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科学专业范文

生物科学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科学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科学专业

第1篇:生物科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生物科学;植物学;适切性

生物科学专业以培养中学生物学教师为主要目标,植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因此,植物学课程在中学生物学教师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生物科学专业植物学课程应当与时俱进,适应、切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贴近社会实际并满足教师的持续发展。笔者认为,生物科学专业植物学课程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植物学课程教学内容1总体思路

中学生物学教师在植物学科知识与能力方面应掌握植物学科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植物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植物学科的最新进展;能举例说出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植物学教学设计能力方面,应能够根据植物学科的特点,针对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因此,生物科学专业植物学课程应该选择植物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植物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

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而且为学生以后课程的学习以及作为生物学教师的专业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2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一章应该包括植物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细胞的后含物、植物细胞的分裂等。细胞是植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本章应该选取有关植物细胞最基本的知识,它是学习植物学其他章节的基础。

通过学习,学生将从微观世界更深入地理解植物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植物生命的物质性和植物界的统一性,植物细胞生活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植物体机能和结构的统一等,帮助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学习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帮助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二、植物学课程教学方法1探究性学习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因此师范生首先要自己掌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才能正常指导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植物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还要训练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植物学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明确探究活动的目标。在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同时,并不是忽视学生学习的成果,而是对学生学习成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究是达成这些成果的重要途径。二是设计有意义的探究问题或研究任务。植物学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探究问题,从而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探究问题作为小组乃至全班学生共同研究的课题。三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创造求真求实的探究氛围。教师要鼓励全体学生,要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见解和观点,并运用证据和逻辑展开讨论。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自信心。

2实践教学

中学生物学教师在植物学科知识与能力方面应具备植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因此,植物学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和野外实习等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植物学科知识,促进其在观察、实验操作、科学思维、识图和绘图、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和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第2篇:生物科学专业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大学生就业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生物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即:培养学生科学的职业观,强化基础课程教学,保持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步发展,寓职业指导于专业课程之中,开展具有专业特点的创业教育。

【关键词】就业力;生物科学;教学改革

从广义上来说,生物科学类专业包括:生态学、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本文所指为狭义的生物科学专业,含师范类和非师范类方向。此次调查采取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主要对象为各地方本科院校大三、大四生物科学专业在校本科生和部分已经毕业一到两年的毕业生。问卷调查主要以网上调查和实际调查两种调查方式进行,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到调查问卷49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85份。以下是根据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出的结论。

一、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力分析

(一)“先就业再择业”获得认同。在调查与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愿意“先就业再择业”,这部分学生占了总人数的72.16%。先就业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开阔视野,为以后的择业奠定基础。现在很多公司招聘员工都要求员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最好是跟应聘职位相关的工作经验。先就业有利于学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从而为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打下基础;先就业可以让我们逐步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正确认知自己的职场能力,摆正姿态,从而渐渐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重新定位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更大的发展;先就业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良好配置,更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学生就业期望趋于理性。在调查的数据中发现应届毕业生所期望的月薪绝大部分在2500元到5000元之间,而月薪在3000元到3500元的学生占了总人数的66.19%。根据网络数据显示近几年全国本科生的平均起薪都在3000元以上,与学生所期望薪酬基本符合,说明了毕业生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也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摆正心态,向自己的事业目标前进。

(三)普遍重视职业发展空间。在关于“在求职中你更看重什么?”这一问题的调查时,有56.49%的学生选择了“发展空间”,有20.62%的学生选择了“福利待遇”,有16.49%的学生选择了“工作地点”,有6.40%的学生选择了“兴趣爱好”,说明了学生相对于“福利待遇”,“工作地点”和“兴趣爱好”更重视就业后的“发展空间”。在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学生都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能有所发挥,希望自己能受到公司的重视,并且能实现个人价值和得到社会认同。认为刚开始工作最重要的是在工作实践中得到经验的累积,沉淀和提升自己的自身能力,也说明了学生对就业后的“发展空间”的重视。体现了求职者能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也体现了求职者自身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有较为明确的规划。对于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积极方面我们应该大力的提倡和巩固。而我们也要正视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的消极方面。

(四)基层就业意识淡薄。调查显示,90后的学生优越感很强,缺乏必要的吃苦耐劳精神。如:在回答“工作理想地点”的问题时,有52.58%的学生选择“沿海发达城市”,32.99%的学生选择“内地中小城市”,12.37%学生选择在“原籍”工作,只有2.06%学生选择“西部偏远地区”。这种现象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的分配不均,引起摩擦性就业矛盾。

(五)自身知识技能储备不足导致职业适应能力偏低。学生再回答“找工作困难的原因”时,许多学生都认为自己存在“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这部分学生占到了总人数的42.27%。也有30.92%的学生认为是“社会实践缺乏”。而认为“就业环境不好”的人数占到了9.28%,认为“没有足够的工作信息”的人数占到了9.69%,认为“受到了传统思想影响”的人占到了7.84%。“专业技能不足”,“社会实践缺乏”这都是自身知识技能储备不足的表现,也是找工作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六)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提高,生物产业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使得生物应用型人才与理论型人才同等重要。但就目前来说,我国开有生物专业的学校主要集中在师范院校和部分综合性院校,传统的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着培养生物教师类人才和为培养更高学历的研究型人才打下基础而展开。根据问卷调查也发现在大学期间有43.71%学生的实践类课程占总课程的10.00%至30.00%,有45.15%的学生的实践类课程占总课程的10.00%以下,只有9.89%学生的实践类课程占了总课程的30.00%至50.00%,1.25%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实践类课程占总课程的50.00%以上。说明了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安排的课程都是以理论型课程为主,实践性的课程占的比例很小,相对缺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七)职业指导不足导致职业精神欠缺。目前几乎所有院校都有相应的就业指导老师,主要是帮助大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些老师相对来说缺乏相关专业学生应聘的职位的专业知识,由于自身任务重,工作多,也没有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某一专业上,职业指导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相错位,职业指导的形式灵活性和实践性不够。根据调查也发现虽然有64.7%的学生接受过职业指导教育,但其中只有7.42%的学生认为效果很好,而23.90%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33.38%的学生认为效果不好。表明了许多地方高校对学生的职业指导缺乏专业化,不能使职业指导工作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教学改革策略

(一)重视培育学生科学的职业观。就业观是一个人对就业环境、选择、要求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也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在其就业方面的客观反映,是其对未来职业和发展目标的基本认识和态度。要想找到一份高质量的工作,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尤为重要。而“科学的就业观”的形成跟自身因素有关,跟家庭、学校、用人单位、社会等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应该充分的了解自己,实事求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杜绝眼高手低的现象,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坚决打破“官本位”思想,发现问题,改正问题,努力提升自己的素养;家庭成员应该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用人单位应该树立公平的竞争意识,在招收优秀员工的同时也鼓励了其它学生努力提升自己;政府也要积极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严格落实国家对于未就业人员的优惠政策,在保证就业环境公平、公正、公开的同时,运用合理的方案增加就业机会,使更多的人员顺利就业等。

(二)提高基础理论教学质量。生物科学本身就属于一门高深的学科,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也只能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和实验技能。要想真正的进入生命科学领域,本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长期坚持不懈的学习。继续深造是一个好的选项之一。继续深造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而且在就业的过程中增大自己的竞争力度。况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生物产业必将突飞猛进的发展,需要成千上万的高技术人才。这是祖国发展生物产业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毕业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强化实践能力训练。第一、应该在让学生学好本科理论知识的条件下,应响应国家的政策,积极主动推进高校的转型工作,把办学与发展地方经济相结合,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第二、应该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出真正优秀的毕业生,才能最大限度的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第三、应该积极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认识到自己会做啥工作,能做啥工作,知道自己的优点也明白自己的缺点。

(四)将职业指导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职业指导师资是高校中职业指导教育的核心力量,其专业化和职业水平决定着职业指导所采用的方法和内容,也决定着职业指导的质量和效果。所以要想提高就业指导的质量和效果,就必须要拥有一批专业过硬和职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必须加强职业指导师资建设。职业指导建设要多元化,采取专业课程渗透职业指导的教学理念,专业课老师积极的向学生传授职业指导的相关理论,让学生尽早的树立起专业意识,进行学业规划,培养职业素养。也要有相关企业专业的培训师在实践学习方面对学生进行精准培训,让毕业生在毕业时有明确的就业方向,掌握求职技巧,实现精准就业。

第3篇:生物科学专业范文

摘要:

本文针对大学生对生物科学专业缺乏兴趣,专业认同感不高以及传统专业课程教学体系难以激发学习兴趣等问题,总结了我院近些年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的对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的探索。我们以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作为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指导思想,优化本科生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旨在从激发专业兴趣与认同感出发,着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国际视野的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

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作为科技发展的前沿学科,生物类专业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在校生人数猛增,无论是开设生物类学科的高校数量还是在校生数量均大幅提高[1]。然而由于宣传过度,一度引发了“生物热”现象。据统计我国已经有300多所高校设置了生物学科[2],每年新增几万毕业生,远远超出了工就业吸收能力,生物科学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导致了包括重点高校在内的各高校生物科学类专业普遍存在着第一专业志愿新生比例逐年下降的现象,大学生缺乏对生物科学专业的兴趣,对专业认同度也不高,再加上传统教学体系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专业人数居高不下。以我院为例,2013年和2014年申请转专业的学生数分别达到了101人和97人,通过考试实际转出的学生为56人和63人,优质生源流失严重[3,4]。为了提高生物学本科生对学习的兴趣,本科生物学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就显得十分重要。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设有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2个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存在层次不清、缺少入门课程、必修课学分过高、不注重科研能力培养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学院组织力量对国内外研究型大学的生物学科课程设置进行了调研,并邀请多位境外高校的教学主管分析和讨论改革方案。最终确定了以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作为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指导思想,优化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层次性,由浅入深、从主干到分支,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对生物科学本科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系统规划,从激发专业兴趣与认同感出发,着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国际视野的创新性人才。我们规划了本科生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大一培养兴趣,大二扎实基础,大三拓展视野;大四全面提升”。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已取得初步成效。

1培养方案的调整

本着“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创新能力、突出个性培养、均衡课程安排、规范课程管理”的总体原则,学院按照生物学科的专业性质特点,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1.1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增强学生对生物科学专业的认同感,提高专业学习兴趣,我们实行一、二年级按专业大类培养,不分方向,主要学习公共基本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通修课程等必修课程。二年级短学期分专业后,学生们除修读必修课程外,还要根据各专业方向的学科特点及职业规划选择修读课程。愿意将来从事生物类学术研究或教育的学生,可选择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而毕业后走择业、创业道路的学生,可以选择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1.2遵循“由浅入深、从主干到分支”的教育规律

明确大学各阶段的培养核心目标。优化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降低必修课学分,提高核心课质量,开设内容丰富的专业选修课,有利于学生根据兴趣深入学习。在总体上降低学分,给学生留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增加学习的主动性。调研数据显示,我院原有的培养方案学分设置比同类院校平均高出10个学分,学生课业压力大,影响了学习兴趣。经过此次整合和精简,降低了专业必修课学分,增加了选修课学分,培养方案总学分由160学分减少至146学分,使学生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时间及空间。知识传授的层次性更加科学,按照兴趣主干分支综合运用的教学规律,合理安排课程的衔接,共计对57门课程进行了综合性的调整,梳理课程体系、调整开课学期、更新课程内容、合并内容相类似的选修课,使我院的课程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均得到了优化。

1.3完善“激发专业兴趣、提高学习热情”的培养方案

学院为新生增设“新生研讨课”“普通生物学”“普通生物学实验”课程,以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激发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结合导师制、班主任制度、“科学与人生”讲座等措施,让低年级学生了解并喜欢上生命科学。聘请境内外高水平学者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短期课程、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模式。继续实施“探索?科研”基金项目,鼓励对生物感兴趣的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

2特色课程的建设

2.1以激发专业兴趣为主线的大学一年级的课程建设及教学管理

面对转专业人数日益加剧的情况,我院对申报转专业的学生进行详细的走访和调研,了解到新生对生物学科了解不足、缺乏兴趣的现状。因此,我们新设置了既有挑战性、又充满新奇的三门课程,使新生逐步认识生物科学的多样性和多功能性,并逐渐认同生物科学这一学科。具体举措如下:

(1)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等开设“科学与人生”讲座。为了让新生了解生命科学到底是学什么,我院开设了“科学与人生”系列讲座,邀请著名科学家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和人生感悟,让学生尽快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

(2)新设“普通生物学”双语课。该课程强调生命世界的特点,即物种的多样性、分子多样性和信号通路及其交叉的多样性,以及非线性思维的重要性。课程内容既生动有趣,又能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我们组织了包括“长江学者”“青年千人”“闽江学者”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在内的授课团队对该门课进行讲授。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对生命科学的宏观认识。

(3)新设“普通生物学实验”。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大一学期开设了模式生物秀丽线虫的发育、斑马鱼行为学与发育等独具特色的实验课程,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动态演化的奇妙过程。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68%的学生认为在大一上学期的3门专业课中,“普通生物学实验”对建立学科兴趣的影响力最大。

(4)新设双语课程“新生研讨课”。为了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授课为辅”的学习方式,我院特别开设了“新生研讨课”,替换原来的“学科入门指导”课程(全年级大班上课)。课程内容包括老师对生物科学发展历史和研究思路的介绍以及学生自主调研和全英文报告演讲两个方面。课程采用小班教学(30人左右),学院挑选了7位优秀的海外引进教师进行授课,这种小班研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对专业的兴趣。

2.2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目标,建设大二、大三专业课

我们将上述大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方法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本科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对大二、大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和丰富,从而带动了全院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是建设双语课程。在大二、大三阶段,我们建设或更新了4门主干核心课程的内容,均以双语授课,精选国外最新最好的英文教材。其中,“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荣获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现代遗传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或更新了13门双语核心专业选修课,并大部分选用国外最新的英文教材。而其他专业选修课,也将逐渐转变成用中英文相结合的讲授形式。通过学习这些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阅读英文文献国际接轨。二是聘请校外专家为本科生开设课程和学术讲座。我院聘请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地的外籍教师为本科生开设“EvolutionofImmuneSystem”“BasicProteinSci-ence”“SpecialTopicsinMolecularCellularBiology”“FreshmanSeminar”等全英文课程,全互动的课堂模式和头脑风暴式的授课方法,赢得了学生的广泛称赞。除此之外,我院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癌症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前沿”课程,特邀了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我院的教师联合授课。“生命科学系列讲座”则是特邀了一系列的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作为主讲人。这些精彩多样的课程,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前沿,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忱。

2.3以拓展专业视野为目的的大三科研训练课程

在大学三年级我们依托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设置科研训练课程,科研训练的内容有机结合基础型、综合提高型及研究创新型实验。该课程每学年对大三的学生开放选课,学生可在1~3个课题组里轮转,进行一学年的科研训练活动,实验室训练一年后需参加科研训练的答辩,合格后获取4个专业选修课的学分,以此鼓励学生选修该课程。科研训练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更早地进入实验室,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的氛围,激发专业兴趣,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一年的科研训练,学生在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训练,为大四的毕业论文设计以及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2.4以全面提升专业水平为目标的大四毕业论文设计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本科生大学学习成果、综合运用能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手段。我院规定本科生升入大四后,须自行联系学院各课题组并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须是我院助理教授职称以上的专业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参考文献、使用本学科基本研究工具,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论文书写等给予具体认真的指导。经过一年的毕业论文工作训练,学生对科研工作有了全面的认识,并得到了实际锻炼,为今后进入研究生学习或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近年来我院生源质量逐年提高,生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得到较大提升,学习兴趣也不断提高,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坚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进行生物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学院在教学实验改革、增设科学前沿课程,推进双语课程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初步实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由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

参考文献:

[1]樊育英,田欣,王世发.新形势下普通本科院校生物类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教育前沿,2015,(07):260.

[2]盖树鹏,卢伟东,薛仁镐,等.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生物类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6(2):10-13.

[3]王福,张新,於晓敏,等.高校生物教学现状与改革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438.

第4篇:生物科学专业范文

求职信的理由。要简明扼要地说明从何处得悉招聘信息、申请目的、加入企业的原因以及要申请什么职位。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xx生物科学专业求职信模板。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求职信模板

尊敬的xxx公司领导:

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览我的求职信。我是XXXX大学的一名应届毕业生,本科学历,所学专业是生物科学。

大学期间,我较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知识,使自己拥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我平时喜欢待在图书馆,期间阅读了很多专业方面的书并涉猎了检测方面、管理学、心理学等其他方面知识。

在思想上积极进步,热爱祖国,是学校第70期党校学员,并以85分以上的成绩名列前茅。生活上,我家境贫寒,所以我向来勤俭,自强不息,能吃苦耐劳。作过实验室助研、计算机中心助管、编辑校对等近十种兼职,借此提高了动手能力,积累了实践经验,还创造了很好的实习机会。我一直坚持一个信条--用自己辛勤的劳动,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此外,我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以此历练自己,并提高交际能力。虽然贫苦,也曾多次参加募捐献爱心活动。另外,我曾多次在运动和写作方面获奖,并拿过奖学金。

在工作中,我积极地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做事能力学习能力,我把自己的工作当作是自己的一部作品对待,不会机械地去做实验,喜欢创新,并尝试用统筹学方法做事。我曾在XX公司检测中心实习,每天主要进行检测前处理并独立操作液相色谱仪,同时负责实验室基本仪器的常规维护修理等管理工作。工作日和休假时经常去气相色谱室及微生物室帮忙,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对气相色谱及质谱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对微生物的检测有一些操作经验和理论知识。工作中也了解了一点 HACCP体系知识。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我从作质检员到作设备管理员,再到后来担任液相科室负责人,并一直得到领导及所有同事的好评和鼓励。

本人不怕困难,具有坚强的毅力,对工作认真负责,做事积极主动,能够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思想前卫,性格开朗,喜欢也善于与人沟通,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我一直以提升自己的水平素质及得到全面锻炼为主要目标,希望能有幸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学习!请给我一个机会,让我飞的更高,做的更好!祝贵公司事业蒸蒸日上,祝您工作开心!

第5篇:生物科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254-02

应用型地方高校承担着培养高质量、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验课程作为应用型技能基础课程,它的建设必须围绕适合本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目前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的相关问题,探索以“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应用型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方法和策略,有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素质,增强学生对于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1]。

一、以“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的内涵

所谓“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是指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根据院校所在地的社会需求为基础,使之不断地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它的建设必须以服务地方,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宗旨,不能离开本地社会经济发展进行自我的发展。也就是说,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的建设要根据学校所在地经济发展大方向和人才的需求不断地调整课程的相关组成,专业实验课程的建设与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要相互促进,在和谐统一中得到发展[2]。

二、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高校教学资源日益吃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日渐突出,实验教学环节受到影响导致现行实验教学存在如下问题:1.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一直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实验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师在教学中仍以注入式实验教学为主,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师课前做好实验的一切准备工作,然后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操作要点,实验室备齐了全部材料、药品和仪器,本科生完全按教材按部就班地操作,毫无探索、创新可言,学生对实验结果不去分析,不去总结,从根本上忽视了实验的实际意义,使本科生养成了不善思索、“照方抓药”的不良实验习惯,日积月累使得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实验研究能力没能得到培养[3]。2.部分教师对学科现有发展现状和生产实践技能缺乏深入分析,对社会经济需求了解不够,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很少能在教学实验中得到及时的反映,实验教学内容缺乏综合、交叉和与专业前沿结合的新兴实验项目,不能充分利用现代仪器、技术和方法。本科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较缺乏,阻碍了本科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达到注重实践和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3.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增多,但实验室场地、设备、人员难以大幅度增加,这严重妨碍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失去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的优势。单门课程的实验学时分散,培养学生能力、个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性和设计探索性实验过少,不利于本科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引入新的实验技能,难以进行综合能力训练;课程的实验存在知识点分散、欠缺系统性。这种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如果比例过大,显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验课的开设是依附于各门理论课。各专业课程都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造成实验室重复建设,不利于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等资源共享;各课程之间一般联系松散,内容重叠而又有遗漏,学生实验素质和能力训练零星而不系统,实验内容单调而不丰富,近年来,由于教学改革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在修订教学计划,削减总学时的同时,实验时数和实验项目也在减少。这种相对分散而未独立设课的实验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是极其不利的。

三、解决主要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如何建立“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呢?首先,地方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学校的一切课程设置都必须体现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特别是为了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适应本地的人才需求,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与规划同样都不能脱离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必然既适应经济发展,又要突出人才的应用性特征[4]。1.突出生物科学专业特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真正厘清生物科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本专业特色,建立生物科学专业特色的实验课程体系,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大力培养具备生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现代教学理念,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愿为教育事业服务、体魄健全、心理素质良好,能适应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能在生物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及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创新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需求为依据,优化课程体系,重视专业基础和实践教学,强调个性教育。提升学生的教师能力素质的培养,实现学生由学校到社会的无缝链接。2.建立系统的实验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结构体系的效能,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对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宗旨是通过一个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课程建设,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来达到使本科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学到“有用、能用、实用”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不但具有动脑能力还具备动手能力[4]。3.统筹课程中的实验内容,优化实验内容的质与量。实验内容是实施实验课程体系最直接的载体。由于目前各实验课程之间交流不充分,联系不紧密,会存在实验内容重复与遗漏的现象,并缺少明显的指向性与针对性。对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改革必须优化实验内容的质与量,并且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为价值取向[5]。4.围绕“个性化”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实验内容。首先,坚持“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使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生物科学教育特色,增强学生的兴趣和适应就业的需求。其次,在“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实验教学与教学实践相统一的原则。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按由易到难、从校内走向校外的步骤组织实践教学,构建由实验课程、专业见习、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组成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将有关实验内容分散到各阶段的教学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再次,作为一种教学实践,其中教学的评价与考核是实验课的重要环节,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监控与评价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评价。制定科学合理的具有应用型特色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规范学生的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科学严谨及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有效引导高校生物学实验教学,对于培养优秀的中学生物学教师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参考价值[6]。总之,如何围绕生物科学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加强与经济社会的需求紧密联系,构建科学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强化本科生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技能学以致用,有助于毕业进入社会后的就业,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驱动学生内心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具有实践开拓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是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深入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7(2):3-5.

[2]罗鸣,吴定敏.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J].OverseasEnglish,2015,(01):37-38.

[3]金冶.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困境、动因与路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413(31):31-32.

[4]冯唐锴,韩文华.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生物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28(6):20-21.

[5]马红梅,张燕、李东哲.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群实验内容体系构建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96-98.

第6篇:生物科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生物科学;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5)18-156-02

遗传学实验课是生物科学专业为加深学生对所学的遗传理论课内容的理解而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遗传学实验理论和实验技术,巩固和验证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验设计,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限制或其他因素影响,开设的实验一般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笔者对遗传学实验的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分析了生物科学专业的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多角度适当加以调整和改进,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改革的目的。

1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实验学时设置不灵活本校开展的遗传学实验都是理论课开始后的第3周或第4周开始进行,一般每周安排一个3学时的实验,这种安排对于一些简单的规范的实验流程比较合适,而对于遗传学实验而言较为不妥。因为本学科中的经典的基础实验,如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制片等,需要事先培养根尖并在适宜时间固定2~24h,课堂计划学时内根本无法完成,只能事先由老师代做;又如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像果蝇杂交实验,整个流程至少需要30d左右,尤其是处女蝇搜集,要求间隔12h之内搜集,如果不开放实验室,就无法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全程,而短短的3学时根本无法满足实验要求。此外,本门课程针对的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很多都是从事初、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如果不能全程参与实验,很有可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无法独立开展相关实验,从而影响教学。

1.2实验讲授及考核方式单一目前教学主要是利用板书,即教师事先在实验室黑板上写好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等,上课时由教师详细讲解,并结合实际进行演示实验,学生都是被动地参与实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对学生实验的考核,通常仅依据实验是否缺勤和守纪律,实验报告的撰写是否工整,思考题是否回答正确等,不能全面反映其真正水平。

1.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传统遗传学实验课程中,实验前期准备工作都很充分,如植物同工酶技术主要是用电泳方式分离同工酶,本实验中存在一个问题,即灌制电泳所需分离胶,等胶凝固至少要1h左右,再灌浓缩胶,凝固还需0.5h左右,而电泳又需2~3h,所以实验一般都是事先灌制好凝胶,学生只是负责点样及观察结果,学生亲自参与内容较少,缺乏主动性,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相互抄袭实验报告,做完实验后对需要掌握的实验技能仍是一知半解。再者,有的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实验结果已知,而有的学生本身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就不够,导致其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2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2.1灵活设置实验学时,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对于像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制片及果蝇唾腺染色体制片和观察等简单的操作技术实验课,可以设置3学时,而像果蝇杂交大实验,可以适当增加学时,设为12学时;其他实验学时可以适当增减,如植物同工酶技术考虑改为4学时,染色体核型分析改为2学时等。同时,多数遗传学实验存在一个问题,即课外补助时间完成的实验多,如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制片观察实验,实验前期需要较长的根尖培养时间,当根尖长到1.5~2.0cm左右时,需要水洗,并选择适宜的时间固定2~24h等。而课堂计划学时内完成的实验较少,都是固定好后的材料学生直接取来操作,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学生对实验的完整掌握程度不够,因此,可以考虑实验材料的培养、预处理,药品的配制等,这些准备工作可以由学生来完成,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实验的准备中来,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热情。

2.2讲授形式灵活多样,考核方式细化、量化针对传统的实验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及生物科学专业自身特点,可以考虑对于一些实验技术是经典的,或是经过多年科学实验证明方法是成熟的,结果是可信的,重演性好的操作简单的实验,如人工诱发多倍体植物,该实验具体操作方法与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制片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考虑让学生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上由几名同学换位讲解,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对该实验的理解和掌握。在考核方式上,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兼顾实验课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不能仅以实验报告作为考核标准;应该客观地考核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实验报告应坚决杜绝学生抄袭或修改实验结果,同时提高撰写质量。具体考核内容应包括预习实验报告(10%),平时实验操作能力(20%),实验报告主体(30%)及期末考评(40%),包括操作及简单的问答。如:可以事先准备好不同性状的果蝇,只提供标好的序号,要求每名同学观察并鉴定,作为操作能力的考查,同时提供事先准备好的实验教学中涉及到的问题的题签,要求每名同学抽取不同题签进行回答,这样考核才够全面。

2.3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传统的实验设置多数都是验证性实验,且实验基本都是板书教学,缺乏新意,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特点,可以考虑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改革:首先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像一些经典的实验,如细胞的减数分裂制片观察,除了指导学生自己制片外,可以提供一些永久装片,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将观察不全或效果不好的分裂时期及时给全示范图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再有,遗传学实验中涉及许多染色体观察方面的内容,可以引进高倍电脑型视频显微镜进行观察,该显微镜最大的优点是不仅可以在目镜上作显微观察,还能在计算机显示屏幕上观察实时动态图像,这样便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加深学生对显微图像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应全面开放实验室,利用科研项目,带动遗传学实验教学,进而提高教学效果。现在高等院校都是教学和科研并重,而遗传学方面的科研课题又很多,因此可以考虑利用教师现有的一些科研项目,结合教学实践,开创一些开放性、创新性实验内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但前提必须是开放实验室,即实验时间、场地都应该充分保证。再有,经典的果蝇杂交实验也是要求全天开放实验室才能满足实验需求的,因为实验前期需要收集处女蝇,一般是早7:00、晚7:00各一次,实验中又要求多次观察及培养等,因此,开放实验室势在必行。

作者:王仲等

参考文献 

[1]熊大胜,席在星.本科生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讨[J].遗传,2005,27(5):811-814. 

[2]刘良科,佘朝文,谭娟.开放性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767-17768,17783. 

[3]李凤霞,孙晖,张径辉.遗传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03,S2:219-221. 

第7篇:生物科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导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Thinking o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Method of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

LI Wei YANG Yu-ling

(School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Anhui 245041,China)

【Abstract】Through setting up the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 cours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research hotspots, curriculum provision system,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furthe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will be introduced to freshman majored in Biological Science.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course is to help the freshman establishing their interests and clearing the curriculums and future developing directions, which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study.

【Key words】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

0 引言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科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同时又是生命科学(医学、农学等)以及其他交叉领域(仿生学、生物物理学等)的基石[1],已成为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当前以及未来都将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2]。

与高中阶段的生物课不同,大学阶段生物科学已作为单独开设的专业。高中生物的某个章节在大学阶段可能会成为单独设立的一门课程。因此,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前如果能够提前对入学新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熟悉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学习内容、继续深造的潜力、就业方向等),对学生尽快融入专业学习会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因此,作为开设生物科学专业的院校,正视当前生物科学专业学前教育,结合实例介绍本专业特色、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生物科学新生入学学前教育,能够帮助新生为未来的学习和目标制定奠定坚实基础。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新生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课程通过对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待解读和分析,使学生了解未来本专业的课程设置、理论体系、研究热点、办学特色以及考研就业等相关方面的信息,树立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兴趣,为后续的相关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1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生命由来的学说,进化论发展历程;掌握本专业的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对本专业的整体(学习内容、就业、深造)情况全面把握;通过大量实例分析、经验分享等,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为学生未来四年对本专业的学习树立信心。

2 教学内容

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应围绕生物学的经典理论,以生命由来的学说为起点,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热点为主线,具体介绍生物科学专业设置、就业方向、考研情况等,并通过英语微课、优秀毕业生经验分享等方式授课。课程共8个学时,课程内容可作安排如下:

2.1 生命的由来,进化论 (2学时)

生命的定义和生命的基本特征、人类认识和研究生命的历程及现代生命科学的重大意义;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进化以及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

2.2 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 (2学时)

介绍当前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以及其与人类社会的主要关系。内容涉及生命的基础、生命的结构、生命的本质、生命科学与农业、医药、健康、生活、环境等领域的关系。

2.3 生物科学专业设置、就业方向、考研情况介绍(2学时)

对生物科学专业未来四年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简介、就业方向、就业率及本专业历年考研情况等进行详细介绍。

2.4 邀请外语专业教师进行全英文生物科学专业示范课、讨论、答疑(2学时)

生物科学的学习,在当前科技发展现状下,离不开英语这门工具。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知识点(以生态学为例),通过邀请从事多年生态学教育的教师进行全英文微课教学,激发本专业学生对本专业以及对英文学习的兴趣;同时,邀请本专业已就业和已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在读)与新生互动,通过课堂讨论、提问等形式,对本专业就业方向及深造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对学生有困惑的问题进行答疑。

3 小结

《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是专为生物科学专业新生开设的专业导论课,通过本课程开设,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认识各种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现象及本质,把握当前生命科学的发展动态,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为以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本专业学生能够对未来就业与再深造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为同学们未来大学四年的学习以及目标制定提供背景知识以及思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需要本专业老师结合自身教学、研究特点以及院系特色等进行[3],如何通过专业导论课程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促进专业发展,不仅是生物科学,也是其他学科需要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志鸿.新世纪中推动生物科学发展的“Bio-X”[J].生物物理学报,2001,17(1):1-9.

第8篇:生物科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 生物科学专业 专业英语课程建设 教学效果

我国经济逐渐步入国际化,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大批外资企业如雨后春笋,国内企业也逐步国际化。此外,我国目前的多数领域的发展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需要向他们学习先进的理论与技术。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使就业市场对人才国际化的要求不断加强,要求毕业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与他人进行业务活动和学术交流等[1]。因此,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也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虽然大多数学校的本科专业均设有专业英语的课程,但对其重视程度远不够,很少有学校将其作为一门重要课程进行建设和研究。所以学生所获得的专业英语的知识与能力难以满足毕业生在相关工作中的需要。

我们将专业英语作为学生素质培养的重点内容之一,使其成为学生毕业后在人才市场中竞争的优势点。为了培养我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较强的专业英语能力,我们从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三方面着手进行专业英语课程建设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建设高素质的主讲教师队伍

高质量的课程教师队伍是保证高质量课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专业英语教学不同于普通基础英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而且要具有相应的专业业务知识和现代的教育理念,能够随着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相应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将语言服务于专业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2],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的专业知识必须不断更新,始终能把握该专业发展的前沿;教师的意识必须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保持一致,能够随着专业的发展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强适应性的人才。所以我们挑选了英语水高平、科研创新能力强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组成该门课程的教学队伍[3],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主讲教师队伍的建设,确保高质量的课程教师队伍。

1.主讲教师必须坚持参与专业的科学研究。

专业英语主讲教师需要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通过科研,教师能始终把握该专业发展的前沿,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科研中,教师经常查阅英语参考文献,用英语撰写和,能不断训练专业英语能力,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同时能积累专业英语学习和应用的经验,为专业英语课堂提供教学素材。教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和感受的讲解,更加生动、有说服力。

2.重视主讲教师的合作,形成合力,推动课程建设。

密切课程主讲教师之间的联系,共同探讨课程教学与建设中的问题。主讲教师之间经常相互听课,指出对方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定期交换教学信息,共同研究学生的特点和动态;相互协调教学进度,交流教学研究的心得体会,交流课程建设中所形成的教学资料,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3.寻求多种学习形式,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

非英语专业的教师担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共同弱点是口语欠标准和流利,以及对英语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欠全面系统。而专门安排他们出去进行专业英语课程培训,时间和经济成本很高。教师可自己联系到本校的外国语学院跟外籍教师听口语课,来提高口语水平;可通过网上听英语课程,对自己的英语知识查漏补缺;也可购买我国权威培训机构新东方的在线英语课程,较系统地学习阅读、翻译和写作方面的教程,丰富和完善教师的英语知识,如此所花经费和时间少。我校通过以上措施建设了一支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队伍。

二、优化教学内容

当今科技迅速发展,教学内容需要随着专业的发展适当调整,教材内容既要满足能力培养与训练的要求,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又必须反映时代特色,反映专业领域的最新成果,才能使人才培养适应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要求。我们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并确定课程教学重点,在准确把握以上要点的基础上,来修订教学大纲,再根据教学大纲选择和组织教材。

1.修订教学大纲。

根据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培养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思路来修订教学大纲。确定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翻译与口语能力的培养为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专业词汇的积累。所以从训练学生的四种能力的角度制定基本大纲框架,确定每种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时间。该门课程的整个教学时间为70学时,我们确定了阅读26学时,翻译12学时,写作22学时,口语10学时。然后邀请该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教师,结合本专业的实际与特点共同探讨教学素材,根据他们在专业教学、科研工作中,以及专业英语学习的体会提供并优化阅读、翻译和写作各部分的教学材料。最后从遵循科技英语的教育教学原理的角度,对大纲进行优化,形成大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教材的选择与处理。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选择了蒋悟生主编的《生物学专业英语》为阅读与翻译的主要教材,从中选出5篇文章用来做阅读的教学与训练,3篇文章做翻译教学材料,保证了教学材料的规范性。另外,从外文期刊中选择3―4篇能反映专业领域的最新成就文章,作为阅读和翻译教学材料。因为期刊内容新、专业性强,在训练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同时,学生能了解到国际上最新科技信息[4]。我们选用刘润进主编的《实用农业科技英文论文写作教程》为写作教材;根据教师自己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的经验,结合《商务口语》中有关本专业的内容编写口语教学材料,主要包括:专业口语特点、常用的语句和专业口语的技巧与禁忌。

三、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根据专业英语课程的特点与任务重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强化训练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和习惯。

1.拓展教学时空,将课程教学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过硬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英语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反复的训练。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应用能力,只靠课堂上的讲授和少量的训练是远不够的。根据本课程的重点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我们将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向课外延伸,通过组织课外阅读与翻译活动,强化训练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1)组织学生课外阅读,训练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

我们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分3种类型来组织学生的专业英语的课外阅读活动。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引导他们在课外阅读原版的英文专业书籍,可使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原版专业英文文章的特点,逐步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学会从原文中发现、提取和综合信息的方法,提高专业阅读和理解能力。收集和购买部分原版的英文专业书籍,形成一个小的“专业英语”资料室,注意在购买原著时,以选择阅读难度较小的书籍为宜。由于阅读原版英文专业书籍,比较困难,而且比较枯燥,因此,我们组织每2―3名学生为一组,共同坚持通读一本书,这样几名学生相互鼓励、相互讨论,有利于坚持读完原著。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我们引导并指导他们课外阅读中科院相关专业类期刊的英文论文与英文摘要。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推荐3―5个自学英语的网站,引导学生在课余按自己的兴趣,自学专业英语,让学生定期进行课外阅读心得交流,激励学生坚持课外阅读。这样可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水平,而且我们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习惯与能力。

(2)开展专业英语课外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翻译与写作能力。

我们组织部分专业英语基础较好、英语学习兴趣高的同学成立“专业论文翻译与写作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协助本学院的部分英语欠佳的教师翻译他们拟的英文摘要,参与我校主办期刊“武陵生物研究”部分论文英文摘要的翻译和审查工作,通过反复地实践来训练学生的专业英语的翻译与写作能力,也使学生逐渐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

2.开展“换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部分章节的教学。

对于部分难度小的章节,我们开展“换位”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讲解。每3―5名学生组成备课小组,共同查找资料、相互商讨,针对某个章节的部分内容写出讲稿,然后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讲解,最后由任课老师对学生所授课的内容进行点评,即让学生画龙,老师点睛。通过备课和自己讲解,学生对相关内容掌握和理解程度远高于仅听老师的讲解,而且对于一些理解不准确的内容,通过教师的矫正,学生理解透彻,减少了对知识理解的盲点与死角。学生在备课时,通过查阅资料获得了许多新知识,也培养了自主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和相互协作的习惯。此外,学生课堂讲解也锻炼了口头表达力,提高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通过积极的课程建设探索,该门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了较强的专业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他们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能够参阅一定的英文参考文献,较准确地撰写英文摘要。专业英语的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大大促进了学生普通英语的学习,学生的大学英语六级通过率提高。由于英语考分高,学生考研率提高。部分学生因为英语的优势,进了外资企业。此外,教学相长,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英语能力有所提高,能够更好地参阅专业英文资料,使自己的研究走在世界前沿,更好地撰写英语论文,任课老师的英文论文更多被SCI和EI所收录。

参考文献:

[1]许波,唐俊青.加强专业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辽宁教育研究,2001.8:50-51.

[2]张春玲.专业英语的“五步”教学法[J].职教论坛,2005.4:30-31.

第9篇:生物科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民族院校;师范专业;培养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14-03

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规模所引发的教学质量问题已日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为此,教育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对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本科教学改革必须面向基础教育改革需求,培养一批较好满足基础教育改革需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当今高校师范专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对未来教师的基本要求,具有严谨治学作风和勇于创新精神的“专家型”教育工作者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增设教育研究课程、建构新的课程实践体系以及教学实践交叉培养等方式是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院校在师范生培养模式过程中所采用的通行做法。而我国对此方面研究尚处于探索中。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仍然采用“平台+模块”培养模式以达到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人才的目的;该模式总体上来说,在大学阶段前2年按学科大类进行通识培养,后2年按学科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培养,这种培养模式针对综合院校就业取向不明确的学生是合理的,对学生就业选择是有利的。但是对就业取向比较明确的地方民族院校师范专业则会导致教师职业教育的缺失。师范学生的培养过程实际上应该是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培养。目前实施的培养方案由于忽视教育专业性,致使学生普遍缺乏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意识、技能和创新精神,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经过数年磨炼,才能逐渐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求。地方民族院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担负着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培养生物学教师的重要使命,而民族地区教育教学条件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与发达地区存在的差距对于将来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的教育研究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具备了教育研究型教师素质的毕业生才能较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对民族地区生物学教师的要求。一般来说,在思想品质上,教育研究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终身学习意识以及开拓创新精神和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而在知识能力方面,教育研究型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以及文化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求良好的组织教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为适合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满足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需求、职业特色鲜明的未来教师,我们以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为例,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改革,在以下环节进行了有效探索:

一、探索以培养教育研究型教师为目标的结构合理的综合性教师队伍的构建模式

新的教师队伍由本专业10位专职教师以及5名外聘兼职教师(2位校内聘请教育研究专家以及3位校外中学聘请的优秀中学生物教师)组成。通过师资队伍中的教育专家和优秀中学教师不定期地开展新课程理念的讨论和讲座,不断提高青年教师培养合格的中学生物教师的能力;每年两次的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评比、教学竞赛等活动,极大促进了教师整体教育研究水平提高。

二、完善新型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1.课程体系:包括学科专业课和教师教育课程两个方面;学科专业课的设置在保持生物科学体系完整性基础上,加强有利于生物素养形成的知识和对学生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的知识学习。根据中学不同阶段生物课程的知识侧重点,调整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结构,使师范生通过本科阶段学习,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生物科学知识体系。教师教育课程在保留原有通识课程基础上,增设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学生物教学法等课程,以系统培养师范生的科学素养;与此同时,通过开设涵盖专业学术知识、教学技能培养、人文社会知识等领域丰富多样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选择,为其职业规划提供更多实践创新技能和社会知识。

2.构建“全程教育实践”的实践教育环节: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组成环节。因此本方案通过一年级教育调查、二年级教育见习、三年级教育服务、四年级教育实习构建全程教育实践体系。一年级通过开展教育调查,了解当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让学生初步形成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二年级组织学生到教育实践基地进行听课、评课等活动,亲身参与到基础教育课堂中;三年级组织学生以教学助理形式参与实践基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做教师的初步感觉;四年级安排学生到不同条件的基地进行顶岗,逐步掌握现代基础教育技能。通过这一模式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地适应从“学生”到“教师”这一角色的转变,较好掌握现代教学技术以及基本教学技能。

3.通过导师制建立灵活与集中相结合的毕业论文实现机制:为了避免考研和求职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采取灵活与集中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毕业论文。在第2学期末,由学生和导师通过双向选择确立导师,由导师对学生学习、心理、生活、职业规划等提供全方位指导;在3-7学期,学生与导师商定毕业论文时间,确保充足时间完成毕业论文相关调查、研究,第8学期5月份集中完成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阿。

三、课程内容和培养方法的改革

课程内容的改革:现行高校课程设置强调课程的知识体系完备性,极少关注与中学生物课程的关系。因此,在本次改革中,我们要求主要学科专业课程均需反映与中学生物课程的联系,由任课教师根据专业课程在中学生物学中的地位来拓展教学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实验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载体。实验教学的改革,我们依托省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发挥省级重点实验室—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的作用,进行实验平台建设以全程培养学生的教育研究意识和能力。具体做法如下:一是以省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方案及课程计划,实验内容既注重基础性和系统性,又重视前沿性和综合性;通过“基础实验”、“综合训练”、“创新实验”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体系,逐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技能和探究意识。二是改进实验考核方法。实验成绩考核不再以实验报告为准,而是依据实验基本知识、操作水平、实验报告、学生态度综合评分,其中操作水平和基本知识占到总成绩的50%。培养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传授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提高他们参与教学、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定期邀请实践基地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传授中学教学技能,选派学生到基地帮助开展义教、指导中学生开展生物课题研究等多种互动活动,吸收学生共同承担教学研究课题,可以极大提升学生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通过上述一系列改革,较好达成了培养适应民族地区中学生物教学需求的研究型师范专业学生的目的,这种培养模式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1.立足“地方性”,充分考虑地方对人才层次的需求,构建适合民族地区需求的研究型教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贯穿全程的实践环节促进了学生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全面了解,加深了对中学基础教育需求的理解,逐步具备了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的思想准备和能力储备。

2.强调“综合性”,改变原来单一化的师范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起一支由生物专业教师、教育专业教师和中学优秀教师共同组成的、富有不断学习精神和热衷探索教育理论与规律的教师队伍;优化的教师队伍为全面实施新的培养方案提供了良好的师资支撑,不同背景的教师队伍通过互相协作也提升了各自业务能力。

3.突出“应用型”,真正做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建立起以培养学生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研究精神和教育研究意识为目标的全程渗透的各项实践环节,特别是灵活与集中相结合的毕业论文实现机制,极大增强了学生自主性,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择业、考研等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该培养模式在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运行,有力推动了满足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对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教育研究型人才的需求的发展。近3年期间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2篇,获各级优秀论文5篇,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87%,主要分布在湖北少数民族地区,占总数的85%,多数学生签约就业行业与就业地域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服务面向。本专业学生的敬业精神、工作能力、协作精神、工作实绩受到毕业生所在单位的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韦艳艳.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生物学教师教育改革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2]任丽.基于反思的生物科学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与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

[3]陈健辉.强化生物科学师范教育特色的探讨[J].科学教育,2009,(02):82-84.

[4]鲍方印,刘琳,王松,玉军,刘爱荣,马玉涵.新课程改革与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素养途径的探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02):25-26.

[5]盛晓庆.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