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概念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教学论和教学法著作中,对概念教学的过程一般都表述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系统化。这是从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过程来理解数学概念教学过程的。
的确,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过程。对于一个数学概念,学生要先认识其特殊、具体的形式,从具体、感性的认识逐步过渡到对概念的本质的认识。然后再运用概念解决问题,达到巩固和应用。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不应该局限在某一节概念教学课上,也不应该孤立地看待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而是应该用整体的观点,把一个(或一组)具有完整意义的概念作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上认识其形成的规律和教学中所应采取的对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从总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从整体上设计教学方法。下面结合“分数意义”的教学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总体把握概念的教学目标
概念教学的目标要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总目标一致,应该包括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但这并不是说在每一节课上都简单地考虑这几个方面的目标,面面俱到地完成各项要求,而是应该在具体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从总体上全面把握大纲中所规定的各项目标。具体的落实到某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就要在整体思考的前提下,分清层次,逐项落实。“分数意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从总体上看,作为一个单元教学的内容,应该达到使学生建立准确的分数概念,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认识分数与整数、小数等知识的联系,以及对学生进行包括学习目的、实践的观点、学习的习惯等方面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等。这就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教学目的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在对这一单元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些教学目的,每一节课也都应该围绕这些总目标来设计。这些目标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设计教学时,只有从总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总的教学目的得到落实。而具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既要服从于总体的目标,又应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要把总体设计的教学目标具体化,落实到每一节课之中,一节课教学目标就应该是有所侧重,即应突出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在“分数意义”教学中,开始认识分数意义时,重点是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从具体到抽象认识什么是分数,分数是来自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以后逐步使学生运用分数概念分析解决问题,了解分数与其他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逐步达到灵活地运用和系统化。
二、整体设计概念的教学方法
概念教学方法,一般来说要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系统化等几个不同的阶段。但这也并不是说每一节课都要经过这样几个阶段,而是要从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全过程的整体上看应该经过这样几个阶段。因此在设计概念教学方法时,就要从整体上思考,按照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从整体上保证学生经历建立数学概念的几个阶段,才能很好地完成概念教学的任务,实现概念教学的总体目标。在整体思考的前提下,要按照教学内容的进度,根据学生对具体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按照不同的层次,组织概念教学。一节课可能只是概念教学全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阶段。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把概念的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把学生对于概念的形成过程看作是一个连续的,但又相对独立的一些课堂学习内容组成的整体。按照这样一个思考,具体地设计一个单元的概念教学时,就要做到整体设计、重点突出、前后联系、逐步深入。
1.整体设计。就是把每一节课都看作是整个概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整体上设计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保证概念教学的总体目标的实现。在“分数意义”教学中,总体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关于分数的概念。这应该包括对概念的初步理解,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对概念的进一步巩固,以及概念的系统化等几个环节。这些任务不可能在一节课里完成,在设计时要把这些任务科学地安排分散到各节课的教学中。如第一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对具体事物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分数的概念,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出什么是分数,以及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而分数概念的巩固、应用和系统化的任务则要安排在后面各节课中来完成。
2.重点突出。就是在每一节课中重点体现和落实概念教学中的一项或几项具体的任务。这是设计每一节课所必须考虑的问题。每一节课都有一个重点内容。
而在概念教学中,一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应该从这节课在整个概念教学的全过程中的地位而定。抓住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使一节课真正成为学生掌握一个完整的数学概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分数意义”教学中,学生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后,接下来的课就是要学生重点巩固所学的概念。那么教学的重点就是采用各种“变式”的问题,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认识分数,并学会用分数的意义解释一个具体的数是不是分数,其含意是什么,能够完成“在直线上表示一个分数”;“5/6是()个1/6,3个1/8是()”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基础阶段,这个时候学生各方面都处于一个比较薄弱的时期,各方面能力也是发展初期。此时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抽象能力比较弱、语言表达能力欠佳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产生严重阻碍。而要想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就必须保证数学概念的教学质量。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工作中存在问题
由于小学生正处在各种能力的萌芽阶段,所以对于很多抽象数学概念,在进行理解记忆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大阻碍。但是只有熟练掌握了数学概念才能够为后续数学知识的学习打下较好基础,所以我们应该针对小学数学概念学习提出教学策略。在进行教学策略探讨之前,首先应该针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一)概念教学脱离实际背景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经常使用的数学概念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将数学概念背诵下来。之后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具体含义,老师会根据数学概念布置相关练习题进行强化训练。虽然这种教学手段看上去非常合理,但是由于小学生本身理解学习能力限制,经常会导致学生对数学概念产生一种似懂非懂状况,并不能够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真正含义,只是机械式地重复练习题,一旦变换形式就会出现无法解答的状况。
(二)概念孤立教学
除了以上教学方式之外,小学老师考虑到学生对于抽象数学概念在理解上会存在困难,所以讲课时候刻意将概念分开来讲授。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注意到了学生本身理解能力较差,但是却让学生感觉学的内容比较零散。由于小学生自身还不具备将各个知识点进行融合的能力,所以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构建整个教学框架。
(三)概念的归纳过于仓促
为了能顾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且能够有意识扩展数学概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建构以及解构数学概念。但是在一些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小学生自身理解能力有限,很多老师在形成概念这一部分会显得有些仓促,经常会发生学生还在初步建立时老师就已经开始进行归纳总结步骤了。由于小学生本身还处在学习能力萌芽阶段,不善于使用抽象思维,接受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比较弱,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避免使用一般背诵方式教导学生学习数学概念。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以上我们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小学生自身抽象理解能力较弱、学习能力较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状况,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教学方法调整。通过对中外教学书籍研究以及各个小学教学经验的研究,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对学生学习过程来说,做好课前预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不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本身素质及时调整整个教学规划,有计划安排学生教学工作,有针对性地实施各种教学计划。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效地在课堂上理解相关数学概念,我们应该在备课过程中明确教学重点,并且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明确预习任务,包括上课前的预习任务以及授课前任务。由于学生本身自学能力较差对抽象知识理解能力较差,所以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其进行适当引导,保证学生能够准确全面掌握本章重点。
(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小学生处于幼年阶段,自身情绪对学生学习能力影响比较严重,所以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教师所讲述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心理状况使用不同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除此之外,学生本身对知识总结能力较差,所以为了能够保证学生系统学习数学概念知识,为后续课程开展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通过构架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好知识本质,同时还要在知识结构特点基础上,帮助学生实现掌握,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全面地理解知识内容。
(三)将概念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由于小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处于萌芽阶段,所以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更容易接受直观印象,不容易接受抽象概念性思维。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中应该使用生动形象教学方法,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通过将概念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一)高中数学概念的特点
1.高中数学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高中数学使人们通过实践从数学所研究的事物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象出其本质属性概括而成的,而概念的形成,标志着人的认识已经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高中数学概念是具体性和抽象性的辩证统一。大多数高中数学概念是抽象上的抽象,如对真实事物的直接抽象的数字1,2,3,是每个学生都道的,而建立在这些概念的抽象分析上的许多较大的数,还有虚数和维空间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数学概念的高度抽象。但每一个数学概念又都是有一些具体内容的构成的。
3.高中数学概念具有较好的统一性。前面也有提到过“数学是抽象之上的抽象”,所以许多概念都是由先前我们所接触和了解的概念作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且大部分的概念都是有一些概念的嵌入而得到的,所以高中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统一性。
(二)高中数学概念的重要作用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基本死刑和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对某些基本思想和核心概念要融入高中数学教学中,帮助同学们逐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数学概念是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重点。学生数学素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应用和转化等方面的差异。数学素养的提高也为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必要保障。因此转好数学概念教学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
(一)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途径
1.引入概念。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是提供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在讲述新概念时,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入手,比较容易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特征。
2.形成概念。许多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讲清它们的来源,既会让学生感到不抽象,而且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把形成概念的生动过程变为简单的例题,就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完整地、本质地、内在地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对理解概念具备思想基础,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
3.概括概念。数学概念是数学思想的基础,要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透彻清晰的理解,教师首先要深入剖析概念的实质,帮助学生弄清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明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
4.明确概念。通过变式,突出比较,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巩固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心理学原理认为: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巩固概念,首先应在初步形成概念后,引导学生正确复述。巩固时还要通过适当的正反例子比较,把所教概念同类似的、相关的概念比较,分清它们的异同点,并注意适用范围,帮助学生从中反省,以激起对知识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是获得的概念更加精确、稳定和易于迁移。
5.应用概念。注意应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础;反之,也只有通过解题,学生才能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才能更完整、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课本中直接运用概念解题的例子很多,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同时,对学生在理解方面易出错误的概念,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通过练习、讲评,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
(二)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
由于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概念引入方式的不同,形成概念,概括概念,明确概念,应用概念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根据概念获得方式不同,提出高中数学概念两种教学方法。
1.高中数学概念形成的教学方法
下面以映射概念的教学为例来说明概念形成的教学方法。(1)为学生提供熟悉的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出每个例证的属性———引出概念。例1设想某一个班的学生组成一个集合,这些学生在一次数学考试中的得分组成另一个集合,那么,在集合中与集合之间有这样一种对应关系:每一个学生有一个分数而且只有一个分数。例2某次火车停靠的站名集合与发车时间集合之间有这样一种对应关系:每一个站名有且只有一个发车时间和它对应。(2)抽象出共同本质属性,形成初步概念———形成概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虽然这两个例子都不相同,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属性:“对于第一个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第二集合中都有一个而且只有一个元素与它对应。”这个属性可以用图形象地表示出来。(3)用符号描述概念———概括概念。然后再给出映射的形式定义和记号:“设,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对于集合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叫做从集合到集合的映射,记为:。”于是,学生初步了解了映射的概念,但此时还不能说学生已形成了映射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深化。(4)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出概念的内涵———明确概念。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体例子让学生练习识别,这些例子应包括各种类型的映射(满射、单射、一一映射)和非映射。(5)应用概念。要使映射的概念成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稳定的观念,还需要运用它来解决问题。(6)形成认知。通过以上的五步,学生可以形成对映射概念的认知,清楚的掌握映射的用法。
2.高中数学概念同化的教学方法
一、开放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说:为了生活。
现代教育的标志之一是教育终身化,美术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活,开放学生美术活动的空间,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让学生真正领会美源于生活,并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1、 开放命题形式。
命题创作首先必须限定一个题目,然后围绕题进行美术创作。难度太大或脱离生活的命题往往会使学生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适当改变传统的由教材、教师命题的方法,把命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出“母题”,再由学生出“子题”:如苏教版第3册“夏日印象”一课,教师可以以“我与暑假生活”为主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回忆假日趣事后自由拟题,于是作业时“神奇之旅”、“我和鱼儿一起游”、“我买的大西瓜”等等,一大批各具情趣的命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很好的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欲望。
又如“梦中的另一个我”一课教学时,学生在自由出题时更是如鱼得水,“10年后的电脑专家”、“名模—我的梦想”“2008的超级拉拉队”等别有情趣的命题跃然眼前;纸版画、剪贴画、泥塑等作品形式多样、独具创意。
2、开放题材形式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在教学时,不再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题材的形式界限可模糊些,形式的表现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在题材、形式表现上营造较为宽松的氛围,能促进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
例如在部分设计制作课单元,可以激发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兴趣的做起,如“给自己最喜欢看的一部电影画一张宣传画”、“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日用品,然后把不满意的地方改变以下,重新设计并画出来”。这些形式比起美术课本里的纹样设计、二方连续设计等有趣的多。在制作新年贺卡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刮色、涂蜡、撒盐、吹色、压印等技法,是学生在变化莫测的游戏中,达到兴奋点。
3、开放教学内容。
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
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写生课不妨带学生装去热闹的街心公园、农贸市场去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特征;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欣赏课,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个画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美术知识指导欣赏活动。
4、开放教学程序
大胆突破从低—中—高年级的年级界限,采用有序、无序的教与学有机结合,互补共存。例如在低年级可以大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和空间现象,培养他们的空间知觉感;可以灵活结合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光与色彩的关系、色彩的情感与冷暖等;引导学生尝试大胆用水粉颜料表现变化的笔触和变化的色彩。学生同样感到新奇而快乐,作业效果也会令人吃惊:太阳火红的骄艳、彩虹的七色眩目……。
5、开放评价标准
李吉林老师认为“老师肯定——学生满足,树立自信心、自尊感——需要学习——再肯定、再满足——渴望学习更新的有难度的东西。”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
在教学评价时改变传统用“一个标准”去套学生画的内容、形式,作品评价不作硬性统一,因人而异,实行学生自评、互评,体现主体地位。教师点评时语言要幽默、精彩、风趣,让学生把你的点评听进心里去。在优秀作业上写 “心灵手巧”、“魔幻色彩”、“独具匠心”等给学生成功的喜悦;在表现一般的作业上写上“别泄气”、“慢慢来”、 “相信下一张会很精彩”等激励性语言,相信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开放的导向、激励、反馈、调节作用。
二、沟通
1.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和改革的趋势,美术课也要打破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壁垒,突破学科界限,统整学生的知识,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自然、历史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例如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欣赏美术名作;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对音乐、舞蹈的欣赏可以使画面充满韵律感。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利用美术与语文学科联系:进行故事插画、日记画、诗配画……;与音乐学科联系:制作会跳舞的小纸人、线的交响乐……;与自然学科联系:表现有趣的昆虫、我和动物朋友……,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2.沟通课堂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像来滋养学生的意识。”
如在第十一册创作画《家园》一课学习时,课前让学生收集、阅读我们的家乡——溧阳的历史变化、风土人情,并运用作文的方法描写自已的家园。课上再结合欣赏有关表现家园的作品、诗歌、音乐,最后让学生带着一份美好的情感来表现自已的家园,他们的收获不仅仅是表现在画了一张好的绘画作品中。
此外还要尽量为学生多提供表现的机会,如在学校定期举行手抄小报、校园美术节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热点话题”:如“我们周围的环保”、“我与e网”、“新世纪畅想”等,促进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主动参与,让学生有内容可画,有感而发。
三、合作
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的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统一的相互影响、相互依靠、共同激励、竞争提高的过程。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同桌合作”、“前后四人合作”,以及“男女生合作”的形式,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叉活动的自由空间,允许窃窃私语,允许寻求教师、同学帮助。
因为我们常会发现这样一些情况:有的同学想象力很丰富,但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同学制作精细,但思路狭窄,如果让这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则是最佳的组合了。即使两者水平相当,在合作中也能得到启发,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
同时有些活动题材、内容,需要搜集大量的材料,可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如“插花”、“版面设计”、“画脸”等创作,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收集材料:你准备花泥我准备鲜花,我们一起来完成一束艺术插花;尝试四个人合作设计一块别致的版面;相互给对方装饰一个有趣的脸面等。在愉快的合作氛围中,在友情浓郁的氛围中,消除表现的顾虑,快乐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审美情趣,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集体的智慧胜过于个人,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合作的好品德。这样一来,作业的时间相对缩短,作业的质量却提高了,何乐而不为?
没有教师心灵的参与,课堂就会像没有雨水的春日,燥寒而缺少滋润;没有教育实践的参与,教育研究就会像行将干涸的一潭秋水,沉闷而无活力。把美术教育的艺术与生命艺术合二为一,将是我们21世纪每个美术教师的毕生追求!
1.初中数学教学教研的现状
当前,世界数学教育呈现出“三个转变”的趋势,即从强调知识内容的掌握向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知识的单纯积累向探求知识的方法转变,从强调单科教学向不同学科相互渗透转变。而目前我国初中数学教学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重“学会”教育,轻“会学”教育,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出现了“应付考试有余,而创新能力不足”的教育结果。这显然与社会创新发展的需要相背离。主要体现在教师、学生和课程三个方面,体现这种“背离”。
2.初中数学实施创新性教学的必然性
面对以知识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己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性教学是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以新课标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处理和再创造,展现出数学知识的形成背景和过程,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的实际出发,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逻辑推理,得出数学概念和规律,使初中数学教学真正成为思维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到活的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为今后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物质基础。
3.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的内涵
创新性教学是创造教育对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在创造教育基本原理指导下学科教学的表现形式,它是将启发式、发现式和其它有助于创造力开发的方法用于各种学科的教学,并将教学内容按促进提高创新能力的方向改编,成为程序式的教学载体,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的教学形式。针对初中数学学科和初中学生年龄的特点,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达到更高层次的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4.数学创新性教学的主要方法
4.1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法。它同“注入式教学法”是根本区别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很深地理解这个思想,使自己的教法设计紧紧围绕“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这个中心。它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一理性归纳”,主要适用于证明、运算和应用题的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法,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问题解决”的形式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情境,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它既可以抓住课本的典型题例进行引伸和扩展,编拟出内涵丰富的应用题让学生“钻”,也可以抓住数学问题本质,编制现实情景的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试”;既可以把数学知识恰当地放到各种实际情景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也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使学生真正在生活中应用数学,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4.2 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通过实践、实验、想象、推理、领悟等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合理假设,合理猜想,仔细论证,认真评价,回顾总结,推而广之,实践运用。这种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创新情境――分析探究――猜疑假设――论证评价”,主要适用于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例题等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它要求在例题的选择和配制上,要加强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运用合情推理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探索;在解题环节上,要突出探索活动,重视分析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的合理性;在探索活动的形式上,可采用个人思考、分组讨论、大组报告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数学实验在更理想的空间进行探索和发现。探究过程,是学生发展智力、掌握学习策略、积累学习方法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4.3 小组合作教学论文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解决问题;问题解决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之一.那么,数学教学中的解决问题与问题解决有什么不同呢?笔者认为,数学教学中的解决问题是指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的具体解答,问题解决意指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答、探索和研究,得到一般性的结论、共性的解题方法解题思想等,从而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功效.
下面笔者以解答一道武汉市中考题的心路历程为例,谈谈两者的区别及在教学中的功效.
原题如图1,O的直径AB的长为10,弦AC长为6,∠ACB的平分线交O于D,则CD长为().
A.7B.72C.82D.9
图1解连接BD,过点B作BECD,垂足为E.
因为AB是O的直径,CD平分∠ACB,所以∠BCE=45°,则BC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BC=8,所以CE=BE=BC2=42.又因为∠CAB=∠CDB,即∠CAB=∠EDB,所以RtACB∽RtDEB,所以DEBE=ACBC=34,因为BE=42,所以DE=32,所以CD=CE+DE=72,选B.
以上解答,思路清晰,推理严密,就是说,我们已经解决了问题.
但是,问题解决了吗?
1仔细观察,发现结论
因为AC=6,BC=8,并求得CD=72,所以就有AC+BC=2CD,这难道仅仅是巧合而已吗?于是尝试着改变原题中直径AB和弦AC的长并求出相应的CD长,发现上述结论仍然成立,由此我们大胆提出猜想:
3.1特殊化探路
定理3如图5,O的直径为AB,AC、BC是两条弦,∠ACB的外角平分线交O于D,则CD=22AC-BC.
证明不妨令AC
3.2一般性结论
定理4如图6,AC、BC是O的两条弦,且∠ACB=θ,∠ACB的外角平分线交O于D,则CD=AC-BC2sinθ2.
图6证明同样不妨令AC
所以CE=AC-BC2.因为∠ACB=θ,所以∠DCE=180°-θ2=90°-θ2.在RtCDE中,因为cos∠DCE=CECD,所以CD=CEcos∠DCE=AC-BC2sinθ2.
至此,问题终于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我们不仅收获了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特殊化、一般化和类比),优化了认知结构,取得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还使我们有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愉悦.
回顾上述思考及探究的过程可知,数学教学中的解决问题和问题解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解决问题是具体的解题操作,问题解决则是一种数学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经常地将两者加以糅合,就能极大地提高解题教学的效益,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就能升华为一种境界:天空未留痕迹,鸟儿却已飞过.
关键词:预习习惯;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相比较,其深度与广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这也给高等数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开展高等数学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对促进高等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是非常有价值的。
一、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在高等数学教学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对于课前的预习活动缺乏应有的重视,认为预习活动的开展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大学生的数学基础一般来说都比较好,课堂的接受能力也相对比较强,预习活动的开展对于教学的实施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相反,还耽误了大量的学习时间。这样的认识显然是比较片面的,对于高等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预习活动。教师在每一次开展高等数学教学活动前,都要在备课中对于即将讲授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制订出预习的要点,并形成预习提纲,这样的预习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也在教学实施中突破了许多学生自身存在的学习障碍,将一些重点的教学内容提前让学生进行研究,能够使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更加容易突破,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要善于运用设疑讨论的教学方法
高等数学的概念是非常丰富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采用机械讲授的方式,不仅比较枯燥,而且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也比较困难,这对于高等数学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发挥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于相关概念的教学不能采取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要善于将这些概念转化成不同的问题,并且要深入研究它们之间的彼此关联性,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问题设计的方式加以串联,让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高等数学的概念,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且要针对不同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广泛的交流与讨论,教师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成为学生合作讨论中的一分子。教师在讨论过程中,既可以作为讨论活动的裁判,也可以成为讨论活动的辅导者,及时掌控讨论活动的有效进行。对于在讨论中发现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探寻问题的答案,树立学生参与数学研究的信心,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等数学的概念与公式是非常庞杂而难以理解的,这些公式与概念给初学的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困难,很多学生因此失去了学习高等数学的信心,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失去了兴趣。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依据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教学方法的巧妙创新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对于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数学概念以及数学公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编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这些口诀对促进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是非常实用的。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对对联”的方式,将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与数学解题规律加以总结,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复杂的问题,这些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运用,不仅可以更好地提升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采取以教促学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旧有的只以教师的教作为教学的唯一方式的陋习,大胆创新,安排学生与老师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代替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老师在对数学问题的讲解与分析中,对于数学问题的理解也会因此而更加深入,下面的听众对于学生老师的提问、质疑、评判与交流,都是非常好的数学思维的锻炼方式,通过学生老师的教学开展让高等数学教学实施更加高效而充满情趣。
五、教学实施中要善于总结
总结对于高等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对数学方法、定理、概念等内容进行及时总结,也要对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进行及时的总结,不仅如此,还要在不同的章节讲完后进行及时的总结,通过这样的总结帮助学生构建高等数学的知识体系,促进教学的高效实施。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开展高等数学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对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现阶段针对高等数学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还有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信息化数学教学论文数学是很多人最头疼的学科之一,一般数学分类为代数、几何、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数学,等。其中让人头疼未必是所有分支,也可能你代数不好但是几何却很好,也可能对概率事件天生敏感,但是空间几何很薄弱,但是毫无疑问的,数学很伟大,但是数学很不好搞。
我想这个不好搞也许是数学教育搞错了,数学教育喜欢深挖,直到把人挖得精疲力竭为止。其实数学不是那么可怕,只是我们把有意思的部分选择性忽略罢了。
我一直想一件事情,就是把生活数字化,这其实是可能的,但是我没有掌握。本身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数学世界,只是很多东西我们尚未数字化而已。比如我们的收入和支出,比如我们的家庭用具,再比如我们做选择考虑的利益取向。这些都可以用数学去描述。我有时想起来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思,只是常常又觉得无从下手,因为不是所有的数字都会在行为的当下立马呈现出来,也不是呈现出来就都很重要,而且你必须要主动去记下来,可是这又极其的麻烦,时间长了确实可以做出很漂亮的表,但是又觉得得不偿失。不过我们生活在数学世界的一个佐证是,计算机的世界就是由1和0两个数字构建起来的虚拟空间。
而实际上数学家是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数学存在的,比如黄金分割数以及迷宫、魔方,等。在发现这些东西的时候,数学家一点也没有感觉到枯燥乏味,而是充满发现一个未知领域的兴奋。
我认为数学除了可以分为代数、几何、拓扑、混沌、罗曼几何、集合、概率、虚数、三角几何、数论……这些数不胜数的而且无穷尽的分类之外,还可以用新的分类,便于建立对数学的兴趣。
那就是:运算系统、对应法则系统、数的系统、逻辑系统。
运算法则系统就是加、减、乘、除。这是最基本的系统,和逻辑没有关系,只有对错之分。但是掌握运算法则系统很简单,只要你知道加减乘除就可以,而实际上在做题时算错很少是直接由运算系统没有掌握引起的,就像5乘以5很少有人会算错,错是错在逻辑没有理清楚。
逻辑系统包括: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四条基本逻辑规律。其实还不是如此简单,因为具体运算是数字的相互作用,不是概念的相互作用。其实逻辑系统包括在数学分类之中,比如三角函数的逻辑系统、虚数的逻辑系统、微积分的逻辑系统、数论逻辑系统、混沌逻辑系统……每个系统都是封闭的,有各自的逻辑起作用。很多时候说做错题了,其实重要原因就是逻辑系统没有掌握好,那么逻辑系统有没有掌握好的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对应法则。
我觉得一个人掌握数学的高低最根本的就是他能掌握多少对应法则,以及其相互关系。比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每个函数都有类似的结构,但是其演化出来的对应法则随着参数的变化是无数多个的,比如最基本的y=ax+b,光是a就有无数种可能,每个可能都是一条对应法则。
这样,当看到数学成绩很悲催的时候不要觉得是马虎造成的,马虎是运算系统掌握出了错,比如5乘以5得数算成26,一般出错是因为逻辑含糊导致紧张才出现运算问题,因为基本运算在小学4年级基本就没问题了。
数学对于现代生活的重要性不是体现在运算上,而是理解上。确实,你不需要计算那么复杂的微积分,但是当你看到股票涨跌的时候,是通过数轴上的曲线领悟的,而且不光是看到表面还要看到曲线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因素影响着曲线变化?当然,各种分析可能纷繁复杂,多数是无效信息,你还得必须自己分辨出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信息是无用的,甚至自己判断信息推断结果,也就是每个因素对股票影响的权重是不一样的。那么你能说数学毫无用处吗?当然不是。
还是拿股票曲线为例,很多人热衷于神秘主义,但是有限,其中最显著的是波动理论,确实股票是很像水波,但是你如果看到的不是波纹而是风,甚至不是风而是地震,那么波动就不是那么可怕的了。
股票曲线的规律确实很有意思,最少它绝不可能是一个自变量决定的,因此精确预测非常困难,数学中你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需要所有其他未知数确定,只要有一个未确定,那么这条曲线就是一条平滑和连续的曲线,而股票呈现的绝不是平滑和连续的曲线,可见其未知数是很多的,哪能精确计算呢?所以看表面不如看其背后的参与者,涨跌、买卖、庄家和散户、政策和现状……这些才是股票规律的决定因素。
除了股票,你能看到的图表真是太多了,如果不学一点数学是不可能的。不说那些统计数据,就说做生意想做大也必须要有数学敏感。所以现实中的数学不是你能掌握多少条对应法则,而是你需要理解多少现实背后的本质,这些本质影响着你能不能抓住重要的,而不是为那些不重要的东西搞得垂头丧气。
而这种函数化和量化的办法就是微观经济学一直用的方法。比如供给和需求曲线,比如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应,等等。
我对自己在新课改前、新课改中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认为,在高中数学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应尤其注意以下几方面:
1.认识到过度形式化数学教学的弊端。中国古代数学教学是非常注重生活化的,这从《周髀算经》中便可窥见一斑。在新课改前一百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数学教学受西方形式化数学教学影响很深。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薄弱,基本上是以学习高度形式化以及抽象化的概念和原理作为数学教学的起点,然后是教师大量地讲题、学生大量地练题,以巩固所学的概念、公式、原理。这种过度形式化数学教学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到的概念、原理、做题方法难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相联系,造成学习与生活的隔离,数学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做题高手往往是处理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矮子。这种新课改前常见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改后仍有一定的市场。
2.认识到过于经验化数学教学的弊端。在新课改的道路上,一些数学教师由于教育理论水平不足,对新课改的理念进行了片面的理解,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出现了唯经验化的趋向,使得数学教学在生活化的同时又庸俗化了。教师没能正确地对数学生活经验进行提炼、升华,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经验成分过多,知识成分过少。我认为,不是所有的数学问题都要充斥很多的生活数学问题,毕竟我们学得更多的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虽然重要,但也不可能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是学生曾经或能够经历到的。教师要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根据教学目标,选取典型的、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究的兴趣,使数学知识的传授变得自然、有活力,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进入课堂的生活情境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加工改造后的生活情境;还可以是再选取一些经过教师有意加工改造过的应用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达到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类似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防止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前的数学课堂是教师讲的多,学生几乎不需要思考就可以收听知识,因而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体。现在教师总是让学生思考得出答案,如果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也同样成不了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对某个问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或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思考才会有所感悟。
尤其到了高中数学教学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重要。因而,需要教师讲的内容要不遗余力地讲,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贵在少而精,所提的问题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谓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就是既不太简单,又不太难的问题。不是学生不经思索就可以回答的问题,而是学生经过调动生活经验、调动以往知道的数学知识,经过短暂的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正所谓“跳一跳摘桃子”。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水平,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以学生为主体是针对过去把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提出的。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人,不是学生学习的管理人员,更不是旁观者。提问过多,学生会出现思维疲劳,也思考不出有价值的东西,白白浪费时间,同时也容易让学生产生自我否定。很多时候,学生是很愿意听教师的直接讲授的,教师作为这方面的专业人员,比学生知识丰富,为什么在恰当的时候不讲,而要让学生走那么多弯路呢?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课堂教学效率,降低教师的作用,挫败学生的信心。教师要切实担当起主导作用,如果不能适时体现,这就是教师的“不作为”。
4.防止借反思的名义浪费课堂教学时间。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行,高中数学课堂也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或他人在本堂课中的学习表现进行反思。我认为:到了高中数学教学阶段,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的认识已比较正确,而且学习任务重,课堂教学时间宝贵,不适合用课堂教学时间做这种集体性的反思。反思是思维的火花,它可能在过程中,也可能在过程后出现,而且经常是不自觉的,在人比较放松的状态时才出现。高中数学教师对个别学生数学学习中出现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不妥之处进行提醒是必要的,但没有必要利用上课时间进行集体性反思。反思性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的元认识,包括思考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等。它是针对盲目接受式学习而提出来的。如果让学生在固定时间、固定空间的环境下集体性反思,是对反思性学习的误用。
5.常写教学心得。高中数学教学对教师教学要求高,常写教学心得是提高高中数学教师教学水平有效途径。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有了感触,无论是成功的案例,或是失败的教训,都把它们写下来,可以加深对数学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使自己对怎么成功的和怎么失败的加强认识和反思。写的过程,会使自己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写作的内容不管是思想层面的还是实践层面的,都会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高。如果发表出来,好的经验还可以在同行中得以推广,为数学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还会大大增强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自信心,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可能会写出更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论文,使教学、写作进入良性循环。一位出名的教育者说过:教师要想让自己不厌倦教学,有一条很好的办法就是一边教学一边做教学研究。
为了使这次改革得以顺利推进,为了使高中数学教学体现《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的基本理念,就需要高中数学教师切实转变观念,本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为高中数学新课改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