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影响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意义
IT(INFORMATIONTECHNOLOGY信息技术)给全球工业化带来了飞跃性发展,网络建设已给全球企业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巨大推动力,它使企业产品的各项信息24小时不间断地向全球,使全球各个角落的人们通过INTERNET互联网络均可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目前世界各地,特别是欧美地区发达国家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纷纷建起的网站,并已进入了电子商务阶段,使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迅速转变为全球性网络化的电子商业经营模式。在我国,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构也建起了网站,然而,这些网站大多是在网上一下产品信息、政府消息而已,而能在网上实现在线即时交易、在线支付、在线海关申报、货物保险等的网站还为数甚少,距离网络化商业经营方式——“电子商务”这一更高水准的目标还相去甚远。
电子商务作为行业最先进的经营模式,将为企业大大的节约金钱、时间和资源,并将对整个行业的商业运作产生重要的影响。据初步统计,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比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所能节省的资金大约是营业总额的5%~7%以上,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甚至能超过15%。
交易费用降低:电子商务免去了一切烦琐的手续,所有的商务活动均在网上一气呵成,诸如海关、商检、外贸、外汇、工商、税务、银行、保险、货运方式、费用、货物保险、合同签署等都能在网上完成,节省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和时间,为企业减少了大量的费用,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与国际接轨。电子商务正在掀起国际贸易领域里的一场新的革命。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首先,国际贸易市场交易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虚拟市场”。电子商务通过网上“虚拟”的信息交换,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开放、多维、立体的市场空间,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的条件,全球以信息网络为纽带连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市场化的形成。信息流动带来的资本、商品、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加速流动,促进了全球“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种网络贸易的环境下各国间的经贸联系与合作得以大大加强。
其次,国际贸易经营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虚拟公司”。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通过单个公司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拥有的核心技术,把众多公司相互联接为公司群体网络,完成一个公司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可以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在资本关系上不具有强制各个公司发生联系的权力,而是由于承担了一定的信息搜集处理和传递功能似乎具有某种实体性。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便是这种“虚拟公司”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开放系统的动态网络组合寻找资源和联盟,实现“虚拟经营”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竞争环境和消费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给跨国公司带来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好处。
再次,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子商务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使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贸易方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了“四流一体”,即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经营管理模式,这种经营方式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
三、电子商务带来网络贸易的优势
网络贸易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贸易将会大大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买卖双方通过网络直接接触,无需贸易中介的参与,减少了交易的中间环节;参与交易的各方只需支付较低的网络通信和管理费用就可存储、交换和处理信息,节省了资金,降低了成本;由于Internet是全球性开放网络,有利于交易双方获得“完整信息”,降低了市场上的搜寻成本,减少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在网上直接传递电子单证,既节约了纸单证的制作费用,又可缩短交单结汇时间,加快资金周转,节省利息开支。
2.网络贸易提高了工作效率。现有网络技术实现了商业用户间标准格式文件(如合同、提单、发票等)即时传送和交换,买卖双方足不出户就可在网上直接办理订购、谈判、签约、报关、报检、租船订舱、缴税、支付结算等各项外贸业务手续,大大缩短了交易时间,使整个交易非常快捷方便,从而带动了金融、海关、运输、保险等有关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3.网络贸易有利于企业增强竞争地位。
公司和厂商可以申请注册域名,在Internet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网页介绍产品、劳务和宣传企业形象,有利于扩大企业知名度,开拓海外市场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此外,网络贸易无时间、地域的限制,受自然条件影响小,可以进行“全天候交易”,把产品推向全球,增加贸易机会,同时又有助于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动态,密切同客户的业务联系,提高其市场竞争地位。
总之,全球化的结果形成了地球村,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加速了地球村各个不同成员间之信息交流与沟通。国际贸易为电子商务之驱动力量之一,而电子商务则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方便的交易与信息传输的平台。电子商务的兴起是国际贸易领域里的一场深刻的商业革命。在这场变革中,世界市场的重新构造,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的深化,对每一个国家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态势,认真研究和探索电子商务发展规律及其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以便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培育企业的创新机制和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使我国对外贸易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和主动,保持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我国的商业企业集团通常为,以知名的大型零售商业企业为龙头、以百货零售为主业的单元核心型企业集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商业经营技术的进步以及商业经营环境的变迁,我国商业企业集团在从事百货零售经营的过程中,组建配送中心及大型物流中心,开拓小批发业和配送业;商业企业集团的经营组织结构由原有的单店经营形式向连锁经营形式逐步地转化和演变,其经营业态从单一向多元不断地进行着创新的尝试。在商业企业集团追求保持竞争优势、挖掘发展潜力的努力中,其成本控制战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商业企业集团战略态势分析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零售商业呈现出空前繁荣与活跃的局面,社会投资大量涌入,外商外资也相继进入,商业设施四处兴建、改建,社会商品零售额连年大幅度增长。但是经过几年强劲的超常规高速发展之后,我国的商业转入了竞争激烈、效益滑坡、经营惨淡的状态。1997年下半年我国的买方市场形成,物价持续走低,消费者需求变化迅速,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商家打折、降价,用尽营销策略,使尽浑身解数,终于无法从根本上摆脱“难卖”、“卖难”的困境。销售难于实现,利润自然下降。据国内贸易局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200家大型商场的调查显示,1998年1月—10月份,29.3%的商场亏损,66%的商场利润比上一年同期下降。国外一些大的商业机构对国内零售商业的冲击也是商业企业集团经营环境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由于国外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掌握着最先进的商业经营管理技术,充分利用着最新的通讯信息技术,同时又经历了长期的竞争经济洗礼,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因此象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外国大零售商的进入,确实对我国的商业企业构成严重的威胁。宏观商业经济环境的变迁固然对零售商业提出了挑战,一些城市大型零售商业过于集中、过于趋同、商店过剩、竞争过度,也是商业企业集团外部经营环境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不利因素。北京曾经有个在全市建一百家大商场的规划,然而一百家店还未建齐,已经建成的一些店就开始纷纷倒闭,其他的一些城市大型零售商店过于密集、数量过多的情况也很普遍,以致于我国某些城市的人均百货商场面积竟然高达发达国家的十倍。商业企业集团经营环境中的外部威胁(Threats)是明显而严峻的。
商业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上的劣势(Weaknesses)也不容忽视。一些商业企业集团经营战略不确定,盲目地涉足于与商业经营无关、自己并不熟悉的其它领域;一些商业企业集团不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不做长远的发展规划、不认真地进行新的营销策略的探索和新的经营方式的尝试,似乎“老字号”的商誉可以永享不尽;一些商业企业集团没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特色,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地邯郸学步,只有模仿没有创新;而商业集团普遍存在的问题则是管理效率低、成本费用高、经济效益差。
采用战略态势的SWOT分析方法,我们分析了影响商业企业集团竞争地位的外部经营环境的不利因素,即外部的威胁(Threats),但是从辩证的角度看同样也存在着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零售业的开放,国外商业机构的介入,对我国的本土商业确实产生了一些冲击,但也为我国商业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商业经营管理思想和技术,进一步促进我国零售商业向正规化、连锁化、顾客导向化以及商业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提供了舞台和背景,创造了环境和机会。按照现代商业的竞争规律,分析我国商业企业内部存在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及其二者之间的相对测度,可以认为在开放的零售商业的市场中,商家经营的好与差、商场的开张与关张是极其自然、极其正常的事情。1998年初商场“开业大挤”,“1998年是大型商场的倒闭年”不幸被言中,而1999年初一批大型商场又卷土重来。虽然商业竞争加剧,但有的商家却并不怕与别人挤市场;虽然都在搞连锁、搞超市,但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虽然零售商业对外开放,“狼来了”,但有的商家却能够与狼共舞;虽然大型商场过量而又集中,但“错位经营”却使商业的良性竞争初露端倪。对于商业企业集团来说,关键的问题是确立科学的企业战略观,在战略态势分析的基础之上,准确地掌握企业经营环境中的S、W、O、T,合理地设计和构建企业战略管理模式,有效地进行企业的战略管理,适当地确定经营定域、优化资源配置、突出竞争优势、发挥协同作用,才能在新的经营环境中,在激烈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战略管理框架可简略地图示如下:
战略态势分析是商业企业集团进行战略构思与设计、战略的选择与评价、战略的实施与控制的基础和手段。前述的战略态势分析中所识别的因素:买方市场的形成,国外大零售商的进入,行业的成熟与集中,消费需求的变化,价格竞争的加剧等不利因素;以及国际竞争舞台的初步形成,国外先进的商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引入,商业经营的连锁化、信息化、自动化趋势与前景,商家良性竞争策略的选择、自发、自觉的良性竞争行为的出现等有利因素,共同构成了商业企业集团的外部战略态势。由上图可知,认识和把握这种态势将有助企业的主要战略问题的识别,有助于企业战略的制定、评价与选择,有助于企业战略的实施与控制,有助于企业的战略资源的利用与配置。
二、商业企业集团成本控制战略重点的确定
商业企业集团的总体战略应力求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较高的附加值,使企业的价值活动产生尽可能多的溢价,从而保持和提高企业集团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集团价值的最大化。根据企业的战略态势分析,商业的行业结构的特征,包括现有企业间的竞争状态、新加入的外商企业的竞争威胁、供应商和消费者的议价能力等决定了商业的盈利潜力,以及商业企业集团的低成本战略或差别战略的必然选择。商业企业集团的经营战略可采用差别战略,而其财务战略则必须采用低成本战略。零售商业的差别战略要求企业以与众不同的方式提供顾客满意的商品和高质量的服务;而低成本战略则要求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与其竞争对手相同的商品和服务。较典型的例子,国外Nordstrom公司采用差异战略,强调为顾客提供超高质量的服务,而Filene公司地下商店作为打折零售店则纯粹凭低成本竞争,国内的燕莎搞高档精品商店实行差别战略,而1998年12月开张的国内第一家主题折扣店则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以有保证的质量取信于消费者。传统的企业战略观认为低成本战略与差异化战略二者是相互排斥的,但近年来企业战略倾向于二者的有机结合,并特别强调成本领先战略对于差别战略的支持作用。商业经营技术的进步和经营业务的革新,使得低成本追求与差异化追求的目标有可能趋于一致,使低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别化经营战略有可能形成最佳的战略组合。国外的大零售商沃尔玛就是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成功地取得了高质量的商品、优良的服务与低价格的有机结合。基于前述的商业企业集团的外部战略态势,差别经营战略的实施,差别商品和服务的提供,其成本也应当低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其价格也应当表现出足够的竞争优势,即以追求经营差异为目标的商业企业战略也必须密切地关注和严格地控制成本,只有在企业可承受的成本的基础之上,在低成本的企业的价值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差异战略的优势。
一、我国现代零售业主要经营方式
当今我国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零售业态和经营方式正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越来越多的零售商业企业把经营方式的转变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跨进21世纪的门槛,顺应经济全球化、国际市场一体化潮流,零售商业调整经营战略,开展经营方式创新成为当务之急,现代创新经营方式主要有:
1.复合经营
复合经营主要是将零售店组合的功能加以扩大,提供各式各样商品供销售者选择。新型业态可能有集购买、旅游、消遣、工作于一体的“新兴商业街”,我国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大型购物中心,对消费者有巨大吸引力。
2.集团经营
集团经营是根据资源优化配置与规模效益原则,采用国际上流行的加盟、连锁、兼并等低成本扩张的方式,走集团化、连锁化经营之路。我国大型商场长期以来一直是单体居多。热衷于原地扩建,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远不能形成规模经营的优势,目前已成为制约商业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3.连锁经营
所谓连锁经营是指在流通领域中若干同业商店以统一的店名、标志、经营方式、管理手段连结起来,共同进货,分散销售,共享规模效益的一种现代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其实质是把现代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于商业流通领域,达到提高协调动作能力和规模效益的目的。
4.跨国经营
随着我国加入了WTO,外商进入我国流通业的规模势,必进一步加强,速度进一步加快,为此。可以考虑,调整我国流通企业的资源配置。引进各国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和营销策略,开发适合国际市场需要的商品,促进产品结构调整。
5.品牌经营
零售商经营品牌战略。就是指零售商业企业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消费者需求信息。提出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最终在本企业以自有品牌进行销售的战略。发展自身品牌实际上是大型零售集团品牌经营的一个组成部分,还可以保证商品质量,使商品结构更加充实且具有自己的特色。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有助于商品价格的降低,是世界性的大型零售集团发展的趋势。
6.网上经营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一种全新的商业形态――网上虚拟商店的产生。网上商店就其经营特点而言。属于一种无店铺的销售方式。它不需要店面摆放商品,不需要营业员,以其成本低廉、全天候营业、不受地域限制等优势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发展十分迅猛。
二、零售企业经营方式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各种现代零售业态,在国内大中城市不断涌现,虽然打破了零售业态的单一化,形成了多种业态并存的格局,但总的来看,我国绝大多数零售企业的发展变革仍是一种浅层表面变革,有的甚至偏离了正常的方向。形成了整体上的虚浮状态。中国零售业经过改革后尽管有了质的飞跃,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业态布局不合理,结构失调。具体表现为城市大型商场超常规发展,传统商业中心重复建设,而农村新型业态发展滞后,网点数量不多,规模普遍偏小,超级市场的规模优势和低价特征难以体现。
第二,业态组织化程度低、运作不规范,各业态的优势难以发挥。百货店长期以来是各大城市零售业的龙头。但在激烈的竞争中已暴露出许多问题,尤其是市场定位和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多样化需求。其次就是超市不超、连锁不锁现象比较普遍。许多地方的连锁店表面连锁而实质仍是单店操作、各自为政,很少真正做到“统一”配送、“统一”核算和“统一”管理。
第三,业态结构调整内容基本上是纯粹的模仿式。这是一种较为初级的和外在的创新,主要是简单引进别人模式,尤其是国外商家的一些店铺形式、商品布局,模仿某些营销手段和技巧等。也正是这种“拷贝式成长”使企业之间很难拉开档次,形成经营梯度,以致于市场上每出现一种新业态都有众多商家迅速效法跟上。业态趋同发展,最终导致同地域、同档次、同类型的多家企业之间展开过度竞争。
第四。产业高度分散。中国的零售业高度分散是当前最显著的特征。而且,目前还没有出现全国性的零售企业。最大的零售企业――联华超市也只是在以上海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发展。虽然跨地区发展已成为一个趋势,但目前还仅仅是开始,多数企业并没有找到跨地区扩张的有效途径,这也是产业分散的根本原因。
第五,经营方式缺乏竞争力。目前大型超市、便利店、仓储会员店、专业店等逐步成为主流。与此同时,连锁经营方式也逐渐在零售业中广泛采用。但目前来看,并没有哪家企业真正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也没有哪一家企业创造出独特的经营和管理方式。总体来说,目前零售业还缺乏现代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管理水平较低,员工缺乏培训,整个行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管理上缺乏一贯性,服务上缺乏一致性,企业也就缺乏相应的形成差别化的有效措施。
三、零售企业经营方式的发展趋势分析
未来几年,我国零售业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还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总体规模将不断扩大。
据预测,未来五至十年,我国零售市场中,15%的市场份额将由中小超市占领,大卖场的市场份额约为10%。百货店业态将占10%,其他各种零售业态单体可能不会超过10%以上的市场份额。近年来,国内零售业不断发展、整合,大大提高了经营化程度,促进了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内部的物流水平也将大大提高。
2.“规范化”是我国零售业态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第一,我国传统百货店将会从两个方面发生变化。一方面百货店原有的中低档商品和五金家电等商品会分流出去,让位给超市和专业店;百货店中高毛利、低周转的商品比重增加,并提高服务,从而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另一方面是一部分百货店仍然以大众消费需求为目标市场,但将自身改变业态,向大型综合超市转化。
第二,超级市场是我国零售业中的生力军。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鲜食品从生产到消费之间的链条逐步形成,食品超市中生鲜食品的比重将会逐步增加,并达到规范化的水平。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大型综合超市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一部分食品超市也将会发展成大型综合超市。这一业态将会成为中国零售业中的主导业态。
第三。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方便店所需要的强大的消费层的支持,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国内本土化的方便店的大规模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时日。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国外大型配送企业进入,会促进方便店这一业态的发展。
第四,专业店尤其是专卖店在我国会有长足发展。它们会在商品的品牌、经营方式、规范服务等方面形成自身的风格。其中一部分精品店、名品店会进入到大型百货店中设址;专卖店将进一步向个性化、民族化方向发展。以连锁制形式开设的专业店和专卖店,在商业街、商业中心地区,以及在大型商业设施和百货店中也都会有很大的发展机会。
3.在企业的组织形式上,连锁商店将发展到各种零售业态,并在某些业态中居支配地位。
我国的连锁业比重极小,只不过刚刚起步,存在着极大的发展空间。今后我国连锁业将发展到各种零售业态上,连锁经营的百货商店、方便店、专业商店、仓储商场会成为连锁业中的强大力量。
4.业态将更趋多样化。
百货商店、超级市场、连锁商店、仓储商场等业态是20世纪商业业态的成功典范,曾经并且将继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作出巨大贡献。任何零售业态的产生和发展都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尽管我国各种业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等不断完善,以及我们对各种零售业态内涵的逐步理解,再加之国外规范化的零售业态的示范效应,我国的各种零售业态必将逐步走向规范化。
福建商帮的兴起,一开始就与封建政府的官方朝贡贸易和禁海政策针锋相对。他们走私进行商业贸易,不能贸易时就进行抢劫,他们具有海盗和商人的双重性格。
内外勾结的贸易方式是福建海商最常见的经商方式,他们广泛联络沿海居民,建立了许多据点,利用据点收购出海货物,囤积国外走私商品,以利销售,他们不仅在海营商,还有许多也是陆地商,水陆两栖,海上贸易也做,陆地贸易也做。明清福建商人,把国内与国外的贸易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经营,进行多种形式贸易,从而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很有影响的地方商帮。
点评: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福建商帮却在海外南洋、台湾等地开辟出新的商业场地。福建商帮中的许多商人,正是以自由商人的身份,大无畏地开拓海外市场,终于在福建帮这棵枯树上开出了新枝,使福建商帮的商业精神在海外华人和台湾的福建籍1人身上得到延续。
2、广东商帮 内涵丰富
道光十年,英国议会对曾在中国作过商业贸易的英国商人进行一次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绝大多数在广州进行贸易的人都一致声称,在广州做生意几乎比世界一切其他地方都更方便,更好做。海外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太阳无时不普照粤人社会。
粤商的辉煌时期,还是在近、现代。在近代,由于外国经济势力的侵入以及中国缓慢地迈开近现代步伐,晋商、徽商等因为固守传统而日渐式微,而粤商却伴随着近代广东商品流通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移民的而崛起,广东商人发迹于东南亚和香港、潮汕地区。二次大战期间,广东商人虽然曾一度沉寂,但经过战后若干年的苦斗,又终于在上一世纪70年代后崛起于中国南部、香港及东南亚。
点评:近代粤商发扬了古代广东商人的冒险开拓、独立进取的商业精神,而在参与国际商业贸易的过程中,近代潮商又具有了某种开放的心态。在近代广东商人身上,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与近代商业文化的某种有效的结合与融合。而正是这种文化的发展与融合,也许才是粤商继晋商、徽商衰落之后仍能发展,并进一步成长的原因。
3、陕西商帮行道多多
在明代的商业界里,山西与陕西商人为了对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邻省之好,互相结合,人们通常把他们合称为西商或是山陕商帮。西商在明代前期的势力很大,他们从经营盐业中获得了大量的厚利,可惜利益的原因使他们内部开始分化,陕西盐商与山西盐商分道扬镳,最终陕西盐商到了四川独立发展,这也为陕西商帮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陕西商帮生财的行道较多,在这一点上他们与江西商帮相似。陕西商帮是一个综合性的商帮,他们对财富的追求与一般商帮相同:尽可能追逐厚利,如果不行,就退而求其次。陕西商帮以盐商最为著名,经营布业、茶业和皮货业也是陕西商帮盈利的重要途径。
点评:虽然贵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且民风习俗与山西商帮相近,但在外人看来陕西商帮见识短浅,在各个方面都无法与晋帮相比。而对于商业资本的使用上,陕西商人采取的是土财主方式,很少有人投资手工业,这与江南地区商人积极发展手工业的情况恰恰形成鲜明的对比。
4、山东商帮 全民经商
山东商帮是山东人,自然具有山东人的特点:直朴单纯,豪爽诚实。正因为如此,与别的商帮相比,山东商帮的致富之道显得单纯,直截了当。山东商帮的致富之道,概括起来,就是长途贩卖和坐地经商的商业经营方式,讲求信用的商品道德以及规范的商业行为。同时,山东商帮里面,主要是大官僚、大地主兼大商人,因此大部分是封建性的商人,这也决定了山东商人所走的道路及商业资本的流向是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虽然山东商帮的致富之道,相对其他商帮来说实在是没有什么高明的地方,但他们的这些经验和经营方式非常实在,生意做起来踏实。
点评:山东人经商,是好的地区的人要经商,不好的地区的人也要经商。一个省份的人,经商的动机和条件相差甚多,仿佛是中国十大商帮的综合缩影。这在中国是仅见的。
5、宁波商帮 后来居上
宁波商帮是中国商帮中的后起之秀。从它形成之时起,便显露出它的见识不凡和卓尔不群。
宁波商帮,是指宁波府的商人,以血缘姻亲和地缘乡谊为纽带连接而成的商业集团。是一个盛行于国内和海外的商帮。宁波商人外出经商历史悠久,但大规模经商,并且结成商帮则为时较晚。后,尤其是民国时期,宁波商帮中新一代商业资本家脱颖而出,把商业与金融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宁波商帮以新兴的近代商人群体的姿态跻身于全国著名商帮之列。他们所经营的银楼业、药材业、成衣业、海味业以及保险业,也是名闻遐迩。
点评:宁波商帮形成的时间较晚,但其发展势头却非常之快。他们的活动区域不断拓展,最终形成四出营生,商旅遍于天下的局面。宁波商帮不仅善于开拓活动地域,还善于因时制宜地开拓经营项目。他们的致富之道非常有特点,也非常实用:以传统行业经营安身立命,以支柱行业经营为依托,新兴行业经营为方向,而往往一家经营数业,互为补充,使自己的商业经营在全国商界中居于优势地位。
6、晋商 学而优则贾
十大商帮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商人。历史上,山西商人称为晋帮。晋商是明清时国内最大的商帮,在商界活跃了500多年,足迹不仅遍及国内各地,还出现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完全可以与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犹太商人相媲美。晋商的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到周朝的晋唐时期;但真正崛起于明代(1368-1398年),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
到清朝中叶,山西商人逐步适应金融业汇兑业务的需要,由经营商业向金融业发展,成同(1851-1874)时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成为执全国金融牛耳的强大商业金融资本集团。并形成山西北号(票号)南庄(钱庄)两大晋商劲旅。
晋商规模如此之大,延绵时间如此之长,经商领域如此之广,靠的是什么?晋帮有自己的经商秘诀:一方面以地域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凝聚本帮商人的向心力;用传统道德规范经商的行为;寻求政治上的靠山,庇护本帮的经商活动。另外一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晋商家族的重要传统之一学而优则贾。据说晋商家族中一二流的读书子弟去经商,三四流的子弟才去参加科举考试,甚至出现过获得功名后不做官而从商的进士。
点评晋商学而优则贾理念没有多少文字记载,而是深深隐藏在晋商的心中,溶化在他们的血液中。正因为如此,使得晋商的文化程度相对于其他商帮是比较高,他们的
经营模式也是最先进的,股份制、资本运作等现代经营方式,已经在他们身上萌芽。我们从晋商的成败,品出了晋商的文化哲理,一个经商世家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这些晋商不仅是商人,也是有学识之人,言传身教,治商有方,并在家族内形成重教之风。
7、徽商 贾而好儒
徽商与晋商齐名,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无徽不成商叫遍天下。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徽州人都是经商能手,他们善于分析和判断经济形势,在买贱卖贵的不等价交换中牟取厚利,大规模的长途商品贩运是徽商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囤积居奇、特权牟利、牙行制度、高利贷等,也是不少徽商致富的手段。
徽商与其他商帮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儒字。徽州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乡,被誉为儒风独茂,因此徽商大多表现贾而好儒的特点,他们的商业道德观带有浓厚的儒家味。徽商以儒家的诚、信、义的道德说教作为其商业道德的根本,使他们在商界赢得了信誉,促进了商业资本的发展,是他们经商成功的奥秘所在。
点评:大凡称之为儒商的人,理所当然是一个睿智的人。在他们身上,既充满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又有和时展相适应(或超前)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他们懂得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有驾驭市场变化的能力。他们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于一身,恪守做人第一,经商第二的准则。商人的务实和精明,加之厚重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得他们处处体现着儒家理想人格的魅力。总之,儒商是属于有知识、有道德、有谋略、会赚钱的人。
8、龙游商帮 海纳百川
当徽商、晋商在商场争雄之时,冷不防在浙江中西南部崛起一个颇有影响的龙游商帮。历史上所称的龙游商帮,实际上是衢州府商人集团,其中以龙游县商人人数最多,经商手段最为高明,故冠以龙游商帮。
龙游商帮虽地处偏僻,却有着开放的心态,在观念上也比较新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即投资上的敢为天下先精神和海纳百川的肚量。明清时期,许多商人将经营商业所赚得的资金用来购买土地或者经营典当、借贷业,以求有稳定的收入。而龙游商敏锐地意识到,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必须转向手工业生产和工矿产业上。他们果断地投入于纸业、矿业的商品生产,或者直接参与商品生产,使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给当时封建社会注入了带有雇佣关系的新生产关系。龙游商人还不排斥外地商帮对本乡的渗透,并且相处友善,吸收外地商人于己帮,推进了龙游商帮的发展。
点评:龙游商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海纳百川的肚量,是他们良好的经商心态的反映。他们虽然是出自一个偏僻之地,既无官府支持,又无强大的宗族势力作坚强后盾,但他们却能在强手如林的各大商帮中崛起,自立于商帮之林。
9、洞庭商帮 善于审时度势
几乎就在龙游商帮兴起的同时,另一个商帮在中国的洞庭湖上不知不觉地兴起了-洞庭商帮。
当年范彝财色尽得,泛舟五湖,引起多少人的艳羡。他经商成功,一定给太湖、洞庭湖流域的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洞庭商帮是在明万历年间才初步形成。
审时度势,把握时机,这是聪明的商人的做法,而洞庭商人就是这样聪明的商帮。洞庭商人没有与微商、晋商在盐业和典当经营上争夺市场,而是扬长避短,稳中求胜,利用洞庭湖得天独厚的经商条件贩运起米粮和丝绸布匹。他们还不断更新观念,开拓经营新局面,向外部世界发展着。尤其是后,在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洞庭商人利用自己的钻天之术,开辟了买办业、银行业、钱庄业等金融实体和丝绸、棉纱等实业。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从事着不同于以往的商业活动,由此,洞庭商帮产生了一批民族资本家,走上了由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发展的道路。
点评:洞庭商人十分讲究具体的经营手段,而这些手段看起来则非常符合现代经商的要求。洞庭商人非常注意市场信息,时常预测行情,在经商过程中,洞庭商人会根据市场行情与商品交换的情况变化而变化自己的经营策略,不拘于成见,只要有利就行。洞庭商人还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比如商人资金和民风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独特的经营方式。
10、江西商帮 讲究贾德
关键字:商业房地产;投资风险;防范策略
一、商业房地产概述
(一)商业房地产概念
房地产按其用途可划分为住宅房地产、工业房地产和商业房地产等,顾名思义,商业房地产主要用于商业经营,包括各种零售、批发、休闲、餐饮、娱乐等经营用途。商业地产的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批发市场、购物中心、专业市场、品牌店、酒店旅馆、娱乐性商业地产和住宅的底层商铺等。工业园区一般不划为商业房地产。
(二)商业房地产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的商业房地产是伴随着整个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1998年以前由于国家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商业房地产发展较为缓慢,较为有代表性的商业房地产建设项目有广州天河城、北京新世纪中心、东方广场。在1990年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商业房地产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突出表现在商业房地产竣工面积的持续的快速增长。
但在商业房地产迅速发展的同时,其投资风险不断显现并成为房地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威胁。我国商业房地产的经营管理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开发模式以“分割出售、售后包租”为主,建设完成就将分割后的铺面产权全部出售或部分出售,但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商业房地产的销售面积仅占到竣工面积的50—60%,待销售房产大量空置,造成了商业房地产空置率的居高不下,这就导致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利润无法实现甚至成本也难以弥补,形成巨大的投资风险。
二、商业房地产投资风险类别
(一)政治风险
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由于国家政策的为预期的变化给商业房地产的开发造成经济利益的损失。房地产业作为一国最主要的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联系紧密,国家会通过与房地产有关的政策的调整以调节宏观经济的运行,这些政策包括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以及税收政策等。例如,在产业政策方面,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这势必会改变房地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大量的资金会投向国家政策扶持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商业房地产的发展。
2.城市规划风险
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尚不完善以及某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打造形象工程等原因,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出现商业房地产规划布局不合理、局部过热的现象。据统计,截止到目前,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商业街存量已超过3000条,地、县级城市的部分新建商业街显性空置率达到15%,隐性空置率超过20%。另一方面,商业房地产的建设和运营周期长,在这期间的城市规划的变动会导致项目的彻底破产,大部分的建设成本收不回来,很多项目只能前功尽弃。
(二)经济风险
1.市场供求风险
商业房地产的市场供求风险是由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失衡所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商业房地产的供给过多,供过于求导致房地产的大量空置。其主要原因是随着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利益的驱动使得社会上大量的资金投向房地产业,商业房地产的建设规模迅速增加,并且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的消费水平。另一方面,已建成的商业房地产项目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已建成的商业房地产项目在区位、规模、结构等方面与商家的需求不一致,不能满足商家的经营的要求,造成这一风险的原因在于开发商没有实现进行完善的商业规划,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项目的开发,而是非理性的先开发后招商,这必然会造成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严重的市场供求风险直接导致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损失。
2.融资风险
商业房地产的融资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即由于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化给房地产企业带来的风险。由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发展尚不完善以及受传统的投资观念的影响,房地产企业运用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受到限制,只能大量的向银行贷款。据统计,在我国的房地产企业中,大多数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在70%-80%左右,对于商业房地产项目,其项目资金的回收期比住宅房地产要长,因此受利率变化的影响更大。利率作为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2001年至2008年国家对五年以上贷款利率调整过18次之多(如图一),仅2007年就上调利率6次,上调总幅度在10%以上,这对于贷款数量巨大的产企业来说,会大大增加其融资成本。
(三)开发商自身经营能力风险
商业房地产业跨越房地产业和商业经营两个领域,不仅在后期的经营管理中要进行有效的商业经营管理,在前期的建设开发阶段也要做好充分的商业规划并进行有效的招商活动。而我国大多数商业房地产企业都是以经营住宅房地产为其主要业务,缺乏商业运营管理的人才及经验,套用住宅房地产的开发模式,没有进行有效的商业规划及招商活动,待项目建成后直接出售产权或者进行招租。产权的出售固然可以迅速的回笼资金,但现金流就此中断,不符合商业房地产建设的初衷及实现企业受益的最大化;由于商业运营的经验不足,商业房地产的出租中管理混乱,容易激发与商户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企业的利益。
三、商业房地产投资风险防范策略
(一)按照国家政策及城市总体规划,规避政治风险
房地产企业应当时刻关注国家的宏观政策的变化,包括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以及税收政策等,并且要依据政策规定合理的调整经营业务的内容、经营方式、区位选择。例如利用在城市高新区建设商业房地产税收优惠的政策调整企业建设项目的区位,以获得税收优惠。
如上所述,城市规划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巨大,因此房地产企业在新项目开工前既要符合城市发展规划,要依据城市发展规划确定商业地产项目的选址、定位、规模、档次,又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对项目所处地域的人流、竞争状况、周边商业环境、交通状况等进行综合的调查研究,如果调研结果显示此次城市规划并不合理,企业开发商业房地产项目无利可图,就不要盲目的遵循城市的规划,应转向其他城市或地区以合理的规避城市规划风险。
(二)加强市场供求风险及融资风险的控制
1.根据市场需求量,规避市场供求风险
针对产生商业房地产市场供求风险的两个原因,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根据市场的需求量,合理安排建设规模以及种类,因为商业房地产的建设和运营时间长,所以以上的安排要在充分调查和合理预测的基础上具有前瞻性。例如,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未来几年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会大量建设,必然形成对商业房地产的冲击,因此就要适当的减少商业房地产的建设,以规避供过于求的风险。另一方面,一个商业房地产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后期的商业管理运营的效果,而后期的商业管理运营的效果如何又取决于项目开发前是否有一个完善的商业策划。只有对项目选址、业态定位、项目设计进行精心的商业策划,根据商户的业态、区位的需求进行建设,后期的管理运营才能顺畅的进行,商户才能实现其预期的经济利益,既避免与商户之间发生矛盾,又从房产的升值中获得更大的利润。
2.开拓融资渠道,防范融资风险
要防范融资风险中利率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成本的增加,一方面可以通过固定利率贷款锁定项目成本,但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大力开拓融资渠道,提高自有资金比例,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要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争取上市融资或者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进行融资,也可以引进外资,扩大外资在企业总资本中的比例,通过以上措施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既能有效的防范贷款利率风险,又能通过上市或引进外资等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学习国外房地产企业的先进经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加强商业房地产的管理运营,防范开发商自身经营能力风险
商业房地产的开发与其他类别房地产的最大不同在于项目完工后的管理运营阶段,因为项目成本的弥补、利润的获得都是在这一阶段实现,所以管理运营阶段就成为商业房地产开发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对国内众多商业房地产项目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大多数开发项目的失败源于商业管理运营的缺失或不成熟。商业地产开发中,要防范开发商自身经营能力风险可考虑如下策略。
1.树立房地产商业管理运营的观念
商业房地产建筑工程的完工是进行商业运营管理的基础而不是整个项目的结束,商业房地产的增值靠的是后期商业管理运营而不是仅仅的产权出售获利,因此,国内的房地产企业应当改变套用住宅房地产的经营模式,树立房地产商业管理运营的观念,在项目完工后通过有效地商业管理运营存进房地产项目的不断升值。
2.增加人才储备,完善管理运营
商业房地产的管理运营涉及房地产开发和商业运营两个领域,因此需要具备这两个领域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的人才进行项目的合理商业规划和招商活动。房地产企业可以与高校联合,按照企业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设计培养计划,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3.统一经营主题,建立商业品牌
一个商业房地产项目中会有各种不同的业态,现代商业房地产管理运营的精髓就是要把松散的经营单位和多样的业态统一为一种经营主题,最终建立一个被消费者认同的商业品牌。根据各地区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环境和项目经营规模,通过对项目中商户进行统一招商和物业管理,实现项目经营的精准定位,发挥整合优势,以避免商铺之间的定位参差不齐、难以统一形象的弊端。在经营主题统一的情况下,通过引进主力店和品牌店,在主力店和品牌店的影响和带动效应下,逐步树立项目的商业品牌。
参考文献:
[1]王珍莲.新时期我国商业地产开发模式走向研究[J].建筑经济,2007,(07).
[2]李翔.商业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分析与研究[D].重庆大学,2008
[3]杨福涛.商业房地产投资风险评价及规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一、商业超市目前经营状况及规律
(一)经营形式主体成分多元化。目前,超市的经营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各种经济成分参与到超市经营之中,一般为个人出资,也有股份合资,外商投资、个体经营等等,加入零售竞争行列,形成同台竞技、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经营方式多样化。早期的超市一般以自营为主,而现在则采取场地租赁、商家进场进店以及联营等方式,经营方式相当灵活,自营阵地和空间不断缩小。对场地出租,主要是收取租金;对进场进店者,主要是收取进场费;对联营的商品,主要对销售额进行“提点”即按一定比例提取分成。
从经营状况看:成规模的超市一般经营面积大、从业人员多,但仓库存储却不大、一般上规模的商业超市基本上在1000平方米左右,从业人员在50人以上。商品摆放在营业区货架上,顾客进入营业区内随意挑选,营业员按柜台提供介绍服务和货物监控。其库存商品大都在柜台上陈列,一般仓库很小,缺货时,通过电话联系快速补缺。
从经营范围看:一般成规模的超市经营范围涉及洗涤、百货、烟酒、副食、日杂、服装、五金交电、家用电器、手机电脑、床上用品、文化用品、蔬菜等多个方面,品种多达上万种。
从进货渠道看:一是采用联手压价采购方式,多地超市统一联手采购,争取以最低价位购入商品,毛利率可达15%—20%。二是与厂家签订年度销货数量协议,按厂价直销,厂价返还手续费。三是部分商品厂家租赁柜台销售。四是厂家支付促销员(营业员)工资销售。五是租赁柜台,只收取租赁费,由租赁者自己采购。
从销售情况看:主要以零售为主,费用基本固定,主要是租赁费、人员工资、电费等其他经营、管理和财务费用。一般来讲,成规模的大型商业超市销售量都比较大,一般年度销售额在数百万元以上。
(三)经营分布广泛化。大型超市不断进行经营扩张,以总机构为立足点,推进其分支机构遍布城乡,店面分布日益广泛。形成了点多、线长的经营格局。如我市华联、万源等大型商业超市,在多处设立分店,以设立“网点”来抢占市场。
(四)经营面积规模化。抛开一些以经营烟酒副食为主的小超市不算,一些大型超市在经营面积上做文章,以形成规模化效应。庞大的经营面积、良好的购物环境、齐全的商品货物是超市竞争的主流,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如丹尼斯、华联均扩大了店面规模。
二、商业超市管理难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账目设置不规范,难查账。超市购进货物一般都不作手工明细账,而是将货物品名、数量、单价以不同条形码形式输入电脑。销售时由电脑收款机对商品条形码进行识别、结算收款和核算收入。按规定,电脑资料和账簿、凭证都应按规定年限进行保存。但是,有些超市在经营过程中有删除电脑资料的问题,这实际上等同于销毁了账簿记录,导致税务人员无法对其销售收入进行核查。有的超市设置两套帐或账目设置不规范,有的没有往来账,有的没有库存商品账,有的没有销售明细帐,造成原始单据不真实、不完整,日报单保存极不齐全,查账时无从下手,税务稽查无法取证。同时普遍存在现金交易量大和大额坐支现金现象。所以,在检查中很难从其资金流量、银行对账单中找到突破口。
(二)账务核算不正规,销售收入不实。一是迟记收入。按照规定,收到货款,将购物券或提货单交给购货方,销售就已实现。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不少超市将这部分收入先挂在往来账上,过一段时间再记收入,造成税款滞纳,甚至可能造成人为调节应纳税额等现象。二是损失不处理。对于开架售货方式经营方式,容易出现商品丢失或损失,像蔬菜、肉类、副食品保质期较短,腐烂、变质、过期等现象经常发生。超市在盘点时没有按规定作账务处理,或者账面根本就不反映。税务机关也没有能力为其盘点。三是存在将商品当福利发给职工,开业时送出相当数量赠品的现象,但是账上均没有记录。
(三)超市内“店中店”难以区分。有些超市将柜台或部分场地租赁给其他经营者自主经营,税务机关难以区分哪些是超市自身经营,哪些是租赁经营。在纳税问题上,超市和“店中店”互定盟约,相互推诿,逃避纳税。而此部分经营收入没有通过超市的商业管理软件记录,也没有被税务机关所管理,形成税收管理的“真空地带”。不少大型连锁超市经营方式一般分为专柜经营和自营。专柜经营采取引进手工作坊或者特色商品销售,由超市统一收款。超市与专柜供应商签订合同,规定供应商每期应达到的最低销售额,如达不到则由该供应商补足或者撤场。月末结算供应商开具进项票时增大扣点,即供应商按实际销售额少开金额。因此一些供应商为能继续在超市经营,在没有达到最低销售额的情况下,按照最低销售额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造成虚假的销售,无形中增加了超市的当期进项税额,降低了税负。
(四)会计电算化和核算资料的集中管理导致税务监管难。在会计核算管理上,当前连锁超市采取购买或自行开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财务管理系统来加强对企业经营过程的控制。根据《征管法》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应当报送税务机关备案。而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企业使用的财务软件以及各系统管理软件种类多样,各种财务数据归集及生成方法不一致,各类明细帐格式也不统一,给日常税务管理和税务稽查带来难度;二是会计核算软件报送备案规定执行不到位。在使用计算机记账的纳税人中,很少有企业向税务机关报送备案,而税务机关对此的管理也比较薄弱;三是目前多数财务软件都允许设置多个“帐套”,分别进行加密,各“帐套”之间的会计资料(如记帐凭证)可相互传递、取舍,而且对各帐套文件的存储无任何限制,既可存储在本机硬盘中,也可通过网络存储在其它硬盘、光盘等存储介质中,并可在已知密码的前提下,实行信息共享。这就为企业设置多套帐偷税、逃避税务检查提供了便利。在财务帐册数据管理上,目前连锁超市实行高度集中化管理,税务机关在稽查时不能及时掌握纳税人的资料,需要企业提供的统计数据和财务数据,都能临时生成。这样,企业提供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则取决于企业。此外,税务机关在进行纳税检查时,需要到核算地开展工作,增加了税收成本。 (五)税收管查不到位现象存在。当前商业经营形式灵活,而对五花八门的商业促销活动,税务管理没有明确的政策依据,同时,税收管理员业务素质不高,普遍缺乏商业管理知识,都给管理造成了一定困难。税务稽查作为税收征管的最后一道防线,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对商业企业特别是大型商业超市检查面偏小,对商业营销了解甚少,没有有效地遏止偷税行为的发生。
三、对加强商业超市管理的建议
(一)全面推行税控装置。《征管法》明确规定:国家根据税收征收管理的需要,积极推广使用税控装置。税务机关要切实加强税控装置的推广力度,强制性要求所有超市必须纳入税控管理,所有业务通过税控机具开票,所有数据进入税控存储。在税控收款机中添加能准确记录纳税人经营情况,对纳税人销售出去的货物,无论是否开具发票,税控收款机都能自动存储销售额的“税控黑匣子”,税控收款机的密码由税务机关掌握,税务机关按月将其存储的信息和纳税人申报的信息进行核对,确保销售收入的准确性。税务机关应加强监督,促使超市全面使用税控装置,并强化日常检查,一旦发现未按规定使用、损毁或擅自改动税控装置的,可依照《征管法》进行处罚。同时加大对税控装置的检查力度,对不按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的,实行从严查处,以纠其过。
(二)加强超市日常税收征管。一是依据原始单据记录,突出对商品购进和销售情况进行监管;建立定期盘点报告制度,对非正常损失及时进行处理。二是依据每日销售记录,突出核查购销明细情况。税务人员依据日销售记录,进行“两簿一表”对照,核实其实际经营状况,掌握销售额。三是依据银行和进货单据,突出对资金与货物的流向和流量进行双项比对管理。
(三)重视企业会计软件的报送备案制度。企业报送财务软件资料包括财务软件功能、操作程序、各环节数据来源等具体内容,当财务软件升级或主要功能改变时,应及时向税务机关备案。对未按规定报送的,应严格按照《征管法》规定进行处罚。同时,企业必须保管好纸质帐簿,以备税务机关审计或检查。税务人员要加强对企业财务软件的学习,掌握财务软件的操作和审阅方法,提高管理能力。
(四)加强税收管理力度,规范超市财务管理行为。一是加强对超市纳税人的税法宣传,辅导纳税人建帐建制,引导并规范其财务管理行为。二是对纳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管理的,要责成其分品种、分柜组建立各种明细帐。必要时可以突击盘点某种或某类商品库存,查看其进、销、存是否相符,堵塞税收征管漏洞。三是深化超市税收分析。税收管理员要加强对超市税收的调查分析,掌握其“销售额变动率”、“成本毛利率”,定期开展纳税评估。对评估异常户采取“登点核查”等方式,核实真实销售额;对于“店中店”采取实地勘察、暗访、长期跟踪管理等方法,摸清租赁柜台或场地的真实情况;对承租承包人,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纳入税务管理。
关键词:商业地产 Mall 零售巨头 商业业态 商业规划
供给量持续增长,大型化趋势放缓
在宏观环境及政策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下,预计2006年商业地产供应量将持续增长。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国家限制住宅开发后,开发商认为商业地产利润空间更大,转向商业地产开发;二是目前市场的商业有效需求仍未得到满足。2005年年初,国务院了“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八项意见对于住宅开发的限制进一步增加,住宅开发数量以及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为了追求更高更快的收益,部分住宅开发商被动地转向商业地产的开发,使得商业地产的供应量相应增加。另据目前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内发达城市的人均商业面积与国外的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商业需求未得到满足,仍是供不应求。
商业设施规模将有变化。一方面,大规模的集中商业供应难以出现,一窝蜂开发的大型Shopping Mall的局面不会重演。多数开发商缺少同国际品牌商家,以及专业商业投资和运作机构的接轨能力,无法进行有效的国际招商。即便沿用目前国内大型商业设施的业态组合模式,但缺乏创意与特色。或虽有创意,却无法解决招商和巨大的资金缺口问题。盲目追求大体量,而缺乏足够的消费人群和购买力,即便热闹一时,无法长期经营,供应过剩,从而导致项目搁浅。另一方面,2005年商务部了《社区商业指导意见》,社区商业将成为商业供应模式的重点,预计2006年社区示范范围将逐步扩大。未来商业物业多以提供社区配套服务为主要形态。
商业地产需求稳增,经营模式期待转型
商业地产经营模式将发生变化。据统计,目前商业地产项目选择出售的比例仍然高于半数。整体趋势将继续转向持有型物业。只售不租,把商业项目作为房产销售而不是作为金融化产品来经营,产权被分割,难以进行整体商业定位策划,整体招商及整体管理。因此,目前的商业地产开发商仍存投机心理。虽然越来越多的开发商认识到产权式销售对商业项目的长久经营不利,但极少有开发商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愿意将巨额资金沉淀在单一的商业项目上,追求长远的持久和高额回报。
随着WTO规则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国际零售企业在中国设置经营场所。其需求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头。而这些企业在选择经营场所时,基本上只选择只租不售产品,无法与那些切割分散出售的物业进行合作。因为这种项目未来经营业态无法保证。由出售转为出租经营模式的转变是城市发展和市场优化的必然结果。这一核心理念目前仍未被业内广泛接受,预计2006年商业地产开发与运作的盲目性,及空置浪费的严重后果仍不可能完全避免。
投资热点转向,社区Mall引人关注
由于城市新社区建设步伐加快,政府积极鼓励发展社区商业。虽然2005年与往年相比社区配套的规模与形态都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但2006年将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较适合社区商业发展的商业形态包括社区型购物中心、邻里中心以及现代生活广场等,这些业态将逐渐成为商业地产中的新亮点。
前几年在各个城市掀起了在开发社区内建设独立会所的大潮,由于住宅社区均设有独立会所,而这些会所的形态由于缺少全面的配套,使得服务单一,人气可怜。特别是那些设于区内无法面向社会经营的会所更加难以为继。其实居民需要本社区以及同板块内的其它社区的配套提供尽可能多且方便的服务。而不同楼盘的开发商缺乏相互协调的意识和能力,各自以自我为中心,随心经营,导致了两种现象的发生:一是重复建设和重复经营;二是部分经营业态的空白。
2006年新兴的规模在几万平米的小型街区Mall以更加完善的配套,丰富宜人的景观环境特色更具有吸引力。以北京朝阳公园附近的滨湖商业街为例,该商业街以西班牙式的建筑风格,两层高的低密度形态,上海新天地式的情趣氛围,以及后海式的临水消费模式,成为新一代小型Mall的尝试。小规模的商业设施既降低了招商的风险,又方便邻近的社区生活。是未来易于操作,容易出现亮点的商业模式。体验消费的乐趣也更容易在这些规模虽小,但更富有情趣的项目中得以实现。
国际零售巨头稳步扩展,商家期待趋于理性
国际零售巨头进入中国,对商业地产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按照WTO条款承诺,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零售领域将不再受区域、业态、规模和资本构成的限制,这也必将进一步激活中国零售市场。在调整、充实一二线开放城市网点布局的同时,逐步向三、四线城市延伸。这些必然为商业地产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然而,外国集团资本的性质也决定了国际零售巨头进入中国市场将是慎重的、理性的、渐进的和渗透式的。但国内部分商业项目由于对项目优势过于自信、对国际零售的招商盲目乐观、或对国际商家进驻为项目带来的利好期待过高,导致项目的最终搁浅。
目前市场上仍存在着对国际零售巨头的盲目崇拜及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背景意味着高档,一定可以带来人流、提高租售价格;二是对引进的成本和管理费用估计不足;三是规划设计完成再进行招商;四是过分夸大以国际品牌做项目营销的作用,而对于带来的风险忽略不计等。不能认识以上的问题,便会使得商业地产对国际零售巨头的依赖性增强。国际零售巨头并非华佗再世。如果商业地产定位有误,国际零售巨头也无法给予“第二次生命”。商业地产经过几年挫折,无论是开发商、投资者、运营者还是消费者虽然都已经意识到商业运作的重要性,对国际商业巨头的期待也趋于理性化。
国际资本登陆中国,商业业态更加丰富
随着国际知名零售品牌在中国的设点步伐加快,中国国内市场商业地产发展有巨大空间,且难以解决巨大的资金缺口问题,引发国外的投资机构大规模的进入中国的商业地产市场。国际资本的参与必将提升项目的品质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也会促进未来商业地产的良性发展。商业地产作为商业经营的载体,其开发建设必定受到商业发展的国际化趋势的冲击,也使得商业面临一个更为开放、多元、竞争的新市场环境。
机会需要把握的能力,也就要求商业地产的开发和运营者按国际游戏规则运作。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作为房地产直接融资的方向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也是解决房屋租赁市场投资来源的重要融资方式,正逐渐成为开发商关注的融资渠道。但目前由于开发商对国际游戏规则了解不多,对自己项目的评估与招商资料的准备缺乏专业性,可信度低,与基金合作的成功率并不高。在商业地产开发整体素质提高之前,恐怕REITs也是无能为力。相比之下,独立投资人的方式具有更简便的操作性和更高的成功率。
另一方面,2006年国外商业的各种形态在中国登陆将会更加全面。商业经营方式正发生巨大的变革。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目前市场中的单纯购物和消费服务较难满足顾客的需要,休闲和娱乐型消费已成为一种趋势。人们的需求正由原本较单一直接的物质需求向多元化、集约化的物质精神双重需求转变,即需要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需求。能够满足双重需要的物业必将受到市场更多的青睐。一站式消费、主题型购物中心、体验消费、真正成功的超大型Mall将由时尚的话题逐步进入国内消费者的现实生活中。另据有关部门预测,国际零售100强至少有50%将在北京开店。中小型百货、购物中心将持续发展,超市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各种专卖店及连锁店的经营也将会进一步扩大商业业态的多样化发展。这一新的机会也要求开发商迅速提高自己与国际接轨的能力。
项目操作供需对接,运作迈向国际化
从2005年的全国的商业地产供需来看,一方面空置率快速上升、一方面外资零售商找不到合适的商业物业,这种矛盾状况的出现主要是源于商业规划和需求方没有真正的对接。真正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商业地产项目需要科学专业化的商业运作,才能够最佳发挥商业资源应有的价值。从目前众多商业项目的盲目上马与重复建设判断,商业地产开发商尚无测算市场需求与供给缺口的能力。如果一个商业项目的供给超过了本区域市场需求的缺口,只能意味着两件事情:一是通过自身独特的竞争力,分流本区域内其它商业设施的客户;二是扩大本项目的商圈服务范围,将其它商圈的客户吸引到本项目来消费。而这两方面的任意一项均不易做到。
在目前中国市场上,能够提供国际专业计算模式,并且提供定量的分析数据以及具体的操作实施方案的公司较少。多数的商业策划只有定性的分析,缺乏有数据支撑的执行方案。商业地产之间的竞争是整个商业所体现出来的整体资源及综合竞争力的较量,超越了单纯的项目优势和资金优势的竞争,是综合专业与技术资源优势的竞争。因此,商业地产的运营方式需要开发商的实力、眼光、团队协作能力与判断能力,特别是对于各方面资源的整合能力。许多项目仍试图以哗众取宠的案名,怪异抢眼的造型,以及务虚的理念来掩盖经济运营方面理性数据化研究的不足。2006年商业项目的策划与规划将更多依靠国际专业公司,引进具有国际专业水准以及海外招商能力的中介力量,这将是商业地产能否迈进理性化和专业化商业运作的重要里程碑。
作者简介:
【关键词】 农村现代化 百强村 经济转型 发展趋势
农村经济社会变迁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变迁的历史缩影。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第三次经济转型时期,以为代表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正向以土地产权为核心的新型基本经济制度过渡。在这一时期,苏南农村生产力迅猛发展,传统的二元结构壁垒被逐步打破,呈现出农业与非农业、农村与小城镇一体化发展的态势。江苏实行率先发展战略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涌现出一批农村现代化建设先行村。这些村不仅承担着本地的经济转型任务,还承担着现代化示范村建设任务。
本文紧密结合苏南百强村的实际,立足宏观视角,在对大量数据资料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对苏南农村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归纳、提炼与概括,力求使其观点明确、内涵丰富、具有代表性、体现规律性。这些现代化先行村的经济转型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导产业日趋工业化和技术现代化
苏南百强村在村域产业经济方面,普遍确立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方针,采取了“以企带村”、“以工富村”、“以工哺农”的发展模式,相应建立起本村的工业产业链。它们通过对原来的村办企业改造升级,本村集体资产与外部骨干企业的重组,组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发展前景的企业集团,并相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得工业产业获得快速、稳步发展。
苏南地区的农村工业产业向低能耗与低污染方向发展。现阶段,苏南农村工业化总体上仍然处于工业-农业阶段,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区域不平衡性。虽然农村工业化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选择的却是一条高成本、高产出、低效益的发展道路。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资源、能源和环境的承载负荷日益加重,客观上要求农村工业必须选择低能耗与低污染的发展方式,这必将成为未来若干年内苏南农村工业化发展的一个趋势。
苏南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向精细化、安全化和国际化方向深度拓展。食品工业作为农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食品加工业是关联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带动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必然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点发展领域。
苏南地区的农村工业主导技术是新型智能化、集成化、数字化与微型化。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激烈竞争中,高质量、高效益和多品种小批量柔性生产方式已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传统的制造技术已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以集成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现代制造技术的特点是:以工艺为突破口,形成设计与工艺的一体化;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为主体;产品设计是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设计;强调人、组织、技术和环境的集成及绿色制造;整个制造过程不再是一个离散的生产过程而是一个高度柔性化、智能化、集成化的现代制造系统。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特种加工技术、微型机械与微型加工技术、纳米科技与纳米制造技术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使现代工艺技术又进入了另一个全新领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数控机床和数控加工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在致力发展单项先进制造技术的同时,开始寻找全新的现代制造系统。在柔性制造系统发展的基础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苏南地区的农村工业设计模式向“新四化”方向发展。百强村工业设计的先导技术可以概括为“新四化”,即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技术与艺术并重设计、个性化设计,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对于农村现代工业设计技术具有引领和示范意义。
二、产业布局日趋集群化、园区化和非农化
为促进本地产业集聚发展,近几年,苏南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普遍采取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措施,形成了浓厚的苏南特色。“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主要途径是:将村社分散的所有企业集中到经济园区,农民承包地经营权转让给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社或其他专业经济组织,以便实施土地的集中管理、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这样可以腾出大面积的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企业与产业向园区集中的类型与方式区分为:工业企业及其相关配套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农业企业及其配套产业向农业园区集中;服务业及其配套产业分别向骨干企业所在的园区集聚,也有独立建设的(例如物流园区);技术研发中心通常与主导产业的企业安排在同一个园区,也有单独建设的(例如技术研发基地、研究设计院、博士后工作站)。承包地的流转方式多样化,包括集中成片流转、托管承包土地、土地股份合作、建立土地储备库等方式,这样可以提升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
以下5个百强村的数据,说明苏南现代化先行村的土地流转与产业布局正朝着集中化、园区化和非农化的趋势发展。
南京市武家嘴村:2002―2005年,在城郊征地241亩,投资1个多亿建设新村并实施全村整体搬迁。该村建有“金陵武家嘴休闲渔庄”、“千亩联村经济林果”生态高效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四星级会议(文化)中心等9个规模特色主导产业基地,累计占地2000多亩。现代生态农业园是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占地总面积1.5万亩,总投资5亿元。观光型科技农业展示馆建筑总面积1.6万平方米。园区目前开发无性系良种茶园3500余亩,桃、梨、葡萄等果品采摘园500余亩;早园竹、有机水稻、花卉苗木等1500余亩,时令瓜果、生鲜蔬菜等设施栽培400余亩。
苏州市永联村:江苏永钢集团及其所属企业自1984年创办以来,累计集中使用土地4800多亩。该村的现代农业基地通过土地流转,集中使用土地2185亩,平时只用5人管理。作为工业强村,全村8000亩可耕地经营权全部流转给了集体。为提高产出能力,增加村民收入,村里组建成立了苗木基地有限公司、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现代粮食基地有限公司、花卉基地有限公司和永联特种水产养殖基地有限公司5个农业公司。
无锡市都山村:江苏三木集团的17家全资及控股子企业,以及都山村域范围内的30多家中小企业,陆续集中到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在企业土地征用、标准厂房出租、综合规费上缴、配套设施(水、电、汽)建设等方面享受国家政策范围内的最优惠政策。为依托中国官林电缆城和官林镇三木化工集中区推进村域经济发展,该村在统筹科学规划基础上实施园区道路建设及自然村拆迁安置;利用三木电厂和村耕地集中种植的优势,在供电、供地补偿等方面提供优惠,吸引有识之士到园区创业兴业。该村还计划投资2亿元规划设计与建设都山荡农民公园。
常州市五一村:江南实业集团及其下属17家企业,江苏兰陵集团及其下属的5个骨干企业都被集中到村工业园区发展。为构建从科研开发、原料生产到产品生产的完整工业体系,该村投资150多万元建造科研大楼,成立了全国首家村办防腐蚀技术研究所。规模化流转、产业化经营的土地超过2500亩。
镇江市飞达村:建有占地2000多亩的循环经济产业园。长江港飞达码头项目总投资2.2亿元,建设集货物装卸、转运、仓储和综合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港口。中冶重工项目作为重大投资项目,总投资49亿元,计划分三期建设。光伏产业园占地550亩,总投资20亿元,主要从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应用产品的研究、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飞达村不仅在本地发展园区经济,还将园区经济模式对外移植,2013年12月与赤峰市敖汉旗人民政府签订了总投资150亿元、建设周期为8年的科技产业开发区建设协议。
三、农村土地经营方式日趋股份化和企业化
这种经营方式实际上是一种“两股一改+企业化”的复合型经营方式,在苏南地区的20个百强村,这种“股份制度+企业化运作”的土地经营方式已经被普遍采用。这其中蕴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苏南农村企业(包括原乡镇企业与后来兴建的许多村办中小企业)经过先后两次改制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标志着苏南农村的土地适度规模流转与产业化经营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土地流转规模化与产业经营企业化,标志着苏南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中小企业经营正在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两股一改+企业化”经营方式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在完成农村产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实施集体土地股权化、集体资产股份化、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以村(居)社为单位,将集体所有的经营性净资产和集体建设用地(含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股量化到人,股份股权长久固化,设立集体股、个人股和优先股;以村(居)为单位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按合作社章程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董事会全权负责公司的生产经营,研究决定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生产与经营事项;对量化股权后的集体建设用地、农用地和经营性净资产实行统一经营管理。这种模式下运行与分配机制的基本内容包括:结合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按照统一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农户分期分批进入集中居住区居住;将农用地(包括土地整理后新增的耕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建设现代产业园区(包括现代工业园区、高效农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旅游景区、物流园区等),逐渐配套完善道路、管网、水渠、电力、通信、耕作机械、检测设备、实验设备等基础设施;通过招商引资,独资或联合组建本村(社区)企业集团,并引进一批龙头骨干企业进入园区,采取租赁方式流转土地,按照园区确定的主导产业逐步完善产业链,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股份经济合作社在获得土地租赁收益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社员为园区内业主提供劳务、管理等服务,获得服务性收益;股份经济合作社利用自有资本金和经营性资产开展其他经营活动,获得经营性收益。股份经济合作社社员可优先进入园区务工并以工资形式兑现其劳动收入,股份经济合作社每年的纯收益在提取一定比例公积金、风险金后,按量化股份分配给每一个社员(简称“分红”)。
苏州市永联村在实施“两股一改”过程中,10400名村民不仅持有个人股,村集体还持有江苏永钢集团25%的股份,为永联村始终坚持村集体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该村将全村土地流转到苗木公司统一经营,使村民就地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不仅每月拿工资,年终还享受“土地分红”。2008年5月,飞达村成立丹阳市后巷镇第一家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使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收入靠分红。目前,该村几百亩耕地由过去的几百人经营减少到42人经营,从种到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企业化运作。
四、农民就业和收入日趋本地化和多元化
目前,苏南20个百强村的农民转移就业实现途径主要有五种:第一,农民通过在乡镇企业、合作农场、或专业合作社工作获得比较稳定的工资性收入;第二,农民通过村里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度,使用土地量化获得土地股份持有权,在合作社参股并按照年度获得股份收益分红;第三,农民作为私营工商业经营者(例如农产品营销人、个体工商业经营户),获得农产品或中介服务的经营性收入;第四,农民作为所在片区土地规模化经营或片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负责人,通过付出管理性劳动获得收入;第五,农民作为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为工业、农业或服务业的技术性劳动获得收入。
从调查结果看,20个百强村的农民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很高,农民的职业身份正在发生变化。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民在未来职业选择的价值取向上明显趋于非农化。农村户主对未来职业第一位选择非农产业的占69.4%,从总体上看,非农产业的择业者占多数或绝大多数。这说明,多数农民的非农化择业取向是非常现实的,也是比较理性的。目前,仅有很少一部分农民仍然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一部分农民已经进入乡镇企业当职工,一部分农民成为农村新型经济体的负责人或合作经营者,还有一部分农民则集三种身份(农民、职工、股东)于一身。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农民户主的从业结构占比如下:农业劳动者占19.3%(其中部分属于季节流动性工作者);乡镇企业职工占47.4%;乡、村集体企业管理者占6.1%;个体或合伙工商业劳动者、经营者占14.7%,乡村党政干部占11%;专业技术工作者占1.5%。就业取向的差异,决定了它们的经济收入结构和总量不同。由此可明显看出,农村大批劳动力已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
五、农民居住与生活日趋社区化和城镇化
农民居住与生活日趋社区化和城镇化,在苏南百强村是通过“双置换”实现的,即:农户使用其宅基地与自建房屋与村里(或综合开发机构)在集中居住地换取新住房,并获得换房(房屋装修)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宅基地和住房置换成相对集中的社区住房,以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腾出土地这种稀缺资源,为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农民的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趋向城市化提供现实基础。
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南京市的武家嘴村经营性资产在百万元以上的农户占到村总户数的70%,90%的家庭拥有轿车,50%以上的农户已经住上高档别墅。该村在高淳县城投资4000万建设了南京市第一所9年一贯制实验学校,还投资9800万建设文化中心。该村作为南京市最美丽乡村,村民的生产与生活环境丝毫不亚于南京市区。苏州市的永联村为努力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从2006年开始累计投资15亿元,规划建设拥有74栋多层、高层公寓楼的,并实现“小汽车到门口、天然气进厨房、太阳能进浴室、互联网进书房”。该村建设的“钢村嘉园”小区,可供8100多名村民住上联体别墅和公寓楼。该村还投资1500万元将原来的永钢商场改造成“社区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高档娱乐、休闲和系列社区服务。目前,永联村96%的村民实现了集中居住,96%的“小联小镇”,农贸市场,商业街、休闲街、戏楼、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应有尽有耕地实现了集体流转,96%的劳动力实现了就业,96%的村民享受到了比城市居民更优越的福利保障。无锡市的都山村近年来累计投入近5亿元,已建成新型别墅154套、商品房1850套、老年公寓195套、社区卫生服务站、商铺超市与基本公用设施,2011年铺设11公里高等级沥青道路,完成都山六村安置房工程,加快村庄环境整治和河道清淤、湿地恢复和村庄绿化,建成都山小学和附属幼儿园。2012年以来重点建设项目为农业生态园、都山荡湿地公园、中心村和村庄环境整治等,目前,已有85%的村民住进生活设施配套的中心村。常州市的五一村全村劳动力100%实现就业,而且为邻村和外来人员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该村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陆续投入资金近2亿元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实现全村人均住房面积超80平方米;目前已投入2200多万元建设与改造村办中小学,并设立教育奖励基金制度;该村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超过300部,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超过45台。镇江市的飞达村90%以上的劳动力都在本村工作,5500名村民就地当上产业工人、公司股东;几百亩耕地由过去的几百人经营减少到42人经营,从种到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92%的失地农民、66%的准失地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享受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该村建设了“幸福里”小区,宏伟的文化中心大楼,贯穿全村的道路可以四车并行,总长5公里的大道两旁照明系统一应俱全。
目前,苏南农民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多数农民原来的生活方式已被多种渠道创收、注重养生和居住环境、生活电器化与信息化、出行开自家汽车等现代方式所取代,其精神生活、人口素质、生活环境与社会保险等已达到中小城市的居民生活水平,苏南20个百强村的村民生活质量早已率先超过全国小康标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苏南百强村经济发展趋势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典型性、示范性和规律性特征。苏南百强村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快速致富,是因为多方面因素促成和健全了其发展的动力机制,其中包括:我国农村政策的调整完善对非农产业发展提供了外部推动力;强村富民愿望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与转型的直接动力;现代工业已成为村级财力积累与农民脱贫致富的主渠道;农地规模化流转与产业化经营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社会资本对农村经济转型发挥了资金与技术的补充与拉动作用。这些先行村和示范村发展致富最根本、最关键的一条,就是他们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找准并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形成了鲜明而有个性的区域特色,既促进了村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了农民增收和致富,又推动了农村城镇化、产业非农化、农民市民化建设。
(注:基金课题:项目名称:农村现代化先行村经济转型趋势与示范区建设政策创新思路。项目编号:YB2014011。立项资助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该课题成果于2014年12月22日获得镇江市政府应用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项目负责人与执笔人:戴子刚。)
【参考文献】
教育超市目的现状完善规划2000年,江苏省政府投资组建了江苏省教育超市有限责任公司,由省教育厅主管,在全省高校内开设连锁超市,目的是为我省高校提供一流的校园零售商业服务,降低消费水准,满足师生需求,建立与高校相适应的校园商业文明,以此推动全省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教育超市物美价廉的商品、优良的服务体系,赢得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与好评。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响应省政府和教育厅号召,“想师生所想、乐师生所乐”,始终坚持“服务第一,效益第二”的指导思,教育超市已经健康安全运行九年。为了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做好后勤保障服务工作,为了更好地配合学院的教学、科研、师生生活与学习的需求,实现“你的需求就是我们服务的追求”之目的,特提出一些设想与规划。
一、学院现有教育超市服务现状
目前,学院内部拥有中国移动、电信和联通通讯共3家,苏春综合超市一个,文体超市一个,书报亭、复印打印室、理发店和眼镜店各一家。但由于科技和社会迅猛的发展,这些仅有服务项目很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广大师生在生活与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需求。比如,电子耗材的销售与维修,快递业务的飞速增长,饮食结构的变化等,都在呼唤着新的服务。为此,对一些服务项目的完善、调整、优化已经被提到日程上来。
二、完善、调整、优化学院教育超市服务项目的具体设想
(一)现有超市现状
继续保持移动、电信、联通3家的通讯业务,通过与本市3家总公司的再协商,优化原有服务,跟进时代科技新发展。学院的综合超市,几年来虚心听取师生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服务质量,运营状态良好,除了一些商品的摆放位置需要微调以外,也可以保持原有状态。
(二)考虑新增以下几种业务
1.文艺电子商务业务。主要经营书报、汽车票与火车票的销售等业务,为师生的购买书报,计划出行提前买票提供便利。
2.文体优科数码业务。主营各种手机、电子、电脑耗材的销售与维修。当前,电子产品的发展速度很快,更新换代的频率越来越大,有了这项业务,广大师生不必跑到其它地方,在众多良莠不齐的产品中犹豫不决地挑选产品,在校内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得到最好而又经济的服务。
3.分别引进水果店、奶茶店、面包糕点店、千百味小吃连锁店各一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饮食上的需求也开始变得多样化,讲究营养搭配和科学饮食的需求越来越多。与其让师生们走出校园去消费,还不如把这些经营引到校园内部。在保证安全卫生的前提下,价格公道,服务质量上乘,这是一件很好的惠民举措。
4.打印室、理发室、眼镜店,在保持原有的服务以外,应师生们的要求,适当增加一些新的业务。比如,除了打印和复印,可以加入传真、出图、照相等;理发店可以加入染烫、h油、发型设计等;眼镜店的验光设备应更换得较先进一些,也可以适当增加太阳镜、隐形眼镜的业务。
5.由于网络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网上购物频仍,业务量与日俱增,每天接来送往的邮包不计其数。为了方便管理,集中服务,避免到处堆放快递包裹,影响校容校貌,特增加各类物流快递店一家。
6.自行车翻新处。每年老生毕业后,学院内遗留大量废弃的自行车,无人认领,形成校园特有的金属垃圾,歪七扭八,非常影响校容。引进一家自行车门店,建议将废弃的自行车进行网上与校园内的公告牌公示后,对确定无人认领的自行车进行拼装、改造、修理,进而经营自行车的租赁、出售、维修等业务;或者指派学院团委或学生会自行组织,让一些有兴趣的师生以勤工俭学的方式经营,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动手技巧,体验创业经验。这样一来,把废旧的自行车变废为宝,不仅环保、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且会方便师生们的学习与生活,也是毕业的学长为新生留下的纪念,是一种友谊、合作的传承与体现。
7.设置淘宝店1~2个,用来经营一些有情趣、有品味、物美价廉的小工艺品。现在市面上这样店面的出现,犹如雨后春笋,很受年轻人青睐。
(三)依据学院现有硬件条件,整体规划教育超市服务新方案
方案一:使商业集贸中心区模块化,整体管理。继续完善现有店铺服务内容外,在此基础上增加新店面:
(1)为了扩大营业范围,方便师生进出,调整经营模式,老食堂东南角调整出2间(20O/间)门店,改成门朝东。
(2)老食堂二楼东楼梯和南楼空处,可改造成一间大约为60平米的房间,门朝北开,可以用作茶饮店铺或面包房,增加了二楼的服务面积,也将空置的地方利用起来。
(3)教育超市南墙拆除,与外走廊容为一体,这样,把商业圈融为一体,原来的走廊就变成了商业圈内通道,而且增加了3个28O每间的店面,门朝北开,与教育超市成了对门。
(4)把眼镜店门口改成朝南开,与移动通讯营业厅、电信通讯营业厅形成呼应,又可以扩展空间,便于接纳更多顾客。
(5)原文体超市、书报亭、打印室店改成店面门朝西,也与学院商业网统一在一起形成市场效应,增加店内空间,便于经营和管理。
方案二:部分零散服务、餐饮业走进住宿区。
学院现有学生宿舍楼6栋,其中5栋副楼的一楼空地部分的休息区可以改成12~15O每间的店铺几间,以此来经营日用百货、电子商务、小饰品、千百味和淘宝店等。
三、关于学院教育超市服务的管理问题
为了便于管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学院必须掌握商贸服务的管理主动权,进入学院的商家必须服从我学院的统一管理。校方是甲方,商家为乙方。甲方提供场所,乙方经学院允许才能在一定范围内自主经营服务内容。在商品质量、价格和品位高低的调节上,商家可以根据服务需要自由竞争、合理分配,但必须保证物尽其用,让利服务师生,同样产品价格必须低于校外市价。
甲方提供房源,并按平方米收取相关费用,同时负责安全管理、督导、协调等相关服务管理工作。乙方必须提供与经营相关的资质,如经营许可证、卫生证、健康证、特种行业和商品许可证等,经商者需要按照学院要求统一着装,给全体师生留下规范管理、文明经商的良好印象。
教育超市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其商业经营方式还包含超市以外的其它多种形式。目前,我国商业发展呈愈加繁荣的趋势,随之而来的教育超市与商贸服务也会加剧发展变化。但教育超市的“教育”不只是个名称,它不同于一般的商业行为。我们一定要围绕“教育”两字,紧密围绕教育超市与所在学校的教育活动开展工作,要充分利用好本校管委会平台,与其他高校广泛交流,切磋借鉴,把教育超市的工作升华到育人的高度,进而达到建立与高校相适应的校园商业文明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