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数学选修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选修课;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选修课的开设很值得反思,信息技术选修课教学的出发点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怎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成功的信息技术选修课教学?
通过选修课的学习,要将理论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机地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构建起相应的知识体系,从而为学习高中阶段的知识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同时,通过选修课的开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我们选修课开设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我认为在选修课教学中要着重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一、开课准备
首先,教师必须制订出教学大纲编写选修教材,明确课程的重点、难点。教师要广泛阅读和积累相关资料,特别要注意上网浏览最新的科技动态。对教材体系、基本内容、重点章节及讲授难点等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在备课前要充分收集与课程有关的素材。在选修课的架构上,要做到内容完整,思路清晰,知识体系逻辑严密、上下呼应。不可否认,丰富的知识面、开阔的视野是教师编写选修课教材的前提。编写所涉及的内容不应局限在本学科,因为信息技术选修课代表的是当前最先进的技术,在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课堂授课
首先,课堂授课环节的第一堂课极为重要,要对该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进行总体介绍,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形成总体认识。
其次,教学设计对于一堂课而言,一定要考虑到学生感受理解新知识的特点并且注重与社会实际相结合。选修的课程在内容上要突出重点、难点,对授课内容要强调实际操作的重要性,信息技术选修课上,教师尤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再次,教师在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上要进行创新,重视能力培养,不要拘泥于授课形式。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把所学的零散知识点加以条理化、系统化,充分理解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
三、课后总结
课后总结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本次授课情况的反应,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沟通。对于选修课而言,没有现成的事例可以参考,一切要从本校学生的实际出发。每一节课后,就本课的一些结构和知识点的落实情况做详细的记录,以便将来做出改进。
要注意留出一点时间答疑,选修课同样需要有作业、有批改。并且要依据教材内容与思想教育的结合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思维品质、专业思想等方面的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四、课程反思
教后记,就是教师课后,对本堂课做及时的分析回顾,对照教案,总结经验,以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借鉴。每一轮备课,需要参照前几次课程的授课心得,认真地分析总结,结合教材并考虑学生实际,认真备好新课,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做到与时俱进。这样多次分析、改进,使选修课开出活力、开出特色,真正培养和锻炼一大批有用之才。
五、结论
选修课授课的上述四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脱离其他环节独立存在。选修课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多向交流的复杂过程,教师通过开设选修课,引领学生进入一片全新的领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自己喜欢的那一方天地里,学生可以大有作为。
通过选修课的开设,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始终有一种使命感,应该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调整教学的思路,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不断总结教学经验,针对不同的课程特点及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成功的学校教育不在于看学生考的分数有多高,而在于学生是否从教学中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选修课这门学科的学习,应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看到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胡乐乐.教育学视野中的课堂本义[N].中国教育报,2001-12
-22(04).
[2]佘爱春.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大学课堂教学――兼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07):77-79.
[3]王希尧.教育学的超越[N].中国教育报,2000-05-07(02).
[4]李建年.“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课程开发与实践[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9,25(07):33-35.
[5]德洛尔,等.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宗琦,叶静辉.精简教材内容注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浅析《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01):109-111.
[7]多尔.后现代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数学;教材;衔接;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6-0067-02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数学从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育观念上有所转化,这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拟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改进意见。
一、高中教材安排不合理、高一课程容量偏大
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必修的5个必修模块基本涵盖了以往课程的内容,4个选修系列中涉及以往课程知识和新增内容。内容的增加使得教学内容偏多和教学课时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学校为适应高考,采用两年上完新课,一年复习,这样一学期学两本必修,高一学完4本必修。课堂容量的加大加上高中学习方法与初中存在较大区别,使许多学生进入高一很到数学学习跟不上,教师也普遍认为完成教学任务有一定难度。教师们有这样一个疑问: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但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间从哪里来?【1】
对策:吃透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内容,更新教学观念.
1、对重点的传统知识的拓广要适当。对重点知识要多次呈现,逐步拓广。比如函数模块学生对定义域概念较难理解,可分多次呈现并逐步加深。
2、讲授时注意把握尺度。对新课标增加的一部分新的与高等数学有关的知识,在教学中不应该按高等数学要求来讲,只要让学生明确基本思想即可。对新课标淡化的知识、新教材中已删除内容一般不要过多涉及。
二、新教材内容不系统
新教材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螺旋式上升”,实践中发现这样一些弊端:
1、教材知识体系不完备,有前后知识点不太衔接现象。如一部分知识前面介绍一点,到了后面再拔高时,部分学生已经遗忘,教师再回头复习,占用了宝贵的教学时数。新教材“螺旋式上升”的安排使整块完整的内容分割开来,这显得整体上不够系统性。比如,解析几何中在高一学习直线和圆,到高二才学习圆锥曲线等。
2、有些知识的编排顺序不合理。近年来,新教材作了一些删减,并调整了一些内容的顺序。例如在讲解不等式之前,先讲指数函数、对数函数,这就导致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问题解决困难。再如理科学生把排列组合放到概率后边讲,让教师授课时感到很不习惯。
3、代数与几何不同步。如新教材中余弦定理在高二第一学期才学到,在立体几何中应用时没有讲到。再如在必修2的第二章直线与方程中要用到诱导公式,而必修4还没有讲到。
对策:善于重组教材,调整个别内容,适时补充知识。
讲课不能脱离教材,但为了适合学生的实际可以将教材内容重组。要注意调整教学内容需以优化课堂效率为目的,还要明确阶段性培养目标。
三、相对其它学科要求而言,教材编排上存在滞后现象。
高中数学课程对物理课程影响较大,这主要因为数学的工具作用与应用价值。现行高一物理教材在讲到力的分解时,需用到三角函数,而这部分内容在高一下期才讲,明显存在滞后。另外,也存在数学用到其他科目的知识没又讲到现象。如《必修4》在讲函数的图象时,提到物理中的简谐运动等物理知识,却还未讲到。此外,对选修内容“几何证明选讲”,数学教师师因难度大不愿选讲,会影响在物理中的应用。
对策:在教学过程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增强教学的实用性。
四、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问题。
新教材对使用计算机教学提出要求,但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总体水平偏低。目前,绝大多数教师能够使用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多限于一些常用信息处理软件,与熟练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一般年轻教师能熟练制作课件,而老教师对相关软件学习主动性不足。
2、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盲目性。部分教师片面依赖多媒体教学教学而忽视其他教学手段,出现了多媒体代替教师、电脑代替人脑、大屏幕代替黑板的现象,导致学生无法观察到知识的形成过程【2】。有的教师利用别人现成的课件上课,这样做缺少自己的东西,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上课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容量大的特点,发挥计算机对数学教学的辅助作用。
对策:1、结合中学教学实际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学校可派出教师对外学习交流,然后在本单位辐射。
2、加强教研与合作交流。同行之间展示、交流自己的思路,大家取长补短,有利于使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通过这一过程大家互相提高,一方面发挥新人的计算机优势,另一方面成熟的教师可把自己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融入课件的制作过程之中,可以实现新老互带。
五、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课程在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与初中所学数学知识不能无缝对接,同时个别地方与大学数学知识脱节,不能满足高等数学学习要求。
1、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之间存在以下问题
(1)初中数学相对于高中数学而言,部分知识要求降低。
比如:初中淡化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等,这对立体几何的教学产生影响。初中因式分解只要求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而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配方法等新课标不作要求;高中数学内容中讨论直线与圆锥曲线,以及圆锥曲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经常需要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以及立方公式、分组法分解因式等知识和方法,而这些知识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已经删去【3】。
(2)初中与高中知识存在衔接方面问题。
比如:初中阶段对整式、分式的学习提出了相应要求,高中阶段不再学习这些内容。但高中阶段用到这些知识时明显比初中学习要求高得多。再如在新课标中,初中阶段圆的垂径定理、弦切角定理、园幂定理删去了,在高中必修2的解析几何中常常会用到等【4】。笔者认为为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初、高中教材中针对性的增加一些阅读材料可以有效弥补这些不足。
2、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要求存在差距
中学数学注重运算,大学数学侧重逻辑推理,前者侧重于常量,后者侧重于变量。大学数学的教学难度、教学方式及培养目标与中学不同,且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中学生近八成有机会到各级高等学校深造。中学课程标准变了,而大学数学课程体系没有相应变化,这给大学数学教学提出挑战。笔者针对中学生进入大学后数学素养下降的学生增多、大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知识的欠缺等,召集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大学数学教师座谈,归纳出如下观点:
(1) 中学数学编排中删去的部分内容,与不变的大学教材出现了衔接问题。
如和差化积公式、反三角函数等在高中阶段没有涉及,但在高等数学中却广泛应用。再如,一元多项式根与一次因式的关系,3次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等在大学数学中经常用到,但中学数学中缺少探讨;中学文科学生不讲数学归纳法,导致经济类学生学习行列式时出现障碍.
(2)中学数学削弱的内容,不能满足大学数学的要求
在有些省份,极坐标与参数方程为选学内容,由于高考可以不选做该类题,有的学生甚至没学过,这对高等数学学习产生直接影响。
(3)大学一年级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数学教学
许多中学都推广一定的教学模式,有的甚至把不同课型、不同难度内容的一节课都规定好讲授、练习等占用的具体时间,但上习题课时又教学生如何套题型,本质上讲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教育不够。另外,限于当时学生认知水平,中学数学有些概念给出的不太严谨,如最大公因数定义中没用涉及0和0。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学生面对大容量而又注重理论的大学教学时措手不及。
(4)中学人为文理分科对大学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大学文理兼收的专业(如经济类)对数学要求起点是一致的,由于文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差异,加上高中阶段文科学生弱化或少学部分知识,所以一开始这部分学生就产生了自卑感,从而削弱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5)很多大学学习的重要概念,如极限、导数、定积分、矩阵、行列式等编入新的课改教材中,但应该在中学学习的复数等却淡化了[5]。
对策:
1、了解学生情况、搞好基础衔接。
高中数学教师不论从事那个年级的课程都应该认真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熟悉初中教材,有针对性的对相关知识的衔接提前或在需要的时候加以补充。目前许多学校按所需内容由数学教学组统一编写衔接教材,抽两周时间统一补课,是一个成功的做法。但要注意衔接教材一定要在衔接上下功夫,补充相应的知识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能变相的增加难度,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2、大学数学教师要研究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中已经涉及的内容(如导数),要明确把握新授课的起点。对中学降低要求或删去的内容,需要时适当补充。教师还要注意对不同省份学生做好调研,了解生源地知识背景,做到有的放矢。另外,还要加强大学教材建设,编写与新的高中课改要求相适应的教材,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因材施教。
六、选修课开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新的《高中课程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各地都开设了部分选修课程。但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对选修课开设都存在认识不足。笔者做过一次调查,包括一些重点中学在内的数学教师甚至没有见过本省考纲以外的选修教材,有些见到教材的教师也承认学校开设选修课的能力普遍不足。相关调查表明:对选修3,4的16个专题,“能胜任专题教学工作”在职高中教师不足10%[6]。
目前,选修内容开设基本上是考试什么,开设什么。以中部某省为例,考纲规定考试4-1平面几何;4-4参数方程;4-5不等式。由于是三选一考试,所以许多学校在评估题型难度、教学花费时间、学生易错概率、得分率的高低的基础上,针对高考按模块将讲授内容排出顺序,实施时采取对优秀的学生讲两个模块,对接受比较困难的学生只讲一个模块,节省了学生的时间,这样做与课程标准要求是不符的。
对策:
1、开设选修课要注意数学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发展性。开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发展潜能,要把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到首位。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将学生自主选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2、开设选修课应充分考虑必要性与可能性。学校还应通过研讨班等形式加大相关课程内容的培训,加大投入,为开设选修课创造相应的条件。还可以让选修课的开设与学生的社会实践课联系起来,这样做学生可以在集体协作中轻松学习,避免因学习内容不在高考范围而带来的抵触情绪。为提高选修课的开出率,让学生跑班上课是一个成功的做法。
结语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已颁布十年,有关专家要重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在深入调研、实验的基础上充分论证,及时对课程标准进行优化。同时,中学数学教学必须符合课程标准这一刚性要求,加大改革力度,运用新的理念把提高学生能力与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师应加强学习,苦练内功,真正吃透标准的精神,把改革落到实处。目前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改革都已取得可喜的成绩,二者衔接问题的研究逐步被重视,而且与数学有关的教育理论的研究逐步深入,这必将对数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涵.高中数学教师对新课程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2,21(2):36-40.
[2]张健.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数学教育研究,2008(2):7-11.
[3]彭燕伟.高中数学新课程试验中出现的问题综述[J].数学通讯,2010(2):30-33.
[4]潘时敏.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2(32):138-139.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新课程标准 课程结构 教学方法
一、课程结构的变化
1.课程结构的设置
课程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是国际课程发展的潮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是通过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实施来体现这一要求的,《大纲》的课程结构是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一种的课程模式,高中按“二一分段、高三分流”的办法安排,即高中一年级、二年级设必修课,学完必修课进行会考,高三分流,学完理科和文科数学后参加相应的高考。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标准》)改革课程结构,通过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扩大选择和发展空间,为不同基础、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在《标准》中,高中课程由必修、选修1、选修2、选修3、选修4等5个课程系列构成。
在选修系列中,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课程的组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同的组合可以相互转换。学生做出选择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条件向学校申请调整,经过测试获得相应的学分即可转换。这样的课程设置,为学生在课程内容、方向、层次上进行更多的选择赋予了实实在在的意义,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2.课程时数
为提供更多选择空间,《标准》主要通过调整必修课时,在课程时数上给予了必要的保障,《标准》必修课总课时数从《大纲》上的280课时减少到180课时,而其余的课时转移到选修课程,即适当地限制体现对学生共性发展要求的必修课时,加大体现对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的选修课时,这就使学生在高中三年学习期间可自主选择选修课的课时数大大增加,既统一,又灵活,增强教学的弹性,无疑使扩大选择性更可能落实到实处。
二、新课程标准中体现的教学方法
1.重视过程,引导学生参与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教师、教育、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设计、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现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力求在课堂中形成一种“研究问题”的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在数学概念与理论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即数学模式的建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原创性思维。让学生通过探索、反思,修改、完善,经历曲折和反复,给学生创造一个实用、新颖、相对合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相对陌生而真实的环境里进行探究和发现,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的积极性,给学生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从中体验数学的过程和品尝成功的快乐。
2.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
《标准》的最高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阶梯式问题情境,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以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去发现和探求问题,在解决所提出的一个个小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克服困难,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新课程标准教学体会
1.努力领会基本理念和目标,掌握课程设计思路
教师在研究《标准》中,应努力领会其基本理念和目标,掌握课程设计思路,熟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内容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新教材的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模式,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其根本所在。在实践中,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使用教材,设计新的教学过程,把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的“药引”,引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2.不同生源层次的学校在同一知识内容的教学要求上应该有区别
例如,对初中立体几何有关平行、垂直关系的判定定理,生源差的学校只需按《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方法让学生知道并会使用即可,生源好的学校则可通过说理,甚至是证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又如,《标准》要求避免在求函数定义域、值域及讨论函数性质时出现过于繁琐的技巧训练,淡化函数的奇偶性、反函数等概念,将双曲线从掌握降为了解。生源差的学校,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时量,只需按教材的基本要求教学即可;生源好的学校,在这些地方适当延拓加深也行。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杜,2003,7.
关键词: 新课标 农村高中 数学教学 对策
一、农村高中数学教师的素质现状与分析
调查结果1: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学历层次整体合格,绝大部分教师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
(1)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
年龄结构能准确地体现出教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状况。20―29岁的教师占45%,30―39岁的教师占40%,40―49岁的教师占10%,50岁以上的教师占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青年教师占绝大部分,有的刚从师范院校本科毕业,接触了不少数学新课程理论,扎根山区,爱岗敬业,朝气蓬勃,富有生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为新课程标准培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学历层次符合高中数学新课标要求
教师的学历是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科研水平和潜在能力的重要基础。通过调查,本科学历的教师占68%,专科学历的教师占32%。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学历业已达标。通过访谈,了解到大部分专科学历的教师正在进行自考、函授、网络学习,即将取得本科学历。一部分教师正在职攻读数学教育硕士学位,也有一部分教师通过参加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取得了结业证书,他们正以各种形式系统地学习高中数学新课程理论,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全省的实施充满信心,这些表明实施高中新课程标准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专业基础。
调查结果2:新课改准备工作不够充分,信息技术方面更是难以跟上。
2002年秋季,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实施,而许多农村中学由于种种原因,直到2004年秋季才开始实施,于是有不少教师担忧:本次改革较仓促,新一届农村高中一年级学生的知识上难以衔接。另一方面出现了教学班和行政班之后,教室严重不足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对选修课如何安排好教室都将是农村中学面临的实际问题。90%的学校和教师目前都把主要精力放在高考上,对有关实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安排,都还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还没有具体落实。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要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课堂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更应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高中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提倡使用信息技术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通过调查课堂教学使用信息技术情况,只有7%的教师经常使用,67%的教师偶尔使用,11%的教师在上公开课时使用,15%的教师从来没有用过,而对于已使用过课件的教师来说,21%的教师是自己制作的,42%的教师是根据教学内容修改别人的,其他的不是网络上下载的,就是自己购买的。84%的教师认为教学方式可能要改变,但不知道变在哪里。由此可见,为使《标准》能在农村中学顺利实施,需要对农村中学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包括教学管理的指导、信息技术指导。
二、思考与对策
本文结合农村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和对农村现状的调查,提出以下一些对策。
1.培训与指导相结合,改变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观念。
应适时地开展“一指导、二培训”工作。一指导:对学校教务管理来说,由于增加了较多的选修课内容,教务管理模式必须进行适当调整。农村中学的教室往往比较紧张,如何在行政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班的管理,是农村中学即将面临的很现实的问题。二培训:主要是原有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专业培训和新增教学内容,包括必修课的新增内容的专业培训。虽然根据已经实施课改的其他省份的经验,高中一年级上学期不安排选修课程,但对于必修课程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目标的调整,许多专业课程的老师都存在一个提高或进修的问题。对于高一年级下学期开始的选修课程,更是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专业学习,完全靠自学是不可行的。因此要统筹安排,真正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农村教育观念严重滞后一直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许多农村高中都在编重点班、普通班,每周小考,每月必有大考,而且按分数进行排名是司空见惯的,从而造成许多学困生压力重重。升学率又往往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评价学校质量的核心标准,大部分农村家长依旧把上大学当成是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考试成了学习中心,这与《标准》中的“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相一致。所以培训时也要让教师们转变观念。
2.打破城乡界限,实现资源共事。
我国基础教育的资源在城乡之间存在不平衡。农村中学由于基础薄弱、资源匮乏、设施落后,因此发展的程度和水平相差很大,城市中学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农村中学相对处于劣势,这几乎成为制约农村中学发展的既定格局。加上城市中学吸引着良好生源,这种城乡差别也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此次高中新课程有大量的选修系列和选修模块。一所农村高中要开齐所有的选修课程,既不可能,更不经济,也没有必要。要借助这次新课程标准改革契机,引导城乡教师的交流。目前的选修课程以模块形式出现,这为高中教师在本地高中校际之间流动成为可能。
另外,要充分依靠高等学校的师资力量,创设共享资源的平台。实际上目前许多高等学校都很关注高中新课程改革,也都进行了相关业务培训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师范院校,由于长期从事师范教育,对中学教师培训富有经验,在目前新课程标准中,许多新增加的知识对许多中学教师来说往往是生疏的,有些内容过去没有学习过,如果靠自学,很难达到教学要求。但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这些内容也往往是他们研究方向的基础知识,不但内容熟悉,更重要的是知道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由他们来对中学教师进行培训,会有更好的效果。
一、正确对待高中数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高中新课程数学教材设置的问题
与我国历次数学课程改革相比,本次改革无疑力度最大。新课标,与现行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比较,无论在基本理念,知识结构、内容安排,还是在实施操作上都有较大的变化。人教版新教材比原有教材有较大改变,知识体系上,如三视图、二分法,算法等内容的加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解三角形,数列等内容的后置等;引入与阐释知识也有很大不同,体现了新课程改的思想,有些知识的编排体系还有一些不妥当的地方,前后知识衔接不上等。事实上,无论是新的高中课程方案,还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都还只是专家们的一种设计。虽然它经过数百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一线的教师和教研员的研讨,由于地域原因、学生原因但它离实用仍有距离。因此在实践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教学时就是希望由此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教师对新教材的认识存在问题
从学科能力方面来说,课标是最低标准,考纲是最高标准。 对“课时不够”,固然课程标准和教材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反思我们的教学,恐怕有些原因还是出于自身。不少教师习惯参照高考命题,对某些知识点延拓加深。教学内容相对较少、课时较多,可以这样做。但新课程对内容的处理和教学要求与原有教学大纲有较大不同,如果仍延缓原有习惯,课时量就可能不够。又如,过去习惯要求学生完成教材全部习题(包括练习和复习题),但新教材却有些习题很多学生不会做,于是有人认为教材习题太难。事实上,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程要适应人性选择,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为适应这一要求,教材将习题编成三种层次,供学生选做。因此有些习题有学生不会做也不奇怪。这说明过去的某些观念要改。另外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师是不是真正领会了,哪些该是让学生了解的,哪些是该让学生掌握的,是不是把握好了教学要求,这都是课时不够的原因。
(三)对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及具体内容的界定认识不清
举例说,高中几何分“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两部分。“立体几何”分“立体几何初步”和“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分“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和“圆锥曲线与方程”。必修课程仅要求学生掌握“立体几何初步”和“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其定位是清楚的。“立体几何初步”以三个载体(三视图、直观图、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认识空间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建立空间想象能力,并在几何直观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对空间图形的逻辑推理能力。这对于只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学生来说,已经达到基本要求。
而对于希望在理工(包括部分经济类)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还需要学习“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这部分内容借助向量定量地处理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与度量问题。向量既是几何对象,又是代数对象,还有很好的物理背景,自然成为搭建几何和代数联系的一座桥梁。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不同内容定位差异,按照《标准》对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避免在必修课程要学生达到选修课要求,加重负担的情况出现。
二、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认真学习和领会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和理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新教材的特点是:突出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双基,删除了过时的内容并且补充了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内容,注重对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较好的把握了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内容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以课标为纲,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建议对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处理,大体按以下三点来把握:(1)对已删内容,如所有版本教材都未出现,一般不要再捡回,如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的解法,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的解法,线段的定比分点,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三角方程和反三角函数,极限等;(2)对有不同处理方式的内容,一般应按所教版本教学。如有不同处理方式在另外版本出现,对解题可能产生影响,则应适当告诉学生;(3)对新增内容,如必修3中的算法,不同版本表达方式和选用例、习题有差异。备课时,如能多参考一些版本,必能帮助加深理解,提高水平和效率。
(二)要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数学教学
一、正确对待高中数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新课程数学教材与现行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比较,无论在基本理念,知识结构、内容安排,还是在实施操作上都有较大的变化。人教版新教材比原有教材有较大改变,知识体系上,如三视图、二分法,算法等内容的加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解三角形,数列等内容的后置等;引入与阐释知识也有很大不同,体现了新课程改的思想,有些知识的编排体系还有一些不妥当的地方,前后知识衔接不上等。虽然经过数百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一线的教师和教研员的研讨,由于地域原因、学生原因但它离实用仍有距离。因此在实践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教学时就是希望由此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教师对新教材的认识存在问题从学科能力方面来说,课标是最低标准,考纲是最高标准。对“课时不够”,固然课程标准和教材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反思我们的教学,恐怕有些原因还是出于自身。不少教师习惯参照高考命题,对某些知识点延拓加深。教学内容相对较少、课时较多,可以这样做。但新课程对内容的处理和教学要求与原有教学大纲有较大不同,如果仍延缓原有习惯,课时量就可能不够。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程要适应人性选择,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为适应这一要求,教材将习题编成三种层次,供学生选做。因此有些习题有学生不会做也不奇怪。这说明过去的某些观念要改。另外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师是不是真正领会了,哪些该是让学生了解的,哪些是该让学生掌握的,是不是把握好了教学要求,这都是课时不够的原因。
(三)对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及具体内容的界定认识不清举例说,高中几何分“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两部分。“立体几何”分“立体几何初步”和“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分“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和“圆锥曲线与方程”。必修课程仅要求学生掌握“立体几何初步”和“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其定位是清楚的。“立体几何初步”以三个载体(三视图、直观图、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认识空间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建立空间想象能力,并在几何直观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对空间图形的逻辑推理能力。这对于只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学生来说,已经达到基本要求。
而对于希望在理工(包括部分经济类)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还需要学习“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这部分内容借助向量定量地处理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与度量问题。向量既是几何对象,又是代数对象,还有很好的物理背景,自然成为搭建几何和代数联系的一座桥梁。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不同内容定位差异,按照《标准》对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避免在必修课程要学生达到选修课要求,加重负担的情况出现。
二、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认真学习和领会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和理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新教材的特点是:突出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双基,删除了过时的内容并且补充了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内容,注重对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较好的把握了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内容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以课标为纲,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建议对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处理,大体按以下三点来把握:(1)对已删内容,如所有版本教材都未出现,一般不要再捡回,如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的解法,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的解法,线段的定比分点,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三角方程和反三角函数,极限等;(2)对有不同处理方式的内容,一般应按所教版本教学。如有不同处理方式在另外版本出现,对解题可能产生影响,则应适当告诉学生;(3)对新增内容,如必修3中的算法,不同版本表达方式和选用例、习题有差异。备课时,如能多参考一些版本,必能帮助加深理解,提高水平和效率。
(二)要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是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处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数学 建模教学
2003年4月国家出版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根据新标准对数学本质的论述,“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与这种现念相对应,在课程设置上,新标准将数学探究与建模列为与必修、选修课并置的部分,着重强调教学活动之外的数学探究与建模思想培养。因此,可以说《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我国中学数学应用与建模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高中数学教育正式走向基础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现代路线。
一、数学探究与建模的课程设计
根据新标准的指导精神以及高中数学教学的总体规划,本文认为高中数学探究与建模的课程设计必须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1.实用性原则
作为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探究与建模课程设计必须以实用性为基本原则。这里实用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以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题材进行课程设计,勿庸质疑,这是实用性原则的最核心体现;其二是保持高中数学的承续作用,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提供数学探究和建模的初步训练,这要求课程设计的题材选取必须与高等教学体系和职业需求体系保持一致。如果说,第一层含义体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开放性,那么第二层含义则更多体现了数学应用的针对性。
2.思想性原则
正如实用性原则所指出的,课程设计必须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提供数学探究和建模的初步训练。但教育理论同时也指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数学探究和建模的研究思想的把握将给予学生终生的财富,而非某个特殊的案例和习题。这就要求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提炼出一些具有广泛应用基础的一般性模型和理性分析思路,只有在这样的数学训练中学生才能有效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深入领会数学的理性精神,充分认识数学的价值。
二、示例设计:“我的存折”
笔者总结了几类重要的教学题材,按照数学分析原理可以有:最优化建模(如校车最优行车路线)、均衡问题建模(如市场供求均衡)、动态时间建模(如折现问题)。另外,按照不同应用领域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应用探究与建模(如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次数)、社会科学应用探究与建模(如金融数学应用)和日常生活应用探究与建模(如球类运动过程中的数学分析)。而按照高中数学教学的总体设计,数学探究与建模又可以分为函数与不等式类建模、数列建模、三角建模、几何建模和图论建模。事实上,不同标准的分类具有很大的重叠性,但这样的分类对学生形成数学分析的理性思路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下面,本文以银行存贷为例对高中数学探究与建模课程设计进行举例分析。
众所周知,现代经济生活离不开金融,个人理财已经成为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环之一。高中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高等教育部门)的重要群体必须学会如何支配和规划他们自己的个人理财生活。因此,选取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银行存款作为高中数学探究与建模课程的题材是恰当和有意义的。“我的存折”将以高中生的个人零花钱(压岁钱)为题材进行设计,假设小明每个月将有10元的零花钱剩余,银行提供的月存款利率为2.5%。如果小明将高中三年所有的剩余零花钱都及时存入银行,那么他毕业的时候能得到多少钱?
分析与模型建立:实际上这是一个整存整取问题,其适用的数学知识是数列理论。首先,可以给出这个问题的一般公式:设每月存款额为P元,月利率为r,存款期限为n个月,第i个月初存入的P元期满的本利和为Vi(i=1、2、3、…),则:
V1=P+P×r×n=P(1+nr)/V2=P+P×r×(n-1)=P[1+(n-1)r]/V3=P+P×r×(n-1)=P[1+(n-2)r]/……/Vn=P+P×r=P(1+r)
因此,期满时的本利和,即A=∑i=1…nVi
将上面的计算公式代入并整理可以得到:
A=∑i=1…nVi=P[n+(1+2+3+…+n)r]=Pn[1+(n+1)r/2]
由此可以看出A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本金Pn,第二部分是利息Prn(n+1)/2,而整个模型建立过程事实上是一个等差序列的求和。根据“我的存折”中给定的数据,P=10、r=2.5%,n=36(不考虑闰月等因素),代入计算公式可以求出小明高中毕业时可以得到:
A=10×36[1+(36+1)×2.5%/2]=526.5
对这526.5元进行分解,可以得到本金为360(Pn),利息所得为166.5[Prn(n+1)/2]。
以上是基本的分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此进行扩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比如可以考虑利息每年一结算,结算利息进入复利过程;也可以考虑不同金融服务产品(不同期限不同利率)的最优存款策略等。
三、结语
总之,新课程标准研制正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努力,它注重对学生深层次生活的现实关照,尽量把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和知识背景联系起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互相合作、共同创新,使他们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和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程 新理念 主要变化
新课改是在借鉴了我国先前教育史中的经验而开展的科学的探索。数学老师应该增强自身教学能力,同时,关注每一个教学过程,不断改善教学方式,不断增强与学生之间亲切、友好的交流,不断总结心得。我们都知道,以往的教学大纲知识面十分狭窄、内容非常陈旧,而且课程结构比较单一,“繁难偏旧”的现象得不到彻底的改观。1995年我国制定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经过2000年和2002年两次修订,在教学目的、内容和要求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这些措施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新的课程标准的出现重新确定了最基础的数学教学内容,随着《新课标》的执行与新课程的实施,高中数学将书写崭新篇章。[1]
一、高中课程体制现状
近几十年来高中数学课程在结构和内容上基本保持稳定,这使教师能够根据固有的教学规律以最快的速度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去适应教学的需求,整理恰当的授课思路,但同时也反映出了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很多共性的问题。首先,我国“应试”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实际已经取代了数学课程的本来目的,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没有了动力,甚至失去了信心,他们更多的是在意自己在期末尤其是高考中的分数,分数给学生带来的压力渐渐地抹杀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其次,数学课程内容相对老套,课程设置相对简单,根本体现不出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和作用;最后,初中升入高中时数学课程的衔接并不紧密,能够应用到生活的内容并不多;另外,一味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学抛在了一边,只看重教学的结果,不注重教学的具体过程。这些因素致使我国素质教育提升速度减慢,亟需解决。[2]
二、高中数学课程设置的新特点
1. 展示概念产生的步骤,从根本上领悟概念内涵
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再像以往一样直接呈现定义,不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新的知识概念,而是通过新的教学手段例如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让学生参与到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当中,使其感受概念形成的全过程,领悟本质上的东西,而不是生拉硬套、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为课堂增添了色彩。[3]
2. 密切联系实际,提升学习意识
抽象的数学是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原型的,对于高中生来说,只要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和总结,就会积累出大量的学习经验,长此以往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无形中就形成了,数学素养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3.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一个学生在学习不同学科时学习方法也各有不同,这就说明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占主导地位,学生的“学”占主体地位,二者相辅相成,需要彼此的互动、配合。新的课程标准始终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只要学生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创新精神,那么数学在学生身上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
三、高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变化
1. 减少了必修课课时,扩大了选修课的选择范围
必修教学大纲由280学时降到了180学时,这使高中生在选修课课时的选择上有了自主选择权。同时,面对新的教学内容,高中数学老师可以根据现实需要为学生量身定制教学计划,这方面给老师减轻了教学压力,增加了选择空间。[4]
2.在课程总体目标上的变化
2.1 在数学课上学生一方面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学会这些知识的来源,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才是硬道理。
2.2 在数学意识培养方面包含了运算求解、抽象概括、数据处理等基本技能。科学地了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2.3 新课改要求学生要有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学生还要通过多媒体以及其他先进的技术不断地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整体认知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生应该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科学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的精髓,在学习中立于不败之地。
3. 高中数学课程在主要结构和内容上的变化
3.1《标准》各系列课程内容的新变化:新课标将课程结构模块化,重视课程的多样性,通过改革把课程的选择性落到了实处。
3.2将最基础的数学内容重新确定下来,一些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被保留,新的教学理念逐渐被广大高中数学老师所采用,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学的侧重点和原来有所不同,以前只注重教的结果,并没过多留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反应,现在却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看得非常重要;从前老师在高考前采用的大多都是题海战术,如今一些过时的题型已经被摒弃,老师开始归纳、分类,教学重点和难点都体现得非常清楚、到位,这些对于高中生而言不仅节省了做题时间,还能有效的掌握各种学习技巧,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3.3其他新的内容是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特意安排的。[5]
4. 倡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大型活动,促进协作能力和友好交流
新课改提倡国家和学校定期组织高中学生开展大型数学探究和竞赛等活动,并有规律的将其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学习的始终。实践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有效的锻炼机会,增进了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情谊。
结论:新课改的宗旨是力求减轻高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同学们在数学课上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新课标》的实施给广大师生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老师们要掌握高中数学教学新方法,拓展新思路,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熟练运用新理念,将新课改落实到实处,这样我国整体人文素质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李建华.TIMSS2003与美国数学课程评介[J].数学通报, 2005(3).
[2]徐文彬,杨玉东.英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确立与变革及其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 2002(3).
[3]曹一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及其争鸣问题[J].数学通报,2005(3).
关键词:数学探究;数学建模;课堂教学
从2010年甘肃省全面实行新课程改革到2016年,笔者所在的嘉峪关市第一中学数学组已经走过了七个年头.相对于最初的迷茫和无助,如今的我们有了更多的自信.在摸爬滚打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渗透在每节课中的数学探究的魅力,也体会到数学建模对学生的深远影响.2015年9月份,嘉峪关市第一中学数学组参与了为2017年全面推行新一轮的新课程而做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与调研活动,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在整个调研过程中我注意到新一轮的课程标准更加重视数学探究和数学建模的作用以及深远的意义.于是决定对 “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做一些研究,以下就是一些粗浅的认识,也为笔者将要迎接的新一届高一提前做好准备.
一、研究的必要性
中学数学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数学与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导致许多学生觉得“数学除了高考别无他用”.大部分同学学习了十二年的数学,没有形成起码的数学思维,更不要说用创造性的思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
而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数学学习方式,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新课程中设立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并结合我数学教学的实际,便把“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确立为下一阶段我的教研方向,旨在结合我们正在进行的高中数学新课程以及即将到来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探索一条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的教学思路.目的是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为将来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打好基础.
二、概念的界定
“数学探究与数学建模”是与高中数学课堂紧密联系的狭义概念,这与高校的数学建模是有区别的,更多的是关注在新课程背景下不同学校的不同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推进.其中数学探究即“数学探究性课题”,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数学建模即对现实问题进行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表达问题、构建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果、改进模型,最终得到符合实际的结果.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价值
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专门为研究生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差不多同时,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也开始把数学建模的内容列入研究生p大学以及中学的教学计划中去.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晚.1993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召开了两次《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研讨会》,强调了“要重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个全过程”.从此,数学建模渗透到了中学数学教学中.
考虑到国外对于数学建模的研究与我们所研究课题的背景有较大的差异,因此特别关注的是国内中小学数学建模的研究.虽然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数学建模的研究,但是如何从“数学探究和数学建模”这两块大蛋糕上汲取到最多的营养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如果学生在数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查询资料、收集信息,养成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的习惯,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同时,了解了数学概念和结论的产生过程,那我也会欣慰一笑.我希望用朴素而有效的“数学探究和数学建模”的研究来逐步实现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探究能力的目的.虽然对于改善数学教育现状来说是杯水车薪,但是作为战斗在教育一线的我们,哪怕是看见一位学生的进步都已很欣慰,这就是选题的意义所在.
“数学探究和数学建模”允许不同的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熟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不追求结论的唯一性和标准化.这种开放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探究与建模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是头等重要的,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和运用,从而有新的发现和创造.因为探究能力是一个人一生中都要不断提高的重要能力之一,这就是研究价值所在.
四、研究目标
在甘肃省一轮新课程即将结束,新一轮新课程即将开始的大背景下,研究目标确定为积极探索“数学探究与数学建模活动与高中数学课堂教W关系”.以数学探究和数学建模的问题为着力点,重视思考过程,强调不同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增加自信,自觉的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
开展数学探究和数学建模教学,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变,由讲授式教学到启发诱导、学生参与的双边共同活动的转变;也可以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学习转变,由单独学习到多向学习的转变;开展数学探究和数学建模教学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这种能力是今后工作所必须的.
五、研究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一是新课程背景下所涉及到的数学探究和数学建模的具体归纳和划分,探求数学探究问题和数学建模问题的设计与开发;二是不同学校不同生源不同班级课堂教学中探究与教学的关系研究;三是数学建模与教学关系教研;四是数学探究与数学建模的研究对于教师专业科研能力提高的研究.
六、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研究的假设和拟创新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挑战.从那种“一支粉笔和一张嘴”的模式中跳出来,教师要成为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一方面,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数学探究课题的案例和背景材料,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并提出探究课题.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建立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
其次,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时首先要研究“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教什么”是指确定有哪些数学探究问题和数学建模问题适合学生去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能提高哪些方面的能力.“怎样教”是指用何种方式展开数学实践活动?例如,学生采用的探究方式:课堂小组合作探究、课后小组合作探究、集体研究同一个课题、小组合作不同课题等.教师的指导方式:参与到某个小组、参与到各个小组、小组顾问等.旨在让“数学探究和数学建模活动”与紧张的高中教学的关系是和谐而美好的.
另外,基于以上的研究,充分利用研究成果,积极推进数学探究与建模校本教材的编写和选修课的设立.
七、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是紧密结合正在进行的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探究问题和数学应用问题,积极推进数学探究与数学建模选修课的设立.通过数学建模选修课,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世界,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为数学探究与建模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八、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将采用“对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教育经验总结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数学探究与数学建模活动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
九、研究技术路线
研究的技术路线是以教学过程中的教材提供的案例和背景材料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技能、方法、思想的过程中发现和提出自己的问题,独立或与他人合作的利用查询资料、收集信息等方法加以研究.教师成为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不仅关注实际过程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完成相应的理论生成.
十、研究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5年8月―2015年12月为“数学探究与数学建模活动与课堂教学关系”的探索阶段.根据高中数学必修中的数学探究和数学建模问题尝试编拟出有实际背景或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探究和建模应用问题,并积极探索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第二阶段:2016年1月―2016年12月为初级推进阶段.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进行三个不同层次的阶段:简单探究与建模阶段――选择简短的问题与实例师生共同探究并建立模型,把渗透数学探究与数学建模的意识作为首要任务;典型案例建模阶段――在教师指导下,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由学生独立完成典型的数学探究与数学建模问题,让学生初步掌握数学探究与数学建模的常用方法;综合建模阶段――师生应组成“共同体”,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与建模活动.
第三阶段:2017年1月―2017年4月为对比改进阶段.在这一阶段需对“教什么”和“怎样教”这两方面问题进行改进.跟踪分析并撰写出一份有较高学术水准的阶段性研究报告,并积极推进数学建模校本教材的编写和选修课的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