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科学生物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引导学生观察,提高实验动手能力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学习科学这门学科的基础,无论是物理、化学、生物还是地理的学习都离不开实验,同时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环节.其中,学生要进行实验首先就得注意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和特点.
例如,温度的测量:在进行测量之前,学生首先应观察温度计的结构构造以及特点,温度计是一个内径很细但粗细均匀的水银棒,它表面具有刻度均匀的度数,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等.在使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温度时,学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测量前,选择相对应的温度计,且不能超过它的最大读数.
⑵测量时,手要握在温度计的上方,此时学生要注意观察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和被测的物体充分接触,但绝对不能碰到容器壁.
⑶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保持在水平线上,并且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避免读数误差.
⑷记录时,不要忘记在数字后面填写单位.
学生首先通过感官观察,对实验能够有一个简单的认识和了解,再通过课本知识和注意事项,就能减少在试验中出差错,学生自己动眼观察,动手实验的这一学习方法是非常适合来学习科学知识的.因为科学知识就是在经过无数科学家的实践和操作中证明出来的.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温故而知新,总结知识点
总结是对所学知识最好的安排和利用,无论是对相同点的总结还是区分各个物体之间的差异,它都是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学生总结知识点,有利于找出各个知识的相通点,就能在脑海中形成牢固的知识框架,对后面章节知识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例如,细胞各部分的结构和作用:
①细胞膜:保护并控制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②细胞核:含遗传物质和遗传有关;
③细胞质: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另外,植物细胞有它特有的结构和作用: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植物的细胞;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学生经过学结可得出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1.共同点:动物和植物细胞都具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不同点: (1)植物细胞的细胞中具有细胞壁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没有.(2)植物细胞中的细胞膜是用来保护细胞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而动物细胞的细胞膜是细胞质和外界环境的屏障.
三、巧用方法,加强记忆
俗话说,记忆是学习上最好的朋友,它能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储存在大脑中,以备随时所需.初中生无论对哪一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记忆的功能.
例如,对化学的记忆,化学有它特殊的语言系统,化学的专业用语和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好学但是又易忘.因此,我们要运用一些有效的记忆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如,韵语记忆;谐音记忆;歌诀记忆等方法来记忆知识内容,例如学生在学习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我们用歌诀帮助记忆:
先铺黑粉氧化铜,固定试管稍下倾.
再通氢气半分钟,然后点燃酒精灯.
粉末变红停加热,试管冷却再停氢.
若先点灯易爆炸,若先停氢易氧化.
学生通过记忆的方法,既记住了实验步骤,又能够减少试验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四、合理联想,发挥学生想象力
合理的联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能通过学生眼睛所看到,亲身能触摸到的物体,来对真正的物体进行计算和联想,它是在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上进行的合理安排,具有科学的可靠性.
例如,地球仪与地球.学生都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的“迷你版”,那么,由“地球”这个词可知,地球是类似于“圆球”的形状.不过,由于地球的赤道半径大概为6738.14 km,两极半径约为6356.76 km,赤道的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为40075 km和39941 km,球体面积非常的庞大,所以学生要借助于地球仪来学习地球知识,如果学生不能经过合理的联想把地球仪当成地球来研究的话,就很难通过地球仪来探究地球知识了.我们由地球仪可知,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这个圆圈叫做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经线.纬线是指示东西方向的,并且纬线有长有短,其中赤道最长,越往两极走纬线越短,直到最后成一点.
初中科学学科的学习,不能忽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来自于生活实践和自然界,而不是单纯的对课本知识的接受和记忆.因此科学学科还可利用多媒体的演示来创设情景、观察和实验、学生相互讨论和师生交流等多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科学体验.
参考文献:
[1] 陈鹏程,初中科学知识研究[J].现代教育,2011(3).
[2] 张丽娟,初中科学知识实践探究[J].现代教育,2012(9).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改革;解决措施
我国的基础教育要求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手实践能力,以此来摆脱在教育过程中学生读死书和死读书的状况,所以,为了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有更好的发展,实行生物科学教育的改革对基础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物学教学的含义和背景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规律的学科。而生物学教学指的是以一定的生物学知识为载体,通过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达到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目标。从一方面来说,生物学是一门带有实验性质的学科,几乎所有的生物学知识都是由前人的实验所得到的,因此,现在得到的每一个生物学结论都有与其对应的科学方法。生物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是一个整体,教学中传授生物学知识必须和科学方法相辅相成。
二、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含义和意义
科学的教育方法指的是教育者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有目的、有思想、有步骤地传授和渗透某种学科的教育方法,学生也可以根据这种科学的教育方法,逐渐掌握最基本的某种科学方法,以达到促进学习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
众所周知,生物学家在发现、发明和创造的过程中,创造了科学方法,这些方法有的在教材中明确地呈现出来了,但是有的却很隐蔽,需要老师们自己去发现。因此,科学方法的不明确容易造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很难把握相关问题。所以,从生物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相对应的角度来看,必须重新去探讨和确定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并且通过阐释的方法明确科学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给今后的生物学教学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三、我国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日常教学实践的分析,我国的生物学教育还存在重视生物学知识而忽略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问题。下面就对我国初中生物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
1.科学方法目标不确定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但是在真正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根本搞不清该如何帮助学生达到哪种层次的教学目标,只能依靠自身的教学经验。
2.科学方法内容不清楚
科学方法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许多老师并没有将科学方法和生物学教学相结合起来,在生物学教学的过程中大都是根据自身以往的经验选取方法传授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法显得比较模糊而且随意。
3.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老师对学生实施的教学评价体系就是“计划、实施、评价”,这样的评价体系已经很长一段时间应用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系统上,其实这样的评价系统既不完善,又无法达到应有的目标,反过来说这也是教师对科学教学方法的
忽略。
四、关于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科学教育方法的措施
我国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需要从几个方面尝试构建适合初中生物学教学的科学方法体系,并且将这些方法运用在教学中。
1.倡导科学方法作为独立的体系和教学内容同时进行学习
科学的教育方法一直是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大部分老师只重视传授学生知识,却忘了将科学的方法结合起来,从现在开始,教师应该注意科学的教育方法的重要性,让生物学教师可以在教育过程中做到有据可依,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生物学知识。
2.按照科学方法的逻辑来设计教学程序
现在生物学教师使用的教学模式都是根据书本知识的顺序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可以比较顺利地掌握,但是却不能将所有的知识连贯地掌握。如果按照科学的教学方法来设计教学内容,简单地说,就是将一个知识点和下一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将不连贯的知识点相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
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完善初中生物学教学所适应的科学方法体系,这就需要教师加快研究的脚步,制订出适合初中生学习生物学的科学教育理论体系,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雷亚萍.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具体措施研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5):38-39.
[2]吴兆勇.科学方法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4(32):43.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科学课堂;初中教学
一、初中科学课的教学特点及其现状分析
基础教育中的各门课程既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也同时承担着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任务,并围绕这一核心目标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课程结构体系。其中初中科学课程集化学、物理、生物、地理以及生理卫生等知识于一体,以“整合”与“探究”为特色,体现了提高每一个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理念。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使科学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都发生了重要调整,教学资源得到优化,教学方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然而应该看到,该课程也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了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以课堂提问为例,一些教师由于未能准确把握知识的本质,没有理清本课知识点承接的是哪些知识基础、又能为后续学习中哪些知识做铺垫,导致提问切入点的选择不理想;提问时,教师往往会选择理解性和事实性较强的问题,留给学生开放思维及阐述观点的空间较小,也没有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提问的环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在课堂上得到落实。可见,为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科学课教师必须进一步完善其课堂教学形式,以新颖、开放且富于感染力的问题为起点,开启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的兴趣之门。
二、问题导学法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法是一种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在其所创设的特定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索的课堂教学形式。该教学法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和应用技能,并逐步培养出运用已知知识,自主、创造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师应在新课开始前对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点进行测评。测评可采取小练习或直接提问的形式,一旦发现学生对某旧知识点的掌握存在漏洞,应及时补充讲解,使其做好接受新问题、新知识的准备。
(2)教师应向学生展示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其围绕新知识进行讨论和研究。如针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一节,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锻炼身体是选择早上好还是晚上好,为什么?②空气成分为什么会变化?通过思考和辩论,学生开始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及其作用,此时教师可向大家介绍某地区不同时段氧气浓度的变化数据,请学生分析得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条件和时间。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积极引导,并与其一道寻找问题的答案。如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这一实验中,学生常会遇到以下问题:①找不到细胞;②细胞不清楚;③装片中有气泡,有脏东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有哪些操作会找不到细胞,如何判断脏东西是在目镜上、玻片上还是物镜上,以及如何避免气泡产生的技巧和方法。只要在教学中抓住一条系统而富有条理的问题链,教师就能够将庞杂的内容串联起来,并在重点突出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将科学知识融会贯通。
信息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经历一个传递、处理、接受、反馈的过程,因此在学生理解了相关知识以后,教师还必须重视知识点的归纳和反馈迁移,此时应以量少而精的习题衡量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综合运用识图、填空、判断、选择等形式,科学进行教学总结。对于练习问题的答案,教师应做到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及时评价,对于错误答案,不能用简单的语言直接否定,而应热心提出一些建议性意见,如问题的思路、实验的方向等,对其思维过程的可取之处予以肯定,并巧妙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点拨和深化,帮助学生建立信心,保护其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三、问题的设计与情境的创设
科学课教学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首先,问题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目标,根据课标中教学内容的目标层次分层设立。问题应基于课程内容,并进行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拓展。其次,应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促进其问题意识的培养。此外,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及经历,尽可能让问题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适当增加问题的趣味性,甚至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其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
而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也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陌生的问题移植到熟悉的情境中,并创造条件,使学生亲身参与体验。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情境不但可以激发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思考热情,更加成为学生今后热爱科学、探索科学问题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 潘丽华,曹明富.初中科学课程改革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析[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2).
关键词 跨学科概念 科学教育 科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跨学科概念是美国《新一代科学标准》(以下简称NGSS)“基础框”内容中的一重要维度。它作为工程学、 生物学、 生命科学和地球与空间之间的桥梁,不仅对美国科学课程有重要研究价值,对我国的科学课程改革也具有重要启示。然而,我国目前对跨学科概念的关注和研究还比较少,将其应用到科学课程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探讨跨学科概念的内容和发展、挖掘跨学科概念与我国科学课程的联系,试图找出一条以“跨学科概念”为辅助,促进我国科学课程改革的道路。
1跨学科概念的内容与发展
跨学科概念主要指一些被普遍用在科学与工程实践中的概念,在近五年美国科学课程的重要文件《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和NGSS中,它被细分为模式,机制和解释,系统和系统模型,能量与物质,结构和功能,稳定和变化以及尺度、比例和数量这7个跨学科概念。跨学科概念源于跨学科的兴起,跨学科最早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正致力于研究整合因专业化而被孤立的各学科。后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OECD)的教学研究及改革中心又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首次跨学科活动的调研,使得跨学科广泛进入到教育界的视野中。事实上,美国对于跨学科概念的研究已有10多年,在NGSS颁布之前,美国就将“跨学科概念”以“通用概念”或“统一主题”的名称在美国代表性的科学标准中提及过多次并加以实践。跨学科概念发展至今,对于美国科学教育而言已经是理论相对比较成熟且有一定实践成果的体系。但是,国内对于跨学科概念的研究还没有相对完善的体系。国内学者目前大多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统一概念”和《K-12科学教育框架》中的“跨学科概念”进行比较;跨学科概念与科学本质观之间的联系等进行研究。
2跨学科概念与我国科学课程的联系
我国的科学课程按照教育程度划分为小学科学和初中科学。目前小学科学以综合课程的形式教学,初中科学除了浙江省是综合课程外,其余省份均为分科课程。本文通过将跨学科概念与我国科学课程的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2.1 跨学科概念与小学科学课程的联系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第三部分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教育部从中选取了适合小学生学习的18个主要概念供其学习,其中,物质科学中有“物质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等这样一些概念。从用词上,我们可以得知,这些概念涉及到了“能量”、“物质”等一类词汇的使用;从语言表述上,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是以具体的例子(如光、热)在围绕着某些概念(如能量),以归类和描述其属性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可以将其与跨学科概念要素中的“能量与物质”来比较,跨学科概念中的“能量与物质”在NGSS中给出了解释,虽然解释的内容比较抽象,但可以发现,它同样是以归类和表达其性质的方式在叙述。由此可以分析出,跨学科概念要素中的“能量与物质”和上述举出的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中的一些概念具有很强的联系,它们都在促进学生对“能量与物质”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上的把握,帮助学生分清“哪些是属于物质的”,“物质具有哪些属性”,只不过前者的表述更为具体,后者则比较抽象。因此可以看出,跨学科概念与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完成这些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孤立的学科教学模式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将学科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学会对一类事物的归类和应用。
2.2跨学科概念与初中科学课程的联系
我国的初中科学课程大多为分科课程,即分为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课程。关于跨学科概念与我国初中科学课程的联系研究,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廖婷婷在《跨学科概念融入初中科学教育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将跨学科概念分别对初中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课程进行对应性和关联性研究及实证研究,发现跨学科概念与这三门学科课程内容高度对应,对应关系呈现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表现形式,即跨学科概念与这三门学科课程内容的联系和对应极为紧密;此外跨学科概念与这三门学科各水平知识都有紧密的联系,关联性很大。这项研究强有力的证明了,将跨学科概念引入初中科学课程是可行的。跨学科概念的意义在于贯穿各学科,使学科之间呈现有意义的连接,而将其引入初中科学教育中,则能使看似孤立的分科科学课程变得紧密相连,构成一个科学系统。
3跨学科概念对我国科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纵观我国科学课程的发展历史,国内教育工作者围绕着课程改革,制度完善,学科地位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分析工作,使得我国科学教育日益完善。然而,不同学科如何实现内在统一,小学、中学的科学概念如何循序渐进等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经过上述的分析发现,跨学科概(下转第20页)(上接第18页)念这一维度对于我国科学课程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共有如下启示: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
引言
教学的目的不止是让学生了解和记住知识点,还要让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因此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显示出探究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营造生活化教学氛围
在初中科目中加入生物这一门学科,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运用生物知识,用更加科学合理的办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疑问和问题。并且初中生的年龄一般介于13-15岁,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以及生活的判断力,这时需要他们为未来积累生活经验。除此之外,此时他们对于一件事物的看法、评价、解决方式,都是来自自己对于生活经验的见解和总结。因此,在学校内正式学习生物@门学科之前,他们并不是完全没有接触到这门学科的相关知识,他们已经在生活中有一些直接或者间接的生物学基础,只是在脑海中没有形成知识体系而已。由此,在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个知识点的实际运用方法教授给学生。
将教学的讲解生活化,给学生的生物学习营造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能够更加具体的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主动的联系自己生活的经验来理解一些知识点。
例如在“如何明白吸烟的危害”这个课题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一些吸烟危害的实例展示给学生,将吸烟会引发肺癌的概率、吸烟成瘾的表现告诉给学生。
二、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好处不仅是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生活素质,还能够增加学生在学习中的趣味性和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育,通过传统教学实例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模式会很快产生疲劳感,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的效率并不高。
但是,在教学中引入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与教师互动起来,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一改为“交互性”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要想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生活运用能力,这就给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将教学活动生活化。具体的做法就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加入课外实践活动。
在课外实践活动开展之前,可以为学生提出一两个问题,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寻找答案。例如,学习“食品的保存方法”时,我们活动前可以提出“你能想到的食品保存方法有哪些?”,然后学生通过自己在家的实验来寻找答案。由此可见,在生物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能够减少生物这门学科学习与生活实际运用的距离。
所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任务活动,并尽量尝试将任务活动布置得更加有趣味性和调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同时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而不是一味被动接受教师的“填鸭”。
三、布置生活化课题作业
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课题作业的主要目的就是延伸整个生物教学于课后,并且巩固学生对于所学生物知识的掌握。传统的教学策略中,课题作业的布置更多偏向于书面作业,要想优化教学策略,让生物教学更加生活化,所布置的课题作业应该具有实践性和实验性。由于生物这门学科含有大量的理论知识,每一个知识点的含义也较为抽象,书面的作业也大多是对理论知识的考察。因此,学生在完成书面作业的过程中,还是可能对理论知识不理解,并且还会认为生物的学习是枯燥的。
总而言之,布置生活化的课题作业,能够巩固学生课后的“生活化”学习,能够增添学生在作业完成中的趣味性,也能在课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原因
1.增加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经验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很强。也正是因为他们没有体会到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才会使他们对于学习逐渐厌烦起来。因此,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增加他们的成长和学习经验。从而,让他们能够独立的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
2.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了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的原因,正是大量理论知识的枯燥学习,这也表明了,学生提高学习运
用能力,自己体会在生活中体验,也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
3.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寻找自我
生活化教学策略不仅给予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机会,也是一种对于学生的尊重。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了解的知识,树立自己的目标,引导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寻找自我。
4.在生活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任务进行中,减少教师对学生的干扰,教师应该担任好引导者的角色。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积极进行交流和互动活动。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还能保证学生在任务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初中生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难以集中注意力,这就将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联系了起来。
结语
本篇文章对于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分析了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意义和作用,也从中凸显了生活化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用生活化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质。
【参考文献】
[1]卢灶明.浅谈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课外拓展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28期
[2]齐方瑞.将生活融入初中生物课堂的实践分析[J].考试周刊.2015年05期
[3]魏青松.李宁丽.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浅谈[J].生物技术世界.2015年02期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策略;复习效率
复习课是教学活动中常见的一种课型。中外教学理论均把复习列为教学过程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追求“轻负高质”的今天,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被教师们所关注。近年来,温州市中学高级职称评审的课堂教学考核也都采用复习课的形式,其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果。上学期,我们学区一次教学研讨会就以“初中科学高效复习课教学”为主题,开设几堂精彩的复习课。本人也积极参与复习课的研究,并不断反思教学策略,以进一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课堂主线清晰,目标定位准确
浙江省特级教师胡玫老师认为:“凡是优秀的复习课,都应该有一条清晰的主线。这条主线可以是问题解决、方法梳理,也可以是知识构建等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复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疏导,提高对所复习内容理解的深度。
案例1:《探索酸的性质》的同题异构复习课,这两节都有一条主线贯穿课堂,并且这条主线都是基于解决问题。
第一位教师是以瑞安当地一工厂新招一批工人,用酸除锈操作过程以及遇到的问题为主线;涉及到新招工人稀释浓硫酸的实验操作、浓硫酸的安全处理、鉴别浓硫酸和浓盐酸方法、硫酸和铁反应时的现象和盐酸倒在大理石上发生反应等等。要求学生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在这些基础上归纳酸的通性。
第二位教师是以高空空调外机掉落,砸坏停在路边的小汽车为例,说明其中的原因是固定的螺丝被酸雨腐蚀生锈。引导学生探究酸雨的成因、判定酸雨方法、举例降低酸雨的方法等等,用尽量多的化学方程式表示,并根据所写的化学方程式归纳酸的通性。
从上面两节课中,我们发现复习课的主线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所涉及的知识点基本辐射到本单元的大多数重要内容,起到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作用,营造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心理境界,学生兴趣盎然。
二、动手操作体验,发挥实验功能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课的教学中,大家都十分重视实验的功能,复习课中则不然。其实,科学是为方法而教,科学本质是一系列的探究方法,实验能体验科学的过程。科学复习课与文科复习有所不同,也应该要动一动、做一做。
1.实验贯穿课堂,减轻记忆负担
心理学把记忆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四种方式。像学生画图、做实验等获得知识内容都属于动作记忆,其最大的特点是容易保持和恢复。
案例2:复习七(下)第二章4-5节内容《细胞》和《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和显微镜下的生物比较细小,生活中虽有却看不见,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学起来也比较枯燥。可是在他的这节课用实验贯穿始终,学生非常喜欢,学习的积极性高。
体验一:让学生画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细胞的结构图,要求4位学生到黑板上用各种细胞的结构材料拼成相应的细胞。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拼好图后,全班同学对黑板上的细胞结构进行修正,再用表格的形式比较细胞的结构。
体验二:在复习组织的时候,他要求学生切番茄,学生通过切番茄、用放大镜观察番茄的结构,找出各植物组织结构。
体验三:复习动物的组织时,提供给学生一块猪肉、放大镜、镊子等工具。学生平时虽然观察过猪肉,但从没有这样仔细去观察过,所以这次带着任务去观察,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并能指出各成分是由哪些组织组成。
本课中教师用实验来组织复习,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生通过动手画图来唤醒对各种细胞结构的记忆,通过观察番茄和猪肉等实验来实现对动植物组织复习,直到了加强记忆的效果。
2.联系生活实际,构建知识网络
在新课教学时,学生学到的知识点是孤立的,没有很好的联系。复习课其中的一个功能是怎样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会灵活应用。在教学中,教师们都把合适的实验带进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3:《浮力》复习
教师拿出一个鸡蛋,要学生测出鸡蛋在盐水中浮力。学生想到用测量法去测量,只要用弹簧称把鸡蛋的重力测出来F1,再用弹簧称测出鸡蛋浸没在水中的拉力F2,根据F浮=F1-F2得出浮力的大小。看起来是很简单的问题,可是当学生把鸡蛋放入盐水时,鸡蛋却漂浮在水面上,与鸡蛋相连的绳子是弯的,则弹簧称没有读数,不能测出拉力的多少。很多学生为此一愣,那怎么办呢?接着全班同学都在积极思考。突然一位同学说,鸡蛋漂浮在液面上,弹簧秤的读数就是零,那它受到的F浮=F1-0,那么F浮=F1;另一个同学说,不用弹簧称测,用受力分析也可以得出浮力的大小,因为鸡蛋漂浮,它受到一对平衡力,浮力等于重力。听他这样一说,学生都认为这两种方法是有联系的。
科学的本质是一系列的探究实验。实验能把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能促使学生灵活运用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所观察的实验现象和学生预测有差异时,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重现实验现象,澄清模糊概念
案例4:《探索酸的性质》复习课上,在复习浓硫酸用途之一,可以做干燥剂时。当它干燥气体应从哪支导管通入时(如图装置所示)?下面的同学众说纷纭,两种答案都有。到底哪支导管?实验做一下不是就知道了吗?教师拿出试剂瓶让学生吹气,两位学生到台上演示,赞成b管进的同学从b管吹气,结果很多液体从a管流出。教师说:“幸亏我瓶装入的是水,如果是浓硫酸的话,可能会出现危险。”全班同学大笑说:“燥的气体应从a管进。”
这样的演示实验,就是基础差的同学也知道气体应该长导管进,短导管出。平时复习,我们往往不做实验,认为这个实验太简单了,就用描述来代替实验,讲述气体应该从哪个进来,哪个出去。而学生“一听就懂,一讲就会,一做不错”。做错的时候,我们就把责任推给学生,认为学生怎么会这样笨呢?
三、注重方法指导,培养科学思维
复习不是新课的压缩版,也不是旧知识的简单重复。复习需要一定的方法,对于一些比较繁琐的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教师应介绍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提高记忆的目标性、计划性、调节性等。对于一些前后讲授的教学内容,应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加工整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因为科学本质是一系列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的组成。
案例5:如《观察生物和细胞》这节课是非常注重知识梳理的方法,教师先介绍梳理知识常见的几种方法,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来进行梳理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在梳理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各种梳理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
另外,如《压强》一课的复习,可以从概念引入的背景、引入的过程、到正确理解概念、定义式、单位等方面加以比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不同科学概念的共同点,最终形成共识,为再遇到新的科学问题时学生就会主动地运用,并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一章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设置许多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不同的主线进行知识的梳理,织成知识网络,优化记忆,加深理解。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有了科学的方法,学生就能成为整理知识的主角;有了科学的方法,学生就能构成一个条例清晰的知识网络;有了科学的方法,学生就能建立正确的思维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能力。也有益于学生获得学习方法、能力和对科学的积极情感。
四、精选课堂习题,体现探究能力
1.习题要关注生活情景与社会热点
《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分析历年来的中考试卷,我们发现大量的试题是由生活情景和社会热点为背景,考查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了科学就在身边的道理,也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实际与社会实际,关心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的理念。
案例6:如在《电路》的复习课上,一教师选择这样的例题:为保证司乘人员的安全,轿车上设有安全带未系提示系统。当乘客坐在座椅上时,座椅下的开关S1闭合,若未系安全带(控制开关S2断开)仪表盘上的指示灯将亮起,当系上安全带时,安全带控制开关S2闭合,指示灯熄灭。下列电路图设计最合理的是( )。
这是一道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电学试题,学生非常熟悉其中的情景,这道题不仅考查用电器短路,还考查电源短路,正确答案应选择B,只要S2闭合,造成指示灯短路不亮,在电路中还要串联一个电阻目的是为了防止S2闭合时造成电源短路。因此不能选择C。教学中我们在选取例题时还应该从实际生活入手,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社会热点作为题目的背景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这样的题目,学生往往易于接受,还能在练习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习题应注重基础性与探究性
“突出科学探究,体现科学本质。”是新课标的特征要求,也是《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的重点要求。近几年温州中考其中涉及探究的内容不少于20%,并有增加的趋势。平时训练选题注重基础性的同时还要重视探究性,通过在bc级要求的知识点的练习中适时适量地潜入发现问题、寻找信息、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完成论证、反思评价等环节,对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进行分散的训练,实现一题多用,这样既可以减少全要素整体训练,又可使学生习惯于自然地以科学探究的思维去对待该处理的问题,应对探究题的能力自然得以提升。
案例7:如中考习题复习课上,在开放题练习中安排针对假设进行验证;在实验题中安排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对实验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评价或进一步举证及对实验步骤提出改进建议;在情景题和综合题中安排对过程进行分析等。如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受到压力大小的关系、测量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热水降温曲线分析、研究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有无影响、测定某块盐碱地中的多种盐的含量从而为盐碱地的改造提供依据、比较不同产地茶叶泡出液的酸碱度及茶水是否能溶解脂肪而有减肥作用、对学生流感情况调查表数据的分析和得出结论、血铅含量对人有的影响、CuSO4溶液显蓝色与什么离子有关等基础训练中都可以实现上述操作。具体如下题:
为了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科技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某品种小麦种子800粒,培养皿(直径90mm),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水等。
实验过程:
(1)取培养皿6只,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冷却,编号为A、B、C、D、E、F;将脱脂棉在开水中浸泡后冷却,再平铺在培养皿内。
(2)挑选600粒种子并随机分成6等份,然后再均匀地摆放在8只培养皿内,盖上盖,放到6只温度不同的自动恒温箱内,每隔一天检查并适时喷水。
(3)6天后,统计各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率。结果记录如下表:
组别 A B C D E F
温度(℃) 10 15 20 25 30 35
发芽率(%) 48 74 82 94 86 75
请分析回答:
①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②为了使各温度下测试的发芽率更准确,应该补充的实验是 。
③为了在20~30℃区间找到更准确的促发芽温度,应该补充的实验是 (简要说出操作方法)。
答案:①25℃时,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最高(或“种子的发芽率先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再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少”)②进行重复实验,即选择该品种的小麦种子再做1次或多次分组实验;③在20~30℃之间分别设置5组不同温度即21℃、23℃、25℃、27℃、29℃,重新进行以上实验并测得各组发芽率。
该类习题貌似实验题,有的知识似乎还比较陌生,但事实上解答该类习题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解决方法,都是已学过的或题目暗示的,解题时只要静下心来读懂题意就可攻克,难度也不大,学生通过此类习题的练习,既能实现知识的整理,又能实现探究能力的训练。当然也可安排难度稍微大一些的全方位的探究训练,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练习。并使学生明白,完成一项实验,首先要确定工作目标,明确原理,然后根据原理和要求选择必要的器材进行操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这样可以在完成整体探究练习题的同时完成一次c级要求的知识点的综合题的练习。
“云无定姿,教无定法。”用于学科复习的方法众多,影响复习效益的因素普遍。在复习课教学设计上,如果我们能融教师的知识、能力、情感乃至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于一身,集课标、考纲、教材、学生各学科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于一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不断探求耗时少、内容精、方法好、效益高的复习策略,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实现科学复习课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盛之.科学探究让初中自然科学复习课活起来[J].化学教学,2003(Z2).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也给视频资源的获取提供了更好的途径,促使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视频资源应用更为便捷,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初中生物教学方法,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一、利用视频资源,创建问题情境
教师通过应用各种视频资源,能够顺利创建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探索.一般情况下,构建的教学情境必须要与教学问题存在密切的联系,才能够顺利吸引学生兴趣.举个例子,针对《动物的行为》一课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选择一些与动物日常生活相关的小视频进行播放,比如播放《》生活的小片段,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可以直观地看到的日常生活行为,视频中有相当一部分行为都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其它动物身上看到过的,这就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提高其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视频播放完毕后引出相应的教学问题,视频中的有哪些动物的行为?学生很容易发现的行为有:(1)捕捉昆虫;(2)争抢食物;(3)追求配偶、、哺育小;(4)小互相咬着尾巴防止走丢.从而引出动物的行为的概念.之后,学生综合分析课文以及信息库相关知识点,将上述的行为分别归纳为:(1)觅食行为;(2)争斗行为;(3)繁殖行为;(4)防御行为.通过这种巧妙地设问,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引入生物教学课堂,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生物特征相关知识.
二、利用视频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初中生物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观察,积极参与实验.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与自然生物进行接触的机会,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动物园等场所,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真实动物,促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直观经验,丰富其个人阅历,为学生对初中生物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因为初中生物教学条件相对有限,不可能频繁地带领学生到外面进行实地考察.所以,教师应巧妙发挥视频资源在生物教学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部分生物知识具备抽象性的特点,学生无法单纯依靠文字对相关生物知识进行真正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视频资源播放,将教学知识直观地展示到学生面前,提高生物知识的生动性以及形象性.举个例子,针对“开花与结果”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假如教师单纯开展理论知识介绍,部分学生是无法理解具体的授精过程的.然而,如果教师学会巧妙应用相关视频资源,就可以更好地向学生展示植物传粉以及受精的相关知识,从视频动画中学生一眼就能观察到随花粉管移动的方向,以及两个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的现象.从而理解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双受精作用.达到化抽象为形象的目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生物知识,促进学生实现难点突破.
三、利用视频资源,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
视频资源还具备一个良好的功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生物知识,促使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初中生物教材中部分知识相对较抽象难懂,学生在第一次接触到这些知识时往往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别是针对那些与微观生物体生命体征息息相关的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通过语言进行单纯性教学,往往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还可能会到学生出现理解障碍.在初中生物教学工作中科学应用视频资源,教师就可以克服上述教学问题.教师可以在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上播放相关视频资源,将具体教学内容形象地呈现给广大初中生.视频资源的应用能够实现对知识呈现方式的拓展和创新,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教学知识,实现对生物知识的顺利吸收.
通过在初中生物教学工作中应用视频资源,能够促进微小物体进一步放大,能够让学生观察到一些依靠肉眼无法观察到的事物.另外,视频资源的应用能够实现对整个病毒入侵过程的动态化模拟,呈现出病毒入侵人体的详细过程,展现病毒如何对人体造成危害.值得强调的是,视频资源可以集声、色、形等各个方面为一体,促进学生个人感知能力的提升.举个例子,教师针对生物保护色以及拟态生态环境等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大自然中相当一部分动物均能够根据四周环境变化针对自己的保护调进行相应变化.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银鼠相关的视频进行播放,学生通过视频可以发现,银鼠在白雪的背景下很难被大家发现,它还会在白雪融化之后改变自己身上的毛皮颜色,在春天时,银鼠会换上红褐色的毛皮,这种红褐色正好与土壤的颜色融为一体,而到了冬天,银鼠又回重新便会白色的皮毛,实现对自己的有效保护.通过这种视频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银鼠借助伪装手段顺利躲避其敌人,促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由于这些视频资源相对较生动和形象,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保护色及其应用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相关教学知识,增强学生的个人认知水平.
四、利用视频资源,充实课堂内容
在初中生物教学工作中应用视频资源,能够有效省略掉板书以及画图等教学环节耗费的时间,促使教学能够花费更多的时间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能够尽早引导学生参与当堂训练,进一步丰富初中生物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视频播放的方法展示各种生物知识点,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举个例子,针对“植株的生长”相关内容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学生还没有针对相关化学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所以无法真正理解无机盐以及有机物相关概念,无法辨别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差异.教师通过选择无土栽培相关视频进行播放,能够进一步延伸生物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无机盐以及有机物的个人理解.又如,在进行《远离烟酒 拒绝》中的探究实验“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时,有不少学生根本不知道水蚤心脏在哪里,通过自己制作的在显微镜下的水蚤视频,与学生一起辨认水蚤心脏位置.通过视频资源教学方法,不但能够减少教学演示实验耗费的时间,而且还能够拥有更加充足的时间投入实验以及知识应用实例教学中,保证学生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全面和深化,进一步充实课堂内容.
五、利用视频资源,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
初中生物实验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学科,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学抽象的理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生物实验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1,2],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效率。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探究的科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提高,最重要的是学生还可以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3]。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设备不完善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经费紧张,实验室建设不完善,实验器材、仪器、试剂、辅助资料等缺乏,使很多生物实验无法正常开展。有些学校的仪器设备虽然配备齐全,但是害怕学生对设备有所损害或有些仪器试剂对学生有危险,只允许学生参观,而不能动手做实验,所以学生也只是参观者而不是实践者。而有的学校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不健全、课时量少等因素也阻碍了生物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4]。
(二)学校不够重视
学校对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一般,由于大部分省份中考不考生物,所以学校一般将学习重心放在其他课程上[2],导致学生也不重视这门课程[5]。另外,由于初中科目较多,很多学生具有偏科现象,还有一部分学生觉得自己以后打算学文科,所以就放弃了包括生物在内的其他理科副科,他们觉得反正高考不考,学不学都无所谓,不会影响自己以后对高中学校的选取。
(三)教师教学方法落后
有些教师为图方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用的是同一套教案,并且教学设计也没有新颖性。课堂上教学方式单一,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并且学生对知识点也是死记硬背,使得庞杂的知识点更加枯燥无味。这与信息时代学生的认知发展相背离,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有的教师想当然地认为只要使用了PPT多媒体教学就是教学方法的创新,而他们忽略了如果只是机械的讲PPT,其实也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对多媒体进行多方位的应用,不能达到多媒体的教学效果。
(四)忽视学生的主动性
目前,国内初中实验教学的现状是老师在实验课前会设计好实验课的内容、实验步骤,然后准备实验仪器、试剂和材料等。这些过程学生都没有参与,而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操作实验,并没有主动思考和质疑实验的内容、步骤和结果是否合理。有的同学甚至对所要探索的东西也没有疑问,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工具或者试剂也都没有怀疑,仅仅是为了实验而实验。再加上由于有些实验用品不仅价格高而且还具有危险性,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都会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久而久之,学生的实验操作就会显得很呆板。这样的课堂尽管学生没有出现安全事故,仪器也没有损坏,但是却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与实际生活联系不足
初中生物知识很多都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些教师特别依赖课本上的知识,死板的进行实验,不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实验材料,这样不利于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更不能激发学生对实验学习的兴趣。有的教师在课堂的导入上也不能联系实际生活,一堂课的开始就让学生觉得索然无趣,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在讲解重点知识点时也不能很好的联系实际生活,只是一味地告诉学生“这是重点”,但是学生如果没能完全理解这个重点,就更谈不上掌握了。
(六)评价体系不健全
教师在对学生的实验成绩进行打分时,往往只是根据实验报告结果来评定,这种评价方式太武断了。对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情况、依据理论知识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情况、实验过程中的态度和操作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在评定成绩时都没有考虑进去。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很大程度上会浇灭学生对于生物实验的学习热情,觉得只要实验报告写得好就可以了,从而忽略了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因此,学校的评价体系不健全。
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应对策略
(一)灵活运用教学设备与实验材料
学校在生物教学中应该追加实验经费,完善实验设备、仪器和试剂,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操作。例如,“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实验中,教材上选用的是培养皿、滤纸或者纱布,而事实上我们在做这个实验时,用废弃的瓶子或纸盒、卫生纸等都可以进行装置的替换,这样我们在家里也可以完成这个实验,避免了来实验室的繁琐程序。另外,在一些实验中,也可以通过替换试剂的方法来达到实验的要求与目的。例如,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可以通过增加酒精的浓度来加速叶片的脱绿。有些实验,实验材料也可以进行替换,“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中,由于韭菜的叶片更好处理,可以用韭菜替代教材上的菠菜或蚕豆叶片。
(二)重视实验教学
初中生物实验应该受到学校、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学校要积极配合教师的实验课。学校还应该增加生物课外读物,普及生物常识,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例如:“观察植物蒸腾现象”的实验中,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首先是选取绿色植物;其次用塑料袋封住绿色植物;最后通过阳光照射后观察现象。这个实验学生可能会在不破坏校园绿化的前提下采集一些绿色植物作为实验材料,学校应该给予支持[6]。另外,学校还应该设有开放性实验室,这间实验室内的仪器和试剂对学生都没有危险性。但是这间实验室并不安排实验课,实验室正常上课时间不锁门,学生可以随时来实验室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动手操作,也可以对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并且学生在做完实验后要自觉将实验台面清理干净,将实验室的卫生做好。
(三)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教学方式应该多样化,教师应结合生物新课程的特点,积极探索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7]。比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教学[8],在“观察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实验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展开实验,一些学生进行临时装片的制作,一些观察细胞结构;另一部分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梳理。也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模式开展实验,例如,在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制作有关光合作用的简单小视频,学生通过观看小视频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对相关内容提出疑问,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将会大大提升实验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应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9],例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校园,探索校园中的绿色植物,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在讲解“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的视频,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再用板书对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变化进行演示,让学生掌握生物体的生长除了细胞体积的增大还包括细胞数量的增多。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直观演示中,学生可以掌握对细胞这种微观世界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家里的馒头放的时间长了会长出绿色的斑点,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提问学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感兴趣的同时引出本节课的实验内容,从而引出真菌孢子的知识。再比如:在讲解“消化与吸收”中的“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下课后细细品尝米饭或者馒头,然后细细感受米饭和馒头的味道,问学生米饭和馒头经过细细品尝后味道怎么样?是不是变甜了?很多学生都会好奇平时吃米饭和馒头时并没有发现这种变化,为什么细细咀嚼后就会变甜,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会主动进行学习。再如:在教学“免疫系统”时,由于免疫系统对初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如果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起来就会显得枯燥无味。教师可以用教室代表免疫系统,以教室的门和窗代表免疫物质,以学生个体代表免疫细胞,学生关闭教室门和窗就可以保证教室的安全。同样,对于我们这节的知识来说就是免疫细胞利用免疫物质来保证免疫系统的安全。这样一来,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和掌握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和免疫物质之间的关系,将复杂抽象的生物知识具体化,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密切联系生活
生物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用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引出课堂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10]。例如,“测量某种食物的能量”实验中,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一日三餐都吃些什么食物呢?为什么要吃这些食物呢?”带着悬念,引导学生求知的欲望。再比如,教师在讲解植物的向光特性时,可以给学生发些牵牛花的种子,让学生回家去种,并用纸盒子盖住种子,只给纸盒子的一面开一个口子,一段时间后,牵牛花就会从开口子的一面长出来,由于亲身体验了这一过程,就会有强烈的愿望想知道原因,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出植物细胞中的生长素影响植物的生长方向这一知识点。再比如,在“生物的变异”的讲解中,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提问“同学们,为什么你们有的人与爸爸或妈妈长得特别像,有的人却一点也不像自己的父母呢?比如说你父母的皮肤明明很白,可是你的皮肤却黝黑,这是为什么呢?这种与学生本身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学生会非常感兴趣,从而会激发他们探索学习的欲望。再如:在讲解“人体的呼吸”时,教师提问:大家生活在世界上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呼吸,呼吸就是人体与外界不断进行气体交换,怎样进行气体交换?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哪些器官可以进行气体交换?这些器官的功能分别是什么?在这些与实际生活相关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一步一步被教师带入课堂情境中,然后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图片展示呼吸系统的各个器官以及这些器官在人体中的大概位置并对这些器官的功能进行解释,从而使学生了解了呼吸系统的组成结构。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六)健全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学效果新的评价观应运而生,教学评价与课堂教学效率密切相关。表现性评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从整体上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不仅仅只是针对期末成绩进行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更加注重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或某些技能独立进行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加以解释,是以学生在真实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理论的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为评价依据。因此,教师对学生最后成绩的评定应该包括理论知识的应用、依据理论知识进行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态度、实验结果以及对结果的分析等,要从整体上对学生的生物实验进行成绩评定。
参考文献:
[1]陈志霞.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与微视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17.
[2]韩爱琴.实验教学激发初中生生物学习兴趣的实践探究[D].延安大学,2017.
[3]葛伯红.初中生物拓展实验的开发与应用探究[J].文理导航(中旬),2020(07):62.
[4]赵雅卉.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7.
[5]刘爱东.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体会[J].基础教育论坛,2020(13):29-30.
[6]何慧彬.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优化[J].新课程,2020(10):179.
[7]陈璐.初中生物教学方法的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9(34):28-30.
[8]王英.注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效率[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2):116.
[9]陈亚丽.注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效率[J].文理导航(中旬),2019(4):65+67.
【关键词】科学探究;基础;迁移能力
一、依据教材,立足基础
科学知识是科学课程学习的基石,任何一份试卷的题目一般是由基础题、提升题以及综合题这三个大部分构成的。而且基础性的题目所占的比重和分值也是较大的。在命题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的第一步工作就是依据教材,立足基础。这一个环节的存在主要是让教师在命题的过程中注重基础性的知识,从而借助这些基础性的知识更好地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试题考查课标与考试细则中的核心知识,尽量避免出现边缘知识,并把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作为考查的主要任务。试题内容基本覆盖科学教学中大部分核心知识,如:压强、浮力、牛顿第一定律、功、功率、声和光、电路图的认识与设计;物质的微观构成、化学方程式、溶解度、酸碱盐的性质;生物的结构与层次、生命的延续、传染病的发生与防治、生物的新陈代谢等等。这些内容既是一个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程后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也是高中理化生等学科后续学习必须具备的基础。对这些知识群的认识、理解、掌握与拓展,将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多个维度,提升能力
初中毕业生科学学业的考查并不仅仅只有基础题,在其中也包含了不少对学生的能力有所要求的题目。例如,今年中考试卷中的第35题:将一密度比水小的木块,系好绳子后放入甲图容器中,并且绳子的另一端固定在容器的中央。然后沿器壁缓慢匀速倒入水(忽略其他因素影响),容器中水与木块的位置变化如乙图。请你在丙图中画出木块的从加水开始到完全浸没后的过程中浮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并说出各段变化的理由。(温馨提示:t1时木块恰好离开杯底 t2时绳子刚好拉直 t3时木块完全淹没)
对这个题目分析我们会发现该题目是建立在阿基米德原理的一个题目。而且这个题目是将阿基米德原理及物体漂浮时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进行分析,将整个过程分为离开容器底前,漂浮且绳子未拉直时,绳子拉直后未完全浸没前,完全浸没后几个阶段进行分析,所以,这是一个对学生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能力的考核。
因此,教师今后在设计科学这门学科的试卷时,在命题上一定要注意提升学生的能力发展,主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教材实际。上题就是立足阿基米德原理的有关知识点。
(2)注重创设具体化的背景情景。上题就是以物体沉浮情况为背景来设计的命题。
(3)注重平时对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训练。上题中就需要学生说出各段变化的理由
(4)融入灵活性、迁移性的设计方式。上题中就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用图线的形式表达作图。
教师如果能够在命题设计过程中做到以上几点,那么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灵活思维发展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将通过教师的命题得以发展。
三、强调实验,注重探究
试题除了关注学生对实验过程如实验设计、实验基本操作认识的掌握程度考核,更关注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结论评价的考核。例如今年中考试卷中的第26题: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实验探究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A.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像与像的位置B 、B′;C 、C′。
B.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C.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D.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2)步骤A的实验目的是 。
(3)图乙是物、像的位置实验记录。请你利用测量工具对乙图的实验记录作出处理并得出相应规律 。
本题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原理实验,平时在课堂上教师对该实验采取的教学手段是直接讲解或是课堂演示,那么学生学习之后对该知识点也是死记硬背,但如果采取的是课堂上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那学生对该知识点就会灵活记忆和运用,而且效果会比前者好很多。
四、关注生活,倡导STS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