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祖国风光的古诗范文

祖国风光的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祖国风光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祖国风光的古诗

第1篇:祖国风光的古诗范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够“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而“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正是古诗文这片园地能给孩子们的宝贵的滋养。

我们常常谆谆教导学生爱祖国、爱人民,有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何谓“崇高”?孰为“正确”?在古诗文中就有具体的最好的注解。

忧国忧民的炽热情怀,对理想孜孜不倦,至死不渝的追求是古诗文里的最强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古到今,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都积极入世,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不变理想。他们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所以当“生”与“义”二者不可兼得时,孟子舍生取义,曹操即使暮年,依然壮心不已;所以有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有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所以有了身处浊世、身居陋室的卓然高洁,当国破家亡时,一直婉约缠绵的李清照有了“生当作人杰,死也为鬼雄”的呐喊……

我想,当这些铿锵的声音撞击着学生的心灵时,那些不朽的名字也烙在他们心底,那些高大的形象也就矗立在他们的行为世界。

古诗文中对祖国河山深情描绘,美好自然的款款抒写,犹如绵延千年的山水长轴。漫步其中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川,关注美好自然的情感,促进他们珍爱生活,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因为这里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北国风光,有“千里莺啼”“绿肥红瘦”“烟雨楼台”江南美景。春有“吹面不寒”的“杨柳风”,“遥看近却无”的草色;夏有那“接天’’的“莲叶”,“映日”的“荷花”,“稻花香里”的“蛙声”;八月的洞庭“气蒸云梦”,“波撼岳阳”;隆冬的飞雪染白边塞,犹如“千树万树梨花开”。

徜徉在古诗文的写景王国里,孩子们应该感到放眼祖国

河山如画,回首生活如诗。作为老师,自然应该能引导他们

思考探讨如何让千年河山继续如画般美丽,自己的生活如诗

般芬芳。

在古诗文里离别和挫折不是现在中学生所认为的不尽泪水和不绝的哀叹。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何等的豪迈自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此邻”是怎样的真挚洒脱;看:李白乘兴进京,失意离去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执着;几起几落的苏轼对月而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豁达、深邃。

古诗文里不光有做人的指南,还有学习的导师。“温故面知新”,“学而时习之”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方仲永的故事应该给学生生动深刻的启迪:勤奋学习才是一个人成才成功的关键。而宋濂现身说法,娓娓道来的是学习要谦虚、刻苦……

古诗文除了能给学生灵魂的洗礼,精神的滋养,情操的陶治,还能以语文的本色,给学生语文的营养。

古诗语言凝炼、优美、准确,外在清瘦而内在丰腴。它们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还是如何遣词造句,增强语言表现力的磨刀石,是怎样立意、构思、选材、表达的蓝本。“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钟”字写出诗人对泰山的无限钟爱,“割"一字千钧,写出了泰山的雄奇壮美,“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整齐双关;“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含蓄委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一针见血震聋发聩;《蒹葭》的一咏三叹,《马说》的言在此而意在彼,《桃花源记》的虚构与真实,《三峡》的结构,《出师表》的主题……

第2篇:祖国风光的古诗范文

一、品读诗歌语言的凝练美

诗歌要求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最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因此在语言上要求凝练、集中。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短短二十个字。包含这么多的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而这画面又不禁使人浮想联翩:宫女曾经花容月貌,却被禁锢在这凄凉冷清的古行宫中,看花开花落,年复一年,红颜已去,白发徒增,唯一的话题是回顾天宝时代玄宗遗事。此情此景,令人唏嘘不已。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盛衰的感慨,都从这短短的篇幅中表现出来了,语少意足,余味无穷。这首诗语言凝练,是写景、言情、叙事时以少胜多的典型作品。

当然,并不是凝练就意味着体裁短小。杜甫的“三吏”“三别”就都采用长篇叙事诗的体裁,用凝练的语言,对安吏之乱期间不同的社会侧面进行描写,表达出了深刻的社会内涵。

诗歌语言的这一特点,促使诗人对语言进行反复锤练,力求言简意赅、笔笔传神,在有限的诗行词句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勾勒出生活场景。

二、品读诗歌语言的抒情美

抒情是诗表现生活的基本方式,《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诗歌语言也就适应诗歌这种体裁的特点,或直接或储蓄地抒发主观情感。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其内容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指“国风”,其中很多作品是当时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如《七月》、《伐檀》、《硕鼠》等诗篇以强烈的抒情性语言表达了百姓对统治阶级的愤慨和对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鸨羽》《兔爱》表现的是百姓在沉重徭役下的痛苦,《蒹葭》、《关雎》、《桃夭》、《氓》反映爱情与婚姻的内容。《诗经》中有对男女青年恋爱过程中的心理的描绘,有对婚姻幸福的描绘,有对妇女在家庭与婚姻中不幸命运的叹惋,而这些诗篇无不包含着真挚的情感。

屈原的《涉江》以炽热的笔墨,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的执著追求,对人生的热爱以及决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光辉峻洁的人格,抒发了热爱祖国、同情人民、不惜牺牲自我的深挚感情。千百年后,我们仍为之感动。诗人就像春蚕吐丝,抒发的情感悠久绵长。

在诗歌创作中,感情的抒发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爱用直接抒情的方式,诗人能直抒胸臆,感情浓烈,但有时不免显得突兀、生硬和粗糙。而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诗人或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较之直接抒情更加的储蓄、自然。

三、品读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在各种文学语言中,诗歌语言最富音乐性。诗歌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节奏、音调、叠词和声情四个方面。

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的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反复。安排停顿间歇是形成诗歌节奏的重要手段。如果各诗句停顿次数均匀,就会形成鲜明的节奏。我国古代诗歌停顿规律性很强,一般是四言二顿,五言三顿,七言四顿。如四言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五言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七言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其次,韵律也是形成诗歌节奏的一个要素。韵律也称押韵,是指同韵母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次序地重复出现。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和谐,同类的字音在同一位置上重复,构成声音的回环美,这样有助于加强诗的节奏感,达到和谐整齐审美效果。如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业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以几重。”韵脚分别是逢、容、重,都属于平声韵。全诗语言平仄错综,起伏变化,但又在音韵上取得统一和谐。

诗歌的音乐性还体现在音调上。音调是指诗歌中字词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中国古典诗词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它的主要作用是借助字音有规律的抑扬变化,使音调和谐。

诗歌的音乐性还体现在多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来达到音调和谐的效果。如《诗经》中的《桃夭》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夭夭”“灼灼”为叠词,又《关雎》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参差”、“寤寐”又是双声词,“关关”为象声词。又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体现诗歌音乐性的另一要素是声情。诗歌音乐美的效果并不单纯由声音组合来达到,还必须有声和情的统一。只有达到声情和谐、声情并茂,诗歌的音乐美才算是完善的。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用早快淋漓的语言和轻快跌宕的旋律,表达其大喜过望、开怀畅饮的情绪,被称为杜甫的第一快诗。而诵他的《登高》,须放慢节奏,拖长声调。因为,这首诗的基调是感慨苍凉,抒发的是诗人低沉的感情,因此节奏要迟缓而沉重,只有这样,才能走进诗境,聆听诗人的心声。

四、品读诗歌语言的绘画美

中国古代诗词讲究“立象尽意”,“象”即形象画面,“意”及主观情感,意思是诗人的情意要融注在形象画面中,而不要特别的说出来。宋代诗人兼画家苏轼称王维的诗与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在再现客观世界、状物与抒情上是有共同之处的,即如古人所谓“诗画共源”,“诗画一律”。

但是,诗是语言艺术,以把抒情见长,而画的特点是以视觉塑造形象,因此,“诗中画”还是不同于“画中画”。“诗中画”比可视的画要抽象一些,间接一些,但它在读者心中引起的联想远远超过了直观的“画中画”。它可以超越时空,描绘流动复杂而变化的思绪与场景内容,更为丰富。

因此,许多古诗词描绘的画面虽然简单,意境却很深刻。如描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美丽的田园风光,抒发了闲适愉快的情怀;捕捉“明月松间照,清泉古上流”的清秀的山水风光,赞美了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描绘“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画面,抒发了满腹愁思。

五、品读诗歌语言的跳跃美

第3篇:祖国风光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美育策略

学会鉴赏诗歌是提高青少年文化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如何尽快掌握鉴赏要领,充分感受到诗歌的美学概念呢?一些老师在教学诗歌时,往往只重视诗歌本身的读、写,单纯地让学生记、背,而忽视了整体诗歌的美学原理,这就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中学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审美能力”。怎样才能在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完善美育策略,更积极、迅速地向素质教育迈进?笔者在此作探讨。

一、深情朗诵,激发学生感受美的形象

诗歌中美丽的自然风光、鲜明的人物形象,俯拾皆是。譬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山野;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高歌“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的,大义凛然的谭嗣同,为科学奋斗终生的竺可桢等,无不是让人读后动容的形象。

要让学生很好地感受这些美的形象,首先要让学生感同身受诗歌创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而“美读”就派上了用场。只有教师深情朗诵,透过语言文字,感知事物的表象,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知觉。

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朗诵,积极捕捉诗歌的语言信息,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自己的领悟。如教读《茶馆》中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谐音双关的语言,感受他凄凉和不满的形象;吴祥子“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所表现出的地痞流氓无赖的形象渐趋明晰。

从花红柳绿的勃勃之春(《春》)到晴暖温馨的济南之冬(《济南的冬》),从奔腾不息的长江三峡(《三峡》)到恬静素雅的北国风光(《沁园春・雪》),更是教师和学生放声朗诵的大好时机,在朗读中,学生有了美的感受和启迪,很快进入了情境。

二、认真鉴赏,培养学生欣赏美的思想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从前单纯地让学生背诵、辨词析句、翻译、试读试讲等方式的水平上,而应逐渐增加评论鉴赏的分量,多采用讨论、改写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陶冶思想情操。在“教师分析教材、学生了解教材、教师教导学生”这三部教学活动环节中,学生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提升学生的诗歌修养水平,就应该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例如同样是思乡,不同的诗人可以通过不同的情怀来表达。余光中的《乡愁》,是淡淡的,浅显地向我们展示思乡、思念祖国的情怀,而洛夫的《边界望乡》,则透露出更加强烈的感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讲解两名诗人所处的环境和所怀抱的心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容易理解体会这两首思乡诗歌内涵的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知识、能力、理想、情感、审美意识等因素,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或听或说,或读或写,或评或议,不拘一格,在发散性思维中习得知识、陶冶性情。

三、整体把握,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首完整的诗歌是一个整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因为精彩的形象和语言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有生命力,才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

我在听课中经常发现,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抽出诗歌中的一两句经典的诗句,让学生记忆、背诵,然后分析。这种断章取义的“名句赏析”其实破坏了作品的整体美感。诗歌鉴赏是一种整体思维式的精神活动,要防止僵化的、片面的解读,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审美价值。对于一些有关联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侧面,认真对照,或相近,或相反,或同中有异,有异中有同,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例如,林逋的七言律诗《山园小梅》、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和的词《卜算子・咏梅》,都是借梅花寄寓理想,比较点可以放在情景交融的意境上。林逋的诗借梅花表现自命不凡、风雅不俗的旧时文人形象;陆游的词借“寂寞”、“群芳妒”、“零落成泥”的梅花形象,表现一种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凄凉忧伤却又傲然不屈的思想感情;的词却借梅花塑造了一个积极迎接春光和百花共享乐的革命者形象。

诗歌有其韵律和节奏。一词一藻,一字一音,都不可略去,林徽因写的《别丢掉》,富有韵律,那一句“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星里\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这里作者创造了一种情绪氛围表达感情,用它的韵律与美感,使诗如画如歌。从这里,就引申到画了,诗如画,画如诗,一个好的画家和一个好的诗人常常不分彼此,纵使不是画家也懂得如何欣赏画,如唐代著名大画家大诗人王维,当代的画家与诗人席慕蓉,他们都是画家,也有很多好诗。对于诗,最重要的特点是意蕴美,对于画,则是笔墨美。虽然绘画早于诗歌,但是到现今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诗歌,画是视觉的艺术,而诗歌则是听觉的艺术。最佳的平衡点就在于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第4篇:祖国风光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交流;充满情趣;开放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74-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活泼是孩子的天性。学生的思想趋于成熟,他们渴望得到尊重,渴望一个展示的平台。因此一个自主的教学模式便应运而生。那么自主的语文课堂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孩子是“主体”,给孩子充分的交流空间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面向全体学生,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要实现有序的交流课堂首先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将不同基础、不同个性的学生搭配分组,以便实现“全体参与”;其次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此时你将欣然体会到孩子们的活泼与可爱;然后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检验,尽量向不同的学生发起提问,做到心里有数;最后以激励的语言进行评价。

二、课堂教学要充满情趣

1.一个语文教师要充满“激情”

语文教学范围广,意义深远。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如何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呢?因此教学时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能更有效地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如此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2.尊重学生的需要,注重“激趣”

语文教学禁忌是“枯燥乏味”、“死学”、“死记”、“脱离生活”。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是摆脱语文教学禁忌的先决条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识字2》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桂林优美景观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形态各异的群山、清澈见底的湖水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桂林的山、了解桂林的水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去桂林吗?你们还想说些什么吗?”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变得生动有趣了。

三、课堂教学体现开放性

1.给孩子一个展示平台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尊重学生的语言感悟

教材就是教学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青松》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墨梅》、《秋菊》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格林童话》、《唐诗三百首》、《365夜》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

四、引领感悟,注重积累

二年级上册《识字2》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第5篇:祖国风光的古诗范文

一、从初中语文的智能特点出发,不断加强互动交流

语文作为大家语言表达和人际交流的主要工具,具有明显的言语智能,要想不断发挥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上的积极意义,我们必须要重视语文教学课堂中的互动交流。老师必须要跟学生建立友谊关系,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深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根据学生的特长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以分组讨论的方式对所学内容进行交流和讨论,深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老师们不能总是自顾自地将书本内容灌输给学生,或者单纯地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在书本中寻找答案。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描述性语句,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进行分析和讨论,谈一谈这一个句子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使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该描写有什么样的渲染效果等。鼓励同学们在讨论中各抒己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此外,教师们应该改革教学方法,在做好备课工作的情况下学会巧妙设计问题,综合考虑该堂课的教学重点及学生的具体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发问,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同时又要保证该知识的难度是学生可以接受和理解的。这样的科学提问既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避免学生因无法理解问题而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二、构建多元智能化情境,引导学生融入语文课堂

语文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老师们必须要科学构建多元智能化教学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经历书本中主人公做过的事。这种情境教学设计不但包含了空间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还涵盖了自然观察者智能,有利于学生对陌生的环境和事物进行接触,深化其对文中描述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社戏》这篇文章时,由于本文描述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象和生活,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是很难感受到书中描写的生活氛围和气息的,学生对书中主人公“偷豆吃”这一行为并不理解,也无法体会文中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们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班上的学生到乡村地区感受一下农村生活,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文中关于乡村童年趣事的描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又如,在进行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课文的学习时,老师们应该在书本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融身到大自然中去体会春天的万物。老师们可以通过组织春游和野炊等方式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课文中描述的各种景象,并引导学生用心感受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另外,语文教学情境的设计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例如,在学习《醉翁亭记》这篇课文时,很多教师往往会选择使用多媒体图片展示醉翁亭,借以反映书中的情境。但是这样直接以图讲课的情境教学方式并不适合学生,因为学生的年龄比较小,阅历少,感悟能力有限,单靠看图无法让他们感受作者与民为乐的情怀。所以,老师们应该先介绍书中的人物背景和故事经过,再使用图画点题,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根据学生不同智能特点科学安排语文教学任务

老师们应该要在每次课堂教学之前认真分析课堂授课中可能会涉及到的智能,使语文教学内容能够与相关智能进行有效结合。例如,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歌赋以及精品美文本身就带有很多的美感,例如古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还有写景美文《桃花源记》和《济南的冬天》等教材中收录的作品,都很好地展示了祖国江南美景或者北国风光,描述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带来的美的享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特长,有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然探索能力,有的学生在空间能力方面比较有优势,老师们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特长,科学地布置学生的学习任务。例如,在进行《乡愁》这堂课的教学时,应该安排语言智能突出的学生负责相关文学作品的搜集,安排艺术智能比较有优势的学生负责收集一些抒发乡愁的音乐作品,以便将学生的个人智能有效融入语文教学中,促进语文教学的智能多元化,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