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乡村信息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宁波市把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作为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进展的重要抓手,要求在2011年底全面完成宁波市2512个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使农村居民能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对农业生产各种要素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控制,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及时了解掌握生产、销售、用工信息,对农村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农业生产转型;接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学习机会,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实现农村居民素质提升;建立城乡之间信息传递、互动、交换和沟通的平台,实现城乡信息共享,为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管理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供一个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场所。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建服务站
为推进宁波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建设,宁波市充分利用了宁波市行政村现有的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服务点、宁波市农经网服务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农民信箱服务点、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现有的场地设施和人员,实现了资源共享,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本资源,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的迅速启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的推进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市远教站点原有的设备设施,提升了市远程教育站点的川正务水平,取得了站点共享共用互惠互赢的效果。同时,为了方便农村居民上网,解决农村居民上网难等问题,有效整合政府部门各类为农服务网站,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市农业局、市文广新闻出版局等单位,在市信息化服务中心的配合下,完成宁波市涉农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软件开发工作,实现了宁波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浙江农民信箱、宁波农信通、宁波农技110语音系统、宁波文化共享工程网、阿拉新宁波网、宁波农业专家系统等有效对接,并为全市各行政村开发网站系统、村务管理系统。通过数字乡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管理平台,让各级各有关部门实时地了解宁波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的硬件建设情况、服务内容和服务开展情况以及大学生村官和衣村信息服务员的工作情况,便于随时了解各服务站的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指导和激励考核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
来自服务站的成效
宁波农村人多地少,随着大量农村人口的就业转移和现代农业的推进,信息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成效包括:
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活动以及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实际应用,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扩展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行业,扩展到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信息社会是社会的必然阶段,每一个人、每一个阶层都必须与信息打交道。信息技术对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起作至关重要的作用。
宁波的信息化已全面进入农村农业的方方面面,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都离不开信息化的影子。慈溪市海通公司的订单式、基地化农业,产品及生产过程全面接轨国际化要求,产品安全监管全面信息化。慈溪市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庄园、大棚管理信息化,监控中心可随时了解田园情况,成熟的果实随时都可上网直播,极大地方便了农产品入市销售。象山县蓄牧兽医站生猪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了疫情预警、屠宰等全程信息化管理。鄞州区第二医院已对所属乡村医院的数码影片联网诊断、专家会诊,大大提高了乡村医院的诊断水平,改善了乡村医疗条件。奉化市、慈溪市等县市区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出租车调度呼叫中心,有效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
三年来,通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宣传教育培训以及“数字乡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平台的投入使用,有效地整合了宁波市各种涉农信息服务资源,极大地促进了宁波市广大农村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宁波市农经网”、“宁波市农民信箱”、“宁波市农技110”、“宁波市农信通”、“宁波市文化共享工程网”、“宁波市网络图书馆”等各涉农信息服务平台的应用,提高了“阿拉新农村网”、“中国花木网”、“象山水产网”等农村电子商务网站的使用效率。
大学生进村是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对大学生信息员的培养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考核机制,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在农村创业,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
宁波“数字乡村”农村综合信息平台有效整合了农业、科技、劳动、民政、计生、残联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涉农信息,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易学便懂,操作便捷的上网平台,有效地解决了农民朋友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接受能力相对较弱,上网查询、交流难等实际问题,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的推广使用和提高使用效率奠定了基础。
用技术赢得未来
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做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作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引导,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的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把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积极开展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让农民充分利用得到的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和法律政策信息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善农民生产、农产品销售和转移就业环境,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文明建设。把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举措。借助于网络技术,建立城乡之间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缩短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使城乡居民直接分享各种技术知识与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实现农业经营、农村管理的高效化,促进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构建政府、企业、农户之间互动、和谐的发展环境。把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作为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的起点。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关键是发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的作用,要根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服务指南》的要求,根据宁波市农村特点,积极探索农村信息服务方式和模式,拓展服务内容,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丰富和改善农村文化生活提供信息服务,提高农村整体信息化水平。
充分调动各部门积极性,将各部门涉农方面的相关工作,与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服务工作相结合,共同推进涉农信息资源建设,进一步整合宁波市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市农经网、农民信箱和文化共享工程、社会综合治理等系统平台,探索开展农村基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合力推进宁波市农村信息化建设,为创建文明城市,为创建平安城市,为创建智慧城市作贡献。
【关键词】网络信息;建设;乡村振兴战略
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来说,网络信息建设十分重要,具有外在性、多元性、价值性、风险性、互动性、广泛性以及共享性等特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网络信息建设可符合其多项要求。互联网技术的多样化功能可以充实村民生活与生态宜居,还可对乡村产业的兴旺发达贡献力量。现如今,我国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前景十分良好,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规划不完善、硬件设施较为落后、运行机制不健全以及供需不对应等现象。因此要想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快速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首先应强化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人才团队,构建完善的乡村网络服务系统,其次应争取社会企业与地方政府财税政策的支持,提高资金投入的占比。第三应强化乡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网络信息服务系统进行完善。随后应完善规划设计工作,从而对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如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引导。
1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现状
1.1农业信息化发展态势良好
近年来,在我国相关政策的引导与促进下,我国乡村网络信息发展速度开始提高,逐渐促进了乡村农产品的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土地面积较大,因此导致各个区域的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基础存在一定差异,使得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农业信息化较为发达的区域其网络信息化建设程度较高,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网络信息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农业信息化较为落后的地区,其网络信息建设水平较差,无法起到应有贡献。因此,从总体乡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来看,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信息化服务水平以及农业信息化发展速度水平不高。
1.2对网络信息要求趋于理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使得网络信息技术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农产品以及乡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网络信息建设的作用逐渐增加,大多数乡村农户开始主动追求网络信息服务。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困境进行了缓解与解决,在网络信息服务质量较高以及发展水平较好的区域,农户可以十分便捷的使用网络信息设施、手段以及平台,大多数服务平台使用手机以及电脑便可以登入,使得农村电子商务以及电子政务的服务体系愈加完善,并更加周到与精细。
1.3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差
通常来讲,网络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网络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首先体现在乡村基层网络信息服务站较为落后,设施存在不健全的情况,并且存在网络设备缺少的情况,同时网页、宽带、场所、人员等配备严重不足。其次是网络信息建设覆盖面不广,导致互联网服务体系的建设不全面。其次是各个区域之间的网络没有进行接通。这些情况都与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以及规划具有较大关系。
2乡村网络信息建设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2.1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工作
实现数字化乡村战略是我国当前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方向的主要要求。因此需要较为完善的保障措施、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以及重点建设来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与此同时,需要各级政府进行协调,完成顶层设计以及底层设计的规划工作。在开展规划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不仅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还应针对不同区域的相关特点进行本地化改进与创新,从而把控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的整体方向。
2.2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
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想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的快速发展,首先应强化乡村地区宽带网络的覆盖范围,针对不同区域乡村的相关特性开发具有区域特征的服务平台、应用、产品以及信息技术。其次是对网络服务平台进行建造,其公共数据平台应包含服务层、应用层以及数据层。第三是构建规范统一的数据信息共享集中库以及集中平台,对现有的多个农村部门服务平台进行完善与改进。第四应对现有的乡村信息服务管理方式进行完善,不不同类型的乡村信息服务系统进行规范与统一,构建统一的乡村农业综合信息管理网络,对专业化的信息服务进行鼓励,提高农业资源数据信息的利用率,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良的服务。
2.3建设乡村战略人才队伍
对于乡村网络信息建设来说,人才质量以及人才数量将对其建设质量造成至关重要的影响。实施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都需要多样化人才的参与,不仅需要顶层的设计规划人才,还需要中层人才实施衔接工作,也需要基层公共服务人才完成落实工作,更需要网络信息实施建设维护方面的人才,因此相关政府与部门应使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对乡村基层人才进行运用、培养与吸引。首先,应构建专业的网络信息建设人才团队,团队内部应包含技术人才、生产经营主体、区域性行业专家以及各类生产经营主体领导等。其次应对乡村现有的网络信息公共服务人员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对其网络信息服务质量以及服务能力进行提高。第三是对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大学生志愿者以及大学生村干部进行吸引,使其参与到乡村基层服务中。最后是对乡村网络信息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进行保障,确保其福利待遇保持在平均水平之上。
3结语
当前城镇居民消费发展进程先于农村居民,在旅游、文化以及网络信息等时尚消费方面也在不断发展。随着网络信息建设的快速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信息化服务可以强化政府职能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带动龙头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他社会服务组织的合作形态随着演变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需要网络信息为农户实时市场供求信息,强化信息也分析判断、预警等方面的作用,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信息指导服务,以及在科研教育方面也起到强化促进的良好效果。
献参考文献
[1]李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8.
[2]仇学琴.云南省乡村旅游信息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8):157-161.
[3]张成林.信息化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研究――主要以J镇农村社区为考察个案[D].江苏:苏州大学,2012.
根据漾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报送“十二五”产业发展调研材料的通知》要求,为切实做好“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研究,使信息化建设更有效地为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服务。经镇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成立××镇“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调研组,对镇属各部门、各行政村及企业、农户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积极探索有效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以推进××镇信息化建设步伐。现将调研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一、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机构设置
近年来,为保证信息化建设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把工作落到实处,××镇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明确责任,加强领导。目前成立了××镇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信息直通车领导小组,明确政府信息公开材料负责人,政府信息直通车明确ab角互补制。定岗定责,指定专人负责对远程教育网等信息服务与应用系统进行建设、管理和维护。指定大学生村官为各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负责人,并定期进行培训。
(二)基础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全镇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快发展,基本完成“村村通电话”的目标,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无线通讯网络全面覆盖,××、××、××3个行政村完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全镇共有互联网用户121户,全部使用adsl宽带上网。
镇政府办公区共有电脑18台,其中上网机12台,使用光纤接入。党政办公室配备多功能打印机一台。以上所有计算机设备配置windowsxp操作系统;microsoftoffice文字处理软件;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6.0浏览器;360安全卫士及360杀毒软件。在办公室指定计算机安装有漾濞县政府信息公开系统及漾濞县应急通讯系统。
镇属各单位配置情况:计生站专用电脑1台。民政所专用电脑1台,惠普hp
laserjet1020plus打印机一台,佳能eos400d数码相机一台。统计站专用电脑1台,富士施乐打印机一台。文化站计划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平台,预计建立一个电子阅览室(配置6台电脑),一个中心机房,现在已完成电子阅览室装修、办公桌椅安装和网线布线工作。镇属四个行政村基础设施配置情况:××村、××村、××村、高发村四个村民委员会均配置电脑一台,除高发村外,其他三个村已开通远程教育专线。
(三)制度建设
目前,××镇建立健全了《××镇计算机及网络管理制度》、《××镇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镇文化站电子阅览室制度》、《××镇信息直通车来电管理制度》。
(四)应用情况
近年来,我镇信息服务与应用系统发展迅速。下半年依托云南省数字乡村网建设了××镇数字乡村网,下设××村、××村、××村、高发村四个网站,全面介绍了××镇镇情及49个自然村风土人情和自然资源。下半年依托漾濞县公共信息门户网站建立××镇政府信息公开网,现有××时讯、领导干部公示、科学发展在××、重大事件听证等8个栏目,每月按照相关规定,按时按步骤公开应公开内容,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另外,开通了政府信息直通车96128专线电话及联络员手机,随时解决农民群众提出的问题,做到能解答的当时解答,不能解答的限时回复。
目前,镇内各部门应用的系统还包括:镇计生站使用的云南省育龄妇女及家庭成员人口数据库个案基本信息离线录入系统,镇组织办党统系统,镇民政所城镇农村低保、五保户统计系统。
自6月开通了××村、××村、××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来,各村党支部积极组织农村党员利用网络学习相关政策和实用技术。××镇政府远程教育网络主要应用于视频会议。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利用网络资源及平台,利用每周例会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学习。
通过积极开展136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项目,做好移动短号业务的宣传推广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向村民讲清楚短号业务的优惠,帮村民算清账,动员村民使用,以帮助农民节省话费开支。移动信息终端使用客户中“移动惠农网”使用率达到80%以上,让农户尽量使用移动惠农信息终端和产品,提高移动信息终端及产品的普及率,以促进 农业信息的传播。,我镇获得信息富民工程先进单位称号。
二、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几年来,我镇的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村社信息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信息化人才资源十分缺乏,干部职工对信息化的认识相对不够,信息化应用相对零散,缺乏总体规划。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制约了我镇信息产业的发展。
(一)观念意识滞后,认识和发展不平衡。近年来我镇信息化发展迅速,但总体对信息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到位,对信息化建设重视力度不够,使得信息化建设落后于其他工作,也导致地区、部门发展不平衡。而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的应用对传统的工作习惯、方法和流程冲击较大,推广和发展存在一定的阻力,大部分干部职工也缺乏创新精神,基本满足于会用就行的状态。另外,信息化直接触及、影响到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比例较低,从而人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不强烈,与信息服务部门之间缺少真正的互动。
(二)体制尚未理顺,政策不够健全。
我镇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至今尚未建立专门的机构及管理体制,更没有长效机制,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而镇内各部门、各行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基本都是各自为政,造成设备、网络等资源较难实现共享或互联,没能很好发挥各类信息系统作用。
(三)资金短缺,人才基础薄弱。从调研情况看,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需要资金投入量大,但大多数村组、部门都资金短缺,从而导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落后,信息进村入户难,互联网大部份只在镇政府周边经济较发达的村社使用。镇内信息化人才缺乏也是制约信息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化的专业人才凤毛麟角,镇政府及下属机关中没有信息化相关专业毕业的职工,很多软件在实际应用时发现的很多问题没有能力及时解决。上级机关组织的相关培训非常有限,没有延续性,涉及面也较为狭窄。
(四)信息系统建设都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自云南省数字乡村网站建立以来,基本没有进行过信息更新,而网站本身的浏览量也很少。而××镇政府信息公开网的信息虽然按月更新,但也存在访问量低的问题,电子政务发展还只停留在政府信息化角度,面向公众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差距很大。
(五)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存在障碍。一些重要的基础信息库,像流动人口信息库、党员信息库、城镇农村低保户信息库的建设推进缓慢,各部门信息系统很难实现互联互通,而各部门信息共建、共享等方面的机制建设也非常困难。
(六)信息安全保障水平较低。对计算机和局域网络的保密管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这方面还缺乏(来源:文秘站 )完全有保障的技术支撑。目前只能以常规的保密制度加以约束,有时显得力不从心。
三、“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从普及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信息化发展制度和政策、提高信息应用能力三个方面入手,重点解决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加强××镇信息化建设。
(二)发展目标
以重点项目推进为抓手,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深化应用,务求实效,加快政务、企业、农村信息化建设。
1、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力度的同时,坚持将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与自身的业务联系起来,完善公文传输系统。启动涉农信服务平台建设,深化信息服务站应用。政府企业信息共享发展模式初步确立。
2、镇村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多方筹备资金,确保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足额到位。加快网络互联工程建设,加大宽带网建设力度,力争我镇信息化建设能够上一个新台阶。
3、营造平台,促进发展。以网站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网站强大的可扩展性和包容性,有重点的收集城镇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分类整理,建立项目储备库,结合我镇的实际,向企业传递相关信息,为新企业立项提供参考,为原有企业改造提供帮助。
(三)发展重点
1、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做好投资8万元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上争取信息化建设重点示范项目或公益性社会基础设施工程,以项目为抓手,加强××镇信息产业化进程。
2、拓宽政府信息覆盖面,加强信息服务力度。一是提高政府信息上网的时效性,让广大人民群众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和信息。二是以政府信息公开网为平台,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增加互动性。三是加大网上招商力度,一方面大力宣传××镇的投资政策和环境,吸引潜在的投资者,另一方面与镇内企业合作,将镇内企业信息上网。四是加强对现有信息资源的管理,掌握资源存量状况,并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形成一批实用的基础数据库。
3、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化。利用现有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县电信、移动、联通公司的信息网络系统及信息技术平台,开展农村信息服务。通过推广实用适用的技术,多渠道构建信息共享的农村服务网络。
四、信息化建设保障措施
(一)增强信息观念,优化信息化推广的社会环境。要充分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强化各级领导的带头作用,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实实在在地推进部门、地区信息化工作。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科普、教育和各种渠道,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
(二)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化组织领导。为提高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注重统筹协调,为我镇信息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建立各级信息化管理机构,落实具体负责人。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管理,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做好通信运营企业等相关单位间的协调工作,保证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建立一套反馈迅速、资源提供及时,群众使用方便的服务机制,实现技术有保障、服务有标准、管理有规范。
(三)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全民信息化水平。
加强对信息化人才方面的培训与指导,立足于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技术熟炼、能力过硬的信息化工作管理队伍和技术队伍。丰富培训内容,吸引人民群众,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知识的普及率。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上多文秘站-您的专属 秘书,!开展一些信息化技术的宣传和教育,使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简单的操作知识得以普及。尽可能创造平等的、便捷的条件,争取信息化相关教育和培训机会。
(四)加快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建设。在政府信息上网公开工程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加快网站、网络数据库的建设,提高政府网络资源共享性;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政府网页更新频率和网上服务比例;优化网站结构,努力提高交互式服务的比重;逐步推广在线服务,整合政府内部信息资源。
我镇通过狠抓五大工程,推动信息化建设:一、狠抓网络建设工程,提高了网络覆盖率。二、狠抓政务办公系统,提高政务信息化水平。三、狠抓农村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逐步实现农村管理信息化。四、狠抓数据中心的建设,提高信息化基础管理水平。五、狠抓信息员队伍建设,确保系统能够达到良好的运行效果。通过一年多来的数字化建设,河洛镇的信息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截至2005年8月,建成并开通了镇机关局域网,建成了1个企业信息应用局域网,另外还有1个村委会的局域网正在建设中;较为成熟的机关政务办公系统已经形成。目前17个行政村安装了网络DVD,农村远程教育系统已全面建成。
这些工程的完成,有效地推动了全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信息化建设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带动作用,大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到百姓生活点点滴滴的改变。已经呈现在面前:
一、信息化建设优化了政务发展环境。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信息化建设意识大大增强,办公业务领域的计算机应用不断普及。目前机关共有电脑30余台,平均每两人一台电脑,每个科室至少有1台电脑,并要求各村委会至少配备1台电脑,每名机关干部都熟练掌握了电脑操作,公文、信息处理的效率进一步提高,一支既懂办公自动化技术又熟悉机关业务的专业队伍已经形成。并且促进了政务公开,提高了镇村两级的办公效率,增加了政府的服务能力。镇政府在互联网上向公众介绍政府的各类信息,公众可以在网上访问镇政府的主页,了解政府的各个组成机构及其详细的资料,各部门机构制定的各项政策、工作规划、业务范围等。公众还可以在政府主页设定的专栏中,写下自己对镇政府各种意见和建议,镇政府派专人负责搜集整理公众意见,并落实其中需要处理和解决的事件。同时,各村村民也可足不出村、通过点击电脑,便可以对镇政务以及全镇的发展情况一目了然。这样大大增强了群众参与的责任感,有利于实现决策民主化。
二、提高了全民信息化意识综合素质。起初农村家庭购买计算机主要是为孩子们学习用,后来受其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也逐步发生了改变,闲暇时自由上网冲浪,看看国内外大事,发个E-mail等等,从不了解到亲手用,从麻将桌到电脑桌,这些以前看似很神秘的事情,现在变成了现实。网络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人们旧有的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转变,人们的信息化综合素质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新农村建设 信息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包含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等多方面,涵盖了“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发挥信息化功能,用信息技术装备相关领域,使信息资源在农村得以开发和应用,利用信息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全面进步。信息化对于促进农村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绍兴县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1. 信息化平台建设。近几年绍兴县建设了三个农业信息化应用平台。(1)绍兴县数字农业平台。绍兴县农业数字网包括文件公告、农技110、政务公开、当前农事、农业专家库、农技资料、农家乐、农业企业等十几个栏目,通过网站可以了解到绍兴县农业信息,包括农业新闻、农业气象、企业动态等等。(2)农民信箱平台。绍兴县积极推广应用“浙江省农民信箱”,到目前为止,农民信箱注册用户数54000余户,建立县级机关部门联络室14个,村级联络点390个,农产品买卖信息3万余条。(3)万村联网平台。万村联网依托网站集群设计技术,分为新农村、农业企业、农家乐等模块,为需要建立网站的行政村、农业企业、农家乐提供自助建站服务。该系统解决了新农村信息化落地难、信息滞后等问题,便于农业企业建立网上形象,探索经营模式的创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2. 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1)信息化组织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人、财、物的投入,而且涉及到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习惯的变革,任何一个工作环节不到位,都会影响信息化的进程。因此,绍兴县成立了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农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19个镇街成立了农业信息化服务站,302个行政村,47个社区建立了信息服务点。(2)信息化制度建设。制定了《绍兴县农民信箱村级托管站服务制度》,加强信息的采集、管理,加强对农业信息员的管理。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强信息的管理,同时还把信息工作及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列入考核,使信息管理工作走上正规化道路。
3. 信息员队伍建设。信息员队伍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有力帮手,根据县镇村三级网络服务系统建设的要求,绍兴县组建了一支县、镇、村三级网络信息员队伍,村级信息员由行政村、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的工作人员组成,并对他们进行培训,信息员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绍兴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结合绍兴县实际情况,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认识问题。根据调查绍兴县大部农村地区虽已经普及电视、广播、手机、电脑等信息化产品,但大多都是用来娱乐,只有少数人利用信息化产品来查询资料、支持农业生产,不少农民还不能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2. 人员问题。当前,农业信息人才比较缺乏,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人员素质不适应需求。既懂农业科学技术,又懂得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还很少,制约着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搞信息化的专职人员少,专业化程度不高,提供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
3. 信息问题。信息的质量不高,对市场有预测性和前瞻性的信息少,全方位反映农业生产作业的高层次信息也少;信息采集标准不够规范,采集面不够广;信息资源库存量偏少,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4. 资金问题。从农业信息中心到镇级信息服务站再到村级信息服务点都缺少资金保障,信息的采集、人员培训、软硬件等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但现在投到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的资金还不充足。
三、以农业信息化促进绍兴县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1. 加强信息化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信息化认识程度。对于乡村基层干部群体,可以采用专题培训、讲座、业务考核等方式;对于农民工群体,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实践、技术指导等方式;对于普通农民,可以进行宣讲性培训,向他们宣讲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获得科学种植、农产品销售、劳务信息、子女教育、法律知识等方面的信息,让他们感受到信息化给生产与生活所带来的作用。
2. 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健全镇、村级信息服务组织体系,给予资金、相关技术服务和设备支持,确保每个行政村、居委会都有农村信息服务点,同时在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基地、种养殖户等中发展农村信息服务点;帮助农业企业建设网站,推进信息网络向基层延伸。
3. 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信息服务机构有专职人员,财政每年要提供配套资金,农技人员信息服务要列入岗位考核,创新信息服务手段和信息服务模式,为绍兴县农业信息化发展多做贡献。
4. 加强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建设。重点在种养殖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以及干部中发展农村信息员,壮大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加强对信息员进行信息采集和处理、农业科技、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培训。
5. 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经过几年的推广应用,绍兴县建立了一批农民信箱村级托管站,在村级托管站的基础上,把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一方面可以使村民享受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其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便利;另一方面为农业信息化建设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
绍兴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走出了一条以信息服务站为基础,以点带面,创新农业服务模式的新路子。农业信息化的实施,在为农民致富提供信息,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力推进了绍兴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医疗云能解决什么问题?攻克癌症?不能!控制流行病?可以!
医疗云的核心在于建设一个覆盖范围广大的医疗信息平台,能够让来自不同地理位置的医疗数据互通互联,能够促进医疗资源在全社会共享,能够为医疗大数据提供一个基础平台。所以,医疗云不是让医疗水平变得更高,而是让医疗资源覆盖更广,为民众和患者带来切身的利益。
医疗云解决了医疗卫生行业应用存在两大的浪费,一是医疗资源利用率低,二是系统重复开发。这个很好理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的医院硬件条件差异巨大,医疗设备利用率不高,更多需要这些资源的人无法享受这些服务;另一方面,医院之间的信息闭塞导致系统开发质量参差不齐,而且面对相同的需求重复开发。通过医疗云对软、硬件资源进行整合,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但是,现有的医疗信息化建设不等于医疗云。现在,HIS(医院信息系统)和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是医疗信息化建设的两个主要方面。对于医院来说,实施到这一步是可喜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仅实施到这一步尚不能形成合力。目前,电子病历还是业界谈论的热点,而云计算技术已经不仅仅是单个产品或者解决方案的层面。
现状:分散的系统和孤立的信息
实现医疗云的宏伟目标,首先要走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但实际看来,目前医疗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系统复杂,用户分散,标准不统一,专业人才匮乏。
过去,绝大部分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还是闭门造车、各自为政。尽管实施了先进的电子病历、PACS,但这些数据仅限医院自己使用,医院和医院之间无法做到数据共享。如果说不同医院选用的系统不同,相互没有通用的数据接口,不具备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基础,我们尚可理解,但更为最糟糕的是,有的医院由于软硬件配套不到位,连院内的共享都有问题。
私有云的建设能解决内部信息互通的问题,却无法改变对外的情况。医院之间的信息互通那么难吗?其实不然,对于目前的IT系统来说,硬件已经不是问题,主要还是软件方面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医疗云平台建设无标准可依。
鉴于这些现象,有的专家认为医疗信息化差异性太大,信息化过程太复杂,云计算无法支撑大医院的核心业务,而信息化水平偏低的小医院和乡村医院更无从顾及。
产业链上,服务商也仅仅处在尝试阶段,并没有可以普遍推广的模式。产业链的问题在于,不少所谓的医疗云解决方案,实质上依然是一套云计算IT基础设施,并没有触及医疗云的内涵。
医疗云是消除信息孤岛的有力武器,但目前最大问题是缺少顶层设计。
契机:“十二五”确立新医改信息化要求
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提到了新医改信息化的要求:互联互通、保障医疗质量、降低成本,并且要求建立数据中心以及三级平台等。新医改提出来要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给医疗云的建设带来一线曙光。然而,系统性的设计依然没有落地,比如各项标准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尽管国家拨出大笔资金投资促进新医改,但在全国范围看却是杯水车薪。
不管怎样,现在进行医疗信息化建设已经会首先考虑信息共享的问题了。尽管医院的信息系统具备特殊性和复杂性,包括业务的复杂性,流程的复杂性,而且系统的规模也非常大——这些问题远远超出我们原来的设想,好在这些技术问题的攻关是服务商很容易就能做到的,只是过去并不知道朝哪个方向去做。
实践:国家引导建设医疗云产业链
实践中,顶层设计应该由国家来引导实施。比如国家3521工程的两个应用,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是由国家卫生部做引导,建立一个数据结构标准,搭建一个数据平台。标准建立之后,后续开发的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的软件系统都要符合这个结构标准,这样就从一开始保证了互联互通。可以说,国家3521工程为医疗云大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目前在一些试点城市比如厦门,医院之间初步建立了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共享。但是更多的人还无法享受这一便利,比如北京虽然基本普及了电子病历,但电子病历的共享还未实现。只要政府出面引导和推动,这个问题也很快会解决。
医疗云无法脱离医院的业务来建设,当前数字化医院的发展已经有章可循。从病人到医院就诊,电子病历就发挥核心作用。这个时候私有云的作用显现出来,所有的就诊流程均在医院的统一平台上进行操作。伴随就诊的过程,药物、医疗耗材等消耗都会在这个过程里进行自动采集,实现网络化、数字化的传输过程。同时,费用信息流伴随着病人的整个诊疗过程,自动记录,可以使用一卡通支付,甚至全程都不用现金。总体来说,医院内部的系统已经比较成熟。
医院之间形成的“信息孤岛”,主要还是指电子病历信息和医院诊疗信息不公开。出于对利益的考虑,有的医院不愿意共享这些信息,有的医院又迫切希望共享这些信息。所以大系统上需要国家的引导,医院来配合。现在走得比较靠前的医保工作是一个榜样,异地医保已经实现。当然,这其中有个关键问题要解决,就是如何保证医院的利益。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贵州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的开发工作在国内起步也是比较早的,近年来贵州省政府制定了不少积极的政策来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着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问题,为贵州省乡村旅游业带来了不小的阻碍,为了带动贵州省乡村经济的发展,也为了提升贵州乡村的形象,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实用性比较强的乡村旅游信息术语的标准。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的成熟,能够有利于市场分类和产品开发、以及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建设。
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超星图书等进行了检索发现国内外对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化的研究是一个完全空白的领域,但是有在术语方面和林业信息术语标准化方面进行的研究。李玉恩(2005)的术语与术语标准化概要叙述了术语的定义和术语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介绍制定术语标准的一般程序和有关规定,进一步阐述开展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任务、工作方法和应遵循的原则。郑述谱(2005)的术语的定义,以不同角度、不同的研究方法为视角来全面阐述俄罗斯术语学派对这一问题的各种不同论点,并做了评析,给出自己对术语的定义。刘书剑,彭道黎(2011)进行了林业信息术语标准化研究,用科学系统的方法严格按照编制流程制定能覆盖林业信息化主要内容和关键技术的术语标准。赵明泽,李锦业,(2011)建筑业信息技术应用基本术语标准研究,详细介绍了《建筑业信息技术应用基本术语标准》的编制背景、设计原则和内容。本文则在已有的其他行业的术语标准化研究以及以上有关旅游术语和术语研究的基础上对贵州省乡村旅游的信息术语标准进行探讨和分析,这对于今后的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化的意义
术语是各门学科的专业用语,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科学概念的约定行语言符号,同样在信息的交流和存储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术语被制造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交流,所以标准性是术语的基本特征,只有标准的术语才能够在交流中起到桥梁的作用,所以术语的标准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于术语标准化的作用,具体来讲可以划分出专业的界限和概念的层次,也能够促进学科的建设,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科之间的交流等工作。
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并且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与之相应的旅游信息术语的标准化也是一项复杂但却重要的工作。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是当今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建的基石,是实现贵州省内乡村旅游信息系统之间信息共享的基础,是规范和统一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化用语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对其他省以及我国的乡村旅游信息术语表述标准的一个示范。
三、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化建设
(一)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化的指导原则
一般来讲,专业术语在进行标准化的时候,首先需要遵守的是与本专业或者本学科相关,其次还要经过专业的比较和细致的筛选来制定出能被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术语体系,这在我国已经出台的《标准编写规则第1部分:术语》和《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中有专业的规定。具体来讲,专业术语的制定不仅需要考虑事物的内涵,还需要考虑的还有事物的外延,并且还需要具有科学性、稳定性、单义性,还需要具有约定俗成性,也就是能被大多数的人们所认可,同时还需要有国际性,来保证能够与其他国家或者其他学科的交流和探究。所以,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化的建设,要在具体的实施中突出重点,保证用者为先、由大到小、由粗到细,不断深化。因此贵州省要想使乡村旅游信息化标准化建设,需要按照上述的建设原则,再结合贵州省乡村旅游业的客观发展需求,来进行具体的建设工作。
(二)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化的方法
1、总概括
为了更全面的规定乡村旅游信息系统建设及常用术语,经过一系列资料的搜集,最终决定用原旅游六要素(旅游基本要素)和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旅游发展要素或拓展要素旅游基本要素和来作为乡村旅游要素术语,即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同时为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特把乡村旅游有关的主体归为一类,主要包括政府、企业、社区、居民、旅游者、科研机构。基于这个大的框架,同时参考已有的乡村旅游信息术语和旅游业基础术语、旅游服务基础术语的成果,提出每个框架下更加全面的与贵州省乡村旅游相关的术语。
2、具体的制定方法
在确定专业术语的时候,会用到不同的方法,所以在术语标准化的工作中,也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本文在查阅大量的旅游术语相关资料,并且借鉴其他行业术语的标准化的方法之后,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具有代表意义的旅游信息术语标准化的具体方法。首先是重新定义法,也被称为统一新旧的方法,这种方法的适用对象是现有的术语,适用的情况是随着使用的需要,可能会对同一件事物进行了两种或者是多种的专业命名,这样就可能对以后的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所以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比如被人们熟识的深广度、简洁程度等,来确定一个更合适的术语;其次是缩略法,这种方法的适用对象也是已经存在的专业术语,但是这些术语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及时比较发杂,实用性不大,这就需要对它进行缩减,留下最能概括原事物并且非常简洁的一部分作为专业的术语;最后还有派生词的方法,这是决定术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新生事物出现的概率大大增加,和原来相比,我们身边出现了很多新的事物,比如手机、互联网等,旅游业受到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形式,过去人们旅游可能是三五好友结伴而行,现在不仅是好友,即使是陌生人,只要是目的地相同,都可能结伴而行,不仅安全而且经济实惠,所以很受现在人们的欢迎,也是现在旅游团蓬勃发展的原因,所以,现有的专业术语已经满足不了快速产生的新事物,需要对新事物进行新的命名,此时派生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选择和它相近的事物名称来衍生命名,既简单又能很好得被人们所理解接受。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如造新词法、借用和转换法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新的内容和新的情况,这要求人们要结合其他行业的已有成果去寻找并且给出恰当的定义。本文在将术语编制工作的方法结合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综合和研究形成的《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及表述标准》由相关的专家组和专门对其进行审定。尽量选择成熟术语,减少争议,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的数量将会随着术语定义和“术语标准”的修编不断的完善。并且还将《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及表述标准》发给相关的单位来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收集他们的反馈信息,小组成对对其反馈的信息进行讨论并做出修改,形成最终的《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及表述标准》。
(三)标准的制定和使用
实际的使用是术语标准化制定成功的关键,也是所有工作人员努力的目,更是标准化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从更好更方便地服务使用者这一基点出发,来制定简洁实用的标准。本文的术语标准制定工作考虑的代表性因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经济,经济性是术语标准化工作需要考虑的基本因素,因为标准化的术语能够让使用者达成共识,在使用中提高工作的效率,这就是术语标准化的经济性;其次是准确性,不管是术语的确定还是标准化的制定,都需要准确性作为前提,错误的标准化不仅不会为使用者带来便利,反而会造成更大的困扰,所以必须要保证标准性,来减少使用中的误差;最后术语的标准化还需要得体,因为术语的使用一般会有特殊的语境,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术语标准化的工作中,需要选择那些最得体的方式。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贵州省乡村旅游信息术语标准化问题,而实质是为了对制定的标准化术语的使用,来带来贵州省乡村旅游业的进步和发展,这才是信息术语标准化的根本目标。所以,在标准化术语使用的过程中,使用者也要有术语标准化工作的意识,这是由于使用者能够零距离的接触标准化的术语,能够切身体会到标准化术语中出现的问题,所以需要在实践中及时地反馈有效信息给制定者,来保证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为信息术语标准化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四、总结和展望
贵州省的乡村依然保存着传统的、原生态的风貌,具有很大的旅游潜能,但是由于政策和经济等各种条件,贵州省乡村旅游业没有很好的发展起来,幸运的是国家和贵州省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为了提升贵州乡村的形象,更为了提高贵州省农村的经济水平,不管是领导部门还是村民都在尽自己的一份力来保证工作的顺利稳定实施。整个工作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术语的标准化算一个,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农村也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很多新的事物,相应的村旅游信息化标准领域也将会出现很多新的术语,必须要对这些新的术语进行一个全面的规范的定义,这在发展贵州省乡村旅游业上有着很迫切的需要,不仅能够促进乡村旅游信息化工作的进程,也能够更好得宣传贵州乡村,更大力得吸引游客资源,带到旅游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可以为其他省份做出示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来促进全国旅游业的发展。
作为一种短距离无线传输的技术应用,WiFi以其独有的优势备受各界关注。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WiFi需求量最大的市场,WiFi在中国的渗透率达到26.3%。预计2016年中国将新增1.1亿个WiFi家庭,占全球WiFi家庭总量的31%。然而,因为城乡间的二元化差异,互联网对于农村居民的生活体验却不尽如人意。
近日,由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和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共同举办的“中国WiFi产业2016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在此次论坛上,正式启动了“WiFi进村 网络扶贫”在四川省的试点项目,并推出一系列活动,提高农村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实现信息化脱贫致富,进一步推动WiFi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探索智慧农村建设之路。
WiFi进村 本小利“厚”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传统有线光缆的辐射方式将会逐渐被无线网络所取代。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地形环境复杂多样,居住地距离较远且分散,网络建设的投资水平和消费水平的限制,这样一些诸多的困难,都制约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农村一般人口居住均在方圆3公里的范围内,而且他们高层建筑比较少,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建筑,根据无线微波特点,选择合适的制高点,架设无线设备,并配合适的接收终端网卡,在半径3公里范围内就能够达到高稳定性、高速率的无线网络,完全满足农村用户上网的需求。
无线宽带业务在农村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建网成本低,一次性投入资金少,运营与维护成本低。建网速度快,超强的可扩展性,不仅可以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费用低廉的宽带入户方式,也非常适应农村网络建设逐步发展的需求。“无线WiFi网络进入乡村,降低了贫困地区信息入户门槛的使用成本,提高了贫困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偏远山区,特别是自然灾害易发地的网络覆盖水平。”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理事长程路说,“网络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提供了信息服务的支持。”
信息扶贫大有可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的信息产业应用技术发展迅速,进而推动了社会的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在促进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有所发展,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中国电信十分重视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已经连续几年投资了500多亿元,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天翼4G网络已经覆盖全国所有发达的乡镇。
程路表示,WiFi进村切实有效地构建包含农联网、农联APP、农联驿站的智慧农村建设,设立本地结算中心、云计算服务中心、县域物流中心、农村电商服务中心、智慧农业服务中心、智慧旅游服务中心、远程教育服务中心、农村就业培训中心等,提升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伴随着WiFi进村活动的开展,将会实现家家有宽带,户户有WiFi,通过连接互联网,打造智慧物流体系,带动工业产品、新兴技术下乡,为农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信息鸿沟”,实现农村“数字脱贫”。
WiFi网络的覆盖,将有助于建立起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实施动态管理;通过对贫困户信息的收集,对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实行切实可行的扶贫计划,实现真正的精准扶贫。建设智慧新农村,从而推动国家信息化战略。
WiFi进村意义重大,它将为贫困村在农业、教育、医疗、卫生、交通、公共文化和林业生态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同时,积极利用大数据等先进网络技术手段,在WiFi进村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的支持,打造电子商务、网络教育、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医疗健康、旅游开发、物流管理、文化惠民、社会公益、民生服务、智慧农村建设的互联网发展平台。
网络建设服务智慧农村
对于城市人口,美丽乡村就是“诗和远方”,但是对于一些农村人口来说,城市繁荣也是他们的向往和追求。WiFi作为宽带应用层的重要载体,中国联通沃澜网络总经理崔德力表示,沃澜网络计划在农村建立村级免费WiFi上网点,整合面向三农的信息化服务,通过信息流带动物资流、数据流,打造农村开放平台,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移动互联网服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第一,通过信息流强农。建设村级免费WiFi上网辅导点,除了丰富老百姓生活娱乐的内容,还有便民、教育、医疗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应用。
第二,通过物资流惠农。在县乡建设服务站,实现物资流上下流动。一方面通过电商平台将工业品带到农村去,让老百姓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打通农产品供需信息,减少中间环节,提升百姓收入。
2017年3月9日,河北省档案工作会议在石家庄召开。省档案局馆党组副书记、副局馆长耿树伟,副局长刘学圃,副巡视员李会生出席会议。此次会议全面贯彻党的十以来历次全会精神,深刻学习领会视察河北重要讲话和指示要求,认真落实省委第九次党代会、九届二次全会和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部署。各市档案部门负责人、全省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部分省直单位分管档案工作负责人及省局处室、中心主要负责同志等12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首先对获得全省档案系统的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与授奖。随后,对2016年全省档案工作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回顾总结并给予肯定。
耿树伟副局长代表省局领导班子作工作报告。报告主要围绕“全面提升档案服务能力、全面强化档案新馆建设、坚决守住档案安全底线”三条主线,明确2017年六项重点任务:一是坚持服务导向,筑牢档案工作之魂。围绕服务中心大局,深化档案文化建设年活动,省局拟举办1个展览、拍摄2个专题片、编纂3本档案丛书;围绕服务发展,深入推动京津冀档案事业协同发展,启动美丽乡村、脱贫攻坚建档工作,扎实做好“三去一降一补”过程中档案的处置及流向问题;围绕服务民生,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让档案数据多跑路,让人民群众少跑路;大力推进档案供给侧改革,试点建立民生档案查阅中心。二是扭住馆库建设“龙头”,完善档案工作平台。省局要全力以赴推进省档案方志馆项目,争取早日动工;已经启用的市、县新馆,要在提升公共档案馆服务功能上下功夫;正在建设的市、县档案馆,要对新馆启用后各项工作的摆布问题进行超前谋划,确保一投入使用就满负荷运转;已立项的要加快落地步伐,未立项的要抓紧谋划,争取早日立项;要下大力气攻坚县级馆新馆建设,着力建立项目数据库并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切实改善基层档案馆库保管条件。三是坚持防治并举,守住档案工作底线。围绕筑牢思想、制度、检查、技术支撑四条防线,加强对档案安全管理人员的警示教育,加快健全各项档案安全制度并严格落实,推动安全检查常态化、长效化,以检查促整改、促规范、促提高,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现代化设备推动档案库房升级改造及纸质档案、电子档案综合性保护。四是做强信息化“引擎”,助力档案工作转型升级。坚持以档案信息化引领档案事业发展智慧未来,多措并举推动网络信息化与档案工作深入融合。强化顶层设计,把档案信息化建设融入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大格局。扎实推进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室建设,抓好试点,以点带面。按照“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服务网络化”的原则,加快传统档案数字化进程,加快河北省档案云管理中心电子档案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功能,深入推进档案业务管理系统联网建设。五是种好基础业务“责任田”,夯实档案工作主阵地。着力在“抓基础、促规范、强管理”上功夫,适时组织开展市、县档案馆业务考核试点,促进档案馆业务管理规范化;以《机关档案工作规定》为依据,进一步加强对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归档工作的监督指导;把特色档案征集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深入推进国家及省级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着力实现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从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提升,由简单汇总向专题研究提升,由粗放型运作向项目化管理提升;依法依规有序推进档案解密、鉴定、开放工作,重点做好文件目录采集工作;坚持创新发展,全面加强档案科研工作;抓好全省档案宣传工作专题会议及《进一步加强全省档案宣传工作的意见》的贯彻落实,不断提升河北档案工作影响力和知名度;要充分利用各级档案学会平台,不断活跃全省档案系统学术氛围。六是高扬法治“利剑”,提升档案工作治理能力。不断完善与档案法律法规相配套的档案工作规章制度体系,努力构建科学完备的档案标准体系;加强依法行政监督和指导,积极探索建立重大行政决策(重大执法)合法性审查机制,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档案行政执法检查,推动档案执法常态化、长效化;将纪念《档案法》颁布30周年列为全年法治工作的重头戏,谋划系列主题活动,力争在全国档案系统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