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视觉艺术研究范文

视觉艺术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视觉艺术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视觉艺术研究

第1篇:视觉艺术研究范文

对于指挥来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人们通过各类怪异声音的呐喊以及敲击物体完成相应的指挥过程,这些指挥形式也是一种有声的指挥;而合唱的艺术表现则是由一千多年以前的古希腊出现,而在历史推进中甚至加入了一些宗教色彩,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也让合唱成为了我国目前音乐艺术的一种有效的情感表达形式,而指挥也渐渐由一些常规的日常活动引入到音乐中,成为了合唱中一种独特的无声肢体语言。

二、合唱指挥手势的视觉艺术呈现

虽然是指挥的手势会随着不同音乐而发生千变万化,但是作为音乐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也离不开其视觉艺术——即点与线的表现。如果深入观察,可以发现,类似一个绘画的过程,即通过绘制点,然后连接点进行线路绘制,这一过程除了需要注意指挥作品本身的曲调、节拍、重音以外,还需要注意音乐其中蕴含的情感转折,可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对于合作指挥来说,通常需要通过击点连线的方式,同时指挥的表现规律是点-线-点的周期规律表现,而且对于指挥手势来说,通常指挥者的身体运动需要符合运动学原理。例如在起拍动作的视觉艺术表现一般为,双手自然扩张前伸,同时呼吸匀称自然,然后进行完成起拍的指挥动作,而到了收拍时,需呀指挥者双手或者单手向上内侧弯曲,最后停滞在外侧击点,当演唱完成后,则自然收起。可以说合唱指挥手势的整体视觉效果是自然且富含情感带动力的,特别是一些高位点的指挥手势,但是在低位点缺乏的情况下,还是要减少高位点的使用,从而保证观众的美感连续且持久。

三、合唱指挥手势的要领及注意事项

(一)合唱指挥手势的要领

点线运动是目前合唱指挥手势的主要运动方式,即是由手臂的圆周运动演变而来,一般点线运动都需要有一个初始点,然后从这点出发,双臂绕内或绕外做圆周运动,运动指90度弧度时,就到达以第一个落点,需要片刻停滞,然后接着减速运动到第二个落点,如此循环直至歌词结束,这也产生了所谓的节奏,而点之间的连线也被称为点前线与点后线。对于击点位来说,并没有固定的位置。而是根据指挥者与合唱对于最为直观、省力以及便捷的位置进行考虑,而方向也是决定击点位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按照方向性,可以将击点分为下、外、内三种,无论何种击点方式都需要保证击点处位于腰线四周,而起始击点可以高于肩平线,从而保证指挥人员发力的自然和便捷,也满足人体结构与自然审美标准。

(二)合唱指挥手势的注意事项

常见的合唱指挥手势可以按照环节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类型,而击点问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类型,通常会出现三种情况:一、双臂未能前伸到位,而且肘部贴在侧肋骨处,容易导致指挥运动受阻,此外动作显得过于拘谨,缺乏协调与自然;二、击点位置过高,不利于持久指挥;三、高位击点使用过多,低位击点缺少,导致对比度缺乏,引发审美疲劳。对于以上问题,详细解决方法可以通过角度纠正进行训练,因为根据力学分析,往往需要控制在25°到45°以内,因为这个范围,能保证指挥动作的到位,同时大臂的支撑力较小,便于指挥者进行长期持久的指挥,避免出现劳累问题;此外,45°到60°的角度是激动挥点角度,可以在一些合唱中的关键处加入,但是要减少使用频率,同样对于60°到90°的击点,仅仅是在短期需要大型空间对比,才会用到。

四、结语

第2篇:视觉艺术研究范文

首先,产生良好的间离效果,动画的虚拟与现实产生间离,能够给人一种幻想的空间,同时也能时动画得到随心所欲的表现,使动画既不会被现实所束缚,又不会被虚拟所引导,使受众最大程度的满足精神需求,与动画设计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其次,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可以使人们产生感官的愉悦。任何虚拟形象经过视觉设计都会表现出不尽相同的性格,从而使人们感受到形象的可笑、荒诞、神奇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令受众与动画形象产生共鸣,从而对人视觉感官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感和愉悦感。

再次,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通过对现实形象的模仿和加工,塑造成虚拟的形象,从而为人们提供一种虚拟造型、真实视觉的审美形式。通过互联网技术,视觉艺术给人一种自然与虚拟的真实感受,从而产生一种朦胧的感官愉悦。

最后,视觉艺术设计形成的动画之美。动画设计是经过众多的画面通过网络技术处理组合而成,从而给人们带去了更多的视觉感受,动画的形成,更使受众感受到多媒体融合的魅力,而将艺术融为一体的动画设计具有形成之美,从审美价值角度来讲,这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

2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工程的美学研究

首先,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工程具有审美观。新时代条件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视觉艺术设计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近年来,艺术设计师受到经济利益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设计作品不尽如人意,正因为如此,受众更应该提升自身的审美观,对审美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设计师更好地对作品进行改善,满足受众的需求。数字化的视觉艺术设计一定要具备两个特点:其一是民族性。其二是现代性。只有具备这两个特性,才能更大程度的保证视觉艺术的审美价值充分发挥。其次,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工程的发展应结合设计批评,从而促进视觉艺术设计更好发展。第一,受众对视觉艺术设计进行审美时,应运用哲学的观点对其设计做出正确评价,从而为设计师的设计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设计审美是一种感性活动,而设计批评与之相反,是理性活动,但是感性的审美可以没有理性的批评,可是批评是一定要经过审美阶段方能实现。第二,设计批评应具有艺术感知性,对视觉艺术的欣赏和批评既要做出冷静理智的思考,又要结合强烈的审美情感,从而使受众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3结论

第3篇:视觉艺术研究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明确了视觉艺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中地位的重要性,重点探讨了我国视觉艺术研究的现状,即思维单一化,缺乏系统化和创新性的研究方法。提出今后研究者要在分析我国视觉艺术环境形成因素的基础上(受不同历史、政治、宗教、风俗等因素的影响),融会中外优秀的视觉艺术经验,才能避免研究方法的误区,使我国今后的视觉艺术教育健康繁荣地发展。 

 

早在史前时代,人类就用图像模拟和创造自然世界,今天视觉艺术已经成为人们传达文化信息的重要系统,是人文科学的新领域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代文化理论更称之为“图像的转换”。忽略了视觉艺术发展的有机整体必然造成文化的断层。到目前为止,对视觉艺术并没有一个完全合理的概念解释,一般是指人们将眼睛所看到的自然形象,进行有意识的描绘,完成某种功用,赋予艺术作品一种文化内涵,并通过不同的载体传播与交流思想。视觉艺术的形式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大类:绘画、影视、雕塑、服装、广告、摄影、动漫、建筑、多媒体艺术等。视觉艺术教育已经成为重要的专业教育组成部分。视觉艺术研究方法直接决定着其教育的科学性。本文将分析我国视觉艺术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我国视觉艺术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视觉艺术教育研究存在单一思维模式 

我国早期的视觉艺术是在一个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半封闭环境中形成的,带有农耕经济特征和血缘宗法制度,是儒、释、道等不同文化形态相互融合的自发性独立文化体系。今天我国的视觉艺术产品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异常繁荣,视觉艺术研究却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其中还包括基础文化艺术设施的建设,如艺术博物馆、大学视觉艺术的学科建设),这既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难以推动文化艺术的整体健康发展。 

例如,目前我国的绘画艺术研究就是一种典型的单一思维。由于我国的绘画艺术拥有传承数千载的历史背景并有人数众多的从业者,这造就了许多单一范围内(中国)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违背了艺术的多样发展规律。学校的绘画教育甚至还停留在简单的基础训练和理论研究中,特别是我国油画的百年发展史,在缺乏对“真实”的学习和“文化断层”双重因素影响下,其功能性正逐渐丧失。 

2.我国视觉艺术教育研究缺乏系统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视觉艺术研究亟待与世界接轨。尽管有更多机会学习西方视觉艺术的先进经验,但目前有些人研究方法简单,不是拿来直接抄袭就是东拼西凑。主要原因是研究者在对视觉艺术学科间的比较研究中缺乏应有的联系,没有融会贯通,没有系统了解中西方视觉艺术及各种流派的变化,忽视系统的美学知识理论指导,而进行盲目的实践。长此以往,研究逐渐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没有自己的创新性和民族特点。 

通过对我们本民族的视觉艺术与国外视觉艺术的研究可以发现,由于地域、民俗和宗教信仰的差别,在传统视觉艺术上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缺乏系统化也表现在我国视觉艺术研究专著贫乏,难以在教育研究中起到指导借鉴作用。系统化研究就需要理顺视觉艺术发展的脉络,细致入微地从视觉艺术的绘画、图案、包装、招贴等方面比较研究中外在传统视觉艺术方面的不同之处,提高研究者的创作能力。 

3.我国视觉艺术教育研究需要创新性的思维方法 

视觉艺术的发展源自于人类无限的创造活力。长期的单一思维和缺乏系统化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阻碍了创造力的发挥,束缚了想象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创新性的思辩能力。因为创新性的观点来源于最少程度的思想限制和对课题的系统把握,有了丰富知识的指引,才能创新样式,保持视觉艺术发展的活力,并能指引健康的文化艺术发展方向。比如基础教育中强化构成艺术中的形式语言,而形式语言的图像符号就需要学生作为创新点展开无限想象的空间。视觉艺术的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应当成为今后的首要教学目的。 

二、我国视觉艺术研究误区及解决策略 

视觉艺术的繁荣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研究方法的科学程度从根本上又决定了视觉艺术的发展方向。我国薄弱的艺术教育力量和视觉艺术的历史经验无法适应视觉艺术研究发展的需求,一些行政干预也违背了市场规律。要解决思维单一化,前提是加强视觉艺术的基础教育,重视视觉艺术发展的文化地位,特别要排除行政思维等非专业性干预。 

我国在视觉艺术研究中从根本上缺少跨学科、系统化的研究方向。目前在我国绘画艺术加速弥补文化断层的基础上,设计似乎也开始逐渐建立自身完整的研究体系,这主要得益于国际商业交流的频繁,促进了跨学科、系统化的进程。但视觉艺术设计较绘画似乎更加忽视自身艺术史的研究,对国外艺术史也存在断章取义,这必将使我国的视觉设计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研究传统图案在包装上的应用,思维不能仅限于传统图案,若将当代文化内涵和中外传统图案设计元素联系起来,发现共同点,去掉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因素,效果会更好。不同设计能够体现不同国度的风俗变化,扩展品牌的国际声誉,视觉设计更能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系统化提示我们在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功能性、装饰性,还可以从其他不同艺术形式中寻找装饰语言。要很好地运用形式美的要素,把不同的表现形式运用在同一平面上,使之协调整合成为一个完善的创意。因为形式要素中点、线、面的运用一定是相通的。当然,由于时代的不同,艺术风格也要相应变化,要考虑地域、风俗习惯、民族性、宗教信仰等各种条件,并且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使之融会贯通,更加系统化,成为雅俗共赏的设计样式。这样才能设计出有创新性、国际性的大品牌产品,为产品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创新性依赖于完善的创作思路,而提升创新性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深入探索,挖掘创作者的潜力。这也迫使我们的视觉艺术教育研究进入这一良性循环轨道。 

 

结语 

本文主要是探究我国当下视觉艺术教育研究的一般思维方法误区,从视觉艺术的图案、包装等应用方面及绘画艺术实例,比较分析我国在视觉艺术研究方面的不足,从中找到今后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研究时避免单一化,追求多元化、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将知识整合,汲取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创造出更接近自然、更人性化的视觉艺术作品;学习国外的视觉艺术创新性方法,在借鉴之后提倡更富新意的创作。因此,研究者要能跨学科,互相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推动我国视觉艺术走积极健康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第4篇:视觉艺术研究范文

【关键词】现代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施 ;视觉艺术;审美趣味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现代景观设计,从形式上理解,它是一种造型艺术,同时也是一种视觉艺术。从概念上来理解,它是对古典园林设计的发展和延伸,也是“现代”对“古典”的一种传承和历史性的更迭结果,其中蕴含着深奥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

探究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视觉艺术,就得从视觉设计的概念入手。视觉的显现,作为现代景观设计外在的表现形式而言,其众多的构成元素从直观上传达给人们以不同的感官感受以及浓厚的思想情感。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公共艺术设施设计泛指通过研究艺术的表现形式从而提升公共环境的品质,并恰当的反映出人文特征和景观设计的整体面貌的一种设计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环境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

公共艺术设施泛指雕塑小品、标识牌、艺术灯具、休闲座椅等具有强烈的设计感的设计形式。本文所研究的视觉设计就是对公共艺术设施设计的视觉体现,以此传达给人们不同思想情感元素的一种深刻探寻。

研究公共艺术设施的视觉设计,可以首先应从研究视觉的组成元素着手。我们这里强调的视觉组成元素,恰巧也符合平面构成中的一些概念。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基本的视觉元素是由点、线、面、形态、色彩、质感肌理等不同方面的视觉构成形式所组成。它们的存在与作用,使得公共艺术设施设计中的视觉形态传达出的意义和价值更具有审美价值。

要解构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视觉设计,首先就要从点线面的形式进行研究,其次从色彩中的视觉表达进行分析,最后从质感和肌理元素去探寻公共艺术设施设计。

1、公共艺术设施中点线面形式的视觉表达

点是构成视觉形式最基本的元素,也是图形构成中最细小的组成部分。在现代公共艺术设施设计中,雕塑、座椅、喷泉等以单体形式组成的元素都可以概括成“点”。在中国的公共艺术设施设计的题材中,常用的处理方式是将传统的中国元素符号运用到设计中去,比如在以围棋的布局形式为主题的雕塑小品的案例中,围棋的棋子就是典型的以“点”的形式出现的元素,从视觉上给人以紧密和集中的视觉感受。

除了点的构成之外,线的构成形式则是由众多点沿着相同的方向紧密运动所形成的轨迹,可以说,它也是点的演变的结果。在二维的视觉空间中,点和线的构成形成了图形。在抽象的公共艺术设施设计的表达形式中,运用线条的构成和组合所形成的抽象雕塑艺术,以及利用线条的组合所形成的艺术小品的形态,可以在不同的空间体现出线条艺术不同的形式和韵律美。

面是由点和线的构成所组成的特定的界面形式。面的特性传递给人们以广阔平坦的视觉感受。在公共艺术设施的设计中,浮雕景墙中的浮雕效果就是采用的构成形式,在平面的图形上进行点和线的自由组织和设计。

2、公共艺术设施中色彩的视觉表达

除了上述形态元素对视觉的表达以外,利用色彩组合对景观对象进行视觉塑造也是视觉设计的一种形式。色彩元素使传统的构图形式有新的更迭,使得现代景观设计变得更加多彩并赋予时代气息。

因为色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所以在进行公共艺术设施的设计时,它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视觉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在对公共艺术设施周边的环境进行植物设计时,常常配以具有冷色倾向的冬青、槐树以及松树等乔木的种植以及黄杨等灌木的片植设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运用植物的种植对公共艺术设施进行衬托设计,而且可以增强其空间的后退感和深远度,从色彩上则带给人们以轻重主次的关系。

在进行艺术设施比如雕塑景观的色彩设计时,选用的色彩就可以是醒目的、显著的以及色彩明快的红、黄、蓝色和色相鲜艳醒目的色彩,这样形成的色彩搭配,可以使整个公共艺术设施的视觉形象更跳跃,更凸显出雕塑在整个景观设计中的视觉重心地位。

2、公共艺术设施中质感和肌理的视觉表达

质感的体现关乎于材质的选择,这也是现代景观设计的设计元素之一。日本的枯山水就是质感和肌理的杰出代表。因为日本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日本的枯山水的设计者——寺庙里的高僧们,用枯山水的造景形式来表达“长生不老、生生不息”的主观意愿,因此,在进行枯山水的设计时,设计者不动用真实的水作为造景的手段,原因是水会随着时间的更迭而干涸,但是石头却不会,取而代之的造景手法是运用细砂石在地面上造成涟漪的凶过,最后得到的景观则是不使用真实的水也能够雕琢出仿佛置于水中的意境来。除此之外,借用块石的形式营造出山的巍峨屹立。此情此景,从形式上看,是对自然山川的描摹,它既没有真实山水的气势宏大,又没有潺潺流水的安静祥和,但是,从深层次上去理解,它运用幻象的表现手段进行“效仿自然”的造园活动,完美的体现出“禅”的意境。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为了追求视觉特殊效果,因此结合现代的技术和材料,在公共艺术设施的设计时,借用此种手段对质感和肌理的效果进行设计。因为要考虑到公共艺术设施设计的户外露天的设计条件,所以在挑选材料时,不锈钢、木材、青铜、石材和塑胶材料等都是适合的材料种类,尤其在进行雕塑景观和休闲设施的设计时,不锈钢和石材往往是主要的材料,因为其耐磨和防腐蚀的特性。

因为不同的材质显现出的视觉效果的不同,有的是平滑的有的则是粗糙的。因此,在选择材料时要考虑到材质的质感和肌理。在设计不同的景观对象时,要根据其粗糙或平滑的特性来进行相应的选择。

在视觉设计中,质感和肌理是现代景观设计材料美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视觉元素显现的层面上处于主导地位。它是视觉元素的触觉感体现,而且还是全方位的视觉体现。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观感,而且更能满足人们的触感,使公共艺术设施的设计真正回归“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而不仅仅只停留于可视的层面。

纵观全文,研究公共艺术设施设计中的视觉问题,从本质上看,实际上是一个美的找寻、美的探索以及美的实践的循序渐进的审美过程。通过这样的审美活动所得到的美的感受,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审美趣味,营造出更加优美的人居环境,不仅从形式上而且更要从精神上满足人们追求愉悦生活的终极目标。因此,视觉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直观的视觉活动传递给人们不同的美的感受,使人们能时刻感受到美的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 杨秘、王学良.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科技创新导报,2012.

[2] 刘文庆.视觉传达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第5篇:视觉艺术研究范文

关键词:传统装饰艺术;视觉传达设计;民族文化

传统装饰艺术源于生活,源于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底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艺术形态。早期工艺美术作品中的图案就已经具备了强烈的装饰意味,随着人们精神需求和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传统装饰艺术更是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传统装饰艺术以其独特的视觉符号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重新引起了设计界的关注。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这门通过独特的视觉传播方式达到传达信息,并且与受众交流、沟通的目的的艺术学科,不仅要吸取和弘扬传统装饰艺术中的民族文化,更要挖掘传统装饰艺术中对现代设计有借鉴价值的东西。

追溯传统装饰艺术发展的渊源,它首先是人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造物的主观创造性活动,到后来为了审美需求而进行装饰创作,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各个时期,传统装饰艺术作品往往成为见证该时期文化、工艺和艺术水平的代表。并且,传统装饰艺术作品不论其形式如何,都融入了原始先民为生存而激发的全部感情,都体现出了生命的本能、生活的理想和原始文化的底蕴。[1]它不是纯艺术现象,但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与传承,传统装饰艺术在意识形态的转变和新技术浪潮的冲击下不断更新拓展,具有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征,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精髓。

在设计语言日趋国际化的今天,视觉传达设计由于本身所具有的对图形、文字等元素的高度概括和简约化特征而面临着设计风格一体化的尴尬趋势,这就对现代设计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传统,其人文风俗和文化底蕴也大不相同,所以,设计家们惊讶地发现,民族的东西是一种很好地区别于其它地域作品的设计语言。于是,一股回归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设计思想席卷了整个设计界。不同国度和区域的设计家都在寻找最能反映其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的设计符号。作为有几千年文化积淀和传承并反映民族文化精髓的传统装饰艺术,它重新引起设计界的关注,并成为设计家们创作的灵感来源,也就不足为奇了。

首先,在对形的处理上,传统装饰艺术遵循“删繁就简”、“以简代繁”的原则,也就是用简洁的线条和规整的外形来表现各种自然形象。如兴起于我国民间的皮影戏和剪纸,其造型多采用简洁单纯的线面,着重表现自然物象的基本特征,它把一些立体的东西作概括化和平面化处理,具有视觉传达设计的意味。出土于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时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采用了几何图形的构成手法,将人面概括成圆形,头上的发髻和人面两侧耳部的小鱼都用三角形表示,眼睛眯成一条线,这种抽象化和几何化就是“删繁就简”的具体体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提倡用最简洁的图形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实也就是强调对图形的高度概括、提炼和简化,而西方更是注重几何和抽象的图形表达。这些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装饰艺术中对形的处理观念是基本一致的,并且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始运用了。另外,传统装饰艺术由于有漆画、陶瓷、蜡染、刺绣、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其内容比较丰富,处理“形”的手法也就各具特色。所以,传统装饰艺术中对“形”的处理手法,很多都是值得我们视觉传达设计学习和借鉴的。其次,传统装饰艺术很注重形式美感,这种形式美感包括造型的独特性、排列的秩序感,画面空间的设计感和点、线、面等形式要素的组合关系。传统装饰艺术中,很多造型艺术本身具有很强的形式美,已经很讲究对称、均衡、比例、线条、色彩等带给人的审美情感。如陶器的造型就很讲究对称和均衡,上面的装饰纹样不仅很注重线条和块面的对比,色彩的搭配也很和谐。并且,还有很多由于机械有节奏的运动和通过重复的构成手法而创造的图案,具有强烈的秩序美。[2]在敦煌壁画中,随处可见用于装饰的各种卷草纹样和适合图案,尤其是藻井的装饰,纹样之丰富,装饰之繁琐可谓叹为观止,然而经过艺术家的合理安排,整个画面显得井井有条。二方连续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呈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和秩序感,适合纹样处处彰显艺术家对画面空间的把控,各种视觉元素遥相呼应,虚实相生,并且画面中点、线、面关系处理到位,整体视觉效果统一。可见,传统装饰艺术中对形式美感的追求,就如同我们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所考虑的画面构图和版式编排,目的都是为了形成强烈的视觉美感,从而唤起人们审美心理的愉悦。所以,传统装饰艺术中对形式美感的追求为我们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版式编排提供了参考的样本,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再次,传统装饰艺术中的纹样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盘子上的暗八仙,象征延年益寿;瓷器上的莲花寓意高洁;民间工艺美术里的葡萄、石榴以及百子图等象征家族繁荣,子孙众多;还有用龙凤表示吉祥如意,用蝙蝠直接表现“福在眼前”等等。[3]传统装饰艺术中的这种象征性与现代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如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标识设计就常采用象征图形来传达企业文化、发展方向或者管理理念等,海报设计中也常用具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图形传达深刻的思想主题和文化内涵。传统装饰艺术所具有的博大精深的寓意性,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来讲,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它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了众多素材,丰富了我们的设计语言;另一方面,它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了很多思考的切入点,对设计创意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另外,它使我们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时,能准确找到传达设计意图的最佳图形符号。所以,传统装饰艺术中的象征性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

另外,传统装饰艺术在造型上采用的夸张和变形,在构图上采用的重复、发射、渐变以及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等处理手法,与今天现代设计中的图形语言和形式美的法则以及构成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来讲,意义十分重大。

正是因为传统装饰艺术有如此多的地方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保持一致性,才在现代社会显示出了其特有的生命力。所以我们在设计中运用传统装饰艺术宣扬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更要不断挖掘传统装饰艺术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有借鉴价值的东西。在设计中追求东西方文化的统一,追求传统与现代的统一,才能够在设计中既表现出民族的传统精粹,又使自己的作品更具说服力。

参考资料:

[1]伍毅志.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价值[OL].中国装饰艺术网./Theoretical/ShowArticle.asp.ArticleID=772

第6篇:视觉艺术研究范文

在当代视觉化信息的传播已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人们对生活中的环境空间的视觉审美意识越来越高,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与我们生活最为相关的学科其与视觉信息的传播关系密切,环境艺术设计中视觉信息的传播手段和过程对人们了解和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以及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帮助,环境艺术是研究人类与生存空间更加和谐的实用艺术,对环境艺术设计用视觉信息传播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对我国特色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探索,本文将着重分析研究视觉信息与环境艺术的联系以及环境艺术设计中常见的视觉问题进行归纳和分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视觉信息传播的研究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环境艺术视觉信息理论的探析

环境艺术设计虽然作为一门改变人类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的学科,但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方式则是以视觉的形式进行,对现代环境艺术视觉信息传播的研究归根结底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1.环境艺术视觉信息理论简述

环境艺术视觉信息是基于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通过视觉感知传递情感的方式,视觉信息的获取区别于其他感官的获取,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有利于对环境艺术有一个明确的视觉感受和认知,形成良好的环境艺术视觉信息认知系统,环境艺术视觉信息理论其实就是人们对周边环境的主观感受,通过视觉获取环境艺术信息,并将其视觉认知和感受进行传递,视觉信息与环境艺术的融合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有机融合。

2.环境艺术视觉信息的传播特点

环境艺术视觉信息传播过程其实就是人们的生理视觉感受的过程,整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环境艺术传播的视觉信息的内涵和内容,环境艺术视觉信息主要存在于环境空间,人们通过观察和进入到空间环境中,通过眼睛观察对周围事物的形象、色彩和空间动态以及装饰的感知,从而在大脑中对感知进行存取和分析,也就是常说的对环境的事物的观察和主管感知理解。环境艺术中的视觉信息传播是对环境中的美的因素的感知和欣赏,人们通过对环境艺术的感知获取视觉信息,视觉信息在感知的过程中范围十分广阔,包含所有看见的事物及主观感知的元素,并对这些元素进行传播,将自身的感受告诉其他的受众,所以环境艺术视觉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主观性。

三、现代环境艺术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

现代环境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视觉信息的传播。视觉信息即是获取创作灵感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进行推广和宣传的重要方式,下面将对现代环境艺术与视觉信息传播的关系进行分析,探求现代环境艺术视觉信息的传播与应用。

1.现代环境艺术与视觉信息传播的关系探析

环境艺术作为视觉信息感受和认知的重要载体为人们进行视觉感知提供平面和空间的环境以及大小和色彩的辨识,在环境艺术中视觉信息存在于每一个环境空间之中,不同人群由于文化和学历背景的不同对环境艺术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别,如何更好的认知环境艺术中的视觉信息内容则需要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然后在进行视觉信息的传播,由此可见二者的关系十分紧密。现代环境艺术中的视觉信息的是观赏者进入到空间环境中对通过视觉元素对空间信息的获取形成的视觉感受的共识。在现代环境艺术的视觉信息传播用更为好理解词汇就是环境艺术的体验,环境艺术提供给观赏者一个视觉情感获取的载体,观赏者则将视觉信息的体验结果进行传播,这就是环境艺术的有效体验,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依存,互相促进。

2.环境艺术视觉信息的传播方式

其传播的方式上与视觉传达设计有相似之处,环境艺术中的视觉信息传播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环境艺术信息的视觉的获取,另一方面是对环境艺术感受和认知的传播,这个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广而告之”的理论极为相似,同样分为“视觉信息”和“信息传播”,传播的方式除了平面广告和实际参观还有影视资料以及立体成像技术等,视觉信息传播在环境艺术中更多的是对环境艺术设计产品的宣传和推广。

3.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视觉信息的传播

现代信息的传播手段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信息的传播领域也在不断的变化,环境艺术信息的传播方式除了传播视觉信息本身的内容也体现在传播受众的感受和传达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特征和空间特征。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视觉信息存在环境空间的每一个角落,视觉作为人们感知空间环境的重要方式,对空间、大小、远近和色彩以及植物和雕塑景观,以及环境艺术的空间氛围和细节进行感知和分析,并将大脑中形成的画面进行传播和扩展,环境艺术中视觉信息的传播与应用是环境艺术空间表现研究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视觉信息的空间传播有助于提升环境艺术的空间表现效果,相反的较差的环境艺术的视觉信息传播则不利于宣传和推广。

结束语

第7篇:视觉艺术研究范文

一、自我决定能力的基本含义

积极心理学并不过多的关注人的消极和病态心理(如创伤、自杀等问题),而是试图探究人们的健康源泉即人类的积极力量和资源(Seligman,1998)。积极心理学家比较关注“美好生活”以及能够激发这种生活的心理动机,这种积极动机不但能够满足自我的稳定和成长需要,同时也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并且更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二、自我决定能力的实验研究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河北传媒学院2009级大二学生450人。回收有效问卷441份,有效率为98%,其中男生219人,占49.7%;女生220人,占50.3%。

(二)研究工具

自编《自我决定能力量表》。包括15道题目,由自我意识、自主选择两个分量表组成,该量表经验证性因子分析统计处理后,各指标均在0.90以上,RMR和RMSEA都小于0.1,即量表的结构合理,指标符合统计学标准;经探索性因子分析统计处理后,各分量表及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6以上,即量表能应用于自我决定能力的测查,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标准。

(三)数据收集

2011年2月,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9个班级中,随机抽取3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开设“积极心理健康课”;另外抽取3个班作为传统班开设“传统心理健康课”;在“未上过心理健康课”的学生中随机抽取3个班作为对照班。在未开课时,对实验班、传统班和对照班同时进行前测;授课结束后,对实验班、传统班和对照班进行再次测定。测试过程中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同时进行测定。测试时要求每个学生依照问卷中的内容如实填写。

(四)数据处理

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主要用到的统计方法有:描述统计、方差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等。

(五)结果

将前测数据进行同质性检验,结果显示p=0.088>0.05,即在0.05显著性水平下三个总体平均数差异不显著,因此可以认为在开课前,实验班、传统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自我决定能力处于同一水平,具备进行教学实验的前提条件。现将开课后实验班、对照班、传统班的后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传统班与对照班的比较。将传统班与对照班的自我决定能力水平做统计分析,结果可见,传统班学生上完“传统心理健康课”后比“未上心理健康课”的对照班学生的自我决定能力有极显著提高(p

2.实验班与传统班的比较。将实验班与传统班的自我决定能力水平做统计分析,结果可见,实验班在上完成“积极心理健康课”后比上“传统心理健康课”的传统班学生的自我决定能力有极显著提高(p

3.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比较。将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自我决定能力水平做统计分析,结果可见,实验班学生上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后比“未上过心理健康课”的对照班学生的自我决定能力有极显著提高(p

三、培养自我决定能力的重要性及方法途径

(一)结合艺术类学生特点,有效激发艺术创作的自我决定能力

艺术类大学生相对于一般大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心理叛逆性。这与他们的专业特点是分不开的。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不断受到艺术大师作品与生平事迹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影响,以及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创新和实践也要求求新、求异,这无形之中使艺术类大学生将自己的心理定位从“世俗人”的行列中脱离出来,以“艺术人”自居。由此造成了他们的内心深处更加的敏感,在处于外界的干扰与压力时,就会有更强烈的心理叛逆性。

第8篇:视觉艺术研究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实践与研究;

中国分类号:G633.41

前言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很多教师过多地重视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的讲解,而往往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其实,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形成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才应该是现在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从而能够从数学内容和数学问题中提炼出数学观点,对数学的学习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数学思想方法的处理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通过本文,笔者一方面希望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另一方面,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形式

1.1利用教材内容组织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以教材的内容为基础来组织教学的题材,尤其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数学知识。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及时的应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技巧,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认识到数学的用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1.2补充与教材相匹配的内容组织教学

在进行初中数学的新知识讲解的时候,教师应该补充与教材相匹配的内容来组织教学,尤其是对于函数等难度系数比较大的知识点来说,教师更加应该更多地引用一些数学事实,同时补充一些数学系统。这样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的概念,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补充与教材相匹配的内容进行教学非常重要。

1.3将课本上的部分习题改造为开放题

开放题是能够给学生创造更的思维空间,但是,我国现在的初中教材上的习题大多是以概念和基础题,然而涉及的开放题很少,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将课本上的部分习题改为开放题,以加强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改造开放题时,一般会给出多个条件,然后进行整理和筛选以求解出数学题目的答案。

1.4学校及时开展问题解决的专题活动

学校可以在学校所在地教学情况,及时开展“问题解决”的专题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数学的解决,体会到“问题解决”的完整过程,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采取课堂教授和课外活动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同时,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计划,并且“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可以在课外进行。但是,教师在课堂中要加强一些基础知识点的讲解,从而促进数学思想的培养。

二、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

2.1淡化形式,注重问题实质

教师在以数学问题为中心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应该重视问题解决的形式,因此,教师应该采取措施淡化数学问题的形式,注重问题的实质。不能够让学生死记硬背数学知识和概念,教师应该以数学问题为背景,让学生了解到数学问题的实质。但是,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解放学生的思想,能够使大部分学生较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2.2创设情境,主动学习

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应该对教材进行认真的研究,及时的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经验,以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创设情境,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材进行处理,从而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创设比较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

2.3积极推进,循环上升

初中数学问题的解决涉及的数学知识很广,需要掌握的科学思想方法也很多,因而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抓住主要矛盾。促使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突破点,积极推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循环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逐步解决问题。采用循环的讲解方式不仅能加深对数学思想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的突破口,进而自己解决问题。

2.4联系实际,注重实践

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引进到课堂之中,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与他们生活的相关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联系实际并注重实践对于提高初中学生的能力非常重要。

三、总结

总之,初中教学中要不断总结思想方法,使得学生学会数学思想方法来思考数学问题,从而更加深刻地分析问题。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并且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才能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显得非常重要,现阶段研究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践具有非常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南文廷;试论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22(2):94-96.

[2]于永莲;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25(2):145-146.

第9篇:视觉艺术研究范文

关键词:分组教学;艺术设计

0 引言

当前,我国研究分组教学的成果已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部分研究还较为系统地借鉴了国外的相关理论,研究的领域也覆盖了学龄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其中不乏较为系统的方向性研究[1],也有针对具体课程的具体教学实施方式研究[2]。分组教学在中小学的教学改革中已经开展的比较普遍,但是在艺术设计领域涉及到这方面的具体研究成果相对还很少。本文作者在研究中结合了所执教的高职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平面广告综合设计”课程,从分组教学的存在依据、分组方式、矛盾与问题、分组后的教师管理、学业评价原则等具体实施环节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启发了专业课程的教改设计。采取一对一的研究与教学指导的形式至今无疑还是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但当学生与教师的比例形成30:1甚至40:1的局面时,一对一的实践教学指导很难按时完成教学的全部内容。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离开教材等固定结构束缚,对教学的实践活动进行整合与创新设计,并将学生进行有效分组实施教学活动。分组教学可以使辅导的次数由原来的几十次变成集中而深入的5~6次指导,减少次数的同时保证了深度,分组教学是最适合当前师生比例的教学组织形式。本文结合平面广告综合设计这一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分组条件、分组依据、个体独立性、教学内容教材的关系、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分组后的管理、教学评价七个方面对分组教学的相关特点和实施要点进行一一分析。

1 分组教学

(1)分组的基本条件。分组是了解学生整体情况的前提下,结合工作任务的具体情况,将学生的数量进行整合。分组不是目的,分组教学不一定贯穿在一门课程的始终。何时分组、如何分组都必需以课程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来做出判断。如在课程的初始阶段,教师的课程设计有可能是对课程相关的信息的介绍,在这个阶段并不要急于分组。在分组前,教师应对学生的基本能力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距离有一个基本、客观的认识。(2)分组的依据与分类。具体分组要结合学习任务的性质来实施分组。根据学习目标的不同,根据学号、宿舍编号、人际关系、性别比例、性格互补、使学生自主选择对象成组、随机分组等。应注意在分组过程中留有一定的弹性,并关注分组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学生自主选择对象分组,有可能形成的由于性格等因素,个别学生不容易被小组成员接纳的情况,此时重要的是做好班级管理成员干部的工作,积极主动去接纳这类同学成为小组的成员。

2 独立、个体的实践内容

分组在本质上应该是人力与智力优化后的组合,通过优化人力(如男女组合)与组合智力(如专业能力强项的互补)实现提升小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明确区分组中成员的具体实践内容,并明确要求成员对其工作的内容负有完全的责任。如在平面广告设计的市场调研实践活动中一个5人小组为例:5名学生共同对调研报告的生成形式进行研究和论证。其中指定1名学生负责调研的路线分析和计划制定并协助教师负责小组的整体行动管理;2名学生负责资料拍摄;1名学生负责调对采集后的资料进行基本的加工优化(如图像修饰);1名学生负责将优化后的资料制作成PPT或文本文件(排版)。这样经过明确的任务分工后,小组成员在项目的整体计划制定中都有所参与,并对各自的实践内容和承担责任有了明确的认识,分组实践活动才能发挥其合作的价值同时保留了个体在整体实践活动中的独立性。

3 教学内容与教材的关系

教科书的结构带有局限性,对学情的具体情况无法兼顾,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具体的教学条件和学情。专业实践课程本身应该是“有着新的设计”的课程。它突出地表现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它是对课程与学情等多个方面深入理解与消化后的新设计,是包含创新意识的带有课程设计性质的教学。

4 分组中的学习积极性

分组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人和人的协作关系、协作能力的重要性,认识到现在的分组协作正是为今后实际工作中的实践预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分组的形式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性格与能力的互补为原则,避免将单项同质的条件过多重复地出现在一个组中。适量放宽组员数量,结合实际情况,允许人数增加或减少。

5 对分组成员在实践过程中的有效管理及整体评价

学生的实践活动形式是具体而多样的,当小组在同一教学时间内,由于实践任务的对象差异而产生一个以上的活动空间时,对小组的有效管理便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管理内容。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实践环境应尽量控制在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如限定在某一个有效时间可以到达的区域,这样,即使在教师不能同时出现在多个实践环境的情况下,也要通过预先较为充分的教学组织设计,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使学生在实践的进程中能够同时感受教师指导的有效存在。小组学习的整体评价应与个人评价联系起来,既要考察成员的整体协作水平也要考察成员的具体作业情况,并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给出个人的最终评分。以具体量化的形式反映出整体与个人的作业情况。

6 结语

分组教学的内涵可以从多角度去定义,国外语言学的研究比较倾向于学习任务与学习者能力之间的关系[3],这对我国的分组教学中的按学生的能力分类的研究给予了一定的启发。笔者的观点是:面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不同的任务和具体的问题,分组的依据就会存在差异,但分组教学在本质上是对具体的教学对象进行有基于具体教学情境下的教学组织方式。分组教学需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整合实践流程设计出有机的课程整体结构,并在合适的时机实施分组教学。分组不仅涉及学生、还涉及对学习任务的分类,分组需要充分认识和调查学生的学情,以性格差异、能力互补等为基本指导原则;分组教学的重点不仅是如何解决分组的问题,对分组后的持续而有效的管理、分组的评价技术等问题与分组的方式共同构成教学的有机整体;分组后的管理应以实践内容的细化和考核的量化为基础。

通过研究,我们分组教学应包含三个方面的要义:一是必须是基于具体学习情境的、有计划的分组,二是分组可以起到平衡学生数量与教学质量间的关系,三是促进某种具体学习任务的有效解决。

在形式获得深化后的分组技术能够促进课程教学的创新,单一的教材往往不再成为教学内容结构的主体;教师通过自觉的教学设计去解决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并从教学的一般执行者转换为教学设计者兼教学执行者的双重角色。

参考文献:

[1] 张炜.威莉斯任务型教学模式探讨[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1315.

[2] 马明霞.分组教学模式在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音乐时空,2013(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