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计专业知识技能范文

审计专业知识技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专业知识技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审计专业知识技能

第1篇:审计专业知识技能范文

在今天,我们在构建工业基础设施时依然是类似于电机、涡轮和物流机车等物理机器,表面上看来和十年前的情形差不多,但实际这些资产设备已经经历了重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设备具有物联网连接功能,工业设备逐渐走进数字化时代。

根据最近的一份报告,大多数工业公司已经认识到工业物联网带来的重大好处,但有八成人表示他们没有一个成熟的计划来把握这个机遇,似乎获得物联网的那些好处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其实,随着工业设施中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的发展成熟,企业现在可以轻松利用这一技术浪潮,通过连接实现高效的业务流程,从而提高数字化成熟度。接下来的几年,工业制造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先进。

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化

人工智能给工业设备运营带来众多好处正逐渐被企业人员所认识,在资产绩效管理中利用机器学习软件算法,通过历史数据的整合分析,可以帮助现场人员预测维护故障设备,为企业提供更高的准确性、更高级的预警服务。

将复杂机器学习算法应用于实时性能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的价值将得到进一步体现。通过AI技术创造更智能、可以自给自足的机器,同时能使生产线能应对各种需求的变化。

现阶段,很多企业仍然处于数字化转型的过程,连接所有工厂和车间的机器及设备资产,各种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不同的数据可能会阻碍数据分析和市场决策。

但通过传感器通信更多的设备数据,基于人工智能的资产业绩管理系统不仅可以组织和标准化数据输入,也可以增强企业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从而实现更加自动化和准确的决策。

对于目前工厂运营的一些手动流程,如工作订单和日程安排检查都将实现自动化,从而简化维护实践并提高机器的性能。

数字双胞胎带来关键优势

数字双胞胎产品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真正的数字生态系统将为企业提供关键优势,为运营的资产绩效管理提供充足的动力。

预先定义资产如何运作和执行的内容,然后利用这些信息来构建资产的复制品。字双胞胎的概念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通过每个资产的虚拟复制品测试,通知操作员关于设备的健康状况、使用寿命和性能水平。

在数字化基础上,企业完全有能力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对机器进行优化,以调整出生产线的最高生产力水平。对于过每年每秒都需要进行生产的企业来说,通过数字化避免意外停机,将可以节省数百万美元。

只要企业建立了更好理解整个工厂的运营情况的资产的数字副本,就可以识别出任何异常情况或表现不佳的设备,并酌情采取适当的措施。甚至可以更进一步,这些数据最终可以匿名化并在整个行业内共享出云,使用户获得更大的数据样本和更准确的参考。

对于一般的资产运营企业来说,其数据收集和分析统计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但是,只要会利用广泛的共享数据资源以及同行经验,将能为资产管理提供更好的性能洞察力,进一步识别出设备的故障和性能问题。

增强现实颠覆设备维护

对于设备维护人员来说,并非所有的工业设备都可以接近。某些机器设备可能拥有数千个零件,而每个零件都嵌入强固的材料层,以及有可能是在世界上最恶劣的环境中运行。数十年来,在设备例行检查或资产显示错误需要维修时,都需在检查过程耗费巨大的时间和人力,检查团队需要对设备进行实际操作测试以确定问题的真正所在。

医疗技术设备制造商必须对关键医疗系统保持检查。如果医院有感染,用于检测感染的设备需要立即反应。假如一个制造商的微生物设备有任何性能问题,它会使整个医疗生态系统处于危险之中。因此,这此特殊设备需要定期监测和检查。

新技术正在迅速改变检验团队的工作模式,随着移动设备增强现实技术的进步和数字双胞胎的支持,现场工作人员现在可以根据实时信息进行深入检查,而无需将设备脱机并进行物理分析。

第2篇:审计专业知识技能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高校内部审计;职业胜任能力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225

2014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指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将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中国仍然处于向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之中。

在中国经济进入到新常态的背景下,各个行业在谋求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认清自身在这一经济发展时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特征,找准定位,提升自身价值,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各个方面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新环境。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更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职业胜任能力,适应新环境。提升内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是确保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高校内部风险的重要基石。

1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及现状分析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是指,在高校中,内部审计人员为按照《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框架》和国内相关规定,完成各项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个人技能、审计工具和技术以及职业道德的总称。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普遍存在领导不重视、审计机构不独立,审计人员缺乏、审计人员素质相对不高的现象。即使有的高校有独立的内审部门,但内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参差不齐,据笔者了解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都是财务部门调转或是财会专业的留校毕业生。对学校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认识不清,忽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不能使内部审计更好地服务学校的改革发展。而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仅应具备审计、会计、财务、税务、内部控制、经济、金融、统计、管理等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风险管理、法律、工程建设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与高校业务活动相关的高等教育专业知识。

为更好地了解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情况,笔者以辽宁省为例,对56 所普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182 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

11审计机构的设置情况

调查显示,在辽宁省56所高校中,审计机构独立设置的有21所,占375%;审计机构与纪检机构合署办公的有28 所,占50%;审计机构设置在财务部门,是财务部门的一个科室的有7所,占125%。总地来说,较大的院校基本上独立设置了审计机构,而规模稍小的院校大多实行审计与纪检合署办公,基本符合“规模较大的高校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的规定。

12审计人员的专业背景

从表1中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背景来看,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人员共50人,占274%,根据数据显示,高校内审人员的专业背景还过于集中在会计、审计等专业,像管理、计算机、法律等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相对较少,这不利于高校内部审计由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绩效审计转型。

表1以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背景为依据的数据统计专业会计审计管理计算机法律经济其他人数人数331715532386182比例181%93%82%27%16%126%475%100%

13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职称情况

从表2中专业技术职称来看,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7人,占203%;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7人,占203%;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1人,占335%;无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7人,占259%。

表2以专业技术职称为依据的数据统计职称高级中级初级其他人数人数37376147182比例203%203%335%259%100%

根据调查的数据来看,我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集中于会计、审计专业,中等以上职称人员较多,从业人员基础较好,提升潜力较大。但与企业相比,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还存在审计理念滞后、人员不足、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综合技能较低等问题。现代审计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要求很高,在掌握审计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还需要掌握相关财务、管理、法律、计算机等专业知识,要具备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准确判断、良好的交流沟通等多种能力。从总体情况来看,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明显不足,亟待进一步提升。

2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结构

21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一个职业能够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要件,从业人员如果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则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更无法产生工作成果。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基础是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探讨个人技能、审计工具与技术和职业道德。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曾经提出,一名称职的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备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包括专业知识、审计准则、现代审计技术等。就高校内审人员而言,除了应该掌握的审计、财务会计、经济管理、审计理论与实务、计算机等方面知识;应遵循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内部审计操作指南等内部审计准则;还要了解会计法、税法、合同法及审计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其他法律、法规。此外,高校内审人员还要学习现代审计理念,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以便适应现代审计发展的要求。

22个人技能和审计工具与技术

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利用专业知识完成审计工作的各种能力,即是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如我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准则具体准则中,第11 号《结果沟通》提到了交流沟通技巧,进行平等、诚恳、恰当、充分的交流; 第20号《人际关系》提到了人际交往方式,化解人际冲突的方法,如暂时回避和适当地妥协。就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而言,主要包括持续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是顺利开展审计工作、确保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

内部审计工作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技能和审计工具与技术对内部审计人员的重要性。个人技能的高低对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沟通、对最新审计知识的学习或对上级机构的工作汇报都具有重要影响;审计工具与技术的掌握程度则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能否运用适当的工具或技术进行正确而高效的审计工作。因此,无论是缺乏个人技能还是审计工具与技术,都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可以说,这类职业胜任能力是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必需素质,也是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主体部分。

23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对于所有内部审计人员在整个工作中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一直是各个国家重点强调的内容。个人技能的发挥和审计工具与技术的使用都是贯穿整个内部审计工作过程的要素。《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七条规定: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内部审计业务。”“内部审计职业道德是在长期的内部审计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内部审计从业人员应当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对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道德意识、道德修养等所作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包括: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保持职业谨慎,合理使用职业判断; 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遵循保密性原则等。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同样也必须以这些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3提升高校内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正面临三大挑战:第一大挑战是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关系复杂,独立性差;第二大挑战是对内部审计职能认识模糊,观念落后;第三大挑战是内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亟待提高。提高高校内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有以下几个途径。

31建立高校内部审计联席会议制度

高校内审联席会议制度能够及时帮助学校优化内部控制体系,使各部门之间有效地联系起来,整合内部资源,这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提升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工作创新能力,以完成高层次的确认和咨询活动。

32严格控制高校内审人员的职业准入制度

以往对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不像会计师事务所那样严格,对高校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相对要求不高。但随着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设置,学校高层领导对内审的重视,对内审人员的职业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为审计部门选择合格的审计人员,对内审人员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要进行严格考评。

33持续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后续教育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9 号――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2008〕,以规范后续教育,保持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内审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要求内审人员严格遵守后续教育制度,持续学习,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相对于其他组织的内部审计,具有学历层次高和知识基础较好的特点,可以依托高校这个有利的平台更便捷、更有效地进行后续教育,以适应这个学习型的社会,最大限度地提升高校内审从业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

34定期开展高校间审计业务交流培训活动

高校上级管理部门应定期对高校内部审计共同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定期或专门开展专题业务学习研讨班。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沟通,相互借鉴好的经验、做法,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

35建立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评估体系

为确保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具备完成内部审计任务所必需的职业胜任能力,应建立起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评估体系,制定绩效标准,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进行评估。对在评估中未达到要求的,要及时采取培训、后续学习等方法来提高其职业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齐建国,王红,彭绪庶,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3):7-17

[2]李寿喜,张佳春转轨经济下中国公立高校内部审计目标探讨[J].内部审计,2008(11):28-29

[3]祝杰真,张静新内部审计准则实施下的高校审计工作研究[J].会计之友,2015(16):121-123

第3篇:审计专业知识技能范文

一、重难点分析依据

(一)分析依据一是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专业阶段考试(审计);二是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三是中注协正在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进行全面修订(会协[2009]75号、会协[2009]83号、会协[2010]3号、会协[2010)6号)。本次修订有两方面的主要变化:一方面是对15项准则的内容进行实质性修订(2006的与治理层沟通准则是在借鉴国际审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制定,与明晰化后的国际审计准则无实质性差异,因而本次不属于实质性修订范围),并制定1项新的准则;另一方面是对全部准则按照新体例进行改写。本次修订共涉及38个审计准则项目。修订后的审计准则计划于2010年6月正式,201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参见表1:准则修订情况一览表)

(二)分析原则一是与时俱进原则(参见表2:2010年度大纲及教材变化表),二是“二八”原则(参见表3:能力等级与分值对比表)。

二、重难点分析结果

(一)审计试题与考试目标的关系注册会计师专业阶段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注册会计师执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是否掌握基本技能和职业道德规范;综合阶段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在职业环境中运用专业知识,保持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与态度,有效地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

(二)审计试题与测试目标的关系2009年度审计试题注重体现了考试目标和测试目标的规定。首先看具体体现在2009年度审计试题测试目标、准则编号测试内容与题号、分值对照表中的情形,如表4所示。

2009年审计辅导教材分为8编内容,与测试目标中所列示的内容完全一致:2009年度审计试题,除测试目标8中“其他相关业务”未出题外,其他测试目标均得到了充分体现。其中:审计基本原理测试比重约占25%,审计测试流程测试比重约占22%,二者小计47%,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注册会计师执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审计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特殊项目的考虑和完成审计工作与出具审计报告的要求测试比重约占38%,主要测试考生是否掌握注册会计师执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职业道德规范。2009年度审计试题测试目标的体现,如图l所示。另外,审计科目考试大纲在描述测试目标时同时强调:“为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考生需要充分理解和熟练运用《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以及相关指南。《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构成《审计》考试内容的主要部分,专业阶段的考生应当具有充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该规定也在试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2009年度审计试题中体现《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内容,除独立性和审计循环实务的试题外,约占80%,许多题目实际上就是准则原文的再现。

(三)重难点项目分析一是大纲中“测试目标”要求:为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考生需要充分理解和熟练运用《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以及相关指南。《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构成《审计》考试内容的主要部分,专业阶段的考生应当具有充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二是大纲中“参考法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3号,1993年10月31日);《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财会[2006]4号);《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指南》(2007年版,会协[2007]89号);《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3号(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财会[2006]3号);《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财会[2006]18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l号(财会[2007]14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财会[2008]11号)。

(四)重难点分析结果根据以上分析,考虑准则修订因素,按照把握重难点的原则:不考虑1级能力要求,同时考虑准则修订,80%考分所涉及的重难点准则和篇章分别如表5和表6所示。

三、重难点学习方法

(一)一看:将教材当小说以能力为本位,按能力等级看教材。对于l级能力的章节,通读1遍;对于2级能力的章节通读2遍;3级能力的章节通读3遍。由表4和图l可知。2009年度审计科目试题具有如下特点:一是难度适中并略有降低;二是注重体现考试大纲的各项规定,二八原则,1-2/4.115.4/10.1/11.1/11.4章可忽略;其他章节通读1遍。

(二)二听:将网络当助手认真听课,反复听重难点。

(三)三背:将准则当圣经背诵2、3级能力中的相关重要的准则原文。

第4篇:审计专业知识技能范文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会计舞弊

作者简介:李俊梅(1974-),女,四川篷溪人,注册会计师,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石河子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财务与会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1-0072-04 收稿日期:2009-12-16

一、引 言

由于管理者与投资者都是效用最大化者,因此管理者不会采取最大化投资者利益的行动(Jensela et a1,1976),特别是当管理者的报酬建立在报告盈余基础上,与公司业绩相关时,管理者就有动机去操纵盈余,进行会计舞弊,以最大化其财富。当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增加时,管理者进行管理盈余的能力就会增加。到本世纪初,公司的会计舞弊行为变本加厉,给广大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严重损害了资本市场的声誉和上市公司的公信力,成为阻碍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绊脚石。由此,人们开始质疑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是否具有抑制会计舞弊的专业胜任能力。笔者从注册会计师执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这个视角来研究注册会计师抑制会计舞弊的行为,从实证的角度证明注册会计师是否有识别会计舞弊行为的能力。

二、文献回顾

由于行业专长能够增加注册会计师对某一行业的认识和经历,能够增加注册会计师在该行业的专业判断能力,因此很多学者用行业专长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来研究其与会计舞弊的关系,以此反映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是否有效抑制管理当局的会计舞弊行为。研究发现,具有行业专长的事务所在其专长的行业里相对在其非专长的行业里,能够发现更多的报告差错(Owho s0 et al,2002),经过行业专长者审计的财务报告盈余管理水平明显偏低(Balsam,2003),同时由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审计的IPO公司其股票抑价水平和盈余管理水平都较低(Elder et al,2002),同样在增发股票的样本里,审计师的行业专长与较低的公司盈余管理相关(Jian et al,2004),而且由具有行业专长审计师更能限制客户通过应计项目从事的盈余管理,从而使其审计的财务报告其盈余更为稳健(Krishnan,2003),因此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能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研究结果支持了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能够更有效地限制激进和随机的盈余管理行为。审计师的行业专长对会计舞弊具有抑制作用,审计师是可以识别会计舞弊的。此结果支持了专业胜任能力与盈余管理有关的观点,即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与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对会计舞弊抑制作用。夏立军(2004)和余玉苗(2004)从理论上分析了行业专长对提高审计质量的作用。陈涛、张雁翎(2006)则首次实证发现具有行业专长的事务所审计的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范围会更小,而且在IPO市场具有行业专长审计师能够有效抑制IPO中盈余管理动机,降低盈余管理的程度(李仙等,2006)。而后郑建明(2009)研究也发现在全国三大产业群中,具有行业专长的注册会计师能够有效地约束正向盈余管理行为。但是蔡春、鲜文铎(2007)却发现总体上中国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负相关,得出与国外研究相反的结论。崔宏(2005)和成立(2006)则从其他视角研究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抑制会计舞弊的作用,前者证实从事证券业务的注册会计师相对于从事非证券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其盈余操纵的识别能力更高;而后者从会计事务所的特征出发研究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却未发现事务所的专业胜任能力对审计质量所生的预期影响。

综上所述,在国外成熟审计市场的经验证据基本上支持行业专长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抑制盈余管理的作用。而国内研究以上国内外有关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对会计舞弊的抑制作用的研究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研究中多用注册会计师的行业专长表示其专业胜任能力,但注册会计师的行业专长反映的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胜任能力。由此可见,国内外研究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识别会计舞弊的能力,主要考虑的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胜任能力,没有考虑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但实际上,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足以影响注册会计师的会计舞弊的识别能力,如果在研究中不控制这方面的因素,必然会弱化结论的可靠性。由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实力,即其专业胜任能力的强弱最终取决于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因此研究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是否能够有效抑制会计舞弊,还必须研究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注册会计师向社会公众提供的服务专业性很强。为了保证其服务质量,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规定注册会计师必须具备与其执业要求相适应的专业胜任能力,不但要熟悉会计、审计、税务、法律等领域的标准与实务,而且要具备高水平的职业判断能力,并且不得承办不能胜任的业务。《美国政府审计准则》(2004)中的一般准则也对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进行了规定,“准则要求审计组织承担责任,保证每一项审鉴证业务是由整体上具备完成这项工作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员来承担的”(马曙光,2007)。从中外有关审计从业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的要求来看,从事审计业务必须由胜任的注册会计师来承担,意味着没有胜任能力或专业胜任能力较差的注册会计师是不能胜任审计工作,即不能发现和揭示企业管理当局的会计舞弊行为。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越高,其识别会计舞弊的能力越强,即审计对会计舞弊的抑制功能越强,企业的会计舞弊越少;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越差,其识别和抵制会计舞弊的能力越弱,企业的会计舞弊越多,即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与会计舞弊呈负相关关系。

由于审计行业的专用性很强,注册会计师要想具有较高的识别会计舞弊的能力就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强大的职业判断能力,而专业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是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基础。专业素质是指注册会计师为实现胜任能力而应当具有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对处于不同职业阶段的注册会计师,其专业素质的水平存在差异,并且需要通过终身学习加以培养、保持和提高。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以便能够在日益复杂、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中胜任工作。注册会计师需要具

备的专业知识是不断变化和扩展的,从事特定环境或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也存在差异,注册会计师应当持续更新其专业知识。注册会计师至少应当通过学历教育获取专业知识。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在职业环境中能够合理、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的各类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可以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实务经历等多种途径获得,并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拓展。普通教育对职业技能的获取具有重要作用,并侧重于对非专业知识、智力技能、个人技能、人际和沟通技能、组织和企业管理技能的培养。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的培养需要通过课程学习(特别是专门课程)和实务经历实现。以上分析可见,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判断主要从两个途径获得:一是从业前的学历教育,二是从业后的职业学习,主要体现为从业经验积累。这意味着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体现为其学历水平和从业经验两个方面。可以认为学历层次高的注册会计师具有较高的舞弊识别能力,即能更好地抑制企业的会计舞弊行为,而学历层次低的注册会计师的会计舞弊识别能力相应差些。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1:注册会计师的学历越高,即注册会计师识别和抑制会计舞弊的能力越高,企业的会计舞弊越少。

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其从业时间越长,即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审计经验越丰富,而且其专业性也越强,通常意味着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高,对所发现的问题更敏感,其识别企业管理当局的会计舞弊能力就越高。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2:注册会计师审计经验越丰富,企业的会计舞弊就越少,抑制会计舞弊的能力越强。

(二)变量设置

会计舞弊是一种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采用欺骗性手段故意谎报财务事实的行为。盈余管理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手段或者安排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影响以报告会计数字为基础的合约结果(Healy et al,1999),包括披露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Sehipp.er,1989)。但是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不健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更多地表现为运用欺诈手段为个人或小集团或企业谋取不法利益的行为,因此在中国资本市场,盈余管理与会计舞弊的内涵基本一致。所以笔者用盈余管理程度度量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本文使用非主营业务净资产收益率度量通过线下项目进行的盈余管理,即非主营业务ROE=(净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平均股东权益。之所以用这个指标度量盈余管理是因为在中国的损益表中,主营业务利润与非主营业务利润分开列示,可以方便地计算非主营业务ROE。用净利润减去主营业务利润就得到主营业务利润,再除以平均股东权益,即可得到非主营业ROE。而且Kevin和Hong-Qi(2004)的研究也证实:在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利用非主营业务ROE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为了检验假设H1,本文用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作为度量学历的解释变量。为了检验假设H2,需要度量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从业经验,但由于从业经验数量很难获得,因此笔者用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年龄来度量其从业经验。

用事务所的人数作为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替代变量,以控制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对会计舞弊的影响。因为CPA人数越多意味着事务所的规模越大,而且现有的大量研究已证明大事务所相对于小事务所而言,其独立性更高。

(三)模型设置

FROUND=α1+α2Level1+α3Level2+α4Experience1+α5Experence2+α6CPAnumber+ε

(四)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2年-2004年全国百家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作为研究样本,剔除信息不全的后共有200个样本。全国百家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素质数据来自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省略.cn),计算会计舞弊的相关财务数据来自国泰君安数据库。本文采用SPSSl3.0软件处理数据。

四、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按年度描述了全国百家会计师事务所对不同类别人数的汇总情况。从该表中年龄结构来看,31岁-50岁的注册会计师人数最多,其中30岁以下的人数处于下降趋势,31岁-50岁的人数逐年上升,50岁以上的则处于波动状况,先上升后下降。从学历结构来看,无论是分年度还是总体上,注册会计师的学历以大学本科和大专为主.其中大学本科及研究生的人数逐年上升,大专及以下学历的人数先是上升而后下降,尤其是大专以下学历人数是急剧减少。

表3按年度描述的全国百家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结构百分比。总体上来看,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绝大多数年龄处在30岁至50岁之间(占61.4%),学历主要集中在大学本科和大专层次上,其中大学本科层次的比重最大(52.3%),从业人员中有一半以上的都是本科学历。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从业员比重一直处于下降状态,31岁-50岁的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比重则一直处于上升状态,51岁上以的人员比重先是上升而后下降;从学历结构来看,研究生和大学本科生的比重都在不断地提高,大专生及以下的比重不断下降。表3反映各变量的描述性特征。

(三)回归分析

建立四个模型分别单独检验学历与会计舞弊之间的关系,单独检验从业经验与会计舞弊之间的关系,综合检验学历、从业经验与会计舞弊之间的关系。表5反映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与会计舞弊的关系。模型1单独检验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与高学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会计舞弊和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高学历负相关,意味着注册会计师的学历越高,其抑制会计舞弊的能力越强,但也不能迷信高学历,因为硕士以上的学历和会计舞弊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模型2单独检验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与其从业经验的关系。结果表明会计舞弊与注册会计师的从业经验负相关,注册会计师的从业经验越丰富,其抑制会计舞弊的能力越强。模型3、模型4检验了会计舞弊与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素质结构各解释变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注册会计师的学历水平、从业经验与会计舞弊仍然显著负相关。

五、研究结论、建议及不足

学历水平和从业经验是体现注册会计师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方面。现代审计不仅要发现问题,而且还需要对问题进行深人研究,探求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得出合理可靠的结论,这说明现代审计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要求更高,不仅要有较强专业理论水平,而且实践经验更丰富。

第5篇:审计专业知识技能范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运营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深。企业组织的经济活动及财务管理活动越来越复杂与多样化,与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住房公积金内部审计环境也发生变化,为了顺应内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住房公积金管理单位也必须加强组织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保持与组织的协调发展。内部审计信息化是指建立在组织管理信息化的平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及信息化技术开展一系列的内部审计活动。内部审计信息化包括审计信息计算机管理及计算机审计两个方面的内容。住房公积金管理单位涉及的资金大,面临的运营管理风险,信贷风险,信用风险更复杂,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规范内部审计流程,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能有效遏制挪用住房公积金,骗贷、骗提等不良现象,从而对有效防范各类风险发挥重要作用。

一、住房公积金管理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管理单位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已经慢慢趋于成熟,然而组织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却没有跟上会计核算发展的步伐。部分住房公积金管理单位工作人员一直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而没有充分意识到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对公积金管理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存在300多家管理单位,但其内部审计工作仍然存在一定问题急需改善。有些管理单位的审计机构并没有真正脱离管理层,独立性受到一定影响。管理单位内部也缺乏一套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无法保障内部审计流程的规范化及有效落实。住房公积金管理单位覆盖面广,涉及资金量大,运营频繁,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更加复杂多样化,但是并没有充分配备与业务量相匹配的专业审计人员。因此在住房公积金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的基础上,在考虑到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复杂性及成本,更不敢轻易实施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基于计算机、互联网、数据库形成的一种创新型审计模式,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目前管理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信息化建设的高成本使得管理单位相关管理人员不愿意改变当前的审计模式。

(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技术水平不够

1.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工程,该系统是以风险导向审计为理念,以互联网和数据库为审计手段,设立一个全面的、有深度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然而在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仍然缺乏成熟的计算机软件,完善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将不同审计项目,不同审计人员,不同审计时间等相关数据进行有效、及时的共享与沟通,体现信息化系统的及时性及共享性。信息化系统的不足有可能会延迟审计时间,加强内部审计的工作强度,不利于内部审计发挥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防范公积金管理风险,提高公积金运营效率的作用。

2.内部审计信息化软件落后,无法满足管理单位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审计信息化相关软件的开发设计金融、会计、管理、审计等跨学科知识与技术,开发难度大,周期长。目前我国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仍然没有普及,对审计信息化软件需求较少。成本高,市场需求少,加大了研发该软件的风险,使得市场上相关审计信息化软件相对落后。虽然部分审计软件能提供简单会计数据搜集,会计凭证抽查,财务信息查询等功能,但缺少审计流程控制管理、及时反馈等高端功能。住房公积金管理单位内部审计质量关乎公积金的管理效率和风险管理状况,因此符合管理单位审计信息化建设需求的软件更是少之又少。

(三)内部审计人才专业素质不够

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是一项高度专业化,高度技术化的审计工作。区别于传统的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要求审计人员不仅熟练地掌握会计、财务、审计等相关的财会知识,同时还要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电子数据库等工具,专业地操作信息化系统,实现计算机审计。但目前我们仍然缺乏既懂财会审计,又懂计算机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住房公积金管理单位内部的审计人员中,一部分掌握着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丰富的审计经验,但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有限,而且由于年龄较大,接受新事物特别是计算机的能力较低,很难通过再学习从而熟练运用信息化系统全面、准确地对公积金的运营管理进行及时、全面、有效的审计。一部分年轻的审计人员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能,但是仍然缺乏信息化系统专业的操作技能,而且年轻的审计员审计经验有限,审计水平及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有限性难以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

住房公积金管理单位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对审计人员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意识及培训力度也不强,审计人员受领导意识的影响,削弱了其参加专业培训的积极性,因此审计人员专业技能进步比较慢,不利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管理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管理层及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首先必须提高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管理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管理单位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及效果。高层管理人员的理念是管理单位发展的方向盘,只要管理层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信息化建设的真正落实,才能有效呼吁所有员工积极地参加信息化建设。高层领导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合理地规划与设计,并将任务具体细分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实时控制管理好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另一方面,必须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主体,只有加强他们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才能提高审计人员学习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的积极主动性。通过不断地学习,及时掌握相关的技能与知识,从而推动住房公积金管理单位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二)加强管理单位内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及相关软件的约束来自于软件开发商供给的影响,但是管理单位作为需求方仍然可以通过需求推动供给的机制促进软件开发商加大力度研发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软件及系统,为做好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如果各事业单位和企业都越来越重视审计信息化建设,就会推动开发商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研发与需求相匹配的软件与系统。管理单位除了要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之外,可以加强与开发商的合作,以需求推动供给,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

住房公积金管理单位规模大,资金量多,更需要审计人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构建内部信息共享平台。会计数据,审计相关数据,内部审计操作流程,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等相关信息得到共享,形成完整的审计档案数据库,并及时更新具有时效性的信息,保持信息共享平台的及时性及有用性,为做好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搭建丰富的电子数据库。

(三)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培养高度专业化的复合型人才

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及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与效率,同时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复杂性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计算机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培养与信息化建设对口的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做好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首先,管理单位通过制定完善的薪酬制度和福利标准吸引在财务会计、审计、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方面的高端专业人才,并结合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高端人才及其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员工管理体制,使审计人员明确各自的职责及利益;另外加强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的培训,不断更新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增强职业技能,提高公正自律的主动性,为做好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第6篇:审计专业知识技能范文

一、国内外审计教学现状分析

国外审计教学研究发现,21世纪初,全球审计实务发生的变革需要审计教学随之变革,Alvin和Randa(2006)指出,在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通过后,审计环境的变化要求学生们必须具备风险评估和控制测试能力,以及处理公司治理和其他PACOB要求事项的能力。因此国外审计界开展了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并已经在方法和内容上取得成效,充分强调职业道德教育,舞弊、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信息技术比重增大,增加逻辑学、案例教学和群体项目,这些改革对教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外发达国家的审计教学研究在方法和内容上取得较好的成效,而国内审计教学发展比较慢,综合类大学审计学专业的开设较少,大部分以会计学专业为主,审计教学研究内容比较单一,内容不够充实,方法也较局限在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上,其他实验、互动教学方法很少,最终体现在学生技能和职业界期望技能之间的差距。因此,审计教学创新是提高审计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可以借鉴国外审计教学的经验,充分考虑三大审计主体的要求,有效解决我国目前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矛盾与问题。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审计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一)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会计审计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会对高级财会审计人员的需求呈快速直线发展,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对其需求更加迫切。审计署“十二五”规划明确要大力扶持审计专业,不管是国家审计还是社会审计、内部审计,都对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和素质要求不断提升,对于审计人员胜任能力,其核心内容包括专业知识、政策法规和财政金融知识,核心技能包括技术运用、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核心品质包括遵纪守法、独立客观、职业谨慎等。当然,由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审计对象不同,要求审计人员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具体内容有所差异,这就需要在审计教学中兼顾三种审计监督体系下的人才培养需求进行课程创新,改变以往只针对社会审计的培养方向,将审计人员培养成多方向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有必要结合社会需求,研究目前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进行审计教学创新,以满足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需求。

(二)审计人才培养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审计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目前的审计队伍仍然存在人员素质不够高、结构性短缺的现象,高学历和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较为短缺,注册会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审计行业因此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随着科技发展与推广,社会对高新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这也给拥有较好计算机技能的素质优秀的审计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在审计教学中亟待培养出大批技能扎实、素质优秀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对审计人员而言,这是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

(三)舞弊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财务舞弊手段层出不穷,而且越来越隐蔽。02年财务报表审计中了对舞弊的关注准则,在理论上正式确认了舞弊审计,系统总结了舞弊审计方法,在实务上激发了舞弊审计工作的职业需求。从审计署的发展规划到审计工作八项任务,无不强调审计的真实性,强调舞弊审计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因此,将舞弊审计引入到审计教学创新体系任重道远。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审计教学的培养目标

(一)培养爱岗敬业、有较高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的人才

审计是一门行为学科,审计岗位涉及到企业的财、物,是重要的管理岗位,大部分的审计行为都涉及到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交流,这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复杂,因此审计准则更多注重对行为的约束指导,更加强调在学历教育阶段,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强调爱岗敬业和职业谨慎。

(二)培养能胜任岗位的专业人才

由于审计学科的特点,要求审计人才除了具备会计审计学科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计算机应用等知识,同时还需要较强的公关与社交能力。只有具备全方面的管理、财务、法律等知识,才算拥有能够胜任的专业技术能力。

(三)培养有较强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人才

审计常常需要出外勤,接触到被审计单位复杂多变的环境和不同的人,需要审计人员及时对其进行判断,迅速了解业务,胜任工作,这就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力,需要不断通过审计实践,模拟仿真现场,进行锻炼。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审计教学创新研究

由于审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审计教学创新,关键在于审计教学模式的创新,创新审计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以应用型为导向,提高学生审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从教学方法、内容、手段和实践环节等实现创新,将审计实践经验更好地结合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探索。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虽然是审计学的必修课程,但在教学中往往受到师生的关注度比较低,在当前财务舞弊案件频发的现状中,它却是审计人员违反规定进行舞弊和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应将职业道德教育单列一门课程进行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中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从而加强审计诚信教育。课程内容应从专业胜任能力、政策法规、职业价值观、职业责任教育、道德意识等方面引入全面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引导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培养服务社会的职业责任心,为审计人才打下良好道德基础。

(二)改进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全国开设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培养的二十几所高校,其课程体系均针对社会审计进行设置,但对于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来说,必须顺应社会需求,兼顾社会对三类审计人才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要涵盖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业务类型,增加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课程,同时突出管理类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不仅能学习到财政财务审计,还能接触到管理审计、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公司治理和管理咨询等,满足综合性审计人才的培养需求,以便满足社会对三类审计岗位的应用需求。审计学专业课程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课程:审计业务课程、管理咨询课程、资产评估课程以及税法课程,每个类型核心课程设置为必修课,根据学分和学时对四个类型课程在内容上交叉删除,对涉及审计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进行重点安排,例如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税法等;另外再设置一些选修课,扩大知识面。课程教学安排可以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进行协调,资源互补,利用现有条件实现综合审计应用人才的培养。当然这样的课程体系下,既要兼顾三大审计主体,又要保证原有财会类管理类课程不减少,一定要避免出现“蜻蜓点水”的问题。

(三)改进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授课教学基础上,应更多地针对审计的实务性特点,探索其适合的教学方法。首先,由于审计课程的理论授课相对枯燥,学生往往兴趣不高,知识吸收效果不佳,应借鉴国外工商管理专业最流行的教学方法,广泛开展案例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案例教学就是将现实中的案例搬到课堂上传授、探讨并提升的,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接触了解到企事业单位及事务所的审计实践,在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提高了知识的吸收。另外,创新性审计教学方法上还建议开发研究型教学方法,激励学生自主研究,教师通过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提问,自主假设,选择解决方式和内容,转变完全由教师授课的模式,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查找和案例分析,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此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也非常重要,我们称之为动态教学,在动态教学中,教师积极主动,学生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与教师的“动”结合起来,实现真正的教学互动。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开设第二课堂、加强项目教学等方法来改进审计教学。

(四)拓展教学内容

首先,审计实务往往较多利用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职业判断,研究表明逻辑清晰的学生比逻辑混乱的学生实验成绩好的多,并且更能胜任具体的审计工作,因此,在审计教学中增加逻辑学教育势在必行。其次,高校审计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专门的舞弊审计课程,舞弊审计课程的设置是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需求,鉴于舞弊审计课程是一门实务性非常强的课程,诸多高校也无太多经验可借鉴,实务界不断出现新的舞弊手法和舞弊特点,审计人员就应密切关注会计实务发展,吸取经验,了解新兴技术下的舞弊手段,这就给舞弊审计课程带来了巨大挑战,课程内容应与时俱进,结合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不断更新,加强师资培训,积极更新课程教材用书和辅导用书等教学资源。第三,增加计算机辅助技术审计课程的学时,现代审计已经由手工审计转向计算机审计,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实时在线审计和云审计已成为趋势,因此对计算机数据应用成为审计人员必备知识,审计人员要从计算机中调取财务和管理数据进行分析,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的教学内容中更加突出计算机审计课程的重要性,适当增加课程的比重。

(五)注重实践环节,加强执业能力的培养

第7篇:审计专业知识技能范文

一、更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审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导人才培养的重点和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导向和提高大学生素质能力为出发点,一个合格人才的素质能力由知识、技能、经验组成,缺一不可。传统的审计教学目标只注重学生的知识培养,忽略了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实践经验培养。在当今IT环境下,随着审计信息化的应用与普及,要求高等教育在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将信息化技术技能与理论知识充分结合,并应注重学生实际工作经验能力的培养。按照教育部“卓越文科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思路和工作要求,根据审计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交叉学科需要融合的特性,从当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及审计行业的人才需求出发,将教学目标合理定位为: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创新的实践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宗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一)建立扎实的理论知识 审计信息化是集会计学、审计学、计算机审计软件、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于一体的交叉性、综合性、实用型学科。在知识培养上,要让学生扎实掌握审计学、会计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创新的实践技能 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匹配、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不间断地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机审计软件的操作技能、审计信息化系统的维护技能、系统开发与二次开发技能。同时,要创新学生思维方式、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及前沿问题,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丰富的实践经验 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是目前高校教育中的一块短板,而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光在校园里“闭门造车”是不行的。高等教育要以卓越文科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学研结合,校企联合培养为手段,通过课程实习、假期实习、毕业实习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工作能力,以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大学生的经验要求,使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能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避免企业的二次培训和学习。

二、重构教学体系

围绕教学目标,按照教育部卓越文科人才培养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原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发展为背景,以核心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审计项目分析、审计信息系统设计和审计实践应用能力,注重知识理论,强化技能培训,突出实践经验,构建IT环境下审计信息化教学体系。包括知识教学体系、技能训练体系、经验培养体系。

(一)知识教学体系 传统的审计知识教学是基于手工环境下的审计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掌握,要求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手段在当今信息化环境下存在很大的局限。在IT环境下,由于被审计对象采用不同的会计系统软件,信息化程度不同,数据库、数据存储格式也不同,并且审计人员的审计系统软件也有许多种,审计数据的采集、转换,数据分析、疑点查找都是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系统的技术手段和技能来进行处理。因此,审计信息化教学的内容应在传统的单纯以审计理论教学为主体的内容上,加入相应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为科学系统论、计算机财务管理、Excel在计算机审计中的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数理统计等内容,并根据审计学、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的专业特色,进行针对性、差异化的教学,从而使学生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审计工作和审计人才所需信息系统审计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培养既懂审计又懂信息技术且能把二者更好地融合的21世纪复合型专业审计人才。

一是要整合课程结构,形成特色的应用型审计信息化知识体系。在课程结构设置过程中要遵循由通识到专业、由基础到前沿的原则。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人文基础知识课程和审计专业知识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并要在原来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整合新的教学课程,更新充实新的会计、审计和信息技术前沿知识,注重审计软件的应用和审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以适应现代审计技术的需要。整合后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模块课程、学科基础模块课程、专业知识模块课程和前沿知识模块课程四大板块。通识教育模块主要涉及高等教育人文学科的基础课程,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文化基础、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税法、企业管理等;学科基础模块涉及审计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会计学基础、审计学基础、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审计软件技术基础、应用分析软件、高新技术与信息化发展等;专业知识模块包括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高级审计学、独立审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准则、审计法、审计软件应用、Excel在审计中的应用、审计信息系统等;前沿知识模块包括网络审计、电子商务审计、XBRL和其他前沿知识。通过课程整合,形成系统的审计信息化理论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

二是要更新课程内容,突出信息化应用能力。在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审计软件有各种商业化审计软件和审计署开发的AO审计管理系统,审计内容从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领域拓展。高校审计信息化教学内容要实现继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既要满足当前需求,又要有前瞻性,既要教授当前应用普遍的基于SQL数据库的审计信息化技术方法,又要传授如基于“云计算”、航拍技术、数据挖潜技术等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不遗余力地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新方法、新思路,做到与时俱进。在教材的选取上要考虑知识的新颖性、创新性,也可以根据本校实际实践自编特色教材,也可以引进原版外文教材,实行双语教学。实验内容要突出应用性,减小验证性实验,大力增强来源于业务实际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减少单门课程的实训和设计,增加课程组模块的综合实训或设计,促使学生将点状的知识逐渐形成网状的知识领域或知识模块,培养学生对对象进行系统分析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技能训练体系 实践职业技能是把实际操作技能作为一种素质来培养,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的。主要包括知识和技能程度、专精度和熟练程度等几个方面内容。旨在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熟练运用程度,着力提高审计实践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是实验。主要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包括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技能实验和综合实验。学科基础实验包括基础会计实务训练、财务会计实务训练、财务软件应用训练等,在手工环境和会计软件环境下对企业会计凭证填制、审核、记账、报表编制进行训练,为审计提供审计对象;专业基础实验包括独立审计实务训练、经济效益审计实务训练、内部审计实务训练,对审计业务的实施与开展设计审计流程,选取合理的审计方法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审计和循环经济业务的实质性审计;专业技能实验包括审计信息化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审计软件的应用训练,电子商务审计训练、网络审计训练等,利用计算机审计软件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和网络环境下的经济业务进行审计;综合实验以企业一个完整的会计期间正常生产经营发生的业务为实验资料进行综合审计业务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独立开展项目审计的能力。

二是实训。实训是对学生包括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也包括职业岗位实践训练,主要在实训基地进行。通过各种实训,使学生能够掌握从事审计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技术应用能力,包括审计软件实际操作能力、审计信息系统维护能力、审计项目处理应变能力,也包括领会指令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应用计算能力和其他相关能力。

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训练,加强了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有助于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经验培养体系 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是目前高等教育的一块短板。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在就业时大大降低了竞争能力。如何保证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走入社会可以直接上岗,没有明显的过渡期,满足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实践经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素质能力提升。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兼任学生会工作等增强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开展班会、联欢会、才艺展示等活动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举办相关讲座、开展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增强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参加竞赛、沙盘对抗赛、撰写调查报告等形式锻炼项目运营能力。

二是实践经验培养。通过社会考察、假期三下乡等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实践,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需求,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邀请业绩突出的校友回校作报告、介绍经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需要,汲取校友的成功经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通过产学研结合,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实战工作经验。一方面,高校请审计资深技术人员或市场人员来校给学生做报告,面对面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了解在审计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带领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到审计信息化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大中型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和实习,使学生对实体有一个清晰的观念,提高实战工作能力。

三、提升教学平台

传统的教学平台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的教学课堂,主要是靠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勾重点、学生做笔记的单向式传统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一般课程的教学效果影响或许不大,但在审计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内容多元化、软件功能复杂化、审计对象数字化、审计手段灵活化、审计判断主观化,仅通过课堂理论讲授没有信息技术的感官刺激,或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会使学生走马观花,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现代信息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加强平台的网络课程建设和审计信息化软件技术的应用,全方位地传播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保证教学效果,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建设审计信息化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 借助IT技术,依托高校校园网络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体系结构,建设审计信息化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平善课程教学计划建设、教学大纲建设、教学课件建设、教学习题建设、课外阅读资料建设以及审计练习软件建设和其他辅助学习内容建设。课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自主练习、自主实验和交流互动的立体教学系统。

(二)通过信息化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教学 平台具有全面集成、在线管理的特点。老师随时在能联网的地方就可以备课上传、通过视频讲课、完成教材内容的、布置作业、试卷设置和答疑、公告管理等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随时在能联网的地方进行视频学习、浏览课件、整理课堂笔记、轻松复习、进行在线测试、提问交流等学习活动。网上教学过程的这种交互体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使学生获得教学指导、疑难解答,教师获得教学建议等,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协作学习,教师之间的交互可以集体备课,进行教学研究。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不受地点、空间、时间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更好地满足了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需求,实现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学生轻松愉快的协同学习。

四、创新教学方式

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社会实践性决定了社会必然是学校实践教学的必不可少的场所。因此,建立良好的校企“双赢”合作机制,实行校企合作办学是建立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保障。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双课程模式的建立、聘请企业专业人员上课堂、开放性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式,将学校的实践教学与管理纳入到整个社会中。

(一)实施学校与企业双课程模式教学 在教学课程、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过程中,要对企业进行广泛的调研,了解当前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和具体要求,邀请来自审计实务工作一线的专业人士参与研讨,确定课程设置的社会和行业可行性,确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规格和社会服务面向,科学制定教学课程。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课程可以安排在校企合作或实训基地的企业中教学,由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员共同教授知识和技能。一方面使学生有一个实体感受,更能有效地接受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并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接轨;另一方面使教师在教中学、学中教,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聘请企业专业人员进课堂 闭门造车终究塑造不出高素质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聘请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优秀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特别是校外实训基地的优秀专业技能人士为实习指导教师,对业务性、实践操作性强的审计软件应用课程和其他实践课程进行指导。每一学期至少聘请上述人士进行一次课程兼职教学,讲经验、讲技能,以此进一步提高教学、实训效果。

(三)建设开放性师资队伍 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进行高等教育的根本。要积极合作进行双师型师资培养工作,有计划地选派专业课教师到工作岗位进行实践锻炼、学习提高。新进教师必须在企业实践锻炼半年以上,青年教师每学年的实践锻炼应不少于2周。把教师“到企业、下车间”作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重要的是要形成教师定期进行实践锻炼的机制。

审计信息化人才是时下社会急需人才,人才培养是一个紧迫而系统的工程,人才培养方的高校只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更新完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21世纪审计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世林:《论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和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2]吕新民、张金城:《会计审计学专业信息系统审计课程教学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第10期。

第8篇:审计专业知识技能范文

关键词:实践能力;本科会计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支持系统;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280-03

随着企业对高级应用性财会人才的需求的增加,本科会计毕业生在中、高职学生和研究生的“夹击”中弱势日益突出,本科会计教育面临挑战,也正在努力变化。这些年来,会计实践教学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了,相关的论述和文章屡见不鲜。但对本科会计实践教学实质及目标的认识还有可能进一步深入,相关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实施的经验还有必要进一步交流,特别是像笔者所在的工科和商科共存的行业性高校的本科会计专业,如何利用它的优势为培养企业欢迎的人才服务,是学校和企业都应该关注的。

1 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

1.1 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般认为,实践教学是在实验或综合实训课程、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和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概念,这样的理解有些肤浅。笔者认为,实践教学不仅是一个教学的环节,更是一种教学理念,以指导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实践教学需要采用一个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以主体的身份参与,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使他们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学习、理解和掌握,并强调实际工作所需的各种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会计学科的实践性非常强,对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具备较强的操作及动手能力极其重要,而区别于高职学生,本科会计学生还应重视扎实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职业判断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及合作能力、学习发展能力等职业技能的开发和培养,而以上这些,则可以综合为会计实践能力培养。

1.2 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本科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可以概括成两句话,即“专业知识的扎实掌握”和“职业技能的切实发展”。其中,专业知识不仅包括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等会计专业知识,还包括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营销学、组织及运营环境等有关组织和企业的知识,同时也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知识;而职业技能是以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为前提,包括智力技能和应用技能两大类。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把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亦即会计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在专业知识方面,熟悉基本的经济和商业法律环境知识,掌握财务会计与报告知识,管理会计与管理决策知识,理财和风险管理知识,审计,资产评估,税务及其咨询知识,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相关知识,另外,还要关注行业及企业生产运作方面的知识。

第二,在智力技能方面,具有收集、组织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评价和解释复杂资料的能力,判断并得到合理结论的能力,项目的计划实施并编写简单研究报告的能力等。

第三,在应用技能方面,能够较熟练使用统计、会计和其他的信息技术软件,能够利用适当的媒介与更多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独立或与他人合作进行有效的工作,具备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有计划安排工作、有效管理时间、按时完成各项任务的能力。

这些方面的目标都可以进一步细化并给予详细而明确的表述。

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应建立在以上目标的基础上,体系中所有的课程、环节、内容、方法、手段的设计和实行都离不开对这各个目标进行的分解、分析、融合和呈现。

2 会计实践教学的环节

2.1 课程体系的建立

与培养目标相对应,可以大致将整个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三组专业知识课程,一组综合实训课程和二个毕业环节课程。三组专业知识课程,分别为会计相关专业知识,组织和企业知识,以及信息技术知识;综合实训课程中包括“会计(审计)实务”和“EPR沙盘模拟”等课程,它们建立在所有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基础之上;毕业环节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根据细化了的目标,每门课程都应明确其所执行的任务和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安排课程结构和内容,同时,设计实践教学的环节,并保证其与理论教学环节整合、配合和协调。

2.2 实践环节的设计

总体上说,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实践教学的环节主要包括四种: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中最有助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环节,它可以帮助对那些理论性或综合性强,理解难度大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在课堂上对案例的讲解和集体讨论,课下的阅读、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报告的写作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从追求标准答案的被动学习中走出来,养成在复杂环境中思考问题的习惯,并使其扩展思维空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同步实验。课程同步试验适合那些侧重于方法、程序和流程的课程及内容。在专业知识课中,如会计学原理中的簿记系统、财务会计中具体会计业务的处理和报表编制、审计中的工作底稿、审计计划和报告的编写,以及税务课程上的纳税计算和申报等。在有关信息技术知识的课程中,同步的实验本身就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3)综合实训。综合实训课程是将多门课程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设计一个仿真的公司制企业,模拟其管理制度及会计系统,以及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要求学生充当企业财会人员,系统地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和税务处理、审计、管理诊断和制度改进等工作。综合实训应该尽可能地采用计算机专业软件进行,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将大学所学过的会计专业知识与其他知识融合在一起,并通过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具备较强的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并树立自信心,以应对未来企业的要求和职业生涯的挑战。

(4)实习和毕业论文。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深入到企业之中,认知并参与企业实际的会计、审计或管理工作,是相应的应用技能落实和完善的大好机会,是完成学生到会计职业转变的最终环节;而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深浅和智力技能高低的主要方式,在会计实践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实习的地点最好选在大中型企业的财会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应为学生配备专门的实习教师,真正上岗工作,切实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体会与人共事的苦乐,计划未来的职业道路。

对于毕业论文,笔者认为本科生的论文应该以调研报告为主,字数在7千字左右,在企业财会人员和管理者的指导下,将亲身经历的东西进行概括总结,对企业的会计或管理系统及其运作、财务和会计政策、财税实务和报告的内容和质量、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客户的评价等方面做出系统的描述、分析和评论,并将所学的基本理论运用其中,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概括一下,虽然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不同高校的本科会计专业以及专业方向肯定有所不同,就笔者所在学院会计专业目前情况看,其主要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及相互关系可参见下图。

3 会计实践教学的模式及方法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是针对具体的手段和行为方式而言的,前者侧重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后者则关注于某个局部,比如一次课堂的讲授、一个实验的进行等。

过去的教学往往是采取以集体教学为基础,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这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更适合本科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两种:

(1)自主学习模式。自主学习主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事”为主要目标,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的开发智力,提高适应不同环境及工作的能力,也能够促使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形成荣誉感和责任感等职业态度,以利于更长远、更广阔的职业发展。

(2)合作学习模式。“学会共处”是会计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代多数学生的弱点,在其人格成长最重要的大学期间,提高情商,培养人际交往这个职业技能十分重要,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就可以有效地达到这一目标。

合作学习可以分为师生之间的合作和学生之间的合作。课堂上,师生之间应加强互动和交流,要避免教师主宰一切,学生游离在教师思维和讲授之外的现象出现。课堂下,多组织小组形式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提高,增加交流,增加友谊,也增加创造力。

合作模式的开展的难度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在学生人数多,教学管理落后的情况下,需要综合考虑,不断创新。总之,教学模式不是单一的、机械的、绝对的,在复杂和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其综合而灵活的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可行的方法,才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即“学会生存”有所助益。

4 会计实践教学的支持系统

理论上的探讨要比真正实施并达到效果简单的多,会计实践教学要想有效的实施,面临的问题很多,难度也很大,特别是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4.1 教学资料的建立和丰富

(1)教材的选择和编写。要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的独特性,即实用性,应该重新整合每门课程的内容,比如财务会计课程,应该按照企业的生产经营及作业环节安排教学内容和顺序,再比如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课程要进行科学的分工和协调,尽可能依据企业的管理循环展开论述,最好能使用较为真实的企业案例。另外,应与其他专业教室保持沟通,明确表达你对其所开设的市场、贸易、金融、法律、生产运作及管理等课程的教学要求及对教材的偏好,要强调其实用性,尽可能让学生将会计和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学习。

(2)各种案例、实验题、综合实训资料的收集、整理、改写或编纂。

①案例分两种,一种是经典案例,另一种则具有时效性,不断更新、充实的工作量很大,而与课程理论部分的融合,以及案例教学方式和手段的设计及实施则更费精力。

②同步实验题具有较强的单纯性和标准性,其设计的难度往往不大,可以要求学生自己编写。

③适应于不同的学校和学生,综合实训可在所涉及的范围和难度上有所区别,比如只含财务会计与报告的实训;由会计、财务分析和审计相结合的实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结合的实训,等等。现在市场上该类书籍越来越多,但综合性相对不够。对于像服装学院这样带有行业特色的高校,要想达到使学生具备特色优势,自己编写几套实训题是很有必要的,但首先需要深入企业寻找第一手资料,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企业的帮助,很希望企业的财会人员能加入其中。还可以鼓励优秀的学生参与,这也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很好方式。

另外,可以和企业合作,制作一些录像,把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流程记录下来并在课程过程中展示给学生,这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资源。

4.2 校内实验室、设备及软件的建设和使用

一般来说,综合实训在校内的实验室里进行,各种资料、设备和软件的购买并不是最困难的,而如何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才是更需要认真探究的话题。首先是各种实验课程的时间安排及内容的协调,其次是会计、审计、ERP、集团财务管理系统等软件的使用及衔接,再次是实验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及管理能力,等等。

4.3 实习基地的发展和校企合作的进行

实习基地是校企合作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重要保证。笔者80年代初期读会计本科时,校企合作还是比较紧密的,近30年来,认识实现、毕业实习和论文环节一直是所有学校会计专业的“保留节目”。但是,由于外部环境引起的学校与企业之间关系的变化,形式主义的盛行和学术风气的败落,以及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等各种原因,大多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所真正得到的机会和收获越来越小。也正因为此,对在校园里开设的综合实训课程得到广泛认同,对各种实验室的大笔投入就成了弥补这个“遗憾”的途径,但是,除了教育成本问题外,实训资料仿真的程度和工作情境失真的程度都会使这个环节的有效性打些折扣。

欣慰的是,近些日子越来越多的企业出于各种原因,主动与学校建立联系,笔者所在的行业性的高校较容易地享受到本行业大企业家们伸出的手,学生实习难的问题有望改善,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也有了实现的良好基础。但热闹的挂牌仪式之后,如何让实习基地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学校和企业都应该做出努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来实现。

所谓“走出去”,主要包括(1)给年轻教师去企业实习或兼职的机会;(2)与企业合作科研项目,结合双方的优势共同完成对企业会计与管理制度的更新和完善。这两项工作结合起来,也会给教学案例和实训资料提供丰富的来源,也可为优秀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机会。所谓“请进来”,主要包括(1)聘任实践经验丰富的财会人员走进教室,承担相关的教学任务;(2)给每一个(或组)实习的学生聘请辅导员,指导实习,并参与毕业设计或论文的辅导和评审,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还有很多手段可以加强校企间的合作。如果依托大企业,实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财会人才,这将是会计实践教学的更高境界。

综上所述,会计实践教学理念得以推崇后,高水平财会人才培养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基本的保证,除了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的努力外,企业界的支持也将是极其重要的力量,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参考文献

[1]徐继存,赵昌木.现代教学论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邵瑞庆.会计教学法研究―课程、模式、理念,立信会计论丛第2辑[C].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第9篇:审计专业知识技能范文

1.内审工作内容单一,内审功效难以发挥。内部审计在逐渐的发展中经历了财务收支合规性审计,企业管理审计,内部控制,企业风险审计等几种历史形态,而从目前一些事业单位来看,内部审计仅限于简单的财务收支合规性审计,审计工作只是监督企业内部的财务收支状况,起到事后的监督和检查的作用。审计工作的单一性使得单位审计没有起到实质性和前瞻性的作用,诸如对企业组织管理、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效益改革等方面的关注。由于只注重财务会计的监察,审计工作的功效难以发挥,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内部审计发展的要求,不能真正地发挥内审的作用。

2.人员配备不合理,内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内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型很强的工作,要求从事内审工作的人员具有财务学、会计学、审计学、法律学等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着严重的人员不合理问题。一方面,人员配置不合理,内审工作人员年龄较大,知识结构欠缺,而有些内审人员是从财务会计岗位或其他岗位转任过来,对内审工作缺乏综合性全面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内审人员素质不高,由于内审工作的性质,其要求内审人员除了具有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广博的知识、多元化的技能,而目前来看,事业单位从事内审的人员往往不具备这些素质。所以,内审人员技能和素质的缺失使得内审工作质量大大降低,不能适应事业单位工作的需要。

二、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对内审工作的认识。内审工作不仅关系着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更关系着整个事业单位的发展。只有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提高了,事业单位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更好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因此,转变审计理念,改变传统落后的审计认识是强化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具体来说,一方面,事业单位的领导要带头转变观念,充分重视内审工作,拓展内审工作的领域,使其从局限的财务工作转变为全面的管理活动,发挥内审工作的实质效用。另一方面,强化内审工作人员的审计意识,自主地做好审计工作,落到实处。

2.完善和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的规章制度。虽然我国内部审计法规制度随着事业单位的壮大在不断地完善中,但就目前来看,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事业单位内审工作缺乏强制性的法律制度。因此,完善和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的规章制度至关重要。首先,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控制制度和激励制度,规范内审人员的行为,并充分调动起其工作积极性。其次,强化内审人员的法律意识,自觉地依法守法,实现自我监督。最后,加强对内审人员法律法规的培训学习,强化其法律责任。总之,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从法律层面切实保证内审工作的合规性和真实性。

3.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独立完善的内审机构是搞好内审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审计机构保证了独立性,才能提高内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因此,事业单位应设立单独的审计机构,使其完全独立于单位内部的行政机构等其他职能部门,起到彻底地监督和管理作用。同时,审计机构要直接由单位领导负责,独立行使审计职能,不依附于任何组织结构。这样才有利于树立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保障审计工作的真实性,提高内审工作的水平。

4.提高内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内审工作人员的素质关系着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只有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单位审计工作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因此,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是强化内审工作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依据岗位需求配备专业的人员,注重引入全面性和专业性的人才,形成会计、经济、法律、财务等人员组成的有机整体。另一方面,加强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包括文化素养、专业知识、政治素养等,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增强审计工作的效率的质量。

5.改进内审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审计质量。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必须采取措施改进内审工作的方法,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具体来说,首先,改变传统的只注重财务收支信息的审计方式,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基本业务情况出发,全面监察事业单位信息。其次,建立高效的审计手段,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审计的开展,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并拓展审计工作的功效。最后,从事后审计监督发展为事前和事中控制,控制事业单位的管理决策风险。总之,事业单位应全面审视内部审计的方式和手段,切实改变传统落后的方法,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