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分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体验式;阅读教学;高中语文
目前我国教育正在进行改革,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也是改革的一部分。它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及综合能力发展,在提升课堂效果的同时也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动及动手能力。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就是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与现代语文教学理念相融合,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来深化、升华学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体验式阅读教学概述
1、体验的概念。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通过亲身经历来达到对某一事物全方面的认识。体验分为几个步骤,具体来说是主体以自身已有的经历和认识去认知和感知事物,通过事物与自身的联系而产生情感反应,继而产生新经验,形成良性循环。
2、体验式阅读教学。阅读是人们凭借阅读材料的文字符号,通过感知、思维、想象等过程从材料中汲取信息的过程。阅读是我们汲取知识、开发智力、塑造品格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指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培养自身的阅读技能、培养自身独特思维方式的过程。而体验式阅读教学则是指在在教学环节中,老师要把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感受,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体验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活动中掌握某些阅读技能和策略。
3、体验式阅读教学的价值。高中语文要注重对学生更深层次的培养,无论是实践能力还是理解能力方面。目前我国教育改革所崇尚的体验式阅读教学在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作用显著。体验式教学鼓励学生用心去感受、关注、评价文章内容,通过自身的扩展想象充分理解作者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甚至达到阅读再创造的效果。
二、现阶段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中多存在“填鸭式”教育模式,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听课,即使对文章可以完全诵读也只是浅显片面的认识,不能全面的把握文章的内涵,体验式的阅读教学还没有全面的深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1、语文教学课堂上缺乏体验或者体验阅读教学流于形式。体验式教学不过才实行几年,但是我国广大中学老师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教师难以适应新的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师生双方难以进行真正的平等对话,教师也通常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对体验式阅读教学内涵的误解。体验式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以及课堂互动的重视归根到底只是引导学生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深层次把握。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片面理解体验式教学,过于重视课堂创设情境和阅读过程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写作体验和文本背景体验,所进行的体验式教学还是片面浅显。
3、体验式阅读教学中学生自身的问题。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中习惯了充当被动一方的角色。学生自身的性格以及学生的能力都影响着语文教学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效果。学生性格内向,不愿意参加课堂活动,或者学生自身经验不足,不能全方位的理解文章情景,还有可能就是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已经根深蒂固,在现有的教学模式改革中,学生自身并不能完全适应。
三、促进高中语文体验式也读教学的对策
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最关键的一个字眼便是“灵活”。学生要通过背景知识介绍、情境、阅读、讨论等来激活自身已有的体验。学生要做到主动,老师也要创设环境来配合学生的主动,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亲身实践,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提升自己的情感。
1、师生交流,全面把握文章内涵。现行的高中语文体验式教学并不是要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反,教师在一开始还是要对文章的整个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文章写作手法进行介绍。基于这样的基础,学生才有可能产生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2、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对文章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在课堂上设定学生交流这一环节,不仅可以查缺补漏,完善自我,而且也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课堂上学生互相交流,气氛活跃,增强学生学习感受。
3、分环节创设环境,营造学习氛围。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在老师进行传统的说教式文章简介并且学生之间进行了互相交流之后,接下来的便是老师选定文章特定环节来进行现场模拟。老师可以借助音乐以及道具对现场情境进行渲染,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在体验中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解读,加深学生的理解。
4、注重写作环节,全面升华体验。学生聆听老师讲解,完成现场体验环节并不是目的,真正在教学中使自己的心灵与作者心灵、作品人物心灵产生碰撞交流,并且进一步形成自己的见解才是最终目的。体验式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阅读文本进行再创作,以进一步考量作品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26-01
语文是学生学好每门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基础,但是在以往的应试教育指挥下,语文教学失去了其原有的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原本面目,沦为面对考试、获取高分的一门工具。而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完成知识传授,还要进行语文能力训练与情感培养。
普通高中课程的改革,给高中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几十年一遇的发展契机。目前的新课程教学出现了一个矛盾的现象:高中老师很难全面落实语文的基础内容,而教学又强调学生的“自主和研究”,语文课堂上学生独立思考纷纷议论。在新课程的理念与高中语文的课程性质反思教学行为,就会发现,利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眼前新课改背景下迫在眉睫的问题。以下,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提高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造性的设计教学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三思考和研究,有创造性的研究教学过程,来改变传统的被动式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更有利于学生自学和思考探究的学习内容,保证学生通过通过自学更喜欢上高中语文课程,有效的鼓励学生。老师也要研究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以课本为主参考资料为辅,对每篇课文要依据其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灵活掌握课本知识进行教学设计。
二、重视课堂互动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独角戏”,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占据课堂全部时间,学生在下面“鸭子听雷”般端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令人昏昏欲睡,下课铃声的想起都能给学生们吓一跳。学生的普遍感受是:下课铃声总是晚了一些。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互动,总是自己沉醉在孤单的角色里,这种教学方法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互动,开展课堂讨论,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三、既重结论又重过程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通过举例剖析和解释,掌握必备的语文知识,鼓励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要重视课堂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文夸夸其谈,学生即使都掌握了内容,也都是理论,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们切身体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课文的要领。因此,教师应该多举办一些时间性强的课堂互动,如:一周举行一次阅读心得座谈会。要求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书籍,找到自己喜欢的一本读物,然后在活动中进行交流分享。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被动的接受知识已经形成了习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把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着学生能否在学习的道路上行走的长短。因此,学生应在课堂听课基础上,全面系统认真阅读课本,并利用各种资源获得相关的辅助资料。要鼓励教师大胆改革,尝试新方法,探索新规律。素质教育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是个生成发展中的新事物,我们还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在这样的条件下,鼓励教师积极创造,让更多的教师在创造中把握素质教育、现代教育的本质要求,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五、注重讲授和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低起点严要求,倡导“朴素有效”的学习方式。许多在教学上有所建树的教育者都非常重视基础知识,一些细小的知识点都讲得非常透彻,给人感觉质朴而实在,而对学生的要求比如背诵、默写、做练习甚至是朗读课文都是严格把关,一遍不行第二遍,第二遍不行第三遍,这也是许多教师之所以成功的一大原因。
六、既重理性又重情感
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从语言特色、思想内容、结构方式、表达技巧到情感态度的全方位而有深度的解读。同时,教师也要加强情感渗透,饱含深情进行教学,让教师情成为学生情与文本情的桥梁,引导学生充满激情的品味语言的精妙、意境的优美、思想的深邃
和情感的美好。现代的教学观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在促进学生获得对学科积极体验的重要性和引导作用。因而这种评价不能简单地形式化为一种肤浅的表扬。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师,要传授学生丰富的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独立思考能力的社会人才,更要时刻不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在不断求索中展现语文教学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秋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归因及应对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0(1).
[2] 罗良才.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科[J].教新报(教育科研),2009(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思考;语文素养
一、新课程改革对于语文素养的要求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具备较好的语文应用能力与一定的探究能力与审美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为其个性发展与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不过因为新课程标准对于“语文素养”的诠释并非完全由操作层面得出的,一线教师有的认为新课程标准是一本百科全书,应有尽有;有的认为其是不同表述的“三维度”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很难把握。
二、命题思路收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影响
在推行新课标的过程中,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新的教学理念是否得到充分的执行与贯彻,其中一个关键的导向就是评价,而高考作为教学评价最主要的途径。有人曾说过:“课改怎样改,就要看高考怎样考。”因此,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这一说法毋须置疑,并且也是不可以回避的。由高考命题的改革来分析,“除了重视学生学习语文的结果,还要重视其学习、思考的过程。”某些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其题型结构与命题思路均发生了变化,这可看出综合应用题的比例加大,并且重新调整试题难易程度出现的顺序,大大增加了对于考生心理素质等一些非智力因素的考核。这样的命题思路除了考核语文知识之外,还包含考生的价值观、态度、学习语文的情感及自身的心理质素等语文素质的考核。不过根据教学深层的目标要求,学生对于语文素质所要考查的命题思路理解不够,因此教师在教学与命题中仍需深入思考。
三、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
1.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得学生可以在自由空间中尽情发挥
平等民主作为现代师生关系的关键要求,平等民主分别有两方面的意义: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平等的关系,因此受教育者的情感与尊严一定要得到充分的尊重。
(2)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其中一定要保证接纳受教育者的个与满足其需求,并且要为受教育者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其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体会到自己能够被教师尊重的幸福感。新课程着重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交往、共同发展、积极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参与教学活动者可相互交流心得体会,分享经验知识,从而丰富教学的内容,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的共同发展,让教学活动可以推陈出新。
2.构造合作学习式课堂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辩论里学习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合理使用合作探究、启发引导、读书指导、课堂讨论等各种方式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拥有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会大大加强,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印象也会变得更加的深刻,有助于学生打好基础,并且成为上趟的主任,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构建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课堂气氛,使得学生的狗在实际的经验里体现
新课程标准尤其注重学生的学习素材应该来自他们的实际生活。因为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感受到的、听到的显示沉淀,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知识构建。生活的课堂就是要给学生们带来一个自由、安全、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而且吧学习过程和游戏情境、生活情境等融合在一起。这样,学习就不再是额外的负担,学习就成为了有意义的生活。
4.立足于教材,把握考点
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借助高考的学习和复习的方式,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还要体现的“学――练――评――巩固”等循环提高的方式。学生认为语文难,其实就是难在知识与能力间的相互转化,并非理解,这一特点启迪笔者在高一教学的时候就开展高三能力的训练,这固然不会是揠苗助长。开展部分模块的科学系统的语文能力训练,将语文能力的训练变成一种能够操作的语文行为,并为其提供时间的保证。科学的学习、训练和总复习相互结合,毫无疑问,一定会创造出学习语文的新局面,并会收到立竿见影的良好效果。
上述就是笔者在教学过程当中对于语文的体会与思考。总管多次的课程改革,都是举步维艰,甚至可以说是较为痛苦,不过无需否认的是教师在承受压力的同时也获得了机遇,充实了自身的教学经验,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务必要时刻抓住机遇,并提升自身的素质,让课堂能够乘客新课程改革和高考应试两者谅解和的有效平台。
参考文献:
[1]郑丽雯.关注过程 弱化结果――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5)
[2]张志元.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如何让高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飞跃[J].考试周刊.2011(30)
[3]赵海艳.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的当代价值――韦志成语文教育思想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一、课前开展充分预习,有效培养良好的学习技巧
一是强化预习习惯培养。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全部的学习环节都局限于课堂,这是不科学的。缺乏充分的课前预习,会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以把握重难点,并且本来能够在课前解决的基础性知识也挤入课堂会影响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运用。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学习必先预习的良好习惯,将基础知识在课前全部解决,课堂上只进行教学重难点的相关探究,并且要求学生将预习中无法解决的问题筛选罗列出来。
二是给予预习技巧指导。通过对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技巧进行分析,笔者发现,许多学生由于缺乏科学的学习技巧,导致预习成效不佳。笔者在分析、总结了学生学习特点并借鉴了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读、思、做三点预习法,要求学生详细阅读了解教材内容,深入思考解决基础知识,总结存在难点,并尝试做一做相关练习,以这样的方式提高预习的基础性与针对性效果。
三是要求预习经验总结。学生每进行一阶段的预习活动之后,笔者都要求学生开展回顾与总结,既要总结自己在预习活动中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也要分析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以这样的方式取长补短,并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沟通,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技巧水平的提高,为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组织合作探究,全面体现学生自主地位
一是设置科学的学习载体。对于高中生而言,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更高,单打独斗的教学活动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笔者在教学中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每一个小组制定一名学生牵头,组织其他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通过设计这样的小组载体,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二是设计渐进的思考题纲。为了有效体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地位,笔者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而是将教学活动设计为以学生为主,教师启发引导的互动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整个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被浓缩成为一组具有思维渐进性的引导提纲,这样的思考提纲既是对教学内容的提炼、教学目标的浓缩,也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条鲜明的思维与逻辑线索,整个教学活动完全可以以这样的思考提纲为顺序,逐层深入、有效地开展。在思考提纲的设计中,笔者注重体现全面性、重点性和层次性三个原则,既要全面体现整个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同时也以紧扣住学生难以掌握的重难点为突破口,另外,还兼顾了学习小组中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基础,做到分层要求、兼顾全体。
三是组织互动的探究学习。在合作小组这样的载体中,有了思考提纲这样的线索,笔者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放手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探究。在学生开展探究的过程中,笔者相机进行巡视点拨,只有在学生遇到无法突破的问题时,笔者才给予学习小组一些思维、思考方式方面的点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基本上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在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合作的环节之后,笔者创设了交流平台,让各个小组的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并在汇报后相互完善补充,最后教师给予点评和总结。以这样的方式提高师生互动的效果,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努力学习的良好势头。
三、课后进行拾遗补缺,着力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一是传授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科学的复习方法对于巩固课堂教学成效具有积极的作用,笔者一方面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的相关要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复习轮次、间隔时间,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学习成果。同时,笔者还要求学生总结自己最成功的学习经验,在语文学习中相互交流分享,以便使全体学生能够从中汲取到有利于自身学习的因素。
二是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活动。对于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如古诗文、新材料作文等等,笔者要求学生筛选出自身学习的薄弱环节,依据学生能力与学习内容进行划分,组织相关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活动,针对性地弥补薄弱环节,突破学习难点,以达到拾遗补缺的效果。这样的专题活动能够实现对学生差异化的巩固和突破效果,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是引导学生拟定巩固计划。在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二年级,及时查找以往语文学习中的不足,利用剩余的时间进行针对性弥补,实现新知学习和旧知巩固的齐头并进,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意义重大。笔者要求学生对照学习要求,认真细致地回顾自身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薄弱环节,并逐一制定弥补计划,与接下来的学习同步进行,以实现巩固深化和提高语文学习效果的目标。
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口语、书面语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 重视学生语文学习“三部曲”
所谓高中语文学习“三部曲”,其实就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三个过程,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三个过程相互关联,学习过程由浅入深,学习形式相互促进。
首先在课前预习中,教师要合理地设置学习内容和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工作。比如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使用批注式的阅读方法,通过自己的阅读过程,做好难点和重点批注,便于课堂上向教师反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次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课文的学习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在预习中批注的问题,教师进行集中讲解,合理地分配各知识点教学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落实到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的讲授过程中去。最后就是课后的巩固学习,这个是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再学习和融合过程,是提高课堂教与学成效的重要的一环。
很多教师片面地重视课堂教学,对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没有统一协调的认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学后常常会遗忘知识点。所以学生语文学习的“三部曲”是每个教师需要去重视的内容和过程,通过优化三个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其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提高高中语文教与学的成效。
例如,在《再别康桥》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阅读,尝试体验作者的丰富情感,领悟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课上教师要进行精讲,结合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对诗中虚实相间的创作手法、轻盈柔和的语言特点等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把握好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课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就预习成果和学习成果进行回忆、融合与整理,对关键知识点进行重复记忆,这样学生才能经历一个完整、完善的知识积累过程,学习效率才能事半功倍。
二、 结合新媒体,优化学生语文学习体验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语文课堂学习给人的印象是枯燥和无聊的,这也是很多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语文学习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体验。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课参与热情和参与度相对较低,无法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教师不妨试试新媒体教学模式。新媒体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课本上的背景知识,与图像、视频结合在一起。
例如,在《赤壁之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导入电影《赤壁》的经典片段,让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文言文学习的枯燥感便会一扫而光,学习动机与潜能被充分激发出来。实践证明,利用新媒体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吸引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新媒体教学的度,不能过度依赖新媒体的教学模式,失去了课堂书本教学的重要平台。
三、 适应信息技术环境,形成终身学习观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优势和机遇。首先带来的是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和素材。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互联网上找到很多利于课堂教学的资源和材料,对于教师自身优化课案设计、丰富PPT的资料等有着重要的帮助。其次信息技术还为教师搭建了一个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平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各种教学网站或者论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网站与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分享教学心得、交流教学经验、探讨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能力。
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自我不断学习的过程。然而,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知识结构的不断扩充和更新,要求每一个教师具备终身教育的理念。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拓展自身的教学视野,切实有效地强化自身的教学认识和思维,转变传统教育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时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为基础,研究和分析适合当前语文教与学的重要形式与路径,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做出发展贡献。
四、 科学落实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
科学的考核和评价模式是检验学生高中语文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准。传统的语文学习评价往往片面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内容和依据。由于考核内容和依据具有偶然性、片面性的特征,往往会对在一两次考试中发挥失常的学生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同时这样的考核和评价的模式,也不具备全面发展的眼光。在考核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科学制定考核内容,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学习认识与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形式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全面科学地对一个学生进行整体的评价,鼓励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自身学习态度,提高语文学习的成效。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学习是学生语文系统学习的重要一环,也是很多学生语文学习的“终点”,在高等教育中语文已经作为一个选修的科目。高中语文学习面临着高考这个特殊的时期,在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需要师生能够立足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标准和要求,结合高考语文的要求和内容,科学落实语文教与学的活动,提高语文课堂成效。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合作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36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鱼牛故事”,如果把青蛙视为一位教师,它的教学方式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是以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新的教学方法――微观互动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谈谈我的做法,与同行探讨。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起点:资讯
资讯阶段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查阅资料,做课前预习。
1.教师要提供获得信息的具体途径:相应课程的精品课程网址、各种相关书籍和辅导性资料等。如上《鸿门宴》前,提供爱学啦高中学习网、101远程教育网、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战国策中的小故事等。
2.做好笔记,提出疑问。这是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读书笔记可以是人物生平,可以是学派的核心思想,可以是作品的写作意图和现实意义,甚至可以是点滴的感悟。这种能动性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看得懂的”拼音、字词和一些文体的基本知识(如小说的要素,散文的特点等),教师要避免在课堂上大教特教,不要为了这些非重点的内容而浪费时间,教师和学生都应致力于“看不懂”的“新大陆”(教学的重难点),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自主学习中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获得思维训练,实现自主性发展。同时,“看不懂”的“新大陆”更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不用刻意就营造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氛围。
二、精心组织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每一个环节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对此,我是这么做的:
1.分组。报告厅式的座位排列方式,改为马蹄形或圆桌形,以便小组学习讨论的展开。
2.积极讨论,做好记录。这一阶段每组学生做的是:a.记录员用纸片、马克笔记下预习时所有“合适的问题”。b.每个小组成员将预习时“看不懂”的问题列出来小组内讨论,只有在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或观点雏形参与到小组讨论时,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讨论给人带来的挑战性,以及分享思想果实的快乐,才会觉得自己的话语权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这样他们才会十分珍惜自己的话语权,不错过每一个表达的机会。c.内部对结果进行综合整理,提出更有探讨价值的三个问题用记号笔写在大白纸上(便于展示)。d.小组展示问题(每组3分钟)。这种小组内进行的“头脑风暴”,充分运用所有学生的创造力产生思维共振,打破集体思维,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擦出智慧的火花。如我在教学《项链》时,有小组提出:假如你是马蒂尔德,到了第五年就知道项链是假的,你会怎么做?马蒂尔德辛苦还钱,是否体现她还有好的品质?学习《荆轲刺秦王》,有小组提出:从“秦廷行刺”的场面描写中看出,荆轲不像是合格的刺客(与《史记》描写的其他三大刺客:要离、专诸和聂政相比)。我让学生再梳理文本,深入思考,学生兴趣盎然,合作探讨,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批判、整合。
3.整理后展示。最后小组又轮流展示 “成果”(这些答案,凝聚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辛勤劳动”,大家自然乐于与同学老师分享),学生引经据典,答得有理有据,让人耳目一新,真是“百家争鸣”,这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所迸发的能量真如火山爆发。所以教师不仅要以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来教,而且要以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来教,引导学生全面而超前地发展。
教师置身于讨论之外,掌控好时间,要做的是:a.使讨论井然有序。b.通过提问,协助学生理清思路。c.不批评不同意见。d.学生提问,不隐藏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4.评价。评估时注意:对学生讨论中得到的正确观点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有失偏颇的观点也应给予足够的宽容,坚持“不错就是正确,有创意就是优秀”的评判标准,不断增强学生的信心。
通过师生之间互动式的交流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会发现以前未注意到的问题,明白了应该去思考的方向和改进的方法,学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公正的评价,从而产生学习兴趣。评价也可能会暴露学生的知识缺陷,教师可针对性地讲解,或在以后的教学中弥补。把评价的权利分给学生,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成长的愉悦,促进其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还可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将别人正确的观点有效地吸收。
三、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和巩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语文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像演讲比赛、故事会、剧本表演、经典朗诵、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等,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会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促进全面发展。
活动中运用到的听说读写和表达能力,正是检验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不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运用中建构知识和方法的能力,为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例如:必修二第四单元,学习演讲词。我先让学生轮流上台演讲(自我介绍),然后学习“表达交流”中的“演讲”专题,懂得了演讲要注意“内容”(演讲词)和“表达”(技巧)。学生马上运用这些知识修改演讲词,小组内相互练习演讲、相互点评,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演讲,其他同学做“评委”。整个课堂精彩纷呈,演讲者滔滔不绝,评论者头头是道(包括自评),点评的结果是:十个组就有七个组的“自我介绍”不精彩、表情不够自然等等。然后我播放了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视频,再让学生回到文本,分析成功演讲的精妙之处。最后,学生再演讲,大多数学生都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热烈的掌声,体会到了演讲的魅力――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个性和潜能。以后,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学生主动轮流上台演讲两三分钟,乐此不疲。在钟山县“中国梦我的梦”演讲比赛中,本班参赛者荣获一等奖。
四、与时俱进,实现教学相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驾驭好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和能力,功夫在“台下”。教师应积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如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加强对教材灵活处理的能力、加强组织教学的能力等等。 与学生平等对话,耐心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新课程 加强 语文 口语交际教学 体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强调"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更进一步指出,"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专门规定了中学阶段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口语交际,主要培养学生口语表达、日常交际的能力。如何加强口语交际的教学是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1.学生口语交际现状和教学现状
1.1 学生口语交际现状。
1.1.1 学生不重视。今日的高中生,思考得最多的还是升学的问题。他们认为能考一所好的大学,今后的一切问题好像就迎忍而解了。这一方面说明了考试制度的弊病,语文考试最主要是考读和写,并不考说;另一方面说明了学生不清楚当今社会的现状,因而对口语交际也就不重视了。
1.1.2 口语交际能力较差。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在一些人多、正规而又陌生的场合,学生常表现为怯场、用词不当、语无伦次、语句不完整、说话没有明确的中心或观点,更不要说慷慨陈辞、表情达意了,而有的则干脆沉默寡言、一声不吭。
1.2 口语交际的教学现状。
1.2.1 教师的观念陈旧。由于受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传统的影响,考试方法的制约,更由于没有认识到口语交际对学生将来的重要性,许多语文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的事。
1.2.2 口语交际的教学状况令人担忧。新教材将口语交际单独排出来了,语文教师被逼无奈,多数情况是应付了事,将口语交际的知识勾画一下,讲一下就行了。所以,目前的语文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缺乏深入认识,缺乏计划性,训练缺乏时间保障,难将口语表达教学落到实处。
2.口语交际在实践中的意义
口语交际是在一定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从社会需求看,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每个人适应现代社会的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如今的高中生对前途职业非常敏感,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已经在考虑今后的就业问题了。因此,强调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就是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对他们将来运用知识施展才能至关重要。举个例子来说,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用人单位在公开招聘时就提出了"语言表达能力强,社交广者优先考虑"的条件;还有用人面试、选拔领导干部竞职演说等,这无不表现出口语交际的社会作用。
3.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新教材已经安排了口语教学的内容序列:单项口语交际要求是学会倾听和应答,双向口语交际包括劝说、讨论、演讲、辩论。教师可以按照系列不断推进。在每一个阶段(学期),应该把口语交际知识专项教学早一点完成,使学生明确目标要求。
3.1 单项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听知能力的训练。
有关言语交际功能的资料表明,人们在日常的言语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也就是说人们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听",可见"听"在日常交际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听"与"说"是口语交际中的两种基本的交际行为,"听"与"说"是口语交际中的两种基本的交际行为,在口语交际中,听对方说话与同对方说话同等重要,听话技能的训练是口语交际的基础,听知能力的训练应立足于对对方话语的反应训练。
反应是指交际中的接受者在听话过程中对说话者所说的话的反馈。它对于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反应有言语性反应和非言语性反应。言语性反应就是用一些倾听用语将对方的表达步步引向深入。倾听用语主要有:"嗯""对""是""是啊""喔"等。训练方法:让学生分组一对一进行谈话,一方尽量只充当听者的角色,并运用言语性反应引导对方的话题。非言语性反应就是借助一定的体态语对对方的话语作出反应,传递"我正在倾听"的信息。这种体态语往往有点头、目光注视、眼神、面部表情以及诸如前倾姿势之类的身姿体态等。训练方法:让学生分组交流,各交际主体适当使用非言语性反应以促进交流的进行。然后自我总结使用的非言语性反应种类及其效果。
3.2 双向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综合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最主要的方面,也是口语教学中的难点。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课前――配合写作进行训练,"写"和"说"结合。口语交际训练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逻辑的严谨,这能为书面语能力的提高起推动作用。只有口语与书面语能力的综合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设置了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板块,配合写作内容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写"和"说"结合。
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我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配合写作教材分块训练。写出活的人物――配合课堂大作文和课外小作文,我请轮到训练的同学介绍本班同学或老师,至少用到两种描写方法,突出人物个性,其余同学猜出被介绍者。写出事件的波澜――我鼓励同学们根据现实生活编故事或已有故事新编,要求故事要编得合情合理,情节有起伏,再选出好的故事书写成文。写出景物的特征――我安排同学们或介绍母校(故乡)的美景,欢迎他人来玩。二是结合材料作文进行训练。材料作文是目前考场作文的主要类型,它限制少,思维活,给学生创造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我先在学生中征集同学们喜欢的话题,然后精选编序,组成共120个材料供学生选择。这些材料涉及:青春、早恋、老师、生命、死亡、音乐、电视、名人、克隆、心理……轮到演讲的同学在上课前五分钟内抽取话题,课前三分钟演讲。虽然准备的时间只有几分钟,但是,大多数同学都能口齿清楚,语句流畅地围绕话题,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课内――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乐说。口语交际的情境氛围往往能引发交际主体的交际欲望、交际动机,当外界的特性与交际主体内在的因素相融时就可以引发交际主体的某种心境情绪。所以口语教学中,应积极营造各种有利的情境,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乐于开口,使其口语表达得到最大可能的发挥。
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上,可利用有利条件让学生在现时氛围中进行口语训练。如:致生日祝词、组织主持会议、相声小品表演、表演情景剧等。为了加强时代性,可以设置诸如模仿"实话实说""今日说法""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节目,在模拟训练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即兴讨论是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它能发展多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立体思维,要求学生能对答如流、随机应变。我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抓住教材内容,提出问题,创设有利情境,让学生即兴分组讨论。如:教《我与地坛》,在同学们理解了史铁生意志力的顽强和史铁生母亲对儿子的浓浓母爱后,我及时提出了"生命的重量――关于苦难"、"母爱深深――感悟母爱"两个话题,由同学们自由讨论。配合阅读教学,创设情景,让学生即兴讨论,以读促说,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是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好方法。
课外――召开主题班会,开展各种竞赛活动。课外,有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广阔空间。由学生集体参加的主题班会和班级活动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极好机会。在班会和班级活动中,可以利用年轻人争胜心强这一特点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求胜欲以达到训练的目的。我采取小组竞赛、男女生擂台赛、演讲、辩论、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对口语表达的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动"起来,由"要我讲"变为"我要讲"。
3.3 加强体态语训练。
体态语是口语交际活动中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是通过身姿、手势、表情、目光等配合有声语言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又称态势语。体态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补充强化口语信息;二是调控交际活动。教师要打破课堂的教学束缚,拓展训练的时空领域;让学生在大量的交际实践中自主地学习运用体态语。我曾开展以下活动:观摩经典音像资料、用体态语解释常见成语、哑剧小品表演、饰演课堂短剧等。通过这些活动拓展了训练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环境与机会,让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了运用体态语进行沟通。
3.4 注重交际礼仪。
交际礼仪一般是指在一定交际场合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交际礼仪广泛地存在于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交际礼仪同时也是社会道德的一种载体,有着信息传递、感情交流、行为调节等功能。口语教学要向学生讲明交际礼仪的原则,交际礼仪的原则主要有如下几点:尊重原则、遵守原则、适度原则、自律原则。在口语教学中自觉贯彻这些原则,教育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待人接物等。
总之,口语交际课是一种全新的课型,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新时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把握教学要点,搞好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还有待于教师同仁们的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关键词:语文教学 趣味性 初探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说的一点不错,学生如果对某学科产生兴趣,他们就会把这种兴趣转化成自觉学习的一种动力,并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去探索学科知识的奥秘,学科知识水平就会得到迅速的提升。所以,教师在注意学生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最佳途径。当然,要使语文课堂妙趣横生,不断吸引学生,除了要求语文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创新教学方式外,还应做到以下方面:
第一,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是增强语文课堂趣味性的最有效的方法。
教师就像一个演员,要想自己的“表演”形象生动,富于感染力,自己授课时的言行是否幽默诙谐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一句富于诱惑力的语言;一个富于搞笑意味的动作;一个富于滑稽色彩的表情,这些都能给语文课堂增添无穷无尽的趣味性。你看,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他往往就能够做到这一点,这就是把学科知识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机的结合起来去营造一个趣味十足的课堂氛围,通过自己富于诱惑力的言行去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显得十分的轻松和快乐。我曾经就碰到过这样一位语文教师,他给学生上了一堂有趣的作文讲评课。因为学生作文时错别字特别多,而这位老师不是直接批评学生的这一不足,而是面带微笑的讲了一个笑话,他说:“我读小学时,老师也常叫我们写作文,其中有一次作文是写‘一件有意义的事’,班上有一位同学就写了‘割猪草’这件事,这位同学的作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边说边把这句话板书到黑板上)‘我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碰到一堆狗屎,不觉让我大吃一斤’”。学生们一看这句话就大笑起来。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发笑呢?”学生回答说:“这句话把‘惊’字错写成了‘斤’字,这话的意思变成了‘我大吃了一斤狗屎’”。老师说:“同学们说的不错,这就是错别字造成的不良后果。希望同学们作文时要尽量避免写错别字,以免闹出类似的大笑话”。果然,从此以后,同学们作文时错别字这个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就是趣味课堂带来的良好效果。
当然,对于一个上课缺乏幽默感的语文老师来说,他的课堂就总显得死气沉沉的,这样的课堂,不但老师上起来费劲,而且学生学起来也很吃力,教学的效果那就可想而知的了。
可见,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不但能营造趣味十足的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第二,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增强语文课堂趣味性的又一有效的方法。
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能有效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又该怎样去营造这样的氛围呢?我认为语文老师应在课堂上做到以下方面,就可望营造出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来。
其一,上课时,教师应做到很随和。因为教师的随和,会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可亲可近的朋友,有不懂的地方才会主动问老师,教师和学生之间才会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教师如果为了显示自己在课堂上的权威性,上课时就总是板着一张脸,给学生一种“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感觉,这样的课堂,表面看起来好像井然有序,实质上学生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压抑,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一股沉闷压抑的气氛充满整个课堂。这样的课堂不但死气沉沉,毫无愉悦可言,而且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可见,教师上课时保持随和的态度是何等的重要。
其二,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的鼓励也是不可小觑的。因为鼓励能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让课堂充满着和谐的气氛,从我平时的课堂教学情况看,教师如果不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的话,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高涨,学习气氛就非常热烈,课堂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可见,课堂上教师不时的激励对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也是多么的重要啊!
一、运用网络,积累作文生活素材
作文生活化教学主张生活是文章之源泉,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写作之素材,因此是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学模式。但学生的交际范围有限,往往不了解广阔的社会生活。在以往,教师鼓励学生订阅作文杂志、作文报纸的方式,的确是有利于学生知识面之拓展。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信息的覆盖面广和更新速度快是报纸所不能比的。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在网上浏览信息,汲取知识,通过网络了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世博会召开的时候,笔者就让学生了解与世博会相关的新闻,并且让他们写有关方面感想的作文,有些学生写下《我为世博而自豪》,从作文中都反映了学生对世博会的各种感想,从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用文字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感想。
写作毕竟是人类独创性的实践活动,丰富的网络资源只能作为学生写作素材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网络的生活信息中形成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单在学校就有课程学习、课外活动、实验活动、运动会、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每一个学生都有独到的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自己的博客、空间、微博上,养成记录生活、观察生活的习惯;坚持下去,学生就会把作文当做是对生活的一个总结、一个活动的完成形式,写作文时就不会无素材可写,作文也就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部分,自觉写作文。教师也可以在网上开班级网站、微博、电子邮箱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在网上用文字记录自己对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思考;在内容和形式上,教师不应该加以硬性要求或者规定,任何生活的内容都可以鼓励学生写。这样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机会,提高了写作的兴趣,也体现了作文生活化的教学原则。
二、运用网络,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有效结合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是阅读教学与作文的有效结合。如在高一第一专题是获得教养的途径,写作指导是学习议论文的写作风格,其中的《师说》《劝说》都是人们如何在生活中获得修养的方法。这样以课文为范文,模仿写作风格,教材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能消除学生对写作文的畏惧心理。
教师为了体现教材中阅读与作文相结合的宗旨,可以用网络搭建阅读和作文相结合的平台。如在《景泰蓝制作》后,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领会到作家的写作技巧,掌握说明事物的方法,可以组织学生在网上收集陶器制作的资料,或者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陶器制作的视频;然后让学生写有关于陶瓷制作的作文。通过这亲眼目睹陶器制作的实践过程,学生写作文的质量明显有了很大的提高。
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写作教学,拓展学生的生活写作空间。如可以就社会热点问题、环保问题、城市交通问题等,就这些热点话题开展一堂网上作文课。事前教师布置学生在网上收集资料,然后在课上叫学生就该话题列出作文写作提纲,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课后布置作文任务。通过与生活紧密结合的作文形式,激发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达到作文生活化教学的效果。
教师还可以在网络上开展写作教学。如可以在网上开设班级博客、班级论坛,在论文博客上布置作文主体,鼓励学生跟帖列上自己的写作提纲;在网上和学生讨论写作事项。通过网上参与的方式调动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达到网络与作文生活化教学相融之目的。
三、利用网络,实现作文评改的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