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科学论文范文

计算机科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科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科学论文

第1篇:计算机科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CCC2002;课程教学;计算科学;科学史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技术作为现代技术的标志,已成为世界各国许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计算领域也已成为一个极其活跃的领域。计算学科正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发展,并大大延伸到传统的计算机科学的边界之外,成为一门范围极为宽广的学科,人们对计算学科的认识,已从知识层面上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1]。

1989年1月,美国计算机学会(简称ACM)和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计算机分会(简称IEEE-CS)联合攻关组在《ACM通讯》杂志上刊登了他们历经4年的研究成果——“作为学科的计算科学”的报告[2]。该报告围绕计算机的主要现象,从学科的三个基本形态,即理论、抽象和设计入手,结合科学与工程科学两大学科门类的基本特征,完成了计算学科的“存在性”证明,首次给出了计算学科的定义,为“计算”作为学科及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计算已不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概念,它已成为“各门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视角、观念和方法,并上升为一种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征的哲学范畴”[3]。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计算科学的内涵与外延从学科的角度得到进一步诠释,ACM和IEEE-CS以及计算机界关于计算学科认知问题的研究不断取得重要成果,其中,CC1991(“计算学科教程1991计划”的简称)和CC2001(“计算学科教程2001计划”的简称)报告为计算学科建立了现代课程体系。随着计算科学的不断发展,其课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2004年11月,ACM、AIS和IEEE-CS又联合公布了新的计算学科教程CC2004,文[4]对该课程体系做了分析与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行业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世界上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均设立了计算科学或与之相关的专业,国内的高等院校也不例外。为了有效地推行国内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同时又能与国际接轨,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研究组于2002年提出了“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ChinaComputingCurricula2002,简称CCC2002)[5],该教程从计算机学科教学计划的发展、计算机学科的定义、计算机学科本科生能力培养、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演变、计算机学科课程体系结构、计算机学科课程的教学计划与组织方法等方面全面阐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与课程体系的外延与内涵,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本科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为国内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制定培养方案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提供了指南,对中国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积极的推动作用。CCC2002给出了中国计算学科课程体系的描述,但如何围绕这一课程体系概括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点来组织知识内容仍然具有随机性,特别是在幅员辽阔、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的中国,这种随机性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CCC2002的特点,理解其精神实质,根据地区的特点和各高校自身发展的水平与特色合理选择或组织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不断强化课程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课程目标的实现建立良好基础。

2CCC2002的基本特点

CCC2002的特点在于,它既有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又融合了国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研究成果;由体系到课程,自顶向下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按基础课程(包含部分核心知识单元)、主干课程(包含大部分核心知识单元)、特色课程(发挥各校特长,培养学生个性,体现地区特色),提出了课程分级实施策略;指出在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描述及核心课程的设计方面,应充分体现“课程体系设计组织与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密切相关”的理念。CCC2002强调教学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同时又要注重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值得一提的是,该教程提倡研究型教学,进一步明确了教学向教育转变的重要思想。

在CC2002教程的引导下,国内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的广大学者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的诸多问题,如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类型、教学计划、教学实施、实践设计、教学评价等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探讨[6,7,8,9],并根据学科体系要求,编写出版了一大批教材,丰富了计算学科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的内容,推动了计算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虽然我们一直都在强调课程与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究竟什么是当代学生经过学科课程教育应当具有的综合素质,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就目前国内较为普遍存在的教育理念而言,近代课程与教学理论凯洛夫(N.A.Kaiipob)的“捷径主义”思想仍旧占据着主导地位,受这一思想的影响,教材内容通常比较“经典”,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围绕这些经过验证的、可靠的和基本成型的知识而进行,至于这些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却少有问津。所谓“捷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是科学上可靠的知识而不负有发现真理的任务,走的是教师引导的捷径而避免前人在历史上曾走过的弯路”[10]。虽然这一思想“发扬了传统教学论的优点,纠正了适用主义教育忽视系统知识偏向”,在目前高校教育的某些方面仍然具有积极作用,但就总体而言,它与CCC2002倡导的研究型教学、教学向教育转变理念有不相协调的方面。因此,高校计算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理当受到人们的关注。

3基于知识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教改研究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注重学生在知识点掌握基础上知识结构的形成,越来越感受到学生关于学科综合素养的内涵,在理工学科课程体系中引入越来越多的与学科有关的人文科学的内容,可以说是适应时代要求和发展的一种进步,是教学向教育转变的一种必然。然而,要真正做到教学向教育转变,仍然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工作要去完成。其中,如何根据计算学科教程描述的学科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在教材或教学过程的知识内容安排与讲授过程中,打破传统方式,在现有基础上推陈出新,就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们是否可以做这样一种尝试,在课程知识的组织与传授过程中,把知识的来源即知识产生的背景有机地融入其中,使之成为教材内容的一部分或补充,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的背景和来源,更多地知晓与学科知识有关的人和事,更深地理解知识的内涵,更好地把握知识的运用与发展趋势,使学生在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学科意识和学科素养得到培养与发展。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有益的但却并非易事,有大量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和实践活动,其中以教学内容改革为先导的课程教学改革将成为学科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它涉及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等等,同时对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也将产生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人们具备学科知识,而且还要有学科思想史和学科方法论的知识。因此在学科教育中应该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科学和学科思想史研究。就计算学科而言,计算学科思想史研究是基于背景知识计算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

3.1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

现代计算科学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的伟大成绩,是人类长期从事社会生产实践的结果,是无数致力于计算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工作者们共同智慧的结晶。计算科学是整个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计算知识、计算理论及其应用的科学,是关于计算学科知识体系和与之相关领域知识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总和。而计算科学思想史则是研究计算科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科学,其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计算科学发展过程中各个事实、各种现象和思想的分析,总结计算科学的历史经验,揭示计算科学的发展规律,促进计算科学的发展。计算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并非计算科学本身,它是以哲学、历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计算科学的发展历史。

作为一门科学,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涉及计算科学、工程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计算科学思想史是以计算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形成与发展为基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科学思想史研究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分析人类历史上计算科学重要成果和重要学术理论的诞生过程,其思想与方法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的科学与哲学意义。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将随着计算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进一步的发明与发现而不断变化并日趋完善,是一门极富发展性的科学。文[11]中,作者对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的特点、内容、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3.2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

所谓基于知识的课程教学就是把学科知识与知识背景有机结合,使之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统一体进行施教与学习的过程。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感知知识背后隐藏的思想与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想象与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提高学生学科文化水平。

知识背景的内容可以是对知识产生过程的叙述,也可以是对学科知识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可以是直接的背景知识,如与学科知识有关的知识进程、事件、理论、思想方法和人物等,也可以是与学科密切关联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可以是正史中真实的故事,也可以是传说和轶事;可以是知识成功应用的经典,也可以是正在实践中的探索。

知识背景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课程设置的方法整体阐述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思想与方法,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等;也可以是针对具体课程的知识背景叙述,如关于课程的导论、绪论、前言等;还可以是关于课程单元知识背景的描述,如每个章节的前序、引导等;甚至可以是涉及知识点的知识背景,如有关概念的形成,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联等等。

把知识背景作为课程教材的内容,或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介绍与课程知识相关的知识背景,在目前高校的计算学科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加以应用,但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基于背景知识的课程教学。从基于课程知识的教学到基于知识与知识背景有机统一的课程教学,并非一门计算学科导论所能解决的问题,它涉及整个计算学科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教学计划安排,课程教学模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运用,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建立等一系列与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有关问题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是一项需要广大的计算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实施并不断取得进展的系统工程项目。

如果说基于知识的计算学科课程教学是围绕计算科学的知识体系及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取得的最新成果而进行的知识与技能传授,那么基于背景知识的课程教学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学科意识培养和学科素养教育,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将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学习兴趣的提高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指人们探究事物的心理倾向和获得知识的原动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们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极为重视。中国古代教育大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国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F.A.W.Diesterweg)在其倡导的“全人教育”理念中就阐述了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发展学习者自身的能动性思想,认为:“我们的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瑞士现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更加强调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并明确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情感意向和动力,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在全面推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很多,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风格、教学态度、教学评价等等,其中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也不失为一重要因素。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学生对“知识背景”感兴趣的程度要比对“知识”本身更高。因此,如果能够在课程教学内容编排中将与课程知识有关的人物、事件以及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实例有机的融入其中,就能够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激励”和“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兴趣的延伸,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并掌握知识。

(2)将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学习知识内容的理解

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过程,应遵循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即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官与认知事物接触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生动和直接的映像,包括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现象、各个片面及其外部的联系等;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对认知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通常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基本形式。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强调对概念的理解,对知识点的掌握等,这样的认知应属理性认识范畴。基于知识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通常是按照概念的引入、概念到概念、例题分析、实际应用举例,习题练习等步骤顺序进行,而课程内容的选择通常是经过实践检验或严格论证的知识的精华部分,是已经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产物。让学生在对认识的事物尚不具备“自然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基础上,去“理性”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只能是“填压式”的知识灌输,于是在我们的课程教学中就有了许多“先记忆再慢慢理解”的东西。基于背景知识的课程教学将经过提炼的前人对事物认识的自然经验和社会经验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学生在对事物感性认识方面的不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学习内容。

(3)将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体系的把握

在高等教育中,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通常是以课程体系来描述的,而课程的知识体系是由课程涵盖的知识主题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来刻画的。基于知识的课程教学往往只注重课程知识主题或知识点的教学而忽略课程之间、主题之间、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的阐述,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产生难以知识联想,对知识的认识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例如,很少有学生能够将平面中的“点”、集合论中的“集合”、命题逻辑中的“命题”等概念统一进行思考的,也很少有学生能够准确地回答在线性代数课程中学习向量空间和向量运算真正目的等等。基于知识背景课程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知识背景的阐述,将课程知识的初始本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呈现出来,为学生营造知识联想与知识探究的学习情境,更加全面地把握课程的知识体系。

(4)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

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应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CCC2002竭力倡导的研究型教学以及教学向教育转变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学科课程教育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的过程是知识综合运用与发展的过程,对知识体系的全面掌握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能力培养受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基于课程知识的教学通常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也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往往使学生思维固化,知识活力得不到发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不仅能够大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直觉思维,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同时还能够有效地运用案例教学、活动教学、讨论教学、探索性学习等各种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严密分析、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等多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5)将有利于学生学科文化素养的提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使得分科教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制的主流。分科教育很显然是为了造就专门人才,但狭窄的专门训练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在经历了长期的教育实践之后,人们已认识到分科教育在某些方面的严重不足,提出了新形势下“通才教育”观念,并以某些高校作为试点开展“大类培养”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如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对IT本科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要求他们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求他们具有数学、物理及相关领域知识,更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要求,既能够适应专业的变化和拓展,又要有敏锐的专业拓展意识。总而言之,现代人才培养过程更加强调的是学科素养,它涵盖了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对学科过程与方法论的认识和对学科的理解与情感。正如专家指出的那样,在人才教育与培养过程中,“大多数人真正需要的是领会科学的精神、掌握学科的方法、树立恰如其分的科学形象,以便在这个科学时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生活。”[12]如果我们将这样的理念带入学科教育过程就不难发现,仅仅靠基于知识的课程教学是无法实现这一要求的,而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弥补其不足:首先,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以发展和进化的观点反映学科知识进程,能够有效地避免课本知识的“神圣化”与“教条化”,将批判与继承的有机统一贯穿学生知识获取过程;其次,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以学科与相关学科分支领域知识相互联系的思想展现学科知识内容,能够有效地克服对学科知识掌握的“孤立性”和“片面性”,是学生的学科意识与学科素养得到进一步培养与提高。

4结束语

计算学科不只是简单的一些课程汇总,而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目前,全国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有些计算的概念和知识还下放到了中小学课程之中。在此情形之下,如何构建我国计算科学的教育体系,培养什么样的信息技术人才,如何让全社会更深刻地认识计算科学的内涵,更全面了解计算科学的发展规律无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基于背景知识的课程教学是一种理念、思想和方法,也是一种实践,虽然它不是一个什么新的提法,已或多或少地被人们认识并加以应用,但总体上仍然未形成一种趋势。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应有它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实施体系,这些都是需要研究、探讨和实践的,可能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然而,当我们面对计算学科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在计算学科人才培养中面临的种种困惑时,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作为计算科学的教育工作者应当作些什么。

参考文献:

[1]董荣胜,古天龙.计算机科学技术与方法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DenningPJ,municationsoftheACM[J].1989,Vol.32(1).

[3]郝宁湘.计算:一个新的哲学范畴[J].哲学动态,2000,(11).

[4]蔡启先.CC2004计算学科教程体系分析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77-81.

[5]黄国兴等.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周世平.CCC2002教学计划实施环节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4,(8):56-58.

[7]索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教学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5,(1):40-41.

[8]李明江.CCC2002,CC2004与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困惑[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6):43-47.

[9]时全生,鲁书喜.《计算机导论》课程知识体系结构研究[J].福建电脑,2007,(4):40-41.

[10]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85-187.

[11]张晓如,张再跃.浅谈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6,33(11):11-14.

[12]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第2篇:计算机科学论文范文

技校计算机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获取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基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来与学生构建一种互相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对所学知识积极探索,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这就要求在教师对计算机教学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对新知识点的导入策略加以重视,在教学之初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对现有问题加以质疑,通过学习探索对权威理论加以挑战,使学生逐步的形成创造意识。这样,教师通过多元化教学环境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了首创性、个性化的展示机会,引导学生树立了创新学习知识的信心,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创新方面的潜能。

二、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教学理论对创新学习有着明确的论述,它认为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在对知识体验和再创造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引入现代化的科学教学方式,从“授之以渔”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大胆的设计,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教学探索的机会,在传授学生基本解决问题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独立性,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独立进行基础学习和创新知识应用习惯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是通过任务驱逐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这一目标的推动下,逐步实现对知识的探索和创新,从而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二是通过竞赛激励的方式对学生的好胜心加以利用,通过多元化的知识竞技来完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展示创新成果,激发学生对创新学习的热情

对学生的创新成果加以展示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让学生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对创新问题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在每节课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创新型学习成果加以展示,并给予其鼓励性的教学评价,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创新的自信心和成功感。这样既是对成果展示之人的鼓励,也对其他同学的创新性学习起到了榜样引导作用,可以对其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启发起到一定的激励、督促作用。

四、结语

第3篇:计算机科学论文范文

记住功能键以后要记住一个个字母键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键盘上有26个字母而且排列是没有规律的。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的话当然也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过于枯燥无法刺激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教学这课的时候,我会在电脑上设计有26个窗户的大房子。让学生了解这个房子住了26个小朋友,每个房间都不一样,他们都呆在自己的房间里,你们想不想认识他们吗?接着在每个房间上按着键盘从上到下的顺序标上字母。从上层中“Q、W、E、R、T、Y、U、I、O、P”开始到中层的“A、F、G、H、J、K、L”最下一层“Z、X、C、V、B、N、M”。通过这个情景的创设,让整个课堂气氛突然活跃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很高涨,他们会很快的记住Z的旁边是C,C的旁边是V等等。谁是谁的邻居,一目了然。这样比死记硬背的方法好多了。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愉快的掌握了知识,使其他们不但不觉得电脑课枯燥,而且会逐渐喜欢上电脑课。每次上电脑课学生们就会异常的高翔,整个课堂气氛会一直保持着浓郁。学生要加深每一个键的位置,练习当然也必不可少的。我在网上下载了有游戏性质的几个小软件,使其学生们在练习时不会的觉得过于枯燥,反而更有兴趣练习的越更认真,在游戏中完成联系。并让他们之间进行小的比赛,看看他们之间在一定时间内打的字最多。加强这样的练习学生们很快就能熟悉简单的键盘操作了。

二、将游戏引入新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才是学习的巨大动力,事实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的话,学习就会变的主动,由压抑的学习变成自觉学习,心情也会随之愉快,促进注意力更持久更集中,观察能力变得密接,联想能力丰富,创新思维也会更加活跃,可以保持兴奋的学习状态。小学生都爱好动、好玩、好奇,将新课程融入游戏中。初步接触计算机的学生对与操作鼠标很难,动作幅度过大,分不清左右。联系鼠标操作的过程也非常枯燥,如果让学生自由操作必然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我利用电子计算机自带的扫雷小游戏。让学生不知不觉中熟悉了各种初步操作,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非常的轻松。扫雷游戏距哟娱乐性,又可以把鼠标的各种功能完全的表现出来。学生们在操作过程中会不停的使用左右键。为了达到正确点中“地雷”的目的,学生们要正确的操作鼠标,通过此过程中的反复操作学生们对鼠标的移动也容易掌握。逐步解决学生移动鼠标动作幅度大的缺点。经过长时间的联系,我设计了一个比赛,看看谁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过关。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

三、设计计算机比赛,加强小朋友的操作能力

实践操作是计算机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所以尽量不要用传统的书面考试,那么如何可以加强和检测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呢?我采取的是设计计算机比赛的形式,在激烈的比赛中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计算机画图内容中,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构思,自己绘画。最好才把自己满意的作品拿出来评比。让学生自己去评论出谁的作品是最好的,评他当绘画小能手。通过计算机竞赛,学生们对绘画都非常的认真,自由发挥想象力。谁最符合命题,画的最好,在这样的环境推动下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逐步增强,自己动手操作能力也越来越高。

第4篇:计算机科学论文范文

2:吉林省森工集团信息化发展前景与规划.

3: 吉林省林业设计院网络中心网络改造与发展规划.

4: 吉林省林业系统生态信息高速公路构建课题.

二、论文撰写与设计研究的目的:

吉林省的林业分布十分广泛,以长白山系为主要脉络的山地广泛分布各种森林资源,而作为林业及林业环境的发展,林业生态信息则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系统,快捷,准确,合理,系统的采集,处理,分析,存储这些信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现实的问题.在信息交流的这个世界中,信息好比货物,我们需要将这些货物(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其中以硬件为主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这些货物(信息)交流的"公路"和"处理厂",我做这个题目,就是要为它画出一条"公路"和若干"处理方法"的蓝图.

由于森工集团这样的特定企业,其一,它是一个统一管理的企业,具有集团化的特点,网络的构建具有统一性.其二,它又在地理上是一个分散的企业,网络点也具有分散性.然而,分散中还具有集中的特点,它的网络系统的设计就应该是板块化的.从信息的角度来讲,信息的种类多,各种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角度也不尽相同,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硬件的地域布局,也要考虑软件平台的配合.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新观念,大步向前.我相信,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我的努力,我将为它们创造出一条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

1,论文(设计)研究的对象:

拟订以吉林省林业系统为地理模型,以林业网络综合服务为基本需求,以网络拓扑结构为设计方向,以软件整合为应用方法,开发设计一套完整的基于集散集团企业的企业网络系统.

2,论文(设计)研究预期达到目标:

通过设计,论文的撰写,预期达到网络设计全面化,软件整合合理化,网络性能最优化,资金应用最低化,工程周期最短化的目标.

3,论文(设计)研究的内容:

一),主要问题:

设计解决网络地域规范与现有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设计解决集中单位的网络统一部署.

设计解决多类型网络的接口部署.

设计解决分散网络用户的接入问题.

设计解决远程瘦用户网络分散点的性能价格合理化问题.

设计解决具有针对性的输入设备的自动化信息采集问题.

合理部署网络服务中心的网络平衡.

优化网络服务系统,营造合理的网络平台.

网络安全问题.

10,基本应用软件整合问题.

[nextpage]

二),论文(设计)包含的部分:

1,地理模型与网络模型的整合.

2,企业内部集中部门网络设计.

3,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总体分散.

4,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远程结点.

5,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移动结点.

6,企业网络窗口(企业外信息交流)设计.

7,企业网络中心,服务平台的设计.

8,企业网络基本应用软件结构设计.

9,企业网络特定终端接点设计.

10,企业网络整合设计.

5,论文(设计)的实验方法及理由:

由于设计的过程并不是工程的施工过程,在设计过程中详尽的去现场建设肯定有很大的难度,也不是十分可行的,那么我们在设计的阶段就应该进行仿真试验和科学计算.第一步,通过小型网络测试软件平台,第二步,构建多个小型网络搭建全局网络模拟环境,第三步,构建干扰源利用小型网络集总仿真测试.

6,论文(设计)实施安排表:

1.论文(设计)阶段第一周次: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阅读参考文献资料,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准备试验用网络硬件和软件形成试验程序表及试验细则.

2.论文(设计)阶段第二周次:开始第一轮实验,进行小型网络构建试验,模拟网络服务中心,模拟区域板块,模拟远程及移动网络.

3.论文(设计)阶段第三周次:进行接口模拟试验,测试软件应用平台,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论文(设计)阶段第四周次:完成第一轮实验,提交中期成果(实验报告1).

5.论文(设计)阶段第五周次:进行第二轮实验,模拟环境(干扰仿真)实验,提交实验报告2.

6.论文(设计)阶段第六周次:完成结题报告,形成论文.

三,论文(设计)实施工具及参考资料:

小型网络环境,模拟干扰环境,软件平台.

吴企渊《计算机网络》.

郑纪蛟《计算机网络》.

陈济彪 丹青 等 《计算机局域网与企业网》.

christian huitema 《因特网路由技术》.

[美]othmar kyas 《网络安全技术——风险分析,策略与防火墙》.

其他相关设备,软件的说明书.

1、论文(设计)的创新点:

努力实现网络资源的全面应用,摆脱将单纯的网络硬件设计为企业网络设计的模式,大胆实践将软件部署与硬件设计阶段相整合的网络设计方法.

题目可行性说明及预期成果:

第5篇:计算机科学论文范文

由于计算机人才已经得到了社会舆论中的普遍认可,即便不从事计算机工作的毕业生,在工作中也得到了日常化的普及。不论是学者撰写的学术论文,还是会计财务人员的核算方式,抑或是教师在课堂上广泛使用的PPT技术,都显示出计算机基本技术在工作领域中的通用性[3]。然而在现实的高校中,由于课程地位的不是很高这一现实状况,使得教师少有从业的激情,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以混学分为目的,而认识不到计算机的应用基础技术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与无限制的发展空间。虽然和英语一样,计算机应用基础学问也存在着社会考级这一现象,省级二等与国家级二等的证书也是非专业的很多学员应该持有的证件。但是在具体的考级教育中,学生更感兴趣的依然是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一些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方面的考试,校方也往往不把计算机等级证书作为学生毕业学分的参考标准,这就使得计算机在学生的意识和学习取舍中彻底边缘化。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改革方略及建设性思考

(一)提高公共课程的学科地位解决计算机用用基础教学的这一问题,首先还要遵循着“解铃还须系铃人”的策略方针,在高校公共教育体制之内践行深度化的改革方略。首先要在教学方针上,提高公共课程的学科地位。虽然高校是一个为学生谋求业务发展的平台,但是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毕竟仍然要以生存技能的重视为主要前提。不论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还是大学外语或者大学语文,都是每一个学员基本常识培训的重要学科,属于生存技能层面中需要掌握的知识。高校要在四年学制中,秉持并把握住“先求生存,后谋发展”的理念,在前一两年的教学进度中加强公共课的教学重视力度。

(二)扩大相关专业的招聘规模加强计算机课程内的师资力度是实现改革方略中的最重要一环,不论是企业单位还是机关、教育单位,任何改革都离不开人这个最活跃的因素。基于这种认识,计算机专业中的人才需要在社会价值的疏导过程中正确树立自身的择业倾向,要认识到理论教导高于实践应用的原则,一定程度上培养“君子不器”的价值理念。毕竟人才的衡量尺度是多元化的,教育的成功仍旧可冠之以人才的美名和称谓,而不仅仅局限于技术部门之内。高校也应当扩大计算机专业的招聘规模,并适当提高教师的待遇,以调动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三)宣传社会考级的重要价值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最重要改革过程中,与社会考级的重要地位紧密联系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略。社会考级的一度热门,正因为等级证书在具体的就业过程中具有非比寻常的重要价值。而在公共课的讲授中,通过刺激学生的考级目的而增强课堂流程中的活跃程度,不失也是一个很好的建议。鉴于当前英语考级体制发生的变革,计算机考级也应当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发展与人才市场行情的需要而适当调整原有体制。

三、结论

第6篇:计算机科学论文范文

首先,在进行微课制作时,需要将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细化处理,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及课程的设置,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知识点进行合理选择,使教学内容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同时注意对所选择的知识点进行细化处理,划分主要教学内容和次要教学内容,对主要教学内容进行更为详细的知识点划分,而对于次要教学内容则可以概括性的进行划分,这样可以使得教学内容的设计更加具有层次感,从而使得微课的制作更加合理和系统。

其次需要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制定,在教学目标选定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教师及学生两方面的需求来进行综合考虑,在制定的目标中,不仅要着力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同时也要对教师的自身素质进行有效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对于教学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应用微课,可以使得教学的内容得到协调处理,无论是在教学的方法上还是在教学的目标上,都会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开展的有效性得到极大的突出。在教学设计中,微课可以对教学的整体开展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设计能够更加突出就教育技术,从而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更加顺利的开展。

再次,要对教学的过程进行有效的录制。要想使得微课可以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就需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做出具体的教学计划,再对微课进行全面录制。值得注意的是,在微课录制之前,需要教师和摄像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熟悉教学的流程,教师调整好麦克风的音量和位置,能熟练使用录屏软件,操作得当。最后,后期编辑。首先需要完成的是拍摄的视频和录屏内容的整合,其次考虑的就是要制作微课的片头、片尾,最后为微课视频添加背景音乐、添加字幕等。

二、结语

第7篇:计算机科学论文范文

1.摆脱教育时间的约束

在现代教育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间限制,将一些有用的影像资料进行存储。并且,计算机强大的中央处理器能够运算、处理大量的信息,这就保证了在教学系统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及时对教学信息进行处理。这样一来,就能够突破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在时间上的限制。例如现代著名画家在作画的时候,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将作画的过程进行储存,以供后人进行欣赏和临摹。

2.摆脱教育空间的约束

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延伸现代教育的教育空间,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使不同地区的人,在任何时间内通过互联网终端了解各所学校的教育信息以及最新的教育成果,并且可以将资料通过互联网终端下载下来。网络课堂的开展,更可以与在线的专业教师与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实现现代教育在空间以及时间上的突破。更使得现代教育更加开放,如电子图书馆可以成为全世界人沟通学习的媒介。

3.在教学活动中的沟通与交流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良好的沟通作用,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规律。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良好的沟通,无需受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及时处理各种教学内容上的问题,以及灵活选择教学内容。除此之外,计算机信息教育技术以其独特的展现方式在沟通与交流上能够将教训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与交互式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被动为主动学习。

4.自由性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使得各个教育主体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自主而不受约束地参与和沟通,让现代教育能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使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进行自主而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实现对学习内容、授课教师、学习时间与空间、学习方式的自由选择,真正体现现代教育自由性的特征,使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学习和终身学习变为现实。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意义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法,扩展教学内容的传递方法,为教育体系增加新的血液。具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能够利用生动的图像影音,将教学内容生动且富有趣味地表达出来,将一些枯燥的重点内容勾画以及老师讲解、记笔记等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生动的网络教学。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将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起来,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远程教育能够在教学中起到平衡教育、不同地区优势互补的作用,还能够提高学生养成良好自主学习能力。

2.实现个性化学习条件下的学教并重

以往的教学手段通常都是注重教师的讲解与课题教学,对学生的自主学能力不够重视。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的进步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又出现偏向学生自主学习而忽视教师的作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但是没有教师的经验以及专业素质,学生单纯地自主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计算技术的出现便能很好地解决教与学的矛盾,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并重局面。

3.实现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和缩小地区间教育差距

现阶段,由于地区经济的差异性,导致我国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单单只靠财政拨款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能够缩小地区教育的差距,特别是远程教育还能够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互补,这对我国当前教育状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一些国内高校或者相关的教育机构都已开通远程教育课程,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不同地区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的模式来完成相关课程。除此之外,网络教育平台数量的增加以及类型的多样化,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选择和发展机会,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三、结语

第8篇:计算机科学论文范文

1.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学院大力扩建信息工程分院计算机实验实训室,并因地制宜,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岗位职责》、《实验实训室管理员岗位职责》、《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规则》、《实验实训室学生守则》等。学院要求管理员负责实验实训室的安全,对机器设备、网络等出现的故障进行维修并做好日常维护,及时对软件进行调整、安装、升级、更新等。管理员要保存好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驱动程序、保修卡、随机文件等资料。管理员要配合指导教师上好每一节实训课,督促学生遵守时间,多操作,多实践,教育学生保持实训室干净整洁。学院要求每位指导教师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宣读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要求学生上课时固定机器、对号入座,严格按照计算机正确使用方法操作机器。对上课过程中未经指导教师同意,随意更改计算机配置,自行删除系统文件,破坏计算机应用软件,安装游戏程序等行为,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对于故意损坏计算机零部件的学生,从严处罚。这些制度对指导教师、管理员和学生都起到了监督作用。

2.机器设备的管理学院的公共实验实训室和专业实验实训室的计算机,从当初的组装机到后来的品牌机,不管是联想计算机、北大方正计算机、清华同方计算机、戴尔计算机,还是惠普计算机。由于计算机使用频率高(每天8节课基本都有实训,另外还有课外开放,在晚自习或周末时进行)、学生流动性大、少数学生胡乱删改系统设置、学生移动存储器上带来的病毒横行等因素,导致机器维护工作量急剧上升,所以软件、硬件的日常维护工作量很大。而学校的组装机主要依靠还原精灵保护或冰点保护硬盘操作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品牌机则依靠三茗卡、增霸卡或联想硬盘保护卡来保护机器的正常运行。不管是软硬件的维护,还是机器故障的维修,不同的实验实训室的管理方法稍有不同,对不同品牌、不同机型的计算机的日常维护、维修方法也不尽相同。计算机实验实训室管理包括硬件配置,软件维护,网络畅通,故障维修。下面以专业实验实训室为例来说明计算机维护方法。投影仪的使用。

3.投影仪是多媒体教学中使用周期长、维护费用高、应用率广的一种设备,学院的实验实训室里主要安装的是爱普生系列投影仪。投影仪的维护需注意以下几点。投影仪要尽量减少开机次数,如果需要多次使用可以使用其待机功能,这样可以保证灯泡的正常使用寿命。投影仪在使用完成后不要马上断电,在保证其自动停机、投影幕布完全上去后,才可关闭电源。当投影仪内部温度过高时,会启动过热保护,锁死投影仪电源,让灯泡停止工作、自动关机。对投影仪要进行定期清尘处理。管理人员将投影仪进风口处的滤尘网取下后,用吹风机吹干净,或是用软毛刷轻轻地刷干净,或是用清水清洗干净,等晾干后,再安装回原处。对于投影仪镜头的除尘,光路的除尘,应找专业的工程师来处理。防热防潮。主要是为了防止灯泡老化,干燥的环境可以延长灯泡的寿命。其他突发事件的解决。实验实训室在开放期间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故障,这些故障对实验实训管理人员是考验。

4.对计算机实验实训室环境的科学管理实验实训室环境是指实验实训室中的温度、湿度分配、洁净度、室内空气流动度。适宜的环境既可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又可保护人的身体健康。最简单的做法是安装空调、换气扇、遮光性能良好的窗帘,定期通风、换气,这样既可散热又可通风,延缓显示器老化。每天定时打扫实训室,保持清洁、整齐的环境,给学生营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

5.计算机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措施指导教师和管理员首先要有“安全第一”的观念,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劳动保护。当发现有不安全因素时要立即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学生安全要做到人员的有序化。当发生突然断电、地震、或其他意外事故时,实验实训室管理员应该引导学生有序的出入,以防踩踏事件的发生,上机结束时,要求学生关好自己的机器,把自己坐的凳子放回电脑桌下,坐在窗边的学生帮管理员关好窗户,拉好窗帘。安全用电,防止漏电、触电。下班时,管理员要先切断计算机的电源,再关风扇、换气扇、空调、等设备的电源,最后把灯关好,把门窗锁好,还要注意防火防盗。

二、结束语

第9篇:计算机科学论文范文

一、提高教学课程体系的有效性

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术型的计算机人才,高职计算机教学就要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即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能有效地体现出计算机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计算机教学工作应当是“立足于当下”的,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为依据,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符合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教学课程体系,合理而高效地将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同专业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而促使具有院校特色的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的形成。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还要为学生讲解具体课程构建的主要内容和特色,让学生在做到心中有数后,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此外,在提高计算机课程体系的有效性上,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实践教学这一模块进行重新设计和构建,即保证每一个教学模块的独立性、有效性,使学生在完成一个模块之后,可以同时获得多个技能。就教学模块而言,除了要保证其独立性、有效性外,教师还要加强其与各大行业中工艺、示范、方法等联系,像是与Word应用、办公硬件设备的应用等。最后,在选修课和必修课方面,就前者,教师要加强其实用性、专业性,满足必修课的要求;就后者,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合理选用教材,以此来提高课程体系有效性。

二、实现课程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将计算机教材吃透,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进而实现教学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教学情境的创设。例如在复习“Excel软件操作”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行复习课的导入:“老师的电脑拿去维修了,但是学校要求老师这周就交一份本班的期末成绩统计表,现在老师手上只有数据,但是没有电脑,那么,同学们可不可以帮帮老师,制作出有着如下要求的表格呢?”学生纷纷回答道:“好”。教学的氛围一下子就变得热烈了起来,在讨论和思考中,每个学生都很快完成了这一任务。像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让学生在相应的生活情境中更好地融入课堂,进而在情境操作中获取知识,实现计算机素养的提升。其次,竞赛教学。就高职的学生而言,其普遍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求知欲,为此,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将竞赛活动融入课堂,旨在激发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进行打字练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要求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教师给出的对照打字的内容进行打字,然后,对小组成员打字数量进行统计、加减,字数多的一方获胜。

三、加强实践操作课程的教学比重

计算机这门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实践性强。许多教学实验证明,实践操作教学的开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分析、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意识,进而完善其思维方式、提高其操作技能。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已经成为各大高职院校关心的重点问题,同时如何让学生高效地应用已有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也已经成为教师关注的课题。为此,高职院校和教师就要适时增加实践操作课程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比重,对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实践操作指导和训练,确保学生在完成相应的考核环节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实践操作学习。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具有多个模块的学科,为此,教师还可以将这些教学模块进行细分,深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突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有更多实践的空间和学习思考的机会,使学生得以真正地在操作中掌握计算机运用技能,避免实践操作教学流于形式的现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