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秋天的好句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很多时候,读一本书,总是想,人家为何能写出某种味道?为什么简单的语言却回味无穷?
阅读可以帮助我们酝酿语感,习得某种支配语言感觉的能力。
我追求语言的变化,不同故事用不同的语言风格来写:某个故事是温暖的,可用抒情的语言去写;某个故事是诙谐的,可用幽默和简洁的语言来写。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举例学妙招
例1:火车飞速奔驰,远去,铁轨那头还传来哐吃哐吃的声音,黑猫忽地从床边跳上窗台,蹿到铁轨上,坐着,看着远处,远处是天空、地平线,星星微微亮着。
黑夜里,木屋和铁轨又恢复了平静,只有屋子中央光秃秃的灯泡在晃动着。
那是他离开家的多少个夜晚呢?他没有数过,但真的很久很久了。久得再也没有寻他的信息了,阿伦揉揉鼻子,有些酸酸的感觉。
火车、铁轨、黑猫、远处的地平线、依稀的星星,这是远景;木屋、晃动的灯,这是近景。
这些景物的选取是特意的,火车和铁轨让人想到远方,木屋和灯光让人想到家。人在这样的景物中想到离开家太久了,想得鼻子酸酸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就写出来了。
景物描写中加入情感,使这段文字具有画面感和内在的弹性。描写景物不光为描写而描写,而是为了烘托人物的内心。书写人物内心也不是直接和简单地处理,而是在景物描写中自然流露。
例2:广场,钟楼,鸽子,街边长椅。
这里是谜城,一个遥远的北方城市,道路曲曲弯弯,拐角处也不见路标,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迷宫。
钟楼,这个城市十字路口最高的楼,楼顶的大钟四面都是钟的表盘,站在城市的任何地方一抬头就知道是几点了。迷路的人可以看着钟楼,听着钟声“当当当”地响起,顺着声音回到钟楼,就可以弄清楚方向,重新走向四面八方了。
……事实上,到了这里,候鸟也不再往北飞了;流浪猫也不再往北了;经常闯入城市的田鼠也常常会在城市广场的某个空旷处,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鼻子失灵,迷失了方向。
谜,这个城市给人谜一样的感觉,这种感觉会传递给每一位读者,让读者感受到好奇和神秘。写出城市的景物不难,难的是写出特点,这段文字中,抓住一个“谜”字,写出了对这个城市的细微感受。培养对事物细微的感受,用细微感受写作,可以让文字细致而有特点。
例3:他用疲惫的眼神看了看周围,灰色的钟楼,灰色的桥,塞满报纸的桥洞,这又是他临时落脚的桥洞。
他爱桥洞,世界上那么多桥洞,他总会找到一个。
桥洞,就是流浪汉阿伦临时的家。阿伦漂泊多年,内心其实充满了对家的渴望,所以,他爱桥洞,桥洞就是家。世界上那么多的桥洞,总有一个是他的家。这是作者想要表达自己对家的感受,是有观点的语言。
每一位写作者都可以在文字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我,是写作的乐趣。
例4:阿伦随手抓住一条蓝色报纸小鱼喂他的猫。
猫闻到油墨的味道,这不是他爱的,嚼起来有点硬,但他仍然吃了,吃完,猫觉得自己忧伤而沉默,仿佛看见了深深的大海。
阿伦抓到的是蓝色的报纸小鱼,蓝色,大海的颜色,有时候也可以给人淡淡的、忧伤的、安静的感觉。蓝色――忧伤――大海,这是有想象力的语言。
妙招总结:
1.在阅读中学习写作,不是直接把好句子摘录和运用,而是学习方法,写自己的好句子。
2.写好句子其实并不难,以上例子中的句子都简单、短小。
3.运用想象写细微感受,抒感,表达自我,这也是文学表达的乐趣。
跟着作家学,试一试
秋天的蝴蝶,逆风飞行,给你带来怎样的细微感受?春天里,桃花瓣飘落,树下的蜗牛给你怎样的细微感受?站在阳光下的雪人,又给你怎样细微的感受?
先画一画,再选择其中一幅图,写出你的细微感受。
习作精彩片段摘录
周芯蕊(三年级)《恐龙的想法》写出了想象――
恐龙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它想成为探险家,到地下去寻宝,到南极去找企鹅,到天上去找太阳,破解未知的谜团。最后,它自己成为了一个谜。
冒玉舒(三年级)《我的同学》写出了观点――
那位同学瘦得像根棒球棍,人非常滑稽,每天都是笑口常开。他的身上总是会有汗味儿,能把虫子从北极引到南极。
关键词:词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07-01
新时代、新社会、新信息、新变化。但是,不变的事情还是有很多。比如,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下足“词语积累”这一功夫,否则说话、习作等其它训练都无法进行。因为万层楼房皆地起,学习也如此,没有词语的积累就无法提出高质量的学习,就不可能快乐学习、幸福学习。
尤其在当今课程改革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积累训练的呼声越来越高,反映了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质量,注重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实践要求。下面,笔者浅谈如何加强词语积累,让孩子们爱上我们的“国学”课程――语文。
一、感知词语,学生喜欢“刺”
一个人要喜欢什么东西,最直接的就是看到实物或实体,面对面感知就不经然间就爱上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积累词语也是如此。当然,小学生在感知词语方面,要经历初读、精读、牢记阶段,对不同的词语进行“刺”,以便牢记心中。
每一阶段,任务不同,因人而异。初读阶段,在阅读课文、欣赏美文等不同内容的时候,孩子们在感知中积累词语程度不同、喜欢词语不同。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我。比如,写人的文章,可边读边分类摘录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词语;写景的文章,初读时可摘录文中绘景的优美词语。在精读阶段,我们要在理解中积累 在深入学习课文时,我们可能通过减、添、换等方式,在比较中体会词语的不同情味。在牢记阶段,我们除了可以通过抄写、听写、据意写词等方式巩固学过的词语指点,还以通过用词造句、运用文中的重点词复述课文、运用文中的词写话等方式,在词语的运用中强化积累。
例如,我们细细品尝《四季乌江》这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大胆用词非常丰富。在初读时,我们可以边读边按作者所描写的不同景物摘录自己喜欢的词:描写春天的;描写夏天的;描写秋天的;描写冬天的。这样结合积累,既初步感知了四季的美景,又为进一步揣摩品味词语的形象感、情趣感、分寸感等打下了基础。精读的时候,我们在《四季乌江》一文中寻找比喻词中的“靓词”,最抢眼的词语,大家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如此之美?这样,我们在体会作者用词恰当、理解课文生动丰富的语言形式的同时,也积累了词语。 在牢记阶段,我们要大胆创新、开放教学,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感受。同时,引导学生强化对词语的理解,如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繁花嫩叶、桃红柳绿、花枝招展……。通过训练,既强化了词语积累,又深化了内容理解,一举几得何乐不为?
二、活学活记,学生热衷“累”
日积月累,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方能进步。学生们一时高兴记下,可是过了几天就忘记到九霄云外了。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有义务引导学生在“记”“学”方面下功夫,不光分阶段按照目标完成积累数量,还要按照方式完成积累质量,让学生喜欢积累词语,感觉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巧妙引导,注重积累。老师要按照课前预习、造句运用、说话训练等方式进行日积月累,让学生知识面越来越广,学习越来越自信。课前预习。每篇课文都有需要识记的字音、字形、词义,对于这些词语我一般让学生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自己预习课文时先背过,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检查学生对于这些词语的记忆和理解程度,这样可以让学生查漏补缺,找到自己识记的漏洞。造句运用。对于一些使用频率高,学生又较陌生的词语,不仅让学生要记住它的读音、字形及意思,还要会运用,即让学生对词语进行造句。如“鹤立鸡群”。我找上中下三等分别两名共六名学生对此进行造句,直至彻底会用这个词语为止。说话训练。每周学习完新课后,我就会从学过的几篇文章中找2-5个以上意境优美,学生又容易忘记的词语无序地放在一起,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将这些词语连在一起,说一段话。
词语积累,更需课外。学习知识,主动权在学生,一切要靠学生。一是要模仿好句,做到背名篇,仿名篇。对于课内学到的一些名家名篇名段,也一定要督促学生背过,“腹有诗书气自华”,背的精彩句子多了,学生在写作中很自然就会去模写名家的语言、名家的文章结构,然后运用到写作中去。二是做好个性笔记。每周五都有学生的读书课,要求读书时眼前要有笔记本,手中要有笔,桌上要有字典。不认识的字要积极查字典,遇到好词好句要记录下来。实现每月一评比,开展一次好词好句的积累大赛,比谁记得多,比谁用得巧,用得美。最后评出词语积累最多奖,最精彩句子奖,最感人句子奖等奖项,以此激励学生在平常读书中注重积累好词好句。
当然,学生的积累和习作,贵在坚持不懈、不知疲倦,而我们老师一定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让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三、自然而然,学习快乐“学”
我发现,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没有引起多数老师的重视。因为有部分老师认为,在低年级进行语言文字积累,实际上是徒劳无功,是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识字写字上,语言文字积累更是十分欠缺。
关键词:小学 习作训练 循序渐进性
多年来,习作训练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令学生、老师、家长头疼的一个问题。高年级的学生尚且如此,低年级的学生就更是难上加难。但是,我想只要抓住了《课标》对习作训练要求的精髓即它的循序渐进性,就可以帮助学生和老师化解教学过程中带给我们的困扰。
我现在执教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我知道,要想写好作文,必须经过由说到写的过程。而说,又需要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词汇量和语言组织能力。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依据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课标》的指导下,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训练,为真正的写作打好铺垫。比如,每当遇到一个好词,我会引导学生组一个短语,然后再根据短语造一个句子。慢慢地,再引导他们由一个句子说一段话。培养了他们以字扩词、以词扩句的能力。并且注意培养他们运用的能力,如果学生在说话时用对了一个好词我会及时鼓励他们。慢慢地,他们就会注意把课文中学到的好词好句运用到日常口语交际中。而对于看图说话的训练,因为图片的内容毕竟是具象的,我就先让学生自己琢磨图片的意思,学生只要看懂了图片的内容,就可以指导他们组织语言叙述,最后再用笔写出来。也就是说一年级的习作训练的方式可以归纳为:看——想——口语表达——书面表达。
到了二年级,习作训练的难度增大了,仿写一段话、扩写这些练习会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我认为仿写除了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外,还需要他们增加词汇量,因为仿写的主要训练点就是抓住关键词,而词汇量匮乏则会导致在仿写过程中因找不到合适的关键词而前功尽弃。而扩写则需要学生有想象力,这种想象力不仅要丰富,还要合理。这两种训练的共同特点是大量地取消了辅助的工具——图片,随之也取消了口语表达的过程,取而代之的是靠思维直接形成书面表达。记得有一次,我要求学生仿写《精彩的马戏》的片段,有的学生居然写出了外星人之类的表演,我把他的作文念给大家听,然后问学生:“你们觉得他写得有哪些地方不合情理?”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知道了马戏是真实的演出,虽然也包括魔术,但绝不是科幻。还有的学生无论如何也跳不出猴子、山羊等课文中的内容,写出来的内容没有新意,不吸引人。我问他们:“如果你去看马戏,你希望看到什么样的表演?希望看到哪些动物?”这样一来,让同学们知道了要打开思路去想象,还知道了想象需要有根据、要合理,而不是不切实际的凭空乱想。在阅读教学中,每当遇到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的地方,我都会停留一下,对他们进行训练。慢慢地,学生的想象空间打开了,积累的词语丰富了,有时候还会运用一些在课外读物中看到的词语或句子。记得有一次扩写《柜台前的等待》时,学生超乎我的想象,写出了主人公的种种境遇,包括好的,也包括不好的,而且都顺理成章,此次习作训练获得较大成功,也算为二年级的习作教学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盛夏,天热得连蜻蜓都只敢贴着树荫处飞,好像怕阳光伤了自己的翅膀。
2、草叶,再小麦和黑麦地里,在小麦和黑麦地里,在岸边的芦苇丛中,发出微弱而嘈杂的鸣声。
3、烈日当空,道路两旁,成熟的谷物在热得弯下腰,低着头。蚱蜢多得像七月盛夏,瓦蓝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河里的水烫手,地里的土冒烟。
4、秋风飘过的地方,树叶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很好听,风大时,黄叶就会挣脱树的束缚,随着风一起翩翩起舞,好像一只只美丽的黄蝴蝶,在风的伴奏下,载歌载舞。此时,恰好有三两个人从飘落着的黄叶中走过,这不是绝美的画面吗?可又是那样的转瞬即逝,尤如昙花一现。让我还没来得及仔细欣赏,便消失了。
5、花坛里几盆开得正旺。它们有的花瓣向外舒展,自然又显得落落大方;有的花瓣则往里靠拢,既忸怩又羞答。它们色彩也不同,有的是纯白色的,高贵而又典雅;有的是紫色的,迷幻又神秘。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6、冬色爷爷送走了大地的严寒,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春天的景色十分美丽,就像一幅栩栩如生的画。
7、青草、芦苇和红的、白的、紫的野花,被高悬在天空的一轮火热的太阳蒸晒着,空气里充满了甜醉的气息。
8、就算你留恋开放在水中娇艳的水仙,别忘了山谷里寂寞的角落里,野百合也有春天。
9、秋天的风,秋天的雨,秋天的叶。它们任何一着都不能独自显示出美丽。它们表达出的,是一种整体的美,一种和谐的美。没有风,雨不会飞,叶不会舞;没有雨,风不会湿润,叶不会害羞;没有叶,风显得单调,雨显得乏味。只有它们巧妙地结合起来,才会构成一幅美丽的画,一首精美的诗--秋。
10、大雪随着寒冬来了,街道仿佛是银子铸成的,那么亮,那么有光辉,长长的冰柱像水晶的短剑挂在檐前,行人的呼吸也化作了一股股白烟。
11、十冬腊月天,雪堵着窗户,冰溜子像透亮的水晶小柱子,一排排地挂在房檐上。
12、近了,近了,我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了,这一切都报告着春天的到来,我整个心都飘了出去,飘到那鲜艳的花儿上,飘到那油绿的草地上。
13、大清早,蝉就高声大叫,告诉人们又一个火热的日子开始了。
14、当春姑娘还在家乡的小河边散步,观赏着美景时,夏弟弟跳到小河里去喝水,惹得春姑娘生了气,一撩衣裙,飘然而去。
15、春雨连绵,洒在院里的梧桐树上,沙沙沙像音乐家轻轻拔动琴弦,又像蚕宝宝在悄悄吞食桑叶……
16、杉树枝头的芽簇已经颇为肥壮,嫩嫩的,映着天色闪闪发亮,你说春天还会远吗?
17、我喜欢红叶似火的秋天,因为秋天可郊外野炊登山。秋天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讯,收获的喜悦挂在人们的脸上。我喜欢,我喜欢冷雨敲窗的秋天,因为秋雨是那么思绪万千。色彩斑斓的秋天给人们留下美好的梦想。
18、春天真是让人舒服的春天,春天的景色真美啊!
19、我喜欢满目苍翠的夏天,因为夏天可纵情泳池游泳。夏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他们是夏季里最快乐的天使。我喜欢,我喜欢狂风暴雨的夏天,因为夏雨是那么豪爽干脆。夏天的荷花给我们露出笑脸,夏天的荷叶向我们展示魅力。
20、果园里柿子熟了,挂在枝头,像一盏盏的小灯笼;石榴也熟了,你看他正张着嘴对我笑呢,笑得嘴都合不拢了,露出了他不整齐的牙。这就是秋姑娘送给我们的礼物呀!
21、空中没有一丝云,头顶上一轮烈日,没有一点风,一切树木都无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
22、我来到树林,啊!真冷啊!秋姑娘,既好玩又调皮,竟然把树叶揪下来玩。
23、凉爽的秋天来临了,早晨,大雾迷漫,整个天地像被一层银纱罩住了。
24、初夏的晚风,带着枣花和月季花的幽香,飘进这间简朴而舒适的客厅。
25、秋风与秋雨可能是这世上最完美的一对搭档。秋风吹着秋雨,秋雨伴着秋风。它们能让世上的一切反射出晶莹的光泽,反射出秋的高雅。也许它们能修剪出一幅美丽的秋的图画,看着它们的身影,我忍不住感慨到:秋风吹吹,秋雨飞飞;秋风爽爽,秋雨凉凉。
26、冬天,户外那粘满霜雪的柳树上尽是树挂,像是一根根银条悬挂在树上,格外壮观。
27、我喜欢姹紫嫣红的春天,因为春天可放飞理想风筝。春天给我们送来温暖的阳光,我们沐浴在金色的春天里。我喜欢,我喜欢绵绵细雨的春天,因为春雨是那么稀少珍贵。春天是那么生机勃勃,趣味盎然!
28、冬天,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地上扑的是雪,厚厚的,软软的;房上落的是雪,白皑皑的,又松又软;树上盖的是雪,积雪把树枝压弯了腰。太阳照在白雪山上,发出耀眼的光芒。
【关键词】训练;学生;写作
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入手,教给学生采集积累的方法,鼓励他们多积累,夯实写作基础,让孩子们的作文妙笔生花。
1劳动
屠格涅夫说:“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永恒的源泉。”不熟悉社会生活,不懂得人生世相,很难把文章写好。所以,要想写好作文,非得深入生活不可。
我校地处农村,每学期组织大量的劳动实践活动:春天浇水、夏天拔草、秋天扫落叶、拾稻子、冬天铲雪、清洁区保洁、教室擦玻璃……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如:李小同学在《柿子园遭遇》中写道:……该我们组打扫清洁区了,秋婆婆好像故意捉弄我们,今天的树叶落得比往常多,不过看着这一个个黄橙橙的大柿子冲我们笑,心情舒服多了。突然一个熟透的大柿子像炸弹一样在我的头上炸开了花,同学们闻声一看立刻扔下笤帚笑得前仰后合的,也没有人管我的死活,我扔下笤帚蹲在地上哭了起来。唉!真惨……”试想,没有这份深刻的体验,哪有这么“饱满”的语言!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 在观察、发现、捕捉中充实头脑,从而写出感情真挚、触摸心灵的作文。
2 课外活动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
如:在年级拔河比赛后,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拔河比赛》这篇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小作文。
丽丽同学在习作中写到:我们班虽然输了但却是第一,因为我班的胖子没有四班多所以输了。随着口号,我们的劲儿往一处使,所有的同学的手都磨红了,杜三和曹二由于站在前边,摩擦力大,手都磨出泡了,为了班集体的荣誉,同学们都尽力了,所以我觉得我班这种团结的精神是四班无法比拟的。这种朴实的话语不正是我们想要得吗?孩子们既在玩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又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产生写作灵感。
3 节日
充分利用节日实施感恩教育并及时捕捉写作的素材。
如:5月8日是母亲节,为了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爱,体会到母亲的辛勤和伟大的事迹,结合品德与社会课进行教育。特意在母亲节的前一天开展“惊喜的礼物”主题班会,孩子中午替母亲刷一次碗,晚上为母亲洗一次脚。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全班学生不但每个人都能如期向同学们汇报,而且均能真实生动地叙写自己的整个“孝心活动”的行为心理过程。
我自己都为他们描述渲染的亲情所感动。每一位学生写的都极具个性,毫无雷同,即使是作文水平最不好的同学也能写得文通字顺,情真意切,令人刮目相看。字里行间表露的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想法。由于是“真心话”,看起这样的文章也可以说是一种享受。王敏同学在《第一次给母亲洗脚》中这样写道:“妈妈的脚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光滑,脚后跟布满了裂痕,摸着粗糙的脚,哭了。从小到大,都是母亲照料我。我曾经想过要报答母亲,以为拿出母亲最满意的学习成绩,就是对她最好的报答。可是,我现在才发觉自己是那么不懂事,就在昨天还吵着和您要一件不该买的衣服。我感谢您的理解和包容。我爱我的您。我愿她永远健康快乐!”这次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又对他们进行了一次亲情教育。
4 摘抄本
摘抄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指导学生摘抄优美的词汇、句子、段落甚至抄写好的文章。如:1。词汇积累。描写心情的:兴奋、激动、高兴、自豪……。、2。好句子积累。3。事物积累。如描写植物的放在一类,描写人的放在一类。4。诗歌摘抄。并要把抄来的好句好段反复读熟,甚至背会,指导学生定期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比一比谁摘抄得多,背诵得多。还要求学生尽量在每篇中用些插图,可以根据内容插图,也可以按自己喜爱的去画。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阅读摘抄他人的成功之作,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便于学生的作文由“仿”走向“创”。通过积累,学生拥有了大量的“原材料”,再加上创作的欲望,何愁学生不写,没内容可写?
5 获得写作的素材
1灵活仿写
仿写是小学生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也是读写结合的常用形式。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佳作,引导学生模仿借鉴,就能很好地实现写作方法的渗透。如第五册中的一首诗歌《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抓住秋天大自然里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秋天。我让孩子们仿照着来写一首诗歌,用形象的描写来体现不同声音的特点。他们从中得到启示,发挥超乎我的想象,例:马新月同学写的《听听,秋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细雨抚黄菊,“刷刷”是百花道别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果树晃动身体,“咚咚”是催促收获的号角。一只只松鼠蹿上大树,摘下一堆饱满的松果,一片片稻谷展开笑脸,带来一段丰收的乐曲。听听,秋的声音,走进这芬芳的田野,你好好地去体味秋的芳香。训练和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读中促写
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语文园地”中都有“日积月累”专栏,其中“读读背背”中包括了名言警句、古诗、成语、对联、歇后语等等内容,重在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和语言的积累,只需做到熟读成诵即可,但是,孩子们心里日积月累的似乎只是单独的好词好句,这样简单的教学总觉得资源浪费了。有的只会书写,不懂其意。有的理解意思,却不懂运用和创新。学生在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之间缺乏畅通的渠道,而小练笔则开辟了这一渠道。于是,在每次“日积月累”的熟读成诵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进行“写段”的小练笔。
首先,利用“读读背背“中的好词,进行词语。要求学生任选几个词语,写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例如第六册课本“语文园地一”中,有这些词语“旭日东升”、“夕阳西下”和“皓月当空”,刚好表示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可以让孩子分别利用这三个词,写某处景物在三种时候的变化。并且还可以利用剩余的其他描写景物的好词,比如:“喷薄欲出”、“群芳吐艳”、“郁郁葱葱”、“崇山峻岭”等等。有效地让孩子们在读读背背中进行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其次,以“读读背背”中的某些名言警句、古诗名句、对联、歇后语等为中心词或句,联系生活实际写一段话。例如第六册课本“语文园地三”中,学生根据自己平常生活依赖父母的缺点,举例写一小段体会,告诉大家要自强自立,因为“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适当地引用“读读背背”中的一些句子,可以使语段更具文采。这样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读读背背”的感知和理解的准确程度,又创造了运用好词佳句的训练机会。
3想象扩写
“补白”是学生对“空白”的再创造。我们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其中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没有直接写出文章的结果,让人意犹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和延伸的空间。例如《荷花》一课,第三自然段中的“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我让学生想象在阳光下、在细雨中、在微风中……池中荷花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美呢?小青蛙、小蝌蚪,小蜻蜓和小蜜蜂看见了荷花的美,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补白”在教学中相对容易捕捉,通过适时地引导学生,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更进一步的理解,丰富文中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4课文续写
精美词语
黄昏、傍晚、夕暮、薄暮、夕阳、暮霭、暮色
夜幕笼罩、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万家灯火、日薄西山、落日余晖、炊烟四
起、掌灯时分、夕阳西下、时近黄昏
绝妙句子
1.俯瞰小镇的黄昏,宛如天河里坠落了一弯金色的月亮,亲吻着故乡的田园,从炊烟袅袅的村寨里,不时地传几声狗吠鸡鸣,仿佛是一个遥远、朦胧的梦。
2.黄昏,夕阳洒在河水上的光,像是许多金针银线,随着水波晃动着。
3.暮色已经模糊起来了,堆满着晚霞的天空,也渐渐平淡下来,没了色彩。
4.夕阳慢慢地坠下山去了,满天红霞,好似天女撒下一件红衣裳。
5.傍晚的天空并不阴暗,而是有一种明丽的蓝色,群山在夕阳的照射下,染上了一层薄薄的红晕。
6.黄昏,一弯新月悄悄升起,在它的周围,还有几颗星星发出微弱的光亮。
7.黄昏是美丽的,晚霞如同一片赤红的落叶坠到铺着黄尘的地上,斜阳之下的山冈变成了暗紫色,好像云海之中的礁石。
8.正是秋天的黄昏,屋角上黄色的夕阳,照在草园里一堆堆的落叶上,下面的蟋蟀唧唧唧唧时断时续地叫着。
9.正是夕阳西下时分,远处山峦披上了晚霞的彩衣,那天边,牛乳般洁白的云朵,也变得火带一般鲜红。
10.黄昏时,各色各样的灯光给这座城市点缀了一个美丽的夜晚,简直有点儿像神话中的玻璃世界一样,晶亮,透明。
11.昏暗的暮霭,渐渐低压下来,天地缝合了,无边无际的麦田由碧绿变成了湛蓝和暗灰。
12.暮色降临了,蟋蟀开始在村道旁的竹丛中细声吟唱,青蛙在水田中无休止地大鼓似的鸣叫着。
精彩语段
1.夕阳西下,学校沐浴在余晖的彩霞中,同学们三三两两地在校园内漫步,晚风徐徐送来一阵阵花草的清香,使人心旷神怡,更觉夕阳无限好。
2.傍晚,晚霞烧红了天空。海边沙滩上人来人往。人们有的在游泳,有的在捡贝壳,有的在嬉戏,欢声笑语像海浪一样一阵高过一阵。清凉的海水洗去了人们一身疲劳,一身炎热,使人感到轻松爽快。
3.傍晚,太阳收敛起刺眼的光芒,变成一个金灿灿的光盘。那万里无云的天空,蓝蓝的,像一个明净的天湖。慢慢地,颜色越来越浓,像是湖水在不断加深。远处巍峨的山峦,在夕阳映照下,涂上了一层金黄色,显得格外瑰丽。过了一会儿,太阳笑红了圆脸,亲着山峦的头,向大地、天空喷出了红彤彤的圆脸,这就是美丽的晚霞。太阳显示了自己的美容,快活地一跳,消失在西山背后了。
4.黄昏已经谢去,夜幕早已铺开。高高的法国梧桐,被刺眼的白色路灯照亮。在黑色的夜空里镶了一圈又一圈攫绿,有时被拂过的夜风飘动,发出轻轻的沙沙声,只那么一阵,就消失在无限的宁静之中。
关键词:起步作文;语文教学;素材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242-02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如“无水之源”,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觉自发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新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起始“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因此,我在揭示每次的习作题目前,总是以有趣的谜语、动人的故事、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在教学《习作2》“我的自画像”时,我先声情并茂地描述了本班一位学生的特征,让同学们猜是谁,大家的兴趣一下就来了,纷纷举起了手,我趁机出示本次习作要求,给自己画张像。如果大家根据你的描述猜出是谁,那就说明你的习作成功了。接着,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外貌,再想想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写下来。要求不出现自己的名字,写好后交给老师。老师念,学生猜,结果大多数学生写的都能被猜中是谁。这时,我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对于那些学生猜不出的作品,仍要鼓励,师生一起共同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消除作文的畏惧情绪。
二、指导观察,积累素材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的文章才能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或从上到下,或从远及近,或由表及里,或先人后景。例如,写一处秋景时,我先组织学生有目的的参观校园。虽然校园是同学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但让他们直接说出有什么特点,还是无从说起。因此,我带领学生有顺序的观察,重点指导观察校园的花坛。从花园的位置、形状,花园里花的种类、姿态、颜色、气味及自己的感受等方面边观察边指导,教给观察方法,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细致观察的习惯。除此之外,我还利用课间走入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交流生活见闻。并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培养观察能力。如指导《记一次活动》时,由于学生课间活动时间少,来不及开展什么活动就上课了。针对这实际,我先不急于让学生写,而是花一些时间与学生一起开展体育比赛、游戏、课本剧表演等活动。有了亲身经历,学生就乐于表达活动中的真情实感了。通过以上训练,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写起作文就有内容可写了。
三、学习例文,由仿到写
苏教版教材每次习作都安排有例文,例文起着指导学生写作的任务。例文都用的是孩子的语气,写得是孩子的生活,抒发的是孩子的感情,篇幅短小,格调清新,使学生读了倍感亲切。作文起步,需要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在指导学生放的过程中,抓住例文的特点仿写。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读懂例文,明白例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把学例文落到实处,使例文起到范例作用。如:《习作6》写一种自己喜爱的文具,教学时先用猜谜语的形式出示几种文具的名称,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读懂例文。学生通过自读思考,分组讨论,交流汇报,教师点拨,明白小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了铅笔刨刀的形状、结构、颜色等特点和它的用途,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手法进行自我介绍,语言生动形象。通过例文学习,学生明白了写好一个物体就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特点,介绍清楚它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同时要运用适当的叙述手法。接着,让学生拿出自己喜欢的一种文具,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说说它的特点和用途,教师相继出示一些词语供学生借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表达。可采取自由练说,小组交流,相互补充,代表发言,师生共评等方式练习口述。最后起草作文,修改誊写。
四、读写结合,读中学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怎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人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怎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因此,语文教材中的几十篇范文,是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好材料。这些范文可是学生习作的好例子,要抓住这些例子的一些契合点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将范文中生动的词语,典范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例如《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中采用了总分的写法描写原野的热闹非凡。为了让学生学会这种自然的总分写法,我就让学生以“田野里好一派丰收的景象”为开头写一段话,描写自己眼中的秋天丰收的景象,巩固内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再如,学了《三袋麦子》,让学生续编故事。学了《石榴》一文,让学生学习从外到内,由视觉到味觉的方法写一种水果,可用上文中的一些词语。这样读写结合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内化课堂知识,发展语言,还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五、注重讲评,激励为主
关键词:写作;读写;观察;批改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目前小学生而言,有部分学生希望自己写好作文,获得老师的赞许。然而,有部分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每每提到作文,愁眉不展,握着的笔似乎有千斤重。为把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起来,形成一种良好写作习惯。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读写结合,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确,引导学生多读几本好书,多背几篇好的文章,多记几段佳句名言,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积累,免得写作时无话可说,语言枯燥。唐代大诗人杜甫为我们读书留下了千古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把读书权交给学生,上课组织他们读,课后引导他们读,让学生在书籍的宝库中尽情地徜徉、玩味,同时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把好词、句、段记录到采蜜本上,积累好的词句,丰富词汇。
在此基础上首先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尽量把积累的词句灵活运用到写作中去。当然,许多学生都有写好日记的愿望,但往往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恒心,半途而废而不持之以恒,针对这种现象,我每天早读课时,面批学生日记,在优美的词、句子下划线或圈点,或在句后写上“妙”。其次课内外常练笔,课上选好的片断,让学生拟提纲,列标题;画出好词、好句。好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造句练习,并注意片断的写作方法。课外,针对某一体裁或强化学生习作的某一方面的能力进行单项训练。如教完《小镇的早晨》后,让学生学会“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写《我们的校园》。如教完《未来的房屋》后,布置学生写想象作文《20年后的聚会》、《30年后的一天》、《未来的学校》等。这样大大拓宽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的浓厚兴趣。
二、留心观察,引发兴趣
俗话说,留心处处皆学问,留心周围的事物是学生写好习作的前提,有学生向我实话实说,天天写日记,没有写作材料。我们都知道,材料是习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文章主题的支柱,没有材料的文章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有的学生的习作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淡而寡味,很难给人留下什么印象,究其基本原因,主要是缺乏生活素材,如何让学生去寻找写作的素材,我让学生注意留心周围的生活,注意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首先走出狭小的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上去捕捉自己所需的写作素材,对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教给一定的观察方法,适当点拨观察时所见、所闻、所感,让学生对观察感到有兴趣。
如刚开学时,每逢上学时或放学时,学校门口的摩托车、自行车、公交车、小轿车,大人、小孩把放学的路线堵得水泄不通,尤其是放学时低年级学生本来排得好好的队伍,还没到规定的地方散开,早被一些家长拉乱……我让学生留心观察此场面,要求他们特别注意家长接孩子时的神态、动作、语言,在交流时让学生谈谈看到情形后的感想。学生兴致浓厚、畅所欲言,有一学生说:“中午,散学铃响后,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井然有序地离开学校,可刚到门口就乱了,而且家长们的大呼小叫声声入耳。其中一位六年级同学的家长的喊声让人肉麻‘乖乖,妈妈在这儿,快坐车’,我听了,真想对大人们说……”学生们滔滔不绝,于是我相机启发“能不能给今天的日记加上一个题目?”“能。”学生异口同声,什么《大人们,我想对您们说》、《大人们,请让出一条路来》、《让我们自己走吧》……他们的想象多么丰富啊!
一次,我让学生星期天回去写《我爱秋天》,让学生用慧眼去观察金秋,用自己的感受去描写、赞美秋天。绝大多数都侧重于歌颂秋天的景色迷人,有的写秋收的醉人。其中有一学生别具一格,独巨匠心,他想象了这样一则材料:这一天,邻居大叔从城里购来一台新宝马收割机,第一天下地收割,全村好不热闹,大家都来观看新“宝马”收割的情景,邻居爷爷、奶奶乐得合不扰嘴。小学生从中感受到农业现代化给农民带来的欢乐,他认为这是最值得歌颂的“金秋”。这样的习作立意,充满时代气息,妙不可言。学生对观察引起了兴趣,就不愁写不好习作,更不会做“无米之炊”了。
三、分类批改,培养兴趣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方法多样,分类批改也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