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毕业实训专题总结范文

毕业实训专题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毕业实训专题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毕业实训专题总结

第1篇:毕业实训专题总结范文

[关键词]工程管理类专业 实践教学 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斯庆(1978- ),女,内蒙古巴盟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项目计量与计价。(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61-02

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是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巩固和验证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一、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很强的“工程+管理”复合特点的、理论扎实和综合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该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和建筑工程相关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从全国各职业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建设及教学质量来看,目前均达不到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仅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学生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的工程施工能力、项目管理和工程承包管理能力达不到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岗位知识、专业化与职业化要求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一)校企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以“校企合作、双向互补、合作共赢、共同促进”为宗旨,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让企业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专业实训的实践平台、保证学习和工作的可持续性,学生在企业导师和专任教师的指导下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真正做到校企双方的“双赢”。

(二)创建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师资队伍建设及提高教师团队实践教学能力是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适应社会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专业教学改革目标,以“高标准选拔、多渠道培养”为原则,培养素质优良、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第二,编制可行的课程实训教学大纲和实习实训指导书。在指导书中详细列出实训要求、实训内容、专业基础工作、工作深度、考核标准,将实训的各项内容尽量量化,以便考核。第三,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共管制,即采用校内“导师”在课堂教学和网上跟进指导、企业“导师”对学生岗上指导;学生向校内和企业“导师”汇报实习、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训成果,并提交实训报告;专业及课程实训结束时召开总结评价会,最后结合学生自己的评价、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的评价,共同评定实践成果,完成职业能力素质考核和实践考核。第四,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建立实训考勤、答辩、评价和汇报制度,通过实训成果、实习日记、实训总结、考勤情况、实习单位鉴定、答辩、上交收集的实训现场资料和自评、互评结果综合评定实训成绩。

(三)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力度,注重培养专业实践能力

一方面,选取实践教学内容应考虑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首先,精选实践教学内容,使其与工程实践内容相衔接;其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保证实训内容相互之间的承前启后、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最后,要求企业和学校的“双导师”带领学生真题真做,实现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紧密对接。

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今后的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大校内工程管理信息化实训室建设力度,让学生体验全方位、实战式、全过程、参与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学习中积累工程管理经验。

三、创建“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

(一)“四层深”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及实施

“四层深”是指:(1)专业基本素质和技能培养,如公共基础素质课程、社团活动、专业讲座等;(2)专业基础技能培养,如课内实训和课程设计等;(3)单项能力培养,如认识实训、生产实训等;(4)专题设计能力培养,如综合训练和顶岗实训等。工程管理类学生应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要提高实践能力首先要梯度地安排课内实训、课程设计、认识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训、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各实践环节;其次,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教授作专题讲座、综合案例讲座;最后,大力提倡大学生课外社团等活动。

(二)“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

“五种类”是指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考虑工程、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和软件应用等五类知识的综合。实践中注重优化课程内容和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搭接各课程、融汇单个课程内容、贯通系列课程、融合不同体系课程知识(见图1)。通过设计单项能力训练、能力合成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等三个模块的设计将以上五类知识融入实践教学活动中。

“三步曲”是通过制定详细的实训教学大纲,完成从“理论知识―实践应用―提高综合技能”的任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见图2)。第一步,综合课程内容。通过课内实训、课程设计和实验实训教学实现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达到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第二步,融合不同课程内容。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认识实训、生产实训、综合性课程设计(如工程管理软件、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等课程)环节的实践教学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不同课程内容得到融合和运用,达到综合能力层次训练。第三步,融合专业知识。在顶岗实训、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中,通过由教师提供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设计和实训题目,达到融合专业知识的目的。

四、“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实施

“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主要通过课内实训、课程设计、认识实训、实验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训及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由简入繁、逐步深入地实施。

(一)实训教学的层次与内容

1.认识实训。这是专业入门的引导,是学生首次亲临施工现场了解和感知工程的活动。认识实训环节能够增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直观认识和感性了解、为后继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生产实训。这是在学习若干土木工程技术类和工程管理类等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基础上的实训活动,一般安排于第二学年。学生通过生产实训教学过程,能够参与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造价管理过程和质量管理过程等工程实践,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3.顶岗实训。这是在专兼教师指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的。该实训可利用企业人力资源、工程技术力量、机械设备及工作环境来完成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和工程实践项目,通过此实训也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实验教学内容

1.技术类实验实训。它涵盖建筑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工程结构、房屋构造基础理论和施工技术等课程对应的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技术类实验实训环节是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要求,依托校内外实验、实训室实操完成。学生通过该项实训能够直接得到实验数据,与所学课程知识接轨,为后续课程和参与施工管理实践奠定基础。

2.管理类实验实训。它含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及进度控制、计算工程量、确定工程造价、编制施工组织方案和施工方案、编制项目采购方案、进行项目评价、绘制工程CAD图、编制招投标文件、评定项目标书等实训内容。

3.综合类实验实训。它含有工程项目管理模拟、沙盘实训等,如工程项目组织、成本、质量、进度控制及招投标、合同管理等综合训练;在管理类实验实训教学的基础上,整合单项能力训练模块,结合工程管理基础理论、方法和手段实现合成训练,提高学生对各课程知识的综合认识。

(三)课外实践内容

课外实践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学生兴趣和专业规划理论,在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各个学期中安排的,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参与工程实践、完成专题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教学质量调研等)、参与技能竞赛、在企业兼职等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领导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该实践活动通过撰写专业论文、完成专题研究、编写调查报告、创新工作计划和完成总结报告等形式来完成。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专业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工程管理类专业“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表现。该方案能够实现学生在知识理论体系上从点到面的突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也是培养单项能力到合成能力再到综合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任宏.建设工程管理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第2篇:毕业实训专题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 实训教学 考核方法

高职高专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工作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 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应是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应具备良好的素质和实际操作技能。高校实训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实训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出来, 大学生在校时所学的知识, 有些在毕业后就已经过时。 因此, 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自学并不断补充提高自己知识的能力是实训教学的根本目的。 那么, 怎样才能调动广大同学参与实训的积极性呢? 实践证明:实训考核是一个有效途径。

实训考核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实训教学考核的内容应以“应会”为主,“应知” 为辅。 尽管实践教学的内涵比较丰富, 但就其 “ 应会”来看 ,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设计的基本能力;(2)基本操作、调试等的初步能力;(3)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初步能力等。 而其“ 应知” 部分 , 大多数与理论教学重合;换言之, 实践教学的“ 应知” 大多数隐含在理论教学中。

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 我们理所当然应把考核的重点放在“ 应会” 上。对于某一具体的教学环节, 也要有所侧重,如普通实训考核的重点应放在基本操作, 调试等初步能力上。 而大型作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重点考核的应是专业设计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者, 社会调查和论文等考核重点还包含文字表达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基本明确“ 考什么” 以后, “ 怎样考” 的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为充分发挥考核对教学质量的评价、鉴定功能,

对教学活动的诊断、反馈功能和对教学双方的激励功能 , 近两年来, 我们在实验考核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对不同的实训内容采取了不同的考核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变“ 集中考核为主” 为“ 平时训练考核为主”

所谓“ 平时考核”, 是指平时训练(主要是实训、实习、设计)的考核, 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系统而适时地获得反馈信息, 以便准确、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调节教学活动, 以保证能力培养切实有效地完成。 为了充分发挥平时考核的作用, 缓解实训、实习设备短缺的问题, 实践教学应减少集中考核的次数。 其措施是:规定集中考核成绩只占总成绩的 30 %, 从而减轻学生对集中考核的紧张心理。 教师在集中考核前, 将考核目标及范围事先通知学生, 每课实践教学前, 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 使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强调精讲多练, 并要求练习的设计与目标相适应, 练习要当堂独立完成。

采取过程考核,重视平时训练考核中的信息反馈。实训活动以学生为主,教师从旁辅助。在实训设计中以学生做,学生查,教师总结过程中的问题,针对问题讲解辅导,并做最终的总评。这样的过程考核,既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动手热情,也能让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能激起学生的探索的欲望,在发现问题之后会主动去寻求解决的方案,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变“ 单纯的考核”为“ 多种形式的考核”

考核既要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又要体现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现实训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 体现查阅资料、自我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等。 考核中, 我们应采取口试、答辩、动手操作、质疑、笔试、撰写论文、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 这样对于不同性格、气质的学生, 均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避免一次考核定论的作法,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写作等能力。

同时也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学生评审委员会,学生监察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保证考

核结果的公开公正公平。

变“ 单向性评价” 为“ 多向性评价”

在平时的考查中, 在公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做到每次考核后, 及时公布答案和示范标准, 让全体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让评价与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及时反馈、及时补偿,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解除或缓和对考核的紧张心理。

第3篇:毕业实训专题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创新能力;港口物流;实践教学体系;保证措施

一、创新型港口物流人才是港口持续、高效发展的关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作为交通运输枢纽的港口,在交通运输网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化的港口不仅具有使货物增值的功能,而且已经开始向“国际物流中心”转型,具有综合物流服务功能。

港口物流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仅体现在港口本身,而且体现在对港口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上。它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对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港口物流虽然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在科技和创新方面落后于世界著名港口,港口物流专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要促进我国港口物流持续、高效的发展,培养创新型港口物流人才是关键。

二、我国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肩负着培养大批量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教育体系本身就有很强的创新力,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发达国家政府对职业教育也十分重视,不仅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而且以立法和制定政策法规的方式来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

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物流、港口管理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等理论知识,熟悉国际物流、国际贸易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物流技术与技能,英语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人才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的培养,更需要加强对于港口物流操作能力、管理能力的实践教学培养。因此,培养创新型港口物流人才,就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内容体系

(一)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

1.培养港口物流专业的基本技能。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的基本技能掌握是国际物流、报关报检、港口管理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及相关业务软件;英语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能够较快适应和融入到企业的工作岗位中,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一定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等。

2.培养港口物流专业的职业技能。港口物流专业的职业技能分为港口物流基础业务能力和国际物流业务能力。基础业务能力是掌握港口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熟悉运输、仓储等所需的工作技能,解决在企业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国际物流业务能力是在国际物流背景下,要求学生能够应用英语与国外客户进行沟通联系,能进行国际货物报关、报检、单据制作、国际集装箱运输等业务操作。

为培养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求毕业生参加报关员、报检员或助理物流师等考试,并至少取得一向证书。为适应港口物流和国际贸易发展要求,要求学生有选择的考出国际物流方向的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跟单员证书、国际货代员证书等。

3.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具备较强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备就一定主题进行市场调研能力,并能应用专业知识,进行市场分析。

(二)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是以专业技能应用为主线,兼顾综合素质、外向业务拓展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四大部分,即课堂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第二课堂、毕业实训等4个环节。

课堂实训内容的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把理论教学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专业技能课程实训是针对一些实务性强的课程实行的单设实训,即课程学完后,在计算机房或者场景实训室用一周或两周时间集中来完成整门课程的实训教学,对整门课的内容加以运用和融会贯通,以达到巩固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是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设置,综合相关几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使其在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相应的工作,并能在工作中实现创新。专业技能课程实训和专业技能综合实训的内容设置与学生要考取的职业资格证相结合,通过实训帮助他们复习考证需要的相关知识,提高考证的通过率。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可以经常邀请企业有一定资历的专家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良好的锻炼,提高工作能力、思想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可以举办各种文体活动,把教育寓于活动,在活动中深化教育。

社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参观交流、专题调研、假期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等。安排教师带队到企业参观交流或进行专题调研,或者利用假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第六学期,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者自行落实的单位进行毕业实习。

四、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措施

(一)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的实践能力的高低是实践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保证,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要求具有"双师"资格。既要有较高的港口物流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好是有在港口物流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学校要不定期的派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使教师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聘请港口物流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进行实践教学指导,补充实践教学的教师资源。

(二)注重课堂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

不同的课程,知识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课堂实践教学,在时总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要抓好实践教学的质量,课内实践教学的形式允许而且应当多样化,要突出特色。

1.案例教学法。课程教学方法由传统的学习国际物流基本知识、掌握物流基本技能的方式转变为通过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来总结出需要的国际物流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教师在案例分析中启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学习,学生们可对物流行业的情况有总体上的认识,使他们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其洞察和判断能力。

2.归纳教学法。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设计问题,并安排学生进行理论问题的讨论,然后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点评和统一讲解,把学生感性的、零乱的知识系统化,分析总结出实训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小组项目法。教师在专业课程的设计,如对港口物流企业流程设计、仓储配送优化等内容中,把学生分组,布置一组人员共同参与某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要求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各自分配的任务,然后将大家的结果汇总,项目小组负责人整合提交设计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得不同性格、不同爱好和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得到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模块化课程。有些课程可以按照工作流程和岗位能力的需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如:《国际集装箱运输》课程可以打破常规的章节划分,按照集装箱运输的流程将课程分成以下课程模块:集装箱运输中外贸部门的工作、货代部门的工作、仓储配送工作、集装箱堆场作业、报关与报检工作、运输协调管理等。通过模块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所学的知识是在何种情况下应用的,并应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以企业环境为背景,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校内实训项目

校内实训项目的规划,要根据我国港口物流业的新理念和模式,对现有的实训项目进行整合与优化,剔除重复和过时的实验项目,补充反映港口物流发展前沿知识的新实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校内实训项目可以在计算机房进行,以专业的教学软件为基础,让学生根据教学软件的内容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完成实训项目。这就要求软件的设计要高水平、高起点,可以采用学校、软件开发公司和国际物流企业专家共同讨论研究、设计实训模块的形式,使教学软件与当前港口物流企业使用的主流软件一致,但要更加适合教学和学生练习。硬件环境可以采用当前企业使用的或者尺寸按比例缩小的真实设备。

校内实训项目还可以在场景实训室进行,场景实训室是把实训室设计成企业办公的环境,以实际工作的流程为基础来设计实训模块,以港口物流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工作岗位来分角色,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工作角色中来进行现场的工作岗位演练。每个岗位都具有相应的责、权、利,学生既要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又要各部门之间紧密配合,通过相互协作来完成整项“工作任务”。场景实训可以让学生熟悉物流企业中各部门的工作职能,明晰物流企业业务的处理流程,全面提高物流实训者的工作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

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参观交流、专题调研、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大多必须在现场进行,实现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共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彰显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基本途径。

校企合作模式首先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把港口物流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其次是采用“订单”式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学生的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通过这种模式可以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对于学校来讲,可以了解和把握行业最新人才需求、研发动向及技术需求,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专业核心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上要特别注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质量保障体系。

(五)丰富第二课堂,建立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第4篇:毕业实训专题总结范文

根据某学年第一学期学院教学工作要点要求与动物科技学院工作计划安排,结合生物制药教研室的工作现状,本学期将全面贯彻《学院高职强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加强与知名企业的深层次合作,重点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深化教学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社会影响力。

一、师资队伍建设

1.青年教师培养

通过组织技能大赛、职教理论学习等多种活动方式提高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使其迅速适应教学岗位要求,为尽快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

本学期以制药技能大赛省赛项目为契机,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指导能力。因此,要求教研室全体教师全员参与,由姜文博老师负责总体组织与实施,各技能竞赛项目指导教师负责具体训练和比赛。

2.强化师德建设,提升综合素质

⑴积极开展教师关爱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教师育人作用

本学期通过教师包班、党员包班、兴趣小组等多种活动形式帮助“三困”学生,使之重新树立人生目标,引导学生勤奋学习,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学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顺利成功走向社会。

⑵做好教师基本功培训,提高教学水平

①大力倡导教师间互动听课、集体备课、公开教学、集中评课,以优促后、以点带面,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使教师教学水平整体提升。生物制药教研室现有教师4人。本学期要求每个教师互相听课不少于8次;青年教师听课不少于10次。

②组织全部在职教师参加分院组织的教学资源建设培训、微课程和信息化教学大赛,提升教师教学资源建设和运用能力,激励教师钻研业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教学基本功。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3.加强职教理论学习,提高职教理念

针对生物制药教研室教师年纪轻、教龄短的特点,本学期仍然要加强高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以使教师们尽快能适应并理解职业教育教学特点,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由教研主任姜文博负责组织开展高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讨论活动以提高教师职业教学理论知识。采取集中学习、自学与专题讨论的形式开展对高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学习。本学期计划理论学习、讨论活动不少于5次。

二、专业建设

1.专业材料的修订

以畜牧兽医专业专业验收标准为依据,对生物制药专业基础材料的全面性和规范性进行认真梳理。梳理后对问题材料进行认真修善,并进行总结讨论,为生物制药专业的规范化建设打基础。

2.课程改革建设

⑴2015年下半年开始组织进行新一轮的专业调研,结合毕业生回访、麦可思报告等方面,生物制药专业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探讨研究,修订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装备水平组织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项目,保障学习内容同步或适度领先于企业技术要求。

⑵紧紧围绕重点专业建设,整合人力物力,在参考畜牧兽医专业资源库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就业岗位群职业标准、社会调研结果和麦可思报告反馈情况,重新确定生物制药专业核心课程构成,围绕药物分析检测、药物制剂技术、中成药生产等课程实现资源共享。

⑶考试方法改革。本学期选择《药事管理》这门核心课程进行考核方法改革,由陈玉花老师负责。改革主要从考试方法改革入手,要求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有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管理

1.校内实训

本学期有生物制药专业四个班级共计14周的校内实训。要求指导教师学期初有计划、实习前有动员、实习中有指导、实习后有总结。同时,还要提前做好耗材的申请、仪器设备的调试、药品与溶液的配置等准备工作,实训过程中还要注意实训安全。

2.毕业班顶岗实习

生物制药专业共计88名学生,预计于2015年10月份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实习前要进行顶岗实习动员与检查,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跟踪调研和顶岗实习的检查工作,定期选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和企业领导沟通交流,认真组织毕业生参加座谈会,帮助学生解决顶岗实习困难,调整心态,保证顶岗实习的稳定性,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积极联系与我院专业相关的大中型企业,加强沟通交流,力争在2015年10月末前为2013级生物制药专业学生举行专场招聘会,在解决学生顶岗实习单位的同时,提高各专业的辐射力,促进学生就业的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校企共同发展。

以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为主导,教研主任姜文博统筹管理的模式管理毕业班顶岗实习活动,以保障毕业班顶岗实习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各指导教师要负责顶岗实习学生的日常联络与实习督导,包括实习检查、毕业论文指导、督导实习手册填写、学生心理辅导、顶岗信息反馈等事务。同时,教研主任姜文博还要配合学院领导做好顶岗实习检查回访等相关工作。

4.兴趣小组活动

通过技能竞赛、实训室开放等多种方式开展课余活动,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热情与爱好。本学期计划开放项目包括片剂生产、检测及相关设备的调试。

5.实训室建设管理

⑴实训室建设。本学期有已规划新建中药炮制实训室,建设工作在二级学院的统筹领导下由教研主任姜文博总体负责,专业教师王俊峰和陈玉花辅助完成。

⑵实训室日常管理。规范日常管理,做好档案记录。实训室日常管理主要包括实训活动及时记录(文字、图片、影像)并存档、完善实训室文化建设、做好实训室仪器设备的维护、药品原材料与低值易耗品的建档管理等相关工作。

四、校企合作

1.在原有药品生产企业的合作基础上,积极与省内制药企业联系,力争与两到三家药品生产企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探讨在学生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就业等方面的合作。

2.大力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本学期拟邀请行业企业开展校园专项讲座1次以上,校企互动活动1次以上。

3.主动与合作企业开展交流互动的同时,积极开发新的合作企业,为专业长足稳定发展、为提升专业知名度及专业教师技术水平、为拓宽学生就业面与就业层次提供有力保障。

五、科研工作

动员专业教师进行应用性课题项目的选择和立项工作,查找相关资料和各级科研部门的项目通知,争取有新项目立项。本学期计划争取院级课题一项,省级课题课改或应用技术方面科研课题一项。

六、加强日常教学管理,抓好常规教学

1.加强对教师教学纪律、教学状态、学生听课等情况进行日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与有关教师沟通。本学期要求教研室主任姜文博听课不少于15次,并注重听课后及时反馈信息。其他教师要求本学期听课不少于10次。同时,本学期不定期举行听课总结交流活动,交流听课心得、探讨教学设计与教学改革经验,以促进生物制药教研室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2.教学检查扎实稳步开展。教学检查采取定期检查、随时抽查的常规化检查模式,由教研室主任姜文博负责各项教学检查工作。以教学检查为契机,对教学、科研、校企合作等工作开展全面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及时进行整改。

⑴学期初严格审查教学文件,规范教学文件的撰写。要求教学设计要合理,教学后记要认真总结。在授课计划的制定上,要求以岗位实际情况及实训室现有条件,结合专业特点与学时数量,要求实训学时比例在30%以上,并对授课计划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审核。

⑵学期教学过程中随时抽查。由教研室主任姜文博对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实训项目、多媒体课件等进行严格审查。教学组织要有序,实训项目针对性要强,多媒体课件以现场图片、虚拟动画和视频为主导。对于问题要进行及时反馈。

第5篇:毕业实训专题总结范文

[关键词] 市场营销专业 实训教学 思考

一、市场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实训环节设置流于形式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实训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实训环节的设置主要有实习与调研,一个认识实习,一个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与调研。认识实习主要是带领学生参观企业,学生主要是看看生产线,了解某种产品的制造过程,听生产企业讲解企业的历史及产品生产销售情况,但很少有对企业市场营销环节的认识。毕业实习与调研大都利用实习基地,部分采取自主实习形式,受实训基地数量和实习现场指导教师数量的限制,在某一实训基地实习的学生很难学到知识,使得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2.案例教学库的管理与实施不够完善

(1)案例的选择

在案例研讨与分析中,我们将教学班分组,一般以 4-6人为一组参与研讨,由学生自行组织,教师提出组队的建议。由于学生缺乏与案例相关的经验,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不同,就需要可供选择的案例比较多,而且应该把国内外最新的营销案例选择出来,由于教师数量有限以及管理的原因,要保证小组所有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案例分析与策划中,并学到相应的技能,解决营销实际问题方面仍存在着不足。

(2)学生的组织与管理

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都希望能顺利找到一个愿意接受其实习的企业,最好是能帮助实训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但是这种衔接就需要学院能够加以组织与管理。把小组的创业项目的选择在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形成模拟策划项目,这样会给学生提供更好的与社会连接的平台,但运作起来困难重重。

3.实训教学基地使用不充分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实训教学基地由于投入不足以及管理等诸多原因,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实训基地局限于制造企业较多,由于学生对制造业了解偏少,明显造成学生实训技能训练的片面性。另外,实训基地联系多是通过熟人关系,投入不足,又缺乏沟通,很难让实训基地长久发挥作用。

4.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

由于校外实训基地利用起来较为困难,就应该在实验室的建设上加大投入。然而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室建设投入低,实验室资源共享困难。另外由于不同专业各自为政,导致实验室在软件、硬件建设上可能存在重复购置、重复建设的现象。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思考

1.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本专业的办学特点,聘请有关领导,经验丰富的市场营销专家和学者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探讨实践教学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为使实践课程设置更趋合理,专业负责人和教师应该经常去各种类型的企业与用人单位交流,定期邀请各种层面的营销人士来校为学生做报告,了解企业对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经,过对市场的调研和分析,形成了市场营销专业实训的基本内容。

2.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与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包括各种常规实习和课程实训的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在数量上应该增加到4至5个,类型上应该包括生产制造业、商业企业、服务业、流通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对确定的实习基地应该保持长期联系。学校主管部门应该主动与地方有关单位联系,加强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网络。尤其要利用区域特色资源优势,丰富市场营销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3.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训环境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不仅在上课时间开放,课余也使学生拥有自己探索和实践的场所,巩固所学的某一门课的知识,同时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4.构建专业实训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训教学评价一般采用课程考试形式,难以反映实训教学的全貌,不利于反映学生的综合实训能力。合理构建实践教学环节的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师实训教学教学效果的日常考核评价和构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的综合素质考评。

5.发挥专业课教师作用

市场营销教师要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和市场营销专业理论素养,提高区域经济发展与专业实践教学结合的科研能力水平,积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开展专业的实践教学。要进一步优化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结构,激发、吸引和鼓励相关跨专业课的教师参与专业实践教学。

三、营销案例分析法应用的思考

1.分析培养法

该培养法主要有:(1)综合分析法,即通过对市场营销专业总体内容的掌握,对案例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平时授课是一章一节独立进行的,学生缺乏总体认识和思路。而在营销案例分析中,往往需要把各章节内容联系起来,全面分析运用。这种方法虽然包含内容复杂,分析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它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学科体系,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单一分析法,即对市场营销中目标单一、规模较小、事件较简单的案例就某一侧面进行剖析,深入讨论。这种专题式研究,便于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深层把握和透彻了解。

2.实景模拟法

市场营销专业应用性强,必须注重学生实训能力的培养。创造一定的市场营销环境,让学生亲临其境,主动参与,模拟操作,这种培养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模拟实践是由教师设计出实践的环境和条件。其做法是让学生分别扮演案例中的不同人物,但在模拟前要让学生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和要达到的目的,按案例要求活动。演出结束后,由扮演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其他学生可以进行点评,教师进行最后总结。

3.策划方案法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分析总结案例,而且还应该善于运用所学理论进行策划,制订有效的市场营销战略目标与具体的行动措施。这种策划市场营销方案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全局性思维,并且加深学生对市场营销理论的认识,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莹. 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思路与方法探析[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04) .

[2]范伟.市场营销类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与体会[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S1).

[3]王纪忠.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北方经济, 2005.

第6篇:毕业实训专题总结范文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城市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要求较强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力度,一直是一门较难讲授的课程。本人通过7年的教学,从对教材的熟悉,上好每一堂课,到逐渐钻研行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并通过与企业专家的合作,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1 企业调查

为探求企业植保岗位对毕业生能力的需求,本人在课改前深入企业调查,确定学生的能力目标,依此调整课程内容。

本次调查选择园林企业中从事病虫害防治指导的植保顾问,绿化高级工培训班学员,我校园林专业毕业2年以上,现从事园林养护工作的学生等三类不同性质的人员;其调查结果能够全面解读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和毕业生所掌握的植保技能与岗位需求的差距。以上调查对象均在上海养护水平较好的园林单位工作,如辰山植物园、上海植物园、静安雕塑公园等。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份,收回18份,其中学生问卷9份,企业问卷9份。通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分析,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还有些差距,尤其是实训内容的设置上。

2 调整教学内容

适应高职教育改革要求和园林行业发展的需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调查问卷结果,优化课程知识结构,做到理论知识够用,并为技能培养服务,详见表1,其中带*为增加或调整的授课内容。

2.1 调整教学顺序 目前,在大多数院校,该课程的理论教学是按照教材上的排列顺序进行次序性的系统教学,从而导致实践与理论的错位。昆虫及病原物都是活的有机体,它们会随着季节、环境、时间的变化而发生不同的变化,由此就决定了其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安排必须与这种动态变化密切结合起来。因此,项目三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内容要打破教材原有内容的排列顺序,按季节、根据病虫害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

2.2 重视农药知识 会使用农药是植保从业人员最基本的技能。在以前的课程中,农药这部分内容往往不作为重点讲授。但通过本次调查,企业对毕业生的农药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很高,要求掌握病害、虫害的基本用药,关注新型农药,能够合理实施喷药计划,会设计药效试验,能够执行施药后质量监督检查等。因此,本课程要增加农药部分讲解及实训。

2.3 增加预测预报知识 以往课程讲授中,并不将预测预报能力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认为这是植保研究所、植保站的任务,而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他们在植保工作岗位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病虫防治中错过最佳的防治时机而导致后期防治困难的增大。病虫害在各公园或绿地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课程中增加病虫害调查的方法、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了解预测预报的基本方法,对提高毕业生从业能力和预防病虫害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4 调整理论实践的教学比例 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不仅理论知识扎实,而且要能与实践联系。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基本保证每部分理论内容讲解后都配有相应的实验实训内容,保证学生植保技能的培养。

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3.1 项目化教学 几年的实践证明,项目化教学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本人根据该课程特点,将课程内容重新整合为6个项目(表1)。在这6个项目中,项目五是植保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要求,而项目三是重点,其他项目内容的设计都紧紧围绕项目三的教学需求。项目三的教学是按照病虫害发生进展顺序贯穿整个学期。为开展项目三的教学,学生首先应能够识别病虫害,这是基础,因此项目三教学之前应先安排害虫、病害的鉴别技术教学。项目四、五、六是项目三的有机组成,但又相对比较独立,故单独设立项目,项目四、五、六穿插在项目三中进行教学。

3.2 现场教学 本课程直观性强,适宜采用现场教学。将学生带到校园、公园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对各种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征、危害特点、发生规律、防治方法有了直观的了解,许多在课堂上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现场观察一目了然,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学效果差的问题。本课程项目三的教学紧密结合上海市病虫害发生情况展开,一般每年病虫害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3~7月。故本课程的开课时间应在每年的春季,这样方便现场教学的开展。其他季节发生病虫害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解决课程结束前无法进行现场教学的不足。

3.3 总结教学 以季节为序进行病虫害教学,学生学习到的病虫害是零散的、孤立的、相互无关联的,这样的教学结束后,学生得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知识是庞杂无序的。因此,在课程结束之前必须安排几个课时的时间将一个学期学习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知识按虫害、病害分别归类,虫害防治技术按食叶害虫、刺吸性害虫、钻蛀害虫、地下害虫归类总结,病害防治技术按叶部病害、枝干病害、根部病害归类总结,使学生学到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3.4 企业技术人员进课堂 教师要走进企业,才能了解行业需求,掌握行业新技术。而教师由于长期在校内教学,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精力上,都无法完全掌握行业的动态。因此,在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专门抽出4~8个课时邀请植保科研单位老师、园林养护单位高级工程师等校外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参与教学,请他们做专题讲座,如病虫害防治新技术、新型农药的特性及施用效果、新发生病虫的特点及防治等。

3.5 实训基地建设 有稳定的实训基地才能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而校内基地是最稳定的,本课程将实践教学训练的重点放在校内基地,充分利用校园树木园、植保实验室,逐年增加病虫识别标本,改善病虫害防治的工具等,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6 重视说课的作用 第1堂课的教学魅力是无穷的,是上好本课程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第1堂课采取说课的方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本人将说课引入课堂,向学生说课,学生了解课程的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成绩评定方法等,向学生介绍前几届学生的实习实训成果,引导学生进入病虫害防治的世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课程的魅力。

第7篇:毕业实训专题总结范文

关键词 实训实习;实践教学;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162-02

1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从过去的探索教育转向现在的规模化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重要贡献。在多年的探索中,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总结出“建好实训室、实习基地和工学结合基地是硬件基础;科学地设置实践教学层次、方式和内容是关键;培养一支具有丰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根本保证;建立完善有效的考核模式是制度保证”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与思路,探索出如何通过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方法。

2 分类建好实训室、实习基地和工学结合基地是硬件基础

实训室、实习基地和工学结合基地建设是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办学实力和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与标志。目前,就大多数院校和专业来说,都在努力地按照教高

〔2006〕的16号文件精神,使各类实训室、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基地等指标达标。比如:重庆电讯职业学院的通信技术专业群就建了各类实训室49个、校内外工学结合基地和顶岗实习基地18个,很好地保证了实践环节的教学需求,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获得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实训室、实习基地和工学结合基地的建设也要根据课程特点、工作岗位和职业群的要求,按照“分层次并面向工作岗位和兼顾未来职业群的发展方向”这样一个模式进行建设。同时,在设计和建设实训室、实习基地和工学结合基地时,还要很好地将“双证合一”和“岗位工作情境”的理念贯彻其中。

3 培养实践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对加强实践性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使广大教师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学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纯理论教学的观念、方法和手段,特别要克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为此,采取以下措施:

1)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开发课程并培训教师;

2)聘请行业企业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为兼任教师,直接参与授课;

3)选送教师到企业培训和顶岗实践,积累实践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4)教师间相互学习,互相提高;

5)要求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努力把教师培养成为双师素质型教师等。

4 科学地设置实践教学的层次、方式和内容是关键

为了提高职业能力,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对所有实验实训内容、实习内容和工学结合都独立设课,大多数课程都达到“理实比”为4:6或5:5。这个过程中更突出实践的教学。结合专业与职业方向,实践环节主要设计为:“基础实验实训层次”“专业实训实习层次”“专题实训实习层次”和“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层次”。

“基础实验实训层次”培养基本技能 在该层次的实训当中,通常以基本的应用和验证型的内容为主,其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实操的能力,从而让学生通过基本实践来获得技能。如对常见电子元器件的基础识别;对简单电路的连接测试;常用仪器、仪表的操作等。特别是把电路连接方式由过去的“插拔方式”改为在PCB上加铜铆钉的“焊接方式”,学生的基本技能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元器件的识别能力、电路的连接能力和焊接技能的提高尤为明显。

“专业实训实习层次”培养应用能力 该层次实训是以“设计型实训”和“应用型课题”为主。在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的实践基础上设计电子电路,从而掌握小型电路的设计。设计件则以常规的SSI、MSI等为主。课题选择以“实用性、趣味性、简单性和知识性”为主,尽量模拟岗位工作技能;课题紧贴学生爱好。为此,成立电子制作兴趣小组,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很好的平台。

“专题实训实习和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层次”主要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专题实训实习层次”以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该层次以拓展学生视野和思路为主,并结合启发性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努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团队协作、安全生产意识等方面的培养,更要模拟工作岗位的情境,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层次”是根据职业方向,更是结合学生的就业意愿,使学生直接面对未来可能的工作岗位,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和实践,做到学生毕业前就熟悉未来的工作岗位。

5 建立有效的考核模式是制度保证

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已从探索教育转向规模化教育,但实践表明,家长和高职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不太清楚,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培养定位也不明确,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理解不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仍需靠管理体制等外在的因素来推动和促进。特别是当部分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时,更是需要有外力的推动。为此,建立完善、有效的考核模式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制度保证。

基础实训层次和专业实训实习层次 主要是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采用“实训过程成绩+现场实训操作成绩”的考核模式,其分值可6:4或者是5:5。其中,“实训过程成绩”根据学生到课情况、每次实训完成情况、报告完成情况等综合因素来评定;“现场实训考试成绩”是指以实训实习教师现场指定内容或学生现场抽取内容的现场操作的形式,教师根据学生独立完成的情况,由教师根据预先给出的评分标准现场评定成绩。

专题实训实习层次 在该层次主要结合专业理论和已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比较实用的问题。如采用“过程成绩+专题完成情况+设计与总结报告”的考核模式;在“专题完成情况”中主要考核功能是否实现、技术指标是否达标以及工艺水平、完成时间先后等。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最终成绩评定可参考表1。

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层次 “工学结合实训实习层次”的考核主要由企业主管和教师共同评定,以企业教师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在整个工学结合实训实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工作业绩、职业纪律、安全意识、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近几年,重庆电讯职业学院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得到社会和行企业的认可。■

第8篇:毕业实训专题总结范文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问卷调查

高等职业学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工作,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及完善。据此,笔者对安徽某职业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2014届毕业生开展了相关调研。

1调研过程

调研目的:掌握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了解毕业生在校所学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实用程度,据此对于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及完善。调研时间:2015年6月-8月调研对象:安徽某职业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2014届毕业生调研方式:本次调研主要通过以下两种形式进行:①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②走访用人单位现场填写调查问卷。共发放学生问卷65份,回收65份。调研遵循了问卷调查的问题设计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可能性原则及自愿性原则[1]。

2调研结果与分析

2.1毕业生就业情况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在全专业65人中,除了3人通过专升本考试继续深造以外,剩下的62人中有42人(64.6%)进入了与食品相关的岗位工作,其中从事食品营养(35.7%)和食品销售(50.0%)两个岗位的人较多,从事食品检测(4.8%)与食品加工(9.5%)的毕业生相对较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和家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了更多寻求专业营养咨询、营养保健的需要,而伴随这种不断增长的诉求需要的,是目前营养专业人才的缺乏,因而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提供营养咨询,营养指导的岗位;同时我国现有食品行业的总体现状是:食品行业中,中小型企业数目较多,占总体企业的比例较大,企业间竞争激烈,在食品销售方面需要较多的人才。但对于食品检测的专业人才来说,中小企业对于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本就不大[2],并且此种岗位对专业技术及研究水平要求相对较高,且人员流动性较小,所以对于该岗位人群的需求量不是很大。食品加工类的岗位一般工作强度较大,工作性质单一,毕业生就业兴趣不大,且随着机械化、自动化流水线的不断发展,对食品加工的人才需求量增长同样不大。

2.2毕业生在校学习情况调研

2.2.1毕业生学习基本情况

从调研结果中可见,虽然大部分的学生可以全部(12人,占18.5%)或大部分(40人,占61.5%)接受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但是依然有19.9%的学生只能掌握一半(7人,占10.7%)或很少部分知识(6人,占9.2%)。这说明我们的课程的教学中依然存在改进的空间。排除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客观原因之外,我们分析其主要原因有:①教师授课内容选取、授课方法不当,讲解不够透彻的问题;②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或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等问题;③两方面兼而有之。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将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工作中,充分考虑部分学生基础能力薄弱的情况,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置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要予以强化,授课过程中改善对基础知识的授课技巧。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要求及学生能力培养等内容也要根据具体实际,因材施教,量化的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2.2.2毕业生对实训课程设置的反馈

本次调查是在毕业生毕业一段时间后,结合自身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的,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一段时间后认为在校学习期间的实训课程需要加强,并且有些同学认为一些对自己目前工作有用的实训课程学校没有开设。因此在将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工作中,我们需要考虑结合毕业生就业后的实际工作需要,增加实训课程的设置,完善实训课程内容。2.2.3学生综合能力调查毕业生认为在踏入工作岗位前最欠缺的是行业背景知识的积累(60%),其次是职业生涯规划(36.9%);他们认为在校期间对他们帮助最大的是考取各种证书(83.1%);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是他们最需要具备的素质(56.9%);盲目、缺乏就业指导(52.3%)、心理承受能力差(35.4%)都制约着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

3对策建议

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加快专业建设和发展,使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更经得住挑战。

3.1加大专业核心课程及重点课程教学力度

在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及重点课程的学时比重设置中可以适当的加大力度,细化教学内容;同时在对于课程教材的选择上,教师要更加严格的把关,尽可能选择“十二五”规划教材,以及符合目前工学结合教学特点、实践性较强的教材;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补充行业背景知识,方便学生对于行业发展动态的把握;并且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2提高对于实验实训及实习的重视程度、落实“双证制”教育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实验实训课程所占比重,尽可能的将课堂搬进实验室、放入工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教学内容。并且将学生考取专业能力证书(营养师、食品检验工等)的要求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证书与学生毕业证挂钩,提高学生考取各种专业证书的积极性,增加就业竞争力。

3.3加强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定位

重视入学教育、专业介绍、专题讲座、交流座谈等对学生职业定位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从一线做起,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也要注意通过设定相关课程或项目来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抗压能力[3]。通过本次的调查问卷反映出的情况,如何让本专业的毕业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如何继续提高本专业教育教学水平,这都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也将根据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对本次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进完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晓杰,陈建强,胡霞.食品类专业在校生职业资格证书调查分析及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4(9):151~153.

[2]朱效兵,张瑞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需求与实践能力调查分析[J].内蒙古教育,2004(5):35~36.

第9篇:毕业实训专题总结范文

一、社会对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要求

由于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能否顺利实现产品的销售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社会和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不再仅凭一纸文凭或技能证书,而要看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实际能力。教育部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也提到,“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动态更新专业、课程和教材,基本形成多途径多形式实现工学结合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课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对学生进行各种职业技能的培训。所以要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中职市场营销学生的新要求,我们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探索新的专业课教学模式。

二、中职市场营销专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师资不适应改革的需要。市场营销教学应突出其实践性、可操作性,这不仅是一个观念,一个口号,更需要教师的身体力行和现身说法。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文化课转行过来,很少甚至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营销专业训练。他们的知识储备先天不足,知识准备后劲乏力,即使掌握了大量的书本知识,仍缺乏实际技能。另有一部分虽然是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但是他们的经历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教师,缺少社会实践经验,难免在教学中会出现理论知识很扎实,但实践环节薄弱的局面。因此,从整体上讲,相当比例的教师缺乏足够的市场营销实践经验,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性教学。

2.重理论,轻技能,教学重点出现偏差。中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基础的应用型人才,社会需要中职学校培养出能够胜任商业服务第一线的营业员和推销员。但是目前很多中职学校重理论,轻技能,教师往往照搬大学的上课模式,把中职学生当成大学生来教,忽略了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理论理解能力差的实际情况,结果学生理论没学好,技能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

3.缺乏足够的实训教室和场地,教学模式落后。近几年,大部分中职学校都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建设实训教室和场地,专业课教学中存在“教师念讲义,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都忘记”的现象。不少学校的专业课教学仍然是“纸上谈兵”:课堂上“推销”,黑板上“策划”,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滞后,不能开展相应的技能训练。

4.专题活动少,学生没有学以致用的机会和途径。目前许多中职学校教师认为市场营销专业除了课堂教育外,不能像机械、服装等专业学生那样进行课外技能训练,所以只能通过书面练习和单元测试等方式来检测教学效果。这样学生感觉课堂上学的理论和技能无用武之地,没有学以致用的机会和途径,学习兴趣不浓。实际上市场营销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可以开展相应的专题活动来提高职业技能。

三、中职市场营销专业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职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中职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参加职业技能考核,所以专业课教师同时还承担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教学工作。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营销人员,教师既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没有学历高、专业技能强的“双师型”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师资队伍建设:(1)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双师型”培训,让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专业教师,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2)认真落实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使专业课教师积累实际营销经历和职业技能,以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3)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考证和考核。针对以前一些专业课教师对专业技能考核不是很了解,以致出现教学与考核出现脱节的情况,提前让专业教师自己参加推销员或营业员专业技能考核,使专业课教师对考核有较深刻的了解,以便在教学中根据技能考核内容对教材做适当的取舍。同时鼓励专业课教师积极报考考评员资格证书,参与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促进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更好地为教学服务。(4)直接从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业务骨干和营销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来校举行讲座,向学生传授实用性技能和经验。

2.转变理论教学观念,注重技能训练。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培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的高级营销人才,而是培养能够胜任商业服务第一线的营业员和推销员。理论学习是中职生的弱项,如果我们模仿大学精英教育的方法,课堂上理论讲授过多,学生很难理解接受。中职生的强项是实践动手能力和活动能力,教师要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活动中理解理论。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教学中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多一些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基本的推销技能。技能训练有别于理论教学,它的教与学依附于学生自主的活动,离开了学生自主的活动,技能训练课程便名存实亡。所以在教学实训中要采取“三个为主”的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线。在教学模式上,要始终注意搞好“三个结合”:(1)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教学与职业实践训练并重,实行多渠道施教;(2)主导与主体结合,坚持学生本位观念,实行启发式、开放式教学;(3)知识与能力结合,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倡导实践出真知。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真正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实训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示范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教学和动手的机会,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实训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做好点评。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又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

3.建立实训场所,重视技能培养。实践性的教学基地,是技能培养的基本条件。为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改变以往教师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培训学生实际推销能力的现象,学校要建设相关的实训教室,如推销情景模拟实训室、商务谈判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网络营销实训室、商务礼仪实训室、商业沙盘实训室、市场营销与策划实训室等,这样,不仅能够满足教学实训的需要,改变以往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还能够满足职业教育多个工种生产实习的需要。这要求专业教师在学期初就根据教学计划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在实训室进行实训。基本上每个章节都安排学生在实训室进行技能训练,教师每次上完实训课后要按照规定填写实训登记表,学校在学期中对教师的实训情况进行抽查,期末对所有专业教师的实训情况进行检查登记。这样一来,无形中使教师对技能实训重视起来,实训次数明显比以前多,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训机会,实际职业能力也得到了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