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球气候变暖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s is subtly revealed in the cartoons above, global warming is a real threat to our world. In the first drawing, the glaciers in the polar region are rapidly melting owing to global warming. In the second picture, a homeless polar bear is staying on an isolated big block of ice.
The purpose of these portrayals is to show us that global warming is a looming threat to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To begin with, global warming leads to the rise of sea levels. Large sections Chinese coastal regions would gradually disappear under rising sea levels because of global warming, severely impairing the country’s social and economic progress. China’s long coastline is the base for about 70% of the large cities, over half of the domestic population and nearly 60%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With comparatively-advanced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s, China’s off-shore regions will suffer great losses if the sea level does not cease rising. In addition, global warming increases the possibility and intensity of extreme weather such as hurricanes and snowstorms. Hurricanes and typhoons have become stronger and longer-lasting over the past 30 years. These upswings correlate with a rise i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due to global warming.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evastating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global warming is a great threat to our world. Facing the growing menace of global warming, more scientific and a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on a larger scale to change for the better.
【参考译文】
正如上述漫画生动所示,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的真正威胁。在图一中,由于全球变暖,极地冰川正在加剧融化。在图二中,一只无家可归的北极熊呆在一块孤立的大冰块上。
关键词植树造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作用;措施
1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随着全球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使植物生长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例如,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m。祁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祁连山冰川融化比20个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m3,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0~2.6m的速度上升。
1.1海平面上升
过去的100年中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的热膨胀作用,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1.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竞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而作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有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其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例如,扬子鳄只能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等地,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
1.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只比现在低1~2℃,造成了挪威50%的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气候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1.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暖将成为影响22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对22世纪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困扰,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2森林在气候变化中发挥的作用
针对导致气候变化的两大主要因素,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正在采取2项战略措施:一是直接减排。即通过工业、能源领域的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二是间接减排。即通过以森林为主体的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已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固定下来,以达到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目的[1]。在2项战略措施中,直接减排十分重要,必须长期坚持;而通过森林来实现间接减排,成本低、易施行、综合效益大,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现实、最有效的重要途径。
2.1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因其具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特殊功能,而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储存着大量的碳,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2]。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t碳,其中1.15万亿t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2000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又发表报告指出,森林面积占全球面积的27.6%,森林植被的碳储量约占全球植被的77%,森林土壤的碳储量约占全球土壤的39%,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比例为57%。
2.2森林是最经济有效的吸碳器
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个过程被称为碳汇。科学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m3,平均吸收二氧化碳1.83t,放出氧气1.62t。全球森林对碳的吸收和储量占全球每年大气和地表碳流动量的90%。国内专家研究指出,在中国种植1hm2森林,每储存1t二氧化碳的成本约为122元人民币,这与非碳汇措施减排每1t碳成本高达数百美元形成了鲜明反差。据专家测算:一个20万kW机组的煤炭发电厂每年约排放87.78万t二氧化碳,可与3.2万hm2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当量抵消;1驾波音777飞机从北京到上海来回旅程约4h,1d进行1个来回,1年约排放28032t二氧化碳,可与1000hm2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当量抵消;1辆奥迪A4汽车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0.2t,可与0.7hm2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当量抵消。
2.3森林固碳已经成为缓解气候变化的根本措施之一
恢复和保护森林作为减排的重要措施,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并被写入了《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10年的第四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与林业相关的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以较低成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增加碳汇,从而缓解气候变化。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在实行森林间接减排。如,日本承诺减排6%,其中3.9%由森林固碳间接减排,2.1%由工业直接减排。围绕后京都议定书的国际谈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推动森林间接减排政策的制定,以进一步发挥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
3我国传统植树造林的弊端
建国以来,我国营造的大量人工林已成为经济建设所需木材的主要来源,并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面积营造单一树种的造林方式,逐渐显露出弊端。
人工林在我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经济建设所需木材的主要来源,对保护生态环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我国对营造人工林十分重视,目前全国人工林的面积大约有4139万hm2,其中大多数是用材林,防护林只占很少部分。总结我国几十年来营造人工林的作法,有些很明显的特点:人工林主要分布于山区和重要河流的中上游;树种以针叶树为主,全国人工林针叶树占68%、阔叶树占32%,而南方各省针叶树的比例更大,在90%以上,而且集中连片,大面积连片种植单一树种、品种的人工林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南方一些杉木产区县,杉木人工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70%~80%。有些平原地区还存在着单一无性系连片造林的状况。这些人工林采伐后又常常更换同一树种,造成多代连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工林的营造方法显露出不少弊端,目前已造成许多不良后果。
除了病虫害的严重威胁外,单一树种和成片连作造成地力严重衰退,这已在杉木、桉树、柳杉及落叶松人工林中有明显表现。杉木人工林由于土壤肥力下降,2代和3代20年内人工林损失蓄积量30~45m3/hm2。在花岗岩发育的土壤上地力衰退情况更为严重。天然森林的植被是复杂而多样化的,一个山坡上可以出现多种森林植被类型。任何一片森林都是多树种混交,如贵州梵净山的栲树林,参与构成乔木层的就有182种,整个森林有4个层次构成,维管束植物有407种。这种环境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也使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等多种功能。但现在单一树种或少数几个树种的大面积人工林,由于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林区的生态环境恶化,森林各种功能与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森林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也大大下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与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
4科学植树造林的措施
4.1营造由多树种组成的混交林
首先要转变人们的观念,特别是领导者的认识,科学地对待植树造林,每个工程都要因地制宜做好规划,适地适树,采用多树种营造各种方式的混交林,逐渐恢复自然界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3]。因经济建设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经济林同样不能搞单一品种,其不能适应多方面的需要。
4.2提高造林工程的科技含量
植树造林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程,不能认为造林是简单的挖坑栽树,高标准的造林工程,从前期规划到选种育苗、培育养护,每个环节都要有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做支撑[4]。另外,还应改进人工林的育林方法。目前采用的高强度林地清理、整地等措施既不经济,也不符合生态系统管理的要求,要逐渐推广不炼山或整地造林,提倡局部抚育和割草抚育,以减少水土流失。人工林的密度应适当降低,使人工林形成多层结构的森林群落,这样才有利于人工林多种功能的发挥,提高人工林维护地力稳定性的能力。
4.3提倡封山育林
还应充分利用自然力发展森林,保护好现有的次生阔叶林。我国南北方的用材林基地,都存在着许多天然更新能力很强的次生阔叶林,这些次生阔叶林树种组成多,群落结构复杂,生产力高,对保护物种资源有重要价值。要营造这些森林并非易事,但如果采取保护或封山育林措施,营林效果将会很好。
5参考文献
[1]张玲.试谈林业经济发展前景及植树造林相关技术[J].科技信息,2007(11):390.
[2]田书忠.开发闲散荒废土地资源实施植树造林绿化工程[J].中国林业,2003(10B):32-33.
听了十届政府五年工作报告,我最大的体会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讲成绩,有事实,有依据,令人振奋;讲困难,有分析,有措施,催人奋进”。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气象局学术委员会主任徐一鸣带来了一份提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建议》。图为休会间隙,同来自上海的政协委员张鳌讨论。
面对自然灾害,报告提出了“加强应急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对现代条件下自然灾害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措施极有针对性,也非常有力。
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有许多新措施。
环保方面,从“环境治理”到“节能减排”、“生态文明”。
优先发展教育方面,提出了“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
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方面,“再连续三年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
在推动文化大发展方面,提出了“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今明两年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
全国政协委员徐一鸣认为,极端天气还会更加频繁地发生,政府部门应制定明确的攻关目标。
个人的一点思考: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必须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置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非常重要位置。
一是必须切实把增强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和优先位置。加大投入,开展研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强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加强极端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和影响评估技术研究,增强防灾减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科学规划和决策中。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严格实施气象灾害风险论证制度,未雨绸缪,加强规划,科学设计,使人居环境和重要的战略基础设施远离灾害多发区、易发区和自然环境脆弱区。依据研究成果,采取更广泛和更有效地措施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御工作,降低气候变化的灾害风险。三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应高度重视局地气候变化与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关系。四是气象灾害防御的部门合作、信息共
[关键词]气候变化 水文水资源 影响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035-01
1.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与方法
1.1 研究进展
针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最早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H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等多个国际组织于上世纪70年代末发起并开展的,研究计划包括世界气候计划(WCP)、全球能量水循环试验(GEWEX)等。美国是较早组织气候变化与水之间关系讨论会的国家。随后多项研究和报告出台,其中影响力较大的项目是WHO与UNEP共同组建的IPCC,其专门就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进行评估,旨在为政府决策者提供适应气候变化决策的科学依据,目前IPCC已4次非常重要的评估报告(分别为1991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气候变暖及其对水资源、农业、生态和人体健康所造成的影响虽已得到全球公认,但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国际环境、政治、经济、能源、贸易等诸多问题,在落实《里约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如何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方面,各国分歧仍然严重。
1.2 研究方法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目前都是基于气候变化而引起流域气温、降水、蒸发的变化,预测径流流量变化趋势以及对区域供水的影响。由于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评价气候变化时无法得到未来气候变化的准确预测值,只能得到一种可能出现的结果,这种气候变化模式就称作“情景”――种基于假设基础上获得的气候变化时空分布的描述。进行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时先定义未来气候变化的情景,再建立水文水资源模型,将气候变化情景作为条件输入到水文水资源模型中,经过模拟运算得到区域水文循环的过程及水文分量,以此评价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气候变化情景可采用任意设置情景、长系列历史资料分析、大气环流模式3种方法生成。水文水资源模型可依据经验统计、概念分析、流域水文分布等方式建模。已公布的气候变化情景与水文水资源模型数量众多,但多属孤立、静态模型,存在气候模型与水文模型耦合性不足问题,且集中于气候变化对径流平均变化影响上,故应改进水文模型,建立大尺度分布式水循环模型,研究方向上加强对供用水系统、土壤水分、农业灌溉用水、水环境、航运等方面影响的研究。
2.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径流的影响
2.1 对年径流量变化的影响
在我国,水文水资源主要分为七个流域,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南北方的径流量会随之发生改变,一般情况下,南方径流量的增加与减少与北方径流量的增加与减少交替进行,但是,整体趋势还是以减少为主。针对我国的气候条件,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径流量影响最大的是淮北地区,径流量的增幅最大的是辽河一带,在黄河地区,其径流量本来就小,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降水量将减少,那么,其水文水资源的年径流量势必随着减少。
2.2 对西北山川径流量的影响
在我国,西北地区地形高且地势复杂,其河流的水源主要来自冰川消融水源的补给,随着气候的变化,在全球气温不断变暖的趋势下,冰川的消融速度加快,在夏季,流域的径流量会急剧增加,而到枯水季,河流的变干速度也在加快,这对靠水源迁徙生存的动物是极其不利的。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国的水文水资源流域都发生显著的变化,加大了水文水资源的敏感性。
2.3 对径流量系数的影响
水文水资源的径流量对区域的湿润与干旱情况有着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各地不同的气候环境,以及气候的不断变化,水文水资源径流量的系数也会随之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若某一地区的径流量系数提高,那么该地区的气候湿润指数也随之增加,则该地的水文状况将会更加湿润。反之,如果某地的径流量系数降低时,那么该地区的干旱指数将会增大,水文情况则会边干。所以,在气候的变化下,水文水资源的径流系数也随着改变。
3.气候逐渐变暖对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不仅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为因素也会对气候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逐渐增多以及相关气体的排放,使得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些列的影响,同时对水文水资源系统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3.1 对水文水资源质量的影响
环境问题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越来越获得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全球气温普遍升高,研究表明,干旱、半干旱会增加降水量,增加了空气湿润度,也提高了农业的产量,但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会使我国旱涝灾害的发生率大大提高,同时,全球气候变暖,空气温度随之提高,大大的降低了河水对污染物的分解能力,降低了水文水资源的质量,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到不利的影响。气候变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方方面面,因此,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
3.2 对用水供求的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大气环流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样,会对区域的降水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农业、工业都对水资源具有极大的需求量,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系,区域降水量不平衡且相对减少,同时,水资源的蒸发量也提高,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供给量,这样,水资源的减少不仅对人们正常的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在降水量本身较少的地区,这种情况的发生将会更严重。由此可见,气候变化对用水供给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大于对降水的影响,所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注意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3.3 对区域敏感性的影响
气候变化不仅对水文水资源的径流量产生影响,同时,对各区域的干湿程度也会造成影响,在湿润地区,径流量对气候变化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在干旱地区,敏感性较弱。在全球气温变暖的情况下,我国七个流域的径流量发生变化,其敏感性也会发生影响。
3.4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管理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产生明显的影响。随着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径流减小及降水分布不均,供水需求在人口增加的条件下仍在增长,水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我国水资源总量能排到世界第6位,但人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128位,同时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为不均,北方人口接近全国的一半,耕地近2/3,GDP占45%,但水资源不到全国的20%,经常干旱缺水,而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降水量增加,频发洪涝灾害。这个特点决定了我国水资源管理的难度较大,所以应加强水资源的分析和预测,研究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
4.结语
气候变化对我国的水文水资源通过水循环系统产生影响,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温度、日照等在区域的变化,会对区域的径流量、生活生产用水供给量等产生影响。所以,要积极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让气候的变化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能人为的改变气候环境,这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难以改变的破坏。
参考文献
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一、气候变暖的原因
气候变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几点:
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行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二、气候变暖的后果
1.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气候变暖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
4.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
【关键词】低碳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挑战及对策分析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的落幕,中国不仅要提供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能源需求,还要履行其能源结构向低碳化转型的承诺,实现其到2020 年单位GDP CO2排放量比2005 年下降40%-45%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要实现这些承诺,能源部门,特别是电力部门的低碳发展和低碳转型无疑是关键,这就要求中国要加快建立低碳电力系统的步伐。
1.低碳电力系统概述
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本质要求,基于国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电力系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体现中国特色的低碳电力系统的建立是一个“1234”工程,即“1”是指一个低碳电力市场环境,让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及其他低碳发电技术积极地参与市场竞争;“2”是指两个智能化技术平台,通过智能电网和智能用电这两个平台优化管理模式及转变管理思路;“3”是指三类短期减排措施,具体包括关停高排放源、提高终端能效和政策引导三个措施;“4”是四项长效低碳机制,即构建低碳能源发展规划、低碳电力技术发展、智能电网运行和低碳智能用电等四个长效低碳机制。
2.建立低碳电力系统面临的挑战
随着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不断探讨及低碳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走低碳之路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
2.1短期难以“低碳”,“强行低碳”降低减排积极性
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中国各行各业的电力需求不断增加,很多地区都面临着电力短缺的现状,而解决这种短缺的最简单、最迅速、最经济的手段是发展煤电,煤电的长期使用决定了发电企业短期内难以低碳生产。此外,发电企业中存在很多近期才投产传统火电机组的企业,其机组基本都还有很长的服役年限。但是,这些在现有条件下仍具有高碳排放强度的传统发电机组无疑将面临各种节能环保的要求。随着各种减排政策的不断实施和碳交易机制的建立,这些发电企业的正常经营行为将受到较大冲击,迫使其不得不为了达到排放配额而减产或者从市场上购买缺额,这无疑在增加成本的同时也损害了供电的可靠性。因此,这也给这些发电企业在短期内同时实现“低碳”和进行可靠性供电提出了挑战。
2.2引入低碳机制带来的风险
在建设低碳电力系统的过程中,政策风险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主要包括:进行碳排放的总量控制,引入碳排放交易机制,是否应用低碳技术,为节能减排而采取的“上大压小”政策等,这些都要求电力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审时度势,考虑政府的政策走向,因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将对发电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盈利状况带来巨大的影响。
引入低碳机制后,电力企业受排放配额限制有时不得不在低碳交易市场购买排放额度,这时就要面临最直接的风险——市场风险。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碳排放的交易量不断增长,但其交易市场体制建设还不完善,存在较大的风险。
2.3低碳发电投资的不确定性
建设低碳电力系统首先要完成的工作是引导发电企业加大对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低碳发电容量的投资。受国家政策、电力供需情况的多变、化石燃料价格、能源和产业结构变化及碳排放价格等因素的影响,投资回报率的变化也是不确定的。当对低碳发电容量的投资回报率不能达到发电企业的期望值时,企业便不愿意投资,由此引起的投资不确定将可能导致未来低碳发电投资被降低亦或者被推迟,这必然会延长建立低碳电力系统之路。
3.应对挑战的战略及对策分析
低碳电力系统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这也是由中国的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要围绕“低碳”这个目标实施。
3.1国家要对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给予大力支持
从国外建设低碳电力系统的经验来看,中国要承担起节能减排的大任就必须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在鼓励低碳技术使用的同时大力激发低碳发电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国家要积极推进建立一个适合各种低碳发电技术特征的市场模式,鼓励企业公平竞争。在制定了一系列的低碳政策之后,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保障。
3.2力争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纳入到成本核算体系
当前的会计核算体系中没有纳入碳排放的核算,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没有反映在企业的成本中,导致企业缺乏减排的动力。要激发电力企业,尤其是发电企业减排的积极性,就要把碳排放造成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即力争将碳排放纳入成本核算中,因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渠道是降低成本。
3.3以智能电网来支撑低碳电力系统的建设
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的不稳定及其分布不均的特点决定并网发电面临许多技术困难,而智能电网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利用先进技术构建的坚强电网,它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 在建立低碳电力系统的过程中,应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瓶颈, 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
此外,还有很多应对策略,例如利用CO2捕获和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 Storage,简称CCS)将其从排放源中分离出来,输送到安全的地点封存,并长期与大气隔绝。发展电动汽车,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等,无论是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还是将产生的碳排进行捕获、封存,这些都是要为建立低碳电力系统服务的。
4.结论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本文主要从供电可靠性、引入低碳机制的风险及低碳发电投资的不确定性三大方面探讨了建立低碳电力系统所面临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对相应的对策进行了分析,包括国家要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支持力度,合理地将碳排放引入会计核算,依靠智能电网的支撑等。 [科]
【参考文献】
[1]曾鸣,李海泉.国外低碳电力系统发展现状及经验启示[J].华北电力技术,2011(11):46-51.
[2]F.Kahrl et al.Challenges to China’s transition to a low carbon electricity system[J].Energy Policy,2011(39):4032-4041.
[3]田廓.我国低碳电力系统发展战略目标及实施路径研究[J].陕西电力,2010(10):6-9.
[4]曾鸣,吕春泉,田廓等.智能电网对低碳电力系统的支撑作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23:6-10.
[5]孙耀唯.低碳电力战略的路径选择[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0,(5):21-23.
[6]张省,杜秋实.威海市发展低碳电力问题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20):87-88.
一、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
碳排放是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衡量一个国家承载的环保能力的重要指标,由于气候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因此全球气候变暖需要世界各国合作来解决。目前,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举措除了有WTO等这些国际组织的推动之外,还有区域贸易协定以及双边贸易协定的推动,与此同时,国际贸易规则受其影响也在发生着变化。并且,很多民间组织以及国际组织所形成的非官方规则也对国际贸易规则有着很大的影响。发展低碳经济是经济领域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举措,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大量的企业、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等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行为规范与标准,用以使全球的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使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降至最低,目前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非政府组织制定的温室气体核算工具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
目前国际上核算温室气体的标准有很多,但是应用最广的是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与国际资源研究所共同提出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由于该体系基本上包括了所有温室气体的核算标准,所以其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被很多国际组织所认可,并且国际标准化组织把其作为核算温室气体标准的基础。
该体系对企业碳排放量进行核算的时候,主要计算企业三个方面的碳排放:首先,企业直接拥有或者是直接控制的排放源的碳排放,被称作企业的直接碳排放。其次,企业使用的外购供冷、蒸汽、电力、供暖等产生的碳排放,被称为是企业的间接碳排放。最后,企业价值链下游与上游的碳排放。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价值链上下游的碳排放不是强制性的要求,而是选择性项目,但是企业要想使其整体碳排放减少,就必须使其外部间接碳排放以及内部直接碳排放同时降低,尤其是其价值链上游所购买的服务及产品的碳排放。这时企业就会要求其价值链上游的供应商对其碳排放进行核算,若是这种情况在国际供应链中出现,就会影响到国际贸易规则。
(二)ISO制定的能源与气候变化标准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
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定国际标准的机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能源效率以及气候变化方面制定了很多标准。据统计,现在ISO制定的与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有关的国际标准已经有150多个,主要包括提升能源管理、核算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环境管理等一系列标准。目前ISO正在制定与产品碳足迹标准、碳捕获封存标准、能源节约标准、风能等新能源标准以及其他与低碳有关的标准。
虽然ISO不是政府官方组织,但是在国际上是最具影响力的制定国际标准的机构,并且世界贸易组织也在引导各个国家在ISO制定的标准之上来制定自己国家与碳排放有关的标准与法规;ISO制定的与能源管理、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标准都是自愿性的。因此,企业能够依照其发展情况来自愿选择是否要使用这些国际标准,但是各国政府以及民间机构都在大力提倡低碳经济,大力推进碳标签、碳足迹等活动。因此,各国政府、民间机构对于企业碳排放的测量很可能会使用ISO制定的标准,这时ISO国际标准与各国政府及民间机构的结合,将会形成一个影响力特别大的非官方的国际贸易规则。现在已经有很多ISO技术法规及标准被世界各国用作国内标准,并对国际贸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低碳经济方面,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其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报告、核算的时候采用ISO14065、ISO14064标准,对其能源绩效进行管理的时候采用ISO50001标准。综上可知,ISO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国际化标准,并且低碳经济已经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企业发展低碳供应链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
企业是制定低碳规则的重要参与方,主要通过其供应链与价值链来实现低碳经济。沃尔玛、乐购等大型零售企业为了表明自己发展低碳经济的立场,一般会制定一些与之相关的企业发展战略,并要求其上游供应商参照这些战略来执行相关标准。例如,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给产品加贴碳标签等。这种来自上游价值链的低碳要求在国际贸易中会变成有效的国际规则,对出口企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这些低碳领域的企业标准会对国际贸易规则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中国应对国际贸易中低碳经济的措施
(一)我国要积极参与制定低碳领域国际标准
低碳领域的国际标准虽然不是官方标准,但是对低碳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有很大的影响,其通过供应链的环节,要求国际贸易中的企业遵循其标准要求,与这些非官方标准不符合的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会面临着出口受阻的问题。由于ISO制定的低碳标准在WTO具有重要的地位,会通过国际贸易对企业产品发展以及企业竞争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ISO这些低碳标准的重视,积极参与国际上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标准的制定,尤其是要积极参与ISO正在酝酿的与碳标签、新能源、碳足迹、能效标准等有关的国际标准的制定,为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争取一定的话语权,用以提高我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以及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
(二)我国加强对国际贸易供应链中私营标准及低碳规则的重视
虽然国际上那些非官方的低碳规则以及私营标准没有法律约束效力,但是国际供应链管理一般会运用这些规则。因此,国家贸易规则会通过供应链受到这些规则的影响,并且企业的运营也会受到其很大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不断加强对外开放的力度,国际贸易不断增多。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些规则加强重视,为我国企业提供与之对应的培训,使其了解国际上这些低碳规则,并鼓励我国行业组织、民间机构等非官方组织参与这些私营标准的制定,尽量能够对这些低碳规则的制定产生一定的影响。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已经列出了国际上比较有影响力的130多个非官方组织制定的低碳标准,这些标准可以成为我国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依据。目前还有很多与低碳经济相关的资源性标准正处在制定的过程中,建议我国的行业组织及协会对国际上这些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标准的制定进行跟踪并提供我国企业的意见,为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与话语权。
三、小结
论文关键词:气候变暖,碳汇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由此而导致的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并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此国际社会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围绕缓解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国际社会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探讨和协调行动,并提出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992年6月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立,专门负责各国的工业温室气体的清单调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UNFCCC)于1994年3月正式生效后。但由于在关键性“承诺”条款的内容上存在模糊性,使得在UNFCCC框架下的法律实施和执行都存在诸多的问题。
在1997年12月11日,国际社会根据公平原则以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通过了具有法定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京都议定书》的通过使世界各国在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中国也于1998年签署了该协议。《京都议定书》第一期将于2012年到期,在2009年12月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京都议定书》未来的发展令人担忧。
1.2 研究意义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而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国度排放。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重为70%左右,比国际水平的27%高43个百分点。据估算,2000年—2008年,中国一次性能源总消费量累计183.3亿吨标准煤,总排放二氧化碳累计450.4亿吨碳当量。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碳排量较大的国家之一。
尽管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期的行动中,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强制性的减排任务,但是从长期来看,中国节能减排的压力很大,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还将继续增加,另一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制约作用凸显。
1.3 碳汇及碳汇项目概述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之首,而人类社会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形成的温室效应,则是气候变暖的根源。因此,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的手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减少排放源;二是增加吸收汇。
根据议定书中的定义,源是指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汇是指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森林能清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属于碳吸收汇,简称碳汇论文下载。①
碳汇项目是指通过造林从而恢复森林植被,以吸收、固定大气中的CO2气候变暖,以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缓解气候变化。
《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三种机制,即排放贸易( ET)、联合履约(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 。排放贸易( ET)是指已经达到减排目标的发达国家把温室气体排放权卖给其他发达国家;联合履约(JI)是指发达国家之间可以通过共同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将获得的减排额度相互转让;清洁发展机制(CDM)是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通过开展项目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将项目所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完成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①
2 现状分析
2.1 主要推动力
中国开展碳汇项目的主要推动力有两个:
第一,中国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变,再加上我国巨大且持续增长的人口规模,使我国面临者庞大的能源和资源需求。根据我国“多煤、少气、少油”的资源禀赋,形成了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能源结构。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目前,我国面临着排放总量增加、生态破坏范围扩大以及能源供需矛盾严峻等严重问题,已经危及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来自国际社会要求履行减排义务的巨大压力,中国必须做好迎接后京都时代挑战的准备。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估计,2001年—2008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增长率为12.28%,总量从27亿吨提高到70亿吨,累计排放量为415亿吨。[1]中国能源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趋势显示中国必须在减排上作出努力。国际上,美国、日本及欧盟等不断对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中国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面临着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艰巨发展任务,承受着国际上要求减排的巨大压力,因此需要在经济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寻找平衡。从中国新能源的发展技术水平较低上看,目前中国通过清洁发展机制与发达国家开展碳汇合作项目的代价较低。
2.2 优势分析
(一) 稳定的政治环境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CDM项目的实施需要合作双方国家政府部门的认可和保证,包括国家CDM项目活动运行规则和程序的确定、项目的审核批准,以及邀请公约缔约方大会指定的独立经营实体对CDM项目进行和个性认定和减排量核实、证明等。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经济环境稳定,才能够保证CDM项目相关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进而保障项目细节的具体实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都非常稳定,具有实施碳汇项目所需要的稳定、可靠的社会制度保障。
(二)中国森林发展空间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家对我国森林碳吸收情况进行了比较精确的计算,结果表明,中国森林表现为碳的净吸收汇。2004年—2008年进行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结果表明:全国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新增森林面积205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比五年前第六次森林资源普查时全国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15个百分点。②根绝我国林业发展战略目标,预计到2020年,新增森林面积296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3.4%以上;到2050年,新增森林面积469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8%以上。我国森林的快速发展表明我国开展碳汇项目有着资源优势。
(三)有利的技术合作环境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这使我国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引进技术的机会增多、成本减少。目前,中国和欧盟之间已签署《中欧关于气候变化的共同宣言》,美国也发起《亚太地区清洁发展与气候新伙伴计划》等多边合作,均是基于低碳技术的国际合作。
另一方面,经过中国过去30多年的造林和护林活动,目前可供造林和急需护林的地方多为条件极差的华北西北的干旱区和半干旱区、河谷地区以及石质山区,这些地方的造林和护林存在着较大的技术瓶颈,急需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2.3 存在问题分析
尽管我国在开展碳汇合作项目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如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市场机制不完善气候变暖,而碳汇项目本身对我国新能源项目发展也存在一定制约的因素。
(一)市场不完善
从市场边界角度看,碳汇项目的交易开展市场属于国际市场,目前碳汇交易的双方主要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碳汇的交易市场过大,导致市场交易参与者获得信息的成本过高,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又存在较大的信息技术水平差距,进一步推高了信息获得成本。
从市场机制来看,由于碳汇交易市场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都不能充分体现,交易双方处于不平等地位,必然会损害居于不利地位一方的利益。中国目前在碳汇交易市场上属于供给方,处于不利地位,利益容易受到损害。
(二)发达国家走减排捷径,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允许发达国家把帮助发展中国家削减的净排放量作为本国的减排量,这个规定使得发达国家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大打折扣。对发达国家而言,在发展新能源、减少石油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等方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代价很高,很可能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很多发达国家通过植树造林护林等碳汇项目于发展中国家合作。我国也成为开展这个项目的重要发展中国家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发达国家对投入成本较高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合作项目的实施,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对一些科技含量高的项目的技术引进,对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目前,对中国来讲,一方面通过CDM项目合作的大都是在森林碳汇方面,对中国走节能减排的实质作用有局限;另一方面中国对新能源等技术的引进仍是走商业途径,代价较高,这打打增加了新能源研发的成本。
(三)公众对开展碳汇项目的作用不大
目前,在中国,公众对全球气候变暖很关注,但是大部分人并没有主动意识更没有渠道参与到与切身利益相关的二氧化碳减排的公共事务中论文下载。中国目前有2000多家环保非政府组织,但是大多处于自发、松散和各自为战的状态,徘徊在体制之外。碳汇合作项目一般都由政府部门负责,造林护林一般涉及到的是国有林区,民间资本并未进入,所以公众与环保非政府组织虽有满腔热情,但对于碳汇合作项目开展所起到的作用不大。
3 对策分析
3.1 完善市场机制,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碳汇项目顺利交易的关键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市场机制。
首先,根据碳汇交易市场的边界建立一个统一的碳汇供需信息库,充分收集信息,提供给交易需求各方,减少交易双方寻求信息的成本;另一方面还要提升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减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需要从引进技术和培养专业人才两方面入手;
其次,完善市场的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避免价格长期偏离价值,在定价方面要充分考虑国际市场上的供需情况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等问题。
3.2 继续碳汇合作项目的同时,走开发新能源之路
碳汇合作项目是发达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第一期承诺的一个捷径,但是对目前中国来说,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节能减排任务基本上是从增加吸收汇方面完成。所以,在今后一段很长的时间里通过国际合作进行碳汇项目仍是中国节能减排的重点。
在继续开展碳汇项目的同时,也要从减少排放源方面进行研究开发气候变暖,积极发展水能、风能、核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降低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如在农村可以开展沼气项目,在城市可以通过提高建筑物的节能标准,发展绿色建筑,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对节能建材的研究开发给予支持。
3.3提高森林碳汇容量的“外延”和“内涵”
碳汇项目的开展是以森林作为依托的,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较之以前有利很大的提高,这都得益于我国的造林护林运动。在新的形势下,要保障碳汇项目的顺利进行,仍需做到:
首先,在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导下,继续进行造林护林工程,弥补长期以来森林资源过度耗费所造成的碳汇缺口。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呈现一个显著增长趋势,但是要达到我国林业发展战略制定的目标,仍需要更加努力。这是从“外延”提高森林碳汇容量。
其次,提高森林碳汇容量的“内涵”,即提高森林的固碳能力。我国大多数森林资源的质量较低,固碳能力较弱。大力培育碳汇林和生物质能源林,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固碳能力;同时要抓好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灾害造成森林资源的损失。
4 结论
本文对中国开展碳汇合作项目进行了分析,中国有开展碳汇国际合作的先天优势,如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碳汇交易市场的不完善。 总的来说我国在进行碳汇国际合作上有巨大的潜力,我国也成为重要的碳汇交易的供应方。但是在继续进行碳汇国际合作的同时,也要加大力度进行风能、水能、核电能源的研究和开发,从根本上走上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①此段文字来源于《京都议定书》
①三种机制的概念来自于《京都议定书》
②数据来源于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
摘要: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被公认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时又是最经济的吸碳器。
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
关键词:林业;环保;经济
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不可缺或的重要领域。根据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通过林业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本低、综合效益好,真实的吸收和减少了二氧化碳,而且不会像有些所谓低碳的工业项目,在设备生产过程中造成新的二氧化碳排放。
一、林地面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毁林和森林退化以及灾害导致森林遭受破坏后,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联合国《2000年全球生态展望》指出,全球森林已从人类文明初期的约76亿hm2减少到38亿hm2,减少了50%,难以支撑人类文明的大厦,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目前全球森林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围绕哥本哈根乃至今后的国际谈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倡导通过恢复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以推动“减少毁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REDD+)”等政策的制定,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
二、森林的的功能
森林具有碳汇功能。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被公认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时又是最经济的吸碳器。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所以,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储存了大量的碳。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森林的碳汇功能和其他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一样,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气候安全一直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三、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如大规模植树造林、治理荒漠化等,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建设农田林网,起到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建设沿海防护林、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抗御海洋灾害,保护沿海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价值。而采用抗旱抗涝作物品种、加固海岸提防、减少森林火灾和病虫灾害、加快优良林木品种选育等,有助于提高森林本身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森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增强,反过来又会提高森林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