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的几大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5000703
1 引言
校园环境绿化是师生感官与精神的综合体验,优秀的校园绿化能体现一个大学的精神与文化。井冈山大学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性大学,校园规模不断扩大,校园绿化也不断更新。本文结合井冈山大学的校园绿化现状,用环境心理学的生态知觉理论探讨师生的行为心理与校园绿化环境的关系,为校园绿化设计提供借鉴。
2 相关概念
2.1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心理学前沿学科,主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环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表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1]。
2.2 大学校园景观绿化设计
“校园”源于拉丁语“campo”,意指一块连绵不断的绿色场地[2],特指学院或大学,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传统教育出现文人园,哲学家们在露天场所公开讲学,例如柏拉图就在雅典城内开设讲堂,园内有供散步的林荫道、树木、凉亭等,这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雏形。随着时代变迁,大学的发展,目前广义的大学校园景观绿化设计,不仅指校园户外景观范围内教学区、办公区、宿舍生活区等范围物质环境,还包括校园空间氛围、场所精神等非物质环境。
3 环境心理学国内外研究概况
3.1 国外研究概况
关于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关系的科学研究始于一百多年前,其最早的名称提出者是纽约的普洛尚斯基(Proshansky)和伊特尔森(Itteison),自20世纪60年代在北美地区开始流行后,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发展迅速。环境心理学早期是由于环境恶劣,居民不满情绪高涨,其研究重点集中建筑环境与行为方面,?J为人作用于环境,同样环境也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当前环境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人与环境的在知觉、认识和评价、生活质量等的关注,出现了生态知觉理论、个人空间和领域性、空间行为等理论。环境知觉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环境和人,知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人感知到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3],例如校园内广场不仅为师生提供集散的功能,也是供人们休息、开会、看书、交谈等学习和娱乐活动的场所,一旦环境提供的某种特征向需要它的人暗示它的使用价值,人们自然就会发掘和利用它[2]。
3.2 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发展较短,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1993年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常怀生提出促进建筑环境心理学的发展,12月份《建筑师》杂志出版了一期专刊,这被认为环境心理学在中国的正式诞生[3]。国内研究目前主张环境心理学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相结合,但是国内理论研究仍薄弱,其交叉应用研究仍需加强。
4 环境心理学在大学校园景观绿化设计的应用――以井冈山大学校园绿化为例
本文研究对象为井冈山大学校园环境及其使用者,重点在于通过生态知觉理论讨师生的行为心理与校园绿化环境的互动关系,主要行为特性有走近路,依靠性,场所精神,为校园规划设计提供可行性建议。
4.1 井冈山大学校园绿化建设现状
井冈山大学地处江西吉安,学校坚持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的校园环境,这也明确校园精神和文化内涵绿化设计理念。学校经过多年的努力校园规模日益扩大,目前校园有新老校区,老校区绿化基本沿袭着井冈山大学办学早期绿化格局,形成以湖心亭为中心的办公区和生活区,植物生态性良好,具有浓厚的校园历史文化韵味,但老校区校园绿化显得杂乱,局部过于野生状,不利于师生的到达和休憩浏览,除了湖心亭外,并没有更多的供师生晨读、交谈和休憩的安静场所,植物栽培上以乡村树种为主,植物色彩上比较单调,有色树种较少,群落少。新校区处在建阶段,目前有建工学院楼群、新学术交流中心,医学院楼群,新图书馆等,有一片生态群落丰富的山体,但其局部现状已被破坏,环校路周边绿化处待建中,新校区有新建宿舍楼,大学生学习氛围浓烈,有着良好的校园文化基础。
4.2 环境心理学之生态知觉理论在井冈山大学校园绿化的应用
生态知觉理论是由吉布森(JamesJ.Gibson)创立的,知觉是一个有机整体过程,人感知到的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并不是一个个分开的孤立的刺激[4]。在生态知觉理论主要有三重含义,第一:将为它的使用者群体提供便捷性,需要能方便地到达它所在的位置,因此一般人都有走近路的习惯;第二,环境对象要有明确的意义,是由环境的物质特性直接显示出周围人群所需要的功能意义,这就是场所精神;第三,要让使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比如依靠性让使用者感受安全。
4.2.1 走近路
走近路习性是一种行为现象。生态知觉理论认为人们在目标明确或有目的的移动时,只要没有障碍物阻挡,总是倾向于选择最短路径,只有在伴有其他目的时,如散步、闲逛、观景时,才会信步任其所至[5]。在校园内这种抄近路也到处可见(图1~3)。对此类穿行捷径,两种解决办法:一是设置障碍(围栏、土山、矮墙、绿篱、假山和标志等),使抄近路者迂回绕行,从而阻碍或减少这种不希望发生的行为;二是在设计和营建中尽量满足人的这一先天习性,并借以创造更为丰富和复杂的景观环境,在做校园绿化设计时,应尽量考虑人的这种抄近路的行为习性,可以正强化或负强化,否则捷径将越来越乱,污损和破坏活动也会随之增加[6]。
4.2.2 依靠性
经过多次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校园广场等外部空间人并不是均匀散布的,且不一定停留在设计者认为最适合停留的地方。观察表明,人总是偏爱逗留在柱子、树木、旗杆、墙壁、门廊和建筑小品的周围和附近(图4~6)。从生态知觉理论考虑这些物质特性给人提供了依靠的功能性,也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类有所凭靠、同时又能看到更大空间的小空间深受人们的喜爱,设计者应“以人为本”,创作若干个小空间,布置花架、花坛、亭子等园林构筑物,以满足人的这种依赖性。
4.2.3 场所精神
生态知觉理论认为环境的“提供”一旦符合人的生态知觉,但现场又别无选择,就会出现被兼作他用的可能性,这就是场所精神[5]。场所精神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如校园9号教学楼前小广场,其设计本意为疏散人群集散广场,但由于场地宽阔其设计布置有向心性,自发地成为了各类活动的聚集地,其周边的座椅也成师生观摩表演的场所(图7),湖心亭的大草坪疏朗的植物点缀其中,吸引很多师生在此举行观赏活动(图8),同样的一景在4号楼边上的考研学子风采展示牌,这都是一种场所精神,是反映井大校园文化特色的景观(图9)。
这样的环境设计通过人的需求暗示给了设计启示,只有设计出具有特色的,场所性环景观,使人们在校园内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关键词: 高校; 绩效; 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7-0165-03
一、目的与基本目标
(一)目的
绩效是指通过个体或群体的工作行为和态度表现出来的工作效率和结果,是直接成绩和最终效益的统一体,也可称为工作业绩、成效等[1]。为了建立和优化学院政治辅导员的绩效管理体系,使绩效管理成为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手段,提高学院的运行效率;同时保证薪酬管理体系的动态、持续发展,成为政治辅导员激励的有效方式;为构筑系统、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打下良好基础,保证学院教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制定学生工作管理干部绩效管理方案。
(二)基本目标
1. 通过绩效管理体系实施目标管理,保证辅导员老师行动与学院核心价值取向和整体战略目标相一致,提高学院的整体运作能力。
2. 依靠制度性的规范与约束,建立起自我激励、自我约束、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3. 通过绩效管理帮助每位辅导员老师提升工作绩效与工作胜任力,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与辉煌,同时建立适应学校和学院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队伍。
4. 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促进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形成开放、参与、沟通的团队氛围,增强学院学生工作的凝聚力。
二、基本原则
(一)公开性原则
考核者要向被考核者明确说明考核的标准、程序、方法、时间等事宜,使考核有透明度。
(二)客观性原则
考核要做到以事实为依据,对被考核组织和被考核者的任何评价都应有事实根据,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感彩。
(三)开放沟通原则
在整个考核过程中,考核者和被考核者要开诚布公地进行沟通与交流,考核结果要及时反馈给被考核者,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今后应努力和改进的方向。发现问题或有不同意见应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沟通。
(四)差别性原则
对不同岗位的被考核者进行考核评价时,要根据不同的岗位工作内容制定切合实际的标准,考核的结果要适当拉开差距,不搞平均主义。
(五)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
在考核过程中尽量做到既有定性分析更有定量分析,不能只用一种。
(六)多角度考核
由于辅导员老师的工作绩效由多方面影响,在考核时要做到全方面,多角度的判断和分析。
三、考核者和被考核者
(一)考核者
在本绩效管理规程中,绩效管理的考核者为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考核者必须将绩效管理作为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成为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的有效途径。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考核者有责任指导、帮助、激励被考核者的工作,被考核组织和被考核者的工作表现和业绩是考核者业绩的重要体现。
(二)被考核者
被考核者有权了解绩效管理的规则、程序和方法,有权知晓考核结果,并对不公正的绩效考核结果进行申诉。
四、绩效管理技术与考核周期
绩效考核是指应用科学的方法、程序和一定的指标体系,定期对企业员工的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价,是测定员工有效工作程度的一种行为[2]。结合本次考核的目的和辅导员的职业特点,经研究决定在本次绩效考核中采用的技术为关键绩效指标法。根据辅导员岗位的职业特点,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经研究决定:辅导员岗位考核周期为七周,即在每个学期的第七周,第十三周和第二十周对辅导员岗位进行考核。
五、绩效管理程序
(一)绩效计划制定
在各考核期初,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就本考核期内的工作任务进行沟通、商量并确立最终的绩效目标,由学生工作组长领取绩效管理表格。
(二)绩效监控
任务变更――被考核者在考核者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若环境发生变化导致工作任务变化,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就变化的工作任务沟通,双方在任务变更栏中签字;考核者对被考核者在考核期间的重要工作表现进行记录,作为考核评价的客观依据。
(三)绩效评价
考核期内,考核者根据双方沟通的工作任务,按照绩效管理体系要求的评价标准评价被考核者的任务绩效。
(四)考核反馈
被考核者将评价结果送办公室,由其对考核分数进行整合,并会同被考核者的上级对评价结果进行审核;办公室将整合并审核后的评价结果通知考核者。考核者就审核后的评价结果与被考核者进行面谈沟通,并与被考核者达成工作绩效改进计划;考核者和被考核者就绩效考核结果在规定时间内签字。
(五)绩效申诉
如被考核者对考核结果不满意,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填写绩效管理申述表,提出申诉;已签字确认的考核结果,办公室留存备案。对提出申诉的,办公室将申诉表及相关材料送交被考核者的上级进行复核;对于提出申诉者,办公室将考核者上级的复核结果通知申诉者。由申诉者在申诉及复核通知单上签字,并将该复核交由办公室留存;没有申诉的考核结果作为最后的考核结果。已申诉的,申诉与复核通知单上的结果为最后考核结果。
六、绩效计划――辅导员岗位
(一)基本要求
热爱本职工作,工作认真负责,顾全大局,积极承担院系安排的其他工作,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二)特殊任务
参与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指导学生参加有关政治活动与社会活动;同班主任及有关人员共同抓好学生的实习、军训、社会实践等;积极协助学院党委做好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工作;积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关心学生的业余生活,支持学院工作;抓好班委会、团支部建设。
(三)辅导员岗位绩效指标体系(见表1)
七、绩效监控
在整个周期内,评价者采取恰当的领导方式,积极指导下属工作,与下属进行持续的建设绩效沟通,预防或解决绩效周期内可能出现或发生的各种问题,以期达到更好地完成绩效计划的目的。
1. 正式沟通:正式的书面沟通,定期会面。
2. 非正式沟通。
八、建设性沟通
建设性沟通是指一种在不损害,甚至改善和巩固人际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的,具有解决特定问题的作用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沟通。
1. 组织绩效信息时的原则:
A完全性原则:双方提供全部的绩效信息。
B对称性原则:双方提供的信息是精确
2. 合理定位原则:
A对事不对人的原则。
B责任导向原则。
C事实导向原则。
九、评价方法
结合本次考核的目的和辅导员的职业特点,经研究决定在本绩效评价中采用的方法为行为锚定量表法。
十、评价者误区
(1)晕轮效应;(2)逻辑误差;(3)宽大化倾向;(4)严格化倾向;(5)中心化倾向;(6)首因效应;(7)近因效应;(8)溢出效应;(9)评价者个人偏见。
十一、绩效评价
辅导员岗位绩效评价记录表(见表2)
十二、绩效反馈面谈
(一)目的
1. 使辅导员老师认识到自己在本阶段工作中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评价者对自己工作的看法,促使辅导员老师改善绩效
2. 对绩效评价的结果达成共识,分析原因,找出需要改进的方面
3. 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共同协商下一绩效管理周期的绩效目标和绩效计划
4. 为辅导员老师的职业发展和规划提供相关信息
(二)绩效面谈的方法
1. 绩效面谈的前期准备
A选择合适的面谈时间。
B选择合适的面谈地点和环境。
C收集、整理面谈所需要的信息资料。
2. 设计面谈的过程
A如何进行开场白。
B明确面谈目的与预期效果。
C确定面谈顺序。
3. 分析和诊断绩效问题
4. 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
1. 绩效诊断与分析
四因素法,三因素法
2. 绩效改进计划
A辅导员老师的基本情况、直接上级的基本情况以及该计划的制定时间和实施时间
B根据上以周期的绩效评价结果和绩效反馈情况,确定需要改进的方面
C明确需要改进和发展的原因,并附上一周期该辅导员老师的在相应评价指标上的得分情况和评价者对该问题的描述
D明确写出辅导员老师现有的绩效水平和经过绩效改进后要达到的绩效目标,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目标明确表示为辅导员老师的某个绩效指标上的评价得分
3.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A用于员工报酬的分配和调整。
B用于招募和甄选。
C用于人员调整。
D用于人员培训和开发决策。
十三、绩效申诉
如被考核者对考核结果不满意,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填写绩效管理申述表,提出申诉;对提出申诉的,办公室将申诉表及相关材料送交被考核者的上级进行复核;对于提出申诉者,办公室将考核者上级的复核结果通知申诉者。由申诉者在申诉及复核通知单上签字,并将该复核交由办公室留存;绩效评价结果申诉表。
十四、绩效等级转化
在对被考核者绩效进行综合结果评价后,均按等级评价的方式进行处理,具体的等级标准分为五级S -(72-78分) 工作绩效始终超越本职位常规标准要求,通常具有下列表现:在规定的时间之前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数量、质量等明显超出规定的标准。
A -(66-71.4分) 工作绩效经常超出本职位常规标准要求,通常具有下列表现: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要求完成任务并经常提前完成任务,经常在数量、质量上超出规定的标准。
B -(56-61.4分) 工作绩效经常维持或偶尔超出本职位常规标准要求,通常具有下列表现:基本上达到规定的时间、数量、质量等工作标准。
C -(50-55.4分) 工作绩效基本维持或偶尔未达到本职位常规标准要求,通常具有下列表现:偶有小的疏漏,有时在时间、数量、质量上达不到规定的工作标准。
D -(小于43.4分) 工作绩效显著低于常规本职位正常工作标准的要求,通常具有下列表现:工作中出现大的失误,或在时间、数量、质量上达不到规定的工作标准,经常突击完成任务。
十五、薪酬转换
在本院的工资组成中基本工资占60%,而绩效工资占40%,因而在绩效考核后根据相应的绩效等级评价个人的绩效工资:
S 级绩效评价获得全部绩效工资
A 级绩效评价获得绩效工资的90%
B 级绩效评价获得绩效工资的75%
C 级绩效评价获得绩效工资的55%
D 级绩效评价将获得绩效工资30%
在年终考核时将每个岗位的年内各考核周期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最终的年度考核结果:
年度绩效水平=∑(年内各绩效评价)/6*0.7+∑(年终考核)/6*0.3
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往往奔波在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任务较繁重,他们工作的有序开展事关高校稳定大局。现在无论是学校人事部门,还是学生工作管理干部本身,都希望在建立薪酬体系激励员工的同时,广大员工也能够得到相应的肯定与回报。通过举例研究与分析,我们也能明确自身工作职责,考核标准与努力方向,从而将学生工作做的更细、更好 。
参考文献:
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
大学承担着教学(知识技术传播)、科研(知识技术生产)和社会服务(知识技术转移)三大功能。社会服务将使大学的教学、科研直接面对来自产业的冲击,大学科技园作为大学与产业之间的缓冲就成为大学服务社会的制度选择(章琰,2003)。
大学科技园是高等学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和新时期高等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定位于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三个方面(梅萌,2002),其中创业企业孵化器是大学科技园的本质,也是其最核心、最重要的功能定位(何晋秋、章琰,2005)。
下文将就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分别对原始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集成创新模式等三种自主创新基本模式(杨水,2005)的贡献进行阐述,文章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科技园对自主创新的贡献
大学衍生企业是原始创新模式的生力军
原始创新模式下的技术创新源在创新主体系统(如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内部,是一种源于自主研发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大学科技园为大学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向规模化转化提供创新平台和环境条件。大学在发明专利申请比例上的趋势变化(见图2),体现了大学科技园发展原始创新模式的潜力。
图2 大专院校发明申请在1995年~2003年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4年》第331页的数据整理。
发明专利是知识产权中最具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部分,是自主创新能力和效果的体现。由图2可以看出大专院校的发明申请占国内职务发明申请的比例在2000年后呈现上升的趋势,是产学研创新主体中的重要一极;大专院校的发明申请占国内发明申请的比例则自1997年以来稳步上升,是国内技术创新源中的生力军。
大学科技园选择大学衍生企业模式可以实现大学知识技术尤其是专利资源的“带土移植”,在大学系统内完成技术成果的产品化,商业化过程。大学衍生企业的创立者(创新人才)和核心技术(科技成果)一般都由大学转移而来,这样通过人的持续经营,可以实现对高科技成果转化至关重要的技术诀窍、经验、技能等隐性知识的导入,加大技术转移成功的可能性;而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器资源、支撑服务体系和优惠的财税政策也为大学衍生企业的低成本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大学衍生企业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高科技企业铺平了道路。
合作研究是模仿创新模式的基础
模仿创新的技术创新源在创新主体系统的外部,这是一种源于引进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指出:“支持产学研联合开展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对重大装备的引进,用户单位应吸收制造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共同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共同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在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优先支持在重点产业中由产学研合作组建的技术平台,承担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任务。”
通知表明大学科技园与企业建立合作开发机构和产业技术联盟进行技术转移将在模仿创新模式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在包含技术选择、技术研发、技术成果、技术采用、技术商品化和市场信息六个功能的技术转移过程中,技术选择、技术研发、技术成果在大学一端,技术采用、技术商品化和市场信息在企业一端,为大学企业交互的基本界面。大学衍生企业介入到技术采用、技术商品化和市场信息功能区,使大学与企业之间交互的界面后移;合作研究中企业介入到了原本在大学系统一端的技术选择、技术研究和技术成果功能区,使大学与企业交互的界面前移(章琰)。
在欧洲和美国,企业研究开发中由企业自身完成的比例在1980年代是90%,在1990年代是80%,但到了2000年代,这个比例下降到了50%(Economist,2001)。这说明技术外包(合作研究,技术购买)在企业研究开发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企业的合作研究一方面可以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形成原始创新;另一方面可以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同时,进行再创新。大学科技园依托大学,整合配置各种可利用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实验室,将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使大学的自主创新逐渐以市场为导向。
大学科技园是集成创新模式的条件和典范
集成创新的技术创新源在于创新主体系统内外部创新要素的持续融合,它是一种源于系统创新要素集成基础上的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拿来主义”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既可以将世界上一流的技术与产品拿来为我所用,又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力量优势,通过对特定目标的各要素和各层面的系统集成,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集成创新的重点是在融合多种现有的技术资源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集成创新的根本点在于融合,而不是多类技术资源的简单叠加(陈向东、严宏、刘莹,2002)。
单个企业的集成创新
大学科技园通过高科技企业孵化器,依据要素介入理论(梅萌,2002)从微观上为每一个园区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服务。一个企业的成功由信息、技术、组织、管理、资金、社会资源等核心要素构成。大学科技园通过对企业薄弱环节的一个或几个要素进行判断和介入,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快的发展与成功。
大学科技园在要素提供上的优势体现为:大学科技园作为中小科技企业的聚集地,起着园区内企业需求信息和外部市场信息交互平台的作用;大学科技园作为大学为社会服务的窗口,在知识技术资源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大学科技园通过对大学在校学生的创业培训,对社会企业在职员工的经营管理培训,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组织,发挥创新人才基地的作用,为企业的团队建设和经营管理提供合格的人才;大学科技园通过引入风险投资基金,提供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争取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措施,为企业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大学科技园积极参与到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战略中去,成为官产研学金结合的平台和园区企业与社会资源交互的通道。
单个企业的集成创新通过对上述各要素的融合,将不同领域的资源大量集成到一个相对稳定的产品模型中,由此构成企业不易模仿的竞争优势,这种集成创新遵循规模经济的发展路径。
共性技术支撑平台的集成创新
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园的发展便伴随着硅谷的诞生,大学科技园与中小科技企业集群有着天然的联系。大学科技园所要承担的任务,不应仅仅局限于常规意义上的企业孵化、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而更应着眼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项目和企业的聚集和培育。大学科技园通过综合信息平台,投融资服务体系、共性技术支撑平台以及园区文化形成特定产业中小科技企业的聚集,从而实现官产研学金多组织资源在大学科技园这一组织平台上的融合。
共性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应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通过政府或行业资助建立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关注园区企业的共性技术需求,保证其使用共性技术成果的平等权利,将带给园区企业极大的外部性,逐步形成以大学科技园为依托,构成辐射发散性影响的产业集群,推动自主创新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志愿者精神;激励机制;运行措施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19-02
一、志愿者的定义及内涵
志愿者,又称义工,是指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自1994年以来,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精神为主题,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抢险救灾、扶贫开发、社区服务等活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为其提供一定的经济、生活上的帮助与精神上的安慰,从而弥补社会保障在资金和人员数量、质量方面的不足。同时,在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和社会事件中,大学生志愿者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成为了中国志愿者的主力军。我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内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主要是指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项目,它是由团中央于1994年12月5日成立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以及地方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依据各地状况开展的囊括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和社会公益等领域的志愿者行动;而广义的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内涵涉及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各有其特点。首先,是以党团为主导,完全自上而下推广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其次,是在高校团组织和行政指导下,以学生社团和专业、班级为主要单位开展的一系列校内外志愿者活动。第三,是由大学生自发兴起、组织的向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带有志愿者性质的活动,是由民间自发,完全自下而上发起和推广的[2]。
二、志愿者活动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自启动以来,经过短短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目前中国青年参与面最广、参与程度最高、具有极高社会知名度的群众性公益活动,得到党政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大学生作为这个活动的主体,他们在推动社会积极发展的同时,也为提高自身道德水平,进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价值主体性。一方面,参加志愿者活动本身就是价值主体性的充分凸显。另一方面,参加志愿者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性。无论是从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前提,还是从过程来看,都可以找到价值主体性的因子,两者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价值主体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一致性。在当代的大学生群体中,“学校人”与“社会人”脱节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致使一些大学生自身社会化迟滞或不完善。而志愿服务活动则提供了一条使大学生深入接触社会、与社会提前进行“磨合”的重要途径。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也增加了工作经历和人生阅历,更清楚地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参加志愿者活动让大学生能够跳出“学校”这个圈子,更多地与社会进行接触,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让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进行磨合。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无论是对自身价值观的塑造,还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建设作用都是相当重要的[3]。
三、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障碍性因素
1.对志愿精神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中国社会目前普遍存在着对志愿精神的认识误区,即简单地把志愿者看成是做好事的人、好心人,把志愿服务理解为为他人、社区做好事。这种认识把志愿精神仅仅看成是个人道德良知的体现,局限了志愿精神的意义。一方面是因为还缺乏对志愿者文化的沉淀;另一方面是公众对志愿精神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受到当前国内志愿服务活动的对象、形式以及领域的限制。
2.社会化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足。目前,高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支持度还有待提高。由于一些志愿者行动不可避免地会与上课时间发生冲突,有的教师认为“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是不务正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参与志愿服务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有的学生认为“会影响正常的学习”,而各项评奖、评优等均以成绩为主要依据,在找工作时许多企业对志愿者经历也不是很重视。有的志愿服务对象把志愿者当成免费劳动力,对志愿服务的性质和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社会的不认同、不理解和不支持,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降低了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社会意义和价值[4]。
四、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志愿服务活动的专业性需要加强。相对于社会上一般的志愿者而言,大学生志愿者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团体,往往也因此承载着人们过多的期望,受助者希望大学生志愿者能提供更专业、更高水平的帮助。但是,当下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平时并没有太多服务他人的经历;就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成员的年级、专业分布来看,经常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一般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多数大学生不可能具有专业化的服务水准,给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带来了一定限制。
2.志愿者的成长、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志愿者在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帮助的过程中是不以索取报酬为目的,对于这些提供无偿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来说,他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渴望自己能有收获、提高和发展。而目前,志愿者的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组织方往往采取对志愿者进行上岗前突击培训的方式,很少涉及人生规划等方面的培训,忽视了志愿者科学健全的培养机制的建设。
五、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措施
1.健全高校青年志愿者管理机制。①加强志愿者(工作)队伍建设,完善青年志愿者选拔机制。要提供高质量的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加强志愿者(工作)队伍建设。从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管理、考核、奖评等每一个环节都要引入相应的机制。在招募中要坚持参与者“自愿”的原则,让有意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在了解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情况、明确志愿者的义务、项目具体要求后再按照程序吸纳成为志愿者。②完善培训机制,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素质。志愿者组织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不断完善和改进培训方案,对志愿者以及组织人员进行短期的岗前培训和长期礼仪培训、能力培训、责任意识提升等方面的业务培训,提升志愿者的内在素养。同时,志愿者活动不是简单的义务劳动,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志愿者本人也期望获得精神上的收获。志愿者组织应关注每一名青年志愿者的不同需求,做到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使其通过志愿者活动有收获、有提高。
2.建立激励机制。①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对服务效果进行科学考评是进行正确激励的前提和依据,否则不仅会削弱激励的积极效应,还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造成“逆淘汰”现象。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考评可以采取个人和团队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内容包括志愿者服务的数量、质量、内容、团队精神、社会评价等方面,以科学考评推动学生志愿者活动向科学化方向发展。②搭建交流沟通平台。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服务项目、类型等不同情况定期举办经验交流沙龙,定期进行总结。通过交流,将好的经验进行推广,将遇到的困难进行集体商讨。这既是对优秀志愿者活动的一种精神鼓励和展示,也可以使公众对志愿者工作加强认识与理解,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志愿者工作做准备。③建立立体式激励网络。从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来看,志愿者的需求层次已摆脱了纯粹的物质追求。因此,对他们的激励应该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巩固志愿者的行为动机,进一步地激发热情。在形式上可以采取内激励和外激励、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多方位激励措施。此外,还可尝试将学生的志愿者活动与就业、升学、入党等相结合,使大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获得社会尊重和满足,从而更好地推动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开展[1]。
3.提供资金保障。资金的短缺是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青年志愿活动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主要是依靠学校划拨给团委的有限的一部分经费,这对于以“奉献”为宗旨之一的青年志愿活动来说是杯水车薪,直接影响到队伍的成长和活动的开展。
因此,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十分必要。专项基金的来源可以采取政府补贴、社会赞助、学校支持等多种途径。当然,专项基金的建立和使用,首先得有成熟或高质量的服务项目、可行方案。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还要求高校更新志愿服务观念。目前大学生在校参加的志愿者活动基本上是无偿的,而实际上一些大的活动项目中会有车费、餐费、电话费等开支。本文仅从学校的角度谈及志愿者运行管理的几点建议,实际运行中,志愿者工作的开展涉及到政府、高效主管部门、服务对象(社会、个人)、实施服务的主体等各个方面,需要各方协调才能促使大学生志愿者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羊晓莹.浅谈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问题[J].科教文汇,2010,(05)(下旬刊):198-199.
[2]陈文冬.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述评[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3):41-43.
关键词:高校;降级生;管理 ;途径
在高校,每个学期伊始,都要对上学期学分部达标的学生进行学籍处理。学籍处理一般包括降级警告、退学警告和退学三种,退学警告即是降级或称留级。
降级处分是最惹人头疼的,学生本人、学生家长、辅导员老师、授课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等都头疼。一名降级生,对于现在的高校也许是几万分之一,顶多是几千分之一,但是对于学生的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所以学生降级对学生及其家庭的分量和打击是十分明显而沉重的。
受到降级处分的学生被编入下一个年级相应专业继续学习,如何管理好这部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如何才能保障他们能够在延长一年学制之后跟随新班级学生如期顺利毕业和就业,是各个高校都必须面对的一个责任话题和研究课题。
一、高校降级学生的成因分析
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为什么会有降级的呢?一般有如下几个原因。
1、网络游戏因素
网络的发达,方便和迅捷了信息的传递和传播,缩短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时空距离,大大加快了人们及时了解社会、了解世界的步伐,但是网络游戏和不良信息资源的存在和迅速更新,不单增加了社会上各种不良行为和各种暴力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几率,也把那些自控能力差的青年带离了能够欣赏鸟语花香的山顶,把接受能力强的大学生拉出了构建知识思维的课堂和强身健体的运动场。
我们不能否认网络游戏的快节奏也锻炼了学生的快速应变能力,与之相对应的是网络游戏的快速更新升级,导致学生大脑对新的游戏的痴迷,使得课堂知识在大脑内没有插针的余地,不能抵制、摆脱游戏的诱惑。很多降级生都是由于“身在教室心在网游”,无心学校学习,最终导致降级。
2、专业兴趣因素
现在高考志愿有很多平行志愿,但是上大学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一志愿的填报和录取。尽管学生填报志愿时都在尽最大的努力平衡自身和各个高校的情况,志愿也基本是自己相对感兴趣的能够有信心专研的专业,但是一旦学生的分数处在被录取院校的低分数段,很多同学就会因为“服从”而 “被”转专业,调剂到没有感性认识、没有思想准备的陌生专业。这样因为“服从”而“被”转专业录取的学生在每所高校都存在很大的数量。
当然,这部分“被”转专业的学生中,绝大多数还是会适时调整心态,安心投入学习的,入学而不作为的学生是少数,但也正是这少数学生,入学伊始就抱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再加之被师哥师姐灌输了大学好念,考试好过的“经验”,最终达不到学分要求而降级。
3、沾沾自喜,态度转变因素
在降级的学生中,有此前两三个学期学习都是不错的学生,每一科都是一考过关。
从表面上看,他们已经很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了,但是学习上的一路顺风让他们开始沾沾自喜,飘飘然,精神上开始放松,学习不再严谨,甚至逃课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把考试寄望于考前的辅导答疑和考前一周的突击,结果导致主要科目多数或者全部不及格,即便参加二考,也因为他确实什么都不会而铩羽而归,最终达不到学籍要求受到降级处理。
4、外界突发事件因素
在学籍处理的学生中,有的学生是突然之间受到家庭或者外界突发事件影响而造成的。家庭和牵涉自己的外界环境的突然变故,导致他担心、挂念,魂不守舍。去处理吧,又不能解决问题,不去处理吧,又担心牵连影响自己,始终没有稳定的情绪和专心学习的状态,整天迷迷糊糊,焦灼不安。
这样的学生多数不会一次就收到降级处理,而是降级警告,这种处理结果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个缓冲,但是如果在降级警告过程中,事件仍在发展继续,这个学生就会持续低迷,心态灰暗,进而丧失学习的信心、激情和斗志,积累到下一个学期结果就是降级。
二、高校降级大学生管理困难原因分析
学生降级了,跟着新班级继续学习,可是很多部门、很多教师,以及辅导员老师和班主任,普遍认为不好管理,这是为什么呢?
1、心理上逃避现实、拒绝融合
受到降级处理,很大程度是因为学生的自控能力差,但是在面对现实的时候,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也表现的很差。
降级之后,他们拒绝新的同学和班级,不接受新环境,不改变学习态度,继续“掩耳盗铃”的逃避学习。
他们害怕别人不经意的语言刺激,害怕不会说话的眼神的对视,于是就用躲避别人的劝诫、躲避被关注的视线来维护和掩饰自己的自尊心。因此,他们始终和新环境保持着自己认为“很安全”的距离和戒备心理,不能得到新同学、新老师的帮助和监督管理,继续充分利用他们相当充裕的自由时间去继续他们的未竟事业——上网、逛街。
2、时间上宽裕,行踪飘忽不定
降级的学生一般只是继续修完未能得到学分的科目,因此,他们只是在这几科上课的时候才出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其他时间完全由自己自由支配。如果她只是因为学分大的高等数学等科目而降级,就有可能两三天也没有课上。没有学习任务、没有自我规划、没有学校和老师的约束,他们就从早到晚“睡”在宿舍温暖的被窝里,或者回家、去外地看朋友、去闲逛、去网游,而兴致所至,他们便会乐不思蜀,忘记回课堂的路,旷课不回。
3、寝室分散,不能保持同步
如果这个降级学生去的新班级此前没有降级、退学、转学的同学,寝室一般是没有空床的,降级的学生也不可能去“鸠占鹊巢”,因此,这个学生旧得继续和原班级同学住在原来的寝室,但是在上课时间和科目内容上,他却不和原班级同学同步。
这样一来,降级生的寝室就可能和新班级的寝室相隔几间房或几层楼,甚至是相隔几栋楼,在空间上给降级生与新班级学生的交流和融合制造了障碍,使他更难了解新班级的学习和活动进程。
4、相形见绌,心理煎熬
这点尤其表现在原班级同学毕业阶段。
原本同在一个寝室,或者上下铺,或者头对头而睡,或者抵足而眠并肩奋战的“战友”,如今降级的学生满眼都是那些兄弟们整天忙碌着毕业设计和论文的身影,满耳都是兄弟们岗前实习心得和对未来工作的激情畅想,而他却还要继续“深造”一年,心里能是什么滋味?
本来可以同时毕业,同时离校,同时参加工作,如今寝室里空空荡荡,孤家寡人,他还很有可能要迎接新一届学生的入住,面对这种景象,对他的打击和折磨任何人都可想而知,没有最优秀的心理素质,有几人能够扛的过去呀?
找到了降级的原因,看到了降级生的生活、学习和精神状态,发现了他们难于管理的原因,我们就不难找到对他们施与援手的途径。
三、高校降级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途径
1、构筑立体攻势,防患于未然,亡羊补牢
在新生入学时,辅导员老师就要把家长的联系方式整理好,因为一旦受到学籍处理,学生是不会轻易把家长的正确联系方式告诉老师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在每个学期末或者随时和家长交流学生信息,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与家长做充分的沟通,把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后进生做到未雨绸缪,这是事前预防。
降级事实促成,就要及时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寻求共同努力的途径,老师和学校、家长都要更多的关注其心理健康问题、学习、生活和精神状态,努力开展及时有效的思想教育,常交流勤疏导,勤监督常考勤,做到亡羊补牢。
降级生自身的主要问题在心理,因此学校要坚持为他们做心理咨询辅导,帮助他们重燃希望之火,家长和老师、同学共同关爱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爱心、诚心包围住那颗“揪住”的心。
2、做好衔接,巧安排,促融合
对于降级的学生,原班级老师和同学应该做到不抛弃,新班级的老师和同学应该做到不放弃,上下年级做好无缝衔接。
降级生是弱势的,自卑心理是他强装欢颜去掩饰的,因此,两个年级的老师都要安排优秀的同学和班级干部去做好该学生的帮教工作,让学生感受原班级师生的亲情,感受新班级师生的热情。一帮一,多帮一,各方都主动去牵手、引领、温暖、融合他!
降级生难于管理的最主要问题是不同步,而不同步的关键所在是寝室安排。学校和老师应该尽一切努力,把降级生调到新班级寝室,使他站到新队列里来,利于他们开始新生活,也不愁没有融合的机会。
3、建章立制,科学教育,科学管理
对于每所高校,降级生管理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且根据本文的调研,在很多高校里,这个群体的数量都是以百或千计的,学校应该针对这个群体做全面的探索研究,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易操作易执行的制度和措施,比如让这些学生在闲余时间里辅修第二专业学分、专研他们感兴趣的课题等等,这些内容在他们的毕业和就业环节里有何待遇等等,让他们在有所失的同时有偏得,提高他们的学习激情和信心。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学科建设 学科群 产业链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分为环境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和学科竞争力。学科竞争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中的核心。作为新建的独立学院,能否在区域立足,能否获得优势明显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创建相应水平的学科,寻求跨越。本文以笔者所在的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例,探讨提升独立学院学科竞争力的战略对策。
一、提升学科竞争力的优劣势分析
1.主要优势
(1)宁波市政府的投资基础
宁波市政府对我院的基础建设等方面投入近8.4个亿,为学院的办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使学院在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四年来,我院自筹亿元资金,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了各类专业实验室51个,购置实验设备15093台(套),设备配置生均超过1万元。目前已经拥有宁波市级重点实验室及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学院还成立了浙江大学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基地宁波理工建设中心,建立了浙江大学宁波博士后工作站理工学院科研基地等。
(2)根据地方需求设置学科专业,有不可替代性
学院目前设置了以应用性为主的、市场需求旺盛的学科专业,一方面,能满足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通过集聚于宁波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关的高层次人才,增强服务地方积极社会的能力,使得学科专业在服务地方经济上形成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宁波市将要扶持发展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和城市功能定位的特色高校、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并对高校形成项目、基地、人才协调发展方面作出了明确的政策说明,对我院来说形势非常好,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抓住机会,瞄准宁波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技术关键,整合自身的科技优势,积极参与宁波“十一五”科技规划的制定并争取承担更多的任务,为宁波经济建设服务争取能够取得扶植的优势。
(3)浙江大学的支撑优势
浙江大学在人才资源、学科平台和品牌等方面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浙大委派学院领导、中层管理干部,参与到学院管理各个领域的中;以教授、副教授为主的教学骨干承担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具有鲜明特色的首席主讲教授制度和专业责任教授制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院已建立了“浙江大学博士后工作站宁波理工学院科研基地”和“浙江大学研究生宁波理工培养基地”,集聚了一大批研究水平较高富有活力的研究力量;带宽1000兆的专用光纤直通浙大本部,师生可充分共享浙大丰富的教学研究资源;此外,学员可以共享部分“浙江大学”品牌的无形资产,弥补办学时间短引起的诸多问题。
2.劣势分析
(1)学科层次不分明,学科方向凝练不够
国内高校根据国家、省、市重点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校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和一般学科等层次进行分类和建设。总体上看我院学科整体层次不分明,体现在重点学科层次不多,特色学科没有特色,学科的覆盖面还不够宽,研究实力不强,学科间缺乏交叉融合机制;在学科方向凝炼不够,除了少数分院已经有了相对集中和稳定的学科方向以外,大部分分院的学科建设规划还比较粗糙,学科方向较多,摊子铺得较大,没有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
(2)学科组织建设力度不够,单打独斗难以维系
学科组织建设缺乏实际措施,现有的研究所基本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具有竞争优势的研究领域不多,科研机构的管理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学科建设平台和载体,学科建设、学术科研停留在单打独斗的不利局面,难以体现学术团队的优势和竞争力。
(3)学科队伍建设任务艰巨
学科队伍结构不合理。学科队伍建设上基础比较薄弱,梯队没有完全形成,学院由于成立时间短,教学任务重,引进的人才中年轻博士、硕士较多,而在我院工作的浙江大学教师大多是年龄偏高或者是偏向教学型,使得我院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不多,中青年学术骨干不多,学术研究氛围不浓厚。由于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学校事业发展观未深入人心,在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层次偏低的情况下,学科队伍建设目标不是十分明确,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处在相对被动的地位。许多分院在进人时考虑更多的是学历层次,对学科方向考虑过少,对形成我院的学科特色十分不利;此外,学院在吸引、稳定优秀学科带头人特别是杰出学科带头人的机制尚未建立。
二、提升我院学科竞争力的对策思考
我院应围绕“立足宁波,服务浙东,面向浙江,辐射全国”和“服务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服务定位开展学科建设,具体措施有:
1.明确学科定位,凝练学科方向
学院的定位是为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和提供科学技术支持为宗旨。因此,我院的学科建设首先要突出地方性、区域性,即要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寻找学科所具有的自身特点及优势发挥的突破点和生长点,从而凝练出学科方向。如宁波正在努力打造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基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就机械学科而言,就可根据宁波区域的传统优势产业需求情况,利用华中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宁波中心的建设,大力加强模具技术及CAD/CAM研究。就法学学科而言,根据社会对保护创新的需求,可以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研究。
在学科定位和方向凝练要注意三点:一是要充分预见到学科发展的趋势,瞄准科学发展前沿和重大生产及社会实践问题,体现前瞻性;二是要考虑学院现有的学科基础,注重可能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在凝炼学科研究方向的基础上要坚持学科研究方向的长期相对稳定,强调学科梯队与研究方向的相对应,研究成果与研究方向相一致。
2.对接产业,构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特色学科群
在现有的学科资源中,需要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建立面向地方的特色学科群。这里所指的特色学科群是区别于已有的学院建制的学科群,而是打破分院体制,按产业或行业集合进行构建。特色学科群的建设能够为不同学科、不同部门的学者和研究生从事教学、科研提供服务。
分析宁波的产业情况,依托高新技术的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和宁波建设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主要组成部分、长江三角洲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和浙江省主要综合物流中心的思路,我院可以围绕“机电产品”,着手构建以机械工程为主干学科、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包装工程、物流管理等学科或专业为支撑的新型学科群,从产品的设计成型、材料加工、包装运输等方面特色的学科支撑群体,在产品生产的上下游上做文章,将形成一个特色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科优势。
3.借助外力,“不求所有,但为所用”
充分利用浙大母体资源。支持浙江大学的优秀教授和学术带头人到理工学院创办研究机构,带动理工学院的科研梯队建设;鼓励和吸引浙大教授到理工学院的相关研究所兼职,对研究所的发展进行指导,以理工学院名义在宁波申报各类纵横向项目;鼓励理工学院研究机构与浙江大学相关研究机构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研究关系,聘请一批浙大教授担任理工学院相关研究机构的特约研究员,使理工学院研究机构成为浙大相关研究机构在宁波的一个研究基地;通过项目合作形式,将浙大教授引入理工学院科研项目研究中来,提高理工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和水平。
充分利用宁波资源。加强研究机构与企业、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的交流与合作,鼓励与企业、政府或其职能部门共建研究所,支持宁波产业界、企业界在理工创办科研基地,促进产学研结合;通过项目合作、学生实习等形式,深入到企业,密切与企业的关系。
充分利用其他资源,加强与其他高校交流,通过与其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项目等开展合作,形成“共赢”机制。
4.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制约我院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学科带头人的问题。学院要本着有利于重点学科建设、有利于特色学科群作用发挥,有利于学科交叉等原则,从学科总体发展规划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在高水平的、适合我院学科发展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引进上,尽可能提供优厚待遇、科研条件;要培养现有的学科带头人,组织到国内外考察,开拓视野,支持和鼓励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做访问学者,在学科带头人从事或申请国家、省级等高层次科研项目方面给予支持,支持学科带头人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支持学科带头人走访本学科知名专家、学者。
三、结语
独立学院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一项系统工程,随着独立学院的不断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日益深入,实现独立学院学科建设突破路径的探索仍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研究,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
参考文献:
[1]纪宝成.科学制定学科规划,大力加强学科建设[M].中国高教研究,2002,(2):6.
[2]张英杰,刘赞英.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150-152.
[3]谢桂华.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2,(9).
(西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信息中心 重庆 北碚 400715)
【摘要】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柱。近年来,西南大学切实发挥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秉承“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发扬”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校风,着力加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之路,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 西南大学;校园文化;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立足实际
西南大学1995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高校,1999年成为教育部首批批准建立的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学校高度重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构建了完备的工作体系,形成了”学校统一领导部署一一专家决策咨询一一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 文化素质教育中心负责具体实施 学生社团积极参与”的工作局面。学校立足本校实际,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人点,加强各部门各院系共同合作,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一条富有西南大学特色的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之路。
一、校园文化育人载体建设
北碚历来就有重庆”后花园”的美誉,而西南大学就是镶嵌在这个后花园里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一走进校园,无不被这里成片的参天大树所折服,让人们想象它那饱经风霜的一百年;一来到共青团花园,就会让你真实地感受到充满青春活力的美丽校园,到处洋溢着如诗如画的文化气息。它依山傍水,花红柳绿,鸟语花香,是读书治学、陶冶身心的好地方。雨僧楼、荟文楼、兰华楼、漱溟楼、半月楼,桃花园、丹桂园、宓园、博雅苑,崇德湖、文渊湖、尚善池,槐树山、樟树山、栾树山,含弘大道、学行大道,融汇广场、逸心广场、半月广场……无不摇曳书香,流溢雅致,散发着高等学府特有的灵性与品味。近年来,理科实验大楼、中心图书馆、体育馆等一幢幢建筑拔地而起;爱因斯坦、袁隆平等科学家的雕像,四通八达的校园柏油路,郁郁葱葱的行道树,窗明几净的教室……无不彰显着浓郁的大学气息。这些是近年来成为学校快速发展的缩影,是打造良好环境育人的重要载体。
在大力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学校也十分注重校园文化软环境的建设。加强校园交通管理,规范校园交通秩序,建设了畅通的车行环路和便捷的步行道路相结合的交通体系;保障学校生活安全、食品安全,防止灾害事故发生;关注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建设和完善教职工活动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学生食堂;进一步改善医疗保障条件;打造多层次的校园绿化景观体系,营造建筑与园林互为背景、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优美环境。
二、建立文化育人的机构,做好制度保障
文化素质教育”雨僧计划”,是我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品牌和特色建设的重要途径。为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学校采取了以下四项措施来确保该项工作的落实。
1.成立由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西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对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领导。
2.聘请一批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教育方面的专家,成立西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对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
3.建立文化素质教育办公室,落实文化素质教育管理的人员、经费和场地,确保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4.加大对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建立文化素质教育专家库,制定培训规划,建立激励机制。 每学期各职能部门都将学校要求的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工作与部门日常工作计划衔接起来,统筹规划、认真落实、逐项考核。文化素质基地下设文化素质教育办公室,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统一规划和协凋,负责就课程建设、场地安排、专家聘请、讲座筹备等各方面的事宜。[1]
学校为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经费和物质条件保障,并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考评,对讲座的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定期开展检查和督导工作。还与社会各界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以此来推进我校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文化素质教育纳入本科人才培养主渠道
学校秉持着提倡贯通古今中外,融会科技人文的人才培养理念来指导本科教学。近年来,学校深化课程改革,以通识教育的理念重新评估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学校为综合类大学专业众多,学科齐全,为了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学校将课程基本分为两大模块:一是全校通识教育课,即面向所有本科学生的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必修和通识教育选修两大类;二是学科课程,即按学校的学院结构和学科特点,分为师范类、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和工科类五大部类,也分为学科必修和学科选修。与此同时,大学汉语、大学英语、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等素质教育课程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文史经典、哲学智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经济管理、生态环境、艺术审美、教师教育、技能技巧九大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素质教育课程,拓宽学生选课空间,满足了综合人才的培养要求。优化教学体系、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建设教学队伍——高端立意、系统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为西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打造了精品载体。
充分发挥课堂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强化课程建设。近年来,学校加大投入,整合全校优质教师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实施素质教育课程建设。2012年,学校再次组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立项申报工作,从400多门通选课中,筛选出16门进行先期建设,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3年,已有《跨界思维》等国家级视频资源公开课4门已经上线;建成了《美学与人生》等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计算机网络》等校级品牌课5门;《社会凋查与统计》等研究性课27门。
支持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校每年推荐11类120本(部)经典名著,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包括寒暑假)自由选读,对1年读完10本(部)专业以外的推荐书籍且考核合格的,不仅可以取得”名著阅读”通识教育成绩,还可以获得”名著阅读”学分;对3年读完30本(部)专业以外的推荐书籍且考核合格的,还能得到学校颁发的《名著阅读A级证书》。2013年4月15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大学生读名著难在何处?》一文来报道我校名著阅读开展实施情况,《中国青年报》也针对此项尝试发表了《西南大学”读名著拿学分”引发师生争议》一文,一时间引起了较大反响。
四、弘扬主流文化,积极提供健康向上的交流展示平台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的时代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西南大学历来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指导地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学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举办业余党校,吸收大批优秀学生参加党校学习,成为党的积极分子;支持学生成立研究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讲团、宪法宣讲团等一大批理论学习社团;牵头举办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递正能量的相关讲座。
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建立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对本科生而言,学校每年开设300多门通选课,供学生自主选修,以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开展”雨僧讲坛”(专家主讲)、”学行论坛”(老师指导,学生主讲)、”含弘讲堂”(师生均可主讲)等活动,每年均在一百场以上;开辟西大”青春缙云红色家园网”、”素质教育雨僧网”等网络空间,累计访问量超过1000万人次;编辑出版素质教育《雨声》专刊54期,共计发行135000本;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每年”请进来”演出2-5场,”走出去”表演5-10场,深受学生喜爱。这些举措,不仅弘扬了主流文化;而且强化了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鼓励和支持优秀学生社团的发展,使学生社团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载体。学生社团活动是深受学生欢迎,实效明显的文化素质教育途径之一。学校重点指导和扶持开展了一批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文化和学术活动,延伸了课堂空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国学知识竞赛、外语文化节、民族文化节、哲学月、国际文化节、模拟联合国、运动会、音乐节、”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大学生艺术团、女子国旗班、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重点项目,促使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蓬勃开展。西南大学国学苑是一个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国学经典的学生组织。该组织开设了书法培训、古典乐器演奏、国学大讲堂、经典晨读等一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活动,每年一度的国学知识竞赛更是全校的一场国学盛宴,总能在学生中掀起一阵国学旋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西南大学,学术、公益、体育、文娱、实践五大类上百个社团,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开拓了展示个性、挖掘潜能的广阔天地。各类社团形成百花齐放、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全面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另外学校特设国际学院,与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大学的交流计划、暑期学生考察计划、研究生支教计划、博士生宣讲团计划,西南大学每年有大量出国及祖国各个地区访问交流的师生,在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的愿景下,西南大学不断提升国际性,旨在培养出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
五、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由原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经过强强合并组建的西南大学,有着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目前国内学科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之一,面向学生开展人文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集中体现为厚重的历史文化优势、复合的学科结构优势和完备的师资队伍优势。学校注重对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进行梳理研究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大学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组织实施校园文化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等场所的育人作用。学校素质办定期编辑出版《西南大学雨僧》杂志,面向全国高校和校内学子发放;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每年组织制定并实施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各学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史、院史等参观学习、讨论交流活动。
发掘校园文化资源、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延续我校历史文化传统,在突出”求知”特色上下功夫。我校努力从百年历史积淀中汲取宝贵教育资源,重视以”含弘光大、继往开来”校训和爱国主义传统熏陶学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风。唱校歌、讲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吴宓班”、”袁隆平班”、”师元班”、”神农班”、”侯光炯奖学金”是西大学子心目中的崇高荣誉,袁隆平塑像、纪念碑等人文景观,是爱国爱校教育的生动教材。所有这些,激励学生弘扬西大精神,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六、几点思考
目前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把文化素质教育当成文艺教育,流连于唱歌、跳舞、插花、打高尔夫球,这实际上一种形式主义,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二是打着文理相通的旗帜,止步于理科生学习几门文科课程,或者让文科生学几门理工科的课程,这实际上效果并不明显。实质上,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这更多的需要通过文学、艺术、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成长为独立自由的合格公民,学会规范个人行为,提升个人素质,最终提升整个社会的素质。
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有两个方面的事情可以做。
第一个方面是课程建设。我们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尤其是核心课程的建设,这个核心课程的要旨主要是通过精读经典,体会文明精髓,陶冶情操,提高修养。鼓励阅读原著和原典,鼓励批判独立思考,鼓励通过讨论和社会实践,真正理解知识,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意识。
还有就是基本能力和素养教育课程,包括社会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包括阅读、写作、思维、表达能力,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方面是要建设高雅、文明、和谐的校园。现今,功利性文化以俗文化,娱乐、消费文化的形式大行其道,社会受到歪风邪气的不正之风的侵蚀,道德水平令人担忧,因此创造一个崇尚学术、追求卓越、艰苦奋斗和勇于担当的氛围,以及相互尊重、相互关爱、诚信公正和遵守纪律的道德环境就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开展各种丰富的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弘扬优良学风,弘扬正气,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
第三个方面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重大问题研究,形成有社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作为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需要进一步发挥试点和示范作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工作,深入研究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如何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深入研究先进文化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指导作用;深入研究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律,努力探索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深入研究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西南大学正以来第十个岁月,未来,西南大学将继续在理论研究、制度创建、师资队伍、活动创办等方面深入探讨,强化大学生能力培养,积极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走出一条具有西南大学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发展之路,为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搭建一座又一座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智慧之桥。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辅导员;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识码:C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多元化的价值观也在一步步影响着原本生活在校园的学生,他们中的有些人不再单纯,而是变得功利激进。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大学生的认知出现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慢慢变得明显起来,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高校辅导员是和大学生关系最密切的一类群体,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主要群体,他们作为大学生心理疏导过程中重要的角色,其影响巨大。[1]
新时代下高校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辅导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掌控心理疏导的方法,以及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步发展会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及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但是,从多项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即使辅导员都很优秀,大学生心理也还是有问题,并且越来越严重。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已经成为辅导员工作中不可轻视的关键部分。[2]
二、大学生需要心理疏导的原因分析
1.外因
(1)国家因素。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也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和经济增长点。
在利润的驱动之下,唯利主义、享乐主义开始兴起,“一切向钱看”“为人民币服务” 等不正之风逐渐进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中。一些大学生更加看重现实利益,校园之外的引诱和不正之风加快了一些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化,致使这些大学生缺少伟大理想,缺少健康心理,缺乏正确价值观,非常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2)社会因素。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每年毕业的人数也随之增长,造成学历的含金量下降,大学生面对的就业竞争压力非常巨大。学生就业遇到困难却无法解决,在理想和现实生活的强烈对比下出现心理问题,感到迷茫无助,从此一蹶不振。现实世界的多种压力不断冲击着学生的心理,从而使其紧张迷茫、焦躁抑郁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3]
(3)学校因素。大学校园不再是学生躲避的港湾,高校也不会实施封闭式的教育管理方式。在比较自由的校园环境下,社会的不正之风进入校园,就会影响学生生活和心理健康。另外,大学生各项学科学习压力的增大,人际关系复杂程度的加深,学习成绩、感情生活、就业等压力的产生,都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4)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另一个方面,过度的家庭教育、溺爱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比如,有一些学生是农村户口,农村来的大学生往往背负着整个家庭的期盼,身上压着摆脱农村人标签的使命,多重责任会增大心理压力;又比如,有一些学生家庭中存在一些不好的生活方式或习惯、价值观等,使学生产生过重的心理压力。
2.内因
现在的社会中,存在这样一部分大学生,他们的家庭很富裕,生活条件较好,从来不缺金钱和物质,在娇惯和宠爱中长大,不懂得勤俭节约和吃苦耐劳,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朴实无华的品质,他们一般都比较脆弱和敏感。他们从小到大都比较顺利,没有经历过过多的挫折,所以心理承受力不强。
大学生只有积极锻炼自己的意志,不被苦难吓到,才能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但是目前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都较弱。比如某高校大三学生,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宠爱他,造成了其嚣张无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某次和父亲吵架却被父亲严厉责骂后,这名学生跳河自杀。这个案例虽然比较极端,但是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大学生心理承受力较弱。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指导是必需的。
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疏导中的角色定位
我国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团队由高校辅导员组成,他们的任务是为大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服务。高校辅导员还承担着管理人员的角色。辅导员在现实生活中不单单要管理学生,还要具体负责学院各种普通的行政任务,比如针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任务进行有规律的指导,积极建设学生党支部与各班级委员会,组织各种各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培训学院的学生党员与学生干部等工作。高校辅导员作为管理者的同时还是教育者。大学生的思想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社会现实的变化速度飞快,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教育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是引导教育工作,第二,是接受咨询和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此外,高校辅导员还承担着传播者的角色。辅导员必须主动传递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将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传递给大学生,并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和培养良好的心态,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4]
高校辅导员在明确一定的角色定位后,再进行相关心理疏导和教育工作,就会游刃有余了。高校辅导员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内心需求,可以更好地掌握大学生的爱好和相关情况,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高校辅导员一般都很热心,能够拉近和学生间的距离,成为关系密切的朋友。高校辅导员就可以利用其优势和大学生共同开展课外活动,通过学生喜爱的活动,从而轻松有效地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四、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的实现路径
1.坚持人性化心理疏导,注重个性化心理帮助
拥有人性化生活是现代人最核心的需求,而人性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从互相尊敬、互相关心、互帮互助中开展起来的。目前,我国的社会状况正发生改变,大学生在经济、就业、学习等多个方面都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特别需要得到心理疏导和帮助。这也意味着辅导员要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实际问题互相融合,遵循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要解决问题,就需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这是长久以来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有效方法。
此外,每个大学生作为单独的个体,拥有单独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从每个学生的身心问题出发,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不能把所有学生都当作是一样的,采用一样的方式。把培育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当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注意发掘每个人的潜力,让每一个大学生都具有创新的能力,利用每个人的特点和优点,培养其独立个性和品质。
2.坚持生活化心理疏导,从生活方面提供帮助
生活的基石是生命,生命展现的内容是生活。注重生活就是珍惜生命。不考虑生活的关心会使得心理疏导效果很弱。辅导员重视学生的现实生活,深入开展思想工作,通过有关举措,协助学生解决问题,以减小大学生经济、就业、学习等方面的压力,培养大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提升大学生面对生活压力的能力。
此外,服务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对人的服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是种充满爱的教育,在强化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时,重视关爱教育和心理疏导,这是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最有用的办法。使学生了解幸福的意义,体会幸福的感觉,拥有实现幸福的力量和追求幸福的能力,变成一个高生命质量和品质的人,促使人健康与进步。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和认清本身的职责和工作目标,自发地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快乐生活,提升自我。
3.重视网络平台心理疏导,让学生体验温暖尊重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高校校园也在进行网络化建设,很多学生都用电脑或手机上网。但是网络是虚拟世界,具有虚幻的、自由的、隐蔽的特点。如大学生经常会不做任何掩饰地在网上发表文字或图片,来讲述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抒发自己的心情等。现在最平常的平台就是贴吧、QQ空间或论坛等。大多数学生较愿意在互联网上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而且这样的抒发方式具有随机性,不管是开心还是难过,或是普通情况,都可以书写自己的状态,就算遇到很大的问题或困难,都会先在网络上表达,较少告知老师。辅导员在学生抒发开心快乐等内容时进行激励和分享,抒发负面情绪时马上进行疏导和关怀,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注意,也能感受到大家的关心。
4.重视多方心理疏导结合,协同工作
辅导员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时,因为自己力量不够,就很有必要寻求帮助,因此,应建设高校、学生家庭、社区三方面的合力疏导体系。在高校内建设一体化的疏导系统,不单单有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疏导,还有全校教师员工一体化的思想观念教育等。学生家庭状况的改变,比如父母出现离异情况、去世情况或是重新组建家庭等情况,都会干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心理,这就要辅导员提早知道学生的家庭情况。学校也要和家长加深了解和联络,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通过短信、微信、微博平台和学生家长保持有效的交流和联系。此外,也要注重社会氛围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现实社会是学生发展的大平台,学生在校园里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会在社会进行消费生活、情感生活等,受到社会风气、风俗习惯等干扰,所以要构建文明平等、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注重学生与社会成员间平等交往。
部分大学生会因各种原因引发心理问题,这需要辅导员充分发挥疏导作用。辅导员应扮演好心理疏导者的角色,通过不同的方式与途径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俊峰.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疏导内容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3):52-53.
[2]李 勇.心理疏导方法对高职学生思政工作的发挥作用[J].东方教育,2015,(4).
【关键词】 次穴; 三阴交; 益母草颗粒; 原发性痛经
doi:10.14033/ki.cfmr.2017.3.0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3-0030-02
痛经在临床中可分为继发性痛经和原发性痛经(PD),继发性痛经是因患者生殖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痛经,原发性痛经为非器质性病变痛经,也称之为功能性痛经[1]。原发性痛经常发生于未婚女性,一般发生在月经前的2 d或来潮期间,一般行经前1 d疼痛症状最为严重,疼痛中心位于中下腹部,疼痛呈痉挛特征,部分患者会向股内侧和腰部放射[2]。在女大学生中,原发性痛经十分常见,这直接对女大学生的生活、学习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对2014年9月-2016年6月接受治疗的88例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归纳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4年9月-2016年6月在笔者所在高校医务室接受治疗的88例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4例,所有患者均为大一至大三女大学生。对照组,年龄17~24岁,平均(19.5±1.5)岁,病程5个月~6.5年;试验组,年龄17~23岁,平均(18.5±1.4)岁,病程
5个月~6.5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妇产科学》和《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出诊断标准,具体如下:(1)学生在行经前及来潮期间周期性地发生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伴随着呕吐、腹部酸痛、恶心、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甚至晕厥等症状;(2)通过B超辅助检查、妇科常规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引发的继发性痛经[2-3]。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周期性出现痛经前1 d,口服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00089;规格:0.3 g×20粒),1粒/次,2次/d,在月经期第2天,疼痛感有所缓解后便可停药,用药周期为3个月经期。
试验组采用扣击次穴和三阴交联合口服益母草颗粒冲剂(广西天天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5020208;规格:15 g/包)进行治疗,1次/包,2次/d。扣击方法:让患者垂肘沉肩、放松腕部,并用大鱼际或者掌根有规律平稳的左右交替扣击次穴和三阴交,以局部出现麻、胀、温热感、酸、微痛为适,适应良好且可巡经向少腹部传递为最优。经络传感较为敏感者一般在10 min后,便有所缓解。待完成施术后,嘱咐患者在观察室继续观察半小时左右,待腹部疼痛感再次产生,可重复施术1次,以患者少腹部气感较为显著者为宜。并嘱咐患者回去后,口服益母草颗粒冲剂。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疗效评估: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将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无效、有效、显效和痊愈四个等级。无效,痛经症状无任何缓解;有效,患者痛经及并发症有所缓解,但无法维持3个月经期;显效,患者痛经及并发症完全消失,但无法维持3个月经期,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恶心等症状;痊愈,痛经及并发症等完全消失,且后续3个月经期无复发。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2)疼痛时间、严重程度: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疼痛时间。参照COX制定的痛经症状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痛经临床疗效对比
在对照组中,有11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75.00%;而在试验组中,有3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93.18%;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731,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时间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时间均显著短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W意义(P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症状严重程度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痛经症状严重程度评分为(7.21±4.0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21±4.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固肾为调经之根本,肾精亏虚为痛经的根本原因。三阴交处于肾肝脾三经交汇之场所,具有调补肾肝脾、益血健脾之功效,因此也称之为“妇科三阴交”[3-4]。次穴处于腰部,是痛经主要穴位,具有健脾除湿、疏导水液等作用,也称之为足太阳膀胱经要穴,并与肾经相表里。通过扣击三阴交、次穴,具有调补肾精、疏通经络的作用;益母草颗粒具有祛瘀生新、活血化瘀作用;扣击三阴交、次穴,同时口服益母草颗粒以实现“通则不痛”作用[5-6]。
杜冬青等[7]对原发性痛经进行研究发现,经前针刺十七椎穴治疗后,患者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总分和痛经持续总时间出现持续下降。锆宏玲[8]对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应用益母草颗粒与布洛芬进行治疗发现,益母草颗粒治疗原发性痛经在复发风险、缓解临床症状上效果较好。本文研究发现,扣击次穴和三阴交联合口服益母草颗粒临床有效率高达93.18%;疼痛时间为(9.4±3.2)h,显著短于布洛芬缓释胶囊的(20.2±5.8)h(P
参考文献
[1]侯广云,郭宪清,曹玲,等.针刺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寒凝血疲型原发性痛经[J].针灸临床杂志,2011,23(5):193-194.
[2]王惠萍.复方益母草联合维生素B6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2013,25(5):147-149.
[3]王娜,宋卓敏.痛经宁颗粒对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清性激素及组胺含量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1,22(4):523-525.
[4]苏书贞,李凤燕,曹欢欢,等.暖宫温经止痛散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观察[J].四川中医,2014,32(2):118-120.
[5] Navvahi R S,Kermansaravi F,Nevisian A,et paring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heat patch containing iron chip and ibuprofen for primary dysmenorrhea: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BMC Womens Health,2012,12(6):25-31.
[6]王利分.益母草颗粒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9):1133-1136.
[7]杜冬青,高树中,马玉侠.经前针刺十七椎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12):1073-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