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殊教育课程观范文

特殊教育课程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殊教育课程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殊教育课程观

第1篇:特殊教育课程观范文

课程教学应突出实用性

景观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在中国起步较晚,现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学科观念、学科性质、学科目标到学科实践主体范围均缺少系统性、明确性和指向性。在现阶段工科院校中所开设的景观艺术课程,由于学时的限制,课程课时相对较少,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对景观设计了解甚少,要想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对景观理论知识有所理解并能够在设计中灵活运用的确难度很大。还有一个问题是在植物学、景观生态学方面缺乏教师,大部分学美术出身的教师在这方面的知识有所欠缺,这就需要与社会上的教师资源进行整合,聘请市园林设计公司或景观企业里的设计师为客座教授,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应当以当地的人文环境作为分析的重点,结合地形地貌,历史特点,风土人情进行景观艺术设计教学。

注重与地方景观资源相结合

1、亚热带植物景观资源的利用。植物造景是景观设计中很重要的造景形式,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如承德离宫中的“万壑松风”、“青枫绿屿”、“曲水荷香”等,都是以花木作为景观的主题来命名的。攀西地区独特的气候特征造就了不同的景观资源,亚热带植物种类繁多。在教学中利用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植物认知实践,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并对攀枝花公园和街道绿化植物进行收集,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和实地考察收集,弥补学生对植物认知的薄弱环节,达到能够合理运用的目的。在作业训练中,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当地树种进行设计,例如要求学生在设计方案中用假槟榔树和蒲葵以及鱼尾葵等植物搭配体现亚热带风情;利用铁树来体现攀枝花精神;在郁闭度要求比较高的地方用芒果树阵列栽种形成芒果林,夏天既能够观果又能够达到很好的遮阴效果。

2、人文景观资源的利用。攀西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攀西地区有彝族、傈僳族、回族、苗族、纳西族、白族、傣族以及7个土著民族为主的34个少数民族,其中彝族占大多数,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攀枝花“移民城市”的生活内蕴和历史悠远的民族气息,为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也有在共和国诞生后为资源开发而建成的现代化城市及现代工业文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科学求是,团结协作”是建设者创建“百里钢城”而产生的攀枝花精神。这里也是古“西南丝绸之路”主道“西驿道”途径之地。教学中对人文景观资源的利用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各民族由于自身历史发展、民俗习惯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每个民族的民俗禁忌、崇拜物也千差万别。景观课程教学中,以一个小区或一个民族风情广场作为设计题目,重点训练学生对民族文化知识的提炼以及初步应用能力。在毕业设计题目中,有意设置了较大的课题,如少数民族景区改造、民族风情园的设计等带有课题研究性质的题目。所完成的毕业设计是一个完整的课题,而不单是为了视觉效果而作。(2)工业文化资源的利用。攀枝花市建市历史不长,工业文化深深地植根于这片热土。景观设计中对工业文化的运用,也有很多最值得借鉴的例子,国内如广东中山粤中造船厂的改造,国外的如Rchard Hagg 的美国西雅图炼油厂公园和Peter Latz的德国Ruhr钢铁城景观公园,这三者都强调了废弃工业设施的生态恢复和再利用,而成为具有引领现代景观设计思潮的作品。攀枝花市的建立是因为钢铁资源的发现而建立起来的新兴城市,是工业文明的真实存在体现,有工业时代留下的强烈的符号记忆。对于攀枝花这个城市来说具体的应该是一种奋斗精神的体现。通过做一些景观改造和建筑外观改造类的设计练习,培养学生了解区域发展历史,提炼文化符号的能力。通过造型、色彩、空间改造、小品设计体现攀枝花走过的历史,创造的辉煌以及新的明天,让设计言之有物。

3、自然资源的利用。攀枝花地处金沙江河谷,北接大凉山,南邻云贵高原,在区域上属横断山系南端高山峡谷之一部分。自由曲缓、通峡围合是我市空间形态的主要特征。天际线起伏多变,曲折的河道冲刷出各具特色的小区域空间环境。山地空间形态具有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的优势,这都为景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景观资源,能够引导学生对有用的元素进行提炼应用是教学的目的。

应用效果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对所设计的空间缺乏了解,他所面对的只不过是红线范围内的开阔地。设计出的作品要么是生搬硬套别人的设计,要么凭空臆想,设计不能够与实际所在区域很好地结合,适用性差。为了在教学中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无疑用当地的实际工程作为学生的作业是最好的方法。

1、强调对场地的调查。老师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解设计场地,通过拍照、注记、现场写生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调研的方法――问卷、访谈、踏勘等,启发学生设计思维。现场踏勘的重点集中在所设计场地的内部情况和邻近外部情况。内部情况主要了解场地内地形,有没有需要搬运的土石方,有哪些地方是需要突出设计等;周边情况主要是看有没有好的视觉效果,周围是否有景点可以作为借景。所设计的场地要考虑实际使用者的需求,而不是漂亮的俯瞰效果。

2、强调对设计区域的文化调查研究。如果是有主题的设计,就需要围绕设计主题进行相关文化调查。如毕业设计题目依托老师的科研项目,具有良好的研究背景和基础。教学中利用好攀枝花周边的民族资源和市区工业文化资源,也是教学中突出利用地方资源的有效方法。从格萨拉彝族村寨设计到迤萨拉彝族聚居区考察,再到攀枝花钢铁厂废旧工厂的改造设计。使学生在掌握景观理念和规划设计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地方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的景观特征。

3、教学效果统计。通过近两年的研究,有意加强了学生对攀枝花地区景观资源的调查,并应用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在以往的课程设计中,体现地方区域特色的设计几乎为零,学生在作业训练中的针对性不够。经过近两年的教学改革,通过对07级学生的调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持肯定态度。现在能够在作业训练中很好运用而且效果不错的占班级人数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毕业设计能体现攀枝花区域特色景观的占百分之二十左右。学生在实习中加强了调研和实践,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使书本上的知识变得生动,实际应用能力加强了。

第2篇:特殊教育课程观范文

关键词: 特殊教育 教师素质 专业化成长

我省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改革正在驶入快车道,但也给特殊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建构、职业技能的增长等。当前针对残疾儿童缺陷补偿的职业康复治疗的教师短缺,已经严重制约了残疾儿童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残疾儿童“自食其力”目标的实现。于此,加强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实现特殊教育公平和改善残疾民生,已成为特殊教育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湖北特殊教育学校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1.建设目标与教师素质结构存在一定偏离。

我省的特殊师范教育发展较晚,采用的教育模式基本是“学科+素养”,即在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加了部分特殊教育学、心理学、特殊学校教学法等方面的课程,导致重学历达标轻教师综合素质的倾向[1]。目前,许多地区在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上,受到行政干预的影响,目标制定时一般多从行政管理角度出发,因学历达标清楚且易操作,几乎在所有的文件中都较为偏重学历达标的描述,而对于特殊教育中的职业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等级和综合素质的描述则是笼统的、难以实施的,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职业教师任职标准,这与省外重视特殊教育教师标准的开发和制定的状况大相径庭。在特殊教育学校,许多语文、数学、美术、思品等学科教师兼任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导致了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明显不足。

2.特殊教育学校职教师资来源单一。

湖北省特殊教育学校职教师资来源相对于普通学校来说,比较单一。主要有特殊教育师范、普通高校、职技高职毕业生等。部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是聘请的校外企业的技术人员等,但由于缺乏规范的准入程序,没有严格的技术准入的标准,来自各渠道的师源只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2]。特别是兼职教师的聘用,由于缺乏必要的特殊教育教学技能的专项培训与方法指导,或是很少接受教育主管部门和特殊教育学校的评估考核,难以保证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3.特殊教育学校职教师资职后教育薄弱。

近年来,随着湖北省培训计划和名师工程的实施,特殊教育学校的主干课程教师先后不同程度地接受过系统的培训,但对于术科教师和职业技术教育教师普遍缺乏规范、长期性的培训规划。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职后培训缺乏专业对口且灵活、多样性的培训机构。现有的特殊师范院校、教育学院、进修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师资的职后培训力量不足,内容远远不够[3],不能真正解决残疾人职业教育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训内容与教师工作实际脱节,培训的技术含量不高,导致教师参与培训的动力不足,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

4.农村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教师资队伍不够稳定。

基于个人或待遇保障方面的因素,致使湖北农村地区特殊教育职业技术教师队伍不够稳定,难以适应当前农村地区,尤其是大量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教师一般认为是副科教师,不能得到同仁的认可;二是工作环境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人们很容易将职业教育教师看成企业的员工或师傅,导致职业教师个人心理有较大的反差;三是职业教师队伍分布失衡,没有将职业技术教师纳入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招考计划之中,导致有一定业务专长的教师或高校毕业生不能及时充实教师队伍,被聘任的教师又不能完全胜任职教工作;四是受到编制等因素的影响,进入农村教师严重缺编,有专业特长的职业教育教师逆向流失,加剧农村贫困地区师资匮乏;五是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或随班就读学校的职业教育教师待遇偏低,教师的工作环境、工作设施、生存条件等不能满足教师个人发展的需求,个别教师从特殊教育学校分流,导致队伍整体水平偏低,教师队伍面临断层。

二、加强湖北特殊教育学校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体现良好的职业声望。

特殊职教师资队伍的水平直接关系着残疾学生职业治疗和职业发展,教会学生一技之长是特殊教育的最终目标,有利于残疾学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特殊学校职业教师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也是特殊教育发展到今天所必须体现的社会的进步。加大对于国家特殊教育职业教师的宣传力度,提高职教教师的职业待遇,鼓励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报考特殊教育职业教师,在进修、晋职、评优等方面给以一定的关注,以此来吸引优秀人才进入职教教师队伍,增加职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教师的招考必须接受社会的监督。凸显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向,维护职教教师的职业地位与职业声望[4]。

2.实施职业教师的准入制度,造就新型职教师资。

在湖北省各地特殊教育学校逐步实施职业教师的准入制度,将有利于真正实现高端技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保障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与落实,使残疾学生学有所长。特殊教育学校的新型的职教师资,就是技能娴熟、素质高的“双师型”职教师资。他们除了具备全面的科学人文素质、专业理论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教师道德素质,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质之外,能够熟知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既能从事职教课程教学和课程开发建设,又能从事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和指导,并在专业领域内有一定的造诣,必须具备的学历证书、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必要时每年安排教师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熟悉整个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效对接,丰富职业教师的一线工作经验,真正实现教师“站得上讲台,下得去车间”,将聋哑、肢残、智力残疾等职教课程的开设落在实处。

3.倡导终身学习,提升特殊学校职教师资在职培训实效。

长期以来,有关部门对湖北山区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职教教师的培训关注较少。由于资金、观念、个人等因素,职教教师参与省培、国培的机会相对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了许多职教教师对培训的态度比较消极。而且,由于评价内容、方法的落后,对于参训教师的评价的结果往往也不能说明教师培训的实效,其效度、信度偏低[5]。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终生学习理念对于职教教师尤为迫切,特殊教育学校应该经常组织教师到省内的高等职业院校接受单项技能培训,或邀请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的教师来到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指导,提高专业技能[6]。同时,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教师,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合现代网络技术,加强自我研修,或与同仁开展专题讨论,或与片区的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教师分享案例,反思自己的教学等,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4.提升特殊教育学校职教教师的专业地位。

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不仅是特殊教育自身的问题,要真正开设好职业教育课程,还需要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经费保障措施等。如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对于职业技术教师的培养、使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由于残疾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很难从世俗意义下的学生成功中获得职业的成就感,因此,教育主管部门,残疾人联合会,以及特殊教育学校领导等应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即时的评价和精神激励,激发他们工作的原动力,使其产生职业的自豪感,还可以与大学、教育科研部门合作,参与课题研究,使自己的技术研发得到社会的认可,赢得社会的尊重。从而让他们安心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工作,服务残疾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蒋云尔.构建符合江苏省情的特殊教育师资继续教育体系[J].现代特殊教育,2008(9):18—19.

[2]贺文谨.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20—21.

[3]汪飞.对辽宁省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2011,(5):104—105.

[4][5]吴玛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1(2):133—134.

第3篇:特殊教育课程观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基地;全纳教育;特殊教育

师范生2014年1月国家出台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G2016年)»提出全面推进全纳教育,并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师范生的全纳教育理念和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全纳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学校必须无条件地接收学区内所有儿童,并为这些儿童发展所需的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1].顺应全纳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对特殊教育教师概念界定,也不再局限于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业人员,而是扩展至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及其他机构中履行残疾学生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未来教师除了要了解全纳教育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尽可能地在真实的全纳环境中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因而教师教育日益重视实践教学的价值[2].

1当前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践教学现状

1.1全纳教育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目标单一,特殊教育专业师资培养还是以向特殊学校输送教师为主要目标,全纳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3].在相当多的师范院校,全纳教育既没有单独的授课,也没有纳入其他实践课程[4].因而在实践教学方面,以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为主要内容,特殊教育师范生全纳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未列入人才培养目标之中.

1.2特殊教育教师岗位能力未得到充分培养

长期以来,特殊教育师范毕业生以教育系课程体系为知识框架,学量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特殊教育专业课程[5],培养特殊教育师范生的院校未能与普通教育、社会福利、康复、医疗等行业交叉融合,学生的实践机会也都集中在特殊教育学校,缺乏多机构合作实践机会.特殊教育是一项团队事业,合作已经成为特殊教育当中的一种普遍和必要的实践[6],而当前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单一,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多领域、多团队合作实施特殊教育的意识与能力较弱,专业发展自主意识也不强,这与当前国家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全纳教育实践能力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1.3实践教学的教育价值难以实现

大部分师范院校实践教育活动都一次性集中进行,缺乏系统规划,导致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分离、短期实习与长期教学相分离、教师素质培养与专业课教学相分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脱离[7].教育实践不只是对理论知识的运用、验证,更是师范生体验教育现实、学习教学的关键路径,拓展了师范生专业学习的空间[8],而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整体规划,将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的教育价值难以实现.

2全纳教育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2.1全纳教育对特殊教育师范生实践教学的影响

一体化教育和社区康复代表了服务于有特殊需要者的互补性和相互支持的方法.大部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在普通教育系统中获得各种专业支持,而各种外部支持在地区一级调整管理.特殊教育学校还将扩展其功能,为普通学校提供满足学生特殊需要的专业支持.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重要管理者,通过使用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各种已有的资源来帮助学生,因而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应当特别注重培养未来教师自治能力、根据学生需要调整课程与教学及与家长、专家的合作能力[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建议教师职前教育机构把对于教育多样性的理解与回应作为师范生的基本学习目标,教师教育课程重点应向基于实践的学习倾斜[10].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充分体现了全纳教育的理念,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与普通学校教育工作者合作,指导、实施随班就读工作,协助学校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助关系,促进学生的社区融合;同时要求开展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的院校将«专业标准»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实践与教育实习[11].为适应国家特殊教育的发展,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院校应当将全纳教育实践能力列入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目标,系统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机会,激发特殊教育师范生专业发展自主性,进一步实现实践教学的教育价值.

2.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思路

为培养适应全纳教育发展需求的特殊教育教师,学校确立了特殊教育行业发展需求、教学资源分析、师范生专业发展意愿的三维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式,以基于全纳教育理念的特殊教育师范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着力点,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全纳教育实践能力,突出实践导向的职前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构建多机构协作建设职业导向教育与学术课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现特殊教育专业服务领域、实践教学地位、学生实践学习选择权的突破,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特殊教育优质化、多元化的需求.(1)特殊教育专业服务领域突破.根据浙江省大力普及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任务,学校培养的未来特殊教育教师的服务领域从传统的特殊教育学校延伸到普通教育、康复、社会福利、医学等行业领域,并具备参与“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特校康复教师+驻校顾问医生”“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等跨领域的特殊教育服务项目的能力.(2)实践教学地位的突破.突出实践导向的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构建职业导向教育与学术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不再从属于教育理论课程,回归到教学的中心,成为集聚行业、学校、学生3方教学资源的重要载体.(3)学生实践学习选择权的突破.通过建立贯彻专业学习全过程的三站式轮转实践机制,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赋予师范生规划实践学习进程、选择自身专业发展方向的权利,师范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积极适应特殊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拓展自身专业能力,能够较顺利地实现从学校到岗位的过渡.

3基于全纳教育理念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3.1扩大实践基地覆盖领域

根据浙江省在“十三五”期间坚持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及“以多模式融合为切入点,实现融合教育全覆盖”的发展任务[12],学校以提升特殊教育师范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能力、与多学科领域专业人员合作实施特殊教育能力为重点来提高未来特殊教育教师全纳教育实践能力.为此学校以拓展特殊教育专业实践基地覆盖领域为路径,将实践教学基地的共建单位从传统的特殊教育学校拓展至普通教育、康复、医疗、社会福利组织等领域,并通过建设“医教结合”“普特融合”2个培养平台整合各领域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多领域合作实践的学习机会,以适应特殊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1)医教结合培养平台.由教育、医疗、康复领域的机构组成,将特殊教育实施多学科、多团队合作的理念引入实践教学,让师范生熟悉学校、医院、康复中心等不同类型机构之间合作实施特殊教育的工作流程,并在此过程中培养未来特殊教育教师适应特殊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能力及与不同专业人士合作实施特殊教育的能力.依托这一平台,可以为传统的特殊教育领域以外的新领域,如康复、医疗、社会福利等机构培养特殊教育教师,并在跨领域、跨学科的特殊教育服务项目中发挥骨干作用.(2)普特融合培养平台.由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普通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社会教育机构等单位组成,将生涯发展与转衔教育理念引入实践教学,让师范生熟悉特殊教育学校对于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专业支持模式及普通学校实施全纳教育的模式,并在此过程中培养未来特殊教育教师适应特殊教育学校新的功能定位的能力,即具备为普通学校提供特殊教育专业支持的能力,以及根据特殊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在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校实施转衔教育的能力.依托这一平台,除了为特殊教育学校培养适应全纳教育发展的教师以外,还可以为普通学校培养具有指导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能力的教师.

3.2建设依托实践基地的实践课程体系

学校与行业单位合作,依托实践基地建设培养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偏好的从“学校到岗位”的实践课程体系,进一步发挥行业单位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咨询、引导、评价作用,以凸显实践教学的职业导向教育价值.根据特殊教育师范生在自我觉察、职业角色试探、职业定向阶段的教育需求,设计双向、开放的模块化、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分阶段实现特殊教育教师生涯发展教育目标.特殊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分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模块、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方向发展模块、专业能力进阶模块3大模块课程,指导特殊教育师范生在特殊教育领域里找到个人能力与专业发展意愿匹配的岗位,更好地适应全纳教育发展需求(见表1)

3.3建立三站式轮转实践机制

学校从以往单一的特殊教育学校实践模式,转向了贯彻特殊教育专业学习全过程、跨领域的三站式轮转实践模式:即大一基于儿童发展的“1+2X”(2X表示在实践自选模块中选择2个实践基地)幼儿教育见习;大二基于特殊儿童多样化需求的“1+X”(X表示在实践自选模块中选择1个实践基地)特殊教育见习;大三基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1+X”(X指提升专业能力的跨机构短期进修)顶岗实习(见图1).3站式轮转实践机制,在培养模式上赋予特殊教育师范生规划实践学习进程、选择自身专业发展方向的权利,推进兼顾学生专业发展意愿的职业导向教育的实施,从而培养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匹配度更高的特殊教育教师;在培养理念上是希望特殊教育师范生在尊重儿童差异的儿童教育观基础上建立特殊教育观,使得未来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在普通教育环境中实施多跨专业、多学科协作的特殊教育服务工作,更好地满足特殊教育精细化、多元化发展趋势.由于学校在学生入学之初就给予学生接触特殊教育行业的学习机会,给予他们学习选择权探索适合自己的特殊教育职业岗位,师范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在顶岗实习阶段很快就能进入实习教师角色,并能够适应多团队合作的工作要求.毕业生不局限于在传统的特殊教育学校就业,而且能在康复、医疗、社会福利等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并在跨领域、跨学科的特殊教育服务项目中发挥独特作用.

4结语

第4篇:特殊教育课程观范文

关键词:香港;重度残疾儿童;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156-02

香港特殊教育的宗旨是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童提供适当的教育,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使其能独立生活及适应社会。香港特区政府的现行政策,是尽量安排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童入读主流学校,让他们在普通学习环境中与普通学童相处和沟通,以接受全面的教育。

一、香港重度残疾儿童教育概况

香港共有特殊学校60所,分为视障儿童学校、听障儿童学校、肢体伤残儿童学校、轻度智障儿童学校、重度智障儿童学校、严重智障儿童学校、群育学校和医院学校八个类别。根据智障儿童的轻重程度,又划分为可教育类、可训练类、可养护类。重度残疾儿童学校有10所(其中5所为宗教办学),如明爱乐勤学校和灵实恩光学校。这两所学校均以6-18岁智商在25以下的重度智力障碍残疾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寄宿。开设课程有语文、数学、艺术、体育和德育等,高中还开设有计算机、科技与生活等课程,部分班级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开设自理课、辅导课和引导教育课等科目。学校教职工包括专职教师、治疗师、教育心理学家、社工、护士、助理和技师等。

二、香港特殊教育的原则

香港政府对经评估鉴别为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制定了特殊教育原则,即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尽可能与普通儿童一视同仁,安排他们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但对这些在普通班级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因他们的需要不同,会得到特殊的重点指导,因伤残情况而无法适应普通教育的儿童,不得已才安排进特殊学校就读[1]。特殊教育中心或特殊教育学校还提供巡回教学服务,就如何教育伤残学生,向普通学校教师提供意见。

三、香港重度残疾儿童教育的特点

1.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确保学校运行

香港特殊教育学校,包括明爱乐勤和灵实恩光两所重度残疾儿童教养学校,其90%以上的运作经费均来源于政府拨款,仅有小部分经费通过社会募捐或相关基金提供,中、小学特殊教育均实现完全免费。教育局根据每个学校的学位安排服务人数并提供资助,不仅提供编制内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而且也为专职医疗人员、社会工作人员、护理人员及宿舍部人员提供工资待遇和补贴。同时,香港政府还为残疾儿童提供残疾补贴,根据残疾程度,标准从1200元/月-2400元/月不等,并为经济困难残疾儿童家庭提供困难津贴,基本解决了残疾儿童的教育和养护问题,解除了残疾儿童家庭的后顾之忧。由于重度残疾儿童教养学校在养护等方面需求比其他学校大,因此明爱乐勤学校的学生有36人,教职员工有50人,师生比约1:1.4;灵实恩光学校有学生104人,教职员工有110人,师生比约1:1.1,生均经费均为每年约20万港币。

2.参考美国课程,采用量体裁衣式教育方式

香港特殊学校多采用美国特殊教育课程,同时根据学生能力和需要,把校本课程作为教师为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设计个别化课程的参考,各班级在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再依据学生个别发展的需要并配合现有资源,发展生本及班本课程,并将治疗项目,如感统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视觉策略等融入课堂活动、日常生活流程和宿舍生活内,真正做到量体裁衣式教育教学。为配合个别化教育的需要,学校除专职教师和管理人员外,还聘有其他各类工作人员,如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社会工作者、护理人员、宿舍部工作人员等。

3.注重运用有感光教育方法

为适应重度残疾儿童教育的需要,多感光设施设备和课程在香港特殊学校得到广泛运用。灵实恩光学校以行为检查表(BPI)和Motivation Assessment Scale(MAS)来评估学生的行为种类及原因,发现有一半以上学童行为问题的主因与感觉有关。为此,学校设置了灵活、互动的感光室,运用声音光速、u-design等先进多媒体互动软件,并结合不同的方法来丰富多感官的训练手段。如水疗、音乐治疗和艺术治疗等,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香港在学校建筑设计和选材上别具心裁,通过不同的用料材质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该学校在新鸿基地产的协助下,在香港建立起首个感官花园,整个花园颜色鲜艳,设计对比分明,材料凹凸质感,结合学校先进的感觉统合治疗设备和课程,增强训练学生的感觉接收能力。

4.重视教师培训

香港政府制定了一个为期五年的融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架构。从2007年起有系统地对全港中小学及特殊学校教师提供基础课程、高级课程和专题课程,以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其中教师培训课程中的专题课程针对性很强,分为八项学习课程,即自闭症学生教育、智障学生教育、肢体伤残学生教育、注意力不足或过度活跃学生教育、视障学生教育、听障及言语障碍学生教育、中文科教师专题课程(特殊学习困难)、英文科教师专题课程(特殊学习困难)。除了教育局提供的特殊教育课程外,香港教育学院也开设了120小时的照顾不同学习需要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供教师选修。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种形式是由教育局不定期举办的有关特殊教育发展的研讨会及经验分享会。灵实恩光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各项培训和参观活动。学校2009年还曾推行艺术治疗,并事先为员工举办有关讲座。

5.重视家长参与

明爱乐勤学校认为,当学校接收了一名残疾儿童,就等于接收了一个家庭,学校和家庭将密切协作为残疾儿童开展服务。同时,学校将与家长一道解决残疾儿童家庭中的问题,如住房和经济纠纷等。学校通过家长日、沟通会及信函等与家长沟通,并成立家职会,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家长积极参与学校义工工作,在学校的统一规定和整体安排下,家长为自己孩子服务的同时,也必须为班级的其他学生服务,做到一视同仁。例如伙食、衣着等方面不能在班上搞特殊、开小灶等,使家长成为照顾学生及协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力量。学校还专门安排家长休息室以及住宿室,为家长参与学校教学活动提供便利。灵实恩光学校成立了家职会,鼓励家长来做志工、义工和助教,筹办亲子和师生同乐活动,通过家长参与式教育教学,促进家庭与学校合作。

6.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

香港注重发挥社工在残疾人施教和养护中的作用。社工不仅要处理学生有关事务,如处理及跟进学生个案及进行家访、安排新生收录及离校生转介、加强家长之间的联系及沟通等,而且同时也负责联系政府有关部门协助安排及提供有关设施、联络其他特殊机构及(民间)团体。明爱乐勤学校欢迎周边社区居民和社会人士来校义务劳动、义务助学。有些议员夫人是学校的长期义工,每月都会到学校做义工,这样不仅传递爱心,而且有助于扩大特殊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和关心残疾儿童教育。

7.注重教学效果评估

香港特殊学校建立了常规化的教学评估机制,每学期均进行阶段评估和总评估,在学期末均进行全年教学检查,运用评估结果对教学和课程做出修订。在评估过程中,明爱乐勤学校采用多方参与的评估方式,学校教职工包括教师、专业评估人员、管理员、家长均参与到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当中。学校为学生建立了详细的学习历程档案,系统地记录学生学习历程、课外活动和学生日志等,全面反映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情况。

8.主动参与科研,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器材

明爱乐勤学校以自己学校为实验基地,与公司合作开展特殊教育课题研究,开发重度残疾儿童需要的器材和教学软件,公司将器材和软件推向市场来满足更多重度残疾儿童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仅仅参与科研和实验,不参与市场的利益分配。另外,明爱乐勤学校拥有自己的小型加工厂,学生需要的一些辅助器材,如桌椅、床、拐杖等都是由学校的教职工亲自动手制作的。这些辅助器材的制作标准不仅超过了政府的标准配置,而且依据学生需求制作的辅助器材在实用性方面更加贴合学生的需要。

四、启示

1.重视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香港鼓励和支持各级师范院校与综合性院校举办特殊教育专业或开设特殊教育课程,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机构等单位任教,重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培训工作。

2.优化重度残疾儿童教育学校的师资队伍

重度残疾儿童教育目的不仅仅是教育,更多的是训练、治疗和康复。香港针对重度残疾儿童教育的特殊需求,合理配备学校教职员工和各类专业人员(包括语言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和心理治疗师等)的比例,保障重度残疾儿童教养学校的正常教学与治疗康复训练等工作。

3.开展个性化教学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殊需求,为每个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包括学习、治疗、训练在内的课程表,实施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教学。

4.创设有利于重度残疾学生发展的环境

“学校协同家长给学生作适当的生涯规划,再搭配有效的生态评估与教学”[2],以促进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发展出最高潜能。同时加强宣传力度,让全社会都关心爱护残疾儿童,充分用好政策,积极争取全社会的广泛支持,疏通各种就业渠道,保障和拓展残疾学生的就业渠道,为残疾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方骏,熊贤君. 香港教育史[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447.

[2]彭霞光. 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六大转变[J]. 中国特殊教 育,2010(9):3-8.

第5篇:特殊教育课程观范文

[关键词]我国盲校义务教育 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G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194-02

一、我国的盲校义务教育课程内容

我国的盲校实行全日制九年制义务教育,《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新方案》)中提到: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视力残疾儿童义务教育课程,既开设普通学校的一般性课程,也设置必要的特殊性课程。我国特殊学校课程的设置从残疾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为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我国盲校中的特殊课程和普通课程二者相辅相成,互相结合,从而实现视力残疾学生的最大发展。

(一)一般性课程

我主要以我国盲校中的音乐、语文、 数学三门一般课程来谈谈我的看法。

1.音乐课程

人们越来越重视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音乐不仅能给学生带来审美愉悦,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发展各种能力。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但盲校的音乐教育问题却往往被人们忽视。蒋笛经过调查研究指出,“盲童完全有能力接受音乐教育,获得与正常儿童同样的审美愉悦”,“音乐教育对于发展盲童健康感官的功能和思维能力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由此可见,视力残疾学生完全有和正常儿童一样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音乐教育对发展盲童的特殊能力有重要作用。[1]

2.数学课程

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因此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社会发展对学生数学素养的要求,特别是我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即便是普通劳动者也要掌握较高层次的数学知识。对于视力残疾学生来说,特别是从他们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参与生活角度上,数学教育对他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刁春好[2]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入学之初,盲童与普通儿童学生的数学认知方面已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会让儿童的数学学习更加困难。所以我们唯有承认差异,在课程设置充分考虑这一差异:1.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2.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3.采用合宜的编排顺序。”

3.语文课程

语文课的学习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对于视力残疾学生来说,先天的视力残疾给他们的认知、运动、人格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认知缺陷会给他们学习语文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让视力残疾学生会学语文、学好语文是很重要的问题。《新方案》中提到,盲校的语文课程内容除与普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相同外,还应注意使学生掌握盲文点字的拼音规则或掌握汉字拼音规则,能熟练、正确、规范地阅读和书写盲文或汉文。

(二)特殊性课程

特殊课程作为盲校义务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逐渐被大家认可。从1962年教育部制定了第一部全国统一的盲校教学计划到2007年《新方案》,我国盲校特殊课程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多到少的过程。我国盲校特殊课程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善,它的发展过程大体有以下特点:

1.我国盲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系逐渐形成

我国盲校的课程设置从最初的完全参照普校的课程计划来设计,没有单独的特殊课程,到现在致力于建立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盲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系,整个过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现在的盲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课时分配更加合理,课程比例更加均衡。[3]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国的特殊课程实施情况不容乐观,盲校的特殊课程教学缺乏教材和师资的情况非常严重,[4]不同学校间特殊课程的开设情况也不尽相同,于是我国盲校的整体教学就显得参差不齐。因此,国家和有关教育部门应该在软件和硬件方面对盲校予以支持,尤其是盲校的师资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素质对盲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我国盲校特殊教育课程越来越强调生活质量

生活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特殊教育课程强调生活质量,指的是注重培养视力残疾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为社会、家庭和学校减轻负担。如1987年教育部对盲校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设立了生活指导课,生活指导课注重学生所有的日常生活积累,教师创设了各类活动或情景并且不断拓展学生的生活时空。盲校的课程设置必须要考虑视力残疾学生的学业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两个因素,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和自立、自强的人。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有平等参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学生活,会生活。

3.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需求

每名视力残疾学生的视残时间、程度等不同,他们的身心发展都有其独特的规律,教师一般针对这些规律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如教师可以根据视力残疾学生善于模仿,记忆好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织语文教学,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语文潜力,发展其语言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和抽象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视力不同程度的缺损使视力残疾学生缺乏直觉、形象的视觉表象,导致了其概念的发展迟滞及丧失。国外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普及对视残儿童的概念发展教学,我国从80年代末开始了类似概念发展教学的认识初步教学工作。[5]

4.盲校课程资源的开发范围逐渐扩大,形式逐渐增多

受我国盲教育发展落后的影响,我国盲校课程资源开发不足,课程形式、方法和内容大都参照普校来进行,人们不断地尝试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是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5]课程资源的量和形式是广泛的,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师和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使其成为课程的一部分,才能促进整个教学的发展。盲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盲校和教师在教学中从多个角度来进行的,如学科、教学环境、教学主体和课题等。视力残疾学生不能很好的利用视觉去感知世界,因此充分挖掘盲校的课程资源,让视力残疾学生学会“缺陷补偿”,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视残学生的个别化发展。

二、意见和建议

(一)有关教育部门与盲校合作

有关教育部门应加强和盲校的合作研究,盲校是视力残疾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盲校管理和教学人员位于视力残疾学生教育的“第一线”,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同时盲校也是科研的最好基地。因此,教育部门在设置和调整盲校义务课程内容时应加强和盲校的合作,更好地做到从实际出发。

(二)教师充分发挥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的组织教学活动,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使所有学生得到全面发展。[7]同时,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只有尽可能多地了解、分析学生,才能确保盲校的课程设置最大限度的促进视力残疾学生的发展。

(三)盲校特殊课程的设置要注重视力残疾学生的“生活化”需求

除了学校,视力残疾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就是家庭,但是由于其本身视力的缺陷,给他们接触社会,感受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学校在教学中应更多的增加和创设与实际生活有关的教学内容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四)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

我国盲教育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这是由政治,经济等因素造成的。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盲教育的长足发展,我国盲校义务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既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时还要立足于世界,积极探索国外盲校课程设置的经验,努力做到扬长避短。

【参考文献】

[1]蒋笛.对盲童进行音乐教育的可行性分析[J].艺海,2011

(1):117-118

[2]刁春好.基于盲生入学数学准备情况的盲校数课程设置研究调查[J].科技创新导报,2011(30):149-150

[3]钱志亮.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视力残疾儿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J].现代特殊教育,2007(05):4-5

[4]刘岩华.盲校特殊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C].中国云南昆明:樊作树,2002.10:43-46

[5]钱志亮.谈视力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与盲校相应特殊课程的设置[J].课程·教材·教法,1995(1):51-53

第6篇:特殊教育课程观范文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综合性教育模式。作为特教学生来说,教学特殊性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每一个特教学生,使每一个特教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提高每一个特教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教学特殊性只有最大限度的适应特教学生差异,满足各类特教学生的教育需要,才能使特教学生得到长远的发展。

特教改革中提出:“时展,从教育科学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与我国特殊教育课程现状的比较来看,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建设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和特殊教育发展的特殊要求,不能适应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进而也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基于如此,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有的以特教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单调的集体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特教改革的需要,开展特殊性教学方式是特教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特殊教育教师教学原则特殊性

特教学生特殊之处在于自身条件限定了他们各种特殊需要,所以特教老师在教学原则上存在以下特殊性:

1、耐心原则特教老师比普教老师更要有耐心。现在孩子难交是普遍问题,可是针对特教孩子,更需要加倍的耐心才能将教学工作做好。特教学生由于其先天或后天事故,生理或心理处于一种病态的反复之中。比如:自闭症孩子就需要不断进行重复性训练。因此,特教老师要拿出比普教老师多得多的耐心去理解、关心和呵护他们。并不是简单的以生为本就能解决教学问题的,因为特教对象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心理世界,而不变的坚守和超常的耐心成为我们拉近与他们之间距离的基石。

2、宽容原则宽容包含尊严,而不单单只是同情。作为特教学生来说,先天的不幸已经很痛苦,你强加的同情心会让他们觉得是在怜悯自己,让他们极易产生自卑、自闭、丧失信心、厌学等不良情绪,严重者可能做也伤己伤人的极端事情出来。所以我们需要宽容他们的不足,宽容他们的错误,在教学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3、爱心原则教育事业本身就是一份爱心事业。而相较普教老师,特教老师需要在教学上付出更多的爱心。只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感才能真正设身处地为特教学生着想,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支撑起每一个特教学生学习的信念和动力。

三、特殊教育教师教学实践特殊性

特殊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结构流程与普通教育有很大不同,所以在教学实践上存在以下特殊性:

1、教学践行更细由于特教学生相较普通学生心思更敏感、更脆弱,所以需要特教老师观察更细。需要从他们面部表情、行为举止,乃至一个小手势的细微变化,来观察学习效果好坏,以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每个特教学生都存在行为差异性,不能照本宣科,学,需要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特教学生心理需要,帮助特教学生塑造并完善人格。

2、教学践行更微特教学生也有优点,对于特教学生长处,作为特教老师要给予褒赞和勉励,对于特教学生缺点不可放大看,更需要缩小比例看,因为其缺点有可能是其先天造成。所以在教学上特教老师要对于特教学生身上缺点要比普教学生看得更微不足道,这样可以保证积极健康的心态给予特教学生更自由的学习空间和成长环境。

第7篇:特殊教育课程观范文

关键词:特殊學校;职业教育;特殊学生

残疾人职业教育是提高残疾人自身素质的重要基础,也是残疾人融入社会、促进个体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是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特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吉林省松原市特殊教育学校将职业教育搭建为学校通往社会的桥梁,并将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充分认识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培养学生生存技能,创建特色学校为目标,以职教课程为载体,多措并举抓好特殊学生职业教育发展工作。

一、特教与职业融合的教学体系

融合发展观强调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特殊教育的发展密切结合,将职业教育的理念融入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去,同时在进行职业教育时将特殊教育的理念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从横向和纵向实现双向的交融,达到职特融通状态。

1、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制的课程中逐渐分层融入职业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技能。突出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全校性的职业技能训练,按学生年龄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开设不同的职业教育课程,低年级开设生活适应课程,中年级上好劳动课,高年级重视职业技术课,实现学生职业教育的连贯性。

2、职业高中的课程将特殊教育的理念与知识技能等融入职业教育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以残疾学生身心特点为基础,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自身情况通过积极的市场调研,开设了家政、美发、美甲、计算机、串珠、编织、手工制作等课程。

3、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场地、设备为学生实际操作创造机会和场所。专用的家政、美发、美甲教室为学生的实操提供了场地和设备,学校的宿舍和食堂可以为清洁和家政课程提供实践场地,学校还特别为学生开辟了开心农场种植园,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种植各种蔬菜,校园内的绿化带为学生提供园艺教学的场地,从而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4、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开发校本教材,使学有所依,教有所据。学校组织相关教师通过长期的实践教学和摸索,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了串珠、丝带绣、美甲、家政等校本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依据,使学校的职业教育有了更标准的教学体系。

5、学校申报了省级重点规划课题《聋生职业及就业能力培养研究》、《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体系优化研究》,我们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好职业教育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努力探索积累经验,搞好职业教育课的课题研究,探索发展职业教育的新途径。

二、特教与职教互动的基地建设

学校积极与残联和职业中专、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培训基地联系,建立合作关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职业技能的专项培训。

1、学校与残联充分发挥自各的优势,形成合力,在学生职业教育就业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合作。学校与松原市残疾人就业中心联合办学,成为松原市残疾人培训基地和残疾人就业职业实训基地。学生参加残联组织的美发美甲培训,经过专家的精心指导,学生系统地掌握了美发美甲基本技能,培训结束后,通过各种校内外实践进行技术练习。

2、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选择适合特殊学生发展的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组织学生和职业院校的学生一起实训,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适应主流社会的生活,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组织学生到校外美发实训基地进行实践练习。学校与“我型我塑”美发店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定期到店里观摩学习,并进行洗发、护发、造型等实践操作。通过这种校外实践活动,学生不但进一步学习了各种美发技巧,而且还掌握了个人礼仪,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具有了责任意识,提升了自身的职业素质,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三、特教与企业联合的办学模式

学校积极推动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启动工作,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长期发展的技能,进行定单式培养,企业与学校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学生的就业谋发展。

1、学生开办了自己的手工作品微店“原上花开”。每完成一件作品都及时地上传图片,每收到一笔订单都欢心雀跃,每一句温馨的评价都是对学生们最好的鼓励。通过这个小小的平台,学生在展示着自我,在努力地实现着自我的价值。

2、学生制作的串珠、地毯绣挂毯、钻石画等手工作品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得到了到校视察的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学生的手工作品成功进驻松原市残疾人工艺品展销店,学生们常把自己的小手工作品作为馈赠感恩的礼物回赠给社会各界的爱心团体和人士。

3、学校目前有家政、美发、美甲、手工制作等职业实训教室,学校将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市场调研,以学生的就业为指导方向,开办洗车厂、广告设计、烘焙屋、手工作坊等职业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实践场所,突出实训实习这一重要环节,以方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使学生在学校真正能够学到一技之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谋出路。

4、学校与仁和饮食公司联合办学开启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开创职业教育的发展先河,为残疾人就业打开一道成功之门,真正做到为残疾人家庭分忧、为社会减轻负担。

我们将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领域不断摸索前行,不断丰富符合特殊学生实际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只有将职业教育发展同特殊教育的发展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培养出一批“自食其力,残而有为,适应发展,一专多能”的特殊人才,才能走出一条符合社会要求、符合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和特殊学生发展需要的特殊教育发展之路。

作者:刘雪莲

参考文献 

[1] 戴家祥.职业教育特色初探[J].职业,2000,14(11):14-15. 

第8篇:特殊教育课程观范文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政策实施力度

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行政部门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加强政策实施力度,保障各级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的稳步发展。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特殊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专业性,在人才招聘、保障机制、培训机制等方面给予政策的倾斜;其次,各地方可根据教育部对教育师资的具体要求先行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特殊教育师资任职资格标准,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标准建立奠定前期基础;第三,对出台的相关政策应有具体的执行标准和问责机制,以保障各单位在实施过程中的可监督性和可评价性。

2、发挥高校教育专业优势,多元化培养特殊教育人才

在借鉴国际经验、采纳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立足中国国情,以高校特殊教育专业为依托,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平台,借鉴先进国家做法,合理选择课程,并与地方残疾人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一批实践基地。除此之外,还应结合中残联对残疾人教育的师资认证,在高校教育专业大力培养教师人才,以提高他们将来指导社区和学校残疾人学习的能力。在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权的高校中,加大对特殊教育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硕士、博士层面重视对特殊教育各领域问题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以特殊教育方向硕、博士生为研究资源的金字塔式人才培养模式。

3、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制定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

教师专业标准是各学科教师教育、考核、任用和管理制度的基本依据。我国目前正在着手制定普适性的教师专业标准,对于各学科的教师标准尚未有明确的规定。而特殊教育教师标准,因其对象的复杂性和教学环境的特殊性,在学科知识、基本规范、专业能力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的要求,我国应尽快制定出普通学校融合性教育教学的双师型教育师资、特殊学校专业型教育师资的不同标准,严格入职管理,才能把好教师质量这一关。美国双资格教师证书项目(普通教师资格证+适应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的做法值得借鉴,我国可以采用分阶段的形式,先设立国家最低标准和地方标准,以不同等级制度考核来获得高一级的资历。

4、结语

第9篇:特殊教育课程观范文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顺应世界教师 教育发展大趋势,将教师专业化确定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自此从实践 层面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行动。从事特殊教 育的教师,因其教育对象的复杂性,需要有更多的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因此其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更加强烈。已有研究发现00,我国特殊教育教 师专业化水平并不尽如人意,表现为:学历层次不 高,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有效样本的63. 4% ; 学历专业以非特殊教育为主,学历专业为特殊教育 的教师占有效样本的21.8% ;专业素质水平一般, 其中表现最好的是专业态度,其次为专业知识,水 平最差的为专业技能。

教师专业发展应是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 教育一体化的终身教育历程和职业生涯发展进程。 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作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 支持条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约有40多所高校(不包括民办高校) 开设了本科及大专层次的特殊教育专业。毋庸置 疑,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是密切影响特 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采用文献法,对北京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见表1)具 有代表性的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文本分析。 通过对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课 程设置的研究,为我国特殊教师教育及特殊教育教 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经验及启示。

一、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分析及其启示

  (一)现状及特点分析培养目标是人们对人才培养的规定和标准的一 种思考及认识。一方面,它反映了社会对特殊教育 人才的一种需求;另一方面,它又规定了各师资培 养机构的人才培养计划、内容、组织与实施。我国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都从总体目标、 素质目标和职业目标分别阐述(见表2)。

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有以下特点:体培养目标也不同。最主要的差异表现在本科层次1、差异性。差异性在于各高校的定位不同,其总 与大专层次之间。如部属本科院校中,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总体目标都是培养创新型的特 殊教育人才,这与院校所定位的研究型大学密切相 关。而大专院校则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所培 养的师资除了要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与素质,还需 具备一定的特殊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技能,可以胜 任一线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和康复工作。这是与高 等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一致,即“要培养适应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适应基层和生产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应用型人才”。2、同一性。 各高校的总体目标不同,但素质目标以及职业目标 非常相似。各校素质目标大致可总结为:掌握特殊 教育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具有进行特殊教育实 际工作、科研、管理的基本能力。职业目标可大致 总结为:在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机构从事特殊儿童教 育、训练、康复、管理及相关研究工作。这也突出 如今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指向一 面向基层。3、特殊性与师范性并存。由于特殊教 育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和特殊教育活动的复杂性,所 以在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上,既强调普通教师教育 培养的目标,同时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方面,还有 更高的标准和更复杂、更特殊的要求。培养目标一 方面提出了教师教育的共性要求,要求教师具有应 有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还注重专业化的发展及特 殊教育的专业水平。4、对职业道德的忽视。部分 学校强调了特殊教育师资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对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却只字未提。5、普、特 结合。在部分学校的培养方案中,还提出面向普通 教育机构培养普通教师的目标,为普通教育机构输 送一些具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师, —方面增大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出口,另一方面 也为普教增加特殊教育的元素,利于随班就读学生 的培养。6、专业重点倾向性。部分专科院校,在 培养中有专业重点倾向,即按照特殊学生的特殊需 要来划分专业。这样培养出来的师资具有能满足特 殊学生特殊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够在不同类型的特 殊教育学校及普通学校的特殊班中承担起相应教学 工作。

(二)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给予我们启示如下:

  首先,培养目标应该多样化。特殊教育专业不 仅要培养面向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教育教师,而且 还应该为普通学校培养随班就读的师资以及资源教师等。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 一共有415 992名残疾儿童在校接受义务教育,其 中,62. 41%的残疾儿童正在普通班级或普通学校 附设的特教班接受义务教育0。可见,普通学校对 特殊教育教师的需求已经不能被忽视,特殊教育师 资培养必须为此做出调整。全纳教育改变的不只是 特殊儿童的学习环境,也改变了特殊教育教师的工 作环境和方式,因此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将 随之发生变化,如需要增强咨询意识与技巧,具备 与普通教师合作的能力,能有技巧地帮助特殊儿童 融入普通教育环境等。面对目前特殊教育师资培养 的新挑战,我们应从培养目标入手,与时俱进,培 养出能够满足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需要的特殊教育 人才。

第二,培养目标应该更加偏向实践取向。特殊 教育免费师范生这一身份将学生定位在将来的一线 特殊教育学校,因此应更加注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 力,为将来的一线教学打下基础,这也应该体现在 目前的培养目标中。

第三,培养目标中应体现职业道德元素。特殊 教育是一项即崇高又复杂的育人事业,它不仅要求 特殊教育教师具备教师共有的职业道德,如高度的 责任感,敬业爱岗,为人师表等,还应形成以爱心 为核心、以生命关怀为基本内容、以正确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为导向的职业操守H。美国特殊教育教师 从教资格标准H,将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伦理准则, 作为与教师知识与技能并列的维度,共同构成特殊 教育教师专业化能力,并且自1995年开始制定标 准以来,随经几次修订,其中的伦理准则标准从没 变过。足可见其对职业道德的重视。因此在特殊教 育师资培养目标上,职业道德应成为不可或缺的 元素。

二、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分析及其启示

  (一)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本研究中所指的培养模式主要是指高校人才培 养的方式及学制。目前,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 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本科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有四 年1贯制和2 + 2两种。

四年1贯制,是指特殊教育专业本科四年学 制。目前,多数高校特殊教育本科专业采用的是四 年一贯制,即入学前已经划分了专业,四年均按照 特殊教育专业人才进行培养。在前半段侧重于通识 课以及学科基础课的学习,后半段侧重于专业教育 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2分段培养模式,即前两学年和后两学年 分段培养。先以一级学科“教育学”的名义统一 招生,不分专业,前两年学习通识课和学科基础 课,是基础教育阶段;后两年根据学生的成绩排名 以及意愿选择专业,完成专业学习,是专业教育和 实践能力培养阶段。

  2.大专培养模式

  国内大专院校有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 学院两种形式,两者侧重不同,无本质差别。目前 国内的特殊教育高等专科学校有十几所,大部分是 由较早建立的中等特殊师范学校升格而来。现有大 专层次的特殊教育专业有两种不同学制,一是五年 制大专,招收初中毕业生;另一种是三年制大专, 招收高中毕业生。

五年制大专面向初中毕业生,为特殊教育学校 培养教育教学的教师。在培养过程中一般会有专业 重点倾向。但是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五年制大专 也逐渐显现出其弊端,主要是因为生源质量不高, 培养出来的师资学历层次低,学生被拒于就业单位 门槛之外,学生就业相对困难。因此现在有些五年 制大专招生计划在逐步压缩。

三年制大专面向高中毕业生,一般按照特殊教 育对象的类型来划分专业方向,培养有专业重点倾 向的特殊教育师资。三年制大专解决了五年制大专 生源质量的问题,培养出来的师资素质相对较高, 且由于有重点学习的专业,因此在就业中有较强的 竞争力。但是由于该模式培养周期相对较短,学生 在三年时间里既要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特殊 教育基本技能,又要进行实践,进行必要的经验积 累,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不论是对培养机构还是对 学生来说,都有不小的压力,能否真正实现其培养 目标还有待观察。另外,同期研究发现5 :目前大 多数用人单位都要求应聘者有本科学历,因此专科 学生的就业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二)启示

  首先,应真正形成开放的特殊教师教育体系。 与普通教师的师资培养“师范院校依然是我国基础 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阵地致,我国的特殊教 育师资培养主要是通过专门的师范教育机构进行 的,属于定向型培养,而由一般综合性大学培养特 殊教育师资,即非定向型培养的少之又少。封闭 式、定向与开放式、非定向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走向 融合是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特殊教师教 育也不例外。

其次,调整培养模式。与多样化的培养目标相 适应,培养模式也应该多样化与层次化。各高校定 位不同,培养目标不同,那么培养方式也应有所调 整&]。除了已有的模式之外,还可以有以下模式。

1、‘4+2”模式。该模式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经 过4年本科阶段相关专业学习后,选择某一类障碍 专业进行深入学习,合格后授予硕士学位。该培养 模式培养专业化程度更高的特殊教育工作人员,主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如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等, 可在康复机构从事特殊儿童矫正及康复训练工作。 2 ‘4+3”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是指特殊教育专业 的学生经过四年本科阶段的学习后再进行三年研究 生阶段的学习。与“4+2”模式相比,这种模式 不仅重视实际应用,更注重理论的高度。这种模式 主要培养更为专门的人才,如特殊教育研究人员, 在相关研究部门从事特殊教育研究工作。3、1”模式。该模式的具体方式是高等师范院校的特 殊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合作,非特殊教育专业的学 生大学本科毕业后进行为期一年的特殊教育知识培 训,使其获得特殊教育硕士学位,这种模式主要培 养各类特殊教育学校或普通学校的文化课教师。这 也是当下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最为需要的教师的专业 背景,即既接受过学科专业的训练,又接受过特殊 教育专业训练。

三、高等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 设置分析及其启示

  (一)课程设置现状及特点分析

  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设置的课程类型在名称 上有些差异,但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类。第1, 所有课程都可以按选修课和必修课进行划分。第 二,可以将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 课)、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教育课 程三大类。此外有的高校还设置了一类教师教育课一程,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技 能,在本研究中将其归入学科基础课程中。

  1.通识课程

  自19世纪初帕卡德提出通识教育的概念至今, 其发展历程已近两个世纪。通识教育通过为学生提 供宽广的教育基础,促进学生智力、情感、态度和 思维方式的全方位发展,成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公民 和全面发展的人°8。国内高校特殊教育专业都开设 了大量的通识课程,通过设置这些课程来使未来的 特殊教育教师具有更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修养。

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通识课程设置特点如 下:(1)相似性。由于我国教育部对各学校设置 的必修课程有明确规定,包括“两课”外语、计 算机、体育、军事类课程,它们是通识课程的主要 组成部分,甚至在某些高校里,这些课程就等同于 通识必修课。并且各高校学时、学分大体接近,一 般必修课程占总学分比例25%左右,选修课程占 总学分6%左右。(2)通识课不“通识”。各校在 培养目标中都提到了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的人才,但是在通识课程设置中,人文科学、 自然科学、艺术修养类的课程非常少,本研究所考 查的所有本科院校均没有此类的通识必修课。(3) 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失调。各本科院校通识课程占 总学分的比例一般在30%左右,但必修课程与选 修课程的差距很大。从通识课程占全部课程的总体 比例来看,我国特殊教育专业的通识课程与发达国 家差距并不大,但是具体来看,通识必修课程占到 通识课程总量的3/4之多,而选修课程占总量的1/ 4甚至还不足,可见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悬 殊之大。这就意味着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择 业方向选择课程的自由度非常有限。

2.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是为使学生获得有关学科的基本 概念、基本规律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是学生进一 步学习专门知识的基础。在大多数高校中包括了相 关学科基础课程、教育基础课程以及教师教育课 程。此外,某些高校还将实践教学环节作为了一类 独立的课程类型,本研究将其归入教师教育课程 之内 。

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开设的学科基础课程主要 特点如下:(1)差异性。虽然学科基础课程都以 心理学、教育学课程为主,但是各学校之间课程的一 32 — 数量、学时、学分及占总学分的比例相差较大。本 科院校的学科基础课门类、数量、学分比例明显高 于专科院校,甚至有部分本科院校的学科基础课程 占到了总学分的一半。这与本科院校大多依托教育 学院的‘‘大教育学”背景有关,有充足的资源开 设各类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使学生奠定了厚实 的、作为未来教师应具备的教育学科及心理学科的 基础,所培养的师资除了面对特殊教育学校之外, 也可以在普通学校胜任教学工作。而专科院校大多 是独立的特殊教育学院“大教育学”背景的师资 较少,并且将学生的培养定位在一线特殊教育学校 的教师,因此开设的此类“大教育学”基础课程 较少。(2)存在分歧。主要表现在学科基础课程 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划分标准上。如个别院校培养方 案将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教育与心理测量 归为专业必修课程;将盲文、手语等课程归为学科 基础课程,而这些课程在其他学校是作为专业必修 课程出现。可见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内部结 构体系还需合理化。

3.专业课程

  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是实现特殊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的主体课程,它决定着本专业的性质和水 平。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有 关特殊教育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国 内外在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并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 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特点如 下:(1)广泛的差异性。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 专业课程在课程门类、学时、学分,以及所占比例 上都有较大差异。本科院校之间、专科院校之间以 及本专科院校之间这种差异均明显存在。同时,同 一学校不同专业方向之间专业课程种类也有一定的 差别。因为不同学校、同一学校不同专业的课程侧 重有所不同,也发展了适应自己办学水平以及学校 特色的专业课程。(2)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过 去的培养方式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 技能,非常注重学生的理论素养,培养过程中强调 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目前,几所部属师 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均为免费师范生,他 们都将是未来在中西部从教的一线教师,因此各高 校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越来越重视特殊教育实践技能。大多数专业必修课 程都设置了专门的实践环节,包括课堂练习和实验 操作,以及去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见习等。但是与专 科学校相比,实践教学的比例仍然偏低。(3)不 完整性。表现在:①部分专科院校的专业必修课设 置不够完整,难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②学科类 课程少。③以盲、聋、弱智方向课程为主。④职业 认同教育课程显见。

4.实践课程

  本研究的实践课程主要是指教育实习。教育实 习是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手段,是培 养学生从教能力的重要场域。

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安排有以下 特点:(1)时间短。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实 习时间一般为10周左右。而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等 师范院校学生的见、实习时间约占整个学习时间的 三分之一B]。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师范大学盲教育专 业仅实习时间就为20周&0。实习时间过短可能导 致学生理论和实践脱节,在实践中不会灵活运用理 论知识;教育教学技能不熟练,甚至完全没有掌 握。(2)模式各异。各学校采取的实习模式按地 点可分为分散实习和集体实习。按实习时间分,可 以分为集中教育实习和分段教育实习。

(二)启示

  1.课程设置应与学校培养目标相适应

  培养目标反映一所学校的定位,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学校 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不同定位的学校、同一学 校不同专业之间,课程设置应各自有所侧重,并根 据其办学层次及对师资要求的不同而调整其课程结 构。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应重视技能性、实践 性课程的开设,而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学校则应重视 理论性、研究性课程的设置,这样学校才能走出自 己的办学特色,并培养出具有一定规格的特殊教育 人才。而不同层次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不同 的考虑。

2.优化课程结构

  首先,注重各类课程设置的比例。如通识课 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比例;必修与 选修课之间的比例;理论课与实验课之间的比例 等。针对目前存在必修课比重偏大,选修课比重偏 小的问题,应适当增加选修课的种类与课时,使课 程更加具有弹性,增加其灵活性与多样性,也给学 生充足的自由选择空间。另外,针对课程设置中理 论课偏多,实践课偏少的问题,应适当压缩理论课 程,增加实践课程,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 技能。

其次,整合课程结构,注重课程间的联系。课 程计划设计者应具备一定的认知心理学基础,使课 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能学习到系统的、 完整的知识,并能将各科知识有机联系,综合运用 于分析、研究以及实践中问题的解决。在师资培养 中不能将这些学科机械地照搬给学生,因为学科的 不同内容和教育的关联程度不同。综合化的师资培 养课程就是抽取各个学科中与教育关系密切的部 分,以教育的需要为中心将它们组织起来,目的是 让学习者在学习后能提高运用这些知识的意识和能 力,增强教育活动的科学性。特殊教育教师面对个 体差异很大的特殊儿童,需要考虑特殊儿童的具体 特点,更大程度地调整教学方法,因此教育知识综 合化程度更高。另外,特殊教育教师的能力要求不 仅仅是单一的学科教学,甚至还需要在全纳教育学 校中充当普通教师的助手,工作的重点可能是评估 鉴定、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咨询等,因此课程需 要更多学科的综合。如何以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为 中心,将各类课程进行综合组织,体现独具匠心的 设计,这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事情。

3.完善课程内容

  首先,通识课程内容应该更加“通识”。应丰 富通识课程类型,增开人文、社会、自然科学、文 化艺术等多种课程;增加选修课程资源,充分尊重 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具有更宽广的视 野和敏锐的思维,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第二,扩展模块课程内容。国内的特殊教育专 业课程,主要是针对盲、聋、弱智三类学生开设的 模块课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自闭症、学习障碍、 言语障碍等多种类型的特殊儿童的问题也逐渐突出。 因此应扩展模块课程类型,在专业选修课中按障碍 类型形成关于这一类障碍的课程群,在保证广度的 基础上兼顾深度,同时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第三,专业课程中增设学科教法课程。从特殊 教育学校、机构等用人单位来看,缺少能胜任具体 科目的学科课程的教师,因此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机 构也应增加具体学科教学法类的课程,使毕业生能 更好的胜任具体学科的教学,从而真正提高特殊教一育质量、增强就业竞争力。

第四,增加培养学生专业道德、理想的课程。 目前各高校中对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认同的教育很 少通过课程来实施,基本上是由教师的日常渗透, 这一教育方式也得到很多研究者的证实。但如 果能增加此类课程设置,采用多样的课程形式,必 将有助于培养出有较好专业思想的特殊教育师资。

4.调整教育实习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各高校教育的实习时间最少 为18周,与之相比,我国特殊教育专业相差较远, 因此可以适当的增加实习时间,以培养学生的实践、 应用能力及创新、合作能力。与此同时,应加强对 教育实习的实践指导和效果管理。笔者建议特殊教 育专业指定实习带教老师负责管理学生实习,并且 对学生实习中的有关问题提供帮助和指导,以提高 实习效果;此外,也可以和固定的特殊教育学校长 期合作,并聘任其教师担任相应学科的实践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