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械原理阅读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学生已念了七、八年书,阅读似乎不成问题,其实不然。初三学生只可以说能读书,还远远达不到会读书。因为化学学科一是有它独特的阅读重点和方法,二是还有阅读速度和效果等问题。这些都需要老师悉心指导。如初三化学第一课绪言,共有3500多字,若让学生自己泛泛地读,不会抓重点,花时间多且收效甚微。因为教材中一般包括有常识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方面的内容,但多半是常识性的,约占75%或更多些,假若把这些知识比喻为“绿叶”,那么学生理解好这些“绿叶”后,无疑对于掌握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朵“红花”是有利的。但“绿叶”毕竟是起衬托作用的,可以粗读、略读,领会意思就行。对于基础知识则要求细读、精读、反复推敲,思索而达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重点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等。如初三课本绪言中属于基础知识的内容是两种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两种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共有110个字,约占3%,这堂课教师可以从演示实验开始,让学生观察实验,共同得出两种变化的不同,推广到两种性质,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重点的地方让学生画线标记下来理解和记忆。这样做,学生可集中精力观察实验和思考理解,这比教师按照课本摘要板书,然后要求学生记下来效果会更好些。
读书一般分为粗读和精读。粗读主要用于预习,通过粗读,了解基本知识的一般内容,掌握整章、整节或整个小标题的内容轮廓、大致思路,了解有什么实验内容,这样,课堂上看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心里就有了底。精读,可以了解教材的重点和发现不理解的问题,听起课来心中就有数。精读是认真地读,读懂并理解及记忆重点内容和定义,把这些内容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精读主要用于课后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使知识系统化。精读时要在理解概念的定义或定律全文的基础上,剖析具有关键性的字词,强化对关键字词的认识。例如电解质的定义“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关键性字词是“化合物”和“或”字。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关键字词是“和”字和“都”字。对这些关键字词要认真思考,并把它标出记号或作眉批,以备以后再次复习时注意。对于比较深刻的材料、重要的段落内容,要逐字逐句地反复读。认真地思考、分析、整理、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把重要内容、关键词句记在笔记本上,还可写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想法和认识,或记下不懂的问题,以备查问。
要指导学生把读书要和老师讲课结合起来,边看书,边记笔记,边听讲,边在书本上划记号,标出老师所讲的重点,并把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写的提纲和重点内容抄下来,还要把关键性的、规律性的、实质性的内容和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扼要地在书本上或笔记上写上几句,把老师讲的但书上没有的例题记下来,课后再复习思考,阅读时要指导学生归纳对比。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读,往往事倍功半。要让学生学会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这样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好化学,要重视阅读课外读物,例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生数理化》、《课堂内外》等杂志和科普读物,它们的内容紧扣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其针对性和适用性很强,配合教学进度,指导解析疑难,注意智力开发,重视能力培养;它们的题材广泛新颖,内容丰富多彩,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它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透彻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培养探索精神,它们是学生的好朋友。
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注意思维深刻的培养,更有很好的收获,它要求学生用扎实的双基,透彻的概念以及化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去认真分析和深刻理解题意,灵活,准确地解决具体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化学思维的深刻性往往受到思维具有离散性所影响,从而在化学概念与原理、化学性质与变化、实验操作与手段的本质理解呈孤立、间断的状态或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上,影响力思维能力的提高。克服思维的离散性,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必须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思维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化学复杂运动形式,抓住关键形成思维中心,以逐步达到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在初中教学中,还应把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并挖掘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对立统一关系,使学生形成“多则择优,优则达快”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兴趣;途径探索;
教育教学在“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谈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学中教育方法应多种多样,千回百转,不能机械套用,更不能盲目模仿滥用,应该根据不同的风格、内容、对象来确定不同的方法。如何灵活运用,要以教师为出发点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展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中,创造出各自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首先,浅析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缺失的原因
兴趣是学生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而语文兴趣的缺失,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学生个性更独立,在学习上更有自主选择权,如果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教师又强迫学习,只会让教学效果适得其反。现在的高中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功利化倾向,而且随着年级递升而增强,所以,兴趣教学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及教育学原理。语文学习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起点低,见效慢,这让很多学生有了一个误区:已经学了十几年语文了,基本该会的都会了,好像学不学语文对成绩影响都不会太大。对语文的不重视导致语文兴趣逐年降低,但恰恰忽略了语文的重要性,“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中处处用到语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乃至终身的发展。
其次,趣味课堂点燃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星星之火
其实,语文教学本应该是生动有趣的,它是最具有人文性、感染力和亲和力的学科,其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品杰作,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五彩纷呈的大千世界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如果学生并没有真正喜爱并获得快乐,简直是暴殄天物。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语文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一个盛装语文知识的容器,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充满活力与想象力的智慧体。
1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有很强的指向性,可以在一堂课的开始设置导入环节。导入环节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是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本堂课的内容,可以先讲一个时事,或讲一个故事,或问一个问题,或显示一张图片,或者做一个演示…总之,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第一步就达到了。于漪老师说:“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实践证明: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环节,运用恰当的方式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结合地方特色,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普遍对自己家乡的事物较感兴趣,因此,在语文课中我们可以采用这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校学生大多对现实生活缺少必要的了解,体验贫乏,感悟肤浅,课堂上教师可以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扫除语文传统教学过程中沉闷、压抑、一潭死水的局面,使教学变成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而且学生通过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了解可以增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引发学生的爱乡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也有利于本地传统艺术文化的延存和发展。而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地方文化资源可以充实课本教材,弥补课本教材的不足,丰富学生的文化素材,为语文教学“添砖加瓦”;还可以通过学生群体的参与,开展以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形成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保护的良好氛围。
再者,广泛的涉猎阅读使语文学习兴趣四处开花
积累是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大量的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水平,提高阅读能力,同时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其精神生活。但是是光凭阅读记忆不如写下来牢靠,一个人记忆力再好也难以记住所有事情,而且读书之后可以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因此,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广泛涉猎阅读并记录读书笔记很有必要。
读书笔记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卓有成效的,尤其是对语文学习的重点难点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读书笔记能锻炼学生扎实的语言功夫和必要的文学修养,既有书本教材上的聚焦,也有课外各种读物的广泛涉猎。学生们不仅可以把读书笔记当成抒感、描绘生活、表达观点的主阵地,也是摘录美句名篇的聚宝盒。读书笔记能带领学生突破传统意义的狭隘教材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学生经过积极的阅读学习,观点会变得更精辟而深刻涉猎的领域也会变得更宽广而高远,这对语文知识面的积累和长期的学习兴趣注入了新的活力。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高中教育的特点和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发掘有利因素,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对语文科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张所帅形式求新不能忘记语文教学之本[N].中国教育报2011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机械加工;进程控制;教学进程
在当前高校机械加工专业教学中,应用模块化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教学质量,基于其教学中在进程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优化改进措施,提高模块化教学质量,从机械加工专业教学课程设计、师生互动以及目标培养等多个方面,实施改进优化。以下本文对此做具体介绍。
1 模块化教学优势及弊端
1.1 教学优势
在当前的机械加工专业教学安排中,通常会将课程独立设置,将理论教学与实习分开进行,在教学改革之后中,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可以将机械加工专业中的所有课程,按照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优化的排列组合,有效实现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教学中学业结构弊端,不再是对机械加工课程的机械式分割,规避先基础课、后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可以避免机械加工专业教学中先理论后实践课教学的模式,加强机械加工专业教学之中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融合,有效培养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1.2 教学弊端
在机械加工专业教学中,实施模块化教学进程控制,不仅将会在实际中面临新的课程理念转变,同时,对于教师也面临应该怎样教学生的疑惑,为有效实现模块化教学与机械加工专业教学目标的统一,应该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1]。同时对于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机械加工专业模块化教学进程控制的关键。学生在学机械加工时,还多有死记硬背、似懂非懂的状况,故此在对机械加工专业中零件的空间形体,以及零件之间的位置、机械加工工作原理方面很难有深入的认识。对学生的模块化教学控制中缺乏实操训练,使得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机械加工技能,具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教师在模块化教学上自成体系,互不干涉,不仅在模块化教学分布上存在弊端,降低学生的专业化水平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2 模块化教学进程中的重点
2.1 沟通问题
在机械加工专业教学中,教师对于机械加工模块的教学进程中,应该强化在模块化机械加工教学中的科学探究过程,可以使学生充分体现出在机械加工专业模块化教学中的主体性,并且还可以“指导型探究”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实际课堂中的机械加工知识学习兴趣[2];并且,还可以在机械加工教学进程中,教师应该及时反馈解决学生在机械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及时指导学生去解决实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2.2 知识拓展
教师在机械加工模块教学之中,还应该注重教学要联系生活中实际,尽量在设计机械加工课程中,能够去找一些可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案例,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对机械加工知识学习的兴趣,还扩展学生视野,使模块化教学不再局限课本内容,使学生对机械加工有更加充分的认识。
2.3 学生兴趣提升
在机械加工模块教学进程控制中,还应该合理设计可以采用鼓励性的评价机制,更好的发挥学生在机械加工模块教学中的潜能[3]。激发学生在课后对课堂知识的再学习,培养学生在机械加工模块教学中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在机械加工模块化教学中的课堂热情,更好调动学生对机械加工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3 优化机械加工专业模块化教学控制
3.1 明确教师的指导思想
针对高校机械加工教学进程控制中,应该明确教师的指导思想,教师应该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地位,有效发挥学生主体能力。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机械加工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导地位,正确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知识储备能力,适当地分析探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与合理的指导。提高教师将专业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并对现行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进行合理的调整,增强了教师在机械加工专业模块化教学中的责任心,有效提高该专业的教学效果。
3.2 合理设置教学模式
在模块化教学进程控制之中,教师应该合理设置教学模式,例如,可以使用“目标教学”结合“自主性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优化模块化教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枯燥、乏味之感,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还可以避免学生盲目性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模块化教学中的表达能力[4]。在高校的机械加工模块化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演示辅助手段,并结合分组讨论、识图阅读、开发问题链等教学模式,直观的将机械加工内容教给学生,还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将模块化教学应用到实践中,重新整合教学资源,降低理论课与实习课知识的重复,增强机械加工专业教学的直观性,强化教学中的实操训练,避免学生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3.3 注重教学中的沟通交流
在教师进行模块化教学过程中,更是应该重视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这样可以使学生敢于参与到模块化的教学中,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控制机械加工专业模块化教学进程中,应该注重将机械加工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可以将课堂中的知识引导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效培养学生在机械加工模块化学习中的创新能力[5]。在模块化教学控制中,可在阶梯教室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围绕特定主题作报告,并且要求学生须做笔记,然后可以按照教师给出的清单在课前以及课后进行阅读,由于该教学中课上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故此教学质量偏低。因此,在教学进程控制中,教师应该做好模块化教学中的引导工作,能够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指引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机械产品加工模块化教学中,可以应用数控加工系统,不仅提高生产效率,还大大促进机械生产的自动化进程,用户可以通过宏程序对变量进行运算、判,有效扩展数控机床功能,简化机械加工程序处理方法。对于机械加工教学的进程控制中,针对十分抽象的教学内容以及较为微观的知识,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注重对课程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以生动的形式进行授课,并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现的手段,让学生可以对模块化教学中的机械加工内容有直观认知。
3.4 优化课程设计
在机械加工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去深入研究机械专业知识教材,做好对模块化教学的课前设计规划,有效提高在教学中机械加工模块化教学的逻辑内在联系;同时,教师还应该认真的做好模块化教学的课后反思、总结,在对模块化课堂教学查漏补缺,丰富教学经验,不断积累好的模块化教学方法,制定良好的模块化教学对策,有效控制模块化教学进程,改善课堂中出现的知识性错误,不断提高教学方法,更好的提高机械加工专业模块化教学方法。模块化教学进程控制中,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将其分为介绍、讲授、应用三类教学课程,且每一种教学活动中也包含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就使得机械加工专业知识中,在实际与理论之间出现分化,导致学生的实践综合素质无法得到提高,导致机械加工专业模块化教学中,其教学活动与教学培养能力之间,不再存在逻辑关联,降低模块化教学控制质量[6]。高校机械类专业模块化教学进程控制中,每个模块中包含一些课程,课程的涉及范围应该广,且在教学模块定位中,也可以将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做出明显区分,提醒教学中应该注重哪些知识,从而强化对学生机械加工专业技能的培养。
3.5 开展培训合作
在机械加工课程模块化教学设置中,针对课外项目以及培训教学中,将其列入到模块化教学控制中,有效实现对机械加工专业课程的灵活控制,也可以实现学生理论、实践以及职业技能的提升。在机械加工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下,可以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目标培养,实现对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优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针对项目配置相应的设备资源,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提升模块化教学的课堂质量,将理论转化成实际,对学生进行实操训练,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聘请专家对学生做现场操作指导。同时,在模块化教学进程控制中,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结果汇报以及教学展示,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和自我能力。同时,对于机械专业模块教学中,应该打破传统中学期教学、基础教学、专业阶段教学的学业结构限制,并且还应该打破课内外教学实践时间限制,强化模块化教学控制对学生学习专业机械加工知识的影响力。
4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机械加工专业模块化教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模块化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更好将机械加工专业教材中存储的机械加工知识传递到学生中去,在机械加工专业教学中,模块化教学不仅会提升学生对机械加工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发掘学生对机械加工的探究精神,为以后学生学好机械加工打下知识基础,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改善教师对机械加工专业教材把握不对的情况,提高机械加工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翠平;;浅谈《控制工程基础》的几点教学体会[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07(18):41-42.
[2] 王旭飞;赵永强;刘菊蓉;;自动控制原理教学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4(12):76-77.
[3] 付会凯;杜川;;融入Matlab的“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教学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21(14):56-57.
[4] 兰图;;浅谈如何提高机械控制工程的教学效果[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6(34):45-46.
电工技术实际上一科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许多原理、概念、性能等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实验才能够说明,因此,就需要老师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采取一些比较有趣的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实验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现代化教学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开始流行,包括投影仪、VCD等,并且可以把声音、形态、光、颜色等有机的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对万用表进行讲解的时候,如果老师仅在讲台上进行讲解,很难使学生可以直观的理解内容,从而浪费了学习时间,但是利用现代化投影仪之后,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看到其使用过程,进行亲自操作,从而快速理解万用表的使用,因此,选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不但提高了教学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培养复习以及预习的良好习惯
预习实际上就是在上课之前,对老师要讲解的内容进行事先学习,进行初步了解,做好学习准备工作,预习的时候需要非常强的独立思考陈若丰海南省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571400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并且直接影响课堂听课效果。在预习的时候,自己的思路必须清晰,对遇到的难点与疑点比较清晰。预习可以一定程度增强自身对新知识的理解,遇到自己不清楚的问题,听老师合理讲解之后,对所疑惑问题会豁然开朗而且记忆深刻,很久都不会忘记。复习实际上就是指对老师讲解的内容进行回顾。进行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与掌握知识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对电工技术进行复习的时候,必须依据课堂笔记进行理解,认真完成作业,找到内容的难点,留着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并且在课余时间进行多学多练课外书籍,从中发现问题的答案,提高学习兴趣,开拓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学能力。
三、掌握科学的记忆方式
记忆实际上与其它许多心理活动差不多,都是存在一定规律的,所以,想要提高记忆的效果,就应该了解一定的记忆方法。电工技术虽然不需要向语文、英语等文科课程那样必须背下来,但是需要记忆的内容、原理、概念等也不少,仅仅只是机械式背诵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记忆方法,才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如在学习叠加原理的时候,要求我们必须掌握两个概念。一是,其中一个电源进行工作时,电流源视为开路,电压源视为短路。二是,电路中存在多个电源的时候,对电流与电路进行求解过程中,应该分别作用时的代数和。对发电机以及电动机工作原理进行理解的过程中,就需要学生运用科学记忆法,发电机是先有原动力,因此选用右手定则进行判断,电动机是有了电以后才能工作,因此采用左手定则来判断。采用这种分析方式把比较难懂内容变的简单易懂,这样就很大程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一、在现行高考制度下,过早文理分科有关。在本地,几乎所有高中都在高一结束时分了文理科(有的在高中入学时就已经意向性分科了),而我校的专业班均为文科班。这种做法导致的结果是:专业班学生从主观上轻视、甚至放弃包括生物学科在内的非高考科目的学习,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是为了掌握科学知识,训练自己的思维,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而是非常短视,即为了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这样,他们在生物学科学习上谈何动力和兴趣?整体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是以对教师的认可为依托,以自己的成绩好坏为基础,随着教学和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有了较大的波动,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不具有持久性,使得他们在生物学科的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随之增多。
二、专业班学生学习时间上无法保证。首先,在现行高考制度下,学校无一例外的追求升学率,尽量压缩专业班非高考科目的课时,甚至牺牲非高考科目的课时,一切以高考为中心,为高考让路。这样,教师在上课时,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教学大纲的三维目标几乎不可能,完成知识目标已经很不容易了,势必会省去教材上诸如“思考与讨论”、“技能训练”、“知识拓展”、“资料分析”、“探究活动”、“思维空间”、“课外阅读”等栏目,根本无法达成大纲要求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次,专业班学生平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专业和准备有关的竞赛任务,课外学习文化课的时间严重不足,甚至有的学生无法按时完成当天的作业任务,更不用说能在非高考科目的生物上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了。根据学习与记忆的关系我们知道,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人类的记忆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图所示的几个连续过程:
没有反复的记忆、重复,知识很快就会遗忘,而高中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比,难度增大,不但记忆量大,而且教材中分析性、抽象性、探究性内容较多,必须深入理解,才能掌握。专业班学生由于时间关系,几乎没有复习的机会,所学知识不能形成长期记忆,谈何分析、比较、探究、思考、综合?进一步学习肯定难以适应。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7(B)―0083―01
高三化学复习通常的方法是三轮复习法,而第一轮复习是前提和保证。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第一轮复习中一些高效而实用的方法,以供同仁参考。
一、注重阅读课本,查漏补缺
记忆是学习最基本的方法,阅读是记忆的前提,正确的阅读是对知识的深化。在进行第一轮复习时,教师要特别注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读时要指导学生克服两种错误做法,一是默读而不做笔记。这种做法,容易分散注意力,时间长了,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记忆效果很差。二是阅读期望目标过高,把所有知识作为重点。这种做法劳神费时,使得重点淡化。最好的做法是:读、写、联想同步进行。教师应指导学生边读边联想课堂教学中深化了的知识内容,把重点在课本内容完善提升后编号,列出读书提纲。读完一章,形成提纲性知识点“标签”,然后按照这些“标签”相互之间的联系连成“线”。最后按主干知识形成知识脉络。这种“点――线――网”三步复习法使知识系统重点突出。阅读时还要及时联系解题时对应知识点的作用,增强基础知识的针对性。第一轮复习结束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自己编写“新教材”――阅读提纲,使解决问题时迁移有源,牵一发而动全身,多角度综合考虑问题,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时要强调两点:一是持续阅读,克服百米冲刺和马拉松式阅读的做法。过于集中、短时间记忆量太大,不利于记忆。二是要通过联想课堂学习中教师拓展的内容,带着解题困惑去阅读,解决与基础知识无法衔接的问题。
二、注重知识归纳提升,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课堂学习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有关章节并写出阅读提纲。高三学生对集体复习往往缺乏热情,因而教师在讲课时切忌机械的重复。教师要用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少讲“点”上的知识,多讲“线”上和“面”上的知识,把线、面上的知识进一步串联、提炼、比较和分类,提升层次,让学生在自己总结的基础上,把知识点进一步“丰润”起来,更深层次地理顺它们的关系。如气体的制备、化学平衡、有机合成等,学生大多只是从表面、感性上有所接受,而不能在解决问题时做到应用自如,这就需要深入归纳,总结规律,同时补充针对性强的、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加以巩固和训练,使学生明显感觉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满足感,进而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转换问题角度,增加探究性知识涉入
第一轮复习的课堂教学中自学式、讨论式的问题探究和钻研是另一个需要注意的好方法。教学时,教师要将基础知识分类编组,设计成针对性题型,进行选择性训练、合作式讨论,合理利用多媒体增大课堂知识密度等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深度。同时恰当涉入一些探究性题目,把常见的问题转换角度让学生自己探究。如,在复习硫酸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碳与浓硫酸反应产物的检验方法、所用仪器、检验步骤等,让学生通过对自己提供方案的筛选,享受自己探索的乐趣,同时对基础知识加深理解,提高应用能力。
四、同类知识分析异同、对比记忆,使应用灵活
数学学科,自身的逻辑严密性,知识的系统性、抽象性、逻辑性、科学性都比较强,数学知识必须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学生周密细致的思考,与已有的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同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学生才能较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离开了学生的自学、思考,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死板的,零星的,学生不会应用。这与没学没什么两样。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十分必要。
多年来,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我做了不少的尝试和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一、解决好四个过渡
1.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初一学生是儿童向青年的过渡阶段,他们有依赖性,不善于独立思考,机械记忆大大强于理解记忆,习惯于具体形象的思维,习惯于照老师讲的,书上写的去模仿套用解题,而不善于分析思考。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注意逐步过渡:(1)用比较生动、形象的儿童语言,通过具体事例、实物演示,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教材,培养兴趣。(2)开始阶段,讲得多一点,注意引导,逐步放手。(3)注意教给学生一些适合于中学学习的方法。
2.由算术到代数的过渡。初中代数的开头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小学的数学。初中数学课已经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条理性较强的学科,抽象性也逐渐增大。因此除要做好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衔接工作,还应特别注意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即从算术到代数的过渡。
3.由教师讲为主到学生自学为主的过渡。小学生学习是以听讲为主,现在要从有兴趣自学到习惯自学,需要一段时间,不能操之过急。(1)思想动员,明确自学的重要意义。(2)指导读书,开始指导具体一点,逐步提高自学要求,使学生懂得自学。(3)启发诱导,培养兴趣,增强信心,激发动机,使学生热爱自学。
4.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过渡。注意对学法的研究、指导。根据学习心理学原理,给学生介绍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如:先后介绍给学生人手一本的书有《怎样使你更聪明》《怎样才能学习好》《怎样使你记性好》《中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怎样珍惜和利用时间》《记忆的奥秘》等等。学会怎样自学,比什么都重要。只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好五个环节
组织教学启发讲解,布置学生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练习,着重辅导差生观察检查学习效果及时强化认识布置课后学习任务。也就是“启”(启发引导),“读”(阅读教材),“练”(做练习),“知”(当时知道结果,及时反馈,及时强化),“结”(小结讲解)。
课前:教师要精心设计自学方案。培养学生形成自学能力的过程,也是教师克服困难,开发学生智力的创造性工程。也需要有充分准备。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准备:
1.在熟悉教材、掌握重点、难点及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特别是要熟悉自学范围内知识面、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相应技能和突破点。
2.要充分掌握学生的自学能力。根据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确定辅导的内容、辅导的环节深度,使自学课上辅导有针对性,切中要害,抓住关键,增大导向力度。
3.教师要在课前设计一份较大的课堂座位表,观察记录学生的自学情况,并按勤奋与否、敏捷与否和踏实与否来分类,深刻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及学习心态。
4.记录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疑问。
5.教师要相信学生,克服“不讲不放心”的心态,保障学生自学,尊重学生的自学权。教师要从培养学生自信心和消除依赖性的两方面,来掌握辅导、解疑的分寸。
关键词:教学方式;主线;现代化;案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062-03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属于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是与机械工业发展紧密联系的基础学科,是联系设计课程与工艺课程的重要纽带。本课程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有关几何量公差与测量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缺乏学习所需要的专业生产知识和经验,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差。因此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教学经验总结,认为从课前准备、教学方式改革和实验教学三个方面入手,可有效的提升《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这门课的教学质量。
一、课前准备
要想上好课,必须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首先应该从教材的选择入手。一本好教材就是一个好老师,一本不适合的教材会打乱老师的教学进程,使学生变得无所适从。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应该选用不同的教材。教师应根据机械类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精心选择授课内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好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二、课堂教学方式的探讨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与学的重要手段,是引导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的的有效方法。如何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这门课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升该课的教学质量,最好的方法就是设计出一系列趣味性十足的教学方法。
1.上好绪论课。新课程要给学生新鲜感,教师借助“新”意,上好第一节绪论课很重要。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热门话题入手,也可以从电影、电视的一个片段入手给学生一个视觉冲击等。《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中首先要讲的就是互换性的概念。在提出概念前,先播放了动画片《汽车总动员》里的一段赛车场景,一辆服务车快速给一辆赛车换轮胎的视频,学生的心灵得到愉悦的同时,很好的理解了互换性的含义。生活中处处有互换,学生可以试着举一些耳熟能详的例子。这样首先使学生从感性上接受这门课,并产生兴趣,然后再介绍该课程在本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作用,明确该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
2.抓住主线。《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内容散、杂,各章内容互不相连,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如果能在课程开始阶段把主线抓住,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围绕主线来对各章内容进行讲解,更便于学生理解。首先,贯穿《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主线是零件的互换性,只有合格的零件才能进行互换,那么怎样才算是合格的零件呢?这是由零件的几何参数来评价,其中包括了零件的尺寸、形状、几何要素的位置关系以及表面粗糙度等。只有这些参数在规定的公差范围内,那这样的零件才是合格的。而保证公差需要用到相应的测量技术。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这条主线,使学生明白学什么和为什么学。其次,每个章节有其自己的主线,也应围绕主线展开讲解。例如在讲“尺寸公差与配合”这一章节时,一部机器由很多的零部件组成,零件和零件之间并不是孤立的,机器要想正常工作,零件的配合必须要满足工作要求,而配合是由零件的尺寸决定的,在讲零件的尺寸时,各种尺寸的定义又顺理成章地被引出来。有了尺寸的定义,学生对偏差、公差和配合的概念,以及配合的几种形式等问题的理解就更容易了。
3.采用现代化手段教学。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板书为主,有些概念、内容很难表达清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当今教学手段的主角。它使抽象的东西视觉化,降低了教学难度,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形位公差”这节的内容是该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教学方法只是机械的讲解,学生理解和记忆起来都比较困难。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模拟出加工和测量的过程。比如讲圆度公差,公差带是在同一正截面上,半径差为公差值t的两个同心圆之间的区域。如果只是这样讲解,学生的理解效果要差些,可以加注图形。如图1(a)所示,格中标注的0.1的意义是:被测圆锥面任一正截面上的圆周必须位于半径为公差值0.1mm的两同心圆之间。而图1(b)可以先出现测量的曲线,再出来两个同心圆,采用以动态代替静态的形式展示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我们也可以直接把实际中加工和测量的视频播放出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案例教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从书本到笔记,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中逐条逐款地理解和记忆,其效果常常事倍功半。而有意识、有目的地选用一些典型的案例,将学生引入到接近现实的“现场”,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这就是案例教学法。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这门课的教学当中,必将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比如为什么螺纹连接件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滑扣现象?为什么有些孔和轴套在一起能转动而有些则不能呢?诸如此类的简单、熟悉的问题,学生们用所学知识很容易解答。机械类学生经常会与工程图打交道,那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精选一些工程图来讲解,可以将一些工程中出现的案例引入到教学环节中来。通过对课程每章节精心设计案例,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三、实验教学方式的探讨
实验课是该课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几何参数测量、几何量计量器具的原理及测量方法,加深对互换性和公差基本概念的感性认识,初步具有正确的使用计量器具以及处理测量结果的能力。学生通过实验,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每次实验课前,教师应该对本次实验的目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在实验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简单讲解。由于学生刚接触测量技术,对所用的量具、量仪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不是很熟悉,老师可在学生进行实验前进行示范或者通过播放实验流程的视频,借助视频给学生讲解实验设备、操作步骤等,让学生对整个实验有个全面了解。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保证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实验、独立思考。老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在经过一学期的常规和综合性实验之后,给学生布置一次设计性实验。结合学生的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等加工出一批典型的机械零件,如轴套类零件、箱体类零件、叉架类零件、盘盖类零件。实验前,学生需要了解零件的实际用途,在看懂图纸后,制定出实验步骤,合理选定仪器设备、工具等,通过测量对零件的合格性做出判断。学生测量的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数据,而是一个完整的机械产品。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总之,要想提升《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这门课的教学质量,不但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和优化,还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进,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伯平.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2.
[2]卢龙,张淑兰.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探究.北京:科技资讯.2010年30期
[3]张宏洲.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思索.安徽:科教文汇.2008.12
[4]张明容.独立学院《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设计.山东: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大学(威海)教研项目“基于‘项目式教学法’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1050512420003)中的部分研究成果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当前存在的问题,结合该课程的特点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对课程教学的改革进行了研究。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实践能力获得了锻炼。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研究;教学方法;近机类专业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近机类专业工业工程、工业设计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机械机构的分析与设计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课程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后续课程衔接紧密,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以及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可增加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使其能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就业选择。“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因其具有分散性、综合性及实践性和公式多、概念多及图表多等特点,给教学工作带来不小的困难,因此怎样充分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本课程教学中研究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了。
一、教学现状分析
1.工业工程、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开始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时候,大多数学生以前极少关注机械的结构,对机械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或对机械的整体认识是模糊的。
2.课程涉及的基础理论内容较广且相对独立,其特点是概念多、原理多、公式多、图表多,内容比较枯燥和单调,所学知识在学生以前的学习中很少接触,初学时往往会感到吃力[1]。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教学方法单一,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师过于注重单个机械零部件的讲解,而对实际工程的机械设计方法介绍不多,忽略了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培养,使学生容易出现厌学、惧学、弃学的情绪,或为取得好成绩而“死记硬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二、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多样化。采用图示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进行教学。(1)图示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是乌克兰教育家沙塔洛夫经过30多年的潜心试验与研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的核心是“纲要网络”图表,此图表是一种由文字、图形、公式、方框、流程线和表格等组成的教学辅助工具[2]。在讲解各章内容时,利用图表将各个概念、知识点、公式有机串联起来,使其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按内容和应用可将图表分为“讲授型”和“概括总结型”。例如,在讲授“带传动和链传动”的知识时,当讲解到离心拉力Fc,可列举如图1所示的“讲授型”图表,并加以解释,如“当带作圆周运动时,带本身的质量将在圆周方向产生离心力Fc,而Fc将作用在带的全长上,因此在带各处的横截面上均产生离心拉应力σc;σc过大,将带来不良后果:①降低带的寿命。②带与带轮表面的正压力下降,导致最大摩擦力下降,从而降低带的传动能力。因此应限制带的速度。”在对带传动进行小结时,可采用如图2所示的“概括总结型”图表,由图表可知带是处于变应力状态下工作的,带中产生的瞬时最大应力发生在带的紧边开始绕向小带轮处。通过图表可将相关内容有机串联起来,让学生从烦琐的笔记中解脱出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特点是“学中用,用中学,以用促学”[3],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工作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3]。如在讲授“平面连杆机构”一章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平面连杆机构相关的问题,然后为学生设计了一项任务为“休闲娱乐机械和家庭用机械的设计”,设计的机械必须包含平面连杆机构,并对设计任务进行了一定的解释与提示,如休闲娱乐机械可以是小区活动场所的健身器材;家庭用机械可以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庭用机电产品,包括窗户的开启机构、折叠桌椅、家用折叠梯子、雨伞等。此外,还要求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应用本专业知识对产品进行造型设计,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应用本专业知识进行产品进行成本核算,等等。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企业产品设计模式进行,由学生根据自身专长和兴趣爱好组队,每组3~5名学生,选出1名组长,领导本小组成员进行产品设计。鼓励小组成员进行实地调研,且每位成员均须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由组长组织小组展开讨论,选择最佳设计方案。例如,有小组学生通过调研设计了一款新型家用折叠人字梯,如图3所示,应用了平行四边形机构使踏板同时展开或收起。伴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成就感,可培养学生对机械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为将来工作岗位上的团队合作奠定基础。
2.完善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与实物模型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具有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声光色结合的立体效果,能扩宽学生的眼界,便于理解,实物模型的示教能起到直观形象的作用。同时,在讲解重点内容时辅以传统的板书,使重点突出、要领清楚,达到教与学的互动效果。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将雷达天线、缝纫机踏板、汽车前窗刮雨器、搅拌机、飞机起落架、牛头刨床等机构以动画形式显示,使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4]。让一些难以想象的机构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2)引入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学生学习计算机软件的积极性普遍比较高,尤其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因此,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将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凸轮机构时,可演示如何应用ADAMS软件解决问题;在讲解轴系零部件时,可采用Pro/Engineer建立虚拟的减速器装配体,并将其演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萌发急于寻求答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开设了多项关于相关软件应用的开放性实验。3.丰富考核方式。为了增强学生对机械的总体认识,在开学之初便将机械发展史作为一项大作业布置给学生,并计入总评成绩。让学生自行学习查找相关资料,写出相关机械的发展历史,如中国机械发展史、世界机械发展史、汽车发展史、飞机发展史、机器人发展史等,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对机械及其发展有一个总体的认识[5]。同时,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设计任务,将根据学生完成的作品质量计算平时成绩并计入总评。
三、精练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建设
1.精练教学内容,挖掘教学素材。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可以拉近学生与机械之间的距离。机械与生活紧密相连,挖掘生活中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素材,可以使枯燥的机械生动化,单一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列举生活经历或新闻报道中引人入胜、趣味性强的案例,并编拟贴近实际且内容新鲜的应用问题,让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有用、有趣[6]。例如,应用折叠雨伞、折叠桌椅、窗户开启机构讲解平面连杆机构;应用机械锁、开关等讲解凸轮机构;应用机械钟表、玩具等讲解齿轮机构。
2.建设课程教材。因材施教,积极进行教材建设。课程组在老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虚心向兄弟院校取经学习,以极大的热情教书育人和潜心进行教学研究,应用图示教学法进行了教学实践,将积累的经验和教学成果固化进教材,正式出版了《机械设计基础》教材,并编写了《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四、加强实践教学
1.引导学生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以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实践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进行学习与研究,使得学有所需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各种资源,得到有益的锻炼和提高。工业工程、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先后开展了“基于人因工程学的超市货架设计”、“节•阅———公共绿色照明阅读桌创新设计”、“模块化组合式家具设计”等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有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参与的捷能车队更是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收获了多项成果,该团队设计的节能车多次获得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最佳技术奖、最佳设计奖、最吸引眼球奖等。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让学生真刀实枪的去干,利用课堂上教授的理论知识,品尝创新的滋味。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参与设计的“家用多功能折叠购物车”、“防反光可调节黑板”等作品先后获得首都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奖项。“农用翻土机设计”、“自动选种机”、“按摩椅设计”等作品获得了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的奖项。
3.设置开放性实验。为了使课程实践环节得到进一步充实,增加实验学时,课程组开发了多项开放性实验,如“典型机构运动仿真分析与验证”、“典型机械拆装测绘与结构分析实验”、“小型机器人创意设计与制作实验”、“机械方案创新创意设计模拟实施与分析改进”、“常见机械传动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实验”等,完成实验的学生可以获得创新学分,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
五、结论
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近机类专业工业工程、工业设计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了锻炼。课程教学的改革与研究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促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参考文献:
[1]刘相权“.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120-121.
[2]滕启.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3]刘相权.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24):177.
[4]李国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32(8),增刊:197-198.
[5]宋瑞银,张美琴.应用型院校机械原理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32(8),增刊: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