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护理课程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课程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课程教学设计

第1篇:护理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微课程设计;内科护理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微课程的概念与优势

微课程是一种符合时代教学要求且可以移动的重复性自主学习模式,在临床教学护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实践显示,微课程可以有效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微课程设计模式在很多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微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练习测试、习题练习等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微”,可以将知识实现情境化、碎片化以及可视化处理,学生只要使用平板电脑或者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学习。

二、微课程设计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内科护理这门课程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这门课程不像外科护理教学模式一样直观,也不像基础护理课程一样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练习机会。而在讲解关于内科疾病的发病机理、检查方式以及临床表现时,由于不少学生的基础水平较差,教师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为学生回顾相关的知识。虽然近年来各类新型教学模式如角色扮演法、换位教学法、案例导入法陆续出现,笔者也将其应用到了内科护理实践活动中,但是却一直未能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而精悍短小的微课程教育模式,则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现以肺气肿患者的临床护理教学为例来分析微课程设计模式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设计

对于肺气肿患者而言,护理的关键因素就是要开展呼吸功能锻炼。在未使用微课程教学模式前,需要由教师先来演示,接着让学生模仿,没有设置课后练习环节,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护理实践技能根本没能够得到锻炼。在应用微课程设计理念之后,笔者将肺气肿患者的护理要点制作成为微视频,让学生在课后反复播放、观看,此后,学生普遍掌握了相关的护理技术。

2.教学步骤的实施

(1)根据传统教学模式,用多媒体播放与肺气肿相关的知识,包括肺气肿的概念、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检查步骤等等,并结合病例进行详细检查,时间控制在15min。

(2)应用微课程,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之前设计好的微视频,时间以8min左右为宜,内容为肺气肿患者的临床护理注意事项。

(3)应用翻转课堂的模式,请五名学生到讲台上介绍关于肺气肿的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观察、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起居护理几个方面,时间为8min。

(4)请一名学生上台进行课堂总结,时间为4min。

(5)为学生布置课堂作业,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时间为10min。

(6)将课后微课程视频放入到QQ与微信平台分享,让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复习和演练,每日晚上8:00~9:00是教师的上网互动时间,学生可以在群里提出疑问,由教师负责解答。

3. 教学效果

在微课程的应用过程中,微视频的播放是其中的核心,笔者制作的微视频时间并不长,仅有8min,但是却将以往30min左右的视频资料的重点集中起来,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起来,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在课后,及时鼓励学生进行了复习和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护理技术。

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微课程的应用给内科护理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泉,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在课后分享的视频则可以帮助学生随时进行测试和复习,有效帮助学生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 娟.利用智能手机辅助内科护理教学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15,(8).

[2]王美芝.《内科护理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社区医师,2014, (5).

[3]鲍荣年.优选内科护理实训项目 提高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14,(2).

第2篇:护理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社区护理 实践课 能力培养

社区护理是护理工作者向社区人群提供涉及医疗、预防、康复、护理保健和健康指导等卫生服务的过程,是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宗旨的一门科学。社区护理已成为21世纪护理工作研究的重点,我国的社区护理起步比较晚,社区护理教育对我们来说是更是护理教育的一个新课题。社区护理的服务对象包括个人、家庭及人群,并以人群为重点,它的目的是促进、保护和维护人民的健康。由于社区护理所需的知识面及知识结构的特殊性,对社区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们要具有医学临床知识、公共卫生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如何结合社区护理课程的教学,加强对学生社区护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现有的教学条件并结合社区工作的需要,我们对社区护理学课程中的实践内容进行了设计,通过该实践课程,使学生的社区护理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下面是我们社区护理学教学中对部分实践课内容的设计,仅供同行参考。

一、社区个体健康状况评价

社区护士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就是对社区个人、家庭、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为开展社区护理工作提供依据。在实践课程的设计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及教学条件,设置了社区中“个体健康状况评价”内容的实践课程,并选择了其中可操作性较强的“评价年龄”法让学生进行实践。首先学生通过收集社区或自己家庭成员(如父母)个人生活方式、所处环境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有关疾病史及家族史、健康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作为疾病发生的前驱诱发因素;然后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推算出个体当前状况下的年龄即“评价年龄”,提出建议控制危险因素后可能降低死亡率、可能延长寿命,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可能延长的年龄即“增长年龄”。比较“实际年龄”、“评价年龄”和“增长年龄”三者之间的差别,对个体的健康状况做出评价。该项实践内容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学生们也很感兴趣,通过该内容的实践,既提高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也使学生们对社区个体健康状况评估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家庭访视实践

家庭访视是社区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家庭访视实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护理程序对慢性病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全方位的、持续的照顾。家庭访视要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应培养学生具有预防的观念、知识和技能。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建立若干份家庭档案,并指导学生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为服务对象编制健康教育卡或健康教育手册。通过家庭访视可更新社区居民的健康观念,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人群参与的积极性。

三、社区健康教育实践

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是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社区护士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对社区人群开展健康教育。该实践课的目的是:通过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健康教育在社区护理中的意义,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健康教育;通过实践使学生熟悉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学会因时、因地、因人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由于学生对健康教育的意义、方式、方法都比较陌生,所以首先可安排学生参加一次社区卫生服务站(或中心)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讲座,如对特殊人群的健康教育讲座,使学生对健康教育有一个初步的理性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选一些学生比较熟悉、感兴趣或有针对性的内容,如“吸烟对健康的危害”、“艾滋病的危害及预防”“网瘾的危害”及社区常见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预防等,作为健康教育的选题,并让学生围绕选题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查阅有关资料,在班级模拟宣讲或在模拟情境下作角色扮演、情境对话等。如通过“吸烟对健康的危害”这一主题的讲座,学生们了解了目前世界及我国的吸烟状况、香烟中的几种有害物质及对人体的危害、被动吸烟对他人的影响等问题,很多学生表示,以前只知道吸烟会危害健康,通过健康教育讲座,对吸烟的危害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一些吸烟的学生表示,今后再也不吸烟了。

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预防是社区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慢性病预防主要是针对健康人群和高危人群展开健康教育,帮助他们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自我监测、自我保健的知识。如高血压、糖尿病预防的健康教育,涉及的内容较多,也可由小组共同完成。小组成员们分别准备不同的内容,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掌握有关研究的新进展,并保证内容详实、通俗易懂。

通过健康教育实践课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使他们对健康教育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社区中慢性疾病的干预与防预

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加强慢性疾病的干预与防预,对促进社区慢性疾病人群的健康、控制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社区护士,不但要掌握社区中慢性疾病的护理技能,还要具有对社区中慢性疾病干预与预防的能力。对社区中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让学生根据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查阅相关资料,给社区居民制定健康教育处方。如针对冠心病的健康教育处方,让学生从行为指导、营养指导、运动指导三个方面进行制定,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又制定了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健康教育处方,提高了学生对社区中慢性疾病的干预与预防能力。另外还可让学生根据所学习的营养知识,制定社区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病人的食谱。学生通过上述实践,巩固、扩展了知识,掌握了一些对社区慢性病干预与预防的知识与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社区特殊人群保健

社区特殊人群是指社区保健服务的重点人群,主要包括儿童、妇女和老年人,这些对象的健康相对脆弱,有更多的机会遭受有害因素的侵袭,因此,对这些社区特殊人群的保健也是社区护士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社区护理教学中,我们加强了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安排学生见习社区保健站的预防接种工作,使学生熟悉了预防接种卡,掌握了儿童预防接种的管理程序、注意事项等;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在学校的护理实验室内摸拟实习不同种类预防接种的注射部位及方法和注意事项。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去老年公寓进行实习,对哪里的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及计划。通过上述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对社区特殊人群的保健能力。

六、社区信息资料的统计分析

社区护士在进行社区护理评估、制定社区护理计划和评价社区护理效果时,经常需要对各种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而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较差,不能满足社区护理工作需要。因此,我们在社区护理实践课的教学中,加强了对学生处理分析资料能力的训练,如通过给出某社区人群的一些具体数据,通过计算使学生掌握社区常用生命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计算资料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护理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一、微课程设计思路

微课程设计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人护理为例,对微课程的设计和应用进行研究。

对于慢阻肺病人来说,在进行护理时应该注重呼吸功能的锻炼,这是护理该疾病病人的重要内容。在没有进行微课程设计时,教师主要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即教师先演示一遍,学生随后进行模仿学习,但是在课后很少有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导致学生很难掌握呼吸功能的锻炼方法。笔者学校引进微课程,制作了与呼吸功能锻炼相关的微视频,而且还在此基础上预留了课后习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掌握了呼吸功能的锻炼方法,还能对其他学生进行指导。在该节课程中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二、课堂操作步骤

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引进微课程设计,具体的课堂操作步骤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开展护理教学,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课件,主要包括慢阻肺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等。随后教师对实际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时间设置在15分钟左右。第二步,进行微课程设计,利用多媒体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关于呼吸功能锻炼的微视频,时间设置在8分钟,具体内容见上表。第三步,实现翻转课堂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指定几位学生到讲台上讲述一下慢阻肺的护理方式,内容可以是饮食护理、病情观察、起居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整体时间安排在8分钟左右。第四步,指定专门学生进行课堂总结,时间控制在4分钟以内。第五步,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堂作业,并进行课堂答疑,将时间设置在10分钟左右。第六步,⑽⑹悠捣⑺偷窖生的QQ群中,并实时进行答疑和互动。

三、教学效果分析

微视频是微课程设计的关键所在,在上述慢阻肺病人呼吸功能锻炼中,微视频只有8分钟,与传统的教学时间有很大差距,而且以视频、影像的方式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防止学生上课走神、溜号,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另外,在课后学生还可以通过重复观看视频的方式来巩固相应知识,充分掌握呼吸功能锻炼的方式,提高了内科护理的能力。与之前的教学课堂相比,微课程设计就好像是一味兴奋剂,能够让学生的大脑思维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讨论中,教师还可以在课后将微视频发送到QQ群中,供学生随时观看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教学体会与讨论

第4篇:护理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智慧教学;翻转课堂;微课;个性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2-0029-03

一、智慧教学与翻转课堂的联系

近些年来,很多学校利用智慧教学理念进行指导教学,智慧教学旨在让学生拥有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智慧化学习空间,方便学生进行教学和评价。智慧教育在于将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符合当今时代创新的要求,使学习者养成深度思考和学习的习惯。翻转课堂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前进行微视频学习,并回答视频中相关问题,在课上老师主要对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进行解答,并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重要环节,它的设计关乎到整个课程能否达到所要求的教学效果。“教学的过程一定是人际互动智慧碰撞……没有思维碰撞,教育就无法完成。”[1]

智慧教学是指用新媒体教学设备,为教师进行高质量的教学提供基础,针对学习者的个人特征和基础,进行个性化教学和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教学旨在培养有出色的价值观、行动力、思辨能力以及拥有优秀潜能的人才。黄荣怀教授指出“智慧教育是一种由学校、区域或国家提供的高学习体验、高内容适配性和高教学效率的教育行为,它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学生、教师和家长等提供一系列差异化的支持和按需服务,能全面采集并利用参与者群体的状态数据和教育教学过程数据来促进公平、持续改进绩效并孕育教育的卓越”。[2]智慧学习主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对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基于智慧教学理念的翻转课堂教学,提升了教学资源品质、增加了互动交流、优化了教学方法、学习者可以进行实时反馈,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智慧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流程

智慧教学理念中的教学内容、方式以及策略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追求创造理念和智慧理念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的智慧发展。重点在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遵循每个人的个性发展进行教学。在这种理念设计的翻转课堂中学生能发现快乐,并体会到创造的愉悦感。[3]

1.情景导入

学生课前看微课视频自学,对自己的知识框架进行初步建构。学生通过探索新知识的过程,进入教学情境体验。视频结束后,对自我认知能力产生启迪,独立完成在线微课程的任务和测验环节,发现自己学习的疑难所在并进行反馈。

老师导学案,老师通过对课程的建设和开发,找出学生学习知识点的共性问题,确认教学起点进行教学。

个性备课,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同,教师备课的过程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针对性备课。教学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学习,最后教师通过会话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

2.协作与会话

研讨共性问题,在研讨过程中教师随时记录教学过程的情况问题、并向学生展示探究过程和结果。探究过程包括质疑、判断、比较,选择,然后是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再通过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力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然后评估教学效果并进行纠偏。

学生和教师都是课程的组成内容,应该作为课程创造的主体部分,教学不只是传递,还可以转变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应该包含课程的创造和转化。使整个课程内容不断升级,真正做到了把学生和教师作为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整个过程不仅可以找到整个学习内容的难点重点,通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再次巩固了知识。最后通过分析教学的整个活动过程的内容再作出课堂报告。

3.要素资源

让学生按照兴趣进行学习,教师设计的内容可以进行兴趣引导,帮助学生找到他们的兴趣点。然后在课外让学生利用优质资源进行学习,通过智能推荐功能,当用户浏览完课程内容时,自动为他提供最感兴趣的相关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仿真实验内容,使教学内容直观易懂而且富有兴趣,同学也比较容易接受知识和深刻记忆。

老师利用优质资源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并学习优秀的教学案例,例如微格课例、名师微课程,遵循简单、实用、多样、智能的特点进行教学并跨越互动交流。

4.意义建构

对学生个性化学习进行深入思考,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系统进行即时批改,并对一些题目进行讲解,并形成作业报告。不仅可以互动交流,还能够进行个性化辅导。方便家校互动,增进沟通,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开拓创新视野与实践研究,真正实现学生知识框架的意义建构。

三、智慧教学翻转课堂互动系统

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教育的真谛就是通过构建技术融合的学习环境,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4]结合智慧教学理念与新媒体设备相结合,设计翻转课堂互动系统。建立一个智能,网络和数字化的互动系统,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师生个,消除课堂困难,优化教学过程,方便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5]

智慧教学翻转课堂互动系统包括微课中心、个人中心、教学中心、课程中心、活动中心。

1.微课录制中心

制作中心是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并进行录制。传统录制微课比较复杂繁琐,一体式微课制作设备通过简单操作,可以直接进行微课录制。

U-note智写笔,不但可以进行同步记录,还拥有了对比批注,电子板书,回访笔记,投票统计等功能。书写同时将信息传到电脑,根据需要的内容进行课程制作,方便教师教学。

2.个人中心

教师有自己的电子档案袋,里面拥有私有存储云盘,不仅可以存放教师平时积累的素材,也可以将优秀的课程资源分享给老师,方便老师进行学习。学生也有自己的电子档案袋,可以随时回顾自己学习进程,方便学生查漏补缺。

3.教学中心

教师课程管理,班级情况查看,利用教师电子档案袋和学生电子档案袋包含的资源与情况,进行学生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符合自己基础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再进行课前导学预习,包括上课中的难点还有教师未涉及到的知识点。对于上课过程中遗留的问题、未讲完的知识点,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共享,学生可以利用电子档案袋调取教学资源,方便学生在课后进行总结和巩固知识。

通过教学监控,为学生发放测验题,筹划学习活动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作业收发,教师可以在线上进行批改作业。通过题库和考试管理系统,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随堂测验,期中测验,期末测验等进行实时监控。

4.课程中心

课前预习中教师提供微课教案和课程导学微课视频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在线讨论中包括一些供学生讨论的主题,通过发帖讨论、回帖讨论,学生的发帖情况记入考查成绩中,教师可以随时发起一个新话题进行实时互动。在线作业包括一些课堂测试,学生需要在截止日期前完成,可以采用评分方法为最高分的方式。综合测试包括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与在线测试相同,也要在规定时间截止前完成。

5.活动中心

新闻讨论区可以使教师与学生通过在线的方式进行有效互动,通过课程社区,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有效的使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在课程社区,学生还可以看到一些名师讲座,也能够方便教师进行远程教学。

四、结语

智慧教学理念的翻转课堂可以帮助学校紧跟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这种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还可以帮助学校积累更多的教学资源。这种教学理念,不仅帮助教师提升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各种教学资源通过整合也可以高效使用,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流程和互动系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因为是学生们期望知道的内容,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讨论,通过师生互动在线交流,改善了过去互动交流较少的局面,帮助他们提高了学习效率。智慧教学理念的翻转课堂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智能和个性化教学的学习环境,真正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玉成;钟启泉:回到常识才能谈点基础教育[J].上海教育,2014(12).

[2]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

[3]吴晓静,傅岩;智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J].教育探索,2009(9).

第5篇:护理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一、课程设计原则

从生物化学学科性质上看,《生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技能较强、基础理论较深的课程。但作为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却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这门课程自身抽象性较强,不少学生感到难懂、难学。尤其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知识点多,课时设置又少,特别是对一些高中文科班考入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上难度更大,这就迫切要求任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本门课程设计的原则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护理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出发,将护理岗位要求的知识和能力与《生物化学》相关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制定出与真实工作环境更加贴合的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和技能。

二、课程目标定位

课程目标定位是将概括性的职业能力分析典型化,使之成为有教学实际操作意义的行为指南。学生在通过本课程的项目学习后,能够对六类代谢性疾病的生化机理进行分析,逐步建立对代谢性疾病的肝功能、血样及酶学等生化检验结果进行解读的能力,解释生化指标的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分析代谢性疾病与酶、肝功能等生化指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生化角度探索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和诊断治疗的机理,从而较好地配合医疗开展整体护理工作。在通过对护理岗位能力的分析后,获得以下三大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①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指出六类代谢性疾病的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②正确解读六类代谢性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结果;③解释六类代谢性疾病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的正常范围;④解释六类代谢性疾病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的临床意义;⑤分析六类代谢性疾病与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的联系;⑥利用生物化学知识合理解释代谢性疾病发生的生物化学机理;⑦利用生物化学知识合理解释代谢性疾病病情变化的生物化学机理;⑧能举例说明生物化学知识在护理临床工作中的应用;⑨能结合生物化学知识对日常护理工作提出合理建议。

2.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目标:①了解蛋白质、酶等生物大分子结构与理化性质、功能的关系;②熟悉酶的作用特点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③掌握常见中毒与酶、生物氧化的联系;④掌握脂类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紊乱对机体的影响;⑤掌握氨基酸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紊乱对机体的影响;⑥掌握糖类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紊乱对机体的影响;⑦熟悉肝脏在机体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素质目标。①通过对临床病案的汇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②通过对临床病案的分析,形成对综合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的习惯,加强职业认同感,体验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过程和团队合作的精神;③通过对代谢性疾病临床生物化学指标的解读,树立实事求是、对患者认真负责的态度;④通过解释生物化学指标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锻炼护患沟通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⑤通过分析代谢性疾病与生物化学指标的内在联系,养成查阅资料和自主学习的习惯;⑥通过对病案和化验报告单的认识,体验数据和外语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⑦通过解释代谢性疾病发生、变化和诊断治疗生物化学机理,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⑧通过认识生物化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锻炼评判性思维和合理推断能力。

三、项目内容设计

学习项目内容设计是项目化课程实施的行为手册,是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设定具体任务将三大课程目标融会于实践操作,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的齐头并进。

根据分析护理岗位所需技能及相关课程间的知识结构,遵循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针对课程特点,结合护理专业及其后续课程对生物化学的要求,并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特点,精选课程护理专业针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项目分为A线项目和B线项目,A线项目主要在课堂上开展,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B线项目则是在课外开展,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制作幻灯片进行汇报。在A线项目下又分为入门项目(急性中毒患者生化机理分析,8学时)、主导项目(糖尿病患者生化机理分析,10学时)及综合项目(肝胆疾病患者生化机理分析,10学时)3个子项目。

教师借鉴其他课程项目化教学经验,根据从易到难、由简入繁的学习逻辑,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学生所熟悉的信息和认知规律,将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病案解读指标确定指标分析(实验)病机分析后续拓展6个过程进行工作任务划分,展开教学实施。

四、项目内容实施

第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要求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对整体课程有个鲜明的印象,对课程充满兴趣。具体设计如下。

1.教师和学生相互介绍与认识,告知学生联系方式(QQ)、手机、微博。

2.课程简介:告知学生本门课程为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介绍本门课程的总体安排、课程目标、课程主要内容,强调以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说明本门课的考核方式,如不能达到项目考核要求就不能成为人民医院护士,延长考核期。

3.情境设计:假设本班为乐山人民医院病房会议室,全班学生按4飞人的规模组成团队,作为护理工作小组,每组设有责任护理组长(负责人),教师为护士长,学生为护士;每周进行一次教学查房,查房后对患者情况进行讨论,完成任务书。

五、项目内容评价

本门课程采用项目考核法,即强调过程性考核。在项目完成后,通过对项目的验收进行结果考核,考核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组成。对完成项目的每个过程都要适时地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含了技能、知识和素质。期末理论考核采用闭卷方式。各类考核都设计有详细的考核指标和评分表。

六、结语

基于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生物化学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教学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确有其独特的优势,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能较早地体验到职业工作过程,熟悉护士工作流程,掌握岗位工作技能,成为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项目化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特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为今后从事护理岗位工作打下了基础。

生物化学课程项目化教学在实践中对教与学的能力提高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深入探讨,不断总结,才能正确并更好地运用项目教学法指导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教学。针对项目化教学的顺利实践仍存在一些阻碍,可以从如下方面改进。

第6篇:护理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综合及模块化的课程设置

福林德斯大学的课程设置综合性非常强并且完全模块化。带来的好处一是课程总量很少;二是与灵活的入学途径呼应,便于课程组合,使获取学位的方式非常灵活;三是节约教学资源。以三年制护理本科为例,必修课共计22门,选修课共计13门(每名学生只需选修1门),平均每学期只有3~4门课,一般每门课的上课频次为1~3次/周,单门课程一学期的开课时间为10~13周。大多数学生一周只需安排2~3个半天来校上课,其他全部为自学时间。自学地点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多在图书馆或家中。课程设置方面,专门设置的人文社科类课程较少,而只是将其内容整合到其他专业课程之中。国内护理本科所开设的护理学导论、护理学基础、护理管理、社区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儿科护理、康复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等专业课程及诊断、健康评估等基础课程[1]在该校被整合为“护理1~6”共计6门课,每学期修1门。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在澳大利亚护理学院很常见[2-3],但与美国护理学院比较有较大差异[4]。其最大优点在于可以充分保证学生的自学时间,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式教学的开展。同时,该校还将课程设置完全模块化,18个学分为1个模块,大致相当于一个学期的课程,非常便于学生自主组合。比如,三年制本科学生可以通过标准的共计108学分的学习获得护理本科学位,也可先学18个学分的课程获得一个毕业证书(graduatecertifi-cate),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学18个学分的课程获得一个学历证书(graduatediploma),相当于大专文凭,没有学位,但这些学分及证书在其以后攻读学士或硕士学位时均能得到认可,单科成绩的有效时间为成绩获得后的5年内。课程设置的模块化使得一门课程的课堂内可同时有三年制、两年制或一年制的学生,因此有利于节约教学资源。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设计

福林德斯大学的课程教学设计处处反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循证实践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每门课程的教学都由单个的教学组负责完成,教学组长主持教学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计划、主题明细、必读的教程活动3个部分。学习计划和主题明细的对象包括国内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和教案等,内容非常清晰明确。学习计划以周为单元,详细罗列了本周的学习目标以及达到学习目标需要听哪些课、看哪几本书中哪些章节、阅读哪些文章和网站、在线学习引导、预习内容与课堂活动的关系等。主题明细对学习计划中的一些重要内容进一步进行了详细描述,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如何做学习前的准备,包括总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和具体实践的安排,告知学生课程需使用的教材、参考书目、学习资源、在哪里以及怎样获取相关学习帮助和支持、怎样获取学校图书馆资源及怎样查阅电子数据库等;另一方面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作业任务,包括作业的具体内容、完成要求、提交方式、提交时间、评价方式及其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比重等。课程教学形式主要有4种:(1)讲座(lecture),即大班理论课,所占比例较少,均有录像资料保存,学生可以不去听课,需要时可以随时观看授课录像。(2)小班讨论课(tutorial),在教学设计中所占课时比例最多,每节课可同时有多名老师授课,每班不超过30名学生;学生必须听课,有考勤制度约束,且课堂表现是此门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3)实训课(workshop),内容及仪器设备丰富,但对学生程序性技能的掌握要求不高,重点关注学生思维的启发。(4)在线学习(flinderslearningon-line,FLO),每个学生有登录帐号及密码,在线提供教学资料、互动答疑、作业等,其课程考核主要由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三部分构成。值得注意的是,该设计的实施必须有强大的网络支持和图书文献资源支持,因为大量的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必须以图书馆专业图书及文献阅读为基础;同时,必须有庞大的教师资源,因为每节讨论课不能超过30个学生。该校的教师大部分为临床非全日制教师,研究生也参与临床教学,该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要求之一就是要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

教学目标实现的强制管理模式

福林德斯大学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其充足的教学资源及严格的管理模式。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老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习,教会其如何更好完成学习任务,而学生要完成课堂讨论汇报和课后作业等学习任务需要课前、课后阅读大量的文献,一旦完不成,将不能通过本门课程的考核。某些课程如果条件具备,会有1次补考的机会(补考的机会只给第一次作业分数为45~49分的学生,其余未通过考核的学生没有补考或者重写机会)。若补考的学生补考没有通过,就只能重修该门课程,重修后仍不能通过就只能转学或退学。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该校的学费标准为三年制20900澳元/年,共8门课;1年制是23100澳元/年,共7门课,平均每门课的学费高于2500澳元/年。重修课程是需要重新缴费注册的,而且重修课程的费用每年都会变化。一般按照课程的学分缴费,3学分重修课程的费用是2500澳元,4.5学分或6学分的费用则高于4000澳元。但是有些课程是连续的,如“护理(nursing)”这门课,只有过了“护理1”才能够修“护理2”(以此类推);最后一学期学习“护理6”要求之前“护理1~5”的所有课程必须全部通过。所以,有些学生重修该类课程相当于留级1年。如果一门课程有太多学生没有通过考核,学校会开设暑期学校。暑期学校就是在暑假连续上课2周左右,然后进行考试或交作业,当然也要交重修费用。这种严格但不失科学的管理模式,促使每个学生都非常努力学习,希望所有课程能够一次通过。

第7篇:护理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 高职高专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237-02

伴随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也不例外。特别是近几年,在国家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之后,全国各类信息化教学比赛更是层出不穷。如何合理而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过程和效果已成为每位教育者亟需解决的难题。可见《人体解剖学》作为高职高专医学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如何加快与信息化技术的整合已迫在眉睫。

一、课程基础分析

(一)课程作用与内容分析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院校最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医学生的入门课程,也是学好医学知识的基础。恩格斯曾说过:“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医学生只有了解了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才能判断出异常,才能做出正确的医学诊断。内容上主要包括运动系统、内脏学、脉管系统、感觉器和神经系统等部分。

(二)课程教学对象分析

《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对象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一年级新生。W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个性较强,但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等特点,同时也受校园文化环境和专业特色的影响。因此,为了详细了解《人体解剖学》教学对象的基本特色,特对正在授课的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5级大专护理专业进行了一次随机调查,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89份,通过整理发现教学对象除具有高职高专学生普性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学生喜欢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直观获得认知

在“你比较喜欢哪种教学环境”的调查中发现,只有5位学生喜欢“‘粉笔+黑板’式传统教室”,84位学生喜欢“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可见,随着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断推广,学生也越来越习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学习,也希望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来加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特别是对文字性的描述,学生更希望能直观获得认知。在“在该课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你希望老师提供哪些资源”的调查中,以“图像”和“音视频”的回答最多,占90%以上。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足,对老师的依赖性强

第一,在课程学习之前,主动预习的学生较少。根据调查,有35%的学生从不预习,有45%的学生只有在老师强烈要求下才预习,而主动预习学习内容,并积极利用网络资料、图书馆等途径复习知识点的学生只占20%。

第二,在课堂上,学生在保持对老师依赖的同时,已开始注重自我观点的表达。通过调查“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发现,在89位学生中,有71位同学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但主动与老师交流比较少。据调查有11位学生从没和老师进行过交流,只有16位学生经常或有时和老师交流。而主要原因是和老师见面的时间比较少,而且缺少有效的交流方式。

第三,课后学生学习自主复习不足,但开始依赖现代信息手段。在调查“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会复习所学过的知识”的问题时,只有9位学生每次课后都会复习,有48位学生偶尔会复习,有30位学生从不复习。但在遇到学习上的难题时,学生开始依赖现代信息手段解决。据调查,学生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时,10.52%选择置之不理,83.54%的人主要通过“百度、google”等在网络上搜索来解决,5.94%的人选择向老师请教。

(三)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分析

从教学环境来看,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现有教室均为多媒体教室,每间教室都与互联网连接,而且全校范围内覆盖无线WIFI,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登陆QQ、微信、邮箱等平台。在教学资源上,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全校推行信息化教学改革。在学校网站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随时查看课程教学PPT、知识点视频和相关复习资料等。同时,学院还建立了资源丰富的数字图书馆。这些资源最大限度营造出直观感性、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沟通快捷、反馈全面的教学环境。[1]

二、基于信息化手段下的《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结合教学对象的基本特点、课程特性和学院的教学环境,明确《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要突出以下思路:

1.重视师生互动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协商和意义建构过程,需要教学要素间多维度的深度互动,以实现知识共享、意义创生。[2]在传统的教学中,交流的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而课堂教学由教师主宰,学生被动接受,其主体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更难以实施因材施教,也难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紧跟高职高专职业教育办学目标,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高专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形式,其培养目标明确为在保证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以社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能将客观规律和原理转化为物化形态的、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以适应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3]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际操作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

3.构建多重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评价是衡量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主要方式。但片面以期终考试为重点,往往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不注重对知识点的系统掌握,而倾向于期终突击复习,最终知识掌握不牢靠。因此,教育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从多维度、多渠道进行考核。

4.整合各种信息化手段,拓展学习渠道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的传播渠道日益广泛,随时可以获取信息与交换。而且这种方式日益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和认知社会的基本方式。伴随学习习惯的改变,课程教学也要随之改变,要充分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加强与学生的信息获取和交换。在我校整合资源,多门课程开展了无纸化考试,《人体解剖学》就是其中的一门。

(二)课程教学的具体设计

1.教学内容的选取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人体解剖学》明确以培养学生掌握正常人体形态结构为目标,同时考虑到医学护理系学生以理科生为主,医学基础课程比较多,并结合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最终确定《人体解剖学》课程包括五大模块知识点(见表1)。

表1 《人体解剖学》课程知识结构设计

序号 模块一 模块二 模块三 模块四 模块五

教学项目名称 运动系统 内脏学 心血管系统 感觉器官 神经系统

学时分配

(实践课时) 15(7) 20(4) 12(4) 5(1) 12(4)

2.教学流程的设

结合高职高专教育本质和信息化教学环境,《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学,理论课以教师多媒体授课为主,围绕教学目的将学生进行分组,并指导学生按照课程教学模块依次掌握人体解剖学各个模块的重点、难点内容,熟悉了解相关内容,为实验课打下基础。实验课以学生动手为主体,依组组成团队进行学习、交流、讨论,老师在旁指导为辅的形式完成,通过音视频、标本、模型对理论课所学知识进一步掌握和巩固。假若学生临时有事,不能来教室,老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远程教学,同样可以完成学习任务。

3.教学效果的评价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考核和团队考核相结合、课内考核和课外考核相结合。具体考核标准如下表:

考核、评价项目 评价对象 权重

形成性评价 过程考核 学习态度、纪律情况 个人 10%

课外考核 作业、预习情况 个人 10%

模块任务 五个模块实验成绩 团队 20%

终结性评价 期末考试 理论考试 个人 60%

三、基于信息化手段下的《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2015年下学期,在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6个大专护理执行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设计发现:

1.从学生的评价来看,学生对课程满意度为96.91%,有90%的学生认为利用空间课程教学,不仅方便了知识的学习,更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66.52%的学生认为利用信息化手段教学,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71.87%的学生认为把知识模块化,并把每个模块实验成绩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不仅使他们重视了平时的学习,更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2.从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实施教学改革的6个班级参加考试学生309人,及格255人,及格率为82.63%,平均分为70.21分;而在同等试卷难度下,2012级大专护理实施传统教学的6个班,参加考试学生301人,及格184人,及格率为61.26%,平均分为54.61分。由此可见,《人体解剖学》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对学生成绩促进明显。

综上,基于信息化手段下的《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化手段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密切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学生因为平时分问题,而忽视期末复习;在团队协作中,有部分学生滥竽充数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张俊娟,穆卓辉,张朝晖.信息化教学手段下高职专业课程教学设计[J].继续教育.2015(10):73-74.

第8篇:护理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1 引言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作为卫生职业院校各专业的普通文化课之一,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应用性,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软件技术的操作,而且能够有效地选择和利用技术解决相关问题。在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信息技术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完善与改进,演练结合式的课堂学习逐渐过渡为任务、项目、问题等活动方式。

在课堂学习活动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各种新鲜媒体或驱动问题本身兴趣较高,缺乏对活动任务本身的兴趣,伴随学习进度,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学习动机难以维持,导致偏离学习目标。分析其原因,发现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会重点考虑项目、问题等活动的主题,力求主题新颖、紧密结合社会、与学生相关,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对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缺少一定的策略设计。

本文将学习动力设计模型作为思考工具,应用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中,将学习动机因素与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相结合,增强学习动力设计的操作性,以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从而优化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效果。

2 学习动机设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福克将学习动机定义为“寻求学习活动的意义并努力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益处的倾向”。美国M.Keller教授提出“ARCS动机设计模型”,该模型包括4个部分:注意、相关性、自信和满意。我国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杨开城教授在综合心理学有关动机研究成果、学习观、教学观基础上构造了CASPER-POP-CRC学习动力设计模型,该模型包含12个要素,作为设计学习动力系统的思考工具。该模型英文名称中的每个字母分别代表一种动力设计的要素,一共12个,构成学习动力设计的充分条件。这12个要素分别是自信、注意、满意、好伙伴、尊重、相关、利益、结果、权力、代价、职责和认可。

3 学习动机设计要素

CASPER-POP-CRC学习动力设计要素包括活动任务/交互过程、成果形式、活动规则、信息资源和学习工具、知识传递等五类。在活动任务的动力设计中需要有效设计自信、注意、满意、好伙伴、尊重、相关、利益和代价;成果形式需要设计代价、满意、自信、结果;活动规则需要考虑利益、满意、尊重、权力、职责;信息资源的设计需要考虑代价;知识传递则需考虑注意和权力。

针对卫生职业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结合高职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认知规律与学习现状,在日常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将基于教学目标和内容,在每一类设计要素中选择部分要素设计相关策略,如自信、权力、职责和代价、认可和满意等相关要素。

4 “学习动力设计模型”在信息

技术课程中的实践

以CASPER-POP-CRC学习动力设计模型及相关设计要素的理论为指导,下面对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材《医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中第四章第五节进行详细的策略设计,并开展教学实践。

4.1 学生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为3+2护理09-2班全体学生,本次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和相关操作,能够创建个人文件夹目录,能够利用字处理软件创建文件,并处理文字的相关格式,能够利用百度搜索引擎进行基本搜索。学生没有参与过网络主题探究活动,在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上需要进行体会与实践,本次实践特开展问题式教学活动。

4.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4.3 教学流程及分析

第一阶段:情境创设

教师播放中央新闻台的一期新闻直播间节目,展示目前社会老龄化现象,阐明对家居护理员的需要。提出问题:你作为已经毕业的一名护理专业学生,对家居护理了解哪些情况?居家护理的职责包括哪些?你对学弟学妹们能提出哪些从事该行业的学习建议?

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文件,形成对主题的初步认识,交流并阐述个人见解;浏览相关资源网站,思考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进入学习情境。

【策略设计】在学习活动的初始阶段,重点设计注意要素。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特别利用了多媒体文件进行感官刺激,传递的文件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相符,同时根据媒体新闻创设了现实问题与任务情境,赋予学生一定的角色,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问题界定

教师提供学习资料,引导学生浏览主题网站资料,并展示本次课程的学习目标。

学生浏览主题网站,在学习目标指引下,进一步提出具体的相关问题:居家护理包括哪些具体工作?居家护理需要哪些专业知识?如何向学弟学妹们介绍居家护理员?名片等卡片的制作标准是什么?相关图片、文字如何进行插入与编辑?

【策略设计】在问题式学习的过程中,界定个性化的问题是开展学习的关键,会指引学生进行目的性学习。在这个环节中,为了避免某些学生迷失在所提供的资源中,仍首先需要设计注意要素,其次是针对高职学生重点设计权力和代价等要素。为学生展示具体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有意注意;赋予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内容的权力,所提供的资料内容丰富,获取难度要适中;在学习目标和学习资料指引下,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认知加工,形成挑战性的问题,并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

第三阶段:探究活动

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教师协助学生分组,并进行任务分配。一名学生搜集居家护理相关介绍,包括文字与图片;一名学生搜集卡片制作相关要求与模板;一名组长统一管理小组活动,汇总素材,组织交流,形成解决方案。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创设假设,罗列事实。教师作为小组一员参与交流,并对交流提出评价与建议,引导学生不偏离问题的分析与方案假设。学生以清单的形式列出表格,展示知道的、需要知道的、需要做的相关内容。针对学生需要知道的知识与操作,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讲授作品布局注意事项,提供艺术字、图片、文本框等对象的基本操作。

教师针对各小组进行个性化辅导与帮助。学生登录资源网站,下载相关素材,讨论并整理素材,制定解决方案后分工制作作品,一名学生为家居护理员制作名片,一名学生制作家居护理员的介绍材料,组长汇集小组观点,制作学习建议与方案。

【策略设计】在探究活动中,要避免部分学生偏离学习目标,需要通过变换学习方式,例如师生学习、生生学习等,同时变换教师身份,参与学生活动,利用鼓励性言语激励学生展示想法;在活动中关注权力与伙伴要素,赋予学生选择协作伙伴的权力,有助于平等交流,互助合作;并在小组中将任务分解为不同类别,由学生商定自主选择角色,增强学生的信心;赋予每一个角色相应的职责,提升学生的责任心。

第四阶段:成果展示

根据班级的人数,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小组作品,请小组成员在班级内展示。一名成员发言讲解对此次主题的理解和认识,介绍小组分工合作情况;一名成员展示小组作品,总结优缺点;组长总结活动,提出学习方向。教师要明确提出相关建议与个人意见。

【策略设计】在成果展示阶段,利用高职学生的成就感需要,重点设计注意和自信要素。利用组间竞争或自我推荐等方式推选作品案例,满足学生自我展示的需要;允许学生利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介绍和提交作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五阶段:活动总结

教师总结活动的收获,展示学习目标与知识点,重点突出;共享各小组作品,展示作品评价标准;提出下一轮的学习问题。学生欣赏各小组作品,根据作品标准与学习目标开展组间互评,发现不足,提出完善性意见和建议。

【策略设计】在活动的结束阶段,通过各小组作品的共享引起学生的兴趣;利用学习目标与小组作品的对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及目标的认知;开展组间和组内评价,利用多方面评价,使学生以多种形式获得认可,同时活动中的评价操作引导学生获得满意感,消除失败感。

5 实践反思

利用CASPER-POP-CRC学习动力设计模型思考与设计学习动力系统时,教师应按照教学环节分别设计动机因素。在本案例中采用问题式学习,按照情境创设、问题界定、探究活动、成果展示、活动总结5个环节设计相关动机策略。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以下策略:

1)每个教学环节中都应当设计相关注意策略,例如多媒体、情境创设、变换学习方式、变换身份等;

2)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关注赋予职业院校学生的权力、代价、职责、尊重与自信等策略,例如资料搜集、伙伴选择、角色与职责认定等;

3)学习活动结束阶段,利用多方面评价使学生获得认可,并产生对活动及作品的满意度。

另外,本文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班级的容量、不同教学方法、小组交流的支持技术等均会对学习动机的策略设计产生影响,还有待进一步实践。

参考文献

[1]杨开城.教学设计:一种技术学的视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刘梅,王宏.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性的策略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6):78-81.

[3]陈立春.美国“ARCS学习动机设计模型”原理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0(3):79-80.

[4]陈秀琼.基于ARCS理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构建[J].三明学院学报,2006,23(2):221-224.

[5]王芳.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D].重庆:西南大学,2011.

第9篇:护理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五官科护理》 说课设计

说课是指在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让教师面对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口头表述一节课的教学设想,然后由听者评析,以便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1]。说课作为当今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教学研究工作的新形式,不仅为教学研究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而且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理论及实践水平,成为推动教师职业发展的动力[2]。说课活动可以引导教师思考更好的教学策略,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我对我院五官科护理课程的说课介绍如下。

1.课程设置

1.1课程定位

《五官科护理》是临床护理学的一个分支,是阐述眼科、耳鼻咽喉科和口腔科整体护理规律的专业学科,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在五官科护理岗位所需的专科护理操作技能和基本知识,具备运用护理程序对五官科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该课程具有专科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是培养学生具备专科护理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起主要支撑和促进作用。

1.2课程教学目标

《五官科护理》按照“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联合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能力结构和心理特点,确立课程目标。

1.2.1知识目标。学生能掌握五官科常见疾病的护理,熟悉五官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1.2.2能力目标。学生能将掌握的《五官科护理》理论和技术转化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职业本领。

1.2.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心理素质,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严谨、科学的五官科专科护理工作作风。

2.课程设计

2.1课程设计理念

从岗位能力需求出发,确定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以典型工作过程为导向,创设教学情境。

2.2课程设计思路

组织五官科护理行业专家及专任教师,对护理行业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从本专业的专科工作岗位出发,总结该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并对典型工作过程中的任务进行分析,找出与本课程对应的职业能力,然后,根据所需的职业能力确定教学内容,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学习项目。

3.课程内容

3.1内容的选取

在内容的选取上,通过专家研讨,从典型职业岗位出发,根据从事临床五官科护理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选取教学内容,并拟定内容标准。内容中无“章节”,只有“项目化的工作过程”。每一项工作任务对应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使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工作过程的能力要求相一致。

3.2内容的组织

本课程以五官科护理实际工作流程为依据,选取序化教学内容,并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及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并按实际工作任务过程进行“学习情境”的编排。所有的学习均在真实和模拟仿真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实训室一体化,课堂、实习地点一体化,充分利用校内模拟环境及校外行业资源,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的顺利对接。

4.教学方法与手段

4.1教学方法

4.1.1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首先提出相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授课前1―2周将问题发给学生自学,学生自行查阅有关资料,进行思考分析,上课时以学生主动、互动式讨论为主,老师启发引导,最后进行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交流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1.2情境教学法。营造高度模拟仿真的医院职业环境,学生根据教师讲授、演示,模拟医院工作过程严格训练,按操作规程完成各项护理技能操作。

4.1.3案例教学法。展示真实病例,引发学生思考,针对具体病例,分析病情,明确护理问题,制订护理计划,锻炼学生思维,形成常规工作模式,提高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

4.2教学手段

4.2.1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购买教学光盘,将多媒体与校园网相连,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的教学资源。

4.2.2采用仿真软件进行综合能力模拟训练。实训室配备包括常见护理项目综合训练的各类模拟操作软件,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该软件系统还配置学生进行模拟技能训练操作考核反馈系统,为学生课后自学提供教学保障。

4.3.3网络教学手段。在校园网上建立教学网站,教学资源包括电子图书、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等,课程组老师定期对网页进行补充、更新,确保网络教学资源的良好利用。

5.教学条件

5.1师资队伍

有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专职教师均取得了护士执业证书和高校教师证,每年定期到医院上临床班,保证专业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兼职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使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2实训条件

校内具有配套齐全的实验设备和完善的实验室建设及管理。除了校本部实验室,还可到附属医院的诊疗室进行操作练习,实现教学环境的立体化。在校外广泛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与多家医院签校企合作协议,制定巡回检查制度并制订计划,密切学校与医院的联系,保证实践教学计划的落实,满足学生实践训练的需要。

6.课程评价

《五官科护理》课程结合高职高专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特点,采取“四阶段,四级考核”模式。“四阶段”,即课程分项目考核、课程结业考核、实习前培训考核和出科考核;“四级考核”,即小组考核、教师考核、系级考核及医院考核。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通过对整个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改变了学生以往突击学习,知识不扎实的现象,院校双考也实现了医院和学校的深层次合作,将学校考试与用人单位考试相接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