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殊家庭教育案例范文

特殊家庭教育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殊家庭教育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殊家庭教育案例

第1篇:特殊家庭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课程实施;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7-0153-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7.144

2015年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是“给孩子适宜的爱”,旨在通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宣传,让家长认识儿童,关注儿童的行为并理解儿童,与儿童一起成长。

一、家庭教育课程开展的现状

(一)家长重视幼儿园教育多于重视家庭教育

从“学区价值”看,家长幼儿园关注的点大到办园水平、园所发展趋势,小到班级保教人员的业务水平。大多数家长重视学校教育,且年轻化的家长更趋向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从教师对未入学幼儿进行入学前家访看,行为习惯养成、生活自理能力水平等出现比较大的差異,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的幼儿行为习惯比较好,生活自理能力强,入园后对班级规则适应比较快,集体活动及游戏中表现的专注力、细心、自信心等良好学习品质比较突出。

(二)“被动式”家园合作现状为日常

虽说家长是教育的参与者、合伙人,但对于家庭教育这个问题,教师没有责任与义务来承担,家长应该告别“只要是教育就应该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这种错误观念。家园合作的口号呼喊多年,还是呈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况。学校使劲拉扯,家长被动接受。例如,幼儿园开展丰富的活动指导家庭教育、密切家园合作,有专家讲座培训、亲子游戏、观摩活动等,部分家长不参加或请人替代,甚至参与过程中也表现出不积极的被动状,平时教养幼儿以老人完全替代的不在少数。

(三)“问题”幼儿数量增多,家园教育有断层

从入园现状的调查情况来看,由于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利导致的幼儿行为问题呈逐步上升趋势,就拿特殊癖好来说,某一个小班有36个幼儿,开学初要带小被子、玩偶上学且不离手的孩子有4个,吃饭、上课、游戏、睡觉、外出活动都不肯放下,一旦离开便不安且哭闹不止。从家长处了解,几乎都是孩子从小养成的习惯,家长认为不要紧,长大了自然就会好的。这些“特殊行为”的背后往往是家长陪伴的缺失,幼儿对这些物品的依赖取代了对亲情的依赖。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亲子互动不断形成亲子依恋关系的时刻,家长却以避免哭闹为目的,用物品加以安抚,久而久之,便形成特殊问题,再想试图切断孩子对物品的依恋,则须花上更多时间与精力干预与矫正。

二、家庭教育课程面临的挑战

(一)家长理念固化,受自己童年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

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后,家长群体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均呈现多样化趋势,初生家长与二孩家长年龄相差几岁到十几岁的比较多,甚至有差二十岁以上的,就家庭教育课程的实施推广来说会面临比较大的障碍,年龄偏大的家长思想固化,往往会受自身童年家庭教育的影响,在当下社会变革、教育改革大背景下还沿用祖辈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思想,普遍认为“孩子是父母的私有物品”,这样的权威性亲子关系是常态。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不是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理性对待孩子的犯错,而是使用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法。其次,家长群体中,这些年龄大的家长很多有两个孩子,“大宝照书养、二宝当猪养”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放任式的教育导致的一些弊病显而易见。

(二)代际教育影响,一定程度上干扰正常的家庭教育模式

代际教育问题是家庭教育问题中比较常见的干扰。这一代孩子的父母自身是独生子女的很多,祖辈对他们的教育比较娇宠。而且很多家庭因为孩子父母的工作原因,完全由祖辈在承担幼儿的家庭教育,虽说有一部分有知识有文化的高素养祖辈有比较高的觉悟,但绝大多数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在隔代教育问题上暴露出比较多的问题:毫无原则地宠溺骄纵;与孩子互动方式简单;关注生活方面远远多于关注个体发展……如此循环往复,难以改变现状。

(三)缺少强制性,模式较模糊,推广有难度

一个家庭中,家庭教育是否发生、是否科学合理地进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发生频率及效果无法计算,也无法用某种量化标准来界定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合理,只有当某个孩子出现一些比较明显的个性问题、习惯问题等时,才考虑到是否因家庭教育问题而产生。社会层面目前也无法通过强制行为,为准家长们提供专业的培训课程。

三、家庭教育的创新模式

(一)建立家庭教育宣教机制

学校机构建立家庭教育宣教机制,通过新生家长会、家长学校、学校网站、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形式,将家庭教育模式、家庭教育方法等进行宣教,更多是将优秀家庭教育案例进行推广。

(二)成立“家庭教育工作室”

学校机构建立一支专业指导团队,由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家长工作骨干教师、家长志愿者等成员组成。明确工作室的基本职能和基本分工,通过问卷、量化分析等手段每学期排查各班家庭教育现状,依据排查结果或主动寻求指导的家庭进行家庭定制矫正方案,按计划给予辅导,做好个案跟踪,灵活调整矫正计划。

(三)社会保障家庭教育管理机制

设想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将家庭教育纳入终身学习,须定期进行学习,不同时期完成不同的学习内容,如可分为0-1岁新生儿家庭教育课程、1-3岁低幼儿童家庭教育课程、3-6岁儿童家庭教育课程、义务教育(小学)家庭教育课程、义务教育(中学)家庭教育课程、青春期家庭教育课程……内容有必修课、选修课,将家长的学分与个人信用、保障机制挂钩。社区开设“家庭教育门诊”,主要针对0-3岁婴幼儿家长提供专业指导,通过发放宣教手册、新手家长上路指南等进行宣教,必要时通过入户指导、案例指导等进行干预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郭瑞仙.试论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J].东西南北(教育),2017(2). 

第2篇:特殊家庭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调查;问题和不足;思考和建议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样,是青少年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嘉兴市仅18岁以下未成年在校生就有60多万人,显然,他们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和党委、政府主导的家庭教育工作是一件值得关注的大事。为此,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市妇联、市教育局于2012年5月组成课题组,就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专题调研。

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资料查询、召开座谈会、走访等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对象是小学四、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学生及其学生家长,还有学校教师。向五县市二区发放问卷3050份,其中,中、小学生问卷各850份,教师问卷600份,家长问卷750份。参加座谈会的有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县(市、区)妇联、教育局、关工委有关同志,约60人。除政策文件、专家论文及我市相关资料外,还查阅询问了周边省市家庭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一、家庭教育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市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更新观念,勇于实践,家庭教育工作已有了明显的改观。同时,社会进步和家长文化素养提高,家庭教育的实际状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机制和工作网络已经形成

2009年,我市成立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宣传部部长任组长,市妇联、市教育局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文明办等10个单位为成员,成员单位分工合作,职责明确。各县(市、区)也相继成立领导小组。同时,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工作目标考核范畴,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全市家庭教育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家长学校是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的重要途径。学校家长学校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创建,目前已做到中小学、幼儿园全覆盖。2004年,由市妇联、市教育局、市关工委联合主办的市社区家长学校总校正式挂牌成立,现多数乡镇(街道),村(社区)已成立家长学校。

2010年,我市成立了嘉兴市家庭教育学会,这是家庭教育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一个标志。学会成立两年多来,确立了一批“十二五”期间的市级课题,为开展理论研究明确了重点和方向。同时,连续2年举办家庭教育工作论坛、评选优秀论文,编撰《嘉兴市优秀家庭教育论文汇编》。2011年,市妇联关于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的调研报告在“中国妇女网”发表。科研水平往往反映工作水平,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变化。

(二)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初步形成

调查反映,我市除广大学校教师这支队伍外,已初步形成行政管理、专家、讲师团、志愿者及社工等家庭教育工作队伍。

一是行政管理队伍。由妇联、教育、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行政干部组成,他们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组织学会各项活动,制订发展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并负责协调实施。

二是讲师团队伍。我市现有各级各类讲师团队伍上百支,拥有成员上千人。他们深入学校、社区和农村,传播家庭教育先进理念,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为家长释疑解惑,是活跃在家庭教育第一线的主力军。

三是专家队伍。如市教育局在2002年建立“青少年心理及家庭教育咨询中心”,由教育系统家教专家和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担任咨询服务工作。咨询中心以热线电话82686112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并逐渐发展为家庭式面询、团体辅导、家教讲座、大型宣传相结合的综合性家庭教育公益指导服务。经过10年磨练,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有相当的专业水平,成为家庭教育的领军人物。

四是志愿者及社工队伍。各级关工委组建的“五老”(老战士、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劳模)队伍,20多年来一直把家庭教育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搞调研、作讲座、指导年青教师,是一支名符其实的志愿者队伍。近几年,随着社工服务事业兴起,如市妇联的“阳光家庭社工事务所”、团市委的“拾星者”未成年人教育社工事务所,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对象着手,关注孩子在家庭中的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工作在实践中创新

多年来,家教工作以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家长儿童为宗旨,以提升家长素质为核心,形成了一批成功的经验和创新的做法。

家教宣传教育活动形成特色品牌。从2007年起,市妇联每年9月邀请全国品牌“知心姐姐”为广大家长巡回报告家庭教育知识,每年一个主题,每次巡回报告40场,每次受益家长近1万人。2009年起,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学家教城乡行”活动,整合“知心姐姐”、家庭教育讲师团、志愿者等各种资源,上下联动,使更多的家庭受到了现代家庭理念和家教知识的指导。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家教格局取得突破。平湖市2009年开展了“教子有方好家长”、“优秀家庭教育工作者”、“家庭教育先进集体”、“优秀家长学校”等40佳评选,引起了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积极参与。平湖市原黄姑镇和曹桥街道于2008年首创了“家庭教育节”,至2012年已有7个镇、街道举办,预计2013年剩下2个镇也将进行。平湖镇、街道“家庭教育节”,集家庭教育、孝敬教育和文明家庭建设于一体,参与面广,受教育面宽,在整个镇、街道营造了重视、关心、抓好家庭教育的浓厚氛围。

对运用现代传媒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嘉善电视台设置了“家园”专栏,通过实例拍摄和教育行家的参与,和家长们一起探讨如何培养好孩子,如何做个好家长。10多年来,每月1期,至2012年11月已播出141期,让家长们在茶余饭后轻松地受到教育。再如海宁电视台“潮乡童话”栏目每月播出家教节目,平湖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定期推出适合农村的家庭教育授课“菜单”以及桐乡家庭教育官方微博等等,各地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学校对家庭教育进行着多方的探索。如市第一、二、三幼儿园及卫生幼儿园,创建家长学校10多年来,坚持聘请幼教、心理、卫生等方面专家授课,保证教育的高水平。同时,坚持向家长合理收费(依托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以保证管理运行的高水平。这些做法为广大家长所认同,受到了广泛好评。如近年来市实验小学创建的合作型“家长联盟”、南湖创业学校(新居民子女学校)的以学校教育推动家庭教育,嘉兴一中已坚持9年的“家长论坛”等等,都从自己学校的学生、家长特点出发,努力探索提高家庭教育的成效。

(四)家长素养和育子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随着家长文化程度提高(问卷反映,高中及中专以上的占44.62%)及家庭教育工作普遍开展,家长素养和育子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一是以人格健全、身心健康为目标的家庭教育理念已为不少家长所接受。

表1反映,相当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道德养成和身心健康以及正常的社会化(做普通人,自食其力),有着正确的家教理念。

二是多数家庭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良好,为教育好孩子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条件。

在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质量远比某一具体的家庭教育方法来得重要。如亲子关系不良,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不融洽,有隔阂,甚至有对立情绪,家庭教育也就难以进行。从表2、表3、表4看,无论是孩子看父母、教师看家长、还是家长自身评价,多数家庭的亲子关系是良好的。相比而言,初中学生对父母评价低的有27.27%,(见表2)这既反映了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叛逆”心理特征,也反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

二、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尽管我市家庭教育工作取得明显进步,家庭教育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必须理性地认识到,家庭教育工作严格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至于家长素质提高及其教育子女能力的增强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家长、家庭教育层面,调查反映有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家长普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太爱孩子,又太不会爱孩子”。

表5反映,对孩子期望过高及偏高的占81.48%,家长有这样的心态,显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如见诸于行动,则属于明显的抚养方式不当。

又如,把孩子的教育放在家庭的重要位置甚至最重要位置上,已成为绝大多数家庭的共识。但重视孩子的教育和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是两回事。

表6反映还有相当多家长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这样容易出现家庭教育的偏差。如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孩子的道德人格教育,但不少家庭扬短避长,教育错位,成了文化课程的“第二课堂”、“补习班”,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孩子在家里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就如一首儿歌所唱的“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作业最多的、考试最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这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也会对家长产生逆反心理。问卷反映,在回答“遇到烦恼的事,你最喜欢跟谁说?”的问题时,中学生选择对爸爸妈妈说的仅占14.4%。

再如,行为习惯养成与独立精神培养是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但表5、表6反映也不如人意。

在家庭教育工作层面,家庭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三大支柱之一,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美满,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它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未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期终评估报告指出,目前还存在着“家庭教育工作责任主体不明晰、经费投入无保障、服务与指导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质量难以满足家庭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和市场化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市也不同程度存在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人员、经费方面,和周边市相比有较大差距

调查反映,我市目前尚未有专职的家庭教育工作者,市、县(市、区)妇联、教育行政部门这两个主要协调指导部门也都只有兼职人员在做这项工作。2009年成立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后,主要工作由市妇联牵头组织,但每年只有4万元工作经费,与省内其它市比较排位靠后。

人员、经费的制约使得国家、省有明确要求的事项该做的未做。如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要求“县级以上电台、电视台开办家庭教育栏目,增加家庭教育咨询热线,以多种形式扩大家庭教育指导的覆盖面。”我市市一级及多数县(市)未能做到。又如我市家庭教育信息化程度相对迟缓。我市市一级及一些县(市)尚未建立家庭教育网站或网上家长学校。再如有县(市)关工委反映,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已经编写好家庭教育的乡土教材及案例汇集,但苦于经费没有着落,又不能向家长收费,至今未能付印。

(二)家庭教育指导队伍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我市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工作热情高,在家庭教育工作中作出了贡献,但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一是专家队伍薄弱。受到学校、社区、家长欢迎的讲师团成员,一方面数量尚少,另一方面他们在本单位往往承担着很重的教育、管理、科研等任务,很少有机会拓宽视野,参加全国、省有关专业活动或家教培训。如全国妇联每年举办家庭教育培训班,跨省、市常举办家庭教育论坛,我市很少有人参加,这样,影响了他们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是学校教师缺乏家教能力,缺少家教专题培训。

学校教师,作为专职、专业的教育工作者,都承担着和家长沟通,指导家长教育好孩子的职责,表9显示的数据显然是不理想的。表10则进一步反映教师缺乏家教方面能力,与没有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理论或接受过专门培训相关。

三是志愿者及社工队伍组织松散,缺少专业支持。各级组建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人数虽多,但很少有相应的活动或交流研讨的机会。县(市、区)关工委的家庭教育讲师团组织较为健全,但学习培训的机会也不多。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一些流行的家教理念,如“三岁关键期”、“赢在起跑线上”、“右脑开发”、“脑只用了10%”、“早教越早越好”等,已为国内外科学家教理论及上世纪90年代脑科学研究成果所否定。这些,不仅绝大多数家长知之甚少,连我们的家教工作者也未必都知晓。

(三)家长学校建设及运行不平衡

通过家长学校提升家长素质,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是我国的一个创举,适合我国的国情。中小学、幼儿园举办的家长学校,对学校来说,家长是自己学生的家长;对家长来说,学校是自己孩子就读的学校,双方有着良好的合作意愿。和其它途径比,有着运作成本较低、组织工作较易、实际效果较好的优点。为此,国家、省层面都高度重视家长学校的建设。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于2004年、2011年两次做好家长学校工作的意见。浙江省先后颁发《浙江省家长学校工作规程》、《浙江省家长学校教学指导纲要》、《浙江省示范性家长学校评估办法》。但调查反映,我市家长学校建设及运行很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好的如平湖市早在2002年就启动了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差的中小学、幼儿园的家长学校,往往以家长会议代替家长学校授课,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因素。

主观上,认识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不少学校领导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有着深刻的理解,强烈意识到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且清醒地看到在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学校只靠自身力量已经难以提高教育质量,学校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与配合。一位校长说得好,“父母教子有方,相当于学校多了学生数量双倍的校外辅导员。”但不少学校领导还缺乏这方面认识,忙于具体事务,认为“学校那么多学生还管不过来,哪有时间去管家长”。认识上的差异导致家长学校的不同境遇。

客观上,保障条件没有落实。一是无经费,家长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费用未列入财政预算。《浙江省家长学校工作规程》指出,可“向参加学习的家长收取适量资料费、讲课费等”,但鉴于收费的敏感性,谁也不愿意做这件事。二是无教材,我市至今无各类家长学校的教材或授课参考资料。市场上有各种版本的家长学校教材,内容未必合适而价格却很高。三是无教师,如前所述,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未必能担当家庭教育的教学任务。在“三无”面前,不少学校领导对办好家长学校也就望而却步。

至于社区举办的家长学校,一是社区工作人员少,二是面对着不同学龄段孩子的家长,办学的困难也就更大。

(四)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亟待加强

特殊家庭包括离异和重组家庭、服刑人员家庭、流动人员家庭、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等。课题组着重对新居民家庭的家庭教育状况作了调查。与嘉兴本地居民相比,新居民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诸多不利因素。其一,父母亲文化程度低,据统计初中及以下的占75.9%。其二,子女多。据桐乡2011年调查,对8250名新居民学生调查摸底,家里兄弟姐妹为2人的2024名,3人的2511名,4人的888名,5人及以上的240名。其三,家庭经济条件差。据市妇联2011年调查,家庭收入在3000元及以下的占50%。其四,不少新居民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少时间也少精力照管好孩子。近些年来,新居民未成年子女违法犯罪问题成了社会管理的难点,公众关注的热点,在查阅案宗及访谈有关人员后,课题组一致认为,造成新居民未成年子女违法犯罪的第一位原因是缺失良好的家庭教育。目前嘉兴有25万不满16周岁的新居民子女,加强新居民家庭教育的指导是一个既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

(五)家庭教育服务指导工作还不能满足家长需求

我市家庭教育工作既取得明显的进展,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这在问卷调查中也反映出来。

参与问卷的是小学四、五年级及初中二年级的家长,表11表明,43.76%的家长没有参加过家长学校的活动或者不知道相关信息。表12则反映,社会各个方面为家长提供的教育信息也是欠缺的,以至66.25%的家长没有接受过家庭教育方面的服务和指导。

表13则反映,家庭教育服务与指导工作还不能满足家长的需要,实际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思考和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党和国家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前所未有,继一系列政策文件后,又作出了调研、制定、颁布《家庭教育法》的果断决策。“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做好嘉兴家庭教育工作,事关一个个家庭的幸福和谐,事关嘉兴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谨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多渠道增加家庭教育经费投入,破解制约工作品质提高的瓶颈

全国《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五年规划》)指出,“要探索建立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采用政府投入、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化动作等方式,拓展家庭教育经费渠道。”为此建议,通过以下途径,增加家庭教育投入。

一是市、县(市、区)财政增加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根据《五年规划》要求和家庭教育工作实际需要,参照周边市做法,加大经验投入,用于工作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各类培训经费、调研及理论研究经费、宣传普及专项经费以及表彰先进等。

二是家长参加家长学校学习承担一定的费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教育者,“教育者要先受教育”。现在绝大多数家长舍得在孩子的教育上花钱,也要舍得在自己的学习上花钱。对于家庭教育教材、学习资料以及聘请专家、老师授课等费用,可在自愿参与基础上,由家长承担相应费用。向家长收费较为敏感,往往会有不同的反映。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学校等应形成共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敢于承担责任,善于沟通协调,稳妥地做好相关工作。具体可参照市第一幼儿园等收费模式,依托社会力量办学收费。也可通过家长学校总校机制,允许评估合格的家长学校办理收费许可。

三是企业及社会各界的捐助。家庭教育有“两个特殊”的教育,除了上述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还有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包括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肢体残障、情绪行为障碍等儿童的家庭教育。显然,这些家庭的家庭教育的难度要比一般家庭大得多,且这些家庭中不少是困难家庭,企业和社会各界应伸出援助之手,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克服家庭教育中的特殊困难。

(二)建立培养培训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家庭教育工作队伍整体水平

全国《五年规划》指出,要“充实家庭教育专业力量。充分发挥专家、教师、儿童工作者、‘五老’人员、专业社工、志愿者的作用。各省市县普遍建立家庭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专家队伍、社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并且要求“加强家庭教育骨干系统化培训,推进家庭教育职业岗位培训试点,探索建立家庭教育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家庭教育工作职业化水平。”确实,高水平的家庭教育有赖于高素质的家长,而高素质的家长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家庭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素养。为此建议,要从嘉兴实际出发,抓紧建立培养培训长效机制,切实抓好队伍建设。

一是要建设好专职队伍、专家队伍。要积极创造条件,市、县(市、区)选配有志于家庭教育且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同志专职从事家庭教育工作。同时,对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素养,已为社会所认可的家庭教育工作者,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地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成为名符其实的家教专家。如目前全国妇联和全国家庭教育学会每年都有“菜单式”的家庭教育专题培训,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则有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尽管培训费用较贵,但要选送有关人员参加。

二是切实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背景(学校和家庭)、教育对象(集体和个别)、教育过程(系统和随机)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如前所述,不少教师认为自己不能胜任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且多数教师认为自己有必要参加专门培训,见表14。

由此建议将家庭教育专题培训纳入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同时,对骨干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如金华市、杭州市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市学习和借鉴。

三是落实好社工、志愿者、“五老”队伍的培训。专业社区队伍,志愿者队伍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新生事物,还缺少学习提高的相应平台。“五老”队伍多年来活跃在家庭教育第一线,但也需要不断接受家庭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各级妇联、教育、关工委、民政等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在学习培训方面,为这些“好人”提供好的支持与服务。

(三)规范家长学校管理,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如上所述,不少家长学校鉴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至今名不符实甚至流于形式。在政府和有关部门切实解决好经费来源、师资培训及教材、参考资料的编写或选定外,建议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明确家长学校的领导与管理。按照国家、省有关文件的要求,家长学校由所在地的妇联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牵头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中家长学校的指导管理,妇联和关工委共同做好社区家长学校的指导管理。嘉善县今年明确社区家长学校着重负责0-3岁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各县(市、区)当从本地实际出发,明确分工,责任到位,使家长学校的领导与管理落到实处。

2.出台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文件并建立督查评估机制。平湖市家长学校办得好,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早在2002年就制定了《平湖市教育系统规范化家长学校工作常规》。拟根据浙江省关于家长学校的三个指导性文件,制定市、县(市、区)的实施意见。并且借助全国、省示范家长学校评选,建立督查评估机制,设置合格家长学校及示范家长学校两类标准,督促主办单位切实做好家长学校的建设及管理工作。

3.学习借鉴周边市经验和做法。绍兴市创建示范家长学校工作已开展多年,并建立了进入与退出机制,2012年对先后命名的5批75所示范家长学校进行了复评。杭州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于2012年启动百万家庭共同成长计划,明确3年内将评选表彰全国、省、市级示范学校300所。这些市起步早,力度大,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四)引导支持多元主体参与,满足家长多方需求

调查反映,家长对家教知识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表15数据表明,对关系孩子德智体健康发展的各个方面,对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家长都希望了解和掌握。

调查也反映,家长对家庭教育相关服务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

表16数据反映,家长为了教育好孩子,尽管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每位家长的偏好也不同,但确实都希望有来自多条途径的指导和帮助。普及家教知识、服务社会公众是家庭教育工作根本宗旨。《五年规划》中也明确要求,要“引导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家庭教育活动。”为此建议:

1.继续办好党政主导的家教宣传服务活动。“科学家教城乡行”活动,家长参与面广,社会影响大;平湖市镇、街道的“家庭教育节”,富有地方特色,深受群众欢迎;这些家教宣传的好载体,好做法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并改进提高。

2.更好发挥媒体在传播先进理念、普及家教知识中的作用。市、县(市、区)电视台、电台、报社等应根据要求,参照海宁、嘉善等地做法,设立家庭教育专栏,积极探索家长增长家教知识,媒体增多受众支持的双赢局面。同时,市、县(市、区)都应顺应家长的需要,独立或合建家庭教育网站,以提升家庭教育信息化水平。

3.扶持培育家庭教育的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市教育局“青少年心理与家庭教育咨询中心”、市妇联“阳光家庭社工事务所”、团市委“拾星者未成年人教育社工事务所”以及正在筹建的社会组织“青鸟家庭成长中心”,这些组织面向社会,承担着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大型讲座、小型沙龙、个别指导等多重角色,要精心培育扶持,使之成为家庭教育工作中的品牌。

4.关注鼓励家长自助助人的家庭教育活动。如实验小学的合作型家庭成长联盟,借助家长不同的职业背景及专业知识,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在活动中家长互相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如市区“小咕咚童书会”QQ群,家长相互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相互推荐适宜孩子阅读的好书。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科技发达、家长素质提高后涌现出来的家教新模式,也是家庭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向,应予以关注和鼓励。

(五)重视特殊儿童、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如上所述,和普通家庭相比,特殊儿童、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有着较多的不利条件和困难。由于特殊儿童的数量少,特殊家庭中离异和重组等家庭的数量相对也少,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也就少。特殊家庭中流动人口家庭的数量虽然多,但这类家庭的增多是近些年的事,其研究和实践也显得薄弱。要努力改变这种家庭教育困难多难度大反而研究实践少的状况。

1.从特殊中找共性,加强调查研究和理论探索。建议市家庭教育学会增加此类课题的立项,鼓励专家和家庭教育工作者多作这方面的研究。招收智力障碍、听力障碍儿童的市特殊教育学校,有着这方面的有利条件,要鼓励教师不仅关爱特殊儿童,也关注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

第3篇:特殊家庭教育案例范文

一、分析现状,调查夯实“爱心家教指导”的基础

为了较全面地掌握我校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几年来,我们先后发放各类问卷调查20余次,组织各类家长座谈10余次,为全校学生建立了档案信息卡,开展近500人次的“爱心家访”。经过深入分析认为,家庭教育的症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层面。(1)指导思想上淡薄。教师因忙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而无暇顾及家庭教育指导,客观造成思想上的淡薄。(2)组织制度上疏漏。学校工作千头万绪,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则是众多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易敷衍了事。(3)操作层面上无序。因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家教指导工作没有规范的操作模式,只是“零打碎敲”式的,且形式较为单一(如几个讲座)。(4)指导内容上滞后。眼下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没有系统的指导内容或针对性不强,因而导致指导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也难免出现指导上的“盲点”。

2.家长层面。(1)责任意识淡薄。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程度偏低,较市区有较大差异。(2)生活现状无奈。因农村生活水平偏低,不少家长只能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如果指导工作不能有的放矢则指导效果甚微。(3)教育观念陈旧。不少家庭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等,对科学育儿知识知之甚少,不少言行有悖于教育规律和学生的生长规律。(4)家教方法不当。或溺爱放纵、或粗暴打骂、或放任自流,导致问题学生的出现。

3.学区层面。(1)居住环境多变。因目前不少家长为独生子女,因此一户双居、一户多居者为数不少,管教者教育思想、观念、方法的不一致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力量。(2)家庭发展失衡。随着本地的开发,社会人员结构的重构拉大了家庭间的距离,加重了家教水平的两极分化。

综合分析以上现状后,我们认为:全校有900个不同的孩子,有900个不同的家庭,自然也有900种迥然相异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因材施教”,对家庭教育最好的指导,也应该是“因家施导”,分层分类。

二、分层分类,科研保障“爱心家教指导”的实效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是我们开展家教指导研究的有效科学依据。

1.开展分层推进,体现序列性

对于孩子共性的问题,开展“五进”指导,即:“健康进家庭”、“安全进家庭”、“法制进家庭”、“学习进家庭”和“诚信进家庭”的指导。对于同一年龄层次学生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我们遵循小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特点,将小学五个年级划分为五个层次分别开展指导工作(详细内容见附表)。在正确把握各层面家教指导重点的同时,注重各层面内容的内在联系,并在整体框架内合理调配,避免出现重复指导和指导上的“盲点”,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全面实施、分层推进。

分层指导的主要实施途径:一是利用家长学校,由各级部分管领导负责,或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或结合案例进行剖析,或同年龄段家长研讨交流;二是充分利用我校自编的《翠竹月报》。《翠竹月报》紧紧结合我校“经典文化教育”特色,每月一期、每期分一至五年级五版,向家长公布本月必读书目、必须养成的礼仪习惯等,提出督促孩子读书与养成好习惯的家教方法,使家长紧跟学校教育步伐,以合力打造优质教育。

2.实施分类指导,体现针对性

在把握整个面上指导工作的同时,我们认真分析了指导对象的特殊性,并创造性地开展了系列指导工作。

(1)针对不同家庭特征的分类指导。按家庭特征分类,学生家庭大致可分为:隔代抚养型、特殊结构型、(单亲、离异)、经济困难型、务工流动型、正常型等类别。根据学生特点,又可以分为学困生家庭、学优生家庭、习惯偏差生家庭、特长生家庭、残疾生家庭等。我们的指导途径是:

①专题研讨,让指导贴近每一类家庭。对于有共性问题的家庭,我们以“班际联动”“校际联动”的形式,打破班级、级部的限制,将家长邀请到校开展专题研讨。如,针对学困生,我们开展的“科学指导学习”为主题的专题研讨;针对单亲家庭,我们邀请404医院贾玲大夫坐诊的个例诊断式家长会;针对行为习惯偏差生,我们请有经验的老班主任支招的案例指导家长会……由于针对性强,专题研讨得到了家长的热烈欢迎。

第4篇:特殊家庭教育案例范文

这些案例值得我们深思,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父母如何教育子女?孩子如何享有健康的生活?这些问题既是历史的问题也是现实的问题,既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在今天更显得十分突出,尤为重要。如何教育孩子?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每个家庭都有不同观点、不同的方法,当然也就有不同的效果。

一、家庭教育及其特点

家庭教育简称家教。是指在家庭内,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实施的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有以下特点:

(一)先导性: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为未来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全面性:父母既要关心孩子的身体成长,又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三)连续性:父母是子女的终身老师,家庭教育就是终身教育,子女的一生与家庭教育永远相伴。

(四)权威性:特殊的血缘关系,使父母的权力和威信有强大的人格感化作用。

(五)情感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是什么感情也无法超越的,并且将伴随孩子一生,关系会越来越更加密切。

(六)灵活性:时间、地点、场合条件不受限制,可利用一切机会对子女进行教育。

(七)感染性:家庭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子女在与父母的生活中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父母的一言一行。

(八)传承性:良好的家庭教育,一代影响一代,代代相传。

二、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一)全面关心、爱严结合。既要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又要教育子女做一个诚实、正直、善良、有责任心等良好品质的人,同时又要关心子女的身体,心里健康成长。对子女的“爱”是父母一种天性,一种本能,对子女严格要求,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同时严而有度,严格而不苛刻。

(二)榜样示范,循序渐进。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因此,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要先做到。家庭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要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制定目标,选择内容。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切不可盲动,操之过急。

(三)正面引导,要求一致。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要民主平等,用事实讲道理,用行动作榜样,用健康,积极,向上的方法教育孩子,同时父母对孩子提出的教育要求一致,要通力配合,要求和期望不能随意性太大。

三、家庭教育的误区与解决办法

(一)误区

1.溺爱。关爱不等于溺爱,爱孩子但不要害了孩子。关心疼爱孩子是每个做父母的本性,但对孩子从小就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该严格时必须严格,该宽松是也该宽松。

2.专制。严格不等于专制,方法不能简单粗暴,不能无视孩子的实际情况,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塑造孩子。不能阻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不能造成孩子巨大的压力,缺乏自信,养成不良习惯。方法简单,方式粗暴,会造成孩子的被动屈服,个性丧失,木讷呆板,也易造成孩子与父母的完全对立,严重者还容易有暴力倾向。

3.放纵。放手不等于放纵,不能缺乏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各种理由对孩子采取放任自由的方式。有的父母以让孩子自由,顺其自然发展为由,不问不闻,等到问题严重了才醒悟。有的甚至以孩子不听话为由,说什么自己管不了,国家管。有的不与学校,老师配合,为孩子护短。如此等等,放纵孩子,最终孩子没有成人成才,害了孩子一生。

1.树立全面发展观,加强养成教育。父母既要注重言教,又要注重身教,要重视孩子的文化成绩,又要重视孩子的思想品质和体质的培养,要全面发展,全面培养。要加强孩子养成教育的培养,注重方法,讲求实效。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每个家长都关心的问题。家长要牢固树立全面发展观的思想,全面培养孩子,注重孩子个性,让孩子全面发展。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保持一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关系密切,孩子的教育都需要三者紧密合作,高度一致。父母要主动经常与学校老师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各方面情况,与老师要求一致,配合进行教育,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教校育,健健康康的成长。

3.父母教育孩子思想要统一。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很重要,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在教育中,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要统一,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形成合力,切不可你唱你的歌,我吹我的调。

4.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最关键。家庭教育中,父母与父母的沟通、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最重要的。沟通从心灵开始,很好的说明了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平等、宽容、尊重、理解、信任、支持,这一切都需要心灵与心灵之间一次又一次的撞击。

第5篇:特殊家庭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汽车案例教学法市场营销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的。最早应用于美国的法学院。后来哈佛商学院首次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教育教学,取得很大成功。现在案例教学法已经作为教学领域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被广泛运用。 汽车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它主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熟悉汽车市场与汽车营销的基本规律以及了解汽车经营企业的经营特点。由于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务、重宏观轻微观、重讲授轻参与,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和运用营销理论,从而造成岗位适应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差。在本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让学生在模拟的营销环境中充当决策者,感受压力,分析形势,并作出决策。案例教学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协同合作,能较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具有很强的务实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因而也是实现汽车市场营销课程培养目标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学生们和教师一起参与对案例的直接讨论,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构成课堂讨论的基础。因此,案例方法包括一个特定形式的教学材料(案例)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该材料(案例)的特殊技巧。 实际上,在案例教学方法中有两个重要的因素: 一是教师选择教学所需要的材料, 二是学生们为上课所做的充分准备。 所以,要求学生把所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解析中并提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在上述两项工作中,教师在其中主要发挥引导作用。

二、教学案例的选择

在市场营销案例教材中,营销案例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是案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精心选择案例,结合学生的层次和能力,选择适度、适用的教学案例,而且还要考虑教师对涉及的环境背景、知识领域、处理问题的经验以及学生是否易于接受和认同的程度;同时也要考虑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之间的关联度,通过案例让学生更易掌握原理、概念、原则等,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选择的案例内容要注意多样性、典型性。案例的多样性要求所选用的案例能反映不同行业或领域的基本情况和总的发展趋势,内涵丰富,能反映不同的层面,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既有过去的,也有现在的;典型性指能突出概括某一行业或领域的基本特点,能起到举一 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三是案例要有针对性。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专业要求来选择和设计相应的案例,做到难易适度。案例太容易,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太难,超过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力,使学生无法分析,同样会影响学习积极性,既不利于案例教学的进行,也有碍营销案例作用的发挥。 四是案例要有现实可操作性。所选案例要基本反映目前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状况,不能脱离现实,同时案例必须是教师熟悉的,学生所关心的,时问上要尽可能新近发生的,能更好地分析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学以致用的作用,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共识和情感的共鸣。

三、案例教学的过程与管理

完整地案例教学过程应包括以下环节: (一)课前准备:课前的准备工作应分别由教师和同学来进行.教师的准备:教师准备充分与否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为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1、案例选择:遵循前面所述的选择原则,从教材、参考书、互联网、杂志等相关资料中,认真选择所需案例。 2、 案例分析:在上课前对案例进行全面而详细地分析,将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一一列出,对其中的模糊资料做必要的补充,在此基础上理出分析的思路。只有教师对案例分析透彻,抓住案例的精髓,才能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有效引导,将案例分析引人深处,否则只能使讨论流于形式。 3、 课堂设计: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对课堂讨论的组织进行预先设计,包括组织形式的设计和问题的设计。课堂讨论可采用以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学生的准备要在课堂上深入讨论案例,同学必须做充分的准备工作。课堂讨论前要求学生熟悉案例内容并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必要的课前分析。对以小组形式讨论的案例还要求同学课前先进行小组讨论,并完成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 二)课堂组织学生分析案例 组织学生分析、研讨是案例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 ,并在直观情境下完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中,教师主要做好角色转换工作,课堂讨论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讲授者,而是讨论的引导者,讨论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通过提示、反问、追问、鼓励、表扬等多种手段和方法,营造轻松而又浓厚的讨论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与信心,使讨论能够深入地进行下去。讨论结束后,教师还要对同学们的讨论情况进行及时地概括与总结,肯定其成绩与优点,对不足之处给出改进的建议,以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得到提高。

第6篇:特殊家庭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克拉玛依准东一小;家长学校;教育指导;优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4)01-0074-06

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深刻、全面、持久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1]35近年来,克拉玛依准东第一小学(简称准东一小)坚持把家长学校作为提高家长素质的主要阵地、创新家庭教育的重要场所、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渠道。在克拉玛依市全面开展“和谐家庭教育工程”的环境下,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师、班主任指导师、顾问、志愿者不断增多,为促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推动家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克拉玛依市实施的和谐家庭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阳光工程,为学校的家庭教育带来了新理念、新活力,同样也给予了学校新的挑战和思考。[1]27准东一小外来务工子女儿童占比76%,这些孩子由于缺少父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管理,行为习惯差,学习不自觉,容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难以管理,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如何整体提高准东一小家庭教育水平,尤其是解决外来务工子女的家教问题迫在眉睫。

一、准东一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状况的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基本现状

准东一小地处城乡结合处的边缘,临近外来人口居住地,学区内既有少数的油田职工子女,也有较多的野外一线职工、买断职工及外来个体经营人员子女,学校整体的社会环境比较复杂。由于家长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学区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家庭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低知家庭的比例较高。一些家长的文化知识、亲子关系、家庭环境均对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学业成就的期望和心理品质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表现为:

1.家庭教育氛围与社会要求不适应。经调查:学生家庭没有电脑的占65.02%,没有孩子的专用书桌或读书角的占54.08%,家中没有1本藏书的占33.74%,家中不订一份报纸或杂志的占68.34%。学生学习条件、环境较差,尤其外来打工家庭,租房简陋,面积窄小,大多家中除了课本外,几乎没有什么课外书籍。学生在家庭中没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和必要的文化氛围和设施,对其文化学习、知识面的拓宽都有较大的影响,与其父母的高期望形成巨大反差。

2.家庭教育成员文化程度偏低。调查表明,学生家长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父亲占48.7%,母亲占61.7%。有的家长汉语拼音不懂,英语不识,根本无法辅导子女的作业。另据调查,家长平时阅读书报的仅占6.2%,这类子女知识面狭窄,大多作文困难,成绩偏差。

3.家庭教育沟通交流存在缺失。对家长问卷调查:“你很忙,根本没时间关心、了解孩子”。结果回答“是的”家庭占比达90.83%,回答“不是的”家庭仅占9.17%。调查问卷也显示,家长很少与孩子交流,谈不上对子女学业的关心、督促,他们就是“全拜托”学校老师了。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压力、生活压力较大,或忙于生意而无暇顾及孩子,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管理责任。有的家长过分纵容子女,对于子女不正确的言行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由此养成了孩子重享受、好攀比的不良心理,有的甚至养成追求品牌、迷恋网吧、不求上进、粗暴蛮横的不良习惯。单亲家庭、流动人口家庭、个别贫困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较为突出。

4.家庭教育观念陈旧落后。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重知识技能而忽视品德、个性、行为习惯的培养,把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这些家庭的家长过度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名次的位置,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严重,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而在占76%的借读学生家长中,也存在一定的“读书无用”思想。

5.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相对落后。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物质刺激,考试取得名次或完成某件事情,均以物质奖励;有的认为 “棍棒下面出孝子”,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体罚;有的父母在对待子女教育的态度上不一致,使孩子无所适从。

6.家庭教育环境“污染”严重。有不少家长打牌、玩麻将成瘾,家长关系失和,家庭环境污染与学生家庭期望背道而驰,对学生造成心理和情感伤害。

家长是孩子天然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之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本无形的教科书,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对于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195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学校有必要、也有责任开展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帮助家长转变陈旧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净化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二)利用学校教育优势,开办家长学校促进家庭教育

利用学校教育开办家长学校促进家庭教育的优势明显:

1.学校教育具有权威性,家长走进家长学校感到信服。学校教育遵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实施,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学校教育具有权威性;学校有健全的组织管理体制和训练有素的教师,教育更具实效性;把家长请进学校,让家长为了孩子走进学堂,家长更会认真地进行学习。[3]

2.学校教育具有全面性,家长走进家长培训班受到全面教育。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着它的全面性,面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全体学生。通过家长,进而使每个班级的每个学生都受到应有的良好教育,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尽可能发挥。家长学校分班授课的机制就采用了学校教育的分班授课形式,把家长请进学生的课堂,利用学校资源对全体家长进行教育,发挥学校老师的指导作用。[3]69

3.学校教育有教育资源的优势,利用此资源开办家长学校节省人力物力。学校教育在资源上的优势,首先体现在学校教育人员的专业性上,学校教育人员都是受过专业训练、具有教育行业资格的从业人员,都能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和科技素质。其次,学校教育有科学、规范的教育方法。再次,学校是各种教育信息汇聚的中心,利用学校资源开办家长学校就可充分利用这种优势。

二、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机构

(一)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的管理网络

准东一小把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列入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制订长远和近期目标,落实具体规划。建立健全了由家长学校校务委员会牵头,中华家庭教育网专业志愿者指导师、德育处、校家庭教育指导师、班主任、家庭教育志愿者组成的家庭教育指导组织网络,形成了一支上有专家、学者,下有学校领导、骨干、志愿者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指导队伍。通过层层培训,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奠定基础。

(二)设定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

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主要有:

1.分段的认知规律特点。包括儿童身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

2.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包括内容、进度、活动安排和要求。儿童在学校内学习、生活的情况。通过指导,引导家长支持、配合、监督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并推动家庭素质教育的实施。

3.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指导的直接对象是家长,家庭教育指导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家庭教育的质量,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的组织管理者和指导者,不仅要“读懂学生这本书”,而且还要“读懂学生家长这本书”。

4.专题的分项指导讲座。以专题形式,分年龄段组织指导活动,淡化抽象理论,重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不同年龄段儿童及其家长的特点出发,提高指导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学校设想,将不同年龄段儿童和家长中带有普遍性的实际问题结合有关理论知识,组织编写出一般处理方法的专题讲稿。

三、探索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和实践

家庭教育指导应该有丰富多彩的而又讲求实效的形式。准东一小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活动方式:

(一)专题讲座

讲座是家庭教育指导的一种基础形式。如何提高讲座效果,关键是内容的针对性。为此,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站在每一学期家长学校开课讲座前,先进行调查研究,让家长提出自己的意向填写反馈表,然后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最后选择、组织讲课材料。把家长的需求作为我们指导的依据,确定指导的内容。

在举办专题讲座时,学校采用了多种形式。首先是请专家讲课,比如借全国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上海市终身教育专家、中华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顾晓鸣院长专程赴准东之机,请顾老师就家长成长的四个阶段、家长需要更新的三个核心观念、现代家庭教育的十大理念作了精彩的讲解,跟学校的骨干家长进行座谈和交流。他以家庭教育的科学理论为依据,结合当前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倾向性问题,由浅入深进行分析,使得讲座具有很强的思考性和科学性,立意很高,对事例剖析透彻,家长得益匪浅。其次,根据学生年龄段不同,家长需要指导的内容的不同,举办分层次讲座。即由学校领导及各年级段负责指导师担任主讲,采用集中与分散的形式举办讲座。根据调查研究得来的材料和报刊杂志中精选的一些家教的典型案例,组织成讲座内容,以年级、班级为单位由他们生动地讲述、分析、介绍给家长,使家长从正面案例中汲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家教方法,从反面案例中,吸取教训。 比如学校在一年级家长中举办《我们与您同在 ―― 一年级家长培训》讲座,在二年级家长中开展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讲座,在三年级家长中组织《浅谈三年级学生常见问题及对策》讲座,在四年级家长中进行《如何做智慧型家长》的专题交流,在五年级家长中就《正确的认识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以及在六年级家长中《科学而有效地关注孩子的学习》的专题培训。

这样的讲座由于内容贴近家长生活实际,实例也来自调查中的材料,故家长听得认真,并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每月一次的家长学校培训班都成了家长学习家教知识、进行家教交流的良好时机,调动起了家长的积极性。家长们纷纷通过向班主任反馈、给学校打电话、发短信、写体会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通过每次家长学校培训后的意见反馈,我们都看到了每一次的培训内容带给家长们的内心的感动和震撼。可以说,是讲的人和听的人在不断进行心灵的交流。有的家长说:老师讲得真有道理,我们家里就是有这样的情况,今后我们就可以照老师的话去做了。

(二)开放日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家长的教育意识愈来愈强,教育观念越来越新,他们对学校教育信息的需求十分迫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主动参与学校的课堂教育教学改革,让他们亲身体验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亲身感受新的现代教育教学模式。每学期,我们都安排1~2次家长开放日(周)活动,邀请家长听课、评课,并参与教师的教研活动,与教师一起探讨课改中的问题。有些家长从听课者的角度对教师的讲课,作了公正的评价,既总结了优点,又提出了建设性的宝贵意见,了解了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及时进行沟通交流。

学校不失时机地利用大型活动,联系家长,宣传学校,每年“六一”、校园读书节,学校在操场举行汇报演出或交流活动,必请家长委员代表,在前排就座,并安排他们为获奖学生颁奖,以家长身份提要求、提希望。

(三)亲子活动

从亲子活动着手,实现亲子间的有效沟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活动是孩子的爱好,这是支撑孩子成长与发展的主旋律。只有家长参与孩子的活动,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的内心世界把握得越准,就越有可能在与孩子的交往与沟通中有的放矢,从而为孩子接受,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学校每学年统一开展1~2次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其中,比如每年春季4月底的“亲子运动会”,秋季10月份的“亲子阅读交流”等。同时,每个家庭也开展1次亲子活动,使每个家长生活中多了一份色彩,让家长不同程度地对亲子活动的意义有一次亲身的体验。每次亲子活动评比分四个阶段:一、设计方案、尝试、申报。我们要求亲子活动的主题,要具有创新、实践、体验的特点,旨在让家长开拓思路、活动创新,让孩子在活动中实践,让父母、子女在实践中得到体验。二、各班初评,推荐。三、展示:以班级为单位,将初评入选的家庭进行现场展示或打印小报进行展示。四、学校汇总评选,评出最佳亲子活动方案若干,给予表扬奖励。

在评比活动中,我们发现每一个亲子活动方案的设计者都动了一番心思。一个个有趣的亲子活动实例,就是一份份很好的家庭亲子沟通的“活教材”。孩子在与父母朋友式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比起空洞说教的形式效果自然强得多。

(四)家校互访

互访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教育儿童的方法。互访的内容包括了解儿童在学校、班级和家庭的基本情况;互报学校、家庭近来发生的主要变化,以及儿童在学校和家庭中的主要活动表现和进步状况;共商教育儿童的方法等等。

我们采用的方式:一是学校以制度形式规定教师每学期面访的人数不少于70%,平时要做到每生普访一次;二是认真接待好家长的每次访校活动和家长来校接送孩子时的机会,进行个别指导;三是保持经常性的通讯联系,通讯联系的特点是联系面大,迅速省时,容易保持经常性,它主要用于传递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平时表现,通报学校和家庭主要变化和新的要求、建议,宣传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学知识,推广教育子女方面的好经验等;四是学校领导每学期利用业余时间对特殊家庭、特殊学生进行特殊访问,我们强调家访的质量,写好家访记录,作为考核教育教学实绩的一项具体内容。

(五)经验交流

经过家庭教育指导后,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如何运用这些现成的资源开展指导,学校采用了经验展示交流的方法,供家长们交流和学习。展示形式有“家教经验交流会”:我们请家长朋友结合自己亲身感受的育子心得,跟家长朋友们宣传自己通过《不输在家庭教育》教材,以及参加学校家长学校培训后、学习后的观念改变,通过科学育人理念的指导改变了以往的错误的教育方式,最终取得孩子教育的进步和变化,在分享喜悦的同时也带给广大家长朋友们深入的思考和借鉴。家长学校在每学年对以身作则的家长进行了表彰,通过学生家长的自荐和班委会的推荐,并经过学校家委会的考核和公示,评选出“星级好家长”,认真宣传表彰。

通过评选,让优秀家长谈家庭教育经验。家庭环境差异不大的家长通过交流对比,找到自身努力的方向。当有的孩子当场嘀咕自己家长不如某某家长时,家长虽然有点难堪,却引起内心的震动。

为了保证交流的广泛性,我们采取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许多班级在交流时有欲罢不能之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作业展评

针对每月一次的家庭教育指导菜单和每次讲课后的家长学习体会,同时还有部分家长坚持记录的家庭教育学习笔记、学习日志等,每班由指导师或班主任对家长学习记录作出评价。学校检查后,在每一次家长学校培训班举办时进行展览。每个班自己布置展位,展览后优秀作业上交学校存档。家长作业展评的过程,更是家长对培训内容进行理解、深化的过程。

(七)家庭教育指导菜单

从2008年的9月份起,准东一小着手通过学期中每月一期的“家庭教育指导菜单”来引领家长朋友们定时定期地参与到家庭教育的学习和指导中来,至今已经延续到了第28期菜单。每一份从最初的理论问答到现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亲子参与的指导菜单,其人性化的指导能力在不断增长。家长朋友由少数人碍于孩子敦促和老师面子的被迫地翻书答题,到现在96%的家长朋友主动参与,互动交流,期待与孩子共同完成,情况已经有了质的改变。每一份指导菜单都是由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站的指导师(或班主任)根据家长成长的现状和学校发展的状况斟酌字句用心撰写的,有表扬,有激励,有前进道路上的鞭策。这就给家长朋友们带来了及时的引领或指导,确实起到了作用,收到了实效。

四、家庭教育指导的初步成果

通过系列指导活动的研究,根据形式要服务于内容、内容必须有一定的形式表现的辩证关系,在不断的实践中,以多种方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从家庭教育的实际问题出发,调动蕴藏于广大家长中的家教指导力量,受到了广大家长的欢迎和积极支持,使准东一小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增进了对家校的了解程度

过去学校正面宣传不够,致使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学校冷静分析原因,积极采取措施,借助家长学校这个平台,推出家长开放日、校长接待日。这一天,家长可以深入学校各个角落,可以到教室听课,可以到办公室检查教师备课、作业批改,可以检查环境卫生,可以通过学生家长的作品展评了解学校教育成果。家长有什么意见想法,可以在校长接待日,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反映,通过这种形式,学校了解了情况,化解了矛盾。

(二)树立了家长的主体意识

过去,绝大多数家长,虽然也对孩子的前途寄予很高期望,却没多强的责任心,认为做父母的责任,只是为孩子创造好学习的经济条件,而孩子学得好不好是他们自己的事,是学校的事。他们通过在家长学校的学习,现在认识到作为孩子的家长对为国教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孩子,不光是学校的事,更是家长自己的事,由此产生了强烈的主人翁态度。如今,绝大多数家长都能主动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和学习情况,真正负起了做家长的责任。

(三)提高了家庭教育的能力

通过家庭教育指导,使家长的家庭教育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家长素质的提高,达到了家校教育的良性互动。过去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从思想上来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内容上看不完整,不合理;从方法上看,不科学,琐碎。通过家长学校开展系列讲座,家长逐渐认识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子女既是家长的权利也是义务。家庭教育中,家长单凭一颗爱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懂法,懂教育学、心理学,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看待孩子,正确评价孩子。通过指导后,他们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 不但能主动关心子女,摒弃不恰当的教育方法,代之以正确的方法进行教育,而且能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解决家庭教育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现在,家庭中体罚的少了,说服的多了;唠叨的少了,说理的多了;专制式的少了,民主式的多了;包办代替的少了,鼓励自立的多了。

(四)发挥了学习型家庭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通过家庭教育指导,提高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示范作用的意识。他们认识到每一个家庭成员,特别是做父母的要营造继续学习的好氛围。因此,通过父母的行为、亲子关系以及家庭成员互相合作,不断学习,调整思想观念,完善知识结构,建立尊重知识、不断进取的精神,有效发挥父母的示范作用,实现了两代人一起成长的目标。具体表现在:

1.产生了家庭教育的启蒙效应。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很多家庭注重家庭的启蒙效应,在孩子每个年龄段更替时,在孩子接受新事物的最初阶段,在孩子学习生活中新问题萌芽时,及时给予最初的启蒙教育,使孩子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2.产生了家庭教育的熏陶效应。很多家长把家庭教育寓于生活之中,以家庭环境、家庭气氛、父母的言行、兴趣爱好、生活习性等影响孩子的成长,这充分体现了家庭教育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效应。

3.产生了家庭教育情感效应。家庭教育具有以亲缘关系对子女产生影响的优势。亲子活动、亲子征文、亲子之爱爆发出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是情感的语言,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化作用,即使是说服力最强的语言也难以替代。

准东一小家长学校的举办,使广大家长树立了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了正确的教子方法,实现了家校联手、共育学生的目标,开创了家校结合的教育新天地,家教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轨道,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欢迎及社会各界的好评,初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家庭教育模式。

只有不懂教育的家长,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这是永恒的。做父母难,做现代孩子的合格父母更难。拳拳父母心,切切亲子情,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哪个父母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准东第一小学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使得家长懂得了一点教育学、心理学,提高了家教知识和家教水平,讲求家庭教育方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家长能够站在孩子特有的年龄角度上平等地与孩子交流,优良的家庭育人环境,使孩子得到健康成长。家长唯有不断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了解现代家庭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自己陈旧的家教观念和方法,与孩子一起成长,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克拉玛依市教育局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克拉玛依市中小幼和谐家庭教育工程阶段性感言交流会材料汇编[M].克拉玛依:克拉玛依市教育局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编印,2010.

第7篇:特殊家庭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 家庭教育 现状 对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有的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有的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差,还有些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是“小霸王”。本文试图分析当前家庭教育的不良现状,并提出正确的教育对策,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健康发展。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1.家长的表现。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发现教子方法有失偏颇,笔者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表现在:

①重视分数。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怕影响孩子的学习。

②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还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2)“顺其自然”型。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奈放弃。表现为:

①“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②“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主要症结所在。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期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评判自己孩子的失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所谓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就算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于是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异常现象。

2.孩子的表现。

(1)崇拜金钱。在学生的口袋里,或多或少装有零花钱。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花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等现象也随之出现。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2)浪费金钱。调查发现,学生经济收益的主要渠道有:测验考试成绩“达标”后的“奖金”;替家长买东西时剩余的“零钞碎票”;个体经营者的孩子还有“帮工钱”;亲戚朋友赠送的钱物……在学生眼里,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可以随意浪费食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文具,衣服鞋帽不时髦新潮就打入“冷宫”。

(3)流行享乐。有的学生对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细营养,穿的要新潮高档,用的要新奇漂亮。上学、放学还要请人接送;有的学生干脆用钱雇佣“棒棒”背书包;有的学生懒得走路,打的回家让父母下楼给钱,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4)唯我独尊。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害别人的利益的事无动于衷,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二、家庭教育的对策

在学生中出现的种种“怪圈”,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1.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和学校的有效良性沟通,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

(1)家长“信任孩子”。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足够的信心。

(2)指导家长“赏识孩子”。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在提高家长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进行教育与评价。

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实践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实践。

2.重视家庭活动的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如春节期间开展“受欢迎的小客人,受称赞的小主人”实践活动;在妇女节、重阳节期间开展“妈妈好”、“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家长以“情感”的桥梁,以“亲情”为纽带,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就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父母应该精心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处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

4.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待孩子的要求,不能是一味的满足,也不是一味的拒绝。合理的,适合孩子发展的,家长不仅要支持,而且要全力支持。

5.多培养孩子的动手和吃苦耐劳能力。多吃苦,可以培养孩子有坚毅的性格,对碰到挫折很有帮助,就会勇于克服它,而不是退缩,对以后参与社会的竞争受益极大。培养动手能力是让孩子具备克服困境的方法,不然光有毅力也只是瞎折腾,这里的方式应该是家长“多看少动”,而不是看见孩子暂时解决不了就代替做了,要让其自己思考,适当时候给点提示,能不动手尽量少动手。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为了共同的目标,教师和家长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

参考文献:

[1]范中杰.家庭教育方法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08,(1).

[2]胡文芳.浅议现代家庭教育的社会化功能[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

[3]李会龙.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促进[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95,(Z1).

第8篇:特殊家庭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支付能力;现状;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上大学对于当今中国来说,已经不算是一个难题,而且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以及私立大学的日益突起,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大众化的历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出现明显的好转,农民收入也有所加。但随着各高校的不断扩招,这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家庭来说无疑又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支付能力受到了新的挑战。

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挑战了农村家庭的等教育支付能力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入学人数的增长超出了传统上的由特殊社会职位和需求分配所决定的少量的学术研究及职业培训。马丁・特罗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精英教育阶段,教育大众化阶段和教育普及化阶段。教育大众化阶段是指入学人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在5%一50%之间,小于l5%属于精英教育,大于50%属于教育普及化阶段。[1]当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绝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的指标,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有量的增长,又有质的提高。

当前我国一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一方面,增加了农村学生进入大学继续学习的机会;而另一方面,对于农村家庭来说,用于教育费用的支付也越来越多,它们目前的经济收入大多没有能力支付家里大学生的一切费用,而对于有两个以上在校大学生的家庭来说,更是不堪重负。所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无疑对农村家庭的支付能力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

二、增强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支付能力的对策

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教育支付能力不足,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大学生个人及其家庭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还会损害到教育机会公平原则的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2]要解决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支付能力脆弱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其影响要素及实施的主体,以及这些要素的地位、相互关系和对增强教育支付能力的作用,进而才能更科学合理的提出相应对策。

(一) 完善助学贷款体系

高校直接为学生负责,是国家和社会对贫困大学生实现资助的重要载体,高校在增强农村贫困家庭教育支付能力的社会机制中,应扮演重要角色,起到协调、沟通的联系作用。高校必须要严格资助政策执行过程,加强高校收费管理和筹建大学生诚信档案。

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农村,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各项开支相对于家庭收入而言是非常高的,且由于各种原因,有支付能力的家庭会有资金紧张的时候。助学贷款是国际上通用的解决大学生学习成本问题的做法,但我国助学贷款的推行力度不够,其最关键的原因是国家助学贷款手续繁琐、流程复杂。贷款发放程序一般要经过五六个环节,一笔贷款从申请到发放动辄数月,甚至上年。如此复杂的手续让很多农村家庭不知所措。同时,贷款数额不高、还款期限太紧也阻碍了助学贷款全面推行,民办高校一年的各项费用至少2.6万元,但民办高校的学生一年最多也只能贷6000元。[3]所以,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及时修改、完善助学贷款政策十分重要。

(二)提升农村家庭自身的高等教育支付能力

家庭成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为此,要提高农村贫困家庭教育支付能力,从根本上要发挥农村家庭的主体作用。农村贫困家庭高等教育支付能力低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收入低,农民经济收入增加是提高教育能力的基本动力。[7]第一,帮助和引导贫困家庭增收,增强贫困家庭高等教育支付能力。第二,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农村社区“大学生基金”,转移贫困家庭教育支付成本。第三,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解决农村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增强其抗风险能力。[4]第四,更新观念以获取更多社会支持。农村居民要成功接受社会各界的支持,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回应社会的帮助。

(三)引导和培养学生个人解决高等教育支付能力

1.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有必要增强家庭教育支付能力方面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应对能力,还应当为重塑大学生诚信形象而努力,树立勤俭节约和培养勤工助学的良好风气。

2.助学贷款只能在“面上”解决贫困生的教育支付能力问题,此外,要完善助学金、勤工俭学等更直接、更有针对性的助学措施。国外大学生通过兼职获取学费和生活费是很常见的,高校可对学生的兼职进行必要的指导,使他们能更好地自食其力。另外,也可积极探索和推广“弹性学期制”,学生可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学籍暂时工作一段时间,等到有能力支付大学开支时再继续修读,[5]这不仅有助于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完成学业,也可使他们提早获得社会经验,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很大帮助。

3.大力推动和发展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

近年来,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已非大学校园所罕见,自主创业者不仅能提升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并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6]学校应在一定范围内给予贫困大学生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贫困家庭大学生自主创 业,这样既能解决部分贫困大学生的教育费用,亦能缓解就业压力,达到双赢的目的。

农村家庭处在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下,面临诸多家庭生活和发展方面的困难,农村家庭所处的地区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教育总体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教育是贫困学生脱贫的重要途径,而高等教育则是农村贫学生脱贫的关键一步。[7]因此,增强农村家庭高等家庭教育支付能力,是农村家庭和农村学生的迫切愿望,同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靳希彬.教育经济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3.

[2]王一涛.农村教育与农民的社会流动―基于英县的案例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87.

[3]王婧,石轶.对教育高收费的经济学思考[J]. 教书育人,2006:61.

[4]徐国兴.高等教育学费和机会均等[J].教育与经济,2004,(4):45.

[5]高阳.我国高等教育学费的现状与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101.

第9篇:特殊家庭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在家上学 合法性 规范化 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20-02

在国家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在许多地区出现了大量父母让孩子“在家上学”的案例,涵盖学前期至高中的各个阶段,形式多样,或父母在家教孩子,或将孩子送到私塾学堂入学。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于2013年的调查报告称,全国范围内有约1.8万的孩子在家里接受教育。

一、“在家上学”的内涵及价值

“在家上学”,又称“家庭教育”、“家庭学校”,是指儿童不在公立或私立学校接受教育,而是由父母或家庭教师担任教学活动实施者,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的较为系统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更具个性化和开放性。学校教育以班级为单位的学难以实现因材施教,有时甚至是以牺牲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求为代价。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无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计划进行教学,而是根据孩子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点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式。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例如野外、阳台等一切开放性的环境中,这将更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还原到生活中,体验真实的学习。同时,离开了学校的竞争和强制的环境,“在家上学”的孩子的身心也能得到更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在家上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理念上,“在家上学”有诸多的优越性,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但目前我国“在家上学”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存在很多争议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改进。

(一)“合法性”问题

首先,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它强调了家长有送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却并没有赋予父母在家教育孩子的自由(残疾或特殊情况的儿童父母除外)。其次,教育是国家普及文化知识和基本价值观的工具,是国家的经济发展、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提升的奠基性工程。[1]因此,国家享有对公民的教育权。但“在家上学”以家庭教育权取代了国家的公权力,故其合法性颇受争议。

(二)“规范性”问题

“在家上学”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处于灰色地带,家庭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都没有得到有效审查和监管,因此,需要进一步规范。

在办学条件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施教者资格问题,即施教者能否胜任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因为除了基本的知识素养之外,施教者还要有教学能力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第二,教学环境和资源的问题,即儿童的父母是否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为儿童提供学习材料、教学场地、外出活动或参加各类培训的费用。

家庭教育的教学内容的规范性也需要加强。家庭教育的教学内容取决于父母的意志,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同时也意味着有较大的随意性。尽管“在家上学”的发展初期需要多样化、个性化的自主探索,但是,家庭教育的规范性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基础,因此需要相关部门给予重视。

(三)“社会化”问题

家庭学校之所以经历了比较艰难的发展期,原因之一就是其学生的社会化问题常常被当作反对家庭学校的重要依据。[2]在校上学的儿童能接触和认识不同类型同龄人,为儿童适应日后的社会生活奠定基础。但在家上学的儿童活动范围局限于家庭内部或者少数同龄人中,活动范围较小,不利于儿童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如何实现“在家上学”儿童的社会化是对家长的一大考验。

三、建议和启示

“在家上学”是近年来我国家长自发建立的儿童受教育方式,有很多问题亟需探讨和解决。下面,本文将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尝试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以期能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试点“合法化”。“在家上学”处于法律空白状态,虽然《义务教育法》规定父母有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但这条法律主要是为了保障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而“在家上学”的目的让儿童更好的接受教育,从这一点来说,并不违法。人们之所以认为它违法很大原因是人们对新生事物的排斥心理。我们需要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异端”,大胆尝试,小心求证。可以先在部分地区试点“在家上学”合法化,让这种形式在试验中不断完善,建立多元教育模式并立的局面。

2.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家庭教育支持系统。“互助团体活动不足”、“学习资源有限”、“缺乏专业指导,难以实施”以及“教材难以选择”是父母在实施家庭教育时的几大困惑。[3]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试图整合学校、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资源,为家庭教育构建支持系统。首先,建立有效监督和指导机制。对施教人员、家庭环境的进行资格审查以及定期培训,同时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对教学效果进行监控,并及时给予专业指导。其次,建立多方沟通平台。虽然目前已经有一些在家上学的网站在运行中,如“在家上学联盟”等,但这些平台主要限于家长之间的沟通,大部分是经验的交流。因此,可以建立一个综合化的平台,促进家长、学校等各界人士的多方沟通、资源共享和经验借鉴。通过为家庭提供专业指导和沟通平台,实现家庭学校办学的“规范化”。最后,针对“在家上学”如图书馆、实验室等教育设施方面难以面面俱全的问题,可以鼓励家庭教育产业的发展,为家庭教育开发教材、教具等学习用品。

3.利用社会教育活动弥补社会化缺陷。家长在指导儿童进行正常的学科知识学习之外,还要让儿童参与社会活动,如志愿活动、社区服务等,增加儿童与人交流、沟通的机会。同时,同一地区实施“在家上学”的家庭可以定期联谊和交流,增加儿童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弥补儿童学校生活经历的缺失。

人们文化素质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为“在家上学”创造了条件。家长在家中可以为儿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以及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学习体验,有效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弊端,是基础教育有益的补充形式之一。面对这种新兴的教育模式,我们要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容许它与学校教育并存,相互竞争、取长补短,促进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武华.我国“在家上学”现象深度分析:中美比较视角[J].浙江社会科学.2012(11):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