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物理学史范文

高中物理学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物理学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物理学史

第1篇:高中物理学史范文

关键词:物理史 高中 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50-01

物理学史作为一门历史学科,其内容主要讲述了物理学的发展历史,对于物理学科的学习来说,学习者只有了解了物理学史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此,在今天的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有必要将物理学史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学中,以充分发挥物理学史对高中物理教学的促进作用。

1 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时期的高中物理课程教学目标对物理学史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必须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了解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的探究过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由此可见,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1.1有助于增加物理教师对物理教学的热爱

对物理教师来说,物理学史的学习可以让教师对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有更深的理解,对历史上伟大的物理学家的探究精神产生崇敬之情,进而在日常教学和工作中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其中。比如,物理教师借助对富兰克林费城实验的了解,不仅可以使其自身感受到物理学家的科研精神和冒险精神,而且还可以将这一历史事件在课堂上给学生举例,以激励学生努力探究知识,培养高中生的科研精神。

1.2 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概念

对高中生来说,其日常的学习压力较大,单纯的物理理论知识讲授无法让学生对物理知识形成系统的理解和记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模糊不清使得高中物理教学效率较低。然而,借助物理史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某一物理概念的提出原因、过程,进而了解物理概念的实质内涵,使其经历类似物理学家探索的思维过程。此外,物理学史在物理课堂中的渗透,还可以起到缓解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目的,为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可以在讲授物理概念之前首先向学生简单讲述这一物理概念出现的历史过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概念。

1.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新课标要求高中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对物理教学来说,其教学目标不再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理论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也就是说,物理教育一方面是求知、求真的活动,另一方面则承担着人文教育的责任,为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物理学史的教育作用,培养高中生的人文价值观,促进高中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升。

2 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措施

由于高中物理学史对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成效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为此,在实际物理教学实践中,高中物理教师必须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将物理学史有效渗透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2.1改善物理学史教育与物理学科知识教学的关系

虽然物理学史的融入可以有效改善物理教学质量,但是对物理教师来说,还必须正确处理物理学史教育与物理教学的关系,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如果教师仅仅将物理学史作为故事在课堂上讲述给学生,大部分学生只是会在心理上感慨一下,不会对实际物理教学产生促进作用。为此,物理教师必须注意协调处理物理学史与物理知识的关系,让学生不仅了解科学的发展过程而且能够加深对科学家研究问题方法的理解,使得物理学史教学与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协调发展。

2.2丰富物理教师的物理学史知识

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了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融合程度,而且受中国传统应试教学的影响,现阶段依然有很多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以讲授物理教材内容为主,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没有认识到物理史教学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对此,物理教师必须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加深对物理学史的研究和了解,确保在课堂教学中将物理学史与物理知识讲授相互融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发展历程,进而真正发挥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提高物理教学成效。

2.3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物理学史的兴趣

对高中生来说,对物理学史的了解如果仅仅局限在课本教材内容,是无法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对此,教师可以借助课外活动时间,引导学生自己学探究感兴趣的物理学史知识,让学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去搜寻相关的物理学史知识,以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高中生物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开展物理学史知识竞赛活动,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进而让学生通过对物理学史知识的理解掌握相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可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成效,为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将物理学史知识与物理教学有效结合,让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鑫.运用物理学史提高高中生科学素养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

[2]朱传华.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学史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D].

苏州大学,2011.

[3]陈红霞.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的现状调查研究[D].

第2篇:高中物理学史范文

关键词:物理学史;物理复习课教学;学习兴趣;复习效率;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73-02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在实现物理教育的目标中,物理学史由于它所具有的丰富的教育因素,所以物理学史对实现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起着特定的作用,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出独特的教育功能,能特别是情感价值观教育功能。但实际高考大纲对物理学史的要求并不高,高考基本不作要求。目前学校和老师对成绩非常看重,我们平常的考试中和高考考得并不多,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学生普遍认为物理学史教学可有可无。特别是复习课教学惜时如金,更把物理学史踢得远远地,最多背几个著名科学家人名。我却不这样认为。经过几年教学实践尝试,我认为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物理学史更好地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兼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一、物理复习课教学中利用物理学史,可以激发学生复习过程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章末复习或单元复习时,一般的程序是先梳理知识点体系,呈现概念规律结论的逻辑关系,再总结训练应用题型,过程单调枯燥。不妨来个小插曲放松激发一下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再从物理学史角度回顾印证一下概念规律结论的知识点体系,或由教师搜集整理补充一些概念规律结论的知识点体系的相关物理学史。形式要灵活,可以是课堂上学生几分钟讨论、展讲;也可以留成作业让学生课下搜集整理一些概念规律结论的知识点体系的相关物理学史资料,自主地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定期在自习课的时间举办学生物理学史讲座;也可以是教师采用多媒体设施播放一些物理学史科教系列片。这种复习措施不仅激发了复习的兴趣,在实施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实现了物理学史的情感教育功能。如原子核物理复习教学从物理学史角度建立复习线索:总结“十大人物九大发现”,①汤姆生发现电子,建立了原子的“枣糕模型”;②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③卢瑟福通过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了质子;42He+147N178O+11H(实验用放射源放出α射线);④玻尔提出了氢原子模型;⑤贝克勒耳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证明原子核有复杂结构;⑥玛丽・居里和玻埃尔・居里(大居里)通过天然放射现象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及其衰变规律;⑦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核发现了中子,42He+94Be126C+10n;⑧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小居里)用α粒子轰击铝箔,探测到中子和正电子,发现了放射性同位素,42He+2713Al3015P+10n?摇3015P3014Si+0+1e;⑨爱因斯坦发现了核反应中的质量与能量的联系:质能方程E=mc2。

二、物理复习课教学中利用物理学史,可以提高物理概念规律的复习效率

1989年出版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的总报告指出,“大部分科学概念是缓慢形成的,凝聚着许多研究人员的心血。没有历史实例,不论记忆多少一般概念,最多也不过是一些口号”。科学史与基础科学教育相结合可以说已是一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知道“欧姆只是一个定律,科里奥利只是一个加速度,开尔文只是一个温度,阿伏伽德罗仅仅是一个数目”。背过物理概念、定律和一些结论,并不是真正理解物理学。获得的知识的多少与深度不仅在于结论,更重要的在于探究的发展过程。在概念规律复习教学中进行必要的物理学史回顾,能使学生再次提升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从知识结论的获得过程中认识它的建立的起因、探究过程、科学的思想方法、适用范围,体验认识科学理论真理的相对性,从而会提高物理概念规律的复习效率。比如,人们对光的认识,就经历了牛顿的微粒说,惠更斯的波动说,麦克斯韦的电磁说,爱因斯坦的光子说,最后物质波模型的建立才使得光的波粒二象性特点被大家普遍认可。学生了解光的认识发展史必然会使学生对涉及的一系列概念、规律和科学思想深刻理解。又例如,动能和动量概念的建立来自于历史上对运动的量的描述的争论。又例如能量子概念及规律的由来。还有“牛顿运动定律”的发现过程等等。

三、物理复习课教学中利用物理学史,可以提高实验设计创新能力

第3篇:高中物理学史范文

另外,学生个体认识发展过程同人类整体认识的发展历史也是吻合的。教学中的难点,常常是科学发展史上难以攻克的科学难题,也是科学发展史上关键性的突破和物理学大师们伟大贡献的精华之点;物理学的学习方法基本上是科学家们在重大发现过程中创造的科学方法,包含丰富的“教书育人”的教育因素,包括科学探索者的观测、困惑、沉思、试探、创新的智慧之光展现给学生,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起到激发兴趣、明晰思路的作用,从而领悟物理学的真谛;使学生产生探索创新的思想共鸣,获得创造性人格的完善,陶冶情操,启迪强化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使物理学的学习获得高效、可持续性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这些构成了将物理学史引入物理教学的客观依据。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物理学史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勇于探索的献身精神。

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发生的现象、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还要把历史引入教学中,把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发现的过程,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事例展示给学生,并通过了解物理学家的生平、各学派间的争端和尚未解开的物理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学习到物理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例如,牛顿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科学家,我在教学中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牛顿的生平及其科学研究历程,从而消除了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拉近了科学家与学生的距离,激励他们把对科学家的崇拜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

再比如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终身监禁;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居里夫人为研制放射性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法拉第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甘做“平民法拉第”;亚里士多德富有批判和怀疑精神等,这些科学家不畏艰险,不惜生命,不慕利禄,不怕权威,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有利于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物理学史教育,有助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分单元讲解、分析发展史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各种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运动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按照已有的形式和体系理解和把握物理知识,从而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例如,在讲到力的概念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循着伟人的研究历程,从而加强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讲“电磁感应”的时候,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人类对磁、电和磁关系的认识过程。通过讲解安培、法拉第、楞次和麦克斯韦等人在揭示电磁关系工作中的艰辛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在有了对电磁发展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左、右手定则、法拉第电磁感应、楞次定律等关键点的把握。

三、实施物理学史教育,有助于促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学既是一种人类的知识体系,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和探索过程,而通常的科学方法都贯穿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物理学具有很强的继承性,许多科学家就是从对本学科的历史研究中,开始自己的创造活动的,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不仅牛顿如此,凡是作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也都是善于批判和继承的。在物理学中讲理论只能给学生以知识,讲物理学史会给学生以智慧,无疑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能使学生真正获取科学方法论的教益和启迪。当前,高中新课程实施正在探索之中,研究性学习也纳入新的课程体系,因此,通过物理学史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四、实施物理学史教育,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有着辉煌的成就。例如,在理论著作方面,《墨经》中对力学、光学的论述;《天工开物》中关于简单机械的记述;《梦溪笔谈》对磁角的论述;《论衡》中关于简单电现象的记述;《考工记》中关于工程技术,声音传播的记载等,在当时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就是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在实用技术方面更是举不胜举。指南针、地球仪、浑天仪、船闸、石拱桥、火箭等,都是我国最早发明的。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可以使学生了解祖国古代灿烂文化,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物理学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这块宝地很值得我们去开垦,这些精神财富很值得我们去发掘并发扬光大。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物理学史才能实现把“凝固的文化激活”,让文化传播和学习转化成为历史上的创造者与今天的文化学习者之间的对话。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汝明.“美国对人类历史的贡献”探究学习――兼论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

第4篇:高中物理学史范文

关键词:物理史教学

物理学史具有丰富的内涵,在物理知识教学,科学思维和方法的教育,培养对物理学积极的态度以及树立科学人文精神等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将物理学史的内容溶入课堂教学是一种优化教学切实可行的选择,能真正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推动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进行高中物理史的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加强高中物理学史教学的必要性

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人才竞争的挑战,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我们培养的人才应有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心理品质。科学素质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素质是由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行为等要素组成。科学意识是指对科学本质及价值的正确认识,表现为对科学的积极态度,如对科学的信任、依赖、追求等。科学精神是指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积极心理状态,其核心是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探索创新的思想。科学知识,是指反映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如物理、化学等等学科知识。这里所说的科学方法,主要指科学思维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大多蕴含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科学行为是指受科学思想意识支配表现出来的外在活动,对于中学生来说,主要指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科学的习惯和方式。从目前中学学科设置的情况看,培养中学生科学素质的任务,主要由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教学承担,其中,物理教学的责任最重。显然,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已成为现代中学物理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成为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物理教学中影响科学素质发展的因素,物理学史教育对于发展学生科学素质影响最大。因为,一个人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行为等大部分科学素质要素,都要建立在对科学及科学发展过程了解的基础上,才能逐渐形成,这些都与物理学史教育有密切关系。通过物理学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激发追求真理、献身于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精神。所以,为了实现现代中学物理教学目的,必须加强物理学史教育。

二、进行高中物理史的教学策略

1、加强物理学史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众所周知,能否发挥教材教育功能的关键在教师。同样,为了有效发挥学史教材的教育功能,物理教师本身也必须具有较高的物理学史素养,这样他才能在掌握学史知识的基础上,从认识方法论的角度,把握物理科学的发展轨迹与规律,才能挖掘学史的教育功能。不仅如此,提高学史素质对教师全面理解和把握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长远的意义。

2、掌握物理学史的教学方法

1)渗透法:

所谓渗透法就是把与物理课程相关的物理学史知识恰当地穿插在物理课堂中来逐步开展物理学史教育的方法。物理学史的渗透可以以问题为线索来引入物理学家的轶闻趣事或者以往物理学家研究的过程或片断,可以是大篇幅,也可以是几句话,甚至一副图等,此举不仅可以缓解学习者的学习疲劳,激发物理学习的热情,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和情感上接近科学,增加物理学对学生的亲和力,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具有洞察力;还可以使他们以一种移情的方式设身处地体验以往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和建构知识,并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准历史法:

所谓“准历史法”,就是在忠于历史事实的情况下,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学史料进行组织后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来达到一定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要求科学的还原那些重要的历史足迹,是对历史最具体的重演,是很好的过程体验教学方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物理规律并从相关历史事件中广泛吸取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以及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把物理学史教育真正实践在课堂教学中。

具体步骤是:

a、将物理学理论(教学内容)的历史发展过程按问题起源——提出的工作假设——思辨以得出推论—实验或思想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假设的修正及结论的推广进行整理,以形成教学内容的“准历史”过程。

b、将学生对物理知识(教学内容)的一般认知过程,即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提出问题-假设或猜测-实验探索-结论及对认知过程的反思,整合到已组织形成的教学内容的“准历史”过程中,形成具体的教学过程。

3、“物理学史——归纳”法

教学流程:1、提出问题2、回顾历史3、重演历史(过程呈现归纳总结)4、形成概念5、概念运用

第5篇:高中物理学史范文

关键词:科普,新课程,高中物理,科学素养

科普作为科技和教育的一个交叉环节,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政府的高度重视。科普的实质在于提高人的科学素养,并由此促进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中课程不只为升学服务,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每个公民的科学素养。因此,将高中物理教学与科普教育有机整合,充分认识科普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科普知识正好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力武器。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是新信息刺激的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在物理课程教学中,教师适当地引入科普知识教学,如在讲述光谱知识时, 举例红光波长长,容易发生衍射,穿透本领强,所以用红光来表示危险的信号。在讲力的三要素时举例,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的作用效果最能阻碍秒钟的转动。这样的实例学生较感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完成,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提高科学素养

据中科院等机构的权威专家完成的调研报告指出,在2003年,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在个人素养中的比重仅占1.98%,近几年虽然有了一定增长,但仍处于非常落后的状况,2000年,美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比重已达到了17%。 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是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目的的延续,即高中物理课程的教育目的仍然侧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尽管高中物理教育已不属于义务教育,但仍属于基础教育,因此提升全体国民的科学素养仍然是高中物理课程肩负的主要责任。高中物理课程需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使其今后能应对现代社会和开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新课程理念的新大纲不再把学科的完整性、严密性作为一种知识――特殊知识呈现,镶嵌在特定的社会发展的背景上,鲜活的事例对学生掌握知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应试教育的功利色彩的影响,教师在讲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学史时往往一带而过,即使是书中已附有的,也不愿稍有提及,而是把注意力完全锁定在习题教学上,认为那才是“正事”,忽略了物理学发展历史的字里行间中所蕴涵的深邃的东西。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物理学史,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而且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式。物理学史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种科学方法超越于一般的物理习题的钥匙方法,这种科学精神实际上也就体现着一种价值取向,这些对学生培养科学精神和构建健康高尚价格有着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磁场这一章中,有这样的阅读材料:“地磁场改变宇宙射线中的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对宇宙射线起了一定的阻挡作用。”就此教师可以借题发挥,对此多作些介绍,让学生充分感觉STS(科学、技术、社会)意识,体现科学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缩短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适时地引入科普进行高中物理教学,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科学观念。此形式的教学将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提高科学素质融为一体,可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培养教育主体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主动超越现实条件并以创造新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作为追求的个性心理品质。创新精神的含义不是“创新”与“精神”的简单相加,而是“创新”与“精神”丰富内涵的整合、辐射与概括。概而言之,创新精神是指人在主动探寻和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的过程中或者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智能心理与非智能心理因素的优化整合,并不断进取、勇于探索的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和对发现、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它是进行创新的动力,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是时代的特征,更需要我们有创新精神。因为这一时代,社会发展和进步需要的是数千万计的高素质人才,这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代世界各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学生是创造新精神的重要群体,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关键的、核心的方面。广泛开展科普活动能够唤醒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为科普活动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可以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反映最新的科学成果,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好奇心,最大限度地唤醒他们的创新精神。比如在“天宫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之际,我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宇宙的物质探测方面的科学问题”的科普话动,让他们实际参与,使他们对物质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好奇心,主动地去探究这些科学问题,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搞好科普知识的教育有利于高中物理教学,有利于深化物理课程改革和完成物理课程目标所要求的教育教学任务,有利于高中生提高科技素质,增强科学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母小勇,李代志. 物理学教育新论[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第6篇:高中物理学史范文

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这句话虽然有些过,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在中国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老师的正确引导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求高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这样或许可以多一些成功,少一些遗憾。

本学期正好参与到高一的新课程改革中来,学校也在积极地探求和摸索高效的教学模式,我在这一段的学习和实践中,有几点看法和大家一起讨论:

一 对新课改理念和新课程结构的学习和理解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改革,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改变,教学理念更新,以及提倡多样的高效的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最终想得到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效果。通俗的说知识和规律是不会改变的,改变的让学生认知规律的方法。因此,我们首先得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的结构和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地思考和研究适应新课改的思路和方法。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进行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其今后应付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新课程结构对高中物理知识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必修部分注重共同的基础,针对全体学生学习的需求,重点让学生学的概念和规律;掌握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大致历程,主要成就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和生产生活的联系和应用。选修部分把知识进行了针对性的划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潜能,社会需求等,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认识规划能力。

新课程在知识的学习上一改老课本的风格,更加注重知识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更加重视实验能力的培养,合理的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强调物理学和社会发展与科技前沿的联系,更加关注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体现情感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新课程的这些特点,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加速学生概念建立的进程,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因此,新课程形式下要求我们老师尽快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讨和总结好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二 我校学生现状的分析和探讨

什么算是高效的教学模式?可以说适合的才是高效的。任何一个成功的教学模式都是建立在相应的基础上的。只有深入的分析研究我们学生的现状,才能为我们探求适合我们的教学模式奠定正确方向。对于学生的现状的分析,小到学生的个体知识基础的差异,行为习惯的不同,家庭背景的差异等;大到当地教育的教育现状的了解,甚至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文化氛围等等。就我们的学生个体来说,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差别很大。在认知习惯上已经习惯于被接受,缺乏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习惯了在大量作业的训练下对知识惯性般的理解;缺乏对知识探究和深入学习的意识。另外,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单一的基础教育模式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条件,知识来源单一而枯燥,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性。站点不高也就看不到太远。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和我们的教改不相宜的。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我们如何变被动为主动,探求适合我们的教学模式,显得必要而迫切。

三 在教改初期我们有必要做好以下几点:

1 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地学习态度是学生进步的前提条件。论语中有句话说的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果学生没有积极地求知态度,就好像摆在厌食症病人面前的一桌美食,对他来说可能是一个给他带来痛苦的灾难。因此我们首先要激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的探索。这样学习的效果才会更好。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要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达到高效的目的。

2 充分研读和利用好教材,编排好导学案,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

新课程在结构是上既注重共同的基础,同时也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内容到处充满时代的气息,在课程的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在课程的评价上强调我们更新观念,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课本才是我们师生的最好蓝本,我们一定要充分的研读课本,领会编排者的目的,分析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做好辅助我们完成教学的导学案。

第7篇:高中物理学史范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俗话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可见,学习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而高中物理某些现象就是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如在讲光的色散时,提出问题:雨后天空中的彩虹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在讲人造卫星时,提出问题:人造卫星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为什么不落回地面,却在空中运行?讲电磁波时,提出问题:为什么遥控器可以遥控电器、用手机可以打电话、收音机可以听广播?通过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制造悬念,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利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物理学史对学生进行探究精神的培养。有许多物理学家都是在平时探究活动过程中,通过顽强的毅力、信心和意志而得出一些现象和结论的。例如,焦耳为测定热功当量历尽二十多年艰辛,进行了四百多次实验;卡文迪许将自己一身献给科学事业,埋头实验室工作长达五十年之久等。在讲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时,为了确定该核反应过程是α粒子从氮核直接打出质子,还是α粒子打进氮核后形成的复核发生衰变时放出的,布拉凯特从拍摄的两万多张云室照片中,终于从四十多万条α粒子径迹照片中发现了有八条产生分叉,从而证实质子是α粒子打进氮核后形成新的复核放出的。通过这些物理学史,教师应教育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要有认真、细心、严谨的科学品质。这些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向这些科学家们学习,增强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为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三、渗透探究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在组织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注重探究方法的渗透,更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探究氛围中,日积月累,必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组织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使学生通过探究不仅获得知识,更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物理教学常以实验现象为基础,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猜想实验结论,然后通过必要的实验验证猜想,得到结论上升到理论,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这样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比如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面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学生会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分析得到:可能与物体的重力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可能与接触面间的压力有关;可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等。那么如何验证学生分析的结论是否正确呢?这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实验器材供学生选择,分组安排学生探究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材料、接触面粗糙程度等的关系,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来解决。通过学生的一一探索,不难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相互间的正压力成正比,还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材料有关这一结论,在这探究过程中,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8篇:高中物理学史范文

一、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技意识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史教学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⑵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利用物理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科技意识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第9篇:高中物理学史范文

1 学生学习与考试评价之间的知识积累关系

传统认识中,高中物理的知识具有累积性,力热光电原是高中物理知识累积的五大种类.在学生的理解中,基于知识理解的学习与考试之间可能更多的是这样的一种关系:知识是由学习而累积的,考试是用来评价知识的累积程度的.这一理解并非不对,只是不全面而已.

笔者以为,物理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考试的功能,以发现考试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积累的作用.譬如在“曲线运动”的教学中,从曲线运动概念的建立,到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再到重点研究的抛体运动(主要是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意识到的是前后递进关系,但在学习中难以知道的是:自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哪些知识点掌握得比较好,哪些知识点掌握得相对薄弱.尽管学生能够通过听课或课后练习粗略地知道自己的学习得失,但这种得失最明显的体现还是在考试评价之后.因此,考试之后引导学生去分析、反思学习过程,就是本段开头所说的考试的一种隐性的功能.

笔者的实践表明,高中学生已经能够接受这一认识,这是高中学生理性思维的表现之一.关键在于,这种认识要真正内化为一种学习自觉,即考试的结果不只是一个分数,更是学习反思的重要依据,需要教师不断地强化,不断地以实际行动去进行引领,比如在考试后的试卷讲评时,不要过多地聚焦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应当根据学生的失分情况去推理学习中的不足,这是基于知识积累的、对学习与考试关系的基本判断与选择.

2 学生学习与考试评价之间的能力形成关系

课程标准的第二维度是过程与方法,而方法的运用直接表现在学生的解题能力上,能力要求是考试命题与考试分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这里的能力主要的是学生的解题能力,但对应的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及解题思维的迁移能力.

笔者先举一个以能量思维解决物理力学问题的例子.众所周知,高中物理力与运动的问题解题思路有二:一是动力学;二是能量.但是对于部分学生而言,由于思维习惯的影响,总难以形成有效的能量视角,这对他们这类学生遇到复杂物理问题时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但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教师作出什么样的强调,他们总难以接受能量思路,这是让不少高中物理同行感觉到[HJ1.5mm]苦恼与困惑的地方.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这部分学生似乎存在着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具体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些学生的思维具有强烈的习惯性,对于新的方法运用总表现出一定的非主观抗拒性;二是在考试之后,这部分学生总能够对他人的能量视角下的解题思路表示羡慕与赞赏,同时还常常怪自己“笨”.笔者以为这其中蕴藏着重要的教学转机.

从物理的角度来讲,不同的解题视角往往意味着方法的不同,这显然既属于物理方法的学习,也属于学习品质的范畴;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角度来看,学生考试后的这种心理,就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教学机会.笔者在一次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的单元测试中,特别设计了三题不同题型的既可以用动力学公式,又可以用能量公式解答的题目,在监考过程中就注意观察学生的解题思路并作出初步的判断,在考试之后笔者针对这三题进行了不同思路的解题方法比较,跟两种思路都不会的学生强调此类题目中能量视角的便捷性,跟选用了动力学方法的学生强调解题视角要全的重要性,强调了能量也是描述运动物体的一个重要维度.并通过选用能量视角并成功解题的学生的现身说法,让全体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视角往往意味着不同的物理思路,自然也就意味着不同的物理思想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成功地让考试评价反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以让物理思想方法的教学能够更有效地落到实处.

3 学生学习与考试评价之间的态度生成关系

此处所说的态度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内容,物理学科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具有丰富的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且不说最初的物理诞生于哲学,就说高中物理教学中,也包含着相当丰富的人文因素,这是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生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那么,其与考试评价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笔者以为这需要细细挖掘.