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作为教育机构存在和发展的关键要素,是依赖科学而系统的规则框架和可操作并可持续改进的方法体系,来控制和提升的。作者结合多年的成功办学、学校管理和教学经验,在论文中精辟地阐述了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本质和要素逻辑关系。
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学者,亨德森・杨在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上提出了许多崭新而高端的观点。为了将他的教育理念在云南乃至全国广为传播,本刊将陆续刊出亨德森・杨博士的先进教学理念系列文章。
任何一个先进组织都是通过建立适合其本身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TQM)并使之有效运行,来开展质量管理活动和实现质量管理目标的。然而,TQM作为基于特定质量方针、目标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模式,则必须通过精心的质量策划,使组织的管理职责、资源配置、服务实施及其他相关要素的测量、分析、评价和改进等一系列相互关联和作用的过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成为组织的管理工具而发挥其功能。本文拟对TQM的4个基本特点进行透视,并结合学校质量管理实践中的8项基本原则进行诠释。
特点1―标准化:按某种标准(如ISO9000族)建构起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质量记录等模块的文体系统,旨在使TQM成为组织及其成员进行规范的质量活动的依据。特点2―过程系统化:既对整个业务过程及其管理过程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又对所有业务及其管理的子过程以及过程接口职能分配、关系衔接实施系统化控制,使质量的管理行为基于TQM从输入、过程到输出成为有机整体。特点3―持续改进:通过反馈联动机制使TQM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和要求,以便使组织不但能够解决已存在的质量问题,而且能够规避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特点4―可操作性: TQM文件化系统必须具有兼容性、适宜性,避免形成制度安排与操作实践两层皮的情势,使之能够实施和有效运行并可通过质量职责的贯彻逼近或逐渐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
无论任何组织,都有其不同的组织架构、组织文化、产品/服务及其形成方式或业务流程以及资源开发与配置方法,等等,在客观上都存在着其独特的质量管理模式,不管这个组织有没有根据本文所述的TQM或其他任一种体系的理念及标准来正式建构和推行质量管理体系。一个组织建立TQM的目的在于:基于本身的质量方针和目标,拓宽质量管理范围,全面、全员、全程地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控制和改进影响质量的所有要素,确保组织能够高效地实现管理目标。因而,TQM一经建立,组织及其成员就必须严格按TQM标准来使之有效运行,以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满足服务对象及相关方对质量的要求。作为凝聚了西方一个半世纪管理思想和实践精髓的ISO9000族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标准操作模式,为这一目的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
根据2000年版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思想,组织的管理必须是系统和透明的,以便能够针对所有相关方需求,使管理体系有效实施和不断改进,实现组织的管理目标。作为ISO9000族标准的理论基础和现代管理学及其实践的前沿成果,8项质量管理原则高度概括和简约表述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TQM)的运行指导框架,是组织基于ISO9000族标准建立和实施TQM必须贯彻的关键内容。让我们就这8项质量管理原则的规定性及其他逻辑结构和功能上的关联性展开论述。
2021年教师关于师德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自我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以来,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狠抓师风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注重宣传教育,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现将我个人学习师德情况总结如下:
在思想方面,我认真学习了《新的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合肥市学校办学行为“十不得”》,并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于人民的教师事业,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学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严格执行品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不态度粗暴和恶劣的当面训斥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形成教育合力。注意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爱国教育、品德教育。
在教育教学方面,我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力求让化学教学具有特色,在日常教学中,我认真钻研教材和教法,认真备课,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注意创新精神和全作能力的培养。严格要求学生,注意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教育技术发展很快,我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培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密切关注课改的相关信息。认真学习,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与时俱进。
关键词:教师;学生;双主体;理论构建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4-0100-05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教学论的意义在于它阐明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也深刻地揭示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是建立在知识传授基础之上的关系存在,这种关系最终被描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现有的体育教学的师生关系中,不管是强调教学效率的教师“主导作用”,还是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主体作用”,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教师甚至不喜欢体育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教师把传授知识当作第一要素,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体,夸大知识的作用,却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原因。然而,随着马丁?布伯的“我—你”理论在教育学上的运用和发展,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关系的重新认识就有了可能。本研究正是以马丁?布伯的“我—你”学说和米德的“自我”理论为支撑,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主体”的“双主体”关系,在对“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关系进行剥离的同时,验证这种假说成立。从体育教学的实践出发,重新构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并通过案例来证明其实践价值,为体育教学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1 体育教育是一种关系构成
1.1 体育教学中的关键要素及其关系构成
体育概念自导入我国以来,特别是在体育概念形成的初期,有运动、sport、体育运动和身体的教育等多种解释和含义,随着研究的进展和深化,体育教育及sport(运动)等概念有专门化的趋势,各自有其解释。本文的体育教育是指英文Physical Education的意思,具体解释为身体教育,体育教学是体育教育的过程控制。
从世界体育教育发展趋势来看,体育教育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其一是单纯的“体操”教育阶段,这种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的身体能够得到良好的训练和发展;其二是“通过身体活动的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体育,意在通过身体活动塑造健全的人格,通常也称为“全人教育”的体育教育;其三是运动(movement)教育阶段,在此阶段重要的是强调人理解“走”“跑”“跳”“投”等运动的结构、特性及意义等,是以理解运动的含义为中心的教育;其四是sport文化(运动文化)教育阶段, sport文化的教育就是在运动教育的基础上,克服在运动教育阶段只强调运动自身的目的,忽视长期实践所形成的sport(作为运动的身体文化)文化的倾向,强化sport文化传播的系统教育[1]。欧美多数国家及日本、新西兰等国家目前已进入第四阶段即运动文化教育阶段。
体育教育的历史进程提示我们,体育教育是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达到良好的身体发展、塑造人格、学会运动和了解运动文化的一种教育活动。其成立的前提,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人(教师和学生)、特定的载体(教学存在的形式和内容与教材)和所要达成的目的这几个基本要素。这种多因素共存的体育教育与部分种类的运动(sport)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运动可以是不同形式的个体活动,是表现自我存在的“实体概念”(比如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自己锻炼等),体育教育则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以课堂为平台,以教材为媒介的“教与学”的关系体,是在达成课题和目标过程中,完成“育体”、“育人”、“学会运动”和“理解运动”的教育目的。
日本学者佐藤臣彦把体育教育的各种关系定义为:“PE=f(a’,b’,c’∣P’)”,其中各个因子的含义是,PE:体育教育、a’:为作用项、b’:被作用项、c’:载体项,P’目的或者目标、∣:条件。具体解释为体育教育是将目的或者目标(P’)作为设定的条件(∣),与身体和运动有关的内容作为载体项(c’),由作用项(a’)和被作用项之间构成的关系式[2]。例如足球课中的“二打一”战术配合可以解释为:为了实现“身体和人格的发展及运动的理解和传承”的体育教育目的,教师(作用项)和学生(被作用项)这两个行为体,利用足球教材这个载体项,完成“二打一”教学目标的“教学”的关系表现。
由此可知,体育教育是由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构成的一种关系体,存在于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其表现形式如图1所示:
1.2 现有教师学生关系的理论解释
佐藤的关系构想,是日本哲学家齐藤昭对“教育是一种形成作用”的具体诠释,齐藤昭认为教育是“形成”和“作用”综合的结果,并把“形成”定义为“时间的事物”,“作用”定义为“空间的事物”[3]。齐藤的教育概念界定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启示,就是如何看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空间和如何看待课堂序列组合的时间排列问题。当问题再回到佐藤的关系式时,就会发现佐藤在定义教师和学生的空间排列上,教师是“作用项”,学生是“被作用项”,是教师利用教学这个平台对学生施加作用,这样就会不自觉的形成教师的“统领作用”和学生的“被动属性”。
关键词: 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健康
收稿日期:2006―02―15
作者简介: 丁斌(1981-),男,汉族,毕业于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系,现就职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军体部,主要从事体育教育工作。
马焱(1981-),女,汉族,毕业于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系,现就职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军体部,主要从事体育教育工作。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及内涵
心理健康(Mentalhealth)一词最早由美国精神病学家斯惠特所提出。它是指人的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和谐、协调,并适应社会准则和职业要求的良性状态。①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此做出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生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有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三方面的含义③。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生理上其身体状况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应当是没有疾病的,其功能应当在正常范围内,没有不健康的特质遗传;心理上各种心理功能系统正常,而且现实中的自我能顾及生理需求又能顾及社会道德的要求,能面对实现而积极调适自我,有良好的情绪感受和心理适应能力。在社会行为上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其行为符合生活环境中文化的常规模式而不离奇古怪,角色扮演符合社会要求,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并能对社会有所贡献。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的学生10年辍学原因进行了分析,1982年以前主要为传染病,而1982年以后则为精神障碍,同时,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④。在1989年,国家教委在全国范围内对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在高校大学生中,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占总数的20%以上,其中退学、休学的学生中因患心理疾病的占40%-70%⑤。1998年对全国10所高校的调查显示,有心理障碍的人高达26.99%,与早期的调查结果相比又呈上升趋势;2001年,对全国17.6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发现心理疾病患者高达20.23%。教育部更为全面的调查进一步反映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在对全国8个省市70余所高校近20 000名大学生开展的专题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共性问题是:压力加大,特别是大学生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的总人口突出⑥。可以说心理迷乱、情绪不稳是大学生学生典型的心理问题。据国家教育部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国高校都有数十人自杀;另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⑦。其中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④。而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只有不足1/5的患者得到了适当的治疗⑦。
此外,一些高校近几年来也接连发生大学生跳楼、上吊、跳塔自杀事件,从上述的数字和事实中,不难发现,处在激励竞争中的大学生多数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大多数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当压力加大并由此加重其心理负荷时,一些悲剧会不可避免的发生。这一系列触目惊心的事实,迫使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影响到我国人才的素质,成为关系到当今家庭、学校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鉴于此,作为具有重要教育功能的学校,应充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三、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类型
1.焦虑症
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是个体对眼前或未来预感到的挫折的一种十分复杂消极情绪状态。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人际关系敏感造成的。如新生对环境和学习不适应;基础差的同学遇到困难和失败产生的自负和自卑心理;毕业生对面临择业和未来前途的担心忧虑;不合群的孤独感或恋爱问题上受挫折等,都可造成此症的发生。它主要表现为患者终日惶惶不安、心烦意乱、提心吊胆,似乎预感到灾难将至;且经常无病、苦恼、自责,甚至恐惧,并伴有心悸、心慌、头昏、胸闷、呼吸困难、口干等症状。
2.抑郁症
抑郁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对挫折情景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或防御性反应。大学生在遇到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学习上的困难,家人的意外事件或恋爱上的失意,尤其是在老师或同学面前自尊心受到打击或自我评价过低时,易导致此症的发生。抑郁症与个体的性格也有密切的关系,大多数患者是性格不开朗、好思虑、多愁善感和依赖性强的人。此症主要表现为患者对身边发生的事麻木冷漠、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思维停滞、缺乏进取精神,随波逐流。
3.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大学生中较常见的一种神经症。它是由于某些精神因素使大脑神经活动长期持续过度紧张,导致大脑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而产生的。如大学生中常见的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等,在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时,易导致本病的发生。此外,学习和生活的组织安排不当,忙乱无序,或者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居住环境长期吵闹,影响生活和休息的规律性等,也易患神经衰弱。它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差,心情紧张烦恼,头昏头痛,夜间失眠多梦,白天无精打采。
四、心理健康问题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1.促进身体发展,增强心理抗衡水平
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的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可以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等优良品质得到增强。体育竞赛有着严格的纪律和规则要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纪律性与自制力、公平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体育竞赛环境通常是风吹日晒,尤其是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学生不仅要承受大自然的考验,而且要承受机体的疲劳和肌肉的酸痛,这对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精神无疑是最好的实践和锻炼。
2.增进与他人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以班集体形式进行,师生、学生之间多向的人际交往与互动,可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社会课堂”,其内容和形式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获得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正确引导和教育,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体育活动当中,自身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能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同时,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体育活动一般具有艰苦、激烈、对抗性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的意志品质,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体育锻炼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一般都会选择自己感兴趣、擅长的体育项目作为锻炼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4.消除疲劳和舒缓紧张情绪
体育锻炼能消除疲劳。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锻炼时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 就能减少疲劳。同时,体育锻炼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积极休息”。同时体育锻炼具有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接受任何一种体育锻炼的学生,比未接受任何体育锻炼的学生处理应激情景的能力都强。
5.培养进取精神,提高智能水平,为参与激烈竞争建立先决条件
体育竞争的激烈与艰辛,使参与者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这能够磨炼人的意志。长期进行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和克服困难的精神,能有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果断勇敢、持之以恒的优良意志品质。另外,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移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与提高。有了这两方面的提高,可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进取,为最终取得胜利获得先决条件。
注释:
①李骅.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提高的途径与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920.
②钟平等.大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初探.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86.
③李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J〕.北京经贸(教育论坛),2004(12),119-120. ④王美.从规则变化分析竞技健美操发展的趋势及应采取的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3),146.⑤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⑥邬骏跃.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118-120.
本文将对超个人心理学理论体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并居于中心地位的问题加以探讨,弄清这几个问题的是非得失以及其如何导致整个理论体系的最终效果。这几个问题是:超个人心理学的人生意义论,超个人心理学的意识论以及其科学观。正是在这几个关键性的问题上,超个人心理学都有所突破和贡献的,然而同时,为了将其所主张的思想推向极致,超个人心理学在这几个方面都犯了严重的错误,从而导致其理论上的根本错误。
一、超个人心理学的人生意义论
超个人心理学十分重视人生的意义或价值,并认为对人生意义的研究、探讨是心理学无可逃避的责任。
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人生的意义并认为心理学应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例如,马斯洛就曾多次批评过传统心理学的“脱离价值、价值中立的科学模式”,认为心理学如不涉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就不会为培养真正健康的人格(成员)发挥作用[1](p171)。超个人心理学坚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这一主张,并加以。这种发展使人本主义心理学所理解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变得更为广大、永恒和崇高。正如李安德在其《超个人心理学:心理学的新典范》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多亏人本心理学的努力才把价值与意义重新引进心理学研究范围,超个人心理学不仅肯定这一发展趋势,还把价值与意义放在人类生活的中心地位。此外,超个人心理学特别强调超越个人兴趣的价值与意义,并且打破传统的忌讳,研究终极的价值与意义[2](p204)。
超个人心理学实现自己的这一主张的第一步是对当前流行的个人主义的自我观念与相应的价值观念的批判,认为社会上的许多问题都是由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所引起的。李安德特别认真地列举了前后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会长的七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对流行的个人主义价值和意义观点的严厉批评。这七位心理学家包括有:詹姆斯、墨菲、斯密斯、阿尔波特、罗杰斯、马斯洛和堪拜尔(Campbell)。这些人大都批判了从个人主义来理解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错误和危害,主张从超脱个体的更广阔的范围来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虽然这些人并非都是超个人心理学的同道者和支持者[2](p319-324)。
应该说,到这一步为止,超个人心理学家们的主张、立论都是正确的和无可厚非的。但在其努力的下一步即如何扩展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上却发生了重大的问题。
从其具体讲,所谓人生意义不外是指人的生活活动所造成的结果和,一般说是指其积极方面的影响而言的。从此就可以分析出所谓意义的成分或构成要件。其中除了这种结果和影响本身以外,还有两个方面的要件,即这一影响的始发者或制造者以及这一影响的承受者和评价者。由于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因此,影响和意义的发生常是人的有意识活动的结果。但它却不以有这种意义的制造的目的者为限,因为无此目的的活动依然有其意义存在。意义的存在还依赖于这种影响的承受与评价者的存在。影响而无其承受者不成其为意义,其理极明。而如果没有评价者,没有对这种影响的觉察、审视和评价,也不会成其为意义。因为对于没有觉察、评价能力的东西来说,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影响,但却是谈不上意义的。另外,还需要指出,上述的影响虽属客观存在之物,但随其制造者与承受者及其间关系的变化,它的作用也会有极大的不同。
正是上述三个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人生意义的差异。而在这三者之中,可以认为,正是影响的制造者与承受者两个方面的差异对人生意义的差异有更大的影响。例如,对影响和意义的承受者所理解和认定的范围,就对人生意义的大小和时间的持久性有重大的影响:当把影响和意义的承受者只设想或限制于其制造者个人本身的时候,人生的意义就会是极其狭小的或在时间上极其短暂的,如超个人心理学家所批判的极端个人主义者或我国上杨朱派所主张的那样;而当把它扩展到他人、制造者所属的群体乃至人类全体时,人生的意义就会更为广大并在所经历的时间上大为延长,如果进一步把它理解为和推广到超出人类之上的某种精神实体时,则不仅人生的意义会得到无限扩大,在时间上也成为永恒的东西了。而从影响和意义的制造者一方来看,如果把它仅归结为个体的某种偶然的行为,则其意义就会显得平凡而不足称道;而如果能使之归属为人类的某种普遍本性(如弗兰克尔的“意义意志”),它就会显得更为高尚和圣洁;而如果能把这种制造意义或影响的行为与某种超越人类的精神力量联系起来作为其作用的结果,则这种行为及其所体现的人生意义,就将成为无上神圣的了。
超个人心理学的倡导者们就是从这种思路出发来行事的。超个人心理学者提出要求人类“从小我归向大我”。他们认为,除了我们通常所体验到的自我之外,还有一个超乎个体之上的高层的我。它也可以被称之为“大我”、“宇宙我”或“普遍我”,它是我们自己以外的存在的“全体”。这种“宇宙我”或“大我”与我们的个体自我同样具有有意识的性质,具有个体我所具有的那些优美的品性,只不过它具有更为广大、根本和原初的性质。两者相比,个体之我不过只是它在意识之中的残缺不全的倒影,个体我的一切思想行为都是在它的指令或感召之下发生和实现的[2](p317-318)。经过这样的一番提升工夫,个体之我也就成了这种具有意识性的宇宙大我的一部分,个体我对影响和意义的创造行为与承受评价等,都成了这种无所不包的永存的大我的意志和愿望的表现,因而人生的意义也就可以提升到无限宽广、永恒和至高神圣的境界了。
这种作法是有效的,但也给超个人心理学带来损失,使之受到理所应得的责难。因为,作为与宇宙同在的超人类的精神的、意识的本体是不可能存在的,而这种主张的提出是与整个科学发展所积累的事实相冲突的。同时,这种主张也使超个人心理学沦入与宗教为伴的境地。虽然超个人心理学家不断申言自己与宗教的区别,强调相信来世和再生的只是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但是这种辩解只能是徒劳的。因为,承认一个超越整个人类之上的有意识的本体(如詹姆斯所称为的宇宙意识流)的存在,这个有意识的本体不是宗教中的神又是什么?教人们相信一个超自然的、永恒的有意识的力量的存在及其对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支配作用,其社会作用与一般的宗教宣传有什么差别?因此,对某些超个人心理学家来说,即使他们不公开宣扬宗教中的人格神的作用,也不能使他们摆脱其为宗教的亲密伙伴的尴尬局面。这样,为了提升人生意义的广阔性、永恒性和神圣性,而不得不放弃对其现实性上的要求。
在当代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中,弗兰克尔要算是最重视对人生意义的研究了。因此,他的名字和言论也就极常为超个人心理学的有关的著作所引用。但是,弗兰克尔与超个人心理学之间是有同又有异。弗兰克尔与超个人心理学家同样重视人生意义的研究并将它置于自己心理学理论的中心位置上,这一点使人们有理由把他们同样地称为意义心理学家;但是,他们关于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说明却有根本的不同。弗兰克尔也将影响和意义的承受者从其创制者的个人加以扩延,但他所扩及的只是他人、个人所属的人群以至全人类为止,并未扩展到一个超人类、超自然的精神实体;在人的有意义的思想和行为的内在依据方面,他也只是达到了人类本身所普遍具有的“意义意志”,并未提到其背后的超人类超自然的宇宙精神实体。而如果一切都还停留在“全人类”本身,就不可能有超个人心理的被推出并加以宣扬和推崇,因为作为整体的“全人类”是不能离开人类的个体存在的,完全没有必要和可能引申出超个人,超出个体的脑,身体和心理的[3](p18、20-21、220)。从这些看来,弗兰克尔并不是原本意义上的超个人心理学家,而频频地引用弗兰克尔,也终将无助于超个人心理学摆脱其理论上的真正困境。
二、超个人心理学的意识论
超个人心理学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其关于意识的理论。意识理论同样是其整个理论的支柱,但与其关于人生意义理论的作用有异。如果说后者主要的只是为其整个理论提出的缘起的话,前者的作用则在于为其理论提供某些重要的例证和依据。
超个人心理学是以反对还原主义为号召而建立其意识理论的。因此,反对还原主义的有关理论阐述及其中的是非得失也无不在其有关意识的理论中留下深刻的影响。
基于分布式结构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1系统管理子模块
该模块是大多数应用程序的基础模块,经常会用到,在教学管理系统的登陆界面处,界面上设置了两个信息输入框,上面的信息框是用来输入用户名,下面的是用来输入用户密码。信息输入完毕后,旁边会出现一个身份登陆选择,选择内容包括老师、学生、导师和管理员四种,选择完后将信息提交至系统,系统核对后会做出相应的提示。
2学生管理子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针对学生服务的,在用户名和密码输入正确后,选择学生登陆,若信息无异则进入相应界面。进入学生洁面后,有修改基本资料、密码和注销等选项;个人档案、导师信息、实验预约、个人课表(按学期和课程名进行查询)、成绩查询(可按学期、科目进行单科查询,也可查询全部成绩)等选项只有查看的权利,没有修改权力。
3老师子模块
该模块是老师专用模块,按照上述输入方法正确输入信息之后,在身份选择时选择老师登陆,系统核对信息后进入相应界面。教师界面有修改基本资料、密码和注销等选项,也可以对个人资料、教学课程进行查看,对学生本期成绩进行输入和添加。
4导师子模块
该模块是针对导师设置的,按照上述输入方法正确输入信息之后,在身份选择时选择导师登陆,系统核对信息后进入相应界面。教师界面有修改基本资料、密码和注销等选项,可以查看自己管理的学生,也可以对个人资料、学生成绩等信息进行查看。
5管理员子模块
该模块是针对管理员设置的,按照上述输入方法正确输入信息之后,在身份选择时选择管理员登陆,系统核对信息后进入相应界面。管理员的职责范围较广,不仅可以查看学生、老师和导师的个人信息、专业技能,还可以对学生、老师、导师的账号信息进行添加和删除。进行该项操作要知道一些基本信息,如学号、职称、姓名、年龄或者性别。
基于分布式结构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利用JAVA语言形式在J2EE开发平台上,编写出具有MVC模式教育管理系统。
1可视化系统实现
1.1展现构件实现
在系统相应的查询界面输入AttendanceShow就可出现对应的展现构件,而checkShow作为业务的调用构件,其主要负责查询信息和公布信息,查询结果成功与否,界面会有相应的显示,若成功则返回一,查询数据会显示在相应的调用构件页面showresult.jsp上,反之,查询数据则显示在showfail.jsp页面上。本文提到的展现构件都是MVC模式C即Control。
1.2业务构件实现
attendanceShow作为管理系统考勤功能中的展现构件,其中包含了业务调用构件checkShow,而业务调用构件中又需使用到另外几个构件进行运算,分别是查询构件、查询数据构件和字符连接构件SQL。若成功则返回一,查询数据会显示在相应的调用构件页面showresult.jsp上,反之,查询数据则显示在showfail.jsp页面上。本文提到的展现构件都是MVC模式C即Control。
1.3运算构件实现
查询构件查询的数据信息是来源于视图、查询表和数据库。本文提到的三种运算构件不仅具有记录功能、控制功能,还具有统计功能,主要是对返回结果的某段进行控制记录,该运算构件还可以将统计之后的结果进行分页显示。
1.4页面构件实现
对数据库进行操作需使用到多个构件,其中包含了业务调用构件、展现构件和相关的运算构件(查询构件、查询数据构件和字符连接构件SQL),用页面构件来处理查询的数据。在页面开发时需用到的HTML是一种超文本标记语言,为了让办公自动系统柔性化,在柔化过程中需用到HTML和JAVA两种软件,在开发前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首先要保证业务调用构件BusinessLogic和用户界面处于分离状态;其次,HTML和动态网页构件也要处于分离状态。而针对业务调用构件BusinessLogic和用户界面分离的这个问题,通常都使J2EEJ中常用的MVC模型实现;而HTML和动态网页构件的分离通常都是利用EOS中的TAG实现,EOS中的TAG构件和Stiuts中的TAG的功能基本相同,都是利用运算构件将获取数据用MVC模式、JAVA和HTML的形式展现在界面。
2界面设计
从教务管理系统的子系统界面所包含的各项操作就可看出教务系统所具备的功能。系统的管理子系统界面选项包括教学计划、学生选课、教师评估、规章制度、教材管理和其他调整通知。如图3所示为教务管理子系统的界面图。
总结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育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革命,是影响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发展走势的重要力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即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和知识的本质观点,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流行话语。固然,我们没有必要趋附于某种流行,但是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G.Hem,1991,)。体育教学是众多教学中的一种,当前的教学改革呼唤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人类已经进人学习理论的新世纪,在体育理论界借鉴新型学习理念,挖掘、探求新的教学模式是体育与社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1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
1.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的提出者可追溯到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学派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他的理论充满唯物辨证色彩,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坚持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所谓同化,就是指把外部环境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就说是个体对外部环境信息的简单接受,进而储存到自己认知结构内的过程;而顺应,是指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个体不得不作出相应的调整去适应外部环境,即个体认知结构再加工、重组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到个体能用现有的认知去同化外部信息,他就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的认知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进而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立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得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特点。
1.2其他学者的建构主义
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认知过程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作用。所有的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创造了条件。
2建构主义与当代学习理论的关系
2.1当代学习理论的要素框架
尽管对什么是当代学习理论还存在分歧,但就其一些关键性的要素,还是获得了比较广泛的认同(Duffy&Jonas—sen,1992;Perklns,1992;Resnick,1996;Willis;1998):情境、建构、专注、能力和共同体是其关键性和共同性要素(Trilling&Hood,1999)。根据这些要素,我们可以描述当代学习理论的要素框架,如图1所示。
2.1.1情境:注重基于情境的学习
学习的环境条件,如客体、人、符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至父重要。知识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并不容易实现。教学实践要求真实的学习任务与现实的条件相匹配,对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以便为发现、探究、设计、实践、教学探索和建构提供更多、更广的情境化机会。
2.1.2建构:注重心智模式的构建
构建心智模式,就是同化、顺应新经验一一当新经验与心智模式不“相符”时,就必须顺应变化,重构心智模式。重构活动包括“实际的”建构(如搭积木等)和“虚拟的”建构(如在纸张和汁算机屏幕上绘画,通过模拟SimC中进行模仿等)。学习中的设计、模仿和建构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们不仪支持完成学习中的建构、模拟和设计任务,而且为学习者履行木来的知识工作提供了方法上的准备。
2.1.3专注:注重内在动机的激发
就学习的效果来说.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更重要。如果学习者能真正关注自己的学习任务,就可产生高效的学习结果。知识时代要求学习者、工作者充分发展自立、自主和自我激发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难题,为棘于的、复杂的问题寻求答案,所以,教学应当充分注重学习者控制目的或日标导向的教学设计。
2.1.4能力:注重多元智能的发展
能力闪同的爱好偏向而不同,智力因不同的行为类型而相异。不论是R.Sternherg的一l元智力理论,还是H.Gardner的多智能理论,都强凋r_多种学习方法与多种学习风格多种理解表达方式匹配的重要性。无论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还是不同小组的协作,或者是为不同对象进行服务和产品的时尚设计,都能从多种才能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最大的益处。
2.1.5团队合作:注重学习团队精神的作用
学习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实践共同体对知识时代的学习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小组瓦动的社会、文化方面的特点,同伴、指导教师之间的关系、小组文化以及工具、条件和技术的环境影响,为学习者顺利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知识时代的学习、工作,通常需要运用协作学习基于整个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从不同的实践共同体中学习可以得到相关能力的训练。
2.2建构主义与当代学习理论的本质一致性
情境、建构、专注、能力和团队合作五个基本要素不仅反映了当代学习理论的基本精神,代表着当代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走势,亦即任何包含上述五个基本要素精神的学习理论都属于当代的学习理论。不难看出,建构主义学习碑论与上述五个要素的内涵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因此在一定的意义E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学习理沦的同义语。建构主义学习理沦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再也不是传统教学那样,只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最后经过学生死记硬背地“深加工”。拷贝到试卷上,也算是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回过头想想,我们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模型是什么?时间生活中的知识应用更是迷惘。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对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模式正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新型的教学结构和方法的体现。
3.1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特点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图改变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倾向和单一的课程结构,构建起能充分体现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的新的基础教育体系。所以,体育课程的改革需要新的学习理论作为支撑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再取其精华理念,与体育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的新型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本质的区别,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师角色、学生地位、教学过程、媒体作用等四个方面的转变。
3.1.1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体育教师由原来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生产者、服务者、学生主动建构锻炼习惯的促进者,进而抛弃“拧螺丝帽”的传统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锻炼方式。
3.1.2学生地位的转变
在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是应付体育课的学习,变成了学习过程中的新型劳动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模仿者,变成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求索者;学生的健康体魄也不再由他人主宰,变成增进健康的设计者。
3.1.3教学过程的转变
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将由原来的知识归纳型或逻辑演绎型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独立探索、商讨会话、团结合作、意义建构等新的教学过程。
3.1.4媒体作用的转变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学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3.2“支架式”体育教学模式
“支架式”体育教学,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一种理念框架,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而搭建的“情境平台”,站在这个“情境平台”,经过教师对问题的分解,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逐步深入。追根溯源,这种教学模式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按照“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可以把解决问题分成两个水平: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第一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发展水平)。这里所说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支架式”体育教学模式,就是不停顿地把学生从第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支架式”体育教学模式的几个组成部分:(以直道跨栏跑教材内容为例。)
(1)搭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教师先配合挂图、示范动作建立直道跨栏跑的概念。)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概念框架中的节点。(教师可以鼓励素质好的学生试跨2~3架低栏,真实体验一下跨栏跑的技术,同时也感染了其他学生,使他们逐步有“别人能跨过,我也能行”的强烈欲望,从而对跨栏充满信心,为下一教学环节奠定基础。)
(3)独立探索或分组探索——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独立探索,也可进行分组探索,在学生探索中教师可以给予指导,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大一点,以后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这一阶段要换成标准的跨栏,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最好是身体素质较好的和身体素质一般的穿插分组,让所有学生按照挂图和示范进行动作的模仿,不要求动作规范,只要能跨过栏就好,在学生自己感受动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他们适当的帮助,提示并示范学生注意感受摆动腿、起跨腿的跨栏技术,同时注意保持上下肢的协调配合。)
(4)团队合作——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学生初步感受完跨栏动作后,教师可以安排他们休息几分钟,在短暂的休息中要进行讨论,让自告奋勇地说出跨栏的感受,把这些感受整合在一起,也就说明了此次教学存在的问题。讨论结束后,趁热打铁,教师再重新做完整的示范动作,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跨栏跑的基本模型已基本建构,也为后来的巩固、提高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学习所做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3“抛锚式”体育教学模式
“抛锚式”体育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让学习者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应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最好、最可行的办法莫过于让学生走进生活环境去直接获取经验,而不是简单地聆听别人(例如教师)的讲解。
“抛锚式”体育教学模式的几个组成部分:(以足球教学中脚背正面颠球教材为例说明。)
(1)创设环境——使学生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关于足球运动,学生最熟悉的明星莫过于巴西队的罗纳尔多。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导人情境:同学们,大家喜欢罗纳尔多吗?你们是不是希望能像罗纳尔多那样脚法细腻地运球、传接球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从足球运动最基本技术——脚背正面颠球开始练习。)
(2)确定问题——在上述的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所选的事件或问题就是抛锚教学中的“锚”。(这一环节教师要讲解并做出标准的脚背正面颠球师范动作,然后确立几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①颠球的用力问题;②触球的部位问题;③身体的重心问题。)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解决问题,而是给学生以解决问题的线索,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学习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这一环节教师要告诉学生脚背正面颠球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不要求颠球有多么标准,尽量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自己的问题。)
(4)团队协作——讨论、交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这一阶段教师可将学生两人分成一组进行面对面颠球,就刚才自己探索出的问题进行互相交流,避自己之短,学别人之长。最后集体进行交流,指出脚背正面颠球动作的共同缺点,从而对脚背正面颠球技术进行完美建构。)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的是实际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说,由该过程就可以直接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不需要进行独立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观测和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使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2-0000-02
随着网络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开始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行应用。在高等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在招生人数、毕业生就业、日常教学等方面的各种信息不断产生,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工作的要求。因此,加强对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对提升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升日常管理和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实施课堂教学,成为提高教学效果,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的基础。多媒体教学方式有效的弥补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了教学实践的现代化。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信息,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提升多媒体教学信息的制作效果,提高多媒体信息数据管理的高效性,就高校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
2 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硬件建设
2.1 多媒体综合教室的建设。在进行多媒体综合教室构建的过程中,要注意多媒体教室的实用性。多媒体的使用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点、知识认识和接受能力为基础,坚持推广与普及相结合,在突出专业课特点的基础上,用好多媒体教学信息。在进行多媒体设备选用的时候,为了更好的进行管理,尽可能采用一个品牌的产品,这样既能够提升教师掌握使用技巧的速度,也能够最大程度上便于进行管理,为后期的系统升级创造条件。在多媒体体统构建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多媒体信息的及时性和更新需要,最好能够实现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联网功能,以更好地进行资源获取和信息交流。通过构建局域网等方法,实现局域网内的远程施教,在最大程度上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专业教学。在进行多媒体系统的配置时候,要全面的注重使用者的错误操作、电源不稳定等因素给多媒体系统造成的影响,例如:通过安装还原卡等方法,提高多媒体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2.2 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建设。多媒体网络教室作为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室创建的过程中,多媒体集成系统包括投影仪、录像机、音响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能够为师生的教学提供方便,如:进行实物展示、影片播放等,提高了知识讲解的生动性。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监控系统,能够帮助教师和管理人员,实现对学生上机操作的远程监控。多媒体的多向交流系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实现多路视频和语音信号的实时传输,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信息交换频率,丰富了多媒体信息通道的网络系统。多媒体信息系统的同步与异步通讯,保证了同步和异步通讯的可能性,学生在同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体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时间和方式,展开深入的交流。多媒体资源支持与信息的获取,系统借助服务器实现网络互连,通过互联网可以搜寻所需的相关信息。教师或者多媒体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借助远程命令实现对多媒体系统相关设备的控制,包括文件传输、程序安装、开关机等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为学生的错误操作等带来的不利影响。
2.3 多媒体学科专业教室的建设。在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过程中,能够按照各个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在现有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配套的软硬件,赋予其独特的教学作用,发挥应有的教学功能。多媒体学科专业教室是通用多媒体教室的补充,对于展示教学实物、运动轨迹、三维动画等内容,有着明显的效果。在汽车制造与维修、生物化学、计算机仿真等领域,有着较强的适用范围。
3 提升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有效设计的策略
在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软件是提高多媒体应用水平的重要突破口。教学软件作为按照教学目的设计的,能够反映特定教学内容的计算机教学程序,能够实现对专业教学信息的存储、加工、传递与处理,实现学生之间的交互操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科学评价的媒体构成。多媒体教学软件作为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基础,是提升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效果和教学效果的基础。因此,鉴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重要性,需要在实际的使用和研发过程中,加强对多媒体教学软件的适用性、高效性和科学性的研究,按照高校教学的实际需求和技术层次,对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一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与应用。
3.1 提高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自行制作水平。在高校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过程中,针对那些技术层面要求比较低,或者仅仅涉及到某个教学点的教学软件,可以进行独立的设计。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材内容的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制作。这样既能够满足高校专业教学的需求,又贴近学生、贴近教材,有着较强的针对性。通过自行设计与使用,提升了教师的多媒体应用能力。在制作多媒体教学信息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多媒体教学信息表达的有效性和特殊性的设计,并且要提升多媒体教学信息的人机交互性。
在多媒体信息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能够准确的进行学科知识的传达和讲解,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实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在进行多媒体教学信息制作时,要提高教学设计、多媒体系统结构模型设计的深入研究,通过在教学实践的反复使用和优化,提升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有效性,为教学效果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加强对多媒体教学信息研发、管理人员的培训。在高校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和使用过程中,人才是实现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效果提升的基础。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信息的使用、研发和优化的过程中,高校要建设一支专门的师资力量,来实施和提升学校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水平,保证学校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有序运转。为高校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智力和人力保障。
3.3 加大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合作与共享。在高校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应用过程中,要加大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合作开发与使用共享,这样能够提升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针对那些较为特殊的学科和教学内容,教师进行独立制作时表现出的难度,需要同教育技术人员进行合作。在专业教师提供教学设计脚本的前提下,教育技术设计人员进行技术层面的完善和加工。通过相互间的合作,提升多媒体教学信息的实用性。
3.4 及时对多媒体教学信息进行更新。在高校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针对那些大型的教学软件,学校可能不具备研发的实力,这就需要通过市场购买等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更新与补充。由于市场上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种类很多,软件的实用性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学校组织专人进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购买与试验。在做好前期需求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最为合适的产品,满足本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构建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中,要按照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技术保障,提高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对日常教学的促进和提升作用。各个高校在加强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硬件建设的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对多媒体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和更新,为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君平.要客观看待并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关键词】师生关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它不仅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还影响师生双方的心理及个性的发展,尤其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
1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师生关系的和谐,易使大学生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让大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同时也能得到教师与同伴的激励、鞭策、鼓舞、指导……从而获得成功、自信、愉悦,但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1 师生间的相互尊重
霍姆林斯基还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教师的爱只是他进步的外因,而自尊自强才是他进步的内因”。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主要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和经验等。
师生间相互尊重的前提是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需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因此,教师必须在教育工作中尊重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用过激的言行侮辱或体罚学生。
1.2 师生间的相互理解
俗话说“有一种美好叫理解”。当今大学生年轻气盛,情绪波动大,好与人争执,容易与人发生摩擦、冲突。大学生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人,很多方面还不成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求确定教育目的、方法,正确理解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允许他们犯错误,重要地是帮助他们认识并改正错误。
教师要做到理解学生还需要学会换位思考。教育实践表明:换位思考能解决师生关系中的很多矛盾和烦恼。教师有自己的苦衷,大学生也有自己的苦衷,如果我们老师都能将自己置身于大学生生活的现实环境中,切身体会和感受一下当今大学生的苦衷与烦恼,就能读懂学生,改进自身, “对症施教”。
1.3 师生间相互信任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就是要相信学生的自觉性,相信他们的进取心和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希望,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能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引起他们强烈的被信任情感,从而诱发上进心。也只有教师放下“架子”,去理解、去尊重学生,方可消除误解、增进了解、加深理解,得到学生的信任与理解,获得真正的交流与合作。
2 和谐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中,心理健康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是:“能与同学、老师或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互相团结;行为符合社会群体要求,与学生的身份相称。”所以,从师生关系来讲,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就是,教师必须能够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真正能够“亲其师,信其道”。“随着现代社会的巨大变革,高校中的师生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大学生可以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且大学生的创造性得到重视,传统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已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接受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该能够帮助学生在其发展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如何去对付大量的信息,他应该更多地成为一名向导与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工具。”那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有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呢?笔者从以下几点浅谈一下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2.1 师生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师生感情产生了隔膜,出现了师生之间知识传递的渠道在拓宽而情感交流的渠道在缩小的趋势。从高校情景中可以看到,教师和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的状况,这种紧张的师生关系使大学生处于一种应激的状态,大学生缺乏适当的应对方法,导致大学生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概念的偏差、不良人格的形成、学习心理障碍、人际关系等问题。
2.2 传统的教育教学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传授知识的活动。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活动变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先教后学,教支配和控制着学。学生无条件地服从于教,学生的独立性丧失了。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主动学,形成了学生听老师讲,亦步亦趋地跟老师学的简单的教学过程。
“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控制学生的学习。控制学生的活动,控制学生的行为,甚至控制学生的思想。学生没有丝毫的自主选择、自主决定的权力和机会,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被消磨、被扼杀”。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看成储存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成了具有统治地位的知识的传达者,学生成了被统治者和服从者,教师与学生形成了等级关系。由此产生了对立型、依赖型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中所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的特点表现在:教师的权威使师生关系带有霸权色彩,教育的单一性使师生关系向单向性发展。
2.3 教育本身所形成的师生之间的天然心理位差
师生关系与其他人际关系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它因教育而生,又为教育而存。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承担着“教”的社会角色,学生承担着“学”的社会角色。社会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期待是一种客观存在,并受一定社会形态下社会关系的制约。教师和学生对角色的期待产生角色意识,教师和学生在角色意识的支配下,彼此又做出行为抉择。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是一种客观存在,单一个“受”字就使教师处在心理的上位,学生处在心理的下位,使师生间存在着天然的心理位差。更何况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又被赋予了管理学生的权力,学生在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中也就理所当然地被置于半依赖的境地。
教育活动的这种特点不仅在客观上为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提供了较为充分且持久的交往机会,而且也使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情感特征带有“先天”的心理位差。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即意味着学生对老师的半隶属关系,有人称其为“师生代际关系”。像家庭代际关系一样,师生关系中的心理位差虽然为师生的情感交流设置了天然障碍,但它也为教师正确地行使和利用权力以完成教育使命提供了外在的优势,使大学生的“听从师命”成为自然。师生间在心理上一旦产生较大的距离,教师也就失去了对大学生的教育力量。
3 结论
美国心理学家帕里克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在正常的教学情况下,学生的理智反应大大超过机械,重复和混乱反应,而在压抑对立的教学气氛下,却恰恰相反。[5] 大学生的心理是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成长的,这种良好的心理环境即心理健康环境,它是人的心理无忧无虑发展的温床。大学生的心理表现没有压力和顾虑,即便再不愉快的心理,在这种环境中也会被融化掉。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使大学生的心理得到充分滋润和给养。
参考文献:
[1]马丽华,梁伟.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湖南教育,2005(11).
[2]于云和.教育的关注点应放在哪里[J].国内外教育文摘,2000(12).
[3]蒲蕊.师生交往在学枝教育中的深层意义[J].教育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