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核算职能的一般特征范文

会计核算职能的一般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核算职能的一般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核算职能的一般特征

第1篇:会计核算职能的一般特征范文

一、网络财务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

长期以来,传统的会计理论为会计业务的正确处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网络财务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会计理论也受到了有力的冲击。

1、会计分期假设方面。

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是指会计主体在持续经营过程中截取一定等长的时间段落来考核其经营成果。我国采用的是日历年度,会计年度末,必须办理年度决算,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为了及时了解单位情况,一般在一个会计年度内要求单位分季、分月办理期中结算和编制中期财务会计报告。在传统的模式下,由于提供会计信息的技术受到限制,信息处理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划分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的期间,才可实现会计报表的连续性和规律性。

而在网络财务系统中,会计分期的涵义却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高科技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的采用,交易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在瞬间内可能会发生无数笔交易,信息量十分庞大,如果再按传统做法来划分会计期间就会影响信息的科学性,网络财务系统完全能够及时反映交易状况,没有必要再人为地划分会计期间。

2、会计确认基础方面。传统会计的主要确认基础――权责发生制原则,它是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凡是当期已实现的收入和已发生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收入和费用来处理。而在网络财务中,交易发生、付款和发送货物是很短时间内完成的,不存在多个期间中前后各期的问题,会计期间等同于交易期间。于是,权责发生制就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另一种办法――收付实现制则更适用于网络财务的应用。

3、会计职能方面。传统会计强调核算和监督这两个职能,而在网络财务中,核算职能与传统会计的内容基本类似,监督职能体现得更为广泛。传统会计的监督职能主要是针对“交易中”这一环节进行的。然而在Internet环境下,单位进行电子商务时,网络财务在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这三个阶段上的监督职能都有所不同:交易前的监督主要是保证交易双方的信用度,使得双方交易建立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基础之上;交易中的监督主要是为了保证交易双方在合同执行、结算等过程中更加合规、合法,进而保证交易的质量和效益;交易后的监督则是为了保障优质、快捷的售后服务。

二、网络财务对传统会计实务的影响

与传统会计相比,网络财务具有更加广泛的核算内容,更为及时、全面的信息服务,并且对会计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会计核算方面。首先,会计组织将发生变化。传统会计核算的组织主要是以单位为基础,会计人员分散并隶属于各个核算单位。而在网络财务下,会计核算工作在组织上可能会发生由分散到集中的变化,这里说的集中核算不仅仅是把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集中起来,而且还包括把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的会计核算集中起来,由一台主计算机通过互联网集中记账。这样可能导致社会中介记账机构(如记账公司)的大力发展,大大提高各单位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可比性。其次,会计核算特征发生改变。传统会计核算采用手工记账或各单位单机记账核算。网络财务实现后,会计核算由主计算机进行网上核算,各单位只需通过互联网向主机传送原始信息,便可获取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会计核算由静态核算变为动态核算,由事后核算变为实时核算。再次,会计信息的载体将发生变化。传统会计的记账凭证和账簿是以纸作为载体,而网络财务是记录到主计算机的磁盘上或刻录在光盘上。

2、会计报表编制方面。编制会计报表的目的主要是为决策提供真实、可靠、及时的会计信息。传统的会计报表一般是在一个会计期间结束后编制,所以无论是动态报表还是静态报表都有面向历史的缺陷,如国家规定在经济业务完成后,报送会计报表的时限为七天。而网络财务系统使用后,只要及时结账,就会立刻自动生成会计报表,这种即时处理随时提供信息的特点是传统会计报表处理模式所无法比拟的。此外,电子会计报表的运用还可有效地扩大报表所含的各种信息容量,从而为不同的报表使用者提供各自所需的信息。

3、会计人员方面。首先,会计人员数量大为减少,管理职能充分发挥。传统会计核算方式下,核算环节多,核算速度慢,若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准确,就必须投入大量的会计人员。同时这些会计人员也主要从事繁重的会计核算工作,削弱了会计人员在财务预测、分析、管理等方面职能的发挥。网络会计则通过主计算机对大量的会计信息进行及时、全面、高效的处理,大大减少了会计人员的数量,会计人员也将由主要从事核算转向主要从事财务分析、决策和监督。其次,网络会计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会计人才是复合型人才,要求既懂会计知识,又懂管理知识;既有原则性,又有创造性和灵活性;既熟悉会计电算化知识,又熟悉网络知识。

第2篇:会计核算职能的一般特征范文

论文关键词:私营企业,会计核算流程优化

通常我们所说的会计核算,是固定通过某一形式来实现的,这种形式被称为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会计核算流程。一般说来会计核算流程是指会计凭证的整理、填制、账簿的登记到编制会计报表的步骤和程序。随着技术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必须持续地提高自身的灵活性以应对这一趋势。于是引起了管理模式的变革。那么会计业务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优化组合,其中会计核算流程重组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环节。

一、传统企业会计核算流程优化具备的重大意义

(一)传统企业会计核算基本流程存在的问题

顺序化的业务流程是传统会计业务流程建立在劳动分工理论下的基础流程,会计人员使用会计科目和复式记账法这两个强大的会计工具把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财务度量结果分类汇总,使用标准格式和项目摘要内容就是会计凭证,即当一项经营活动发生时,会计人员根据业务单据编制记账凭证,然后进行账簿登记和报表编制。

在一般的情况下,顺序化的业务流程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提高了企业的效率。然而,在日益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中,传统核算流程日益显得迟钝、僵化。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了更具灵活性的流程管理模式。在流程管理模式下,企业可以根据最新的内外部信息建立最合适的流程,从而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提供顾客最满意的产品或服务。

(二)传统企业会计核算流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是单位的负责人主观意识不够强会计核算流程优化,对会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其真实性有些漠视。各单位之间的也缺乏沟通,加之会计体制复杂多样,在互不沟通的情况下很容易固步自封,难以前进论文格式范文。然后是会计管理环节的弱化以及缺乏指导,加上会计队伍缺乏主人翁意识,大部分私营企业的会计为打工人员,缺乏归宿感,其职业道德和开拓的精神的淡化了。最后是我国总体上还缺乏合格的从业人员,虽然每年获得会计从业资格的总人数不少,但是能真正担当某一职务,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缺很少,加之,我国每年的新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依然是当前人才数量无法满足的。

(三)优化企业会计核算流程的必要性

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前提背景下,传统的企业会计核算流程已经显露出了迟钝、僵化的问题。目前国际上认为会计核算流程优化的核心内容是打破企业按职能分工的管理模式,代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来安排工作,从以职能为中心向以业务为重点转变,从人为分工向业务需求转变,依此来大幅度提高企业绩效和服务质量【2】。随着会计核算流程优化问题在我国会计行业中的逐渐突显,我国学者也对会计业务流程作了一定的研究。

吴旺盛认为会计核算流程是为实现会计目标服务的,其与会计所依赖的技术手段一起成为实现会计目标的途径,他强调的“为实现会计目标服务”与国外研究的主张是一致的。

袁树民认为会计业务流程就是会计信息处理流程,现代会计应该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在新时期,优化会计核算流程,以实现科学合理的核算流程。数据信息不经过任何中间层的加工处理,确保核算数据真实、准确,基础会计核算数据向会计核算系统中央处理服务器直接汇总,实现对企业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同时通过核算流程再造,动态会计平台通过向中央服务器传送原始数据,自动生成会计凭证,减少了人工干预,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了成本的真实性。还有优化核算流程,建立完善的数据级别的内控制度,会计信息数据动态、实时记录、汇总、查询会计核算流程优化,取消内部往来的单据传递和重复核算、对账等工作,减少了重复劳动和人员占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袁树民依然强调了“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为导向”,主张以技术手段来达到优化会计核算流程的目的。

二、基于信息化的会计核算流程设计

随着科技手段在各行业的渗透,会计核算也引进了传统会计核算无法比拟的技术手段。就信息化会计的核算流程来说,它与软件开发过程中形成的账务处理数据流程图十分相似。实际上无论是市场提供的商品化软件,还是企业自己组织开发的软件,各种会计核算软件的数据流程在细节上都差不多。

流程中,消除了原始系统中的账簿等数据重复存储的部分,使得数据更加单一,直接明了;实现了会计数据采集输入的自动化,尤其自制凭证部分的数据来源,大大降低了会计核算的时间成本;自制转账凭证直接记账,不再审核,遵从“上游审核过的数据没必要在下游进行二次审核”的设计原则,简化的审核程序,数据的真实可靠行更强;增加了预测未来、辅助决策部分,提高了预期值;实现了数据资源共享;各部分之间的数据传递、调用尽量实现自动控制而非人工控制,增加了共享交流的机会【3】。同时上述各个部分之间存在极其紧密的联系,不仅存在数据传递关系,而且存在系统间的控制关系,包括调用控制、时序控制等。信息化手段的引入,使得会计核算流程更加便捷、迅速,数据更加真实可靠。

三、优化会计核算流程的实施办法

(一)首先要确认核算流程重组的内容和目标整个核算流程的重新组合,需要先行制定计划,明确重组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努力使改革方向明确、任务具体、目标和策略具有可行性。要结合当前具备的资料条件,评估优化的等级以及在原有基础上优化的程度。而且,这个任务目标是基于原有基础上的改革,流程重组更多的是属于服务理念的更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速度、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的追求。因此,它不是对传统流程的全盘否定【4】。会计核算流程重组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利用更加先进的干预手段使得在原有流程有所突破,屏弃传统核算流程中滞后的因素。

(二)转变会计人员陈旧观念

以往的私营企业会计人员往往缺乏主人翁意识,对会计核算缺乏积极探索的愿望,在会计业务流程重组过程中重点在于要解决好企业员工尤其是会计人员的思想障碍会计核算流程优化,打破陈旧观念,促使他们认识到实行会计业务流程重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鼓励会计人员积极的参与、制定和实施整个业务处理规则,实现从核算向管理与控制的转变,从而将信息技术、会计方法与管理融合。企业方面要也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培训,促成会计人员拥有强烈的开拓进取意识。在会计核算流程重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于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为目标,使会计人员树立全新的会计观念,其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具备积极的风险观念。应该建立全新的风险观念,对于存在风险要改变过去的消极态势,要具备通过积极的行动去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最终通过技术手段有效地预测和控制风险。

网络系统观念论文格式范文。在网络系统环境下重新审视和认识会计,建立网络系统会计观,并研究在此观念下会计的特征及理论框架。转变以前会计人员各自为战的局限状态,以网络为桥梁重新认识会计核算,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会计人员思想中构建新的核算理念【5】。

(三)会计部门组织结构的重组

会计核算流程的转变也必然带来部门组织的变化,由于上述的会计核算流程已经不再对诸如工资、固定资产、成本等项目进行分开核算,所以也不再需要按此划分专门的岗位,并且由于原始数据的录入工作前移到业务部门进行,会计人员不会再被困于繁重的数据录入工作中,所以会计业务流程重组后,会计部门需相应地设置系统部门和财务小组等职位,部分职能部分的工作重心也要转移。各职位的主要工作如下:

系统部门主要负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定期维护;财务小组的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从会计实务工作转向管理会计的深入应用,由前线工作转为后台管理。会计人员大部分工作都由原来的数据整理、收集、操作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监督与分析,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分析。

(四)注重会计系统流程监控

根据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参照COSO模型和信息及相关技术控制目标框架对我国企业进行整改,必然要对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加以梳理和重构。同时,萨班斯法案重要的要素之一即是对工作流建立严密的审批程序的控制,将原有的以工作内容为中心的工作流程转变为规范一致的管理流程,这正是我们创建严密的会计系统流程监控体系的有力依据。在SAP新版本的设计中,已经融入萨班斯法案404条款的基本要求。这无疑为我国建立标准流程提供了设计依据。总之,基于信息化的会计核算流程实现了协同和无缝连接,使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变成现实,使供应链上的信息需求者及时准确地获得所需信息成为可能。同时为适应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管理要求会计核算流程优化,财务人员必须了解这些核算流程,以更好地参与管理决策,实现会计价值最大化。

综上所述,对传统会计流程的优化工作是时代的需求,也是会计核算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个优化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手段的创新,还要注重会计人员的观念更新,职能更新,只有会计核算流程中参与的各要素都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才能保证会计核算流程优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让会计核算优化深入人心。对于会计核算流程的优化,不能停留在表面和当前,还必须有一个长期、深入的跟近过程,后期的监控和评估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科学地实施会计流程优化,有助于我国会计核算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企业人员更好地认识核算流程,最终实现会计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谭劲松,丘步晖,林静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0(6):14-2O.

[2]彭桂山,周莉,邱轶安.会计信息化向知识管理方向发展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5(19):69-71.

[3]蒋尧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其在网络环境下的实现〔J〕.当代财经,2001(9):56-61.

第3篇:会计核算职能的一般特征范文

关键词:事后监督;模式;比较;选择

2004年,根据“三定方案”要求,人民银行各大区分行和中心支行相继建立起专门的事后监督机构,独立行使会计核算内部监督职能,在核算环节之外形成一道震慑犯罪、保障资金安全的风险防范屏障。县支行由于受客观因素限制,并未设立独立的事后监督机构,其事后监督职能一般通过独立的事后监督岗或由中支事后监督部门行使。近年来,县支行国库会计核算业务量不断增长、核算方式不断更新,而县支行又面临人员结构不断老化、核算人员不足的现实情况,同时受现有财政体制的制约,县支行的国库会计核算业务无法向中心支行集中。为适应国家库会计核算实际情况,完善事后监督工作,各地进行了多种尝试,现在主要有集中控制集中监督、分散控制集中监督和分散控制分散监督三种模式,不同的模式在受客观因素制约以及控制环节、监督时效、预期监督质效等方面亦存在差别。

一、几种基本监督模式

(一)以中心支行为单位的集中控制、集中监督

该模式下,县支库作为独立核算主体或作为中心支行核算主体的组成部分进行核算,并严格履行事前、事中控制职责。每日营业务终了,分别按要求进行核算资料的初审与整理后,送交中支国库部门,并由其进行检查把关,审验无误后连同中心支行的国库会计核算资料一并移交中支事后监督部门进行监督。该模式监督控制流程如下图所示:

(二)以中心支行为单位的分散控制、集中监督

该模式下,各县支库及中心支库均作为独立核算主体进行会计核算,其国库会计核算业务由各县支库、中心支行国库部门分别进行事前与事中控制,并自行对核算资料进行初审与整理后,直接送交中支事后监督部门进行监督。该模式监督控制流程如上图所示:

(三)以核算主体为单位的分散控制、分散监督

该模式下,各支库均作为核算主体进行独立核算,并严格履行事前事中控制职责。同时,在县支库内部或跨部门设立独立的事后监督岗,由该岗位人员对本支库国库会计核算业务进行事后监督。

二、几种监督模式的比较

会计监督是事前审核、事中控制与事后监督“三位一体”的系统化工程,三者一脉相承,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环节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在选择确定监督模式时应综合加以考虑。同时应兼顾监督行为的时效性,失去监督时效的风险防控将使监督效能大打折扣。为便于分析,现设定核算日为T日,T+1日为核算次日,依此类推。

下面分别从控制环节的完整性、整体风险控制能力、监督时效性能以及受客观因素制约等几个方面对上述几种监督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一)集中控制集中监督的模式使监督行为分级次、分层次逐步推进,控制环节较多,预期监督质效较高,但监督时效性相对较低

该模式中,对县支行国库会计核算业务事前、事中与事后的控制与监督行为分别由县支库、中支国库部门以及事后监督部门分步骤独立完成。从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制度定义以及实际工作情况看,县支库每个核算日内的会计行为中已包括事前与事中过程,中心支库对县支库核算资料的审核过程,对支库而言是一种事后控制行为,但从整体的监督控制流程看仍属于事中控制范畴。所以,对县支库而言,本模式实际上包含了一次事前控制、二次事中控制与一次事后监督,共计四个依次推进的控制环节,即:

整体风险控制能力=支库事前控制+支库事中控制+中支事中控制+中支事后监督控制

监督时效方面,本模式中的步骤2(见图1)是由支库到中支的核算资料传递过程,完成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据了解,在交通便捷的地区,如通过同城票据交换人员传递,一般T+1日上午即可送交中支国库部门,速度较快;如通过快递等方式,一般在T+1日下午传递至中心支行,在途时间相对较长。在此前提下,中支国库对各支库进行事中控制后再将核算资料移交至事后监督,前者一般在T+1日下午,而后者一般在T+2日上午,不能达到《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中“核算部门应不迟于每个工作日上午将上一工作日的纸介质会计资料送达至或被监督数据信息传递至监督部门”的要求。

综合以上分析,该模式所引导的基本监督行为特征为:控制环节完整、严密,整体风险防控能力强;时效性方面与相关制度要求相差较大,且难以从该模式本身着手优化解决。

(二)分散控制、集中监督的模式控制环节相对减少,但控制环节仍然完整,预期监督质效较高,整体监督时效性能相对较高

该模式中,各支库以及中心支库对自身国库会计核算业务进行事前、事中控制,由中支事后监督部门进行整体事后风险控制。如前所述,从支库角度看,本模式所包含的风险控制环节有:一次事前控制、一次事中控制和一次事后监督控制,共计三个控制环节,即:

整体风险控制能力=支库事前控制+支库事中控制+中支事后监督控制

第4篇:会计核算职能的一般特征范文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比较趋同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会计管理,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2012年12月5日,财政部部务会议修订通过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一、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比较

1.准则定位及适用对象

旧准则包括9章54条,新准则共9章49条,从数量上进行了精简,旧准则的定位为“事业单位会计是预算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新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统称会计制度)等,由财政部根据本准则制定”,大大拓宽了之前所界定的范围。旧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新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这是由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事业单位改制。事业单位改制首先是划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别,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新准则去掉了“国有”两个字,表明今后事业单位无论是否国有都可适用,更好地顺应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大潮流。

2.财务报告目标及使用者

旧准则没有提及财务报告目标,但主要体现了“决策有用观”,这是因为决策有用观符合当时事业单位会计报告的要求,能够满足会计报告使用者对预算执行情况的了解。新准则明确体现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作出经济决策”。旧准则没有提及财务报告使用者,新准则指出“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使用者包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办(上级)单位、债权人、事业单位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3.会计核算基础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新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某些行业事业单位已经引入权责发生制,如“医院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高等学校会计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因此,从决策有用观向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二者兼顾的会计目标转变已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4.会计信息质量

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多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及时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业务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不总是与它们外在的法律形式相一致的,当业务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法律形式不一致时,事业会计人员应当根据其经济实质而不是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对权责发生制的补充,和企业相比,事业单位同样处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如果会计核算仅仅按照业务或事项的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进行,而这些形式又没有反映其经济实质和经济现实,那么,其最终结果将不仅不会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反而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会计核算工作如果不及时,就很难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5.财务报告

旧准则指出“会计报表是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基建投资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新准则指出“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表是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情况等的结构性表述。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一)资产负债表;(二)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费用表;(三)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新准则会计报表附注多了“会计报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的进一步说明,包括其主要构成、增减变动情况等”,这些变化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体系更为完善,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对报表的理解并据此决策。

二、新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趋同

1.会计信息质量

新准则在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包含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及时性、重要性等信息质量特征,清晰明了,表现出了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趋同,但缺少了谨慎性原则。

2.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

新准则在会计要素的定义方面也表现了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趋同,按照交易和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在相关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条件与企业会计准则一致。同时要素分类与企业会计准则一致,资产按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新准则规定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与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计量属性中的历史成本一致。

三、对新准则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1.会计信息质量中加入谨慎性原则

新准则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没有提到谨慎性原则,而今后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涉及到资金的投放和举债,因此,在确认、计量、报告中也会运用到谨慎性原则,是否可以考虑计提坏账准备,减值准备等,更有利于事业单位长远利益和持续经营。

2.专款专用原则

“专款专用原则”是指对指定用途的资金,应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单独反映,这是事业单位会计区别于企业会计的一条重要原则。在事业单位,出资者对其所提供的资金不要求取得资本收益和资本回收,但有着按预定用途使用的要求。所以事业单位的专用基金、投资基金都必须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对于事业基金也应按规定使用范围使用,不得移作他用,特别不得用于生产经营和对外投资。实行专款专用的原则,有利于保证事业单位的事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建议增设“专款专用原则”。

3.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色,国外与我国事业单位类似的机构一般是非营利组织,西方有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我们现有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今后,是不是可以制定一个事业单位和民间非盈利组织通用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从而达到国际上的趋同。

参考文献:

第5篇:会计核算职能的一般特征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会计核算

一、引言

高校财务工作是高等学校办学的重要保证,特别是近年来在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经费总量快递增长的情况下,财务工作更加显现出了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然而,高校会计核算工作又是高校财务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提供了高校财务数据,保障了财务工作的平稳开展。为规范高校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于2013年12月修订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制度引入了权责发生制,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无形资产进行摊销,还提出了将高校基建会计纳入财务核算中,并对会计科目进行调整细化,重构了财务报表体系。虽然新制度解决了制约会计核算工作发展的许多问题,但随着社会发展,会计核算工作的新问题又不断显现,影响了高校的财务信息质量,制约了高校的健康发展。

二、新会计制度下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会计基础薄弱,监督职能不到位

我国目前高校会计核算工作只重核算,轻监督。首先,高校财务工作在业务量剧增,人手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会计核算人员只能忙于低头工作,不能有效行使监管职能。其次,在高校核算中忽视对基础工作的管理。现如今随着网络化进程的推进,网上购物规模越来越大,使得本身就繁杂的原始票据审核难度加大,这些原始票据来自全国各地,有的甚至来自国外,再加之信息不对称,前来报销的教职工相比核算会计拥有更多的信息,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无法推知。虚假、不合格的原始票据屡见不鲜,为了获得利益,有些教职工甚至编造虚假经济业务,购买假发票来报销。这就为高校内部控制提出了更艰巨的考验,但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核算制度体系不成熟,会计核算人员每天面对大量的原始凭证数都数不过来,更别说判断其业务及发票的真实性以及合理性等,会计核算人员既录入又审核,职责不明确,使得审核监督流于形式。

2、资产核算不实

资产核算不实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于资产的核算在购买时一次性计入支出,新制度虽然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根据资产的性质和实际使用情况对资产进行折旧或者摊销,但在实务操作中对资产的确认采用双分录的核算原则,导致在资产购入期一次性的将资产金额全部计入支出类科目,使得高校在购入资产年度内支出过大,而这些资产所带来的使用效益却在往后的年度内通过计提折旧或摊销的方法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的方式分期体现出来,造成资产购入期支出过大,购入资产的支出也不能与资产在存续期间产生的收益相配比,使得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二是新会计制度并未要求高校对取得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资产的会计信息失真。三是高校一般注重对有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管理,而对无形资产却缺乏健全的管理核算体系。一些高校对电子图书、期刊数据库等的支出列支为参考资料费支出,将其费用化处理,并没有将其作为无形资产核算管理。许多高校将老师自创的专利权、著作权也都在科研经费中做费用化支出,没有作为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在努力推动校企合作的今天,高校的商誉、品牌价值也应视作高校的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核算,但很多高校却往往忽视了校名商誉价值,虚减了学校的无形资产。

3、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不规范

在我国,高校作为非盈利组织其经费大多来自财政拨款,长期以来并不要求高校计算成本,核算盈亏。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的教育成本已然成为管理者、投资者以及政府部门所关注的重要信息点,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需求越来越大。新制度引入了权责发生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成本核算奠定了基础,但仅设置“教育事业支出”科目核算教学活动和教辅活动支出,同时教育成本核算还包含很多间接成本,这些间接成本分散在其他支出类科目中,具有多元化和复杂性等特点,也正是这些间接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成为教育成本核算的难点,新制度中对此也并未作出说明,每个学校在核算教育成本时也各自为政,不利于高校间的比较和成本效益管理。

4、“营改增”业务核算问题

2013年八月全国范围的“营改增”推广,无疑给高校的会计核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营改增”带来了整个会计核算体系的改变,再加之高校本身涉税能力就弱,“营改增”后要将应税项目销售价格和税额分开核算,还需要设置好多会计科目,如: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未交增值税、待抵扣进项税额等,但新制度并未涉及“营改增”。许多高校为了避免增值税进项、销项税额核算,在“营改增”时,将自己申请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或者即使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只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避免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不把增值税作为价外税进行核算,而是并入科研事业收入核算,虚增了科研事业收入。因此,明确规范“营改增”业务处理方式极具必要性与紧迫性。

5、会计核算工作不被重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长期以来,高校会计核算工作就被认为是报账的,只看重了会计核算的服务职能,不被重视。会计核算人员相比于高校其他行政部门工作量大,但待遇一样,难免心生怨气,在巨大工作量下,还不被老师、领导理解,认为会计核算人员工作服务态度差,两者之间没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能够使双方彼此理解。高校财务工作者的学历已由原来的中专生、大专生提升到现在的研究生,会计人员学历虽高,但高校财务组织分工明确,目前岗位轮换也尚未形成制度,高校财务人员仅对自己的工作较为熟悉,却对财务处的整体工作一知半截。特别在大量的工作面前,每天只知道埋头苦干,没有时间进行思考、培训、创新,思维方式固化,工作方式一成不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面对新的矛盾和挑战时的应变能力有待提高。

三、完善高等学校会计核算的建议

1、严审原始凭证,提高会计核算监督能力

会计核算人员必须提高责任心,不要轻视原始凭证的审核工作,看起来简单的票据审核工作,想要做好并不易。核算人员需仔细检查其填制是否规范、合理,并辨别原始凭证的真伪等,面对这样的工作不仅要有耐心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不合规的票据坚决不予报销,把好审核关,确保资金的正确使用,提高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会计核算水平。另一方面要提升高校会计核算的监督能力。国家要制定一系列政策对高校会计核算进行监管,制订考核标准并定期检查,使高校会计核算工作更加规范。高校同时还应当提升自身的内部审计能力,通过审计部门对财务工作开展定期及不定期的检查,对会计资料查漏补缺,及时纠正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失误,确保高校会计核算工作合法、合规的开展。

2、优化高校资产的核算和管理工作

为了防止资产购入时一次性记入支出,虚增高校当年度支出,影响会计配比性原则,应在每年终了时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分期确认资产支出。在取得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时,不做双分录处理,只增加其账面价值的同时减少货币资金或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每年年度终了,将属于本会计年度应确认的非流动资产的支出额计入本年的支出中,同时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高校还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对资产价值进行年度检查,若存在减值的迹象,则应合理预计每项资产减值产生的损失,计入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中。高校在加强对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对无形资产的核算管理。加强对科研成果、大型软件、电子图书等的管理,再确认支出的同时,将其记入无形资产科目进行核算管理,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进行核算。要加强校名管理,对利用高校校名投资办实业的企业及单位,要照商誉投资规定,与有形资产一样估价入股,确保投入和产出的公平合理。

3、制定统一的教育成本核算规范

高校教育成本相对企业成本来说具有直接成本费用少,间接成本费用多和核算多元化的特征,对教育成本的核算已然是高校财务核算的难点,只有出台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成本核算规范,制定统一的核算口径和方法,各个高校才能按专业、学历、年级等不同标准核算出高校教育成本,各个学校之间的教育成本才有可比性。同时还要进一步深化高校会计核算的改革,深入贯彻权责发生制,确定教育成本核算范围,细化高校支出类科目,积极探究科学合理的间接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方法,全面、细化、准确核算教育成本,加快制定统一的教育成本核算规范。

4、制定“营改增”业务核算细则

“营改增”对高校的影响必然会逐日加大,高校应当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制度建立明细账目进行核算。在日常核算中,应设置增值税明细科目,建立增值税抵扣明细备查账,核算横向科研项目中不含税收入与税额,规范管理增值税发票,合理抵扣进项税。科学、规范、细化核算“营改增”业务,增强高校财务管理与纳税筹划能力。

5、转变思想,提升会计核算人员素质

高校领导应当转变思想,在关注学校学术能力和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财务管理意识,重视学校的会计核算工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作为高校会计核算人员要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加强责任心,展开定期的换岗学习,对业务不仅要专,还要全,适应角色的变换,主动投入不同形式的高校会计工作中去。现实中面对高校会计核算人员流失严重的问题,可以采取激励措施,对表现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还要开展适当的竞争机制,以此来调动大家学习工作的积极性。最后,高校还要加大核算人员的培训交流力度,多创造一些让大家学习思考的机会,不能闭门造车,只有这样会计核算人员才能不断掌握先进的会计核算技术和方法,推进会计核算工作的创新发展。(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财务处)

参考文献:

第6篇:会计核算职能的一般特征范文

医院预算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途径。2011年12月卫生部会同国家医药总局颁发了“关于《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的实施意见”。医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医院会计中增设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两个会计科目。

1.1明确“零余额账户”管理职责

“零余额账户”分财政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财政零余额账户是由市财政国库收付中心在银行设立的账户。单位零余额账户是由预算单位在规定的银行设立。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当天轧帐后余额为零,虽然该账户没有资金存量,但该账户存在资金流转是过渡性资金账户,由资金结算中心负责管理和核算该账户。

1.2分类设计会计核算业务流程

国库集中支付一般分两种方式,一是财政直接支付;二是财政授权支付。1)财政直接支付是由财政部直接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把货款支付给供应商户或收款人账户的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据甬财政库817号《关于进一步明确财政国库直接支付范围的意见》中规定,以下内容归纳入财政直接支付的范围:实行统发工资的一级预算单位人员经费及未实行统发工资的基层预算单位人员经费,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政府采购资金,包括单件商品或单项服务在10万元以下的政府采购资金,实行分散采购的政府采购资金;各类会议、培训、项目及活动经费;固定的学生伙食补助及津贴;其他支出,即能确定支付对象和支付金额的支出。2)财政授权支付是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实现的。收到授权支付到账额度时,借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贷记“财政补助收入”科目;年终,若存在尚未使用的财政已下达预算用款额度时,通过“财政应返还额度”。

2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医院预算会计存在的弊端

2.1会计核算范围狭窄

由于基建资金与单位预算会计分开核算,造成单位资金管理的人为割裂。因而医院预算会计核算范围狭窄,存在死角,难以全面准确反映政府预算资金运行全过程。譬如医院基建资金,这是单位整体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是医院预算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但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单位基本建设资金实行单独核算,要求预算内专项拨款形成的基本建设资金存入中国建设银行,由该行行使监管职能,单位收到拨款和拨款实际发生时单独做基建会计帐。这种基建资金单独核算的做法直接的危害是使单位虚列支出,因为按照以拨作支的规定,基建拨款不管是否使用都将其列为支出,这个从拨款到工程完工的周期时间内,总预算会计及基本建设拨款会计都难以对此项资金进行监控,同时造成医院预算会计与医院基建会计两本账,医院对基建拨款的结余和利息难以监督,造成人为的会计体系割裂。这个环节暴露出现行预算会计体系中明显缺陷。

2.2医院自有资金被采购设备药品等物资占用

医院经常性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器械以及药品、试剂。按财政规定部门预算下达时间一般要到次年。然而医院又为了不影响正常的采购运行活动,只能动用医院的自由资金垫付。而大量垫付的资金不能及时转回,一方面势必造成已垫付的采购资金沉淀在零余额账户中,年底财务预算反映的专项资金结余大;另一方面,医院自有的流动资金账户因垫付了大额度财政性资金而影响了其它医疗经营活动项目的启动及流动资金处于闲置状态在银行的利息收益。

2.3医院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缺陷,容易造成财务信息不真实

我国的预算会计始终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其优点是以现金收入和支出实际发生的时间作为确认,记录和报告交易的基础,在过去强调控制现金支出的分散支付制度下发挥了独特的优势,且技术含量低,数据处理成本低廉。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之后,虽然对原来会计核算办法作了一些调整,但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核算办法没有改变。一方面完全收付实现制由于信息覆盖面狭窄,难以披露非现金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难以确认隐形负债缺陷,难以为医院管理阶层提供完整的资源分布、使用和消耗方面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收付实现制是以资金实际收付时间确认为记账依据,对在商业银行开户的预算级医院而言,从银行转来的盖章《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或《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是其作为确认收入或支出的时间依据,这样就出现了确认时间上的困惑。例如:实际交易中发票账单未到但医院购置物资已到达;或者医院已支付医药设备款但物资没到;或采购已完成但款项未付清,等等;在买卖付款合同中还有约定可以跨年度付款、分期付款等现象。以致医院财务在“真正的入账时间点”上出现了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导致了收支信息混乱和不一致,出现账实不符,造成年度资金结余虚高或虚低、财务会计信息不真实,极易给人为操纵交易时间者带来可乘之机,滋生腐败。

3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医院预算会计的思考

3.1实现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整合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施后,总预算会计包揽了预算资金由支到付的全过程,如公益性医院等事业单位会计只是履行申请手续,将收支记入明细而已。总预算会计对财政支出资金实施全过程管理后,使得行政和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能大大弱化,已成为总预算会计业务的延伸,形成了总分类核算和明细核算的关系,这就使得将两者合并成政府会计成为可能。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能够完整记录支出周期各阶段的交易,使财政核心部门及时获得机构层的交易信息,对资金支出以及付款阶段实行有效的实时监控;二是有利于加快现行预算会计向政府会计体系转换的速度。

3.2对其他会计分支进行整合

第7篇:会计核算职能的一般特征范文

一、社会责任成本的内涵及种类

一般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如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对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二是对社会公益福利方面的责任;三是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社会责任;四是对产品或服务质量履行的社会责任。根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笔者将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概括为六种类型:

1.环境成本。

是指企业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经营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的支出,以及企业因执行环境要求而发生的其他成本。就像对产品质量成本的研究一样,我们可以将环境成本区分为环境预防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两种基本类型。所谓环境预防成本,是指企业为预防和避免生产经营行为对环境造成损害而采取相应措施发生的支出,如购置污水治理设备、噪声消音设备等发生的费用。一般来说,环境预防成本是一种事前成本。所谓环境故障成本,是指因企业没有采取环境预防措施或虽已采取预防措施,但因措施不力或失败而对环境造成污染或损害后,因采取补救治理措施而发生的支出,对受害人损害补偿的支出以及环境赔偿金及罚款等支出类型,这些支出即为环境故障成本。

2.资源成本。

是指对在我国境内从事资源开采或生产的企业以及以不可再生资源作为原材料或燃料的企业,因其对资源的开采和使用而向资源所有者支付的资源使用费。它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有偿使用的货币表现。资源成本按资源在企业中的存在形态可以分为资源开采开发成本(初级成本)和资源产品使用成本(次级成本)两种类型,其中,资源开采开发成本主要是针对那些以资源作为生产对象,以生产资源产品为主要目的的企业而言的;而资源产品使用成本主要是针对那些不以生产资源产品为目的,而只是以其为原材料或燃料的企业而言的。

3.税务成本。

根据我国《税法》的有关规定,对于在我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任何形式的企业,都有参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缴纳税款的义务。我国企业常见的税收种类有流转税(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关税、营业税金及附加)、所得税、资源税等类型。对于这些税种,传统的财务会计已经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核算。

4.公益福利成本。

是指企业为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所发生的各项耗费和支出。比如企业为公共交通、市政建设、医疗保健提供人、财、物的支持;企业对希望工程、灾区的捐赠和赞助等。5.职工责任成本。

是指企业为其职工的各项事业所发生的耗费与支出。职工责任成本的表现形式有劳动报酬、集体福利、教育培训支出、职工社会统筹保障金等。有些学者认为,企业对职工的责任问题是属于企业内部的一种财务关系,不应纳入社会责任会计的范畴,但笔者认为,它也符合社会责任成本的定义,因此,职工责任成本也应成为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由有三:(1)企业为其职工支付相应的劳动报酬,提供相应的福利和劳保条件,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2)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资源要素,与其他资源类型一样,它也遵循市场配置的原则。人才高流动性的特点决定了A企业对职工培训投入的成本却可能由于人才的流动在B企业产生收益;(3)职工医疗、住房、失业保险实行社会化改革,企业有义务为其职工缴纳相应的社会统筹保障金,这也是属于一个社会保障的问题。综上所述,职工责任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职工责任成本是一种社会责任成本。

6.消费者责任成本。

是指企业对现实的和潜在的使用其产品或劳务的顾客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耗费与支出。如对产品的使用和维护进行指导和培训的支出,产品寿命终了时协助消费者进行报废和无害化处理的支出等。按照现代成本观点,消费者责任成本可以看成是产品设计成本链和销售成本链向客户的延伸。

二、社会责任成本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的必要性

将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成本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对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核算,在目前条件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很强的紧迫性。

(一)是企业相关利益主体制定正确决策行动方案的需要

将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核算和披露,是企业相关利益主体共同的呼声。它们为了制定正确的决策行动方案,异常渴望能获取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资料和信息。

1.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决策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较以前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它已不再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管理者和参与者,而是整个社会事务的调控者和决策者。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策略时,需要以企业的相关信息作为决策基础,其中也不能缺少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信息。比如政府在进行财务收支预算时,需要参考企业的税务成本信息;政府在进行投资项目审批时,需要了解企业既往的环境成本、资源成本信息;政府在进行有关社会保障问题决策时,需要了解企业的职工责任成本信息;政府在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时,需要了解企业几乎所有的社会责任成本信息。所有这些信息的提供都必须以社会责任成本的会计核算为前提。

2.企业外部关系人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的需要。

在商品市场上,企业的外部关系人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供货商、经销商和广大消费者,他们在确立与企业的财务关系,进行相关问题决策时,也迫切需要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信息。首先,投资者出于对其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考虑,自然非常关心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情况会对企业财务上的安全性和赢利能力产生何种影响;其次,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出于对贷款安全性和对企业投保财产上所隐含的社会责任风险的考虑,他们也迫切需要了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成本的情况,弄清楚由于社会责任问题可能引发的潜在的负债和风险。最后,产品经销商由于受消费者消费倾向的影响,他们也开始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问题,要求企业进行社会责任成本核算。

3.企业内部职工评估自身利益和进行职业决策的需要。

企业职工身处企业生产经营的第一线,他们迫切需要了解企业职工责任成本的相关情况。职工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信息,有利于他们正确评估自身的利益,评估自身的职业前景,并据以做出相应的职业规划和决策。特别是在实行职工股或智力股的企业里,职工还是企业投资者(或债权人)的一部分,因此,他们还具有上述投资者(或债权人)的信息需求。

(二)是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发挥会计职能的需要

从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发挥会计职能的角度看,将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也是很有必要的。一般认为,现代会计具有核算、监督和参与经济决策三大职能,其中,前两项是会计的基本职能,第三项是会计发展的新职能。

1.从会计基本职能的角度分析。

会计的核算职能主要是指会计能够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资金运动的功能。正因为会计在反映资金运动方面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所以,它才能反映资金运动的全貌和真实过程,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会计的监督职能才会有科学的依据,会计才会发挥其真正意义上的监督作用。

2.从会计参与经济决策职能的角度分析。

任何决策都是建立在对既往的资料信息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基础上的,如果企业在过去的会计核算中没有纳入社会责任成本或对社会责任成本的核算不全面,那么,企业在进行决策时采用的信息资料就不尽合理,这样的决策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甚至会误导企业。

(三)建立完善的价格体系,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需要

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名目繁多,其中,有些是不能明确归属某种或某批产品的(如公益福利成本中的捐赠和赞助费),而有些是可以而且应该明确归属于特定产品的。对于这些具有明确归属的社会责任成本,我们应该按照配比原则将其分摊到具体的产品成本中去,进而在产品的销售价格中得到体现,并最终从产品的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问题是目前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性问题,它是人类基于对“人类-经济-环境”的辨证关系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总结后做出的历史必然选择。该战咯的实施对人类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如企业的发展应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企业的发展应与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同步进行;企业应注重资源在代际和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发挥资源使用的最大社会效益;企业应秉持诚信的原则,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或服务等。

三、将社会责任成本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的建议

虽然将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核算具有很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但是,由于社会责任成本的内容具有复杂性以及社会责任会计与传统会计存在显著的差别,这就决定了上述工作的实施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加快将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的进程呢?笔者认为,关键应做好这样三件事情。

(一)各企业建立统一的社会责任成本管理中心

社会责任成本不像企业的生产成本那样,能明确归属各生产部门并由他们对自己的成本负责。社会性特征决定了社会责任成本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成本管理时,很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社会责任成本管理中心。

1.对于强制性社会责任成本,管理中心最好能根据本企业或同行既往的社会责任成本情况,采用事前规划法进行成本管理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早做准备。对于自愿性社会责任成本,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行业特点、社会需求等情况进行综合决策,做到量力而行,多做贡献。

2.对于有明确归属的社会责任成本,一般情况下,它会根据配比性原则被分摊到相关产品成本中去,因此,管理中心在对这部分成本进行管理时,应贯彻优化决策,力求降低的原则。对于无明确旧属的社会责任成本,管理中心在管理时应注意企业局部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

总之,建立统一的社会责任成本管理中心是为了优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管理工作,为进行全面系统的社会责任成本核算创造条件。

(二)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社会责任成本核算的指导和监督

将社会责任成本纳入会计核算体系进行核算已经不只是企业的一种个人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它还肩负着社会核算的职能,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这一工作的指导和监督。首先,不同行业的企业,其社会责任成本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存在着显著差异,那么,具体到某一企业,它应核算什么,怎么核算?诸如此类问题的解决必须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另外,有些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成本核算时,为了企业的局部利益,可能存在人为操控,粉饰核算结果的现象,使得核算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政府部门也有必要承担起相应的监督责任。

(三)加快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完善社会责任成本的核算方法

社会责任会计的一些相关理论问题(如确认、计量、披露)的研究观状和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社会责任成本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目前情况下,制约社会责任成本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工作进程的首要问题可能就是会计核算方法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在加速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问题上下功夫,从而为社会责任会计核算扫除方法上的障碍。

第8篇:会计核算职能的一般特征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实务;问题;对策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发展迅速,从目前状况来看,它的发展状况已经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的很多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常常忽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从而使得企业管理并没有发挥出他原有的优势,这样就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影响。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的,对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通过编制报告,并且使其成为有效的会计信息所采用的手段和技术的会计核算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方面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企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如何发展的更好是非常关键的事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求我们不断发现和处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为企业的高速发展铺平道路。以下文章就借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及会计核算所存在的问题,浅谈下自己的见解。

一、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内容及联系

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围绕自己的经营管理目标所开展的组织财务活动、协调财务关系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它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资金的企业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的管理。价值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基本特征,这种形式使得它能够深入到企业管理的不同层面,同时将企业管理的内容以价值量的形式连接起来。会计核算是从价值量上反映各企业的经济状况,通常以货币的形式将企业的经济业务,如:筹资、购进、生产、销售、利润形成及分配业务进行核算,旨在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提供完整、连续、系统的会计信息。由此看来,两者皆以价值运动为对象,两者的配合可以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形成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资金管理有效机制。财务管理要依会计核算所体现的信息资料制定各项财务计划,会计核算需要以财务管理的要求为依据,保证各项资金的有效利用。

二、企业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所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企业对财务管理认识不到位

在我国的多数企业中,由于多种原因普遍对企业财务机构定位比较低,这样就使得财务管理在企业中发展程度较低、人们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认识范围较窄,也就造成了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这样就不利于财务管理职能,比如: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等的发挥。

2、企业资金的利用率不高

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其管理者往往因为自身能力的因素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低下,出现资金管理上的诸多问题,比如:资金周转率低下所引起的存货过多、资产管理效率下降,从而也影响了企业经济的正常运行。

3、易受外部环境制约

我们知道,企业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银行或者其他的融资机构,这就使得一般的企业由于信用、规模等问题无法融到资金。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往往为发展业务需要大量资金,而自身有无力满足,银行也不愿施以援手这样就使得企业面临很大的资金风险。

(二)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

1、会计核算制度、工作不规范

尽管在会计法、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的出现在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企业中实施的却很少。另外,会计活动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上述的法规、制度不可能全部涉及,这样都会给会计核算的不规范行为制造机会。此外,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单位报账人员并不进行日常帐务而会计中心只进行月报表的资料供给,这样使得企业管理人员对本单位的资金状况不能准确把握,从而为制定有利于企业的计划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2、监督制度的不完备

在实践中,我们也会发现企业、国家、社会往往会因为各自的立场不同,使得三者在对会计核算进行监管时不能进行一定的协调,从而就不会使得三者没有形成核心力去为企业的经济发展创造机会,另一方面也使得监督机制无效,企业的相关制度不能很好的贯彻。

三、财务管理、会计核算问题的解决

首先,从企业员工方面讲,企业应提高工作人员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认识,在企业的管理层中加大对财务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培训,从而提升他们的决策能力,使得他们成为懂财务、懂管理的人才。同时加强对基层人员的培训,从而树立他们对企业经济管理和会计核算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也为企业管理提高质量提供保障。

其次,从整个企业方面讲,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资金管理和财务的控制,我们可以在企业内部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将它落实于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从而实现企业对资金的有效管理、健全财务制度、强化财务监督,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提供有利的保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企业制度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是相辅相成的,企业的财务管理要依赖于会计核算才能够顺利实施,倘若会计核算离开财务管理,它也将会失去存在的意义。所以,在企业中,我们要对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予足够重视,这样才能使得它们更好地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不仅如此,加大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重视还利于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资产收益率,从而为优化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奠定基础,为企业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状况下健康、稳定的发展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

[1]陈丽红.浅谈两个会计实务问题的处理[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05, (11): 28.

第9篇:会计核算职能的一般特征范文

【关键词】 政府会计; 会计核算; 国外政府; 比较

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不断借鉴国际经验,全面推进行政与事业单位会计改革。”随着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对政府会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政府的会计核算是政府会计工作的核心环节,是对我国政府资金运动变化状况进行的客观反映。世界发达国家政府受新公共管理主义思潮的影响,并在21世纪伴随着IFAC、IMF、OECD等国际性组织的大力推动,政府会计核算已趋于成熟。因此,将我国政府会计核算与国外进行对比,探析我国会计核算的完善措施,对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乃至“十”后推进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政府会计核算与国外的对比

(一)我国政府会计核算模式与国外政府的对比

会计模式是对政府会计行为特征的全面表述与反映。我国政府的会计模式是建立在“预算会计”的基础上的,将“行政单位”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以总预算会计为主导,采取按照不同的层级上报“预算计划”及“预算执行情况”的方式,通过行政单位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等方面对会计主体进行核算,在核算过程中,一切以预算为标准,很少进行成本核算。我国政府的会计核算模式优点是减少了会计核算的复杂度,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效率;缺点是使得政府会计核算与资金实际使用情况相互割裂,机械的预算不能够适应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同时也导致各行政分支单位过于注重中央预算内资金的争取,忽视资金的实际使用。

与我国政府“单一会计主体模式”相比,国外政府采取“复合会计主体模式”,将不同来源的资金及专项经费设置为各类“基金”,将不同来源的资金都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自成一个核算系统,拥有一个独立的账户,将与“基金”使用过程中相关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科目进行有效的归集,从而为政府会计核算提供便利条件。例如:美国政府用于扶持科研项目的“科技基金”分为“中心基金、交叉学科基金、信贷基金、留本基金、基金”等子基金,每个基金都有专门的用途,并形成一套自动平衡账户的会计主体。国外政府以“基金”为基础的会计模式其优点是能够对每一笔资金的流向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其缺点是由于基金种类繁多,为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难度,同时各基金间的转账也较为繁琐,不利于对各项基金的科学统筹。

(二)我国政府会计规范与国外政府的对比

会计规范是会计核算中所要遵循的所有法律、法规、准则的集合。我国会计准则体现出静态性、政府性与制度性的特征。我国会计准则由国家财政部下属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会计准则由《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条文组成。会计准则对必要性论述较多,可操作性不强。国外的会计规范体现出动态性、民间性、开放性的特征。例如:美国政府的会计规范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决定,在每一项会计准则出台之前,先期广泛征求民意,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等机构取得沟通,对政府各项基金的会计计量及报告问题进行调研,从而将FASB的会计准则作为政府的会计准则。通常由联邦政府制定《政府单位会计与报告准则汇编》,由州政府对会计准则进行细化,出台相应的细则与释义,根据本地实际,州政府可以及时对细则进行调整。

(三)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与国外政府的对比

会计基础是会计核算过程中收入与支出的确认标准。我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中指出“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采取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为会计确认工作带来了便利,使得会计只需确定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而不用考虑责权关系。但同时也为非现金交易的确认带来了困难,对未来现金流的确认极为不便,容易导致会计信息不客观、不真实、不全面,无法有效衡量政府财务的受委托责任。国外政府核算基础的主要特征是“权责发生制”,将收入与支出的确认建立在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前提下。例如:美国的《政府单位会计与报告准则汇编》,对会计确认过程中采取“权责发生制”进行了硬性规定,即:“除政府基金与可支用信托基金可以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进行确认收支外,其余所有的会计核算业务均采用权责发生制。”

(四)我国政府会计核算要素与国外政府的对比

会计核算要素是会计报表通常要包括的各个项目,是会计核算的基本组件。我国的政府会计核算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类,国外的政府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基金余额、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五项内容,从表面上看两者间的差异不大,我国的政府会计核算要素也较为符合国际惯例。但是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基金余额”与“净资产”上。其根源在于国外会计核算要素是采取“基金模式”,会计要素要对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展现,而我国的会计要素是基于“预算模式”,是对政府完成预算情况的阐述与说明,而忽视资金的使用。

二、国外政府会计核算对我国的启示

(一)构建“双轨制”会计主体核算模式

我国实施的以预算完成情况为标准的“单一会计核算模式”,拥有较多的弊病,其注重资金的争取,轻视资金的利用,导致会计核算不能够完整地反映出政府这一会计主体的资金流向。国外以基金为主体的“复合会计核算模式”拥有“中心基金、交叉学科基金、信贷基金、留本基金、基金”等繁冗的类别,也不能完全适合我国“精简机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需要。因此应从“单一会计核算模式”与“复合会计核算模式”两者的优缺点出发,探索适合我国政府特色的“双轨制”会计主体核算模式。一方面,根据资金的不同流向实施“双轨制”核算。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日常财务小额运转及经费开支过程中,保留以预算为主体的会计核算模式,继续通过行政单位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对会计主体进行核算。对于中央划拨的大额专项资金,则采取以基金为主的复合型会计核算方式,细化基金分类,对每笔款项的利用进行核算稽查,记录基金的资产、负债、剩余权益及其变动。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为了刺激内需实施的4万亿投资计划,将中央预算内资金下发到各级政府,作为某一领域的扶持资金。对于这种资金可采取以基金为主导的“复合会计核算模式”,保证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资金周期的长短来实施“双轨制”会计主体核算模式。从政府的资金流量信息出发,抓住政府整体及政府单位的核心业务,对周期长的资金流实施“复合会计核算模式”,对周期短的资金流实施“单一会计核算模式”。

(二)实现会计规范的“去行政化”

首先,应在未来的新规范出台前,广泛征求各级政府部门及民间的意见,建立健全咨询系统。探索将国家财政部的“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权力下放,在省级政府部门成立分支机构,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会计规范。其次,积极推进“第三方”注册会计师协会建设,赋予注册会计师协会更大的自,去除会计规范的“行政化”,使之能够与会计行业的变化相适应。再次,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对现有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规范进一步进行细化,明确具体做法,使会计规范更具有可操作性。根据现实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对规范进行实时更新,使之能够满足新时期政府会计核算工作的需要。

(三)促进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财政透明手册》中指出:“政府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我国政府应积极借鉴OECD与IMF的相关经验,逐步在我国政府推行“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基础,增强现金流确认的便捷性,使会计信息更加准确、全面、合理,提高政府财务运行和绩效考核效率。首先,政府会计确认要引入权责发生制。政府相关财务事件发生后,应从权责关系出发,对财务事件进行实时记录和计量。在对资金流进行核算的同时,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使会计确认与政府绩效相结合,为进行全面成本评估提供依据。其次,要在政府预算中采用权责发生制。传统的“收付实现制”过于注重资金预算完成情况,而忽视资金的使用情况。因此,必须将权责发生制与预算相结合,在会计产品和服务的确认中,将现金流成本划分到不同的收益期,在政府预算中引入“资产—负债”理念,借鉴企业的“利润”确认的相关方法,将资金利用效率作为考核政府会计工作的重要指标,使核算的盈亏更加准确,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例如:我国海南省政府2010年选取海南省农业厅作为“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试点,使政府会计核算更有利于掌控财务资源、资金,合理安排预算,防范风险。通过对固定资产采取分期折旧的方法进行确认,截至2012年7月,海南省农业厅实现结余3 000万元,比2009年的“收付实现制”原账套增加了45%的结余,实现了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海南省政府的做法在全国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四)全面设置会计核算要素

应借鉴国外的“基金模式”会计要素设置方面的经验,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对会计核算要素进行设置。首先,政府会计核算中应增加“社会效益”科目,以预算资金运动为对象,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以及资金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管理效益,使会计核算更加贴近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这一职能,使会计核算单纯从资金流的角度转变为“价值流”。其次,要增加财政预算会计核算内容。摒弃传统的只进行财政收支预算的做法,将固定资产折旧与负债纳入核算要素中,建立政府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方法,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效能。拓展预算类账户,在传统的“一般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预算支出”的基础上,增添“基金收入”。为政府支出设置“预留科目”,实现动态化的设计,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记录,以应对未来不断增加的政府公共管理行为的需要。

总之,政府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核心环节,国外政府在会计核算模式、会计规范、会计核算基础、会计核算要素等方面都对我国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政府只有积极构建“双轨制”会计主体核算模式,实现会计规范的“去行政化”,促进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全面设置会计核算要素,才能全面提高会计核算效能,更有效地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参考文献】

[1] 黄晓芝.政府会计财务报告发展探讨——兼论国外政府会计财务报告经验借鉴与应用[J].财会通讯,2011(1).

[2] 于国旺.国外关于政府会计改革的争论:综述与启示[J].财政监督,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