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命的感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静静地漫步在湖边,这正是风和日丽的傍晚,我悠闲地欣赏着这如诗如画的美景。
这正值四月天气,温暖的阳光亲昵地抚摸着人们的脸,天空湛蓝湛蓝的,如同蓝宝石一般,洁白如雪的云朵轻盈地飘动。岸边的小草尽情享受春姑娘的恩惠,绿油油的小脑袋在风中摇曳。冰清玉洁的玉兰含苞欲放,欲开还羞,淡雅宁静;金灿灿的迎春花开了,在欢迎春天的到来;桃花盛开,粉嘟嘟的,像小姑娘的红唇,微风一吹,就有花瓣落下,这大概是桃花流下的粉泪吧!我抬眼望去,柳树爆青了,婆娑起舞,就像少女在展示自己秀丽的身姿。偶尔,几只燕子自由翱翔,从天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
春意盎然,一派生气勃勃,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生命的美好,生命的宝贵。心里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感动,一种对生命的渴望!我感动地热泪盈眶,这美丽的景色不正如我们绚丽多姿的人生一样吗?生命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夕阳钟爱地给湖面镀上了金边,熠熠生辉的湖面跳跃着,随着我的心在荡漾…
生命给了我们多少的感动,多少的活力。没有人不想拥有生命,没有人不想让生命延长,人活着是多好的事情,我们要好好度过一生,以报答这个世界。
[关键词] 乐观;关爱;执著
电影《阿甘正传》通过对智力低于常人的阿甘的看似巧合而又十分合理的奇妙经历的描述,反映了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把影响美国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穿插于其中,展现了一个美国式的生活奋斗历程,提供了对人性、对生活内涵、生命意义的重新解读的样本。《阿甘正传》一举获得了1995年的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和最佳视觉效果等六项大奖。本片导演罗伯特-泽梅基斯认为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重新肯定了旧的道德及社会主体文化,宣扬了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它又否定了其他前卫的新文化。
一、乐观,精彩生活的开始
乐观,是一种自信,是一种对于生活的感激与满足,是一种微笑面对困难或是讥讽的勇气。布雷默曾经说过“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的,它只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才能发现。”不得不说,阿甘有一颗在那严肃的甚至是有些僵硬的神态下掩盖的豁达、快乐的心灵。
影片一开始的画面是阿甘在等公共汽车的场景,规矩地坐在车站的长椅上,津津有味地向那个坐在旁边的那些素不相识的人讲述着自己或高兴、或悲伤、或激动的故事。那些曾经的过去都已经成了美丽的回忆,他快乐地与人分享着,他不在乎听众是谁,也不在乎是否对他的话题感兴趣。有人为他的故事潸然泪下,有人把他那看似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看成吹嘘,哈哈大笑,而阿甘呢?没有解释,没有愤怒,有的只是平静地面对和故事的继续。
在他儿时第一次登上校车时,没有人给他让位子,这时珍妮让他坐在自己旁边的位子上。珍妮的第一个问题竟然是“Are you stupid or anything like that?”(你傻吗?)这里我们不能说珍妮的问题不合时宜,只能说儿时是那么的天真与直率。而令人叫绝的是阿甘的回答:“Stupidis as stupid does.”(蠢人就做蠢事。)如此之简单,而又如此具有内涵。一个动作僵硬、表情单一而心中却充满自信与快乐的孩子通过这个简单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从阿甘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乐观不只是一种心情,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阿甘的一句经典的话是“My mama always said life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you’re gonna get.”(我妈妈经常告诉我,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会是什么味道。)也许我们不知道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也许我们不知道苦难的日子什么时候结束,也许我们不知道我们苦等的爱人会不会出现或是在哪一刻出现,但是以微笑面对未来,以美好的期待来迎接初升的太阳不能不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乐观。当阿甘在战地医院的病床上时,他左右手拿着冰激凌,尽情地吃着,而丹上尉此时却神情沮丧,他想到的是失去双腿后的生活。丹上尉就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代表,当我们受到打击后,我们想到的是如此巨大的灾难下我们如何面对未来,悲观、抱怨随之而来。最后是阿甘执著而又乐观的态度把丹上尉从放纵、激愤中解脱了出来。
二、爱,生活永恒的主题
爱,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无数的文人墨客,风流雅士,用他们或是凄婉或是豪放、或是高雅或是平直、或是气势磅礴或是笔法细腻的文字来诠释着爱的意义与内涵。有歌者用他们那歇斯底里的呐喊、有他们那露骨的表白、有前卫者用他们那超凡脱俗的惊人之举,竭力地向我们推销着爱的意义。也许那也是一种爱,但是如果爱仅限于那一时的躁动,如果爱仅限于那一时的纵情抒发,这种爱也会让人觉得可怕,因为那种神圣的、应该时刻流淌在我们血液中渗透于我们骨髓中的东西如果被如此表达,爱岂不是太廉价?
爱是什么呢?我们一直在思考,我们一直在摸索着回答。也许这是一个永远也没有人能够说清、也不必说清的问题。当我们欣赏了《阿甘正传》之后,我们会在脑海中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答案。爱,就是阿甘的母亲对阿甘的欣赏和点滴进步的鼓励。她没有因为阿甘智力上的一些不足,而对其区别对待,她告诉阿甘他和别人是一样的;她用那简单朴实的语言来告诉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的那些深邃的乃至是永恒的道理,正如阿甘所说:“Mamaalways had a way of explaining things so I couldunderstand.”(妈妈总有办法把事情解释得让我明白。)爱,就是在影片结束时阿甘对珍妮在种种遭遇后回到身边后的不离不弃。阿甘和珍妮从小在一起学习、玩耍,成人后两人由于各种原因分分合合许多次,但是当两人走到一起,没有一句对于过去经历和做法的苛责与埋怨。爱,应该是宽容的,应该是无私的。紧紧拥抱是爱的真切,把手松开,让对方自由的呼吸,更显示了爱的博大。爱,是阿甘对于承诺的信守。阿甘自从从军就与巴布成为挚友,当巴布死在越南战场之后,阿甘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巴布所向往的、痴迷的捕虾事业当中去,并担负起照顾巴布一家的责任。
爱是什么?也许我们说不清,但是从《阿甘正传》我们知道,爱不是香车宝马的奢华生活,爱不是烟雾缭绕中痛苦状的表白,也许它就是一个关爱的眼神,也许是一句看似不经意的动作,也许它是一个善意的提醒,也许它表面上是对对方一时的关注,但是却常常需要一生的守候。爱,就是我们对亲人、对爱人、对朋友那埋在心底的浓浓的情。
三、信念,让生命迸发出绚丽的火花
我们常说成功人士的杰出在于他们对于信念的坚守。信念的坚守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及其困难的话题。在生活中,我们以我们所谓的聪明、变通来灵活地应对着我们意识到或是意识不到的大事与小事,并且以自己在一次次的事件处理中所表现出的“智慧”而窃喜不已,“我太聪明了”,相信有人会在心中感叹。复杂的生活把人们培养的都极为“精明”,个个具有化险为夷的特殊本领。殊不知,在一次次“智慧”的变通中我们离心中的信念越来越远,使我们终于显现出芸芸众生中普通一员的本色。
《阿甘正传》中阿甘对于信念坚守的成功奠定了他人生成功的基石,如果我们可以说他成功的话。他的坚守使我感到震惊,冷静思考后觉得却也在情理之中。为什么一个如此艰巨的命题却让一个低于常人智商的人轻而易举的完成?我觉得首先是他明白亲情、爱情、友情的真谛,并且能够抵御其他的诱惑。“聪明人”总是会在关键时刻做 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但是选择做出的同时在很多情况下就是原则的放弃。
阿甘用自己的坚守诠释了自己对珍妮的爱的伟大与悲壮。我们必须承认――相信这一点很少有人会否认,珍妮是爱阿甘的,由于外界太多的诱惑,她与阿甘之间多次的分分合合。但是,阿甘用他执著的爱呵护着她,等待着她,没有抱怨,没有后悔,也许有人会说他傻,也许有人会说这与他的智商有关。而一个智商不到80的人却用他一生的守候告诉了我们那种孕育在平凡中的伟大。
阿甘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关爱朋友的信念。虽然在上战场之前,珍妮叮嘱他不要逞英雄,遇到情况要他快跑。在一次战斗中,当他以自己的速度撤出战场后,发现巴布――自己生死患难的战友不在身边时,他义无反顾的冲了回去,他一次次返回硝烟弥漫的战场,将受伤的战友救出来,直到最后一次不顾丹上尉的阻拦,冒着受到支援部队凝固汽油弹袭击的危险把身受重伤的巴布救出来。
在阿甘从战场归来之后,他又用自己的努力实现着巴布的梦想,并照顾着巴布的家人。对于捕虾一无所知的他在开始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收获。也许有人会放弃,也许有人会说能够做到这些九泉之下的朋友也已经知足了,即使是放弃也会得到生者和逝去的人的理解和宽容。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事情的主角是那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阿甘。当他和丹上尉征服了历史罕见的暴风之后,作为惟一幸存下来的捕虾船,他们每次都满载而归。这里,没有什么原因来解释。如果非要说出他有巨大收获的理由的话,我愿意理解为他的执著和对朋友的关爱感动了上帝。
四、结语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感情,对人只懂付出不求回报,也从不介意别人拒绝,他只是豁达、坦荡地面对生活。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他什么都不顾,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跑过了乒乓外交的战场、跑遍了全美国,并且最终跑到了他的终点。
北海道大逃亡
一个大雪纷飞的深夜,在日本北海道最东部的阿寒町小镇,一群中国学生借助夜色的掩护疾步穿行。因害怕被校方抓回去受到严惩,他们的一举一动显得格外警惕。这些学生不敢走大道,每人手握着一根木棍翻山越岭,随时准备与扑上来的野熊、野狼搏斗。
这是1989年10月的日本,31名中国学生的此次夜行,后来成为了震惊日本的“北海道大逃亡”新闻。时年35岁的上海青年丁尚彪,是当夜的“逃亡者”之一。
丁尚彪曾经是一名“知青”,在安徽最贫瘠的农村插队多年,回到上海后,一家人生活得贫困潦倒。后来他听说日本经济发达,不少上海人在那边打工几年,回来之后都成了富人,丁尚彪不由怦然心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花5角钱买到一份日本飞鸟学院阿寒町分校的招生资料,便举债42万日元(约人民币3万元),将妻女留在上海,独自一人来到东瀛。
然而,到阿寒町分校报到后,丁尚彪才发现,学校坐落在北海道最偏僻的废弃煤矿区,当地经济萧条,人烟稀少。这里连个小商店都罕见,到哪里去打工?如此下去,他从国内带来的那点钱,根本无法维持一年的学习生活。于是,丁尚彪便同30多名中国学生一起,孕育出了那场“逃亡”事件。
到东京后,丁尚彪一行开始申请延长居留时间。但是,日本出入境管理局认为他们擅自离开北海道是违法的,所以不予批准,一群中国学生就这样成了非法居留者。没撑几天,大多数同学就纷纷选择了回国。
丁尚彪心想,如果身负巨债、两手空空地回国,该如何面对妻女?他痛下决断:再难,也要留下来打工赚钱!
中国式父爱
此后的每一个午夜时分,在微寒的东京街头,总有一位中年男子沿着早已静寂的铁轨,稳健地朝“家”的方向走去。他毫无倦意、神情昂扬。任谁也看不出这是一个每天劳作18个小时、同时做三份工作的人。回到租住的那栋破旧的木板楼前时,为了不影响房东休息,丁尚彪踮起脚轻轻地上楼梯,打开了那间8平方米房间的门。他把女儿的照片挂在最显眼的墙壁上,看着女儿灿烂的笑容,他就感觉自己充满了希望和力量。
一天早晨,丁尚彪突然腹痛不止,剧烈的疼痛让他不敢直起身子。但眼看着上班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丁尚彪只好挣扎着爬下床,捂着肚子去了打工的餐馆。一边对抗着刀绞般的腹痛,一边洗刷堆积如山的盘子,忽然,丁尚彪感到一阵晕眩,手里的盘子摔到了地上,整个人也失去了知觉。到医院检查后才知道,丁尚彪患了急性肠炎。一向严厉的老板,这次却被这个中国人的毅力与忍耐精神打动了,没有扣他的工资。
丁尚彪还在一家水产店当过送货员。老板看准了他没有合法居留证的软肋,待到丁尚彪辛苦了半年讨要工资时,老板却开始赖账。丁尚彪很愤怒,与他据理力争,没想到,凶残的老板竟把他打倒在地,并吼道:“快滚!要不我叫警察来!”怕惹出麻烦,满脸血迹的丁尚彪只好艰难地从地上爬起来,忍受着屈辱,放弃了半年的血汗钱。
到了1992年,丁尚彪终于还清了国内的债务。但他仍不敢乱花钱,而是把积攒下来的每一点钱都寄给家人。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自己在日本多打一个小时工,女儿将来就可以安心地多读一个小时的书。
尽管饱尝思乡之苦,但由于护照早已作废,丁尚彪这个“黑户”不敢回国探亲,因为按法律规定,他一旦离开日本,就再也不能踏上这个岛国半步。
1996年秋,一位名叫张丽玲的中国留学生被丁尚彪的人生经历所震撼,决定为他拍一部纪录片。为了还原主人公在日本的真实生活,她开始举着摄像机随丁尚彪一起风餐露宿。没想到,这一拍就是10年,从日本、中国一直拍到了美国。
让丁尚彪感到欣慰的是,女儿没有辜负他的厚望,1997年夏天,丁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纽约州立大学。接到通知书那天,丁琳和妈妈都笑出了眼泪,丁尚彪握着女儿报喜的越洋电话,也喜极而泣。丁琳乘坐的飞机先在东京中转,再飞往纽约,期间有24小时的停留时间,她决定去看望8年没见面的爸爸。
中国打工汉成了日本银幕英雄
但作为非法滞留者,丁尚彪不能去机场接女儿,那里会检查证件。在约定好的一个地铁站,丁琳兴奋地大喊:“爸爸,爸爸……”虽然8年没有见面,她还是远远认出了站台上的父亲。丁尚彪看见眼前的大姑娘,不由愣了一下,继而才惊喜地说:“琳琳都长得比爸爸高了!”
入夜,丁尚彪带着女儿回到了那个狭小的家中。他从枕头下面拿出一本珍藏了近10年的笔记本,里面记的都是女儿小时候的学习情况:1988年6月考试成绩:95分,97分,100分;三年级语文考试中的扣分原因:“舌”字中间短了一点,扣掉1分……还有一张她小时候写的《保证书》:“以后我再也不惹妈妈生气了。”这些珍藏多年的记忆,寄托着一个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尚未看完,丁琳已经泣不成声。
第二天,丁尚彪和女儿一起坐上了去成田机场的地铁。由于是“黑户”,他必须在机场的前一站下车。“好了,爸爸不能再送你了。”丁尚彪两眼一红,泪水不听使唤地滚落下来。
从女儿到美国读书的第二年起,丁尚彪的妻子就开始申请赴美签证,想去探望孩子。可惜,星条旗不懂一位中国母亲的心,连续申请了5年,11次,她都被拒签了。直到2002年春,她的第12次申请才终于获得批准。更令她高兴的是,在飞往纽约的途中,利用中转时间,她最长可在东京停留72个小时,这是她和丈夫见面的惟一机会。
仍然是在成田机场的前一站,13年未见的丈夫丁尚彪在那里等着她。见面后,丁尚彪颤抖着手接过妻子的旅行箱,等车的间隙,他默默地从背后注视这个女人良久。
来到丈夫的住处,妻子看着他在窄小的房屋内张罗晚饭,看着这个小老头花白的头发,看着墙上女儿的照片,以及床上的大红鸳鸯枕套―那是他们结婚时用过的,丁尚彪出国时带过来却一直不舍得用,直到今天才拿出来套在枕头上……
2004年6月,女儿即将拿到医学博士学位,踏上工作岗位。老丁觉得他的使命终于完成,该是回国的时候了。此时,他已经是位50岁的老人,15年的漂泊,让他变得头发稀疏,满口牙齿只剩下8颗是真的。
2006年,那个为丁尚彪拍纪录片的中国女留学生,已成为日本大富电视台的社长,她为这部历时10年拍摄的片子取名《含泪活着》。在2个小时的片长中,记录了丁尚彪及其家人15年的心泪历程,该片还荣获了“日本放送文化基金奖”、“东京文艺金像奖”等大奖。
2009年11月,当张丽玲都已经渐渐淡忘这部作品时,日本一位著名电影人决定重新“发掘”它的价值,经过补充拍摄和重新剪辑,让这部纪录片走进日本的电影院。
2010年11月,未经任何宣传的《含泪活着》电影版在日本各地低调上映后,却场场爆满,引发了极大的轰动。原定只在东京上映的计划,也因不断涌来的邀请而延伸至北海道、大坂、广岛、九州……许多人在看完影片后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并纷纷留言:“含着泪看完,这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影片!”“盼主人公一家幸福!”……
丁尚彪从未抱怨过自己的命运,也从不抱怨自己为家庭的付出,他说的永远只有一句:“要做堂堂正正的男人,为家人奉献所有。”
我们淡忘了太多人生中的回眸凝望,怦然心动的那一刻。于是我决定用浅蓝色的文字镌刻下那一幕幕的深情……
你曾否躺在自然的怀抱内,倾听着小草对你的窃窃私语。静下来,你会会议起那个残风萧瑟的秋天,伴着冰凉的雨丝,草儿的梦被烙进了土地的躯体。它拖着残败的身体奄奄一息地伏在黄土地上,瑟瑟发抖。经历了大雪的侵袭,彻骨的寒冷,黑暗的销蚀,来年的春天,它终于又高傲地、倔强地扬起了头,自豪地为大地曼延出一片生命的画卷。
那是坚韧不拔的努力绘出了妍丽的敬佩、震撼、感动。
你曾否站在广裹无垠的麦浪中,看望那被火辣的阳光晒得黝黑的农民丝毫不懈怠地工作。望着金色的麦浪,他们冒着狂风暴雨,踩着泥泞的吐露,孜孜不倦奋斗出的收获。浑浊的汗滴落在农田中,浇灌出了丰收的喜悦。
那是勤劳朴实的双脚踩出了一片深沉的绿荫,带给我们充实的感动。
用同一块铁,在同一所作坊里,做了两把犁。一把卖给农夫,到田里,立刻干起活来;另一把毫无用处地躺在商人的小铺子里,躺了很久。过了一个时期,这两个老乡又相遇了。在农夫家里呆过的犁银光闪闪,甚至比刚离开作坊的时候更亮了;无所作为地躺在小铺子里躺了很久的犁却颜色发乌,生了锈。“请您告诉我,你为什么这么亮?”生锈的犁问它的老相识。“因为我劳动,我亲爱的,”那一把犁回答。“你生了锈,变得不如以前了,全因为这一阵子你躺在那儿什么也没干。”这是俄罗斯作家乌申斯基笔下的一则寓言。
这两把犁,用的是“同一块铁”,并在“同一块作坊里”做的,然而后来,一把“银光闪闪”,另一把却“颜色发乌、生锈”。不是它们先天的资质不同,而是后天的锻炼有异。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生命活力的源泉在于“动”。“动”者,万物之母也。动则生,滞则衰;动则进,停则朽;动则新,凝则旧,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思维领域到人的肌体,无不如此。达・芬奇说过:“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富兰克林说过:“懒惰象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高尔基也说过:“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燃起来,而使它成为熊熊烈火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劳动,再劳动”。“动”,就是劳作;“动”,就是耕耘;“动”,就是播种;“动”,就是创造;“动”,就是实践;“动”,就是改革;“动”,就是发展;“动”,就是锻炼;“动”,就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动”,是催一新事物的使者;“动”,是保证生命健康的良药;“动”,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制造厂”。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动”;一个企业要发展,必须“动”;一个人要进步、要健康,也必须“动”。生命体不“动”之时,便是僵化死亡之时。“动”,是一切生物和动物,充满生机、活力的驱动力。
在思想方法上,不能“动”,只能一切从本本出发,照搬、照搬;在企业建设上,不能“动”,只能做被煮死的“青蛙”;在个人成长上,不能“动”,必然永远无所作为;在保健上,不能“动”,再强壮的身体早晚也会成为病弱之躯。“动”,产生思想、产生智慧。“生命就是思想”(古罗马・奥勒利乌斯)“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帕斯卡尔),“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帕斯卡尔),思想使人脱离了动物界,作为人如果没有思想,只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而已。“人的思想需要不断角发和丰富才能有效的调动起来,活跃起来”(吴璞),这就是“动”。“闲人的头脑,是魔鬼的工厂”(郁达夫)。不能“动”的头脑,是危险的。智慧,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感悟,“从伟大的认知能力和无私的心情结合之中最易于产生出智慧来”(伯・罗素)“智慧是灵魂的美德”(塞内加)。有智慧,是人才和能力的象征。而智慧只能从“动”中才能产生迸发。我认识一位退休干部,退休前由于能“动”,工作上不断有新的业绩,身体也十分健康。退休后,过上了清闲日子,整天养尊处优,吃吃睡睡,不喜欢“动”了,结果时间一长,什么老年痴呆症、骨质增生都找上门来了,人一下子老了许多,不久病卧在床,不幸仙逝。医生说,如果他多活动锻炼些,决不会“走”得那么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古训,看来是有道理的。古往今来,凡是长寿的人,都是和“动”结下了不解之缘的。别的不说,就从巴金老人来说,他一生磨难,但能在一生之中不停地“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创作,直到晚年,还写下了《随感录》这部传世名作,现已活到101岁。正因为得益于“动”,他才有了生命的活力和高寿之福。这些年来,我们也不能见到,有不少企业,由于能“动”,管理有方,用人得当,改革和发展扎实有效,成为“银光闪闪”的“犁”,从而使企业焕发了生机,经受住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竞争的挑战,从而走向了发达兴旺。但也有的企业,守旧不前,不能因时移而“动”,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丧失了竞争力,最后竟成为“颜色发乌、生了锈”的“犁”,落得个倒闭的下场,实在可悲。新的一年开始了,作为个人和企业,都应当早作谋划,认真作好“动”这篇文章。因为只有做好这篇文章,我们才会以旺盛的生命活力,去创造新一年的新业绩!
旦旦的“遗书”
安 顿
昨天姐姐来看宝宝,带来了一样特别的纪念品——旦旦的“遗书”。
那天傍晚旦旦一个人被困在电梯里,电梯刚好卡在11层和12层之间。他按了紧急呼救按钮,却始终没有人来救援。据他描述,电梯里灯光昏暗,而且,他还有氧气越来越少的感觉。不知道是事实还是心理作用,反正他觉得自己快要没命了。于是他“视死如归”地写起了“遗书”。内容如下。
如果我不行了,请看到的人把这封信转交给我妈妈,联系方式:……
妈,我憋在电梯里,出不去,快死了。有几件事要告诉你:
1.我的存折在姥姥家的抽屉里,你拿开《福尔摩斯探案集》,掀开白纸,就能看见,密码是******,里面的钱都给你。
2.MP4在我书包里,是新的,也给你;我小姨给的照相机和摄像机,如果她不收回,也给你。
3.我不欠别人钱。
4.卖围巾、书和影碟的账单在Sue阿姨那里,我只拿走120元,交了上个月的饭费。你按账单和礼品店阿姨结账就行,她对我很好,不用再讲价了。
5.我觉得很对不起你,上次考试让你很丢脸,本想期末翻身的,可来不及了。上次我表决心说以后会好好学习,将来挣大钱养活你,不让你更年期的时候还工作,现在也实现不了了。你以后要对宝宝好,等老了就指望她吧。我没留下什么好,光不听话了。
6.妈,你别老喝……
旦旦就写到这儿,我猜“喝”后面应该是“酒”。我问:“怎么没写完呢?”姐姐哈哈大笑,说:“写到这里,旦旦就得救了。”
姐姐说,旦旦晚上吃饭的时候讲这件事,说:“妈,你还真挺重要的,我刚才一看,死之前想的都是你的事儿和钱的事儿,你看看,你就跟钱似的那么重要……”
姐姐讲这些的时候我眼前就是旦旦的样子,他去年还穿过我没有宝宝时穿的皮夹克、牛仔裤、大毛衣,甚至戴过我的墨镜。再退回到宝宝出生之前一个多月,我和姐姐带着他到峨眉山、乐山、青城山玩儿,那时过安澜桥他还要拉着我们的手。而更小的时候,他跟着我在家门口的小公园里趴在地上挖蚯蚓、跟邻居孩子飚自行车……就是这个孩子,现在已经会如此轻松幽默地化解一段说起来还真有些危险的经历,也会如此不着痕迹地安慰大人了。
我说我还是给旦旦打个电话吧,看起来是个搞笑的事情,但当时孩子一定吓坏了。
我打电话的时候,旦旦在写作业,我说:“听说你遇难了?”这是我们的暗号,每次想说自己某种不光彩的事前,都会大叫一声“我遇难了”,来缓解尴尬。旦旦说:“是啊,以为小买卖做不成了,写了一大堆和钱有关的事儿,还真唯利是图……”我说:“你个小没良心的,居然没提到你小姨……”旦旦说:“还没来得及写你呢,就得救了。”
“也是啊,世上只有妈妈好,你那遗书,你妈看了……”我说这些的时候,姐姐转身去了厨房。
旦旦告诉我:“其实我知道我死不了,就是想给我妈一个安慰,因为她一直为我考试成绩不好着急,我就是想告诉她一声这次我能考好,给她一个乐子,让她放宽心。”
很快,我听见宝宝大喊:“大姨哭啦——拿毛巾——”
有时候孩子的成长就会这样触动母亲吧?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常常就是在这短短的一瞬间,那时他们娘儿俩一定是心照不宣的。
旦旦的这份“遗书”,姐姐一定会好好收藏的。
(选自《时代读者》)
【读与思】
其实孩子是明白大人良苦用心的。孩子平常看到父母对长辈、对自己的爱,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会逐渐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这个习惯会让父母备感欣慰和快乐。
【悟与写】
此文在写作上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语言描写传神、生动,再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懂事、体贴。如,“妈,你还真挺重要的,我刚才一看,死之前想的都是你的事儿和钱的事儿,你看看,你就跟钱似的那么重要……”“其实我知道我死不了,就是想给我妈一个安慰……”等,读后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妙文二】
让我流泪的橡皮
纪广洋
初二开学那天,按个子高矮重新分座,我和同村的纪翠兰成了同桌。她是个漂亮且优秀的女生,遗憾的是,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翠兰,家庭状况却不好。在校园里,没有哪个女孩儿比翠兰更清秀,也没有哪个女孩儿比她更寒酸。她的练习本总是先用铅笔写满正反面,再用钢笔覆盖一遍,她甚至捡瓶塞、管头等橡胶制品代替橡皮。
那天,我买了两块儿包装精美的橡皮,准备送给翠兰一块儿。午休时,我乐呵呵地跑回教室,正好她一个人在。我把橡皮放在她的书上,“送给你的。”她抬头看了看我,犹豫地拿起橡皮,问:“你干吗买这么贵的橡皮?我才不要呢。”我怕伤了她的自尊心,就说:“我去买橡皮,一看挺好的,就给你捎了一块儿。买都买了,你就收下吧。”“多少钱一块儿?”“我就不能送你一块儿小小的橡皮吗?”我一听她问价格,心里猛然涌起不悦,提高了嗓门说,“咱俩同村、同姓、同族、同辈分,按说我还得叫你姐姐呢,我又没有别的意思,又不怕别人说闲话……”“你不怕,我还怕呢!”她也大声说:“我知道我家穷,可我凭什么要你的东西!我用不着别人可怜……”
就在这时,几个同学说笑着走进教室,我便不再和她争吵,顺手拿起她的书盖在了橡皮上。她神情复杂地看了我一眼,便趴在桌上不动了。
下午上课铃声一响,班主任就宣布全体同学到操场上清除杂草。翠兰离开座位前,用书把橡皮推过了我与她的“三八线”。我装作没看见,走出了教室。就在操场上的杂草被清理得差不多时,翠兰的手被三棱草划伤流血了,班主任让我带她去清洗、包扎一下。回到教室后,翠兰忽然问我:“那块儿橡皮呢?你没收起来,怎么不见了?”我以为她改变主意,收下了橡皮,才和我开玩笑的,就以无所谓的口吻说:“不见就不见吧,不见就对了。”“你这是什么意思?”翠兰的表情忽然严肃起来,一副焦灼万分的模样,我这才意识到橡皮真的不见了。我安慰她说:“或许哪个同学拿去看了……”“哪个同学能拿去?所有人都去了操场,我是最后出去的,又是最先回来的……”翠兰竟有了哭腔。
这时,已有同学陆续回到教室。我说:“明天再说吧,也许当时都忙着出去,记不清了。”翠兰没再说话,眼里却凝聚着浓重的疑云。
放学后,我一遍遍寻思:明天翠兰一定还会提起橡皮的事,怎么办?思来想去,我急中生智,又买了一块儿一样的橡皮……
第二天,我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了翠兰。没等她说话,我就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两块儿一模一样的橡皮,装作忘记的样子,说:“哎呀,我真糊涂,回家一摸口袋,两块儿都在里面……”
“你胡说!”翠兰一边翻书包一边幽幽地说,“那块儿橡皮在我书包里呢,是我不留神把它夹在书里了。你说实话,是不是又买了一块儿?”
我只好承认:“昨天,我也弄不清橡皮是怎么不见的,怕你惦记,就……”“别说了,”翠兰嗔怪地笑起来,“其实这事儿全怪我,我太执拗、太不近人情了,才惹出这样的误会。让你受委屈了,请你原谅。”
我嘿嘿地笑了,笑着笑着,眼睛就开始发涩、发热……而让我真正不能自已地流下眼泪的,是在两天之后的物理课上。
那天上物理课,赵老师手里拿着一块儿精美的橡皮,径直朝我走来,嘴里还不停地说:“前天你们在操场劳动时,我从教室外经过,看到你课桌上的这块儿四四方方的新橡皮,就想到我正为初一准备的浮力课,打算用它做个实验,看把它放在水中能浮出几分之几……没耽误你用吧?”
赵老师回到讲台上,目瞪口呆的我,也重重地坐下了。我想,我肯定是流泪了,不然,翠兰怎么一边夺过我手里的橡皮一边说——“两块儿橡皮我都要……别哭了,好吗?”说着说着,她也泪流满面。
(选自《美文》)
【读与思】
文章写出了人世间最伟大、最纯洁的情感——彼此理解、关爱的友情。最令人感动的是,翠兰和“我”不约而同都买了橡皮,并且不惜用善意的谎言“欺骗”对方,以使对方心安,反映了朋友之间的纯真情谊。
/
明月繁星是那么简单的事物
可是在爱恋者的眼里
却变成了一首最动人的旋律
那爱着的心
早已在一首抒情的诗里生出了双翅
奔赴了爱人的天涯
/
人世间有许多的情感
而历久弥新的爱情
则是最纯美最惹人怜惜的那朵
悄悄打开一本记忆的书
只为在那一行行的浅叙里
再增加一次与你亲近的机会
/
怀着想念的心情书写的文字
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
一种心灵切切的热度
在这样温热的文字里走过
你的心也被不小心融化了吗
/
今夜静守在夜色一隅
蘸着心灵的清墨为你写诗
我在一首诗中为你幸福的微笑
为你动情的泪流
只要有人可想有人可念
就是心头盈握的一种最温暖的幸福
/
清浅的夏日
忽然在一本书中读出了你真挚的目光
在距离我心灵最近的地方
竟都是为你写下的句子
默默的在远方注视着你
或许是我唯一能够为你而做的事情
/
怀念的歌曲聆听的越久
对一个人的记起就会越多
在凡尘中遇见了你
那些最美的时光又被流放到了何处
那朵爱之花曾经在哪里扎根就注定在哪里凋谢
我却只能在一首诗中静静的陪你到老
/
如果我们不能留住一个美好的季节
那么就让我们在文字里留下一个美好的人
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
心头有一个人的美丽占据着
其它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了
或许这就是爱是心中唯一的美丽诠释吧
我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到上小学时才会到城里。我没上过“幼儿园”,我不曾玩过一些奇特的玩具,我也不会一些脍炙人口的、小朋友们都会的儿歌,我的皮肤也不白……说白了,我就是一个彻底的丑小鸭。
初到城里,我不受任何人欢迎,甚至连我的座位也没有,作为插班生,我的位置就在最后一排——站着听课。收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我就自卑的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为了掩饰自己,我变的敏感又暴躁,经常惹是生非,被老师骂,成绩自然也是差得要命,一年级的功课,居然都值得八十几分。
如果我没转学,如果我没碰到那位老师,也许我的生活就会如此下去,没什么希望了吧。
二年级转学,当妈妈把我送到新的学校时,我内心还在排斥,我怕再受到歧视……我先见到的,是我的新班主任——教语文的朱老师。我一直低着头不敢正是她,直到我亲切的抚摸着我的头,我惊奇的抬头,她满脸的惊喜,对我说:“多么漂亮的小孩,你一定很棒!”
只觉得瞬间阳光变得灿烂,驱散了先前我心中所有的不安,受宠若惊的我感到鼻子发酸,那是我听得第一句赞扬,是生命最初的感动啊。
从此,我爱上了学习,爱上了语文,我的成绩在飞速提高,我感到我身上充满了力量,因为我认为我也是老师的“宠儿”,我一定很棒!终于在那学期结束,我考了班级第二名,比第一名只差一分,收获了我的第一张奖状,同时还有生命最初的感动啊。
昆明生活感动中国・2006城市与建筑论坛谁的街道?谁的建筑?艺术家的考虑从来就与建筑师。规划者们不同,他们就像这座城市的右脑与左脑。尽管不同。尽管争论,但PK的目的只能是一个:为了城市中的人活得更好。
每10年增加2亿人,这就是中国城市化的速度。1990年代那种“离土不离乡”的模式宣告终结。于是城里的房子如雨后春笋,房地产业如日中天。然后,中国的城市的房龄只是30年,为英国134年房龄的零头,80%的建筑是1980年代后新建的。
建筑风格更是千城一面。何为城市魅力?什么是城市价值?地产商应承担什么责任?城市建设是建筑师、规划师说了算,还是艺术家说了算?
针对以上问题,2006年12月2日在昆明滇池高尔夫会所举行了一场名为“昆明生活感动中国・2006城市与建筑论坛”的学术论坛。论坛由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主办,昆明百货大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21世纪经济报道》、《新周刊》及昆明报媒全程报道。
谁的城市?谁在创造城市价值?
房地产及相关产业涉及到一般中国城市的二三成税收,在一些中小城市甚至占一半以上。近年来,在历次政府、购房者与地产商们的博弈中,均是以地产商获胜而告终。地产商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那么,要不要跟房地产商谈社会责任?
昆百大集团董事长何道峰:中国新城市运动和企业的责任与使命。迅速城市运动化带来的问题和忧虑:第一是耕地减少。城市化如果设计得好,理论上比“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离土不离乡”的方法要节约土地。第二是环境问题。中国70%的水源被污染,全球空气质量排名最差的20个城市有16个在中国。第三是能源问题。从1995年中国结束作为石油出口国地位,转变为石油进口国。第四是社会冲突。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把中国带进多元的时代,也带进了非常热闹的时代。面临很多问题要解决。
如何建设和谐社区?和谐包括民主意识的培育,要从社区开始。每一个房地产商都有这样的责任,培养社区的和谐文化、民主意识。
毕远集团总裁任志强:房地产开发的创新与城市价值的提升。什么是房地产开发的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的你死我活。如果没有你死我活就没有创新。最近流行的一本书叫《蓝海战略》。蓝海相对于红海而言,所说的红海就是你死我活当中的拼杀。中国城市化水平这么低,房地产就应该是一个蓝海。但在局部项目的竞争中,也形成了一些厮杀。
实际上,城市价值的提升,除了靠政府主导的城市规划,更重要的就是靠开发商的创新。如果没有房地产商的创新,城市盖的房子破破烂烂,政府画的美好蓝图就是一幅烂图。如果开发商种的花是最好的花,城市价值的组成或者说重要的组成来自于好的房子。任何一个城市、一个好的建筑实际上代表城市的形象和价值。如果城市的房子好,就会留住财富、人才,形成生命力。
一个城市的住房在城市功能配置的支撑下,有竞争力的时候,必然形成对周边城市和经济的掠夺。北京的房越卖越贵,大部分就会被山西的大款买走,有人就会说,山西挣的是靠山西的资源,在卖了煤以后,获得很大财富。但这些财富并没有留在山西继续发展,形成企业财富和个人财富最后向北京转移。不但创造了北京的消费和投资,也创造了北京的第三产业发展。当这些财富在分流的过程当中,实际上率先提升了北京的价值,并没有提升山西的城市价值。
所以当一个城市的价值提高时,就会出现这样的矛盾,政府希望房地产的创新与发展拉动城市的地价,同时增长公共开支和资源配置。同时在城市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周边的富人为这个城市增加投资和消费,当地的居民一方面享受这些富人的投入,投资时带来的收益,比如税收增加,公共资源增加,但同时也必须承担物价房价上涨的过程。
如何建设和谐的社会。要把一个地区变成一个整体,要让地区之中所有的穷向富转移,让整个地区成为能吸引外来投资和消费的地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会达到70%,最高的可以达到90%。比如说美国,文化产业出口已经远远超过一般的商贸,所以它的产业增值率也是非常高的。靠房地产去创造的条件,包括它的开发、创新、城市建设、提供的居住条件,都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如果失去这个环节,城市的竞争力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在未来我们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房地产仍然是长期发展的支柱产业。也必然在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创造城市的价值,所以房地产商承担着城市再创的重大责任。如果做得好的话,城市会得到迅速的提升,反之城市将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被其他的城市代替。
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不要过分对地产商谈社会责任。强调地产商的社会责任,无疑是让我这种教授帮助警察抓小偷。政府与开发商之间,地方政府说了算,怎么让我控制房价,我能定开发价吗?政府和开发商之间冲突是很明显的,实际上等于政府和行业之间的冲突。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哈佛大学建筑硕士周榕:在我们这个时代,知识分子很难做到中立,要站在利益团体的一方,不是在一个强势团体一方,就在弱势一方。所以我今天听到的声音就是属于屁股决定脑袋的声音。
从开发区到房地产发展模式,经营城市的模式,带来两个后果。―个后果就是中国的城市政府在经营城市理念指导下,总是想着怎么把城市变现,怎么推动市场,非常快速积累资本,进行城市化的发展,达到城市制胜的目的。后果就是房地产公司政府化,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地方政府基本放弃自己的公共责任,也放弃很大一部分权力,让渡给开发商,开发商有资本,资本只会让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目的。
城市市长经常给人展示的,是PPT城市,在墙上一投,这大概是我们未来城市透支的未来。我最近了解到不仅是PPT城市,而是动漫城市,动漫就像一个梦境一样,你已经忘掉现实,你看到的就是未来。无论PPT城市还是动漫城市,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告诉你城市未来的文化是什么。没有一个人知道生活的精神状态是什么,追求是什么。只考虑发展,我们已经把城市变成文化沙漠。
这是极大的问题,有些城市大概在几年间就把未来几十年的发展用地全卖光。城市为了发展经济,在最黄金的地段,用非常低水平的开发技术。实际上房地产思维归根到底是短期的思维,它是一种交易思维,重在交易、一次性的消费。这没办法。
中国人居环境委员会主任、资深建筑专家开彦:有责任要保留城市的文脉。对人居环境发展的战略性思考包括三个方面: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人文资源的保护。今天的城市建设应突出城市的文化特色,保留城市的文脉。一个城市的文化应保留在文化古迹中,应当弘扬中国风的建筑,在这点上,杭州就做得很好,可以让人感受
到那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梁蓓:何为城市魅力?城市魅力包括两个要素,不可复制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城市的传统文化和不可替代的优势与经济发展结合缔造了城市价值。同时,城市价值的体现与资本的沉积密切相关。
一个城市的魅力不仅有非常良好品质的居住环境,更重要的是你的城市是不是可以通过商业地产的建筑、投资、租赁和降低控制率来获得更好的人群,长期变成城市固定的居民。进而改善这个地区居民的人口结构和受教育程度,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魅力所在。
谁的街道?城市文化就是房地产文化吗?
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城市文化就是房地产文化”。街道承载着城市文化。街道要让两口子吵架了夜晚有去处,街道要提供电影小说的素材。那么,街道要不要乱七八糟?是要整齐划一,还是要活力?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总工程师孙克放:如果我当市长,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昆明市的所有广告牌取掉,你去国外看一看,哪里有?大牌小牌的到处都放。前几天去厦门,厦门好多彩灯,红的、绿的、黄的,跟农村似的,花了两个亿的投资,这不光是节能,太难看了。每天晚上要两个半钟头耗费资源,把这些钱拿来解决农村孩子上学的问题多好呀。
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城市不可能搞好,居住问题、交通问题。都和规划密切相连。
当代中国哲学界新派代表人物、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汪民安:城市到底应该是什么?你说北京是什么?昆明是怎么样?真正的城市从来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城市永远是在变化当中。
现在的中国城市是,街道越来越少。马路越来越多。街道向马路变化。没有街道,基本是没有人走路的,全部是机器走的路。如果一个城市完全由机器主宰的话,这个城市就没有魅力。
街道是什么?充满了人群,人和入之间有接触,有时候是擦肩而过。街道是公共空间,让所有的陌生人,在街上有一种偶然性的场所。在街道上非常平等。因为街道上的人群是陌生的,谁也不知道谁,你再有钱也没有什么优越性。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同类,在某种意义上,不会有自卑感。所以街道在这个意义上恰恰是城市公共领域的民主化,是非常非常好的场所。可我们现在把街道都拆掉了。
刚才有人说广告应该拆掉,我觉得街道所在的地方,就是应该充满各种各样的广告。街道要那么整洁干吗?干净的街道你会很拘束、不自由。农民进城的话会很别扭。还有一个是混乱,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小摊贩。各种所说的脏的东西,应该有些街道上该有的污垢。
在这种街道上,我们应该感觉到什么呢?就是活力。街道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一个舞台,还有大量的人群、噪音,所有的东西,在街道都有激发性,有表演的欲望。比如说青少年,如果青少年在家里发生冲突,他不可能在家里,也有可能到街道上,把人的激情点燃起来。为什么年轻女孩喜欢上街,而且会穿得非常漂亮。如果我们每一个人上街的话,有一种很好的感觉。所以一个城市失去街道的混乱、脏烂,我就觉得没有一点城市的气息。
街道可以供很多无处藏身的人,在街道上找到他的空间,很多人没钱买房,确实是没办法。不能让他没有街道去。比如说乞丐,乞丐就是以街道为家,他每天在街道上生活,利用街道,看街道上的人。乞丐才是城市秘密的观察者,乞丐是最值得住在这个城市的。比如说还有小偷。
孙克放:就差杀人放火的了。
汪民安:我不需要人赞成,我说的不是真理,我没有真理观。我喜欢街道上的,我喜欢街道上的乞丐。我都可以感动,在我的文章当中都可以体现。我还喜欢街道的小偷,小偷确实也喜欢街道。你喜欢的那种街道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整理得那么干净、豪华的商品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就不喜欢王府井的街。城市不能专门为某些精英设计,不能为某些所谓的有很多钱的人设计,我觉得街道就是给小商贩设计的,那有什么不好的。这才是城市的魅力。城市一定要有节奏、夜晚、梦境,不要搞得那么光亮、透明,搞得那么没意思。
《新周刊》杂志社社长孙冕:1998年是我进入云南第一年,那一年《新周刊》做了专题叫《感动中国》,那期专题说,在历史时代里面,有很多英雄人物,、雷锋等等,这些人都是那个时代的光彩。我觉得返过头来问,昆明生活如何来感动中国?现在我们选择居住的时候,很无奈地选择别人给我们安排的发展商,把自己安排在不喜欢的空间里生活。这可能是第一次购房的无奈,假如说有第二次、第三次,这些人有权选择他们的发展商,更有权选择他们居住环境的优越性。
资深建筑评论人史建:因为我是做建筑和城市研究评论方面的,有必要替街道辩护一下。过去有人认为,广场、绿地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对老百姓来讲是最重要的,但恰恰街道才是公众最重要的空间。就像《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上讲到的,街道要有活力,它是城市的公共核心。我们把这个东西取消了,在我们的住宅和城市之间就缺少很空的这个余地。
周榕:城市要不要烤白薯摊?广告要不要整治?我觉得这种思维就是建立在乌托邦思维的基础上。这种城市思维还停留在大概19世纪50年代的巴黎市长奥斯曼的思维上。城市脏乱,为什么?因为我们本来就有这样的存在。
孙克放:城市的管理,一个是规划的实质,一个是管理的秩序。我们不能把城市作为无序的状态,不是希望城市没有个性、特点,比如我说广告,我去过东京,东京给我印象比较深。6年之内,东京要拆除所有楼面的广告,你知道吗?刚出的文件,广告做到楼体上,整个住宅轮廓都改变了,这是不允许的。同志们!这是我们规划最基本的东西,同志们!我承认这些风趣,可以卖烤白薯,不是不让他卖,是要按规范去做。
汪民安:城市设计得再好,如果跟人没有关系,我觉得城市就是失败的,我不管城市是什么真、善、美,再好、再干净、再漂亮,如果跟人没有关系,还有什么呢?一个城市有价值,要体验城市,要能够干事。我是特别想从人对城市的经验出发,我不从教条出发,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制度?什么是观念?
谁的建筑?建筑师要兼顾城市文化吗?
面对新洋派建筑盛行北京街头,传统派建筑师曾发出“绞死库哈斯!”的口号。艾未未针对“鸟巢”的批判者质问,一百多年来中国建筑师对世界建筑业又有什么贡献?关于鸟巢之争,只是技术层面,却回避了文化层面的争论。艺术家对当代中国建筑领域的批评是,没有建筑师,只有技术员。
当代艺术批评家、雕塑家包泡:“鸟巢”等京城四大新派建筑标志着梁思成以来新古典主义80年的结束,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建筑时代。所以我感到很欢欣鼓舞,中国的建筑文化总算进入了当代文化的国际舞台。
你是工程师的角色,没有当代文化艺术,你只是一个技术沿革,不是一个文化沿革。所
以“鸟巢”的通过,在中国传统建筑上,一些建筑师就极其反对。没有一位建筑师要维护“鸟巢”,最后是一些开发商和艺术家,搞了个“青岛声明”,支持中央,保持“鸟巢”的完整建筑。
中国的建筑师如果没有融入当代文化意识,没有了解当代文化艺术,仍在重复着不能给人民、国家最新的当代文化作品的行为,实际上是阻碍城市文化的发展。我们把一个落后的形象在低层次上大量地批发。这对我们的建筑师或者技术人员来说,是一个很悲哀的问题。
中国的企业家介入当代文化,中国的当代企业家同中国当代艺术家走到一起,这是在北方很重要的特点。北京有一批当代艺术家,对中国当代文化提出自己的见解,最终和开发商走到一起。
周榕:评价鸟巢,最后流传下来的不是废铁,一平米一公斤,而是文化附加值。建筑师是为城市建筑增加附加值的人,至于结构那是结构工程师的事,造价是预算师的事。悉尼歌剧院超出预算的10倍,为什么现在没人说了?
史建:“鸟巢”的问题,我们还是谈技术问题。我不知道怎么看埃菲尔铁塔,从技术关系来说是没有用的,从刚开始建造的那天起,都说是错误。实际上也是建完以后,马上就要被拆掉的,最后却成为城市的地表性建筑。
开彦:不要把所有存在的城市不好的一面,都归罪于建筑师。城市要讨论的问题、涵盖的事情是非常复杂的。不是一个规划师和建筑师所能完成的,而是方方面面,包括社会家、哲学家、政治家,一切一切的人们都共同来关注的。但有一条,只有把规划做好了,因为规划是整合资源,包括自然、能源、土地、材料等各方面。规划是引导未来的、创造未来生活的。对于整治烤白薯这类问题,不能是因为乌托邦就不努力做了。
建筑师本身是有责任的职业,是技术含量很高的行业。同时又是重视艺术、文化的专业。建筑师在国际上是非常受尊重的,中国建筑师可能水平低一点,受某种影响,出不了几个大师,可我们的职责是需要创造未来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我们要融合文化,做得更好。我觉得建筑师有非常崇高的职责。
没有谁打败谁,争论还没有结束。建筑到底是技术还是艺术?这个东西始终没有说清楚,到现在还在争论。说是艺术构成品,或是材料构成的,我觉得正确的看法,建筑是有功能性的,它产生价值的。所谓有价值就 是能够使用的。当然精神也是需要,也存在价值。
争论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争论是万万不能的
争论还在继续。这是一场右脑与左脑的争论,一场远未完结的争论。
何道峰:未来的30年,中国将会有5到7亿人从农村搬到城市来居住。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运动。我们今天讨论房地产的许多问题,要放到这个大背景下,才容易看清楚,才不至于失去方向而杞人忧天。
第一,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带来房地产业大发展,确实没办法不成为全国人民关心的话题,想让它不热闹都不成。也感觉到这个领域所涉及的知识很多,绝对不是简单的开发、盖一个房子卖一卖。其实涉及的问题非常的深远。
关于城市规划,文化界人士持批评的态度,认为缺乏对人的关注和人文关怀。这是中肯的。但解决这些问题的路远比揭示问题复杂得多。
在规划和建筑设计层面,当前中国这样快的发展速度和产量,导致我们的建筑设计人才培养跟不上,建筑设计前的调查研究、讨论互动时间不够,难免萝卜快了不洗泥。想想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了全世界多少建筑,这是我们多少建筑师在日积月累辛勤工作的结果,不容易!虽然毛病很多,但是很多海外人士到中国来都不禁为之惊叹,这是什么速度!是什么样的规模!
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和房地产行业,确实带来了空前的机会,但也是全新挑战。大家容易吗?我看都不容易。
第二,这确实是多元共存的时代。我想到有点像文学界,首先要有写小说的,也要有文学批评家,还得有出版商。作家费尽辛苦写的东西,评论家说你写的是垃圾,作家要习惯于在咒骂声中成长,但回去你还得写。但没有评论家也不行,因为你不知道写出来的东西效果怎么样。他们的功能不同。从另一方面讲,评论家虽然骂别人头头是道,但写不出来,因为你脑子里全部是框框条条、概念等等。你没有马克・吐温生活的经历,怎么写出密西西比的感受,没有小仲马的经历,怎么写出《茶花女》。当然,面对出版商时,作家和评论家会联合起来骂他们“庸俗”、“没脑子”、“只知道赚钱”等等。但没有出版商又怎么能有文学?这是个共生的道理。
因此,开发商也有存在的理由。如果没有开发商,你们就不好玩儿。为什么呢?你给谁设计呢?
第三,我们每一个人,在历史里都有很多无奈,太多的无奈超出我们的控制。比如说北京市的建筑学界受到强烈的批评,但是很多建筑设计师也没办法呀!有的时候政府有很大的权威。上海在90年代初期就立了一个规矩,凡是标的物超过2500万美金的建筑物,统统都要进行国际招标。就这条,让上海的设计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因为北京市商业文化传统上比上海差,没有这条规定,政府就肯定要干涉,一干涉,大家就都非常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