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激素类药物范文

激素类药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激素类药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激素类药物

第1篇:激素类药物范文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处方分析;针对性干预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最中层束状带分泌的一种代谢调节激素,它的作用广泛而复杂,且随剂量的不同而异。当糖皮质激素超过生理剂量即为药理剂量时,除可以影响物质的代谢外,还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病毒和抗休克等生理作用,因此,该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一直以来,临床应用中存在着较多的误区和盲目滥用的现象。谢陶吟等[1]调查点评了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门诊使用情况,其中不合理处方占28.27%。随后,医院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使用进行了针对性干预,为了解我院干预后的使用情况,笔者再次对我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门诊处方进行调查与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随机法抽取2013年11月~2014年10月我院门诊用药处方,共计29200张,其应用涉及临床多个专科。

1.2方法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2010年版)、《新编药物学》[3](17版)、《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28号)、2011年卫生部颁布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下文简称《指导原则》)和药品说明书等为标准,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处方的诊断、性别、年龄、药物名称、用药途径和用法、用量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

2结果

在本次抽查的29200张处方中,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处方有5120张,占总处方数的17.2%。其中男性患者1997例,女性患者3123例,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按年龄统计,≤18岁775例,>18

2.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主要品种及使用情况,见表1

2.2主要疾病分布详情见表2。

3讨论

从抽查处方的结果分析,目前我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门诊使用广泛,使用较多的药物是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临床上治疗呼吸道感染时,通常会在抗生素中加上地塞米松药物联合,增强消炎作用,但其在缓解炎症同时,还会降低患者机体的防御功能,引发感染病灶发生扩散,给治疗增加一定难度,严重时会导致死亡[4]。因此糖皮质激素不应作为上呼吸道感染治疗的常规用药。其次,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较多地用于治疗皮肤科疾病临床上主要用于天疱疮、带状疱疹、玫瑰糠疹、多形红斑、各类皮炎、湿疹、结节性血管炎、红斑狼疮、银屑病等疾病的对症治疗。

糖皮质激素类药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往往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损伤,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已是临床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为了提高我院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水平,院部联合医务处、药剂科采取了如下针对性干预措施:①根据《指导原则》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制订了相应的合理使用规范;②组织开展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培训,让医师、药师掌握和重视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知识。③定期与不定期开展处方评价与分析,将其合理使用纳入医疗机构质量和综合目标管理体系。④针对复杂病例进行专家讨论。在临床药师和医师的相互沟通和学习下,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明显下降。

针对性干预是提高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水平的有效措施,但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反跳现象的监测,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如剂量、疗程、停药计划等,而这些恰恰是门诊处方分析难以做到的,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未来,我们将开展住院病历的回顾性分析,更深入地了解该类药物的使用情况,以进一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促进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谢陶吟,邹素兰.某"三甲"医院2011年~2013年门诊糖皮质激素类药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4(8):718.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S].201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111-1131.

第2篇:激素类药物范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皮质激素;沙美特罗替卡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为一种以气流持续受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呼吸科疾病,其发病原因多因气道或肺实质发生慢性炎症所致,多呈进行性发展。糖皮质激素为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其兼具抗炎、抗病毒、抗休克以及抑制免疫应答等诸多优点,目前已被广泛运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沙美特罗替卡松为相对较新上市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之一,为考察其对COPD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笔者于近年内特采用该药物对收治的部分COPD患者实施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于2012年2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76例COPD患者作为本研究之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南》(Ers)中的诊断标准。其中包括男52例,女24例;年龄48~70岁,平均(54.6±8.4)岁;病程5~13年,平均(5.9±1.8)年。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主要集中在呼吸困难、咳嗽以及肺部伴有音等几个方面。按奇偶数原则将全部入选患者随机分组,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各包括38例,比较2组患者的上述一般临床资料均不具有显著性(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本研究既定的两种治疗用药均采用雾化吸入的给药方式,其中,对照组所应用的药物为噻托溴铵,给药剂量为18μ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再加用沙美特罗替卡松,但给药剂量需视患者具体病情与体质而定,一般在50~250μg/次剂量范围内,2次/d。两组患者既定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与既定治疗疗程结束后即刻观察并记录患者症状、体征,同时检测并分析动脉血气(包括pH、PaO2、PaCO2)以及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0与呼气峰值流速PEF)。另观察两组患者是否有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的情况。

1.3疗效标准

显效:相关症状与体征消失,动脉血pH、PaO2、PaCO2正常,FEV1.0与PEF明显改善;有效:相关症状与体征减轻,动脉血pH、PaO2、PaCO2指标好转,FEV1.0与PEF有一定程度改善;无效:相关症状与体征均未表现有改善趋势甚至出现恶化。以前两者作为计算临床总有效率的依据。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给予处理,比较行t检验与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既定观察指标统计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其动脉血pH指标基本趋于稳定水平,而其他两项动脉血指标PaO2与PaCO2以及FEV1.0与PEF两项肺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既定观察指标统计结果比较(n=38, ±s)

指标 对照组 观察组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pH 7.33±0.07 7.37±0.05 7.32±0.06 7.38±0.06

PaO2(mmHg) 57±9.5 80±9.7# 56±10.2 80±9.6#

PaCO2(mmHg) 69±13.7 50±9.3# 68±12.3 51±9.4#

FEV1.0(L) 1.19±0.53 1.31±0.59# 1.18±0.55 1.43±0.62#*

PEF(L/min) 3.13±1.11 3.38±0.98# 3.15±1.14 3.58±1.14#*

注:与治疗前比较,#P

2.2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完成既定疗程的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统计结果分别为89.47%与68.42%,比较以观察组显著更高(P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38 24(63.16) 10(26.32) 4(10.53) 89.47#

对照组 38 18(47.37) 8(21.05) 12(31.58) 68.42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分别有1例患者出现过咽部不适与血糖升高,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过口干与恶心,所有不良反应均很轻微,经对症处理后很快转为正常,组间比较不具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在本研究所参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南》该诊断标准中就已经明确提出,采用糖皮质激素与长效β受体激动剂的混合剂联合吸入治疗不仅给药方法非常方便,而且可显著改善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进而达到扩张气道、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支气管黏液分泌与渗出量以及增加纤毛运动的目的。沙美特罗替卡松为一种新型的长效β受体激动剂,因其具有非常强大的亲脂性,故不仅很容易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而且其与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的时间也相对更长,药效稳定持久,对尽快改善COPD的临床症状有益。另有研究表明,COPD的病情进展过程还与患者机体内的某些炎症病理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性,而沙美特罗替卡松则可对这些炎性递质的释放具有持续性的抑制效果,继而可在一定程度阻碍细胞浸润与水肿的发生,故其对肺功能的提升还有较好协助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在肺功能指标改善方面也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同时总提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COPD疗效肯定,建议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林汉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进展[J].当代医学,2013,29(328):9-11.

第3篇:激素类药物范文

关键词:多层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审核

惠阳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南部,南抱大亚湾,与香港隔海相望;西连深圳;中部与惠州市相连,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强,惠州市各类多层建筑物拔地而起,从而给防雷审核工作提出许多新的问题和更高的要求。笔者在两年多的防雷装置设计审核中积累了一些多层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审核经验和方法,下面加以介绍,供大家参考。

防雷装置施工图审核的依据是:《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本)、《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IEC1024-1《建筑物防雷》、IEC1024-1《雷电电磁脉冲防护》、《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防雷与接地安装》D501-1~4以及相关行业防雷技术标准。

建设单位依照《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提交各种材料后,防雷装置审核人员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审核。

1 多层建筑物的防雷装置设计

1.1建筑设计总平面图。通过总平面图,掌握建筑物的位置、地理环境,从而可以查找该地雷暴日数和雷击的灾害记录。

1.2 建筑设计总说明。掌握工程概况、设计依据、水位、土壤电阻率、标高、消防等情况。

1.3结构设计总说明。了解钢筋的锚固和连接,了解构造柱、圈梁的详细位置及防雷结构措施,掌握避雷引下线钢筋的规格、数量及焊接技术要求。

1.4综合布线。是否按照《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标准设计。

1.5基础防雷接地平面图

1.5.1 桩(承台)的利用系数a≥0.25 。

1.5.2 桩筋利用数:每根用作引下线的柱子至少有两根主筋连接且φ≥20。

1.5.3 利用基础内钢筋作接地体,在周围地面以下距地面不小于0.5米,每根避雷引下线连接的钢筋表面积总和,二类防雷建筑物应满足S≥4.24KC2,三类防雷建筑物应满足S≥1.89KC2。

1.6 避雷引下线

1.6.1避雷引下线的位置、间距(二类防雷:间距≤18m,三类防雷:间距≤25m)、用材规格(圆钢直径φ≥10mm,扁钢截面≥48mm2)。

1.6.2框架结构应利用外墙柱子主筋作避雷引下线(且利用所有围墙柱筋,建筑物阳角位的柱子必须利用)。

1.6.3 避雷引下线应是柱内对角且至少有两根主钢筋,要求从上到下连通,上接至避雷带,下接至承台、桩。

1.6.4 避雷引下线主筋每层应加箍筋连接或通过点焊的方法把所有的主筋相连接。

1.7屋顶防雷平面图

1.7.1避雷网格(二类防雷建筑物:10m×10m或8m×12m,三类防雷建筑物:20m×20m或16m×24m)、带、针(保护范围的估算)的布置、高度、材料(圆钢直径φ≥8mm)、焊接质量、连接处(搭接)、转弯处。

1.7.2女儿墙上的避雷网带:墙宽为20cm,带高至少15cm,墙宽为30cm,带高至少20cm,避雷带支架采用φ10的圆钢。

1.7.3突出天面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不少于两处;如通风机、中央空调、电机机房、天线杆、旗杆、水箱等。

1.7.4 保护范围的计算。

2电气设计说明、均压环、等电位连接

2.1 判定防雷类别是否正确,说明是否合理、漏项。

2.2 低压配电系统的PE干线,接地干线与专用接地线,穿线钢管及接地装置连接在一起,构成接地保护网。所有电器设备、不带电的金属外壳、配线用的钢管、电器安装的构件、电缆桥架、电缆支架、金属接线盒均与PE线连接,沿电缆桥架外侧敷设4×40镀锌扁钢与桥架连接。

2.3 防雷区LPZ0A、LPZ0B和LPZ1交界处,所有进出建筑物的外来导电物体都应做等电位连接。

2.4 在后续防雷区间交界处的等电位连接,可采用LPZ0A、LPZ0B和LPZ1交界处的等电位连接的一般原则。

2.5 电梯轨道首尾端与防雷接地连接且每间隔20米等电位连接一次,设计时应预留。

2.6 设总等电位端子MEB,对各类进出建筑物的金属构件和管件进行等电位连;卫生间作局部等电位连接。

2.7 玻璃幕墙、金属工艺装饰作等电位连接。

2.8配电系统:供电的形式、电气竖井内的线路布置、电涌保护器配置情况。

2.9 侧击雷的防护措施

从距地面30m开始,每隔一层设置均压环并且与相同高度的梁、柱或楼板钢筋及金属窗框作良好的电气连接。

2.10 接地电阻≤1欧姆。

3,计算机网络装置

3.1将N和NC比较,确定电子系统设备是否安装雷电防护装置。

3.1.1 当N≤NC时,可不安装雷电防护装置。

3.1.2当N>NC时,应安装雷电防护装置。

3.2 按防雷装置拦截效率E的计算公式E=1-NC/N及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适用性确定雷电防护等级,共分为A、B、C、D四级。

3.3 网络中心选择的位置,及信息系统的设备等电位连接。

3.4 供电形式应采用TN-S或TN-C-S。

3.5 电涌保护器的选型、配置是否正确。

3.6 防雷、防静电接地。

4 消防控制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安全防护系统、程控数字用户交换机线路

4.1 电涌保护器的选型、配置。

4.2 等电位及防雷、防静电接地。

5 防雷审核中经常出现的几种错误

5.1 不注明防雷设计依据和防雷类别或防雷类别分类错误。

5.2 接地电阻设计错误,设计的过小(小于0.5Ω),过大(大于30Ω)。

5.3避雷引下线间距超过规定的要求(引下线间距应计算转弯处的长度)。

5.4 屋顶防雷平面不同高度未标注标高。

5.5 避雷带遇伸缩缝、温度缝、沉降缝时未设计补偿措施。

5.6 电气说明没有供电系统采取的接线方式。

5.7供电接地与防雷接地没有共用接地系统。

5.8 未设计玻璃幕墙、铁件工艺等电位连接。

5.9 配电室、消防控制柜只有一处与接地系统连接。

5.10 没有设计电涌保护器或只设计一级电涌保护器。

6 总结

在多层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图设计审核中,掌握防雷审核要点,能够快捷、高效、准确无误的审核防雷施工图,同时要求防雷审核人员要具有识别图纸能力,正确施图;熟练掌握防雷技术规范及行业防雷技术规范,就能快速准确无误的作出防雷审核意见。

参考文献:

1、苏邦理等《雷电与避雷工程》1997.

第4篇:激素类药物范文

[关键词]中药渣; 紫苏; 生长; 酚类物质

Effect of herb residues compost on growth and phenols of Perilla frutescens

CHEN Meilan, SHEN Ye, ZHOU Xiuteng, LI Pengying, YANG Guang*

(State Key Laboratory Breeding Base of Daodi Herbs, 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Herb residue is postdecoction material that can be used as organic fertilizer Unfortunately, it is currently disposed of as solid waste This method of disposal is a waste of this resource and a sourc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For this case,we studied effects of six different herb residues compost on growth and phenols of Perilla frutescens by pot experiment Our results show that all six herb residues can improve the growth of P frutescens The order of their efficiencies was as follows: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residue>Hordei Fructus germinates residue>Forsythia fructus residue>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e residue>Sophorae Flavescentis Redix residue and Moutan cortex residue Effects of Sophorae Flavescentis Radix residue and Moutan Cortex residue weren′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CK Six herb residue all improve root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leaf area To phenols of P frutescens, six herb residues all increased the rosmarinic acid and caffeic acid content of root, and accumulation of four phenols All the analysis showed herb residues compost can improve the growth and four phenols accumulation of P frutescens, and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residue had the most pronounced effect on P frutescens

[Key words]herb residue; Perilla frutescens; growth; phenols

doi:10.4268/cjcmm20162310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inn) Britt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可以以茎、叶、种子入药[1],同时又是一种时尚蔬菜和保健品,是国家卫生部首批颁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60种药食物品之一[23]。近些年来,紫苏因其特有的活性物质及营养成分,成为一种倍受世界关注的多用途植物,市场对紫苏的需求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呈逐年上升之势,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因此大力发展紫K产业前景十分广阔[4]。为了追求高产,在栽培过程中大量施用化学肥料,而有机肥料用量有所减少,致使产品品质下降,氮素污染加重,对市民“餐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中国农业统计资料表明1991―2011年,我国农用化学品施用量增长了1倍以上[5]。另外,过量施用化肥还会导致土壤肥力退化,肥料的利用率降低,从而污染环境。以氮肥为例,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利用率约为60%,70―80年代为50%~40%,到90年代则下降至35%~32%[6]。研究表明施用有机肥能够提高作物的产量,改善作物的品质,减少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增加施用有机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有机肥是指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城市污泥等天然有机质在微生物的分解发酵下产生的一种无公害的肥料。中药渣是植物类药材在提取药物成分后剩余的固形物。我国大约有1 500个中药企业,每一年产生1 200万t中药渣[7]。中药渣营养成分丰富,富含有纤维、多糖、蛋白以及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质轻、通气性好,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原料[8],可以发酵成优质的有机肥,但是目前中药渣多数被当作生活垃圾处理,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污染了土地及地下水,而且还造成资源的浪费[9],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途径大规模地利用中药渣[10]。然而目前将中药渣发酵成为有机肥而应用到中药材栽培中相关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研究不同中药渣对紫苏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为利用中药渣栽培紫苏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药渣的综合利用,并促进紫苏栽培产业的发展。

1材料

11供试种子

紫苏种子购买自安国药材市场,经黄璐琦研究员鉴定为紫苏P frutescens的种子。

12供试药渣

白术渣、苦参渣、连翘药渣、麦芽渣来自河北某制药企业,采用堆肥的方式发酵成有机肥。

13供试土壤

土壤为黄壤,其理化性质如下:pH 573,有机质 34 g・kg-1, 速效磷 159 mg・kg-1, 全磷 59 g・kg-1,全氮 27 g・kg-1,全钾 199 g・kg-1, 速效钾 61 mg・kg-1;速效锌 054 mg・kg-1, 速效锰 52 mg・kg-1, 速效铁 112 mg・kg-1和速效铜 092 mg・kg-1。

14供试试剂

木犀草素(批号111520200504),芹菜素(批号111901201102),咖啡酸(批号111678200401),迷迭香酸(批号111871201505)均由购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乙腈色谱纯,磷酸分析纯,乙醇色谱纯,水为自制超纯水。

15仪器

996 型 Waters Aliance全自动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600 Controler, Waters PDA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2方法

21实验设计

本实验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温室中进行。选择盆高为12 cm,盆口直径为12 cm,盆底直径为9 cm的塑料花盆,每盆装入土壤中药渣(5∶1)混匀组成的基质。实验处理共5组,即CK组(不加中药渣)、白术渣处理组、苦参渣处理组、连翘药渣处理组、麦芽渣处理组、丹皮药渣处理组。筛选色泽、大小、饱满度一致的种子,于2015年4月10日播种,每盆均匀撒种5~10粒,覆土2~3 cm,各组处理6盆。株高约5 cm时间苗,每盆留苗2棵。处理6个月后测定其生长状况以及根系结构。

22生长指标的测定

紫苏植株培养6个月后,每盆采样2株测定。采用直尺测定株高、根长,游标卡尺测定根粗,采用千分之一天平测定地上部分鲜重和地下部分鲜重。

23叶片面积的测定

紫苏植株培养6个月后,每盆采样2株测定,共12株。测定的部位选择自上往下第2片完全展开的叶子,采用CI203便携式激光叶面积仪测定。

24酚类成分的测定

241供试品的制备按照秦红英等[11]方法进行,将样品于60 ℃干燥至恒质量后粉碎,过60目筛,准确称取01 g粉末,加入10 mL甲醇,浸泡4 h,超声萃取30 min,过滤取滤液,离心10 min(3 500 r・min-1),取上清液经0.45 μm有机滤膜过滤,进样分析。

242色谱条件色谱柱为Phenomenex C18 (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A为01%冰醋酸溶液,B为甲醇;梯度洗脱程序:0~5 min,45%~53%B;5~10 min,53%~55%B;10~15 min,55%~60%B;15~20 min,60%~45%B。流速1 mL・min-1;进样量20 μL;检测波长320 nm;柱温35 ℃。

25根系形态结构测定

用分辨率为400 bpi的Epson 7 500扫描仪(日本长野县精工爱普生公司)对根系进行扫描。扫描时将根系放入特制的透明托盘内, 加入3~5 mL水以避免根系分支的互相缠绕。扫描后保存图像, 采用WinRhizoPro Vision 50a分析程序对图像进行分析, 获取根长度、根表面积、根体积、根投影面积、平均根直径及根尖数等根系形态相关指标数据。

26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Excel 2010 和SPSS 18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LSD和Dunnett′sT多重比较对比数据差异显著性(P

3结果

31不同药渣对紫苏生长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中药渣对于紫苏生长的影响不同(表1),不同中药渣作用的大小顺序为丹参渣>麦芽渣>连翘渣>白术渣>丹皮渣、苦参渣。对于株高,丹参渣、麦芽渣以及连翘渣处理组具有显著性提高作用(P

第5篇:激素类药物范文

关键词: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使用要点

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其主要就是将冠头孢菌培养液中的头孢菌素C予以分离,通过对侧链进行改造而得到的一系列抗生素[1]。其属于广谱抗生素,具有过敏反应低、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在临床中应用较为普遍[2]。随着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断应用,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越来越高。本文探讨了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要点,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给予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的9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20~76岁,平均(43.3±1.8)岁;疾病类型:呼吸系统疾病32例,泌尿系统疾病25例,外伤15例,肠道疾病13例,其他疾病5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且询问当事医护人员,总结药物使用情况及其不良反应,以此提出针对性的使用对策,保证临床用药合理。

1.3统计分析 在SPSS 21.0统计学软件中输入相关观察数据,用[n(%)]予以表示,并对数据进行?字2检验,倘若P

2结果

2.1不同种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服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4%(49/90),明显高于其他类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P

2.2不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皮肤及其附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7%(42/90),明显高于其他类不良反应(P

3结论

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杀菌功效强、抗菌谱广、适应症多等优势,在临床治疗中应用非常普遍[3]。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反应、消化道反应、血液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双硫醒样反应、肝肾毒性反应等[4]。

头孢菌素类药物主要包括以下种类:①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包括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氨苄等。②第二代头孢菌素,具有抗酶性能强、广谱抗菌的特点。③第三代头孢菌素,具有耐酶、杀菌强、抗菌谱广等优势,能够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消化道感染等疾病治疗。④第四代头孢菌素,抗菌谱更广,无肾毒性,在免疫功能较低的复合性感染中应用较为普遍。

3.1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3.1.1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热、皮疹、哮喘是其主要临床表现,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患者出现过敏休克,甚至死亡。从结构角度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和青霉素类药物都含有β-内酰胺环,所以,两种药物之间会导致出现不完全交叉的过敏反应,发生率在5~10%。当患者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时,其中10~30%的患者均会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在临床应用中,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用药史,慎重选用药物,以防患者发生过敏反应。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在患者用药前进行试敏,防止患者出现迟发性过敏性休克。随着头孢菌素类药物致敏病例的不断增加,致敏性休克中约有10%的患者死亡,此种现象值得人们予以高度重视。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过敏反应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居于过敏性休克反应的第一位[5]。

3.1.2消化道反应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消化道反应发生率在3.6~10.8%,腹泻是其主要临床表现[6]。在儿童使用头孢曲松钠的时候,非常容易导致水电解质失衡。有关文献报道,4例肺部感染患者在使用头孢哌酮治疗4d后,血红蛋白降低,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凝血酶原时间增加,其中2例患者因为消化道出血不止,发生失血性休克,最终因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3.1.3血液系统反应 血液系统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血小板、白细胞、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溶血性贫血等。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时候,一方面可能在体内形成免疫介导物质,致使发生免疫反应,对血小板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进而使其数量不断减少,并且直接对外周血中的血小板产生破坏作用;另一方面可作为半抗原吸附在血小板膜表面,形成全抗原。对免疫细胞产生刺激作用,之后出现血小板抗体,通过和靶细胞的作用,导致血小板遭到破坏并大量凝聚。有关研究报道显示,1例患者在用药后,巨核细胞系统增生下降,停药后即可恢复正常[7]。

3.1.4神经系统反应 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时候,常规用药剂量不易穿透血脑屏障,在使用大剂量药物时,又可能导致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有关研究文献显示,在使用头孢哌酮的时候,会导致出现延髓受损症状;使用大剂量头孢曲松时,会导致出现脉络丛变态反应。由于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健全,需要慎重选用药物。大量研究表明,不管是在实验中,还是在临床治疗中,第三代头孢菌素均会造成机体抽搐[8,9]。

3.1.5双硫醒样反应 在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时候,如果饮酒,就可能出现胸闷、恶心、面红、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呕吐等反应,其指的就是就是双硫醒样反应[10]。在有关实践工作中,2例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患者饮酒导致过敏,抢救无效死亡,所以,在用药期间,一定要禁酒。

3.2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

3.2.1气候与饮食因素 在炎热或者寒冷的季节,经常出现气温异常的情况,进而导致头孢菌素类药物机体代谢受到影响,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此外,患者在用药期间饮酒也会导致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

3.2.2药物因素 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时候,因为存在药物成分不纯、药物拮抗作用等因素,导致患者经常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3.2.3疾病因素 一些患者年老体弱,病情比较重,加之多种基础疾病与并发症共同作用,导致经常出现一些药物不良反应。此外,头孢菌素类药物在机体内浓度出现变化的时候,也会引起患者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肾病患者易发生溃疡,血友病及抗凝治疗患者易出现凝血障碍等。

3.2.4个体因素 患者因为年龄差异、个体差异、疾病差异及先天体质差异,导致其对药物的适应程度不同,进而也会出现不同的不良反应。

3.3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使用要点

3.3.1重视试敏,询问病史及过敏史 在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之前,一定要对患者进行试敏,以免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导致患者休克、死亡[11]。同时,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过敏史,确认其不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后,才可以进行给药治疗。此外,在进行药物治疗的时候,必须对患者的年龄、耐受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针对儿童、老年患者来说,可以适当减少药物剂量,并且尽量选用口服的方式,以此确保临床治疗效果[12]。

3.3.2加强对患者用药情况的观察 在患者服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时候,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13]。在配置好药物之后,必须马上使用,防止因为药物成分及药效问题导致出现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中,如果需要对患者进行连续输注不同药物,需要对输液器进行更换,以防药物混合导致出现不良反应,并且叮嘱患者禁酒,合理控制饮食,以此加快患者康复[14]。

3.3.3不良反应对策 在细菌感染治疗中,如遇特殊情况,可以选用与青霉素G功效相似的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虽然头孢菌素类药物试敏反应为阴性,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依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以便给予及时的救治。为了避免患者出现凝血障碍现象,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尤其是老年患者、太过虚弱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每周给予静脉注射10mg维生素,有效纠正凝血时间,避免发生凝血障碍现象[15]。针对心血管系统反应患者,需要给予适量的三磷酸腺苷与维生素C,以此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针对肾功能不全患者,可以根据患者机体肌酐清除率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减轻对肾功能的损害。在用药过程中,必须按时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嘱咐患者禁酒,并且禁止食用含有乙醇的药物和食物。

综上所述,在临床用药中,一定要加强对头孢菌素类药物服用不良反应的总结,根据药物的具体特点,采取有效的防范对策,以此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保证患者治疗有效、安全。

参考文献:

[1]吕燕妮,温金华,魏筱华,等.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机制与化学结构的关系[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1):1050-1054.

[2]赵红娟.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497-498.

[3]潘倩.临床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及预防机制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24(06):314-315.

[4]李成彬.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对策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06):3432-3432.

[5]苏金和,黎志恒,麦文秀,等.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对策[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04(05):530.

[6]王炳芹,曲新立,王金富,等.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对策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6):155-155.

[7]朱美华.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对策探讨[J].中外医疗,2013,32(32):18-19.

[8]杨利珍.头孢菌素类药物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治疗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6):84-85.

[9]陈秀红.头孢菌素类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分析与临床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65):189-190.

[10]阿力木江・喀德尔.浅谈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4(05):172-172,173.

[11]曹广坤.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与预防措施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2(z2):284.

[12]刘翠芳.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临床使用对策分析[J].现代养生B,2014(12):44.

[13]图雅.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4(11):143

第6篇:激素类药物范文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儿科临床;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激素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广泛。作为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之一,糖皮质激素已被医生用于儿科疾病的临床治疗长达半个多世纪。它们一方面为人们减轻病痛的折磨,推动医学事业的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却时刻隐藏着忧患,存在着许多不良反应,比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对于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过敏性休克、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效果比较显著,但是如果对糖皮质激素使用不当,药剂过量等,将会出现延缓儿童身体发育等不良现象。许多医生在临床治疗中,已经形成了自己对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习惯,然而,提高对激素类药物的认识,采用科学的用药方法,才是解决糖皮质激素滥用的有效途径。

1 糖皮质激素在儿科临床的应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

1.1糖皮质激素临床使用不规范,滥用现象严重。 在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获得极大提高的现在,人民也开始更加注重身体的健康,尤其是对于一些激素类药物的运用更加谨慎。然而正是因为糖皮质激素的广泛使用,导致它在临床使用中用法用量不够严格规范,滥用现象比较严重。比如,在进行儿科疾病抗炎时,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的减轻炎症,抑制症状恶化,另一方面,高剂量的使用将会使治疗后期,机体的防御功能大大降低,可能会导致炎症扩散甚至是原有病情恶化。

1.2对糖皮质激素认识上存在误区。 糖皮质激素因为其很强的抗菌消炎作用,抗过敏以及免疫抑制等功能而备受医生的推崇,成为临床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类药物。它是通过改变酶的活性,来产生药理作用。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比较广泛,但是也非常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对机体产生危害。因而许多医生应该提高对糖皮质激素的认识,明确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规范,不同病症的使用要求等等。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医生只是追求一时的好与快,忽视糖皮质激素对人体的长远影响,同时用法用量不规范,导致滥用现象时有发生,副作用对人体危害很大。

1.3应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 我国的医学事业一直处在不断地进步之中,对于激素类药物的使用越来越科学,越来越规范。糖皮质激素对人体有利又有弊,只有不断加强对糖皮质激素的研究,通过实验确定它的合理使用剂量,并且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其不良反应对人体的危害,才能够真正的化弊为利,为人类造福。然而,当前我国在糖皮质激素的研究上依然不够深入,对医生激素类用药行为的约束不够科学规范,糖皮质激素的用药范围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对人体的重要作用还有待进一步验证,相关医务人员要注意加强在激素类药物方面的研究,寻找糖皮质激素药物更广泛的适应症。

2糖皮质激素在儿科临床的合理应用的相关策略及其具体应用

2.1提高对糖皮质激素的认识。 儿科用药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最近几年我国积极倡导计划生育,因此独生子的数量越来越多。因此,重视儿科用药规范,提高对糖皮质激素的认识,是完善儿科用药的重中之重。一方面,相关人员要明确区分糖皮质激素对人体的生理作用和药理作用,明确不同剂量用药后人体的反应以及应对措施,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糖皮质激素临床反应的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尽量减产糖皮质激素对人体的危害。糖皮质激素因为药物种类、药物剂量、吃药时间、药物疗程、给药频率等的不同,其作用也随之变化,相关医生在临床用药时,一定要合理控制剂量,控制用药时间等等,把对人体的危害降到最低。

2.2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 面对着当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严重的滥用现象,相关部门、相关人员要加强对激素类药物用药规范的要求,明确相关规定,避免因药物滥用二队儿童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其身体的各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机体自身抵抗力比较低下,因此更应该引起相关医务人员的重视,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用药时要明确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对适应症要严格把握,糖皮质激素对于危重疾病、过敏性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非常有效,比如对于哮喘,严重感染,过敏性休克,荨麻疹,固定红斑等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第二,要明确其禁忌,重度高血压、严重糖尿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骨折、抗菌药物难以控制的病菌或者是真菌感染,严重精神病等患者严禁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等。明确这些原则,对于有效开展临床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3加强对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的研究。 所谓激素实质上就是一种化学信息物质,它是由高度分化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并且直接分泌进入血液之中,通过调节各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从而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而糖皮质激素则是一种类固醇激素,是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并且含有21个碳原子。它对于临床儿科疾病的治疗,效果迅速而且比较明显。相关人员要加强对糖皮质激素的进一步研究,比如当前许多专家认可的糖皮质激素雾化疗法对于治疗慢性哮喘疾病有很明显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众多的临床治疗经验以及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进一步探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范围,充分利用糖皮质激素为人类造福。

3总结

总而言之,治疗儿科疾病时,合理利用糖皮质激素是关键。而提高对糖皮质激素的认识,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加强对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的研究三种方案又有利于相关问题的解决,相关人员要加强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充分而合理的利用糖皮质激素,推动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玉新;徐立伟;刘兴盛;庞书琴;唐小艳;梁慧;;糖皮质激素在小儿烧伤休克早期的临床研究[A];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第7篇:激素类药物范文

关键词:激素发热小儿利弊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210-01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特殊防御反应,是机体对内环境变化所产生的一种反应,是儿科疾病的常见症状,且其恢复需要一个过程。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控制,感染、炎症是外源性致热源发生的基础,一旦机体内有致热源,则会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进而使体温超过正常的范围,儿童作为特殊的群体,临床医生为了达到快速退热的目的,盲目使用激素类药物,忽视了激素在起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有许多不良反应[1]。本文对激素在小儿发热中的利弊进行分析探讨,具体见下文。

1激素类药物的优势

1.1激素的药理作用。激素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炎、免疫抑制、抗内毒素和抗休克等作用,由于其有良好的退热效果,已经成为退热药物的首选。临床上根据退热药的作用机制,分为非甾体抗炎退热药、类固醇抗炎退热药和中草药退热药。且其中类固醇抗炎退热药又称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具有应用广泛、效果显著的作用。激素可以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降低其对致热源的敏感性,使体温迅速下降且恢复正常,同时其还能降低周围产热效应器的敏感性,使产热量减少,有利于退热。临床数据表明,短时间内应用激素不良反应较少,是某些疾病的必须用药,如肾脏疾病、血液疾病、白血病等,但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且按疗程用药,激素除了具有退热的药理作用外,在抗炎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他通过抑制炎症细胞向炎症部位的转移,与机体靶细胞胞质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进而影响参与炎症的一些基因转录,抑制PGs和白三烯(LTs)等致炎活性物质的合成,减少5-羟色胺、组织胺、激肽释放酶,减轻充血,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降低还有,抑制臣噬细胞的功能,稳定溶酶体膜,阻止补体参与炎症反应;进而发挥一定的抗炎作用。

1.2激素的适应症。激素类药物通过其强大的作用机制以达到解热镇痛等效果,且短期内不良反应少,给药方式简单,多为静脉给药,是临床退热药的首选。目前临床上发热患儿的适应症包括: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等。

2激素类药物的应用弊端

2.1严重的不良反应。短期内应用激素不良反应少,但是长期的滥用可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伤口愈合延缓,诱发或加重感染及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等,个别患儿还可诱发青光眼、精神失常等,且其中抑制患儿的生长发育是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

2.2延误疾病的治疗。患儿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若立即给予激素类药物,由于激素类药物退热效果较好,会掩盖患儿的真实病情,限制了对患儿的进一步诊断,易发生误诊现象。其对巨噬细胞对抗原吞噬的抑制作用,使抗体形成收到抑制,进而使受体对介质的应答反应降低,血液中淋巴细胞生产减少。机体防御能力降低,增加病毒扩散的危险性,细菌入侵,使原有病灶恶化或加重,延长了病程,不利于患儿的身体状态的恢复,给患儿的家庭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2.3其他弊端。儿童作为特殊人群,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若每次发热都应用激素退热,长期反复的应用,干扰了骨骼的正常钙化,使骨骼发育受到损害,影响了患儿的生长发育。同时,它还可以使机体的水电解质代谢发生紊乱,加重感染、甚至出现消化道出血、穿孔等严重的不良反应。

3结论

激素是较为常用的一种药物,它对肌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等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它是高度分化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后直接分泌入血的化学信息物质,它具有调节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的作用,进而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激素多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在体内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对机体生理过程起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激素,被称为我们生命中的重要物质[2,3]。小儿的发热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若不明确病因就给予激素类药物的使用,达到了一定的退热效果,但是易掩盖病情使感染扩散或加重,因此,对于发热的患儿,应在实验室的各项检查和各种检测完毕并给予准确的结果后,根据病因对症治疗。初步的诊断在抗生素的使用上应酌情,以避免严重的并发症。在使用时应明确激素应用的适应证,必须与有效抗生素及抗病毒药同时应用,不能一味地把激素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若某些疾病应给予激素类药物治疗使,临床上应用激素时应注意用药方法如大剂量冲击疗法、一般剂量长期疗法和小剂量代替疗法等[4]。具体应根据患儿的病情、发病机制及询证医学给予不同剂量、时间和给药方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戴勤,林锾镧,王萍等.糖皮质激素在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高热中的应用(附30例报告)[J].福建医药杂志,2005,27(1):54-55

[2]李艳.辩证分析糖皮质激素的利弊关系[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6):204-205

第8篇:激素类药物范文

传统药物面临挑战

抗激素药物可用于治疗由激素引发的癌症,主要包括乳腺癌和前列腺癌。30年来,作为乳腺癌的标准治疗药物之一,Tamoxifen一直是抗雌激素类药物中的一个主要品种。然而,目前Tamoxifen的主力地位已受到挑战。几项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芳香酶抑制剂在治疗乳腺癌的效果上要优于Tamoxifen,且毒性更小。因此,乳腺癌治疗药物的使用正在从Tamoxifen逐渐向芳香酶抑制剂转移。

据统计,用于抗癌的抗激素类药物2008年的市场规模达到48亿美元;预计到2014年,其市场规模为55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9%。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这类药物的市场已处于成熟和相对饱和状态;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专利药已经或即将失去专利保护,伴随而来的是仿制药陆续登场并介入市场竞争。然而某些药物,如芳香酶抑制剂仍被业内看好,预计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上升趋势。

芳香酶抑制剂前景看好

根据几项临床试验(尤其是ATAC试验)显示出的积极结果,ASCO建议,绝经以后激素受体呈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应该在使用Tamoxifen进行初期或后期治疗的同时,将芳香酶抑制剂作为一种辅助治疗的药物。

ASCO的这一建议预计将会推动芳香酶抑制剂的使用和销售。2008年,芳香酶抑制剂的销售额为11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其销售额将达到22亿美元的顶峰值;此后由于几大专利药将陆续失去专利保护,芳香酶抑制剂的销售额也将随之回落,2014年降低至19亿美元。芳香酶抑制剂增长的同时,将是抗雌激素药物的萎缩,预计这类药物的市场规模将会从2008年的2.58亿美元下降到2014年的1.66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7%。

分析家预计,芳香酶抑制剂最终将取代Tamoxifen,成为治疗乳腺癌的一种标准抗激素药物。阿斯利康的瑞宁得(阿纳曲唑)、诺华的弗隆(来曲唑)和辉瑞的阿诺新(诺曼癌素)普遍被业界看好,预计其市场会出现明显的增长。此外,目前正在对各种芳香酶抑制剂与Tamoxifen进行比较的几项临床试验已初步显示出令人满意的结果。不过,虽然Tamoxifen将会失去其标准治疗药物的地位,但该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会占据抗激素药物市场一定的份额。

市场难有突破

2008年,在抗激素药物市场上,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类似物占据了50%的份额;芳香酶抑制剂的份额为23%;抗雄性激素药物为20%;抗雌激素药物为5%;另外2%为其他类抗激素药物,这类药物目前只有一个产品,即阿斯利康的Faslodex(氟维司群)。预计到2014年,这些药物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将会发生如下变化:LHRH类似物占42%;芳香酶抑制剂占34%;抗雄性激素药物占18%;抗雌激素药物占3%;Faslodex占3%。

第9篇:激素类药物范文

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72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3d后,序贯使用舒利迭。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

结果:治疗1周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4%,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与舒利迭序贯治疗用于COPD急性发作期,可迅速缓解患者症状,改善肺功能,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布地奈德舒利迭序贯治疗COPD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042-02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在气候、感染等因素的刺激下可出现急性加重,患者出现喘息加重、呼吸困难、痰量增加等表现,需要迅速有效的治疗方案来改善其急性呼吸道症状。本次研究针对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在常规吸氧、给予茶碱类药物、抗炎、止咳祛痰等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3d后,序贯使用舒利迭(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者气管和支气管黏膜,迅速有效地解除了患者气道的不完全性阻塞,改善其通气功能,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获得了满意疗效。现将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2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29例,年龄51-82岁,平均68.6岁。入选标准[1]:COPD患者在2周内出现气促加重并伴有喘息,咳嗽、胸闷加重,痰量明显增多;发热,肺部可闻及哮鸣音。同时排除患有活动性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尘肺及其他致肺通气功能障碍者,以及有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和对试验药物过敏患者。

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合并症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氧疗、茶碱类药物、抗生素抗感染、止咳祛痰等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每次1支(2mL)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每日2次。治疗3d后,序贯给予舒利迭(50μg/500μg)1喷/次,每日2次。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每日2次。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两组均以7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予以肺功能检查,观察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和记录治疗后两组患者咳嗽、喘息和肺部哮鸣音等症状改善情况。疗效判定:显效:患者急性呼吸道症状明显减轻,无喘息、呼吸困难,肺部听诊无哮鸣音。有效:患者咳嗽、咳痰、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减轻,肺部听诊哮鸣音减少。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反而加重[2]。总有效率以显效加有效计算。

1.4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和标准差表示(X±S),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样本均数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对比。治疗1周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平均FEV1值分别为(1.61±0.56)L和(1.84±0.64)L,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研究表明[2],COPD在急性加重期,气道可产生炎症性反应,患者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上升,由此引起相关炎症介质水平上升。糖皮质激素类药具备抗炎作用,可对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细胞等的活化产生抑制作用。此外,糖皮质激素还可借助腺苷环化酶增加β2受体激动剂的作用,进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作为COPD急性加重期一线药物的地位目前已得到学者的普遍肯定[3]。但口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副反应较多,因此宜选择应用局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来治疗COPD的急性加重。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