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技术分类范文

医学技术分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技术分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技术分类

第1篇:医学技术分类范文

[基金项目]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传统礼制及其现代价值”(12AZD077)

[作者简介] 兰甲云(1963—),男,湖南洞口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礼制史、易学、网络文化传播伦理.

[摘要] 由于学界对于礼学的概念存在分歧,礼学文献的分类难以取得一致意见。在总结前人的礼学文献分类法的基础上,可以将古代礼学文献按照其所在古籍类型分为十类:周礼类、仪礼类、礼记类、礼典与三礼总义及通礼杂礼类、其他经书之礼学文献、史部礼类文献、子部礼学文献、集部礼学文献、方外(佛教、道教)礼学文献、出土礼学文献与地方志族谱少数民族相关的礼类文献。相比以前的分类,此种分类基本囊括了所有的古代礼学文献,打破了以前礼学专属经学的惯性思维,体现出礼学文献资料遍布经史子集而存在的特点,同时这种分类法有助于当前礼学文献的全面整理与深入研究。

[关键词] 礼学;礼学文献;文献分类;文献整理

[中图分类号] K20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3)05—0027—05

孔子在《论语》里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又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在孔子时代,人们便公认礼是非常重要的立身处世的技能与学问。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1]对于礼的认识,目前学界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中国礼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根本特征。邹昌林先生认为“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有标志。[2]姜广辉先生也指出:“从古代文献看,夏、商、周三代各有其礼制,周代礼制已极其完备,一个‘礼’字已涵盖了制度文化的一切方面,其涵义略近于今日所称之‘文化’或‘文明’。”又云:“中国汉代以后的思想文化可以两字概括之,宋代以前以‘礼’字概括之,宋代以后以‘理’字概括之。……但礼学与理学并非截然两事,宋明理学也可以说是儒家礼学的理论升华。而‘礼教’作为‘儒教’的代名词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一直绵延至近代。这种文化现象在世界文明史上是很特殊的。”[3]

既然如此,与“礼”相关的文献自然是卷帙浩繁了。如今,礼学或者说礼文化的研究渐趋繁荣,但是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深深感受到研治礼学的殊非易事,尤其是礼学文献纷繁复杂,散乱无章,难以收集与查阅。正是在此背景下,古代礼学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已经提上日程来了。但是,中国古代礼学文献究竟有哪些?而对于这些文献又该如何进行正确的分类,以利于研究?我们在多年来的礼学文献整理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现就相关设想陈述出来,向学界同仁请教。

一礼、礼学及礼学文献

礼是什么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王国维认为:礼是指“奉神人之事。”沈文倬先生将礼分成广义与狭义两种说法。沈先生说:“在古代,礼字本有广狭二义:就广义说,凡政教刑法、朝章国典,统统称之为礼;就狭义说,则专指当时各级贵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经常举行的祀享、丧葬、朝觐、军旅、冠昏诸方面的典礼。”[4]

确立礼的基本概念与定义,那么根据沈先生广义、狭义的意见,我们认为礼学是指围绕礼典礼制而展开的一系列与礼相关活动的学问。诸如记载礼典的礼经《仪礼》,以及解说礼经的《礼记》,述说职官制度当然包括礼制在内的《周礼》,包括各朝历代的礼典、礼制、礼教、礼治等实践史实等文献记载。简言之,礼学就是指与礼相关的一切学问。凡是与礼学直接相关的古代典籍文献都应该属于礼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范畴。

目前学界对于礼学的概念理解存在着以下三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是认为礼学即是围绕三礼而进行的相关文献研究及理论阐发。其概念基本等同于礼经学。这一观点,从今天来看,其外延过于狭窄,现实中难以遵循。

第二种观点认为凡是与礼相关的都可以视为礼学,既包括礼仪、礼制、礼教等的文献典籍,也包括礼俗在内。这种观点目前较为流行。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申报立项的《中华礼藏》整理项目的编撰中,就拟将历代礼俗纳入礼学典籍的范围,整理成果将命名为礼俗卷。这种礼学观是否科学,可能值得商榷。我们认为俗虽然与礼的关系非常密切,并且在过去二者常常交互影响,共同促进,但是二者并不能等同。就文化的层级来看,礼是大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行为规范,其中贯穿着特定的整合社会的理念,具有规整、严密、适于操作的特点,而俗只是民间小传统文化中的行为习惯,并且具有纷繁的复杂性特点。将俗视为礼,将礼俗资料视为礼文献资料,这导致了礼学概念的泛化。如果依此思维而进,那么中国古代的法学文献也应该纳入到礼学文献范围之内,因为古代礼与法关系之密切程度并不亚于礼与俗之关系。事实上,如果这样做,那么就等于把礼这个概念给否定了,无所不包实际上就等于什么也不包括。此外,将礼俗资料视为礼文献资料在实际的文献整理上也将会遇上巨大麻烦,礼俗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涉及到域内各个民族的礼俗文献,此类文献作为礼类的一个部分,不光会造成比例的失调,而且很可能会因为在整理过程中难免挂一漏万,导致名实不符的结果。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3年第5期兰甲云,陈戍国等:古代礼学文献的分类及其学术意义

第三种观点认为礼学是整理研究礼经、礼仪、礼论以及与古代礼仪制度相关的礼仪、礼制、礼治与礼教等在内的学问,其范围包括礼经学、礼仪学、礼论及泛礼学。杨志刚先生就认为,中国古代礼学史的研究,应以泛礼学为铺垫、作衬托,而集中于礼经学、礼仪学、礼论这三类礼学的研究。[5]杨教授所谓泛礼学并非无所不包,而是特指礼经、礼仪等在制度、器物、行为、观念、心态等层面的体现,实际上就是不同载体或不同形式中礼仪制度的分散呈现。这一礼学概念,我们认为是把握了礼的特点,既强调了古代礼学的核心,也兼顾了礼学在古代人们生活实践中的普遍性。

我们的观点与这一观点接近。我们认为:古代礼学文献是指古代所有与礼典、礼制、礼仪、礼教、礼治等相关的文献及资料,其范围包括晚清及其以前所有记载、研究、体现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礼教传统、礼仪礼制实践以及各阶层的礼仪活动的文献典籍,也即后人研究中国古代礼典礼仪制度、礼教、礼治所必须参考之文献。这些文献不仅以单部典籍或单篇文章的形式集中存在,也分散见于历代经史子集的文献之中。

二现有的礼学文献分类形式

礼学文献卷帙浩繁,整理古代礼学文献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明确各种礼学文献的类目,类目既明,则文献各归其类,后之治礼者便有门径可登礼学之堂。唐代以来的学者在编著相关的制度汇编、类书或丛书时对礼学文献进行了不少分类的尝试,值得我们借鉴。兹举几部以分析之:

(一)杜佑《通典·礼典》分类原则

开元末,刘秩仿周礼六官所职,根据经史百家文献资料,撰有《政典》35卷。大历初,杜佑受此启发,并参考历代史志,增其类列,费时30余年最终编定《通典》200卷,其中《礼典》100卷。《礼典》除了“礼序”与“目录”1卷外,其余九十九卷分为“历代沿革篇”与“开元礼纂编”两大类。“历代沿革”下按吉、嘉、宾、军、凶顺序收录先秦至唐代五礼的沿革,所收文献包括五经、历代礼志及礼书、朝仪与汉魏经师注疏、皇帝诏敕、礼官奏议等。“开元礼纂”悉收开元礼,未有删改。子类以五礼统之,并附以序录,文献资料以类相从,相互启发证明,这是《礼典》分类的基本特征。由于收集了大量礼学文献资料,同时类目清晰,本书为后之研治礼学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当然,作为历代典章制度的汇编,受到体例限制,《通典》对于古代礼学文献的收集,尤其是对历代礼学专著的征引只能做到择其要点,而难以照顾到文献的完整性。《通典》之后的《通志》、《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清文献通考》、《清续文献统考》亦录有礼类文献,分类稍有不同,如《文献通考》礼类分见《郊祀考》、《宗庙考》与《王礼考》之内,总体不如《通典》分类之集中与科学。

(二)《艺文类聚·礼部》的分类方式

《艺文类聚》是唐初官修类书。此书分46部,每部又列子目,所用文献按目编次,事与文兼,故事在前,诗文在后,均注出处。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此书:“所载诗文赋颂之属,多今世所无之文集。”该书《礼部》共三卷,分20类:礼、祭祀、郊丘、宗庙、明堂、辟雍、学校、释奠、巡守、籍田、社稷、朝会、燕会、封禅、亲蚕、冠、婚、谥、吊、冢墓,单从这些子目来看,所涉礼类并不全面,但是作为“艺文”之类书,子目下遍及诗文之属文献,足以启发后人在礼类文献整理时应当对集部文献加以重视。后之《北堂书钞》、《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类书虽部头比《艺文类聚》大,综合性更强,但是在礼部的分类上并无多少超越《艺文类聚》之处,譬如《太平御览》之《礼仪部》除叙礼之外分八十小类,内容含括除军礼外四礼之具体仪节及其他相关的变礼,对于各类仪节,如郊丘、迎气、禘祫、五祀、居丧、奔丧、讣告等,概述皆引文献释其义、述其史。另《学部》有“礼”小类,主要引用各种文献释礼、总论三礼之言;《宗亲部》亦引用《礼记》、《仪礼》之文颇多。该书所收礼类文献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视野广阔,然分类欠斟酌,礼类文献遍及各部,治礼者难以从此书中迅捷地获取各类礼学文献,反不若《艺文类聚》方便。

(三)《四库全书·礼类》的分类方式

《四库全书》的编撰是清代最为浩大的文献整理工作。与《四库全书》相适应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则是目录学的经典之作。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礼类》按照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等6类对所收礼学文献进行分类编排,相比经类文献,其部类尤为精细,可见当时王朝对于礼学之重视,亦可见中国古代礼类文献的丰富程度。由于是丛书,不能像类书及制度史那样从其他非专论之作中摘录礼类文献。故治礼者仅由《四库全书·礼类》而收集资料仍有遗漏之处。其他大型丛书如《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续修四库全书》等,礼类分类方式亦仿照《四库全书》。

(四)贺长龄、魏源所纂《皇朝经世文编》成书于道光六年,凡120卷,分为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八类,类下又分子目。礼学文献编排于礼政下,分为礼论、大典、学校、宗法、家教、婚礼、丧礼、服制、祭礼、正俗等十类子目共16卷。其分类是按照礼学所涉范围而定,相比《四库全书》的分类更细,有似于类书的分类办法。

以上诸种分类法除了《四库全书》外,基本是按照五礼内容而定,《四库全书》是在经学的视野下,依据传统三礼的分类形式,视其分总情形、论说性质而定其具体子目。这些分类形式无疑具有其合理性,可以为我们进行礼学文献的再分类提供借鉴,同时也有不理想的地方,或分类过细或涵盖不全、或交叉重叠,有必要再对礼学文献进行科学的分类。21世纪前十年,传统文献的整理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被确定为2003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和全国社科基金2004年重大项目的《儒藏》,其礼学文献的收集归并打破了以前礼学文献分类的惯性思维,《儒藏》(精华编)分为经部礼类文献与子部礼教文献,这是对《四库全书》的一大突破。而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中华礼藏》项目中将礼学文献分为礼经卷、礼仪卷、礼物卷、礼制卷、礼俗卷、礼乐卷、礼数卷、家礼卷、方外卷(包括道教仪轨卷、佛教仪轨卷),除了礼俗被纳入礼学范围内而显不尽科学之外,其他各类均在礼学范围之内,值得注意的是,方外礼学文献已经被纳入视野,这比以前的视野更为开阔。但是这种分类法也有难以实行之处,譬如礼仪卷、礼物卷、礼制恐怕与礼经卷会有交叉,如何给各类文献进行合理的界域恐怕不是一件易事。

三《礼学文献集成》(中国古代部分)

所拟用的礼学分类形式

目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拟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其他几家大学古籍研究所着手开展大型文献整理项目《礼学文献集成》(中国古代部分),此前我们已经整理出版了一批礼学文献,如《周礼·仪礼·礼记》、《礼记点校》、《礼记校注》、郭嵩焘的《礼记质疑》等[6],同时也在整理过程中推出了几部以传统礼学文献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如《中国礼文学史》(四卷本,150万字)[7]、《中国礼制史》(六卷本,280万字)[8]、《周易古礼研究》[9]等。由于多年从事礼学研究,《礼学文献集成》的整理研究者们在熟悉礼学文献的基础上,对古代礼学文献进行了初步的收集整理工作,依据前述“礼学”概念,认为古代礼学文献应该包括以下文献: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及《大戴礼记》的各种传世版本,这是研究中国传统礼制、礼学的核心文献;历代对于“三礼”或“四礼”的注疏及研究之作,如《周礼正义》、《仪礼正义》、《礼记正义》,等等,这是中国古代礼制的经典文献,也是后人研究三礼之学及中国礼制、礼学史的重要文献;历代学者对于礼制的专章论述之作,如历代大型文献丛书所收之“经编通礼类”、“杂礼类”文献,这是研究礼学及礼制史非常重要之文献。

历代王朝因现实需要所制定出的礼典礼仪制度,如《大唐开元礼》、《开宝通礼》、《元和曲台礼》、《续曲台礼》、《太常因革礼》、《政和五礼新仪》、《中兴礼书》、《国朝集礼》、《大明律》、《大清律》等等,亦成为我们礼学文献整理的重要对象。

二十四史之《礼乐志》、《礼书》及《礼志》以及历代《会要》所载礼制及礼行的相关文献资料;各种制度史、类书所载礼仪制度的文献资料,如《通典》、《文献通考》、《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及《群书考索》等等制度史及类书中亦有集中论纂礼仪的文献资料。

我们拟在整理历朝历代礼典的基础上,按照吉凶军宾嘉五礼的归类形式,以类相从,汇集古代的各种礼典礼仪,如祀享丧葬冠婚军旅朝觐等等各种具体礼典礼仪。我们去年的课题“传统礼制及其现代价值”就是按照《周礼》的吉凶军宾嘉五礼来划分的。我们主要对历史上常用礼典来进行分类,非常用礼典只是概括提及。

清代秦蕙田《五礼通考》在吉、凶、军、宾、嘉五礼基础上,按杜佑《通典》编排顺序,将全书依照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五大类细分为吉礼44类、嘉礼15类、宾礼11类、军礼7礼、凶礼8类,总共85类。

晚清黄以周《礼书通故》涉及的分类有宫室、衣服、卜筮、冠礼、昏礼、见子礼、宗法、丧服、丧礼、丧祭、郊礼、社礼、群祀、明堂礼、宗庙礼、肆献祼馈食礼等等,对于古代礼制、学校、封国、田赋、乐律、刑法、名物乃至占卜等,均详加考核[10]。

当代著名礼学家沈文倬先生曾经说过:“经史子集,无一不可证礼。”[4]清代皮锡瑞先生亦云:“六经之文,皆有礼在其中”。[11]不唯六经,后来之十三经皆有礼在其中。进行古代礼学文献的整理,亦应关注除“三礼”外诸经所含先秦礼制之文献,这是考订先秦古礼的重要文献资料。

历代子书所论礼仪制度的相关篇章。如《荀子》、《老子》、《韩非子》等先秦子书保留了大量古礼制度及先秦思想家对于礼制所持有的观念;汉以后子部之作,如《新书》、《春秋繁露》、《白虎通义》、《孔子家语》、《抱朴子》、《颜氏家训》、《家范》、《近思录》、《朱子语类》及《日知录》等亦载有大量论礼精言,为礼学史研治之重要文献。

历代文人所记礼仪制度或礼制实践的作品,如汉代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杜甫之三大礼赋、《太平广记》中所记的民间礼仪活动及宗教礼仪,这是研究特定时期礼制及礼仪实践的重要文献资料。

对于以上诸种礼学文献史料,截至目前,已有一定程度的整理及研究,尤其是在对“三礼”及其注疏等文献的研究整理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目前礼学研究者在研究中也深感治礼之不易,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的重要的礼学文献散见于各经、史、子、集之中,而古代文献浩如烟海,当今虽有数字文献库可资检索,然而对于多数研究者而言,因个人精力所限,大量的礼学文献并未进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之中,在纷繁芜杂的文献丛书中去搜索若干礼学文献资料毕竟总是挂一漏万。礼学研究的这一困境,客观上急需对“三礼”及“三礼”之外,见之于史、子、集诸部中的礼学、礼制、礼教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并加以科学的分类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礼学文献目录。如此,后之研治中国古代礼学之学者,才有治学之门楣可供登堂入室。而新时代之新礼撰制工作亦可由此而较为顺利地得到古代礼制文献的支持。

我们在总结现有的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将《礼学文献集成》(中国古代部分)分为以下十类:

1.《仪礼》及其相关文献。

2.《礼记》(包括小戴记、大戴记)及其相关文献。

3.《周礼》及其相关文献。

4.三礼总义、通礼、杂礼文献及礼典汇编(吉、凶、军、宾、嘉五大类,附录:礼器、宗庙、宫室、舆服、礼乐)。

5.礼经外其他经书之礼学文献。

6.史部(地方志、族谱)礼类文献。

7.子部礼学文献。

8.集部礼学文献。

9.方外(佛教、道教)与少数民族礼学文献。

10.出土礼学文献。

这一分类除了尊重古代礼学文献的现实分布的客观事实外,还兼顾到了古代礼学文献研究的重点,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譬如,前面四类是礼学文献的核心,是属于传统经学的范围;第五至八类为三礼外其他经史子集之礼学文献资料的汇编,这是对沈文倬、皮锡瑞等先生论断的现实回应;此外,礼仪并非为儒家所专有,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有标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佛道自然也有其礼仪,所以佛道礼仪文献也应该纳入到《中国古代礼学文献集成》之内;最后一类是地下出土的礼学文献。

出土礼学文献是当前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重点之一。另外,地方志、族谱、少数民族文献中也有相当的礼学文献需要挖掘整理,这一部分目前几乎无人涉及。

我们认为,对古代礼学文献进行正确的分类,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分类不科学,将导致文献整理难以进行,导致出现如《太平御览》般的文献交叉重复的现象,增加文献整理的难度,却又降低整理成果的文献价值。而分类不完善,有遗漏,那么礼学文献的整理必然存在遗漏,必然不完整、不完善。因此,对于古代礼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而言,正确的文献分类,是搞好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的基础与前提。当前礼学文献整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对于古代礼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视野不够开阔,对于礼学文献的外延认识不够清晰,就是因为文献分类不明所导致的。我们相信,若治礼者能够具备开阔的礼学文献视野,并且能够熟悉其部类,那么必然能够全面自由地运用所需史料,从而推进古代礼学研究的深入进行。同时,有了明确的分类,并依此而预先设立好文献整理的目录,做好文献分类与目录提要工作,那么我们对于古代礼学文献整理这一浩大的工程,也就可以既从宏观上把握其规模布局,又可分工明确地进行细致而专门的文献整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美]邓尔麟.钱穆与七房桥世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邹昌林.中国礼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姜广辉.《礼学思想体系探源》序[A].王启发.礼学思想体系探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4]沈文倬.菿闇文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杨志刚.中国礼学史发凡[J].复旦大学学报,1995(6):52-58.

[6]陈戍国.四书五经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6.

[7]陈戍国.中国礼制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8]陈戍国.中国礼文学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

[9]兰甲云.周易古礼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第2篇:医学技术分类范文

类别

最低分

江苏

设计学类

563.000000

548.000000

江西

设计学类

327.596000

309.420000

山东

设计学类

368.200000

313.798000

河南

设计学类

372.400000

334.600000

湖北

设计学类

758.400258

704.000244

湖南

设计学类

363.600000

331.600000

广东

设计学类

338.200000

265.600000

黑龙江

播音与主持艺术

430.500000

370.000000

安徽

播音与主持艺术

746.480100

712.680099

河南

播音与主持艺术

502.300000

498.700000

湖北

播音与主持艺术

499.068255

468.268229

湖南

播音与主持艺术

453.800000

433.200000

重庆

播音与主持艺术

437.760000

426.470000

甘肃

播音与主持艺术

第3篇:医学技术分类范文

关键词:《机械基础》 教学内容 导入方式 教学效果

引言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一门艺术。心理学研究表明[1],人对新事物的感知印象是先入为主的,首先认知对后继学习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导入艺术引出新课或者新知识点,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把学生的注意力较快地集中到学习任务上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导入有多种方式,各种导入方式都有其特点及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有必要基于不同类别知识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分类,并根据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风格,设计与之相协调的导入方式,从而确保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研究的思路、目的

1.1研究思路

总体研究思路如下:以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为目标,总结任教经验,从学生学习风格、课程内容体系分类组织、课堂教学导入方式等方面着手,研究《机械基础》教学内容的分类组织方法,并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设计相应的导入方式。

1.2研究目的

《机械基础》教学内容的分类及教学中的导入方式研究拟达成以下4点目的:

1.2.1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善其学习能力;

1.2.2能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背景,适应当代学生的学习风格;

1.2.3能促使学生对新知识及其相关知识建立系统的概念框架和认知深度;

1.2.4能促使学生迁移并发现、提出新问题,产生深入探究的愿望。

2.《机械基础》教学内容的分类组织[2]

《机械基础》是一门包括材料与热处理、静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实践性强,内容体系复杂,学习难度较高,为在授课中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导入方式,有必要对其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分类。

将《机械基础》的教学内容归属为4个类别,4类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分类依据如下:

2.1基础知识

知识性理论,强调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侧重于强化记忆,作为课程的基础。

2.2常用零件

常识性内容,强调熟悉和使用,学习方法以实物感知为主,作为课程的主体。

2.3常用原理

应用性内容,强调实际应用能力,学习方法以实作为主,作为课程的主体。

2.4拓展知识

综合性内容,强调知识、实践相结合,学习方法侧重于分析归纳,作为课程的延伸和向相关领域拓展学习的桥梁。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分类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区别,4类教学内容实质上相互联系、部分交织。所以进行划分,仅仅是为了合理地安排适合不同类别教学内容特点的导入方式。

3.《机械基础》不同类别教学内容的导入方式

依据研究思路和目的,需要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导入方式。笔者的研究结果在两个班次的《机械基础》教学中进行了试点,下面结合试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阐述所设计的各种导入方式及其教学效果。

3.1基础知识的导入方式

基础知识一般理论性较强,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相对紧密,但内容相对枯燥,学习难度较大,因此设计基础知识的导入方式时,应强调一个“趣”字,把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导入的主要目的,一般可以使用下面两种方式。

3.1.1以问提“趣”导入

以问提“趣”导入属于传统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有意创设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逐步解决问题中深入掌握新内容。

采用以问提“趣”导入方法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创设的问题要避免平淡,要注重新颖性和奇特性,要以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为目的;(2)要强调问题的启发性,通过适当地变换提问方式和角度,做到“由启而发”;(3)在导入新的基础知识时,问题的设计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经验。以《机械基础》中的“机器”、“机构”等基本概念的讲授为例,如果问“什么是机器”,学生一般只会照本宣读,则教学必然显得枯燥无味。若换个角度,询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机器,则学生一般会能基于自身的知识提出许多见解和实例,如摩托车、汽车、家用电器等,此时再询问学生之所以认为这些实物属于机器的理由,则可以很好地引出机器、机构的基本概念。

3.1.2故事引“趣”导入

故事引“趣”导入是指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引入古今中外一些发明者的故事,常常能克服基础知识相对枯燥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第一堂课可以讲述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并让学生明白他们通过《机械基础》的学习也可以掌握地动仪的原理和制造,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

3.2常用零件的导入方式

常用零件的教学重在展示和感知,为此设计导入方式时应强调“视觉刺激”和“实物感知”的作用,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一般可使用形象刺激导入方式。形象刺激导入方式是指通过图画、实物、道具等直观、形象的东西来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吸引其注意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达到“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的境界。

在《机械基础》教学中,若要引入一个新的机构,可以用该机构的模型实施形象刺激导入,使学生首先通过有动感、有色彩、形象逼真的模型获得新机构的相关信息,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克服其对新机构认知的畏难情绪。以“凸轮机构”讲授为例,首先展示凸轮机构的模型供学生触摸体会,同时阐明该机构的特点、用途等基本信息,然后边演示边讲解。课堂实践证明,这一方式可以较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在机构演示深入中保持兴趣,进而形成主动探索、参与教学的良好课堂氛围。

3.3常用原理的导入方式

常用原理部分强调实践性,因此设计导入方式时应强调实用方法的实际应用情况,依据从实践到理论的思路,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带入课堂,一般可使用创设情境的导入方式,在讲授实用方法时,有意地设置一些方法在实际使用中的具体情境,由情景归纳出方法原理。

例如在讲解“制动器”时,可以引入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尤里卡”博士做的一个实验――让一个自行车赛冠军在平地上快速骑车,然后刹车,并请学生自己选择使自行车最快停下来的方法――A.刹前闸;B.刹后闸;C.先刹前闸,后刹后闸;D.先刹后闸,后刹前闸。在这样的情境里,由于学生对自行车的制动方法非常熟悉,也有比较丰富的刹车实际使用经验,因此能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教学实践表明选D的学生最多,而答案却应该是C,与答案的不一致促使学生产生探索心理,此时接入“制动器”理论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4拓展知识的导入方式

拓展知识部分属于综合应用性教学内容,因此在设计导入方式,应强调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和应用,既而达成学生在知识上的拓展与发散,一般可采用常识设“趣”导入方式。常识设“趣”导入是把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题材在恰当的时间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感觉中应用和拓展所学知识。对于《机械基础》的拓展知识,由于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环境关联性较大,因此运用常识设“趣”导入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便利条件。

4.结论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针对不同类别《机械基础》教学内容所设计的一些导入方式。导入作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欲的一门艺术,在实际运用中,还需要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和特点,灵活采用不同方式。成功的导入能使学生在乐趣中有收获,从而增强对专业的热爱,提高对事物的审美情操。

参考文献:

第4篇:医学技术分类范文

关键词: 职业学校 艺术类学生 数学学习 教学对策

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数学知识,具备观察、分析、逻辑、计算、空间想象等能力,为后续的终身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提供必备的能力。笔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主要教授的对象是职业学校艺术类学生,下面就针对艺术类学生数学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并阐述所采取的教学对策。

一、职业学校艺术类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分析

(一)普遍对数学缺乏学习兴趣

每接手一个新班时,笔者都会对学生进行一次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很不乐观的。约90%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感到数学难度大,成绩难提高,在数学学习上没有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惧怕数学,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二)数学根基不牢

笔者在教学实际中,深刻体会到学生的数学基底是偏弱的。比如,一元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初中阶段在一元二次函数的教学上一定是重点强化,练习的强度和篇幅都不会小,应该说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内容是熟悉的,掌握也应该是比较牢固的,但是在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图像解法时,在所教班级中约20%的学生会将一元二次函数图像绘制成直线;再比如,在学习极坐标与直角坐标互化时,有这样一个练习题:将点(0,5)直角坐标化为极坐标.当时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演练,求极角时,要用到公式tanθ=(x≠0).此同学忽视公式成立条件,她是这样书写的:tanθ==5.这时,坐在下面的学生中有几个提醒她不是≠5而是=0.在教学中类似的例子很多,这些都说明学生数学根基不牢固,缺乏基本的数学素养。

(三)普遍缺乏独立思考的数学学习习惯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普遍缺乏独立思考的数学学习习惯,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勇气、毅力、信心,在学习中等、靠现象严重,稍微要动点脑筋的就做不出来,空在那里,等老师讲解。比如,在学习坐标轴平移变换内容时,刚刚讲了一个利用坐标轴平移,化简曲线方程x+y-4x+8y-5=0这个例子后,对这个例子稍微进行了变换,在y前添加了系数2,作为变式练习题,班级中也就只有一两个学生做出来,其余学生全空在那里。

(四)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普遍没有行之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不会听课、不会学习、不会写作业。在课堂上,教师强调的重点、补充的例、习题,如果教师不提示学生把重点标注一下,记录好补充的例、习题,很少有学生会自觉地去做。很多学生听课效率很低,课上教师反复强调要注意问题,在接下来的练习中立即会成为突出的错误问题呈现出来。课后自主复习跟不上,学后忘前,复习前面忘记后面的现象频现。做作业不是为了学会知识而做,而是为了单纯地完成作业而做。这些现象均说明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欠缺。

二、实施的教学对策

(一)针对专业特点,充分利用好课前5分钟

职业学校专业课比重是比较大的,文化课的比重就要相对缩小,因此文化课的课时也会相应减少,这就需要学生课后需投入一定的时间,自觉地学习。然而,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欠缺的就是自主学习能力。面对这一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专业为艺术设计这一特点,利用学生的专业优势,引导学生将每节课所学内容、应用的类型用多姿多彩的笔,用自己喜欢的图形把知识网络图绘制出来。一个章节学习完以后,也有相同的要求。学生每做完一份都给予打分、评价,并利用每节课前5分钟,请2至3名学生到黑板前,将自己做的知识网络图向大家展示,并进行讲解。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引导学生课余时间进行有效复习,并掌握有效的方法;其次是与学生专业相结合,使学生在枯燥的数学学习中,感受到一丝乐趣;再次是通过课前的演讲,锻炼学生的数学表述能力。

(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的听课效率是比较低的,怎样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课堂上不做诸如玩手机、睡觉等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笔者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感知到教师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他们,使学生在课堂上绷紧一根弦。为此笔者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

1)引导学生记笔记,老师强调的重点、补充的练习题都要求学生进行标注、记录,每节课后,教师都要给予检查,并纳入平时考核中。

2)每节课上所做的练习题,每节下课时都要收缴,教师给予评价,并纳入平时考核中。

3)轮流提问,每个学生被提问的概率都是相同的,且没有规律性,不让学生有侥幸心理。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学生课内事情要课内完成,杜绝学生课内不做、课后补抄的现象发生,督促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三)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偏低,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笔者在例、习题的教学环节中,着重教学生运用四步法分析问题,即第一步:看所求的目标是什么?第二步:想要求这个目标,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第三步:分析已知条件,由条件能知晓什么结论?第四步:寻求沟通第二步与第三步的桥梁即突破口。

例如:设二次函数f(x)满足f(x-2)=f(-x-2),且图像在y轴上的截距为1,在x轴上截得线段长为2,求f(x)的解析式。

分析:求解目标:f(x)的解析式。已知中给出函数f(x)为二次函数,故可采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因此设f(x)=ax+bx+c=0(a),只需求出a、b、c即可,所以只需列关于a、b、c的方程组,解之即可。接下来到条件中寻求相应的等量关系。

条件f(x-2)=f(-x-2)可知图像对称轴x=-2,由此有=-2(1)

条件图像在y轴上的截距为1可知c=1(2)

条件图像在x轴上截得线段长为2,可知图像与x轴的交点为(-2+,0),(-2-,0),由此有a(-2+)+b(-2+)+c=0(3)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平时的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五)作业实施分层要求

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基础差异性大,尤其是艺术类学生更是如此。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分层要求是必要的。这样做,各个层次的学生都离目标近一些,防止出现目标太高,学生达不到而放弃的现象。所以,在作业要求上实施分层要求,凡是每次考试能达到75分以上(百分制),对于教材、学习指导用书上的一些B组题目,要求这部分学生做,75分以下的学生,B组题目不要求做,但是A组题目必做。

(六)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在课堂上,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该记录、标注,教师都会提醒,使学生在长期的课堂学习中能领悟听的方法,做练习时,引领学生运用四步分析法,使学生在长期磨炼中逐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通过要求学生绘制知识网络图,引领学生掌握先复习后作业的数学学习方法。

(七)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笔者在所教班级中,依据学生数学成绩,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个数学学习小组,每组人数平均4人,组长由数学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担任。课堂学习、课后作业的成效评价都是以组为单位进行的。这样做不仅可以以优助差,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帮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三、结语

以上是笔者针对所教职业类学校艺术类班级的数学学习主要现状分析及采取的教学对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个体的特征是各不相同的,教学对策对每一个个体而言也未必都是有效的。这就需要教者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想办法,及时做出调整,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时涛.中职对口单招班数学学习现状及教学对策[J].文理导航(中旬),2011(08).

第5篇:医学技术分类范文

论文关键词:艺术类学生;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教学方式

一般来说,艺术类的学生,文化课的基础知识不如其他学生,尤其是在英语学习上,但这并不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存在问题。作为一名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教师,只要能结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找出差距,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英语能力应该不是难事。三字经有云:教不严,师之惰。没有学得不好的学生,只有教得不好的老师。

一、当前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态度的不端正

就目前我们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大部分学生觉得英语很难学,有些对英语产生了厌烦的情绪,部分学生甚至不能保证按时上英语课。作为一个学生,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信心,肯定不可能学得好。因此可以说,这些学生从心理上就忽视了英语学习。

(二)艺术类学生的基础问题

有一部分艺术类的学生从小就开始了专业训练,还有一些是从学校开始学习艺术专业,无论是哪一类,他们与其他的学生相比,在基础文化课上的学习时间都所剩不多,这就造成了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普遍基础差、底子薄。而英语是一门语言,从婴儿学习母语的过程,我们就能发现,语言学习需要一个不断坚持、不断记忆、不断积累。如果在学习上不能持之以恒、时间上没有合理分配,学生的基础就不会打得牢固,长此以往,学生最终会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学校传统英语教学方法的问题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

1、缺乏英语兴趣教学。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首要因素。我们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单纯的老师授予、学生接受的过程,非常得机械和死板。往往,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学生们在底下呼呼大睡,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久而久之,学生感到英语学习枯燥无味,仅有的一点积极性被打压全无,再也提不起学习英语的兴趣。

2、缺乏针对性的英语教学方法。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琢磨艺术类学生与其他学生的不同之处,针对艺术类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艺术类的学生天生对艺术的感悟力强,在艺术上有所造诣,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特点,将英语知识与他们所熟悉的领域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没有陌生感,容易接受和掌握。

3、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只靠一星期四节英语课,不可能让学生掌握这门语言。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以学生为核心,课堂上教授学生们学习语言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课下保持联络,让学生们在课下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如果缺乏英语教学的师生互动环节,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不够,学生存在的疑问如果不能及时的解决,学到的知识也是一知半解。

二、利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优势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ALL)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平台,利用远程通讯技术获取多媒体数字信息完成学习的一种方法。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在上世纪70年代已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逐步得到应用。在我国,中国的CALL研究近年来已有较大发展。由于计算机系统对于语言习得的诸多优势,在我国的很多部分高校,都引进了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体系。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这种优势更是不言而喻的,其特点在于:

(一)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学习的效率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把学习材料和知识技能变得更加生动、立体和形象,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进入学习。尤其对于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的艺术类学生而言,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所带来的学习材料,会减少学生们心理上的畏难感,从而使学习难度大大降低。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可以利用学生的多种思维形式,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美国学者托马斯·R·布莱克斯利在《右脑与创造》一书中提到:“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现在人类正面临着人——机之间实现新型的协同关系……计算机与人的左脑和右脑三者之间形成一种三向合作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右脑具有填补空白和产生直觉突破的创造性,左脑可接近右脑的逻辑语言。计算机则以完备的准确性和比人脑快过上百万倍的速度,而使左右脑的能力得到延长,促进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教师可以将大量的声音、图像、动画、视频、音乐等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和运动觉。在刺激的过程之中,学生的左右脑可以协同工作,将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都调动起来进行学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眼、耳、手、嘴、脑五官可以一并使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眼看口读,而且可以耳听手动心想,便于听、说、读、写、译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还有一大功能,即它能够提供大量真实的、即时语言环境,并且能够最快程度地反映目前的真实情景,呈现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从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艺术系的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差,但是对于新奇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计算机网络所带来的各种语言情景,既能满足学生们猎奇的心理,又能获得语言上的知识。 转贴于

计算机的沟通纽带的功能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传统的联络方式现而今已经很大程度上被网络所取代。人们每天从网络上获得大量的信息,与各式各样的人群在进行联系。同样,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可以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老师们可以通过网络的各种联络方式,给学生们提供信息资源,帮助学生解疑答惑,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动性不断得以保持。

(三)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可以突出教学的个性化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英语起点、基础和兴趣各有差异,而绝大多数课本往往是针对某一个水平或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制定的,教师的教学也往往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水平进行授课。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需要。而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英语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材料进行学习。教师要在明确学生不同语言水平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和题目,为学生们准备不同难度、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生动有趣味的补充学习材料,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鼓励和监督。这样既照顾到起点较低的学生,又使基础较好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也充分体现了教学的个性化,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做到真正地因材施教。

三、具体的教学设计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教学主体是针对学生而完成。因此,教师需要进行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部分的准备,并及时传达给学生,督促学生完成每一个学习步骤:

(一)教师要提前备课,将一些学习资料预先上传给学生,以便学生提前预习

每一学期开始之初,教师应将教学日历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白这一学期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进度安排,以便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每一堂课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将自己的电子教案和课堂准备作业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准备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课下分组模拟,课堂上进行表演。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补充材料,集图像、视频、动画、音频等多种媒体功能于一体,进行教学授课

如,在幻灯片中插入下载的各种视听说读写活动,与活动内容协调的背景音乐、Flash动画或与内容相关的链接,为学生创造生动、真实、具体的情景和语言环境,对其产生多种感官上的刺激,能使学生对所讲内容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课堂气氛也更加轻松活跃,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三)课后,教师根据每个层次学生的程度和能力需要,给学生找一些补充资料

如,链接拓展型的听力、口语练习,设置听说读写译或讨论等语言实践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语言能力、兴趣和需要,自主学习。教师则通过学生的口头展示和评论在课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E-Mail、论坛或者其他即时通讯工具等形式,在网络学堂上开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渠道,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进行实时地帮助、指导和回馈,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预先设计好的语言活动。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监督。艺术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比较有限的,教师如果不制定严格的作业制度,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就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记录,将其记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从而对学习过程进行监督,给予必要的督促、建议和评估。

四、目前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对教师和学习者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目前的教学过程还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对于教师的能力和精力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网络的信息量十分庞大,教师需要从中选取使学生既感到有兴趣又能学到技能的语言材料,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有用信息是是教学者面临的一个问题。教师还需要对各个层次学生的语言水平进行摸底,从而把握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材料到达学生手里之后,教师的工作并未结束,还需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监督和引导,督促学生持续进行学习。教师如何把握学习者的程度,如何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二)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环境对学习者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艺术类学生对于文化课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如何能做到积极配合教师的要求,持续地进行英语学习是一个问题。同时,艺术类学生大多性格外向开朗,喜欢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喜欢在人群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一直坐在计算机前,他们会很容易疲倦、分心,从而不能坚持。

第6篇:医学技术分类范文

关键词 类比 高中化学教科书 图像类比 呈现方式 化学概念

“类比”一词来自古希腊词汇“analogia”,原意是“比例”,古希腊数学家用它来表示2组数间的相似关系,后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被使用。一般说来,类比是在2个不同事物之间进行对比,找出若干相同或相似点之后,推测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叫类比推理[1]。化学史上,从宏观轨道类推到微观轨道,从原子轨道类推到分子轨道,从原子的外层轨道类推到分子的前线轨道,从原子轨道的对称性类推到分子轨道的对称性,这一分子轨道理论的建立,正是采用了一系列的相似和类推的类比方法。我们学习新知识时,若选取熟悉的知识或经验作为类比对象,这称为类比的源域,简称类比物,欲学习的新知识称为类比的目标域,简称目标物。类比物和目标物通过共同或相似的属性连接在一起,Duit(1991)把这种类比描述为共同属性的映射过程[2]。类比具有相似性、猜测性、或然性和创造性等基本特点。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提出“教科书的编写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和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增强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兴趣。”[3]我们认为,教科书中类比的编写是实现上述建议的科学方法之一,因为类比是以相似性为基础,建立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相关联的一座桥梁。本文对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类比的编写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若干编写建议。

1 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类比特征的分析

研读新课程高中化学3套教科书(人教版,苏教版,鲁科版,2009年版)24册,发现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和实验化学3个课程模块的教科书中几乎没有出现类比的编写,其他课程模块的教科书15册,确认清晰的类比为73个,平均每册4.9个。参考国外教科书类比的分析框架[4],结合分析类目的可操作性和化学学科特点,对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类比编写的主要特征进行统计与分析,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1.1 类比的内容

类比的内容指目标物和类比物内容。目标物内容、出现的次数及占总数的百分比为(参见表1):物质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及相关概念和理论等方面的内容,33,45.2%);物质性质(主要为无机、有机元素化合物性质,16,21.9%);化学反应原理(包括溶液平衡理论、化学键、化学反应能量、化学反应速率等内容,20,27.3%);化学计量(4,5.4%)。目标物主要集中于与原子结构相关的电子层、能级、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化学键和能量、晶体结构、手性分子、平衡常数等概念,即主要是较为抽象和难度较大的化学微观概念,采用了类比的编写方式。类比物内容、出现的次数及占总数的百分比为(参见表1):社会生活经验及自然现象(44,60.3%);化学知识(21,28.8%);物理知识(8,10.9%)。类比物内容,主要为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生活经验、自然现象,多数是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能直接感知、具体的,所对应的目标物以物质结构内容为主;已学过的化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类比物较少,所对应的目标物以物质性质为主。

1.2 类比的呈现方式

类比的呈现方式主要有文字、图像的方式。分析结果显示(参见表1),教科书中仅用文字描述的类比有47个(64.4%),图像类比(包括图文)有26个(35.6%),多数集中于“物质结构”的内容中,主要功能是促进概念的理解。这可能因为该内容过于抽象和较难理解,是学生产生迷思概念的重要来源。文字类比的呈现数目高于图像类比。图像类比多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有的图像类比内部结构简单而良好。例如,教科书中将“登山与盖斯定律”进行了类比,麦裕华等分析了“山的高度与上山的路径无关”图像类比(《化学反应原理》,人教版,图1-9),认为设计恰当,效果良好[5]。Shapiro(1985)指出视觉化过程对概念的学习非常重要,而类比的一个优势是提供学习者对抽象、复杂概念的具体视觉想象,图像的应用有助于视觉想象的形成[6]。按照Paivio(1986)的双重编码理论分析[7],图像类比充分利用人的非语言信息处理系统,以表象形式促使学习者进行类比推理,增加了理解科学概念的可能性。

但是,从整体上看,教科书中图像类比的使用率较低和使用范围较狭窄,尤其是体现化学学科特征的宏观、微观和符号三重表征的图像类比较少。

1.3 类比的相似关系

类比的相似关系是指类比物与目标物之间相似属性的关系,主要分3种:(1)结构的相似性。即类比物外观上或内部的形状、大小、结构等与目标物相似,如“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有人把这种电子层模型比拟为洋葱式结构”(《化学2》,人教版,图1-7)。这个类比以结构的相似性呈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形象化的电子层模型。(2)性质的相似性。即类比物与目标物具有相似的性质(包括功能属性),如“第一个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发现”(《物质结构与性质》,苏教版,第21页)中描述了巴特列在合成O2PtF6时,联想到氧分子的第一电离能(O2O+2+e-)为1 175.5 kJ/mol,与氙(Xe)的第一电离能1 170 kJ/mol非常接近,通过元素性质类比,首次合成第一个稀有气体的化合物,体现了类比的创造性特点。(3)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兼有。如“水能与化学能变化的对比示意图”(《化学2》,人教版,图2-1),水能和化学能的变化都以图示形式(结构)描述,而其共同属性是能量的变化。将2者进行类比,能够有效的达到“化无形为有形”的作用。

统计显示,教科书中类比的相似关系为(参见表1):结构的相似性有36个(49.3%),性质的相似性有24个(32.9%),结构和性质相似性兼有的为13个(17.8%)。教科书中多数类比关系是结构的相似性,其次为性质的相似性,兼有结构和性质相似的类比较少。

1.4 类比的映射程度

类比是一个映射过程。当我们机敏地发现类比物与目标物之间具有关联的相似时,就倾向于把类比物的相似属性特征映射到目标物上,并由此完成推断或论证[8]。教科书中类比的相似属性表现为结构、性质或2者兼有,其映射程度指类比物投射到目标物的相似属性的清晰度,Curtis&Reigeluth(1984)将其程度分为简单、丰富和延伸3级水平[9]。简单的类比只陈述目标物像类比物,而没有进一步的解释;丰富的类比是指描述了相似属性的某种属性,并进行了对应说明或解释;延伸的类比是指多重类比或陈述一个类比的几种属性。我们将丰富和延伸合并成一级,称之为复杂的类比。例如,教科书中“元素周期系的周期发展像螺壳的螺旋”(《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人教版,图1-15),未对其相似属性加以比较和说明,属于简单的类比。一般是类比的目标物不是特别抽象,教科书作者认为没必要作相似属性的比较和说明,学生应知道类比的属性。而下例类比:“如果把溶质(不限于固体)在溶液中形成饱和溶液时的状态,称为溶解平衡状态,对于化学反应体系来说,就应当称作化学平衡状态。溶解平衡所具有的许多特点,在化学平衡体系中都可以找到。例如,在反应体系中同时存在着正、逆反应2个过程,当这2个过程的速率不相等时,常常只能观察到某个方向的变化。”(《化学反应原理》,人教版,第26页)有对应属性的映射说明,称为复杂类比。统计显示,教科书中类比的映射程度较高(参见表1):复杂类比有45个(61.6%),有28个(38.4%)类比为简单类比。

此外,类比物和目标物之间具有相似属性,必然存在不同的属性,即相异属性。教科书中提示了相异属性的有(参见表1)3个(4.1%),例如,“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其化学性质与氧气有相似之处。它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非金属单质,能与铁、铜和钠等金属以及氢气、红磷、硫等非金属发生反应。除了上述与氧气类似的性质外,氯气还具有什么特征呢?”(《化学1》,鲁科版,第13页)表明了类比的相似之处,同时也暗示了类比存在不同属性。然而,95.9%的类比编写没有指出类比的相异属性,更没有提醒类比的局限性。

2 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类比编写的建议

2.1 类比物与目标物的选择

2.1.1 适当增加类比的数目

我国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类比数约为每册4.9个,大大低于国外教科书类比数目。例如,Thiele和Treagust(1994)分析了10册澳大利亚化学教科书中的93个类比,平均每册9.3个[4]。也就是说,教科书中目标物的数目较少,究竟选择多少目标物合适,目前没有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我们认为,教科书新增加的与大学化学有关的化学选修内容,诸如原子轨道、4个量子数、泡利原理、洪特规则、杂化轨道、熵变、焓变等内容特别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建议教科书作者适当增加类比的数目,用通俗易懂的事实类比说明这类新增的抽象概念。例如,量子和量子化的描述可用:flash影片是由许多时间帧构成的,每隔百分之几秒,就换一张图片,而不是连续不断的(从百分之几秒前的情景直接跳跃到百分之几秒后的情景)。每张图片,就是构成一段录像的“量子”,是不可分割的。物理量的上升、下降或者转换,就像一段flash影片,以一张张图片、断断续续地进行着,这其实就是一种量子化。这样的编写可以降低概念学习的难度,促进概念的理解。

2.1.2 扩展类比物的范围

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类比物若选取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经验,例如,气球类比原子杂化轨道的类型;学校舞蹈类比为化学平衡;太阳系类比为原子结构;隧道类比为催化作用;稻谷类比为阿佛伽德罗常数;角色扮演类比为化学反应;风扇转动类比为电子云等,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化抽象为具体,促进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经验”的整合。我们认为设计这样的类比,应尽可能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典型、清晰的具有丰富内涵、生动有趣的“生活原型”作为类比物。当然,其不足之处是,未必能形成学科知识的结构化。

我们注意到,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强调: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与其说单纯的掌握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10]。因此,以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作为类比物,进行学科知识的纵向和横向类比组织,那么,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就不再只是片段、分散的,而是有系统有组织的结构化知识。

例如,金刚石的空间结构可以看成是:甲烷分子中的4个氢原子分别被4个碳原子取代,得到一个中心碳原子与相连4个碳原子相结合的正四面体结构。在此基础上,周围相连的每个碳原子又与其他碳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无限下去。在此过程中会形成金刚石结构中的最小碳环六元碳环。这样类比推理得到了金刚石的空间结构。同样地,以金刚石为类比物,晶体硅、碳化硅晶体、二氧化硅晶体可以依次采用一连串的类比进行描述。又如不同学科知识的类比,勒沙特列原理可用楞次定律进行类比。像这样通过对新旧知识相似的类比,根据认知心理学同化理论的综合贯通原则,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可以重新组成彼此关联的观念,这样不但获得了新知识,而且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因素经过新的组合又获得了新的意义。同样,选择学科知识为类比物也有其劣势,即较难促进学生学习心向。

如前所述,现行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类比物主要是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经验,学科知识比重较少。根据这一事实,我们建议:教科书作者可考虑扩展类比物范围,选择学习者先前熟悉和理解的化学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或相关学科中合适的类比物,映射到目标物上,将后继学习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使知识的逐层建构得以实现,促进知识的意义理解。

2.2 类比物与目标物的相似性

国外研究表明[9],教科书中仅仅是结构相似的类比关系,其效果较差,因其只具备表面的相似性,而其他相异的属性可能较多,类比的使用自然受到较多限制;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兼有的类比,因其所具有的相似性较多,类比的限制自然较少。显然,兼有结构和性质相似的类比较难编写,这也是本研究所得此类比较少的主要原因。Iding(1997)指出从兼有结构和性质相似属性的类比物到目标物的映射,采用图像表征的类比较好[11]。鉴于高中化学教科书中图像类比使用率较低和使用范围较狭窄的事实,我们认为教科书中采用宏观、微观和符合三重表征的图像类比设计,可以体现化学学科特征的思维方式,能增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12]。宏观表征是指对物质所进行的外在可观察的现象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微观表征是指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得到的,物质的结构、组成、反应机理等微观领域的属性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符号表征是指由拉丁文和英文字母组成的符号和图形符号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主要指化学式、方程式等。

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许多图像类比内容,往往直截了当地展示出微观结构模型类比物,和物质化学性质结合不够紧密。我们认为,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表述,尤其是采用通过揭示各类元素化合物之间或有机化合物官能团,从结构到性质的相似性进行三重表征的类比,可使整个知识内容在不断地前后联系对比中向前推进,有利于增强学习效果。例如,氯气与水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教材编写时,可以用氯气通入到水中,氯分子、水分子的球棍模型及对应产物的模型图,相应的化学方程式,组合成三重表征,从化学键的不同断裂处与不同键的生成的角度考虑,设计多种假设,再用实验进行探究,能对学生产生认知促进作用。

2.3 类比物与目标物的相异性

纵观教科书中类比设计,很少对类比的相异属性给予说明,类比的局限性被忽略。由于类比所得出的结论都具有一定的或然性,从2个对象在某些特征相似,并不一定得出它们在其他属性方面也必然相似的结论。正如内格尔说:“当不加分析地把熟悉的概念扩展到新的题材时,很容易犯严重的错误。”[13]例如,前文所述的“登山”图像类比,并未说明2者有何相异之处,化学反应热可以是正值或负值,而山的高度是正值,这可能会让人得出“反应热只能是正值”的结论。Glynn(1988)形容类比是“双刃剑”[14],其用意在于提醒教科书的编写应慎用类比。

然而,类比本身就是重视相似属性的类推,相异属性的解释会增加教科书编写的篇幅和难度。由于缺乏有关高中生运用类比学习化学产生“迷思概念”的实证研究,那么,教科书中哪些类比的局限性应该指出,目前难以确定。所以,我们建议在教科书类比编写的时候,不要选入容易产生歧义或有争议的类比。像电子“自旋”像地球那样绕轴“自转”,这一类比有很大争议,电子自旋运动的实质仍在探索之中,故不宜选入教科书中,但可以适时增加一些类比方法指导的栏目,让学生明确使用类比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56

[2] Duit R.Science Education,1991,(6):649-67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0

[4] Rodney B Thiele,David F Treagust.Instructional Science,1994,(1):61-74

[5] 麦裕华,陈徽,钱扬义.化学教育,2009,30(8):20-24

[6] Shapiro M A Analogies, visualization and mental processing of science story. Paper presented to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Divi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1985

[7] Paivio A.Mental representations:A dualcoding approach.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8] 董洪亮.教育研究,2007,(12):37-41

[9] Curtis R V,Reigeluth C M. Instructional Science,1984,(13):99-117

[10] 布鲁纳. 教育过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8

[11] Iding M K. Instructional Science,1997,(5):233-253

[12] 毕华林,黄婕,亓英丽.化学教育,2005,26(5):51-54

第7篇:医学技术分类范文

关键词:危机干预;人格障碍;心理咨询

我国艺术类大学生大多经历过高考前短时间、高强度的艺术学习,这种经历往往会造成艺术类大学生比起非艺术类大学生有着对自由生活更多的期待。升学后,艺术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萌发迅速,特立独行的性格较为明显。一个宿舍中,同学之间因性格各异而造成矛盾激化的案例时有发生。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合理的引导,尤其是当发现存在心理障碍者时就需要及早进行心理干预。

一、案例概况

王同学,女,1991年生,湖南岳阳人。湖南长沙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2011级学生。入学三个月后,该生所在班级学生干部反映她与宿舍同学关系紧张,专业成绩下滑严重,旷课比较严重,不参与任何班级活动,没有稳定的交友圈。据她个人陈述,她感到自己缺少学习能力、自己长像也不好、对周围的事情都没有兴趣,目前的生活很空虚,无法与周围的人正常交流,与同宿舍的同学时有吵闹。由于人际关系紧张、缺少生活目标、专业能力差经常被老师批评,王同学感到非常痛苦.希望自己能快点摆脱这种苦恼,但是又感到找不到方法。某天晚。班干部反映王同学与同寝室友发生激烈争吵后跑出宿舍。凌晨1点仍然未归。辅导员立即联系王同学,确认情况是她感到内心痛苦,不想再回宿舍,还在学校附近跑步。经过劝解片刻,王同学回到宿舍休息。

辅导员将情况上报学院领导、学生家长,并对宿舍纠纷进行调查。辅导员咨询对象认识到是不合理期待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只有改变了她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她目前存在的各种情绪症状。在缓解该生内心痛苦的情况下,辅导员要求所在班级班干部密切关注该生心理动态,安排信息员继续跟踪该生的心理情绪。目前,该生心理状态平稳。可以完成正常学习、生活活动,与同学紧张关系缓和,与辅导员能经常联系。

二、案例分析

王同学的心理感受和行为表现具备边缘型人格障碍特征,边缘性人格障碍是精神科常见人格障碍,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且严重时会出现自残行为。

心理病因分析:1、生理原因:该生处于青年期,情绪调节能力较弱。2、社会原因:(1)与人交流能力比较差,对人的依赖性较强使得周围的人渐行渐远。(2)在早起成长环境中家人的过度呵护,父亲工作压力很大对家庭关系有影响。(3)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理解和关注,缺乏正确的指导。3、心理原因;无法很好的将两极融合,无法对世界产生统一和综合的观念。从而对于世界缺少安全感。形成绝对好和绝对坏的不现实期待。认为爱我的人就必须绝对一直爱我、呵护我,如果不能就是不爱我,甚至是可恨的。认为自己形象不好、头脑不好、不会说话是别人远离我的原因,远离我的入团结在一起抛弃了我。

辅导员综合判断:该生的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对照症状学标准,该生表现出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症状,对他人的关爱要求很高存在不合理期待。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生心理问题可能已经持续时间很长,具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表征,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之下,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但仍需要长期密切关注。

三、案例点评

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是辅导员的重点关注对象,班干部的及时反映和辅导员的及时介入对于保证学生身心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辅导员需要具备基本的心理辅导技能和沟通艺术,才能与关注对象保持良好的关系。由于关注对象对辅导员的信任。才会采纳辅导员的见解和建议,打下了良好的关系基础,保证了问题处理的质量。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且出现自残风险较高。事先制定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方案》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案例在职业类高校的艺术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整个过程发现及时有效,与学校、家长沟通充分,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维护了校园的稳定。如果没有基本完善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与体系,没有辅导员、学生干部的培训,没有认真负责的学生工作管理工作者。很难保证学生安全并帮助学生继续完成学业。

四、结语

第8篇:医学技术分类范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市场需求,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中原经济区地处中国核心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12年11月,在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之后,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地方经济的高等职业教育类型,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深化,中原地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而传统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上比较模糊,忽视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就业缺乏竞争力,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进行必要的专业设置调整、教学模式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求调整高职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设置。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设置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但最主要的是受区域经济的影响;因此,高职的艺术设计专业设置要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发展为依据,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并且还要考虑到产业的发展前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1.专业设置应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里面提出要加快中原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这就促使设计艺术人才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现如今,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各行各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传统的单一技能应用型人才已不符合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求, 为此,在同等学力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多层次的学习选择,可以有效解决生员素质差距和市场人才需求不一致的现状。以我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教学中除塑造专业基本能力完整课程体系外,还增加了分层分流和能力拓展的课程群组。一方面可以适应市场设计人才需求的多层次性;另一方面,也为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了选择发展的兴趣空间。

2.专业设置应适应市场不平衡发展的需求。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建设需要专业技能人才,作为与市场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的人才,然而设计艺术人才培养也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就国内而言,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特征,不同行业领域的发展也不尽平衡,因此,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要求高职艺术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深入研究当地或临近发达地区的行业特征以及对设计人才需求细分市场,将其作为设计艺术办学的重要依据。另外,在教学培养计划制定中,最大限度增加专业方向的适应性,也能够满足设计人才市场需求的不平衡性。

3.专业设置应体现中原经济的区域特色。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其理位置重要,经济总量大,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因此高职艺术设计的专业设置要体现其区域特色;首先,郑州航空港区和各种专业园区建设,需要大批建筑装潢设计人才;而以往的毕业生由于培养方向的局限性,实践操作技能普遍不高,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高层次的装潢设计人才的需求;其次,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了乡村民俗游、采摘游等旅游项目,但与此相适应的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和富有文化内涵的景区形象策划极其匮乏,最后,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为了适应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供一个很好的机遇,需要大批平面设计、企业形象策划、媒体动画类的设计人才,这些都为高职艺术设计的专业设置提供了很好的市场支撑。

二、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求调整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以职业为导向的特点,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工作协调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复合型技术和管理人材,因此其课程结构的设置应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和技能共举等特点。

1.课程结构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中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各行各业相互渗透交叉发展,传统的单一技能应用型人才已不符合当今的需求,随之而带来的人才结构变化是对高职艺术设计领域大量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形成较为宽广的艺术设计综合知识面,需要把课程内容的实行横向整合,主要是跨专业的整合,即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2.课程结构应强化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列宁曾经说过 :“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 因此,在制定改革方案时,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强调专业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中原经济区的具体情况以及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课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强调实用性,通过学生全面、多样、自主的实践活动,培养他们自主性、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等诸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

三、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求强化师资队伍的培养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与课程建设与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与学生未来就业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建设一支符合新世纪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需要的 “双师型”与“技能型”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四、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发展改革离不开产业、企业的需求导向,为了保证课程设置的有效性,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最终,在实习、实训基地里学生以一个准设计人员的身份进驻实习单位,参与企业工作,亲身参与设计与实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相对集中的实习实训过程中得到锻炼,为将来由学生到设计从业者的转型做好准备,同时为顺利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积累实践经验和作品。

综上所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高速发展的前景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将得到更多的就业机遇和更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会面临更大的就业挑战和更激烈的竞争压力,因此,要求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应当深入思考职业教育内涵,在专业建设中把握科学性、增强预见性、提高灵活性,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泉.对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的问题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8

[2]区穗玲.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以广东5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广州大学,2011

第9篇:医学技术分类范文

【关键词】独立院校 艺术类低年级学生 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3-0021-03

一 问题提出及调查目的

随着近年来各高校的扩招,使得艺术类学生日益增多,在学校扩招的同时,相应毕业生的人数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形成了一定的就业压力。尤其是在近年来的新闻报道中,不乏看到一些与艺术相关的专业被贴上“最难就业的标签”。独立院校的艺术类学生相比于专业艺术院校而言,在学校知名度和专业能力方面处于劣势,因此,如何使得独立院校的艺术类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展现出自身的价值和特色,则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职业规划是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即将步入社会职场的大学生而言,良好的职业规划不仅可以带动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自主性,也可以切合实际地进行自我发展和完善,而大学低年级是生涯发展教育的关键期①。因此,本文设计相关调查问卷,了对独立院校艺术类低年级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现状展开调查,并对呈现出的问题展开讨论。

二 调查设计及对象

本调查问卷共设计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了解学生对自我认知的情况;第二部分了解学生对职业规划知识认知的程度;第三部分则是了解学生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调查对象为2015级艺术学院学生,共收回有效问卷232份。

三 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第一,学生对自我认知情况。(1)在对自身性格认知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有36.21%的人选择非常了解自己的性格,有60.34%的选择比较了解,3.45%的人选择不太了解,无人选择不了解。(2)在对自己特长和能力方面的了解:有12.07%的人选择非常了解,68.96%的人选择比较了解,18.97%的人选择不太了解,无人选择不了解。

第二,学生对职业规划知识认知程度。(1)是否了解什么是职业规划:有6.43%的人选择非常了解,62.53%的人不是很了解,听说过的占28.45%,一点也不了解的占2.59%。(2)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学习是否重要:非常重要的占33.62%,重要的占42.24%,不太确定重不重要的占24.14%,认为不重要的无。(3)目前获得相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来源:31.03%是从学校或院系组织的职业规划教育;老师或辅导员的一对一指导占4.31%;学长指点占8.62%,凭自己的经验认知或从书籍网络获得的占52.59%,目前没有任何获得的占3.45%。(4)是否参加过职业测评:没有参加过的占72.41%,参加过不完全测试的占19.83%,从网上搜索并简单填写过的占6.04%,参加过专业职业测评的占1.72%,这说明学生对职业测评的认识度较低。(5)是否参加过职业性格测试:21.55%的人选择有,78.45%的人选择没有。鲜明的数据差别显示出学生没有从社会角度进行自我评价。

第三,了解学生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1)在选择专业依据方面:根据本人兴趣爱好选择的占29.31%,认为专业就业前景好的占30.17%,家长或老师推荐的占23.28%,因高考成绩所限或学校调剂的占17.24%。(2)在调查目前对大学生活和学习有无明确的目标时:有12.07%的同学选择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有42.24%的人选择有清晰但比较短的目标,有39.66%的人选择目标模糊,有6.03%的人选择无明确目标,这说明过半的学生在学习时带有目标性。(3)是否制定了符合自己性格特征和能力的职业规划:有25%的学生选择有,有75%的学生选择没有。(4)对于未来从事的职业:与本专业相关,并开始付出努力的占50.86%;考虑别的行业,并开始付出努力的占26.72%;尚无任何想法的占6.9%;处于观望状态,但职业意识还比较模糊的占15.52%。(5)是否清楚将来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有43.97%的人选择很清楚,有40.51%的人选择不太清楚,有15.52%的人选择不清楚。

四 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全面的自我认知

正确的自我认识是良好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它有利于大学生角色的转换,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职业期望。②调查结果显示,作为个性突出的艺术类学生,大部分人对自身性格和特长都选择了较为肯定的答案,这一点值得肯定。遗憾的是,在随后的调查题目中,职业性格测试和职业测评的结果却显示出大部分同学并没有参与过相关的测试,这说明学生的自我认知带有片面性。学生们没有注意到“社会我”③的重要性。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除了对自己的性格特征与自身特长了解外,还应该注意在社会方面的自我认知,将自己置身于社会背景下客观地进行自我评判,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自我。

2.缺乏对职业规划知识的学习和规划能力

学生在进入学校学习一年后,对于相应的职业规划信息接收滞后,只有少数学生已经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在低年级时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点归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在摆脱高中的学习模式后,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快进入到自主学习的模式,主动性低。而主动性低带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缺乏主动性的学生在学习中的规划意识薄弱,常常漫无目的地度过低年级的学习阶段,这也最终导致了高年级择业前的茫然和准备不足。另一方面,缺乏主动性的学生往往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技能,导致职业生涯发展能力低。④正如调查结果中,大部分学生有目标,但利用相关的职业规划信息来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计划的同学却很少。这种认知度的不清晰必然会导致盲目地跟从现象,不能客观地从自身的能力与特征出发,阻碍正确的发展方向。第二点则是与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殊性有关,艺术类学生过于执着自身的专业,尤其强调艺术性和专业技能,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相比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学生对职业规划的学习却不够积极。

3.缺乏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目标

“机会常常留给有准备的人”,对于职业发展而言,合理的规划和充分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而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生涯目标则是重中之重。但针对目前艺术类学生的扩招形式而言,门槛低、分数低成为大家选择艺术类专业的最大原因。很多成绩中等的孩子为了踏入一所名牌大学,选择了自己可能不喜欢的艺术类专业,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批批艺术类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陷入了迷茫和恐惧⑤。尤其在独立院校,在专业分数和文化课分数要求不高的情况下,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属于“被动地”选择了专业。只有29.31%的学生选择专业是因为兴趣,而更多的是服从于社会认为有利的一面。但是在进入大学之后,迎来自由和广阔的学习机会时,就应当重新审视专业是否符合自身的发展。确立目标除了客观地进行自我剖析外,更重要的是对想要从事职业的了解,从而进行合理的规划。

对未来从事的职业不了解,对于从事职业所具备的能力不清晰,学生盲目地择业方向必然会导致就业时的迷茫。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被动地选择了不喜欢、也可能不适合的专业进行学习,同时,在大学期间,又没有充分地审视自身的能力和缺陷,只是服从式地将所学专业作为以后的职业目标,无疑这种学习带有痛苦性,也带有盲目性,这或许会成为日后职业发展的绊脚石。

五 相应措施

1.引导学生全面认知自我

自我认知其主旨就是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自己⑥。从职业发展角度来讲,学生需要从自身兴趣、能力、个性心理特征等不同的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认知,切实做好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真正认清自己。因此,学校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要的引导者,应在学生入校后,对低年级学生灌输全方面自我认知的教育观点,相应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发挥辅导员老师的影响力,鼓励新入学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组织,鼓励新生积极拓展人际关系,多与老师、学生沟通交流。通过参与活动,可以使得学生从中体会自身的能力和缺点;通过交流,可以从别人的评价中找到自身的缺点,不断完善自我;(2)以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平台,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有关自我认知的知识和重要性,同时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职业测评。(3)发挥学生就业团队的功能,组织一些关于自我认知的体验活动。

2.加强学生自我培养意识,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良好的素质和基础是成功的第一步,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过窄的知识面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平时除了对专业课进行学习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借助大学的丰富资源进行更为广泛的知识学习。前文指出,艺术类学生过于专注本专业的学习,也往往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进入大学学习后,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结构,对相应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都应当有所了解,以提高竞争力。尤其对于那些选择从事非本专业和尚无任何想法的学生而言,就应当拓宽知识面,加强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3.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知识的宣传,有效促进职业生涯规划发展

目前学生已有的职业规划知识更多是从从书籍和网络上获得,这一比例占52.59%,这一庞大的数字也表明在传达相关职业规划信息的同时,除了利用学校开设的课程外,应注意多元化的教学。作为“90后”的大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相关知识是非常普遍的,也习惯于从网上了解相关的信息。本人认为,学校在开设相关课程的同时,应注重网络宣传,利用大学生常用的QQ、微信、人人网等社交平台,相关的职业规划信息。例如目前流行的微信就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平台,网络手段不可忽视。

注 释

①②④胡静、徐迅.低年级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原则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4):60~63

③社会我: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职业社会环境,以及与自己职业发展、职业选择相关的社会资源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