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强集体资产管理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加强农村土地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1.1 加强农村土地资产管理是切实维护农民土地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给出的2010年数据显示,中国农业土地资产比例最高达54%,远高于机器10%、农业设施12%、牲畜24%。全球农业土地资产比重,中国14%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16%。然而,我国农村土地资产产权建设和价值实现机制滞后,导致农村土地资产“流转率低、流转方式单一、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土地资产流转风险高”的现象普遍存在。长期以来,这笔巨大的财富由于法律和管理制度的约束,除用于满足农户自身生产生活需要外,无法像城市土地资产那样在市场中有序流动。农村土地只凸显其基本的社会保障功能,却不具备融资担保和增值等功能,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
在中国,土地是农民的根本。对于农民而言,土地产权既是一种生存权利,又是一种发展权利。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作为一种权利范畴,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民对农村集体土地依法享有的各种财产性权利。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指农民对自己所拥有的财产,通过行使对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受益权、处置权等物权,而获得的相应收益,即农民对所拥有的财产通过出租、转让、入股分红和投资等方式所取得的资产增值收益。农民的财产额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财产性收入的多少。据调查,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农户的财产主要集结在其拥有的土地和住宅上。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该县农户的房屋价值占其家庭财产价值总量的62.6%,该地区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比重严重偏低,平均不到其总收入的1%。一般而言,一个地区越富裕,其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就越多,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就越大。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多少,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富裕的重要标志。
1.2 加强农村土地资产管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它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农村土地资产管理体制机制直接影响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当时国家的建设规模有限,对农民的影响并不大。随着我国市场化的深入发展,政府依然凭借垄断权力,操控农村土地市场。以成本价征用农民土地,再以市场价出让土地,失地农民只获取土地市场价值的小部分,而政府获取了高额的垄断利润,使国家赋予政府的土地垄断权成为权利寻租的动力。政府过度介入经济生活,对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不良作用。现行的农村土地资产管理体制机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违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党的十明确提出,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们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应当着力完善农村土地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农村土地资产市场化,培育农村土地资产市场体系。
1.3 加强农村土地资产管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强农村土地资产管理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突破性发展,主要得益于城乡二元体制下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继续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大量农村土地以极低的成本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而大量农民被排斥于城市化进程之外,不能依靠土地权利直接参与并分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果。显然,这种“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形成城乡分割的土地市场。从土地市场体系构建来看,城市建设用地转让、出租交易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农村土地市场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土地收益分配方式不清晰。政府以强制手段,侵害农民的土地权益,导致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之一。同时,城乡分治体制下,土地要素流动性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影响了要素与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土地权属限制导致集体建设用地和国有建设用地出现同地不同价,农村土地资产的价值没有真正显现出来。因此,深化农村土地资产管理改革,确保城乡之间在资源配置和利用方面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和正义。有序推进农村土地资产管理,促进农村土地资产化,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 农村土地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土地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中国农村的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法律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农村集体组织是谁,法律是否赋予农村集体组织行使土地所有权,法律规定含糊。《中华人民共 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定,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显然,法律赋予农村集体组织的是经营管理权,并未明确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农村集体组织代表农民集体行使。
“集体产权”(Collective Property Right)或“集体所有制”的概念是一个没有得到严格界定的概念。在实践中,作为主体的“集体”是谁?“集体”对土地的管理和监督的程序和形式,法律并无明确规定,在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的内容、界限和法律地位等方面也没有作出具体的安排。由于“集体”这一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和模糊性而在现实中找不到对应的载体,以及其标志性权能被国家控制在手中和大部分权能实际上是由少数农村干部在行使,导致其主体事实上的不存在,即主体虚位。笔者在对重庆江津区、开县和忠县农户走访调查并回收有效问卷316份,结果表明,多数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具体归属是模糊不清的,甚至农民的土地集体所有权概念是很淡薄的。其中28%农户认为,集体就是国家;36%的农民认为集体是干部(村干部、乡镇干部),认为集体是村民小组占15%;剩余21%的农民表示不清楚或是不关心。
周诚在《土地经济学》中提出了“五权结构”,即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在目前的农村土地制度下,农村土地产权对集体和农民而言,并不完整。一方面,农民集体不能充分行使土地权利;另一方面,农户的土地经营权虽然相对充分,但财产权严重不足。例如,在现行制度下,农民缺乏抵押土地使用权以获取银行贷款的权利,产权缺乏有效的实现途径和保护机制。
造成这种主体缺位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现阶段随着家庭承包经营的发展,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在大多数村内是不存在的,村一级并没有真正的土地所有权主体;二是下,土地被细化经营,虽然满足了农户的土地私化经营愿望,但是小农意识下的农民并不关心土地的所有权主体是谁;三是在对农村集体土地进行处分时,各级政府介入十分严重,普遍的形成政府“代民做主”的现象。
2.2 农村土地资产管理机制失灵
现行农村土地资产管理机制体现于行政干预土地产权配置,这种管理机制造成各项权利主体对土地的权利、义务难以明确,这是农村土地经济关系多重矛盾产生的根源。农村土地经济关系多重矛盾集中反映在:一是国家对农村土地权利的控制,表明土地的最终归属权属于国家,但国家并不是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主体,国家却可以通过强制手段实际操纵和决定农村土地所有权交易并且参与所有权收益分配;二是农民集体作为名义上的土地所有者,实践中难以充分行使所有权,主体地位处于虚置状态,土地权益受到多方侵蚀;三是集体土地的经营管理者自身角色混乱,权利和义务不对称,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充分行使受制于农村基层政治民主发展状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集体土地经营管理者分为三种,即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社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他们既是一个经济组织,负责经营管理农村土地,又被视为地方政府在农村基层的延伸,具行政管理色彩,形成农村版“政企不分”。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征地制度存在弊端,其土地资产补偿机制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征收耕地的补偿费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征地补偿标准未包含土地的增值部分及未来的收益部分。农用地一经征用后,其用途改变会导致地价高涨,而这部分巨额增值收益农民并没有权力享受即形成实际上的“增值归公”。从征地补偿办法看,长期以来,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基本上未得到地方政府的承认或尊重。在现行征地制度下,农民拆迁安置所得比例极低,土地收益分配明显是向政府、城市、非农部门倾斜。近年来,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上访、投诉媒体等维权抗争活动以及其与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之间发生的严重冲突事件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3 农村土地资产管理平台薄弱
农村土地资产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民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应依据法律规定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产权、资金运作和资产经营状况进行系统检查、评估。调查发现,农村土地资产管理在确权、统计和评估方面存在滞后性,农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模糊,不少地方存在登记不及时、不全面,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致使农村土地资产管理混乱、资产处置随意等问题。
加强农村土地资产管理,首先应该清楚农村土地资产的存量,明细到村、组、户。其次,应该清楚农村土地资产的市场价值。抽样调查忠县269个农户,98%的被调查农户知道自己承包地的数量、位置,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承包地资产的市场价值;抽样调查忠县、开县等180名村官,95%的被调查者能正确回答本村的土地面积、用地结构,但是他们不知道本村土地资产的市场价值。我国农村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户对农村土地资产认知程度低,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村土地产权遗留的历史问题。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虚置,“三级所有,社为基础”的农村土地资产管理体制名存实亡。由于集体土地档案、地籍图像资料不完善,农村土地界限存在争议。二是农村土地资产评估的特殊性。由于农村土地资产本身存在的特性,如产权特征、资产属性、市场条件等,在进行土地资产评估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障碍。
对重庆市资产评估协会98名专业人士咨询结果显示:98%的受访者认为,加强农村土地资产管理平台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必须 进行农村土地资产评估,同时也表达了对现行农村土地资产评估状况的不满;92%受访者建议农村土地资产评估的原理和方法参照土地流转市场定价法;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农村土地资产评估需要完善法律制度来支持。
2.4 农村土地资产管理效益低
目前,农村土地资产管理不善形成种种弊端,影响到广大农户财产性收入增长。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论断。农民拥有土地,就拥有巨大财富,就应该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结构统计结果(表2)表明,城镇居民没有土地所有权,却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农村居民拥有土地所有权,但财产性收入较少。这个现象发人深省,农村土地资产管理效益几何。
据调查,农村土地资产管理不善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一,对土地非农化产生的巨大利益的追逐也加剧了腐败泛滥,加重了对极为稀缺的土地资源的乱占滥用现象。特别是在城市近郊区和乡镇企业发达的沿海地区,农村集体非农用地大量进入市场已成为客观的事实,且主要以买卖、有偿有限期出让、出租、入股联营、联建分成和抵押等方式进入市场。这种现象影响到耕地资源的保护,也造成土地资产收益流失。第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城郊地区,农村土地资产增值空间迅速提升,但是由于存在相关土地法律和政策的严格限制,在城郊地区一些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自发地、无序地流转形成了一定的隐形市场,农民以不合法方式争取自身利益的行为,导致了土地资产管理失控、建设用地供应总量难以控制、土地市场秩序遭到破坏等突出问题。第三,由于农地占用成本低,土地粗放式利用现象十分普遍。统计数据显示,1996—2010年间全国农村人口减少了1.49亿,但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不但未降反而净增6.13万hm2,农民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也从193 m2增加到218 m2,超过国家规定的建设用地标准,形成许多所谓“空心村”,乡镇企业乱占滥用耕地现象也十分普遍。
3.1 强化农村土地资产管理主体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基层群众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农村政权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2010年10月28日)中明确提出,村民委员会应当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引导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村民委员会应当尊重并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各地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经验证明,优化资源配置是村民委员会履行职责的保障。发挥村民委员会的积极作用,加强村民委员会管理农村集体土地资产的职能,是农村集体土地资产管理制度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客观要求。我们要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适应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创新发展。建议积极推进地方立法,赋予村民委员会更加充分、更有保障的土地物权,强化村民委员会的土地所有权和土地用益物权。改“三级所有,社为基础”为“三级所有,村为基础”。
3.2 开展农村土地资产清产核资
开展农村股份合作、推进“三权抵押”和“地票交易”,必然要求科学评估农村集体土地资产价值,严格明晰农村集体土地资本结构。城市的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家庭都能说出自己的资产价值,农村的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家庭都搞不清楚自己的资产价值。农村集体土地资产价值都搞不清楚,又如何能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因此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清产核资,显化农村集体土地资产价值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客观要求。据调查,全国加快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已近完成,宅基地使用权和村民住房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率达到90%。建议政府以第二次土地大调查成果和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成果为平台,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清产核资登记,摸清每一个村民委员会的农村集体土地资产规模、结构、价值,为加强农村集体土地资产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提供公共服务。保障村民委员会和农户的土地权利在经济上得到有效实现,创造条件让村民委员会和广大农民拥有更多的土地财产和财产性收入。
3.3 建立农村土地资产收益分配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2007年3月)明确规定,所有权人对自己的资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收益管理相对滞后,关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收益的产生机制和分配机制认识不足、政策缺失,导致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到实现的要求未能满足,严重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科学发展,危及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国有土地所有权收益已上万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收益又有几何。政府既要加强城市国有土地所有权收益管理,也要加强农村集体土地资产所有权收益管理。建议加强社会调查、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深刻认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收益的地位、作用和性质,科学构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收益的实现路径和方式,合理评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收益,统筹考虑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收益分配方案。建议加大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保障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到实现,为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夯实经济基础。
3.4 建立农村土地资产评估服务体系
价格是市场的灵魂,如何评估农地资产价格,是推进农村集体土地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国有土地多年来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定级估价办法,但对农村土地资产价值认识不足,农地定级估价基本上还是空白。如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要求的农村集体土地资产定价机制,需要 深化研究。与发达的城市土地评估机构相比,农村土地价格评估机构和专业评估人员极为缺乏。调查发现,当前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村股份制改革中,土地资产价值评估难,制约了农村集体土地资产管理的有序推进。政府为城市国有土地资产管理提供了公共服务,也应当为农村集体土地资产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做好相关服务工作,推进农村集体土地资产管理。针对集体土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不畅通、价格不合理、服务体系薄弱等问题,迫切需要建立农村土地权属登记、资产评估、法律援助等服务体系。合理的价格不仅能充分体现土地的价值,而且可以引导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适时制定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农村集体土地资产管理的农村土地定级估价规范,建立农村地价评估机构,培训农村集体土地资产评估专业人员,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定级估价,合理确定农村集体土地资产价格,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农村账务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提升单位经济效益大有裨益。就目前农村固定资产管理而言,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固定资产核算管理不规范、固定资产账簿管理不严、票据使用不合规矩、固定增产利用率较低等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益。针对这些问题,对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农村;固定资产;管理
1前言
农村财务管理过程中,由于对固定资产管理的不重视,资产管理的不规范、不合理,继而导致诸如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固定资产核算管理不规范、固定资产账簿管理不严、票据使用不合规矩、固定增产利用率较低等问题的出现,就此不但容易导致机体资产的流失,同时会滋生各类腐败问题,影响群众与干部关系,影响新农村建设的稳定性和和谐性,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农村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固定资产闲置,资产利用率较低
调查中证实,目前农村多数固定资产有闲置的问题,导致资产利用率普遍较低。
2.2固定资产核算管理不规范,存在集体资产流失的问题
村级固定资产的购置,未按规定进行核算、管理。对固定资产的报废,同样未按照有关规定报批。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固定资产有物无账,有账无物,导致集体财产的严重流失。
2.3未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制度不健全
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力。管理不严,随意性大,责任不明确。管理人员缺乏,监管不力,未指定专人管理负责。
2.4固定资产账簿管理不严,时常有账外固定资产出现
现有的账簿管理不规范,总账、明细账、账面等等,与实物固定资产明显不符,甚至出现没有账目的固定资产。个别村落“固定资产”名存实亡,个别村落虽然设置这一科目,但是,相关的增减业务登记不全,时常出现账外固定资产。
2.5票据使用不合规矩,集体资金有损失浪费
村级设施工程建设期间,决算、核算等工作不具体。现付结算工作的开展,多数经几张清单就草草了事。情况较严重的,多估冒算,浪费集体资金的问题较突出。
3加强农村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3.1健全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制度,明确专人负责的责任制度
固定资产的内部管理,包括:资产的使用、评估、统计、监督等等。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制度,应逐步落实对应的责任追究制,指定专人负责专人担责。确保村级资产的完整,定期对固定资产清理,实现账务、账表、账证的一致统一。村级需要变卖、销毁的固定资产,需经人民代表集体会议表决通过。需要出让的土地、转让的财产、公共事业的兴办等等,必须经村两委集体研究,拟定具体方案,然后经集体讨论商议同意后,报请村民代表会议通过。
3.2制定严格的会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
严格执行会计制度。账务处理要及时、准确、规范,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杜绝以收入抵算固定资产购建支出的现象,对账外资产要及时转入有关会计科目,谨防集体资产流失;村级固定资产存量、增减变动情况,要及时准确登记,并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明细账册,定期盘点,做到账实相符。对各种出入账的固定资产及时、如实记账。以保证账证资料的真实、合法、有效。
3.3完善固定资产账薄管理,更准确反映固定资产增减变化
管理好固定资产账薄,做好资产总账、明细账、资产管理台账等等,能更好更准确地反应出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
3.4严肃查处违反固定资产管理规定的行为
加强审计的监督和查处力度,强化责任追究。对各种违反固定资产管理规定的问题要严肃查处,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审计中发现的~般问题,要按有关规定处理,属违法违纪的,要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或司法部门依法依纪惩处;一般的问题,应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按照村规民约进行批评教育,追究责任。
3.5健全财务公开制度,规范公开形式与内容
加大村级固定资产公开力度,解决当前财务公开重资金公开轻资产公开的问题。进一步健全财务公开制度,要完善财务公开的内容,规范财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和基本程序,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对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经营权情况以及其他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等的知情权。
3.6盘活利用好固定资产,壮大发展集体经济
村集体可以充分盘活资产,采取发包、出租、人股,甚至有的可以评估拍卖转让,筹集资金发展其他经济项目。壮大集体经济。
4结论
在农村生产经营活动中,固定资产管理是很重要的经营手段。新农村建设要搞好、搞活,发展起来就必须要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在此,必须要清晰认识农村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性采取健全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制度,明确专人负责的责任制度;制定严格的会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完善固定资产账薄管理,更准确反映固定资产增减变化;严肃查处违反固定资产管理规定的行为,根据相关规定追究责任批评教育;健全财务公开制度,规范公开内容、形式;盘活利用好固定资产,更好壮大发展集体经济等管理措施,如此农村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必将迎刃而解,确保农村经济生产力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刘红艳.如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J].冶金财会,2006,(11):43-44.
[2]屈艳清.浅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和建议[J].当代经济,2011,(16):24-25.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管理 建议 对策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和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财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财资〔2015〕90号)等法规的颁布实施,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通过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逐步实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配置科学,使用有效,处置规范,监督到位,以保证事业单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能。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从采购到报废的全过程的管理,包括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以及资产监督等环节的管理。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能够科学合理的分配事业单位的资产,物尽其用,减少浪费;能够有效地规范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约束单位人员的行为,保护资产的安全,避免贪污现象的发生;能有效促进资产在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效配置,实现使用效益最大化。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一)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多数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事业单位不允许其从事盈利性的经营活动,资产由政府无偿调拨或由财政预算经费拨款购买;二是领导主要重视年度考核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三是固定资产管理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甚至没有监督。
(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固定资产采购制度不健全。很多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采购过程中,虽然按照《政府采购法》、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等政策法规的要求填报政府采购审批表履行采购报批手续,但很多事业单位没有制定固定资产采购制度,资产购置从申报审批到购买验收都由一个人办理,采购审批流于形式,这会造成一些质次价高的资产购入单位,从而影响单位工作的开展;也会出现一些现象,给事业单位的资产或者资金造成损失。
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制度不健全。很多事业单位没有制定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制度,致使资产的实物管理责任不明确,实物资产没有明细台账,单位人员变动时没有办理资产移交手续,少数干部职工调动或退休后,把自己使用的固定资产据为所有。这样造成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与财务管理相互脱节,给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固定资产处置制度不健全。事业单位没有资产处置制度,会造成单位领导和职工对固定资产处置的法规意识欠缺,资产毁损不能使用的随意处置,资产毁损但经修理还可使用的,不进行修理使用便直接处置或闲置。这些情况的发生,一方面会造成单位资产的账实不符,另一方面会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
(三)固定资产预算管理体系不完善
对资产预算管理的认识不够。由于历史原因,单位领导和职工多数认为预算只是人员经费和运转经费的预算,预算工作是财务部门的事。基于这种认识很多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相互脱节,造成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没有会同财务部门将资产采购预算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资产的采购没有与预算相结合,这样不利于事业单位从总体上合理配置资源,也不利于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资产预算执行力度不够。近年来,有的事业单位虽然将资产的采购纳入预算编制,但在资产的购置过程中预算却形同虚设,甚至没有预算照样购置资产。究其原因:一是部门预算编制不严谨;二是预算执行没有监督;三是单位领导和资产管理部门预算执行意识淡泊。以上情况导致资产购置随意,不利于单位从总体上安排节约使用财政资金。
没有科学的资产预算编制方法。很多事业单位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资产预算编制方法,因而在资产预算编制时,没有充分考虑单位资产使用部门的具体情况,只是由财务部门根据财政预算要求和单位预算经费简单编制,从而导致了资产预算编制极不合理。
(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执行和监督不到位
资产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很多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常抓不懈,加之管理人员少,责任心不强等原因,致使资产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没有得到很好执行。
固定资产监督不到位。由于历史的原因,监督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因素,各级财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单位内部监督部门职责没有很好落实,造成了固定资产监督不到位,导致很多事业单位资产账实不符,甚至出现现象。
三、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
首先要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政策法规的组织学习,使单位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其次要加强财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及外部审计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监督,通过监督来加强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
(二)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固定资产采购制度。单位采购资产必须按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履行政府采购审批手续。经批准后单位要成立资产采购小组负责按批准的采购方式进行采购。采购来的资产由资产使用人和资产管理人员按照政府采购审批表内填列的标准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单。验收报告单一式两份,一份交资产管理人员据以登记资产台账和资产卡片;一份交财务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该制度的建立实施有效地促进了资产的实物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
建立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要根据资产管理要求,设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或者在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资产管理工作。资产负责人要建立资产台账,并γ恳恢肿什按使用部门、使用人员建立一张卡片进行管理。使用人员变动时必须办理资产使用交接手续后才能办理其他相关事宜。
建立固定资产处置制度。资产因毁损报废等情况需要处置时,由资产使用人提出处置原因情况说明报资产管理负责人,资产管理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核实,根据核实情况填报处置申请表,逐级报单位负责人、主管部门负责人或财政部门审批,经批准后方能进行处置。
(三)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预算管理体系
提高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预算管理的认识。首先单位领导要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固定资产预算管理的相关知识,让单位广大干部职工从思想上认识到资产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合规性和严肃性。其次要强化预算约束,对没有纳入采购预算的资产原则上不予采购;若确实需要采购的,资产使用人必须详细说明没有纳入预算的原因,并报单位集体研究批准后购买。
建立科学的资产预算编制方法。事业单位要按财政预算的要求,根据单位实际情况,成立由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组成的资产预算编制小组,由资产预算编制小组共同编制预算,这样有利于提高资产预算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通过资产与预算的结合,管控总量、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有效缓解单位部门之间资产占有水平不均衡的状况,促进资产配置的合理化,提供单位资产的使用效率。
加大资产预算执行力度。事业单位可以成立资产预算执行小组,成员由单位分管领导、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人员组成,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资产预算的执行。
(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执行和固定资产监督力度。
首先要从固定资产管理法规层面明确事业单位法人是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执行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执行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其次要加大财政部门、内部监督部门、外部审计监督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监督力度。对制度执行不力的单位,由政府部门对单位负责人进行问责;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严格按相关规定处理。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资产的合理配置、安全完整、高效使用、规范处置有着重要作用;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有利于促进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与预算管理及账务管理相结合。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执行和监督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事业单位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能提供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春燕,苏庆兵.浅议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J].读书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
摘 要 我国卫生事业在近些年发展迅速,公立医院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固定资产的总量也越来越多,而且在医院所有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也日益增加。医院的固定资产关系着医院的持续长期发展,是医院开展科教服务、进行医学研究和诊断以及对患者开展各种手段的治疗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能衡量医院对患者服务能力的高低以及医院的救治能力,还反映了医院的运营规模。因此,固定资产对公立医院非常重要,必须对其进行重点管理,将其作为医院管理的一部分。2012年,各公立医院开始全面实施医院新会计制度。医院的新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相关部门要认真思考新会计制度的背景下,如何科学地管理医院的固定财产。
关键词 医院 新会计制度 固定资产管理 现状 建议
一、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在医改的影响下,医院的新财务制度和新会计制度先后出台,而且已经在各个公立医院进行推广执行。医院的新会计制度明确规定,固定资产的单价必须是千元或者千元以上,如果是专用设备,那么单价必须大于或等于1500元。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大于1年。固定资产在使用时,原有的物质形态基本得到保持。如果单位价值不足千元,但是耐用时间却大于1年,而且具有大批的同类物资,那么对这些物资的管理也应该视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医院的固定资产共分为五类,分别是图书、一般设备、专业设备以及建筑物和其他固定资产。
(一)在医院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医院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与之不协调,两者甚至产生了矛盾。这类问题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在固定资产的采购环节,会计不给论证信息;在固定资产的使用环节,没有成本核算;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维护时,成本核算十分缺乏。新医院会计制度中,有些规定导致医院的固定资产在价值方面缺少真实性。不仅如此,医院的新会计制度在报废管理方面的规定并不完善,这导致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出现了账面与实际不符的现象。
(二)医院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存在问题,经常出现盲目投资甚至重复投资。很多公立医院不顾自身的实际,大量盲目地购买先进的医疗设备。有些情况下是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明明没到期,但却频繁替换。很多先进的医疗设备都未被充分利用,其价值根本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这既造成了医院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导致医院的固定资产大量流失。
(三)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缺乏制度建设,有些医院制度虽然存在但很不完善。许多医院都缺乏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制度。有些医院虽然具备了比较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并且希望通过这些管理制度来管理医院的固定资产。但是这些制度在实施时出现了问题,首先是各部门的职责不明确,彼此存在交叉,管理职能机构也不完善,其次这些制度在执行时,执行力度不足,实施时也缺乏支持。
(四)另外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如管理人员的思想水平不够;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时,随意性太强;核算的方法很不科学;在资产购置时,十分盲目等。
二、新会计制度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专业化的资产管理部门,实行问责制。医院要建立一个部门,专门负责管理医院的固定资产,而且固定资产的不同部分也应该有不同的人员负责管理。医院的固定资产在采购时,资金来源不同,负责人也应该不同,在进行资产核算和折旧核算时,也要专人专管。专人专管这种制度,能够对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的核算和管理,改善了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扯皮推诿、分散等问题。另外,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应该实行问责制。
(二)建立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制度,不断进行健全而且要严格贯彻执行。在制度建立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别是医院固定资产在清查和盘点方面的制度;医院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制度;医院固定资产方面的会计制度;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电子化建设;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岗位责任制;医院固定资产方面的考核奖惩制度。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不仅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而且要加大贯彻执行的力度,不能使这些制度流于形式而不发挥实际作用。
(三)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人才。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管理人员应该包括以下几类,分别是保管员、使用部门的负责人、实物部门的管理人、财产的会计等。这些人员要注意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和管理意识,加强自身的工作责任感。在平时工作时,要做好对固定资产的督促维修工作、核对工作以及调用工作等,还有就是固定资产的账目一定要做好。要定期核对资产账目,保证账目和实际物资相符,保证账目与账目之间相符,保证物、卡、帐之间相符。在做这一系列的工作时,一定要按照相关规定的程序来进行。为了使医院的资产管理工作能够做到规范有序,相关方面的管理人员不仅要在工作中学习使用相关软件,掌握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多学习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自身工作能力,而且在闲暇时间也要尽量多的做这些工作和学习。对于医院的高层管理者来说,对相关人员的培训要加强,增多这方面的投资,同时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对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考核,设立奖惩制度,鼓励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的管理。
结束语:新会计制度下,医院应采取相关措施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不断促进医院的合理、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措施,包括专业资产管理部门的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希望能为新会计制度下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黄霞.新旧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对比.中国外资.2012(6).
[2]袁新民.新形势下医院领导干部素质的思考.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文孟婵.新《医院会计制度》关于固定资产核算的变化与建议.财会月刊.2012(6).
[4]苗侠.对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与固定资产管理的协调性探析.中国外资.2012(14).
【论文摘要】本文着重从高校国有资产的界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方面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进行了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预防和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的对策:1、强化国有资产意识,明确国有资产的范围;2、建立科学合理的国有固定资产管理体系;3、健全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4、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全过程的动态透明管理;5、加强预算管理,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6、定期开展清产核资;7、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有资产管理队伍。
一、高校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1、多头管理、手段落后、效率低下
部分高校国有固定资产由各校区、资产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实验室管理部门、图书馆、房产部门、各院系(部)、资产经营公司、后勤部门等多头分管。多头管理常常造成部门间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低下、相互扯皮、推诿甚至无人管理,使得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处于僵化和被动的工作状态。
2、对房产和土地的管理存在误区
大多数人认为高校的房产和土地具有固着性,不可能流失,对其放任自流疏于管理,致使“非转经”资产中的一部分房产、土地被其他单位侵占,特别是一些高校为扶持校办产业,将房产和土地无偿划拨给校办企业,而且没对这部分资产计提折旧,使经营收入中没有扣除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虚增经营收入,将国有资产增值资金及收益量转到集体或个人身上,造成了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
3、重复购置、利用效率低下
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固定资产重置与闲置的现象,有的相当严重,不容忽视。如一些高校在已经有了体育训练中心及多个学生运动场的情况下,又建设健身房、文娱活动中心等场馆;在加强硬件建设的理由下,高校各个院系也相互攀比搞建设。院系各自为政各用各的,结果是大量的计算机等设备处于不能充分使用状态,学校缺乏对国有资产的统一规划与管理。
4、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制度不严格
有些高校尽管招生人数和学校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却不能同步完善,有些高校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具体表现:①新购置的资产、接受捐赠的资产以及已竣工的基建工程不及时入账;②有些已报废的资产不及时办理财务核销手续;③长期不能彻底清查的固定资产,使账实不符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即使发现了问题又不能及时处理,使问题越积越多;④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没有定期核对账务,导致账账不符的情况出现;⑤同时许多高校对资产缺乏动态管理,不能掌握资产的变动情况和现时状况,给国有资产完整性造成严重威胁。
5、国有资产概念不清、管理松懈
一些高校的教职工由于教学或科研的需要,长期占用学校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在工作调动时物随人走,将高校资产误认为个人财物;一些高校教师错误地认为自己申请的科研经费是个人财产,从而将用科研经费所购仪器设备和资料等据为私有。
6、资产权属改变导致资产流失严重
目前,伴随着高校及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设备淘汰及更新的速度也不断增加,造成国有资产的权属改变及资产的流失,主要表现如下:①“非转经”过程中非经营性资产本身的流失,特别是高校在扶持校办产业时将国有资产无偿地划拨校办企业使用,导致国有资产隐性流失。②“非转经”产生收益的流失。大部分高校将国有闲置资产对外投资(如出租等)的收益都放入经营收入,视为单位集体所有,作为学校职工福利或在学校内部分配使用,而且校办企业利用学校无偿投入的国有资产产生的利润大部分留在校办企业,学校只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并计入经营收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二、高校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1、强化国有资产意识,明确国有资产的范围
首先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认识不到位,措施也就难以落实。高校各级领导必须充分重视这项工作,将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到关系办学效益,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只有在根本上重视国有资产的管理,在实质性认识上将私人财物与国有资产严格分开,从严格意义上领会国有资产包含的内容,才有可能避免将国有资产私有化,才有可能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加强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避免使高校的其他国有资产游离于管理的框架之外。
2、建立科学合理的国有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各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建立高效统一的资产管理机构,按照“统一口径,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总原则实行。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分级管理的模式开展国有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财务部门负责全校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设立固定资产总账;资产管理处是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的职能部门,研究资产管理政策、负责资产明细账及具体操作,各二级学院、教学系部、行政科室等部门为资产的使用部门,各使用部门设资产专管员,将所有固定资产明确到人,各资产专管员在业务上归资产管理处领导,由资产管理处根据管理需要定期对资产专管员进行业务培训。从而形成学校、职能部门、使用单位三级管理网络。同时,资产管理部门每年与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账目至少要核对一次,做到账账相符;各资产专管员每年度负责对所管的资产进行一次实物核对,将核对结果直接上报资产管理处,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账实相符。同时在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上,全面实施责任追究制。
3、健全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
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资产管理制度是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制度保障。如建立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账簿记录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制度,确保资产管理各个关键点的有效性;建立资产购建的申报和决策审批制度,确保资产购建有一个完善的决策程序;逐步规范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程序,确保报废固定资产只有在经过中介机构的评估后才能报批处置等。
4、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全过程的动态透明管理
利用校园网构建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及各使用部门的对接。使各级资产管理部门可以随时了解每个部门固定资产资产的使用、变动情况,实现资产管理的透明化、信息化,使整个学校的资产置于网络化管理之下,同时各高校可将一些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渗透在网络化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对网络化管理各个环节不同权限设置来实现各级管理者的职能,通过网络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来实现资产管理全程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所有的业务流程通过网络化管理平台来实现,包括资产购置、管理使用、报废处置等,通过网络化管理平台,使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财务核算部门、归口管理部门、使用者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提高管理质量,为学校高层管理者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5、加强预算管理,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
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互为前提和基础。预算资金是资产形成的主要渠道,高校资产的购置、日常运转和价值补偿主要依靠预算安排来实现。预算安排不合理,将导致资产配置的不公平,导致资产的闲置浪费,降低资产使用效率。因此,应在建立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各部门资产存量情况,结合各部门履行职能的需要核定部门资产购置、使用、处置预算。通过严格执行预算、及时分析预算差异、进行预算执行考核等手段,达到从源头上控制资产重复购置的目的,从而实现优化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目标。
6、定期开展清产核资
置、浪费及其他不合理的问题,通过实物清点,对高校占有的各项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登记,有利于做到资产管理的帐实相符,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7、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
国有资产管理说到底是人对财产物资的管理,只有管理者的综合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各项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才能发挥作用。而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结构配备相当一部分薄弱,经济知识较为缺乏,综合性人才少,影响了高校国有资产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按照新形势下资产管理的要求,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系统培训,以提高其自身的业务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有资产管理队伍,预防和减少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1.未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法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固定资产应按照使用年限、工作量每月计提折旧,期末以资产可变现净值与市场公允价值为基础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以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而按照《高中会计制度》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高中固定资产按照采购金额计入“固定资产”借方,计入“资产基金”贷方,资产存续期间不计提折旧及减值准备,期末报表中的固定资产金额仍反映历史采购成本,无法反映资产真实的价值,造成资产的虚增。
2.高中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目前,在高中中由于未建立科学完备的资产管理制度,造成高中资产潜在流失。一是会计基础核算不规范。虽设置固定资产明细账、总账、位置账核算,但均浮于形式或由一人管理,入账不及时,极易账外资产,为贪污舞弊、资产流失提供机会。二是资产采购、使用、处置程序不规范。相关资产卡片、位置账、领用记录不健全,未由独立部门进行定期资产盘点,造成高中固定资产流失现象频发;资产购买申请未征求资产使用部门、高中其他部门的意见,采购的资产无法达到使用标准,造成重复采购、过度采购,给高中教学经费带来巨大的浪费;处置环节中存在未经审批、或先处理后审批等现象,不但易造成高中贪污舞弊的发生,同时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3.高中资产管理部门各自为政,无法彻底摸清高中资产家底。
目前高中资产的管理体制为,财务处从资产的金额上对资产进行管理,各业务处室分别管理本部门使用的实物资产(如校图书馆管理的图书、实验室管理的各种仪器),由于各部门分别归口各副校长分管,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造成高中财务工作人员无法及时、准确地从金额、实物两方面摸清高中固定资产家底。同时,由于各部门沟通不畅,也造成资产的重复采购,例如,某科室向财务处申请采购一批桌椅,财务人员只能从财务角度进行审核(如是否达到政府采购标准、有无校长签字等),实际上拟采购的桌椅中可以从其他科室中调剂使用,造成了经费的极大浪费及资产的闲置。
4.高中缺少有效的监管机制,造成资产的毁损、丢失。
目前,大多数高中未建立起资产监管机制,未能引起各业务部门领导对保护固定资产的重视,资产保管责任人保管责任淡薄,认为资产丢失、毁损后就可直接申请采购。同时,高中无有效的奖罚、考核制度,不但无法提高使用人员爱护资产的积极性,同时也造成高中资产的账实不符。
二、加强高中固定资产管理应采取的若干措施
1.增强资产管理意识。
长期以来,高中办学主要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目前虽说是多渠道筹措资金,但国家财政拨款仍是主渠道,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经济核算概念淡漠,也就导致了人们国有资产观念淡薄。认为高中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不同于企业,搞不搞国有资产管理无所谓。这种认识必须端正。因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一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二是加强自身发展的需要。要使大家明白对高中财产的管理人人都是主人,人人都有责任,增强保护国有资产权益的主动意识,自觉维护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从而形成共识。
2.建议出台新高中会计制度,真实反映高中资产的公允价值。
建议财政部出台新高中会计制度,借鉴企业会计准则作法,在固定资产存续期间对其计提折旧,于期末按照市场价值对账面成本进行调整,使账薄及报表记录真实反映高中固定资产的市场公充价值,为国家掌握真实的国有高中资产价值提供可靠依据。
3.完善高中资产管理相关制度,实现资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一是建立固定资产内控控制制度,设置内控复核、采购审批权限,保证固定资产相关业务按照规范的财务处理流程进行,降低高中资产贪污舞弊发生概率。二是建立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由财务部门牵头,各部门积极配合,定期对高中所有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做到账实相符;完善固定资产卡片、位置账、领用记录制度,由相关部门定期对各种记录进行抽查,对不合格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处罚;建立资产处置上报、集体决策机制。规定各部门在处置本部门资产前必须向财务部门进行申请备案,并经校领导班子集体决策通过并报上级部门审批后方可处置,处置时由财务部门及资产使用部门人员共同参与,避免处置过程中贪污舞弊现象的发生。
4.建立统一领导、左右协调的资产管理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沟通。
由校领导牵头成立高中资产管理小组,各部门负责人出任小组成员,定期召开资产清查、申报会议,组织资产保管、财务部门定期对各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清点,摸清高中实物资产的家底;各部门购进、调拨本部门使用的资产时需到财务部门进行固定资产备案,使财务账与实物资产保持一致;采购部门在进行采购可行性评估前,应与各部门取得沟通,考虑所采购资产是否可以通过部门之间调剂而避免重复购买。
5.建立高中资产奖励、考核、监管机制,提高教师保护资产的积极性。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资产管理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问题
1、账面资产与实物资产不相符
在传统管理体制之下,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存在着不记折旧、不评估、不核算、存量不清、产权混乱、账实不符的现象。有的单位疏于管理,国有资产被非法侵占;有的利用国有资产办企业、开公司,账外设账;有的单位利用占用的土地违规违法投资开发建设;有的单位国有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脱节等等。如许多单位资产原始资料不全,房地产有房产证无土地证,或有土地证无房产证,甚至两证全无,“自留地”和“小金库”的资产更不能明确。近几年由于城市基础设施改建,部分单位办公用房拆除,开发商将房屋建成使用后一直因未给原单位办理房屋产权证明,使一些单位的固定资产一夜之间变为乌有,账面未能正确核算。政府转让或出让一部分固定资产涉及部门单位没有及时进行核销处理,造成账实不符。
2、“非转经”管理不善
利益的驱动使单位加速行政事业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步伐,不仅增强了单位对国有资产尽可能多的占有欲望,而且由于分散管理运作“非转经”资产,加上体制方面的原因,在行政事业单位经费不足、工作人员工资收入不高、待遇偏低的情况下,存在大量的问题:一是“非转经”后所有权虚位问题更加突出,投资收益和所有者权益容易造成流失。二是“非转经”的资产在运营过程中补偿严重不足。作为经营性资产,其价值补偿是在营运中不提或少提折旧,而所创收入,在财政体外循环。三是“非转经”后资产经营效益低下。“非转经”后财务监督滞后,大部分都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执行。四是收益分配中严重向个人倾斜,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效益收入、租金收入均被提供这些非经营性资产的单位及其所属企业视为集体所有,甚至作为福利,进入单位的“小金库”,背离了“非转经”以弥补行政事业单位经费不足的初衷。
3、资产利用率低
现行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被人为地夸大了与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差别,而忽略了资产的共性。资产的购建、管理和处置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基本上是脱节的,无法形成系统的责任制度。
4、国有资产产权模糊
原则上,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应该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但实际上,目前仍实行的是分散管理体制。资产的购建预算掌握在各单位手中,造成资产际占用权、处置权等全部落在各个占用单位,要进行跨部门、跨单位的资产配置基本上不可能。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1、加快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最大化地控制资产的相关信息。资产所有者和资产实际占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一直是资产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完善的资产管理没有便捷的信息流载体是不可能取得实现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于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加快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有助于更完整地掌握资产的相关信息,从而有利于所有者和管理者强化对于资产的监控,实现由“金字塔”型管理向“扁平”型管理的过渡,减少管理级次,提高管理效率;有助于强化对于资产生命周期全程的跟踪管理;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共享,增进交流和协作,从而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帐面资产与实物资产相符。
2、加强“非转经”资产的管理
建立“非转经”资产专项管理制度,依法进行专项管理。坚持经营性资产有偿使用的原则,以实际占有国有资产的价值,收取一定的资产占用费。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营合同须经内部审计,产权转移必须严格报批。对经营成果进行监督。对经营性资产要进行保值增值考核,准确进行成本核算。自办产业的承包方案中要明确单位投入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考核指标,对完成承包任务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单位、自办产业和个人,要进行奖励,对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经营严重亏损的承包人,要追究其经济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3、建立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预算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制度和采购制度,是加强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一个单位,需要购置什么资产,如何配置增量资产和处置存量资产,应该充分分析这个单位的存量资产的现状及其履行工作职能的需要,并将两者进行科学的匹配,最后得出决策方案。这个匹配的过程就是编制资产预算的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预算制度既可有效地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也可为细化部门经费预算提供直接依据,从而解决现行资产配置各自为政、随意性大等问题。在资产配置的具体方式上应引入市场机制下规范的作法,建立以政府采购制度为主的资产购置方式,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下,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4、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重资金管理轻资产管理,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责设置和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特别是这一部分资产的产权所有人和授权管理人设置不明晰,不能成为完整的市场主体,严重地妨碍了这一部分资产进入市场,提高其使用效率。因此必须建立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专职机构势。资产管理机构负责制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实行资产的产权登记和产权鉴定工作,负责资产流动的处置工作,负责资产营运的收入管理和基金管理工作等。
参考文献
1、方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透视及对策研究》,《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一、总体目标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推行社区资产信息化监管工作,以达到资产规范化、透明化、公开化的目的,促使街道和社区干部时刻保持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为街道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做贡献。
二、主要任务
(一)街道、社区进行资产清产核资和登记汇总工作。
(二)规范资产处置程序。明确资产转让、租赁、设备添置、报废等工作流程,明确街道、社区各级领导的审核审批权限。按照要求规范各类资产、资源租赁、转让等合同的签订。
(三)健全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加强街道、社区资产管理的配套措施,建立日常维护管理制度,明确街道相关部门和社区的职责。
(四)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库。全面借助街道社区资产信息化监管软件系统,实现对所有集体资产的全程监督管理。
三、实施步骤
推行街道社区资产信息化监管工作分以下四个阶段:
(一)开展培训、清产核资阶段(2014年3月5日—3月31日)
各社区成立资产管理工作小组。街道资产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各社区清产合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全面开展社区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全面查清集体资产的状况、明晰资产所有权,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
(二)登记汇总、数据录入阶段(2014年4月1日—5月31日)
在全面完成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对资产情况进行分类登记汇总。按照软件系统的要求,建立资产信息档案。由软件公司负责指导各社区安装软件,对具体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现场指导。各社区将资产信息档案全部输入软件系统。
(三)运行验收、动态监管阶段(2014年6月1日—9月30日)
在全面完成数据录入的基础上,整合软件系统,进行试运行。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对软件进行测试后正式运行;将街道和社区资产信息以公开及非公开形式公布于系统上,接受群众及机关领导监督,以达到资产管理透明公开;聘请辖区“两代表一委员”组成考核团定期对街道和社区资产运行台账进行查阅。
(四)分析总结阶段(2014年10月1日—年底)
对项目落实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组织辖区内网格长、党员、居民代表座谈会,听取街道、社区资产工作意见建议,形成汇报材料;对实施较好的社区进行年底通报表扬,对未完成任务的社区进行诫勉谈话。
四、有关要求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街道、社区资产管理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集体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各社区、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行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抓好贯彻落实。
二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街道资产信息化监管小组负责工作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各社区要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第一负责人及具体工作人员,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确保顺利推进。
关键词:煤矿企业 固定资产 管理
1 加强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带动下,煤炭需求持续增长,煤炭企业规模迅速扩张,产量持续增加,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比例也不断加大。如何管好、用好日益增多的固定资产,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经济效益,是煤矿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2 煤矿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案例企业——东庞矿简介 东庞矿隶属于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境内。于1983年底投产,在持续发展的30年间,通过兼并重组,加速跨越发展,形成了“一矿四井”、两个洗煤厂、两座电厂的管理格局。目前,在册职工5200余人,年销售收入达50亿元以上,利润15亿元以上。该矿煤炭资源丰富、煤种优质,开采技术全国领先,井下采、掘、开机械化程度100%,生产指挥、监测监控、财务销售、物资管理等各大系统均实现数字化管理,地面配套完备,安全管理工作到位,连续四年被评为“国家特级安全高效矿井”,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先后荣获“全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优秀矿井”、“全国文明煤矿”以及“全国双十佳煤矿”等项荣誉。东庞矿注重管理创新,通过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以及ISO9000、党建和质量管理等四个体系审核、认证,被评为“全国优秀企业”并荣获“中国管理创新大奖”;东庞矿环境治理一直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被评为“全国绿化400佳单位”,“中华环境友好单位”,2010年完成了生活污水处理厂、矿井水处理厂以及矸石电厂环保设施运行管理考核工作,荣获河北省“双三十”节能减排先进集体称号,并列入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东庞矿已成为河北省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型现代化矿井,行业影响力不断提高。对该矿固定资产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不仅对东庞矿具有指导作用,对煤矿行业中其他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2 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①分类编码不统一,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由于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归属不同部门,财务部门与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分类和编码方法不一致。财务部门采用的是企业会计规范规定的分类编码方法,而实物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则是根据各自专业管理的需要或凭经验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编号,致使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造成同一资产出现多种不同类别归属和具有多个编码的现象,增加了固定资产购、销、调、存、收发、领退、清查盘点、实物核算和价值核算等环节的管控难度。②归口管理权责不清晰,各部门难以有效配合。对于不同种类的固定资产,企业虽然都有相应的管理部门,但各归口管理部门职能分工不明确;管理缺位,部分固定资产无人管。比如没有严格区分各设备管理部门的权责范围,机电科负责全矿设备的管理,同时调度室又负责电子通信设备的管理等;房屋建筑物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却没有归口管理部门,虽然在实际中,对于由一个部门单独使用的房屋建筑物,可以由该使用部门进行日常的管理与维护,但是对于多部门共同使用的房屋建筑物就容易出现无人管理的现象;另外,房屋建筑物附属设备与房屋建筑物主体一并计入固定资产原值的附属物,但是,由于价值较高,使用寿命和维修方式与房屋建筑物不同,容易造成账务登记与实物管理的混乱。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分工不明确、权责不清晰,使相关部门无法有效配合,容易造成固定资产记录不准确,数量不清楚,价值不真实,进而导致固定资产使用、维修等全过程管理难以顺利进行。③后续支出资本化标准不清,固定资产价值不能真实体现。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东庞矿并没有规定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资本化的标准,进行账务处理时,完全取决于会计的职业判断;如果判断不准确或没有充分考虑会计准则与税法的要求,则会产生递延所得税差异,增加不必要纳税成本。另外,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资本化项目进行会计处理时,也没有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处理,资本化项目领用的材料不能准确计入对应资产的价值,将资本化项目按照新的固定资产入账等现象,导致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不能计入或不能完全计入固定资产原值,造成企业固定资产价值的不完整、企业成本和利润的不真实。④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应包括:计划、验收、使用与维护、大修、停产检修、清查盘点、报废等重要工作流程。东庞矿一是没有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二是现有的管理制度存在内容、形式、权限等不规范,制度承接关系不清,管理口径、标准不一致等问题。
3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3.1 统一固定资产分类、编码标准,加强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联系 应当按照固定资产的定义,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和修订固定资产的目录,统一价值管理部门和实物管理部门固定资产分类编码方法,为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和准确核算提供依据。
由于煤矿固定资产种类繁多,建议企业以会计业务规范为基础,采用五级编码的方法:
固定资产大类分为生产用、非生产用、出租用、不需用和未使用固定资产;固定资产中类是对每一大类的进一步划分,固定资产细类是对每一中类的进一步细分;固定资产流水号是对每一个细类中的固定资产按照顺序依次进行的编号。
为了便于日常的实物管理,建议由财务科进行第一级、第二级和第三级的编码,由实物管理部门进行第四级和第五级的编码,再由财务科会计人员对四、五级编码进行复核并登记。虽然实物管理部门的编号只是财务部门编号的一部分,但这样却能够一一对应起来,避免固定资产类别和编码混乱的现象。
3.2 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责与分工 首先,成立固
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分类标准、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等重大事项的审核批准。其次,确定固定资产综合管理部门、归口管理部门以及使用部门的职责分工,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相关固定资产的验收、登记、交接、清查盘点、报废等所有事项的管理。
通过梳理和规范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职责分工,不仅要使各部门的管理职责更加清晰,还要明确部门中各相关岗位的职责,使每个岗位的员工都能清楚自己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分工以及发挥的作用,从而增强工作的积极性。
3.3 明确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资本化标准,合理体现固定资产价值 对于后续支出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现行会计准则偏重于定性方面的规定,可操作性相对较差;而税法上则进行了明确的量化规定,可操作性较强。为了解决由于资本化支出产生暂时性差异而增加纳税成本的问题,企业在制定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资本化的标准时,除了考虑会计准则及指南中定性的要求外,还必须考虑到税法上的“刚性”要求。因此,建议将固定资产资本化的标准确定为:后续支出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并符合支出金额超过固定资产原值50%且资产使用寿命延长在2年以上条件的,作资本化处理。另外,对于固定资产的修理和更新改造工作,应一律视同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在具体操作时,要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将各项施工和建设支出全部通过“在建工程”进行核算,以便将应予资本化的全部支出都计入到原固定资产的原值上,确保固定资产价值的完整。
3.4 加强固定资产制度建设,理顺固定资产管理流
程 要建立一套针对固定资产计划、购置、验收、使用、维护、修理、处置等全过程、全方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梳理和规范,发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控制措施,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对企业已有的管理制度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最终形成严密、完善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使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在科学的制度体系下顺利运行。
参考文献:
[1]田茂礼.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与税务处理探讨项[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2).
[2]刘任远.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与运行质量评价[J].管理学家,2010(6).
[3]武卫军.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