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工作督导计划范文

社会工作督导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工作督导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工作督导计划

第1篇:社会工作督导计划范文

关键词 ITP环形模式 社会工作实习 督导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目前,在社会工作实习教育领域的研究多集中于实习教育体制的设计、实习模式的建构等宏观层面,如刘淑娟提出目前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及相关对策。肖小霞提出目前社工实习教育中的问题来源于角色模糊与冲突,应协调学校、学生和实习机构的关系。学校课程所传授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巧,大都止于认知层面上学习,无法保证学生能够进一步转化成专业的服务能力,也无法去除专业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不适当的感受、偏见和态度。因此,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实习是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转化的重要环节。1986年,加拿大的玛丽昂.博戈(Marion Bogo)和伊莱恩.韦达(Elaine Vayda)提出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理论与实务整合的ITP(In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环形模式。该模式就像炼金术士的神奇咒语,是教育者用来将学习社会工作的学生变为社会工作者的魔咒。实现该模式的方法多种多样,督导者是这个教育环节的重要角色。由于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和相信人的潜能,社会工作实习教学中,督导者也应支持人文主义的教学观,强调尊重学生的尊严与价值,鼓励学生自我决定和自我引导。因此,文章试图探讨在人文主义视角下ITP环行模式中社会工作实习督导策略的建构,结合Z小学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探讨语言在督导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得以调动被督导者的潜能,寻找灵活多变的介入点与介入方法,共同建构本土化处境下的学校社工服务模式。

2社会工作实习教育ITP环形模式的基本逻辑与借鉴意义

加拿大的玛丽昂・博戈(Marion Bogo)和伊莱恩・韦达(Elaine Vayda)早在1986年就提出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ITP(In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环形模式,即理论与实务的整合模式。该模式由回溯、反思、联结和专业回应四个环节组成一个环形过程,回溯是信息的获取,是该过程的起点,是关于某具体实务情境所有实务信息的的回想。反思是ITP环形的下一步骤,是社工对实务情境的个人联想,个人的联想可能源于个性特征、特定的生活经历、内化的文化价值观念,反思的目的是帮助社工就其对未来工作的潜在影响作出分析。

联结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专业回应是ITP环境模式的第四步骤,即社工依据新的想法、知识和感悟制定具体计划,采取特定行动来解决问题。专业回应是选择和实施计划,为下一步的情况做好准备。ITP的创始人认为该模式会帮助实习督导对自身经验和学生的经验以及学生和实习督导之间的互动进行检验。

ITP环形模式的产生源于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始于实务的这一经验事实,督导的担任者均是曾经从事社工的人员,无论是社工抑或督б耘判的态度反思日常时间中的专业行为、思想、态度、价值与感受,再融入理论和科研。对于中国大陆而言,随着社工机构的蓬勃兴起,社工学生的实习规避了原有政府机构实习中被行政化的风险,有了更专业的平台。在一些社会工作发展刚起步的地区,督导的力量较为薄弱,多数督导仍为高校教师 因此,当面临着督导拥有大量的理论知识而基层实践经验缺乏,学生对理论知识知之不解的的处境和实习情景复杂多变等因素时,督导与实习学生的共同实践合作、摸索本土化的专业实践方法就成了必须的选择。ITP环形模式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模式,为社工实习督导提供了一个框架,但具体的操作策略,则需细化。

3 Z小学社工服务项目中ITP环形模式的运用

3.1 Z小学社工服务项目简介

Z小学是某市的一所私立小学,实行全封闭式管理。2014年Z学校与某高校社工专业共建,成为某高校社工专业课外实践基地。第一学期实践中总共有20个学生参与,由笔者担任实习督导。项目持续4个月,在这段时间,20个学生两人一组完成10个个案。

3.2 ITP环形模式下的督导策略建构

以社会工作实习教育ITP环形模式为蓝本,Z小学社会工作实践项目的督导策略可分为四个阶段:

3.2.1运用相关影响提问引导回溯与反思

ITP环形的第一阶段――回溯,要求从业人员(不管是学生还是社工)获得并呈现实务资料。回溯是一切实习指导的基础,可以用的方法很多:直接观察、录像和录音、书面记录和口头报告。这些方法形式各样,各有利弊。对于直接观察,需要有相关的设备如单面镜等。督导的直接参与观察,会引起服务对象的不安,尤其是在个案辅导的过程中。因此,直接观察在实习教学中运用不多。而录像和录音、书面记录和口头报告,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让学生呈现实务资料。录音和录像更清晰直观,但需征得服务对象的同意。书面记录是指将整个服务过程记录下来,但耗时过多。口头报告简洁方便,但事实呈现清晰度与完整度不够。回溯的多数方法是抓住面谈中的事件和互动,深入关注互动过程中的资料,尽可能获得对情境的完全理解。回溯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以规避单一方法的弊端。在本次的Z小学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实习教学中,督导指导学生采用了录像、书面记录和口头报告的方法呈现实习情境,此外,督导还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两次主题小组活动。项目开始之前,督导召集学生开督导会,交待了实习事项及要求。对于个案辅导,督导要求学生完成服务对象的需求评估、介入计划和每一次介入的过程报告;小组活动则需要完成小组策划书和过程报告和总结分析报告。在第一次督导面谈的开始阶段,督导可以使用相关影响提问的技巧,邀请学生讲述实习时发生的故事,描述问题对其生活的具体影响过程和范围,帮助学生呈现具体的实习情境,如督导可进行以下相关影响提问:我想了解一下你们这次介入之后主要的感觉是什么,就是说觉得很难或是有些觉得做得不错的或者是很困惑的。

引导学生反思个人经历、内化的价值观对实习的影响。ITP环行模式的第二个阶段――反思,可以跟各种回溯方法共同使用来帮助学生得到实务现象的个人主观反应。在回溯这个阶段中,督导运用相关影响提问鼓励学生阐述自己对实务、对服务对象的感受和想法。当学生既时产生有关其他生活体验联想时,从其生活体验联想开始,帮助学生对比自己的个人体验和现实的情境。

以本次实习项目为例,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如服务对象的不配合、辅导方向的不明确等,学生会对自己的困境进行归因,或者归结于外在环境,或者归结于个人本质特征。这是学生在实习中的反思,单一的将问题归结为个人特质,会使学生产生自我挫败感,从而降低专业认同度。若将问题全部归结为外部环境,这样的反思会使学生错过自我成长的机会。笔者通过对督导过程录音资料的整理分析发现,在初次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时,10个学生中有7个学生遇到了困难,其中5位学生将问题归结于个人特质认为“看来自己不适合当社工”“不知道要怎么和孩子说什么”等。其余两位学生在督导会中谈到“他们实在是太调皮了”、“实习太无聊了,他们都不配合”等。在督导过程中,除了第一阶段回溯了解实习情境,督导还需要引导其反思,鼓励学生辨识自己对实务资料的感受、想法和假设,鼓励学生将自身的行为作为一个影响实务情境的因素来考虑。

3.2.2运用语言的激励作用寻找实习中的特殊事件,实现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联结

有意识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个步骤就是联结。此步骤的主要目的在于鉴别并标识出那些有助于解释实务资料及引起主管反应的知识,并最终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专业设计中。

督导情境一:

A同学:那他就在旁边的。

督导:那你们没有站在后面和他一起说?

A同学:其实就是我们说话的时候,这个小孩经常不理嘛,那个时候电视开着。然后他母亲也没有关,那个小孩听听也就开始看电视了。然后我们要讲话的时候,每次都是讲了半天,真的很绝望,跟他感觉实在沟通不下去,只有转向母亲去讲。

督导:是啊。那像这个时候,那你们两个人当中,至少要有一个人,最好是女的,你要走到孩子旁边,要站他后面,要说这个话,很厉害,不要这么简单说。

以上对话是在从第一次面对面督导的对话中截取出来的。第一次的服务介入,两位同学最困惑的问题是还无法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沟通不顺畅。A同学曾感觉“绝望”、“受排斥”等。督导通过分析服务对象行为产生的原因,帮助两位同学将与服务对象沟通不顺畅的问题与其自身分开,告诉实习社工关系处理不好,与自己的对一些场景的处理方式有关,在此环节中督导引导实习社工将个案工作中的共情同感这个知识点与实际的场景相结合,实现了知识、价值观与实务的良好结合。

3.2.3运用开启新故事的技巧实现专业回应

ITP环形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即专业回应,社工依据新的想法、知识和感悟制定具体计划、采取特定行动来解决问题。专业回应是选择和实施计划,为下一步的情况做好准备。每个情境都要求社工和服务对象对需要即时优先处理的问题做出选择。督导可运用开启新故事的技巧引导专业回应,如

督导情境二:

督导:觉得有点希望,能够做到这里,是不是?前几次都懵着脑袋了,压力很大。接下来你们会以什么为重点呢?

实习社工:接下来我估计是搞她的学习为重点,然后学姐不是说他们以前做过一个监督表,然后我们问了么,问她效果怎么样,她说很用,然后问她母亲效果,她也说很有用,而且说很愿意继续在……

督导:但是他母亲又担心怎么办,她母亲觉得叫你么来主要是学习上的问题,但你们都来了那么多次了,现在还不谈学习,还在这个东西。

A同学:所以我就想边玩边学。

督导:这不是妨碍他的时间吗,也许你们不来她还能学几个单词,你们来了她还学不了单词了,那你怎么办,她母亲如果这样说。

A同学:就是跟母亲聊的同时我们可以看看她作业啊,至少能让她把作业拿给我们看她不会排斥。

督导:你觉得不会排斥是吧,以前试过吗?

A同学:恩,有……

从以上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讨论不同的看法,实习社工有机会做出比较并预测具体干预的可能效果。ITP环形模式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对情境的概念化理解,从而可能对实务情境作出更有依的回应。学生会对实务中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有把握。

4总结

ITP环形模式为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提供了一种模板,实习督导可以教学生分析的过程,从实务行动开始,走完这个环形。该模式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过程来回溯实习资料,检测资料以获得其中的主观含义,将其同社工专业的基础概念相联系,最后将这些知识和理解转化为具体的干预计划。当然,在运用该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整合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呈现实习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辨对其所面对的实务现象的个体主观反应,以便进行实务和理论的联结,为下一步的服务计划作好准备。

基金项目:2014年福建省教学改革项目(JAS14724)。

参考文献

[1] 刘淑娟.社会工作实习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成人教育,2010(03):18-19.

[2] 肖小霞.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困境与出路――角色理论的视角[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7(02):4-7.

第2篇:社会工作督导计划范文

一、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的重要性社会工作重视实务的专业性质决定了专业实习教育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在社会工作教育中,实务训练和专业实习是影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因素。

1.专业实习教育是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关键环节。社会工作自西方传入我国以来,虽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其模式和理念与其发源地相比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前课堂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大多源于西方社会工作经验的总结与提炼,我国的现实状况未必一致。所以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实习实训,才能让学生发现实际与理论的差距,注意到理论知识的本土化应用特点,然后方能去除学生照搬书本理论模式的弊端。

2.专业实习教育检验课堂教学的效果。我国人文社科类高等教育中,实习实训经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仅仅重视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一般而言,人才的价值源于对社会应用的效益。课堂教学所授知识很多缺乏社会现实的检验,故而对于当前的大学生而言,能不能谋得一个工作岗位的关键在于能否用自己所学知识为社会创造效益。那么专业的实习教育正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社会现实,而不再一味沉浸于书本和教师的课堂知识讲授。

3.专业实习教育是学生走上社会岗位的前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当前高等教育关注的重点。能否把培养出来的学生送到合适的岗位上,也是检验一个专业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专业实习教育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联系社会的纽带,使学生能够快速而灵活的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的状况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当前内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实习情况如何,又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呢?笔者以河南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为例进行了调查。该校社会工作专业在2007年开始招生,截至现在社会工作专业共招收了5届近400名学生。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主要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至今为止参加实习的学生近300名。本次调查以该校2007、2008、2009三届203名学生以及专业课教师、院系主管领导教师、实习机构工作人员等人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结构式访谈的方式调查。访谈主要涉及实习机构或岗位的选择的自由度、实习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实习内容的专业性程度、实习效果的评估评价、实习督导的质量等几个方面。

1.实习机构或岗位的选择情况。在调查中发现,2007、2008两届学生的实习机构或岗位基本重合,大二时主要集中于各个基层社区或街道办事处,大三时主要集中于民政工作系统的老年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和救助管理站三个机构。

2.实习的时间。该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两次共9周,约360个小时。第一次实习安排大二年级的暑假期间,称之为社区实习,3周的时间;第二次实习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6周的时间。按照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或者社会工作行业的要求,社会工作实习时间不得低于400个小时,这是对内地社会工作学生实习时长的要求。该校的专业实习时间勉强符合要求。

3.实习的具体工作事项。该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两次实习的工作内容调查结果如下:(1)社区实习中,主要是通过实习深入基层,了解社区机构的工作事项、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同样通过深入基层开展工作了解基层人们的需求。具体的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项:在社区组织活动、开展社区调查以及其他的日常办公工作。而实际上真正参与了社区活动和社区调查的学生比例仅占同期参加实习学生总数的34%,更多的学生实习时是辅助工作人员进行日常工作的办理。(2)机构实习中,主要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了解特定群体的现状和需求,并且针对特定的机构和人群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思考问题,给出一般性的救助措施。不同机构的具体实习内容差别不大,比如在老年福利院的实习工作主要是负责为老人配送药物、做饭和打扫卫生等;在救助站的工作职位分别是办公室助理、保安人员(负责看管救助站里需要遣送的流浪人员)和寻找城市流浪人员;在儿童福利院实习的工作内容较为丰富,有烧水、照看儿童和陪孩子游戏等等。

4.实习的效果评估与督导工作质量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机构实习的评价相较于社区实习要高得多。但是在问及是否运用过专业方法进行工作时,只有不到10%的学生表示尝试过,但因自己缺乏经验而未完整地做下来。绝大多数学生也没能站到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角度考虑如何去帮助他们。实习督导情况同样不尽如人意,多数学生表示并没有得到实际意义上的督导。

学校指导老师了解实习的基本情况,因实习工作内容几乎大多无关社工实务,故并未从专业角度进行督导。而机构的实习督导,大多不具备专业的社工督导资格,仅仅进行日常工作的指导。不过在调查中了解到,通过实习,大多数学生对弱势群体有了最真实的感触,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增加,这是社工专业实习的重要收获。 5.实习工作的发展。至2009级学生实习时,对社区的实习工作满意度远远低于前面两届学生。在机构实习时,对于实习机构的选择为同学们预留了很大的空间,实习机构的选择相对灵活一些。增加了实习的机构,比如心理咨询协会、政府拆迁工作办公室以及其他只提供少数实习岗位的实习机构。这批同学对实习机构的选择满意度明显高于前面两届。

三、当前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笔者了解了该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近几年的实习状况,同时也发现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第3篇:社会工作督导计划范文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建立于一套价值理念基础上的应用型专业,其实习教育方面长期以来一直倍受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就其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对实习教育模式在不同的层面、程度和规模进行了很多大胆的尝试和积累,取得不少成果。本文就在这些成果与笔者初步尝试基础上,提出当前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关键之一——在于建立和完善实习基地及其督导制度。

笔者认为在当前大部分实际工作机构只是“准社会服务”的情况下,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要达到其实习目的是困难的。解决此困难的途径之一是先协助机构逐步转变成“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并建构一套督导制以保证学生实习质量。在专业人士和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应采取灵活、变通,多方挖掘资源,结成一个政府、学校,和国内外非政府组织及教学团体的三方面“伙伴关系”。针对某一机构的特性和环境,在介绍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工作方法下,共同参与合作,总结以往经验,使机构自身得以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一个真正开展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教学与科研基地。从而以点带面地促进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一直是其专业教育和发展的薄弱环节。虽然学生以不同方式和程度参加实习,因学校而异,到政府的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开展实习的,其形式或并列式、或分散式、或集中式、或混合式,学生都以不同程度获得一定的锻炼,但远远不能达到实习目的即与目标人群工作相关知识,方法和技巧以及态度的获得。这里的问题有许多共同之处,即:人力问题,经费的困难,以及与实习机构的关系等。缺乏足够的数量、受过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实习督导训练的老师和经费的缺乏限制教学工作的进行(马凤芝,1996);实习机构对实习者的限制使得后者难以全面进行实习,不能获得全面的实习经验和技巧(史铁尔,1998)。而目前大多社会服务机构,就其工作性质来说只是“准社会服务机构”(马凤芝,1996),工作人员虽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指导学生的方法是零散、随意乃至欠缺指导技巧和意识的情况下,要把其经验有效地传给学生也是有限的。更不乏有一些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认识和应有的态度,其工作的方式会给实习的学生起负面的作用。

为解决以上问题,不少专家和学者不断在研究并通过实践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实习方式和原则。其中包括:

1.大量培训合格的督导教师,这里包括送到香港和请到内地来培训

(夏学銮,1994),(阮、麦,1996),(吴温淑芳,1996);

2.向政府倡导以获得其社工教育经费的投入;

3.建立政府(民间)社会工作部门(机构)与社会工作教育训练学校间的伙伴关系。达到教、学相长,教育与实际工作相互促进的目标。(马凤芝,1996)

4.在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的原则,如:实习就近原则、专业相实原则、互惠原则等(陈、苏,1994)。

以上的方法和原则对推动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笔者认为有其局限性。就向政府倡导获得社工教育经费来看,倡导归倡导,但真正落实恐怕还有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不能停止的。发展与海外发达地区(如香港)社会工作教育的合作已进行了十年有余,其中人员培训和资料引进都作了很大的贡献。但就其范围来看恐怕局部性高于全面性。诚然,追溯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与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相联的特点,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大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得以先发展起来是符合其发展规律的。但中国现在经历的社会转型却是覆盖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是跨地区的。因此,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应针对其地区特点,充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资源采取主动和变通等多种渠道来发展社会工作的实习教育事业。

同政府机构结成伙伴关系,是中国社会工作得以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但在结成了伙伴关系后,机构可以提供实习场所,但是否能让学生得到专业实习却是问题。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大多机构属于政府的职能部门,工作方式方法有异于社会工作专业。虽然不同的机构因领导对其工作的认识以及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其工作经验积累有所不同,但都需对其经验进行总结并得到理论方面的升华。按理学校的社会工作教育者可以协助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但由于目前教育者们大部分是从其它专业转向而来,既缺乏理论学习,也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去研究指导实际工作是明显不合适也难于胜任的。

为了解决上述“两难”的问题以应对专业社会工作急需在中国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应把国外和海外资深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士邀请进这个“伙伴关系”中来作为参谋,从两方的合作关系发展为三方的合作关系。以机构和社工教育为主体,机构为舞台,专家为参谋。通过三方面的合作努力,把机构准备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服务机构”,从中物色实际工作的督导员,与教师实习督导配合,建立一套完整的督导体制。

显而易见,要达成这样的“三方伙伴关系”是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长期艰辛的努力。但就笔者的初步尝试看来,这不是不可能的。社会日益开放、改革的深化、发展要求所带来的压力以及专业社会工作被社会,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从事社会福利工作干部所认识都为机构与学校结成伙伴关系的可能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第三方面”参谋角色的引入有一定的难度。这里社工教育工作者需要做不少组织联系、协调、说服、论证的工作。获得机构上下级应允和支持的情况下,设立研究项目并以项目向国内外基金会申请以求资金援助。同时,从当地社区里,无论是外国人还是本国人、港澳人士,挖掘具有社会工作教学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以求他们协助开展机构的工作、工作人员的培训以及制定督导培训计划和联系海外相关资源等。

三方面的合作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应根据当地的资源以及机构的特点来灵活把握。下面笔者就已开展的部分合作作简单介绍,旨在通过探讨,探索这样的看法和做法的可能性,使其操作过程更具科学性。

1.通过合作项目以获得师生培训方面。

例如: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其中的一个项目是与英国儿童救助会(SCF)合作,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对昆明流浪儿童状况的调查。此调查历时一年,访谈儿童人数百余人。其中建立个案跟踪,参加此项目调查的学生前后有50余名,跨四个年级。调查前我们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SCF给学生提供了联合国儿童权益公约(CRC)的培训,并请专家提供调查方法的培训。调查中期,我们通过驻澳门的巴迪基金会请资深社会工作者给学生培训关于磋商和心理辅导的技巧,并把所学技巧通过三人一组的形式用于调查中,这些培训都是用参与式方法进行的,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授课方式而带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界限,增强了师生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认识,并在调查实践中得以运用,师生一块得到了极大收获。

与此同时,我们与当地收容遣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现与英国儿童救助会在流浪儿童问题上一起结成三方的合作关系,三方努力对人员就其专业道德和工作方法进行专业参与式培训,目的是使工作人员了解不同方式用以总结以往工作方式的优和劣。其间社工教师参加培训并定期参加机构的工作以锻炼自己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指导学生打下基础。

在机构工作人员内物色并培训社工学生实习督导员,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建立督导制,包括督导与学生的搭配;督导的方式(一对一的;小组的;机构督导和教师督导共同的等等多种模式);督导的时间分配;督导对实习学生的评估方式等。

2.挖掘当地资源方面。笔者发现在当地外国人社区内,有不少是具有社会工作文凭和资深的社会工作者。他们可能是在学习中文,可能是某个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的雇员,社工的教育和自身的素质使他们很愿意为所在社区出一分力,而不计较报酬。为此,我们在一门海外社会工作介绍课程上,组织不同国家的社会工作者到课堂上介绍其国家社会工作状况以及他们的工作经验。目前来介绍的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挪威等国家。学生反应很好。

同时,我们请其中的人就其背景和经验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心合作的项目中来,有心理咨询服务的,有帮助戒毒工作的、有青少年儿童问题工作的。这类工作正一步步展开和尝试中,争取总结经验。

笔者认为尝试“三方伙伴关系”的模式,需要具备至少以下两个要素:

首先是机构的选择。离学校的远近是一个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实际工作机构内有或潜在有总结其以往工作方法,使其工作得以提高和完善,并逐步专业化的要求和愿望。最好机构或机构的主要领导有同海外打过交道的经历。

其次是社工教师要有充当多种角色的准备,从而对自身的要求也很高。不仅是学校教师,更是倡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协调员和“开拓者”、“资源媒体”、“创新者”(黄新鲁,1998),须要有“公关本领和人文技巧”等(夏学銮,1994)。

“三方伙伴关系”的作用及意义:

第一,充分利用和开发潜在人力资源以弥补合格督导人员的不足。

目前资源有限,且比较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大量培养提高专业师资队伍是有困难的。只有就地取材,挖掘机构里资深的工作人员并在专业方面给予一定的专业培训。

第二,教师得到实务工作的培训,可补上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不足。

针对中国的国情是大部分致力于社工教育的学者都转行于其它专业,基本上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专业知识的基础并不扎实,加之,长期以来学者的学问大多是从“书斋”里作的,对实际工作部分具体实施欠缺了解和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去指导学生实习必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增加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和接纳度。

促进社工在中国的发展,从基层工作起使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得以认可。

第四,使现有的实际工作规范化和管理科学化。

第五,使一些方法和技巧得以“本土化”。

总结以往工作经验,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教育。

笔者进行了初步理论和实践的尝试,提出通过政府,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及海外有关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结成三方合作关系,在政府的实际工作部门如一些社会福利机构内由国际非政府组织出资或出力给机构里的实际工作人员提供多方面培训和指导(如:价值理念、专业社工理论、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及督导制等)。学校方面在参与培训同时也介入机构的日常工作,一方面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来了解和认识中国福利服务的实际状况,并对其优秀的经验型方法进行专业层面的思考和总结,使得社会工作在中国社会里扎根,以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在政府的支持下,把社会福利机构作为一个社工实习基地,通过国际非政府机构在资源、理论和方法上提供培训以建立和完善一套社会工作实习督导制有利于促进社会工作在中国的专业化、本土化和标准化。对中国目前社会工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思斌、马凤芝《保证社会工作质量的途径探索》(《社会工作》)1994年第五期

2.陆士桢《论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培养》,(《中国社会》)1998年增刊

3.贾秀总《对大专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思路的探讨》,《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增刊

4.马凤芝《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模式与选择-北京大学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经验》(《发展探索本土化-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1996。中国和平出版社:北京。

5.夏学銮《关于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实习的设想》(《华人社会的社会工作教育:现状及发展会议论文集》)1994,亚洲及太平洋区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香港。

6.黄新鲁《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工作人员的角色》(《中国社会》)1998年增刊

7.史铁尔《社会工作实习-方式与效果》(《中国社会》)1998年增刊

8.林孟秋《社会工作之实习教育:理论与现实》(《发展探索本土化-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1996。中国和平出版社:北京。

9.阮曾媛琪、麦萍施《社会工作教育交流的回顾与反思:从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学系的经验说起》(《社联导刊》)1996第十期

第4篇:社会工作督导计划范文

——社工服务中心年度工作总结

2015年,是欣心机构壮大年,也是丰收年。具体通过以下进行总结:

一、常态工作系统化:

2015年,全年常态工作更加系统化,一共完成了以下工作:8场内训、8次

外训参访、5场澳门督导、36次巡访督导、24场推进小组会议、2场总结会议、

2场项目结项会议、3次项目评估、1场全国现场展示会、1场项目培育考察会议、

3次招聘工作,最后宣传工作方面:电视新闻2次、报纸8篇;机构网站、微信280篇。通过每项常态工作,体现出工作的服务质量,同时也看到每一次都在进步一点点。

二、机构迅速壮大:

1、团队不断壮大

2、项目的拓展壮大

"育才护林"学校社工项目是欣心的品牌项目,通过项目将近三年的运营成效,成功拓展了金湾区学校社工试点督导项目,及推动金湾区社管部对学校社工项目的接棒趋势。戒毒心理康复项目的口碑,也促使戒毒项目继续延续。通过机构社会工作学、心理学的专业团队,新开拓了社区微项目:拱北街道办的"爱溢心菲"——心理咨询进社区项目、翠香领航微公益"巧学NO1.——高效能学习技术训练营".

三、获得多项荣誉:

通过欣心全体同工的共同努力,我们在过去的一年里,硕果累累——机构及机构同工荣获3项省级荣誉、5项市级荣誉。省级荣誉分别是:广东省社会工作宣传先进单位、广东省社会工作创新项目设计三等奖、张嘉玲获得广东省社会工作教育与实务协会"优秀论文"奖;市级荣誉分别是:学校社工项目荣获珠海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奖、机构督导杨莲清教授获得2015年珠海社会治理创新人物奖、赖秀文和吴向明荣获市社会组织"身边力量"演讲比赛二等奖和三等奖、

戒毒心理康复项目荣获香洲区社会建设创新专项资金扶持项目优秀奖。

四、新年计划:

1、项目服务专业化——凭借"双师模式",运用社会工作学及心理学的专业能力,继续做好欣心的服务品质。

2、内部资源共享化——把机构内部同工每个人的专长、服务特色都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让同工在实务工作中真正做到"接力不费力".

3、培训督导精细化——培训系统是打造精英团队的一个平台,实践实操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培训课程,让每位同工在新的一年都有更大的成长和进步。

4、资源链接平台化——本着"走出去,迎进来"的开放性思想,链接机构外的各项资源,辅助同工开展服务,让个案有更多社会资料的扶助,活动有更多创新的模式加入,推动服务形成更多元化、服务成效更优秀。

五、分享:

1、"感恩".感谢各位同工在过去一年的积极投入、配合、支持、包容。

2、"合作".要有合作共赢的思想,任何时候,考虑问题都要站在多方角度进行。

3、"沟通".工作中,一定要多沟通,接受任务前、执行任务时、完成任务后,都充分而及时的沟通,才能促使任务圆满地达成。

4、"规范".思想、行动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逐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这样才能在常态工作中做出规范的服务及工作资料,不能临时抱佛脚,这样大家累得没有效果。

5、"创新".鼓励求异思维,并大胆地提出来,从机构管理创造这样的活跃感言的气氛做起。

第5篇:社会工作督导计划范文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课程教学;教学改革;能力为本

医务社会工作的概念是动态变化的,反应了医务社工实务的结构性发展规律。学者认为,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至今已经超过了百年,一开始医务社会工作(medical social work)更多的是在医院内关注病人和家属的生理、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称之为医院社会工作(hospital social work);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健康模式,医务社会工作的范畴延伸到了医院外,被称之为健康照顾社会工作(social work in health care),主要指社会工作者协同医护人员等,在健康照顾情境中为病人、家属及社会等层面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活动的总称。但我国目前教育界都使用医务社会工作而非健康照顾社会工作的概念。

而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医务社工目前成为了现代健康照顾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机构主要分布在北上广地区,多是医院、街道社区等层面,也实行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机构服务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现象,也存在医院自己设立社会工作部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情境。据统计,到2020年中国需要专业的医务社工人数超过10000人,但全国范围内开设《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高校数量较少。总之,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迟缓,社会需求大,而开设《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高校少。

一、高校《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教材选用与分析

民政部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的书中对中国现阶段的医务社会工作进行了建构,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医务社会工作主要由四大组成部分:一是公共卫生领域社会工作(含家庭健康与社区健康卫生),二是医疗机构与疾病治疗领域社会工作,三是精神卫生领域社会工作,四是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社会工作。其中第四部分内容笔者认为具有十足的中国特色。

《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遴选的一门选修课程,主要介绍医务社会工作的概念范畴、历史与现状、理论与适用范围,重点介绍医务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和优先服务领域、社会工作者的职责和角色等。这是我校社工专业开办15年来第一次开设《医务社会工作》课程。

因为是选修课,所以没有指定学生要买教材,最终笔者在备课时主要选择了三本教材。一是美国洛伊斯.A.考尔斯著,刘梦和王献蜜等人翻译的《医疗社会工作――保健的视角》。这本教材的优点在于他关注的内容除了医院社会工作、社区卫生社会工作外,扩到到了人类的健康和保健,视野更为宽广而且具有国外的视野。二是选择了刘继同老师主编的《医务社会工作导论》。刘继同老师是国内研究医务社会工作成果较多、将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结合得较好的老师,其领头编著的《医务社会工作》教材体系和内容更为完整。三是推荐香港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编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手册》,这本手册是香港督导广东社工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的主要经验、流程、模式,穿插了许多真实生动的案例,具有实务性、可操作性和本土性等特点。

当然,目前国内诸多的《医务社会工作》教材越来越多,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一是教材中的理论部分过多,实务案例过少。二是教材中实务部分过多而理论体系、价值和伦理的介绍不足。三是教材中本土的案例不多,西方的案例让人阅读了显得陌生,本土的案例显得过长需要精简,或本土的案例涉及的领域过窄。四是许多教材都是大量的文字篇幅,缺乏图表,阅读起来很枯燥。五是许多教材没有在每章后设置问题或课后作业,没有回顾重点难点,不利于学生去把握重点、学以致用。六是许多的医务社会工作教材的内容与实际的医务社会工作对人才的能力、知识体系的要求脱钩。

二、高校《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目标、内容设计与教学方法和理念

笔者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医务社会工作的学科知识、理论、方法、领域;《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能力目标是拓宽学生医务社会工作领域和实操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服务对象的接纳,并能运用社会工作等相关知识来开展服务、动员资源,解决问题、提供帮助。《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健康自觉意识;提高学生对不同服务对象的接纳度;培养学生对病患和困境群体的自我调适能力。

在内容设计方面,笔者对《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内容做了如下的安排(以36学时为例):

第一部分 课程导论(2学时)

第二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概论:定义与定位(2学时,重点难点)

第三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的历史与范畴(2学时,重点)

第四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的现状与未来的形势(2学时,难点)

第五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的知识结构与实务基础(2学时,重点)

第六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的活动策划与分组实践(2学时,难点)

第七部分 医院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与伦理(2学时)

第八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的分组实践环节(2学时,重点)

第九部分 罕见病与社会工作(2学时,重点)

第十部分 艾滋病防治与社会工作实务(2学时)

第十一部分 残障群体与社区康复(2学时,重点)

第十二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的筹资(2学时)

第十三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的项目管理(2学时),难点

第十四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机构个案(2学时,重点)

第十五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实践成果汇报(2学时,重点)

第十六部分 临终关怀与社会工作实务(2学时,重点)

第十七部分 慢性病患与社会工作(2学时,重点)

第十八部分 器官移植与社会工作(2学时,难点)

以上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基于几点的考虑:一是介绍清楚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范畴、历史、现状与未来。二是围绕医务社会工作的具体实务领域如社会工作介入罕见病、社会工作介入残障群体的社区康复、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防治工作、社会工作介入慢性病患及临终关怀和器官移植等热点实务领域展开教学设计。三是安排实践实验教学,如通过分组安排学生到自闭症机构、阳光家园、精神病医院、救助站、医院器官捐赠科、防疫站、防艾社会组织等进行场域开展实践和体验。四是创新性地专门设置了医务社会工作的社会化筹资、项目申请与管理等内容,回应社会服务机构对筹资、项目管理人才与相应能力的渴望。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方面,笔者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是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参与式讨论法、问题探究学习法、讲座法等方法的综合。例如在讲课过程中邀请到了深圳春暖社工服务中心的资深社工到校开展经验分享。笔者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理念应当做到几点:实用主义取向、讲授与练习兼顾、教者与学者互为课堂主体、本土化取向。

三、高校《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实践教学反思

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感观地学习专业知识,在不同的情境中,学生学以致用,去理解和反思,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专业价值观,消除过多的理论带来的厌恶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在实践中感受生命和思想的碰撞,进而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

当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实践教学的时数和环节偏少。因为《医务社会工作》课程属于实务性课程,需要任课老师至少拥有部分的相关实务经验。但目前授课老师大多依据教材来上课,也缺乏底气和活生生的案例。在课程设计方面,医务社会工作普遍设计了18学时或36学时的实践实验时数,但在执行方面却不尽然。许多高校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实验的时数无法保证,甚至没有实践实验环节。笔者所在学校因为设立了分校区,分校区离市区有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也导致了实践实验教学因为分校办学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是实践教学制度与考核制度不健全。当前许多高校的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的要求只停留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了严格的监管和考核制度,导致实践教学可有可无,不利于高质量社工人才的培养。

三是实践教学的经费支持不足。实践教学尤其是社会实践教学会有路费、包车费等方面的支出,但是现实中一些高校的实践教学经费无法得到保障,申报程序繁琐,索性一些老师自家掏腰包来开展实践教学,打击了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四是《医务社会工作》课程实践实验教学设备设施不足或缺乏具体的设计。针对《医务社会工作》课程而言,其实践实验教学除了遭遇社工专业普遍遇到的实验室设备设施缺乏、专业性不足、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外,国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于《医务社会工作》课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实验设施设备尚不清晰,也就很难说配备什么相关的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实验教学设备了。

五是社会实践实习基地不足。除了课堂情境模拟和实验室教学外,社会实践基地是完成《医务社会工作》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但目前诸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连基本的、专业的实践实习基地都还没建立,针对《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实践实习基地更是少时又少。谭卫华也指出了当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院校与实习机构之间存在着学生与实习机构的匹配随机化、学校和实习机构的合作非制度化、学生的专业信念非坚定化等问题[1]

六是缺乏有效的督导和效果评估。安排学习《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学生外出实习还需要任课老师进行有效的督导,如活动策划、实践目标、注意事项、情绪疏导等方面的督导,但现实是任课老师只是完成任务而开展校外的实践教学。此外,针对课程的满意度以及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和效果基本被任课老师忽视。

针对实践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病,石礼华基于自身的教学基础和经验,提出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课堂情境模拟+实验室操作+实践基地教学+公益机构服务”。[2]笔者认为这样的实践教学体系较为齐全。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考虑医务社会工作的课程特点,笔者也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实践教学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制度设计上将实践教学的时数和环节列入教师教学合格的考核指标体系,并与薪酬和教学事故挂钩;第二,简化校外实践教学的审批手续,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支持;第三,完善社工实验室的专业性设备设施,为医务社会工作的实验室教学提供便利和保障,研发医务社会工作实验室的设备设施标本;第四,大力联系医院、社区卫生站、防疫站、健康类社会组织、残障类服务机构等设立医务社会工作实践实习基地,并将合作制度化,协助实习单位有效开展三方督导;第五,研发一套医务社会工作校外实践实习督导和效果评估体系,包括表格、流程、注意事项、职责与角色等;第六,可以院校合作联合培养医务社工人才,如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和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联合开展了医务社工人才的培养[3]。

四、结语

《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以能力为本的课程内容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与式或体验式或研究型的教学是普遍的共识。《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设置还要考虑到其知识基础,如果在此前能开设医学基础知识课程如《基础医学概论》、《社会医学》、《临床医学概论》等,将会更利于《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的成长。因此,高等医科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并打造《医务社会工作》精品课程将具有学科和专业上的优势。

我们探讨《医务社会工作》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最终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从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来看,要想取得《医务社会工作》课程较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专业自信。

参考文献:

[1]谭卫华.高等医科院校社会工作实习途径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4):410.

[2]石礼华.高校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6):302.

第6篇:社会工作督导计划范文

关键词:专业实习;实习基地;模式;理念;创新

一、专业实习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广东省《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议》中提出“2015年每10000人中要有5名社工”的要求 。即社工总人数达到5万人。高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人才应成为这支队伍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在现阶段各高校社工专业培养的人才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很多问题,远未达到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化,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除了必须具备一般社会科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和知识之外,还必须树立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掌握社会工作的方法技能。综合分析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是实务工作能力差,社会工作实习是教育性取向的,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必要手段。专业实习是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务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提高学生的实务工作能力水平已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大任务。

二、广州大学与广州市残联合作办学开创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新模式

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于1989年,广州市残联下属有广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市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盲人按摩指导中心、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广州市残疾人展能中心、利康家属资源中心等多家服务机构,广州市残联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残疾人服务事业的扩大与提高,致力于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广州大学是广州市属高校中唯一一所有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早在2002年广州大学就开始招生行政管理——社会工作方向学生。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广州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正式招生。

2002年9月社会工作方向班同学入学后,为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系里就多次组织学生到残联属下的广州市残疾人展能中心等服务机构实习,在中心工作人员、中心聘请的香港社工实习督导的指导下,协助开展工作,组织策划丰富多彩的残疾人康复促进活动。市残联领导在与实习生们接触的过程中,深切感到社工专业学生服务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创造性与专业性,为残疾人服务工作带来许多帮助、启发和促进,因此,双方感到进行合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双方经过深入交换意见,决定共建教学实习基地,以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者与实际工作者的更紧密的合作,通过每年定期派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市残联直属单位实习锻炼、参与服务实践,市残联提供督导和康复、教育、劳动就业等残疾人服务所需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和塑造既懂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又了解残疾人特殊需求,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广州特色的残疾人服务领域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和新型复合型人才——残疾人社会工作者。在此基础上,双方提出了合作办学的意向,经多次协商最终达成共识——合作办学。

2004年5月13日,广州大学与广州市残联合作办学举行签约仪式。这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满足广大残疾人的需要,把残疾人事业高等学历教育化而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广州大学和广州市残联就该合作办学项目正式签署了协议,在全国范围开创了合作办学的新模式。此次合作办学是在双方的协商下决定用定向培养的方式,合作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残疾人工作方向)全日制本科生38名,学制四年,毕业时授予法学学士学位。并于2004年7月开始在全省招生。广州市残联将在四年后安排该专业毕业生在广州市残联、市各类社区及社会福利机构任职外,还将每年向该专业拨6万元培养经费和一定数额的科研经费,并负责安排该专业学生完成800小时以上的社会实习。希望通过这种新的合作办学方式,能培养出从事残疾人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以提高残疾人事业的专业化水平。

三、双赢:优秀实习基地有利于培养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从2004年9月正式招生到2008年7月38名残联班同学顺利毕业,经过广州大学的老师和广州市残联老师的共同培养,通过四年的双轨制教育(理论教育、实务工作教育),培养出了具有系统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应用技能、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能够从事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残疾人福利政策研究、社区残疾人管理、社区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及社区残疾人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2008年后,虽然没有继续合作办专业社会工作学位班,但是,每年广州大学都会将广州市残联作为一个重要的实习学生到残联专业实习,同时,广州市残联也高度重视这些工作,选派优秀的专业人员对实习学生进行督导培训,得到同行和师生的好评,近几年,每年都有数位毕业生进入广州市残联属下的机构工作,实现教学单位与实习机构的双赢。广州市残联实习基地已建设成为广州大学优秀的校级实习基地。总结近10年合作办学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优秀实习地有利于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针对广州市残联实习基地优势,在教学计划制定时就有意识地开设中国手语、残疾人社会工作等课程 。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专门聘请广州市残联的专业手语老师来班上课,学生通过学习均取得了手语初级合格证书。成为具有残疾人工作理论的高级专门人才。2008年,一批具有残疾人专业服务理论知识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正式走上了残疾人社会工作岗位,提高了残疾人事业的专业化水平。经过几年实践的检验,该批毕业生目前在残联属下的机构中多个重要岗位担任业务和管理的骨干。

(二)优秀实习基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社会工作实务生疏与实际经验缺乏的不足。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不仅按计划完成了800学时的专业实践而且还可以实习单位举办的各种专业活动,特别是广州市残联实习基地,作为全国残疾人工作的先进城市,经常举办各种残疾人工作理论研讨会和大型残疾人甚至象全国残疾人篮球运动会这样国家级的大型活动的组织工作,学生们在参与中不仅学习了专业管理知识、培养了实践能力,更深入地了解了残联的实际工作内容和方法,为今后快速适应新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优秀实习基地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由于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起步较晚,只有十几年的历史,由于作为二级学科,到现在社会工作专业还没有博士点,只有为数不多的硕士点,因此,经过社会工作专业系统培训的教师很少,绝大多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是从社会学或其他相关专业转到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岗位的,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真实的科研创新和创新环境。目前企事业单位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较高,除理论知识不足外,实务经验更是缺乏。全国有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都缺少足够的实践条件,缺少具备实际工作经历的双师(社会工作师、教师)型教师,在创新人才特别是创新型社会工作师的培养上存在较大困难。优秀的实习基地可以为教师提供学习实务知识的场地和指导,高校教师有机会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展教学实习,边教理论边学习充实教师自己的实践经验,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构建以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四、创新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新模式

没有实务工作能力就不是一名合格的社工,解决学生实务工作能力差的问题必须在本科教学阶段加强专业实习教学,而创新专业实习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工作。高校的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实习对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它关乎到区别于其他的自身独特的理想和信念。社会工作专业能否得到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是与学校各级教学的高度重视分不开的,特别在政策的制订上,需要学校的保障作用,形成一个有利于专业实习的氛围。

(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各高校现有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行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都是按照教学大纲制定至少4年不变,不能及时根据社会工作开展的需要对专业实习教学进行调整,特别是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实务教育要求很难得以保证,课程无法适应专业教育的要求,必须改革。

在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长期以来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管理上处于一种传统思维的状态中,对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让学生只是单一地接受理论知识,而缺乏实务工作能力,缺乏实践经验,毕业后就只能成为一名纸上谈兵的“将军”。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普遍地存在知识面较窄,这样必然导致无法更新知识和掌握必要的技能。所以,高校必须创新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教学模式,开展自由开放的专业实习的教学组织方法,给学生提供优秀的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务工作能力和技巧。

(三)创新专业实习的新模式。学校的教育成果要体现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上。而学校人才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因此,高校要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综合化趋势、根据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进行课程调整与改革,拓宽学科专业,加强综合学科专业的建设,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探讨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提高教育质量。

创新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要积极探索具有行业特点的、能够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适应社会工作开展的需求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包括现实的和发展的需求和要求。而且,构建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特别要重视适应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实务的一线人才的需要。增强高校教育对于各种新的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为行业提供更加有效的教育培训服务。

探索符合社会工作专业要求和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特点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是今后应解决的问题。要弄清楚培养出来的人在素质和能力方面具体有哪些优势,培养出来的人才有什么特点。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再到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完善。对教育质量标准进行可能的调整。

总之,创新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模式是社会工作专业开展的必然之路,重视专业实习教育有其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只有创新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模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素质,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精神和实务工作能力的合格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宋登江;郑立新;;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文化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3期

[2] 吴雁江;方熹;;“3+1”中泰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2年04期

[3]毋俊芝,等.特色:地方院校生存发展之魂[J].中国高教研究,2004,(4):12-13.

[4]李铁君等.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办学[J].辽宁教育研究,2003,(1):23-25.

[5]李灵稚,胡雪雪; 对我国高校培养国际通用人才的几点思考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年09期

[6]方红,周鸿敏;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J]; 江西社会科学; 2007年02期

[7]周文婕; 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发展对策 [J]; 教育探索; 2005年05期

[8]陆连军; 论江苏“高教强省” 建设及其对高校办学的启示 [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7年01期

[9]刘孙渊;江苏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赵雷;;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问题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3期

[11]王文;我国大学国际化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第7篇:社会工作督导计划范文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困境探析;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41-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变迁及发展,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学生的问题日趋复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目前,作为教育大省的江苏,尚未有学校引进专职的学校社工,只有专业社工机构会定期到学校开展一些活动,且开展活动的内容较为有限。2014年底,淮安市清河区馨诚社工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馨诚社工”)推出的“青春陪伴,社工驻校”试点计划,获得了淮安市公益创投项目的资金支持,率先在淮安开展学校社会工作。虽然这个项目只是对学校社工的尝试,却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社工这样一个新事物的关注。本文试图以这一计划的实际运作为例,探讨学校社会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目前淮安市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困境

(一)社工机构层面

1.资金的缺乏。淮安社工机构均为高校教师出资成立,由于获取资金的渠道极其有限,社工机构难以获得相应配套资金。社工机构基本只能依靠参加各种级别的公益创投和较少的政府直接购买服务来获得项目资金,以维持机构的运营及项目的开展,并且获得的支持资金数目较小。馨诚社工的学校社工项目仅获得了3万元的资金支持。资金上的缺乏使得社工机构在办公条件改善、人员培训等方面表现得力不从心。

2.社工人才的缺乏。从2012年第一家社工机构成立至今,淮安市总共有四家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全部分布于淮安市清河区,其中规模、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心苑社会工作服务社目前有专职工作人员6名(均毕业于淮安当地高校),而其他社工机构则只有一名或者没有专职人员。目前淮安地区的两所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应届毕业生有100多人,毕业后选择从事社会工作的不到20%,而留在淮安从事社工的就更少。此外,淮安市报考助理社工师、社工师的人数虽逐年增加,但他们多为社区、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无法从事专职社会工作。由于学校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社工实践经验,但目前淮安地区较低的薪资待遇、社会认可度低等因素,降低了这一类人才来淮发展的可能性。清河馨诚社工服务中心目前十分缺乏社工人才。

3.社工机构服务的局限性。淮安地区社工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为残疾人、失独老人、困境青少年等,对其他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的探索较少。相对说来,这一类人群问题突出,社工介入相对容易,再加上社工机构自身发展不足等因素,社会工作机构忽视了对新服务领域的探索。

4.机构间交流的缺失。心苑社工从事困境青少年、老年人的社会服务以及社会组织孵化管理等,馨诚社工倾向于学校社会工作,爱尔社工则专注于社会治理这一方向。社工机构涉及领域的不同,使得他们在交流合作上缺乏共同话题,并且社工机构之间存在着竞争,彼此相对保守,交流协作的意识缺乏,因而社工机构在资源上难以实现共享。

(二)学校层面

应试教育冲击着学校社工的发展。学校社工的介入,可以有效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但矛盾之处在于,社工开展个案、咨询、小组活动(团体活动)等需要占用学生的时间,但是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十分紧张,初中、高中生尤为突出,很多学生放学回家作业写到晚上11点是常事,即使是小学生,学习压力也不小。馨诚社工项目实施定点于小学,就是出于学生空余时间相对充裕的考虑,但现实情况是:(1)活动时间短,40分钟左右。(2)原计划每周开展一次的抗挫力训练变成了一月1次。(3)每天1次的手工坊活动,学校出于时间、安全等因素的考虑而取消。

(三)政策制度层面

1.管理上的担忧。淮安地区社工试点计划的项目经费是由民政局拨付,项目的实施是在民政局、社工机构、学校三方面的沟通下开展的,作为学校主管部门的教育局并未参与意见,虽然也曾咨询过教育部门相关领导,但其态度只是不反对。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实施效果好,将来学校社工推广之后,教育部门必将介入,那时就会出现管理多重化的问题:民政局给予社工机构资金,社工机构则要派驻社工到学校开展工作,并且需要与教育局有效协调,学校社工需要向机构、学校领导、教育局一一汇报工作,这对于学校社工来说工作量加大,程序烦琐,压力骤增。

2.项目资金分配不合理。市公益创投明确规定项目中的劳务支出不许超过项目资金的30%。但是我们要知道,给学校配备的是专职社工,不是志愿者、义工,社工需要把自己所有精力花在学校工作上,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正常情况下,一位社工可以同时负责两个项目,因此针对学校社工项目的资金安排规定需要做出修改。此外,由于目前淮安地区尚未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公益项目资金监管体系,所以项目资金专款专用程度难以得到保障。在社工机构缺乏发展资金的背景下,社工机构会把部分项目资金用于机构的日常运营,其他类型的项目也是。社工机构能否把项目资金完全用于学校社工项目之中,也决定了项目最终的服务质量。

3.社工岗位设置的困惑。关于学校社会工作的岗位的设置有内设与外置两种,所谓内设就是把社工纳入学校编制之中,社工以学校正式成员的身份为学校师生提供专业服务,类似于心理老师;所谓外置就是社会工作者以机构外派的形式介入学校工作之中。目前试点学校社工的地区在社工岗位设置上以后者居多。

4.评估机制不完善。对于项目实施的监管,淮安地区还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评估机制。首先,民政局委托心苑社工的工作人员对所有公益项目进行督导,学校社工项目也包括在内。而在监管过程中,他们也只是着重于对项目开展的活动的数量进行评估,而忽视对活动质量的评估,当然如何评估活动质量是一大难题。此外,评估人员平时的工作量比较大,并且缺乏一定评估技能,致使评价行为不理想。

三、对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一点反思

(一)政府加大经费支持,给予社工机构更多发展空间

淮安地区社工机构资金获取渠道实在有限,每次的公益创投还要和其他社会组织竞争,真是僧多粥少。因此政府有必要增加对社工机构社会服务的购买,并根据具体需求设立专项资金,通过社工机构间竞争的方式申请经费,也就避免了上述“僧多粥少”状况的发生;此外政策上也可以给予适度的优惠。这样一来,社工机构就有一定能力改善自身硬件设施,引进社工人才,走出以往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留不住凤凰”的困境,转而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

(二)简化管理,实行层级管理

建立单向的层级管理体制,即学校社工向学校汇报工作,学校向教育局汇报工作,社工机构向教育局汇报工作。这样,既减轻了学校社工繁复的文字汇报工作,又让其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服务于学生。

(三)做好学校社工的宣传,让社工站成为一个资源链接平台

学校社工开展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那么最为关心学生的莫过于家长和校方了。鉴于家长及学校对学校社工缺乏了解和认同的现状,因此前期学校社工的宣传工作尤其重要。具体宣传过程中,不仅需要让他们对社工、学校社工有个基本了解,还需要给他们介绍学校社工的成功的案例,并且可以具体到通过学校社工的努力怎样改变了一个问题学生,助其走上正轨,使得家长、学校给予社工更多的认同。此外,学校社工的开展也迫切需要他们的支持。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需要一系列资源的介入,需要家长、学校、社区、社工机构的配合,因此社工需要进行家访或者是深入学生生活的社区了解情况。社工只有掌握了多方面的资源,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帮助案主走出困境。

(四)社工岗位内设与外置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

内设,在同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在学校体制内设立专职社会工作者岗位并招聘优秀社会工作者到学校任职的方法,或者通过将学校部分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员(政教主任、团委书记等)转岗,使每个学校都配备一定比例的专职社工。外置,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社会工作机构派驻社工进入学校的模式开展。与此同时,社工机构仍需承担对学校内设社工的培训、督导、资源的协调以及大型活动的人力支援职责。

(五)建立一套可操作可量化的评估机制

首先,明确评估对象,对学校社工和社工机构分开评估,对机构的评估着重于机构的制度建设;对于学校社工则注重评估服务工作的质和量。其次要量化个案以及团体的界定,即个案是以时间、会面的次数还是以解决问题数量作为量化的指标。最后,评估内容的设置也要合理、灵活。

四、结语

在中国,学校社工的发展已经具备基本雏形,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但是由于其积淀不足,也面临一定困境。相比于香港、广州、上海等地区,淮安学校社工可谓是一穷二白,但是馨诚社工的探索也给我们学校社工发展以宝贵的经验,有助于我们找到一条适合本土化学校社工开展的模式。总之,学校社会工作的践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相信在政府、社会各界、社工界同仁的支持和努力下,一定会摸索出一套卓有成效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马林芳,王建平.学校社工的实践反思[J].中国社会导刊,2008,(16):26-28.

第8篇:社会工作督导计划范文

年度计划是企业经营的起点,是促进整体业绩最大化的开端,起点决定终点。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年度计划书的模板,接下来我们共同阅读吧!

年度计划1

对销售行业接触时间不长的我,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难免走了很多弯路,但在领导和各位同事的协助下我很快扭转了不好的局面。我对未来的销售市场更有信心,并有着详细的个人销售工作计划。我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对于老客户,要经常保持联系。

二、要有好业绩就得加强业务学习,开拓视野,丰富知识,采取多样化形式,把学业务与交流技能向结合。

三、对自己有以下要求

1:每周至少要保障开发8个新客户,在保障开发新客户的前提下也要维护好老客户并提高其成交率,尽量能够保证每月完成业绩。

2:经常把自己名下客户和合作客户记一下看看有哪些工作上的失误有那些地方还可以改进,确切的说就是能不能够把客户的成交量提高,及时改正希望下次还能够做的更好。

3:在和客户交谈当中必须要多了解客户的状态和需求,再做好准备工作才有可能不会丢失这个客户。

4:对客户不能有隐瞒和欺骗,这样不会有忠诚的客户。在有些问题上你和客户是一直的。

5:要不断加强业务、行业专业方面的学习,多看书,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与同事们多交流,向他们学习更好的方式方法。

6:对所有客户的工作态度都要一样,但不能太低三下气。给客户一好印象,为公司树立更好的形象。

7:客户遇到问题,不能置之不理一定要尽全力帮助他们解决。要先做人再做生意,让客户相信我们的工作实力,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

8:自信是非常重要的。要经常对自己说你是的,你是独一无二的。拥有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

9:和公司其他员工要有良好的沟通,有团队意识,多交流,多探讨,才能不断增长业务技能。

10:为了我们部门的销售任务这个月我要努力完成3w的利润任务额,为我们部门创造更多利润。

四、工作计划写作注意事项

第一,对上负责的原则。要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精神,反对本位主义。

第二,切实可行的原则。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定目标、定任务、定标准,既不要因循守旧,也不要盲目冒进。即使是做规划和设想,也应当保证可行,能基本做到,其目标要明确,其措施要可行,其要求也是可以达到的。

第三,集思广益的原则。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博采众长,反对主观主义。

第四,突出重点的原则。要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第五,防患未然的原则。要预先想到实行中可能发行的偏差,可能出现的故障,有必要的防范措施或补充办法。

年度计划2

随着公司行业竞争力的不断走强,对公司采购管理工作和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采购部能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现对20__年采购工作做如下规划:

一、年度采购计划

插入数据图表

二、目标计划

1、适时:原辅材料以物控计划为准,及时准确到货,保证供货的及时性,无断料情况发生;

2、适价:①原材料方面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经与兄弟公司分析比较不得有高价项发生(确属区域差异除外);

②零星物料总体采购价格在20__年均价的基础上下降3%(新的绩效目标出来之前暂以09年均价为比较),同时单体物料经与兄弟公司比较,不得有价高8%的采购动作发生;

3、适量:原材料、零星物料按申购要求适量到货,每批次数量不短货,不超计划来料;

4、适质:按申购要求保证所购物料的质量,不购质量差、影响生产的物料;

三、达成措施

1、适时

①加强供应商评审工作,确保我司选择的每一个材料供应商都具备百分之百的保供能力;

②开发供应渠道,改变某些材料只有单一供应商的现状,20__年着重开拓带钢、砂、石供应商,同时维持好减水剂、端头板、烟煤目前两家供方共同供应的良性竞争的局面;

③针对某些特殊时期易造成供应紧张局面的材料,发掘潜在的供应商及新的供应方式,例如水泥方面,预计受节能减排及拉闸限电影响,20__年福建水泥市场仍维持供不应求的局面,计划开发炼石及台泥以外的本地水泥生产制造企业,支持鼓励开发52.2水泥,并建立长期稳定的供应关系,同时评估建立水泥卸货码头以海运方式导入异地水泥的可行性;

④提高采购员认识,视供应商为我司材料仓库,实时了解其库存情况及生产进度,将事后的跟催转化为事中的稽催以保证供货的及时性;

⑤属于异地采购的,做好本地供应商开发,避免因较不可控的长途运输时间造成生产中断;

2、适价

①综合全面的评估供应商后进行等级划分,加大采购量,以量为筹码进行议价;

②前瞻分析材料行情走势,适时签订长期的定价供应协议,以减少行情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

③导入良性的竞争,促使供应商不断忧化成本提升产品优势;

④与营口公司联合较大批量采购拉丝线材,同时开发更具竞争力的物流公司承运,以减少钢材南北价格差距大时带来的高成本压力;

⑤及时准确的预测钢材价格走势,做好公司内部沟通,灵活机动的调整钢材采购方式利用每一次钢价波动降低采购成本;

⑥计划20__年深入了解钢材期货,利用公司用量稳定,资金雄厚且钢价信息广的优势为公司节约成本。

⑦零星物料方面,合理利用兄弟公司的采购信息,积极的与生产部配合开发替代品减低成本,同时分析财务部每个月的价格比较情况,将降幅不理想且批次金额大于1000元的物料逐一列出,做为实时的重点关注对像,由部门经理参与采购,通过谈判及更换供应商的方式来达成降价目标;

⑧继续维持现有的成熟的采购程序。

3、适量及适质

严格按照物控部《原材料申购计划》采购到货,在材料价格波动平稳且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减少库存积压,做到库存最适化;严把零星物料数量关,争取做到采购数量准确率100%,短货误差件数为零,散件或累积计量的误差控制在+0.3%内。有效运行ISO9000质量体系管理程序,确保每一批次的材料供应均由我司合格供方供应,同时依照相关部门提供的性价比数据不断筛选产品及供应商。

四、部门管理

①重新评估部门奖惩方案,对部门员工拟定合理的能起到激励作用的奖惩方案;

②按采购员优势特长安排工作内容,暂计划设主材采购员及对账、本地零星物料采购员、异地零星及车队物料采购员共三名,目前人员配备合理,特长明显,计划下半年进行适当的轮岗,以完善各人员的业务能力;

③车队物料采购工作做为20__年第一季度的主要工作,短期内以了解学习为主,正式的车队采购计划(包括流程及权限的设定)于20__年第一季度出台;④设定采购员周、月工作汇总表,特别的车队采购工作的信息反馈,并依此做为下一时期的工作设定依据。

⑤每月四号前部门内部进行一次沟通会议,讨论采购工作中的心得体会相互分享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采购部在20__年度将根据公司的发展要求,在杨总的带领下开拓创新、扎实努力的完成每一个目标。

年度计划3

20__年是我中心成立的第二年,趁着社会工作大发展的春风,机构将继续秉承“扎根社区,服务社群,助人自助”的宗旨,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以继续建设好一个凝聚爱心,服务社群的专业社工组织为目标,致力打造社工服务品牌,扎根南海,服务南海。20__年度中心工作计划如下:

一、坚持一个中心:以专业服务为己任

佛山社工事业现在正处于起步阶段,作为南海第一家专业社工机构,我们有义务为社工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力。虽然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通过开展青少年、老人服务,让服务走进社区、走进居民家庭,不断推进社工+义工的服务模式,但是居民对社会工作的认知程度仍不高,各级部门对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内容、方法和意义还缺少认识。

今后的中心工作,我们将以加强南海乃至佛山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社会工作为己任,继续坚守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按照社会工作服务程序,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解放思想,克服困难,大胆探索,在社会工作知识的培训、宣传,还是社工岗位的开发、社工专业服务的介入方面,进行积极的尝试,探索本土化的服务模式,积累可推广的经验。

二、做好两项工作:自身建设和社工宣传

(一)自身建设

20__年,我们将继续完善中心在管理方面和服务方面的建设。管理方面,继续建立健全与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树立中心的品牌意识,打造中心的品牌文化。服务方面,加强项目规范,建立更加丰富的资源库,同时加强与广州等高校社会工作系的联系,挖掘优秀的社工人才,并加强粤港台社工督导的沟通,打造专业的品牌团队。另外,加强员工的培训,提升员工的项目管理水平和服务技巧,提升服务质量。

(二)社工宣传

社会工作作为中国大陆新兴的一个事业,并不为广大群众所完全认知与接纳,为了更好地开展服务,对于社工的宣传也是现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

中心将通过深入社区宣传、报刊、网络等途径进行社工知识宣传。

1、深入社区:中心将在节假日不定期到社区举办活动,让居民在参与活动中对社工有深刻的认识。过去的一年中心在南桂、桂园社区的成功充分表明了这一途径的可行性,今年我们将加大力度,扩大范围宣传。

2、媒体:争取与《佛山日报》、《珠江时报》《南海电视台》等佛山本地媒体合作,中心的活动通讯、宣传社工文化,让居民在日常活动中对社工有进一步的认识。

3、网站:在新浪等网络媒体上开通了博客、微博,定期、及时更新中心的活动、项目开展情况。并争取在今年内完成中心网站的建设。

4、宣传专刊:通过活动宣传单张、项目通讯、月刊、年报等各类宣传手册,及时传递服务信息,加强中心服务动态介绍。

三、打造三大品牌项目:为老服务、青少年服务和社工人才建设

(一)以养老机构为载体开展为老服务

老龄化社会呼唤专业服务的介入,养老机构的老人需要社工的慰籍。经过对南海老人服务的现状评估,整合中心的现有资源,中心在佛山市、南海区民政局的指导下,将为老服务定位为以养老机构为载体,深入开展老年社会工作服务。

一是开展桂城长者颐乐中心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试点项目。在获得桂城关爱基金的资助下,中心将在桂城长者颐乐中心开展专业服务。包括建立社工部,开设社工岗位、建立社工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打造院内社工文化,开展员工专业团队建设、开展长者专业服务等。通过整合院内外的志愿者、场地设施、设备等资源等,为长者提供充足的资源服务;协助长者建立自助互助组织,满足长者的需要,提升长者的生活质素。

二是开展西樵福利中心的社工督导和培训。在西樵镇政府的支持下,采取了政府派驻社工,机构派驻督导的1+1合作模式,整合港台的社工专业资源,为西樵福利中心的员工提供系统专业的培训。派驻专业督导定期为西樵福利中心社工提供专业指导,为西樵福利中心设立社工岗位、制定规章制度、打造院内文化、培养专业团队、开展专业服务提供及时有效的专业支持。

三是拓展其他的养老机构服务。继续与南海其他的养老机构加强沟通,探讨服务模式,寻求可合作的途径,建立为老服务的专业品牌。

(二)以学校为阵地开展青少年服务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开展的430动力快车、阳光伙伴励志营项目经验分享,对中心开展青少年的服务区域有了重要的认识。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孩子的学习、情绪、智力、人格都有重要的影响。学校也是联系家庭和社区的纽带,为专业服务的介入提供了空间和条件。因此,今年中心的青少年服务采取驻校社工的形式,开始一个新的服务模式的探索。

策划“阳光动力”助学与助长计划,争取关爱基金的支持,在桂城的两所中学(一所农村、一所城市)开始试点。一方面研究农村、城市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青少年行为特征等,借助专业手法为青少年提供学习、生活、情绪等方面开展专业性辅导工作,探索不同的驻校社工服务的介入模式;另一方面探讨社工与教师、家长的沟通合作模式,总结社会工作的介入途径。同时,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帮助有需要青少年得到及时的服务,推广“爱己及人,助人乐己”关爱精神,培养活力健康新一代。

通过驻校社工服务,进一步推广学校社会工作,关心青少年的全方位发展,实施培养青少年的“全人计划”,协助青少年学生能够正视生活现状,挖掘自身潜能,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并能在活动中成为桂城义工中的一分子,参与“爱家、爱桂城”的行动。

(三)以培训为手段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本土社工人才建设,进一步推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是中心今年的另一重要工作。一是通过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考前辅导,帮助应考人员把握考试大纲规定内容,加强对教材的理解,提高应试能力,提高,加快人员转型;二是通过专题培训,进一步普及社工知识,提高工作效能,推广社会工作服务理念和技巧;三是通过业务考察、交流,实务训练,拓宽本土服务人员的专业服务手法,加快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四、做好四项工作:预估策划-项目实施-评估反思—总结研究

要提升专业水平,保证专业服务品质,必须要做好四项工作:

(一)预估策划:加强对服务人群和区域的调查研究,借助访谈提纲、问卷等工具,通过社区探访、焦点访谈等形式,深入一线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制定各类服务人群的访谈提纲和问卷,完善调查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加强项目策划的培训和指导,继续策划出符合市民需求、政府需要的专业服务项目。

(二)项目实施:在现有的服务项目中,将进一步规范服务的流程,建立服务的标准,规范各类文书档案,形成一套制度化、规范化的可复制的经验模式。按照项目书的内容和进程,坚持专业服务的原则,有序开展各项专业服务,确保项目进度和服务品质。

(三)评估反思:根据项目要求,做好20__年度关爱基金资助的三个项目、西樵山复退军人医院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试点项目结项工作。做好项目的自评、项目服务的文书、图片、音像资料整理、分档保存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和财务审计报告等,做到管理规范、材料完整、交代清楚,确保项目评估顺利通过。同时,要加强项目服务的反思,及时弥补不足,积累经验。

(四)总结研究:要充分利用中心的专家团队,加强对项目服务的模式研究,不断总结本土化服务的经验,推广本土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模式。今年,要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专业的研究性文章,并总结介入服务案例,在合适的时机结集出版,进一步宣传社工专业服务。

新的一年,中心将按照社工服务的专业要求继续完善各项工作流程和规范,加快中心团队建设,努力做好已开展项目工作。在时机合适的情况下,将在新的领域、新的项目上进行拓展,为共同打造社工事业的春天而努力!

年度计划4

一、严格遵守财经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遵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职业品质,严谨工作作风,严守工作纪律,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当好家理好财,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全面、细致、及时地为公司及相关部门提供翔实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当好领导的参谋。

二、积极参与企业管理。随着财务管理职能的日益显现,财务管理应参与到企业管理的逐个环节,为总体规划制定提供依据,为落实各项工作进行监督,为准确考核工作提供结果。

三、随着单位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不断强化,对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财务管理的特点以及财务管理的需要,我们要进一步做好日常工作。1、加强规范现金管理,做好日常核算,按照财务制度,办理现金收付和银行结算业务,强化资金使用的计划性、预算性、效率性和安全性,尽可能地规避资金风险。2、努力开源节流,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作用,为公司提供财力上的保证。在费用控制方面,加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理财作风,将各项费用压到最低限度,倡导人人提高节约的意识。3、加大财务基础工作建设,从粘贴票据、装订凭证、签字齐全、印章保管等工作抓起,认真审核原始票据,细化财务报账流程。内控与内审结合,每月进行自查、自检工作。做到帐目清楚,帐证、帐实、帐表、帐帐相符,使财务基础工作规范化。

四、实行会计电算化。有条件时,首先实现电算化与手工记账同时进行,逐步实现计算机替代手工计账的财务管理模式,解决会计手工核算中的计账不规范和大量重复劳动极易产生的错记、漏计、错算等错误。大量的信息可以准确、及时的记录、汇总、分析、传送,从而使得这些信息快速地转变为能够预测前景的数据,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通过一系列严格的科学和程序控制,可以避免各种人为的虚假行为,避免在实际工作中违法违规,使其更加正规化、科学化,现代化。

五、参加财务人员每年一度的培训教育,了解新准则体系框架,掌握和领会新准则内容、要点和精髓。全面按新准则的规范要求,进行帐务处理。全面深入的学习财务知识,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学好聚财、生财、用财之道,积极实施财务人才工程,进一步完善财会人员知识结构,及早成为一专多能、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的复合型财会人才,强化财务管理的整体素质。

六、积极争取资金,阐明充分理由,反映真实的情况,并注意及时联系,主动沟通,密切彼此的关系,力争得到更大的支持。

七、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工作,及时、全面、完整地提供客户需要的各种数据与资料,采取各种措施花样繁多的包装好、宣传好__x,夯实招商基础。对已接触过的客商,要进一步了解情况,及时传递信息,把握进度,环环相扣,抓准机会,有所突破。

八、继续坚持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干劲,一切以工作为重,严格遵守公司的上下班、请销假等各项制度。爱岗敬业、提高效率、热情服务,对无法按期完成的工作,要主动加班加点,任务难不扯皮,任务累不推诿,甘于奉献,尽职尽责。

九、圆满完成公司交给的其他任务。

第9篇:社会工作督导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工作 “三阶段―交互式”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刘茂香(1976- ),女,湖北麻城人,上海市工会管理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社会工作。(上海 20141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08-02

随着社会工作这一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承认,高等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体系日渐成熟和完整。目前,高等院校中的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层次有社会工作硕士(MSW)、本科、高职专科三个,相应的培养目标在这三个层次也有不同的要求,故而其培养模式虽有一致的地方,但其差异性也很显著。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为基础,拟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向度,尝试构建适合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三阶段―交互式”培养模式。

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向度

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首要的问题是要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何种素质结构。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社会工作专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和技能、能够开展实际社工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向度是向上的价值追寻和思考、平向延伸的专业方法和技能以及向下扎根的实践能力

(一)向上的追寻和思考――社会工作价值观培养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是一种专业的价值观,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种独特追求。总体上来说,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信念,其核心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认同。价值观对人的认知和行为具有指导作用。只有认识到社会工作对于社会的价值、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价值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自我价值观,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份工作中。因此,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充满价值取向的职业,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培养是社会工作培养模式的灵魂,贯穿于社会工作培养模式的各个阶段和环节。

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和当前社会工作发展的特点,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建设强调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和谐与稳定。这同西方注重个人权利有所差异。同时,在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我国注重服务的“人情味”、重视道德的引导和内化。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培养是确定从业者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培养是让学生了解到本专业所服务的群体往往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从而感受到本专业的社会价值,是让学生在伦理冲突和价值判断的现实选择中来培养合乎理性的专业价值,是引领学生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精神追寻。

(二)平向的延伸和拓展――社会工作方法技能培养

社会工作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在现代服务业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在于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专门的工作方法和技能。一般来说,按照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分为直接服务方法(根据服务对象的规模分为个案社会工作、小组/团体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三大类)和间接服务方法(根据工作的内容和性质分为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咨询及研究三大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每一种社会工作的服务方法都发展出了一系列社会工作服务理论模式,每一位社会工作实务工作者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以及个人开展服务的偏好选择相应的理论模式。社会工作服务实施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程序,一般包括接案、预估、计划、实施、评估和结案六个部分,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删减和反复。了解、熟悉、掌握和运用这些社会工作服务方法、不同的理论模式及服务流程是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的主体部分。

(三)向下的演练和实践――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培养

社会工作专业是在为解决我国当前转型期大量社会问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培养目标定位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工作扎根社会服务土壤的根基之所在。

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的培养需要相应的支持,即确保学生参与实践的保障机制的建构,包括促进实习的课程设置,实践指导教师的配备、实践过程管理、实习效果的评测体系。与此同时,校外实践环境的营造也很重要。校外实践环境的营造重在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相一致的校外实践基地。一般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落实在社会工作专业上应该是“校区(社区)合作”或者“学校―社会组织合作”。实践环境的营造要在保证实习时间、校内带教教师、校外督导教师和校外实习平台等方面具备条件。

二、高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别,不仅体现在培养年限、招生层次上,更为核心的差别体现在培养目标上。即高职教育应培养既具有大专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与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和社会工作硕士比起来,高职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那么,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结合笔者在工作中的认识和反思,构建出了高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三阶段”层层推动素质建构

对应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三个向度:向上的价值观培养、横向延伸的方法技巧培养以及向下的实践培养,社工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构建为价值观培养阶段、方法技巧培养阶段、实践能力培养阶段。

1.感同身受的价值观培养阶段。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培养是要将社会工作抽象的价值观念转化为社工从业者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实践证明,强制灌输难以真正形成学生的价值观,必须设置适当的真实或模拟的社会情境,刺激学生的价值认知,激发学生的价值情感,面对弱势群体能够感同身受,使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在此阶段,可以通过观看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电影、纪录片来感悟专业的价值观。如通过观看《海洋天堂》可以看到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和服务需求;可以通过走访社工专业机构和特定服务对象了解社工服务的环境,产生专业的认同感;可以通过聆听资深专业社工主题讲座和从业经验分享来认知专业成长过程,感受专业价值观的力量;通过专业案例的价值伦理判断和选择来厘清价值观的原则和界限,获得理性的专业价值判断和伦理选择方法。

2.模拟演练的方法技巧培养阶段。鉴于社会工作以真实的人为服务对象,不允许存在的实验性,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的初级培养阶段都是以学生群体自身为服务对象,在校内实训室开展的。一方面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再现来模拟演练,如部分同学扮演服务群体中的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部分同学扮演社工角色运用不同方法和技巧来介入服务;另一方面,因为学校本身就是一个社区,学生群体就是一个潜在的服务对象,学校社会工作本身也是社会工作服务领域中的一部分,因而可以在校园内开展一些成长性小组活动、大型社区活动来培养小组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服务技巧,熟悉工作程序。

3.校内外一体的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在游泳池中学会游泳”是培养实践能力的共识,价值观是否内化并发挥指导作用,方法技能是否学会并能娴熟运用,这些都需要到真实的社会工作中加以验证和训练。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最后也是最能体现专业学习水平的一个阶段。实践培养阶段打通了校内外的界限,学生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也是实务机构“准社工”,接受校内专业老师的实践指导,同时要接受校外实务机构专业社工的实习督导。

(二)“交互式”适时促进实践能力培养

三个阶段的培养直接对应社会工作三个向度,但是这种培养并不是僵化的,而是因材施教,因学生情况而调整。需要把握的一个原则是社会工作专业高职生的培养是以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为旨归的。因此在培养中,以下三种“交互”必不可少。

1.身份角色的交互。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身份角色在不断转换和变化。第一个阶段,以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和专业认同感的培养为重点,以校内课堂教学讨论和到社工组织参观参访及体验参与实际项目进行的形式组织教学。教师是引导者、咨询者、专业社工,学生是体验者、观摩者。第二个阶段,以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为重点,通过小型、中型教学实训项目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在模拟项目的运作过程中培养专业核心能力。教学实训项目的设计要打通课堂与校园、社区、社会的联系,结合社会实际需求设计力所能及的实训项目,体现社会性、职业性、开放性。教师是传道授业的知识传递者、实训指导者,学生是训练对象和服务对象。第三个阶段,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学校的专业综合实训和到社工组织顶岗实习交互进行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工作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教师是指导者、评估监督者,学生是实践者、准社工身份。

2.空间地域的交互。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强调打破校园的围墙,打通校园内外,实现校园内外空间一体化,在空间和地域上共享。一方面学生到专业社工机构参观参访,获得感性直观的知识;另一方面学校教学将专业社工机构的真实服务项目、典型案例带入教室,供学生们分析、模拟。此外,学生进入社区、专业社工机构参与真实项目的开展,同时也将专业社工机构的资深社工引进课堂,成为来自行业一线的技能教师。通过纵深方面的学校―社会组织合作方式实现校园内外教学与实践的空间地域根据需要即时转换。

3.模拟真实的交互。在三个阶段的培养中,对学生而言,其模拟的、真实的身份角色在不断地发生转变,而且其身份特征和能力体现因不同的工作内容、服务对象、服务情境也在适时发生转换。其中,第二阶段以模拟情境的实训练习比较多,第三阶段的机构实习则是以真实的情境为主。

三、结语

社会工作是个舶来品,其专业建设和职业发展在我国存在的时间还比较短,也就意味着各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但人们日益提高的社会生活需求,以及现代社会对社会管理的日益重视,无不表明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这也是对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内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员,这是每一个教育研究工作者需要面对和思考的课题。本文就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三阶段―交互式”的构想,这仅仅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方面,此外还有课程设置、专业体系的完善、不同培养目标层次之间的协调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参考文献]

[1]黄诗义.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0(8).

[2]马廷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