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大学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招生计划及专业报考安排
招生省份及
考点联系方式
报名时间
招生计划
专业
考试时间及内容
黑龙江
东方学院: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31号。
0451-86655180
1月8-9日
预计10人
美术类(含视觉传达设计、动画2个专业)
1月10日,上午3小时:按学校提供黑白照片画素描人物头像;下午3小时:按学校提供黑白照片画色彩静物。学校提供八开试卷纸。
天津
天津美院美术高中:天津市河北区月纬路54号。
022-26260750
1月14-15日
预计8人
美术类(含环境设计、产品设计2个专业)
1月16日,考试内容同上
山西
太原师范学院:太原市南内环街189号。
0351-2279588
1月17-18日
预计30人
美术类(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3个专业)
1月20日,考试内容同上
新疆
太原师范学院:太原市南内环街189号。
0351-2279588
1月17-18日
预计2人
环境设计专业
1月20日,考试内容同上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市育才路15号。
0773-8996357
1月18-19日
预计10人
美术类(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2个专业)
一、学校简介
东北农业大学1948年创建于哈尔滨,是一所“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以农科为优势,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省部共建大学、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入选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单位。
二、报名条件
报名考生须符合教育部普通高校年度招生工作规定的报名条件。
学校组织的专业考试报名工作按照生源省份年度艺术类招生工作的规定进行。
东北农业大学各省设置的校考考点只接收考点所在省份考生报考。
报考东北农业大学校考的考生,需达到所在地相应艺术类别省级统考合格。
三、招生省份
专业 考试方式 省份 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校考 河北、安徽、湖南、山西 联考 黑龙江、辽宁、山东 音乐表演 校考 河北、湖南 联考 黑龙江 广播电视编导 联考 黑龙江、辽宁、安徽、内蒙古、陕西四、招生计划
专业 全国计划 学费标准 科类 学制与学位 视觉传达设计 90 9000元/年 文理兼招
四年,本科
艺术学学士
环境设计 60 音乐表演 47 广播电视编导 60 8000元/年备注:
(一)各省具体招生计划根据生源情况确定,以各省级招生部门公布的招生计划为准。
(二)音乐表演专业招收声乐、器乐考生;其中声乐只招收美声、民族唱法考生,共招收20名;器乐只招收二胡、竹笛、扬琴、琵琶、中阮、唢呐、笙、柳琴、大提琴、贝斯、打击乐、古筝、钢琴考生,共招收27名。
(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按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动画设计三个方向培养。
(四)环境设计专业按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两个方向培养。
(五)学费标准仅供参考,具体收费标准以物价部门批复为准。
中国高校之窗
五、录取规则
(一)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专业录取规则
文化成绩、术科成绩均达到招生省份艺术本科录取控制线,按照文化成绩从高到低录取(河北、安徽、湖南、山西艺术考生须获得我校发放的术科合格证书),如文化成绩相同,按术科成绩择优录取。
(二)音乐表演专业录取规则
文化成绩、术科成绩均达到招生省份艺术本科录取控制线,按照术科成绩从高到低录取(河北、湖南艺术考生须获得我校发放的术科合格证书),如术科成绩相同,按文化成绩择优录取(对于校考省份,术科成绩相同按专业主科、视唱、听音模唱单科成绩排序录取,如若单科成绩也相同,则按文化成绩择优录取)。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录取规则
文化成绩、术科成绩均达到招生省份艺术本科录取控制线,按照文化成绩从高到低录取,如文化成绩相同,按术科成绩择优录取。
(四)合格证书发放原则
学校确定校考合格人数不超过相应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数的4倍,按术科成绩由高到低发放。
六、校考考点及时间
七、校考科目和分值
(一)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专业
素描100分,色彩100分,总分200分。
(二)音乐表演专业
专业主科140分,视唱30分,听音模唱30分,总分200分。
八、成绩查询
(一)考生于2017年4月初登录东北农业大学本科招生信息网zsb.neau.edu.cn查看《2017年艺术类专业校考成绩查询通知》,凭高考考生号(14位)进行成绩查询。
(二)东北农业大学艺术类专业考试合格证在我校招生信息网打印,不再邮寄。
九、入学复查
对入学新生,学校开展入学专业复测和复核,对于专业测试不达标、入学前后两次测试成绩差异显著的情况,一经查实属替考、违规录取、冒名顶替入学等违规情况的新生,一律取消录取资格、不予学籍电子注册,并报告有关部门倒查追责。
校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木材街59号
邮编:150030
关键词:高等教育;林学专业;土壤学;课程教学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林牧业生产的介质,是环境物质容纳和净化的场所。在我国土壤资源面临沙化、盐碱化、荒漠化、肥力退化、侵蚀(包括水蚀和风蚀)和污染加剧等诸多威胁的背景下,土壤学已经成为关系国土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
在高等林业教育中,土壤学一直是林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既有自成体系的理论框架,又有与生产实践和环境治理密不可分的广泛实用性;同时,在林学专业系列课程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培养高素质的现代林业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以及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认真分析土壤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土壤学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学时明显不足
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学强调“宽口径,广适应”,面向本科生开设的课程门数明显增多,选修课的比例大幅提高。这导致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学时不断被压缩。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的土壤学课程由早期的120学时减少为后来的80学时,继而压缩到60学时,最后进一步减少到现在的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0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课程实习的时间由最初的2周变为1周,再变为现在的0.5周。国内许多林业院校的土壤学课程也面临着相同的境遇。
教学学时的减少,使理论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不得不被删除,许多重要问题和知识点的讲授难以深入和展开。实验教学也受到明显的影响,例如p、k测定项目无法开设;为了节省学时,原先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一些实验环节(如试剂配制、标准曲线测定、空白实验等)也只好让实验课教师代劳。课程实习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变成“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考察,学生动手的机会减少,从而使实习难以取得实效。
(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目前,各高校使用的土壤学教材均是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多次修订或改编出版的,其中有许多教材是“十五”规划教材或面向21世纪教材,教材内容与过去相比有明显的改进。但是,由于教材出版周期一般比较长,所以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滞后于学科发展前沿,反映土壤学科新发展和现代化林业土壤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较少;且新出版教材大都难以摆脱原有教材的框架、内容或模式,内容或多或少都有陈旧的痕迹,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尤其是实验教学部分,除了受经费、实验场地、仪器设备等条件的制约外,也同样受到实验教材落后的影响。长期以来,实验课不但没有明显的提高和拓展,反而呈萎缩趋势;现代实验测试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课上基本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三)实践教学困难重重
教学实习是土壤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实习的组织面临诸多困难。首先,由于接收林学专业学生进行土壤学课程实习的单位食宿容量有限,无法解决数个班近百名师生的吃饭、住宿问题,所以实习师生只能当天往返,大量时间和经费都花费在实习途中。同时,实习参观场所也因人数太多而显得拥挤不堪,影响了实习效果。
其次,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不足,学生实习存在安全隐患。近百人的队伍外出实习,至少需要5~6名教师带队,才能较好地保障实习秩序和安全纪律,防范意外事故的发生。但目前的情形是,仅能抽出2~3名教师带队,学生实习存在明显的安全隐忧。
第三,实验课的开设亦遇到困难。在高等教育扩招的形势下,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一般招3~4个班。由于实验课必须分小班上,且许多实验项目的时间跨度达2天之久,所以同一项实验内容不得不隔天开设。这样,学生周六也需要上实验课。另外,实验课上,每个小组的人数由原来比较合理的2人增加到3~4人。这使实验室显得十分拥挤,酒精燃烧和样品消解存在安全隐患;也很难实现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
二、土壤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突出实验教学
由于土壤学课程的学时大幅度缩减,所以要讲授课本上的所有内容是不现实的。为了适应改革后的形势,我们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并在授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做了相应调整,以突出土壤学课程的特点、难点和重点。课程教学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1)在课堂上重点讲授土壤学的核心概念、基本理论、研究进展以及与生产实践联系密切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壤的形成过程、物质组成、物理性质,水、肥、气、热四大肥力因子,肥料与施肥,土壤利用与改良以及土壤学研究的新进展;
(2)将土壤生物、土壤结构、胶体构造、土壤分类及土类分布状况等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课后自学,并安排一定时间的答疑,教师在课堂上适当提问以检查自学效果。
实验课对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我们腾出18学时用于实验教学,开设了8个实验;同时,对原有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优化。例如,矿物岩石的识别原为3次实验,现整合压缩为1次。再如,将土壤剖面观察、采样与土壤容重、孔隙性测定整合为1个实验项目。
通过以上理论教学内容的精选和实验课的优化整合等措施,保证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土壤学主要理论知识的讲授和主要实验的开设。同时,通过安排课余自学任务,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
(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和结构,尽可能地将本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生产实际中与土壤学相关的常见问题融入课堂;并采用大量的照片、图表和动画等来阐释一些抽象的理论问题,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我们广泛收集了生产建设中有关土壤学的实际问题,如苗圃经营成败的经验教训,城市绿地建设中土壤调查、规划与改良的具体措施,造林规划中必须考虑的土壤学问题等;还收集了脍炙人口的农谚等,并把这些内容充实到相应的理论课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形式,以教材为本位、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等,都不利于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坚持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我们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每次课开始时,教师要针对上次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提问,并根据学生的答问情况给出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随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当场回答或课后查阅相关资料。
另外,每学期选取一章内容由学生讲授。具体的做法是:教师在开学之初布置授课任务,要求学生以4~5人为单位,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准备;然后通过简短的试讲和考察各组制作的课件,选定授课学生名单;最后教师对选出的学生进行指导,要求被选中的学生每人讲授一部分内容。通过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制作课件、语言表达及团队合作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为了增强学生阅读本学科领域英文文献的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提供土壤学中主要名词术语的英文,同时在课间休息时播放一些英文笑话。这样,既帮助学生学习了专业英语,扩充了专业词汇,又活跃了课堂氛围。
(三)改革课程实验、实习教学的组织模式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和课程实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课堂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的组织安排对实习效果有很大影响。过去,实验课安排在开学的第2周,而课程实习则安排在期末进行,实验与实习脱节。而且,平时实验课上分析的土壤样品是从学校的树木园或附近地区随机采集的,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或生产需要,所做的实验纯粹是验证性实验。同时,学生在课程实习中采回的土壤样品,又由于临近期末考试和放假,根本无法进行分析。
针对这种情况,近2年来,我们将课程实验、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将半周时间的课程实习前移至学期的第3~4周,并且尽可能地做到实习内容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生论文工作或生产单位的土壤资源调查任务结合起来;同时,要求实验设计、样品采集与分析、数据处理、报告撰写等环节均由学生参与或独立完成。此外,学生采集的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后,可作为该学期实验课的分析对象。
其次,每次实验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提交1份实验报告。学期结束时,任课教师汇总全班学生的实验数据,并要求每位学生根据汇总的结果独立撰写1份土壤调查报告。学生在报告中需要阐述土壤调查的目的、方法、过程、注意事项,调查区土壤性状、肥力水平和制约因子,以及土壤利用、改良的建议。这项措施既能将实习与实验有效地衔接,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和撰写报告的能力;同时还满足了科研项目或生产单位的需要,可谓一举多得。
(四)改革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林学专业;土壤学;课程教学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林牧业生产的介质,是环境物质容纳和净化的场所。在我国土壤资源面临沙化、盐碱化、荒漠化、肥力退化、侵蚀(包括水蚀和风蚀)和污染加剧等诸多威胁的背景下,土壤学已经成为关系国土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
在高等林业教育中,土壤学一直是林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既有自成体系的理论框架,又有与生产实践和环境治理密不可分的广泛实用性;同时,在林学专业系列课程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培养高素质的现代林业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以及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认真分析土壤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土壤学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学时明显不足
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学强调“宽口径,广适应”,面向本科生开设的课程门数明显增多,选修课的比例大幅提高。这导致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学时不断被压缩。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的土壤学课程由早期的120学时减少为后来的80学时,继而压缩到60学时,最后进一步减少到现在的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0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课程实习的时间由最初的2周变为1周,再变为现在的0.5周。国内许多林业院校的土壤学课程也面临着相同的境遇。
教学学时的减少,使理论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不得不被删除,许多重要问题和知识点的讲授难以深入和展开。实验教学也受到明显的影响,例如P、K测定项目无法开设;为了节省学时,原先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一些实验环节(如试剂配制、标准曲线测定、空白实验等)也只好让实验课教师代劳。课程实习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变成“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考察,学生动手的机会减少,从而使实习难以取得实效。
(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目前,各高校使用的土壤学教材均是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多次修订或改编出版的,其中有许多教材是“十五”规划教材或面向21世纪教材,教材内容与过去相比有明显的改进。但是,由于教材出版周期一般比较长,所以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滞后于学科发展前沿,反映土壤学科新发展和现代化林业土壤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较少;且新出版教材大都难以摆脱原有教材的框架、内容或模式,内容或多或少都有陈旧的痕迹,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尤其是实验教学部分,除了受经费、实验场地、仪器设备等条件的制约外,也同样受到实验教材落后的影响。长期以来,实验课不但没有明显的提高和拓展,反而呈萎缩趋势;现代实验测试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课上基本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三)实践教学困难重重
教学实习是土壤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实习的组织面临诸多困难。首先,由于接收林学专业学生进行土壤学课程实习的单位食宿容量有限,无法解决数个班近百名师生的吃饭、住宿问题,所以实习师生只能当天往返,大量时间和经费都花费在实习途中。同时,实习参观场所也因人数太多而显得拥挤不堪,影响了实习效果。
其次,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不足,学生实习存在安全隐患。近百人的队伍外出实习,至少需要5~6名教师带队,才能较好地保障实习秩序和安全纪律,防范意外事故的发生。但目前的情形是,仅能抽出2~3名教师带队,学生实习存在明显的安全隐忧。
第三,实验课的开设亦遇到困难。在高等教育扩招的形势下,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一般招3~4个班。由于实验课必须分小班上,且许多实验项目的时间跨度达2天之久,所以同一项实验内容不得不隔天开设。这样,学生周六也需要上实验课。另外,实验课上,每个小组的人数由原来比较合理的2人增加到3~4人。这使实验室显得十分拥挤,酒精燃烧和样品消解存在安全隐患;也很难实现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
二、土壤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突出实验教学
由于土壤学课程的学时大幅度缩减,所以要讲授课本上的所有内容是不现实的。为了适应改革后的形势,我们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并在授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做了相应调整,以突出土壤学课程的特点、难点和重点。课程教学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1)在课堂上重点讲授土壤学的核心概念、基本理论、研究进展以及与生产实践联系密切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壤的形成过程、物质组成、物理性质,水、肥、气、热四大肥力因子,肥料与施肥,土壤利用与改良以及土壤学研究的新进展;
(2)将土壤生物、土壤结构、胶体构造、土壤分类及土类分布状况等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课后自学,并安排一定时间的答疑,教师在课堂上适当提问以检查自学效果。
实验课对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我们腾出18学时用于实验教学,开设了8个实验;同时,对原有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优化。例如,矿物岩石的识别原为3次实验,现整合压缩为1次。再如,将土壤剖面观察、采样与土壤容重、孔隙性测定整合为1个实验项目。
通过以上理论教学内容的精选和实验课的优化整合等措施,保证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土壤学主要理论知识的讲授和主要实验的开设。同时,通过安排课余自学任务,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
(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和结构,尽可能地将本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生产实际中与土壤学相关的常见问题融入课堂;并采用大量的照片、图表和动画等来阐释一些抽象的理论问题,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我们广泛收集了生产建设中有关土壤学的实际问题,如苗圃经营成败的经验教训,城市绿地建设中土壤调查、规划与改良的具体措施,造林规划中必须考虑的土壤学问题等;还收集了脍炙人口的农谚等,并把这些内容充实到相应的理论课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形式,以教材为本位、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等,都不利于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坚持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我们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每次课开始时,教师要针对上次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提问,并根据学生的答问情况给出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随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当场回答或课后查阅相关资料。
另外,每学期选取一章内容由学生讲授。具体的做法是:教师在开学之初布置授课任务,要求学生以4~5人为单位,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准备;然后通过简短的试讲和考察各组制作的课件,选定授课学生名单;最后教师对选出的学生进行指导,要求被选中的学生每人讲授一部分内容。通过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制作课件、语言表达及团队合作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为了增强学生阅读本学科领域英文文献的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提供土壤学中主要名词术语的英文,同时在课间休息时播放一些英文笑话。这样,既帮助学生学习了专业英语,扩充了专业词汇,又活跃了课堂氛围。
(三)改革课程实验、实习教学的组织模式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和课程实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课堂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的组织安排对实习效果有很大影响。过去,实验课安排在开学的第2周,而课程实习则安排在期末进行,实验与实习脱节。而且,平时实验课上分析的土壤样品是从学校的树木园或附近地区随机采集的,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或生产需要,所做的实验纯粹是验证性实验。同时,学生在课程实习中采回的土壤样品,又由于临近期末考试和放假,根本无法进行分析。
针对这种情况,近2年来,我们将课程实验、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将半周时间的课程实习前移至学期的第3~4周,并且尽可能地做到实习内容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生论文工作或生产单位的土壤资源调查任务结合起来;同时,要求实验设计、样品采集与分析、数据处理、报告撰写等环节均由学生参与或独立完成。此外,学生采集的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后,可作为该学期实验课的分析对象。
其次,每次实验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提交1份实验报告。学期结束时,任课教师汇总全班学生的实验数据,并要求每位学生根据汇总的结果独立撰写1份土壤调查报告。学生在报告中需要阐述土壤调查的目的、方法、过程、注意事项,调查区土壤性状、肥力水平和制约因子,以及土壤利用、改良的建议。这项措施既能将实习与实验有效地衔接,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撰写报告的能力;同时还满足了科研项目或生产单位的需要,可谓一举多得。
(四)改革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
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成人高考招生简章,安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13年成人高考招生专业包括专科、专生本2个层次,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成人高考招生高起专考试科目如下:
考试科目:
高中起点升专科:
文科:语文、数学(文)、外语
关键词:大学生;农科专业;自豪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86-02
2012年我国的神舟飞天、蛟龙入海,让国人为之无比骄傲,更让理工科的在校大学生自豪万分;中国作家首获诺贝尔文学奖不仅使全民激动,更使文科的大学生对未来满怀憧憬。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取得骄人成绩等各种迹象普遍表明,有着较好大学、较热门专业的大学生,相对而言都有较强的自豪感。而与此同时农科的大学生在我国的农林院校中又是占有一个比例较大的特殊群体,那么,究竟什么是自豪感?当代的农林院校大学生对自己的农科专业又有着怎样的自豪感?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农林院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又会产生怎么样的作用?因此,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专业大学生为例采取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了他们的专业自豪感情况并对之进行了浅析。
一、自豪感及其对大学生的作用
(一)自豪感定义
自豪感一般有两层内涵:一是指个体对自我认知的一种心理状态,因个体优势而产生的一种荣誉感和自信心,表现为一种自信和骄傲的态度;二是指个体对与自己相关事物或群体的认知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群体利益、需要、规范,加之目标与群体中每个成员个人心理特征的综合和概括,是成员间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群体自豪感的体现。由此可见,自豪感是一种心理素质的重要体现。
(二)自豪感对大学生的作用
自豪感就像一个助推器,它能够使个体产生具体有社会价值的行为。此外,据相关心理学研究分析自豪感可以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同时使个体产生一定的责任感并在现实生活中愿意付出努力成为一名有社会价值的人。再者,自豪感也可以强化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例如,当个体做了有利于他人的事情并得到积极的肯定,自豪感就会随之产生,从而强化个体再次产生类似的行为。那么,自豪感对当代的大学生又有着怎样的作用呢?
大学生自豪感是其在大学经过学习生活、接受教育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向和一定稳定性、持续性的自信、乐观的心理状态。此外,大学生自豪感因特定环境的不同而凸显其开放性、先进性和独特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及心理状态也将会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求实、自立等精神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因此,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特殊群体他们的自豪感也集中体现着其所属大学的形象、特色和精神面貌。
二、农林院校大学生自豪感的现状及分析
(一)农科专业大学生自豪感现状调查
为了解农林院校农科专业大学生尤其是传统农科专业学生的自豪感情况,因而选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专业的学生作为调研对象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从园艺专业一年级、二年级以及三年级分别抽取了28名的在校大学生,并重点对他们目前关于农科专业的满意程度以及将来就业是否从事本专业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调查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一年级有9人被专业调剂的,二年级有6人专业被调剂,三年级有15人专业被调剂,其余的学生均是自己填报的志愿未经调剂。此外,在对专业的满意度调查中,一年级学生有4人非常满意;二年级有3人非常满意;三年级有5人非常满意;其余的均表示一般满意。同时,在调查学生将来就业是否打算从事本专业中,一年级有28人表示不确定;二年级有2人不会从事本专业,20人不确定,6人打算从事本专业;三年级有2人不会从事本专业,25人不确定,1人打算从事本专业。另外,在调查过程中,这些被调研的学生也大都均表示对所学习的农科专业不感兴趣或者是不喜欢,同时也表示对其专业的认识程度一般。
以上所描述的数据显示,选择读取农科专业的人数较以往有所增加,但大学四年毕业后打算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却寥寥无几。此外,据该学院负责本科生就业的工作人员统计的近连续三年学生就业的对口情况数据显示2010年占56.25%,2011年占52.17%,2012年占55.45%。此项数据也充分说明仍然存在近一半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与农科专业相关的工作。那么,学生当中这种学农却不爱农甚至有同学反映学农感觉到很自卑的这种现象,由此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思考……
(二)农科专业大学生自豪感缺失浅析
1.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社会及周围的人们对农科专业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认识不足以及我国农林类发展相对的滞后,而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高低直接触动着农科专业大学生的自豪感神经,从事与农相关的行业一般情况显示是工资低、远离城市、发展缓慢,社会地位低或受到社会尊重水平较低等原因导致学生看不到自己学农的出路和优势,继而体会不到学农的自豪感。
学校的教育文化环境氛围、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等对学生的引导可能与学生的本身的想法存在某些偏差使得学生对农科专业的学习失去兴趣、失去信心继而出现对农科专业的自豪感逐渐降低的可能。
家庭各方面的支持条件也对农科学生的专业自豪感也起着一定的影响。农林院校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农村,一方面他们深知父母从事农业工作的辛苦但却收入低的现实,另一方面这类学生可能由于家庭的贫困或者高考分数较低,而农科专业的录取门槛低,收费低从而使得他们被迫地选择了农科专业,因此,由于他们家庭及个人的客观条件不足而产生自卑心作怪进而加促了他们对农科专业的自豪感缺失。
2.主观原因的影响
关于农林大学生是否有着强烈的自豪感的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关键在于大学生自身。其中,大学生本身的人格特征和对事物的认知程度起着影响作用。农林院校的大学生尤其是农科专业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倘若他们考入不错的一本院校,则能充分说明在他们上大学之前基本都是非常优秀刻苦的学生。然而,这部分学生也大多数是性格比较内向并且一心抱着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然后能够成功跃入龙门的想法。但是,进入大学后的他们面对来自全国各地优秀的学生,如果他们自身不能正确的调整和适应这种环境的巨变则会导致敏感心理和自卑心理的逐渐产生。此外,由于来自周围的各种压力、人们的议论比较和对农科专业的不良评价,同时他们自身的缺陷和认识不足并且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他们则会非常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进而对农科专业学科做出错误的理解和否定,从而进一步使他们不愿意花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熟悉更不用提学习农科专业了。因此,这类学生大都表现出不愿意提自己的专业,更害怕别人议论不同专业的性质、报考热门度、发展前景及就业去向等问题。所以,这种自身不良的认识和性格的形成则直接影响他们对农科专业的兴趣和自豪感。
三、发挥农林院校特色优势,增强农科大学生自豪感
通过本文对当前农科专业大学生自豪感的缺失表现情况介绍及简单分析,并结合在本次调查汇总中学生反映的一些好的建议和想法,现总结出培养农科专业学生自豪感的几点对策。
(一)以学生为本,合理规划课程设置
授课的主体是学生,结合社会需要设置课程从现实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其自豪感。实践出真知,农林学科专业的特点更是如此。大部分农科专业的学生提出希望能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多进行室外实践操作演练,更希望学校设置成二者相结合同时授课的培养方案。学生若提出需求,则说明学生进行了独立思考,作为教育者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换位思考去鉴别和理解学生的需求,也许正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方面的缺乏而导致学生对其提不起兴趣。因此参考学生的合理意见并结合专业特点及社会需求对专业课的理论和实践课进行适当的安排和调整,一方面不但能够加强学生对农科专业的认识和了解为培养其兴趣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对自身优势能力及农业科学进行探索,从而培养其自信心,进而提升其自豪感。
(二)营造文化氛围,提高农科专业就业质量
在学生当中进行充分而广泛的专业爱好调研基础上针对农科专业的特点举办一些能够激发同学兴趣的活动,并鼓励广大农科学生积极参与。其次,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学生深刻感受农科专业领域不同其他专业的优势魅力所在,同时针对性的因人而异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内容。最后,就业是农科专业学生最敏感的问题,那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则对培养其自豪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一方面可以邀请一些学生所关心的在农业就业方面发展较好或有所贡献的专家教授及知名社会成功人士为学生树立典范激励其不断奋斗,另一方面可以尝试通过与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农业企业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并为其不断输送学校培养的定向高素质农林毕业生,以达到形成一个良好的优势就业群体,继而不断感染和带动其他的农科专业毕业生。
(三)及时修剪,注重学生心灵呵护
自豪感是一种心理状态,只有培养适度的自豪感才会点燃学生不断拼搏的前进动力。大学生的心理是敏感的也是多变的。因此,普及周边大范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应该分年级分专业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教给同学们一双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眼睛,及时提醒,及时汇报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困扰。另外,引导并帮助农科专业学生确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不断地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培养其自豪感。最后,为农科专业的学生多创造机会多提供机会,从而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并予以正确的心灵引导培养他们爱自己的专业爱自己的母校情怀,进而提升其对专业也是对母校的自豪感。
作为农业大国的发展离不开当代农业大学生,梦圆构建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的中国梦离不开农林院校的大学生,建设国内外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更离不开农科专业大学生这股沸腾的血液,农科专业作为农林院校的传统和特色专业它的发展和发扬更需要农林学子的不断薪火相传。因此,农林学子的心理素质和综合技能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其中农科专业自豪感作为一种心理状态、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之一,一种直接影响和促进农科学生自身发展的动力,它的健康形成是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共同维护的。因此,大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农科专业的自豪感不仅是当代教育者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更是社会各界应当义不容辞分担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蔡伟林.浅论贫困大学生自信心及其培养[J].广西教育学报,2006,(5):36.
[2]徐强,周鉴卿,方国娟.谈农业院校大学新生自信心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1(增刊):41.
[关键词]广东 农林专业 女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对策
(一)调查背景
1.调查对象、范围及时间。2006年10月起,对华南农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广东海洋大学4所高等学校农林专业的应届女毕业生和往三届女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
2.抽样及结果分析方法。首先,按不同的科类、地区选取四所高校;其次,按专业选取农林类院系;最后,除华南农业大学农林专业女毕业生外,其他三所高校院系均以各班的女生名单为抽样框,随机抽取各班的女毕业生。这样,分别抽取2007届和往三届的广东省高校农林专业女毕业生构成调查的样本。
2007届应届毕业女生实际发放问卷数为600份,往届女毕业生问卷数140份,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590份和120份,回收率分别为98.3%和85.7%。
(二) 农林专业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较强,但是实际操作能力差。从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可以看到,53.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十分重要;39.1%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重要; 0.08%的被调查者认为可有可无甚至一点都不重要。其中,华南农业大学接受调查的农林专业女生中,有高达63.1%的人认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十分重要。由此可以看出,接受调查的农林专业女生中的绝大部分人有着较强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但是,调查统计的另一项数据则显示,受调查农林专业女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相对较差,也缺乏相应的执行力。当被问及“是否作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并且以后都会继续做下去”的时候,40.8%的农林专业女生选择“是,以后会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完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方案”;3.1%的女生选择“是,并且以后会坚持不懈地执行规划,没有考虑过要修改”;53.9%的女生选择“否,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做不做”;有2.3%的女生选择“否,觉得没有必要做,以后也不会做”。也就是说高达56.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没有为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2.职业发展期望过高,意向行业与自身专业不相吻合。在“毕业后的意向就业地区”这一多选调查项目中,高达58.7%的被调查对象选择毕业后意向就业地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另有50.9%的被调查对象意愿前往“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中小城市”就业。可以看出,大城市及沿海发达城市依然成为就业首选地区,在“意向从事的行业”调查项目中,有42.3%的受访对象首选服务业;37.5%首选金融保险业;另外房地产业、物流运输等也成为选择热点。而首选从事“与农林专业相关的行业”的受访者仅占了28.1%。在“意向的签约单位类型”调查项目中,88.9%的受访对象首选外企或国企、事业单位。在“对刚入职时候的期望月薪”调查项目中,72.3%的被调查对象选择期望月薪为2000~3000元人民币。对发达地区及高薪的期望,导致这些地区人才过分集中,而真正需要技术的发展中及欠发展地区的则出现人才荒。农林专业本是为农林事业设计的,不到农林领域的第一线去工作,只能使高新技术与实际生产的脱节或者高新技术的难以实施。另一方面,大量农林专业女生不愿从事本专业相关行业,造成该领域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3.自我定位不明确,缺乏相关行业经验。对本专业相关行业缺乏必要的了解,与其他专业毕业生进行不科学的横向比较,使得大多数农林专业女生无法认清本专业及自身的优势,对本专业缺乏热情,而对热门专业趋之若鹜,表现出强烈的从众心理。转贴于 (三)对策
1.个人。①主动认识并深入接触本专业,尝试着去热爱专业。很多农林专业女生选择其他不相关的行业就业,主要是因为农林行业工作环境相对较为不理想,且其薪资水平相对较低,这与女生生理条件的局限及追求时尚的心理相矛盾,因此,大部分农林专业女生最终选择了跳专业就业。但是在其他行业工作,因为专业限制,又非常容易遭遇事业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农林专业女生必须从一开始就主动认识并通过实习、进实验室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本专业的性质,尝试着去热爱本专业。如果你经过一次次的尝试还是无法接受本专业,那就尽快转专业或提高其他方面的技能并将其发展为自己的谋职工具。②拓宽个人交际网络,全面构建人脉平台。如果你热爱本专业,那就得争取在校的机会,把所有本专业的精英们都认识遍;如果你不打算从事本专业,那你更需要与专业精英们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丰富的人脉资源也可能成为你在其他行业发展的助推器。③学习、工作两相济,身体健康要顾及。女生的职业寿命相对男生较短,而且女生面临着生育等重大任务。在同等工作要求下,女性的压力要比男性大很多。只有保持健康的体魄、积极的精神,才能够在事业中充分发挥女性特有的特性,顺利发展。
2.校方。为了使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深入人心,有必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相关赛事,以促进该观念在全校范围内的流动和交流,这样有利于农林专业女生接受更为全面的观点,从而进一步思索自己的去向。为了使农林专业女生能够结合自身专业热点及行业环境,合理设计个人职业生涯,校方有必要开展农林专业内部的职业生涯规划交流。最后,为了帮助农林专业女生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实践中更好的执行,校方须针对该学生群体开设专门的一对一的职业规划指导课,帮助该部分学生弄清职业规划概念,完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执行措施。
3.社会。目前,整个社会对农林行业存在的偏见,是引发农林专业女毕业生就业难现状恶化的一大因素。农林行业属于基础生产行业,牵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只有这一产业得到必要的支持,人才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保证该专业的人才不外流。媒体应该在行业教育方面,加强民众对农林专业的认知,提升农林行业就业人员的社会知名度。相关国家立法及执法机关,应该保护农林专业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免受性别歧视,在工作中免受行业歧视。
参考文献
2012年3月初,我怀揣着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来到实习的地点,这次毕业实习中我只是在我的家乡实习,短短的两个月中,不仅仅是关于我喜欢的果树管理,还是农技师的工作态度,使我目睹且学习了很多。转眼间,一个月的实习期即将过去,回想自己这段时间的经历与收获,我深深的感到在我今后的发展,给予我的是一笔多么宝贵的人生财富!
经过过去一个月的实践和实习,我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在未来的日子,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 继续学习,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在信息时代,学习是不断地汲取新信息,来武装我们的头脑,也为那些渴求知识的农民们提供的帮助。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只有我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并系统的应用,农业技术方能一步步走向正轨,带领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向超级农业大国转向。
二、 努力实践,自觉进行角色转化。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实现理论自身的价值,也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使理论得以检验。同样,一个人的价值也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人的品质,彰现人的意志。从学校走向社会,首要面临的问题便是角色转换的问题。从一个学生转化为一个单位人,在思想的层面上,必须认识到二者的社会角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时代只是单纯的学习知识,而社会实践则意味着继续学习,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时代可以自己选择交往的对象,而社会人则地被他人所选择。诸此种种的差异。在这里我特别感谢我们镇政府给我的这次锻炼的机会。也非常感谢曾经谆谆教诲我的老师,不管是专业知识,还是一些做人态度,学习工作的态度,我都深受其惠。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评估。
2012 年教育部出台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 号)中明确指出,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制定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办法。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之一,与理论教学相互补充,共同提高高校育人质量。实践教学目标是依据实践教学标准制订的指导方针。因此,为了更好地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学者从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能力等几个方面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研究。如张英彦认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包括传承实践知识、提升实践理性、优化实践策略、生态实践智慧四个方面。丁洪生等、郑春龙等认为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是实践教学的终极目标。实践能力是实践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刘三朵认为大学生实践能力包括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三个层次。邓辉等认为大学生实践能力包括实际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专业写作能力、实验能力、科研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发明创造能力等。王志刚等将专业实践能力解剖成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这三大能力模块。郭清针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实践能力构成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应包括十个方面,如扎实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熟练的专业技能操作能力、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旅游管理专业写作能力等。这些研究为各个学校制订实践教学质量标准提供了参考,但不同层次的学校,实践教学目标不同,实践教学能力构成也不相同。论文以创新型大学为例,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中实践能力的构成,以期为该类学校提供参考。
一、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制订的依据。
(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校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对大学生的人才培养。因此,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制订来源于学校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也不同。如研究型高校主要以理论创新为主,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较低,而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以知识的应用为主,对实践技能的要求较高。
(二)实践教学的目标层次虽然不同的学校层次、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实践教学目标,但实践教学作为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方式,有其共同的目标。张英彦将其归纳为四个层次。
1.传承实践知识。传承实践知识是实践教学的最基本目标。专业技能作为一种能力,具有内隐性、应景性、个体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实践知识的传承与获得不能通过阅读、聆听等理论学习,而必须通过亲力亲为的、甚至多次重复的实践活动才能掌握。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实践知识,也就是拥有了处理实际工作的技能。
2.提升实践理性。实践理性精神主要指学生对实践的态度和情感。提升实践理性作为实践教学所追求的另一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理性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理性观,亲近实践、信仰实践、推崇实践。通过实践,检验、证实与修正已有理论知识。
3.优化实践策略。优化实践策略是实践教学的更高目标。在正确的理性实践观指导下,学生通过对实践知识的不断学习,逐渐形成做事情的方式方法,即形成实践策略,从而达到传承实践知识的学习目标。但实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能够传承实践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对实践知识的学习,领悟实践知识的形成规律,发现已有实践知识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更好的实践方法和实践策略。使学生实现从做事情把事情做好用更好的方法做事情的转变,实现实践知识的创新,实现现实实践策略的优化。
4.生成实践智慧。生成实践智慧是实践教学的最高目标。智慧属于实践范畴,指向的是人的实践能力或实际本领,智慧的方式是具有实践性、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学生通过对实践知识的学习,形成运用知识、经验、能力、技巧等主动地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本领,形成对当下和未来存在着的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进行明智、果断、勇敢的判断与选择的综合素养和生存方式。学生一旦拥有了这一实践智慧,不管是在本专业领域工作,还是在相关专业领域工作,还是跨专业工作、更或者是自己创业,都能够快速地适应工作,并在工作中表现卓越。学生实践智慧的生成是实践教学的最高境界,但也是最难实现的。
实践教学四个层次目标的要求在不同层次的高校、不同类型的专业表现并不相同。一般来说,高校的层次越高,高层次目标培养的重要性也越大。
(三)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
专业性质不同,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所占比重不同,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也不同。一些专业,如会计专业,内隐性、应景性、个体性的知识较少,专业知识主要靠理论学习传承,解决问题的随机性较小,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较小。同时,实践知识的传承目标所占比重较大,而创新实践策略的目标相对较小。但对于专业知识学习主要靠实践传承的,解决问题的随机性较大,如旅游管理专业、广告设计专业,不仅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较大,而且作为旅行社员工,如导游,工作中经常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要求学生创新实践策略的能力比较高,实践教学中优化实践策略的培养目标较高。对于广告设计专业,在工作中仅有实践知识的传承远远不够,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生成实践智慧,才能适应未来的工作。
因此,生成实践智慧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具有较大的重要性。
二、福建农林大学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特征。
(一)福建农林大学简介。
福建农林大学是福建省重点支持建设的三所高水平大学之一,国家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与福建省政府共建大学。学校创办于 1936 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林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理、工、经、管、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设有 23 个以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为主的学院。学校现有 11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 2个国家重点学科、2 个农业部重点学科、7 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9 个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21 个福建省重点学科和 3 个省级优势学科平台。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高等农林人才培养体系,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和各类学科竞赛,学校参加先后入选教育部首批创新创业 50 强高校、全国首批卓越农林人才计划实施高校,全国挑战杯成绩连续十多年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当前,学校抓住国家和福建省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全面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的办学定位为:创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农林类高水平大学和根植福建、辐射全国,服务三农的研究教学型大学。人才培养总目标为:基层组织领导者、涉农行业带头人、创新创业中坚力量。
(二)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情况。
福建农林大学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立于 1998 年,是福建农林大学工商管理下的一个二级学科。2013 年经国家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为一级学科旅游管理类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当前已经形成本、硕、博多层次的比较完整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2016 年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也进行了调整,确定为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掌握较强的实践应用技能,能在各类旅游与服务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评估研究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同时确定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四大核心能力为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和更新旅游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专业技能;旅游企业的一般运营管理能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的层次。
根据福建农林大学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既要具有基本职业的一般技能,也要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在层次上必须兼顾实践教学的基础目标(传承实践知识)和高级目标(优化实践策略和生成实践智慧)。
(二)培养目标的范围。
旅游管理专业涉及范围广泛,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能够在旅游业工作,还能够在旅游与服务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工作,必须具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复合管理能力。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仅传授给学生在旅游核心专业如景区、旅行社、酒店等从事工作的技能和正确的职业观、实践观,还需要使他们具有归纳总结实践知识,优化实践策略的能力,并最终转化为他们的实践智慧,使他们能够在旅游相关的行业也能够自觉地学习实践知识,对已经形成的实践知识进行优化改进创新,甚至在当前工作不能满足自我需求时,可以自我创业。
(三)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依据以上要求,福建农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四大能力:通用基本技能、专业基本技能、基本管理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通用基本技能指任何职业都须要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专业基本技能指在旅游业领域工作所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基本管理能力指作为管理人员所须具备的管理技能。这三项能力属于基本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实践知识,并通过重复性实践活动达到熟练掌握。创新实践能力则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对应于前面的优化实践策略、生态实践智慧等方面的实践目标。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 1 所示。应用型大学基本技能占比重较大,高水平大学创新实践能力占比重较大。
作为高水平建设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而作为旅游管理这一隐含知识占比较高的行业,又必须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因此,四种能力都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张英彦.论高校实践教学目标[J].教育研究,2006,(5).
[2]丁洪生,蔡颖,项昌乐等.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本科实践教学体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
[3]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4]刘三朵.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探讨[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5]邓辉,李炳煌.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分析与提升 [J].求索,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