对于理性部分的知识,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提高作用;而针对一些需要理解、感悟和思维创新的感性部分的知识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提高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量到质转换的建议
如何才能合理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数量到质量的转换?对此,本人与业内的多位教师交流讨论,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特点,逐一分析,逐步实践,并随时修改,提出了如下的几点建议:
1.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性与变化性,达到数量到质量的转换。任何学校的任何专业,都设定有本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及课程执行计划。然而,学生是人,不是一件不会思维的商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变化。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其生源特定性和课程教学的特殊性,这种变化就显得更为明显。这里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外界环境的变化等,甚至一个新闻,一个时尚元素都有可能引起教学过程中的变化。这时教师应随机应变,不能一味的遵循课程开课计划,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一个可变的范围内进行调整。这其中就包括对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一题目练习数量的增减、题目扩展量的增减、某一内容教学时间的增减等。合理控制,使学生不会产生逆反性、排斥性,从而提高质量。
2.建立学生讨论小组,分组学习,经常讨论。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组,并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某一特定的题目。在题目的制作过程中,经常性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交流设计想法。同时阶段性的组织小组内部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设计作品交流,分析讨论每一件作品的优缺点。这样,既在学生的作品数量上有了一定的保证,又在学生的思想交流上达到了一定量,也是学生通过教师的分析提高个人的设计能力与设计意识,达到了一个数量到质量的合理转化。
3.观察学生的个性,发现学生的创造性。艺术设计课程的特殊型就在于,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讲求产品设计的个性与创造性有机的结合,同时也会融入设计者本身的性格特性。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按照预先计划好的,统一的模式去上课,课程的教学质量也会因为教师的性格、喜好、知识层面与创造性的不同,而不能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同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使用同一种方法对待和要求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对所授知识的掌握质量。艺术设计的教学是要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教师在针对不同的学生时,要有目的地观察了解,把握学生的个性。教师应从专业教学角度分析、点评学生的作品优劣之处,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审美观和标准前进。有些学生是适合通过增加训练数量,合理转化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质量;有些学生不适合做大量的练习,而是通过更多的思想交流,通过设计意识的培养,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质量;还有一些学生是通过思想教育,自主意识的培养来转化教学质量。当然,无论怎样,作业和考核是评定艺术设计课程的基本标准,在数量满足标准的基础之上,加之学生在设计作品中个性与创造性的结合,能够更好地体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由于艺术设计课程的特殊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通过数量来转化质量是很难取得进展的。在大多数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对于数量的追求总是大于质量,而今天,我们面临的已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新环境,随着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对于我们教育质量的要求也日趋紧迫。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确实停留在一个追求数量的阶段,如何在后期的教育中,更好将数量合理的转化为质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还要继续努力实现的。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提高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ZC1211008。
参考文献:
[1][日]田中一光.设计的觉醒[M].桂林: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M].广州:
新世纪出版社,1998.
以“赛”促教,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多层次专业竞赛并多次获得奖项。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如2007级杨文凯等七位同学参加了“CIID2009年江苏省青年学生室内设计竞赛”,作品全部入选展览,这个比赛,全国很多艺术类高校都组织学生参加,从2008年起,这个比赛已经纳入室内设计专项课程设计的常规必做内容;2008级徐静等同学5件作品入选2010(第九届)南京国际车展“大学生汽车外观设计大赛”;2008级李斌和2009级刘长安分获2009年和2011年两届全国ITAT技能大赛分获一、二等奖,多名学生获优秀奖。以“项目”促教,有效地提高学生正确绘制施工图和效果图的能力。室内设计原理、居住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等相关课程中的课题大部分来自公司的真实项目。基于时间关系,或者“真题再做”,或者跟着公司完成项目的一部分任务。学生在二年级学完室内设计原理课程后,基本都学会了方案设计、方案表现、CAD、效果图绘制等。其后,老师会推荐其中比较优秀的学生参与完成一些公司项目。如2006级两个班参加南京富海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实验室”装修施工图的绘制;2007级邵玉等参加南京视创装饰设计制作有限公司的济南媒介生物科普展前厅效果图绘制;2008级两个班参与江苏广电网络汉中门旗舰店平面设计方案的设计;2009级陈倩等为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苏商集团项目绘制施工图、客房效果图等。
在当下的设计市场中,很多项目往往由一个设计团队共同完成。在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将3至5名学生组成设计小组,学生可自由组合,也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搭配组合,共同完成一套大作业或设计项目,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承担相应部分,同学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这样的教学实践,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如:我系2010年的《民国文化老城景观改造——以“津浦铁路浦口火车站”地区》团队和2011年的《秦淮文化的旅游开发——以夫子庙街区为例》团队分别获得了江苏省教育厅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奖。这和我们平时对学生设计团队的训练培养是分不开的。该课程考核方式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需要进行了改革,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为多层次考核评价方式,重视实践能力考核,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开放性考核方式,即理论考核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不以一张卷子定输赢。项目化考核方式,即以项目过程化考核与作品效果考核相结合,以项目具体要求为考核标准。工作规范考核方式,即知识技能考核与工作态度考核相结合,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表现的考核。形式多样考核办法,即以考证通过与技能竞赛获奖相结合,采用多种渠道认定学生课程成绩。三位一体考核方式,即校内老师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相结合,多重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2010年6月,学院立项了一批省级质量工程培育项目,室内设计课程和《室内设计》教材名列其中,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教材已经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被下学期室内设计课程使用、另外还被焦作大学等三家院校征订使用。这本教材囊括了室内设计原理、居住空间、商业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等内容。这是一本校企合作的教材,参与单位为南京视创装饰设计制作有限公司、南京金鸿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南京星艺装饰集团分公司、南京澳华装潢工程有限公司等。参与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设计师访谈内容,其中有3位设计师为我院往届优秀毕业生。对于学生来讲,可以从书本上直接了解到公司所需,为学生更加有兴趣地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帮助。这本书介于我院多届环艺专业和建装专业学生的平台而生,是一本知晓该两个专业学生需求的室内设计教材。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本质,要求教师具备职业背景和掌握职业技能,理解并把握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科研能力。几年来,课程组坚持从企业引进和在职培养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一支以高级职称教师为带头人,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教师队伍,其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0%。2011年8月,课程组教师全部取得室内设计考评员资格。近三年,教师发表本专业论文28篇,并在全国、省级各类专业比赛中获奖16项;立项与课程有关的各级科研课题10项。8.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施室内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基础和保证。我们通过走访数家高职院校,经过五轮的方案设计,投入百万元建成了艺术设计与建筑工程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其中边看材料、边看结构、边上课、边理解、边画图;还可以动手操作,体验实际设计空间中的家具、陈设等物件的摆放;还可在灯光实验室感受不同的照明设计。同时,学院与南京红牛装饰工程公司、南京澳华装潢工程有限公司、阿尔泰克(南京)建筑设计规划咨询有限公司等多家签订协议,为学生开设室内设计实际项目讲座或现场讲解。学院还与南京九正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盛名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签约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培养职业技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校企合作多种渠道推进室内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基于校企合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颇具特色的项目化教学的室内设计课程体系,成效显著:
1.室内设计课程2009年通过学院重点课程验收,并被评为优秀课程;2.修订后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已经被运用于2010、2011级学生;3.引用大量校外实训基地公司的案例,完成《室内设计》教材编写并被征订使用;4.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被教师的9项各级课题及23篇论文中运用;5.2011年12月,环艺和建装学生苏晴等15位同学为学院绘制部分教学楼及公寓楼CAD图纸;6.2010年5月,接受江苏盛名实业有限公司的项目委托,084501班和084301班全体同学参与某办公空间的设计;7.2010年4月,084301班和084501班全体同学参与江苏广电网络汉中门旗舰店平面设计方案工作;8.2010年4月,084302班和084303班全体同学参加了南京市博爱庇护工场改造设计项目,刘鹏等16位同学获得了最佳设计奖,学院获得优秀组织奖;9.2009年8月,084302班陈倩等3位同学利用暑假参加广东星艺装饰集团分公司新世界花园项目的设计施工图绘制工作;10.2009年5月,074302级邵玉等5位同学参加南京视创装饰设计制作有限公司“济南媒介生物科普展前厅”效果图绘制;11.2009年3月,064302班董成燕等3位同学参加了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苏商集团”施工图、客房效果图的绘制;12.2008年4月,064303班邓一方等参加南京富海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实验室”装修施工图的绘制。
在教学中以设计项目为导向,以设计过程为路径,以设计内容为理论知识节点,以项目实践运用为驱动,在设计任务完成过程中用实践反证理论,并以小组为单位运行“项目—实训—理论—项目”的课程教学方法。这是本课程探索、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实践。其创新点具体表现在:
1.惠及多门课程,带动教师团队建设。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是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一特点决定了项目教学必须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性与实操性、创新性的结合,必须注重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联动。而室内设计、3dsmax、AutoCAD、flas制作、Photoshop平面制作、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家具设计、项目管理、装饰材料与构造、装饰工程定额预决算、市场营销等课程在一个室内设计项目中均能够得到体现,因此,室内设计课程的项目教学改革涉及多门课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必然带动其他课程实行改革联动;同时,课程改革实施过程,需要多名教师共同承担和引导项目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一门课只有一名教师的情况,带动了教师团队的建设。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兴趣是学生全身心投入项目制作的前提,在实施项目之前必须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在让学生设计之前,可以先展示一些优秀作品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项目实施之后,注意项目的梯度,即项目难度逐步增大,让学生由简入繁,由浅入深。
3.项目展示。可以尽一切可能,通过多种方法和渠道展示作品,例如校内橱窗展示、艺术节展览、校内小挂件拍卖、向其他师生赠送作品等,以达到宣传项目教学的目的;还可以向社会、相关企业或中小学学生进行项目作品展示;选择优秀作品作为小礼品赠与来访领导和同仁,宣传学校和项目教学法。这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是对学生最好的成功教育,是对学生兴趣的最好的激发和鼓励,也是项目教学得以延续和发展保障。
4.坚持多样化评价原则。学习活动由学生、教师、企业技术专家及学生小组共同完成,让学生参与进来,提高他们的兴趣。学习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变化和团队合作情况,坚持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计算机应用 人才培养 教育教学环节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显著,高技能人才作为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要求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然而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以职业教育为中心,面向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每年都向社会企业输出大量的技能应用型人才,随着社会对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增加,标准不断提高,那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构建怎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呢?在教学中应强化哪些教育教学环节呢?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因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不同,在这里本文就针对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在这方面进行论述。
一
由于计算机已经深入到国民生活及产业的各个角落,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工作领域日趋扩大,衍生出大量的跨专业人才,在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与非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之间的划分界线正在模糊。如从人才的水平层次上来划分,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从人才知识结构上可分为偏软人才与偏硬人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又可分为软件开发、计算机应用等。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大体上划分为三类:一是软件类,二是计算机应用类,三是硬件类。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国每年新增高职计算机类技术应用型人才分专业的需求大概分布如下:
通过上表我们不难看出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要占总需求量的60%以上,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虽然比较簿弱,但动手操作意识强、思维活跃,因此我认为高职院校在培养计算机类人才方向上应逐渐向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这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那么作为一个合格的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毕业生的标准是什么,在进入工作岗位前应具备怎么样的知识水平结构呢?各大高等院校对本专业都有自已的培养目标,我认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素养,精通并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专业各方向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方法,能在各企事业、技术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应用类相关工作的实用型、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定位:
1.知识水平。
(1)具备大专文化知识,包括德育、数学、英语、美术等文化基础知识。
(2)系统学习和掌握必备的数字媒体、网络应用、系统维护与信息服务等相关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外语、计算机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与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理论知识。
(4)熟练的微机操作技能和office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网页工具软件等基础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具备一定的自学及跟踪新技术发展的能力。
2.能力要求。
(1)具备一定抽象思维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
(2)掌握一至二项专业技能如平面设计、三维动画、数据库技术、信息安全、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等。
(3)熟悉计算机相关设备的使用,具有较强的实操应用能力。
(4)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与自适应能力,技能多样化。
(5)具有准确的语言表达与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3.职业素养。
(1)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职业道德素质。
(2)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较宽的知识面。
(3)健康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4)良好的职业道德,获得相关的行业资格认证。
针对本专业上述人才培养规格方案,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实施中早已进行了大胆改革和尝试,教学方法模式中也能很好地体现本专业的特色要求,在对学生知识水平层次的构建中开设了大量专业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如专业数学基础(离散数学),硬件系统基础(数字系统电路基础、计算机组成、微型计算机系统等),网络与操作系统基础(通信与网络基础、操作系统等),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自动化、Internet应用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等),程序设计基础(程序设计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等)等课程。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方面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实操训练,实操课均约占总课时量的60%以上,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计算机技能比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计算机应用行业执业资格认证考试,提倡“双证”毕业制度,毕业前期安排学生进入专业岗位实习等活动以增加学生实践经验,锻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适当选择开设政治素质(政治理论课、形势讲座),职业素质(职业道德修养、职业素质讲座、专业课程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人文选修课、人文讲座),身体素质(体育、课外活动)等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这些教学活动的安排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毕业后学生就基本能适应专业岗位的工作要求。
二
面对社会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需求上不断标准化、多样化,岗位竞争也日趋激烈,毕业生在面对不断提升的需求标准上依然有许多的不足和缺点,如专业技能基本功不扎实、独立思维能力较弱、缺乏创造性工作的能力、知识面不足及缺乏爱岗敬业精神等问题,那么当前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规划在原有基础上也需进行一些改进和创新,通过借鉴同等院校成功的教学经验和自身教学工作的一些心得体会,针对以前“老师教-学生学”教学模式、如何采用更科学的教学手段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等方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建立产学合作“零距离”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产学合作引发教学改革,涉及课程内容的重组、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变革,目的是与企业人才规格接轨,与劳动就业接轨。充分利用教室、实训室、企业实习场所,做到三个“无缝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训环节与现实技术应用对接,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重点是把行业职业(准入)资格导入教学内容,职业技能鉴定纳入实训计划。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可称为第一课堂学习准备阶段。
理论课内容重组,把行业职业准入资格认证制度做为开设标准,制定更能符合计算机应用专业方向的理论教学内容,方向内容应更加精确,精简内容,与其四面开花,蜻蜓点水,不如重点突破,给学生指定明确的学习方向,构造针对性更强的知识结构。如在数字媒体方向课程的开设中,学平面制作的,在理论内容的开设上只需将与绘画、艺术有关的专业内容精简后,安排合适的课时量教学即可,网络应用方向的课程应只局限于网络的操作实践理论,至于一些理论性强但在实际操作应用又很少的专业知识可适度删减,等等,一个目标就是让学生的学习有更明确的方向性,技能的掌握更具有针对性。
2.实训教学与现实技术应用对接,可称为第二课堂提高阶段。
所谓实训,就是在学校能掌控的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对学生进行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活动。它集实验中“学校能控”和实习中“技术应用”于一体,突出了现实技术应用性,形成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最为闪光的特色。实训的首要条件是建立职业仿真的实训环境,在硬件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那么如何把实训课上好,上出特色,而且在学生中层次不一,有技能水平强的,有技能水平弱的,如何平衡好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学习要求?我认为实训课在教学安排中首先应注重实训内容的及时更新,其次是实训要求要突出重点,难易程度合理搭配,要照顾大多数普通水平的学生,并积极引导小部分进步快的学生。教师要充分挖掘高职院校教学硬件资源优势,在正常实训内容的安排上要将现实技术应用比较广泛的技能操作内容作为主训项目,练熟练精,在课程之外组织一些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如网页、平面、动画创意、影视创作等额外的课程项目,拨出经费,提供设备,安排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创新活动。在院级、区内外的各类比赛中,我们要奖励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对掌握高超操作技能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建立信心。
注重同劳动部门推行的职业资格证书挂钩,实施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以国家专业岗位技能考核的鉴定证书来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的成效,并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推动学历证书教育的改革,达成二者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而且在期末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根据不同课程的人才培养规格,制定相应考核标准,比如在网页、平面、动画创意等着重体现实操技能的课程中,也可以一学期一项设计或一个作品来作为考核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定需达到的最低标准,以此来作为考核学生技能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这样对于一些平时对理论学习方面就很反感,而对技能操作却很有天赋的学生就有可以展示自己的机会,不致于“一棍子全打死”。因为我觉得职业技术教育注重的应该是能力和素质,而非完全是知识。
3.实习场所,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可称为第三课堂巩固阶段。
高职院校应继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条件允许可将学生放到企业中去,利用企业工作现场和最新的生产技术,在职业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巩固加深课堂中所学习到的技能,学习企业文化,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开辟了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第三个课堂。学生在企业接触到生产实践或工程项目,充实了实际工作经验,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的有机结合。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跟企业的合作并不是无条件上班就可以了,用简单的劳动力来换取工资,而是我们为企业免费输送人才,企业也要切实地为我们的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以供他们有机会去施展技能,以建立起长期的合作机制,最终实现“双赢”。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是方兴未艾的事业,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高职百花园中令人注目、闻之芳香的一朵奇葩。我期望通过本人的论述和教学实践,所涉及的观点和看法,能对我国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朱懿心.坚持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2期.
[2]闫宁.高职教育体验式情境课程研究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简历是求职者应聘活动的起点,也是招聘者招聘工作的开端。对求职或招聘的任一方而言,简历都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的个人简历模板,以供大家参考。
新的个人简历模板一:姓
名:
性
别: 男
民
族: 汉族
出生年月: 1994年1月23日
婚姻状况: 未婚
身
高: 184cm
体
重: 66kg
户
籍: 上海
现所在地: 上海
毕业学校: 上海中华职业技术学院
学
历: 专科
专业名称: 广告学
毕业年份: 2021年
工作年限: 一年以内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 全 职
职位类别: 广告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
职位名称: 广告设计师 ; 平面设计师 ;服装设计师
工作地区: 上海 ;
待遇要求: 3000以上
到职时间: 三天内
技能专长
语言能力: 英语 一般 ; 普通话 标准
教育培训
2013年9月 - 2021年7月 上海中华职业技术学院 专科
工作经历
所在公司: 上海明酷市场营销服务有限公司
时间范围: 2021年5月 - 2021年7月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 广告、公关、设计
担任职位: 设计助理
工作描述: 在实习期间通过该单位觉得自己的人际关系提高很多,工作中认真负责,学到了在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
离职原因:
其他信息
自我评价: 勤奋努力,认真对待学习,有很强的适应力和学习能力。性格开朗头脑灵活,具有宽阔的胸襟,能与大家和睦相处,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吃苦耐劳,责任心强、诚实守信,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会待人接物的技巧和为人处事的道理,同时也赢得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信你的信任与我的努力为我们带来事业上的成功!
发展方向: 我喜欢做销售业,我对我的口才还是有较强的信心,能与他人很好的交谈,心态也很好。有很强的上进心。
其他要求: 最基本的能给我加4金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新的个人简历模板二:姓
名:
性
别: 男
出生日期: 1994年05月
户
口: 杭州市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团员
婚姻状况: 未婚
所学专业: 法学
学
历: 本科
毕业院校: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毕业时间: 2021年06月
外语水平: 英语 (PETS-4)
电脑水平: 计算机等级 二级证书
联系电话: ×××××××××××
电子邮箱:
求职意向
工作类型: 全职
单位性质: 有限公司、股份公司、分公司、外资、国家机关
期望行业: 贸易、进出口、金融业(投资、保险、证券、银行、基金)、市场、广告、公关、物业管理、商业中心、服务业
期望职位: 金融/经济机构管理运营、融资经理/主管/专员、风险管理
工作地点: 杭州市
期望月薪: 面议
教育经历
所学知识内容:法学为主,主干科目有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见习、法律咨询、社会调查、专题辩论、模拟审判、疑案辩论、实习等,一般不少于20周。
培训经历
参加过的培训:学校15就业培训班,15司法考试冲刺班,参加过杭州著名民法教授杨立新的培训班
工作经验
2012/6--2012/8 做过三个月的家教,同时教授四个初三学生的英语。
2013/10--2013/12 高中毕业后以及2013年暑假曾在叔父开的夜总会工作过两个月,曾做过客房部,餐饮部,采购部,人事部卫生部的工作。叔父曾接受过自己的促销策划方案。
2014/7--2014/8: 法院专业实习
专业技能
计算机:计算机二级,能熟练操作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能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够熟练应用各项办公自动化设施;具备一定的网络应用能力。
自我评价
在朋友堆里很有亲和力,人际关系很好,为人很执着,有自信,同时在大学环境里,没有磨灭正确的生活态度.
新的个人简历模板三:姓
名:
民
族: 汉族
性
别: 女
年
龄: 32
婚姻状况: 已婚
户
籍: 广西
现所在地: 广东东莞
身
高: 156cm
希望地区: 深圳、广州、东莞
希望岗位: 行政/人事类-人力资源总监、经营/管理类-分公司/办事处经理/主管、经营/管理类-部门经理
寻求职位: 常务副总、人力资源总监、经理、总裁助理、总经理助理
待遇要求: 可面议
最快到岗: 随时到岗
教育经历
2010-09 ~ 2012-09 中山大学 工商管理 硕士
2001-09 ~ 2005-07 广西大学 新闻专业 本科
培训经历
2009-03 ~ 2009-05 ××××职业培训学校 人力资源管师 结业证
2008-09 ~ 2008-10 ××××顾问公司 ISO9000/ISO14000内部审核员 内审证书
工作经验
××××公司名称 (2013-12 ~ 2021-04)
公司性质: 外资企业
行业类别: 快速消费品
担任职位: 行政人事部经理
岗位类别: 人事经理/主管
工作描述:
1、企业文化导入与宣贯,文化大纲之编写与实施;加强集团对子公司之管控力度,企业发展规划、重组企业构架、核心团队组建、机制平台构建。
2、建立企业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推行书面化质量管理系统;
梳理内部管理流程,清晰部门职能,建立业务汇报及专线责任制,及时处理不良问题,管理争端解决程序。
3、进行岗位工作分析,建全职务说明书,建立晋升晋级考核标准,组建管理层培训体系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体系,加大培训力度,有效监控企业人力配置,提高整体综合素质。
4、制定公司福利政策,组织提薪/晋升评审,完善绩效考评体系,进行绩效反馈、面谈、改善、跟进,达成企业目标与部门业绩及个人绩效。
5、内部人力、物力成本的全面预算与控制,最大限度地开发资源,节约成本。
工作业绩:
1、在集团内首个提出及执行‘限时解决问题,促进工作效率’的理念,将各环节之沟通协商解决问题时间由原来的15-20天,缩减为3个工作日,并有效解决问题,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2、在东莞公司内开启沟通快线,积极主动与各层级沟通,有效降低员工离职率,往年一直存在的‘招工难’‘人手不足,影响生产’等不良事件在本人任职期间未再发生;
与同期相比,员工流失率由12%下降到5% 。
3、将‘以人为本’之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规划了员工申诉管道流程,建立了高层与员工对话平台;
有效加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归属感,增强企业形象。
4、首个以‘公平、公正、公开’为执行原则,塑造、维护、发展和传播企业文化;
营造良好工作和生活氛围,塑造企业良好形象。
5、强制执行书面化管理制度,提高部门及工作人员之责任感,有效避免部门间推卸事故责任之现象。
6、编写及执行《福利待遇与薪酬等级制度》,有效节约人工成本。
7、加强行政费用控制,成功控制差旅、公务招待无控制、无标准、乱签单等现象,年度对比下降了18%
8、非生产用品的采购,采取‘货比三家’及‘透明报价’等方法,从源头上降本节耗,年控制节约成本较往年低15%
。
离职原因: 企业战略目标调整,主要业务外包,压缩管理人员,实行扁平化管理。
××××公司名称 (2005-02 ~ 2013-05)
公司性质: 外资企业
行业类别: 机械制造、机电设备、重工业
担任职位: 工场长助理兼管理课课长
岗位类别: 人力资源总监
工作描述: 工作描述:
1、全面负责企业非生产事务工作管理,参与公司战略规划,对重大经营管理活动提出建议并参与决策。
2、塑造、维护、发展和传播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员工归属感。
3、拟订组织架构、部门权责划分,核心团队组建与机制平台构建,优化各部门人力资源配置;
就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提出调整方案,适时调整工作重点和目标措施。
4、根据企业战略管理目标,制定行政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及管控年度费用预算和专项预算,有效节约成本。
5、企业培训体系与员工职业发展体系建设与实施;
建立企业人才库,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监督关键岗位人员的奖惩、任免和绩效管理工作。
6、参与ISO9000的管理工作及担当ISO14000环境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实现内部管理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工作业绩:
1、在职期间,良好的沟通有效扼制了员工罢工等不良事件的发生,获得长安政府外企主管单位委任为“企业的人民调解员”。
同时,充分运用管理知识,协助企业连续三年获得长安政府授予‘年度优秀先进文明企业’称号。
2、全面负责企业行政、人事、后勤管理工作,根据公司的发展,构架人力资源体系,建立员工淘汰制、薪资绩效考核体系、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及实施,降低公司经营成本;配合并参与公司经营及组织结构改革,数年来一直得到董事长的高度赞誉!
3、负责管理公司资产,遵循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原则,规范资产管理行为,防范资产管理风险,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
向公司提供资产处置的各类统计数据及综合情况。
4、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加强关键岗位人才储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现合理管控企业生产成本、有效激励员工工作激情,从而提高工作业绩,增强企业凝聚力。
5、2010年,作为新厂搬迁的主要负责人,策划了各项预备性工作,成功的完成搬迁。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