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

职业道德与法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道德与法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道德与法律

第1篇: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

关键词: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案例教学;专业技术人才

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具备较强的法律知识水平。中职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开展技术教学的同时需要加强法律与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职业道德与法律”作为中职的重要学科,应借助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对相关专业的认识,并且将其应用到实践中。

一、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原则与优势

其一,原则。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就是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与讲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层深入。这种专业教学的开展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内容,并且在破解教学难点时能够进行案例导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抽丝剥茧,提高教学效率。案例教学法的原则有三点:一是意识的转变原则。教师需要发挥主要的引导者角色,但不是绝对的教学主体。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直接找到学习的重点。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教师需要利用案例呈现生活的实际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与生活接轨的案例培养自己的价值观,使其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获得较强的推动力。三是知识迁移原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不同的知识进行迁移,使得复杂、丰富的知识简单化,更容易理解。教师要实现多个学科之间的综合,把握案例教学的核心,让学生能够对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其二,优势。案例教学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优势不容忽视,教师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应用,体现教学价值。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案例教学优势主要有三点。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整体互动。由于“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一门大量理论知识汇聚的学科,学生在面对繁杂的教学体系时容易产生反感情绪。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进而增强课堂的互动效应。二是可以通过故事性的方式展现相关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以当事人的角度进行思考,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高其学习兴趣。三是可以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案例教学法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其通过对案例的了解与分析丰富自身的社会经验。中职生大多不具备社会经验,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增长学生的社会经验,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增长生活经验有较大的作用。

二、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教师利用案例教学需要注重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进而提高其实际学习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先选择案例,再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与分析,以体现案例教学的特点。例如,教师可以“范冰冰偷逃税案”为例,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学科的“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教学中进行分析。其一,选择案例。在开展“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这个单元的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法治精神的内涵,并让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分析,这有助于他们思维的发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择“范冰冰偷逃税案”这个案例。由于这个案件长时间占据微博热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这个话题了解得比较多。甚至有部分追星的学生,对这个案件的了解程度更高。其二,讨论案例。娱乐圈的艺人赚钱的数目庞大是众所周知的,这从其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因此,在对“范冰冰偷逃税案”这个案例进行讨论时,很多学生会从案件本身及范冰冰本人入手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是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学科中的教学重点,包含有较多的专业知识,体系比较复杂。学生通过对“范冰冰偷逃税案”的讨论,可以比较容易地渗透到单元知识点中。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继续讨论案例,逐层深入,就能让学生看到该案件的本质,从中收获更多的专业知识。其三,分析案例。在对“范冰冰偷逃税案”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对案例的实际内容进行明确。范冰冰及其担任法定代表人的企业少缴税款2.48亿元,其中偷逃税款1.34亿元被江苏省税务局处罚后,虽然案件几乎尘埃落定,但是其中还是有较多的细节有待商榷。而娱乐圈的艺人刘晓庆也曾偷逃税款1458.3万元,其金额数目虽然没有范冰冰的大,但是在曝出这个事件后被判了刑。这种结果迥异的原因主要是适用法律的不同。在分析案例时,学生需要明确刘晓庆案件适用的法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01条规定,范冰冰案件适用的法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中的逃税罪,两者的构成要素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特别增加了首次税务违法受到行政处罚之后,不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这种案例分析需要学生利用相关的法律,并通过对案例的深入了解,才能掌握不同的法律内容。

三、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运用案例教学的措施

其一,营造教学氛围。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案例教学法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由讨论。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不喜欢独立思考,特别是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只有课堂氛围浓厚,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发散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积极发表意见。例如,在开展“知荣辱,有道德”这个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当代社会的道德事件进行分析。虽然这些事件通常一抓一大把,大多不突出,只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是小事才能见真章。教师通过让学生分享自己遇到过的荣辱事件,然后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既活跃了教学氛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其二,明确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的,并在组织学生开展案例探讨的过程中对这种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让他们在多维的角度下进行案例分析。因为一旦缺乏教学目标的指引,学生就难以把握单元知识的核心与重点,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错。教师在开展“职业道德与法律”学科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确道德法律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对自己需要具体学习的内容进行体系构建,防止其在学习过程中不知所云。其三,结合基础教学法。基础教学法是案例教学法的本质,教师要按照案例的选择、讨论及分析,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工作。尽管教学方法的选择比较自由,但是教师不能偏离教学的本质,要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基础的学习内容,并具备接受不同教学方法的能力。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基础教学法,让学生掌握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内容。由于部分案例与教材内容不符合,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以保证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2篇: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

【关键词】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occupation morals and law” of the occupation school lesson teaching Chu argument

Zhu Xiao-yun

【Abstract】“Occupation morals and law” lesson is medium etc. occupation school new one after being virtuous teach a lesson course reform set up of a new lesson.Accurate confidence new course content of course design of way of thinking and inside logic relation, fitting processing 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s, aim at current medium the job living a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dopt valid of teaching measure, reform evaluate student a way, ability make this course of teaching can smoothly progress.

【Key words】Medium occupation school;Occupation morals and law;Content of course;Teaching method

从2009年秋期开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按照《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的要求,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该门课程是由原来的的中职德育课程《职业道德》和《法律基础》合二为一的一门新课程,是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职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德育课。如何把这门课程教好,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任务,是承担该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亟待探索的课题。笔者于2010年春期参加了该课程的教学,现将从事教学工作的一些体会和收获总结出来,与各位同行交流。

1. 准确把握课程教学内容及内在的逻辑关系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领会大纲精神,把握教学内容体系。

1.1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五个专题――习礼仪,讲文明;知荣辱,有道德;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

1.2 以上五个专题分立,前2个专题主要讲道德,后3个专题主要讲法律。但它们有内在的逻辑:由礼仪入手讲道德――由一般道德讲到职业道德――由道德规范讲到法律规范――由法治理念讲到依法律己――再讲到与学生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民法、经济法等相关内容。

2. 正确处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教学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的超越。教学内容既要充分体现教材的逻辑结构和主旨内容,又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可理解性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将教材内容主体化、情景化、信息化,进而转变为能动的教学内容”十分重要。因此在对教材内容体系进行探索后,还必须正确处理教材内容,科学地组织教学。

2.1 将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德与法的和谐统一。新课程的创新之一,就是贯彻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把“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合二为一,实现了道德内容与法律内容的有机融合。因此教学中要把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看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进行,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进行整合,如将家庭美德教育和婚姻法、继承法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社会公德和治安处罚法相关规定结合一起;职业道德中的办事公道与职务犯罪的规定结合中在一起;诚实守信与合同法、民法的基本原则结合在一起进行讲解等。通过这种结合,既体现课程的鲜明特点、讲清了道德的要求和法律的规范,又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并在思想道德层面受到更深的教育。

2.2 结合学生实际,突出重点内容。按照大纲“淡化传统的学科体系,精选教学内容,教授必要的知识”的要求,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因此,道德部分中的职业道德、法律部分中的民法、合同法、治安处罚法、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危害与预防、劳动合同法等“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内容应是教学重点内容。

2.3 按照“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教学原则,筛选、补充教学内容。由于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两门课合二为一,因而面广量大,内容繁杂且较为抽象,而中职生又大部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较低,因此教学中必须 针对学生的这一学情和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补充。如“习礼仪、讲文明”部分,中职学校一般都开设了“礼仪课”,这部分内容可不讲;“宪法”部分因初中已学习过相关内容,只需讲解“公民意识、人民原则和保障人权原则”即可;第八课的诉讼程序内容,因涉及的法律专业性太强,只需给学生讲解“程序的作用、意义和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即可;刑法中的“职务犯罪”可省略。但是对于大纲规定的而教材没有的,要根据学生专业适当补充。如道德部分中的“遵守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这是更有针对性、更有意义、更贴近学生的内容,应补讲。又如法律部分中的“遵守行业法律法规”,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所属的行业,进行相关行业主要法律法规的教育,以提高学生依法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

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教学实效性

3.1 尽量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古代教育学家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兴趣,否则活动的效率则难以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也是如此。教学的案例,应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来源于现实生活,切忌“假、长、空”。案例教学的方式,可由教师在案例演示后,说明基本原理,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或由教师根据案例内容,提出要求和讨论题,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再由教师总结评析,或由学生参与“现场”,再现案例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共同研讨交流。总之,教师要“以案创境,因案成趣,以案激情”,使学生“以案引思,据案论理,依理导行”。

3.2 结合运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一般可采用下列步骤:首先,教师提出研究的课题,并作必要的启示或指引,让学生思考以寻求答案;其次,让学生回答思考结果,师生共同讨论答案的正误;最后,教师作出确切的结论,并总结建立概念过程中的经验。

(2)讨论式教学:主要是以专题讨论形式进行。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些专题讨论或专题发言,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表达能力。如在第二单元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讨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还要不要勤俭?”讲“职业道德形为养成”时,组织讨论“如何看待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半/准军事化管理?”等等。

(3)合作探究式教学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指导学生相互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会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注意教学过程中的民主化、多元化和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亲密合作的教学观和师生观。因此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中,要将这一理念贯穿其中。

3.3 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教学。“枯燥”、“单调”、“呆板”等是学生不喜欢上德育课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中,要实现教学手段由“传统单一化”向“现代多样化”的转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电视视频教学、观看影视音像资料等,使学生耳闻其声,眼观其形,身临其境。

3.4 加强实践性教学。本课程仅仅停留在帮助学生掌握道德与法律的相关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无论是职业道德修养还是法律素养,最终都要体现和落实到行动上,为此,教学中应当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性教学。组织课堂讨论是最简单易行的实践性活动,教师可选取一个典型事件,让学生对此事从道德或法律方面进行充分讨论,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体验到道德、法律是与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开展更多的实践性教学,如在道德部分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到社区、敬老院、福利院、公共场所做些公益事;在法律部分教学中,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审判、参观看守所、少管所,组织学生看道德与法律的电影、录像、电视、展览等。

4. 改革评价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应按大纲要求,从日常表现、学习成果、纸笔测验、学期评语等方式进行,即改变现行片面依赖笔试成绩的评估模式,将学生的平时操行考察、作业评价、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按照客观、公正的原则,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根据中职生认知能力实际情况,可考虑按20%、20%、60%的比例,从平时表现、作业完成、笔试成绩三个方面对学生成绩进行鉴定。

总之,笔者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中深深感到,把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从学生实际出发,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式,就能使该门课程教学取得实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2009年09月11日;

[2] 扈文华 《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的体会

[EB/OL]http://省略/p-54851870.htm

第3篇: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

一、要教育中职技校学生明确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增强学生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平等观念,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

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国家的根基,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得以建立的土壤。学生是社会的公民,我们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引导他们逐步将法律内化为一种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从内心建立起法治的意识。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中,笔者教育中职技校的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崭新的法律态度,引导他们普遍对法律产生高度的认同感。通过个案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法律不仅不是对自己生活的妨碍,反而是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密切贴近的必需品,是自己日常生活的必备知识。这样,他们不把法律看作是由外在力量强加于自己的东西,而认为法律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因此逐渐将法律的要求内化为自己从事一切社会行为的前提,并逐步地懂得让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接受法律的检测和评判。

要教育中职技校学生逐步懂得法治表达或主要表达了社会公众对法的神圣的法律情感。这种法律情感的形成不是靠法律的严酷与冷峻,也不是靠外力的强迫与威胁,而是社会公众出自内心的对法的真诚信仰。在这种信仰中,人们对法律明显没有那种敬畏的距离感,而有的只是由这种信仰所产生的归属感与依恋感,才能激发人们对法的信任、信心和尊重,法律的至上性和最高权威也才可能得以真正的确立和维护。要使学生明确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增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平等观念,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与公正。

二、正确引导中职技校学生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公民职责

职业道德及法律意识是一个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独特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有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也包含受教育者。要努力提高中职技校学生的自我免疫功能,让他们具有较强的抵抗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的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是在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与客观的道德环境处于某种矛盾状态,从而激起学生积极思维、奋发向上时,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发展和法律意识的建立。现实告诉我们,外部客观的道德环境总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个体内部的道德状态,改变着个体原有的道德结构。因此中职技校要形成强有力的职业道德舆论导向,要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让中职技校学生提高抑邪扬正的法律意识,逐步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作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师,是学生行为的引导、管理、激励、评判和奖惩者,起到楷模的作用,但教师的主要目标更应当放在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的综合素质上。要教育职业技校的学生懂得处理民事关系,工作后能依法进行生产经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补充,与其相适应,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追求物质利益、物质价值可使人积极进取,这是积极作用;但过分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和物质价值,也能诱发“物欲横流”的消极作用。所以,要教育中职技校学生在讲求经济效益和利润的同时,要遵守有关法律和公平竞争原则,决不能搞歪门邪道,损害国家和他人的合法利益;决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单纯追逐个人功利、物质价值而忽视和拒绝追求精神价值,贬低以至排斥真善美。

三、要启发中职技校学生理解我国宪法的人民原则和保障人权原则,增强权利意识和义务观念

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的所有制关系必然形成多元化的利益群体,社会成员的文化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个人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念与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念的尖锐对立,集中地表现为如何对待三者的关系。如果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以个人利益为核心,就会出现损人利己、损公肥己、假公济私、以公谋私等种种不良现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要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肯定合理地满足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就包含着个人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集体和国家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当然,个人利益也只有在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中才能得到实现和满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允许而且提倡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带动并自愿地帮助没有富裕的人和地区更好地发展,以达到共同富裕。如在教学“知荣辱,有道德”相关内容时,笔者用“公正处理民事关系,依法进行生产经营”个案补助教学。教育学生懂得:国家在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各种收入分配的管理。凡是合法收入的,要予以保护;非法收入的,要坚决取缔。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它们包含着与个人的长远利益,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树立起正确的义务观念。

四、要紧密贴近中职技校学生的生活,要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职业道德与法律”学科本身的教育功能,发挥其教育熏陶功能,让学生从中领略法治精神,受到法治精神的熏陶,做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统一。另外,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已逐步深入生活的各个层面,也给中职技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笔者就有意识地引入这些现代技术,譬如开通个人博客,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及时解答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有关法律知识,提供一个让学生积极参与法冶教育的平台,进而提高中职技校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第4篇: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

关键词:职业高中;《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改革;职业素养;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72-02

一、《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中的困难

1.职高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近几年,职高招生规模呈扩大趋势,职高生源的素质参差不齐,其中部分未能通过中考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综合素质则显得比较差。具体体现在文化课水平较差;不能认真遵守学校的相关制度,轻者迟到早退,重者则滋事闹事;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无法正视自己的处境;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的缺失,缺乏正确的工作态度。加之在校期间,不认真学习,不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2.教材内容不完善。目前所采用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材内容略为单调,大多数学生对教材内容根本不感兴趣,并且教材内容也不齐全,没有学生们进入社会后急需用到的如劳动法、劳动合同等知识。

3.难以改变的传统教学模式。职高对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大部分教师一直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这过程中往往把自己树立为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只顾自己讲课,不顾学生的感受,加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更不会主动地问老师问题,这就造成了其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底下,根本无法有效地提高职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法律意识。

4.德育课所占比重远远低于专业课。由于职高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的,职高学校存在着重视技能课轻视文化课的现象。一方面,学校自身对学生德育培养的不重视是很重要的,学校把大部分的教学时间都用在职业技能培训上,往往无视学生的道德和法律培训。另一方面,职高学生也普遍认为自己在职高就应该学习职业技能,熟练掌握技能就能找到稳定的工作,不重视自身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的教学方法

1.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主。(1)充实教材内容。将职业道德融入专业中教学,例如针对幼师专业的学生,可以将其在工作中对婴幼儿教学过程中的教师道德规范进行培训,并且灌输一定的法律知识,由于知识针对其所学专业,并且同学生的联系密切,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同社会的接触程度,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上的职业道德及法律宣传活动,让学生深入体会到培养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手段会更有实际意义。(2)注重与时俱进。由于教材中的内容及案例学生不甚了解,可以将教材中的案例换成学生身边的榜样和模范人物,这样学生了解更全面,更能“吃透”知识,教师也有强烈的教学方向感。这样也就能够促进《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与学习的有序进行。

2.转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彻底改变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来进行知识的灌输,例如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模拟在客人出现对房间和服务提出意见时该如何处理这种事故;例如在执行劳动合同时与用人单位出现分歧时,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利益。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参与程度,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将抽象化的内容升级为形象、具体的内容,更好地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真正做到懂法、守法、用法。

3.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进行教学。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课堂上的枯燥、死板的法律及道德内容变为形象、有趣的图文并茂的内容,将复杂的内容变成简单的灌输。例如教材中的形态姿势的内容,只是简单的图片,看起来不生动,记忆不深刻,而通过多媒体设备,可以将这一整套的形态和姿势完整地展现给学生,并且结合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够最简洁有效地学习和记忆。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反复学习,有不懂或者遗忘的知识可以随时通过多媒体来加深记忆。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更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水平。

4.改变原有评价标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变原有的应试模式,对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简单的卷面考试形式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很大的教学意义,因为大多数学生在考试前几天才会看书背考题,学生不仅学不到东西,应付了事的做法也让教学效率受到极大的影响。只有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将卷面考试、实践考试以及日常行为结合来计算成绩。卷面考试占成绩的一部分;占比重最大的是实践考试,将平时所学内容进行模拟实践,计算相应分数;而日常行为则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每位学生要注重自己的行为规范和仪容仪表,时刻以一名道德规范、法律意识强烈的职场人员来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得到相应的分数。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大考试力度,考试成绩不合格只有补考才能拿到毕业证,学生必须认真地学习该课程,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的职中毕业生。

三、结语

对于职高学校来说,改变这门课堂的教学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从目前社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来看,这种改变势在必行,所以《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不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而每位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也应该负起责任,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真正让每一位职高学生在走向社会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职场英才。

参考文献:

第5篇: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

关键词:道德;职业道德;法律;技能型人才

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是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而中职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更应该担当起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健全学生人格的重任。如何实现《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中职教师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

中职是培养具备相应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的教育,又是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生产和管理的教育,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订教学计划,因此必须把学生定位在即将走向第一线职业岗位的人,围绕课程内容,有选择、有重点地组织教学,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第一线”职业岗位要求的技术性人才。但实际上,很多学生毕业不符合企业职业道德的要求,不断更换岗位。

2.重视专业技能课,轻视职业道德课

由于中职教育是就业教育,不是升学教育,中职学校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轻视德育课的现象。一方面,学校在教学上重视专业技能课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思想教育课、职业道德课,甚至压缩职业道德课时;另一方面,学生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熟练掌握一门职业技能,毕业就可以找到工作,立足社会,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所有这些都不利于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

3.使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

任何理论知识都是建立在社会实践之上的。法学是一种实践性、人性化很强的学科,是来自于实际、应用于实际的学科,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然而现实中我们的教师仍然采取的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习惯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学活动的双向性、互动性,学生被动接受,成为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专业讲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例如,针对幼师专业的学生,增加幼师虐童事进行讲解,由于所授内容针对性强,与学生联系密切,学生更有兴趣学习。增加时政新闻,及时把身边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认知能力。

2.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自由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满堂灌”的传统做法,创新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基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引导学生加入教学活动,将呆板型学习变为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体验中学”“在情景中学”“在快乐中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法纪观念。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和互联网是当前最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于一体,具有重复性、交互性、生动性以及趣味性的特点。互联网资源丰富,不受时、空限制,为师生平等交流学习和情感提供了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众所周知,中职生学习习惯差、学习能力弱,不善于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而多媒体技术能以动态和灵活的方式、视频和文字方式展现内容,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教师制作课件除要精心制作外,还要多渠道搜集资料,如《今日说法》《大家看法》《经济与法》等,这些节目内容充实,联系实际,特别适用于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课教学。

4.完善考核机制,改革考试方法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重在“陶冶精神世界、关注灵魂塑造、培养健康人格”。突显的育人功能决定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不能仅凭借一张试卷就能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来。要客观、真实地考察和评价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价值趋向、内心信念、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必须建立一种多样性、全面性、综合性的考核机制,通过对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的考察,才可能是一个公正而客观的评价。因此,《职业道德与法律》课考核方式可以把课堂学习考核、实践教学考核、平时言行考核、试卷基本理论知识考试结合起来进行。

总之,结合中职的特点,不断研究和探索好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重要要求,我们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做更多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以适应中职教学的要求,为国家培养品质优秀、诚实敬业、遵纪守法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唐善茂,莫凌侠.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龙屏风.高等职业院校法律教育实践性教学方法探究.职业教育研究,2006.

[3]朱力宇.职业道德与法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6篇: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

一、案例教学法简介

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的哈佛商学院所提倡的一种对培养与发展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上讨论的一种教学模式,主张针对教学目标组织恰当的案例与材料,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达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目的。这一教学法不仅改变了以前传统教学以本为本、再从概念到概念的一类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而且还成为一种促使学生变成教学的主体,实现在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

二、中职教学对象的特点

坦诚地说,中职教学对象,也就是中职学生,与高等院校中的学生相比,在综合素质方面是存在着一定欠缺与不足的。首先,中职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足,并且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底子薄,基础差已经成为了不容回避的现实性问题。其次,中职学生的组织纪律性相对较差,个人主义的思想相对明显,这种情况给组织教学等相关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再次,中职学生比较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自制力薄弱。相对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少了父母贴身管束的中职学生处于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格外容易造成他们的生活重心偏离完成学业的主线。此外,中职学生对各类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低;思想、行为两者不协调,时有知行不一的情况出现;部分中职学生还具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根据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应当设计合理、贴切、高效的教学方法,并且坚决贯彻执行。

三、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中应用的优势凸显

新时期,中职德育课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与传统的一些教学手法的比较中,案例教学使得学生从被动变成主动,从而就形成了学生们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以及探索性学习等诸多特点的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它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讨论,互相发表意见,然后经过相互之间的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出统一的见解,这完全改变了以前那种“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案例教学在增进师生沟通的同时,也实现了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中职阶段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要疏远一些。在案例教学的互动的过程中,师生们可以一起讨论,互相交流,便能够弥补一下这些不足的地方。这样,师生之间可以进一步沟通,从而使讨论得以深入。长期以往下来,学生不仅能够在老师的授课中学到更多的课本知识,而且在不断地激烈的讨论中,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与深度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超过老师,这样,老师也能从中得到一些新的启示,让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从不可能变成可能。

四、案例教学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应用

在进行《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五课“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这一课题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如下案例:小张和小黄是一起长大的密友,他们两人均从同一所中职学校毕业,并且在同一家公司找到了相同职位的工作,但是他们对职业道德与职业习惯具有完全不同的认识。在小张看来,工作后应当和在校时一样,严格按照既定的职业标准行事,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小张以审慎的态度处理一切工作,技能扎实,业务熟练,获得了良好的业绩,在几年的时间内由新人变为骨干精英,进而被提拔为车间副主任。而小黄在校时就排斥各种规章制度,对职业道德与职业习惯的重视程度很差,认为企业制定的规矩没有必要性,并且限制了自己的发挥,于是他平日大大咧咧,马马虎虎,引起了同事、领导的不满,在多次劝说无效之后,最终被辞退。通过案例中小张和小黄的对比,思考:职业道德养成对中职学生的成长有何作用?

教师在提出了案例之后组织学生们讨论,可以把上面的问题分解为三个有梯度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分别得出三个结论。问题1:人的素质包括哪些内容?道德素质在其中有什么重要性?问题2:良好的道德品格是单纯“教育”的结果,还是经常性的养成训练的结果?问题3:职业道德养成对于职业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最后,让学生认同“职业道德重在养成”的观点。通过讨论,使学生意识到职业道德养成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职业道德养成有助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有助于事业发展,有助于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实际上职业道德的根本含义在于培养一个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帮助从业者逐渐形成良好的、端正的职业观与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帮助从业者树立良好的职业作风,热情的投入工作,最终创造人生的价值。这些理论性的知识,原本通俗易懂,但是略显乏味,通过案例引出,则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五、案例教学法使用的注意事项

案例教学还是不能够代替系统的理论教学。虽然案例教学有着鲜明的优点,但在应用案例教学的同时不可以排斥和取代那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以,不管是在何种情况下组织实施的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都必须注重教学本身的系统性。而且对于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案例教学也只是一种辅助的方法,不可以像那些法律院系的学生一样纯粹的进行实践,也就是案例教学。

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所讲的案例要与所讲授的知识相辅相成,不可以脱离所教学的理论知识。作为一种传统教育方式的改进形式,案例教学虽然是以实例的分析为主,但是也不能够完全的抛开教材中的理论体系,进行毫无理论依据地讨论、研究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案例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当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介绍案例的同时不忘强调案例背后的深刻意义。特别是法律制度相关内容,涉及的背景知识量比较大,内容相对冗繁,这一点是需要格外注意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的教学应当齐头并进,切不可有轻重之分。

通过文章中对案例教学法的简介与对中职教学对象的细致分析,本文笔者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采取案例教学法的具体优势凸现出来。同时,针对特定的课程设计了明确的案例教学设计方案,有助于案例教学法的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宗玉洁,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建议[J],价值工程,2010.4

第7篇: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

关键词: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性教学

《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是一门行为规范类课程,起着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生导航的作用,涵盖了道德与法律两个领域。要教育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信、奉献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学生增强法律观念提高社会法律意识,养成学法、用法、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尤为重要。

1、教学存在的问题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德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授课当中存在一些弊端,概念多、实用少,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教学模式上,教师往往采用“灌输”方式,缺乏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与指导等等。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对教学进行改革。

2、解决当前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模式

首先要注重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先知先会,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是执行者,是学的主体,师生应各尽职责。教学相长。教师要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为主线,教育引导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自觉运用法律知识,学会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注重提升教师的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要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并对其进行讨论探究。在学生讨论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要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确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从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指导学生从实践当中寻找真理。

1)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

情感教育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是传授知识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调节支配着人的认识和行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自我内心的反省和对复杂社会的审视,采取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等多种手段创设开放的、充满着 积极向上的教学情景,以自己感情的投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能帮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体验快乐,增长见识,能促使学生对所讲授的道德行为产生积极的正向情感。良好思想道德养成不仅要有正确观念,还必须经过感情培养,做到表里如一,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这种培养与锻炼往往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养成。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比较抽象、深奥的基本原理,通过画面、声音、色彩展示出来,使内容由抽象变具体,由枯燥变有趣,由深奥变浅显。有助于学生记忆、理解知识,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1)PPT 课件演示。在教学上,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PPT教学课件,电子教案以提纲的形式,将书中零散的知识点用归类法、比较法,简洁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容易理解。

(2)视频材料演示。如收集阐述公民道德规范内容的道德的力量。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当前社会热点、时代聚焦点有机结合起来,增加信息量,反映时代脉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气息,大大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效性。

3)注重学生兴趣培养

兴趣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它是求知的起点,是智力发展的动力,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才会乐于主动动脑思考。教师再因势利导,提出一些启发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这样课堂气氛会变得非常活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做法是:

(1)讲解内容要生动形象,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穿插运用。

(2)注重对课程内在逻辑的演绎,以增强学生对课程的信服程度。

(3)抓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案例进行分析。如生动形象的影像资料、邀请实践工作者讲课等方式,以鲜活的事例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

(4)角色模拟法。通过角色模拟,让学生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其对教学的卷入程度,对所学理知识和原理在模拟情境中转化为实践技能。

教育的内容应当侧重“五多五少”即:多讲犯罪原因和危害,少讲犯罪经过和情节;多讲案例,少讲理论;多讲身边的事儿,少讲远处的事儿;多讲普遍发生的,少讲特殊个别的;多讲好的榜样,少讲坏的典型。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对理性概念的理解和扩展,并且使看似枯燥的政治课变得丰富多彩。

4)研究性地设计课后作业

政治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作业往往较为单一,很难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更不会达到现在教学的根本目的。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注重实际活动的开展。要针对上课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有效地设计复习题,正确发挥作业本后面的参考答案的作用。通过读、议和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这种做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达到复习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目地。

3、提高实践性教学

实践教学可以比较生动有效进行爱国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起到调剂作用。在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基础上,注重企业和社会发展对学生职业道德和法律方面的影响。采用走出去请近来等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活动,让学生在“找找同伴身上的闪光点”活动中加深对人际关系建立原则的理解;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通过参观、社会小调查、观看电影录像,读教材、讨论、写心得体会等立体教学模式,使学生达到“动情、动心、动口、动手、动脑”的状态,激发对社会主义集体感情,以增强他们服务社会情感的培养,达到教学内容“入脑、入心”的目的。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全面发展是不可缺的。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律课教学的目的在于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模式,它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模式。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对象,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运用,还要教师精心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大量的实践教学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还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实现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根本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

关键词:杜郎口教学模式;教师定位;职业道德与法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2-0077-02

收稿日期:2015-01-05

作者简介:李洪泳(1971-),江门市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实训基地建设。(广东 新会/529141)

近期,笔者所在的学校大力推行杜郎口教学模式改革,改革的过程是艰难的,但成效也是显著的,特别是体现在课堂形式上。原来,我们追求的成功课堂是这样的:教师清晰的讲解、漂亮的板书、流畅的讲义、适时的提问,学生全神贯注地倾听、认真地做笔记、踊跃地举手发言、准确无误地回答,整个课程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控制下圆满地结束。而现在则变成了: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老师静下来。前后反差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在上学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笔者也积极开展了杜郎口教学模式的尝试,通过一个学期的摸索,笔者真切地感觉到:之所以前后反差如此大,根源在于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中心,而杜郎口教学模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改变对教师和学生都是巨大的挑战。相对来说,以学生为中心回归了学习的本质,学生更容易适应,而对于习惯“高高在上”的教师,适应起来则困难得多。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实现以下四方面的定位改变,是能否适应改革的关键。

一、 在心理定位上,由专家向同学转变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教师是掌握和传递知识的人,是专家,因而他的角色是权威的、主动的、主导的。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已经根深蒂固了,因此许多家长、教师对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杜郎口模式都有抵触。但其实,无论从社会的发展,还是从课程的内容方面,都要求教师抛开专家的身份,与学生结成学习的共同体。

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传递的方式和速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家都能平等地从网络上获得相同的知识,教师的部分传统职能已被网络取而代之。因此,对现代教师的要求已不再仅仅是博学(因为你不可能比互联网更博学),而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包括利用互联网学习的方法)。杜郎口自主学习模式正是这样一种强调自主和合作学习的成功模式,它的理论基调就是要求教师以民主、平等的身份去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

其次,从本门课程的内容来说,教师也有许多需要完善、提高的地方。《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基本观点很容易理解,关键是思想观念的认同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在这些方面教师也不一定有很好的实操经验,比如不同职业的职业礼仪。这就要求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一方面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照顾差异,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心理学认为,平等、朋友式的沟通是最有效的,教师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中,共同合作,共同成长,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教学相长。

二、 从工作职能上,由教师向导师转变

一直以来,我们对教师的定义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是圣人。它体现出人们在学习上对教师的信任和依赖,甚至教师的一言一行、一字一句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学生只是学习的机器,知识的容器。但前面我们指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其职能从“教为主”变成“导为主”。

杜郎口教学模式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其改革的根本,把课堂自还给学生,其教学过程中“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贯穿在一起,这些模块的教学组织形式都以小组活动和自主学习为主,构成了其自主学习模式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一个专家转化成一个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或帮助者,是课堂的主持人、组织者、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并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因势利导,适时适度点拨指导。以前笔者总是担心,教少了或说少了,学生在学习中工作中就容易犯错。而现在,则是鼓励学生去尝试,让他们在出现错误、意识到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寻找出到达终点的路径。实际上,这正是教会他们学习方法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交流和展示的良好环境中,成长为学习的主人。

三、 在工作性质上,从台前向幕后转变

杜郎口中学实施“10+35”课堂模式,就是在一节课45分钟内,教师的活动时间不超过10分钟,其余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活动。表面看来这只是上课时间的简单分配,其中却蕴含了教学理念的变化:课堂已不再是教师表演“独角戏”的场所,也不是教师表现其“绝对权威”的地方,而是教师导演下学生主演的大舞台,教师的工作由台前转到幕后。

虽然我校推行杜郎口教学模式已有半年多,可能仍有教师在纠结:相对于多年积累下来的知识,每节课10分钟能讲多少,学生能考好成绩吗?实际上,这种忧虑大可不必。特别像《职业道德与法律》这种课程,如果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教师“自编自演”,一节课下来,教师感觉累,结果却既不叫好,也不叫座,不受学生欢迎。

因此,笔者坚持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不但给学生足够的表现时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说、敢说。“会说”就要求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既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又要难度适中,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及时给学生启发、引导,使预习真正收到效果。学生的预习有效果,自然就为“敢说”打好了基础,不过还需要教师用正面的课堂评价和不断的鼓励来保证。当看到原来普遍缺乏自信的中职学生用教师意想不到的方式自如地展示时,学生的成绩还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呢?

四、 在工作思路上,由施工员向设计师转变

在中职学校要开展好杜郎口教学模式,不仅仅是课堂时间分配、小组讨论学习和课堂展示这些形式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在教学理念上,教师要由教材的施工员向课程的设计师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材和大纲的合格的施工员,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内容都严格依照教材来定,不敢越雷池一步,也不敢稍有遗漏,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不关心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而现在,大纲只是教师教学的参考依据之一,教材只是有待加工、发掘的教学资源,还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具体的教学情境以及专业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增减等。如本门课程中,重点介绍了职业礼仪的概念和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大多已经了解,而针对学生今后具体从事的汽车行业的礼仪则涉及不多。因此在备课时,笔者着重围绕和增加汽车行业礼仪这部分内容,学生的兴趣大,也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同样,在教学设计上也是如此。教师不能只着眼应对考试,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具体的操练,甚至给出标准答案,让学生理解记忆。笔者在教学中坚持两点:第一,教学目标不应具体到限制学生的学习空间;第二,教学过程要涉及学生的参与活动。比如还是前面的职业礼仪内容,笔者设计了一个学生作为接车员的情景,让他们去完成接车礼仪的全过程。这里并没有给出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具体知识点,而是把主动权放到学生的手里,让他们去尝试解决一个今后在工作中很有可能遇到的真实问题。这样不仅能体现教学目的,更能从学生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积极扩大教学的范围。学生最后展示的内容各有不同,且形式各异,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产生讨论甚至争论,但这恰好让学生体会到不同角度的看法,加深学生对目标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正是设计师比施工员高明的地方。

当然,在杜郎口教学模式改革中,教师需要改变的可能远远不止这些,但只要我们坚持一个宗旨――以生为本,明白中职学生不是为考试而学,他们是“为生活而学”,因此教师的授课不单是为掌握知识而教,更是为了学生今后生活需要而教,那么,所有的转变也就顺理成章了。

参考文献:

第9篇:职业道德与法律范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 有效运用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该课程知识容量大,由于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对知识常常一知半解,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就显得十分重要[1]。案例教学法是“职业道德与法律”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教材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并且案例教学一般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2]。那么,如何使案例教学法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我对此进行了思考与尝试,在此与同仁交流、分享。

一、案例的选择与使用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由于课上的时间有限,如果选择的案例太多、太杂,缺乏目的性,就会占用大量的时间,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与使用上,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斟酌,力争做到精益求精,最好选择能为实现多个教学目标服务的典型案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案例问题的设置上不仅要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还要体现出问题的层次性,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规律,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互动与评价,特别是针对探究过程的评价,使学生通过互动与评价更好地交流探究的方法,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下面以第六课的第一课时《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为例,阐述案例的开放与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教材中75页的案例并贯穿于本节课的始终。案例如下:

赵某,在化纤厂实习期间,不守规矩,偷着在车间吸烟,不小心点燃了化纤材料,引起火灾,烧毁10多个车间,导致全厂损失达上万元。赵某也因此犯了重大责任事故罪,付出了坐牢的代价。

某纺织厂挡车女工王某,没有遵守厂里“不要戴围巾上岗”的规定,把纱巾围到领子里上岗作业,当她接线时,纱巾的末端嵌入梳毛机轴承细缝里,纱巾被绞,王某的脖子被猛地勒在纺纱机上,虽立即停机,但王某还是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对全国每年上百万起事故原因进行的分析证明,95%以上的事故是由于违章违纪导致的。每年因各类事故死亡人数约10万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60%以上。我国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位居世界首位,平均每天有几百人死于车祸。

书中的问题是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们养成遵纪守法好习惯的重要性。

我是这样开发的:

(一)出示案例,初步感知遵守纪律的重要性。

1.赵某为什么会付出坐牢的代价,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2.王某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3.说明他们在平时生活中是一什么样的人?

4.我国每年的事故,(包括交通事故)位居世界首位,主要原因是什么?

通过以上问题的设置,大部分学生能初步感知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必须在平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二)出示案例,进行合作探究。

1.赵某违反了什么法律?

2.赵某判刑,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3.赵某因为违纪而犯了重大责任事故罪,体现了法律什么作用?

4.他不去坐牢行不行?如此判案体现了法律什么特征?结合教材说一说法律的特征。

5.这么多的交通事故发生后,法律追不追究肇事者的责任?这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通过合作探究学生认识到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从而认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三)出示案例,继续探究纪律与法律的关系,深刻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1.赵某因为违纪而违法,违纪就一定会违法吗?

2.很多的肇事者违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违法就一定违纪吗?

经过讨论,学生能够认识到违纪不一定违法,但违法必定违纪。而造成违章违纪问题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对遵纪守法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因此,必须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本次案例教学,实现了一个案例为多个目标服务,节省了上课时间。案例设置的问题较细,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有层次,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探究需求,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案例的选取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紧扣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只有真正与学生有关的事情他才会格外关注,案例贴近学生,都是身边的小事。但小事不“小”,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理解透彻,为实现教学目标起到了事倍功半的作用。如果选学生不感兴趣的案例让其分析,便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教材。

案例应有拓展空间,具有一定的高度,即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必要时由更高精神境界的人现身说法,树立榜样,让学生自觉学做这样的人,从而提高道德品质,更好地为情感目标服务。

如“职业道德与法律”“诚实守信办事公道”这节课,在探究诚信、公道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方面,可以收集与开发“延边人闫巨江16年来一直倡导诚信经营”这个既紧扣教材内容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

闫巨江是延吉市政协委员,延边都市新人自选摄影有限公司总经理。15年来,他倡导诚信经营、健康发展。1999年12月,他辞去外地的工作,回乡创业。临别时走得匆忙,在原公司就职时所借的2300元没有及时偿还,3个多月后,再次进货时,他找到原公司把欠款还上。公司财会和出纳愣住了:“你是公司开办至今第一个辞职后还能主动回来还清欠款的员工,其实你不还,公司也不会计较了。”闫巨江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公司帮助了我,我感恩还来不及呢,现在我没有更多的钱回馈感激之情,但是借了的钱是一定要还的。”在他创业的这些年,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每每还款时是他最轻松幸福的时刻,因为这是一次次诚信的积累,做事先做人的座右铭早已让他铭记在心。2006年妇女节,公司策划了“送1万枝玫瑰花给延边女性”活动,有人说这么多鲜花你少送点看不出来,还能少花些钱,但他不为所动,依然购买了1万枝玫瑰花,顺利地完成了节日派送,他的诚信行为也因此受到了媒体采访。2007年-2010年,公司处于二次创业最为艰难的时期,他帮扶了一位贫困大学生,承担了4年的所有费用。临近开学,接到那位同学的求助来电,即使有时也会感到手头紧张,但无论如何都保证及时给他打款,绝不耽误一天。2014年年初,公司海选形象代言人,有些选手担心公司的承诺是否能兑现。9月底,公司不仅承担了评选出的形象代言人赴济州岛拍摄海景大片的全部费用,还为他们订制了价值21800元的钻戒。多年来,他先后荣获“延吉十大优秀青年”、“延边首届十大青年创业明星”、“吉林省创业明星”、“延吉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通过贴近学生实际、紧扣知识点,并能升华的案例选取,让学生轻松理解教学内容。通过闫巨江这位具有高尚人格的企业老总,为学生树立榜样,学生自觉学做这样的人,从而提高道德品质。

三、关注时事热点进行案例开发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上还可以深入。如教学《诚实守信办事公道》这节课时,可以针对热点新闻――假疫苗事件,和学生一起收集关于假疫苗的起因、发展、目前事件的进展等材料来说明诚信、公道对个人、企业、社会的影响,并谈一谈自己对于这起事件的看法。锻炼学生分析时事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通过社会采访和小组合作探究,进行课上集体展示,能够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教学时,案例问题应提前一周发给学生提前准备,使“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德育教师要更好地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服务,从而肩负起德育课的使命,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