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救灾发言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家好!
首先我非常很荣幸能作为新生代表在此发言,也很荣幸能和祖国各地的的优秀学子们能在xx大学研究生院里共同学习。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本届研究生班的全体同学向各位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今天,对于我们来说,是值得一生都值得纪念的日子,经过近一年多的艰苦准备我们终于能来到在学界享有极高声誉的大学,我和大家一样,对未来都充满了希望和信心,无尽的求知欲鞭策着我们继续学习,因为我们坚信我们将是这个社会的精英。
从1937年的陕北公学到1939年的华北联合大学,从1948年的华北大学到1950年的中国人民大学,从延水河畔到清凉山下再到北京海淀,至今已历经70年的沧桑岁月,中国人民大学始终以昂首之姿站在时代前列,近百年的文化积淀喷薄出勃勃生机。而作为我国工商管理教育重要基地的人大商学院,以其雄厚的师资、浓郁的学术氛围和顶级的学术地位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五十多年来为国家的建设培养了众多栋梁之才。
今天,我们踏上了这片沃土,并将希望播种。无论你来自哪里,从事何种行业,无论你是企业的高级管理者还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才俊,经过工作的锻炼和社会的磨砺,我们更加成熟、稳健而自信。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前方的道路会更加宽阔!希望我们能珍惜今后的学习时间,秉承实事求是的人大校训,尊敬师长、互助互爱,以更加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给予我们关怀和教育的各位老师。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法 高校篮球教学 实验
长期以来,在体育课的篮球教学中,传统教学法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然而随着体育教学从以传统的体育知识、技能的灌输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的转变,“启发式”教学方法将成为高校篮球教学的重要方面。“启发式”教学不仅着眼现在,而且放眼未来,它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影响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行为,为学生在意识和能力上奠定良好的终身体育基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学校教育》等有关“启发(发现)教法”的研究资料。阅读有关“启发式教法”方面的文章,了解国内外教学动态、发展概况和趋势。
1.2调查访问法
就“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可行性、考核评分标准访问了一些多年在大学执教的教师。
1.3教学实验法
1.3.1实验时间、对象
2010年3月1日至7月1日将广州医学院09级篮球选项班共40名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0人进行教学实验。实验组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1.3.2实验前分组及评定结果与方法
为了保证实验效果的客观真实性,实验前对全体实验对象进行了篮球基本技术测试,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篮球基本技术、战术意识方面条件相同,P>0.05无显著性差异(表一)。
评定结果:由4名执教多年的教师同时评定。
评定方法:把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队员混在一起随意分组进行。战术评定分为切入队员、传球队员、掩护队员、突破队员、位置调整5个部分进行。基本技术评定为:30s移动传球、全场八字往返运球投篮、1min跳投、10m×4折回跑运传球投篮。
1.3.3实验组、对照组教学模式操作流程对比
实验组:设置教学环境提出问题初步尝试练习寻找问题答案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正常运动技术教学)得出结论(结束单元教学)。
对照组:教师示范讲解动作分解练习模仿性慢动作练习纠正错误动作正常速度练习纠正错误动作结束教学单元。
1.4数理统计法
对所得数据通过SPSS13.0处理,进行差别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结果
从实验前后的T检验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教法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但实验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2.2分析
2.2.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与传统教法相悖,“启发式”教学法是在学生对比赛过程有所了解并有了相应实践后,引起学生兴趣,形成探究动机,并根据学生在练习实践中的体验,让学生比较和思考不同的练习手段完成动作的优劣。在发现阶段,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不同练习手段来完成动作。然后相互讨论,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直觉思维提出问题,这时候,教师扮演顾问的角色,学生是分析者和探究者。
2.2.2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篮球运动要求运动者不仅要掌握精湛而全面的动作技巧,而且要具备在不同场合采用各种不同动作的随机应变能力。“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任何强制,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最终学会运动技能,最终达到“愿学、学懂、学会”的目的。通过实验前后篮球技术成绩比较(表二)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技术成绩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启发式”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技术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及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有良好的作用。
3.结论和建议
3.1“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理解,促进篮球基本技术和意识的提高,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教学。
3.1“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3.2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时,抓好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善于根据教学对象的基础和水平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参考文献:
[1]谭联斌.篮球教学中进攻战术基础配合技术意识评定及标准的初步探讨[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4.1.
[2]邵伟德.体育教学模式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戴勇,郑玲.“领会教法”在大学体育中的实验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
关键词:高中语文 启发式教学
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学会学习已成为当下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旧课程体系下,学校教育注重的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为了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母语教学,高中语文教学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替代的作用[1]。
1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1.1培养独立人格的需要
“人的发展是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即依赖性逐渐减弱、自主性日益彰显,对外界现实的自由度不断扩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形成了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人格正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性,有了独立的人格便会自主地对社会进行选择和适应,对自我不断进行完善。具有的独立人格与独立的思维能力是分不开的,具有了独立的思维能力才能形成独立的人格。虽然人格与先天的遗传有很大的关系,但人格的最终形成还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启发式思维教学尊重个人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中,真正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渐渐完善健全人格。
1.2教育的使命
一个人的成材,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是否具有独立的和科学的思维能力。作为学校教育,就肩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使命。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学者和教育家总是非常强调思维的重要性,并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学校教育决不能忽视受教育者思维的发展。对此,赫钦斯说:“教育不能复制学生毕业后所需的经验,它应当使学生致力于培养思维的正确性,作为达到实际的智慧即理智的行为的一种手段。”眼下的新课程改革,正是为了逐步改变应试教学模式中对人才思维能力的扼杀现象,恢复教育的真实面目。而高考改革已初步落实了新课程理念,越来越注重能力的考查和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样的考试模式已非传统教学能够应付的了,我们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真正学习的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让学生能学会思维,获得能力,能应对高考,更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有所创新的活动[2]。
2启发式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应用策略
2.1构建民主平等环境
从小学到大学,课堂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低年级的课堂里有很多学生举手,高年级的课堂里几乎无人举手。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些学生已习惯于接受教师的看法,迷信教师,迷信书本,没有问题;而更多的学生是怕出丑,不好意思问;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敢于提问,有了一个就会有第二个,慢慢地有更多的学生被带动起来,最终恢复学生好问的本能。
教学中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大胆提问呢?那就要转变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过于严肃和压抑,是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心的。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在课堂上发扬民主,创设和谐气氛,学生才能有主人翁意识,因而心情愉悦,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放下架子,始终将学生作为平等角色和合作者来对待。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决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要虚心听取学生意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决策与安排;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即便是错误的意见,也不随意训斥,而应多作鼓励。师生共同探讨,教室里充满了友好和谐、积极认真、活跃有序的教学气氛。这时,就会像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课程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在这种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有人格得到尊重的体验,学生才会积极思维,展示个性,富有创新精神。
2.2在实际的写作中激发兴趣
作文是学生普遍感到头痛的事情,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学生的写作都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应试教育下的作文从命题到评价都具有其规范性,老师在指导时过于看重的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如此教条化、功利化的写作训练中,学生没有自己的真实看法,而且个性极受压抑。试想这样的写作条件怎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动机呢?其实,学生中有不少热爱写作的。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他每天都要写一点东西给我看,有时是武侠小说,有时是命题作文,有时只是一点随想。写作对他来说是真正的兴趣爱好。这位学生语文成绩在班里只是中等水平,但他对语文却怀有真正的兴趣,这种兴趣是他从一点点地写作中培养起来。
学生常常有很强的表现欲,受种种条件的限制,无法表现出来。再者,学生阅读了大量的优美文章,也会产生写作的欲望。所以应该说学生喜欢写东西,只是不喜欢写作文而已。在应试作文之余,让学生写一些自己想写的东西,进行个性化的创作,可以让他们有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2.3与学生换位
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要讲究一些方法,更要转换角色,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融为一体。首先要清楚地意识到自身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以及理解能力远远高于学生,自己在解读文本时产生的种种感悟和理解,是超越学生的。所以不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理解角度来设计整个教学环节,而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设想他们在接触文本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有什么样的疑问,然后根据这些设想去进行合适的教学设计,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启发思维,也可以让学生试着从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学生做一回“小老师”“代课老师”,转变思维,相互促进。
3结论
总之,为了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母语教学,高中语文教学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教师;体育专业化;在职培训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一)专业教育能力相对较差
近年来,有关体育教师辱骂、体罚学生的事件时有发生,与学生有着强烈冲突情绪的授课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不在少数,教师教学质量差、素质低的反映,屡屡被提起。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专业素质不够”是造成这些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出现的真正原因。不可否认,我们的大多数教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几乎个个都是佼佼者,但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教育学科知识不足或不适应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反应:①教育内容的选择不当,如不知从哪些方面来教育学生、内容难度的把握、年龄的适应性;②教育策略、方法没有针对性,如不知如何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来引导,教育时机的把握,管和放的度,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③不知怎样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与帮助者,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学习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如将以上三个方面作一概括就是我们的教师缺乏“教学的艺术”,而这种艺术是仅仅具有专项学科知识远远所达不到的。
(二)科研能力不足
教学研究是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态度、方式,体现着教育的根本意义。现实教学中,师范性往往更容易成为强调学术性的牺牲品,原因是不少教师认为,只要掌握学科知识就可以做教师,甚至可以做一个好教师,是否具备教学科研水平则无关紧要。就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程度来讲,其专业性要强于其他学科的教师,如果寓教寓学、寓教寓研将会使自己的教学、训练水平得到升华。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职能的深刻变化,没有反思的教学,缺少研究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要求了。教师的研究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而学习永远是社会过程,把社会性的终身学习作为教师研究活动的中心,才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高校教师的在职培训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与强化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高校教师也应不断地改变和充实自身的知识结构。而目前教师的在职教育显得十分被动。据调查了解,有的高校体育教师10多年没有外出学习过,青年教师平均7年才可能轮流进修一次。也有的教师在脱离实践情况下接受的有关教育思想,只能停留在字面上或表层,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也只是集中到知识、技能上,教师的视野被窄化了,活动领域也被窄化了,教育与教学被割裂了,学校与丰富的社会生活被割裂了。因此,无论是在岗前培训,还是在职学习,都应当是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与学校日常生活教学、与生动活泼的学生的变化联系在一起。与教育实践的密切联系是教师发展的基本手段,而教育教学实践的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健康成长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
二、在职培训是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内容
1 加强政治理论的教育
体育教师政治理论基础薄弱,学习不够,往往出现只顾专业不及其余的偏向。即便是体育专业教育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学习的深度也是有限的,特别是对经典原著的学习更是缺乏,这对于掌握的真谛和原理有很大局限,往往会出现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和断章取义的不良倾向。没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就很难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理想和信念。高校教师为人师表,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识上的影响伴随其一生,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这一方面在职培训十分重要。
2 加强跨学科的理论知识教育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校教师应更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高校体育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知识,掌握现代体育健康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积蓄创新能量,厚积而薄发,为以后大显身手奠定身体的基础。为此,高校教师要不断用新知识来充实自己,才能胜任历史赋予的重任。在知识经济替代传统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我国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高校应注意培养两类人才:一类是能够拿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人才;一类是能够把已有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实际,促进传统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创业型人才,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能迅速持久地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高校已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支撑,高校教师特别是体育专业教育的教师,应自觉加强对市场学、经济学、营销学、法学等学科的学习,接受在职培训,使自己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3 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接受、理解、运用信息的前景更为广阔,知识传播的方法也发生巨大变化。高校体育传统的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虽还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已显得不堪一击和陈旧落后,远远适应不了时展的需要,必须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现代教学法的继续教育。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接受的体育以及健康的信息量和知识量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纷杂,与他们的年龄和经历难成合理比例,增加了他们接受、分辨与理解上的难度,很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往往认识不清、办法不多,加强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学的继续教育,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4 加强科学研究实践活动的教育
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培养一批知识和智力密集,具有专业发展优势和掌握高新技术能力的理论知识创新型的高校教师,因此,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科学研究实践活动的在职培训是十分重要的。
(二)加强在职培训,提高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1 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多种层次、多种规模的学历教育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河北省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还不能达到教育部的要求,因此应鼓励学历未达标的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继续教育中的学历教育。基于河北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年龄特点和工作量比较大的情况,学校应从各方面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给予其更多的学习时间。可以根据各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采用脱产与不脱产结合,短期班与长期班结合的学历教育形式。
2 关注少数专业化水平较低的教师群体
河北省高校的体育教师中有少部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令人担忧,他们的专业意识、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创新精神,都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质量。各校应从政策上引导,工作中要求,生活上关注,尽快调动起他们参与在职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3 转变教师对在职培训目标的偏颇认识
以学历达标为参与在职培训的主要目标,与河北省高校体育教师学历结构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在职教育提高各项业务能力上的低认同率,反映了教师在职教育目标认知上的偏颇。教育管理部门应及时加以引导,这对于提高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的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高温 钢框架 温度应力
0 引言
钢结构由于强度高、自重轻、延性好、施工周期短等优点,在建筑结构中被广泛应用。但是由于钢材的导热系数大,高温作用下,钢材温度升高快,强度和弹性模量迅速下降,使钢结构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极限状态而发生破坏。
目前,对于钢框架柱荷载效应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三种方法。
1 高温下钢框架荷载效应的研究方法
1.1理论分析
1990 年,李国强提出了广义 Clough 模型[1],其后,该校的谭巍[2]、曹文衔[3]分别根据广义 Clough 模型建立了高温钢结构梁单元切线刚度方程。文献[4]中也基于该模型,同时考虑了温度沿单元截面非均匀分布的影响,建立了高温下钢结构梁单元的切线刚度方程。
1994 年,李国强、金福安根据火灾时钢构件的内部温度分布及性能,进行了结构温度内力和钢框架非线性静力反应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一种钢框架结构抗火极限状态的实用分析方法[5]。
1999年李国强,蒋首超,林桂祥编写的《钢结构抗火计算与设计》[6]一书中,提出了一种用结构力学处理超静定结构温度变化的方法。2000年蒋首超,李国强[7]利用结构力学的原理, 提出了局部火灾下钢框架温度内力的计算方法。具体步骤为:
①计算梁、住端轴向变形约束刚度;
②计算杆端转动约束刚度。
③根据下式求得带弹性杆端约束构件的温度应力:
具体参数参见文献[7]
2000年赵金城[8]提出一种直接迭代方法来分析受火钢框架的反应。该方法可以计算相应于特定荷载水平和温度分布的结构总体反应,在推导有限元方程时,采用了割线刚度矩阵,而不是常用的切线刚度矩阵,然后采用直接迭代法求解。该方法中考虑了大变形的二阶效应、材料随温度升高逐渐软化的性质、沿截面高度和构件长度方向的非弹性区域的逐渐扩展及钢构件内温度的非均匀分布等因素。根据提出的理论,编制了有限元分析程序NASFAF,与国外完成的一些钢框架火灾试验实例进行比较,吻合得较好。
2002年刘开国[9]提出采用三方程法及有限元分析程序,进行火作用下钢框架结构的温度内力分析。具体方法为,先将目标层各梁端固定,求出不平衡侧力;然后用节点剪力平衡条件建立三方程。计算简便但精度不高。
2006年标准CECS200-20065建筑结构防火规范6[10]用等效作用力的方法计算钢框架构件的温度应力。将受火构件的温度效应等效为杆端作用力, 并将该作用力作用在与该杆端对应的结构节点上, 然后, 按照常温下的分析方法进行结构分析, 得到该构件升温对结构产生的温度内力和变形。
2009年王新堂[11],郑小尧等人在试验的基础上,对火灾下约束钢柱的结构响应进行了相应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具体即在某个底层框架柱顶部位置施加单位力,但此时需要抽调该柱,再利用有限元软件MSC.marc对考虑火灾温度作用的钢框架进行结构响应计算,求出单位力作用点随温度变化的位移,最后倒数转化为随温度变化的柱端约束刚度。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文中所采用的约束刚度的计算方法可行,可有效地解决多层框架结构单柱分析中所遇到的确定边界条件的难题。
1.2试验研究
国外已进行许多整体钢结构建筑火灾试验。1995-1998年英国钢铁公司进行了著名的卡丁顿试验,获得了大量关于整体结构火灾反应的资料。另外,Boradgate14层办楼试验、Churchill Plaza12层建筑火灾试验,Ausarthna41层火灾试验、German火灾试验以New Zealand火灾试验等均表明:钢框架结构的整体结构行为与未受约束的标准试验炉的单个构件的受力性能是完全不同的,构件间的相互作用也是标准火灾试验所不能模拟的,特别是钢梁、柱与混凝土板等的组合结构的相互作用是无法用标准试验来模拟估算的[12]。
C.G.Baily和D.B.Moore通过钢结构的试验,发现在钢框架受火过程中,由于钢梁的作用,对钢柱施加了一个水平力,这个力使得柱子产生了非常大的横向位移。这种由梁传递给柱子的横向位移对结构刚度和支点中心影响很大。文中介绍,当前的规范都忽略了由于温度作用而产生的梁传给柱子的力,并且建议对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保证钢柱在受火过程中的稳定性[13]。
沈祖炎、赵金城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实验室进行了四次不同水平荷载作用下单层单跨钢框架结构的抗火试验[14],试验得到了在火灾条件下钢框架结构各构件的温度分布、结构反应和破坏模式,以及高温下钢框架节点的变形情况。
2006年董毓利,李晓东[15~17]等人在国内首次进行了一系列钢框架足尺结构的火灾试验。一是对2榀H型截面单层单跨进行了火灾行为的足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应力对整个试件的破坏形式、承载力都有一定的影响;钢框架中框架柱的破坏形式、破坏位置和极限温度与单个构件有明显的不同。二是对两层两跨组合钢框架进行抗火试验研究。试验主要测量局部火灾下各构件的温度,位移以及框架整体的位移,未涉及温度应力研究。
1.3 Ansys模拟
文献[18]利用ansys分析一3层3跨的框架结构火灾下钢柱的局部稳定性。结果表明:局部屈曲一般出现在H型钢柱端部翼缘处;当长细比较小时往往整体失稳与局部屈曲同时发生;当长细比相对较大是局部屈曲将先于整体失稳出现。
文献[19]利用ansys首先对支撑钢柱在不同温升曲线下钢柱的应力进行模拟研究,然后分析一2层3跨的钢框架柱内力分布。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钢柱柱轴力先增加后减小。对于多高层钢框架结构,火灾发生在框架底层房间和中跨房间对整体结构更为不利。
方言勇,章涛林等[20]运用ansys软件进行了热力耦合作用下的单层钢框架力学性能研究。分析热力耦合作用下,不同应力-温度路径下钢材的应力-温度-应变三者的耦合关系。
方言勇,章涛林等[21]用ansys对3层3跨钢框架进行受热分析。结果表明火灾发生后,不仅是受火构件的内力受到高温的影响,未受火构件的内力也会发生变化,受火构件与周围结构中间的相互影响使得整体结构火灾下的内力分布是采用单根构件计算所无法模拟的。
2.结论与展望
本文对高温下钢框架荷载效应的研究方法进行综述,目前的研究方法中存在以下问题:
(1)运用非线性分析方法分析高温下钢框架的力学响应,对于钢结构温度应力的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计算过程较为复杂。不便于实际工程运用。
(2)试验研究能观察到结构在火灾中的真实反应,根据试验结果可以更充分了解火灾条件下结构的整体性能,并为验证不同的理论模型提供试验依据,是验证理论分析方法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但是试验研究中构件所处的环境固定,试验数据有限,无法给出在不同环境中构件稳定性的评估依据。
(3) 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结构受热研究,考虑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等,强大的后处理器为分析结构各参数对于结构温度应力的影响提供便利。但是建模过程繁琐,如果处理不当,对结果影响很大。
【关健词】高密度电阻率法地质灾害勘查 方法技术 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P631.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在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经常需要对存在地面塌陷、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地段进行工程勘查,准确地确定地下空洞、滑动面(带)的分布及埋深等情况,为治理方案设计提供依据。进行工程勘查的传统手段主要为钻探,但这种方法费时、费力和不经济。常规物探方法,如高密度电阻率法、浅层地震、探地雷达等,具有成本低,效率高,信息丰富,解释方便等特点,在地质灾害勘查中是一种有效技术方法。下面浅述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地质灾害勘查治理中的应用效果。
二、方法技术
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WDJD-3)为测控主机,配以多路电极转换器(WDZJ-3)构成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见插图1)。
插图1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示意图
1、装置
高密度电阻率法实质上纯属直流电阻率法,其基本原理与直流电阻率法相同。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支持18种测量装置,其中,α排列适用于固定断面扫描测量,A-MN-B等适用于变断面连续滚动扫描测量,这两种为最常用的测量装置。
α排列(温纳装置AMNB):
该装置采用固定断面扫描测量,电极排列如下:
插图2固定断面扫描测量测点分布示意图
测量时,AM=MN=NB为一个电极间距,A、B、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第一条剖面线;接着AM、MN、NB增大一个电极间距, A、B、M、N 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另一条剖面线;这样不断扫描测量下去,得到倒梯形断面。
A-MN-B四极测深排列:
该装置采用变断面连续滚动扫描测量,电极排列如下:
插图3变断面连续滚动扫描测量测点分布示意图
测量断面为矩形,测量时,M、N不动,A 逐点向左移动,同时B 逐点向右移动,得到一条滚动线;接着A、M、N、B同时向右移动一个电极,M、N不动,A 逐点向左移动,同时B 逐点向右移动,得到另一条滚动线;这样不断滚动测量下去,得到矩形断面。
2、高密度电法数据处理及解释
高密度电阻率法数据野外数据经过数据整理、格式转换、数据编辑、施加地形信息、设置反演参数、断面数据反演,最终绘制含有地形信息的反演断面图,并结合地质、钻探资料进行解释(见插图4)。
插图4高密度数据处理流程
三 应用实例
(一)、高密度电法在甘肃省天水市北山中梁地质灾害勘查中的应用
该区位于西秦岭山地和陇西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地貌属黄土丘陵区,区内黄土沟壑纵横,沟深坡陡,地形坡度一般为10°-30°,部分地段达40°-50°。调查区出露第四系黄土及第三系泥岩,地表为厚约5-30m第四系黄土覆盖,呈不整合覆于第三系泥岩之上。滑坡为区内主要地质灾害,高密度电法探测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滑坡体滑动面(带)的埋深、形态等情况,为滑坡治理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调查区钻探(G6zk02)、槽探工程调查表明:滑坡体一般存在两个滑动面,第一个滑动面为粘土层内部滑动面,埋深约5m,滑动面是由一系列的羽状裂隙组成滑动带,在大气降水的作用下,这样的滑动带含水量增大,相对滑动带上下地层电阻率降低,第二个滑动面为泥岩与粘土层滑动面,深约12m,这种滑动面由于形成时间上较长,滑动面一般比较破碎、连续,富含地下水,在滑动带内电阻率通常小于上部滑坡体及下部地层,是高密度电阻率法测量的理论依据。根据调查区场地地形条件等情况采用A-MN-B四极测深排列装置,下面以两个典型断面作分析说明。
(二)高密度电法在甘肃省舟曲县巴藏乡小学地基勘查中的应用
甘肃省舟曲县巴藏乡中心小学新校园地基东、西侧为耕地,北侧为山坡,南侧紧邻S313公路,白龙江由西向东从S313公路南侧流过。工作区地貌单元属山前坡积区与白龙江北岸II级阶地交汇地带。学校地基北高南低,呈阶梯状,相对高差约5m,出露地层岩性为第四系全新统坡积、冲洪积物,自上而下为耕土(厚0.30~0.50米)、含砾砂土(厚为0.20~3.80m)、角砾(厚5.20~6.10m)、卵石层(10―11m)、基岩。
工作区位于古河道,附近发现古采金洞多处,古采金洞一般位于河床阶地底部,卵砾石底部与基岩接触面部位,深度18―20m,该层厚约1.5m,宽约1m。古采金洞一般垂直河岸由河漫滩向河岸侧掘进,大小仅能容一个人低头通过。从电性上分析:这些采金洞如果充水,其相对围岩表现为低阻,采金洞如果未充水,其相对围岩表现为高阻特征;根据采金洞以上特点,采用采用A-MN-B四极测深排列装置来探测古采金洞。下面以两个典型断面作分析说明。
(1)L4剖面(见插图5)
该剖面为剖面长107.5m,实测拟断面视电阻率最大值646.25Ω.M,最小值98.4Ω.M,平均191.3Ω.M,拟断面存在2处视电阻率异常:
高阻异常:水平65―75m,深度9―14m,等值线为全闭合圈,推测该处异常地表浅部角砾含水量相对较小引起。
低阻异常:水平78―88m,深度20―35m,等值线为向下半闭合圈,推测该处基岩面较低凹,可能是北部山区流水冲刷形成近南北向古冲沟,异常是由含砾粉土、砂卵石层下部及基岩风化层相对含水量较大引起。
由反演视电阻率拟断面推测基岩面深度为26―19m,该剖面未发现古采金洞引起的异常。
插图5 L4剖面高密度电阻率法拟断面图
2、L11剖面(见插图6)
该剖面为剖面长107.5m,实测拟断面视电阻率最大值334Ω.M,最小值49.7Ω.M,平均173.6Ω.M,实测拟断面存在3处视电阻率异常:
高阻异常1:水平4―6m、深度17―35m,等值线为向下半闭合圈,推测该处异常是基岩面上凸,基岩风化层及砂卵石层含水量相对较小引起。
高阻异常2:水平60―70m,深度10―22m,等值线为全闭合圈,推测该处异常是地表浅部角砾含水量相对较小引起。
高阻异常3:水平102―107.5m,深度8―13m,等值线为全闭合圈,推测该处异常是地表浅部角砾含水量相对较小引起。
由反演视电阻率拟断面推测基岩面深度为23―18m,该剖面未发现古采金洞引起的异常。
插图6 L11剖面高密度电阻率法拟断面图
综上所述:高密度电法测量的剖面下未发现古采金洞引起的异常。影响视电阻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地层含水量大小,表层耕土、地表浅部角砾、砂卵石层上部一般含水量较小,所观测到视电阻率值较高,一般可达250―650Ω.M;含砾粉土、深部角砾、砂卵石层下部及基岩面较低凹部位含水量较大,所观测到视电阻率值较小,一般100―250Ω.M;从反演视电阻率拟断面来分析,不含水卵石层上部为高阻层,卵石层下部与基岩面较低凹部位含水量较大,视电阻率相对较低。
同时,地层密实度是影响含水量大小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地层密实度越大,含水量越小,地层密实度越小,含水量越大。工作区场地内视电阻率差异主要是含水量大小差异,说明场地内地层密实度也有较大变化,即场地地基可能存在不均匀性。
四 结束语
(l)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地质灾害勘查中电极布设是一次完成的,测量过程中无须更换电极,因而可以防止因电极设置而引起的故障和干扰。数据的采集和收录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不仅采集速度快,而且避免了由于人工操作所出现的误差和错误。
(2)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一种多电极排列方式的电阻率测量方法,电极数至少可达到60个以上,从而可以获得较丰富的地电结构状态的地质信息。并且可方便地与国内常用高密度电法处理软件配合使用,使解释工作更加方便直观。
(3)高密度电阻率法测量时,由于影响地层电阻率高低的因素较多,如不同年代及充填水情况等,其电性特征均有差异。资料解释遵循从已知到未知、从点到面、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全区的原则。在解释过程中充分收集测区地质、钻探等资料,充分考虑各种复杂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影响,依据探测对象电阻率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对高密度电测资料作出合理的、正确的解释。
(4)高密度电阻率法与传统的电阻率法相比,高密度电阻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信息丰富,解释方便等优点,在地质灾害勘查中适当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勘探,查明不良地质体的分布范围、深度等,再结合钻探工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武汉地质学院物探教研室编,电法勘探教程。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
关键词:整体法和隔离法;高中物理;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2-0194-02
高中物理是所有科目中相对难度较大的一科,题目复杂多变,同样一道题,往往有好几种解题方法,所耗费的时间也差别很大,思维过程也区别较大,高考中所占的比重也很高,物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理综的总成绩,所以平时学习中的思维训练是很有必要的,整体法和隔离法在物理题目求解中很有效果,可以降低题目求解难度,节约时间。整体法和隔离法的解题思想在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中因其简单、容易理解,求解方便,备受我们的追捧。只是物理这门学科本身就比较抽象,我们对物理的理解也浮于表面,整体法和隔离法的合理运用能激发我们的学习热情,体验物理的奥秘和美妙之处,穷万物之理,解题中应适当尝试。就我个人而言,通过该方法的应用,不仅增强了自信心,还有了较强的求知欲。
1 整体法和隔离法的定义
整体法是把所涉及的多个物体、多个过程看为一个整体来思考求解的解题思路。当只涉及系统而不涉及系统内部的力、运动和其它特殊环境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整体法,整体法的优势也显而易见。整体法可分为以下两类,其一是整体研究物体系统,其二是整体研究运动的整个过程,忽略其中的细节。隔离法是把物理问题的某些对象或过程、状态从系统或者全过程中隔离出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思维方式。若是为了搞清楚系统内某个物体的受力和运动以及其它信息时,这种情况下课选择隔离法。隔离法有两类情况,其一是对研究对象的隔离分析,其二是对研究过程的分段研究。整体法和隔离法的应用,对解决高中物理问题有剥茧抽丝的作用,此外,还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探索思维,很符合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值得倡导和推广。
2 高中物理解题中整体法和隔离法的应用现状
物理做为一门基础学科,在高中学习阶段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理性思维,物理和哲学相互交叉,在我们以后的成长中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高考试题中有所体现,高考试题的改革进一步强有力的推进了物理学习模式的革新。这样对我们的物理解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具备创新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整体法和隔离法的解题思想是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中很常规但很有用的思维方法之一。整体法和隔离法的解题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整体和局部思维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物理题目的求解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所体现。物理解题方法触类旁通,整体法和隔离法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在当下高中物理解题过程中,整体法和隔离法的思维模式的应用相对不是很普遍,没有大范围普及到学生层面,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一,当下我们缺乏创新和探究性思维训练,长期填鸭式教育培养了我们按部就班的习惯,在思考和寻找最优解题方法方面缺少探索能力。第二,教师对物理解题方法的讲解缺少和学生的良好互动,且不能很好的了解我们当下的理解水平。第三,课改以后我们的学习压力增大,课业负担沉重,在短时间内要获得大量的知识,这本身就很难,同一所学校,为了升学率,师资水平层次不齐,我们缺乏合理的训练,造成课下更大的负担,大多数人还要请家教辅导,对我们的身心造成极大的负担,这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第四,老师讲授过程缺乏合理安排,没有很好的逻辑和条理性,我们接受的不是很好,很难做到触类旁通,灵活应用。第五,老师自己本身专业能力有限,大多数中学老师本身自己当时学习的时候,就学习不是很好,理解不是很到位。
3 整体法和隔离法在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中的的应用举例
整体法和隔离法在有些题目中交叉使用,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有些题目在无法求解的情况下选择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可以简化问题复杂度,可以避开很多不必要的计算,综合运用高中物理知识,转换求解思路,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整体法和隔离法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形成具有更灵活的解题思路,可以适当的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视野。求解例题如下:如图1所示,斜面倾角为θ,质量为M,长为L的木板放在光滑的斜面上,为使得木板静止于斜面上,质量为m的人应该在木板上以多大的加速度跑动(人脚底和木板不打滑)?若使人和斜面保持相对静止,人在木板上跑动时,木板的加速度有多大?
求解:针对这道题,我们分别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来求解。
思路一:用隔离思想求解,设人和板间的摩擦力为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人分析有:
(1)
对木板: (2)
由(1),(2)联立得,
同理
思路二:用整体思想求解,把人和木板看为一个系统,由牛顿第二定律的
(3)
当木板静止时,人的加速度为,当人静止时,木板的加速度为。本题隔离思路和整体思路都可以求解,但从求解过程来,整体思路更为简单,若细分其中的运动过程,则显得更为复杂。
4 利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求解难题
整体法和隔离法和隔离法可以求解很多高中物理题目,包括能量类型题目,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等涉及多个运动过程的题目,可以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化简解题过程,忽略中间环节,只考虑系统的初始运动状态和终止运动状态,先整体再隔离,这种解题思路在求解选择题,填空题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考虑。在高中物理综合类题目的求解方面,更是效果明显,比如,电场、磁场和运动场等综合类复杂环境下题目的求解过程,应着重考虑以上解题思路。
5 结语
整体法和隔离法是高中物理解题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着重分析较少的系统,大幅度缩减未知变量个数,减少方程数量,争取了大量的解题时间,更好的培养了整体与局部的思维方式,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有较为直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国星.整体法和隔离法在高中物理教W中的应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
[2]李重安.隔离法与整体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J].高考,2016,31:32-33.
[3]张敏.隔离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5,01:35.
[4]胡俊梅.整体法与隔离法在高三物理复习中的应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03:115-117.
[5]王吉春.浅谈隔离法和整体法在解题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3,11:53.
[6]杨飞红.整体法与隔离法在高中物理中的重要地位[J].考试周刊,2014,02:134-135.
[7]苏静.整体法和隔离法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J].中学生理科应试,2016,04:21-23.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XX届初三学生毕业典礼,在此,我首先代表初三所有任课教师向顺利完成初中学业,即将展翅高飞的全体毕业生表示热烈的祝贺!
此时此刻,回忆起我们曾经一起走过的三年初中生活,回忆起我们已经建立起的师生情同学谊,内心格外激动,难舍之情油然而生。1000多个日日夜夜,留给我们太多的回忆:三年来,你们由幼稚走向成熟、由顽皮走向规矩、由懵懂走向聪慧、由浮躁走向沉稳……你们学会了求知、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共处、学会了做事、学会了做人。我祝愿你们再接再厉,在各个方面继续不断完善自我。我和在座的领导和老师们也相信,无论身在何地,你们将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你们无愧黄土梁子初级中学优秀的毕业生,你们必将用你们的努力迎风破浪、勇往直前,不断实现自觉的美好理想!
这三年里,难忘我们风雨共度、同舟共济解决一个个难题;难忘我们共庆佳节,齐声高歌,留下了一片片欢声笑语;难忘我们共同探讨人生、畅谈理想;难忘我们齐心协力在竞技场上取得的佳绩;难忘我们师生众志成城,勇夺年级成绩最佳……你们是否也记得?多少个不眠之夜,老师们为你们筹划谋想?你们的一个小小的失误,都是老师们无数次的追悔?你们的每一次成功,都是老师们难得的喜悦?多少次手把手的亲切教诲,多少次面对面的促膝谈心,你们的喜怒哀乐、一颦一笑无不牵挂着所有任课老师的心。他们用心良苦掩饰自己的忧愁郁闷,他们全力以赴忘掉了自己的病痛疲劳,你们是幸运的,你们遇到了一批敬业爱生的好老师!也许她曾经错怪了你,也许她曾经忽视了你,也许她曾经伤害了你,请原谅他们吧!原谅他们的无心之过、无私之过;原谅他们的恨铁不成钢。他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不是为了你们健康成长。
也许,你们中还有一些同学认为三年来成绩平平,没有什么成果,也没有获得过什么奖励,但是,老师们却记得:每一个集体都离不开你的一份贡献,在老师的心目中,你占有同样重要的位置。你可能不是优秀学生,但你可能是运动健将;你可能不是守纪模范但你可能是劳动模范;你可能不是最佳班干,但你也许是助人先锋;你可能不是故事大王,但你可能是智慧男生、细心女孩……你应该相信,黄初中的校园留下了你青春的影子!你应该记住:在学校里可能有赢家输家,在人生中却还言之过早。学校会不断给你机会找到正确答案,真实人生中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关键词 导学式教学法 体育教学 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周口市第一高级中学11、12级学生共106人。
1.2研究方法
1.2.1实验对照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置:在实验前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1级(1)班、12级(2)班为实验组,11级(1)班、12级(2)班为对照组。实验内容:前/后滚翻、头手倒立、手倒立以及鱼跃前滚翻的技术教学课。实验组运用导学式教学,即在教学时,教师先不示范、讲解,让学生将有关动作技术的概念与动作方法从书上看一看,然后学生根据自己对该技术动作的理解去练习,学生练习时,教师应主动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先自行练习,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讨论和交流。然后,教师在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与实践的基础上,有侧重点、针对性地进行示范、讲解,并进行指导,学生再进行练习,教师再指导,直到学生初步掌握了动作。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1.2.2数理统计法
对实验结果各项指标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
1.2.3文献法
查阅有关文献,对实验结果和导学式教学法进行讨论分析。
1.3教学效果的测定
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前/后滚翻技术进行测评,测评成员由学院体操专业课教师组成,测评项目评价标准、内容,2005、2006级实验组、对照组完全一致。
2实验结果
由表1可看出:实验组学生优秀的百分率提高了9.5%,良好率提高28.3%,而差率降低了20.8%,这表明学生的基本技术有了明显改善,新的教学方法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和质量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3结果与分析
(1)导学式教学法可引发生疑,发展思维能力;
(2)导学式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动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3)导学式教学法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与同学之间的友谊。
4结论与建议
(1)鉴于导学式教学法在本教学实验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建议在体育课教学和其它体育项目教学中对其进行实验研究和应用推广,使之不断发展和完善。
(2)改革不适应现代高中学生身心特点的陈旧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组织,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改变传习式体育教学法为主动探索式,让同学们对所学过的技术动作“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参考文献
[1] 邱学华.尝试教学法的形成和发展[N].中国教育报,1998-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