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特殊学生的特殊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农村特殊家庭类型
通常情况下,农村特殊家庭类型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父母长年外出打工类型。这个类型的农村家庭往往把孩子送入亲戚照管。第二,家中全是女孩型。这样类型的家庭多数是为了生男孩,所以家长对女孩不报有过多希望。忽视孩子的教育。第三,重男轻女型家庭。这种类型的家庭往往把教育精力放在男孩身上。第四,父亲不管型。在该家庭类型中,父亲把教育的责任归结为母亲身上,严重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第五,家里地多,收入可观型。这样家庭的孩子学习动机不是很足,认为上大学没有任何意义,便辍学在家种地[1]。第六,家长庇护型。这类家长比较溺爱孩子,当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往往会给孩子找出很多理由。第七,不管孩子型。现阶段,农村赌博活动比较多,很多家长为了赌博顾不上孩子的教育,孩子的学习和吃饭都没有人看管。第八,单亲家庭型。这样的家庭类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的父母离婚,一种是一个亲人去世。这种家庭类型的孩子通常缺少爱心,缺乏合作精神。第九,贫穷家庭。这种类型家庭的孩子家庭收入比较少,在生活上存在很大的压力。
二、农村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对策
(一)指导家长提升自身素质
家长的素质主要是指家长思想道德品质。除了这些还涉及文化科技知识,心理品质等。第一,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能够对家庭和职业负责。在社会上能够遵守法律,乐于助人。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孩子树立典范。第二,家长应该积极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现阶段,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想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就应该提升自身的科技素养和知识。让自己的文化素养渲染学生。第三,家长还需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通常情况下,家长的情绪对孩子来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应该提升自身的坚毅品质。为孩子做出榜样。比如,让孩子能够在自己的引领下,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敢于承担责任。
(二)让家长明确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当前,很多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家长把自身的希望投放在孩子身上,希望能够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考上大学。但是,这样的梦想实现起来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所以,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孩子培养目标的制定。在实际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保证孩子能?蚪】怠⑶崴傻爻沙ぁ?
(三)保证家长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
农村特殊家庭的孩子教育比较重要,应该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点关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对孩子来说都是重要的教育主体。在这些教育主体中,每一个主体都应该积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师应该和家长进行密切地配合,能够保证两者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地了解孩子自身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保证家长和教师都能够对孩子的教育起到引导和帮作用。所以,教师和家长之间可以构建沟通渠道,比如创建微信群、QQ群等。这样,孩子在出现问题或者有新的状态时,就能够保证教师和家长了解孩子的状况。所以,针对农村特殊家庭的孩子,家长和教师应该进行密切配合,保证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四)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合理批评惩罚
在农村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家长应该注意对其引导和帮助。比如,当孩子出现错误的过程中,家长应该用合理的手段对孩子进行教育。在对孩子批评时不能携带谩骂性的词语。家长应该明确教育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改正错误,并不是为了侮辱孩子。同时,如果对孩子进行谩骂就会导致孩子形成对抗的心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另外,家长还应该运用真诚的态度去对待孩子。这样才能够让孩子在接受批评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最重要的是,家长应该增加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让孩子在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接受爱的浸润。
(五)引导家长读懂孩子
论文摘要: 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加大和专业设置的逐步完善,艺术设计类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全国一些普通高等学校相继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艺术设计类专业已发展成为高校专业设置的一个重要部分。艺术设计类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了解和尊重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心理特征,寻找合适的载体,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入学背景
艺术设计类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他们既有当代普通大学生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又有其比较鲜明的特殊性。艺术设计类学生大多是以美术高考的形式进入大学,入学的成绩由专业课测试成绩和普通文化课成绩两部分构成,他们入学时的文化课平均成绩比其他专业的大学生要低,入学前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都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
美术生的考前学习过程往往比较辛苦,绘画基础要经过系统的高强度训练,在通过所报考的高校的美术专业考试后,还要在高考中达到所报考高校的文化课分数要求,这样方能被录取。进入大学后,美术生的专业有了很大的拓展,一般分为纯美术类专业和设计类专业两类。纯美术类又分为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专业。设计类专业分为艺术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多媒体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动画等专业。本文中提到的艺术设计类学生主要是指以上的设计类专业的学生群体。
二、艺术设计类学生的特点分析
(一)专业课程学习兴趣浓,文化理论课程学习欠缺。
普通的文理科考生面对的只是文化课的学习,因此所有的压力基本上都来源于高考。而艺术生要同时学习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由于从小就进行专业课程的训练,许多艺术设计类学生忽视了文化课程的学习,导致文化基础薄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类的考生,高考成绩录取分数线比普通考生低很多,这使很多艺术生对高考放松了要求。
(二)个性突出,自律性差,不受约束。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要求具备一定的个性化,但不是放任自流。很多艺术设计类学生以专业要求为借口,夸大个性特征,自我意识较强,不愿受约束和控制,忽视对自身道德素质与修养的培养与提高,对学校一些规章制度或约束产生抵触等情绪,使高校在对其管理时比较困难。
(三)经济条件好,依赖性强。
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习成本较高,无论是普通学习用具的成本还是学费,都比普通大学生高出一倍甚至更多。这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再加上目前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溺爱,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导致独立自主能力较弱。
(四)积极要求上进,意志力薄弱,心里承受能力比较差。
艺术设计类学生善于想象,并有抱负、有理想,积极要求上进。学校大小活动积极参加、热情参与,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肯定、理解、支持。但一些学生经受不住失败的考验,一旦遇到挫折,比如考试成绩不合格,就会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出现旷课、迟到、早退、逃学等颓废现象。
(五)思维活跃,较感性,重感情。
艺术设计类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感官敏锐,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平时生活中注重感受新鲜事物,以高度的敏感性进行学习和创作,普遍比较重感情,喜欢结交朋友。
三、针对艺术设计类学生特点的教育对策
针对艺术设计类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我有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很多高校对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教育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恰当与不完善之处。一些高校老师对艺术类学生存在偏见,认为他们都是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难以管教,因此对他们放松教育,甚至不愿意教他们。其实恰恰相反,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只要我们努力付出,掌握他们的思维和学习规律,就能够教育好他们,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其的思想与素质教育。
(二)调整教育模式,加强文化课程的教育投入。
很多高校或艺术院校过于强调学生专业课程的教育和投入,而忽略了理论课程的投入,过于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缺少对学生文化修养和艺术理论修养的教育,甚至有些教师认为,设计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学习理论没有用处。其实不然,只有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三)改善外部环境,摒弃歧视观念。
艺术类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都需要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环境往往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转变,不可否认,现如今许多高校对艺术生都抱着一种嫌弃与鄙视的态度,因此各高校应该从学校大环境抓起,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对艺术设计类学生持有一个理解与支持的态度,摒弃以前的陈旧观念。
(四)科学配备专职学生管理教师队伍,考虑专业对口。
目前很多从事艺术设计类学生专职管理工作的教师(如:辅导员、班主任等)不是艺术类专业出身。学校应该在专职学生管理教师队伍的配置上适当考虑专业的对口性。尽量挑选思想觉悟较高,政治素质过硬,并有着相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来担任学生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使工作更加有目的性,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引导学生。
(五)投入真情实感,走进学生内心,进行情感性引导与教育。
艺术设计类学生普遍比较感性,重情重义,以此将其作为艺术设计类学生管理的切入点,进行培养和教育,得到可喜的收获,这一点我有深刻的体会。
四、结语
以上是我在艺术设计类学生管理工作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总结,虽然工作还有待于继续探索和创新,但是我相信,只要大家站在一个客观求实的角度,对艺术生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误解;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苛求;多一点支持,少一点轻视,那么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明天一定会变得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特殊教育;人道主义;美术教学;作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人才,为了使特殊群体实现更好的人生价值,我国政府和社会大力支持特殊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们发现美、认知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些能力具体表现在信息处理、语言交流、思维推理的过程中。美术教学非常有利于对人智力的开发与创造才能的培养,高素质、高能力、高文化人才的培养必然离不开美术教育。
一、特殊教育对于特殊群体的改变
许多特殊学生进入学校,是第一次离开家庭独立生活。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特殊学生从小被呵护,对独立校园生活感到不知所措。相比于正常学生,特殊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是特别理想,加上生理的缺陷,学生的自卑感剧增,缺乏公正、客观的自我认识与评价。
校园为特殊学生带来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所处环境的变化。校园生活环境相比家庭生活相对独立,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理能力。(2)学习方式的变化。学校教育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3)人际交往的变化。学生在学校的人际交往环境比较复杂,特别是特殊学生,很难用正确的心态处理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
二、特殊教育中美术教学的优势
1.教学活动更加生动
与其他教学活动相比,美术教学活动更加形象、生动。例如,对于聋哑学生来讲,由于其听力与表达能力受到生理缺陷的限制,视觉感知就成为聋哑学生感知世界的主要手段;而美术教学正是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向学生输送知识,非常有利于聋哑儿童吸收知识。除此之外,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图画的形式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能力,间接加强了其沟通能力。
2.教学活动更具团队性
相当一部分特殊学生性格比较孤僻,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而美术教学活动正好能改变这一点。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可以提升特殊学生与正常学生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不仅如此,美术教学也是特殊学生展现自身魅力的平台,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特殊学生有更多机会展示自身能力,包括绘画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等,使特殊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找到存在价值。
3.美术教育以学生为中心
由于特殊教育的特殊性,美术教学实践中更应将学生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教师等相关教育工作者应更加重视特殊学生的心理情绪和状况。例如,在实际的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学生座位,让学生采取围圈的形式,分散坐在教师周围,以此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站在中间与大家交流关于美术的知识。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特殊学生的优秀作业作品,并提出表扬,增强特殊学生关于美术学习的自信心。
4.美术教学题材源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美术教育与专业性比较强的文化课不同,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学活动主题应锁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范围内,而不是艺术成分较高的名作或是令人费解的大师作品。切合实际的生活素材可以为特殊学生带来感同身受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加强特殊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感受。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事物,然后让学生尝试画出这些事物,并说出它们的使用功能。长此以往,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对于特殊学生自理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源于生活的题材,可以引导特殊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积极接受生活中的正能量,这也是对特殊教育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美术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特殊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在教师引导学生绘画的过程中,会特别强调作品整体的观赏性。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整体优于部分存在,整体的发展决定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以及存在的意义。特殊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从观察能力到绘画手法都要求整体性,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从宏观思考问题的习惯。作为教师来讲,在教学素描时,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明暗调子来塑造作品形象的方法,在色彩写生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色彩搭配来塑造作品整体形象的方法。对于没有经历过专业美术培训的特殊学生来讲,观察的形、色都是孤立的,对于作品的理解也是从局部开始的。然而在素面和色彩写生课中,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全方位地观察作品中的形形,以寻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美术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手、眼、脑相互协调的过程,从更深的角度来说,美术的全方位教学也是在特殊学生的潜意识里输入整体重要性的过程。
2.有利于培养特殊学生的认知能力
人类的各项能力是一个整体,在发挥的过程中相互配合,在眼睛观察的过程中包含大脑对事物的思考,在鼻子闻味道的时候,配合着味觉的感知能力。人类大脑思维的过程是运用储存在记忆中的处理经验,对获得的信息、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过程。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会运用大脑对信息的分析、综合功能。例如,特殊学生通过透视知识来理解和学习结构素描,这就是大脑分析能力的应用,在学生的大脑中将各个结构的组合想象成完美的画面,就是大脑概括能力的运用。比较是特殊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使用色彩的基本依据,通过对不同色彩的比较找出最适合作品创作的色彩搭配方案。特殊学生获取的信息资源有限,所以如何在有限的信息中获得更多的价值非常重要,美术教学通过对学生大脑分析信息、比较信息、综合信心能力的培养,能直接提升特殊学生对事物、对生活、对世界的认知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有利于培养特殊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造能力是特殊学生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结合的优质产物。散发性思维指的是主体从各种设想出发,尝试使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聚合性思维是根据已存在的处理经验与技巧解决问题的思维。特殊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写实色彩课、装饰色彩课、结构素描课等会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不同的要求。其中,学生在色彩写实的过程中,要有非常良好的客观观察能力,并根据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写真。在色彩装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尝试用不同的色彩搭配方案装饰作品。这种学习的过程,促使特殊学生的思维角度得到了扩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散发性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会了各种观察方法和绘画思路之后,就会从中寻求适合自己绘画风格的绘画手法,这就是聚散性思维具体应用的具体表现。在各种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作品进行观察,激发学生各种思维潜力,从而在极大程度上改变和扩充特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特殊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利用这些思维来解决问题,想象力、创造力大大提高。
大部分特殊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求知欲望较强、想象力比较丰富的年龄,一线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美术教学的独特优势,将他们的思想引向自然、引向生活、引向艺术,让他们全方位地感受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鼓励特殊学生把实践知识应用到作品创作中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有利于增强特殊学生的自信心
在长期的美术学习过程中,特殊学生的勇气和思维都会得到积极的锻炼。特殊学生会逐渐发现自己可以独立理解和解决一些复杂的美术问题,发现自己的理解能力原来这么出色。一部分特殊学生的家庭条件不是特别理想,通过与其他学生生活条件进行对比之后更加自卑,通过长期的美术学习以及老师对创作作品的肯定,性格也会慢慢开朗起来。从课堂上的教育学到艺术的实践运用,只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艺术创造精神,才能证明艺术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艺术的伟大正在于此。对于学校和相关机构来说,可以开展各种美术活动,让学生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可以从艺术中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结:毫无疑问,艺术是伟大的,而真正伟大的艺术面前人和人之间没有任何区别。在特殊教育中应用美术教学的特有优势,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认知能力等,更主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感受源于生活、社会、国家的关怀,将来以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冬梅.浅谈特殊教育专业《特殊儿童心理治疗》课程设置[J].中国校外教育,2014(33):105-118.
[2]秦臻.艺术院校构建民间美术课程教学体系的意义和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5(9):94-96.
[3]李春连.浅谈特殊教育学校的班主任:塑造残疾孩子健康心理的工程师[J].学周刊,2011(16):80-81.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以人为本;管理
从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虽然没有普通教育那么悠久,但特殊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殊教育的观念不断更新,特殊教育的对象不断.扩大,国家立法保障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大量运用于特殊教育,为改善特殊儿童学习和生活的质量提供了帮助。
一、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内涵
特殊教育学校管理通常是抬学校自身的内部管理,但该内部管理并不是将学校作为一个封闭系统来理解的,学校管理正日益注重学校与社区、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的关系。它涉及到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管理以及协调学校与社区、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以及学校与家庭的关系等方面。特殊教育学校并不一单指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它还包括普通学校中的特殊班,也包括民政、残联、卫生系统的一些特殊教育组织机构,如残联的职业培训中心、聋儿康复中心等特殊教育机构。就普通学校管理原则而言,因制订原则的依据不同,故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种种说法。但归根结底,我国的学校管理原则应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学校管理经验的高度概括。就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原则而言,既具有学校管理的一般性原则,也有体现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特性的特殊性原则;这些原则既要符合特殊教育基本规律、基本理念,同时也要能反映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规律和经验。
二、当前特殊教育学校的主要问题
1、经费严重不足。特殊教育学校普遍存在着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无论校舍还是校园环境,无论学校设备还是办公条件,与普通学校相比都有极大差距。一些特殊教育学校没有公用经费,举步维艰,不能维持正常运转,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2、办学设备严重缺乏。《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规定:“学校应具备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仪器设备、专用检测设备、康复设备、文体器材、图书资料等;要创造条件配置现代化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但目前,有许多学校的应有设备还相当缺乏甚至处于空白。
3、专业教师短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北师大特殊教育系主任、特殊教育专家谢非教授在谈到我国特殊教育现状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医院里最危重的病人需要医术最精湛的医生去救治,而特教儿童是最难调教的一个学生群体,却由众多技术并不精湛的教师去任教,这合理吗?”谢非教授的话发人深省。反思以前的特殊教育工作,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改变特殊教育现状,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加快特殊教育发展,必须要调整师资配备,充实师资力量,将学校的精兵强将配备到资源室辅导点和特教生就读班。
三、“以人为本”思想下的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创新
1、以个性凸显特色。个性意味着“个别性”和“多样性”,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学校工作也同样如此。另外,“个性”意味着“完整性”,把人的智力、身体、情感、价值分割开来“培养”的任何行为,都是会伤害到个性的,要以个性凸显特色。
(1)根据学生特点,发展学生个性。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把大力开展职业教育作为办学的特色。特殊儿童虽然在身体方面有了障碍,学习和生活上有了困难,但我们还应该看到他们仍有各种潜力。如聋哑学生听觉有障碍,但视力优于常人,对事物的形状和色彩有比较高的敏感性,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这是他们学习美术和书法的潜能。
(2)尊重教师的个性发展,推出个性化的教学能手。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传统观念过分地强调应当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制订详细周密的培训、业务交流等教科研计划,制定统一格式的教案、作业、考试等,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一个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规范、严谨。现代教育理论则与此有显著的不同。教师是一个个鲜活的主体,同样一节课,相同的教学方法、辅助用具、教育对象(学生),由两位个性不同的教师去上,可能得到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教师的个性差异造成的结果。
2、建立规范化、民主化的管理制度。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不断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全面性、规范性、操作性强的学校管理制度。在制度建设上,建立加强情感沟通、政治学习、思想交流,广泛联系,缩短领导和群众的心理距离,密切干群关系。
3、开放管理增强办学活力。开放的环境是孕育创新的良好土壤,能给学校注入无穷的活力。学校只有与外界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传递,才能更好地获得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林波,李英.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6:58—60.
人们最常说的那句话是:老天给你关上一扇窗,就必然会为你打开一扇门。残疾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能和健全人一样去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就一样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创造价值,残疾人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其获得平等的教育权利,更是要使其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也是为了残疾人能够实现自我尊严和自我价值。据统计,在中国,残疾人数量为八千多万,由于先天或者后天的因素,使其在心理、生理以及人体结构上区别于健康健全的人类群体,残疾人成为一种弱势群体,面临社会各种排斥以及就业压力,从这点上看,特殊职业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工作经验,在这里粗浅谈谈对特殊职业教育的一点看法。
一、应对社会需求,科学合理规划办学布局
一直以来,由于地域差异性,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着普遍质量偏低,忽视思想品德教育,教师队伍不专业,使其思想观念和业务水平难以适应当前生产技术信息化和服务方式人文化的新形势,教学手段机械落后,缺少人性色彩。由于缺少世界观的引导,特殊教育培养下的学生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念,走向社会往往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盲目追求高收入、轻体力岗位,而不考虑自身素质;由于技术不熟练,在工作实践中很难完成企业所规定的劳动任务。还有的特殊教育中心忽视德育养成和心理引导,往往导致残疾人在社会竞争中自卑胆怯,褊狭不自信、造成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二次劣势。
众所周知,特殊教育学校是针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过去几年,特殊教育的课程结构普遍存在内容单一,教学陈旧,专业教学目标多以能力和技术为核心,思想品德课沿袭传统教材和说教形式,而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劳动观念、职业道德、择业观念和社会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则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充分;传统的服装、美容美发、种植养殖、美工、木工、金属加工等专业内容还没有同当前社会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的大环境相适应,不能S着科技进步及时更新,进而不自觉地培养了大批的失业后备军,近年来,在大庆市各级领导及各界人士的关心下,大庆特殊职业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市场调研和教学调整,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进行特长培养,学校每年会依据社会市场调研结果,有针对性地科学合理安排课程设置,培养人才有的放矢。多年来,大庆特殊职业教育中心先后研究开发了烹饪、缝纫、木工、聋部历史、法律、培智生活劳技、语言训练、刺绣、丝网花、中国结、美容、美发、美甲等十余门实用课程,大大提高了特殊群体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他们在就业中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生存技能和市场竞争力。
二、倡导课程改革 专业设置市场化
长期以来,由于决策机关过于强调残疾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方针,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任务一直是由特殊教育学校承担,而承担此项任务的特殊教育学校普遍存在着办学条件差、投入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由于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很多学校根本无力支撑职业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庞大经费。因此,导致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逐步降低,有的学校的职业教育已经处于瘫痪状态。笔者认为,残疾人作为生活中弱者和社会参与者,各级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该给予大力支持和关心,对弱势群体的重视和保护体现的是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而对他们真正的保护是努力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和健康人一样成为生产建设中的积极参与者,所以,大力发展残疾人专业技能的培训教育,使得残疾人能够继续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其更好地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以及残疾人求职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作为残疾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特殊教育中的专业技能培训首当其冲,首先笔者认为只有社会各界足够重视和支持发展特殊教育,才能给残疾人真正带来自信和参与感,使其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特殊教育担负着为残疾人提供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重要平台,为他们创造更多的与健全人平等竞争的机会。笔者认为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应从市场需求入手,岗位定向教育要专业化,提高素质教育以及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设置以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岗位技能训练为特色,使得受教育的残疾人既有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具备通才与杂家的本领,侧重于全面素质与关键能力的提升和培训。在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改革,作为决策者,还应该密切关注义务教育阶段的改革,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分层次地开设一定比例的劳动技能课和社会实践课,并定期组织一些强度适中的公益劳动,多带学生们走入社会去实践,用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及态度。
三、重视特殊教育 体现社会进步
大力普及和推广残疾人义务教育,要让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能够免费接受最基本的义务教育,使其能够有基本的受教育权,从根本上提高残疾人的文化素质,这是所有特殊教育学校的使命。
关键词 特殊教育 语文教学 方法认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世界各地对于特殊教育服务对象的范围,因出于各方面的考量,所以在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零拒绝”的目标。也就是给予免费的、适合于特殊人群所需要的义务性教育。教育部门要求公立学校,有义务和责任为特殊人群提供教育和相关的服务,不允许以任何理由拒绝特殊人群入学资格。我国当前特殊教育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盲、聋、哑、智力不健全,以及有其它身心缺陷的儿童和青少年,同时在各个地区设有盲聋哑学校、低能儿学校或低常儿童班、弱智儿童班等。在我国的《宪法》、《义务教育法》以及《残疾人教育条例》中明确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1目前特殊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1特殊语文中的教材无法与时代同步
人们普遍认为特殊教育所使用的教材,是经过教育部特别设计、适合特殊群体的教育方法和教学设备。但我们从普通教材中可以知道,我们所学的内容,是与实际生活不相符的,教材比较缺乏实用性。而特殊群体教育中的语文课本,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这就导致特殊群体所学习的内容落后于社会发展,也就意味着在未来进入社会后,他们将会从零开始。这对于特殊群体而言,无疑是艰难而残酷的。
1.2特殊语文教育从业者缺乏
当下依旧有很多人对特殊群体存在歧视。因此,很多人不愿意从事与特殊群体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涉及到语言表达的语文教育。我们不得不承认特殊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难度。很多时候,从业者不仅需要非常强大抗压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主义素养。因为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观察和思考,尤其是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深入了解,才能找到适合于他本人教育方法。
2让特殊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
2.1开发出与时代相结合的语文课本
特殊教育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为独立生活有障碍的人群提供独立生活的技能,不同于普通学校的教学。普通院校学生即便无法从教育中获得,也可以在实践交流中,快速掌握相关的生存技能。而对于特殊群体学生来说,这是非常艰难的。因此,在教材的选择方面,教育部门应该做到及时更新内容,制定出与时展相一致的语文教材,避免教材与实际的脱离,使特殊群体的学生,及早掌握时展所需要的各方面素质要求,减少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尴尬境遇。
2.2激发特殊群体学习语文的兴趣
大部分特殊群体学生在学习中都会处于被动的位置。究其主要原因还是缺乏自信。而培养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要是让特殊群体的学生感受到,语文带给他们的情感体会,以及对事物认知的体会。对于聋哑学生,教师可以将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自然景观,或者生活现象带入到课堂中,带他们去浇花,体会一枝花的芬芳,一滴露水大伟大,也间接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自己的价值。
3密切联系生活增加生活实践
在探究特殊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关于特殊教育的语文教材,还是与特殊人群实际生活比较接近的。但很多时候由于特殊人群缺少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或者受生理条件的影响,使他们无法具备生活中最基本的观察能力。比如对失明的人员而言,学会观察能力非常艰难的。所以,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善于积累学生所面对的困难,根据实际情况对授课的方式做出调整,尽量不要按照课本刻板地进行教学与工作。保持足够的耐心,指导特殊群体多加观察生活,对生活中的万事万物,做出适当的记录和整理,以此来提高特殊群体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变化,加强特殊学生活描述生活的能力。同时也为他们与他人交流提前进行准备和训练。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特殊群体本身出于自身存在缺陷,多多少少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不会与人主动交流。教师可以使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比如可以先培养他们与小动物交流的能力。激发他们的表达欲,随后将生活方面的技能予以传授。教会特殊群体了解人的喜、怒、哀、乐、悲的表达方法和解读方法,使他们感受到情绪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也可以借助一些情景设定,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与社会交流的方法。
4结论
综上所述,特殊群体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不仅需要国家与政府的扶植与帮助,更需要特殊群体院校,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所需,不断努力开发出适合于特殊学校使用的语文课本和学习方法,教育者应对特殊群体深入理解。同时,在教育方案中,制定合理的学习目的以及学习任务规划,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尽量结合时代思考特殊群体真正需要掌握的社会技能,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在增长知识、获得技能以及完善人格的同时,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社会,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教育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它不仅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更需要具备与时代脚步相一致的前瞻性。而特殊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关系到特殊人群未来发展的基础性知识。因此对它的认知,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
参看文献
[1] 安静.浅谈个别化教育计划[J].亚太教育,2016(03).
[2] 谈秀婧.聋哑语文教学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0(05).
在初中阶段学习数学如果利用高效的方式,将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并且逐步的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而选择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对于特殊教育的初中学生来讲也是同样重要的,笔者针对情景创设这一学习模式的有效途径进行了相应的探究。
【关键词】
特殊教育;初中数学;情景创设
随着新课改要求的不断深入,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对于特殊教育学校来讲,更是一个需要探究的课题,要想实现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要找寻一种时刻维持高效性的途径来使得这些特殊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而且初中知识的学习对于这些特殊的学生来讲是困难的也是抽象的,所以,利用情景创设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可对此进行充分的探究。笔者就针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初中教学为例对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探究。
一、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相关的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在进行教学时设计合理的游戏活动,利用活动所带来的趣味性来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以此来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通过游戏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得这些特殊的学生在游戏中感受知识,在情景的发展中对知识进行探索,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得课堂的氛围变得格外活跃,从而带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比如,学生在对合并同类项这样的数学内容时就可以通过“归类”的游戏方法,通常情况下,学生懂得教师的游戏指令之后,都会很兴奋并且积极性都会很高,这时,教学就要对规则进行讲解,安排参与情景创设的学生们分为两队,并且利用合并同类项的知识对自己队伍中的队友进行鉴别,假如非本队的队员就会“被清除”,“被清除”之后就要利用知识把自己分配到相应的队伍当中,在几轮的游戏模式下,学生们对于游戏的热情依旧会很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对合并同类项的宗旨实现了良好的掌握,这样的最终结果就使得学生在遇到这类的问题时就会情景再现且记忆深刻,不容易与其他的数学知识相混淆,这样使得这些特殊的学生通过新式的情景创设来体会数学知识的奇妙,也会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教学转变为有趣的数学游戏[1]。
二、通过悬念来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于悬念的创设也是情景创设所包含的一种,它可以使得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关注度,并且将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教学问题上,这样的方式,可以逐渐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自主性有大幅度的提高,也使得学生在问题的探求下对新的知识求知,从而训练了学生的智力应用能力。尤其是,特殊教育学校所面对的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在学习初中数学知识时往往不会对初中数学产生较高的兴趣,从而对数学逐渐的失去了兴趣,那么特殊学校的教师就要有效的避免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通过悬念的创设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最终实现这些特殊学生的智力发展[2]。比如,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就可以通过悬念的创设来吸引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教师首先可以为学生讲解“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过程,以及关于它的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在讲解了这些故事后,就可以运用“悬念”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还要继续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可对秀才与兵的故事进行编排,具体内容如下。“在古老的希腊王国,有个秀才和一个士兵同时去埃及旅行,在参观了金字塔之后他们对其的高度都非常感兴趣,起先他们都对此表示疑惑,但是秀才表示:‘咱们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吧,谁量对了要完成对方的一个愿望,怎么样?’士兵对此表示同意,因为士兵认为他有一身力气一定可以先获取金字塔的高度信息,但是,秀才首先量得了金字塔的一边长度,没过多久他就把金字塔的高度说出来了,而士兵却依旧手足无措,无从下手。”这时对同学就要进行提问,请问哪位同学知道这位秀才究竟通过哪种方式得出的金字塔高度的?他所算出的高是否具备合理性和科学性呢?留下这样的疑问之后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接下来进行课程的讲解,在讲解之后学生可以对“金字塔的高”问题进行解答和分析,并且首先回答出的同学予以奖励,这样就可以使得这群“特殊”的学生可以充分的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而且在这个悬念的创设可以使得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发现数学,且将数学良好的融入到实践当中,逐渐的养成探索知识并且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3]。
三、通过引导的手段来使得学生参与数学探索
在进行初中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可以发现其中具有很多规律性的知识,而对于这些知识来讲,在进行情景创设时就要充分的把握知识的发展,同时给予论证以及结论,从而最大程度的使得这些“特殊”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来源以及实践应用,而且在这个解析的过程还要对数学知识的奥妙进行引导,通过切实的、合理的、科学的引导使得教学模式不断地满足这些学生的知识需求以及心理需要,也能对学生们的求知欲望进行激发,从而使得学生在“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初中数学知识所包含的趣味性。且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将语言表达尽可能的通顺并且易懂,还有从学生的理解角度出发,从而创设与实际生活相符的情景,并且在情景创设的过程中还要充分的利用引导和点播的作用使得学生逐渐的养成观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学生在聚精会神的探索过程中很容易找出问题的突破口,这就会使得学生出现一种“胜利”的喜悦感,在这种喜悦感的趋势下,会让他们逐渐的养成爱数学和爱探索的习惯。
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内容的不断落实和提倡,使得特殊教育学校越发的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更是如此,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提升使得特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才能使得他们更好的接受诸多学生口中的“枯燥的数学”,而通过情景的创设就是很好的途径,这一途径你不仅具备合理性和科学性,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极大的提升他们的探索能力和解决能力,由此可见,通过情景的创设可以对他们数学成绩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能对他们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最终为他们日后的良好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陈万里 单位:遵义市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高国富.怎样创设初中数学教学情境[J].大观周刊,2012.
关键词:残疾学生;送教上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56-01
一、前言
根据教育部等各部委联合下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等一系列推进教育改革措施的出台和深入落实,特殊教育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最好时期,与此同时特教工作也面临着转型期的巨大考验,其中首应解决的是送教上门。通过“普六、普九、国检”工作的圆满完成,教育已经实现了“有上学到上好学”的重大突破,而的特殊教育虽然比内地部分省市“起步晚、底子薄、标准低”,但从这几年各地市相继开办特殊教育学校的势头来看,都是以“高起点、高标准、高配置”的要求,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强大的劲头为三类残疾适龄儿童圆了上学梦。当前,要实现义务教育全民化的宏伟目标、保障每一名适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应着力解决那些身患重度残疾,种种原因,离不开家长的监护,不能到学校来学习的重度残疾适龄儿童受教育的问题,也就是说如何去解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打通最后一公里,即如何做好送教上门服务工作。
对我校来讲,目前有登记注册急需送教上门服务的学生有35名,均无生活自理能力且严重残疾(智障)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坐起来,有的儿童行为问题严重,带有攻击,家长不敢把他送到特殊教育学校。对现有确定送教对象的残疾学生,开展好送教上门服务其意义非常之大,既起到宣传特殊教育、又能动员广大残疾家庭自愿把孩子送到学校。那么如何做好送教上门服务,本人浅谈一点粗浅认识,以便跟大家共同思考和商榷。
二、送教上门的含义
送教上门顾名思义就是由教师把对确定好的送教对象的重度残疾学生制定的学习内容、康复计划、运动方案等送教内容带到学生家中,并对其实施计划、评估的过程。通俗来讲根据残疾学生的特殊需求,把学校课堂搬到残疾孩子家里,与其提供教育。
三、送教上门前期准备工作
学校可以专门成立3至4名各专业老师组成的送教团队,送教老师根据收集到的送教对象的认知水平、身体机能、语言表达、心理情绪、精细动作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后制定送教方案,送教方案的目标不宜定得太大和太广,但必须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针对送教对象的某个缺陷、某个行为或是某方面的能力,送教内容的确定必须要符合送教对象的需要且必须是生活化,以便更好地实施送教、对象也能接受送教,确保送教上门的顺利实施。
四、送教上门进行时
送教团队按事先预定的送教对象家里实施送教服务时,应根据对象的实际需求和预定教学目标内容有机结合,对其进行教育、康复、心理等各方面的综合训练(与我们次仁拉珍老师讲的言语、感统、自理、社会适应各方面综合训练的原理是相通的)。当然了送教实施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送教对象不配合、抗拒、排斥等现象,使目标实施不下去的时候,这时送教老师要充分尊重对象的意愿、情绪、心理变换,获取送教对象的信任,借助家长的帮助和对送教对象给予玩具、画册、糖果之类的东西的方式来引诱和安抚对象(与胡老师讲的代币制在儿童行为矫正管理中的应用原理一致),调动对象最佳的精神状态能够更好地接受送教服务。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整个送教过程当中家长的参与是送教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送教老师要对残疾孩子家长对孩子日常饮食起居、言语康复、身体伸缩动作、生活自理能力等各方面的指导也纳入整个送教方案当中,与学生的送教活动进行同步实施。因为家长每天都守护在残疾孩子身边,是最了解残疾孩子的,因此整个送教服务过程当中家长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对学校的送教服务起到补充和深化的作用。
在整个送教过程中,老师要详细记录送教的全过程,以便为每一名学生建立送教档案,能够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成长和康复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并为下一步的送教工作掌握一手资料。
五、思考
1、每学年初、学年末举行送教教师工作座谈,研究计划,总结工作。
2、学校要选派责任心强、热爱残疾学生,思想、业务水平较高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开展“送教上门”工作,在送教工作全面铺开和待师资力量条件成熟后,应成立专门的送教上门专业教师团队。
3、送教工作要实现常态化,提高送教次数。
4、送政策和送教育康复知识有效结合。
5、及时总结和提炼每一次送教服务的点滴体会,不断提高送教工作水平。
6、“送教上门”服务应遵循自愿、定期、免费教育的原则,注重发展残疾学生教育潜能,提高认知能力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7、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计划,采取适合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发展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和效益。承担“送教上门”服务的教师,要针对“送教上门”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残疾类别,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方案。
8、要根据所确定的服务对象的情况,多形式地选择“送教上门”服务方式。
9、要建立完善的工作档案(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教案,教学过程资料等)。
参考文献:
摘 要: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文献信息中心,也是开展高校人文关怀服务的重要载体。文章首先阐述了研究高校图书馆开展人文关怀服务的背景和意义,然后结合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工作,阐述了在高校图书馆开展人文关怀服务的内容、方法和实践。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1-0054-02
收稿日期:2014-12-17
作者简介:徐梅娟(1962―),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教授;周东升(1966―),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教授。
*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教学改革重点课题“高校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模式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3jsjg086。
当信息化社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时,有形与无形、实体与虚拟相融合便已成为现代图书馆特有的属性,同时,也标志着数字化图书馆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广泛使用,使图书馆承载信息的载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给图书馆领域带来了极大便利,此时,图书馆领域呼唤人文关怀的服务精神更加强烈。这是因为,科学技术仅仅提供了可利用的工具,而真正实现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原动力却是图书馆深切的人文关怀。[1]2000年以前,国内图书馆领域研究人文关怀服务的文章很少,从2000年至今,尤其是近五年,图书馆领域人文关怀服务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但多以理论研究为主,系统研究高校图书馆(特别是为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服务的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的论文几乎没有。从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来看,目前在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的5,000多名大学生中,有各类残障大学生700多人,其中聋人大学生550人,如何更好地为他们服务是摆在人们面前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在具有博爱精神教育理念支撑下的南京特教学院里,一方面,图书馆技术化、数字化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另一方面,服务对象需求的特殊性和多样化,使得开展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体系的建构及实践研究更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1 高校图书馆加强人文关怀服务的意义
1.1 人文关怀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基本理念
所谓人文关怀,是指以人为本,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2]所谓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主要是指对读者或用户自身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的文化知识需求和精神心理问题的关注、探索、指点和解答,为读者的文献信息提供保障并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化的读书学习环境。[3]图书馆人文关怀的对象主要是读者(包括残障学生)。对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①从理论层面上讲,将丰富高校图书馆开展人文关怀的服务范围、对象及理念。②从实践方面来说,是实现学院“博爱塑魂”办学理念的要求,更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让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圆梦”的题中之意。
1.2 为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提供范例和样本
笔者从高校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体系建构的六个层面出发,结合学院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的实践,展开对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体系的全方位研究。本研究旨在为教学科研工作者和学习者(包括残障大学生)提供人性化服务,为高校图书馆服务提供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可操作的新的范例和样本,因此,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
1.3 有利于提升图书馆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
高校人文关怀服务精神的培育,建立在对图书馆服务主体队伍的长期熏陶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素质,改善学院图书馆在服务中存在的不足、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将极大地提升图书馆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2 人文关怀服务体系建构的内容、方法与实践
2.1 加强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理论建设
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理论建设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馆员职业道德建设、图书馆规章制度建设、图书馆建筑及布局的人性化、图书馆馆风建设等图书馆人文环境和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以及高校图书馆人文关怀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和构建等。在体系建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人文精神与现代科学精神的关系以及人文关怀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和统一的问题。笔者认为,人文关怀的服务主体是读者,包括残障大学生。为所有读者提供全面、周到、合适的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追求,是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的要求,是社会公平、公正的体现。
2.2 加强图书馆弘扬人文精神的环境建设
实体图书馆的“形”和“神”是已经被人们普遍认识的一种人文精神的标志。图书馆的学习空间、文化空间和人文环境空间的重要性在这个网络化时代里弥足珍贵。图书馆里的一物一景、一情一境无不包含着人文精神底蕴。作为承担着特殊社会责任的图书馆,为读者(包括残障大学生)建设一个既能满足一般读者群体,更适合于特殊读者群体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环境具有典型和示范意义。在实践过程中,笔者所在学院以“博爱塑魂”的办学理念为宗旨,以探索独具特色的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为目标,塑形象环境建设之标,立人文关怀环境之本,把“博爱”融入图书馆的每一个角落。例如,学院图书馆主体建筑正面墙上用手语、盲文和汉语写着校训“博爱、自强、求实、创新”,图书馆大厅左侧用盲文书写着“我爱你”,右侧是百爱墙。此外,馆内还有盲道和全国唯一的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图书馆每个角落都充满了特殊教育的知识和元素,形成了一种“神形兼备”的人文关怀服务环境。
2.3 加强推行图书馆平等服务建设
高校图书馆服务学校教学科研的核心价值的体现,并不排斥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机构的“知识适配器”的人文价值弘扬。现代图书馆在知识传播与学科服务上关于平等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但表现在读者(包括残障人士)资格权利、资源拥有权利、享受服务权利、执行制度的义务上,还表现为满足不同人群的“马斯洛需求”层次个性化服务之中。在实践中,图书馆从残障大学生的需求出发,建立了盲人阅览室、盲人电影院、盲人普通话测试中心,而且盲人可以使用计算机上网学习,真正实现了信息无障碍传递。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经过培训和学习,熟练掌握了常用手语,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要。
2.4 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建构
文献信息资源是高校图书馆为读者(包括各类残障大学生)提供服务的根本,构建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时应符合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不但要把能够满足读者(包括各类残障大学生)的需求作为文献资源建设价值目标的考量,还要把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落实到文献资源体系建设的语种类型和学科分布上,更应表现在载体形态和适应图书馆多元化价值体系实现上。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在实践中,笔者所在学院图书馆开发了特殊教育特色数据库,建立了特殊教育资源库、特殊教育电影资料库,资料室期刊涵盖了关于特殊教育的所有期刊。图书馆深入探索“人文化资源建设”的方法和范式,从宏观定性、微观量化等多维视角拓展图书馆资源建设,已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
2.5 加强图书馆服务主体队伍素质建设
读者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体,是图书馆赖以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图书馆全部功能的发挥,要靠图书馆服务主体的创造性劳动得以实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说到底是图书馆的“人文化”,是图书馆人的“人性化”。 在实践中,笔者所在学院图书馆通过开办特殊教育知识培训班,让馆员了解特殊需要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通过举办手语培训班,提高全体馆员为聋人大学生服务的水平;以建设“文化图书馆”为切入点,构建图书馆主体“人文素质指标”,明确图书馆人的道德修养、文化素养、知识涵养和处世教养。总之,图书馆通过给图书馆员工不断灌输“人文营养”,从根本上确保人文关怀的实施。
2.6 加强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建设
人文精神指导着高校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进一步推进了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弘扬。笔者所在学院图书馆对图书馆运行数据(例如教师读者、学生读者,聋人读者、肢体残障读者等的文献利用数据)进行分析,旨在理解每个人的行为方式,创新针对性、个性化的人文化服务理念和方式,为不同类型读者提供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
3 结语
高校图书馆开展人文关怀服务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无论是理论建构,还是实践操作都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和解决。笔者所在图书馆追求的目标是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体系,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服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冯瑞祥等.浅谈图书馆人文关怀 [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9):74.
[2] 刘玉明,李雪莲,徐若冰.论科技期刊编校过程中的人文关怀[J].哈尔滨学报,2008(7):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