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春天的词语四个字范文

描写春天的词语四个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春天的词语四个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春天的词语四个字

第1篇:描写春天的词语四个字范文

摘要: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在自己的作品《荷塘月色》里引用梁元帝所作的《采莲赋》片段来抒怀。由于该作品的广为流传,《采莲赋》片段也被译为不同语言,即使同一种语言也有不同的版本。本文从翻译学中归化和异化的不同视角分析《采莲赋》片段的两个英译版本,从而试图找出中国古代诗赋翻译的适宜道路。

翻译中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方式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热点,究竟孰优孰劣至今没有答案。笔者认为,无论是站在实用还是美学的角度上,翻译中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方式应当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和目标读者的需求。

关键词:诗歌翻译;美学差异;归化和异化

1927年7月,朱自清怀着对国家存亡的担忧和对乏味生活的失望创作了经典名作《荷塘月色》。文中主要描绘了在月光的衬托下清华荷塘及周边美丽而宁静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文中,朱自清引用《采莲赋》片段来衬托出自己烦闷的心情。《采莲赋》由梁元帝所作,描写了青年男女泛舟湖上采莲嬉戏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自由的热爱。以下是《荷塘月色》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段: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杨宪益夫妇和朱纯深先生分别对这段文字进行了翻译,两个英文版本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框架结构、语言风格以及美学思想这三个面,从而导致两个译本给了读者不同的阅读感受。想要评论哪个版本更优要从很多方面考虑,比如译文的内容、格律和语言风格,同时还要考虑中西方的美学差异,最主要的是关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方式。

1、 归化与异化的概述

归化是一种目标文化倾向的翻译方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相对于目标读者来说比较生僻、有异域风格的词语转换成目标受众熟悉的词汇,以便于读者能够轻易地理解原文本。异化是一种源文化倾向性的翻译方式,这种手段的核心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坚持保持源文本的异国风情,在翻译文本的过程中传播源语言国家的文化[1]。

著名语言学家奈达曾经说过,翻译并不只是语言学的范畴,更是两个国家间文化的交流[2]。想要选择合适的手段翻译典型的中文文章需要注意很多方面,比如源文本的形式、语言风格、文化内涵和翻译目的。

2、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分析《采莲赋》

笔者将选取四句翻译,从归化和异化的视角分析《采莲赋》的两个英译版本:

妖童媛女——charming youngsters(朱译)/ deft boys and pretty girls(杨译)

在《采莲赋》中,“妖童”指英俊的少年,“媛女”是美丽的少女,但在现代汉语中“妖”字通常用在“妖精”、“妖魔”等略带贬义的词汇中,此时若是使用直译手法,就会使目标读者产生疑惑,原文的意义也会被曲解。文中提到的两个英译版本皆使用的是归化手法,用“魅力”和“灵巧”等词来形容少男少女美丽而又生动的形象,使目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译文。

荡舟心许——hearts buoyant with tacit love(朱译)/ understanding(杨译)

“心许”是一个典型的含义深刻的中文词汇,他所包含的含义远超过了这个词语本身。“心许”的意思是心中默许,也有内心赞美之意。原文中用这个词语来表达采莲的少男少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和含蓄而美好的爱情。朱自清在其文中应用《采莲赋》也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朱纯深先生的译本使用归化的手法,较为详细的对“心许”这个词语进行了解释;相反,杨宪益和戴乃迭使用异化的方法保持了原词的含蓄美,更能表现出原文中少男少女懵懂含蓄的爱情。

鹢首徐回——bird-shaped prows(朱译)/ prows(杨译)

鹢是一种水鸟,中国南方的渔民经常使用这种水鸟的样子来装饰自己的渔船。译者很难准确的向外国读者描述这种极富中国特色的渔船形式,尤其是在西方读者也许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水鸟的情况下。因此,朱纯深先生使用归化的手法为目标读者描述了这种船首的样子,杨宪益夫妇使用异化的手段,在不影响源文本含义的情况下有意的弱化了这个因素,舍弃了这部分的翻译。

夏始春余——This is the time when spring is growing into summer(朱译)/Now spring and summer meet(杨译)

《采莲赋》全文短短几十字,一副春末夏初少男少女湖边荡舟采莲,嬉戏的工笔画面就跃然纸上。全文对气候环境的描写仅有两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但诗中对人物的描写和环境相互映衬,使读者不禁会形成富有季节特点的感觉。本文涉及的两个英译版本对这四个字作了两种差异较大的处理:朱译本用一个时间状语从句将春天即将结束,夏天刚要来临的时间段详细的写了出来,平铺直叙,表述清楚。杨宪益夫妇使用了一组动词短语言简意赅的表达出了春夏季节交替的意境。译者巧妙地运用了“meet”这个动词,将春天与夏天这两个季节拟人化,就象是两个有缘人,即使擦身而过,也终会在那特定的一刻遇见。不仅格律与源文本简洁、工整的风格吻合,也更加的生动形象。

当翻译家周具良在谈到诗歌翻译的时候曾说过:如果源文本的诗歌有自己的格律,翻译后的目标文本就应该有一定的格律,但是目标文本的格律是否要与源文本相对应就要依个别情况而定[3]。事实上,在翻译诗歌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译者都会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将源文本的诗歌格律移植到目标语言中,而不是想方设法使得源文本与目标文本的格律一模一样,这就是所谓的以诗译诗。

朱纯深先生的译本改变了原诗的格律和风格,是典型的归化处理,使目标读者能够比较容易的接受译文。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是对原诗格律的移植,即以诗译诗,译本无论是在格律上还是在情感上都与原诗接近。这种译法对于目标受众来说也许比较难以理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翻译方法保留了源文本的美感和意境,杨宪益夫妇的版本更能使目标读者在理解这首诗赋的同时感受到中文所营造的的语言之美。

作为翻译的两种手段,极端化其差异的做法不利于其在翻译过程中的灵活运用,归化不代表在翻译过程中可以肆意改变,异化也不是说要字对字的刻板处理,好的译者应该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不至于褒贬不一。许多因素都会影响翻译,尤其是两个国家文化间的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明确在源文本中哪部分的文化因素需要被保留?如何保留?哪些因素需要改变以适应目标读者文化群的接受程度。因此,草率的评价哪种方式更优是不恰当的,根据翻译目的、目标读者文化背景做出适当的结合或选择会使翻译的效果更好。(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WORKS CITED

[1]郭建中.翻译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2).

第2篇:描写春天的词语四个字范文

论文提要教学语言反映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能动把握和主动驾驭,深深打上了调控的烙印。教学语言的调控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灵活适应语言环境。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学语言反映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能动把握和主动驾驭,深深打上了调控的烙印。这就要求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从学生、教材的实际出发,根据课堂上的各种变量因素,灵活调控教学语言,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围绕教学目标调控

教学语言调控必须绝对服从教学目标。论文百事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核心和灵魂,之所以需要语言调控,都是为了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圆满完成。

1.1繁简得当区别语言繁简的标准,主要是依据在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中,不同阶段语言量的大小。总目标必然分解成若干子目标。这些子目标,都与总目标相连,但所占地位不同,紧密程度不同,关联方式不同,解决的难易程度不同,因而教师投入的语言量应该也不相同。关键在于无论繁简,教师的语言都要做到切到精详。

小学语文《燕子》一课将春天里的美景写得非常精彩:“阳春三月,下过几阵蒙蒙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下面是特级教师李吉林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微风吹拂着柔柳”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柳枝好像在摆动。

师:微风吹拂着什么样的柔柳?

生:微风吹拂着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师: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好像柳树怎么样?

生:好像柳树刚刚从梦中醒来,睁开了眼睛。

生:好像柳树也长了眼睛和眉毛。

师(加重语气,边说边画,用简易画再现春天杨柳万千条的情境):不是一条两条,而是千万条才

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这一片断内容是重点,老师的用语可谓繁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细致体验、感悟春天的美景。倘若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明白“舒展”、“柔”等字词意思、运用的手法,师生之间就很难有积极的情感交流,缺乏思维的过程,教学也就难以达到理想的目标。

1.2直曲结合“直”,就是平直、浅露;所谓“曲”,就是曲折、含蓄。教学语言不能没有平直、浅露。但是在许多场合下,教师的语言却不能一味直白浅露。为了明确,需要经历曲折;为了深刻,需要层层铺垫;为了完整,需要塑造残缺;为了探索,需要适当保留;为了体验,需要巧妙蕴蓄。无论选用直笔还是曲笔,都必须根据教学目的需要和达成的难易程度而定。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上《最后一课》,讨论韩麦尔先生在课的最后说的话“我——我——”,声音哽住了。经过热烈的讨论,教师作了归纳:“所以,我们讲‘我——我——’此时无声胜于有声了。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国土的爱;第二,对敌人的恨;第三,对祖国充满着信心,充满着希望。”这一结论性的概括平直而准确,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片面性观点作了纠正。像这种归纳、概括的结论性意见,通常教师应该运用平直、浅露语言表述。

有位讲授口才艺术的中学老师,对学生的口语表达经常作出这样的评价:“请擦去语言中的灰尘。”“表达缺乏层次,说明思维上的标点不清楚。”“微笑是最美的语言。”类似的评语,一句就点中要害,文采斐然,含蓄有味,富有哲理内涵。在口才艺术课上,教师用艺术的语言点评,本身就是种示范形式,更利于学生接受,提高自身的口才艺术。

2根据认知规律调控

调控艺术是在认知规律上面生长起来的。精当的教学语言调控,要求教师对授课内容理解透彻,但又不能将自己的理解过程和方法照搬给学生,而应该设身处地,从学生实际出发,最便捷、最有效地使学生深刻认知。

2.1设疑诱导教师常常不直接道出结论,而是根据学生认识的规律,不断设疑,逐步引导,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于能力、智力多方面得到提高。疑问句的运用在教学语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教师调控教学的主要语言手段之一。提问大体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直觉性问题,另外一类是思考性问题。前者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兴趣、提示重点、过渡衔接等。这类提问不可或缺,但随着年级的升高,数量上、质量上应该恰当控制。后者主要用于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理解难点。下面是特级教师钱梦龙执教《故乡》的片断:

师:好,我们现在可以小结一下了:这篇小说是为了写出农村经济日趋破产,那么写了闰土不就

够了吗?为什么还要写杨二嫂呢?看谁的思维最敏捷。

生:要反映旧社会的妇女问题。(笑)

生:为了要写出各阶层的情况,杨二嫂是小市民的代表。

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复杂。

生:从各个阶层来表现中国农村的萧条破产。

师:是啊,连开豆腐店的杨二嫂都破产了,更不用说当雇工的闰土了。而且,我们还可以联系其他

描写,如:卖掉家具收不起钱来,有的则来拿家具。这就给我们画出了一幅农村破产的图画……

引例中,教师的设疑诱导非常成功,质量很高。开头设置的问题具有很大的爆发力,既精当点拨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又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刻领悟文章的主题。

2.2有序推进安排教学的序列,实际上就是调控学生的思维方向,使之沿着虽然可能曲折却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方向前进。调控序列通常有三种:阶梯式、平行式、发散式。阶梯式,是指教师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以由浅入深的语言铺设“台阶”。引导学生抓住要义,明白道理,领悟实质,把握规律,逐步走向事物现象的深处,认识和理解其各个侧面。平行式,是种横向调控语言艺术,或举例,或对比,或构筑比喻等。发散式,是指教师运用富有启发力的语言引导学生作多侧面思考、探究、想象,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下面是特级教师孙双金上《林冲棒打洪教头》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一起读一读这个词。

生(齐读):依草附木。

师:谁会解释?

生:依靠权势,就是依靠有权有势的人。

师:这是这个词语的比喻义,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的,我们看这个词在哪句话中,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生读句子)

师:但是,还没有解释这个词的本来意思。依草附木这个词的本来意思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解决它的本来意思。

生:它的比喻意思是——

师(打断学生):不是比喻意,本来意思。

生:本来意思是:草依靠着树木,在这一课也就比喻来往的犯人都来依靠柴进大官人。

师:我们中国的词语很有意思,你看,我把语词的位置调换一下。(师用箭头将“草”和“附”调换位置)可以变成什么——

生(齐答):依附草木。

师:依靠着草和木,就叫依草附木。我们中国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比如(板书):惊天动地。

实际意思就是——惊动天地。这是解释中国词语、尤其是解释成语的很好的一种方法。

这一例中,教师先不设框框,让学生自己解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比喻义上,教师用“但是”转折,指出“还没有解释这个词的本来意思”,接着指出“首先”要明确它的本来意思,引向“依草附木这个词的本来意思是什么呢?”问题讨论。然后通过“我把语词的位置调换一下”,再转入词语结构的解析,使学生掌握解词析义基本方法的。这是以阶梯式序列进行语言调控的。

3适应语言环境灵活调控

学生的思想性格、文化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必然存在各种差异。每节课都有新的内容,新的要求。教学过程中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这就需要教师在牢牢把握教学目的的基础上,随机应变,灵活控制。下面是特级教师支玉恒上《晏子使楚》的一个因势利导的例子:新晨

师:不紧张?好,那谁敢到黑板上写几个字?(学生无人举手)

师:你们不是说不紧张吗?(有一个学生举起手)

师:好,你过来。我就喜欢勇敢的孩子!请你把今天要学的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写字,但“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匀,台下学生哄堂大笑)

师: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里主人公是谁?(生答“晏子”)

所以嘛,他把“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众笑)你讨厌不讨厌楚王这个人?(生答:讨厌)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众笑)

第3篇:描写春天的词语四个字范文

②那是一个极标准的夏日。将晚的日头仍吞吐着炽烈的火焰。我正坐在办公室里受用空调的温馨,冷眼看晚霞燃烧,父亲突然出现在办公室门前。父亲佝偻着身子,汗水从苍白的脸上滚落在两脚之间,几乎连缀成一条直线;背上稳稳地负着一个半旧的布袋,布袋里满盛着家乡的温馨和亲情。“今天天气真热。”父亲擦着汗水说,将布袋吃力地放下来。就在这时,父亲那高高隆起的驼背刚毅而明快地裸露在我的眼前,且正好与天边的云霞构成一幅动人心魄的写意。转瞬间,一种错觉神奇地将落日和晚霞隐去,父亲的驼背顿时放射出灿烂金光。我确信我亲见到一拱溢彩流光的长虹,虹的那头是遥远,虹的这头是现实,我正从这长虹的辉煌中走来;我也确信我亲聆到一阵阵清悦的驼铃声,有一峰骆驼正迎着哄哄作响的热流前行在人生的旷漠荒原,这驼峰上驮着我……我猛然领悟到父亲的驼背像伊索寓言和格林童话一般神圣地吸引了我。

③父亲就这样无言地用嶙峋的驼背将生活的重负扛着,就像一张弓无言地坚韧着,积攒着,为一支支响箭预备着生命的涌动和波澜。我们做儿女的就是这弓上的箭。

④有两件事是我永生永世都捡拾不尽的碎金,撒落在时间长河里。第一件事发生在我读小学六年给那年。这一年对我说是一个灾难之年,我的两条腿上大大小小长满了十三个毒疮,淋漓的脓血像山泉一般汩汩地朝外涌着,上学成了一种负担。父亲向来家教甚严,生几个脓疮自然是不能辍学的,走不动时父亲背也得背到学校去。于是,父亲的驼背就成了我的一架马鞍。每天清晨,父亲总会准时地蹲在屋檐边,就像一匹温驯的老马迎候着它的主人;掌灯时分,父亲也一定会慷慨地亮出他的驼背站在教室的门前。我在父亲的背上度过了一个秋天一个冬天又一个春天。秋天里我没有觉出父亲的背有什么异样。冬天里父亲的背很暖和,我的心口总像有一盆火烘烤着;到了春天,厚重的棉衣褪去了,我突然发现父亲的背驼得更厉害了,简直就像洪水冲击过后留下的一道坎。我附贴在父亲的背上,父亲只能蜗牛一般将头艰难地前伸着。这情形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一些生命现象。在浩瀚的沙漠里,驼峰为绿洲而高耸着;在肥沃的田野里,牛背为犁铧而坚韧着;那么,在贫穷的小村子里,。我的心震撼了,我的一切也就和父亲的驼背紧紧维系在一起了。有一天放学,我用手摩挲着父亲汗涔涔的驼背,对父亲说,这背就可以做我的课桌呢。就这样,我在父亲的驼背上读着历史的烟云,读着未来的梦幻……

⑤在我那封闭而落后的家乡,穷人家的孩子一般是不读书的,即使为认几个工分几张毛票被迫混上一两年,那也得捱到八九岁,但我六岁那年就被父亲送进了学校,而且一读就是整整六年。这对父亲来说,供我读书显然是比供我饭吃有更大的负担,这负担自然又得那驼背无言地驼着。父亲是一个上好的脚夫,鸡叫头遍启程,夜半时分回家,往返九十里山路,两百斤山货,从山里驮到镇上,百十斤油盐又从镇上驮进山里。这虽然是一种低廉的劳动力交换,甚至有些卑*,但毕竟可以换回几个子儿买回几支铅笔几个写字本,父亲也就乐此不疲。而每当这时,我心中总有几簇簇火苗燃着,学业上哪怕碰到天大的困难,也只是蜡烛般化为光明。我的学业一天天拔节向上,父亲双肩上的茧巴则结了一层又一层,背间的肉瘤也添了一圈又一圈。我至今还保存着父亲当年用过的一个背篓,篓口用铁丝绑扎着,在背篓与人体接触的地方,厚实的帆布硬是磨破了一个大洞,麻线编者按过的谷草多已脱落,裸露出魔鬼一般狰狞的竹篾。这是多么不平凡的一个背篓啊!

⑥我推想,爷爷的爷爷的爷爷说不准也是驼背。这驼背本不是生成于母腹之中,父亲不就曾经是祖母引以为骄傲的骨架儿像旗杆那样树着么?驼背就应该是历史塑造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从母腹中跌落某个驿站时,即使拥有过紫檀一般的脊骨刺槐一般的腰杆,但是,历史与生活的重荷死死压在父亲、爷爷的肩上,这脊骨这腰杆又如何能舒展其活力,张扬其生命?由此我想到一个更深刻更重大的历史命题。鲁迅先生写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在这里所说的“中国的脊梁”,除了那些顶天立地的钢筋铁骨之外,是不是还涵盖了如我父亲,如我爷爷及爷爷的爷爷们那样的弓腰驼背呢?是的,肯定是的。

14.在不改变原文感情基础上,用一个四个字的词语替换一下文中划横线的词语。(2分)

15.文章开头写到了“长虹”和“骆驼”,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2分)

16.文章第三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你继续用这种修辞方法描写一下“父亲的驼背”。(3分)

17.④段中“有两件事是永生永世都拾不尽的碎金……”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一下第二件事。(2分)

18.根据上文,在第④段的横线上填上一句形式上较为工整、内容上能表现“我”无限深情的句子。(2分)

19.第④段中“我在父亲的驼背上读着历史的烟云,读着未来的幻梦”的含义是什么?(2分)

20.在父亲的感染下,我对待困难的态度如何?(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2分)

21.“父亲”和像“父亲”一样的人驼背的原因是什么?你如何理解作者称他们为“中国的脊梁”?(3分)

22.大爱无言,父母总是把最深的爱献给自己的儿女。请你为本文中驼背的父亲或你的父母作一副对联。上联:下联:(2分)

参考答案:

14.乐此不疲--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初衷不改等等

15.对父亲无悔付出,任劳任怨,勤劳朴实的品质的赞美。

16.比喻;父亲的驼背像历尽沧桑的山丘,为生生不息人们提供着食粮。

17.父亲经常一天内肩挑百余斤的东西往返九十里山路,为的是给我换回一点钱供我念书。

18.父亲的驼背为儿女的成长而弓着。

19.在父亲的驼背上,我能继续我的学习,我学到了知识,也孕育了我对未来的憧憬。

20.学业上哪怕碰到天大的困难,也只是蜡烛般化为光明

21.因为历史与生活的重压,因为生活以艰难与困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