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范文

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

第1篇: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范文

1.1绩效管理中存在的突兀反应

结合传统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分析,大部分规划主体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事后管理范畴之中,对于过程控制下的绩效内容不够重视,缺乏必要的绩效沟通流程。这类问题往往与组织内部文化息息相关,现下我国经济组织文化设定上过于形式化,有关个人崇拜信息全面散播,使得绩效管理实践中偏差比比皆是。单纯透过不合理的绩效管理组织解析,所谓的激励机制已经全面缺失,这势必直接危害管理者的决策执行效率。作为新时代优秀的经济管理人员,必须全面走出核心误区,进而针对计划控制基础加以稳固。

1.2非核心业务的过度考核

管理主体必须时刻关注组织存在动机指标,明白核心业务内容,毕竟一切管理都是围绕业务核心内容拓展,其间获得应有的增值绩效。有关价值水平不高的非核心业务,行政性管理花费书面过高,这样必然导致组织工作注意力的分散结果。具体来讲,管理主体有必要依照既定职责规范标准发挥应有的权力能效,定期观察增值性业务划分状况,利用科学的管理资源结构规划程序的等级特性,避免今后管理出现头重脚轻问题。

2.经济管理过程中的重点操作环节细致解析

2.1核心业务的顺利拓展

组织内部一切管理资源都是极其宝贵的,必须应用到具备特殊价值的业务中,这就要求管理人员针对组织整体战略计划以及业务流程实施深度解析,避免一切模糊认知问题滋生。作为组织管理者,需要针对不同业务模式进行精简、优化,尽量将部分理论空间不高且市场前途狭窄的业务清除,并且将核心发展实力投射在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主营业务范畴之中。上述一切细节需要管理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充分做好战略定位,确保组织结构的紧凑灵活特性,适时进行内部优化,进而针对职能部门做出调整,为后期管理行为有的放矢做好铺垫。

2.2业务流程的精细化管制

管理行为不单单与组织结构质量紧密衔接,同时需要依靠严谨的数学结构优化系统指引。这部分强调的精细化管理,实际就是利用科学的系统工程和实践经验加以调试的决策手段。传统粗放式管理手段已经被历史淘汰,目前企业经济管理必须全面渗透到任何程序环节之内。有关业务流程控制要求显得足够精细化,特别是在关键关节调试动作中,必须借助大量生产运作管理知识规范。当然,为了充分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柔性生产模块绽放是有必要的,企业领导应结合组织技术条件,完成精细化生产任务,关注库存风险隐患,全面提升组织对待现实问题的应对实力。以上任何工作细节都无法脱离大量科学数据和严密管理制度而独自运行。

2.3综合管理模式的凸显

结合客观角度观察,有关综合行政管理在组织内部归属于围绕后勤管理手段,管理人员不至于将精力集中投射于此,同时更不可遗留任何行政管理缺失迹象。涉及较为合理的激励、考勤以及人事制度,都将是日后经济管理环节中需要重点调试的关节,管理者不得产生任何轻视心态。

2.3.1综合管理的现实意义

综合管理作为企业组织凝聚力的根本所在,能够时刻督促单位成员保留深度归属和认同情感,至于规范严格的管理体制可以适当遏制不必要的精力损耗现象,稳定决策执行效率。实际上业务管理作为组织支撑媒介,需要配合综合管理体制作为剂,确保组织文化能够在其中清晰呈现,时刻监督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杜绝生产线上出现一切产品质量问题,为企业实现后期可持续发展绩效指标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2.3.2综合管理制度化

主要是透过组织结构设置以及业务绩效考核等细致层面拓展,管理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应该主动关注一下细节:第一,避免任人唯亲以及任何赏罚不公迹象,始终坚持制度严明和公正特性,借此提升员工长远工作的积极态度。第二,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严格执行,其间贯彻人本服务理念,如大部分公司针对员工迟到早退行为加以规范,但是有关加班和休假制度并未进行科学完善,单纯地要求员工保留奉献精神便显得不尽人意。针对富士康事件加以审视,由于其自身制度设置不够严谨,加上管理程序上丢失人性化特征,使得员工长期饱受经济和精神剥削;员工经过长久的机械化加班劳作逐渐被组织所异化,最终悲剧就此上演。透过这类结果分析,综合管理的制度化必须透过企业健全文化内涵加以拓展,这样才能顺势稳定内部成员工作积极态度,进而为组织良性发展积累更多适应实力。

2.4阶段经济指标的合理设定

按照上述内容陈述,企业经济管理期间组织不同行为细节和素质状况都会清晰地反映给管理人员,那么其在面对纷繁的数字信息环境中,经常会因为注意力分散而缺失整体判断分析能力。此时阶段指标存在意义就清晰展现,主要在于能够针对某类环节以及部门信息予以充分解析、记录,将内部关键内容反馈给管理者。

2.4.1指标的分类和设置

组织内部指标主要包括业务、财务以及综合管理指标等内容,其中后两者模式较为稳定,包括流动、产权比率等运营能力指标,计算公式基本固定,可以更加清楚地反映公司不同组织财务状况和盈利绩效。而相对来讲,业务指标个性特征极为显著,单纯拿物流企业作为示范,其装载率能够准确反映车辆实际运输成就,到货准时性则映衬出物流服务基本本质。业务指标设计需要管理者针对业务流程的不同环节加以深度解析,撇开实际操作而盲目规划明显是不科学的。

2.4.2指标的分析和优化管理

各项指标需要经过分析才能看出其意义。尤其是需要通过编制各种表格。在现在信息化时代环境下,指标可以信息管理系统来进行分析。反之而言,信息管理系统不但需要各种原始数据,更需要通过指标分析、编制生成各种报表来工作。指标也具有时效性。在组织进行重大经营调整后,许多指标都需要相应的进行优化。对于指标的管理和应用,不但是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每个指标的接触者所需要的能力。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清楚的了解各种指标的具体意义,才能在工作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主动的调整和优化。另一方面,面对我国不同区域以及城乡之间经济管理不够均衡问题应该适当加大调试力度,必要时依靠不同地区经济产业特征以及规范管理制度,提供对应的优惠条件和扶持政策,如利用发展速率较快的城市带动偏远山区经济发展实效,全面鼓励落后地区及时开展各类经济发展方案,进一步完善对地区经济文化的宣传力度,最终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便利支撑条件,如透过招商引资等经济管制手段加快偏远地区经济建设实力。再就是对新时期产生的新问题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解决,完善经济管理中的规章制度,对管理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不断的补充,在问题产生时有法可依,有据可依,完善的制度可以更好地规范经济管理的工作态度,提高对经济管理的重视,科学的发展社会经济管理工作。

3.结语

第2篇: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范文

正所谓人力资源也就是说包含在企业员工身上的工作能力,主要体现在:生产技能、劳动素质、科技水平等[2]。人力资源本身就具有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然而我们的企业若要发展、立足,就必须以这些特性为基石。企业核心的竞争力与人力资源管理,这两者之间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要想提升企业在社会上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在实践热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就必须要体现出创新理念。相反的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要提升该企业在社会上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合理的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人力、财力、物力等),其只有一个最终目的: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社会上的占有率,最终要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人才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载体,创新人力资源的管理对企业内部的人才进行有效的掌控和调配。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背景下,企业一定要打破以往传统的、固定的管理模式。不断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从企业长远的利益出发,充分的认识并要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2.1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企业若要稳定平稳的运行、发展,人是必不可少的载体。然而这个载体必须是要来自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因此,合理的规划、开发正规的人力资源才能真正的发掘出各岗位上合适的人才。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制定合理的、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按照企业组织的发展战略目标,对企业组织在以后变换的环境中可能出现的人力资源的的需求和供给进行科学的预测,并且还要制定有效的策略,从而确保其需求,最终促使组织以及个人实现长远的利益。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不断的完善,其人才的流动也逐渐变得随意、频繁起来,为了要保证企业的生产效率,规划好人力资源以及优化内部结构等显得十分的重要。

2.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2.2.1构建完善的绩效管理系统

所谓绩效管理就是以企业员工为中心的一项干预活动。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提升员工的绩效来改善组织的绩效。那么,企业要如何做好绩效管理呢?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并且还要健全对员工的考评制度,同时还要认真的执行。公正公平、民主的给予员工实绩考核。其次,要根据员工所考核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奖励和惩罚,同时还要将此作为员工在各个岗位上的调整和升降依据。合理的、有效的、民主的绩效管理,不仅能调动员工内部的科学竞争和自我的约束,还能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以及综合实力。

2.2.2建立健全企业的用人制度

面对日益加强的外部竞争环境,在企业的内部需要实力全新的竞争理念,且还要建立健全用人机制,促使其适应市场的对人才的需求。通常情况下,企业要在管理上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用人机制上要采取公平的竞争制度,对员工的组合进行合理的优化和配置,为企业的人力提供宽裕的、充足的资源。

2.2.3创新激励机制

企业在市场上进行竞争的本源主要在于人才,面对复杂的竞争环境,企业若要留住人才,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人才的激励的机制。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物质方面的激励:包括工作岗位上的福利、员工的绩效工资等;企业文化的激励:主要是包括了企业中的团队精神激励、企业发展的远景激励等;职业发展前景的激励:主要包括了员工专业和职业的发展等。

2.3对人力资源的培训进行合理的优化

2.3.1对员工的培训制度进行完善

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才能提升工作效率,最好还能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企业不仅要加强对一般员工和新进人员进行培训,还要对企业内的高层、管理层、技术人员、一线人员等进行培训。除此之外,进行培训的时候要合理、有效的结合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和素质;加强对重点人才、特殊岗位、紧缺人才、岗前以及职业再教育等进行合理、有效的培训,在培训期间切记:企业和个人的双重利益要合理的坚固,最终要实现双赢。

2.3.2构建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方式:定点、定期的培训;强制性的培训;委派式的培训以及开放式的培训等。

对企业的所有员工进行培训是企业长期的工作,为不同的岗位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企业内部可针对重要岗位的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等,可制定强制性的培训计划,要求工作人员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其培训;企业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可挑选人才实施公派培训。

第3篇: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范文

计划本身具有全面性,计划的PDCA循环是统一的。综合计划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计划管理的引领和统筹协调作用,拓展综合计划的广度和深度,建立综合计划管理的常态机制,真正提升综合计划管理水平。

二、基于精益化模式下全过程管控的综合计划管理主要做法

一是综合平衡,实现对公司工作的全覆盖。首先完善公司三级计划管理网络,将上级部门业绩考核责任书、总经理工作报告、年度综合工作计划层层分解,逐级细化,形成月度工作计划指导日常工作。其次,召开月度综合计划例会,发挥其协调推动作用,分系统、分层次对月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特别是对重点工作的过程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措施,确保各项工作严格按计划有效执行。

二是逐级分解,健全综合计划指标体系。首先,以上级部门业绩考核责任书和公司发展战略为依据,采取双向沟通的方式,确定下达各部门、单位关键业绩指标计划,并在充分调研沟通的基础上,本着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编制确定公司年度综合工作计划。其次,各部门、单位建立部门综合计划指标体系,并要督导车间建立班组综合计划指标体系,做好与全员绩效管理指标系统相结合,分层次、有重点的将指标落实岗位和个人。

三是跟踪监控,全面深化经济活动分析。首先,建立和完善综合计划跟踪分析制度,拓展分析思路,更新分析方法,缩短“问题”指标分析周期,以跟踪分析为主;适当延长优势指标分析周期,以趋势分析为主。通过对指标不同侧重点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分析质量和实效性,为领导正确判断经营形势起到积极作用。其次,指标分析分层次开展,自下而上,由班组分析开始,到车间、部门,最终到公司。第三,对月度绩效计划完成情况定期检查,纳入工作绩效,按月考核,按季度通报,按年度兑现。

四是严格考核,完善并优化计划考评机制。完善年度业绩考核办法,细化月度考核细则,健全考核内容,针对每一项计划工作,认真开展完成情况的成效分析,修订完善《综合计划管理办法》、《经济活动分析会管理办法》、《全员绩效管理考核办法》等制度,以制度保障计划考核的实效性。

三、基于精益化模式下全过程管控的综合计划管理的效果

基于精益化模式下全过程管控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效益。

一是形成了企业整体效益观念。精益化模式全过程管控的综合计划管理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各项工作均在统一目标下进行,增强了企业决策层的指导作用、管理层对生产经营活动控制作用。在电网规划、电网投资和资产管理等方面,做好了资源配置的综合平衡和优化,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合理分配人、财、物,提升了企业整体效益。

二是提升了企业整体运作能力。首先,通过实施精益化模式全过程综合计划管理,有效融合政工、生产、营销、基建等专业计划管理,进一步促进公司年度目标的实现。其次,实施精益化模式全过程综合计划管理维护了计划的严肃性,使计划管理真正发挥作用,形成从计划制定、执行、监督检查到评价的闭环管理,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第三,以精益化模式全过程综合计划管理为基础,充分发挥计划管理的平衡、控制、协调、监督职能,用综合计划统揽全局,有效地规范专业管理水平,指导企业总体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具体工作的有序开展,增强公司对计划执行情况的掌控力,提高综合计划的调控力、约束力。第四,通过综合计划的执行,建立健全各类指标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

第4篇: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范文

1.联合账簿审计概述

联合账簿审计是指在联合经营石油作业过程中,非作业者检查和评估作业者是否严格依照合作各方共同签订的石油合同和联合作业协议,恰当、合理记录财务支出和产品收入分配,以及经济、有效的开展联合石油作业活动。

2.行政管理费审计概述

行政管理费,主要指作业者为组织和管理联合作业活动所发生的具有行政和管理功能,间接服务于联合作业活动的各种费用。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作业者在石油作业所在主权国家设置的管理机构发生的行政管理费;二是上级管理费,主要是指作业者的上级管理机构对联合石油作业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费用。

3.行政管理费的审计方法

行政管理费与直接费用的审计虽然都要对联合账簿的财务报表和明细账进行逻辑性和相符性复核,并对相关会计要素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性复核,但与直接费用相比,行政管理费的审计有其特殊性。

直接费用通常都是为某一确定合同区块直接发生的服务费用,如钻井费,直升机费等,其费用可以直接计入相对应的联合账簿。而行政管理费用是属于共同费用性质的,因此不能按照直接费用的审计方法,而是应要求作业者提供原始的、分摊到各联合账簿及作业者单方账之前的行政管理费明细,在此基础上对费用进行分析性复核,抽取样本进行合理性、真实性、正确性、关联性的测试,并根据合同者各方同意的分摊方法重新计算应分摊到各合同区块联合账簿的行政管理费用,确认其与各合同区联合账簿的明细账和财务报表相符。

4.行政管理费的审计内容

4.1人员费用的审计

人员费用概念。行政管理费中的人员费用是指为执行石油合同和联合作业协议而从事联合石油作业工作的人员的报酬和其他有关费用。

人员费用审计内容人员费用的审计重点主要是作业者派到联合石油作业所在国的外籍雇员的费用,主要包括基本工资、福利、股票期权、住房费用、租车费用、搬迁费用、子女教育费用等。其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a) 检查外籍人员的工资及福利、津贴的发放标准是否与雇员合同和作业者的雇员政策相符;

b) 检查调入、调出人员薪金福利的支付时点是否与实际入、离职情况相符;

c) 检查人员动复员费是否与作业者的政策和国际通用惯例相符;

d) 检查作业者是否将应包括在上级管理费中的人员费用又单独计入联合账簿;

e) 检查作业者是否将与联合石油作业无关,为其他区块或作业者单方利益服务的人员费用计入联合账簿。

人员费用审计案例。作业者将由于公司被并购而导致大量外籍雇员行使股票期权所产生的个人所得税全部计入联合账簿。审计认为,外籍雇员股票期权行权主要是因作业者被并购而造成的,其所产生的个人所得税不应全部由联合账簿承担。作业者同意将部分个人所得税费调出联合账簿。

4.2其他行政管理费用的审计

其他行政管理费概念。其他行政管理费主要是指除人员费用、上级管理费之外的其他费用,主要包括法律费用、财务费用、业务招待费、会议费、IT费用、办公费用、差旅费等。

其他行政管理费审计内容。对其他行政管理费的审计主要是通过敏感性分性,对费用的性质进行初步判断,然后再通过抽样进行属性测试。其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a) 检查作业者是否将应由作业者单方账和联合账簿分摊的财务报表年度审计费用全额计入联合账簿;

b) 检查作业者是否将应由作业者单方承担的税务审计费用、与企业所得税相关的咨询费用计入联合账簿;

c) 检查作业者是否将为单方利益或其他合同区服务的法律费用计入联合账簿;

d) 检查作业者是否将为其母公司宣传的广告费用、展览费用计入联合账簿;

e) 检查作业者是否将未经联管会批准的赞助费、捐赠费计入联合账簿;

f) 检查作业者是否将应由作业者单方承担的合同签字费、石油合同生效前的费用计入联合账簿;

g) 检查作业者是否将其他与联合作业无关的费用计入联合账簿;

h) 检查作业者是否将应包括在上级管理费中的管理费用又单独计入联合账簿。

其他行政管理费审计案例。作业者将母公司总法律顾问来华的差旅费用计入了联合账簿,审计认为此项费用应含在上级管理费中,不应单独将费用计入联合账簿。作业者同意审计意见并将相关差旅费用调出联合账簿。

4.3上级管理费的审计

上级管理费概念。上级管理费是指作业者的上级管理机构对石油作业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费用。北美石油会计协会推荐的会计程序对上级管理费的定义更为严格,无论是作业者、作业者的上级管理机构、关联公司、或是无关联的第三方,只要提供会计程序上规定的应属于上级管理费范畴内的服务,都不应再单独计入联合账簿。

上级管理费审计内容。上级管理费的计算主要是依据合同各方签订的石油合同和联合作业协议的规定。各石油合同和联合作业协议的规定也不尽相同。有的规定计费基础和取费率,按照比例费率计算上级管理计费;有的则采取固定费率的模式。其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a) 检查上级管理费的计费基础是否与石油合同和联合作业协议的规定相符;

b) 检查上级管理费的取费率是否与石油和联合作业协议的规定相符;

c) 检查上级管理费的计算是否正确。

上级管理费审计案例。作业者将应付给母公司的上级管理费的汇兑损失计入了联合账簿。根据会计程序规定,上级管理费是依据费用总额的实际发生数乘以固定费率计算的,是一个固定的金额,将汇兑损失计入联合账簿必然会导致多计提上级管理费,作业者同意审计意见并将相关费用调出联合账簿。

4.4共同费用分摊的审计

共同费用分摊概念。作业者在联合石油作业所在国设置的管理机构往往要管理多个合同区的石油作业,应按照石油合同和联合作业协议规定的分摊方法,在受益的各个区块之间进行合理和适当的分摊。

共同费用分摊审计内容。共同费用主要按以下方法分摊给各受益单位:第一,按照实际服务时间分摊;第二,按照实际发生的直接费用比例分摊;第三,按照年初预算的比例分摊。其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a) 检查分摊方法是否与合同和联合作业协议及合同各方所签订的备忘录的规定相符;

b) 检查分摊的比例是否正确、合理,如按实际服务时间计算分摊比例,检查考勤记录的真实情况与审批情况;

第5篇: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经济合同管理 经济合同 外资企业

一、前言

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里,吸引了大量外商独资企业到中国直接投资,根据国家统计局“十一五”经济发展报告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累计额达到42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1.9%。其中,企业经济合同能否正常履行、经济合同关系建立的是否合法关乎着社会经济秩序是否能有序进行 ,企业对经济合同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并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但目前全社会的经济法律意识较为淡薄 ,忽略了经济合同在市场竞争下的管理和监督,导致企业丧失资源和主动权,由此可见,提高企业对经济合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已成为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旨在对经济合同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并提供相应的对策。

二、外资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经济合同管理中关于合同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合同的签订过程中缺乏对对方合理的了解以及对合同的认知,导致经济损失无法赔偿;签订双方的一方不符合主体资格,或者在授权范围外签订合同;合同对内容描述模糊、条款不全,对于双方的权利义务没有进行详细的界定 ;在合同执行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合同规定来履行义务;在合同产生纠纷时,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导致企业利益受损。

(二)经济合同管理中有关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企业之间的经济合同有时碍于人情面子流于口头形式,并未真正签署成为正式的合同,或者部分企业经济合同的签订没有进行严格的把关,缺乏管理部门的有效约束,对合同内容的审查不够规范 ;经济合同的管理制度流于形式,管理机构、监督人员无法落实到位,企业忽视经济合同的重要性,导致经济合同的管理不能有效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去 。

三、加强经济合同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加强企业经济合同的管理维持良好经济秩序的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国内企业正是在国际化背景下谋求发展,也对企业经营的众多要素的重组、流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企业主体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依靠契约以及各方的诚信履约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加强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的经济合同管理可以全方位的监控企业经济运营的全过程,使经济合同更加适应市场竞争机制下的需求变动,条款设定更加科学和严密。

(二)加强企业经济合同管理有利于维护企业的权益

经济合同的有效管理为企业维护自身的权利和权益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同时,合理的经济合同管理有利于实时对合同从立项、对方资质审查、签订、履行、项目验收情况进行控制和追踪,保障合同从签约到结算实际质量。若一旦对方出现违约行为,也可以及时判定对方的违约责任并进行责任追究,将企业的损失降至最低。

(三)加强企业经济合同管理有利于改善管理工作

外资企业内部实行经济合同管理,有利于增强全员的市场意识,转变管理方式,企业内部实行的经济合同将计划管理付诸实践,以合同约定的条款实行权利、履行义务,若完不成计划则按照经济责任进行追究扣罚,违约者将按照合同进行赔款,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加强企业经济合同管理有助于减少经济合同纠纷

引发经济纠纷的原因很多,不少出自于产品质量、品种规格、履行期限变更、无违约责任条款,还有部分出自合同条款规定不明晰、混乱、表述有漏洞等原因,归纳起来主要出于三个环节,一是签订环节的不公平,二是违约处理的不得当,三是合同修正意见不一致。企业加强对经济合同的管理可以有效预防此类问题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成员的合同意识和法律意识。

(五)加强合同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发展的预见性

对经济合同进行管理的过程,即就是充分利用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资源和优势的过程,加强企业经济合同的管理,就必然要求企业合同管理的参与者和责任人员要认真研究企业的资源和优势所在,外部环境中可以利用的政策和机遇所在,在反复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校正,对企业能够在信息量庞大、竞争激烈的市场经营中起到超前预测和探索的作用。

四、加强经济合同管理的策略

经济合同的签订具有法律约束力,条款均体现着双方的意愿和利益。加强经济合同的管理的关键也在于健全管理机制,因此,首先要充实合同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合同管理机构[6],其次,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学习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签订经济合同中必须要严格把控审查关,对合同履行期间的情况要跟踪调查。

五、结束语

外资企业的经济合同管理已经转变为为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多方位的管理手段,在中国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经济合同管理对于预防企业经营过程中遇见的各种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7],同时,加强经济合同对于完善中国经济法制体系、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具备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于健龙.论外商投资合同法律效力争议解决[J].时代法学.2012,4:82-90

[2]阎振波,丁小莉.论经济合同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作用及方法[J].时代经贸.2007,12:114-115

[3]徐吉龙,张来宾.经济合同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13-14

[4]高峰.论经济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0,7:168-169

第6篇: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范文

药品是用于治疗疾病的特殊产品,事关人类身体健康,长期以来受到国家相关监管部门高度重视。药品具有数量多、价格变动大、售出周期短等特点,因此加强对药品的管理和经济核算是药品生产企业日常工作重中之重。介绍了我国药品企业在经济核算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措施,探索出一条科学、完善的经济核算管理方案。

关键词:药品;企业;经济;核算;方案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12102

0 前言

药品销售收入是药品企业的重要经济来源,同时,在企业中药品的消耗相对于其他物资消耗来讲所占比例最大。因此,强化对药品企业的财务经济核算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当前社会发展中,随着社会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展开,与药品、医疗相关的企业也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与此同时,国家新的医疗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陆续出台,药品企业的财务核算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因而,在这种情形下药品企业经济核算管理方案存在着诸多与现实政策制度不符的问题,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不利于药品行业健康、科学发展。

1 药品企业经济核算管理方式的变迁

众所周知,在经济体制未经历变革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药品企业属于带有一定社会公共服务的事业类单位,企业的药品指标都是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面向社会公众服务,以财政拨款作为经济来源,维持企业的公益性运作,与市场处于隔绝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药品企业没有自负盈亏的财政核算,主要通过财政拨款和资金支出保障的方式进行企业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核算体制存在着约束性强、不适宜社会发展的弊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和财务核算制度的改革,在市场经济条件和新财务核算制度下,药品企业的发展方式和财务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除公益的意识不变之外,原本依靠政府财政过活的药品企业现在必须在市场的检验下开展独立自主的经济行为,进行独立的经济核算,自负盈亏并接受国家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药品企业经济核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药品企业的财政来源依靠政府拨款,药品消耗等财务支出主要是一些公益的医疗项目,在没有市场参与和自负盈亏的压力下,药品企业的经济核算较为简单、便捷,仅仅凭借花销向财务部门报销即可,这是旧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经济核算方式,在当下社会经济条件下,这种方式显然是行不通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药品企业的发展条件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新特点,用新的经济核算管理制度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核算是当前企业经济核算的主要方式,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出现的核算特点和核算难点。

2.1 药品企业的经济核算变得更为复杂

随着一系列的企业体制改革,药品企业的发展方式和道路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保留一定的社会公益服务特点外,企业的其他运作方式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自负盈亏开展经济活动,自己进行独立的经济核算,随着经济活动方式和种类的多样化,药品企业的经济核算管理变得更为复杂,鉴于此,加强对药品企业的经济核算管理是尤为必要的,它将对药品企业的健康运作发挥重要保证作用。

2.2 随着药品企业中药品流转的环境变化,药品企业经济核算难度不断加大

当前,药品企业承载着药品生产、供应甚至使用等多种任务,需要对药品的进行管理的环节很多,在这一系列药品的流转的过程中,药品所产生的经济收益或损耗情况多样,如何对这些情况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分,并对经济效益状况进行核算管理具有旧时事业型企业无法比拟的难度。

2.3 药品企业的经济核算管理方式与新会计核算制度相违背

当前,国家相关药品监管部门出台了新的规定,要求药品的成本与收入之间必须建立相关的对应关系,分类进行核算,即成本应归于成本核算,收入应归于收入核算。纵观我国的药品企业,如按照新的药品企业经济核算制度的要求进行考核,众多药品企业的经济核算都存在着违规现象。

2.4 在核算中经常出现账面与实际有出入

在药品企业中从事财务核算的人员大概很多都碰见过这种情况,财务核算出的账面信息与药品的实际状况存在着差异,其实这并不是工作人员在核算时数值算错,而是由于药品的管理存在着时间差异和金额差异,此外还出现了药品库存盘点不准的现象。

2.5 从业药品企业经济核算的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药品企业经济核算不同于其他政府性经济核算,它要求从事核算的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药品知识和财务能力。一些企业在招聘财务核算人员是往往会要求应聘人员除拥有专业的财务核算能力之外还要具备药品专业知识,以便于在药品企业经济核算中能正确、有效地开展相关工作。然而,在当前我国一些药品企业中还存在着一些经济核算人员不懂药品知识或药品知识缺乏的现象,这些人连药品名和相应的治疗功效都不了解,试问他们该如何顺利、高效地开展药品核算工作?

3 提升药品企业经济核算管理效率的方案措施

(1)提高经济核算管理的理念,重视经济核算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能否取得良好的发展,必须在企业中实施经济核算管理制度,健全完善的核算制度能够充分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为药品企业从事各种经济行为提供必要的依据,经济核算管理信息是药品企业正常运作的晴雨表,药品企业对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因此,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力度,使药品企业充分明白经济核算地带来的深远意义,使他们充分转变计划经济时代下的过时经济观念,重视企业经营中的经济核算管理。

(2)厘清核算思路和项目,使经济核算化难为易。

由于药品企业对药品的管理涉及面较广,而企业中药品的品种、类目较多,同时药品还会在各个环节中流转,导致对药品的监管和核算难度较大。对此,药品企业需要厘清核算思路,对药品的品种和类别要做出充分的了解,各部门应对药品种类和流转的过程进行详细的如实登记,对各种药品建立相关的资料,为药品企业在进行经济核算管理时提高必要、完善的核算信息和依据。只有这样,我们的药品核算管理才能实现无缝衔接,药品核算才能化难为易,使药品企业经济核算取得重要成效。

(3)要严格落实新会计准则下药品企业经济核算管理的新要求。

新实施的医药会计核算制度要求,药品在企业中属于库存物资下的第二级项目,在核算库存是应该按照成本价进行。此外,药品企业获得的包括药品收入在内的医疗收入应采用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达成的金额进行核算。在新会计制度的要求下,药品企业在经济核算时应该依照相关规定执行,采取成本归入成本,收入归入收入的分类式核算,不要混为一谈,不能进行违规核算操作,坚决有效防止药品经济核算中问题的产生。

(4)探寻药品核算管理中出现账面和实际差异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把这种影响经济核算的问题影响降到最低。

在实际工作环节中,首先,药品企业应该合理控制药品在每个环节中流转或滞留的时间,尽量把时间差异性造成的核算不准的情况降到最低;其次,加强药品库存盘点工作,详细登记相关盘点信息,做到准确盘点,使误差最小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核算出的账面信息与实际不符的状况,以准确地核算数据为药品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5)药品企业必须强化经济核算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药品知识水平,使他们更好地为药品企业核算管理服务。药品企业的经济核算工作要提高用人标准,招聘会计专业核算能力强,药品知识掌握度高的经济核算人员,使药品经济核算工作省时省力,更高效,保证药品企业经济核算管理工作顺利、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常虹.经济核算的持续性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现代医院,2003,3(6):56.

[2]张江水.物流技术在医院药品管理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04,12:1013.

[3]徐王权.基于ABC分类管理法和虚拟药品单位的医院药品库存管理[J].物流技术,2006,(03).

第7篇: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范文

    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内涵的认识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提出的精细化管理,其实质就是要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应用到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就是企业通过优化会计核算管理手段、深化会计核算管理内容、拓展会计核算管理领域,将会计核算工作融合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将会计职能从记账、算账、报账的核算职能向财务管理、经营管理、决策支持职能转变,促进企业增加收益、有效降低成本费用水平,促进企业效益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增长。

    二、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及内容的分析

    (一)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能否及时提供准确、完整、有用的会计信息是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好坏和工作效率高低的衡量标准。通过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不断完善会计核算工作程序和工作组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核算工作效率,降低财务风险,为全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供保障。因此,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就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主线,以风险可控为前提,以效益最大为目标。把成本控制到最优,真正做到风险可控、成本最小,效益最大。

    (二)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内容

    (1) 会计行为规范的精细化。会计核算工作中的每一个行为都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每一个会计人员都应遵守这种规范,从而使会计行为更加职业化和标准化。同时,企业应建立和完善包括会计核算工作规范、会计核算过程控制和会计核算工作考核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2) 会计核算和控制精细化。一方面,企业应详细规定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各个环节工作内容和需注意问题,以便会计人员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规范的记录并最终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企业必须抓住会计工作运行过程的关键点,将各关键点连接成一个控制网络,从而形成对企业经营控制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个监控系统。

    (3) 会计分析精细化。会计精细化分析主要是将经营中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去展现、从多个层次去跟踪.以发掘提高企业生产力和利润的方法。

    (4) 会计考核精细化。建立精细化的会计考核制度,避免执行不力和制度虚设现象,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精细化的执行效果。

    三、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对策思考

    基于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结合现代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实践,那么如何针对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内容,提升管理效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从制度建设与管理层面保证核算工作有章可循

    制度建设是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基础,推行精细化管理归根结底要用有型的管理制度规范核算、回避风险、提高会计核算水平,使每项具体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制度建设方面,应对原有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整合规范。首先应针对会计核算相关的预算管理办法、资产管理办法、成本费用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结算管理办法等制度进行规范与修订;其次要依据推行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制定新的切合实际的规定和制度,包括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办法、财务机构和人员管理办法、会计核算中心管理办法、会计委派管理办法、建设项目会计核算办法、租赁会计核算办法等,使精细操作标准进一步细化,形成了一整套严密有效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标准。

    (二)在实践中细化会计核算以保障会计信息质量

    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其最基本的要求是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因此,在会计核算实践中,企业应建立顺畅有序的会计账务处理程序,严格遵循企业会计核算相关管理制度,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经济业务的特点,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财务报告等进行了连续、全面、系统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经营管理提供真实、完整、有用的财务信息,保障了会计信息质量。只有将这些工作做到位,才能使精细化管理产生应有的管理效益。

    (三) 通过量化考核以提升精细化管理执行效率

    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执行,需要有量化的考核标准与办法。为此,企业应当对会计系统实施量化考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遵循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会计质量达标工作。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应本着积极主动、求真务实的原则,坚持制度健全、规范管理、素质强化、促进工作的思路,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体系中应建立惩罚分明,以激励为主的政策。通过这种严格量化的考核体系,形成长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促进了财会队伍管理和会计业务工作的更好完成。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精细化管理是适应现代企业会计工作实践需要的有效管理方法。基于目前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尚未有一定的模式可遵循,因此这要求我们对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及内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会计核算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与办法,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8篇: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工程经济;管理体系;制度;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TU9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2-0132-02

一、如何组建高效、合理的项目管理模式

根据公司的统一安排项目部需要结合实际的工程特点和合同要求.组建管理型项目经理部进行项目管理。管理型项目管理模式的根本在于:以成本管理为中心.以合同管理为纽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按施工项目的内在规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对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导、控制,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为了看到项目管理工作的作用发挥到实际工程中,也就是说能够提高项目整体管理效率,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目标。项目部可以根据项目工程特点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实行一体一级。组织机构设置为“三部一室”:工程技术部、合同部、安质部、办公室。应尽力避免一体多级管理模式。某工程项目部前期设置局指挥部、公司指挥部、工区(南岸一工区、北岸二工区),项目部职工200多人,每一级都有完整的“三部一室”。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但效果并不理想,工作多有互相推诿。经公司整合管理机构后,实行一体一级.人员减少近三分之二,经保守测算,组织机构整合后该项目职工工资节约近千万元.不仅工资成本大幅度降低,工作效率、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以前的2倍以上。现场施工主要采用劳务分包方式,由各协力队伍组建施工作业队。项目部主要起管理、监督、协调和服务作用。

二、实施制度化,完善管理化以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工程经济管理必须以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为保证。任何一项制度都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公司制订了《项目管理目标考核办法》、《变更索赔管理办法》、《项目管理考评办法》等办法,现已实施。办法涉及现场管理、物资管理、机械管理、周转材料管理、劳务分包管理、财务管理、非生产性同定资产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调概变更索赔管理、党群工作管理等共十三项内容。这些办法的出台,理顺了公司与项目部的关系,明确了各自的责任、权力、义务,规范了项目管理.能起到有效促进项目生产经营的作用。

三、成本核算、控制、分析、考核工作精细化

1、工程项目责任成本测算

为进一步加强在建工程项日的管理,完善企业内部承包机制,有效控制成本费用,提高项目的综合效益,公司应统一承接项目的责任成本编制方法及计费标准。依据国家有关工程造价的法律、法规,施工设计图,项目招投标文件及相应的技术规范、设计文件、施工合同等资料进行测算,编制过程中务求做到科学合理,相对先进可操作性强。

2、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分析

编制成本控制计划后,为了确保成本发生在可控状态下,取得施工成本管理的理想成果。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实施管理,通常可以将这些措施归纳为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等四个方面。

(1)组织措施

施工成本管理的组织方面采取的措施属于组织措施的范围,如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落实施工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明确各级施工成本管理人员的任务和职能分工、权利和责任,要各级项目管理人员都负有成本控制责任。组织措施是其他各类措施的前提和保障。而且一般不需要增加什么费用,运用得当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技术措施

从投标时技术方案的设计、项目开工前施组设计到项目施工过程中不同方案的比较等.技术措施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往往有多种不同的技术方案,这样就要求不同职能部门发挥各自所长.对不同的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避免仅从技术角度选定方案而忽视对其经济效果的分析认证。例如,桥梁上部结构连续梁常用施工方案主要有挂篮悬浇施工法、支架现浇法等。如果仅从技术方面考虑。两种方案均能满足要求。但从施工期、成本等角度考虑。以上两种方法未必是最佳方案。如将现浇连续梁方案变更为小箱粱预制、架设方案,因预制时间不占用关键线路时间.工期可以大大缩短。项目固定支出可以大幅度降低,因此,这就需要我们重视施工方案经济比选,选择相对最佳方案,做到既满足功能需求,又能节约工程成本。

(3)经济措施

在众多的措施中最易被人接受和采取的措施是经济措施。管理人员应对施工成本管理进行风险分析,并制定防范性对策。

①经济杠杆措施。在项目实施阶段,安全、质量、工期对项目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一项工程只有在安全、质量、工期都保证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那么如何运用经济措施来确保安全、质量、工期呢?这就需要项目部建立严格、系统的奖惩制度,严格兑现,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让全体职工都负有一定的责任,相应地让职工能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例如在钻孔桩施工过程中。可以专门对成桩质量没立一套奖惩措施,被评定为I类桩的奖多少,被评定为Ⅱ类桩的可以不奖不罚,杜绝出现Ⅲ、Ⅳ类桩,如果出现,也一样要严格兑现罚款。这样质量事故风险与具体施工管理人员有了直接的利益关系.施工:管理人员就对各自责任有了正确的认识,职工主动性自然会得到充分调动,给项目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②另一层面的经济措施是指管理人员应通过计划统计手段对经营成果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成本偏差原因分析和未完工程施工成本测算,发现一些潜在的问题。可能引起未完工程施工成本的增加,对这些问题应以主动控制为出发点,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4)合同措施

以合同为根本的依据进行工程成本管理工作,合同措施是由为重要的。合同措施不仅是指参加合同谈判、修订合同条款。合同措施的运用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加以考虑:①对内劳务分包合同,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明确甲乙双方的责权利.项目部应尽可能合理地将工程风险转嫁给乙方,约束乙方使之在合同执行中尽心尽力,减少不必要的损失;②对与业主的合同,在合同执行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合同条款,包括投标文件、招标文件、招标补遗书等,认真划分承包商与业主的责权利关系,寻找变更索赔点。加大变更索赔力度,以此来增加收入,为项目创造更多效益。

3、工程项目考核

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目前公司制定的《项目管理目标考核办法》、《变更索赔管理办法》、《项目管理考评办法》等考核办法正发挥其重要作用,建议加大执行力度,个人认为应该加强过程考核工作,避免事后算账,避免算后无人承担或无力承担的现象发生。

四、正确理解成本与安全、质量、进度的关系

个人认为,项目施工成本与安全、质量、进度的关系是不对立,但统一的关系。搞好安全、质量本身就是一种成本投产出的过程,投入的是比例很少的措施费,但产出的足较大的社会效益,安全质量管理也是成本控制的一种行为。或者说是一个方面,安全、质量出了问题,就要付出高额的成本代价。甚或是产生较坏的社会影响。在当前的桥梁施工外部环境下,进度往往提到政治高度来看待,对业主来说,进度上去了,可以加速资金的周转、减少了资金的占用时间。对承包商来说,进度快。大多数情况下,成本可以大幅度减少。但是一畏的赶进度,也可能导致过高的成本,比如支架、模板、赶工奖励等投入,是否根据工程特点,进行了最合理的优化配置。赶进度增加的如模板、支架等投入很有可能超出节约的间接费成本,这样就得不偿失,因此,要经过经济方案分析比选。当能有时是为了社会效益而进行赶工,就另当别论。

五、合理调配、利用各类生产要素

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施工项目控制目标实现的保证,必须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材料、设备、资金与技术。经过对控制指标及生产要素的过程控制与动态管理,促进了责任成本管理相关制度的贯彻与落实。不断充实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之更加切合实际、更具操作性。同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了长足提高。造就和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项目经理和一只能干会算的经营性职工队伍。为企业经营和发展增添了后劲。

六、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业务素质

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是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对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工程经济人员既要懂技术、会管理,还要厂解法律、涉猎财务等方面的知识。应此,公司应建谚定期培训制度,加强业务培训,既要多组织公司内部培训,也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更高层次的学习。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试想.如果职员业务素质或责任心达不到要求,那么。公司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管理办法都是一纸空文,执行起来必然失败。

七、结束语

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项目管理链构筑的重要环节,搞好工程经济管理对促进项目经营、生产以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企业管理者应该高度重视工程经济管理工作,并纳入项目管理改革的重要议程。以上是本人总结近年来管理经验和工作实践的粗浅体会,供大家参考,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斧正。

第9篇: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内容;问题;优化

一、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内涵

1.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定义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环节,其是个动态的持续性的管理过程。经济资本管理是指将经济资本作为一种衡量风险的指标,在经济资本计量方法以及范围确定的前提下,通过经济资本来对风险资本的扩张进行制约,在能够确定获得一定回报的基础上将经济资本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从而使得银行的效益、风险以及发展速度能够相协调。从经济资本的定义而言,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涵盖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体系。

2.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内容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主要由三部分内容构成:经济资本的计量、经济资本的配置以及经济资本评价。

(1)经济资本的计量

经济资本的计量是指商业银行在事先给定的风险期限以及执行水平范围内,通过各种技术模型来对涵盖商业银行所面临风险要求的经济资本额度进行计量,也即指在确定已知风险分布的基础上对非预期损失进行计量。从一定程度上说,经济资本计量其实就是一种风险计量。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经济资本计量主要就是对这几种风险进行衡量。经济资本的计量不仅要从商业银行整体层面上开展,还要在银行内部的各个业务单元中进行。在整体层面上经济资本的计量主要是用来衡量银行是否有充足的资本来弥补潜在风险可能带来的非预期损失,在各个业务单元层面其主要是作为经济资本分配以及绩效衡量的主要依据。

(2)经济资本的配置

经济资本的配置也是经济资本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经济资本的配置主要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战略以及风险计划作为依据,通过年度计划、风险计量、限额管理以及参数设置等方式将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合理分配到各个部门和分支,从而提高商业银行整体以及各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水平。经济资本配置的目的是在一定的风险承受范围内寻求收益的最大化。经济资本配置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商业银行的资本预算过程,与此同时也实现了从风险到资本占用的业绩评估过程。

(3)经济资本评价

经济资本评价是指商业银行以经济增加值以及资本回报率为核心来建立一种风险调整后的指标体系,对银行的业务部门以及分支机构等经营绩效进行评价和考核。经济资本评价属于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一种形式。

经济资本管理是一种新型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其通过对经济资本的计量、配置与评价,将银行内部的业务资源等进行配置,从而实现商业银行收益与风险的最优平衡。资本对银行的意义在于同时满足盈利以及安全的需要,经济资本管理成功的实现了这一目的。

二、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理念比较落后

经济资本管理的实施需要良好的银行企业文化、管理文化以及员工文化作为支撑,其涉及到的环节广泛,部门众多,对管理理念的要求比较高。我国的商业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革之后经营管理理念有所提升,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时代惯性思维的影响,加之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完善,我国的大多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仍然使用规模控制来进行信贷管理,风险敞口的控制仍然是通过行政命令对指标层层分解下达的方式;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基层支行在经营管理中仍然缺乏资本约束业务发展的理念,大多数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这些因素导致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容易产生盲目追求速度与规模的冲动,对国际上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各种规定与技术缺乏了解和应用;另外,银行各层级对经济资本配置以及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均衡,从管理层到下面的业务部门和分支结构呈现出逐层弱化的趋势。银行的基层管理员以及工作人员对经济资本管理的认识非常缺乏,这导致经济资本管理工作难以展开。

2.开展经济资本管理的基础数据有待完善

经济资本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基础历史数据,从而从数据中分析出未来风险的变动趋势。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实施内部评级的银行至少要有连续7年的违约损失率数据和连续5年的违约概率数据。我国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比较晚,加之利率市场化暂时还没有完全放开,大多商业银行开展现代风险管理的时间都比较短,缺乏充足的历史数据,对各类复杂的金融产品创新缺乏适应,导致难以使用国际流行的各种计量模型进行参数估计。首先,我国国内的外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比较差,银行开展经济资本管理只能依靠内部的评级数据。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还存在很多缺陷,评级体系中的财务数据不够全面准确,信用评级结构与客户的风险等级往往不匹配,经济资本管理的计算基础比较薄弱;其次,我国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水平比较低,其计量和分配大多采用系数法,且会计核算和风险预警评级系统不完善,商业银行自身制定的经济资本分配系数不够准确。

3.经济资本管理配置与业务营销不协调

经济资本管理中强调资本对风险的约束,也重视资本回报对银行经营管理的约束,从而促使银行能够在风险与收益中寻找平衡点,在贷款审批以及产品定价等方面更加严格审慎。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营销机制没有按照经济资本管理的要求而完善。例如,一些信贷项目对经济资本需求比较高缺仍被银行纳入高端客户行列,例如基础设施项目、房地产开发项目等;银行对小企业的支持不够,信贷积极性不高。另外,一些没有实行经济资本管理的银行对风险和成本的控制力度低,给其他实行经济资本管理的银行带来很大的业务营销竞争压力。

三、优化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对策建议

1.树立经济资本管理的理念

经济资本管理不仅仅是技术、体制等方面的创新和完善,更重要的体现在管理理念的提升上。商业银行一定要树立经济资本管理的理念,在银行内部各个层面上树立对经济资本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为经济资本管理工作的推行创造良好的内部氛围。首先,商业银行要加强对管理层以及员工的培训教育,让其深入理解经济资本的内涵和意义,并对考核指标以及具体操作手段等进行熟练掌握;其次,商业银行要让全体员工了解经济资本管理的意义,经济资本管理不仅仅是规避风险的一种手段,其还是银行提高盈利能力、提升股本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够帮助银行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2.打造高素质的银行运营管理团队

经济资本管理涉及到银行业务经营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过程,需要有强大的运营管理团队作为人力支撑,包括经济分析师、金融工程人员、计算机技术工程师、财务专家、计量统计分析师等。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开展经济资本管理,就要不断培养打造一批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过硬、具备丰富银行运营经验的管理人才。另外,银行还要不断引入和培养一批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资本管理与风险管理岗位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快推进经济资本管理的进程。

3.建立科学的经济资本考核体系

近些年来,我国很多商业银行通过上市融资、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及发行次级债等方式不断补充资本充足率,大多数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达到较高水平。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在补充资本充足率方面大多采用的追求总量的方式,而忽略了资本结构的优化,这种依靠规模扩张尤其是信用规模扩张的增长方式难以持续,会使银行陷入资本金不足的困境。因此,商业银行一定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在监管规定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经济资本考核体系,从而推动银行走上一条资本节约型的道路。商业银行应该将经济增加值以及经济资本回报率作为绩效考核的核心指标,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经济资本管理工作。

4.再造银行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

再造银行业务流程主要是为了优化银行在成本、质量以及反应速度等方面的能力,以流程的再造为核心对银行的组织架构进行全面的再设计,为经济资本管理奠定完善的组织基础。其中,业务流程的再造是银行需要重点关注的,银行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体系。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主要是以总分行制为主要模式,商业银行应该以经济学中的契约理论为依据再造银行组织架构,充分协调好“分权”与“集权”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面向客户并以强大后台作为支撑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商业银行总行应该结合自身的风险偏好以及承受能力,以自身的经营发展战略为方向,以制度化的方式将经济资本配置和管理方法、流程等予以落实,从经济资本的预算、配置、监督、绩效考核等具体方面对各个业务部门做出具体的规定,从而将经济资本管理以具体的业务方式推行和实施。

5.完善基础数据建设,加快内部评级模型开发

目前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逐渐推广开展,经济资本管理的数据建设以及模型开发还都处于起步阶段。经济资本管理模型的设计涉及到的数据量非常大,数据来源渠道多样,数据的运行程序非常复杂,对银行的数据建设以及信息系统的能力要求非常高。根据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商业银行进行经济资本管理所需要具备5年或7年的历史基础数据来估计违约率。根据国外银行开展经济资本管理的经验来看,其都具有强大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作为支撑,例如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财务集中管理系统、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以及内部评级系统等。这些信息系统能够对银行内部的资本配置问题进行处理,并调整账面收益水平,进一步对经济资本占用以及回报的情况进行显示。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历史数据质量不高,尚不能为内部评级模型的建立提供完整的数据支撑。因此,商业银行要尽管做好基础数据建设,要各个业务层面的风险数据等进行搜集和统计,并结合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型与银行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我国银行使用的经济资本计量以及配置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方国勇.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金融,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