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技术政务服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子政务;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逐渐兴起,为改善政府的行政环境,提高行政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工作也被列为重点工作推进,由此,电子政务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国内外学术界,一般认为电子政务是指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技术基础,通过改革政府组织结构和政务工作流程,使“电子”与“政务”有机融合,以实现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改进政府服务水平的过程。本文以电子政务为研究内容,以电子政务为研究立足点,力图探寻电子政务的发展特点、困境。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轨迹来看,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以办公自动化为核心的起步阶段、以行政监督为核心的启动阶段和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实质性发展阶段。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在发展进程中也存在相应的困境。因此,进一步探寻电子政务存在的困境及对策,对于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困境
我国高度重视电子政务的建设,并采取系列举措来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当前,由于信息化程度发展不平衡,电子政务发展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也存在发展困境,主要体现在:
(一)电子政务发展起步晚、发展慢
从当前电子政务的发展来看,起步晚、发展慢仍是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一大困境。具体来讲,一方面,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以办公自动化为核心的起步阶段、以行政监督为核心的启动阶段和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实质性发展阶段,发展阶段简单片面,导致电子政务发展缺乏规划,发展速度缓慢。另一方面,西方电子政务的发展速度迅速,而且发展成效显著,政府运用电子政务运作的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然而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要看到的是我国电子政务尤其是电子政务在发展速度及成效上与西方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但是在现实情况来看,电子政务的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电子政务覆盖范围较窄
拓宽电子政务的覆盖范围,使电子政务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是推进其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就当前的情况来看,电子政务覆盖范围较窄的问题仍然存在:一是电子政务在服务内容上单一、片面,且服务内容覆盖面狭窄,缺乏系统逻辑的服务内容体系;二是电子政务的服务区域覆盖范围狭窄,一般只覆盖了基层较发达地区,但那些信息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是严重缺乏电子政务的相关服务的;三是电子政务的服务领域狭窄,电子政务应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服务领域,但就现实状况看来,电子政务的服务领域较少,且服务领域分布不均,导致电子政务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三)电子政务法律法规不健全
电子政务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然而,就当前的况来看,我国电子政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这严重影响着我国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一是国家对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电子政务的立法明显滞后,导致电子政务的建设“无法可依”;二是电子政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尤其是政府信息管理方面更是出现了法律空白的问题,这严重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安全健康发展。三是一些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不能与时俱进,更新换代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电子政务建设的进程。
(四)电子政务技术水平落后
科学技术水平是推动电子政务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对于促进电子政务实现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一是电子政务技术的开发存在滞后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在电子政务的技术开发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导致推进电子政务的更新换代十分艰难;二是电子政务技术的应用存在滞后性。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取得了初步的发展,但其技术的应用水平还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三是电子政务的技术推广存在滞后性。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具有先导性作用,引导着电子政务发展的新方向。但是从现实情况中来看,电子政务发展的技术推广的难度较大,推广水平相对比较落后,这也成为了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又一困境。
(五)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
信息安全是电子政务的生命,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瓶颈。当前存在的网络系统缺陷、病毒侵害都对电子政务构成了威胁,电子政务尤为严重。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包括社会安全和技术安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电子政务的社会安全而言,主要表现在有关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居民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风气有待进一步改善。但是,国内至今尚未出台一部针对电子政务安全的专门化法律,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从技术安全角度讲,虽然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有关电子政务的各种安全技术与措施不断推出与完善,网络技术的安全形势也得到持续好转;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结构的相对开放性使得电子政务的技术安全发展道路仍然坎坷。
二、影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原因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近些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此同时,电子政务发展的难度也不断加大,发展逐渐进入深水区,发展依然面临着困境,主要体现在:
(一)电子政务建设理念滞后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理念依然相对滞后。一是重开发轻应用,大部分电子政务的建设只是以增加电子设备、加大开发力度为主要形式,显然,这些简单的操作根本无法适应政府信息化建设,也根本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二是重形式轻内容,对电子政务的建设存在仅仅做外在宣传和走过场的现象,对其实质性的建设较少。三是重管理轻服务,在当代,电子政务的建设十分注重管理,但是在服务方面还没形成长远规划和统一协调的服务机制,服务水平低下。
(二)电子政务建设内容单一
电子政务建设,内容建设是重要方面,但当前来看,电子政务的内容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电子政务内容建设简单,仅仅粗浅的围绕在基础内容方面的建设,在保障内容方面涉足较少,建设内容单一;二是电子政务的内容建设重复、交叉,这种情况在电子政务的内容建设方面是普遍存在的,这样一来必然导致基层政府在电子政务服务过程中工作职能交叉,工作责任相互推诿,最后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三是电子政务的内容建设存在更新发展慢的问题,在现实情况来看,电子政务的内容建设缺乏创新,更新换代不能与时俱进,这也是电子政务服务内容建设的瓶颈。
(三)电子政务建设资金不足
充足的资金支持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保障,发展电子政务多方面、多层次都需要资金作为保障。但就当前来看,电子政务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一是国家缺少对电子政务的相关预算,电子政务的发展缺少基本的资金支持;二是电子政务建设需用资金多,但就现实情况看,电子政务资金十分紧张,使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步履维艰;三是电子政务的资金管理不到位,对电子政务的资金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和统筹;四是电子政务的资金使用效率低,其资金的使用缺乏统筹性和协调性,导致电子政务发展难度加大。
(四)电子政务建设队伍缺乏
推行电子政务建设,实质上是信息技术与政务工作的结合过程,这就要求有一支掌握核心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但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人才队伍的缺乏是导致电子政务发展困境的又一原因。一是在基层政府的岗位设置方面,缺乏对电子政务的专业岗位的设置,这是导致电子政务人才队伍缺乏的直接原因;二是电子政务人才选聘不科学、不合理,专业的电子政务人才不能选聘到岗位上来为电子政务建设做贡献;三是基层政府在吸引电子政务专业人才方面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且在其内部也缺乏相应的鼓励机制,因此,我国基层政府的人才缺乏和人才队伍不合理结构是其处于发展困境的又一重要原因。
(五)电子政务建设机制不完善
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是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条件,但是政府在这方面仍然存在许多缺陷。一是有关电子政务的机构设置不合理不科学,有的机构设置甚至形同虚设,毫无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二是电子政务的管理权限不明确,对电子政务的管理缺乏明确的分工和合作,而且内部存在职能交叉的现象,最后导致电子政务的发展无组织、无秩序;三是电子政务的管理制度制定不合理、科学化水平低,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不高、实效性差,导致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制度性保障。
三、解决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困境的对策
解决好现存的问题是促进电子政务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对于提高政府运作效率、提升政府形象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下文对切实解决电子政务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几点具体的解决对策。
(一)以创新服务为前提,提高电子政务的服务水平
实践证明,电子政务的难点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服务理念的更新和服务理念的转变。电子政务的推行,一是树立“民本位”的服务理念,以企业和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前提和方向,也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二是树立顾客导向的服务理念,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注意把握多样性的顾客需求,以低成本提供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务。三是要树立公平至上的服务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社会公平正义,电子政务将公平至上作为服务理念是响应时展要求,提高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
(二)以加强人才建设为核心,提高电子政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电子政务对政府公务员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存量、应用技术水平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要建立一支优秀的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国家在选聘公务员的过程中,要设置有关电子政务专业技术的岗位,可以通过公开招聘和考试录用等多种途径,从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引进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为后期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二是要对选聘到的电子政务的专业人才进行岗前的培训,可以选派一批已初步掌握电子政务操作技能的国家公务员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熟练的掌握各种电子政务的相关技术,为今后工作的开展作准备;三是要对电子政务专业人才进行有效管理和定期的考核,要提高对电子政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真正实现专业技术管理和政府二次开发的部门化、专业化。
(三)以加大资金投入为重点,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电子政务是现阶段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而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电子政务的基本条件。就我国目前情况看,需要加大对电子政务的资金投入,来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国家应该更加重视对电子政务的建设,要把加大对电子政务的资金投入列入相关的议程,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持;二是政府也应该更加关注对电子政务的发展,把电子政务的发展列入相关的预算,努力解决电子政务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应该设置电子政务建设的专项资金,不断推进基层政府的网站建设和电子政务的网络系统化建设,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以规范信息管理为抓手,促进电子政务信息科学管理
为了保证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政府必须要规范电子政务的信息管理,以促进电子政务的管理科学化。首先,制定电子政务信息管理的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对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维护,以制度的形式加强政府信息的管理,保障政府信息管理规范、科学;二是加强对基层政府公务员的培训,逐步提高他们对信息管理的技术和水平,不让信息管理出现混乱无序的状况,促进电子政务信息管理科学化。最后,要形成信息高效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着重加强对电子政务的信息内容的审核和监管,为信息的科学管理提供制度支持,从而真正促进电子政务又好又快发展。
(五)以完善法律法规为保障,着力推进电子政务信息安全
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规范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但是,我国电子政务起步较晚,有关电子政务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因此,完善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对于促进其发展十分重要。一是要制定相关的电子政务建设的法律法规,必须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真正保证基层政府网站正常运转,促进政府、公民、企业在网上的良性互动,而对那些本应该公开的信息资源却没有进行公开的政府部门要严格追究其责任,以此维护基层政府网站的规范性和权威性;二是要修改那些不合理、不科学的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规范基层政府网站建设,确保电子政务依法依规建设,为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徐晓林,杨兰蓉.电子政务导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190-191.
[2] 吴吉义.电子政务实践、前沿与案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15-17.
[3] 张建华.电子政务知识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 李一骁、赵庆海.服务型电子政务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3.
[5] 赵育梅.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2.
[6] 杨世木、司虎克.我国体育电子政务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
[7] 费蓉.我国电子政务现状及对策研究[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7,4.
[8] 何精华、刘慧.电子政务:中国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
[9] 吴昊、孙宝文.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实证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5.
[10] 李阳晖、罗贤春.国外电子政务服务研究综述[J].公共管理学报,2008,4.
[11] 孙晓勇.电子政务中存在的弊端与解决措施[J].民营科技,2011,2.
[12] 德权、雪娟、闫丽.电子政务法规政策建设:国外启示与中国状况[J].电子政务,2011,5.
[13] 黄泽民.电子政务信息构架设置的基本理念[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1.
[14] 汤志伟、赵生辉、贾文.国内电子政务研究的现状及趋势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2.
[15] 杨经华.中国电子政务研究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J].现代情报,2011,1.
关键词:地方政府 电子政务管理模式
电子政务是与知识经济时代相伴而生的先进政府运作方式。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提高行政效率和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子政务要在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结合。
1、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的重要性
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必将大大提高地方政府的服务能力,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奠定物质基础,起到推动作用。地方政府电子政务作为一种全方位、多领域和高耦合度的政务处理手段,主要模式有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企业、公民以及公务员之间的电子政务。它的建立必将大大提高各级地方政府的服务能力,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奠定物质基础,起到推动作用。
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公众的政治参与度,增强地方政府服务的有效性。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大大缩短了公众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距离,他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论坛向政府部门反映各种问题,加强了公众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增进地方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使地方政府工作可以不断改进服务、提高质量。同时,地方政府各个部门可以通过统一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协同工作,突破地域、层级、部门的限制,为公众提供更高质量、更多种类、无组织边界的服务。
地方政府电子政务促进监督的主动性,迫使地方政府提供有效服务。地方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将政务及其运作搬到网络上,从而使传统的“暗箱操作”置于阳光之下,政府决策过程对公众公开,增强了政务的可监督性。对具有监督权力的公众来说,如果有条件监督政务运作,往往会积极主动参与监督,促使地方政府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提高政府服务的有效性。地方政府信息透明化,有利于公众对决策过程和业务办理过程的主动性监督,从而防止权力滥用,推动政府决策的公正公平和有效性。
2、电子政务对行政决策的影响
信息技术发展对行政决策的影响是围绕着提高行政决策的有效性和行政决策的效率展开的。政府以多种方式利用电子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分类、分析、摘要,并以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达其结果,从而支持决策过程。电子政务的发展对行政决策目标的影响是建立适当的行政决策控制幅度,同时也使百姓的参与成为现实。现下许多省、市设立的市长网站、博客,就吸引了许多百姓在网上与政府官员讨论经济问题,城市建设问题等。同时,电子政务的发展带来了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为行政现代化提供了可能。一方面,现代行政是随着公共行政管理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它与行政流程之间是一种交叉互动的关系。行政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可以推动行政流程的再造与创新。另一方面,它也为行政决策提供了科学化的工具。行政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具有时效性,更为灵活、更为便捷和廉价。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科学化决策提供了质与量的保证。
3、电子政务对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
现代化的电子政务是实现新时代管理模式更新的重要途径。更新管理模式是创建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是电子信息化改变陈旧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行政管理与服务流程进行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形成高效、优质、廉洁、透明的现代化管理与服务流程,这正是我们国家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创建公共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工程同步推进的根本原因。科学利用政务信息化这一工具,有助于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优化管理模式、规范管理行为、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密切党群关系、保障职能到位、推动办事公开,有助于部门工作方式实现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转变。行政人员是国家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者,担负着规划、组织和指挥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责任,其水平决定着政府的管理水平,其能力决定着政府的管理能力。因此,如何把重视电子政务建设中“政务”由口头变为有实质性的解决方案,将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这就需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我国的电子信息化建设。因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适应能力,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4、电子政务对行政公文的影响
行政公文,是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处理公务而形成的文字材料。出于维护某种既定的社会秩序或维护某种经济利益的目的,人们对电子文件提出了身份认证的要求。现在诸如数字签名、信息追踪加密和防火墙技术等为这一要求的实现提供了部分可能。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美国国防部的网站数次被黑客侵人,印尼总统电子邮箱被炸,某些网上主页被篡改等都说明了电子文件的脆弱性。由于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许多电子文件都将会随着电子脉冲流进历史的黑洞之中,或者是电脑遭遇病毒或者是受到黑客袭击,甚至在你不经意的一敲一点中,某一重要文件就荡然无存了,加之许多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在适当时候自动删除或更新某些数据的功能,所以就必须加强对行政人员的安全技术教育,树立网络安全观念。网络的开放性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给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带来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尤其是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行政单位,一旦网络遭到恶意攻击,很可能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因此,加强行政人员的网络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使之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并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技术和技能,不仅是对行政人员自身素质的一大要求,也是应对网络安全的关键。
综上所述,电子政务可以方便公众享用政府公共服务,降低政府公共服务成本,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品质,促进电子化民主进程。因此,我们戍逐步适应电子政务环境,利用电子政务所提供的有利条件来建设服务型政府。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健康、稳定地发展,才能使公众充分享受到服务型政府给他们带来的幸福与便捷。
参考文献:
[1]孟祥君.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07(2).
[2]关国华.电子政务背景下我国行政领导干部责任性问题探讨[J].管理世界,2007,(6).
[3]李冠军、聂玮.电子政务在政府公众服务创新中的作用[J].中国行政管理.2005(9).
关键词:服务政府;电子政务;建设
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2-0154-02
1 服务型政府视域下电子政务建设的愿景模式
在当前的时期把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模式定位为“服务导向型”,是符合当前我国的国情、符合政府服务工作的要求、更加符合公众的需求。
①管理主体多元化。对于政府的管理方式也从单一的行政方式转变为行政方式和市场机制结合使用;对于政府的管理理念从管制型转变为服务型;对于政府的管理过程从看重过程转变为看重结果;对于交流方式从以前的单向转变为如今的互动。如今我国的发展模式是符合当前国际发展的需求的。
②建立一个守法且负责的政府,由此可以建立一个高效、廉洁、公开、公正的政府,这是目前我国对发展政府功能的定位,这也为“服务导向型”的电子政务服务社会发展提供了依据,为了达到上述的目标,只有坚持以服务导向为指导方针。
③我国的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在面对市场化改革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对公共服务的发展规划变得更加的看重市场机制的影响;并且也有了政府与非政府组织(NGO)合作提出的公共服务新规划;还有政府和市场合作提出的新方式。这些变化使得我国对电子政务的定位更趋向服务导向型的发展模式。
2 服务型政府视域下的电子政务建设机制
2.1 创新的机制
创新机制一方面可以使政府稳定的同时又确保增强公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这对管理创新是有很大的要求的;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合理的制度创新,因为只有拥有一个好的制度机制才能保证电子政务建设的更加的有效益。
2.2 责任的机制
对于责任机制的规划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十分重要,一个负责的政府才会得到更多人的爱戴,所以对于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注重责任政府的目标:把责任作一个分类,从而确立政府和公民之间的责任关系,对于一些政府部门在处理事务时,没有保证质量或者犯重大失误的人员一定要追究他的责任,这样才会充分的体现政府的服务权利。例如深圳市在网上建设一个责任监督系统,用来完成对行政过程中的监控,还能行使行政指挥、工作效率评估等方面的工作,这样可以做到科学决策以及对责任的落实与追究,从而促使政府行政能力的提高。
3 服务型政府视域下的电子政务建设策略
3.1 牢牢树立“以民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政府的工作理念正逐步转变,由原来的管理型政府朝着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行政也在向服务行政努力。民乃国之本,因此,在建设电子政务时,要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来推行电子政务,政府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强化服务意识,使我国的百姓时刻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将公众利益及公共利益作为工作的指导理念,为民众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这样就可以一步一步的以电子政务为平台,将我国政府建设成为“电子政府”。政府工作人员要积极主动参加国家安排的培训,深刻认识服务理念:“以公众为中心”的内涵,将此句话融入到工作中去,主动适应由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的改革浪潮。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阶段,政府的各级行政机关,要具有“慧眼识发展前景”的战略眼光,充分利用数字网络的新技术加快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政务要想得到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创新能力;也离不开政府内部改革带来的管理理念的变动,政府在逐步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要将信息化的有益成果运用到改革政府运作机制中,利用信息资产所特有的增值特点,在构建现代服务型政府体系中,要以电子政务的建设为基石,共同实现我国现代化和信息化。
3.2 建立政府CIO制度,统一电子政务标准
我国现在在进行的电子政务建设虽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没有设置专门的领导部门来对其进行管理,也导致了政府一些部门的工作存有职责划分不明确,没有能起带头作用的人来对政务建设的全局进行规划,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就是使各部门的系统兼容性不够,资源共享性难以实现,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面对种种难题,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CIO制度,同时对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进行完善。
所谓政府CIO,指的是在政府部门专门负责IT系统、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的高素质人才。CIO利用所学的知识,整合科学技术及政府的业务,建立一个专门应用于政府政务的系统,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成本,提高政府工作的质量,为建设组织保障体现奠定良好的基石。伴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推进,我国会有越来越多的政府CIO出现,他们会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上给出极有建设性的建议,促进信息化进程的演进。建立和完善CIO制度有以下几种做法:
①要理顺地方管理体制,明确组织机构和配置CIO专门人员。建议各级地方政府明确由主管信息产业的副职分管电子政务工作,切实履行本级政府CIO的职能,认真研究部署并及时协调解决本地区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②要摸清地方管理体制的优缺点,以确定政府CIO工作的人员及组织结构。配置的工作人员要运用自己的长处及优势,对所服务的政府的组织结构提出建设性的想法,如要求该政府明确每个政府工作人员的职责,电子政务的工作由专门的机构或人员管理等。总之,政府CIO的职责就是为所服务的地区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
③政府CIO的职责要有清晰的规定,通过行政法规保障政府CIO在政府部门中的地位。政府CIO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也要有明文规定。政府CIO的职责应包括以下几点:整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政府管理、服务;简化政府的办公流程,使政府内部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④建立CIO制度的同时,要设计一套知识培训方案。设计这套方案的目的是切实提高政府CIO的素质,使他们能够担负起电子政务建设组织者这项伟大的工作,也是为了培养更多的电子政务人才。
⑤国家相关部门要为电子政务的建设配置专业人员,制定长远的规划,设立专门领导机构,明确政府职责,利用信息化的有益成果打破政府各部门的隔阂,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宏伟目标。
3.3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尽力填平数字鸿沟
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涉及的领域还不是很广,而民众对其的参加与热情也不是很高,而英国在2002年就有51%以上的民众可以随时上网,而且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同时,美国也在2003年让其所有的联邦机构都可以上网。我国在网络基础的设施上要加强完善,而这也是国家实现信息化和电子政务不断完善的重点所在,国家要在互联网密度的提升,国家政府要实施公债发行等一系列的方法来获取投入的资金,利用此可以使我国的网络的覆盖率显著提高,也给电子政府的创建设立了好的基础。在进行信息基础设施创建的同时,一定要尽量消除无效和反复创建,应该立足于对已经所有的资源的改造和提升,从而让已经存在的资源仍然可以发挥应有的影响。
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人口众多,不同的地区经济差异也很大,人口的素质也不同,在相关的数据上也有差异。因此政府需要实施相应的举措去拉近数字上的鸿沟,最好可以消除,比如可以通过对网络基础设施上的物质支持;对社会计算机的培训方面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完善和提升;对于比较偏僻,路途遥远的西部地区要着重强化网络的基础设施;通过使信息化和义务化的教育的结合,从而让学校对数字的鸿沟的缩小做出贡献;在照顾弱势群众上,可以创建公共服务网站、对电子政务的服务方面进行不断的扩充。在每一个地区,在进行电子政务的创建的时候都要注意当地地方以此浪费、追求形式和“面子工程”的腐朽认知,一定要有正确的成本观念,使其符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这样才可以使电子政务对实现高效经济有显著的作用。
3.4 强化公务员的信息化培养,提高政府服务的水平
由于我们国家有些公务员在信息化方面的知识水平还不能和电子政务的更新发展速度相匹配,美欧国家,特别看重公务员在信息化方面的素质,并且着重于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水平技能,但是在我国政府主要是推广和实施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工作,特别是提升公务员的信息化知识的了解,以及素质水平的提高,在对他们电子政务方面的知识要做相应的工作,主要需要从下面几点来采取行动:
①培养上层领导在信息化的意识,从而让他们同意将电子政务可以提上工作议程,并放置在关键的位置;
②侧重于技术人员的培养、挑选和不断的提升,比如在维护数据库、网络运营和电子政务体系管理等上面;
③在对公务员进行培训时要注重联系生活和实际需要,从而使其具有可行性,在实际的考核中一定要注意运用到生活中。利用信息化的培训工作,公务员学到相关的电子政务技术,方便进行交互式和无纸化的工作方式;同时,还有利于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培训机构,从而有规划的培养信息化技术公务员,并使其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快速的发展壮大,对公共管理也进一步的完善,提升政府为人民服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蓉蓉.基于服务型政府理念的电子政务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2] 宋爽.关于我国县级政府电子政务的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
[3] 张波.基于电子政务平台的云南省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0.
关键词:政务流程再造 GPR 公共管理 政府资源规划
一、概述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政府作为信息社会的中心节点,其信息化的程度正在成为衡量各国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准。现代科学技术的大量应用,推动了政府改革公共事务管理和改进提供公共服务的手段与方法,而电子政务作为一种新型管理理念的载体,必然要对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政府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进行再造,其功能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政府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持;公共管理理论的出现,为政府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电子政务的应用,为实现政府再造提供了载体。
基于协同思想的政府资源规划(Government Resources Planning, GRP),通过协同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实现政府业务流程的规范与重组,把层级制的官僚机构转变成为无缝隙政府,构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一整套与网络化时代相适应的政务形态,即“再造”。它不是简单地将现有业务、办公办事程序原封不动地搬上计算机,而是要对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手段进行全面革新。政府再造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前提,只有进行政府再造才能够消除部门分割,满足公众对无缝服务的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简言之,政府为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政府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使之更加符合电子政务“简便、透明、高效”的客观要求,对传统政府行政管理和服务的业务流程进行大刀阔斧的重新组合和更新改造,这就是政务流程再造(Government Process Reengineering, GPR)[1]。政府再造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政府再造逻辑框架
二、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
⒈从企业再造到政府再造的发展
“流程”(Process)可解释为一系列相关的、有内在联系的活动或事件产生持续的、渐变的、人类难以控制的结果。“再造”(Reengineering)概念最早出现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相联。1993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Michael Hammer和James Champy在《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书》(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中正式对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做了如下定义:BPR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企业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并且系统地提出了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论和方法[2]。从此以后,在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中掀起一场工商管理革命。企业再造理论以一种再生的思想重新审视企业,并对传统管理学赖以生存的基础――分工理论提出了质疑,成为管理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
企业流程再造理论是具有革命性的、创新的管理理论,同时,又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的理论。政府改革从企业的变革中吸取经验,将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论引入到政府改革的分析之中,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论。
⒉政府再造理论与实践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西方国家普遍面临着政府管理的集权化和所形成的政府垄断,推行“福利国家”、“人民社会主义”和“混合经济国家”的政策所导致的政府管理失控、效率低、财政赤字、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和民权运动高涨等社会现实,面临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在这种社会背景条件下,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荷兰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政府改革运动,即“新公共管理运动”。
这场改革运动的核心目标,就是要通过政府再造,建立一个高效的、对公众负责任的和更有回应性的政府。而一系列措施的实行推动了政府公共行政实践中大量吸收和采用私营部门的管理理论、经验和方法,并由此导致了政府公共管理由强调环境的影响到强调管理结果,包括完善公共服务网络结构、建立高绩效的体系和更加关注顾客服务;同时导致了管理主义、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企业家政府、顾客至上等措施在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从公共管理知识发展的逻辑来看,根据历史的经验,政府再造理论与社会现实需要及公共管理实践的发展紧密相连,是当代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背景条件下,西方国家政府再造的理论及其实践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阔了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视野。在理论研究上,我国的公共管理刚刚起步;在实践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自身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转轨的历史时期,经济体制的转轨、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与政府管理体制变革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必然推动着我国政府再造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图2 政府业务流程
运用流程再造的理论对政府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提高政府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能更好地发挥管理、决策、服务的功能。
三、GPR的内涵、特性、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⒈政府业务流程及其再造的含义
关于政府业务流程的含义,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归纳起来可以认为,一个行政业务流程是一组相关的、结构化的活动集合,或者说是一系列事件的链条。这些活动集合或链条既包括政府部门的管理活动,也包括政府部门将特定的服务或产品传递给特定公众的服务传递活动与服务取得活动。这个流程有起点,也有终点,并且有目的。从最广泛的含义而言,政府业务流程是“输入――转化――输出――反馈”的不断循环的过程。
政府业务流程可以划分为三类(参见图2):①面向公众的流程,主要是为公众提品或服务的流程;②支持流程,为政府部门内部提品、服务和信息的流程;③管理流程,促使面向公众的流程和支持流程有效配合以符合公众的期望和需要,是政府部门加工输入并转化为输出的流程。
政务流程再造是对政府治理的理念、原则、组织结构、行为方式等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模式、业务模式和服务传递模式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再设计,以提高政府公共管理的绩效和服务质量,而不是简单的组织精简和结构重组。
目前,我国由于受“泛化政治”的影响,一般从政治意识形态的意义上选择使用“再造”和“优化”,并常常用“优化”来替代“再造”。实际上,“优化”立足于现有的流程,对其进行改进和提高;“再造”则是要抛开现有流程,面向顾客重新设计一个具有高效率并能提供优质服务的流程。因此,优化是对传统体制的改良,而再造则是对传统体制的彻底改造,政务流程再造表现了政府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的根本性革命。
⒉政务流程再造的特性
政务流程再造尽管源于企业流程再造,但由于再造主体、客体和环境的不同,导致GPR不可能是对BPR的简单模仿和移植,必须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呈现特有的属性[3]。
⑴公共性
图3 政务流程再造运行复杂度与制度关系
政务流程再造的主体和目标具有公共性。GPR的主体是行使公共权力,掌握公共资源,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共组织。主体的公共性提出了再造行为的合法要素与形式条件,同时也决定了在价值追求上的不同选择;GPR的目标不仅要降低政府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更要最大限度满足公共需求,维护公共利益,使效率与效益有机结合,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公共服务。
⑵多样性
政务流程再造对象、需求与绩效评价具有多样性。政府服务的对象具有普遍性,他们是所有受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行为影响,享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公众;政府服务的对象也具有特殊性,他们不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公共权力的“所有者”,政府的角色是“服务而非掌控”,政府流程必须以满足各种各样的公共需求为前提。同时,对象的多元化导致公众需求和满意度的多样性,以此造成绩效评价的多样性,不仅期望政府流程的高效、便捷,更期待政府流程的透明、公平与公民参与。
⑶复杂性
任何一种革命都会受到来自不同势力的阻力。政务流程再造的本质是对政府的业务、信息与服务流程进行彻底的变革,所以必然与政治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在流程再造的过程中,各种利益集团的博弈将影响和制约流程再造的深度和广度,传统的以部门职能为核心的流程将被围绕过程与结果进行系统设计的流程所取代,势必引起政府部门功能定位、权利分配、职位分类、绩效评估、薪酬体系等敏感因素的变化,因此会遭遇巨大的阻力和障碍。而越复杂、涉及机构越多的政务流程再造所遇到的制度就越大。政务流程再造运行复杂度与制度关系如图3所示。
⑷长期性
政务流程再造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过程的长期性。GPR既不是简单的组织结构重组或机构减肥,也不是单一的全面质量管理或电子政务的实现,需要一个不断改善、验证、持续跟进的过程。再造的流程必须经受实践检验,在实践中持续修正、改善,以保证新的流程全面达到再造的预定目标,使组织的核心能力有所增强。因此,短期的效应和简单的满足并不意味着GPR使命的完成。
⒊政务流程再造的指导思想
图4 政务流程再造的三个环节
第一,政务流程再造强调以公众为中心,以顾客为导向,以流程为立足点,彻底改变传统政府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变“职能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流程设计以方便公众获取服务,在顾客立场上审视各种政务流程,以满足公众需求来设计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各项流程由公众做出绩效评价,使再造后的政府成为一个具有服务精神,给予公众更多选择并提供互动的服务型政府。
第二,政务流程再造强调从政府控制市场向市场引导政府的转变,变“干预型”政府为“导向型”政府。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新的管理体制改革,以制度创新、流程再造为契合点,不再按照自上而下的政府需求来进行改革,而是直接面向市场和社会的需求进行改革,并且在“再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发展、市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成长性发展的需要。同时,这也符合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和定位要求。
第三,政务流程再造强调政府从营利中心向受成本约束的管理服务中心转变,变“营利型”政府为“节约型”政府。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政府直接配置社会资源,政府既是社会资源的配置中心,也是一个追求产值最大化的营利中心。随着市场分配社会资源方面的作用逐步加大,市场成为营利中心的同时,行政管理则面临着从营利中心向受成本管理约束的服务中心转变。由于公共财政和税收制度改革的滞后,大量存在政府与民争利、侵蚀和干扰市场规则等问题。所以从建立公共财政入手,建立规范的刚性成本约束是再造现代政府管理服务流程的前提。
第四,政务流程再造强调运用系统的观点、全局的思考和网络化的信息技术,变“低效手工型”政府为“高效电子化”政府。应用系统注重整体流程的最优化,改变传统政府管理“各部门工作卖力而整体效率低下”的现象;注重各个子系统、子流程之间的合作,减少无效的部门和工作,消除重叠的流程;运用有效的网络信息技术,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改变信息收集的方式,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提高政府决策速度和应变能力,为公众提供便捷的电子化服务。
第五,政务流程再造的核心是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重新设计。“根本性的再思考”就是要对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反思,找出相关的原因,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工作方法。“彻底性的重新设计”就是要打破陈旧的组织结构及规章,重新设计与构建新的流程,进行彻底性的流程重建。通过减少不必要的支付和政府部门的虚拟整合,再造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
⒋政务流程再造的基本原则
⑴合法性原则
政务流程再造必须以依法行政为前提,无论是对原有流程的梳理还是对新流程的设计,都需要对前置条件、程序等进行合法要件的审查。在实施政府服务流程再造中应特邀法律顾问参加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流程再造的合法性咨询和审查。
⑵剥离整合原则
政务流程再造应该实行政府决策与执行职能的适当剥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明确职能定位,合理划分事权,并通过网络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模式,从根本上使政府治理从封闭的行政系统中拓展出来。对职能交叉的政府部门及事务处理流程进行清理、整合,利用电子手段固化流程,构建专项业务平台,实施一体化管理,并保持再造后的流程具有一定的柔性。
图5 面向流程的政务再造系统规划模型
⑶共享性原则
政务流程再造需要建立共享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在传统业务处理流程中,相同的信息往往在不同的部门都要进行存储、加工和管理,其中存在很多重复性劳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公务员素质的提高,信息处理完全可以由处在不同业务流程中的人员来完成,通过业务流程再造确定每个流程应该采集的信息,并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集成实现信息在所有流程中的共享使用。
⑷创新性原则
政务流程再造追求的是一种彻底的重构,而不是追加式的改进或改良,它要求转变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发挥组织的创新能力,突破现存的结构与流程,重新发现完成工作的另类方法。所以再造过程不能够简单地依靠减少申报表、缩短流程节点来提高办事效率,更要根据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组织管理原则,对政府部门内部职能进行整合,实现决策、执行、监督职能的分工与协作。
四、GPR的实施
⒈GPR实施的思路
在实施政务流程再造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流程再造的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工作内容以及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其次,重视政务规范的制订与完善,突出业务流程自动化处理等环节。然后,通过行政业务流程再造工程,实现所有政务流程的梳理、优化和再造,建立以业务办理事项或服务事项为中心的公共资源数据库和流程库,集成、整合所有部门的业务应用系统,构建统一的政府门户网站和管理服务平台,最终实现为社会提供无缝式服务的电子化政府。
⒉GPR推进的策略
政务流程再造试图一步到位是不切合实际的,必须以一种渐进的、逐步优化的方式进行,从流程再造的迫切程度和流程再造涉及的利益调整面两个角度设计政务流程再造的推进策略[4]。
流程再造的迫切程度往往与现有流程的合理性和电子政务系统能否支持现有流程有关。政府需要进行再造的流程可分为A、B、C三类:A类流程是再造之前就被认定为不合理的流程;B类流程是在没有应用电子政务系统前是合理流程,但是电子政务系统不能支持,如果不进行再造,将影响电子政务系统的推进;C类流程是已经存在,电子政务系统也能够支持,但是没有获得最优效应的流程。
所以,政务流程再造的基本推进策略是:对于那些阻碍电子政务推进的流程(A、B两类),坚决去除或改掉;而对那些不影响电子政务建设启动的非优化流程(C类)暂缓再造,等电子政务系统运转起来后,再集中精力按照轻重缓急逐步优化。
政务流程再造涉及的利益调整面也有所不同。不同级别政府中,基层GPR涉及的利益调整面较小,高层GPR涉及的利益调整面大;同一级政府中,公众服务GPR涉及的利益调整面小,内部业务GPR涉及的利益调整面大。所以政务流程再造要从基层入手,从公众服务入手,自下而上,由外向内,逐步推进。
⒊GPR实施的步骤
政务流程再造可以划分为三个重要的环节(参见图4):诊断、构建、评价[5]。
⑴诊断环节
审视原有的流程,调查了解原有的业务流程,并对其进行分析;进行流程再造的策略分析,评估信息环境、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确定再造的目标,拟订再造后的评价标准。
⑵构建环节
业务流程整体方案的重新设计,人事及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信息系统及传递方式的重新设计,业务流程模型的重新设计;启动、实施新的业务流程。
⑶评价环节
新流程实施之后,其流程表现、信息系统以及工作效率等都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估和反馈,以进行新一轮的再造过程。基于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流程的有效性、流程的效率、流程的周期和成本以及流程的适应性。
而整个政务流程再造的过程又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系统战略规划阶段、系统流程规划阶段、系统数据规划阶段、系统功能规划阶段和系统资源分配阶段[6]。其具体实施模型如图5所示。
五、GPR的意义
政务流程再造可以大大提高行政效率,有效降低行政成本;实现政府职能的合理分配和有效整合,推动组织再造;改进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推动公共服务和电子政府的信息化进程。
六、结束语
信息时代,电子政务作为一场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就是政务流程再造的同义词。再造的重点就是打破现有的官僚体系,带来的将是政府结构的变化和权力的转移和重新分配,必将出现新旧两种势力的冲突。在这方面虽然出现了一些改革,但大多还是处于试点阶段。由于GPR针对的是政府这个特殊部门,所以其实施往往会比较艰难,但是只有GPR才是政府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金江军. 电子政务导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Hammer M, Champy J. 改造企业――再生策略的蓝本[M]. 杨幼兰,译. 台北:牛顿出版公司,1996
[3]姜晓萍. 政府流程再造的基础理论与现实意义[J]. 中国行政管理,2006(5):37
[4]陈明亮.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和政府流程再造探讨[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3(4):138-143
[5]高洁,辛文卿.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J]. 情报技术,2005(12)
[6]梅绍祖, Teng J T C. 流程再造――理论、方法和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张承伟,刘继山. 浅谈政府资源规划[J]. 软科学,2004,18(2)
[8]彭东辉. 流程再造教程[M].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4
[9]苏新宁. 电子政务理论[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关键字:农村、土地管理、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中国法制化建设的不断完善,管理数字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土地管理、开发、保护和资源优化等方面取得积极地意义。现阶段,面临着经济增速下滑及土地缺口日益扩大的双重压力,但在新的国内外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更好的推进土地管理现代化,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电子政务基本概论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将管理与服务通过信息化集成,在网络上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割的限制,全方位地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与服务。[3]具体来说,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就是政府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成果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地政管理信息系统、矿政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信息系统、综合事务管理信息系统。
2农村土地电子政务管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2.1必要性
开展国土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是国土资源系统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是履行新时期各项土地管理服务工作的必然要求。
2.2重要性
农村土地电子政务管理建设,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顺应信息化发展规律,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及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实现土地资源的价值最优化,解决农村土地纠纷、权属不清、土地污染等诸多问题,提供便民服务,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有效缓解农村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3农村土地电子政务管理的现状
电子政务作为衡量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并在社会、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近年来,我国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点,逐步开展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部分地区推进农村数字化的电子政务建设试点,土地信息化管理初步见效。
然而,传统的农村土地管理模式和方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农村土地电子政务管理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理论和数据集成,轻视实用研究,技术平台不成熟,发展滞后于城市,仍面临着不少问题:意识淡薄,使用率低,管理不完善,技术水平低,信息模式单一,服务平台流于形式,信息孤岛,内容更新不规范等。这些都影响了电子政务在农村土地管理中的应用,不利于深化农村改革和解决“三农”难题。
4农村土地电子政务管理的应用
4.1 土地权属管理中的应用
农村土地权属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拥有者所申请登记的土地权利进行权属登记。目前农村土地权属管理基本有土地产权界定不清、主体不明确及集体所有权边缘化等问题,通过土地电子政务管理,建立起土地权属登记体系,有效审核农村土地权属,对土地进行等级及权属的划分,防止土地登记失误的发生,为使用者提供查询、分析以及统计的服务,保证土地权属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4.2 土地规划及利用管理中的应用
土地电子政务管理对土地的数值数据、图形数据等进行空间分析,科学评估土地的质量和适宜性,通过相关的评估等级指标,按不同的规划目标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对土地使用、居民分布以及地表覆盖率进行分析,预测土地的人口承载量,挖掘土地的潜在生产潜力,将分析的数据统计在信息库中,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土地规划及利用管理提供科学方案,为农村土地的规划和利用提供技术保障。
4.3基本农田保护的规划与管理中的利用
根据基本农田保护的规划与管理工作要求,土地电子政务管理通过计算机软件平台,将基本农田的规划信息、现状信息及动态变化信息集成到电子政务系统,全面记录基本农田空间位置、分布、数量、等级、地类等,统一管理权属代码、地块编号、地块面积、保护责任人、四至关系、土地等级、变化类型及时间等信息,为基本农田保护的规划与管理提供评价、统计、搜和预测等服务,实现基本农田保护动态管理,提{基本农田的规划与管理水平。
4.4土地定级估价中的应用
按土地定级规程来管理,对土地信息进行处理,将数据和资源输入到土地电子政务系统,建立土地定级的属性数据库,并对土地的自然条件进行评估分析,形成系统的点、线、面三个空间管理目标,确定土地位置和质量的影响因素,制作出相应的图例、注记、图框及符号等,描述土地的差异性,对土地进行科学的划分和处理。这为土地定级与地价评估提供成果,提高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认可度。
4.5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收集农村土地动态的调查数据,按统一的规程与数据格式进行系统处理,对农村土地的利用动态进行数据录入、变更分析及数据输出等,准确地更新农村土地利用动态的信息,勾勒有变化的图版,对比图版勾勒结果与原来数据,制作出各种统计数据表格,分析土地利用动态的数据,提供图形管理、属性管理与综合分析,为土地利用动态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同时,通过电子政务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实施监督,对农村土地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进行土地违法案件原因、情况及结果等统计管理,能够为土地执法监察提供科学的依据,提高土地执法监察水平。
5土地管理电子政务建设的存在的问题
5.1基层电子政务制度建设滞后
土地电子政务管理是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种新管理职能,现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些重要方面还处于真空状态。当前,农村土地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仍处于学习与建设的阶段,信息技术日益更新和电子政务不断推进,但基层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及标准化的建设工作却相对滞后。这使得在农村土地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信息公开不及时、信息孤岛现象、重复建设、信息共享程度低、缺乏协同管理能力、分散单干等,导致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不能有序科学地发展。
5.2基层紧缺专业人才
对于农村土地电子政务的建设来说,专业人才是积极有效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力量。虽然很多高校有开设土地管理专业培养人才,但土地电子政务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缺口大,土地管理综合型人才很缺,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体制和用人机制等方面原因,高校毕业生奔向县城或城市就业,造成到基层从事土地电子政务的人才紧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基本采用外包或与高等院校、公司等单位合作来建设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在应用中出现的系统问题,专业人员缺乏,加上人员信息管理及使用能力素质不高,难以凭借基层力量及时解决,农村土地电子政务系统就变成“摆设物”。
5.3基层管理设备落后,技术基础薄弱
乡镇信息技术、软件开发和应用技术基础薄弱,土地管理设备相对落后,系统跟不上复杂和多元的土地管理业务流程,缺乏有效的地理空间数据,数据的标准化水平低,难以实现数据集成和资源共享,其应用不到位和更新维护不及时,如数据库不全、数字化信息欠缺、“信息孤岛”及信息有安全隐患等情况,系统不能适应土地管理的变化,常出现系统瘫痪的现象。
5.4基层管理工作不到位
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农村土资源管理认识不足,管理工作不到位,日常事务性工作仍依赖于传统的管理方式,电子存档管理滞后,主要以纸图存档,资料缺失严重、利用价值不高,硬件配置过于注重超前轻应用,管理目标不符农村国土资源的实际,电子政务在土地管理上没形成一体化,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造成资源上的浪费。此外,在信息安全的管理上也有问题,对病毒、网络连接等监控管理不严,对用户认证、权限设置等管理不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5.5建设资金投资相对不足
各地政府对农村信息化发展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需求仍有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虽然政府积极鼓励并支持企业以及民间资本的投入,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仍面临建设资金不足的隐患,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基本上靠地方政府投钱来建设。一旦地方政府出现财政危机,就会出现后续资金断层,这对于建立完善的土地电子政务系统是雪上加霜,严重阻碍了农村土地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6解决问题的对策
6.1加强制度建设
推进农村土地电子政务管理建设,制度保障是先行。没有制度的保障作用,土地电子政务建设将难以实施。政府是制度的制定者,在土地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政府要强化职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农村土地的实情出发,加强制度建设,扭转基层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的局面,形成土地电子政务建设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6.2提高认识水平
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水平,须转变错误观念,提高政府、企业、农民以及社会各界的认识水平。第一,政府的认识对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起领导性的作用,要提高政府部门自身的认识水平。第二,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不仅是政府的事情,企业及个人也应该参与其中,要提高企业和农民的认识水平。第三,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并不是只涉及到农村地区,这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和多种业务技术综合集成的系统工程,须提高社会各界的认识。
6.3重视基层队伍建设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加强土地管理专业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基层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土地工作人员的待遇,积极引进人才;对基层队伍进行岗前培训、在职培训,提高土地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素质;实施工作奖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人员在工作岗位上积极创新,追求业务水平的提高,更好地为农村国土信息化建设服务;加强与高校合作,推进继续教育,努力提高队伍整体的建设,补充新生资源力量,为农村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6.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技术水平
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基础设施的保障,其建设也将成为空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广播、电视、电话、电脑、宽带网络等硬件设施,还有基层队伍、信息服务及信息建设等软件设施,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合理增加电子政务技术的开发与研究经费,学习并引入新技术,加强系统软硬技术更新换代,针对不同的土地业务需求,完善网上土地信息,鼓励村民通过电子政务在线办理土地业务,推进农村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同时,提高技术水平,增加信息安全防御技术,开发新的应用模块,改进系统衔接,加强系统的数据资源整合,建立集成化的信息数据系统,保障系统的整体性和共享性,减少平台损耗,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发挥土地电子政务技术的应用潜力。
6.4强化工作管理,优化管理模式
按照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规律,尽快建立科学可行的土地管理制度。按土地管理工作的统一要求,结合实际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工作管理力度,制订信息存档、硬件管理、平台使用及人员岗位责任等在内的实施细则,解决管理关系,清晰管理流程, 优化管理模式,规范管理行为,落实土地电子政务的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国土资源信息标准化的贯彻与实施,实现基础信息共享,强化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建设,逐步提高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服务社会化。
6.5加大资金建设力度,拓展多元化渠道
土地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技术要求高、人才专业性强、资金需求大的长期工作,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做保障。一是地方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在土地电子政务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相关政策向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倾斜。二是多渠道融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建设,并提供相关优惠政策,逐步引入社会资金、风险资金参与建设工作,形成多元化资金体系,为土地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持续的资金保障。三是要把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与地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探讨政府、企业及电信部门相结合途径,推动高等学校、科研所或网络技术服务单位等机构向农村提供服务,节约电子政务建设投资。
7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的展望
在土地市场发展火热和土地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是实现国土资源现代化管理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重要途径,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土资源管理在电子政务的应用中,要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转变电子政务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农村土地信息化管理的作用。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有理由相信农村土地电子政务建设会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推动农村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国章.电子政务基础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曲卫东,韩琼.土地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9.
[3]吴信才等.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电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253.
[4]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国土资源部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5] 付开隆,金焱,张敏.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设计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
[6]基于电子政务平台的国土资源政务信息化建设[J].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研讨会论文集―国土资源电子政务专辑.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6).
[7]国土资源部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关于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4.
[8]郭淳芳.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工作流技术应用中的问题分析及关键技术研究[J].计算机与网络,2007.
[9]周磊.土地信息系统研究综述[C].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6 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10]中国土地学会.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Z].广东: 广东土地科学编辑部,2005.
[11]鹿心社.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在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国土资源部网站.2004-04-23.
关键词:政务信息化;建设;推进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的稳定发展需要高效的政府管理与监督作为基础,而在信息化社会的形势下,政务信息化建设则成为了保证我国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政府要加强对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利用,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提高政府事务管理的效率与水平,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监督与服务。政务信息化建设是政府事务管理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需要,信息化的政务管理模式,是我国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1 政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1 政务信息化建设中取得的成效
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从初始阶段逐渐过渡到了整合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我国政务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首先,政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我国的政务信息化建设随着时间的发展,已经从以往的单机化、分散化逐渐的转变为联网化与集成化,并且很多政府部门都逐渐形成了较为先进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数据的共享,并将政府事务中的业务管理、办公、公众服务等多项管理职能进行整合。其次,信息化建设促使政务管理实现多样化。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政府政务信息平台上,政务种类不断增多,并且逐渐的提高了管理工作的人性化,突出了管理工作的实用性,更好的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通过信息平台的联合,使得自身服务水平得到了有效在增长,提高了服务质量。最后,政府事务的基层管理工作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政府在进行政务信息化建设中,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机制,并且对于基层管理工作的信息采集、备案、查询、管理等提高了重视程度,有效的提高了政务管理工作的真实性与透明性,有助于基层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2 政务信息化建设其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现阶段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进行及时的解决。首先,政务信息化建设中的创新意识不足,信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开展政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由于政务管理人员对于信息资源管理的认识不足,使得难以真正的通过信息化建设来体现新管理方式的先进性。在实际工作中,政务信息化的优势难以得到体现,信息化应用水平存在一定的不足。与此同时,由于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制度与标准不够健全,使得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存在一定的问题。其次,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基础不足,需要进一步的进行资金的投入。目前,部分地区的政府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有所不足,难以保证通信设备的应用水平,并且软件管理与维护的投入也难以符合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严重制约了政务信息化的发展。最后,信息化管理团队的专业程度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信息方面的问题,缺乏专业的技术团队进行第一时间的解决,造成部分地区政府政务信息管理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信息部门的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足,专业人才相对较为缺乏,不具备足够的信息平台管理与维护的能力,难以保证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
2 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要想真正的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就必须从思想、制度、管理与人才四个重要着力点来入手,切实的控制关键因数,有效的达到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2.1 思想认识因素
要想途径政务信息化的建设,首先就要从思想层面上来提高认识,重视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切实的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于政务管理工作所带来的积极的影响。管理部门要加强自身思想认识,切实的将信息化建设作为自身政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并且做好信息资源的管理与整合,将信息化与实际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做好地区的信息共享,实现信息化建设的长效应用。只有从思想认识层面上来重视信息化建设,才能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2.2 制度因素
开展政务信息化建设中,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制度,并且制定规范的信息标准,实现信息管理工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人员在进行政务信息化建设中,要针对于不同的业务环节,做好不同部门的工作衔接。在跨平台与跨部门的数据交换中,应用规范化的信息管理制度,促进统一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为实现信息有效共享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统一化的信息管理制度,也有助于提高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2.3 管理因素
在信息化建设中,还要注重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为信息化建设制定一个良好的发展规划,并且做好政务与信息化技术的有机结合。在管理中,还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应急方案,对于我国重大事件提供良好的应对作用。
2.4 人才因素
具有高水平技术的专业人才,是开展政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基础。在开展信息化建设中,要加强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并且组织专业的人才建立一个具备专业化技术水平的团队,为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基础。对于政务信息平台应用的人员,要加强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足够的学习机会,并且培养其对于政务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真正的促进信息化建设协调、稳定、全面的发展。
结语
现阶段,我国政府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就必须从思想、制度、管理与人才四个重要着力点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政府在开展政务信息化建设中,要结合实际政务需求,制定具备高度可行性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将信息化建设真正的融入到政务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电子政务 绩效 研究
电子政务,就是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高科技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进而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透明、规范、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电子政务把电子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目前已经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一、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估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指以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制定的指标体系为基础,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一定期间电子政务建设过程表现及成效进行客观、公正、准确的综合评判。我国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已经做出决定,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信息化。一方面,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部分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设施已经完成,便民服务的应用系统已经开始出现;另一方面,虽然电子政务建设对社会、经济、政治活动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电子政务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才刚刚起步,实际应用经验不足,由于各级政府、机构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模式、处理事物的方法以及操作准则的不同,当前的电子政务系统还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距离成熟完善的高电子政务服务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综上所述,在当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为使政务工作更高效、更透明、更廉洁、更精简,对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进行合理有效地评估显得尤为重要。而当前国内并没有一套统一的电子政务评估体系来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进行评估,针对现状,本调研组将在对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深入研究中,试图提出一套完整、合理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解决电子政务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
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第一,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基础上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进行了透彻的研究,结合一些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第二,以综合评价的方法和理论为依据,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现实存在的案例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第三,以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衡量的模式为理论依据,从系统效益、系统成本和系统质量三个方面来构建评价指标,并且依照电子政务的非线性特点,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来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了这种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三、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研究
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被分成了很多不同的种类。有研究在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借鉴信息化领域评估所应用的理论和方法,探究了电子政务评估的必要性和意义,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建立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电子政务评估指标体系。有的研究则以目前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为依据,建立了相应的综合模式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并运用具体的案例对该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有些学者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从而总结出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存在的弱点和瓶颈问题,具有创新性的地提出了一个多维立体结构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双棱柱模型,并且还设计了与之相配套的三重指标体系。
四、如何做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
第一,要把绩效评价变成绩效评估的管理,要建立一个更加完整的绩效评估管理机制、管理体系,这个体系核心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有一个战略体系,应当首先知道该部门、该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发展的路径是什么,然后电子政务整套的管理体系配合之下是什么样,包括绩效评价的体系,有整个项目体系,有各个方面的监管体系等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知道绩效评价整个的战略管理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和其他各个管理环节是什么样的关系。其次要有一个支撑体系,这个支撑体系包括斩假、资金、规章制度,还要有绩效管理的网络平台来做。同时要有一个执行体系,从绩效评价的规划、规则、目标的制定、事前的沟通、组织评价、结果、答辩与申诉、调整结果、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挂钩等等,要形成一个链条。
第二,从评估的对象来看,要更加注重对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的评估。
第三,评估的导向,不能仅仅是评估产出,也不能仅仅是排名,而应该是引导大家发展,给各地各个部门的电子政务发展留出很大的空间,而不是制约他们发展。为此在原有的IT功能产出的评价基础上,还需要关注其他三个维度,包括信息技术应用对组织提升如何来实现的,是如何支撑优化和创新的,这种公共部门组织的效率的提升以后,所产生的公共价值是什么,这种公共价值最后反映在用户的角度,是否满意,是否方便,要回答这些问题,把它组合起来引导电子政务的发展。在评估模式上,应该把外评估和内评估有机结合起来,比较理想的模式就是由政府主管的部门来组织,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来参与,社会其他各个方面也要参与,这样的一种模式是目前实践当中被证明较为有效并且科学合理的一种模式。
五、结束语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的实际情况,同时借鉴国外成熟先进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的经验和成果,对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全面而又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指标评估体系,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普及和发展,使其逐步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朱卫未.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策略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79-81.
关键词 PKI/CA;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探索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09-0203-02
1 PKI/CA技术浅析
1.1密码技术
密码技术是用来保证信息安全的一种必要手段,是信息安全的核心。从数学角度讲,加密是一种从“明文”定义域到“密文”值域的函数,解密是加密的反函数。
1.2公开密钥基础架构体系(PKI)
PKI是“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的缩写,PKI是通过使用公开密钥技术和数字证书来确保系统信息安全并负责验证数字证书持有者身份的一种体系。PKI由数字证书、证书颁发机构 (CA) 以及核实和验证通过公钥加密方法进行电子政务的每一方的合法性的其他注册颁发机构所构成。迄今为止的所有公钥密码体系中,RSA算法是最著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
1.3数字证书
数字证书又称为数字标识(Digital Certificate,Digital ID)。它提供了一种在Internet上身份验证的方式,是用来标志和证明网络通信双方身份的数字信息文件,与司机驾照或日常生活中的身份证相似。
1.4电子签名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于2005年4月1日正式施行。法律规定,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电子签名法》的施行,标志着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正式诞生,它将对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2 电子政务安全支撑平台
2.1作用和意义
构建以公钥基础设施(PKI)技术和授权管理基础设施(PMI)技术为核心的电子政务安全支撑平台,旨在满足电子政务业务信息系统运作流程中遇到的身份识别、权限控制、数据加密、数据完整性、抗抵赖等多种安全需求。电子政务安全支撑平台主要负责数字安全证书的申请受理、认证、制作、签发和管理,为开展电子政务提供身份认证、数字签名、证书目录查询、电子公证、安全电子邮件等服务,为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2.2各子系统工作原理
2.2.1认证系统
证书认证(CA)中心负责用户注册、证书/注销列表生成与签发、证书/注销列表存储与、证书状态查询、证书管理控制和策略配置、安全审计管理等。密钥管理(KM)中心提供加密证书密钥对的管理功能,作为独立运行的系统,可为一个或多个认证系统提供密钥管理服务,实现密钥的产生、存储、分发、更新、撤销、归档、恢复等密钥管理服务。
2.2.2授权系统
授权系统对用户主体进行权限管理,实现对计算机系统中的受控资源进行访问许可,受控资源表示系统中需要进行访问控制的资源,访问类型是指对于相应的受控对象的访问控制,如:读取、修改、删除等等。
2.2.3数字时间戳
数字时间戳(DTS:digital time stamp)是信息安全服务项目之一,提供电子文件日期和时间信息的安全保护。DTS是一个经加密形成的凭证文档,包括需加DTS的文件摘要、DTS收到文件的日期和时间、DTS的数字签名。
2.2.4 PKI中间件
PKI中间件是以PKI为基础,遵循国际、国内安全标准,面向信息安全应用,提供数字证书安全服务的开放式中间件。通过PKI中间件与信息系统的集成,可以实现不同层面的系统安全。诸如Java Applet、WWW服务器插件和应用服务器端Java Servlets等都需要数据加解密、密钥生成、数字签名等密码运算和证书管理,应根据具体应用环境选用不同的加密设备。
2.2.5 PMI中间件
身份验证组件用于鉴别用户身份,应用系统根据自身安全需要选择使用强/弱身份认证。权限验证组件用于审查合法用户的访问权限,对于合法用户,该组件将从LDAP服务器上获得用户属性证书,根据授权管理访问策略,判断是否授权用户访问。
3 PKI/CA技术应用
3.1开机登录
将加密硬件设备安装于电脑主机上,当打开主机时,系统会验证使用者的身份。这时只有证书的合法持有人将载有证书的介质(USBKEY、IC卡等)插入识别器,经识别器验证通过之后才能将机器打开。
3.2应用系统登录
使用数字证书登录应用系统时,用户将证书存储介质(如USBKEY)插入读取器,应用系统向USBKEY读取用户信息,如用户登录名;由用户在登陆界面输入PIN码。PIN码输入正确后,系统再读取证书和密钥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验证,验证通过才能登录到应用系统。USBKEY的“双因子认证”方式从根本上杜绝了黑客盗取用户名和密码就能登录应用系统的可能。
3.3加密和解密
电子政务的文件传输,由于原因不能采用明文方式,而应该采用基于PKI/CA技术的“加密—传输—解密”方式。PKI基于RSA非对称加密算法,同时与对称加密算法混合使用,从而保证了信息的保密性和传输的高效性。
3.4签名和验证
数字签名作为电子签名的一种,具有更好的应用安全性和可操作性,保证了信息的“不可抵赖性”。 数字签名就是一种可靠的电子签名,发送方采用HASH算法和RSA算法,使用签名私钥对文件进行签名,接收方用发送方证书中所含的公钥对签名进行验证。
3.5安全Email服务
数字证书与Email应用软件的结合使用使得发件人可以使用证书对邮件加密或者签名,或者既加密又签名,只有邮件的合法收件人才能加密和验证邮件内容。
3.6支付平台
电子政务中涉及资金支付的业务对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招标采购、资金结算、办公超市、资产管理等,都需要建立可信的支付平台,PKI/CA技术实现了安全的身份认证、保密传输、签名验证等功能,为电子政务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网络安全
引言
关于电子政务的概念,目前有着不同的解释。从现阶段的发展状况看,电子政务可以解释为,政府通过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更加便捷和迅速地提供自动化信息服务。[1]电子政务在计算机和网络的帮助下,突破了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瓶颈,使得政府为社会提供全方位、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成为现实。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将电子政务定义为,政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手段的密集性和战略性应用组织公共管理的方式,旨在提供效率、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改善财政约束、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决策的科学性,建立良好的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社区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赢得广泛的社会参与度。目前的电子政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政务,即政府部门在内部系统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实现政务信息化、自动化办公,提高决策的效率和可靠性;一类是政府部门外部的电子政务,即政府部门通过互联网技术,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同时加强社会各界对于政府部门的监督,促进政务信息透明化。我国的互联网应用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然而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政府办公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病毒、黑客、泄密等问题。电子政务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受到破坏和攻击,轻者会造成政务效率受损,影响正常政府办公,重者会导致电子政务系统瘫痪,重要信息和情报泄露,危害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当民众感觉到数据信息安全受到了威胁,政府将要付出代价,即安全问题会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心,引起恐慌,导致社会动荡。[6]如何在电子政务应用的过程中,处理和解决好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问题,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1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
首先,我国的电子政务相关立法薄弱。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最终是要保护好政府和国家的机密信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至今,颁布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但这些法规立法层次较低,大部分是由国务院及其部委。我国有关电子政务的安全立法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内容相互交叉重复,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一旦出现信息安全问题,将出现无法进行统一管理的混乱局面,不利于信息安全的维护。其次,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管理不善的问题。我国的电子政务系统主要是多个部门共同进行管理,相关的管理职能也被分割,部门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出现多头管理或者相互踢皮球的现象。从总体上看,国家在电子政务安全上缺乏一个具有最高权威的统一机构。从局部上看,电子政务系统自身管理混乱,人员和部门彼此间无法做到协调。有些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管理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制度,对于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和储存各环节无法做到全程有效监控和维护,缺乏相应的应急管理预案。当前我国的电子政务管理建设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管理尚未真正纳入国家电子政务发展规划之中。再次,与电子政务有关的技术发展不足。目前国内多数电子政务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在使用过程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完全依靠自主技术难以彻底解决。缺乏自主的研发和创新技术,必然使我国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处于被动地位。在引入外国设备的同时,必然留下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不能对这些设备进行有效的安全监测,就极有可能使重要的情报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窃取。一些信息技术系统存在的漏洞,也容易成为黑客的攻击目标。网络技术的不足是造成信息安全的又一隐患。最后,我国电子政务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涉及的部门广泛、流程复杂、对技术的要求高,这就对电子政务系统的使用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许多政府电子政务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信息化政务教育培训,对于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缺乏正确、科学的认识。根据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统计可以看出,中国大陆政府网站被篡改的数量在逐年增长。政府网站易被篡改的主要原因是网站整体安全性差,缺乏必要的经常性维护,某些政府网站被篡改后长期无人过问,还有些网站虽然在接到报告后能够恢复,但并没有根除安全隐患,从而遭到多次篡改。
2对策
首先,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是最重要的基础,不但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还要确保法律法规的落实。在法律法规建设要从现实出发,从过去单纯的信息控制转变为信息发展服务,加强立法的主动性和前瞻性。要向国外先进的法律法规学习和借鉴,提高法律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分析研究以往电子政务在信息安全方面出现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当的法律议题。只有将法律的制定和标准的规范化相结合,才能使法律起到对信息安全更好地保障作用。其次,改善以往的管理模式。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安全机构,应当由国家电子政务的统一部门进行管理,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加强信息安全方面的防护,切实做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工作。电子政务的相关部门应正确界定内网与外网的区分,将信息资源的保密和公共合理分类,确保资源信息透明的同时,重要的机密信息不被泄露。要注意加强事前预警。在发生信息安全事故的最短时间内,回复网络运行和服务的正常,防止重要信息被窃取,最大程度降低安全事件的损害程度。再次,加强网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许多的电子政务安全事故,并不是由于技术和设备方面的问题,而是由政府内部人员的不当操作或故意行为导致的。政府部门从事与电子政务相关的人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的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人员,一类是普通的政府机关公务人员,所以要进行区分对待。对于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人员,要坚持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提高我国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对于普通的政府部门公务人员,要让他们树立信息安全保护的意识,通过学习和知识讲座,让他们了解电子政务安全的相关知识,明确安全的重要性。最后,开发先进技术的网络技术。我国在网络技术上落后于发达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保障。应该在保护自身机密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学习和借鉴别国的先进技术,发展自主研究,提高自身的网络科学技术,从而为信息安全的维护起到坚实的保障。应当建立起构建国家级病毒防护安全平台,目前我国初步建成了以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为基础的病毒防护机构,但这些机构在对病毒的防护上只是提供预警、通告等形式,很少能够提供较为具体和实际的安全防护和病毒处理策略。建立国家基础网络病毒防护平台,可以为电子政务部门提供较为基础的病毒防护措施和安全预警机制,也可以对各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的病毒防护进行指导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孟薇.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研究[D].天津大学,2007.
[2]鲍捷.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及防范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阿尔温•托尔勒.权力的转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4]丁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5]陈兵,等.电子政务安全概述[J].电子政务.2005(17).
[6]张晓原.中外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对6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