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形式政治课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可仲裁性;知识产权;有效性;公共政策。
知识产权是区别于传统所有权的另类权利,是产生于精神领域的非物质化的财产权,即是基于智力成果、经营标记或知识信息所产生的权利[1](P4-5)。涉及知识产权的争议大体可以划分为知识产权合同争议、知识产权侵权争议以及知识产权有效性争议。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都将知识产权合同纠纷和侵权纠纷纳入可仲裁性的范围。由于知识产权有效性争议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故针对这一类型争议的可仲裁性问题具有较大分歧。
同时,在知识产权争议的解决过程中,特别是在通过仲裁程序解决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时,认定该项知识产权的有效性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仲裁庭无权对知识产权的有效性进行认定,那么仲裁程序就需要让位于诉讼程序,使得仲裁程序高效解决纠纷的优势消失殆尽,也不利于相关当事人权利的保护。因此,对于知识产权有效性争议可仲裁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知识产权有效性争议的可仲裁性与公共政策。
可仲裁性,也称仲裁范围,是指法律可以通过仲裁解决的争议范围[2](P149)。对于某一争议事项而言,如果其可以通过仲裁的方式解决,则该争议事项具有可仲裁性,否则即为该事项不具有可仲裁性。
目前,国际社会尚未对可以仲裁的争议事项范围达成一致,根据《纽约公约》第1条第3款之规定,缔约国“可以声明本国只对根据本国法律属于商事的法律关系,不论是不是合同关系,所引起的争执适用本公约”。可见,这一规定并没有界定可仲裁性的范围,而是将这一问题留待各国的国内法解决。
就知识产权有效性争议而言,限制其可仲裁性的因素主要是公共政策。目前,公共政策一般出现在国际私法领域之内,其主要作用体现在排除外国法的适用、拒绝承认外国判决等方面。针对知识产权的有效性争议,以公共政策为由排除其可仲裁性的理由在于:知识产权是由国家有关行政部门授予个人的一种社会垄断权,而这种权利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着社会公众能否充分、自由地利用该智力成果或经营性标记,因而涉及一国的公共政策。据此,如果将知识产权的有效性争议提交仲裁解决,便会置社会公共利益于仲裁员可能的“独断专横”之下,这是不能接受的[3]。
二、知识产权有效性争议可仲裁性的实证分析。
随着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知识产权纠纷不断增多,各国对于公共政策的态度也逐渐发生变化,可仲裁性范围逐步扩大。以美国为例,其在司法与立法实践中分别确认了商标、版权以及专利有效性争议的可仲裁性。
在Saucy Susan Products, Inc. v. Allied OldEnglish, Inc., and Harold Ross案(该案件在·55·westlaw数据库中的引证号为200 F.Supp. 724)中,原告Saucy Susan Products Inc.针对被告Al-lied Old English Inc.和Harold Ross的商标侵权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向法院起诉,而被告请求暂停诉讼程序,并且认为本案应当通过仲裁程序解决。
法官综合考虑相关因素之后,做出判决:原告认为被侵权的商标之一“Saucy Susan”不属于当初转让协议的一部分,但是,事实上原告在受让这一商标之后长达两年多的时间内并没有对该商标进行注册。原转让协议中规定的商标为“Saucy Sue”,且与其相关的争议可以通过仲裁解决,那么与“Saucy Susan”有关的争议应当都是与“Saucy Sue”足够相关的,其产生的纠纷也应当可以通过仲裁解决。至此,该案确立了美国商标有效性争议的可仲裁性。
在Saturday Evening Post Company and theCurtis Publishing Company, v. Rumbleseat Press,Inc.案(该案件在westlaw数据库中的引证号为816F.2d 1191)中,原告Saturday Evening Post Compa-ny授权许可被告生产一种瓷娃娃,其造型由艺术家Norman Rockwell设计,并在Saturday EveningPost发表。之后,原告取消对被告的授权许可协议,但是被告Rumbleseat Press仍然生产这种瓷娃娃。针对被告的这一行为,原告向地区法院起诉,并在地区法院的诉讼中胜诉,被告不服该判决并提起上诉,被告的上诉涉及两个重要问题,即:版权的有效性争议是否具有可仲裁性,以及版权许可协议中禁止该协议对版权的有效性进行质疑的条款是否具有强制性。第七巡回法院在综合考虑案件相关情况并援引之前判例的基础之上,认为联邦法律没有禁止版权有效性争议的可仲裁性,至少在该有效性争议成为合同仲裁争议的一部分时具有可仲裁性,同时,除非有明显证据表明违反反托拉斯法,否则版权许可协议中的“非许可条款”是有效的。至此,美国以判例的形式确认了版权有效性争议的可仲裁性。
在专利效力有效性争议的可仲裁性方面,1984年修订的《专利法》明确规定:“允许当事人约定将任何有关专利效力或侵犯专利权的未来争议或现有争议以及任何涉及专利权事实受到阻碍的未来争议或现有争议提交仲裁,这样的约定是有效的、不可撤销的和可以强制执行的,除非存在法律或衡平法上可以撤销的理由。”(本法条对应的编号为35U.S.C.§294&§135(d))综上所述,美国已分别在商标、版权、专利权的有效性争议方面确认了其具有可仲裁性,这种突破性的做法代表了仲裁范围逐渐扩大的趋势,也对中国今后逐步将知识产权有效性争议纳入仲裁范围具有借鉴意义。
三、知识产权有效性争议的适仲裁性。
知识产权有效性争议是否适合通过仲裁解决,即为知识产权有效性争议的适仲裁性。鉴于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有效性争议本身的特点,以及仲裁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式的优点,通过仲裁解决知识产权有效性争议的优势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仲裁解决纠纷的快捷性。当今的世界,知识爆炸,科技飞速发展,各种产品和科技的更新周期日益加快。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大大提高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效率,这恰好与仲裁解决纠纷的快捷性相契合。因此,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知识产权纠纷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短裁决周期,使当事人及时获得救济[4](P77)。特别是当通过仲裁程序解决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时,当事人以该项知识产权无效为由抗辩,如果仲裁庭有权对该有效性争议作出先决裁决,这将更加充分地发挥其快捷解决纠纷的优势。
第二,裁决执行的可能性。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决定了某项知识产权是基于一国(或地区)的法律产生,只能在该国(或地区)的领域内生效,超出这一领域便不被承认,不能加以行使[5](P37)。对于包含涉外因素的知识产权纠纷而言,如果法院的裁判结果不能得到承认与执行,纠纷不仅不能及时高效地解决,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也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与之相比,依据1958年《纽约公约》的规定,仲裁裁决可以获得公约100多个缔约国的承认与执行,这大大地提高了裁决执行的可能性。
第三,仲裁庭组成的专业性。仲裁庭的组成比较灵活,当事人可以直接指定相关领域的法律专家或者其他专家作为仲裁员,参与纠纷解决的过程。
因此,通过仲裁方式解决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的知识产权争议更为适当。
除此之外,仲裁还具有非公开性、独立性等特点,这在不同层面上符合了知识产权争议特别是知识产权有效性争议解决的要求,说明知识产权的有效性争议具有适裁性。
四、构建中国知识产权有效性争议仲裁解决制度需要注意的问题。
目前,中国法律尚未明确规定知识产权有效性争议是否可以通过仲裁解决。考察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的获权方式可以发现,著作权是自动获权,即自作品创作完成之日起自动获得著作权,而专利权和商标权的取得首先需要经过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审查,因此行政机关保留了专利权和商标权是否成立的决定权。
中国《专利法》第45条规定,“自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公告授予专利权之日起,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认为该专利权的授予不符合本法有关规定的,可以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该专利权无效。”第46条第2款规定,“对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专利权无效或者维持专利权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第32条规定,“对驳回申请、不予公告的商标,商标局应当书面通知商标注册申请人。商标注册申请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复审,由商标评审委员会做出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当事人对商标评审委员会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可见,法律并没有赋予法院不经行政程序就可以直接宣告专利或者商标无效的权力,更没有赋予仲裁庭直接宣告专利权或者商标权无效的权力。同时,上述规定以保护公平为出发点,却降低了效率,这使得纠纷双方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当专利复审委员会或商标评审委员会对某项知识产权的有效性作出认定之后,如果当事人不服,再向法院提起诉讼,这也不利于维护行政裁决的权威性。
鉴于上述弊端以及知识产权有效性争议的适仲裁性,笔者认为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将知识产权有效性争议纳入可仲裁范围。在构建仲裁解决知识产权有效性争议制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平衡非公力争议解决模式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公权力之间的关系。同时,仲裁机关在对知识产权的有效性争议进行仲裁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仲裁庭在某一案件中对知识产权的有效性所作出的认定仅具有个案效力,只在该案件中对当事人有效。这样就避免了日后有关行政机关或者司法机关对该项知识产权的效力作出最终的认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仲裁庭入侵公权力。
第二,限定仲裁庭在何种情况下有权决定知识产权的有效性。根据现有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和特定的人民法院对知识产权的效力有最终的决定权。
因此,为了避免具有民间性的仲裁庭入侵公权力,当事人不能将仅认定某项知识产权效力的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笔者认为,仲裁庭有权决定知识产权有效性的情况仅限于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明确规定因知识产权合同纠纷而引发的知识产权效力争议或者发生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之后,当事人达成了仲裁协议的情况下发生的知识产权有效性争议。
第三,由于仲裁具有终局性,因此,在个案中仲裁庭不宜直接裁决某项知识产权无效。如果仲裁庭认为某项知识产权无效,仲裁庭可以权利不得滥用为理由限制当事人行使该权利。这既避免了对公权力的侵犯,又保证了相关当事人还可以通过行政或者司法途径对该项知识产权的有效性进行确认。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仲裁范围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知识产权争议也逐步被赋予了可仲裁性。由于知识产权有效性争议与公共政策和国家公权力紧密相关,中国目前尚不允许其通过仲裁解决。为了促进中国仲裁制度的发展,迅捷地解决知识产权纠纷,中国有必要在一定限度内承认知识产权有效性争议的可仲裁性,在立法与纠纷解决的实践中进行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 1 ] 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 2 ] 江伟。仲裁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 3 ] 崔国斌。美国专利有效性仲裁制度评析[J].知识产权,1998,(3):46.
【关键词】高职高专 思想政治 面临问题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69-02
思想政治理论学科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是进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高职高专阶段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在进行教学实践开展中,主要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发展建设需要的,具有高素质、高道德以及高能力的社会技术实用人才。尤其是在新的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发展形势下的,社会中对于思想政治实用人才的需求不仅更大,而且对于思想政治建设人才的素质能力等要求也更高,这就要求在进行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能够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一批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需求的思想政治高技术实用人才。
一、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理论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与日常政治生活的联系比较密切,并且容易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二)培养目的定位不准确
传统思想政治教学中,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并且在教学内容中,对于时政热点以及与学生自身发展有关的社会问题的关注明显不足,这就导致教学中,出现与时展需求脱节的情况,在学生培养方面也容易跟不上时代需求,容易导致培养目的定位不准确的情况。
(三)传统教育观的束缚
思想政治学科在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着严重偏见歧视问题,容易造成在教学开展中受到传统教学偏见歧视的影响,不重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与学习的重要性,再加上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内容在日常的媒体传播与交流中比较常见,容易使学生造成一个熟悉的错觉,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学习起来又不认真、不深入等,这些都是传统观念束缚下的思想政治教学不利影响。
二、解决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学困境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教育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理念的形式来源于对于知识学科的认识以及对于教学需求的了解等多方面条件的促成作用,因此,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来讲,加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学习重要性的宣传教育。
(二)加大培训监管力度,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关键部分,对于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起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作用。加强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队伍的培训与监管力度,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是应对目前教学问题困境,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进行教师队伍能力素质的培训监管中,应从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过硬思想政治素质以及过硬学术水平、过硬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加强培训与管理,以提高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凸显高职高专特点,创新教学内容
高职高专阶段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与思想与初高中阶段学生相比,更加的成熟与独立。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学科又是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践开展中,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学习阶段与思想认识特点,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科学的独立观点,能够结合时事热点、焦点问题形成自己的思想见解,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社会时展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在教学中引进一些时效性与针对性比较强的知识热点,进行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以提高学生对于学科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的教学与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总之,在新形势条件下,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教学要求也更加严格,因此,在教学实践开展中,应注意结合社会形势的发展需求,从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的创新改进上,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改革发展,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建设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狄春丽,王新塘.提高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思考[J].太原大学学报.2011(1).
[2]杨丽斌.提高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调研分析[J].社科纵横.2012(1).
[3]刘彤,汪晓萍.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提升的主要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一)制定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二)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三)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的立尝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一)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政治(品德)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守则》、《规范》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一、初中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的意义
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在掌握确凿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思想政治课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写成议论性文章就是思想政治小论文。
1.初中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广大政治教师要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法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根据不同的选题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进行发现和创造,大胆打破观念的束缚、时空的限制,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初中政治教学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但并不排斥学生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研究。马克思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政治小论文是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3.小论文活动能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初中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的实施
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要注意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以解决现实问题,要体现时代感、新颖感和生命力,要以事实为依据,善于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让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示和进一步提高。笔者每个学期都会在所任班级中开展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由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可表达性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十分重要的只能意会知识的学习;只重视了听、看,忽视了做,所以笔者在进行政治小论文教学的备课时会多花一些心思。具体活动方式是教师指导与学生个体活动相结合,活动的具体步骤如下。
1.教师指导。首先,做好宣传工作,动员学生积极参加这项活动;其次,讲清活动的目的、内容、要求;再次,举办政治小论文写作讲座,介绍学生阅读优秀政治小论文。
2.学生的个体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材料,做社会调查。在学生掌握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分析、整理、提炼与小论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透过现象揭示其内在本质和规律,从实际中引出理论或结论。然后,拟定题目,撰写小论文。
3.教师指导。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解决撰写小论文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理论和认识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研究与写作水平。一般情况下,小论文可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写作。
4.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评选小组进行评选活动,并将优秀小论文推荐上报。
5.在一学年小论文活动结束后,要对小论文活动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可采用教师小结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初中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的反思
以上方案的实施,鼓舞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使政治小论文写作这项政治课教学活动,得以更广泛地开展起来。并且笔者通过多年的政治小论文写作教学实践形成了如下反思。
1.选题内容应该注意时代性、现实性、针对性以及典型性。从获奖论文来看,所确定的题目应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同时又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解决现实问题,反映对社会的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的关注。如:诚信、环保、校园暴力、中学生上网面面观等课题。
2.要精心指导。这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写作能力和提高论文质量的关键。
论文关键词:场域,前言课,策略
新课程教学改革给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化,如:充分运用案例来呈现理论知识,使课程的学习趋于生活化、现实化;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培养等。然而,要在教学中顺利实现这些变化并非易事,特别是对高一新生来说尤其困难。
一、场域变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就政治学科本身而言,初、高中两个阶段差别较大。首先,从教材来讲,与初中的社会学科相比,高中政治教材不但是独立编制、自成体系的,而且在知识性、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其次,从考试方式来讲,与高中闭卷考试不同,初中阶段期中、期末考试直至中考,社会学科都是开卷考试的,这直接导致“学校忽视、家长轻视、学生无视”等现象的出现,进而割裂初、高中政治课学习的有效衔接;最后,从教学目标来讲,初中教育主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而高中教学则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鉴于上述问题,随着教育场域的变化(即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网络,本文主要指初中学习环境和网络向高中学习环境和网络的转变。),如何上好高中政治前言课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贯彻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高中政治课教与学的可持续发展等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场域变迁后的前言课现状
对于高中政治前言课,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并不重视教育教学论文,究其原因大多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其一,没什么可说的,内容、具体的学习方法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展开;其二,内容不怎么重要,几乎没什么考点,讲不讲无所谓;其三,课时较紧,把宝贵的教学时间花在“前言”上,不划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学生对高中政治课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初中阶段的思维,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不少学生还在向教师询问高中政治考试是不是还是开卷考试?课本内容是不是背背就行了?单从这一方面来讲,学生对高中政治课的认识就存在偏差和误解,学习方法仍固守在原有的思维印记中。因此,作为高中政治课的处女之行,上好政治前言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究竟前言课该怎么上?笔者通过个人的教学实践,把前言课的教学策略进行展现。
三、场域变迁后的前言课教学策略
(一)、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内驱力,也是推动学生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
措施一:在高一《经济常识》前言课中,笔者出示了“缘聚政治课”的课题,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这一课题所吸引。因为这样的课题容易从情感上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产生心理上的互动效应。接下来让学生对于今后政治课的期待畅所欲言,并对老师的教学提出设想,从而更好的加深师生交流,从感性上提高了学生对于新老师、新课堂的期待和兴趣,使今后的教学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措施二: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来自对新奇事物的追求。生动形象、趣味盎然的感性事例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寓教于乐,更能在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乐趣。我以“在暑假生活中你都了解了哪些时政?最感兴趣的国内外大事是什么?”这一问题作开场白,引起同学们一片热议;我接下来提出要求:首先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两分钟,写下来;然后形成四人讨论小组,相互交流,共同商定一个主题;最后确定一位代表发言,班级分享和评价。在该互动活动中,独立思考是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避免学生的依赖性。组内交流,共商主题,就是防止在“所谓”的讨论中漫无目的的“闲聊”,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信号:“我们是在共同解决一个问题”。除此之外,也给学生一个先期导向,让学生初步感知到高中政治课“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因为这一环节直接关系到班级对小组的评价。这一过程解决了课堂秩序和课堂讨论、有效学习和过程功能的矛盾,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措施三:结合各小组的发言,对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进行了变化,将备课过程中准备的一些假期中国内外发生的时政新闻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其中涉及内容广泛,图文并茂,既有经济现象,也有政治现象、文化现象,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笔者进一步追问:“在上述现象中,哪些属于经济现象?”此时学生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分辨经济现象中,兴趣被完全激发出来了。
这一过程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育教学论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学生的时间和能力。为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养成关注时政,关注生活的良好习惯奠定了基础。
(二)、理解内容 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这节课在知识点上,要完成“经济”这一抽象概念及经济知识重要性的教学。特别是“经济”概念,它就是一条知识脉络,贯穿《经济生活》的四个单元。如何突破?
措施一:如何识别经济现象呢?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回答:“与钱有关的现象。”一方面,肯定学生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下发《家庭经济生活问卷调查表》,通过实际问题的真实体验得出,我们的经济生活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很自然地过渡到本框的学习内容上,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钱能干什么?”,“钱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干什么?”,“如何花钱?”,“如何挣钱?”,“如何管钱?”。这些问题贴近生活,与实际关系密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纷纷给出了意见,在此及时回归教材,让学生结合教材当中对于经济概念的解释,从具体到抽象,达到明理的效果,课堂生成较为自然。接着,让学生运用这一概念,去理解分辨哪些时政新闻属于经济现象,又从抽象到具体,这样一个演绎过程,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又还原到现实生活中,真正让其感受到学习高中政治课的有用性,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措施二:讲述本地现实生活中(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经济故事:被人们喻为“江南鸡王”、“老板的加工厂”――浙江不老神食品有限公司的品牌发展历程。短短的十年来,已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160多个城市开设“不老神鸡”连锁店,有专卖店600多家,不老神造就了28个百万富翁,实现6000多人的就业。是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也是一家全国性的连锁经营企业。让学生从身边的故事中体会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经济知识,经济知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帮助,而且让学生感受经济知识有用、不难,有研究价值,初步感知这一经济现象背后蕴藏的经济知识,从而产生以经济专业的视角思考经济问题的需求,为学生今后主动学习《经济生活》打好基础。至此,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比教师单纯讲述该课程的重要性效果明显。
(三)、掌握方法 注重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政治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复杂情感的人,前言课所要实现的目标不但要焕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要培养学生对经济知识重要性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经济现象的理性思考,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对社会经济现象有全面的、深刻的认识的情感需求,通过讲述不老神的故事,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经济现象背后的经济规律以及公民更多的社会责任教育教学论文,并将其转化为理想信念,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学科价值。
前言课的教学还要让学生对高中《经济知识》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评价方式等有所了解,从而实现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的转变。因此在教学过程就学习方法适时导入。向学生提出以下建议:(1)课前预习,完成教材知识的梳理。(2)课堂上积极思考,提出困惑,发表观点,参与小组活动。(3)关心时政,理论联系实际,能为教学提供很好的材料。其实,这里不仅是为学习《经济常识》导入方法,也是为整个高中阶段政治课的学习导入了方法。
一节课要完成以上目标,必须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不需要太多的教学信息资料,但必须典型,因此教学资料的选择很重要,这是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引导思考,现成探究的最主要的前提。不需要有很多的课堂问题,但应该有一组逻辑性较强的启发性问题,既能节约时间,又有很强的针对性。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前言课,从学科教学来说,是整个高中阶段政治课的第一课,言的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言的能否感受到学习的意义,言的能否引导教学的行为,关系到整个高中阶段政治教与学的可持续发展。愿我们一起开好头,上出前言课的精彩。
参考文献:
[1]葛步红.上好《思想政治》的前言课.思想政治课教学[J].2006(08).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3][法]布迪厄,华康德.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第一,改变思想政治课传统教育观念,以适应目前社会现实的变革。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生活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高科技、广信息、大文化的知识经济背景下,他们的心中既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又对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迷惑不解。而今天的政治教师,特别是乡镇中学的政治教师大多数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思想文化不够开放,物质生活不够富裕,变革并不强烈的时代走过来的。就目前而言,许多教师仍在沿袭过去的教学路子,即使有的教师萌发了改革意识,也有改革的设想,但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制约、限制和束缚,特别受中考与高考的影响,改革实际上仍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表面阶段,仍然在如何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上徘徊。当前,“重视知识、轻视能力、忽视觉悟”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其结果使思想政治课缺乏吸引力、战斗力。
第二,改变思想政治课相对封闭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开放的社会环境。
如今,许多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远离开放的社会生活。在教学思想上强调一个“统”字,为了保护学生的心灵不被复杂的社会现象所污染,把学生的思路死死地“统”在教师所规定的轨道上;在教学场合上倾向一个“收”字,把学生的活动范围收缩在教室的狭小天地中,不准越雷池一步;在教学方法上热衷一个“灌”字,把教材中的知识填鸭似的强加给学生。这种相对封闭的教学方式,同我们的时代显然是不合拍的,为适应开放的社会环境,急需改变思想政治课相对封闭的教学方式。
第三,消除社会不良现象给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带来的负面影响。
虽然现在的思想政治课自身问题不少,但教育目标还是正确的。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接受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然而,包围着青少年学生的是一个五花八门的多彩世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新旧交替时期存在的阴暗面,就像阵阵风雨敲打着学生的心灵,迫使他们被动地、盲目地感受生活的多重色调。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青少年生活在这种氛围里,不知不觉地抵消了思想政治课上的正面教育。为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消除社会不良现象给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四,促进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目标相结合,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在教学活动中,政治教师不仅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伦理道德、法制纪律、理想情操等多方面的教育与培养。这是思想政治课在实现整个中学教育目标方面所承担的重要任务。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教育学生,也要要求家长教育其子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第五,教师要善于走出传统教学的束缚,探索开放、民主、活泼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枯燥乏味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受考核方式的制约,教学方式简单枯燥。二是内容枯燥。课文中有许多远离学生实际的“偏、难、繁、旧”的概念、原理和观点。对这些知识原理,为了达到考核和选拔的要求,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三是学生对政治学习认识上的偏差。他们不会思考政治本身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而简单认为学习政治仅仅是为了升学。
为了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适应时展的需要,加强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教育部于2001年对《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了必要的、大胆的修订。这次新修订的《课程标准》重点删改了原教材中“偏、难、繁、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使活动教学成了新教材最亮丽的风景:首先,活动内容丰富。新教材中的活动主要包括三类:课内活动、课外活动和活动课。其次,活动形式多样。新教材设置了大量新颖、生动的教学活动,尤以初一教材最为典型。全册十二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三节理论课和一节活动课组成,而每节活动课又安排了3—5个教学活动,活动形式有心理测试、自我画像、愉快游戏、小品表演、漫画评析、特长展示等50多种,其他年级还有主题讨论、辩论、模拟选举、案例分析、热点透视、环保提案、撰写小论文等。
为增强时代感,淡化学科体系,强化实践环节,新教材删减了社会发展常识中的生产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等内容以及有关论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那些离我们现实太远的多数章节,补充了与现实结合比较紧密的诸如“三个代表”、“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富有时代性的现实内容。
【论文摘要】学科定位不应片面或从单一角度思考。应该从文明传承、社会发展需要、教育自身发展、学生成长等方面综合考虑,可以而且应该有多层次的目标定位。
对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定位问题,诸多争论旷日持久难以达成共识,对思想政治课的批评,我们也见得太多,以至于很难再感到有什么新意.不少所谓“新模式”“新理念”,其实早已是老生常谈。作为一名一线高中政治课教师,对此也有许多困惑,总有一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觉。不过,对于自己任教学科的功能和定位多一些不同观点的碰撞,多一些理性的思考,有利于我们能从宏观层面把握教材体系,领会教材指导思想,实现教育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益。那么,如何对其进行学科定位呢。我认为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思考。
1从教育的本质谈定位
可以说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对文明的一种传承,并利用种传承促使人本身的一种完善,是人从不完善走向文明、完善的一个过程。而要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多形式的教育,学校教育也应本着这一基本精神而展开,为着这一目标而奋斗。学校教育各阶段、各学科都应该为这一目标服务。当然。各阶段、各学科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具体的学科定位也必然不同。作为思想政治课,从课程名称来看,其基本的定位就应该在“思想”“政治”这两个名词的框架之内.
“思想”一词指明高中思想政治课首先应定位于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在继承人类道德文明的基础上自觉地提高其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当然,思想道德本身是具有阶级性的,当代中国的国家性质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洽课必须要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
对于人类“文明”我们常常把她划分为三大板块,即通常所说的“物质文明洲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政治”一词表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功能还包括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传承,帮助受教育者在承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能积极地参与社会政治实践活动.
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应该既具有传承人类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成果的功能,具有其固有的学科性,具有“智育课”的特征。同时.她又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无法取代的育人功能,具有“德育课”的特征。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德育课”与“智育课”的统一体,应定位于传承文明、育人心智。
2从教学内容粉定位
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核心知识,同时,中学思想政治课还涵盖了文化、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求我们把政治课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平台,展示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以及伦理道德的基本理论、常识、规律,同时。从思想政治的角度,对文化、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内容进行充实和加强,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初步具备全面而丰富的人文知识。
3从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看定位
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资格的证明。虽然“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呼唤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主张把各种评价内容综合起来,把各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把各种评价主体联系起来,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但是,高考仍然是最具权威性的评价方式,不管你怎么教,高考学生考不好,你就什么都不是,可以说就叫“没有成绩”、就叫“没有质量”;相反,漂亮的考分就是一切,就教师而言,就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就可以成骨干,成名师;对学生而言,就是成功,就是前途,就是“优秀学生”;对学校而言,就是质量,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从现行评价机制来说,高中思想政治课只能定位于“为成功高考服务,为实现高考目标服务”的一种载体。根据高考考纲和应试要求,“知识、能力、技能”是学生考好的必要条件。因此,政治课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从微观层面应将教学定位于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3.1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讲清楚、讲透彻,使学生真正懂得这些知识。
3. 2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步辍地培养训练学生的四大能力,即普通高等学校文科综合能力考试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间题。
3. 3有知识、有能力,不一定有高的分数,因此,必要的练习和适应性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在高中三年中.尤其是在高三阶段,解题技能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训练和掌握解答政治试题的“通法”是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4从社会分工、产业划分,定位
2. 加强时政教育,充实课堂教学,是增强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本人感到,时政教育是中学政治课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时政教育,有利于弥补教材中某些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的滞后性;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政治视野,引导他们关心时事政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有利于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及综合素质。在时政教育方面,本人每周安排15分钟为“法定”时政教育时间。学生收集一周以来的重大国内外新闻,并用标题形式在课堂,一个负责一周要闻,一个负责时政热点评析,其余同学也可以做补充。这一做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时政教育的主体,吸引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了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去分析说明国内外大事,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
3. 更新观念,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长期以来,传统观念认为,政治课好教,什么人都可以教。闭卷考试时期,教条条、划条条、背条条就可以了。而如今实行开卷考试,“教与不教一个样”、“教好教坏一个样”、“反正是翻书考试”。在这些错误观点的影响下,专职政治教师也就寥寥无几,仅有的几个专职教师常常用来把关教毕业班,非毕业班的政治课就由其他科的教师带上或兼上。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政治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学校应把政教专业毕业的教师选拔到政治课岗位上,形成专职的政治课教师队。创造条件给教师在岗或离岗进修的机会,鼓励教师创新,对在素质教育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政治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4. 关注现实、解释社会现象是我们当下教学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对政治课最大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该以教材为基础点,充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从而培养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联系实际,既能促进学生课堂教学的情感参与,又能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精神,这不失为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法定婚龄和国家提倡的晚婚年龄,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有些地方行政部门规定不到晚婚年龄不允许结婚的侵犯公民婚姻自由权利的现象。讲《教育法》规定公民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的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各省市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公平问题。在这样的教学中,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学生对教学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品质,可谓一举两得。
5. 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比如在学习改革开放的成就时,笔者开展了一次探究性学习,首先提出问题: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哪些成就?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上网查资料,小组合作,根据老师的要求制作演示文稿。经过两周的准备,各小组都完成了演示文稿的制作,这时邀请同学科的其他老师和全体同学一起观看演示文稿的展示,学生每组派一人展示本组制作的演示文稿,边讲边展示,其他同学根据演示文稿评价标准给每组打分,评出最佳活动小组并奖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就连平时上课书本都不拿的同学也积极的参与了资料的搜集、演示文稿的制作。通过这次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成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多收获,主要是因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6. 科学合理的使用现代电化教学手段,促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打破僵化的说教模式,让政治课堂活泼起来
区别于其他教育课程,由于政治课程所独具的敏感性,尤其是以后,国内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大多按照课本简单地照本宣科,推行一言堂和满堂灌,被学生称之为“说教课”、“背诵课”,尽管其中不乏应试教育的因素,但教师在政治课程教学活动中语言呆板,不敢对教学方式大胆创新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训成考试机器,教师也惟升学率是从,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让政治课堂教学语言丰富起来、方式活泼起来,提高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兴趣与理解力成为当前中学政治思想教学工作中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近年来,许多中学教师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包括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情景回放、课题辩论、谈是论非等活动,通过对其一政治论题或社会现象进行辩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打破闭卷考试方式,让开卷考试成为常态
传统的闭卷考试以升学为指挥棒,只在考试能力上下工夫,重结果而轻过程,以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老师以题海战术和加点、加压的方法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的身心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造成心理上的厌倦情绪。为克服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变“寻找适应教育的学生”为“寻找适应学生的教育”,教育部在2000年3月了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对政治科考试内容进行了重大改革,明确要求思想政治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考试以主观性试题为主。不出偏题、怪题和计算、证明繁琐或似是而非的题目,不出死记硬背的考题。指导意见的出台,使中学政治课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走进了开卷考试。初中政治课实行开卷考试,即考试时允许考生携带政治教材及相关资料进入考场,随时查阅。要求学生运用课本中的知识、观点、原理,联系国际国内重点热点问题、联系校园生活实际以及自身的思想行为实际,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分析、解决试卷中的问题。此举措重在培养学生利用课本知识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打破条框约束,让课程教学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