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园林植物作为风景园林景观的主要体现者和功能的主要承载者;植物景观设计是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关键内容。
在景观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植物的形态特征表现特质美、利用植物的色彩和季相变化表现季节美、利用植物的装饰特性表现艺术美、利用植物的寓意和象征表现社会美;在功能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植物材料本身的特性,使其发挥生态作用、防护作用、实用作用和社会经济作用。
2.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现状
在现代景物景观设计中,由于设计者和决策者有时会忽视或片面理解园林植物的主导作用,导致现代植物景观无论在观赏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有所折扣。
2.1城市原有植物景观系统的破坏
在新近绿地的建设或是旧有绿地的改造中,往往有片面强调图形的美观和象征意义,而忽视其园林植物生态功能的现象;有些大树在移植过程中被截干去枝,甚至死亡,这对其原生的生态系统无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有些林带本来是生态通道,结果被新修的所谓景观大道截断;而大面积的城市广场和硬质铺地很少考虑其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意义。
2.2城市物种多样性的破坏
景观生态学上衡量城市景观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本土化程度。物种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素。由于片面地追求景观的视觉效果,在我国各地的植物景观设计中,都存在大量引进外来的植物品种种植的现象,有时甚至完全不顾本地的气候和土质状况。由于外来植物的介入,城市生态环境被人为地加以改变,生态群落遭受破坏;此外,为了街道的整齐和气势的营造,往往整条街栽种单一树种而不维持原始状况下多树种的混种,最终导致物种多样性的破坏,是城市生态系统变得脆弱而不稳定。
3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问题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与建设中的滞后、不合理的观念,导致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植物景观的生态效益低下
近年来,很多城市的公共绿地多是西方古典园林中的大面积草坪和小灌木林拼成图案的绿化方式,并在一段时期内草坪加上色块图案成为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时尚(如是做法被称为“城市美化运动”)虽然草坪加色块图案能给人宽阔和心旷神怡的感觉,也能使园林洁净明朗,但从生态学上看,此种绿化模式发挥的生态效益远不如中国传统的乔灌草复合群落,而且养护费用相当高。这种“事倍功半”的做法是不可去的,也是不应提倡的。
3.2植物景观“千城一面”
对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解缺少深度和内涵,设计作品仅仅停留在概念、形式提出的水平上:有的将植物景观设计简单地理解为栽花种草,植物景观处于喷泉、雕塑、小品等人工景物的陪衬地位;有的偏爱以植物材料构成图案效果,热衷把植物修剪形成整齐划一的色带或几何形体——如此种种的做法,使得国内一些城市因缺乏城市特色而导致“千城一面”。
3.3植物微观群落不稳定
植物微观群落是植物与植物之间建立的互惠的、共生的关系。特定的“乔灌草”组合的搭配是物种亿万年进化的结果:符合自然规律,并且能够使群落中的各种生物生长良好、使其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但是,从植物景观设计的植物配置来看,设计者主观性的把一些不具备共生关系、甚至不能共同生长的植物种植在一起,使植物微观群落变得非常不稳定。
3.4忽视乡土树种的应用
乡土树种具有最佳的本土适应性和文化传承性,代表地方特色。但是由于设计者的观念问题和当地苗圃的种质资源问题,使乡土树种的应用具有相对的滞后性,很难使这一理念得以充分的理解和应用。
4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对策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承担着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游憩场所的功能。在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中,我们要吸收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借鉴外国园林建设的优秀经验,实现植物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4.1现代植物景观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
4.1.1科学性
适地适树和选用乡土植物是科学性的基础。植物个体的生态习性非常不同,对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空气等都有不同的要求,群体生态中还涉及各种植物相互关系,所以,要营造多种植物生长所需的生态环境。依照植物之间的微观群落的互惠共生关系,搭配植物。
4.1.2文化性
植物景观和园林中其它的景观一样都需要有文化涵义,中国自古花文化异常丰富。众所周知,梅兰竹菊、玉堂富贵都有其代表性的树种。此外,本土树种也可以代表当地文化。例如,哈尔滨是旧有“榆都丁香城”的美誉,榆树和丁香是我国旱地地区的本土植物,更代表了城市的文化特色。
4.1.3艺术性
一般的艺术规律同样可以用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对比与协调、节奏与韵律、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等形式美规律可以在植物景观设计中灵活运用,创造出极富艺术性的植物景观。
4.1.4实用性
植物景观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单方面地说,例如,黑龙江省北方森林植物园内种植的郁金香每年就会为植物园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每当郁金香的花期,就会有大量游客慕名而来,一赏百花盛开的景象;另外,郁金香的切花也可以为植物园带来经济收入。
4.2寻求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原则
4.2.1生态位原则
从生态学上说,生态位是指处于群落中的物种,在时间、空间和营养方面所占的地位。植物空间的生态位,从宏观层面上来讲,是指植物空间提供给人们的或者可以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如土地、气候、休憩空间、交通等)的集合,反映植物空间的现状对于人们各种活动(主要是游憩活动)的适宜程度及吸引力大小,良好的生态位比较适宜人们的各种活动,对人的吸引力比较大;从微观层面上讲,良好的生态位是指构成植物景观的每一种植物处于合理的空间分布,在它所处的生态空间都能比较健康的生长,正常地进行光合作用。
4.2.2引入绿量概念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用以衡量城市绿化水平的三项主要指标,而仅应用绿地率和覆盖率这两个指标,已不能满足确切评价城市绿地景观状态和生态效益的要求,于是“绿量”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提出来。叶片是植物最主要的利用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的器官,因此,植物景观空间的物流和能流数量的大小,决定于植物叶片面积总量的大小。以叶面积为主要标志的绿量,是决定城市绿地生态效益大小的最具实质性的因素。例如,在具有相同绿地率的城市用地中,不仅可以有草坪和乔灌草复层结构群落的不同种植形式,表现出不同的绿化覆盖率,而且,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也不一样。可见,合理的植物配植可充分发挥其增湿、降温、调节环境小气候的作用。
【关键词】园林;绿地植物;空间营造
1 前言
园林建设对于城市的整体建设水平、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及城市的管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园林绿地植物作为园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别致的氛围以及浓厚的文化意蕴深受市民的喜爱,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园林绿地植物能够使园林在空间布局以及景观创作上的效果更佳,对于园林空间的营造也尤为重要。根据植物生态多样性的特点,通过艺术、审美的手段加入特定的空间要素,能够展示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效果的独特空间结构,对于园林整体的建设水平与审美水平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现阶段,在城市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大部分人都比较注重绿地植物景观的生态性以及审美性,而忽视了绿地植物的空间营造效果,无法真正的指导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工作。很多园林绿地景观设计者喜欢借鉴以往优秀的园林绿地景观作品的设计方式,没有将其与园林绿地景观建设的创新理念相结合,从而无法设计出有时代特色与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作品。
园林绿地植物在高度、枝条形状、花色以及叶的形态等等方面各不相同,植物景观设计者能够运用以上的差异,创造出很多种类的绿地植物空间。另外,不同的绿地植物有着不同的生长周期,在每个周期中所展现出的色彩以及形态各异。所以,根据绿地植物生长周期的差异性,同一个绿地植物景观也可以展示出不同的空间结构转变。这样就使得绿地植物景观的空间结构变化从三维的结构转化为思维的结构。会极大的改进绿地植物景观的空间变化效果,提升绿地植物景观的审美性与视觉效果。
2 绿地植物景观的空间特点与种类
2.1 绿地植物景观的空间特点
2.1.1 虚实搭配性
园林绿地植物空间构成中,不仅仅有实体的植物存在,还包括了未种植绿地植物的走廊、小径以及植物间隙等空间。要想绿地空间具有较高的审美性,就要通过空间的虚实变化,而空间的这种变化又是由绿地植物的布局变化来完成的。这种虚实转变与融合共同建立了立体感官强、结构与色彩多样的绿地植物景观空间结构。
2.1.2 功能多样性
园林绿地植物空间有多种功能性的体现,其中最主要的功能包括建造、生态以及观赏等功能性。其建造功能就是绿地植物空间在整个园林建设中能够作为园林建设的分割空间,使不同建筑之间形成区分,同时也能作为园林建设的连接、组织空间,让园林建设中不同建筑之间连接更加协调。而绿地植物景观又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可以有效的调节空气状况,同时又能够吸收有害气体与灰尘、固土保水等,有很强的生态功能。绿地植物景观通过不同植物种类、形态、色彩以及感官等因素的变化组合,能够呈现出艺术意蕴浓厚的观赏空间,具有很强的观赏功能。每一个绿色植物景观空间在园林建设中可以同时发挥出两种甚至更多的功能性,对于园林空间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2.1.3 动态变化性
虽然绿地植物景观相对是静止的,但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大小、形态、色彩以及气味等等都在不断的变化着。随着季节的交替以及植物年龄的增长,这种动态变化的特征随时都在发生。
2.1.4 经济实用性
绿地植物有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尤其是根据当地土壤、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种植的植物,能够很大程度上节约绿地植物景观的养护资金投入。另外,可以利用植物不同的特性,实现园林绿地植物景观空间组合的理想效果,也能够让前期种植以及后期养护的费用大大降低。
2.2 绿地植物景观的空间种类
2.2.1 开放式的绿地植物景观空间
很多的绿地植物景观都是采用无覆盖面的开放式植物景观模式,仅仅通过竖向种植的方式将绿地植物空间和其他空间相隔开,完全依据基面的形状和大小而建。通常这种空间都采用较为低矮的树种作为竖向分隔植物。人们处于这种空间能够充分的接受到蓝天与阳光,让人感到心情开阔、轻松快乐。
2.2.2 半开放式的绿地植物景观空间
这种绿地植物景观的空间组成和开放式的绿地植物景观非常相似,只不过在其某些侧面种植的是高度比较高的植物种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人们视线的延伸,开敞程度较低。但是这种空间类型拥有较强的方向性,可以在某些部分需隐秘性而部分需景观的空间结构中。
2.2.3 覆盖式的绿地植物景观空间
通常仅仅种植一些较为高达且树冠覆盖性强的植物,可以和几面形成覆盖式的植物景观空间结构。这样就给人提供树冠到地面之间的活动空间。其主要用于走廊绿地植物景观以及林下绿地植物景观中。前者拥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还能让人通过使运动感加强,有利于调节人们的心情。后者的结构组织相对自由,人们在其中能够充分感受到光影与空气的多样变化,为人们提供自然的享受。
2.2.4 完全封闭式的绿地植物景观空间
绿地植物景观的各个方向都形成一个封闭面,通过高大植物的树冠形成横向封闭,阻碍人向上的视线穿透,在树干的间隙种植低矮的植物,阻碍视线的横向穿透。这种空间结构的方向性较弱,但是有着非常好的隐秘性以及独立感。
3 园林绿地植物空间的营造方法
3.1 园林绿地植物空间营造的生态化
植物在自然界中有着自身的生长特性,而生态化的绿地植物景观空间就是要让种植的植物接近自然生长的状态,通过科学、合理的景观空间设计,充分考虑植物自身生长的特性以及不同植物之间的影响,种植多种植物以形成符合的植物生态体系,让绿地植物景观更接近自然的生态环境。而采用种植多种植物的方式,不仅能够增加园林景观的丰富性,同时对于园林植物景观的防虫、防病害等效果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于强化园林景观的稳定性以及生态性都有很好的作用。
3.2 园林绿地植物空间营造的艺术化
绿地植物景观空间的艺术效果也非常重要,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组合,让绿毒植物景观空间形成视觉、感官等多方面的落差对比,可以使人感受到变化万千的植物空间艺术性,让其对人们的吸引力更强。例如,将连绵延伸的河道,宽与窄相结合,河道两旁布置树冠庞大的植物,就能实现空间的收与放,让园林绿地植物景观的空间效果在这种视觉落差下艺术性更为浓郁。另外,植物空间的虚实结合、明暗对比等都能很好的展现出植物的空间对比性,提升绿地植物空间的艺术魅力。
3.3 屏蔽视线用于园林绿地植物空间的营造
通过屏蔽视线的方法也能够实现园林绿地植物空间的营造。所采取的方式主要是两种,一个是设置障景的方式,另一个是控制私密性的方式。只要是可以阻挡视线的延伸同时又可以发挥空间指引作用的植物所形成的植物空间,我们都能够将其看成障景。在一些自然风格的园林中,可以通过设置障景的方式让园林空间的深邃感更加强烈,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意蕴。而对于现代化的园林,通常设置较为规则的障景,使园林的整体感觉更加的整洁,次序感与条理感增强。而和障景的类似的私密空间,都是利用植物对实现延伸的阻挡作用,形成一个完全封闭的独立绿地植物空间。
结 语
园林绿地植物景观所涉及的植物种类很多,而且自身又具有种形态变化,使绿地植物景观的空间也具有了多样性与塑造性。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不同的植物变化以及合理的布局使园林绿地植物空间呈现丰富的样式,营造富有特色与艺术效果的空间结构。在园林绿地植物空间的营造过程中,要掌握不同植物的特征以及生态功能,以满足人们对于绿地植物景观的要求。同时要敢于创新思维,善于利用绿地植物空间的对比、动态变化效果,推进绿地植物空间营造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低碳;植物景观设计;营造研究
我国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要素中,考虑的核心要素是植物,植物景观主要与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吸收密切联系,植物景观营造和维护,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材料生产供应、植物种植工程、植物养护管理等产生碳排放。影响植物景观碳效应的主要因素有植物景观结构、设计风格、植物类型和特性、植物规格和种植密度等。下面将主要介绍的是植物景观在营造和维护过程中的碳排放以及植物景观低碳设计方法,为构建生态和谐的社会献计献策。
1 植物景观营造和维护过程的碳排放的形式
1.1 注意植物景观维护
植物维护管理在植物景观的营造中是主要因素之一。植物景观在营造的过程中就要及时的对景观采取一些养护管理的措施,譬如对植物进行施肥、浇水、药物防虫等,这些都是碳排放的根源,另外在对植物进行养护的过程中,用到的一些大型机械也会排放出碳。
1.2 植物的光合和呼吸作用
植物在白天会受光合作用的影响,而晚上就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另外植物无时无刻不在呼吸,因此随时随地都会释放出二氧化碳,这也是碳排放的原因之一。
1.3 植物材料生产供应
现代的园林中搭配的植物材料,主要的供应方式有两种。一是从苗圃中培育出来的,另外就是从专门的植物材料供应地转运而来。植物景观所用到的材料从生产——培育——生产——包装——使用——转运这些过程中无一不消耗能量,因此也会产生碳排放。
1.4 植物景观营造
植物种植工程是植物景观营造的重要表现形式。植物种植工程需要对植物进行搬运和维护,植物工程需要用到一些机械对植物进行吊装和支撑,这些都是损耗能量的重要原因,例如支撑就经常用到木材,同时也要用其他材料来进行防护,这些都会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
2 低碳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方法
2.1 植物景观的绿化量
营造生态和谐的植物景观首先要考虑的直接因素就是植物景观的绿化量。植物的绿化量是指植物中茎叶占该植物的空间体积,可以简单称之为三维绿色生物量。产生环境效益的主体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叶面积来表现的,植物的生长主要是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来完成的,由此可见,这两种作用过程通过绿色叶面积与阳光和周围环境产生交流和作用完成,因此,植物的绿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植物固碳能力的高下,植物的环境效益必须以植物景观的绿化量为标准。下面将从几个角度来探究植物的绿量对其固碳作用的影响。
首先,植物的叶面积指数影响着单位叶片面积的大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碳排放量有很大影响。其次,在植物景观中,城市园林植物深受固碳率的作用,此外,城市对园林的郁闭度的等级较高,因此在选择树种上,应尽可能的选择郁闭度高的植物树种,加强植物景观的养护管理,以此来提高植物的郁闭度。最后,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的绿化量上应增加乔灌草相互结合的多层植物群落结构,固碳率与植物群落层次是息息相关的,它们之间成正比。
2.2 低碳城市植物景观配置模式
影响园林植物景观的固碳量的要素很多,受不同的因素影响,固碳能力也会显示出不同的差异。为加强植物群落整体的固碳能力,构建低碳城市植物景观创造合理的有效地配置模式。园林中常见的植物配置模式包括以下两种:
2.2.1 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搭配。研究表明,速生树种的固碳能力明显高于慢生树种。但出于长远考虑,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搭配种植,既可有较高的固碳效益,又能形成长久良好的植物景观与生态效益。
2.2.2 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搭配。适当增加彩叶植物,彩叶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较常绿植物要强的多,这可能与其色素(花青苷)在叶片中含量和分布的差异有关,从而影响了叶片反射光谱的能力,同时也影响了叶片对光能的吸收。但考虑到大部分彩叶植物与落叶植物在秋冬都要落叶,其深秋及冬季的固碳效益几乎近于零。因此,将常绿植物与彩叶、落叶植物搭配,即可弥补这一不足,在保证秋冬季绿地的固碳释氧能力的同时,还可形成四季皆宜的植物景观。
3 总结
总而言之,植物景观在进行低碳的营造的过程中,要对植物进行有效的配置,植物景观在满足景观设计要求的基础上,还要符合相关的景观设计规定,采用不同的植物景观配置方案,遵循自然规律,将景观设计的形式与植物进行合理的搭配,充分考虑不同品种植物在使用功能、生态、景观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创造舒适、宜人、安全的植物景观。
参考文献
1 李想,李海梅,马颖.居住区绿化树种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效应研究[J].北方园艺,2008(8)
2 刘常富,赵爽,李玲.沈阳城市森林固碳和污染物净化效益差异初探[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4)
关键词:植物景观设计,生态设计,生态园林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景观设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加强,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当前植物景观设计中的一些手法和做法存在不足,因此,植物景观的生态设计已成为必然趋势。
2关于生态、生态设计、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设计:生态学家瑞恩和考恩在1996年提出的定义是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剥夺利用,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环境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园林:2006年程绪珂和胡运骅在出版的《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生态园林的概念为“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以经济学为指导,强调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并重,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
3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生态手法
在“生态”“生态园林”成为当今社会时尚口号的今天,生态理论很多但生态设计实践却很少。如何把这些生态理论应用于实践,是每一个景观设计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和学习体会,总结归纳了一些可行的植物景观设计的生态手法。
3.1场地分析法
植物景观设计,既是一门艺术,又不仅仅是艺术,它肩负着改善环境的任务。科学性、生态性是植物景观设计的首要要求。对场地进行详尽、科学的分析必然是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生态手法之一。
纽约高架铁路(Higeline)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是运用这个方法的一个典型。High Line是曼哈顿西边一条1.45英里长的高架铁路线,1980年以后,这条铁路线废弃。纽约高架铁路(Higeline)公园的规划目标是为市民提供一处安静的绿色休闲环境,为游客提供远眺hudson河流景观和曼哈顿城市天际线,感受和缅怀纽约特有的工业文明的游憩场所。
奥多夫负责本项目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他首先进行的工作是深入调查分析目前在铁路废弃25年后,通过自播繁衍的植物种类和自然植物的空间构成。在此基础上,根据总体规划提出的5种不同空间模式,提出相应的植物景观种植模式,如平缓区种植模式采用抗旱性强的高牧场景观主题;桥区的种植模式以湿地景观为主题;以牧草和多年生花卉混合的植物景观作为坡道的种植模式,形成草本和多年生花卉组合的景观效果等。
高架铁路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带给人们的最大启示是它的设计方法,奥多夫的植物景观设计是在对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完成的。调查包括现状立地条件和现状植物构成两个层面,通过现状植物的调查来确定乡土植物的分布种类、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植物景观设计方案具有较好的科学性,符合场所自身的特点。
3.2动态景观设计法
植物是有生命的,随着其生长变化所形成的景观会变化,在一年内随着季节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季相变化。因此,现代植物景观设计应提倡科学的、动态的设计方法,它不同于建筑设计,不能用建筑设计中“一次成型”的观念来对待。
Hellennikon公园位于雅典以西20 km,原为废弃的雅典国内机场,总面积为530 hm2。在2004年,由风景园林师David Serero等负责规划设计。在对原地形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总体规划方案构建了6条200 m~300 m宽的绿色廊道,将城市与海滨区域连接为一个整体。根据立地条件中水分状况的不同,植物规划为湿生和旱生两种类型的多种生态栽植模式。植物景观体系的形成是通过自然植被演替过程来实现的。从2004年以乡土灌木为先锋树种的群落逐渐转化到2024年的松、栎混交的顶级群落模式。植物的自然生长过程充分展现了植物景观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同时这个变化的过程也不失为一种景观。
法国风景园林大师吉尔・克莱芒在雪铁龙公园设计的一个命名为“动态花园”的主题花园和米歇尔・高哈汝夫妇设计的苏塞公园都运用了这种动态的景观设计方法。
3.3乡土植物的运用
乡土植物是经过自然选择的适应本地自然环境的土生物种。现代植物景观的生态设计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乡土植物的运用,既能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节约大量养护成本,又能体现地域特色。可惜在我国目前由于受到一些认知的偏见,所谓的“经典植物”被偏爱,而乡土植物被冷落。
巴西风景园林师布雷・马科斯是地域乡土植物景观设计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中对巴西热带乡土植物的运用使其作品具有了浓重的巴西地域景观特色。他在植物景观的设计上,从抽象绘画风格中吸取灵感,以自由的有机曲线和大片不同色相的乡土植物搭配,形成富有韵律感和对比强烈的效果,创造出许多风格鲜明的作品。
在柏林索尼中心,Peter Walker运用了玻璃、金属不锈钢材料、石材等与建筑呼应,体现办公环境的简洁风格和高雅档次。但在植物选择上,却种植了椴树、白桦、杨树等,这些都是当地非常普遍的乡土树种。可这似乎一点也没影响整个环境的高雅氛围,反而更增加了作品的特色,这点值得景观设计师深刻反思。
3.4自然植物群落的模拟
植物群落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是结构合理、功能健全、过程完整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现代植物景观生态设计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向自然学习,顺应自然。在植物群落设计时,不能违背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其内在要求,人为随意搭配,最好的方法就是模拟自然植物群落。
清华城市规划院在做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时,首先调研了北京当地的自然植物群落类型和树种搭配方式,并加以提炼。在奥运森林公园中,以总体规划布局为基础,按照种植方式、高度、土壤水分等分成不同生态区域。对应模拟相应的自然植物群落,通过这种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的方法,创造出了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实现了城市生态系统向自然生态系统的过渡,达到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的作用,体现了“绿色、科技、人文”的奥运理念。
3.5植物生态功能的运用
在自然界中,每一种植物都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如一些植物可以吸收环境中尤其是土壤中的某些化学成分,蜈蚣草和大叶井口边草能够大量吸收土壤中的砷(As),鸭跖草能够大量吸收土壤中的铜(Cu),而遏蓝菜属植物能够大量吸收土壤中的锌(Zn)。利用植物的这些特点,在生态学原理的支持下,通过植物景观设计来改善环境污染的状况,这也是现代植物景观生态设计的一个方法。1970年景观设计师哈格在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设计中,对土壤污染的处理是先分析土壤中的污染物,然后通过生物和化学的作用逐渐清除污染,其做法就是在土壤中掺进腐殖质和草籽,来增加土壤肥力,以此培植微生物和植物来“吃掉”这些污染物质,从而净化被污染的土壤。这种生态设计不仅使公园建造成本降低,而且用于维护、管理的费用也很少,对环境产生了积极效益。
4结语
“艺术和科学始终是风景园林设计的两大支柱(roots)”(George P.Thompson&Frederick Steiner,1996年),生态设计也不例外。如何使设计既具艺术的感染力又具科学的合理性,一直是生态设计的核心任务,而其对环境的积极意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以实现,这需要每个有责任感的设计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向荣,林菁.欧洲新景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向荣,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任京燕.巴西风景园林大师―――布雷・马科斯的设计及影响[J].中国园林,2005(5):123-124.
关键词:湿地;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Abstract: urban wetland park plant landscape build, should consider to wetland protection, and to meet the city park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including recreation, ornamental and education, etc. Urban wetland park plant sceneries, theme park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original vegetation present situation, combined with the field of history, culture connotation, found in the park, choose the most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 landscape as key to construction, to create a has the area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wetland park. This article from the planning of the urban wetland park, combining with trees, flowers, and learn to learn ecology related theory and from the plant, the overall and local landscape choose several aspects comprehensively expounded the main points of plant sceneries.
Keywords: wetland; Wetland park; Plant landscape; Plann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湿地及湿地公园
(一)湿地的定义及分类
湿地的中英文原意是“过度湿润的土地”。《拉姆萨湿地保护公约》1982年3月12日修正后对湿地定义的文字表述是:“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是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湿地的类别有很多,其中《湿地公约》的分类方法较为常用,它将湿地分为两大类: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二)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及其分类
湿地公园是以具有一定规模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对湿地进行适度开发,可供人们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适度的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
根据原有的场地状况,城市湿地公园大致可以分为天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两类。前者是指利用原有的天然湿地所开辟的城市湿地公园,如荣成桑沟湾国家湿地公园;后者是指人工开挖兴建的城市湿地公园,如北京的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人工湿地公园主要是以自然湿地为蓝本,采用人工挖填的方式创造一个湿地来进行公园建设。人工湿地公园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得公园内的湿地景观更加接近自然,因此它的规划方式与自然湿地当然不同。人工湿地公园的面积较小,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满足的是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和净化污水的功能。
按其功能分,城市湿地公园可分为生产型湿地(养鱼塘、稻田、沟渠等)、水利型湿地(水库、水坝)、生态保护型湿地(自然保护区中野生湿地部分)、环保型湿地(污水处理区)、游憩型湿地(生态展示型、仿生型湿地)。
(三)城市湿地公园与传统意义上的公园的区别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规划(《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2005)。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城市湿地公园应纳入绿地系统规划的范畴,与其它绿地类型共同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湿地公园不是简单的湿地+公园,它包含了湿地和公园的特性。首先,城市湿地公园的选址一般是在基底条件较好的区域(即当地本来就保留有部分自然湿地)。其次,由于城市湿地公园处于城市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许多人为干扰(即其地域范围内有部分湿地已遭破坏,因而需要进行修复),此时便可参考和借鉴人工湿地营造的方法和理论。另外,在城市湿地公园范围内,虽然主要以体现湿地景观为主,水域或水陆交界地占很大比例,但仍有一部分陆上区域,该区域的植物景观营建是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建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
在植物景观设计之初,应先了解公园场地周边自然植被状况,在尽可能保留现有资源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功能定位的不同,对不同区域加以丰富和完善。建设的目标是既保持生态群落的稳定性与良性循环,又使得四季有景,内容丰富,赏游兼具。
(一)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及恢复区植物景观
该区域以保护和恢复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群系为主,以求满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保留自然的原始风貌,植物景观建设效果方面着重实现湿地的生态效益。该区域只允许公园工作人员与科研人员进入,避免游客的干预。
(二)湿地缓冲区及湿地展示区植物景观
该区域植物景观的构建是在保留自然湿地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植物种类与数量的充实和完善,但要注意控制,避免引进植物种类的过度繁殖,造成生物入侵。公园游客主要是观赏该区域优美的湿地风景,而不能过多的活动于其中,该区域的设立避免了游人活动对保护区及恢复区的影响,起着缓冲衔接的作用。
(三)游憩活动区植物景观
该区域以乡土植物为背景植物材料,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景观效果的表现,植物种类结合湿地类型应尽可能的丰富,合理配置观赏价值比较高的陆生、沼生、湿生、水生植物,并结合公园旅游项目的开展,使游客能够更多的参与活动其中。
(四)服务设施区植物景观
城市广场按照功能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市政广场、纪念广场、商业广场、交通广场、休闲娱乐广场,如图1。不同类型的广场需要不同的植物配置,一般依据广场的特点、文化属性、功能实现等加以选择。市政广场是政府沟通和举行仪式的场所,该类广场的植物主要呈周边式配置,中央以硬质铺装或软质的耐踏草坪铺装作会场,广场内视线通透。纪念广场一般用以纪念某一特殊事件或人物,供人们瞻仰、纪念,植物在选择时可以采取硬质铺装与软质绿化景观相结合,可观、可游、可休憩。商业广场更多的体现城市商业繁华,在植物选择上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植物体现商业的繁荣景象。交通交通广场一般位于交通枢纽,人流量大,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植物可以见缝插景,同时配以当地植物,体现城市的独特风格。休闲娱乐广场在城市中分布较多,绿地面积大,广场风格多异,植被配备时主要考虑广场功能和景观需要。
2广场植物景观设计一般原则
2.1突出广场主题
前面讲到,城市中的广场分多个种类,不同广场体现的主题不同,所需的植被配置类型也不同。植物景观在选择时要充分体现广场主题,如果选择不当就失去了广场体现的文化形态,比如在一些革命纪念广场放置大红大紫的植物就显得轻浮,应该放置庄重的植被体现肃穆的氛围,例如种植松柏等。另外植物景观设计时要注意层次,广场绿化不同于普遍绿化,概括的说应是绿化加美化,各种植物的不同配置组合,主次分明、层次丰富,才能形成千变万化的景色,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感受。
2.2地域性植物的使用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植被景观特点不同,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特色树种,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名片是展示城市特点的一个很好的窗口,种植当地树种就很好地传达了这一思想。除此之外,当地植物种源多,对地区气候适应性好,也更易于存活和生长。
2.3遵循艺术性原则
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在植物的选择设计时除了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外,还要满足艺术性的要求。赋予艺术美的植物更能展现出植物的活力,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植物艺术表现上,可以从植物形态、布置层次、植物组合、颜色搭配、形状拼图等方面着手,通过艺术的手法,将广场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
2.4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也是我们在广场植物景观设计中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为了达到广场的渲染效果,我们当然可以选择很珍贵的植物,但如果其他廉价的植物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我们应该从成本方面考虑选择后者。植物景观以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增加投入。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景观设计原则。
2.5其他原则
除了上述提到的基本原则外,我们还要重视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构思与定位、科学性原则、景观生态性原则、历史文化延续性原则等。多角度审视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才能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水平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环境的建设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并且土地的退化和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到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城市的建设必须加强对园林绿化的建设,而城市建设的好坏,主要还是取决于对植物的设计应用,园林植物的设计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怎样才能协调好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形成环境良好、生态健全以及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系统,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
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指的就是利用植物作为设计的基本材料,有效结合园林当中的一些其他元素,按照植物的立地条件以及生长规律,利用不同形成的构图所创造出的不同的园林景观,用来满足人们在城市当中游乐观赏的需要,很多当前所进行中的研究都是从设计的基本原则处着手的,主要是在满足城市植物对环境和生态所产生要求的基础上,根据美学原理、韵律、均衡、调和以及对立统一的观念,来创造植物景观,作为园林设计的四大要素之一,园林植物的配置能够直接关系到整个园林工程建设的质量以及以后园林功能的准确发挥。
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生态学原则。对于物种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应当尽量避免出现直接的竞争,在对植物进行配置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准确按照艺术的要求和功能来合理选择植物的种类,保证景观效果能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种树时,应当将本土的树种作为主要的种树材料,适当选取一些外来的树种,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来选择,结合本地区长期以来园林种植的实际栽培经验,不断丰富园林建设过程中植物的种类。对植物进行配置时还需要按照草、灌、乔相结合的原则,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结合,慢生树与快生树相结合,强调园林植物自身的文化特性应当与环境相融合,尽可能地运用不同种类的植物,最终达到植物多样化的要求。
2、美学原则。对植物进行配置时要注意空间的变换以及纵向的立体轮廓,尽量要做到高低搭配,体现出植物配置的起伏有致和韵律感,将颜色、线条、形态以及体积加以对比和重复。每一种植物都具有自身不同的姿态,在进行配置时就应当要求植物与环境以及植物与植物之间相融合,并充分考虑植物在不同季节和不同生长阶段的变化。为了能够使得景观的效果更为丰富,应当将植被按照乔木、灌木、花卉以及地被植物的顺序由高到低进行合理的搭配,避免景观的效果过分单一,可以讲花期花色不同植物进行分层次的配置,为了能够使得落叶乔木可以显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在对落叶乔木和常绿植物进行配置时,要做到常绿植物高于或者是低于落叶树。反复可以应用到质感、色彩以及形状上,增加植物设置的趣味性,使得设计师可以在控制植物设计的气氛和风格方面有所突破。
三、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问题分析
1、空间组织设计。在园林植物的设计当中,植物的造景设计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内容,设计者利用植物自身所具有的一些天然特点,比如季相的变化、质地、姿态以及色彩等因素,可以构成不同形式的环境空间,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设计人员也可以根据园林中的不同需要,与山石、小品、地形、道路、水体以及建筑等相结合,共同营造出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观造景,带给观赏者不同的空间感受。
2、观赏特性的设计。植物不仅是一种可以用于绿化的重要元素,也是一种重要的色彩渲染手段,植物本身具有非常独特的姿态、风韵以及色彩美,在园林的景观设计当中不但能够创造出不同的空间,也具有非常强烈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下面所述的几个方面当中:
①植物大小。园林当中所具有的乔木是园林植物景观形成的主要元素,例如毛白杨、银杏等气势雄伟、树干通直,老年油松苍劲有力,利用这些树木进行群植或者是孤立栽培,都可以构成较好的园林主景,在对园林植物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的大小,其大小能够直接关系到植物景观的整个结构空间组成。
②植物色彩。那些具备漂亮的树形、美丽的花朵或者是缤纷色彩的植被,在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较为完美的景观设计应当是艺术性和科学性的有效统一,植物色彩应用的方法主要是类似色的配合、多色的配合以及单色的处理,观赏植物的配色设计主要体现在观赏植物的邻补色对比和补色对比,暖色花和冷色花以及类似色植物的应用,逐渐可以形成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象征。
③植物质感。除了具有不同的色彩之外,叶片还具有不同的质地和形状,例如棕榈科的植物起姿态比较优美,而银海枣、三药槟榔比较适合成行或者是成林种植,以此来营造出具有浓郁氛围的热带风情。
3 做好园林植物的景观设计
3.1 树立园林植物景观的规划意识
园林绿化是基础设施与植物景观对立统一的有效柔和点,没有园林绿化配置的亭台楼阁都是生硬和呆板的。因此,决策者应做到“先规划,后施工”,组织专业人员对园林植物的景观设计方案进行论证,衡量其是否与整体景观自然和谐。如多功能的城市性综合公园,应有供健身活动的大草坪,还要有为满足安静休息需要的疏林草地或密林;无论是浓荫蔽日的幽林小径,还是色彩艳丽、花香果佳的花灌丛,都要极大限度地满足园林绿地的使用功能和景观要求。
3.2 满足园林植物生长的生态要求
园林植物的景观种植设计要遵循植物生长的自身规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具体到园林植物生态配置,应该重视以下几点: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设计、适地而生。根据立地条件,结合植物材料的自身特点和对环境要求来安排,使其能生长健壮、优美;不能盲目引进推广外来园林植物,而应注重开发和应用乡土植物;二是重视生物多样性。如果植物种群过于单一,在生态上是贫乏的、景观上也是单调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应注意乔、灌、草结合,模拟和创建自然生态系统,有利于增加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提高景观质量和生态效益。
3.3 考虑园林植物景观的艺术要求
园林融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文学美于一体,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艺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绿地实用功能上的要求,取得“绿”的效果,而且应按照艺术规律的要求来选择植物种类和确定植物种植方式,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3.4 结合园林绿地的经济要求
城市园林绿地在满足使用功能,保护城市环境、美化城市面貌的前提下,还可结合生产增加经济效益。因此,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在不妨碍满足功能、艺术及生态等要求时,可考虑选择柿子、枇杷等对土壤要求不高、养护管理简单的果树植物,或选择核桃、樟树等油料植物,或选择桂花、茉莉、玫瑰等芳香植物,选择杜仲、银杏等具药用价值的植物,还有荷花等既可观赏又可食用的水生植物等,以充分发挥园林植物景观的综合效益,达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四、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逐渐开始摆脱原先的萧条和单调局面,植物的种类也逐渐开始从少到多发展,在园林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有些设计师单纯追求大手笔和大尺度的设计,很少栽植乔木树种,采用的通常都是由低矮的植物以及草坪所组成的不同的图像,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讲,植物绿化园林逐渐成为展览品,违背了其生态发展的原则,也不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有效途径。生态化是当前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环节,设计者应当将园林植物的适应性生态发展当做植物种植的主要依据,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的特点,真正体现出现代景观的整体风貌,遵循当地植被生长的一般规律,充分应用已有的植物特性,构造出城市绿化发展的多层次格局。
结语:
城市的建设必须加强对园林绿化的建设,而城市建设的好坏,主要还是取决于对植物的设计应用,园林植物的设计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基本原则以及设计内容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许君君,马力,王金生,杨文娟,童雨花,潘燕华,甘敏洁,祝嵩玥,袁常洪. 浅析苏州市吴中区张桥村产业布局及园林景观规划[J]. 中国园艺文摘, 2012,(04) .
【关键词】植物景观设计;城市环境;植物造景;景观效果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
植物景观设计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景观设计,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供人们观赏。随着城市生态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现代的植物景观设计概念不但包括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还包含生态上的和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 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植物是地域性自然景观的指示性元素,也是反映自然景观类型的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因此,植物景观设计成了现代国际园林景观中最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
2.1 植物可以改善城市环境
目前,我国的城市环境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问题,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人类战胜自然的同时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许多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如噪声污染、热岛效应盛行、空气质量下降、城市建筑增多导致绿地的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成为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多年经验证明,城市的植物造景是一个很好的改善城市环境的方法。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温度、湿度以及净化空气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创造适合城市居民生存的生态环境。
2.2 植物的景观效果
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具备了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向往自然,追求丰富多彩、变化多样的植物美,在植物造景中提倡自然美,创造优美自然的植物景观已成为新的潮流。
3.国内城市环境中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3.1 植物景观不符合当地气候环境
目前,一些城市环境建设者及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创造新颖的景观效果,盲目追求新奇高档。营造“欧陆风情”、“热带风情”等各式风格,导致“洋化”,“热带”植物在全国各地城市景观中“狂热”引入,“大色块、大草坪”的植物景观设计与“大手笔”作品的频频出现。然而,由于地区气候差异,导致所配置植物不适合当地生长,引进品种在当地环境内的长势日渐衰败。例如在干旱少雨、水资源原本就很紧缺的北方地区不适宜种植消耗大量的浇灌用水的草坪。
3.2 缺少植物多样性与群落层次
城市环境的多样性需要以植物的多样性为基础。目前,国内城市环境绿化中植物种类普遍偏低,居住小区的植物一般为100种左右,仅个别小区超过500种。如深圳市,居住区的绿化植物仅242种[1],但常用绿化树种有150种左右,只占当地野生植物种类(约2 500种)的6%左右[2],这说明丰富居住区园林植物种类的潜力较大[3]。另外,还存在部分绿化树种或外来树种(如垂柳、榆等)使用频率过高的现象。如吉林市居住区绿化用树种中外来树种占51.79%[4]。城市居住区绿化群落层次普遍不够丰富。如在小区道路和公共绿地中出现比例最高的是“乔+草”和“乔+灌”二层结构模式[5];再者,忽视落叶树种,常绿树种在小区中占主导地位。如上海很多小区的常绿树占压倒性优势,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的比例远低于上海地带性植被中的比例(0.9:1.1)。
3.3 植物垂直结构不合理,硬质景观比例较高
国内大部分城市环境绿化都只考虑绿地面积这一指标,因此在绿化时往往呈现出单纯的草坪,或者是单一的乔木层或灌木层,结构简单,层次感不强,虽然“绿地率”达到了,但植物群落稳定性较差,绿化效果不理想。有些居住区建成的商业街、步行街面积较大,中心绿地往往是以喷泉水景或建筑小品为主,即大面积的硬质铺装。武汉、长沙、南昌等城市,夏季的炎炎烈日下毫无树木遮荫,人们根本无法利用绿地。
4.解决对策
4. 1 适地适树
首先,城市环境植物景观的配植,要根据气候分布、土壤地貌、周围环境等自然状态,结合环境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进行适宜的选择。其次,应根据城市居民的年龄需求合理选择树种。注意选择无絮无毒、无刺激性气味、少花粉、抗污染力强、耐干旱瘠薄的绿化树种,尤以各地乡土树种为主。再次,植物设计时需考虑植物的喜光特性,做到适地适树,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功能。
4.2 丰富植物种类及配置模式,增加城市环境绿量
植物多样性是城市环境生态绿化的基础,一定面积的城市环境绿地应达到相应数量的植物种类。《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中规定:对生态型居住社区而言,华中、华东地区木本植物种类大于50种,三北地区应大于40种,而华南、西南地区应大于60种。另外,树种间的比例也是影响小区植物景观效益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区的适应比例不同。
城市环境植物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季相变化和生态作用,通过不同树种间的科学配比与乔、灌、草、藤和地被植物的复层混交立体绿化配置,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双向绿地系统,从而丰富植物景观,大大提高城市环境绿量。在居住区内为了增加绿化效果,可充分利用小区中的顶层、底层、空中、室内,进行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及阳台绿化,提高居住区的立体绿化效果。
4.3 景观设计应突出“人性化”、“生态化”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不能过于偏重低矮的地被植物设计图案造型,以满足较高的绿地率和视觉效果。绿化设计应该贯穿“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要求,增加绿量,满足使用功能的综合要求。植物景观设计要关注城市居民生活的舒适性,在植物配置时要重视季相变化,并结合城市的主导风向进行设计,以有效地阻挡冬季风和引人夏季风,减弱气候不利因素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植物造景宜多采用生态型配置,即以常绿树为基调树种,以乔木为骨干树种,以片植、丛植、群植为主,并注意地被植物及草坪的覆盖,创造生态型植物景观,努力实现城市环境“生态化”。
4.4 提升城市植物景观文化内涵
现代城市的植物造景,要从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资源着手,提炼营造文化主题。将植物景观组合成构图符号,与水体、景观小品等融合,共同体现主题文化韵味。城市的植物景观营造要注意标志性栽植,用植物突出城市特色,不同地区最好在植物配置上体现独特的风格。
植物景观设计发展的展望
植物景观设计对城市环境的发展,平衡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城市迈向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在大体上是极为有利的。然而,现在有的建设者或单位,为谋求眼前的利益,太过于强调人工环境的营造,而曲解了植物景观的真正含义,忽视了对城市生态环境方面上的影响,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但这只是局部的、暂时的现象,它不会因此而改变植物景观对城市环境发展的长远目标,只要通过植物景观设计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必将会营造出适合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的良好生态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 曾丽娟.深圳居住区绿地园林植物景观探析[J].艺术与设计,2007(6):79-81.
[2] 闫立杰.北方居住区绿化配置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5(1):83-84.
[3] 刘荣.深圳开展野生植物调查,仙湖苏铁等珍奇物种亟待保护[N].南方都市报,2006-11-21(A42).
【关键词】景观设计;植物景观设计;景观效果;植物造景
【 abstract 】 the people in nature aesthetic object-image called it "scene" or landscape, the scenery. This object is not only a single elements of the image, but in the space environment of factors in the common representation, they have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division, supplement each other manifests the landscape effect, and landscape plant landscape tha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landscape is i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lant landscape design concept and importance, and puts forward the plant landscape design in residential area of the problem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is problem.
【 key words 】 landscape design; Plant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effect; Plant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绪论】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人—建筑—环境”的学说,使建筑学、心理学、环境学和生态学互相渗透。这种生态化的现代居住观,给小区环境设计注入了新的内容,也向小区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园林设计师开拓新思路,在设计中注重环境的生态性及景观效果,力求建设高品位、高质量的绿化空间。
1.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的四大要素包括土地、 植物、水体和建筑。植物是景观要素中重要的自然要素,它是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变化的,而且,它与其它自然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并相互作用着。植物是环境的构成,又是主题的烘托甚至是表现者,所以景观植物在景观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植物景观设计是指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园林景观建设,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花卉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空间,供人们观赏。
2.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2.1植物可以改善城市环境
目前,我国的城市环境已经成为各方面关注的问题,随着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许多问题接踵而至,如噪声污染、热岛效应盛行、空气质量下降、建筑增多导致绿地的减少等。面对这些问题,多年经验证明,城市的植物造景是一个很好的改善城市环境的方法。
2.2植物的景观效果
完美的植物景观,具备了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
2.3植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植树造林除了能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而且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温度、湿度以及净化空气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植物能创造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
3.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现今的问题
3.1植物景观不符合当地气候环境
目前,一些开发商为了创造卖点,盲目追求新奇高档,在居住区中营造“欧陆风情”、“热带风情”等各式风格,导致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出现两个极端:①大草坪泛滥,虽然大量种植草坪能够使园林小区在短期内尽快见绿,提高视觉效果,但这样也给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修剪、浇水、除草、打药,既费工又浪费了资金,造成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浪费。②乔木、灌木、草坪模式的滥用,虽然这是一种生态效益得以最大限度发挥的模式,然而一味滥用,往往会造成城市园林建设的绿量与环境建设中景观质量的不成比例。
3.2缺少植物多样性与群落层次
城市环境的多样性需要以植物的多样性为基础。目前,国内居住区绿化中植物种类普遍偏低,一般为100种左右,仅个别小区超过500种。
3.3植物垂直结构不合理,硬质景观比例较高
现实的园林规划与植物造景中,过度考虑理想状况下的植物生长情况,使得居住区实际情况中,大多数树木的生长体积、生长率都低于同等条件下自然界中的植物,致使其造景效果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
4.对策
4.1适地适树
首先,居住区绿化树种的配置,要根据气候分布、土壤地貌、周围环境等自然状态,结合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进行适宜的选择。其次,应根据居住区绿地人群的年龄需求合理选择树种。注意选择无絮无毒、无刺激性气味、少花粉、抗污染力强、耐干旱瘠薄的绿化树种,尤以各地乡土树种为主。4.2丰富植物种类,科学配比树种
4.3景观设计应突出“人性化”、“生态化”
现代居住区绿化设计应该贯穿“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要求,增加区绿量,满足使用功能的综合要求。植物景观设计要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在植物配置时要重视季相变化,并结合城市的主导风向进行设计,以有效地阻挡冬季风和引人夏季风,减弱气候不利因素对小区环境造成的影响,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植物造景宜多采用生态型配置(即以常绿树为基调树种,以乔木为骨干树种,以片植、丛植、群植为主,并注意地被植物及草坪的覆盖,创造生态型植物景观),努力实现“生态化”。
4.4丰富配置模式,增加小区绿量
居住区绿化设计要充分考虑季相变化和生态作用,通过不同树种间的科学配比与乔、灌、草、藤和地被植物的复层混交立体绿化配置,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居住区双向绿地系统(即以宅间绿地和组团绿地为“点”、以沿区内主要道路绿化带为“线”、以小区游园和居住区公园为“面”相结合的水平绿地系统。
4.5提升小区文化内涵
现代居住区的植物造景,要从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资源着手,提炼营造文化主题。将植物景观组合成构图符号,与水体、景观小品等融合,共同体现主题文化韵味。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营造要注意标志性栽植,用植物突出小区特色,不同小区最好在植物配置上体现独特的风格。
4.6合理应用地被植物
地被植物的合理应用既可覆盖地表,增加小区植物多样性,又是实现春景秋色的坚强后盾。居住区地被植物的应用也可采用花坛、花境、林下地被、缀花草坪等多种形式,做到“以人为本、返朴归真”的自然美化效果。
5.植物景观设计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