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心组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中心组学习经验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心组学习经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心组学习经验总结

第1篇:中心组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A-0044-02

随着义务教育进入由普及到提高的新阶段,要求教师由过去的“教书匠”向教学的“研究者”、“反思者”转变,即教师要在讲好课本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教材研究和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然而,教学研究一直被教师认为是高不可攀的,更不知道如何开展课题研究。2010年8月,柳北区参加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作为实验区“小学生数学能力提升”子项目负责人和指导教师,我积极带领实验教师充分利用子项目实施的有利机会,参与课题研究,开展有效教研。

一、结缘“分层测试卡”――从困惑到顿悟

柳北区小学点多面广,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为提高教师整体的素质,我城区通过任务驱动式和“中心辐射、联片教研”等形式,组织辖区小学数学教师开展了“以研读教材为抓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主题教研活动。

刚开始,教师们还是感到很迷茫:《数学分层测试卡》不就是一本练习册吗?是“减负”还是“增负”?该如何操作?作为教研员和子项目实验的指导教师,我意识到要指导课题工作,教研员必须首先明确理念。于是,我大量阅读专业书籍,并研读、分析专家报告,终于茅塞顿开――小学数学能力提升子项目的核心理念是分层评价,读懂教材是进行有效设计的基础,《数学分层测试卡》只是一个载体,一个平台,最终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可持续性发展。基于以上认识,我明晰了小学数学能力提升子项目实施的工作思路,即:项目与教研相结合,将项目与我城区“以研读教材为抓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主题教研相结合,与小学数学学科中心组活动相结合,依托“中心辐射,联片教研”,努力实现“一二三”教研目标――形成一种“中心辐射,联片教研”学科教研文化,培养教师解读教材和有效教学两种能力,实践自我反思、互动交流和经验总结三种模式,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二、体悟“分层测试卡”――从走近到走进

“小学数学能力提升”子项目推进过程是不断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项目启动以来,我采取“自下而上,整体联动”、“聚焦热点,多元互动”、“以点带面,示范推广”等策略,实现了项目实施与课堂教学的日常化。

(一)自下而上,整体联动

项目实施初期,通过深入实验学校听课调研发现,课堂上“一刀切”、“一言堂”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中等生、学困生被教师不自觉地排在视线之外,教师还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在深入了解和收集实验教师在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过程中存在的“课中如何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如何处理好《数学分层测试卡》与教材的关系”“如何体现分层教学、分层评价”等困惑之后,结合课例,围绕“如何利用好《数学分层测试卡》”我与老师们进行了深入座谈。通过座谈,引领大家正视《数学分层测试卡》的作用,指导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注意“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做到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提问分层、课堂评价分层。通过分层教学让学生爱上《数学分层测试卡》,爱上数学学习。

(二)聚焦热点,多元互动

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困惑既具有共性也有个性,这让我意识到,研究不能仅停留在个别学校,也不能仅停留在我所到之处,而应结合城区研究主题,聚焦热点,开展联片教研,进行更多元的互动。这才是实验学校的共赢之路,这也才能让实验项目开展得更为扎实有效。

2010年11月底,雀儿山路第二小学的杨虎老师以《三角形的面积》为课例,为老师们呈现了一节有效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的精彩示范课。杨老师将《数学分层测试卡》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等进行了分层评价,还特别将“学困生”安排在教师可以随时关注到的位置进行及时鼓励。从专业角度看,这节课能有效结合教学内容、《数学分层测试卡》进行授课,精讲多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练习时间,效果不错。借助这堂课,我组织实验教师们围绕“教什么?”、“怎么教?”、“有什么遗憾,如果是你,还可以怎么处理?”、“你在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时有哪些好方法?”等话题进行了研讨,并达成了“25+10"(讲课25分钟,练习10分钟)的教学模式。同时明确不仅要在课堂上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更要在解读教材后结合《数学分层测试卡》,“想”在前,“解”在前,“疑”在前,“导”在前。

2010年11月,从北京考察学习回来后,我在白露中心校举办了小学数学能力提升子项目研讨会,借助李蔚如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一课,专门组织了如何用《数学分层测试卡》培养“种子”学生,如何进行评价多样化的研讨。带着思考的研究总能产生新的智慧,互动交流让研究变得更有魅力。大家表示,要静下心来做课题,认真记录研究的“足迹”,让《数学分层测试卡》更好地为促进学生和谐、健康的发展服务。

2011年3月。我以潭中路第二小学林雯老师执教的《三角形内角和》为载体,让实验教师们再次聚集到一起,以如何进行教材的取舍、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如何自编拓展练习等问题进行了研讨。研讨中,教师们一致认为,林老师的课堂根据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观察中形成猜想,在操作中验证猜想,在分层练习中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分层评价”的理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了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收获了数学学习的成功感。这次活动,为实现“25+10”的教学模式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围绕问题,开展教研。每一次的互动交流,老师们都能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三)由点到面,示范推广

目前《数学分层测试卡》只在我城区10所学校实验。为了扩大培训效果,以点到面带动城区更多的学校进行有效教研,我把子项目实验与小学数学学科中心组学习、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的联片教研结合起来,让更多的教师感受到了研究带来的教学改变。教师的自主学习欲望提高了,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分层评价、分层教学的理念意识和能力也增强了。

三、分享“分层测试卡”――从执着到成功

从开始的困惑到执着的追求,我和我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师团队,一起成长、一起分享了《数学分层测试卡》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一)教师的变化

《数学分层测试卡》三个层次的习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从而使不同的孩子在同一节课中都有所得、有所发展。《数学分层测试卡》的使用,促进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使老师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备课和教学。如林雯老师执教《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她没有像教

材那样直接让学生画,而是按照《数学分层测试卡》练习出现的形式,先用课件画出了1985年表示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两个直条,再让学生自主绘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就这样,渐渐地,教师们的教学行为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少实验教师逐渐成长为实验项目的骨干教师,在课堂上更自信了,评价语言也更多元化。教师队伍中出现了“群雁翱翔,百舸争流”的现象。

(二)学生的变化

教师教学行为上的变化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他们爱上了数学。北站路小学的一名学生在做完《数学分层测试卡》后说:“我喜欢挑战第三层的拓展练习,这让我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北雀三小的一个学生在日记中说:“如果我得了100分,爸爸妈妈一定会非常高兴。每次老师给我100分的时候,我都特别开心。但是,只要有一个小小的错误,就得不了100分了。以后我一定会努力减少错误,多得100分。让爸爸妈妈高兴,让老师高兴。”看来,一个满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何等重要啊!

(三)教研的变化

教师、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角,也是教研的对象。他们的变化也让我们的教研发生着变化。2010年12月,潭中二小的陈秋容代表柳北区参加第八届“课堂论语”赛课,执教的内容是《多边形面积的总复习》,刚开始设计的预案是:“回顾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组织基本的面积计算练习――安排联系生活的综合练习”。几次试教下来,感觉虽面面俱到,但处处蜻蜓点水,结构臃肿,中心不突出。作为一节赛课,没有亮点。在设计陷入一潭死水时,大家提议能否运用分层理念,从题目的设计去领悟这节复习课到底要“抓什么”。一语点醒梦中人,当从《数学分层测试卡》中看到“三角形底不变,高扩大2倍,三角形的面积( )”时,大家恍然大悟:对呀,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系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与其约定俗成地将各环节匆匆走一遭,倒不如抓住“联系”做足文章!由于教师们自觉地把在《数学分层测试卡》使用过程中的经验转化成为自身的“内功”,使这堂赛课以独特的视角、合理的层次练习、精彩的分层评价语言,赢得了听课人员的掌声。

带给我们变化的还有教研方式。有主题、专题的联片教研变得更有效了,所有实验学校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载体,建立QQ群,使教研实现了立体化、便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